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论文范文

2024-07-22

个案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税收 现状 途径

一、税收成本的内涵

所谓税收成本,按照笔者的理解,就是指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也就是在一定经济条件和体制下,政府在实施税收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耗费及损失。即征纳双方在征税和纳税过程中的总花费,在量上等十征税成本、税法设计成本、保障成本加上奉行纳税成本(遵从成本)以及福利成本(机会成本、税收扭曲成本)。按行为主体可分为征税成本、纳税成本、社会成本。按它的影响范围考虑,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税收成本一般是指征税成本;广义的税收成本除征税成本之外,还包括纳税成本、社会成本及税收经济成本。

二、税收成本偏高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由十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旧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决策机关还是税务机关,领导部门或基层单位,一直都视税收征管工作为纯粹政府行为,而非经济行为,缺乏税收成本观念。各级领导机关对税务机关的考核,只关心税收收入规模及增长速度。为完成税收计划任务,保证应收尽收,税务部门不惜一切代价,增人增机构等。另外,地方政府为调动税务部门完成收入的积极性,普遍实行税收任务完成情况与自身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经费奖励的政策,这就必然导致税务机关在征管出发点上往往更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组织税收收入,而对税收成本的高低却很少考虑。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对依法纳税存有抵触情绪,从而增加了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

(二)税收政策方面。税收制度不尽简化,税收优惠政策过多,不可避免地导致征税成本、纳税成本的增加。由于我国税制还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公平原则,加上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淡薄,导致纳税人普遍存在偷逃税观念,从而增加了征管费用。税制的复杂性及税率档次过多,也增加了偷逃税的机会和征管成本、纳税成本。

税收政策经常变动是税收成本高的另一原因,國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过多过滥,而优惠方式主要以低效率的减免税为主,不仅直接减少了税收收入,也会助长偷逃税活动,使税收的课征稽查、中报和缴纳费用增加,从而加大了征税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纳税人承担法律责任的纳税成本。税收政策过多过频的变动,也造成了大量的征纳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服务体系方面。税收服务体系主要指的就是税务代理制度。税务代理指税务代理人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依法办理税务事肩{的行为。我国的税务代理制度起步比较晚,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借鉴了国际上的惯例,对税务代理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征税成本,同时得到了纳税人的欢迎。1996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与人事部颁发《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将税务代理人员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准入控制范畴,标志着我国的税务代理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我国的税务代理发展过程中,这些中介组织出现了一些缺陷,如政社不分、行政干预、业务交叉等问题,从而导致执业规模小、服务单一、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

三、降低税收成本的建议

(一)牢固树立税收成本意识。我国建国50多年来,税务部门基本上没有对税收进行成本核算,全国总成本、分税种成本都没有一个准确数字可供考核。因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树立税收成本观念。

一是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和传统模式,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把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作为征管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应用十改革实践,把以最小的征收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征收成果,作为衡量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

二是要树立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思想。改革要从征管、机构和人事制度上全方位推进,才易收到明显成效。

(二)建立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对于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通过税制结构优化,构建起以增值税等为主要税种的、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的、制度合理和征管效率高的税收制度。税制设计上应便利公民纳税和税务机关的征管,尽量简化税制使纳税人易十理解和掌握,给纳税人以方便,减少纳税费用,还可以降低遵从成本。比如税率设计上尽可能减少档次,规定一个合理的起征点以及严格控制减免税等。根据我国国情及市场化需求,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结构,从而也可以减少税收本身造成的效率损失,降低税收的经济成本。

(三)创新征管手段。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如何依托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征管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纳税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加入WTO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依照税收征管的客观规律,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稳妥地实施税收征管业务重组,构建“征管业务流程化、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方式集约化”的现代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曾国祥.税收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段启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效率与税收优化税务研究.2002(4).

[4]邓子基.对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几点看法.税务研究.2005(3).

个案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物流成本 成本控制 物流

一、前言

随着现代物流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多数中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从起初的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追求降低物流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泉”。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直至2007年上半年仍旧高达18.3%,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通常不到10%。我国的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巨大障碍。因此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力竞争地位以及提高国家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二、物流成本的定义及特点

(一)物流成本的定义。物流成本是指在企业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过程中和时间上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总和。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商品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加工,到获得成品和销售,以及伴随着生产和消费过程所产生的废物回收利用等过程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二)物流成本的特点。1 整体性。企业的物资流动具有整体系统性,各职能间的物流成本关系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又称效益背反。因此,必须以总成本的理念,站在整体的角度,通过对流程控制的整合与协作,达到物流成本最优的目的。2 战略性。物流成本的大小往往与企业在竞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物流配送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货到服务,更多企业在营销战略中采取物流的增值服务策略。因此物流成本管理必须通过寻求物流服务水平与成本间的最佳平衡点来获取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最大利益。3 独特性。由于各企业在业务流程、地理位置、服务水平、人员业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由此决定了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不具备统一的管理模式。要降低物流成本首要任务是必须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全面收集物流系统流程的资源配置,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

三、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程度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硬件技术建设、应用不足,软件技术发展严重滞后,信息处理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1%。一方面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过多投资于物流信息设施,手工化作业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精确度差。另一方面,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滞后也是导致物流信息程度低覆盖率的原因之一。

