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2024-07-15

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若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没有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特色创新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已经发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所以不仅要勇于探索学习其他地区的开发模式,还要植根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发展现状、经济自由、创造力、竞争力、良好生活质量社会背景下,放胆创新出独具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创造力;革新度;生活质量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是指分布于四川的北川县、安县、平武县、松潘县、茂县、汶川县、理县等区域的处于川西丘陵与高海拔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汉羌山地村寨主要由汉族、羌族的村民,汉族与羌族的建筑以及实体环境构成,汉羌山地村寨文化是村民长期积累约定俗成的、自然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艺术、生活习性、生产方式、经济收益等规范准则,并透过这种独到的文化生态系统,反过来作用于生活在这个区域内的广大民众,以人本和谐的文化特色陶冶民众情操,教化塑造淳朴向上、宽容平和的民风,营造构建合乎生态自然规律的,适宜本地区资源环境特色的和谐环保循环持续、经济人文的民族村寨文化。由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长期的封闭和游离于社会发展主流,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质量不高,而近年来外界经济、文化、价值观的无序入侵,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已经面临消失的危害。

在全球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当地村落旧址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尚未过多地涉及“文化的可持续传承问题”,以及如何开发特色旅游产业,突出挖掘其旅游价值,存在“重发掘轻保护、重利用轻传承”的不良倾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那就要走现在全球都在大力发展的方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路线了,因为“文化强,则转型成,汉羌山地村寨则文化兴”。2014年4月,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文件,标志着发展设计服务促进转型升级这一战略举措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活力、创造力、涵盖性和驱动力空前活跃,带动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如交通、通讯、物流、餐饮、住宿等几乎所有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通过汉羌山地村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来使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可以持续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当今,“创意经济”观念,已经成为全球在后工业时代继第三波产业、信息工业社会、网络经济和智能材产权生成应用的经济之后,时代发展下先进的思维。[1]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若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没有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特色创新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已经发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所以不仅要勇于探索学习其他地区的开发模式、还要植根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发展现状、经济自由、创造力、竞争力、良好生活质量社会背景下,放胆创新出独具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

一、创意核心吸引物(创造力模式)

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的基础,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文化旅游产业生命力所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需整合地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聚集人气,引爆区域,形成对广域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可以把该地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元素和应用艺术类型产业结合,例如以羌笛为例,它可以和流行音乐、服装设计、广告与平面设计、影像与广播制作、游戏软件设计、微设计等结合,予以做成多样化展现。接下来以该创意核心物支持周边产业与上诉产业之相关部门,如展览设施经营、策展、专业展演经济活动规划、出版、营销、广告企划、流行文化包装等。将文化创意作品推广而致众所周知。以“我们汉羌村寨有文化”为核心理念,以多层次的合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加值,使创意能量更为丰富,衍生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创新产业模式。

二、创新旅游体验(革新度模式)

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以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于文化旅游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文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的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特色商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活化,呈献给游客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创新旅游体验就是把“旅客”带到创意产业跟前。以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为例,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为体验旅游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也带来更高的挑战。例如:可以利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中羌绣的独特性,针对喜欢这种工艺的旅客进行体验旅游产品创新性开发设计,先细分目标市场、确立鲜明有创意的主题,再以羌绣技法结合创新性图形设计运用在产品包装上。加强市场调查能推动旅游者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例如:把汉羌山地村寨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与时下流行元素结合进行创新开发。创新开发时需特别注意传统和现代所占的革新度,革新度失衡创新开发模式就会失败,所以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的革新度。

三、吃、住、行(生活质量创新模式)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以生活质量为创新模式时,主要体现在吃、住、行的创意开发上。汉羌山地村寨地区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饮食,可以打造创新与传统并存的本地区特有美食文化。比如土豆宴、腊肉宴、核桃宴、樱桃宴、苹果宴等特色餐饮的打造。汉羌山地村寨地区也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住宿文化,可以打造羌楼风格的村房特色住宿文化,住宿建筑设计外观上以传统羌族建筑外观为主,内部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为主来开发。这样能既能满足旅客对汉羌山地村寨地区建筑文化的体验的需求,也能满足他们对舒适住宿服务的需求。汉羌山地村寨地区也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交通文化,例如可以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穿云云鞋云中漫步”的主题活动策划,来推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文化有强烈的诉求,并且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灵魂。在进行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模式研究时,要将当地的文化和现代的休闲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做出的开发模式才是“接地气”的创新,从而产生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使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带动其他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消费上起到了乘数效应。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模式的创新,意在讲求“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生成与应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下,其所仰赖倚附的正是重视经济自由、充满创造力、核心竞争力、具备良好生活质量,所谓多样、变化、学习和适应的“创业生态”(创意产业生存状态),亦需要居住在一个多元开放、有变化、居民可充分学习的社会。[2]

