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发展论文范文

2024-07-15

可持续建筑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下司古镇的深入调研,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及其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并处于初级旅游商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自我博弈和相互博弈中达到一种暂时的稳定,形成了旅游者希望旅游商业化得到控制的诉求为动力,政府选择性干预、居民和经营者被动参与、公司成为主导力量的旅游商业化控制机制。

关键词: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控制机制

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古村镇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保存完好的传统氛围成为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和吸引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古村镇旅游得以蓬勃发展。

现代旅游经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是以旅游产品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而商业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旅游和商业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业发展必然带来商业化现象[1] 。保继刚[2]认为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而旅游商業化必然给旅游地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旅游商业化使古村镇旅游经济飞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给居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商业化氛围过浓或过度商业化使游客对古村镇的满意度下降,使古村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遭到破坏,阻碍古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商业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分别采用定性、定量或者混合研究的方法,以外部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符号学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和创造性破坏模型等为理论基础,对古村镇的旅游商业化特征、旅游商业化的演化机制、旅游商业化的影响与评价以及旅游商业化的控制方法等进行研究。如保继刚[2]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对丽江和周庄等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分析。徐红罡[3]研究了遗产地旅游商业化的动态过程,建立了文化遗产地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林敏慧[4]用创造性破坏模型分析了西递村旅游商业化进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多个学者在研究中提出旅游商业化的控制措施,如保继刚[5]等追溯了西递村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及博弈过程,总结出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内在逻辑,提出地方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力量。而且在历史村镇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最有能力和动力对旅游商业化进行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学者们目前主要选择那些出现不同程度过度商业化倾向的古村镇作为研究对象,如同里、周庄、丽江、凤凰等古镇,分析他们的旅游商业化特征、形成机制、控制建议和治理模式等。只有个别学者以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古村镇作为研究对象,如西递,保继刚和林敏慧[4]认为西递在政府的强有力的干预下进入一种稳定均衡的发展状态,而没有过度商业化。可见,目前学界缺乏对旅游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古村镇的旅游商业化及其前期干预的研究,但对这些古村镇的旅游商业化及其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前瞻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司古镇目前旅游商业化程度如何?政府是否已对旅游商业化进程进行干预?政府采取哪些手段进行干预?各个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下司古镇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

2 数据来源与案例地概况

2.1 数据来源

笔者于2017年9-11月期间多次到下司古镇1进行实地调研,从清江旅游公司(开发区开元城投公司旗下成立的子公司)、下司镇政府、下司景区的微信公众号和下司AR的APP等处拿到大量的二手资料。另外,笔者对下司古镇的主要旅游线路上沿街一楼民居的使用功能进行了调查,对凯里市开发区管委会、下司镇政府、清江旅游公司、下司古镇商铺经营者、游客和居民等进行了深入访谈(表1 深度访谈样本情况),拿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里的主要旅游线路包括老桥街、清江街、文创街、码头街和小吃街等五条街道以及下司古镇牌坊、芦笙广场、老戏台、新民艺创客中心、阳明书院、禹王宫和大小码头等旅游景点。其中,清江街和老桥街原本是下司古镇的主要集散地,赶集的主要场所,老桥街2016年以前还是通往凯麻高速入口的必经之道(现已在古镇外围修新大桥),人流量较大。2016年7月,清江旅游公司成立后,对下司古镇进行整体提升打造,将赶集的流动摊贩转移到下司古镇外。2017年8月1日,清江旅游公司开始收取门票,在下司古镇的各个出入口设立关卡,禁止车辆进入,本地人和赶集的外地人凭借身份证进入。在以上事件的影响下,老桥街原本面向居民的几家批发店、杂货店等生意萧条,已经关门,准备将门面出租,成为笔者统计中的空铺。清江街部分民居功能这一年来变化较大,本研究的统计以笔者调查期间的功能为准;码头街和1808文创街是清江旅游公司重点打造的街道,部分村民因此看到了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商机,借助政府包装之际,整修门面打算做生意或者出租,也成为空铺。

2.2 案例地概况

下司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下司镇,距离凯里市区17公里,距离凯里高铁南站9公里,距离贵阳机场1.5小时车程,全镇总面积139平方公里,近5万人,多以汉、苗、仫佬等民族为主,是黔东南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西入口的第一重镇。是“世界名犬之乡”、“世界一流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中国龙舟冠军之乡”、被誉为“清水江上的明珠”。

下司古镇核心区面积约8公顷,是目前旅游者的主要活动区域。近年来,下司古镇接待游客量逐年上升,2017年截至11月初,下司古镇已接待游客将近100万人次,其中,十一国庆期间接待游客将近30万人次。

3 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特征分析

旅游商业化既不同于过度商业化,也不是具体的文化或者仪式的商业化,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这种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商业功能的转化是由旅游推动的,大量商铺的顾客群体发生转变,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比例很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商铺商品的供给超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2)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手工艺品减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 [2] 。借鉴此旅游商业化的界定,笔者对下司古镇商业功能、商铺顾客群体、商品种类和商业业态、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和数量以及商业投资情况等特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如下:

(1)下司古镇商业功能分类

旅游发展之前,下司古镇是一个完全生活性空间,古镇内的商业是为居民的生活服务的,以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社区商业[1]。商业业态和商品种类主要是为古镇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店、杂货店、理发店、服装店和小吃店等。下司古镇旅游开发后,旅游发展推动了其商业功能的转化(表2),大量面向旅游者的商铺在古镇出现,商品种类和商业业态发生变化,新出现的商业业态主要包括旅游工艺品店、特色服饰店、地方特产店、饭店、客栈等。部分之前面向居民的零售业和饮食小吃店也调整销售商品种类、不同程度地迎合游客需求,转向同时面向旅游者和居民的综合性商铺。部分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服装店、理发店和药店等仍然存在。

