外国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2024-07-13

外国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应对此类客户,并保持较高的审计效率,是目前CPA审计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A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对其家族企业客户项目的审计效率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了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审计效率的差异与原因,并构建了双层动态PDCA循环模型,以闭合循环的形式提升A会计师事务所家族企业项目的审计效率。

关键词 家族企业;审计时长;审计收费;CPA审计效率

DOI: 10.19840/j.cnki.FA.2021.02.01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GLB005):基于政府审计全覆盖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工商管理)

根据普华永道2018年家族企业调研报告显示,A股上市的所有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所占比例已从2016年的48.9%增加到2017年的55.7%,这说明会计师事务所(下文简称“事务所”)的审计客户中家族企业的比例逐渐增加。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即家族同时掌握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1]。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否分离,直接影响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而内部控制又源于委托代理,所以家族持股比例和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2],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与CPA审计效率息息相关[3]。此外,研究发现我国家族企业对CPA审计需求较低[4],由于家族成员参与企业经营,出于对家族社会情感财富的维护,家族企业较少选择使用CPA审计报告评价管理层绩效,所以对CPA审计的需求度较低[5],而审计客户的需求情况也会影响CPA审计效率。

当前有关事务所家族企业项目的审计效率研究鲜有发现,并且以往对CPA审计效率提升路径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性层面,缺少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提升措施。因此,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事务所A,对其家族企业项目的审计效率现状、影响审计效率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家族企业项目审计效率的双层PDCA路径模型。本文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相较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项目的审计效率如何?二是造成当前A事务所家族企业项目审计效率现状的原因是什么?三是如何提升家族企业项目审计效率?

一、案例研究

(一)A会计师事务所概况

A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批准设立时间为2011年,2018年拥有397家年报审计客户,数量位居全行业第二;审计收费总额为4.9亿元,位居全行业第四;客户的平均市值约为30 103亿元,位居全行业第六;客户的单位营业收入为22 352亿元,位居全行业第七。

(二)A事务所家族企业项目审计效率分析

根据帕累托效率理论,本文主要从A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家族企业客户投入的时长、产出的审计收入和产品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效率分析。

1.审计投入时间偏长,但收效甚微

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审计时耗费了较长的审计时间。本文将A事务所相似规模的家族企业客户和非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时长进行对比;同时,将A事务所、标杆事务所及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时长均值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日审计业务量作为对比指标。

首先,按照资产量的大小将A事务所客户划分为不同区间(如图1所示)。相较于非家族企業客户,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日审计业务量偏低。2017年,资产量位于10亿—30亿元之间的家族及非家族企业客户,其日审计业务量相差约7.7亿元和22亿元;2018年,资产量位于40亿—60亿元、70亿—90亿元、100亿元及以上的家族及非家族企业客户,其日审计业务量分别相差约55亿元、86亿元及300亿元。

其次,将A事务所对同规模家族企业的日审计业务量与安永事务所及行业均值进行对比。对资产量分别为37亿元和44亿元的家族企业客户进行审计时,2017年A事务所的日审计业务量分别低于安永事务所和行业均值1 871万元和146万元。2018年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日审计业务量,虽然高于行业均值960万元,但是仍低于安永事务所1 226万元(如图2所示)。

此外,再将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日审计业务量与行业均值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2017和2018年A会计师事务所对所有家族企业客户的日审计业务量均值分别低于行业均值4 742万元和4 728万元。

2.家族企业客户数量领先,但量多利微

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平均单位审计收费金额较低。本文将A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和非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收费进行对比;同时,将A事务所和标杆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收费进行对比。将一单位审计收费所涵盖的资产量作为对比指标。

根据统计结果,A事务所2017年的非家族企业和家族企业客户数量占比分别为95.83%和4.17%,审计收费占比分别为96.18%和3.82%。2018年家族企业客户数量和收费占比分别为3.84%和3.43%,非家族企业客户数量和收费占比分别为96.16%和96.57%。以上结果说明,A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收费和其数量占比不匹配,收费比率低于数量比率(如图4所示)。因而相较于非家族企业客户,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收费偏低。

一单位审计收费对应的客户的资产量越高,说明审计的收费水平较低。将A事务所对相似规模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收费与安永事务所以及全行业均值进行对比,2017和2018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一单位审计收费所涵盖的资产量约为3 082.59元和3 674.8元,行业均值约为7 203.49元和7 917.47元,A事务所约为5 790元和7 547.05元(如图5所示)。A事务所一单位审计收费的资产含量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远高于标杆会计师事务所。

此外,将A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数量占行业的比重,与其收费金额占行业收费总额的比重进行对比,发现2017和2018年A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数量分别是国内“十大”总量的29%和27%。其对家族企业的审计收费是国内“十大”总额的30%和25%(如图6所示)。2017年A事务所位于均值水平,但是2018年A事务所的数量比重超过了收费比重,说明A事务所在审计收费方面有提升空间。

3.审计报告如约披露,但无毁无誉

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质量偏低。根据审计效率内涵可知,审计质量是审计效率的前提,如果撇开审计质量,审计效率将毫无意义可言。很多学者用审计意见类型来评价审计质量,认为非标审计意见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较高的审计质量,本文借鉴此种方法对A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2017和2018年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和非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意见类型显示(见表1),A事务所对所有家族企业客户均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对非家族企业客户则出具了7份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以及2份保留意见。这说明相較于非家族企业客户而言,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质量偏低。而2017和2018年国内“十大”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发表的审计意见中,也仅有1份无法表示意见,其余均是标准无保留意见。以上结果说明,无论是A事务所还是其他事务所,提高家族企业项目审计效率的前提条件有待进一步稳固。

