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13

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各类工程项目也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么如何提高工程质量、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人们消费需要能力提升的标准,更是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最近几年,在市场经济不断开放的背景环境下,大批量具备技术、经济实力、管理能力的国际承包商进入我国市场。对于本土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来说,这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而在这一背景下,也迫使大量国内企业放眼世界,吸收国外相对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策略。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项目管理能力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于此,要意识到如何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如何改进自身缺陷,如何在市场中赢得更多实例,如何提高施工质量,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是当前建筑工程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更需我们努力提高建筑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以便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一、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市场环境表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趋势。针对大部分现有施工企业来说,不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工程项目中,事前、事中控制能力较低,不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发生问题的主要根源,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因此,要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质量管理。

(一)市场缺少相关规划

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与企业内部环境有关,更与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紧密相连。现阶段,虽然国家对建筑业市场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和管理,但是很多建筑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和政策制度法规,落实不到位、贯彻不到位的现象十分明显,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现象。相比国外建筑工程企业来说,由于受到关系人情等的影响,还有很多熟人管理、熟人采购等各种因素制约,而很多业主为了追求更好品质,无论工程结构难易、工程大小、层次高低,都明确要求要让一级企业参与其中,甚至明确指定一级项目经理、一级建造师都要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很多低水平项目经理难以承担施工任务,导致了差别化竞争的缺失,这也迫使大小企业、高低资质不得不同时进入到更低层次的工程项目中,进而加大了市场混乱程度,导致了市场的无序化竞争,很多工程项目企业以无资质冒充有资质、低资质挂靠高资质等手段来谋取更高的利益。与此同时,建造师资格证书出借等现象屡禁不止,但由于建筑业本身所具备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市场分配中,需要更多的规范化运营和管理。针对建筑业本身来说,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辅助工具、手工作业等多为基本手段,而其市场准入壁垒较低,再加上高利益的驱使,就会使得更多中小企业、个人涌入其中。

(二)人员质量意识较差

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看到,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管意识较差。所谓质量意识,明确了人们对工程质量的态度、认识,是上述二者关系的综合表现。质量管理意识是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基本前提。如果工程项目企业中,管理高层没有对质量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而是将重点放在工程进度、工程利润之上,缺少高质量、高效益的超前意识,就会导致大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少明确的质量目标。当前,大部分建筑行业领导秉承着“质量第一”的口号,但是其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实际层面,更多的企业领导者将重点放在了保证工期、抓进度的层面,很少关注质量提高,而高层领导人管理意识不强、质量监督层工作存在很多困境,进而影响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建筑单位行为不规范

计划经济体制的环境下,市场发展并没有步入正轨,而很多建设工程的业主不是完全法人主体,合格的市场也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很多不规范行为,很多建设单位不具备法人主体效力,施工单位选择、建设资金使用等存在明显不足,甚至不能自行决定资金使用,体制建设、制度建设中会受到主营单位的限制,在承担责任、承担任务中存在很大不足,这不仅破坏了承担双方的公平交易关系,也导致了市场意识的进一步破坏,影响并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片面追求低成本、低造价使得责任机制不够健全,在追求高标准、高效益的基础上,出现了短工期现象,更进一步地影响了建设单位工程承包,以及工程质量的提高。更有的工程项目中,存在着一个项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施工队伍。针对这一现象,使得工程项目缺少统一规划管理,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施工质量的提高。基于我国现行的建筑质量评定标准,单位工程项目中,如果有一个分项或分部工程存在问题,那么整个工程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格工程。

(四)设计单位行为不规范

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还存在着设计单位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建筑质量出现问题,会被认为是施工质量的问题,因为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施工不到位、设计不到位引起的。这根源于大部分设计单位都是按照工程项目承包者的项目规划而进行设计的,因此在内部工程项目管理中,难以形成固定搭配,即便那些設计人员不熟悉工程设计,也很难有新的工程设计师介入,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设计优势之间的互补作用,进而影响工程设计总体质量。而相比之下,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管理中,必须要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针对当前工程项目管理来说,其质量检验是每年都要进行的,但是时间间隔较短,这样一来,就为质量事故埋下了隐患。

二、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建议

与传统工程项目监管相比,现代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展现出了明显的不同,首先,其是一种动态化、全方面、系统化的管理过程,更多地强调了对现状的分析。基于此,就应该从其管理现状、管理手段入手,从根本上对其质量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给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政府要强化政策监管