(2)下司古镇商业空间布局

下司古镇是下司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镇政府所在地,旅游发展之前,是整个下司镇居民的主要集散地,赶集的主要场所,下司及周边村民在以清江街为中心的各个街道上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古镇商业的空间布局以清江街为核心向周边街道辐射。旅游发展之后,下司古镇商业化的空间格局依托原有的商业设施,在旅游者行为规律的影响下,主要分布于旅游者的主要游览线路上、主要景点周边和主要出入口。

旅游发展之后,下司古镇的商业功能开始逐步发生转变,面向旅游者的商铺首先出现在传统老街(清江街、老桥街),之后出现在古镇出入口(牌坊周围)、主要旅游景点附近(芦笙广场、阳明书院等周边),2016年7月,清江旅游公司接手下司古镇旅游开发之后,着手打造小吃街、码头街和1808文创街,使之成为旅游者的主要步行游览线路,增加旅游者在下司的逗留时间和消费。由于这三条街的建筑包装改造和环境风貌提升刚刚完成,商铺的数量相对较少,零散地分布于各条街道上,商品种类和业态还比较单一(表3)。小吃街主要是当地居民开铺经营当地特色小吃,码头街和文创街这两条街的商铺主要是清江旅游公司出资租下当地民居,然后免租引进一些特色工艺生产、展示和体验项目,以及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码头街有4项引进的特色工艺体验项目,文创街有6项引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这三条街保留了大量的空铺和居民生活用房,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下司古镇原汁原味的生活景象,深受旅游者喜欢。

(3)下司古镇商业服务对象

旅游者是古镇旅游商业化的驱动力和根源,2012年下司古镇旅游开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逐渐成为下司古镇的主要服务对象,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比例逐步增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商铺商品的供给超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如表4所示,目前下司古镇主要面向旅游者的商铺为67家,占商铺总量的46.85%,商品种类主要有苗族刺绣工艺品、苗族特色服饰、土特产店和饭店旅馆等,可以看出,下司古镇旅游商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手工艺品较少(主要有清江旅游公司引进的4项特色工艺体验项目和6项非遗体验项目),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主要面向居民的商铺34家,占商铺总量的23.78%;面向旅游者和居民的饮食小吃、零售业和休闲娱乐项目等42家,占商铺总量的29.37%。可见,下司古镇目前大部分(76.22%)的商业门面跟旅游相关,古镇内商业店铺对旅游的依赖很大,且与旅游的相关性较强,而且将来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商业化程度有加剧的倾向,可以认为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

(4)下司古镇商業资本结构

旅游发展之前,下司古镇内的商业经营主体以本地人为主,大多是居民利用自家一楼商铺经营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杂货、副食产品和服装等,有少量的外地商人在古镇内租房开药店、理发店和进行百货批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下司古镇投资主体的复杂化,投资资本结构随之发生改变。

目前下司古镇商业经营主体除了用自家商铺开店的本地人外,还有部分下司居民和下司周边的村民首先洞悉了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商机,在下司古镇主街即清江街租门面经营苗族服饰、银饰和少量其他旅游工艺品。另外,还有部分外来投资主体看好下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而进入下司古镇,租用当地居民的铺面经营旅游商品,其中,包括清江旅游公司租用当地民居经营酒店和饭店提升下司古镇的旅游接待能力,引进特色工艺体验项目丰富下司古镇旅游产品,引进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如表5所示,下司古镇外来投资资本和本地投资本几乎平分秋色,外来投资经营主体占45.45%,而本地投资经营主体占54.55%。可见,目前下司古镇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比例较大,外来商业人口置换程度相对较低,本地居民仍然是古镇空间的主要利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下司古镇原生态的生活性景观。是以,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但其程度相对较低,处于初级商业化阶段。

4 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控制机制

商业化现象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旅游商业化程度不同会对古镇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古镇内部商业功能转换,人口置换,建筑功能重构,更有甚者地方传统文化被异类文化侵蚀,本地居民大举外迁,出现旅游地空心化等现象。当经济发展以文化的流失为代价,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时,即商业化的发展超过“度”的限制时,旅游开发便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单向度转化过程,即陷入多数学者所言“过度商业化”局面。周庄、丽江、凤凰等古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商业化倾向,这是不利于旅游地的长远发展的,学者们倡导“有限制”的商业化。适度的商业化可以为古镇的修复与发展提供资金,并通过解决居民就业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传统文化经商业化运营得以从封闭的状态解脱出来,通过与外界文化的交流而实现自我更新,故适度的商业化有助于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1]。前文的论述中可知下司古镇目前已经旅游商业化,但是商业化程度较低,仍在适度范围内。那么,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将来能否一直保持在适度的范围,而不超过度的限制呢?目前是否有有效的旅游商业化控制措施呢?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笔者试图分析目前下司古镇各利益相关者之前的博弈(图1)以及旅游商业化的控制机制(图2)。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地方政府(下司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清江旅游公司、商铺经营投资者、居民和游客。