(三)A事务所家族企业项目审计效率偏低原因分析

1.事务所层面分析

(1)未结合家族企业特有元素制定针对性审计程序。首先,内部控制测试时间分配偏多。A事务所未认清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仍然花费大量时间做内部控制测试。同时在判断内部控制可依赖程度时,缺乏对家族成员任职岗位情况的考虑。其次,A事务所往往忽视家族企业租赁业务。最后,针对家族企业的关联方交易,由被审计单位提供关联方名单,未对名单的完整性进行进一步测试。测试时满足于确认书的收发,未进行深入思考。以上种种不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使得审计时间、审计质量受到负面影响。

(2)未针对家族企业项目储备专业人才。A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共有821名注册会计师,其中大专及以下6人、本科生667人、硕士146人、博士2人。首先在数量上,A事务所具有硕博学历的注册会计师仅占总数的18%(如图7所示)。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师专业知识的完善程度。其次在专业上,34位披露了专业和院校信息的硕士审计师中,有9位是非财会专业,较少有机会研究家族企业,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此外,研究家族企业相关方向的院校大部分分布在江浙一带,而34位审计师中有11位毕业于非浙江省院校。(如图8所示)。

(3)未考虑家族企业特有风险,制定全面性收费依据。本文将2017年A事务所对其家族企业客户的收费水平与家族企业自身的持股比例和收入规模进行对比(见表2)。可以看出,对家族企业客户的收费金额大体上会随着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审计收费和家族持股比例之间无规律可寻,证明家族持股情况未被纳入到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中。进一步说明A事务所在对家族企业客户收费时,忽略了家族企业经营方式上的不同,低估了家族企业的审计难度、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工作量。

2.审计客户层面分析

(1)家族企业对CPA审计利用度低。首先,家族企业管理层绩效考核时对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较低。从社会情感财富角度来看,家族企业在面对财务绩效损失和社会情感财富损失时,更倾向于选择财务绩效损失。家族企业为维护家族成员的情感财富,在评价管理层时往往不依赖于审计报告。此外,我国家族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家族成员的持股比例较高,并且充分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结合“利益趋同性”和亲缘“利他主义”,家族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畅通及时,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一层代理问题较弱。同时,我国家族企业绝大部分处于一代在位阶段,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第二层代理问题也较弱。总之,家族企业代理问题较弱,对CPA审计的需求和利用程度较低,进而要求也较低。其次,家族企业投融资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也较低。从资源基础理论来看,“家族涉入”是家族企业的一个独特资源。家族成员参与企业管理,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非正式融资渠道,可以较快获得融资,缓解融资压力,提高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和财务柔韧性。非正式融资渠道的扩大,降低了家族企业希望通过审计报告获得外部融资的需求度,影响了CPA审计的时间、收费和质量。

(2)家族企业对费用涨幅接受度低。家族企业费用敏感程度高,事务所增加审计收费难度大。首先,从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方面来看,家族企业的CPA需求较低,处于“买方市场”。其次,根据管家理论,家族企业管理人的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和家族利益保持一致,在与事务所进行价格谈判时,管理人员也会从企业利益出发不遗余力地压低审计费用。

本文统计了A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近4年审计收费涨幅情况(如图9所示),整体涨幅较低。各年平均涨幅分别是8.75%、26.85%、8.16%和5.91%,最大涨幅分别是114.29%、300%、30.67%和36.36%,涨幅为0的样本占比分别为57.1%、62.5%、43.8%和62.5%。综上可知,在竞争激励的CPA审计市场中,考虑到家族企业对费用的敏感程度,A事务所为保持续约关系、留住客户,审计收费水平偏低,涨幅也较低。

(3)家族企业对内部控制执行度低。本文将A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与其同行业的非家族企业客户的内部控制指数进行汇总(见表3)。63%的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低于非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指数越高水平越高。结果表明A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内部控制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增加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工作量和难度均有增加。因此,对家族企业的审计时长较长。

二、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审计效率的提升路径

本文构建双层动态PDCA循环机制,实现了A事务所家族企业审计项目的效率提升。该机制在PDCA循环理论的基础上将PDCA循环分别运用到机构层面和项目层面。

(一)P(Plan计划)阶段

1.机构层面:制定特色模板,合理分配人员

机构层面更为宏观,从事务所整体出发,把控和协调多个审计项目。事务所在计划阶段,仍采用原审计流程。考虑到事务所还承接非家族企业项目,所以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审计流程不做大的变动。但在每个部分,针对家族企业特点做出相应变化(如图10所示)。

首先,应制定针对家族企业客户的业务约定书模板。第一业务约定书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家族企业的业务约定书模板中应明确不仅家族企业管理层需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家族成员也应配合。不仅要向注册会计师提供与企业财务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还应提供与家族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如家族关系和家族矛盾等。第二业务约定书明确了审计收费的计算基础和收费安排,因此家族企业的业务约定书模板中应制定针对性的收费公式,将家族因素纳入其中,丰富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如,审计收费=(项目人数×人均费用×预计工时)×(1+家族评分)。其次,事务所应根据项目特点优先分配具有家族企业审计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审计人员。为实现高效快捷的人才分配,前期人才招聘中应重点关注相关背景的专业人才。后期人才数据管理中,應对有相关求学和项目经历的人才进行标记。

2.项目层面:适当修改模板,丰富影响因素

项目层面更为微观,聚焦到单个项目上。项目组在计划阶段按照图10所示的审计流程进行,但是在初步业务活动部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制定审计程序部分,应针对家族企业客户特点做出相应改变。