参考文献:

[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大赏》编委会编.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大赏[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3,7.

作者简介:

姚伊,女,本科学历,学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文化推广。

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2009年,国家测绘局批准,在江苏省淮安市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就此淮安成为国家认可的南北分界的城市。

作为淮安市历史遗存、文化元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清江浦加快文旅项目筹备,促进商业中心建设,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商圈质态和集聚功能,在强化“娱在清江浦,购在清江浦”的同时,也将淮安独具的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地域形象以区域特色项目全面展现。

建造最美市区

清江浦区域汇集了最有历史、最有韵味的淮安。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沿着悠悠运河林立,形成了清江浦的辉煌夜景和恢弘水景。乘坐画舫,河边的灯光点燃了千年芬芳,月色里可见御码头,国师塔楼,清江浦楼朱颜不改,清江大闸气势如虹,温柔月色拂过十里画廊。

这是诗词戏文里有过的淮安:春来江水绿,鱼米白如脂,古人行舟栽红豆,小巷深处有酒香。而“东方迪士尼”的西游记乐园、逐步呈现的中国漕运城、占地数百亩的文旅集聚区等,则是古人在诗词里没有描述过的。

在目前的规划中,清江浦区拟打造“三中心一街区”四个空间板块:即“阅读中心”项目、“御码头运河文化中心”项目、“运河文创中心”项目、“清江浦1415街区”项目;四个文旅特色:即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商业价值、地域形象;四个建设策略:即“理水、营城、聚人、兴文”。清江浦着力建设以历史为根基、文化为核心、商业为动力的综合功能区,将遗留下来的文人气韵和故事传奇、现代文明与实际发展融合成一片魅力独特的区域。

构筑别样风情

“三中心一街区”作为四大空间版块和特色区域,构成了清江浦的重点工程,也是文旅集聚区的核心项目。

阅读中心项目—文化综合活动空间。

伟人英灵泽被之地,千年书香传承之地,阅读中心项目以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处为核心,最是可以徜徉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里的天地。

浸润细雨的朗朗书声,沿着街巷的轻风钻入耳里,拂开弥散的雾气,身着长布褂的少年怀揣书本穿过雨雾,遗留在身后一圈圈绵延的涟漪。故去的老人可能见过这个眉眼清秀的少年在门前跑过,后来也在报纸里见过、在广播听过,他淡定从容鞠躬尽瘁为国为民。

周恩来总理年少时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励了数代青年,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共同促就了阅读中心项目的大力筹建。这里既提供高端商务场所,荟萃各界精英,开展名士雅集,曲觞流水里魏晋风度犹存;也可以独择一隅,轻拨檐下风铃,泼茶遣怀,杯盏浮动起张岱诗书里的清香。

御码头运河文化中心项目—城市活力休闲中心。

这里独到风情绘就的诗画,依托十里运河,将国家级、省级重要景观穿点成线,连接出一路风光,景色旖旎。在此可以看十里如画文化长廊,数百亩运河文化中心,游赏“一带两区”旅游文化中心区域。

沿里运河北岸的“里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历史建筑古朴,文化沉淀深厚,河水滔滔不绝,走过文化长廊;水龙局里洒满日光,守望故去的漕运盛况;巷道故居里名人留芳,古建遗迹中镌刻着历史沧桑。而青砖堆砌、斑驳厚重的老坝口历史风貌区,遗留下来的寺庙于静静风语中收揽无数人的情怀与期待,纳入百年香炉。历经浮沉的非遗传承也将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留传。再一转身,就可走入大闸口现代都市,有轨电车驶过十里长街,开辟出体现时代特色的商业街区。