针对我国当前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说,其不仅会受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从工程项目管理角度来说,其会受到政府市场宏观调控的影响,会受到外部监督管理体制的影响;而针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更要对工程质量进行根本上的管理,要在施工监督管理体系中,抓好开工前审查承工资,对承包单位资质等级进行严格管理,并要在施工中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在完工后,还要对工程质量进行认定,对工程完成情况进行审查,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建设单位、建筑构件生产厂家统一监督管理的做法,要从根本上保证政府的监督管理,要真正将管理落实到实际层面,要让每一个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企业都对工程质量负责;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来说,要明确责任分工,在确定主要工程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询问专业人员意见,要严把质量关。设计中,还要严格对招标队伍进行选择,选择质量信誉好、报价合理、质量水平较高的施工队伍。众多事实和经验表明,施工队伍的好坏,对于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专业的负责人能积极主動与材料供应商、工程设备厂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工程的监督管理中,便能有效发挥建筑工程项目的优势,并从根本上促进工程的监督管理。

(二)企业要加强质量意识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提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强化管理人员质量意识着手,利用基本理论、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手段等综合方法,促进管理层、领导层、管理层、监督层、操作层间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并树立质量管理意识,推行全面管理、精细化管理,从根本上利用系统化方法和概念,对工程质量体系进行严格把控,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同环节、不同部门高效地组合在一起,促进职责、任务、权限等管理体系的建立。

想要从根本上促进这一体系的建立,就应该利用系统化的方法、概念,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高效率地组织在一起,形成职责权限明确、任务明确的统一化整体。为了从根本上落实这一职能效果,还应该明确责任,落实管理责任,树立质量监管意识,牢固管理观念。相应的,还要让不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积极承担起本部门的工作责任,让其在担任本岗位责任的基础上,严把工程质量关,要在充分发挥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强调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要将质量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工程施工阶段,要在每个环节、每个领域、每个阶段都要做到严格审查,要将工程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要建立风险押金保障机制,要签订质量承包责任书,要激励、制约工程项目经理,要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要对项目经理进行监督,要树立企业形象,要创造优质工程,还要将上述内容作为考察项目经理的重要指标,要从根本上落实“以包代管”的管理措施和手段。

(三)要加大对工程项目的审查力度

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与工程设计紧密相连,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相对合理的设计规划不仅能直接影响建筑产品质量,更能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率。相应的,针对网络的调查数据现实,当前有关的工程事故调查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事故都来源于工程设计的不到位。因此,加强工程设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设计者的资格审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设计比较严格,包括了设计方案审核、设计方案规划,甚至还强调了设计方案的防火性、安全性等,因此,设计质量的审制、专业间的会审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相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更要对建筑材料、工程设备进行严格把关,限制业余设计,严禁非法出让、设计图章,强化设计服务体系的建立。同时,政府部门要建立质量监督站,以便更大限度地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消除质量隐患。

三、结语

市场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我国众多工程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外企业进入对我国工程项目市场管理形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市场也面临着走出去的困境,如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已逐步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在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工程类企业要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基本前提,要提升建筑行业竞争优势,要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基于此,本文从建筑行业整体现状出发,对项目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提升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为更多企业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段志成.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陈勇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9).

[3]董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5,(08).

作者单位:

灌云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是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但是,城市化的类型、道路和模式,不仅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发展时期也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应该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

一、六十年城市化的反思

1.六十年城市化的进程

我国城市化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前三十年总的说,是城市化停滞不前、举步维艰的时期。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数量变化不大,城市人口增加缓慢,而且徘徊反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经济发展迟缓;与之相反,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城市化進程突飞猛进,城市数量猛增,城市人口急剧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经济猛烈增加,居民生活明显提高……。200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市人口超过6亿,城市的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80%。城市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

如果作更细致和深入的分析,在这两个三十年中可以进一步去划分不同的时期。在前三十年中,1957年前与1957年后的情况就不一样,1957年前还属正常的发展,而1958年的大跃进带来了城市的冒进,继而又出现了反复和倒退。后三十年也一样,如从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间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年代。见下表:

2.六十年城市化的反思

六十年我国城市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我国城市化的整个进程,科学评价城市化的巨大成就,不难发现其中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严肃的思考,或进行认真的反思。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突出。

(1)城乡不能和谐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没能有效带动农村一起发展,在一些地区农村二元化更加凸现,甚至使城乡二元结构转化或演变为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城乡居民致富机会、就业机会和获得国家资源的机会不平等,致使城乡之间贫富鸿沟拉大。据专家分析估计,目前城乡整体基尼系数高达0.46。中国的城乡分离和差异扩大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全局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特别是国家向农民征地过程中,群发性事件频发。

(2)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贫富差别扩大。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614元,是收入最低10%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2倍,而2007年是8.7倍。从增长速度看,收入最高10%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8.6%,而收入最低10%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2.9%,比前者低5.7个百分点。城市的贫民区和绝对贫困人口随处可见,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同样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3)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和谐。大城市过大,而且越来越大,从而滋生某些“大城市病”,造成土地供应紧张,房价飞涨,超过居民承受能力。同时某些中小城市得不到发展,发展缓慢变化不大,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由于资源枯竭而带来的城市萎缩,居民生活艰难的局面。

