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改革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5

旅游业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旅游专业;体验教学

社会上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学校在增加相关专业人才数量的同时,也需要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质量。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想理论的一个教育尝试。它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教学环境中,领悟旅游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中职旅游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 中职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旅游专业的人才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性的产业,对相关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旅游专业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上的需求,它通过把学生带入模拟的教学环境中,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需要学习的内容,在感悟和思考中来获取技能,有利于为旅游专业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二)有利于旅游专业发展。

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许多中職学校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对学生传达相关知识,导致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所以,针对于不同的学科需要转换教学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化,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启发。

(三)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劳动节奏更快、工作强度更强,导致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的压力增大。旅游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接触大量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绪的把握至关重要。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生在进行体验式的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发生改变和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日后的工作质量,使他们的工作朝着可持续化的方向逐渐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

由于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起步晚,许多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专业的旅游方面的知识。因此提升旅游教师的整体质量十分重要。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不能仅仅机械性地为学生传达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做学生学习中的引路人。让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对课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创造性的教师,提高旅游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体验式教学在中职旅游专业的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体验式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确定目标和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地分析,建立起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课堂教学是培养中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中职教师在教学前期,要对课堂的教学体系进行有效分析,然后指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讨论。同时需要在课堂中设置情境,通过设置语言和画面等情境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体验式教学的影响下逐渐成长。

(二)体验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让课堂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在模拟课堂实验室中模拟出景点、酒店等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另外,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可以减少企业中的资金投入。因此,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协作,增强日常的操作能力,以保证课程教学中的需要。

(三)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是体验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马克思原理中写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可见实践在学生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开展市场调研、资源调查等实践活动,在上课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情境和实验上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探究。通过真实的场景来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旅游管理课程的质量,必须要引用高效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来改进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同时,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把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蒯敏. 中職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31):131-132.

[2]赵蕾.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探讨[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1(2):108-110.

[3]武晓文.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 当代旅游, 2018,(3):106-106.

旅游业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而加快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步伐。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和新时代的到来,对旅游行业要求有所提高,要求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需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教育改革下,旅游管理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和改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实践和对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在不断革新,解决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新形势下的改革策略尤为必要。

[关    键   词]  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策略;现实影响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为旅游行业培养人才,帮助旅游业更好地向前发展。旅游行业在当下时代是一个前景较好的行业,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还有许多弊端需要改进和完善。在新形势下,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好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旅游管理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从而适应社会和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实践机会

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较传统的,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导,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在社会上去实践的机会却不多,使学生不能将自己学到的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不能判断出自己是否已经良好地掌握了此门课程的理论,这是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弊端,缺少实践经验会阻碍中职学生的就业。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更加注重的是能够将实践和理论进行紧密结合的优秀人才,所以这会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选择中被优胜劣汰的规则所淘汰。

(二)师资队伍力量较薄弱

开设一门课程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讲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动态信息。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选取的师资队伍还较为薄弱,一些教师的专业与旅游专业有所出入,又不具备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教师的职业素养有所下降,从而拉低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学的效果明显下降,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不良影响。

(三)教学体制较为落后

教学体制的设立应该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这门专业课是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落后的教学体制会使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与实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學体制中包括课程的设立、教学计划、培养方向、教学模式。依据社会发展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开设相关课程并确立人才培养方向,才能使这门专业课开设得有意义。如果所开设的课程、使用的教学模式与培养方向、教学计划不能相符,整体的教学体制较为落后,就会使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与市场对其需求大不相同,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增加学生的就业困难,也不利于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四)缺少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给予学生的实践机会本就不多,在教学中教师又不能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这就使学生在宝贵的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所了解到的知识与行业相关的发展情况较为浅显,从而造成学生在自身的发展和提升中有所困惑,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缺少实践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只能成为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也不够全面,这对学生在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有所阻碍,使学校所设置的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实际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当下形势对旅游业以及旅游管理教学的现实影响

(一)对旅游业的现实影响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人为了增长自己的阅历,体验更多不同的人生而去旅游,这也使旅游更具有意义和价值,许多人也会在旅游当中有所收获并成长,这也是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曾有预测在春节期间全国进行旅游的人数将达到几亿人次,但是现如今,很多人取消了旅游的计划,这对旅游行业是沉重的打击,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许多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在从业方面感到迷茫并且对旅游专业有所抗拒,认为自己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影响。虽然旅游行业的发展面临阻碍,但是会使人员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从事旅游行业的管理者进行深度思考,发现旅游行业存在的弊端并能进行项目的调整和旅游产品的提高,从而增强竞争力。对旅游行业进行改革,使旅游行业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让大众能够在旅游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二)对旅游管理教学的现实影响