下司古镇旅游开发初期,政府主导编制《下司古镇概念性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包括专项规划《下司古镇启动区概念性建筑设计》。该规划对古镇核心区的整体布局、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等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探索古镇如何开发建设,古镇核心区保护开发如何进行。2012年,黔东南州下文成立了黔东南州下司古镇旅游开发建设工程指挥部这一临时机构,直接主导下司规划建设、融资、征地拆迁和古镇环境风貌整治等工作。在《下司古镇启动区概念性建筑设计》的指导下,政府主导、大力投入,指挥部具体监督执行,对下司古镇核心区350余栋建筑进行木结构外包装,所有街道路面铺成石板路,打造古镇氛围,政府还限制所有民居建筑不能超过三层以免破坏古镇特色。可见,2012年以来,政府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力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并提升旅游者的满意程度。

至于旅游商业化程度控制上,政府相关人员表示:

“下司旅游刚刚起步,旅游商业化是必须的,要不然游客来了吃的住的没有,也没有东西买,旅游发展不起来。不过,我们也不会让它泛滥,我们会配合公司控制好业态,引导和控制好经营者,不像丽江和周庄那样。”          ——A2

“我们负责包装房子,铺石板路,村民允许的话宽敞的院子我们也帮他们铺成石板的,这样才有古镇的感觉。但是有些村民自己不愿意也没办法。我们还限制村民建房不能超过三层,太高就没有古镇氛围了。其他的就是由公司管理,门票他们收,后面那些街道也是他们打造,他们比我们更重视旅游发展,要不怎么养活一大公司的人。” ——A3

可见,地方政府的态度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在上级政府的监督考核下对旅游商业化进行了部分强制性干预,他们包装民居、铺设道路、限制建筑层数,还把下司古镇的赶集场所转移出古镇核心区。同时,清江旅游公司成立后,他们退出主人翁的舞台,认为清江旅游公司是专业公司,更有理由和能力把下司打造好,为了避免下司古镇“像周庄和丽江那样”, 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清江旅游公司整顿商业秩序,让城管等相关部门配合公司展开工作。另一方面,他们支持和鼓励村民经营商铺,增加旅游收入,发展旅游经济。

2016年7月,开发区开元城投公司成立子公司清江旅游公司负责下司古镇的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清江旅游公司入主下司古镇后,主要采取几项重要措施介入旅游商业化:

第一,着手提升下司古镇风貌环境,聘请园林专家对下司各主要旅游线路进行造景和环境美化等,临聘多位下司居民负责下司古镇的环境卫生工作,既给下司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参与旅游的发展中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又给旅游者塑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创造一个宁静、别致、典雅的古镇空间。

“村民们门口的盆栽、花卉都是公司专门请园艺专家来弄的,这样子可以美化环境,我带的很多外省团都很喜欢,说下司很安静、很漂亮,周庄和丽江那些商业化氛围太浓了,下司商业化不浓,有机会还会再来。”            ——B3

第二,清江旅游公司成立秩序部对流动摊贩进行严格管制,不允许任何人在下司古镇各个旅游线路上摆摊,还有安全生产部门对古镇的饮食小吃进行卫生安全检查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游客的利益和安全,也有效地遏制了商业经营不规范的局面。

“我们每天都会有几个巡逻人员在古镇里巡逻,严禁流动摊贩,规劝他们用自家的门面开店,如果不听我们就请城管,因为我们没有执法权,旅游发展、商业化控制需要政府和居民配合,这不是靠公司就可以的。”            ——B2

第三,清江旅游公司重新修繕大小码头、禹王宫(两湖会馆)、阳明书院等旅游景点,重现其“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人而彰”的活态历史;创建新民艺创客中心,以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理念,招纳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将民族、民俗、文化与生活结合起来,现场创作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研究与弘扬当地民族工艺、民族传统文化;以黔东南民族文化、下司商埠文化、马帮文化、码头文化为主线,编排“喜遇下司”,每天多场实景互动行进式演出,现场重现下司多元婚俗。另外,改善小河湾(贯穿下司古镇核心区的水渠)的水质,修缮架于小河之上的莲心桥、良心桥等风雨桥,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氛围。总之,清江旅游公司挖掘、复兴、保护和弘扬下司古镇的多元传统文化,淡化旅游商业化氛围。

第四,清江旅游公司租用当地民居经营酒店、饭馆等,还将广东会馆、桔园等打造成为融入下司多元文化的精品酒店和膳食中心,试图对当地居民和商铺经营者们进行引导和示范,鼓励他们自主经营,并以商业化的形式展示本地文化的内容,将古镇的传统文化与商业的形式相结合。

“他们(村民和经营者)都不会经营管理,我们先做几家,他们看到生意好就会有样学样,就会自己去开有特色的饭馆和客栈这些了。”  ——B1

最后,清江旅游公司在下司规划的基础上提升打造小吃街、码头街和文创街。并在码头街和文创街租下当地民居十几间,免租引入了特色工艺体验项目四项和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六项,开设特色工艺作坊,让游客们了解并能够参与体验传统手工艺,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带回家。这一方式虽然使下司古镇商铺数量增加,但是有利于改变下司古镇工艺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让手工艺品数量增加。

可见,一方面,清江旅游公司打造旅游街区,租用民居经营酒店、饭馆等,提升下司古镇的旅游接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并享受旅游商业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清江旅游公司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又意识到旅游商业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挖掘、复兴、保护和弘扬下司古镇的多元传统文化,营造历史文化古镇的形象,淡化旅游商业化氛围。可见,清江旅游公司逐利的同时承担了其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成为目前下司古镇控制旅游商业化的主导力量。