(4)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不匹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城市是绝对正确,但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建设。因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线,城市同时是文化中心。可是我们有的城市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城市文化,文化历史名城市变成“有名无实”,出现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缺乏文化内涵或扭曲中华文化的许多问题。

(5)资源、经济、人口、环境不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了,人口增加了,建筑多了,但是,资源越来越紧,突出的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同时,环境差了,甚至恶化了。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源、水质、卫生、垃圾等层出不穷,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城市化只注重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不顾及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共同富裕的根本,无法妥善解决一系列社会文化问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3.城市化面临新的挑战

城市化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自然方面的,如水、土地、气候、环境……,来自经济社会方面的,如人口增长、就业压力、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贫富差别、国际环境等。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面对矛盾、问题和挑战,适时的改革和转变,走一条与三十年不完全相同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和模式。

二、新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传统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一直沿用的城市化基本模式。它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空间聚集经济、比较成本理论、效率第一理论,以及工业主导理论和城市支配理论,其产业基础是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的发展。所以,城市化的出发点是城市、立足点是城市,其目的仍然是城市。农业、农村和农民被置于次要的、依附的、服从的、被动的地位。有理论宣扬,城市化就是把人口往大城市集中,集中得越多其城市化水平就越高,集中得越快城市化速度就越快。许多西方经济发达、人口总量并不很多的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或城市化的初期确实如此,并由此实现了城市化。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交通能源和通讯网络的发展,以及随后知识经济的出现,城市化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或城市郊区化。实质上已经对传统的城市化发起了挑战。我国的国情以及城市化所处的时代,与这些国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走传统的城市化道路,去实现传统的城市化。我们必须提出适合我国国情,针对现在所处的时代特点,提出创新的城市化理论,实现新型的城市化。

什么是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我们认为,新型城市化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技术手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的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其核心是城乡和谐发展、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化具有多重目的。与其说,城市化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不如说是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如果说,城市化的结果不能促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甚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那么其城市化的目的和后果都是值得考虑的。在城市化的多目的性和多重功能中,人口向城市集中,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决不是城市化的全部。

2.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历史性转折

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长河中的一个历史进程,或历史转折。它包括:城市从单纯集中向均衡布局的转折;从以农支工向以工支农的转折;以农村哺育城市发展向以城市反哺农村发展转变;以城乡对立向城乡一体化转折;从城乡产业的绝对切割到产业的相互关联转折。如,观光农业,农村旅游业,农业的现代化模式等。所以,新型城市化不是对三十年传统城市化的绝对否定和扬弃,也不完全是对三十年传统城市化的替代,而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城市化形态,是城市化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在实践中,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在不同的地区还会同时发挥作用,或交互发挥作用。

新型城市化的创新和运用是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在国际上,整体经济格局的变化,人口和经济国际流动性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经济和金融融合性的加强,城市新形态和新形式的出现,城市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创新,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世界经济社会背景。同时,从国内来说,2008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许多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以上,城市现代化建设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的工业化已经达到中后期的水平,新型工业化已经在全国发挥重要的作用。交通和信息事业突飞猛进,信息化、数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已见端倪,因此,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型工业化时期,为新型城市化造就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3.新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当今,虽然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不同,但是其目标是一致的。实现发展目标过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两个主要的动力机制,是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需要确定正确和科学的发展战略。实践已经告诉我们,传统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新的时期必须克服发展中产生的矛盾,纠正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偏向,坚持正确和科學的城市化道路,这就是新型的城市化道路,以适应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新型城市化是全面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决不单纯是城市人口机械的扩大,农村人口表面的减少。而农村人口减少并不能像某些拉美国家那样迫使农村人口破产,被迫流入城市,成为城市的“贫民”。也不能像某些人所说的,把农村人口赶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我们的城市化,其本质是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改变农民的身份,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经济权利和生活条件,获得同样的发展自己的机会。简言之,通过城市化让农民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小康生活。所以,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区别也在于,新型城市过程中居民居住空间的转移并不是第一位的,而经济生活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第一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社会并不是缩小农村,甚或消灭农村,而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建设新型农村,是城市先进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广泛地深透到农村的过程。

三、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市化

基于国际的经济政治背景和共和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的成就,我国的经济从整体上已经踏上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又一“甲子”开始的时期。它是实现现代化非常重要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关键时期,因此需要设计和提出新的战略和规划。现在正处于准备、提出、编制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时刻,以期更好地实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此时提出新型城市化是正逢其时,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1.承认地区的差异,尊重人们的创新