当下形势会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忧虑,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没有好的就业方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当下形势,中职学校应该思考自己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革新并要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让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让学生在革新过后的教学中看到希望,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也要开设更多能应用在旅游管理中的课程,不要只局限在旅游管理学或是旅游学方面的教学,也可以拓展到有关国家的人文地理、国内外旅游发展状况等方面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识、地理环境。教师要利用充裕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要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改革和调整,添加一些新的理论和创新元素,用一个全新的面貌去迎接学生,使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能够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静下心来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寻找实践的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摸索出更多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日后的就业。

三、新形势下对中职旅游管理教学进行改革的策略

(一)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

中职学校本身就是培养专业性强,具有较高技能的高素质社会性人才。中职学校可以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职业技能较高并且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可以培养本专业全面发展的学生,对国内外旅游管理行业的技能和知识有较多的了解,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方向。

(二)在教学理念和思想上进行改革

创新对教学改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世界每一天都在變化,信息都是实时动态的。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能够应对全球经济变化以及社会对旅游行业的要求和标准。创新教学理念,多吸收一些先进理念,转变在教学上的陈旧思想,打破传统的界限,增加一些创新性的教学元素,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理论知识,发挥学生的职业潜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在思想上与旅游行业的发展一致,使其认识到旅游行业的发展状态和市场的变化;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学习并且对旅游行业有提前的预测和认知。

(三)转变固有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减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无关活动的情况。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固有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多播放一些旅游行业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实时资料了解世界旅游行业的发展,这样也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学习,有利于提高中职旅游管理教学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职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使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可为学生分享更多有关于旅游行业的实时资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对旅游行业相关政策的调整,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和知识都是先进的、及时有效的。

(四)增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创新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中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较少,大部分都是围绕旅游管理来开设的专业课程,其实也可以增设一些与旅游相关的附加课程。比如,酒店管理学、会计学、英语、地理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增设能够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广泛和丰富,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我国的旅游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清晰和明确的服务,提高旅游者的满意程度。教学内容的创新和课程的增设也能减少学生的实习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应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好的实习体验。

(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教师是教学中的核心,教师是否具有高素质,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对教师进行定时的考核和培训。中职学校应改善在教师的任用方面存在的教师专业与所教专业不对口的不良现象,注重教师的选拔和任用,使师资力量能得到合理利用,确保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教师都是专业的,有较高素养的,能够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指导的优秀教师。

(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

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多安排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学校也可开设一门实践指导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接受专业的实践指导,从而将两者紧密地结合,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社会和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使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教学动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应该时时关注国家信息和时代的变化,从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高职业修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来设置培养目标,开展相关的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了解旅游市场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传递旅游业的动态信息,让学生对旅游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锋.新形势下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度假旅游,2018(6):46-47.

[2]刘颖异.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7):234-235.

编辑 郭起珍

旅游业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结合旅游管理專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实践教学改革方式。通过对人才培养价值的分析,介绍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应用创新型人才 实践教学

0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同时在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中,旅游管理人才已经逐渐转向应用创新实践方向转型。[1]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育,无法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且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2]因此,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实践教学改革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人才,因此,其加强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3]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下,注重对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探究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教育事业的需求。其次,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人才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采用应用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最后,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化对人才的建设,应用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为旅游产业输送更多的实用性人才,进而可以全面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其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缺乏实践训练平台、理论课程繁重、缺乏实践机会以及缺乏主动性等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2.1 缺乏实践训练平台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校内实践训练平台,通过实践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然而在现阶段,学校虽然致力于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但是缺乏系统性的实践训练平台。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主要以课堂的情境练习为主,无法满足学生素质的培训需求。尤其是涉及精细化管理方面时,仅仅通过课堂教育,学生无法理解具体的操作概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2.2 理论课程繁重

现代高校的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尤其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同样存在理论课程繁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部的教材设计以及课程规范存在不科学的现象,虽然教育部在不断改革教材,使其向着应用型教学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知识点相对较多,导致其依然无法改变教学现状。[5]其次,学校课程较为繁重,对于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不仅涉及旅游课程,而且包括管理课程以及基础文化课程,课程数目相对较多,导致学校无法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践教学中,进一步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2.3 缺乏旅游企业实践机会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仅需要通过校内教育,而且需要通过校外企业的实践改革。[6]然而在现阶段,学校虽然与企业构建合作模式,将人才输送到企业,但是合作深度存在明显的不足,通常情况下,学校在接受企业的定向培养订单后,对学生采用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在学生毕业后将其输送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入职,但是在该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应用实践创新能力依然较为薄弱,需要在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可以熟悉岗位的职能,其进一步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4 学生缺乏积极性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且积极的投入到课程中进行钻研,然而由于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导致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同时在实践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由于学生缺乏对课程的钻研精神,并且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导致其无法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形势。