(二)物流速度缓慢、货损率空载率高。我国商业物流不畅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库存比例过高。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生产企业成品库存约15天,原材料库存约30天,商业销售库存约35天,而国外一些企业的产品库存的时间不超过10天。大量的库存占用了企业有限的资金,同时,物流中的货损率所造成的成本仍然是物流成本的主要部分。每年因装卸运输不当,包装问题,保管不善的损失约700亿元。

(三)物流成本财务核算制度存在制度缺陷。物流成本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把运输、仓库费用列入企业物流成本。此外,由于没有单独列项,物流活动以及其相关费用经常跨部门发生,传统的成本计算法将其与其他活动费用归结一起,很难明确运作职责以及清晰物流活动的真正成本。

(四)没有完善的企业内部物流体制。物流职能近几年来才开始受到国内企业关注,因此体制改革不彻底,设计依旧存在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职能运作不协调的问题。企业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下游以及上游的各供应链单元,物流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仍旧是难以达到的目标。

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大大缩短供应锚上下游各单元的距离,还实现了信息快速准确的共享。企业在各项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对物流职能进行充分控制,最大范围内降低牛鞭效应,使之减少传统手工环节,降低库存,并且能够增加各环节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和精确度,节约各项沟通以及运营成本。

(二)实施高效的第三方物流策略。企业可以将自身物流管理全部或部分的职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以此来控制物流成本。一方面物流委托外包可以使企业集中资源和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另一方面委托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的优势,使企业物流管理更加规范、高效、经济。

(三)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基础是正确计算物流成本。由于传统成本计算没有物流成本的单独项,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导致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中剥离出来。一般可以从明确物流成本构成和对物流总成本按一定标准进行分配与归结这两方面人手。期间,传统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包装费、仓储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同物流服务水平联系起来,造成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可以采用目前行之有效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

(四)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理念和组织结构。现代物流不仅仅要创造供应链的增值服务,同时更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根据效益背反理论。物流成本的最小化不再是各职能活动的最小化,各企业应当树立系统性,整体性的现代物流理念,对物流系统进行全局设计,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组织结构。随着当今社会供应链体系中各企业联系日益紧密,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应运而生,其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每一个领域被组合构建成一个独立的直线运作单元,实现从生产、销售、消费整个供应链的流程整合。一体化物流组织的绩效由于传统组织内的物流功能被归组为单一的命令和控制结构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使供应链效益获得最大化。

五、绪论

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的物流产业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管理水平偏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本文初步提出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实施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战略,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理念和组织结构四项措施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企业都着眼于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更应该抓住机会,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及技术,让物流业真正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的第三利润源。

个案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政策涉及农业诸多生产环节、多个品种以及多个经营主体,农业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更要充分考量政策生命周期结束之后的影响。2015年底,中央提出着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农业政策变动在今后将更加频繁,而市场能否应对成为我国农业成功改革的关键,这也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以我国油菜临储政策取消为例,探究农业政策变动背景下各种因素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机制,采用Logistic模型对 1 850 份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来年油菜种植意愿影响不显著,油菜生产补贴政策以及收购补贴政策对农民种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现有油菜种植面积以及人工成本投入对农民种植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投入以及耕地面积对农民种植意愿呈負向影响。

关键词:农业政策变动;农民;种植意愿;临储政策;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1],经济发展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所引导,他主张经济发展应尊重自由竞争而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与之对立的一种观点则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强调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发展总是围绕政策调整以及市场变化而进行。政策调整应是基于政策的预期目标以及着眼未来发展的综合决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预示着我国农业改革范围将更加广泛,力度也将更大。2015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这是基于我国农业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综合考虑,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产量高达6.21亿t,但我国粮食面临3量(出口量、库存量、总产量)齐增的扭曲状况,且农产品成本“地板”逼近价格“天花板”是大宗农产品普遍面临的问题,国家对几项重要农业政策进行改革:降低玉米最低收购保护价格,2015年玉米收购价格较2014年下降幅度高达11.5%;启动新疆地区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2015年6月取消油菜临时收储政策。一系列的政策变动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的先天弱质性及其社会保障性等特性决定农业发展对政策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对政策变动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以油菜为例,自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进行油菜籽收购,不再对油菜籽实行国家临时收储,意味着自2008年以来执行的油菜籽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被取消,201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油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地区的油菜籽价格跌至3.6元/kg,较2014年同期(5.1元/kg)下跌幅度高达29.4%,降低了农户种植收益,挫伤了农户生产积极性,使得全国油菜播种面积随即迅速下滑。

回顾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城乡发展失衡及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以农业基本生产资料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国家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选定优先发展工业就必须形成相应的价格扭曲宏观政策,大多数农业政策主要通过限制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工业发展,以低价农产品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使得农业成为工业发展的“营养”来源。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快速变迁,我国农业政策方向开始扭转,逐步由歧视农业、剥夺农业向反哺农业、补贴农业转变。朱满德等认为,各项支持政策逐步向农业倾斜,通过调控要素价格、产品价格以及予以政策补贴等方式可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发展[2]。因此如何科学制定农业政策来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转是农业经济问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农业政策,例如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在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项农业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基于宏观视角考虑,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提供长期动力,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农业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始终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政府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诸如对部分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对稳定我国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贡献巨大。然而,时至今日,农产品供给由之前的严重不足逐渐发展为大量剩余,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步提高以及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下滑的状况继续恶化,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普遍存在。程国强认为,我国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业支持总量和主要农产品补贴水平大幅提高,价格支持和挂钩补贴等措施逐步成为主要政策工具,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作用日益明显[3]。