首先,初步业务活动部分,项目组应根据家族企业特征,适当修改项目约定书。其次,充分了解家族企业经营状况、行业信息和家族成员任职比例、岗位、几代同堂、成员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是否完成或有意愿进行代际传承、成员拥有的其他企业经营范围等家族信息。然后,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部分,应重点关注家族企业的控制风险,合理确认检查风险的可接受范围。最后,在确定可接受重要性水平时,丰富影响基准和百分比的考虑因素。不但要考虑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还要考虑家族信息。

(二)D(Do执行)阶段

1.机构层面:构建审计系统,引进外部专家

首先,在构建信息化审计系统方面,A事务所存在软件较为单一、应用面窄和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A事务所应在审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审计项目管理、审计作业、审计决策和知识库系统等方面应用先进的审计软件,提供更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保证事务所各部门之间的顺畅沟通。其次,A事务所应积极聘请外部专家,成立独立的专家分析小组,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将专家分析小组与审计项目组分开,形成“一个项目多个专家、一个专家多个项目”的模式。独立的专家小组改变了以往单个专家负责单个审计项目,专家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专家们可以相互探讨、协同工作,实现多个家族企业项目的对比分析。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如图11所示)。

2.项目层面:重视关联交易,关注租赁业务(如图12所示)

首先,减少控制测试,加大实质性程序,并增强程序的不可预见性。例如,可以通过增加实地盘点的次数,以及地点的不确定性,来验证存货的存在认定和交易的发生认定。其次,重点关注家族企业的关联交易和租赁业务。在关联方交易中,项目组应自行准备家族企业关联方“族谱”,深入分析家族企业关联交易的合理性和公允性。此外,无论是否收到关联方的回函,都应该增加替代程序。在租赁业务中,项目组应重点关注售后回租和金融租赁业务。通过询问多个部门工作人员,辨别是否存在第二份隐秘租赁合同。最后,项目组输入会计分录筛选条件时,将家族因素纳入其中,并保证每年审计时,根据当年实际情况更新筛选条件,不复制去年结果。

(三)C(Check检查)阶段

1.机构层面:把控整体质量,评价项目效率

检查阶段,机构层面主要负责质量把控和项目评分。首先,A事务所的质量监管部门应在审计报告完成之后、发出之前,对审计报告和项目组审计工作再进行一次整体的质量把控,提高审计报告的公允性。其次,A事务所应制定项目效率评分表(见表4)。该表分为投入、产出两个大的评分项目,评分原则是投入的越适当,分数越高;产出的越高,分数越高。因为投入如果过低,很难保证审计质量,反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但是在保证投入的前提下,产出越多,效率越高,所以分数越高。

2.项目层面:减少复核次数,增加沟通对象

检查阶段主要是对审计底稿和报告的复核以及与管理层的沟通(如图13所示)。首先,在项目尾声,项目组的负责人和合伙人应对项目底稿和报告进行复核,确保审计的公允性。A事务所以往需经过四轮复核,但对于家族企业客户,其审计重心应位于前半部分。由于其欺瞒程度较高,若前期无法识别,后期审计工作更难以察觉出异常。并且P阶段和D阶段中,已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前半部分,实现了动态监察和质量把控。因此,本文建议A事务所在该阶段减少复核次数。其次,针对家族企业,不仅需要与管理层沟通还应与家族成员沟通。当职业经理人和家族管理者意见冲突时,若审计师只听取职业经理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带来潜在风险。审计师应该与家族成员保持充分沟通,了解家族成员的意愿。对二者的回复进行权衡,出具更加公允的审计报告。

(四)A(Action处理)阶段

1.机构层面:成立家企小组,培养专业人才

形式上,可以成立家族企业专业审计储备小组。由于目前A事务所业务以非家族企业客户为主,所以该小组成员可先分布在其他产业小组。当有家族企业业务需求时,调配该储备小组成员(如图14所示)。其次,为检验学习成果并激励员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仿照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要求员工每年出具一份有关家族企业的专业分析报告。按照下载量、引用率等评分标准,给予报告小组奖励。内容上,可以将家族企業书籍、视频以及最新的研究论文更新至内部学习网站中。采用倒逼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时长记录,并根据记录拟定相应的奖惩标准。此外,积极鼓励员工参加家族企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和专业论坛,增强审计师的理论知识,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

2.项目层面:解决现存问题,总结相关经验

依据C阶段底稿复核结果和沟通结果,处理提出的问题。项目组应该针对项目负责人、经理和合伙人在复核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及合理的回复。如果无法给出合理回复,应该执行更深一步的审计程序,验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当所有问题得以解决后,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如图15所示)。

三、结语

本文通过将A会计师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与其非家族企业客户进行对比,以及A事务所家族企业客户与标杆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平均值进行对比,发现A事务所对家族企业客户的审计效率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从审计程序、信息化管理系统、外部专家服务和内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当前我国家族企业正处于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而事务所的审计方案是否会受到传承的影响,以及事务所如何应对采用不同传承方式的家族企业客户,未来可做进一步的研究。AFA

参考文献

[1] Belen V,Raphael A.How do famil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ffect firm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0(2):385-417.

[2]胡明霞,干胜道.生命周期效应、CEO权力与内部控制质量——基于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8(3):64-70.

[3]张国清.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基于审计延迟的经验研究[J].经济管理,2010(6):105-112.

[4]郭跃进,徐冰.家族企业外部审计需求的实证分析与思考[J].经济管理,2004(4):74-79.

[5]窦军生,张玲丽,王宁.社会情感财富框架的理论溯源与应用前沿追踪——基于家族企业研究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2):64-71.