3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然存在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而且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针对该问题,高校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实践训练,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推动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其具体策略的构建如下:

3.1 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践教学平台,是限制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虽然高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但是仅仅在课堂上开展教育,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该问题,学校需要在校园内建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例如在“模拟与现场导游”、“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餐饮宴会设计”等的课程教学中,学校需要在校内构建实践平台,模拟相应的场景,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情境训练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通过实训项目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基础理论课程相对较多,同时学校设计课程时间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实训课程的比例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当降低理论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学校现阶段理论课程较为繁重,缺乏实践课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适当降低理论课程比重,在保证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扩展实践教学课程,以此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要将实训课程进行项目化处理。实训课程的训练中,通常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在课程完成后开始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将训练课程制作成为项目,通过项目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从而贯彻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融合。最后,要将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培训。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中,要充分结合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将各部分内容涵盖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

3.3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虽然构建了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仅仅局限在毕业后人才输送方面,而对于实践培训的合作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合作模式,将合作深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定向合作条约,在合同中规定战略合作方式,不仅要体现在人才输送方面,同样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保证教学期间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完成实训,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企业在接收在校学生后,尽量以项目实习为主,由项目负责人或者企业内部培训人员负责指导,全程在项目中学习,对于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可以引导其独立负责项目。通过校企深化合作,必然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4 开展实践创新竞赛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由于理论课程较为繁重,导致其对课程体系缺乏积极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而高校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践创新竞赛则是有效的方式。高校每年要定期举办实践创新竞赛,对于竞赛的设计,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竞赛,另一部分为实践项目竞赛。参赛学生需要完成两个项目的考核。对于竞赛的项目,学校需要设置丰厚的奖励,如奖学金或者名誉墙等形式,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竞赛模式,必然会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实践创新学习中。

4 结论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需要强化教学改革,加强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探究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改革,提出建立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训课时以及筹备创新竞赛等策略。希望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徐琴.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35(36):165-167.

[2] 李朝贤.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27-28.

[3] 丁剛.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及其对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轻工教育,2015(2):80-82.

[4] 李安娜.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4):79-81.

[5] 张琦,刘红,董建维.理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3(S1):3-5.

[6] 雷艳.论旅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对策——以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学生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9):109-110.

旅游业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拟从ESP教学的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论证实施ESP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ESP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期把握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真正体现大学英语的有效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工具性。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ESP 必要性 应对策略

一、高职院校ESP教学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大多是在近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背景下从中等师范学校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学院新时期的变化和发展。部分教师对于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中专时代的认知上,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英语个性化教学没有得到有效推行,表现出老师满堂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教学的交互性,对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缺乏深刻的理解。部分老师上课偏重对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等进行讲解和操练。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育者们必须认真思考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之路。教育者们必须思考是采用传统方法教授学生词汇、短语、句型及语法的用法,教授学生通用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或者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即ESP教学)。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国际旅游、金融商贸、石油化工、移动通讯、汽车制造等各行业的涉外联系纵深发展,英语作为科技经贸交流的重要工具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为满足跨行业、跨区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应运而生。ESP教学的特点为:(1)ESP教学目的明确。ESP学习者不是为单纯的语言目的学习语言,而是通过语言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2)ESP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needs analysis)之上。[1]Strevens认为ESP教学具有四个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而专门用途英语普遍认为可以分成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行业英语又可以细分成旅游英语、商务英语、酒店英语、办公英语、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医学英语,等等。

二、高职院校ESP教学的必要性

国内相当一部分知名英语专家大力倡导ESP教学。章振邦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都是普通英语,所谓‘四级’、‘六级’测试都是在测试普通英语的水平。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3]

ESP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4]ESP不仅考虑到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而且兼顾学习者未来的工作对语言的需求,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不仅考虑到通识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提高学生在具体工作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符合实际需求、实事求是的教学方式革命。ESP教学的推进是真正体现学生为英语学习的主体,充分显示在学生为中心或者是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正确选择。同时,ESP教学方式从下面两个方面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就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强调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还在于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如果我们只注重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必将是畸形的、不健全的教育,也必将失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ESP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原因如下:

ESP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ESP的教学,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以会计英语为例,学生在学习会计准则时,就要主动的发现和认识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在会计规范上的差异。再以法律英语为例,法律英语的学习会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法律与其他国家在法制体系、立法精神、司法程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ESP的学习,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判断、推理、归纳、概括和辨析的抽象思维能力。