城市化始终受地理区位、自然禀赋、历史发展、人文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不可能要求城市化率一致。特别是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无论从城市化率,还是城市化质量已经在地区间出现明显差别。有的地区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而有的地区城市化率仍停留在不到30%,仅20%多一点。这意味着新时期城市化的起点已经不同。起点不同,基础不同,其预期目标、方向、步骤、任务等都会因此而改变,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要求一致。

在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同时,城市化的道路、方式、模式、形态等同样存在差别和不同,其中不乏当地人民的创新,建立适合当时地理环境、人文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在促进城市化的统一目标下,各地的创新应该得到尊重、发扬和推广。城市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多元化的。如,江苏省华西村的城市化模式是适合当地和当时的独特模式,是城市化的创新,必须承认和尊重这个现实。

新型城市化本身就包含城市化的创新。

2.因地制宜选择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是发展经济社会的有效途径,必须与国情与地区的情况结合起来,国情的时空概念与城市的时空结构结合起来,要对国情的分析深化、细化和具体化。充分考虑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基础、时代背景和地区特点。有的专家提出,目前国内城市化可分为以下类型:

沿海型城市化: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以沿海经济圈牵引整体经济,特别是加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北京、天津和唐山)几个大城市圈在金融、物流和商业领域内的高水平经济机能。主要是提高经济功能,发挥全国的经济中心作用,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抗衡中发挥作用。

中部型城市化:中部的地区的大城市在发挥沿海地区大城市补充机能的同时,将自身建设成为本地区的发展基地。

内陆型城市化:在内陆地区发展大城市,借助城市化进程拉动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包括在公共服务领域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

我们认为,这种分类不一定准确,但是其思路是值得考虑的,无论从一个大区域和省(区)还是从更小的行政单位考虑,选择城市化模式都必须因地制宜。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地区就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关键在于创新。

3.突出“中”字,促进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东部地区借助在处沿海港口的优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特别是东部地区大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东中西部十分悬殊的差异。这已经是历史。对今后10—15年的发展,我们认为,要突出一个“中”字。所谓突出“中”字,就是在企业的发展上,要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之与大企业相协调;在城市体系结构上,要积极培植和支持中小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减轻对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壮大对城镇和广大农村的支持实力和基础;在地区发展上要重点支持中部地区的发展,发挥其承东启西的作用;在城市财富的配置上,要积极培植和扩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城市的主流阶层。突出“中”字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所以,中部地区的新型城市化或城市发展方针应该是利用现有城市发展基础,重点发展初具规模和相当实力的大城市,迅速提高城市竞争力,并与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特别是像上海、香港、深圳等国际城市实现功能互补、产业关联、流通衔接,提升城市的经济等级,并融入国家和国际的大城市网络。同时,通过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和升级,再由中小城市实现对城镇和农村的支持和带动。新的时期,中部地区城市化的推进和发展发展是关键,不仅是中部地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推进和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主编)

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规划是指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战略以及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制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总是处于企业较低层的地位,仅仅停留在作业性和辅助性的层次上,以短期导向为主,同时将人力视为成本,作为企业总是设法去降低人力资源的投资来降低企业成本。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脑力,人力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研究企业目标、战略时,越来越需要同步思考未来五年、十年的人力配置,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使用放在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真正的核心资源。

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要维持生存或发展,拥有合格、高效的人员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是为了工作者和组织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短缺人才。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需要确定完成组织目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和类型,因而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并且预测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未来的需求。在确定所需人员类型和数量以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可以着手制定战略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苏澳公司专门组织力量对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以此结果作为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同时也作为直线管理人员制定行动方案的基础。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公司管理人员在十四个方面对人员管理情况作出科学、详尽的预测、分析,为公司的员工招聘、职位安排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及本组织员工的净需求量,编制人力资源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同时要注意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及各项业务计划之间的衔接和平衡,提出调整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一个典型的人力资源规划应包括:规划的时间段、计划达到的目标、情景分析、具体内容、制定者、制定时间。

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低能耗,提高效率和产品回收率,以及合理处理废、旧物等。目前,绿色物流在我国刚

刚兴起。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体制政策、基础设施、信息标准、人才培

养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发展障碍,本文阐述绿色物流的概念、分析绿色物流的运作模式

和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物流现状问题对策

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

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物流的新的发展观。目前,我国物流领

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绿色物流管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在绿色物流

的理念、政策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一、绿色物流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发展与之联系越来越密切。物流活动的频繁以及物流管理 的

变革,会增加燃油消耗、加重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浪费资源、引起城市交通堵 塞

等,因此,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的基础 上。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

下一代环境的维护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

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型发展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物流的特征

第一,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传统物流为“正向物流” 。

第二,绿色物流是共生型物流。绿色物流则注重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求得坏境与经济发展共存。