运河文创中心项目—创意文化集聚中心。

这是依托千年运河文化繁衍出的一片人文土地。沿运河衍生出的集历史气息与现代特色的生态财富链,坐拥城市人文与自然景观,展现人文新风景,开启产业新模式,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的平衡、文化与金融的碰撞。

酱醋坊文化创意产业园里百香杂陈,品不尽一曲风流,创客空间打造时尚理念,展现文化发展活力,传承人的匠艺,生生不息的酱醋文化,新颖独特的文创环境,构建成一个集工艺展示、消费体验、文化创意与现代商业交融的特色艺术中心,促进了设计服务、现代传媒、文创投资等领域的高质发展,这里还有“非遗”匠人工作室展示与交流中心,淮安老工业记忆展示中心,多种元素共同编织成一个多元化旅游示范区。

清江浦1415街区项目—历史文化体验街区。

作为里运河文化长廊恢弘篇章中的凤首,清江浦区从1415年起曾是经济文化中心,是清朝康熙皇帝在此题写“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的地方。它以“历史形态、文化灵魂、商业支撑”唱响盛世之音,传承弘扬着运河文明。

运河织就百年文化,漕运开启不朽繁荣,戏曲演绎绮丽故事,手艺见证历史传承。普洱香茶浸润了明清风格建筑,赋予它们诗词里的绰约身姿,新芽清茶,一香百年;商业文明重塑了历史底蕴,注入现代都市的崭新活力,时尚因素,全新体验。这里有文庙的商业新天地,也有戏曲名家的舞台呈现,各式文化展览展演、品牌商店、主题酒吧、养生会馆等集中布陈。1415街区集文化、商业、休闲为一体,人们在此能体验到都市便捷、先进的现代文明。

作为淮安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清江浦文旅集聚区以四大版块,共同编织起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创新、旅游与商业结合的美好图景。在这里,古今穿插,新旧交替,更有充分的人间感慨和历史情怀;在这里,景观游览,购物消费,共享百般姿态的和谐盛世与尘世欢娱。

树立文旅品牌

清江浦区依托淮安特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绿色生态景致,始终加强文化资源挖掘,打造项目文旅品牌。在旅游发展与城市经营相结合的理念下,“三中心一街区”的项目工程融合了多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御码头、清江大闸、文庙、国师塔、青龙寺等,凸显了别具一格的旅游特色。该区将会是省内著名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和休闲基地。

在规划建设中,清江浦充分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以淮扬美食、西游记文化、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等核心元素,与现有的古淮河冰雪節、清江浦庙会、桃梨赏花节等节庆活动相结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树立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展开线路品牌整合,打造出观光游赏、文化体验、都市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养生、美食享受、自驾游览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融合发展。

在做好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工作时,淮安也结合现代文旅等第三产业的需求,积极打造清江浦旅游度假区项目。围绕重点领域、优势载体、“零地招商”等多元化方式,对接优势产业,提高优质服务,实现高端资源引进,突破项目资金瓶颈,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的招商合作模式。目前与老舍茶馆、苏盐生活家、王卿瑶戏曲馆等项目合作计划在顺利开展。

有诗有远方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7年6月4日在中办调研室《调研报告》第48期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随着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深入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也初现端容,面对关键的文化战略机遇期,市委市政府加大力度统一部署,借助城市升级转型的良好优势。清江浦文旅集聚区作为城市文化特色街区,因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配套设施完善,将逐步成为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绝佳胜地。

远观里运河万顷夕照,又见雕阁画舫;近听明清巷尾人声玲琅,远闻青山上佛塔晓钟,莺啼花落影,见景自流连。

镌刻进古诗词曲里的淮安颜色、淮安厚度,在青砖灰瓦中显现,也在桃红新绿中隐约,或许它还流动在千年不绝的运河水中,也凝固在百年不移的古楼宇里。

有酒有故事,有诗有远方,古城只古却永远不老,新区有新却从来不糙。

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福建13村入选“2017最美古村落”