ESP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他们在礼仪上、沟通交流上、待人接物上等方面体现出良好的职业修养,很好地胜任职场工作。ESP对此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办公英语、商务营销英语等为例,学生正是在商务办公、商务谈判和市场营销的工作环境下使用英语,这就必然要求他们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注意自身语言的得体、委婉、礼貌、协调,等等。例如“I would like to...”或者“Would you like to...”这样的礼貌性表达就会经常被用到。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礼貌性语言,自身的素养相应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不在于办学层次上的差异,而在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普通本科教育重在科研和学术,更侧重理论性和抽象性。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实践,更侧重于应用性和具象性。正是摆脱了EGP(通识英语)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共核性,ESP教学摒弃大学英语共性教育之路,而是探索发展英语教学个性化之路。ESP紧贴职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既增长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解决了在专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体现出了ESP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ESP教育主动适应教育对象,是促进学生职业成长发展的个性化教学的变革,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高职院校ESP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出现必然驱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时必须深刻理解ESP的精髓,消除对ESP的一些错误看法。譬如一些教育人士认为ESP教学异常简单,他们认为ESP教学就是上课翻译一下专业术语,让学生多记一些相关专业的英语词汇和句型。也有一部分人认为ESP教学不应该由大学英语教师来承担,原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不懂专业知识。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得到极大的改善。一部分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拿到英语专业硕士学位,或者是会计、工商管理等其他方向的硕士学位,而且招聘了新毕业的研究生,师资力量的改变使得他们能迅速吸收新知识。另外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使得英语教师们有机会学习到诸如会计、营销、管理等业务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ESP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如针对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英语,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商务营销英语,针对金融专业开设金融英语,等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把一部分英语课程开设成必修课,一部分课程开设成公共选修课。必修课的英语课程可以紧贴学生的所学专业,公共选修课的英语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必修课加选修课的ESP课程设置必然会有效推动ESP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5]ESP教学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职场中运用英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及采用基于计算机辅助下的ESP教学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者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灵活主动地采用最适宜学生英语学习及运用的教学策略。

四、结语

高职技术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施行个性化教学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方面,英语作为了解其他国家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文化,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自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一门课程。将来的英语教学将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ESP教学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方向。[6]

参考文献:

[1]吴静.ESP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湘南学院学报,2002,(2).

[2]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 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

[6]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旅游业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10年来,随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各项建设的纵深推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培养适应区域发展急需的外语人才成为一项迫切任务。文章通过分析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内涵与特征以及区域外语人才培养现状,梳理了HS学院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对区内外其他院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从而为协同推进示范区向纵深发展提供外语人才智力支持。

[关键词]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HS学院;旅游外语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3. 086

0      引    言

2009年,安徽省设立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下文称示范区),这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所做出的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新规划,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国家战略和使命;《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的“美好安徽”一体化旅游新战略。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要“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要“鼓励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工作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

众所周知,皖南地区是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的徽文化(另外为敦煌文化、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越。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示范区溯源于安徽省政府2000年始倡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这一重要旅游路线跨越黄山、宣城、池州、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市县区,沿途散布着多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村(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等国家级和世界级资源。

随着示范区向纵深发展,皖南与国(境)外的交流在不断拓展与提速。与此同时,示范区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这不仅对示范区高校外语院系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自我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更好地为示范区的发展提供语言智力支撑,区内高校外语院系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迫在眉睫。

1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类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2]。

1980年代中期,一些外国语专门院校(如大连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带头开展了外国语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外国语教育中试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产生了举国瞩目的良好效果。据李敏调研:大连外国语学院率先探索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早在1980年就在日语专业下开设了导游翻译方向;1982年,上海外国语学院设置了国际新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新型专业,与英语专业联合培养擅长国际新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外语人才[3]。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4]。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当下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也明确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参照上述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同时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5]。由以上两个文件可以看出,20多年来国家和高等教育界都在强调并倡导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则强调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为广大高校提供了开创特色人才培养的依据。

综上,复合应用型人才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技能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高层次人才,其实质依然是突出应用,但更加强调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品性特征[6]。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指具备掌握了两种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一是要以外语能力为核心,不能废弃、削弱;二是要以应用能力为抓手,突出实用与即时性;三是要以创新能力为动力,发展多角思维和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将有机构成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特色[7]。