第三,绿色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

三、 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比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成就方面,很明显的发现我国国内在发展绿

色物流方面有较多的不足;而且,我国国内现代物流的起步晚,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意识更是薄弱。

(一)观念陈旧,体制僵化

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领导和政府传统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的发展和监督物流活动的实施,由于对物流的发展缺乏科学、前瞻性的思考,因而不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放任自流的现象。

另一方面,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观念几乎为零,对其中重要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更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二)政策不完善,缺乏权威性

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另外,由于物流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各做各的规划,各搞各的设计,各建各的物流基地或中心,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虽然中央政府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机关,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这些政策的实施,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置国家法规于不顾,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重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这成了制约绿色物流发展和实施的瓶颈。

(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及物流技术装备水平都比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另外,我国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物流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的服务,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人才短缺,研究滞后

一方面,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的理念形成不久,许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发展绿色物流的概念,物流企业缺乏既具有环境知识又具有物流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在物流教育和研究方面也相当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物流教育缺乏规范有效的人才培育途径。

二、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完善绿色物流的管理

1、制定政策法规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完善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控制物流污染

发生源方面,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推广使用绿色交通运输工具等。在限制交通量方面,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2、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绿化物流渠道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严重阻碍物流绿色化的发展。要发展绿色物流事业,进行绿色改造,就必须正视我国物流现状,在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计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网络构筑,应将全球定位系统引入物流活动中,结合公路、铁路、海运和空运信息,合理安排物流的车辆和路线,实现物流的快速、准确运行。

3、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作为新生的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物流产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企业应加强绿色物流的管理

1、大力推行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商决策,在采购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通过降低材料使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保护资源和提高企业声誉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

2、进行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它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领域。

3、加强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在产品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既能经济地满足包装的功能要求,同时又不污染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回收和再利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标准化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4、推行绿色运输管理

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具体方式包括开展共同配送、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等。

5、实行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重视环境保护,强调把消费需求与企业利益及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是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及开展绿色促销等。因此,尽快的发展绿色物流是我国在世界市场上赢得空间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沿着这个途径推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背景介绍

肯德基隶属全球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餐饮集团。肯德基总部位于肯德基州路易斯维尔市,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炸鸡连锁餐厅,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开设有14000多家肯德基餐厅,每天接待1200多万名顾客。自1952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美国犹他州开张以来,受到全球消费者的欢迎。除美国之外的主要市场包括中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和法国、德国、荷兰等。肯德基也在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重要新兴市场随着当地经济的成长而快速发展。肯德基每家新餐厅的开张不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其所在社区注入了经济活力。肯德基自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到现在,来到中国已经25年了。25年来,肯德基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把最贴心的服务回馈给广大中国消费者。如今中国肯德基已在650余个城市和乡镇开设了3200余家连锁餐厅,遍及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是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快餐连锁企业。

二、肯德基如何组织激励员工

1、及时奖励,在工作中发现员工做出卓越表现,则现场及时奖励他一张激励卡并签上当时值班经理的姓名,然后在员工区域公布每天所获得激励卡员工的前三名。然后在每个季度举行一次3小时的拍卖会活动,所有的奖品靠员工手中的激励卡竞拍所得,养成及时激励和表扬员工优点的习惯,发掘员工的内在力量。

2、谢字不离口。

3、向员工的家人或者配偶寄一封表扬信,这可以说是我们见过的最有效的嘉奖方式。

4、每月度的优秀员工,为他做2副大的明星海报(可以结合时下大片,和

电影海报一样大),一副留给他本人,另一副挂在员工的休息区,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看到,一个月换一次。

5、每季度优秀员工奖励她们一次拓展训练兼旅行,回来之后,把照片和视频剪辑做成一部电影,并不时的在餐厅里面播放,最少有两点好处:第

一、你向客人宣扬了你们的企业文化;第

二、其本人在这样的激励环境中工作会更加自豪、会追求更卓越的服务,形成榜样的力量,同时也会激励更多的员工向季度最佳员工冲刺。

6、每年度优秀员工奖励她们和她们的父母去一次很远的地方旅游,最好是那种双飞五日游。(以上所述奖励需要在每个年底开始的时候就要公布,最好能有布置这样文化墙和奖励榜)。