近日,2017年《最美古村落》榜单在第七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福建共有13村入选:福安市溪潭镇廉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南靖縣书洋镇田螺坑村、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据悉,此次《最美古村落》榜单是完全公益性质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一是有悠久的建村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沉淀深厚;二是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古建筑,且建筑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工艺水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较高,即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三是有一定的知名度。

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旅游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赋予特色的文化旅游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旅游观光,推动了城市旅游和国家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开封城市发展旅游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说明应该发展旅游文化。

关键词:特色旅游文化;开封;宋文化;影响

一、旅游文化内涵的阐述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旅游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三)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四)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大部分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

三、以河南开封为例说明旅游文化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一)开封特色旅游文化-大宋文化

利用特色文化发展起来的旅游城市,开封算是典型。开封历史悠久,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据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证明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开封正是利用宋朝文化的影响开发了具有特色的大宋文化游,而且建立了多座宋文化主题公园,最著名的当属清明上河园了。开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点,提出理顺管理体制、开放全市的文化市场,鼓励、支持外部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化道路。大宋文化发源于河南、兴盛于河南,在河南表现得最为集中、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以1999年开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为标志,开封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原有旅游景区(点)的同时,先后开发重建了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大梁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开封旅游业的发展。

(二)宋文化对开封旅游的影响

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开封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强力推进旅游带动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开封市政府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的要求,结合开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入研究开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去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8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9.6%。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旅游业提出的打造“宋都、菊乡、水城”三大品牌,推进旅游产业化,做大做强开封旅游产业,结合开封旅游业发展实际,开封市确立了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实现开封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努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个高于、三个突破”。即主要旅游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水平,旅游综合收入、入境游人数、旅游企业改制有较大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把开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原文化旅游中心和休闲之都。

四、目前城市旅游文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国内城市旅游文化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消极对待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方面认为城市旅游文化可有可无,抛开城市旅游文化,照样能搞好城市工作,导致对城市旅游文化不重视。甚至在不作细致研究就轻率定位城市旅游文化的具体内容,抓不住城市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对城市旅游文化作庸俗化归结或干脆不作任何研究,严重损坏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终把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工作割裂开来,将提升城市旅游文化束之高阁。

2.亵渎、同化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城市在建设城市旅游文化方面存在急于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独有的城市旅游文化进行庸俗化包装,抹煞特定的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对一些城市历史传说不作深入细致发掘,就捕风捉影,粗制滥造,强行与商业利益挂钩,使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东西变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自身城市旅游文化,而是舍近求远,不切实际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游文化,结果遍地建迪斯尼乐园,到处是民俗旅游村,争相建设欧式广场。这种同质化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失去本质的特色,丧失天然的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现象。

3.轻易否定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是维持一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稳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游文化,就否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存在的合理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来,构造所谓的城市新旅游文化,结果,原有城市旅游文化支撑下的城市风貌被逐渐毁掉,新的城市外观在形成过程中也因城市旅游文化的浅薄和浮躁而显得处处矛盾。城市的转型不仅没能带来预想中的快速发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残。

4.盲目引进城市旅游文化

不注重发展自身的旅游文化,却片面地认为发达城市的城市旅游文化先进于落后地区的城市旅游文化,西方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的严重失败。如一些城市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把养护成本极高的草坪大面积引进来,不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绿化、生态平衡,而且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负担;一些城市在没有任何文化渊源的情况下大搞古典建筑,导致整个城市不伦不类,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游文化特征。

(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对策分析

1.准确定位城市旅游文化

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品位,挖掘本地名人資源。在城市发展中要重视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注意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反对只图新建而不注意保护的盲目城市化过程。独特而清晰的定位,是进行城市公关活动的序曲,每个城市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资源,应充分发挥本区域、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优势,用旅游文化建设城市。

2.突出特色、整合不同的旅游文化

特色文化重在三点:一是发展民族特色。城市旅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跨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二是发展历史特色。“以史为鉴知兴衰”,对于世界游客来说,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他们不顾万里之遥而跋山涉水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风情特色。风土人情越浓的东西,联动效应也越大。因此要不断地挖掘和提炼这种“风情”,寻求走向世界的神奇力量。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的记忆,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发掘城市旅游文化应关心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

4.坚持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旅游文化硬件建设方面,一要抓城市区域旅游文化建设的规划,二要抓城市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打造城市休闲空间。要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努力创造具有丰富城市个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发掘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城市本身的硬件障碍,同时还要与政府的政策相协调,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发展,以形成大的城市旅游文化格局,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文化旅游对城市旅游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发展旅游文化,但是在发展中要注意一定的科学依据,从实际出发,从城市自身的文化出发,让旅游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

[2]邹鹃彪,吴强.基于城市设计的城镇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以安徽六安市佛子岭城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10(4).