自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产品的供给由严重不足已发展为目前的大量剩余,农业的“大丰收”一方面归结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及制度的变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家对农业给予大量的价格保护政策,刺激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产品大量剩余以及大量库存挤压背景下,中央提出要推行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在国家各项农业政策逐步向好的情况下,政策骤变必然会引发市场不适应,尤其在农民这一层面,因此研究农民对政策变化的反应是进一步推进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重要实证基础,厘清农户的行为特征也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文献综述

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业补贴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4-5],优化品种种植结构[6];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补贴只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福利[7],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会增加农业部门的总产出[8],且种粮直补政策比生产性专项补贴对增加粮食产量更有效[9]。农业政策对农民行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与内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陈飞等认为,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他认为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0]。吕晨钟等认为,补贴政策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11]。

舒尔茨认为,农民是理性的[12],即农民行为决策通常符合经济人理性,农民生产决策会综合考虑各项成本投入,遵循以最小成本投入獲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而一些农业支持补贴政策通过降低农民生产的直接成本或间接成本来提高农民生产效益,农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食品安全、增强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13],而基于微观的视角,农业政策是影响农民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14]。粮食补贴政策最直接的效果在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上述文献分析了各项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民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作用,在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农业政策对农户以及农业产业的影响不仅限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取消之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然而已有的文献尚未涉及农业政策取消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农业政策不仅应善始,更应善终,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是一种短期或中期扶持政策,不会长期执行,且长期政策支持也不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大多数农业支持政策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必然面临被取消的情况,但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户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导致农业政策由“好”到“坏”的骤变,这是否会引起农民不适应,或者说农业产业是否有能力应对产业政策的骤变,这是对农业产业政策综合评价的关键。本研究深入探讨农业政策取消之后农民的反应,以期为农业支持政策优化改革提供重要借鉴。

2 油菜籽价格变化分析

统计2002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内油菜籽月度现货价格数据,将油菜籽日现货价格平均可得出油菜籽月度价格,依据油菜籽月度价格数据绘制出油菜籽价格趋势(图1)。

由图1可知,油菜籽价格变化总体可被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此期间油菜籽价格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上升趋势。自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以来,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定我国油菜籽市场逐步对外开放,自此国内与国际市场逐步对接,油菜籽市场不再是仅由国内市场构成的封闭市场,油菜籽价格形成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共同影响,从价格变化状况来看,这一阶段油菜籽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第2阶段为2008年1月—2015年5月,这一时期为油菜籽临储政策执行期,油菜籽价格除受市场供需决定以外,更多的受政府临储收购政策影响,因此该阶段油菜籽价格不能客观反映市场整体供需态势,从价格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在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油菜籽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主要由临储政策的短期效果所致,自2009年以后油菜籽价格变化整体相对较为平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第3阶段为2015年6月—2016年4月,受2015年6月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的影响,油菜籽市场价格出现断层式下跌现象,油菜籽现货价格由2015年5月的 4 805元/t 下跌至2016年4月的3 668元/t,下降幅度高达 23.66%,2015年7月以后油菜籽价格一直相对较低,对比油菜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和政策变动可以发现,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发挥着关键影响作用。除油菜之外,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也是当前农业经济的关注热点,可见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放开趋势成为必然。

3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设置

3.1 模型选择

关于农户对油菜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三元离散性问题,本研究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的因素,将农民对油菜的种植意愿设置为被解释变量,问卷中农民的选项有3种,分别是增加面积、维持面积和减少面积,其中增加面积取值为2,维持面积取值为1,减少面积取值为0,对于任意选择j=1,2,多元Logistic模型公式为

式中;y为农民对油菜的种植意愿,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0、1、2;xi取值为-1、0、1,表示i个影响农民对油菜种植意愿的自变量;αj为截距参数;βj为回归系数。

3.2 变量描述及特征说明

3.2.1 变量描述 表1为对研究样本主要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均值、标准差、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的简单描述。

户主性别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年龄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正,由于身体原因,年龄较大的农户外出务工机会相对较少,大多会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户主文化程度对农民放弃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存在2种可能,主要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能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管理农田进而取得较好的收益,但是受教育好的农民,由于其学习能力强,也更有可能从事非农活动,外出务工机会相对较多,因此对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劳动力数量以及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为正,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更大;耕地面积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方向为正,耕地面积大的农民更可能获得规模效益,其种植意愿也就越强烈;预计现有油菜面积对农户种植意愿为正向影响,农民的种植习惯存在较大惯性,且对一些现有的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技术掌握较好,后期调整种植结构可能性更小;化肥投入以及人工投入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负,在种植过程中的投入过多则会降低农民的种植意愿,劳动力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对农民的种植意愿呈现出负向影响,这主要基于机会成本的视角来考虑。农业政策倾向对农民生产行为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农业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民的种植意愿越强,按照农业政策的实施阶段,可以将农业补贴政策划分为产前的要素补贴、产中的机械化补贴、产后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农业政策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为正向。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调查的农户中,有11.30%的农户愿意在来年增加油菜种植面积,75.08%的农户选择维持油菜种植面积不变,13.62%的农户选择减少油菜种植面积。由表3可知,对于生产补贴政策的态度,有 13.08% 的农户不满意,40.86%的农户选择一般,46.05%的农户选择满意。由表4可知,对于收购政策的态度,有 36.22% 的农户不满意,39.57%的农户选择一般,24.22%的农户选择满意。由表5可知,对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态度,有11.62%的农户选择不满意,有47.57%的农户选择一般,40.81% 的农户选择满意。