(审稿:曲明编辑:贾璐)

外国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客观性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都不会将审计风险控制到零的程度。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项目过程中,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也同样存在以上阶段。新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准则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审计,以督促、帮助管理人员对审计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处理,这使内部审计在空间和时间上大为扩展,同时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潜在性虽然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不一定都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或对审计人员构成实质性的损失,但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的后果也是潜在的。如内审部门提供的对高校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被审计人的任用、提拔,从而影响被审计人所在部门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还有对重大投资项目评估的正确与否,都可能影响高校教育资金的使用状况,其风险较为隐蔽。

(三)可控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均与被审计单位环境相关。与高风险、高竞争行业相比,高校的固有风险较小,控制风险较大,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运用专业技能和经验,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方法,使检查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由于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约束。当审计事项涉及大单位与小单位、全局与局部利益纠纷时,就不得不考虑本级行政意见。审计工作难以避免行政领导的影响和干扰,审计人员很难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和查处的职责,特别是当学校领导层违纪或参与违纪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是无能为力,无法对学校的财务情况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从而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自主权愈来愈大,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经费支出繁杂化,但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部分高校出现了内控不严密、监督不到位、财务管理松弛等现象,这无疑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另外,高校利益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加之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意识的舞弊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串通舞弊较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少数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发现重大问题时,不能正确履行审计职责,再加上审计方法落后等因素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定位不准确 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定位不准确,越权处理职能范围外的事务。单位内部的事情无论轻重大小,内审部门均要过问,或者直接参与具体的经济事务处理,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忙于应付,从而影响其正常工作等,这些都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树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相对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而言,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内部审计风险也比较大。一方面,面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另一方面,努力争取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内部审计要围绕管理与效益充分发挥其价值增值工具的作用,给高校带来直接或间接效益,在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过程中作出卓有成效的成绩,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并重视和采纳审计人员提出的有益建议,逐步树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防范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二)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内部会计控制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有利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传统的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校管理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相对外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了解其内部的经济活动情况,更易发现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利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进一步减少高校控制风险,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三)规范高校内部审计程序首先,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组织实施高校内部审计活动,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若有必要,应按规定的程序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其次,规范高校内部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程序,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使审计风险达到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再次,编制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严格执行分级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其好坏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加强内部审计报告的管理。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审计报告在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时,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教育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以及证据不足或不明确的事项应尽量不要评价。要健全并执行审计报告的分级复核制度,以此防范、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随着高校审计范围的日益拓宽和审计类型的不断增多,高校审计部门在机构和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日益突出。第一,高校审计任务不断增多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审计部门应切实加强机构建设,适当补充审计力量;第二,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内审人员均由会计、审计及基建工程人员组成,但随着学校改革的日益深化,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原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应适当补充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更新专业知识结构;第三,要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内审人员应以谨慎的职业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坚持把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以保证高校审计事业持续发展。

(五)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在其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环境。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内部审计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校为实现总体目标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和评价高校内部控制活动,还能帮助学校营造“软控制”环境。随着高校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内部审计工作应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校内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六)严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承诺制 审计风险的实质表现就是被追究责任或接受复议、诉讼。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建立“承诺制度”,明确审计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法律责任,即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一项有力措施。“承诺制”就是在实施审计前,要求被审计人就其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出具书面承诺,使得审计工作能在完整、真实、合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既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又能在日后处理审计风险时有证可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风险防范更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和品德操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廉洁自律,当好学校领导的助手和参谋。

外国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等院校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面对政府对高等教育领域投入的加大,需要有专门机构进行监督,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重要的监督机构需要发挥功能作用。文章根据内部审计质量的定义和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提出内部审计独立性、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审实施的技术与方法、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以及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五大因素。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质量;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教育是强国富民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国自1999年实施普通高校扩招,为实现全民素质整体提高,国家在教育上的经费支持越来越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进行大学城建设等校园改善措施,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而也随之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在管理和使用上级拨款经费以及自身收入等方面资金是否符合国家和高校的有关规定,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都需要相应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监督体系中与高校关系最密切的也是最重要的监督机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能否有效实现,是否达到了监督的目的,则集中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是清楚了解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是保证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因此,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对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达到内部审计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和特点分析

审计质量一直是审计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审计质量直接决定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等审计组织内容,影响着审计目标的实现。最早对审计质量概念进行探讨并作出定义的是美国著名学者DeAngelo,她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审计对象存在违规现象并报告这种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并且进一步指出这种概率同时受到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审计质量受到会计师的技术能力、会计师的独立性的影响。美国另外两名著名学者Watts 和 Zimmerman(1986)认为,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报告被审计对象违约行为的概率,这种概率即审计质量受到审计师的职能能力与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相对于审计客户的独立性的影响。关于审计质量的概念,我国的学者专家也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李金华(1992)提出,审计工作质量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它是由审计工作过程的各个流程共同决定的,并指出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是审计报告,即审计结论是否恰当、合理和完整;徐政旦、谢荣(2002)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审计业务工作是否达到了审计目标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并认为审计质量可以分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审计业务过程的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三个方面。从国内外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看出,审计质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审计人员的角度看,有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等;从审计流程的角度看,有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两个方面。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最新的定义是2009年1月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内部审计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根据定义,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主要手段是确认和咨询。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与一般的企业组织内部审计有比较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高校组织的目标与企业组织的目标的不同。在我国,高校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实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并非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区别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与一般企业组织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内容上存在差别。