[3]赵红梅.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J].旅游学刊,2014(1).

[4]刘艳芳.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大湘西旅游文化带”功能价值区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杨晓轼.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工作研讨会材料

关于盐都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

融合发展的启示

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与文化总是融合一体。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先导,旅游产业又反作用于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盐都区在全市率先突破乡村旅游的战略部署,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以“湖荡湿地、民俗风情、生态农业、名人故居”为支撑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得到了启示。

一、建立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制了全区、仰徐村、郝荣村、杨侍村、朱升墓、重庆啤酒等旅游规划,初步建立了全区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这是全区乃至各乡村旅游示范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区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地,是盐城市西部里下河湖荡湿地和民俗风情旅游带的核心,湿地资源丰富,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淳朴。有华东地区少见的大纵湖湖荡湿地,有正在发展的步湖路生态农业景观轴,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全市唯一的全国文明村仰徐,有名人郝柏村出生地郝 1

荣,等等,从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提出建立乡村旅游规划体系的内在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全区旅游资源调查,聘请东方智业集团编制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赖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从而大大提升了规划质量。

二、抓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是两者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是全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为了建设这一龙头项目,凸显湖荡湿地和里下河民俗风情两大文化元素,区委、区政府启动了东晋城重大项目建设,拉开了旅游新城建设的序幕。同时,潘黄街道仰徐村旅游点6个项目、葛武郝荣村旅游点4个项目、郭猛农业生态园8个项目、龙冈华都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鞍湖“三胡”陈列馆、北龙港朱升文化园等项目也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也是乡村文化的新兴载体,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台湾农民创业园、郭猛现代农业示范园、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张庄农业科技示范园、禾嘉生态园、路路生态园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此外,泾口村龙文化旅游区、杨侍村温泉旅游区、王庄葡萄休闲庄园、盐渎水墨农庄、冈中醉农庄园、沈拱山智慧农庄等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旅游项目的加快建设,两者融合发展的态势日新月异。

三、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市场业态

今年以来,我区加快了乡村旅游品牌的创建步伐,大幅度促进了两者的融合发展,11月份是收获的时刻。根据《江苏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要求,仰徐村、郝荣村创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作通过评审。评定组在现场检查、抽样调查、座谈讨论、翻阅台账、听取汇报、观赏演出的过程中,对这两单位的硬件建设、线路编排、标牌标识、解说体系、台账资料、文艺表演等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令人满意。同时,市旅游局也组成评定组,对醉农庄园、杨侍村、泾口村创建二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作进行了检查,现正在评定之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重庆啤酒创建盐城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也取得成效,已于11月18日举行了揭牌仪式。乡村旅游品牌的加快创建,现已在全市率先突破乡村旅游规划体系的建设,率先突破村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的创建,率先突破将乡村旅游示范点推介到台湾市场,率先突破现代农业示范园向现代农业景观带过度,率先突破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挂牌。商品需要包装,旅游也要包装。“五个率先突破”,就是高层次包装。包装的过程,既加速了两者的融合,又促进了市场业态的形成。

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形象展示

旅游节庆活动,是旅游宣传促销的高级形态,我们比喻为“经

贸搭台,旅游唱戏”。 这个促销,就是宣传旅游品牌;这个唱戏,就是文化展示。春节期间,我们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迎新春”和春季旅游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3月份,派出强大阵容出席了“盐台旅游活动周”。春节和端午节期间,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先后举办了“快乐采购,欢乐新年”旅游节、端午赛中华龙舟等活动。4月份,全区组成代表团参加了市政府在建湖县弘宇生态园举办的乡村旅游启动仪式。5月18日,葛武镇在台湾农民创业园举办香瓜节。11月份,举办了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定、工业旅游示范点揭牌、全区乡村旅游规划评审以及参与盐城市丹顶鹤国际生态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同时,还制作了旅游宣传画册和宣传光碟,汇编了《盐都导游词》,举办了乡村旅游示范点讲解员培训班,组织旅游企业出席全国有关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持续不断的旅游促销活动,推销了我区旅游品牌,展示了我区文化形象。