作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然后依次将其他因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同样检验,最终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表明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年龄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自变量测算得到的方差膨胀因子如表6所示,鉴于篇幅有限,此处不对其他变量作为因变量时的方差膨胀因子进行一一罗列。

3.3 数据来源、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3.3.1 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问卷数据由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团队负责完成,为客观真实反映当前我国油菜生产动态,调查范围涉及各综合试验站合作建立的5个油菜示范县(区)(示范县不足5个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每个县随机选择3个行政村(个别较大的区或县级市多于3個),每个村随机选择6个农户(包括未种油菜的农户)进行座谈调查,并填报调查问卷。对选定的生产县(区)、行政村和种植户登记造表。每个综合试验站选派1个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每个县(区)确定3名农技推广人员协助参与试验站调查工作。2015年、2016年的调查深入乡村,将实地临田考察、集中座谈与逐一上门访问相结合,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客观性。本次共调查全国冬油菜产区1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河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涵盖全部冬油菜主产地区;调查油菜主产县(区)共计125个,占我国油菜生产大县(区)(1.33万hm2以上)的89.27%;涉及387个行政村,共计2 322户农户,收回有效问卷1 850份,有效问卷率为79.67%。

3.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将表1中所设置的因变量与自变量放置于多元Logistic模型中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3.4 结果分析

3.4.1 农户变量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表7)可知,农户受教育程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越强,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对市场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强,在调研中发现,在油菜籽价格较低的状况下,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通过卖菜籽油来代替销售油菜籽;此外,国家取消油菜临储政策,将油菜产业发展交由市场来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油菜产业发展空间,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会继续坚持种植油菜。

3.4.2 生产变量

由表7可知,农户现有耕地面积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油菜的竞争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规模效益突出,因此耕地面积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种植小麦,且耕地面积越大,农户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越高。此外,部分耕地面积大的农户的耕地是通过土地流转而来的,土地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农户的农产品多用于商品流通,而并非自给自足,因此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经济理性,在油菜比较效益下滑的情况下,油菜种植面积越大,农户的效益下滑得越严重,因此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油菜种植意愿会下滑。农户原有油菜种植面积大小对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由于油菜的种植相对效益较低,不少农户种植油菜的目的仅在于满足家庭食用,在油菜失去国家保护价格支持的状况下,农户的油菜种植面积对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由于这些农民长期从事油菜生产,对油菜生产农艺相对熟悉,不愿改变现有种植结构,因此对油菜的种植意愿较强。

化肥投入成本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呈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化肥作为主要的物质资本投入,其成本的增加必然引起油菜生产总成本的提高,势必会降低农户种植意愿。劳动力价格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通常情况下,劳动力成本越高,农民越倾向于从事非农活动,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比例的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工投入越来越少,因此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农民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力成本对农民的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

3.4.3 政策变量

政策变量中的生产补贴政策以及收购补贴政策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均为显著正向影响,显著水平分别为1%和10%。生产补贴政策通常是指政府对油菜种植户予以一定实物或现金补贴,通过降低油菜种植成本来增加农户种植收益,油菜的种植收益越高,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越强。统计结果显示,在油菜收储政策已经取消的背景下,农民种植油菜的意愿有所下降,但部分省份对于油菜种植大县(区)或大户仍予以一定补贴,即使补贴程度有限;收购补贴政策是稳定农民油菜种植收益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的方式来提高油菜种植户的种植利润,可见油菜收购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的种植意愿影响较强。从影响程度方面来看,生产补贴政策比收购补贴政策更能提高农民的油菜种植积极性,由于收购补贴政策是一种最低价格保护政策,对油菜的种植收益影响并不直接,只有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政策的效果才得以显现,而生产补贴可直接降低油菜的生产成本,农民的受益感受较强烈。

4 政策建议

4.1 合理定位政策预期目标,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抵抗风险能力

科学合理定位农业政策预期目标是正确农业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由于农业产业具有先天弱质性,因此通常情况下,农业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以扶持幼稚产业为目的。短期来看,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对农业经济增长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政策效果越明显,但考虑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政策只能充当辅助和补充作用,不可过分依赖使之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伞”,因此在农业政策设计之初,应充分明确各项农业政策的预期目标,坚持以预期目标为导向,避免对农业产业产生过度保护,培育农业产业的“自力更生”能力。当前,农业市场的风险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要素以及产品供需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另一方面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正迅速推进,各项农业改革将逐步展开,随着一些农业支持政策的取消或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国内市场必然存在诸多不适应,而政策实施重在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各项农业支持政策较多,农业产业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着重培育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以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4.2 提高农业政策的精准性与全面性