7、自愿为员工做些他最不愿意做的工作。

8、记住员工的特殊日子,如他的生日、周年纪念日、送一张亲笔写的卡片以示祝福。

9、召集员工们高唱鼓舞人心的歌曲。

10、因为他获得了荣誉而让整个部门可以享受到一起去看电影的机会。

11、老板亲自开车接受每月最棒的伙伴上下班一次。

12、奖励她们演唱会或者交响乐门票。

13、奖励球赛的门票给那些小伙子。

14、单独请他吃晚餐。

15、给他一本与他的职业相关的最新书籍。

16、送他一盒他爱吃的巧克力或其它点心。

17、给他一天的假期去洗温泉浴。

18、张贴一封表扬信,不要绵绵俱到,要注明表彰的具体事例。

19、给他订阅一份他说喜欢的杂志(和工作无关的休闲杂志)。

20、为你的团队做一份年报,里面附有员工的成就图片和事迹。

21、做一个员工的心愿手册,每一页各员工的照片、个人信息、爱好及本年底想要完成的心愿,装订在一起,放置员工休息区,方便翻阅。

22、做一个员工成绩留念剪贴本,给团队总每一位员工留出空白页,在空白页上填上员工经历。

23、每月在餐厅举行一次早餐会,邀请你的团队共同分享团队总某人的受奖的喜悦。

24、为勤勤恳恳工作,从不迟到早退的员工颁发年终奖,并给予切实的表扬。

25、与你的员工面对面的交流,留意她们的智慧,把好的睿言和妙语编写在一个小册子总,分发给新来的员工 。

三、企业组织获得其雇员的合作

(一)合同保障

肯德基与员工签约合同,公司在认真学习《劳动法》的知识后,研究适合肯德基的具体方案,配合国家在保证员工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员工心甘情愿为公司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

除了有合同之外还有职工子女的夏令营、节假日文艺会演、工间操比赛活动、职员运动会。这些活动都增加了员工与企业的感情联系,感情越深,员工对企业的留恋越强,从而成为留住员工无形纽带。

(三)部门换岗沟通——员工之间是兄弟姐妹,无法分离

在肯德基部门间的换岗工作,让各部门的员工有更多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机会。通过沟通在正泰的内部就会产生无形的力量,会激励人们以更高的热情,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所做的一切,才会营造出愉快的工作氛围。员工就把工作能当成一种乐趣,愿意在肯德基工作。

(四)强大的岗位培训计划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肯德基奉行“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因此,员工是肯德基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的关键。肯德基不断投入资金、人力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培训。从餐厅服务员,餐厅经理到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这些培训不仅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同时还丰富和完善了员工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发展。

另外,由于肯德基采取开放式就业,公司对员工的流动并没有做出特殊的限制和要求。经过公司严格培训的本地熟练工人和管理者因为种种原因走出公司,甚至会流向当地竞争企业。比如,上海的“新亚大包”、来自台湾的“永和豆浆”的核心高级管理人员就有一些是来自原肯德基的高级管理人员。但正是这种宽松环境下造成的人员流动,使肯德基培训的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也实现了隐形传播。肯德基工作和受训经验,使员工变成人才,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进而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出色的企业管理人才。

那么,究竟它的员工培训系统是怎样的呢?

教育培训基地:员工学堂

肯德基在中国特别建有适用于当地餐厅管理的专业训练系统及教育基地——教育发展中心。这个基地成立于1996年,专为餐厅管理人员设立,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肯德基的餐厅管理人员提供上千次的培训课程。中心大约每两年会对旧有教材进行重新审定和编写。培训课程包括品质管理、产品品质评估、服务沟通、有效管理时间、领导风格、人力成本管理和团队精神等。

在一名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中记者看到了《如何同心协力做好工作》、《基本管理》、《绩效管理》、《项目管理》、《7个好习惯》、《谈判与技巧》等科目。据了解,肯德基最初的培训课程有来自于国际标准的范本,但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当地资深员工的言传身教及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因此,教材的审定和重新编写主要是补充一线员工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方法。每一位参加教育发展中心培训的员工都既是受训者,也是执教者。这所独特的“企业里的大学”,就是肯德基在中国的所有员工的智囊部门、中枢系统。

内部培训制度:分门别类

肯德基的内部培训体系分为职能部门专业培训、餐厅员工岗位基础培训以及餐厅管理技能培训。

职能部门专业培训 肯德基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全球餐饮集团,中国百胜餐饮集团设有专业职能部门,分别管理着肯德基的市场开发、营建、企划、技术品控、采购、配送物流系统等专业工作。

为配合公司整个系统的运作与发展,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建立了专门的培训与发展策略。每位职员进入公司之后要去肯德基餐厅实习7天,以了解餐厅营运和公司企业精神的内涵。职员一旦接受相应的管理工作,公司还开设了传递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及国家培养了合适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使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餐厅员工岗位基础培训作为直接面对顾客的“窗口”——餐厅员工,从进店的第一天开始,每个人就都要严格学习工作站基本的操作技能。从不会到能够胜任每一项操作,新进员工会接受公司安排的平均近200个工作小时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从见习助理、二级助理、餐厅经理到区经理,随后每一段的晋升,都要进入这里修习5天的课程。根据粗略估计,光是训练一名经理,肯德基就要花上好几万元。