概而言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受到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实施技术与方法、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以及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五个方面的影响。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失去独立性的审计机构是无法承担其职能,保证其质量的,内部审计同样如此。独立性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独立性;二是实质上的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其设置形式或者说隶属关系上。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组织内部的职能部门,其设置形式或者说隶属关系直接决定了部门的独立性。在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的设置形式有五种: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审计委员会、隶属于总经理、隶属于财务部门负责人以及隶属于董事会和总经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隶属于学校决策管理层;另一种是隶属于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一个办事处而存在。前者类似于企业中的董事会或总经理模式,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后者则类似于企业中的财务部门负责人模式,独立性相对较差。为了保证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在高校决策管理层下并且与纪检监察部门平行工作是目前比较合适的选择,隶属于纪检监察部门的设置形式应当摒弃。而高校内部审计实质上的独立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管理层的大学独立精神;二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执业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受到高校领导理念、风格和方式的影响,如果学校领导层坚守大学独立之精神,必然会保障和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独立工作,使其不受或者尽可能少受外部审计环境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审计职业时的精神状态,即实质上的独立性。这两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是一个职业化非常强的工作,内部审计质量能否有效地保证,离不开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陈孝(2006)认为,审计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是专业胜任能力,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师必然具备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执业知识、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审计执业能力、社会公众期望和认可的审计执业态度,并通过审计执业实践的经验积累以及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来达到保证审计质量的目标,从而,专业胜任能力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理解内部审计的理念,掌握内部审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内部审计部门可能由于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抑或是还未发挥增值功能等原因,在多数的企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遇到类似的处境,无法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或者人才数量不够,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内部审计整体专业胜任能力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内部审计实施技术与方法

内部审计过程包括了内部审计实施过程和内部审计报告过程两个方面。内部审计实施过程要求必要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正如中国一句古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了审计计划决策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制定、数据收集技术、审计抽样技术和审计分析程序等内容。针对高校内部的资金使用,在内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内部审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内部审计对象,制定详细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收集必要的内部审计数据以进行实质性分析和细节性测试,运用必要的内部审计抽样技术,进行完整有序的内部审计分析程序,这些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根据相关内部审计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并同时结合所在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完整清晰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其中,选择内部审计对象需要特别说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实施内部审计时,既要做常规资金使用的内部审计,同时也要把握学校长期发展战略要求的重点资金使用情况,充分了解学校的长期战略部署和掌握学校各个院系的具体情况是该项工作的基础。审计对象的正确选择决定着审计资源的分配,决定着后续一系列工作和技术方法使用的有效,最终决定着内部审计的质量。

(四)内部审计结果运用

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与内部审计结果的应用息息相关,这一点往往被内部审计部门所忽略,直接导致内部审计“善始不善终”,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结果包括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结论和内部审计建议三个方面的内容。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要求针对已完成的审计实施过程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和提出具体的审计建议。审计报告是否适当与审计结论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学校决策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对审计建议的采用。只有当内部审计部门有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正确的内部审计结论、有效的审计建议并被合理运用时,才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

(五)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内部审计的实施需要“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理可说”,这就需要出台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法律法规。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出台与实施首次确立了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而国家审计署1995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则是直接针对内部审计的法规与规范,2000年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后,陆续颁布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等。此外,我国的《会计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为内部审计的实务发展提供了指导和规范。而专门针对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规定可以追溯到1996年4月5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第二十四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最新的关于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法规则是教育部2004年4月13日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该规定包含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组织和领导、职责与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并且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本单位需求的内部审计工作方法等。但是自2003年以来,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校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需要对相应的内部审计法规或条例进行修改以应对出现的新情况。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庆龙.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公共部门内部审计能力模型的研究与启示[J].审计研究,2011(2).

[2] DeAngelo, L., 1986,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3, Issue 3,pp183-199.

[3] 李红.高校内部审计的需求、供给与协调[J].会计之友,2011(27).

[4] 李金华.审计师专业知识必备[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2.

[5] 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 王小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2(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S].2003.

[8] 崔春燕.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1).

[9] 刘金霞.“十二五”时期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0] 殷丽丽,李媛媛.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J].审计研究,2010(1).

外国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科研课题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要想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真正用到科学研究中去,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优势,强化内部审计监管是关键。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审计,引入绩效评估机制进行效益审计,需要科技、财务、资产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方可实现。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经费使用; 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大幅度增长,高校已成为了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依托高校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究性机构越来越多。高校科研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所获奖项占授奖总数的比例,也充分显示出高校在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

我们知道,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然而,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科研经费大量流失于项目之外,用于项目本身的科研经费仅占40%左右(邱晨辉、雷宇,2011)。虽然这一数据可能比实际情况小了一些,但也反映出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浪费的严重程度。在我国高校教师中,收入的多少不看工资,而是看承担课题的多少。课题越多,经费越多越富有。由于工资收入差距很小,课题成为衡量高校教师收入多少、富有程度的“标志”。这说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也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大量的科研经费进入了个人的腰包。2011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侦结了一起高校科研经费腐败案件,涉案科研人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冒用学生名义领取劳务费8.24万元(涂铭、李江涛,2011)。财政部、科技部为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修改和完善了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制度,国家审计署也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力度。但是,如何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真正用到科研项目中去,高校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关键。

一、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力度

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分为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即纵向课题经费,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经费即横向课题经费,以及高校自主安排的校级课题经费。目前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主要是由国家审计或委托社会中介进行审计。横向课题主要是由项目委托单位进行审计,或由项目委托单位委托社会中介进行审计,或由项目委托单位委托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或由项目委托单位与高校内部审计共同进行课题审计。

一般地讲,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共同发挥作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制衡可能更具效力(石勉,2010)。但三者作用的层次、领域和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国家审计一般侧重于把头把尾的事前与事后控制,而事中审计如果也由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承担的话,一方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会由于“鞭长莫及”而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审计效果。通常的审计结果是找到了管理漏洞,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科研经费支出已经发生;揪出了腐败案件,但人已“倒下”。这种审计监督无法对日益增长的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日常审计可以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与实时监督,明显具有审计成本低和审计效果好的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中间过程不问责”的弊端。