旅游者前往历史村镇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消费驱动下的行为,适度旅游商业化能够满足旅游者对吃、住、行、游、娱、购的消费需求。但是,旅游商业化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旅游者消费的体验质量。

“古镇的多元化建筑让人耳目一新,景区内原住民生活淳朴,商业化气息不浓,但愿今后还能如此。”  ——下司古镇游客意见表

“还是很原生态的,没有失望。”——下司古镇游客意见表

“挺好的,就是购物场所太少了,希望增加。”  ——下司古镇游客意见表

“下司古镇山水富饶,民族风情浓厚,是个值得旅游的好地方,但是我觉得特色小吃和酒店住宿应该扩大化。当然也不要搞得商业化太浓。” ——E2

“感觉还挺古色古香,保持得很好,希望继续保持下去,下次有机会还会再来。”  ——E1

笔者通过访谈和翻阅下司古镇游客中心的游客意见表发现,旅游者对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的感知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有的旅游者认为下司古镇还不能满足他们对吃、住等的消费需求,认为下司古镇的接待能力还需提升,应该对特色小吃、酒店、工艺品店等扩大化经营;大部分旅游者则认为下司古镇传统文化保持较好,希望保持下去。可见,旅游者对旅游商业化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他们都“不希望商业化氛围太浓”,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一意见反馈给清江旅游公司等相关部门,普遍希望诉求旅游商业化要控制在一定规模之下。一旦旅游商业化过度,旅游者将会用脚投票,不再前往该旅游地,因此,旅游者成为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动力。

旅游经营者是旅游商业化的直接推动者,他们为旅游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但是,下司古镇2017年8月1日开始收取门票,游客量下滑,对旅游经营者的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成为旅游经营者和清江旅游公司之间的主要矛盾。

“来的都是团队,直接就去他们自己(清江旅游公司)的饭店,谁还会来我们的店。” ——C2

“公司花钱把镇上搞漂亮了,收钱是应该的,但是门票收的太高了,人来少了,你看街上都变冷清了,吃饭的人都没得了。” ——C1

“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码头街那些以后做生意的多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C5

可见,旅游商业化发展跟旅游经营者有着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一方面,旅游经营者支持旅游商业化,希望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下司古镇照顾他们的生意,个别本地经营者表示现在无田无土,只能靠做生意生存。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商业化发展带来竞争加剧,担心在竞争中被淘汰。部分经营者认为清江旅游公司成为他们生意下滑的罪魁祸首,希望通过政府争取利益。政府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

“收门票游客是有一定影响,但是现在是旅游淡季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个别村民太短视,公司把古镇经营好了这对他们只有好处。”  ——A2

当地居民(本地店铺经营者除外)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不一:

“旅游发展了好啊,公司也好,愿意让我们来打扫卫生,要不然这些垃圾、树啊草啊谁来管。”  ——D1

“镇上的改变太大了,生活跟以前差很多,看着心里不好受。以前就在下面(清江街)买东西买菜,现在跑到那边远得很(政府规划的新农贸市场)。” ——D3

可见,当地居民通过就业或租房等方式参与商业化活动,其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因其参与方式和经济获利程度而有显著差别。在公司或商铺就业或者出租房屋等既得利益者对旅游商业化较为支持;部分码头街和文创街的居民(主要是空铺的拥有者)则希望在旅游商业化中找到获利的方式;其他居民则普遍认为旅游商业化改变了古镇的生活空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综上所述,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公司、游客、旅游经营者和居民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其实都是摇摆不定的,但又在相互的博弈中达到一种暂时的稳定。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下司古镇商业化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及他们与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下司古镇的商业功能、商业空间布局和商业服务对象在旅游推动下发生转化,大量面向旅游者的商铺在古镇出现,它们依托古镇原有的商业设施,在旅游者行为规律的影响下,遍布于旅游者的主要游览线路上、主要景点周边和主要出入口。从这些转变可以判断: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

(2)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古镇内清江街、小吃街等街道店铺林立,旅游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手工艺品较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较多。但是,古镇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比例较大,外来商业人口置换程度相对较低,清江旅游公司有意识引导商业业态走异质化道路。而且码头街和文创街等主要旅游线路上还有部分居民用房,本地居民仍然是古镇空间的主要利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下司古镇原始的生活性景观。是以认为下司古镇目前处于初级商业化阶段。

(3)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公司、游客、旅游经营者和居民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其实都是摇摆不定的,旅游商业化背景下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同时旅游商业化过度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因此,目前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自我博弈和相互博弈中达到一种暂时的稳定,形成了旅游者希望旅游商业化得到控制的诉求为动力,政府选择性干预、居民和经营者被动参与、公司成为主导力量的旅游商业化控制机制。但是,在这一机制的控制作用下,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是否能够长期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还有待笔者的长期跟踪调研。

注释:

1.本文中下司古镇是指本研究的研究范围,即下司古镇的核心区,清江旅游公司目前設关卡收费的范围,也是旅游者目前的主要活动范围,主要包括老桥街、清江街、小吃街、码头街和文创街。

参考文献:

[1] 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12):52-57.

[2]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3] 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J].旅游科学,2005,19(3):74-78.

[4] 林敏慧, 保继刚.中国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创造性破坏模型的应用检验[J].旅游学刊,2015,30(4):12-22.

[5] 保继刚,林敏慧.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J].地理学报,2014,69(2):268-277.