盐都区旅游局

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在推进旅游经济转型升级中,不断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演艺、策划文化创意活动,用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吸引外界关注,以景观留人,以文化诱人,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被称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张家界现象”。 旅游经济转型中的“张家界现象”

得益于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地方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初期以旅游演艺产业为着力点,充分诠释了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早期的张家界旅游是“白天看山,晚上睡觉”的单一观光模式,旅游经济以门票收入为主,旅游产业单一。2006年该市旅游演艺产业开始兴起,目前该市有演艺剧场11个,演艺节目8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台节目分别是《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和《武陵魂·梯玛神歌》。2012年以这3台节目为主的张家界旅游演艺总产值超过4.5亿元,接待观众200万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张家界“慕戏”而来的“回头客”占比近30%,游客的观光时间由1.8天延伸至2.8天,每年带来超过10亿元的旅游收入。产业融合中,张家界旅游由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初见成效。

金融服务创新中的“政银联动”举措

在这些数字背后,政银联动+金融创新的举措无疑成为了“张家界现象”如火如荼发展的引擎。

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出台对旅游地文化节目的扶持政策,首先向张家界倾斜,并将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决策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张家界市政府制

定了《张家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入。

近年来,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出台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助推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深度介入,同时也为银行机构调整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结构、拓展业务空间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有利契机。张家界中支出台了《金融支持旅游经济的若干意见》,把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信贷投放的增长极和着力点。特别是张家界成为国家综合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后,张家界市中支联合市金融办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从加大信贷支持、创新信贷管理服务机制、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为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了一个多方联动、政策倾斜、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发展初期,在获取银行信贷支持时往往面临有效抵押不足、授信额度偏低等问题。自2008年以来,张家界市金融机构结合文化旅游企业自身特点,通过景区经营权质押、股东担保等方式,化解“担保”难题,累计发放贷款近3.5亿元,满足了25家旅游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在缺乏足够土地房产抵押的情况下,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市分行推行景区经营权质押,以黄龙洞景点45年经营权为质押物,为黄龙洞生态文化广场项目授信1.5亿元。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首次将景区经营权这一无形资产纳入反担保范畴,为张家界老院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提供800万元贷款担保。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项目发展初期缺乏足值的固定资产抵押。为疏通项目贷款融资瓶颈,农行积极争取项目大股东天津宁发集团和广西张誉集团提供担保,贷款2250万元,同时以委托贷款方式获取大股东低息借款2300万元,为项目的成功推出提供足额的资金扶持。农业银行利用审批便捷、额度灵活的小企业简式贷款,

近五年累计为张家界军声画院、张家界大剧院等小型旅游文化企业提供8000万元贷款扶持。此外财政扶持降低了融资成本。《张家界·魅力湘西》项目被市政府纳入西部大开发项目库,每年贷款贴息200万元。

使旅游产业与金融业互惠双赢

大湘西地区不仅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主体区域和中部地区唯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配套政策的地区,也是湖南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最高的区域。在2013年5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张家界、怀化、湘西州联合签署了《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合作宣言》。要把握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好政策机遇,通过发展连锁品牌、联动营销,有效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共同体,在大湘西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

金融机构要针对文化旅游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量身打造品牌化、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大力拓展文化旅游融资渠道。一是创新内部信用评级和授信审批机制。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综合考虑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企业家信用和企业未来成长性等非财务因素,合理设置评级要素和指标,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开办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供应链融资、联保联贷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对大型实景演出等重大项目提供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等产品。三是创新融资方式。由于文化旅游企业价值增长难以确定,要在寻求银行继续加大信贷扶持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文化旅游企业担保融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旅游产业,多渠道地支持文化旅游企业的成长。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避免同类主题的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发挥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共生效应,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集中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扶

上一篇:企业资金房地产论文范文下一篇: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