2      示范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纵观世界,可以发现:美利坚培养的是能够适应世界政治以及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外语人才,各大高校配备创新课程体系,具有明晰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英联邦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更凸显其社会意义与价值,成员国根据不同区域工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规定外语专业办学规模,建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时刻体现着行业需求;德意志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标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语被视为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工具之一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法兰西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以外语技能高超、熟稔从业领域相关知识、背景全面的双语或多语人才为目标,一方面给予外语技能中心位置,另一方面也注重与其他专业的均衡发展。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拓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在世界外交、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中施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所有范围的合作与交流都需要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因此,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既是国家亟需也是各大学外语院系的责任担当。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不仅突破了外语专业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实现了对专业本身的超越,是外语专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外语专业的生存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外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8],较好地契合了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现实需求。

示范区外语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二,一是纯语言文学人才供大于需;二是由于缺乏所需的各种应用技能,外语人才的社会适用性不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毋庸讳言,示范区高校单一的、甚至机械的流于形式的“外语+专业知识”(添加点缀其他某个专业的一些课程、未在修课和学分上进行严格规定)的“两张皮”式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有为于区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纵深发展,更不能服务于区内国际文化旅游建设的广泛深入推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资源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可持续推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源泉,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社会发展服务质量,对示范区核心竞争力形成和纵深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根据示范区建设所涉及的旅游、文化、科技、经贸、电商、能源、金融、运输、法律、基建等合作领域,培养“外语知识与应用技能+专业方向知识与从业技能+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技能”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示范区外语教育顺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为示范区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3      HS学院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黄山市已将旅游业作为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从2009年示范区的设立至今已有10年,为使安徽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示范区内地方本科院校外语院系应及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强化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意识,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HS学院外国语学院一直以来就具有培养旅游外语人才的光荣传统。根据前任院长任良耀教授的回顾总结,早在1980年代中期学院便在皖领先于其他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科专业,隶属于当时的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1990年代末又开设了英语导游专科专业,后期为开拓专业发展新路径,又于21世纪初将其改为旅游英语专科专业,此后历年招收的英语专业专升本都设定为旅游方向;从2008年起,学院借助质量工程项目正式创建了“外语+旅游”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率先依托英语、日语本科专业,大胆试行复合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产生了实际预期的效果,崭露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头角;实验区项目的结题成果也先后获批校、省两级的教学奖项;基于此,从2012年起,学院又申报并获批了校级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从2014年起,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文件精神,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根据HS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外语专业积极融入“旅游专业群”,并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施行“外语+国际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认为很有必要培养国际酒店管理外语专门人才,尽量满足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的需求。显然,在吃、住、行、游、购、娛这六大旅游要素中,吃与住和酒店的关系最为密切,完全可以说酒店就是游客的家外之家。国际酒店旅游外语人才是最重要的智力资源之一,是否了解世界客源国风土人情以及如何与世界各国游客顺畅地交流沟通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学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的活动。下文将对学院的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策略做一介绍,以求教于示范区或其他地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希望对他们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启示意义。

3.1   根据区位优势,提炼培养模式,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作为生态优势区、文化富集区与旅游先行区,皖南地区推进示范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是促进区域供给侧结构合理化、促进区域发展方式科学化、培养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有利于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有利于综合提高皖南地区开发利用、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进而带动全安徽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作为区域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外语人才直接影响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一战略规划向纵深的推进。

前文已经分别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内涵特征。现对旅游外语人才做一解析。王守仁等认为1990年代以来,全国广大高校外语专业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采用的较为通行的做法是“专业+方向”的模式[9]。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验中,实质上依照的也是该模式。在这里,“专业”着重的是外国语基础知识与娴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方向”则着眼于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从业技能。考虑到HS学院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将这一模式修正为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英语、日语)+复合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理论与从业技能(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文化素养。在这一模式中,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是一个相互区别且联系、相互渗透且转化的辩证统一概念,应综合整体地予以考虑,决不能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旅游外语人才”从汉语词汇构成的语法视角来看,是一个典型的定中词组,“外语人才”是“中心语”,“旅游”是用来限定“外语人才”的。再者,“旅游外语人才”是“外语人才”中掌握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方向基础理论知识与从业技能的人才。正如《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的那样,外语人才培养才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点与落脚点。也就是说,最终培养的是外语人才,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才。这一模式对学生的内在专业知识结构做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之不再是单一学科专业的纯外国语人才,而成为基本具备另一专业方向基础理论知识与从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这也与当今社会倡导的跨学科交融贯通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具体到采用的模式,就是培养的外语人才应在外国语应用技能与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基本理论与从业技能上都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似需赘言,由于应用型转型是HS学院对自身办学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总体定位,因而无论在外语专业还是在复合方向的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上,乃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应努力契合应用型目标,尤其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操作技能,从而使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目前,复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已上升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规划,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亟需大量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正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的,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要“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此,应清醒认识,以增强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实操技能培养与培训贯穿始终。