农业包含多个生产环节和多个品种,各环节以及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政策的制定应具有针对性,此外,农业政策的具体落实须以财政资金作为保障,如何以有限财政支出实现农业政策效果最大化,应根据各农业产业特征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根据产前、产中以及产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制定产业政策。通过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的政策农民较为敏感,建议在开展生產补贴时,增加农资补贴的权重,以实物补贴方式来刺激农民种植积极性。政策制定的全面性也是完善政策的关键,农业政策制定的初衷必然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政策执行的预期效果,同样要将政策取消后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唯有综合全面考虑政策执行前后的影响,才能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的全面性。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农业市场必然会对政策产生依赖性,政策取消时应评估其后期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取消尤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减小政策骤变对农业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的市场反应可以看出,政策变化对市场冲击较大,给整个油菜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4.3 科学规划政策导向,构建农民理性预期

农业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那么在政策制定之初,就应当基于目标导向制定各项农业政策,不断完善政策实施机制,避免政策漏洞,使政策的实施基本符合预设方向,基本达到政策目标。此外,要构建市场的理性预期,农业政策的短期作用及长期作用应当明确,及时准确地发出市场信号,使市场对政策进行理性预期,以降低政策变动对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满德,程国强. 中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补贴效应与结构特征[J]. 管理世界,2011(7):52-60.

[3]程国强. 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给中国的启示[J]. 中国禽业导刊,2009,26(18):12-13.

[4]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 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0(4):100-106.

[5]曹 芳,李岳云. 粮食补贴改革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 当代财经,2005(4):80-83.

[6]陈 波,王雅鹏. 湖北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调查分析[J]. 经济问题,2006(3):50-52.

[7]钟春平,陈三攀,徐长生. 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行为——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J]. 金融研究,2013(5):167-180.

[8]穆月英,小池淳司.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SCGE模型构建及模拟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3-15,44.

[9]韩喜平,蔄 荔.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7(3):80-84.

[10]陈 飞,范庆泉,高铁梅. 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 经济研究,2010(11):101-114,140.

[11]吕晨钟,许路遥. 我国粮食安全与补贴政策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2(10):15-18.

[12](美)西奥多·W.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何树全.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效应分析[J]. 统计研究,2012,29(1):43-48.

[14]邓小华.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来安县、天长市粮食补贴改革试点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4(5):64-66.

个案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筹资成本高的困扰,甚至造成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筹资困境。本文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中小企业控制和降低筹资成本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途径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2013年中小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总量达到了18.21%的增速,当年的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同比增幅也达到了10.33%。在2014年新增的中小企业中,有76.55%都集中在第三产业。从2011年至2015年,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筹资的扶持力度,力图解决中小企业的筹资困境。以某省为例,政府牵头成立了注册资本高达16亿元的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长率也达到了87.64%。然而中小企业的综合筹资成本超过了基准利率的20倍,根据大型担保公司的反馈,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付出的成本一般在年息的20%-3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筹资成本高的困境。

1 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高的具体原因

1.1 中小企业的投资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筹资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着比较困难的筹资局面。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出台了一些法律来保障中小企业的权益,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欠缺,在衡量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和中小企业贷款资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均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往往缺乏行业话语权,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行业竞争秩序。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贴牌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中小企业的财产担保能力较差,对中小企业的筹资能力和渠道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

1.2 中小企业筹资成本的组成情况

1.2.1 筹资费用。在筹资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筹资费用,在整个资本成本中筹资费用占了较高的比例。首先,筹资寻求费也就是所谓的资金来源信息获取费较高。这是由于中小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资金来源不够稳定,因此必须主动寻求筹资渠道。在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过程中,小企业也需要付出较多的谈判费用。其次,中小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抵押担保费用。抵押贷款是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主要贷款方式,对于第三方担保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够透明和规范,提高了筹资成本。

1.2.2 资金使用费。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还需要付给资金所有人一定的报酬。由于中小企业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市场的份额较小,经营风险也相对较高,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也较高,提高了中小企业资金使用费率。

1.3 筹资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往往具有比较单一的筹资渠道,这是由于受到门槛的限制,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债券和股票来获得资金,因此中小企业的筹资组合往往是以出资者的出资和借款为主体。由于少数所有者提供的资金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部分,这也造成中小企业的财务决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影响了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和留存收益决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2 中小企业控制和降低筹资成本的有效途径

2.1 积极利用财务咨询公司,降低筹资成本 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广泛重视,当前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下,一些地区的财务咨询公司也发展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咨询的具体业务。政府通过成立中小企业筹资帮扶平台,用低价或免费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投资决策服务,例如筹资组合设计、获取方式、资金数量、资金期限和资金来源等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利用财务咨询公司不仅能够共享资金筹资的方式和来源,提高筹资的速度,而且还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出资方和中小企业的单独非经常性业务往来,降低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中小企业要与财务咨询公司取得密切的联系,积极利用财务咨询公司提供的各项服务,建立投资咨询业务的规模效应。

2.2 控制资金成本率,对财务结构进行调整 营销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财务杠杆,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将合适的资本结构确立下来。与权益资本成本率相比,债务资本成本率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会要求较高的报酬率,另一方面利息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税收效益。因此在可接受的破产风险水平下,中小企业应该尽量将债务资本的比重扩大,从而将综合资本成本率降低。

首先,中小企业可以将短期债务的比例扩大。通过获得不同方提供的多笔短期债务来降低资金成本率。在中小企业能够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并获得债务来源的前提下,长期债务的资金成本率远高于短期债务。其次,如果中小企业需要长期借款,则可以使用额外利息和低正常利息的组合。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浮动贷款利率,并且是事前上浮。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股利的支付方式,结合经营状况和上浮利率,以本期的盈利情况为依据来确定合适的事后浮动利率。