但由于科研项目的数量及经费数额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排名”(石勉,2010)。因此,各高校均采取多种办法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如给予配套科研经费、为教师申报课题提供评审费、用科研分数来控制校内津贴的发放等。考虑到科研项目的争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科研项目负责人,课题主持人及其成员认为科研经费是凭借自己的研究能力申请来的,不属于学校的钱,因而一般情况是当科研经费到账后由科研管理部门扣除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后,余额由项目负责人审批,课题组支配。同时,课题组也认为学校仅仅是对科研经费进行“代管”,不同程度地对学校内部审计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其结果是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的监管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也有所顾虑,走过场、形式化居多。

因此,要想将科研经费真正完全用于科学研究,高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保证其独立性,这是内部审计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之所在。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审计部门隶属于纪检部门甚至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有的甚至将审计与财务这两个存在着审计与被审计关系的部门合并或由财务部门主管,这显然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一般地讲,领导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不受干扰和限制,能够依法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也就越能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对科研经费越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树立起为科研发展服务的观念,避免因过分强调或夸大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力度,而使高校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停止了科研工作。要知道审计的目的是让科研经费完全合法用到科研项目本身的支出上,并不是要抓出某个科研人员。审计监管要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通过一定的渠道,加强法制教育,让科研人员知晓哪些项目可以支出,哪些不可以,并将常见的情况印制成册,发给科研人员,便于查阅。只有高校科研人员知法并自觉遵守,高校科研经费真正用于课题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审计

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是科研经费管理的生命线(郭银清,2012),是科研经费真正用于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内部审计进行监督的核心。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围绕科研经费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使用在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具体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监督:

(一)重视科研课题经费的各项支出是否按照经费预算、课题合同要求执行

科研经费预算一般是由课题负责人于立项时依据完成课题所耗费的各类项目费用编制的,由于使用范围和开支项目组成会因科研课题的不同而差异性较大,专业性也较强,所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断掌握各类课题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审计把控能力的同时,目前重点应放在预算的真实性审计方面。当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需要部分变更预算时,审计监督则需要更加关注其变更的合理性。也可依据国家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财经规章制度等通用性财务制度,审计科研经费开支的合规性。

(二)重视对与课题研究活动无关的支出审计,严查套取课题经费的行为

重点审查劳务费支出项目中是否存在利用虚假名单来套取科研经费以饱私囊的行为;重点关注课题经费是否存在大比例列支学生或外单位人员劳务费,将科研经费装入个人腰包的行为;重点关注课题经费是否存在用虚假业务发票报销来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主要关注课题经费使用是否存在较大比例列支会议费、接待费、赞助费的现象;主要关注是否存在用与实际发生业务不符的票据报销来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重点审计课题经费是否存在以购买实验材料为名或挂账等形式向校内外截留转移科研经费的行为;主要关注课题经费是否存在用于分摊学校水电费支出等超预算支出项目;关注审查课题经费是否存在用于办公经费、基建等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关注审查课题经费是否存在用于科研人员奖励资金的支出,若是学校为了激励教职工科研积极性从学校自有资金用于奖励科研人员是可以的,但不可以从科研课题经费中列支。

(三)重视科研经费转拨、结题决算及余额支出的审计

审计部门要特别审查是否存在运用虚设子课题或以科研协作费或测试费等方式,将进入本校财务账户的科研经费转到并非真正进行合作研究的单位账户,甚至是个人的银行账户,从而成为个人经济收入的行为。同时,审计部门要严格审查科研经费财务决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决算所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审查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或已结题但仍未将净结余经费归还原资金渠道的现象;审查是否将课题经费余额用于个人或集体境内外观光旅游,或以购买办公用品、购物卡、手机充值卡、汽油票、各种消费卡等方式用于科研人员日常生活用品的支出;审查是否将课题经费余额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牟取私利等。

(四)重视对科研课题固定资产购置与使用情况的审计

审计部门要依据科研课题合同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进行审计,审查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是否是合同所约定范围内的,是否及时办理了资产登记并纳入到了学校的资产管理中;审查科研人员在工作调动时是否办理了资产交接手续,是否存在着物随人走的现象;审查是否存在利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并未办理领用手续却被个人长期占用的情况;重点审查固定资产购置时有没有购销合同以及合同条款的完整性;视课题情况审查其科研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否存在重复或闲置现象,当无力判断时内部审计可以外请熟悉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把握。审查科研固定资产在课题验收结题后是否进行了及时的清理等。

(五)引入绩效评估机制,逐步关注课题经费使用的效益性审计

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高校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石勉,2010),更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移到管理审计的努力方向(郑继辉,2007)。发达国家在政府科研经费管理的实践中普遍引入了评估机制,重视课题立项后的绩效评价(夏秀芹,2012)。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课题项目不太注重管理,重申报、轻成果、轻验收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多数课题经费是一次性拨付(经费数额较大项目分期分批拨付)。当课题主持人将课题申请成功后其研究工作则可能是由其所带的博硕士完成的,这样主持人就可以同时承担多个课题项目,课题成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将科研经费投入的成果回报纳入到课题研究绩效审计中来,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分析。这就需要根据课题研究计划、财务决算报表和其他有关数据资料,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课题经费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三、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科研经费监管体系

使课题经费能够完全用于课题研究活动中,需要科技、财务、资产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方可实现。这就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课题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课题项目信息共享平台,使各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课题立项、课题合同、经费预算、经费到账、经费使用、经费支出、资产入库、结题情况等相关信息,实现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实时监控的课题经费管理体系。对于执行不力造成的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损失浪费、闲置沉淀、侵吞私分等行为给予责任追究。

四、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在近几年才随着形势的发展成为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工作。政策的把握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验。同时对课题经费从立项到结题进行全过程监督评价,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高校的审计力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这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现阶段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加强对国家科技政策、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经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从社会上吸纳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审计人才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以适应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加大的需要,并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标准体系,实行上岗证制度,定期抽查考核。

【参考文献】

[1] 邱晨辉,雷宇.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N].中国青年报,2011-08-31(03).