3.2   围绕目标定位,统筹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协同育人

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施行以及精准的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作为根本支撑。根据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使专业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学生的知识/理论、技能、素质三要素来统筹规划,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及从业技能、选修课与必修课、实践操作技能与创新创业技能等的协调一致,这可以借助在专业平台上所搭建的清晰模块来呈现,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课程模块组成[10]。

(1)专业知识模块——旨在训练学生娴熟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旅游管理或国际酒店管理基础理论,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方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课程包括语音、语法、写作、精读、泛读、听力、基础口语、翻译基础、旅游管理基础、国际酒店管理基础、国际会展、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等。

(2)专业技能模块——旨在使学生具备旅游管理或国际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的较强的管理技能、实操技能以及过硬的外语应用技能。主要课程包括酒店情景外语、口译、笔译、外语导游业务、商务外语听说、外语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外语演讲与辩论、国际商务管理与沟通、国际酒店管理实务、外贸函电、公关礼仪等。

(3)综合素养模块——旨在让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优良的品质、较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更着重学生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技能,使之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相关国际知识和国际交流技能。主要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学与人生、中国文化概论、徽州文化、客源国概况、跨文化交际、中外文明史、中外社会概况、中外文学概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公益劳动等。

(4)实践与创新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主要课程包括: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思政课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意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组、创新与研究方法指导等。

为保障以上课程体系中各模块的有效性,首先要不断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1)与模块(2)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课程,要确保其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的75%。其次,外语技能课程必须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特别是要加强听说写技能训练,确保听说写训练四年不断线,最后以外语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终结。再次,根据国际教育经验,大学课程中选修课程比重在40%较为合理,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最后,模块(3)与模块(4)不仅要纳入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入每一阶段的学程之中,还要规定最低学时与学分标准,以确保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到实践与应用中去。

3.3   深入面向行业,听取多方意见,提高协同育人合力

为切实提高旅游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事先谋划、积极部署,深入面向行业,听取多方人士意见,咬紧目标求突破,齐抓共管增合力,密切配合促落实。

(1)多次与行业人士进行座谈,主动了解人才培养面向行业。北京贵宾楼饭店和长富宫饭店、苏州尼盛万丽酒店、宁波威斯汀酒店、上海豫园万丽酒店等高层管理及中层人事部、前厅部、餐饮部等部门总监、经理对学院外语旅游方向的国际酒店管理特色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们指出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且全球范围内国际酒店管理人才一直都很紧缺,酒店管理人员在中国十大百万年薪职业中排名第六。酒店界知名研究机构Lodging Econometrics发布的最新中国筹建酒店报告表明,中国目前共有2435家酒店以及538,836间客房筹建中,就业潜力巨大。外语旅游方向从事国际酒店管理不仅很有优势,而且很有前途。国际酒店管理对外国语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地道的、标准的外语听说读写等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外语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和跨文化的交流,而外语旅游方向本科专业学生恰恰在外语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属于“青春饭”的职位;相反,酒店管理行业没有年龄的限制,管理经验越丰富越受欢迎。当然,另一方面,酒店管理行业对从业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岗位的经理或总监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外语技能与较好的沟通交流技能,还应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念与积极的职业心态、良好的职业习惯、可靠的行业职业道德与踏实的服务意识与充足的服务知识。外语旅游方向的学生要能胜任国际酒店管理就必须重视自身品质、素质与各种技能的培养,同时具有较高的情商和逆商。

(2)听取校内外领导、专家的意见。首先,充分听取了校領导的指导意见。校党委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深化综合改革的大局,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要科学谋划学科专业建设,全盘考虑未来发展需要;要加大社会服务力度,扩大影响力。分管教学校长对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也做出重要指示,他充分认可外语旅游方向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特色,称这一做法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要求,他指出要通过错位发展乘势而上,立足地方强化应用,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次,重视校外专家的意见。适时通过电话、邮件、访谈等形式咨询省内外兄弟高校外语院系,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次,重视校内专家的意见。邀请旅游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就外语旅游方向的国际酒店管理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予以指导。他们建议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基础与操作实务是必开的课程,课程各有侧重,建议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分别开设。他们也认同“外语+旅游”的国际酒店管理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并认为外国语学院可以和旅游学院进行协同错位发展,发挥各自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为保障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的有效落实聚焦精准发力。

4      结    语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战略规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旅游的发展,给区内高等外语教育的内涵提升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进程,是一个在不断反思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高水平旅游外语人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国际游客、提高示范区旅游知名度、促进示范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HS学院在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改革方面做了长期大量的探寻与实验,并在可行性方面也探索出了一些合理路径。通过多年的努力求索,可以说学院的旅游外语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区位优势,提炼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准确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了课程体系建设,从而实现了课程协同育人;着眼学生从业能力的提高、主动深入人才培养所面向行业了解情况,听取多方人士意见和建议,提高协同育人合力,从而促使旅游外语人才培养落地生根。然而,随着2015年11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与东盟旅游合作共识》的达成,非通用语种(涉及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旅游人才培养又成为示范区外语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希望区内有条件的高校大胆探索,开拓复合应用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9-53.