在肯德基,见习服务员、服务员、训练员以及餐厅管理组人员,全部是根据员工个人对工作站操作要求的熟练程度,实现职位的提升、工资水平的上涨的。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都不会对你未来在公司的发展产生任何直接影响。

餐厅管理技能培训 目前肯德基在中国有大约5000名餐厅管理人,针对不同的管理职位,肯德基都配有不同的学习课程,学习与成长的相辅相成,是肯德基管理技能培训的一个特点。

当一名新的见习助理进入餐厅,适合每一阶段发展的全套培训科目就已在等待着他。最初时他将要学习进入肯德基每一个工作站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常识以及必要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技巧和智慧,随着他管理能力的增加和职位的升迁,公司会再次安排不同的培训课程。当一名普通的餐厅服务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长为管理数家肯德基餐厅的区经理时,他不但要学习领导入门的分区管理手册,同时还要接受公司的高级知识技能培训,并具备获得被送往其他国家接受新观念以开拓思路的资格的机会。除此之外,这些餐厅管理人员还要不定期的观摩录像资料,进行管理技能考核竞赛等。

横纵交流:传播肯德基理念

为了密切公司内部员工关系,肯德基还举行不定期的餐厅竞赛和员工活动,进行内部纵向交流。记者采访的一位选择肯德基作为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的餐厅服务员说,在肯德基的餐厅,她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团队合作精神和注重细节的习惯。当然,这些对思想深层的影响今后会一直伴随他们,无论是在哪里的工作岗位工作。

另外,肯德基从1998年6月27日起开始强化对外交流,进行行业内横向交流。肯德基和中国国内贸易局已经共同举办了数届“中式快餐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为来自全国的中高级中式快餐管理人员提供讲座和交流机会,由专家为他们讲述快餐连锁的观念、特征和架构,市场与产品定位,产品、工艺、设备的标准化,快餐店营运和配送中心的建立等等。对技能和观念的培训与教育,除了会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同时,这种形式的交流也促进了中国快餐业尽快学习国际先进的快餐经营模式。

肯德基进入中国15年来,开店增多,为社会带来的连锁效应也越来越大。许多曾经在肯德基打过工的年轻人,当年都还是在校学生,或者刚走出校门。据初步统计,肯德基进入中国15年来,累计培训员工20万人次,基本培训资金投入超过2.4亿元。

在肯德基在中国开出第700家店的上海庆祝活动中,它们没有打广告也没有搞庆祝仪式,而是把自己的培训课堂搬进了复旦大学的校园,让学生体验肯德基的培训。肯德基上海有限公司王奇解释这一现象为“企业大学化”。

王奇介绍说,所谓“企业大学化”是指企业除了本身的生产流程外,同时也是创造知识的一环。现代知识型企业不光靠资本、土地赚钱。企业应该有它独特的知识才能够去竞争,企业在深化知识后,还经过有效的整理、积蓄,然后传播出去。把企业的培训理念引进校园,一方面高校为企业的培训提供着良好的专业背景,同时企业也通过这样的形式自己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及来自于管理实践的最新经验反映给学校,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厦门航空公司发展的劣势

1.国际航线较少公司明确提出国内为主, 国际为辅, 国际以东南亚、东北亚为主发展路线, 使厦门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较少。从厦门基地出发, 有到吉隆坡、新加坡、首尔、东京、大阪5条航线; 从福州基地出发, 有到吉隆坡、新加坡两条航线。国际航线的稀少, 不仅不能实现对公司辅助发展的效果, 也不利于公司形成国际航空品牌。

2.高级管理人才缺乏虽然公司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但是目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仍然缺乏, 使得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公司管理人员管理执行力下降, 安全管理不到位, 少数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还需增强。

3.福建基地市场依赖程度较严重成熟飞行基地的建立对航空公司的长远发展与运营极为重要。厦门航空公司虽然经过25年的发展, 已经建立了厦门、南昌、天津和台湾等基地, 但是福建市场一直是厦门航空公司主要业务来源, 省外市场份额较少。而福建基地市场的优势也逐渐弱化, 深圳航空、南方航空等也不断__对福建省市场进行竞争, 抢占客源。

二、厦门航空公司发展的机会

1.我国经济稳定与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稳定且快速发展, 这对航空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以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前提, 而航空业又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部分, 航空业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2.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消费意愿明显增强, 旅游消费总体上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预计到2015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 国内旅游将达到28 亿人次。福建省旅游有武夷山、鼓浪屿、湄洲湾等著名景点, 尤其是针对武夷山景点, 厦门航空公司开辟了武夷山至香港、上海等多条航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厦门航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3.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与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这为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最佳的环境。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 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 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厦门航空公司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 也将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4.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航班开通台湾海峡两岸发展迅速, 两岸直航航班的开通, 尤其2010年厦门航空公司在台湾设立分公司, 更方便了两岸同胞交流互访和旅游探亲, 航班客座率爆满, 公司不断增加航线与班次, 成为获利最多的航线之一。