[2] 涂铭,李江涛.20元发票套30万元经费,科研经费成个人“提款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1-12/26/c-111302770.htm?finance,2011-12-26.

[3] 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104-106.

[4] 郭银清.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几点认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6):36-37.

[5] 郑继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创新[J].财会通讯,2007(5):113-115.

[6] 夏秀芹.澳大利亚管理国立大学科研经费评估和审计对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12(4):78-80.

外国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彼此之间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内部控制达到既定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其中内部控制评价起着关键作用,对强化高校内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基础上,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分析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从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等级分类几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 高校;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构建; 实证研究法

根据现代内部控制理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可理解为对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异常迅速,但目前专门针对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的规范尚未出台,导致高校经济问题频发,铺张浪费现象日益严重,管理效率低下,尤其基建项目已成为高校职务犯罪的“重灾区”。这些现象表明,当前高校内部控制漏洞颇多,急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保证高校各项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一、高校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高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总体而言,高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非营利性。高校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不以单纯的盈利为目的。尽管高校也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设立一些校办产业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有偿服务,但高校的主要工作还是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和工作任务,提供科研成果和服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二,校本管理方式。高校以学校为本位,是管理的主体,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管理机制完成各项管理工作。目前高校强调管理与科教并重,教学科研是高校的核心和重心,学术权力也是高校的一支重要的管理力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成为高校管理的一大特色。

第三,多元化的经济活动。高校通常会通过筹资、投资、基建、校办产业等多种经济活动满足生产、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目的,其范围广泛且复杂,加大了高校内部控制的难度。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明确

现阶段高校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主要是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立的。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这与企业有本质上的差异。由于高校和企业主体上不同,因此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应结合高校本身的特点,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而制定,绝不可照搬照抄。

(二)高校对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体系的认识不到位

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对于增强全校教职员工内部控制的主动性、提高高校办学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现实中,不少高校的教职员工对高校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的理解不深刻,甚至有些迷惘,导致内部控制的可实施性及评价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张美婵,2011),偏离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三)高校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

目前主要以财务审计和会计核算为主,而学校组织结构、校园安全保障制度与校园文化等领域还处于表面工作阶段,忽略了内部控制具有全面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只有当高校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深入贯彻到学校各个领域,进行专业分析判断后,内部控制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才会浮出水面,行政管理层就能够以此为依据优化学校管理,改善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保证学校各项活动良性发展。

(四)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

高校在内部治理制度的安排,基本都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导致高校过分依赖政府,而政府在高校日常管理的某些方面没能尽到其应有的监管职责,同时政府又无端干预那些该由高校自主办理的事务。这种政府对高校的缺位或是越位现象,造成权责不清、监督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运作的低效率。

自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再次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但专门针对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规范尚未出台。虽然政府尚未对行政事业单位作出具体规范,但上述规范却在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上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标准。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高校同样面临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急需强化等问题。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提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在COSO内控框架提出后,国内外许多企业开始运用COSO框架进行内部控制,并将其应用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中。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颁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它由围绕COSO五要素内容展开的18项应用指引组成,用于促进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审计行为。自此,高校内部控制及其评价制度才参照此规范逐步建立起来。2011年我国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等方面作出规定,高校在企业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也有章可依,开始围绕COSO五要素并结合自身特点着手制定高校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体系,高校内部控制活动逐渐步入正轨。

三、构建评价体系遵循的原则

建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首要环节是明确其目标,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目标是不断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高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和自我完善能力,以降低高校发展中的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龚丽娜,2012)。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以评价目标为逻辑起点,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中以COSO五要素为范围的要素评价模式来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高校内部控制活动涉及的内容具有多角度、系统化的特点,围绕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内部监督方面展开评价具备可行性。

评价之前需要确定相关评价实施原则,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一)适应性原则

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广义上有共性,但在具体问题中也存在个性的差异。高校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如外部环境的特点、人员素质的高低或高校是否具备足够财力进行内部控制及评价活动等特殊情况,建立具备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系统良性运转,最终达到评价目的。

(二)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要贯穿高校经营活动、教学工作、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在涵盖高校内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和事项,全面系统地分析高校各项活动内部控制情况,就不难发现学校运作状况,并能及时找出当中薄弱环节加以改进,所以全面的评价方式最具代表性。

(三)重要性原则

哲学中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应当相应的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应如此。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求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以监督和控制为主要评价对象,统筹分析控制环境和控制活动。

(四)客观性原则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知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知识活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高校运作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杜绝主观随意性的评价。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时刻明确评价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全体人员为评价的主体和以COSO五要素为评价客体的有机结合。全员参与有助于提高大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提高评价的效率和结果的真实性。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包含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最终将会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现状及存在缺陷。事实证明,往往广大基层教职员工对各自岗位或某一环节的问题了解最为深刻,因而全员参与的评价活动也具有代表性与准确性,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离不开广大群众的配合。

四、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模型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模式是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评测方面展开的。本文在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所以,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模型也遵循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紧紧围绕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检查与监督五方面。

(一)权重分配

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权重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评价结果,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这里按主次指标排队分类法,将考核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按照一定标准,如按照其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列。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分表(表1、表2)

五、结束语

高校内部评价体系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反映和分析高校内部控制具体实施情况,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预防、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合法。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应该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匹配,职能超越目标,内部控制评价只会是一种空谈,毫无实际价值;职能若不能符合目标的要求,评价就成了一种表面形式,不能真正反映高校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在高校内部控制全面有效性开展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具体原则和高校自身特点,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

高校越发展壮大,越要及时有效地防范高等院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问题的发生,确保高校发展中良好绩效目标的实现。从当前高校内部控制落实情况来看,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人员素质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加强内部控制任务的重中之重。内部控制的规范化、正常化离不开评价体系的监督管理,若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配合不同程度的奖惩措施共同作用于高校内部控制实务,这对提升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水平,改善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会产生莫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喜春.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及其评价[J].审计研究,2002(2):56-59.