[3]李敏.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1):109-112.

[4]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 1998(4):1-6.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

[6]侯佛钢,张学敏.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3):99-104.

[7]戴炜栋.关于面向 21 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級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 1999(4):1-3.

[8]任良耀.复合应用型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6(4):133-136.

[9]王守仁,张杰,辛斌,等. 外语教学改革出路笔谈(十二篇)[J]. 中国大学教学,2007(4):69-70.

[10]朱萍. 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37-141.

旅游业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一、延安旅游产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在整个陕西的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具有产业增长情况也主要属于平稳型, 但延安地区作为历史革命圣地, 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地得到提升, 使更多的人了解延安, 感受延安的文化, 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 旅游产业投入不足产出不高

陕西省对于省内的各个地区在旅游产业上的投资力度和投资额度也是逐年增加,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通过对陕西各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可以发现延安地区的排名并没有特别的靠前, 其作为历史的革命圣地并拥有着浓郁的西北风情,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当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提升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出去旅游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通过对国民旅游目的地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绝大多数人旅游的目的地都是国外, 或者是一些大理这种风景非常美好的地方, 而对于延安这种历史革命圣地, 大部分年轻人是提不起兴趣的, 大多人去陕西也只是为了去西安, 这从侧面的反映了我国对于国民的历史文化教育还远远不够, 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国民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其在国民心目中的重要性。大量的国民选择出镜会使境外的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增长, 为境外的旅游供给侧改革做出贡献, 就导致了我国的旅游消费严重的外流, 进而旅游业的供需矛盾就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外流, 同时反映了我国的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够强。而对于延安地区这类红色革命圣地来说, 更应该从多方面对旅游产业进行考虑和投入, 从供给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思路, 极大地发挥自己的特色, 促进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使其旅游产业逐渐上升为快速增长地区,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 供给不足收入平衡

延安地区一直重视的都是人文与自然资源的发展, 这也符合当地红色革命圣地的特点, 其中主要强调的就是进行观光旅游来发展旅游产业, 并且延安地区的旅游资源也主要就是包括自然景观, 历史文化以及博物馆类景观, 这些在整个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甚至是整个陕西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比重较大, 就导致了度假休闲主题娱乐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进而使该类旅游产业的供给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此外, 目前的旅游者大都是追求多元化的时代, 所以延安地区应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去开发一些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 比如可以开发温泉旅游, 山地旅游, 森林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产品, 促进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开发关于窑洞入住体验的旅游产品, 让大家不只是参观, 可以亲身的住在里边, 真正的感受那种氛围, 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延安。此外, 通过对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收入类型就行总结分析可以发现, 在整个具有产业中, 其经营收入占据的份额较低, 而餐饮业和住宿业在各个方面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体现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且整个陕西地区的餐饮文化都是非常有名的, 大部分人都想去陕西感受一下面食的魅力, 所以从供给的角度来看, 发展餐饮业和住宿业能够使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与进步, 极大地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对其进行高度重视。

(三) 人才缺失经营不善

延安地区所处的省市为陕西省, 陕西省作为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旅游大省来说, 其关于旅游方面的就业人数也不够高, 只是处于一个平均值的状态, 其中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就业率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对于延安地区费旅游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水平无其他地区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和差距, 使得在旅游产业方面的人才也严重的缺失, 进而就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整个旅游产业的专业性偏低, 限制了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对于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人才市场的要求主要就是使其具有大众化的特点, 能够有更大的规模, 并且尽可能地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旅游业具有比其他产业更大的流动性, 所以应该提高其流动性, 此外还要重视对专业性的提高, 不断地提高延安旅游产业的技能性。此外, 在人才的流动太快以及专业对应性较差是限制具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延安地区甚至其他地区都应该不断的引入专业性人才,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 使其工作人员能够开发出更多适合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产品, 促进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 旅行社的研发能力较差, 大多数费旅行社所制定的旅行路线都非常的相似, 导致其旅游内容方式单子, 严重缺乏专业性格特色性, 并且旅行社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旅行社来进行出行, 但是旅行社的内容比较单一, 往往制定更加雷同的旅游方案, 而且旅游参观的地点也是非常单一, 只有那些非常耳熟能详的地方, 对于一些新开发的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往往不被包含其中, 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对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印象。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延安旅游产业结构提升策略