2.3 降低资金成本,主动与对口上市公司进行合作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为了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可以用自身的地方优势,主动寻求与当地大型上市企业的合作,实现业务对接。根据大型上市公司集团化、多样化的特点,中小企业能够为大型上市公司提供对口业务,从而获得一定的资金效益。

第一,中小企业要对自身进行行业归类,并且进行数量统计,对同类企业进行规模分层。第二,中小企业要广泛地采集信息,根据分类分层的情况来对同类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营业务和经营规模等信息进行收集和统计。第三,主动向对口大型上市公司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及时进行更新,对大型上市公司的反馈结果进行汇总。第四,积极利用公共信用平台,寻求与大型上市公司的合作对接。在达成合作对接意向之后,中小企业就可以获得对口的大型上市公司的资金支持,而中小企业也可以为大型上市公司提供自己的劳务和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找与大型上市公司的對应业务接口,并且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向社会反映自身的现状,引起大型上市公司的注意,提高自身的信用。

3 结语

中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在筹资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控制和降低筹资成本,推动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卫华.论融资成本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24).

[2]潘家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视角—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2(1).

[3]张敏,张平.基于成本分析的高技术企业融资模式选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个案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论文范文第5篇

从投入与产出效益优化要求出发,核算成本、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人大工作产出效益,是人大工作微创新应该也能够施展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立法是人大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人大工作效益的提升必然依托于立法领域的控成本、提效益;而“控” “提”的前提,就是要对立法的成本、效益“心中有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或评估。发达国家在立法方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已较为成熟。本文介绍了美国、加拿大、德国的立法成本效益分析机制,尽管其中大部分是对相当于政府行政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但其具体做法或仍值得借鉴。

美国行政规章制定的成本与效益评估

立法的成本与效益评估,在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制定行政规章时最为常用,其制度发展也很完善,是美国立法评估最重要的内容与方式。美国规章制定成本与效益评估的主体包括制定规章的行政机构、联邦预算管理局、总审计署、总统、国会五个部门。评估的客体主要是“重要规章”,指的是在规章中可能导致下列后果的任何一种管制行为:年度经济影响在1亿美元或以上的管制行为,或在实质上对经济、经济部门、生产力、竞争、就业、环境、公共健康、安全,或对州、地方和原住民部落、社区产生负面影响的管制行为;造成严重矛盾,或者干预其他政府机关已经执行或者计划执行的管制行为;使政府资格授予工作的效果及被授予资格者的权利义务发生实质改变,或使政府项目的效果及项目相关人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实质改变;在法令或行政命令所确定的原则之外产生了新的法律或政策问题。

制定规章的行政机构进行的成本与效益的评估,有几个步骤:识别阶段——判断某一规章是否可以达到本部门所希望的目标;调查阶段——主要是了解能实现该目标的各备选方案,尤其是了解是否有必要通过管制的方式来实现;收集信息阶段——主要是获取有关各备选方案效果的资料;选择阶段——根据定量与定性的指标分析,确定各个方案的优劣次序;决策阶段——以上述优劣次序为依据,并根据成本与效益分析报告作出决策。

美国规章制定的成本与效益评估制度,对美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而言,不仅有利于提高规章质量,而且节约财政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其运作特点主要在于:第一,偏重于制定规章的行政机关的内部评估;第二,规章制定的成本与效益评估既强调制定前的预评估又强调制定后评估。在大规模规章制定之后,政府有关部门每年都对已经实施五年的规章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决定是继续延用还是废除或修改;第三,规章制定的成本与效益评估是通过一系列国会立法、总统行政命令等法律制度加以保障的,是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的,这保障了美国规章制定的质量,也实现了对规章制定的有效监督。

加拿大内阁部门规章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

加拿大立法成本效益的分析主体即法规的制定主体,其分析报告由国库委员会规制事务处和枢密院办公室进行审查。根据枢密院办公室1999年发布的《加拿大政府规制政策》,加拿大并不是对所有法规和规章的制定都要求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而仅对内阁各部门制定的提交内阁批准的规章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提交议会的项目,无论是在内阁还是在议会都不要求成本效益分析,只考虑对政府支出的影响。

内阁各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进行立法时,须向内阁就立法草案内容提交成本效益分析,说明法规对社会、公共健康、环境、经济等的影响,以及为何选择法规的规制手段,而不是其他的规制手段。在制定分析报告过程中,国库委员会规制事务处参与进来,与部门协商,形成分析报告,连同法规草案提交国库委员会规制事务处审查。经国库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在《加拿大公报》上预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法规起草部门对法规以及分析报告进行修改,报内阁审查批准,在《加拿大公报》上正式公布;内阁也有可能推迟批准并要求部门补充信息,或是拒绝批准。

2007年1月,枢密院办公室发布了《加拿大规制成本效益分析指南》,该指南明确了成本效益分析的五个步骤:第一步,识别问题、风险与基准线。第二步,设定分析目标,要明确政府为什么需要进行干预。目标可以是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对于健康、环境和安全的问题,设定目标可能会涉及公众对风险的容忍程度、政府实行措施的费用以及个人对法规的遵守等。第三步,形成规制或非规制的方案,对各种替代方案要列举明确,并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基准情境。第四步,估算收益与成本。第五步,拟定一份会计陈述报告。但在实践中,联邦政府部门通常将分析简化为四个步骤:第一,确定公共政策问题,评估问题的性质和相关的风险,定义基准线;第二,设定政策意图实现的目标;第三,形成替代监管和非监管的政策选择,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基准线状况;第四,进行影响分析,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利益相关者分布分析和会计报表(替代选择并提出采取行动的建议)。