三、厦门航空公司发展面临的威胁

1.民航兼并重组浪潮对厦门航空的影响为了提升我国航空业的竞争力, 打造我国航空运输的旗舰企业, 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民航总局通过对全球航空业的分析, 对国内航空公司进行了兼并重组。全民航由过去的三十多家航空公司兼并重组成为目前的8家, 国内三大航空集团垄断了民航70% 左右的市场份额,对国内市场形成了新的寡头垄断, 使厦门航空面临严峻的挑战。 2.外国与民营航空公司的进入, 加剧了航空业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民航业的对外开放,国外航空公司, 将目标瞄准需求相对旺盛的中国市场。中国同110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航空双边协议, 全球已有九十多家航空公司飞往中国,航空市场的开放已不可逆转。国外航空公司不仅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 其盈利能力也高于国内航空公司, 这使得国内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受到严重挤压同时, 鹰联航空有限公司、奥凯航空有限公司、春秋航空有限公司等15 家民营航空公司拥有一百余架飞机, 占有6% 左右的市场份额, 它们通过灵活的机制与先进的管理模式, 采用低成本战略, 对国内航空产生一定的竞争压力。

3.地面交通对航空运输的挑战高速铁路的陆续开通对航空业的影响明显,将对航空公司客源产生分流。根据铁道部规划,我国将建成总长度1. 6 万公里的纵四横运专线; 至2020年高速铁路将全部覆盖我国东中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规划中的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 以及杭州经宁波、福州、厦门至深圳的沿海城际高速铁路、沿海货运专线建设完成后, 将对厦门航空公司运输市场产生明显的分流, 主要体现在800公里以内的航段。在今后3年中, 公司将有23个航段受高速铁路影响, 约占公司总座公里比重的22. 5%。

四、厦门航空公司的发展战略

1.做好市场定位, 提升公司竞争力。鉴于厦门航空的资金和规模有限, 机队、市场和网络不支持超优质航空的商务模式, 公司的发展模式介于超优质航空和低成本航空之间的商务模式, 即优质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应把握发展主旋律, 进一步明确优质的内涵:以旅客最关注的安全、准点、便捷为服务核心; 以软性服务为增值手段, 创造特色, 提升品质; 以提高效率为运营重点, 实现成本竞争优势; 安全、质量、效益关键指标在行业内保二争一。

2.降低成本, 提高成本控制力公司继续执行单一机型机队, “十三五”期间根据市场需求再估是否引进宽体机。近期重点构建沿海经济带向全国辐射的航线网络雏形; 福建是对台的重要中转枢纽之一, 在两岸直航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借助南航等枢纽型公司的网络资源优势形成网络互补和延伸, 实现点对点运输与网络化运营的有机衔接, 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形成连接全国各地到台湾和东北亚、东南亚相对完善的航线网络。创新成本管理机制和方法, 建立并保持公司 成本优势, 提升公司成本竞争力。

3.稳步发展, 提高市场执行力公司稳扎稳打, 控制风险, 落实优势市场战略,适应海西, 巩固发展提高福建。抓住重点, 充实加强做足华东。开拓市场, 适度布点华北中西潜在市场。同时, 公司将继续保持略快于行业的运力增长速度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公司较快发展。

4.提高服务意识, 建立品牌优势从旅客需求出发, 提供全流程便捷服务, 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 关注服务细节, 全力提升航班正点率和旅客满意度, 创造软性服务特色, 进一步提高旅客的满意度, 建立品牌优势。通过运行新开发的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丰富机上配餐品种、加快头等舱休息室改造、协调机场地服礼遇以及注重高端客户个性化精品化服务, 提高沟通技巧与特情处置能力, 提高旅客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加强过程监督, 持续改进服务, 分解服务质量目标, 完善服务考评体系。

5.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正视公司在管理中存在的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 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加强飞行、机务、签派、信息等专业核心人才储备,优化人员结构, 招聘符合公司价值观的人员。二是建立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发展体系, 把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进行协调与结合。三是改进完善绩效管理办法, 全面推行公司绩效管理机制与薪酬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定期岗位流动机制,扩大公开选聘范围, 结合公司战略转型, 积极推动公司组织模式的转型。

6.构建企业文化竞争力构建具有厦门航空特色的企业文化。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对公司的服务品牌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宣传与管理, 做好品牌规划工作, 构建厦门航空品牌核心价值体系。积极组织有益员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培养员工团队意识, 增强员工的认同度与自豪感, 构建特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上一篇: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某制造企业仓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