【通联编辑:代影】

可持续建筑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循环经济是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和谐的经济,可以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着不少障碍,国家应通过培养循环经济意识、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加强技术引进、利用经济手段、健全运作体系等措施来促进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文献标识码]A

[

可持续建筑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国科技不断发展,各领域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土木工程行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性行业。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能源的消耗较大,对于环境的破坏力度也非常大。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建筑;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有效整合

引言

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能源消耗问題。在资源与环境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建筑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作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绿色经济更关注建筑节能问题。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一种发展状态。

1概述

生态伦理思想是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思想,主要是以生态伦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现如今,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而低碳时代的到来则缓解当前人类生活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活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低碳建筑的发展便尤为重要。建筑设计当中必须容纳城市独特风格,并承载一定的城市历史文化元素,将建筑物的载体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于低碳建筑的设计还能够提高建筑的整体使用效率,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样起到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

2建筑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整合

2.1加强建筑土木工程墙体节能技术的应用

加强建筑墙体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墙体的质量,进一步优化主要环境,更好地实现建筑工程的环境保护目标。墙体节能技术对于墙体的绿色节能技术,本质上是要做好其保温隔热结构并保持适当的内部环境温度。它主要涵盖了内壁和外壁的两种保温技术形式。与相比,与内壁的形式相比,外壁保温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而且不需要占据较大的内部体积。目前,它是未来施工单位墙体节能技术的重要手段。在确保整个过程非常安全的同时,还有利于施工单位在实际期间对墙壁结构进行后续维修和保养。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所施加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其他材料本身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并且对于其中包含的较小孔,它不仅重量更轻,而且反映出良好的隔热效果,例如在外墙框架系统中,它可以开发,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2建筑土木工程施工中门窗节能技术的实施

建筑现场施工中,门窗能源的消耗量较大,这是因为门窗具有较强的散热性。如果门窗关闭不严、热量就可能流失。因此在建筑门窗施工中,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季节变化特征,选择不同门窗材料。例如,北方一般选用三层玻璃,带保温的门,南方一般选择单层玻璃带防护网。根据门窗材料的技术标准要求,需要做好密封防护操作。重视门窗安装防护管理,对可能存在的漏气问题实施必要的清理,处理边框的位置,保证无灰尘,对边框进行平整打磨处理。安装玻璃过程中,需要保证玻璃与窗框的紧密连接。注意尺寸,避免出现缝隙。门窗材料上需要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选择合理的导热性能。塑料材料的导热系数低,铝合金门窗的导热系数高。三层玻璃相比单层玻璃而言,导热系数高50%以上。

2.3做好采光通风设计

新能源的出现将低碳建筑的发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建筑土木工程设计中做好通风与采光设计不仅有助于用户身体健康,还极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损耗程度。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优先增强建筑的门窗气密性,合理地对建筑进行通风设计,将自然风引导进房间之中以此来满足用户对于房间散热的要求,并且房间还要有极强的密闭性,避免出现热量的散失。在采光设计方面,根据建筑的门窗朝向不同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扩大门窗范围以此来增加采光能力,通过对建筑围护方面的设计来减少能量的损失,并且要对建筑进行密封处理,以此来确保不会出现过多消耗的情况。鉴于目前大部分绿色住宅窗墙比较小,因此,在开窗位置选择方面,为实现自然采光的最佳,可采用中间开窗策略;当窗户距离墙体边缘相对较近时,可实现纵向均匀性采光。同时,通过对于不同时节不同地区对房间的采光程度进行布局调整,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对于资源的消耗,如房间的窗口开在南方,可以扩大整个房间的窗口面积或者安装落地窗等,从而使房间内能容纳更多阳光;反之,当房间窗口落在北方,要尽量减少窗口面积,并且在房间中使用保暖材料,避免房间热量的过度流失。

2.4施工过程中要落实污染治理

施工过程中造成了污染也是比较大,为了有效控制相关施工污染,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我们需要做好各个环节的防护工作,土建工程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土木工程和基础工程施工最容易造成泥浆污染,这两者所用泥浆量比较大,施工队伍可以采用设备机械降低泥浆运行速度,缓解泥浆污染,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工艺流程。在天气干燥的情况下,施工现场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扬尘现象,所以要做好相关防尘措施,避免机械设备上附着过多的灰尘,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就是对光污染进行管控,比如电气焊,这种工作还会对人体造成损害,需要用其他介质进行遮挡,选择好合适的施工区域,不要影响到附件居民正常生活。

2.5促使太阳能被转化成工程施工需要的能量

作为一种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太阳能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不会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而且储量十分大,均属于其显著的优势,获得了很大的关注与重视,比如,太阳能已经被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与生产工作当中,为其提供了很多的能量。进行建筑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同样能够科学运用太阳能,借助其转化技术,把所收集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的电能,如此,一方面,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施工经济成本,而且也缩减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损耗量,增强了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的效果。不过,尽管通过运用太阳能的能量转化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不过却因为太阳能容易被各种自然条件所干扰,再加上相关太阳能能量转化设施需要的资金数量很多,让太阳能没有得到推广。

2.6完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长效机制

不同时期的政策形势不同,在制定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策略时,必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各项激励规则,并积极落实到位。不同政策引导作用会对不同产业发展带来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多样化经济激励机制,对于绿色建筑经济及产业发展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在绿色建筑激励策略制定当中,应立足于“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策略,通过完善绿色建筑专项补贴、多元化税收政策、能源价格合理定价、贷款优惠政策等,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长效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绿色节能建筑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研发,在施工中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实现建筑施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兵.探析建筑施工节能环保技术推进绿色工程建设[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1):100-102.