加拿大的立法成本效益分析,主要评估的是:被提议的法规及其他替代方案对加拿大公民、企业、政府潜在的积极和消极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确定积极和消极影响如何及于不同的受法规影响的群体、经济部门和加拿大各地区。加拿大立法成本效益分析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是成本有效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目的在于从不同的立法项目方案中找出达到某一预期指标成本最低的立法项目方案。成本有效性分析方法的特点在于,计算单位效益的成本,但不考虑诸如机会平等、降低发病率或改善营养状况等的不同结果的货币价值。因此,成本有效性分析所需要的数据相对较少,一般不需要明确效益的量化或货币化价值。此外,加拿大也会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它是指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对立法方案效益指标有重要影响的敏感性因素,并分析、测算其对该方案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进而判断该方案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德国立法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估

德国立法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估包括法律实施前的预評估、伴随性评估、法律实施效果后评估三个阶段。相对而言,德国政府更注重法律实施前的预评估。目前,德国在立法预评估方面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由立法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估机构对初审稿进行立法成本及效益评估,最后交由联邦议会讨论;伴随性评估受法律时效性限制,成果不很突出;实施效果后评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德国立法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估工作由法规评估委员会和执行成本评估委员会具体负责。其分析与评估的程序主要分为五步:

首先,确认法规的目的和作用。主要评估法规的经济效益、对环境的影响、立法的技术要求、立法活动的公众影响、新法与旧法间的矛盾冲突情况。

第二,论证新立法律法规的必要性。一般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现行法规规定是否对此有限制和冲突;二是如果不立新法会存在什么问题;三是若制定并实施新法,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什么新变化。

第三,选择可替代的解决方案。经过必要性论证,不论是否需要立新法律,都须设计替代方案,以进行比较与选择。

第四,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对确有必要制定的新法律法规,需要对其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估,这是核心步骤和中心工作。德国立法不仅注重法律法规的整体评估与评价,还十分注重其中某一阶段、某一细节层次的评估。以行政成本评估为例,行政成本评估是为了评估立法的经济成本、人员成本、社会成本在整个立法过程中的比重及相互关联性,而不是泛泛地计算总成本。行政成本评估将重点放在了信息成本的评估与评价方面,在法律起草说明中就具体说明信息调查费用。把较高的费用列出,通过进一步评估,降低其成本。一部新法律或法规实施,德国公民和企业有义务反馈实施效果。如,实施一部新法律,需要有企业的相关数据。此时,由国家制定统计表格,企业必须向国家提交报表。通常情况下,信息采集费用由联邦政府、州、公民和企业共同承担,但企业承担部分通常会转嫁给消费者。因此,降低信息成本就能降低公民和企业承担的费用。对于行政成本中各方的信息义务,德国已建立了符合自身需要的基于信息义务的行政成本评估模型,很好地解决了信息采集的费用问题,客观评价了立法过程的行政成本构成。

第五,作出评估结论,发往联邦各相关部门和各州征求意见。

启 示

立法成本是指立法机关立法过程中的全部费用的支出,既包括立法自身的成本,如立法机构运转、立法人员待遇、立法信息收集、审议修订、制作文本等所需费用,也包括创制中的法律在日后执行和实施中的成本,如执法成本、守法成本、违法成本等。立法自身成本与执行和实施中的成本相比,显然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在立法成本效益分析中,须重点突出对法律执行和实施成本的评估。从美、加、德三个国家的实践来看,立法成本效益评估,评估的不仅仅是立法这个过程本身所直接产生的成本,还将整个社会为这次立法所要付出的成本纳入评估中。

从美、加、德三个国家的立法成本效益评估所处的时间点来看,都前置于立法环节,而非在立法完成后开展。因此,其评估行为本身可以看作是立法审查的一个环节。在审查中,成本过高的立法草案会被打回。立法评估一方面是立法活动控成本、提效益的前置动作和基础,另一方面也具有控成本、提效益的效用。

公众咨询是立法成本效益分析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加拿大和德国的立法效益评估都强调公众参与。在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程序中加入公众参与的因素,使得立法成本效益分析报告更加真實、客观,可以通过公众参与程序,使法规制定主体获得更多信息,有助于去伪存真,提高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立法决策的质量。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个案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企业传统7种筹资方式的分类介绍,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及其优缺点,讨论企业选择最优筹资方式组合应考虑的方面,提出如何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组合。面对目前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对企业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组合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及筹资风险,使企业最大程度上获得收益。

关键词:筹资方式;筹资成本;筹资组合;筹资风险

一、筹资方式

(一)7种传统筹资方式的内容

一般而言,企业的筹资方式有以下7种:投入资本筹资、发行股票筹资、发行债券筹资、发行商业本票筹资、银行借款筹资、商业信用筹资、租赁筹资。

(二)各筹资方式的优缺点

1、投入资本筹资的优点:能增强企业的信誉和借款能力;可以直接获取投资者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尽快开拓市场;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向投资者支付报酬,比较灵活,财务风险较小。投入资本筹资缺点:资金成本较高;企业控制权容易分散。