[2]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3] 张美婵.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5-58.

[4] 龚丽娜.要素模式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6).

[5] 王卫星.内部控制:基于高等院校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王立勇.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J].审计研究,2004(4).

[7] 何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1(2).

[8] 朱辉,梁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J].金融与经济,2013(1).

[9] 刘正兵.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3(1).

[10] 张翼.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6).

[1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 规范[S/OL]. 2008-05-22[2013-03-08]. 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wengao / caizhengbuwengao 2008 / caizhengbuwengao20087

/200810/t20081030_86252.html.

[12] Larry White. Management Accountants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Strategie Finance Montvale. Nov2004: Vol. 86, 155.5:6-7.

[13] Armour. M. hitemal Control:Govemanee Frameworkand Business Risk Assessment Reed Elsevier.Auditing:AJoumal of Praetieeand Theory,2001(19),SuPPlement:75-81.

[14] Mullen Dorothy and Ragahunandan. 1996. 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J].Accounting Horizons,10(12):67-75.

[15] Kelly,Thomas P. 1993. The COSO Report:Challenge and Counterchallenge[J].Journal of Accountancy,176(2):10-18.

外国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首先界定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度其应用的含义与作用。其次,在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应用

当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领域,在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推进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已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问题。

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含义与作用

1.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含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是指企业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和改善作为基本目标,执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使组织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程序协调一致,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最终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目标。

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作用

本文通过表格分析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作用,具体见表1。

2 当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不准确

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有效治理体系的四个主要条件的协同之上的,这主要四个条件是: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可见,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各司其职,构成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内部审计发展到今天的风险导向阶段,对公司治理发挥的作用在层面上更为深入,在范围上更为广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不准确,导致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1)束缚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由于未能获取应有地位,参与和了解企业战略风险受限,内部审计师即使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技术,也必将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难以站在全局的角度衡量和识别风险,束缚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升。(2)限制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只有拥有了足够的“权威”,才能驾驭手中的权利,充分发挥作用。由于内部审计师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问题。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难以得到认可和采纳,从而限制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短缺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现状堪忧,知识结构不合理,以财务审计人员为主,对风险管理方面知识欠缺严重,且整体素质较低,远未达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2008年北京市内部审计协会向北京市内部审计协会的100家会员单位发放问卷,显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为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占20.5%,而国际先进水平为68.5%;研究生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占3.5%,而国际先进水平为8.5%,这表明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相对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是公司治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审计等。

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尤其是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和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整个时代的步伐。(1)审计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落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部门已广泛实现会计电算化,部分企业还实现了ERP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化。而到目前为止,仅有部分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逐步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远程联网审计、计算机项目等实施,大部分企业审计技术和方法基本上以手工为主,而且内部审计还没有开发出很好的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2)内部审计对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落后。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分析方法以财务分析为主,没有很好地把现代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管理评审技术、价值工程、战略分析等技术方法运用到审计实践中去,造成审计分析问题层次浅,系统性不强、科学性不强。尤其是在运用风险管理模型定量评估风险等方面比较落后,大多根据职业判断进行定性评估,不够科学合理。造成审计计划制定不科学。

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对策

3.1 准确定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开展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在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机构是对决策层负责,还是对执行层负责,直接影响它在公司治理中的身份或角色,从而决定其功能的实现。从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的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其作用就越能得以充分发挥。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重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评价,解决的最高层次的委托代理问题,所以要求选择独立性高的报告关系。其中英美模式下,内部审计由董事会下设的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人员虽然是行政体系的一部分,但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可以不受限制地与董事会进行接触交流,其任命和撤换须经审计委员会批准,可以较好地保持与管理当局的独立。我国要顺利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选择英美模式下直接向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报告的关系,更符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的要求。其次,要开发治理主体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需求。通过开发治理主体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需求,提升内部审计使用者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认识,促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获得准确的功能定位。要在逐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明确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培养治理主体的风险意识,形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需求市场,为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可以采取适当的宣传手段,引导治理主体正确认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及其作用,使治理主体重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3.2 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企业风险来自各方面,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受众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作状况,又要关心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趋势、行业的特点和技术的发展等等。为此我们建议完善高校直接培养模式。首先应从改善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培养的单一结构人手,按主体设置审计专业。当前尤其应该结合企业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的需求,在注重培养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人才的同时,加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从总体上保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的来源。高校应专门开设内部审计专业,要建立内部审计学科,丰富内部审计学方面的教材,尤其应加强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培养复合型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高校直接培养模式还应完善审计学科体系,调整专业设置内容,解决审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平台问题以及知识能力交叉问题,拓宽审计人员个体的知识、能力领域,加强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3.3 构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平台

在信息技术彻底变革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的今天,我们应该用IT技术来变革我们的审计模式,通过构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平台,加快审计信息手段的发展,促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我们认为,改变审计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应从构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平台着手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开发和引进审计信息技术,建立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提高审计信息软件的通用化程度,争取早日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专门配备或外聘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或机构,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I可以通过网络和学术交流、课题研讨等方式加强审计信息技术的经验交流,构筑审计信息技术的沟通平台。软件开发商也应加强通用审计信息软件的开发。

总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是内部审计在高风险社会产生的,因此,我国也应该逐步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上一篇:电子化互联网金融论文范文下一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