[2]海军辉.浅析建筑施工中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2):76+77.

[3]李忠庚.市政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探析[J].四川建材.2021,47(02):110+112.

[4]彭冰.房屋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01):40-44.

[5]蒋福顺.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有效性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9):137-138.

可持续建筑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分析了绿色建筑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建筑的差异,并从节水、节材、节能和环境保护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绿色建筑设计施工中需要采取的措施,以期为推动城市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运营周期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与高效生活空间和建筑。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绿色建筑将会以智能化与多元化而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因此,探讨城市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构建节能减耗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1、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建筑活动占人类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总量的40%,其所造成垃圾也占人類活动所产生垃圾总量40%。因此,建筑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年建筑量高居世界第一,资源的消耗总量也逐年增加,但是很多资源人均拥有量却居世界的平均水平以下。有资料显示,到2020年,我国只有6种资源可以自给自足,其余的支持性资源需要依靠进口,所以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其在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展城市绿色建筑已经势在必行。

2、城市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的目的是在建筑施工与使用的过程中,将其对材料和能源等自然资源损耗与环境污染降至最低,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实现建筑质量、经济性能和建设费用的平衡,在拆除时可以保证与自然界相互融合,并最终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传统建筑忽视能耗的影响和外部环境的统筹规划,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核心通过规模化和外迁等实现发展目的,生命周期较短,浪费人力物力资源,降低了废料的回收利用率。绿色建筑注重强调经济、生态结构和环境的平衡,以及建筑与气候和地域资源的差异,关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为原则,做到节能减耗与功能舒适的统一,其生命周期长,材料循环利用率比较高。

坚持绿色建筑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体现,推行绿色建筑是让建筑行业从高能耗和高污染逐渐向低能耗和低污染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需要依据国情,以“绿色建筑”为契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城市绿色建筑的措施

绿色设计是从绿色环保角度出发,使建筑设计满足适宜居住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并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减少建筑队环境的不利影响,其实现绿色建筑的措施主要为以下方面。

3.1 节水措施。绿色建筑的节水措施主要体现在:①施工现场的设备与车辆的冲洗用水采用循环装置,冲洗水在经过沉淀后,可以用于施工现场的洒水降尘等方面;②施工现场的用水点均采用节水龙头,并依据施工人员的数量合理配置,避免施工用水的浪费;③生活区的用水需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并将责任细化到个人,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节水意识;④采取用水计量管理措施,安装用水监测设备,并将节水的定额在合同条款中注明,在施工过程中定期考核评估;⑤在雨水充沛的施工地区,可以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充分利用雨水进行车辆冲洗和洒水降尘等。

3.2 节材措施。绿色建筑的节材措施主要体现在:①使用高强度的钢筋与高性能的混凝土,按照施工的预算才限额领料的措施,控制施工材料消耗;②制定施工废料的回收和管理措施,提高废料的利用率;③明确施工材料的采购数量,防止出现因采购过多而导致浪费或者积压的问题;④选择制作、安装和拆除一体化的施工队伍进行模板施工作业。

3.3 节能措施。绿色建筑的节能措施主要体现在:①建筑选择向阳布局,使用中空玻璃和智能门窗等保温材料与耐水材料;②合理配置制冷和采暖设备,采取分时段的方式,明确其使用时间;③安装节能灯具,充分利用自然光源,降低建筑照明能耗;④严禁出现长明灯,夜间施工时的照明灯具需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确保人走灯灭;⑤优先选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与机具,保证设备与机具质量满足建筑施工要求。

3.4 环境保护。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①保持自然保护的资源和文物原貌;②尽可能在白天施工作业,施工车辆在出入时需要清洗车轮,并做好防尘措施;③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清扫洒水,处理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垃圾;④做好噪音污染、废水污染和光污染的防控措施,以免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休息。

结束语

总之,城市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推动节能减耗社会建设和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做好节水、节材、节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可以节约资源,为人们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玉波. 城市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6:53-55.

[2]林捷. 节能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 福建建筑,2008,08:26-29.

[3]万蓉,刘加平,孔德泉.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02:150-152.

可持续建筑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绿色产业研究正蓬勃发展,从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入手,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绿色建材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促进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为实现绿色建筑和节能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绿色建材应从选材、生产和应用入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贯彻节能环保的原则。在土木工程建设施工中绿色建筑材料的有效应用, 其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材料污染, 起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应用;探讨

1绿色建筑材料的主要特征

绿色建材具有节能、环保、无害、健康的特点。首先,绿色建材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通过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绿色建筑材料的作用与节能;第三,消除建筑材料。材料中的各种铅、铜等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可避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后,绿色建筑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外部设计还是内部装饰,都能满足人们对更好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 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是大型土木工程的建设,使雾霾和温室气体更加突出,影响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各行业绿色节能理念的不断深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绿色建材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有利于减少工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环保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各行业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化,人们开始认识到绿色环保和节能的重要性。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同时,他们也注重环境保护。

3 如何把绿色建筑材料更好的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当中

3.1门窗的分析

墙壁和门窗是不可分割的,门窗主要与建筑的采光、通风、隔热和安全性能有关,节能效果是可互操作的,原理也很简单,例如,人们现在能接触到的列车,在生活中美国的双层玻璃隔热和安全,外壳也采用了这种技术,视图能达到降噪保温的功能,是一款很好的产品。选择好的门窗应该从好的材料开始。当然,选材要从环保入手,因地制宜。