2、发行普通股的优点:无固定利息负担,无固定到期日,无到期偿付的风险;能增加总价值提高公司的信誉;筹资限制较少。缺点:筹资成本较高;分配的股利无法抵扣税额;发行费用也比较高。

3、债券筹资的优点:债券成本较低;可利用财务杠杆;保障股东控制权;便于调整资本结构。缺点: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件较多;筹资数量有限。

4、长期借款的优点:筹资速度快;资金筹资成本较低;借款弹性好,如有正当理由,还可延期归还;可利用财务杠杆,与债券筹资相同。长期借款的缺点:必须定期付息,财务风险大;限制条款多;筹资数量有限。

5、商业信用筹资具有及时、便利、外在风险较小的好处,但受外部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即使不考虑成本,也不能无限利用。

6、租赁筹资的优缺点:迅速获得所需资金,筹资速度快;租赁筹资限制较少;可适当降低不能偿付的危险;承租企业能享受税上利益。缺点:资金成本较高;可能加重资金负担;若不能享有设备残值,会带来机会损失。

二、最优的筹资组合方式

(一)企业筹资环境

企业筹资环境是企业进行筹资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对企业筹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提供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对企业筹资进行制约、干预甚至胁迫。金融环境是企业筹资的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筹资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掌握金融政策。经济环境因素是企业筹资活动所处的大环境,一般有宏观经济政策,物价变动和周期变化,对整个社会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筹资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筹资的法律环境是指规范和制约企业筹资行为的有关法律法规,企业的筹资行为应在这些法规的规范和制约下进行。

(二)筹资数量的预测

筹资数量预测的基本依据:企业筹资预测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以下方面:法律依据,主要是指注册资本限额的规定和企业负债限额的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依据,一般而言,公司规模越大,所需资本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其他因素,包括利率的高低、对外投资的多少、企业的信用状况等。可按照筹资数量预测的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及线性回归法预测筹资数量。

(三)测算资本成本率,分析筹资风险,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组合

1、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取得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指发行债券、股票的费用,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由货币时间价值构成,如股利、利息等。分别通过测算借款资本成本率、债券资本成本率、普通股资本成本率、优先股资本成本率、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率来分析哪种筹资方式比较合理。而要达到最优的筹资方式的组合应该考虑的是几种筹资方式所组成的资本结构下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一般情况下,企业应该选择综合资本成本率最低的筹资方式的组合,但是这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看,不能盲目地选择而错过的发展的机会。

2、筹资的风险。筹资的风险也是企业筹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的内容,它主要指假使企业违约是否可能导致债券人或投资人采取法律措施以及是否可以引起企业破产等潜在风险。通常,发行股票筹资风险较小,而长短期借款和发行债券则风险较大。

3、总结。企业选择筹资方式应考虑的顺序:一是企业有留存资金时,优先考虑采用留存收益筹资不采用发行股票形式筹资。二是企业采用负债筹资的,先计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并考虑企业现有的财务风险水平。如果负债水平较低且预期投资收益率较高,可采用负债筹资方式。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内,负债筹资越多越好。三是充分利用筹资资本低的短期负债筹资方式,如短期债券、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和其他应交款等等。四是企业为更好地利用自有资金筹资,应该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的常管理工作,诸如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降低营运资金成本,以配合企业对外投资的筹资需要。通过这样的考虑顺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筹资方式并进行最优筹资方式组合。

三、企业现有筹资组合方式的不足与对策

(一)企业现有筹资组合方式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证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企业筹资渠道日益拓宽,除了财政拨款、银行借款以外,还可以通过股票、债券、租赁等多种方式筹资。企业如何根据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成本的大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并以各种可能的渠道筹措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所需要的资本,是企业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否实现。就目前阶段而言,企业的许多行业还受到本身机制方面的制约,尚不能从股东利益出发完全做出经营决策。在企业经营机智的转变过程中,尽管一些企业在形式上具备了现代企业的特征,但是企业领导仍受到原来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经营方式的束缚。大多数企业没有从长期的发展战略意义上来重视筹资决策,重视资本结构优化问题。没有意识到,不同筹资决策对企业经营风险、经营收益以及企业价值的重大影响。更没有意识到,制定一个稳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实行多元筹资,以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的重要性。

(二)企业选择最优筹资组合方式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筹资方式选择观念。筹资方式组合的选择就是为了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从而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服务。企业应慎重地选择筹资方式,不应为筹资而筹资还应在筹资之前考虑资金的用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要求筹资的效益应大于筹资的成本,以实现盈利的目标。

2、优化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一个企业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但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其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同时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等)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4、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企业在安排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既要避免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要避免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5、先内后外的筹资策略。内源筹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筹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6、关注利率、汇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研究利率、汇率的变化,高利率时,应尽量少筹资,低利率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同时,因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式的组合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浩.筹资与投资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2、李昕欣.制定最佳筹资决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3).

3、宋夏云.刍议筹资决策[J].管理前沿,2004(42).

[作者单位:李莹,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财务部,作者为会计师;梅立功,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天津卷烟厂财务科,作者为会计师]

上一篇:地理生态课堂生态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律师合同相关问题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