促进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目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所以国家和政府等应该对其旅游产业不断的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 使得旅游产业的供需能够完全的进行匹配, 使旅游产业能够平稳健康的得到发展。同时, 在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时还要重点关注其产品呢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 从多方面推动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对其旅游产业进行整体的系统的优化整改。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在整个陕西省主要是属于平稳型发展地区, 针对其旅游产业的具体问题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使其具有产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升级与完善。此外, 延安地区主要是属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平稳地区, 从侧面的反映了其各方面都还有很好的上升空间, 各方面都还具有一定的提升潜力, 结合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分别从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化供给体系风对其旅游产业进行优化调整。

(一) 优化旅游产业和产品结构

随着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短缺, 如果仅是依靠传统的旅游产业规模扩张来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对旅游产业不断地进行结构优化。对于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说, 应该注重将文化、自然以及社会完整的融合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促进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 还要坚持着可持续发展观。对于延安地区要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民族特色, 宣传红花文化革命圣地的标签, 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当地度假项目, 表演项目以及生态探险项目等, 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样, 不断的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除此之外, 要不断的注重观光旅、休闲和度假之间的协调发展, 结合延安地区的特色推出极具当地特色的、富有体验性和参与性的产品。使延安的各个地区都能结合自己本身的特色制定相应的宣传方案和特色产品, 从而能够吸引更多不同的游客前来体验游览。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吸引国内的游客前来观赏, 还需要加强国际之间的联系, 开发更多国际性的观光产品, 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 相关的旅游景点以及地区应该为外国人准备一些英文的讲解器, 这样可以吸引国外游客的注意力, 让他们能够投入到文化浏览中, 而不是进行走马观花的欣赏。此外, 在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还应该注重游客的爱好和消费水平, 对浏览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游客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 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同时又能增强游客进行旅游的价值性。此外, 在开发新型的旅游项目的时候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 延安的文化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特色进行保护, 避免对我国的革命圣地完成无法弥补损坏, 加强对旅游景点的保护。

(二) 优化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我国的旅游产业主要依托的是市场经济, 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才能够不断地推动旅游业的市场经济进程, 促进其发展, 并且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仅仅去促进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的, 还需要对旅游产品以及旅游质量进行不断地优化, 既从需求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还要从供给侧不断的提高旅游业的进步, 提供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结合延安地区的发展特色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旅游产品, 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 从供给侧不断的突破自己。并且旅游的需求是长久的, 但是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是要不断的对其进行调整, 所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游客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需要旅游产业不断地提高其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去提升竞争力。如果当地的旅游业不够具有特色性的话, 其就会选择更加具有特点的目的地旅游, 因此还需要对其服务业不断的进行调整。其中服务业的品质主要决定着旅游供给方面的质量, 而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受旅游产品以及旅游服务所推动的, 所以旅游业要不断地实现自给自足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短发展, 越来越多人才将被引入但旅游产业的发展, 将会带来更多新鲜的力量和灵感, 使旅游产业更具特色, 更加能够研发出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 吸引更多的人来体验文化特色。所以应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不断地推动具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其服务功能, 提高延安城市的旅游承载能力, 吸引更多的游客, 促进延安地区的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为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而我国的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想要建设一个与旅游市场合理配套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 不仅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加强各个部门管理,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不断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充分的考虑旅游需求者的消费心理, 从旅游产品的供给侧的角度出发, 为其提供更多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的需求, 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延安地区的经济效益。此外, 还要不要的加强对延安地区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 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 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此外, 还要格外的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条件, 发展延安地区的旅游产业, 扩大延安地区红色革命圣地的知名度, 吸引更多对历史文化有深厚情感的人去学习, 去参观。并且使延安旅游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能够顺利进行, 保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对于我国来说, 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促进着我国的经济社会进步,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旅游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旅游产业如果只依赖旅游需求侧的发力使无法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在全国性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供给侧对我国旅游产业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进行解决, 是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延安作为一座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 势必要进行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 文章针对延安旅游产业升级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多方面分析了其转型的重要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延安,供给侧改革,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 2017.

[2] 薛献伟, 吴大明, 张明珠.安徽省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的视角[J].滁州学院学报, 2017, 19 (2) :48-50.

[3] 胡召芹, 谢晶晶.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拓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17 (12) :11-14.

[4] 刘慧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黄山市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品牌研究, 2018, No.16 (04) :180+182.

上一篇:平等保护物权法论文范文下一篇:半导体产业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