3.2 绿色材料的重要

旧时代土木工程的实施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大量的混凝土和木材一直影响着环境,导致土木工程的恶性循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绿色材料脱颖而出,希望能取代过去的传统材料,减少环境污染。目前,绿色材料已成为我国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它们主要是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的材料。他们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现在它们被用于装饰。

3.3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工程的组成之一就是墙体, 随着建筑行业的突破, 墙体也是花样百出, 一个建筑的墙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绿墙代表分为活性炭和新型隔墙板。每个人都容易犯许多主观错误。环境的影响和当前的趋势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们必须包罗万象,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环境,量体裁衣。为了使之成為最完美的个性化的墙,墙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缺陷,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和弱点。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材料,为我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更有益的结果。

3.4合理运用和监督管理

对建筑材料的建议笔者将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绿色顶层设计、合理运用和监管强度。顶层设计是中国新的政治名词, 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要素。顶层设计进入国家五年规划,开启了中国迈向改革事业的新征程。各国在促进工业发展时,都需要考虑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等顶层设计。因此,要使我国绿色建材稳步崛起,就必须严格监督各种关卡,正确执行国家政策,使之成为行业内人民的思想,使建材从传统向传统转变。用新的绿色建材为我们的健康生活铺平道路,为中国的成功转型铺平道路。在我国使用的建筑材料中,不仅存在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存在许多成本问题。节约成本意味着节约资源。传统建筑材料的高成本限制了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环保部分。在这方面,国家还应实施一系列政策,引进高端技术。开发和创新更多低成本绿色建筑材料的技术和人才,使材料更具功能性,完全取代所有污染环境的传统建筑材料。随着这一发展,绿色建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同时,各部门要发挥监督和监督作用,确保环境保护。同时,质量也不容忽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建立评价机制,确保对建筑材料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这将是我们走出去的坚实一步。当土木建筑与人类环境密切相关时,我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建筑技术的丰富和建筑的长期发展是社会的追求。我们需要提高土木工程建筑的社会影响。

4 绿色建筑材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4.1 推动绿色建筑材料的合理运用

在我国目前使用的绿色建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成本过高,限制了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为了解决成本问题,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需要创新和开发更多的低成本绿色建材。同时,通过改进绿色建材的制造工艺,使绿色建材具有更强的功能性,能够有效地替代污染严重的传统建材。

4.2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的监管强度

因为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要求和标准均相对较高, 所以为保证整体建筑的质量, 需要在绿色建筑材料监督中引入施工效果考核评估机制, 对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形成更为有效的监督管理。

4.3 加强绿色建筑材料的顶层设计

每个国家在发展一个产业时,都需要国家一级的宏观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的顶层设计。因此,为了我国绿色建材的稳定发展,有必要在国家一级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我国能够有效地指导相关建筑。产业由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环境保护模式。

5结束语

目前,绿色建材的生产水平已趋于成熟,其应用和发展前景广阔,已成为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使用绿色建材时,也应注意选材、监理、工程验收等问题,确保材料性能最大化,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 2018 (13) :144+146.

[2]和新福.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8 (18) :26~27.

[3]蒙萌光子.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J].居舍, 2018 (25) :48.

(作者单位:山东通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身份证号:3714821986121826591

身份证号:3708821991030452132

身份证号:3701251977030312323)

可持续建筑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

一、世界有机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生物动力农业,最初的实施是由民间生产者自发组合的协会,在各自区域内制定各自的规则或标准来指导农业生产和产品加工,后来产生了一些相应的认证管理机构。其后的20年间,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国分别在国家范围内创建了相对规范的有机农业体系。随着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的广泛联结,1972年11月,5个国家组建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其总部设在德国,IFOAM也成为倡导和监督世界有机农业的国际性组织。它将“有机农业”解释为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一系统将土壤本身的肥力作为成功生产的关键,通过尊重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达到使农业和环境各方面质量都最为完善的目标。

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期进程极为缓慢。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发展到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的极度危险的地步。由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感到有必要采取共同行动,以加强环境保护,在各级产业生产过程中开始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的质量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段时期,有机农业的概念得以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替代传统农业的新思潮。

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首先得以确立。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模式,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深度均有了质的飞跃。有机农业的生产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其由简单、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由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的良性循环的生产运动;有机农业也由关心环保发展到关注环保和食品安全,在日本甚至将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努力发展成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发展;有机农业产品从以“有机食品”为核心扩大到“有机产品”这一更宽泛的概念,近年来已经有发达国家根据生产原料是否有机,而将有机产品扩大到有机肥料、有机纺织品、有机皮革、有机化妆品、有机林产品、有机家具等。

目前,IFOAM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泛、最庞大、最权威的,拥有由近120个国家、600多个会员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其已成为世界有机农业的保护伞。根据它制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综合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据国际贸易中心(ITC)的调查显示,2003年初全世界的有机管理农业用地为1700万公顷,到2005年急增至2400万公顷,增长快、幅度大的有机农业成为世界农业的新亮点。

与此相应的是有机产品认证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有机产品认证是为保护人体健康,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对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产品的加工方法、产品的贸易行为以及其他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所开展的认证。其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程度和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好坏程度的尺度,是国家发展有机产品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强化有机产品管理的基本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取得有机产品的国际标准认证,通过技术壁垒,成为发挥各国经济优势和扩大出口的关键之一。

虽然有机产品的产量较之常规产品的产量要低,但是市场价格比常规产品价格要高出30%,有些甚至高出2~3倍,市场销售占比和额度不断呈上升态势。有机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不断增加和变化,主要有4种方式:(1)生产者直销。通常是由生产农户设立直销店铺、承租专柜、订单的宅配送或网购的邮送;(2)有机产品专卖店销售。这种方式因其专业化程度高,因此销售较好、较快,销售占比较大;(3)与常规产品销售店联营或设销售专区;(4)与产品再加工销售商联盟,实现产销一条龙。

二、我国有机农业的定义及目标

在我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通常是指,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一定基本标准,在农业生产中完全不使用化学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不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生产的主要有机产品是有机食品。

在我国,有机农业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依靠系统内部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和种植绿肥来解决土壤肥力,依靠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

三、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脱离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后,便进入了“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的传统农业阶段,这段时期的农业以自给自足为特征,虽然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被动顺应自然,生产力低下。随着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逐渐进入了以石油为代表的现代社会进程中,中国农业融入了广泛应用化肥、农药、生长素、转基因等现代农业中。但是,因现代技术带来了诸如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和农业产品品质下降、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现代农业体系内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的加速发展。中国在高增长率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认识到亟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新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替代农业研究运动的推动下,旨在探求农业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生态农业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90年代,中国的有机农业开始起步,1994年成立了专门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后改称为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随后,陆续在多省、市、自治区设立了OFDC分中心。1999年,我国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试行),并于2005年公布了国家标准。多年来,我国有机农业政策不断出台,相关补贴也有所增加,有机生产认证面积年均以30%的速度递增,有机农业在一定程度得以发展。

20多年来,我国在常规农业之外大力推行有机生态农业建设,建设区内基本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3个方面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践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实施农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在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田污染和常规农副产品中一些高残毒药品含量超标的污染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农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最主要技术障碍。毫无疑问,有机农业在继承与摈弃传统农业和环保型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顺应了当前有机农业盛行的全球趋势。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占比不到3%,但根据中国在世界农业中的份量来分析,随着中国政府和谐、务实、可持续工作思想和作风的形成,中国生产的有机食品不仅会在国内食品市场中占比大幅增加,而且其出口额在10年内有望在世界有机食品国际贸易中占比达到5%以上。

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少相关专业及关联技术和知识。有机种植农户缺少对有机肥料的制作、防治病虫害、轮作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生产和试验基地缺少技术人员辅导;缺少提高产品商品化率的培育和加工技术;有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稀缺;适宜不同区域的有机种植的品种不足。同时,与相关联产业联结不畅,相关联产业的科研技改水平亟待提高。

第二,生产成本相对较大。因科技力量不足,我国现期有机农业投入大,投资加回报期较长,导致资金短缺;有机劳动力成本增幅较大;真正的有机肥料供应不足,部分投放市场的有机肥料的使用效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有机生产方式所要求的耕作方法不便操作;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复杂,监督认证困难,导致监督认证的管理成本上升。

第三,产品销售利润不足。大部分国人因收入限制或生产习惯和销售方式守旧等,造成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不能优质高价,收益率不理想。

第四,政府扶持手段欠科学。政府在促进有机农业发展时,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难以落实,特别是扶持资金申请条框过多,受益面窄。

五、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策略建议

第一,加强和完善有机农业政策体系建设。政府应明确有机农业的涵义和定位,从财政、金融、产业化发展、政策法规等综合角度分析、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对有机农业的生产进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其范围包括:有机生产补贴政策、有机咨询体系建设、有机产品认证管理与市场规范、有机农业的环保文化与理念宣传等。

第二,加速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国际化步伐。IFOAM与许多国家有影响力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或咨询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其中有些国家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已在中国建立办事处或分会。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法规互认,在当今经济极大融通的全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有机农业机构建设,强化中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的能力和国际地位,完善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立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工作的评价尺度,这是强化有机产品管理的技术基础,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有机产品的国际认证也是发挥经济优势和扩大出口的一个关键。

第三,加快建设有机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大部分在科学院所和实验室里,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无法实现有机农业生产由初级的资源消耗型向先进的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因此,有机农业应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尽快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完善我国有机农业科技系统;同时,建立起集植保、土肥、气象、耕作、育种、灌溉、管理、经营、财会、信息电子化等一体的有机农业现代生产综合管理技术,广泛树立技术联结与支持,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四,中洋结合,充分挖掘、利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的技术精华。国外有机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其有机农业在理论指导下,以严格的质量监控为保证,全方位权衡市场需求与社会效益。我们在积极借鉴和汲取国外已经取得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也要肯定中国古老农业文明史中的许多技术精华,潜心总结,充分利用我国生态农业已经取得的成熟理论和丰富经验,将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等传统方法与太阳能利用、生物能转化等现代高新科技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并应用到现代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做好有机农业理论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新思维。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源于市场推动。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一方面是引导有机农业的生产进程,另一方面存在干预过多问题;而生产者多是注重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思想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缺少理论指导,重复性强,长远目标和长远利益不明确。因此,我国应根据国情,结合有机农业具有深远意义的环保文化内涵这一最显著的特点,深化理论研究,从产业内涵、产品结构、区域布局、政策建设、市场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和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论,以此指导我国有机农业建设快速前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使经济与环境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因共同的利益而得以重视;同时,绿色壁垒的存在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本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机会。我国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宏观农业政策。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正是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总之,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国际化进程,有效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加速我国农业战略结构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云馨)

上一篇: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低值易耗品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