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范文

2024-07-15

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东北亚作为亚洲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地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是全体东北亚人民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关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除政治、经济的考量之外,文化认同无疑是一条促进东北亚区域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对东北亚区域合作而言,凝聚历史共识、把握发展机遇、走出现实困境,进而构筑超越国家、民族的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机制,把图们江地区建设成示范区,以局部带动和引领全局,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东北亚;区域合作;文化认同;图们江地区

[收稿日期] 2014-09-05

[作者简介] 蔡美花,女,朝鲜族,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方文学。(延吉 133002)

东北亚区域所谓“东北亚区域”,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的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大部分、整个朝鲜半岛、日本、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既是亚洲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东北亚无疑成为世界上各种政治集团、经济同盟与军事势力争相博弈的主战场,在整个世界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其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搅乱世界各大国的敏感神经,进而牵动整个世界。然而,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悬而未决、领土争议不断、军事对抗升级、突发事件频仍,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搅局,使得东北亚地区仍然无法驱散冷战的阴霾,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方面时时呈现出冲突与合作并存、对抗与对话交替的复杂态势。

在探寻东北亚区域合作有效路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试图从政治与经济的直观层面寻求突破,谋求经济领域的合作共赢、政治上的对话包容、军事层面的释纷互信等,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效,但长期效应并不明显与稳定,甚至常常会出现反复,可谓前路漫漫。面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诸多阻碍,寻求经济合作、政治和解、军事互信固然重要,但作为软实力的区域文化认同对东北亚区域的深层合作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撑。

区域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软实力,随着其不断地拓展与深入,既可逐步加深区域内民众的情感交流,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区域内各国在政治、经济与军事方面的纷争与对抗。所以,东北亚诸国开始意识到不应当简单地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应当将其视为促动经济发展的契机、加强制度建设的背景和塑造地区认同感的基础。[1](36)加强区域文化身份的认同心理,无疑是促进东北亚区域深入合作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东北亚区域深层合作的有效出路:文化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深入和东北亚地区国际地位的提升,不断引发人们对东北亚未来的思考: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东北亚的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在差异中追寻共存与和谐发展的路径。尽管东北亚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的政治对立,区域的组织化程度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是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局限且日益活跃的经济关系缓慢地向区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日益复杂的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和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使得东北亚国家逐渐认识到,只有地区内各国团结起来才能共度难关。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的共识。中国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是亚洲的重要一员,要同亚洲各国人民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之路。[2]东北亚区域和谐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各国政府间相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取决于各国人民相互认识和理解的逐步深化。

文化共性——身份意识是区域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软件,只有建立 “我们感”——集体认同意识,区域一体化的建设才有可能。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体内的新文化或群体外的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文化认同的积极价值在于通过界定自我、区别他者,进而彼此增强共识、凝聚合力。就是“自我”与“他者”能够“和而不同”地共存共荣。“认同”绝非“同一”,而是在互相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携手共建,其实质正如儒家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区域文化认同的理念及其实现在欧洲一体化中被诠释得最为明显,欧盟一体化即植根于对欧洲文明的共同文化认同。与此相比,由于西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缺乏认同感,在文化和政治上要求加入欧盟的意向特别强烈,因而造成了乌克兰的严重危机[3]。东北亚区域相对缺乏欧洲那样的整体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得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冲突较多。

东北亚区域表面上呈现为多元文化共存的样态,但在宏观上主要存在两大文化类型:一是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各国在历史与现实中都在一定程度上以儒家伦理观来修己与治国,所以有着亲缘性的文化旨趣;一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欧亚混合型文化。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深受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影响,在本源的斯拉夫东正教基础上汲取了基督教文化与拜占庭文化的因子,同时,又积淀了蒙古、鞑靼等草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因此,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文化既不是纯粹的斯拉夫文化或欧洲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文化,而是具有欧亚“双重属性”的复合型文化。东北亚区域文化虽然彰显出多元化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不可调和的“文明冲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欧亚混合型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融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尤其是在经济与文化交往密切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东北亚区域的文化结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结构,它在多元中同异并存,为东北亚区域的深层合作与共同发展储备了巨大潜能。但要把潜能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助力,则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东北亚区域内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逐渐形成一种对本区域多元文化积极认同的心理共识,即形成一种集体的文化认同心理。唯有如此,才会使得东北亚区域精神文化的互融成为区域内深度合作的有力支撑。

二、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可行性:历史积淀与现实基础 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可行性,可综合本区域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层面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来考量。

东北亚区域的文化现实虽然多元而复杂,但是区域内各国却存在着诸多文化共性或趋同性,这就为东北亚区域文化的认同心理提供了多种可能。从文化的自然属性看,东北亚区域内的中国、俄罗斯及蒙古皆以大陆性文化为主,朝鲜与韩国属于半岛性文化(即半陆地、半海洋),日本则属于纯粹的海洋性文化。这三种自然形成的文化虽然各有其突出的自然禀性,如大陆性文化的“守成”、海洋性文化的“扩张”、半岛性文化的“既守成又扩张”等集体无意识心理,但这恰恰是东北亚区域深层合作的可能所在,所谓“同则相斥,异则相吸”。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当面对一种文明的文化霸权威胁时,不同文明之间更易于出现合作。他曾预言,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会越来越近。东北亚区域现今正面临着美国文化霸权的搅局,区域内各国的良性互动与合作也在悄然进行,能否最终形成巨大的合力值得期待。

如前所述,中国、朝鲜、韩国与日本作为东北亚区域的主导力量,在历史上都曾以儒家理念为主流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谐、包容的理念成为各自文化中的正能量。如今除了朝鲜之外,虽都走上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道路,但在各自的顶层文化设计中,儒家传统仍是核心要素之一,这就为构筑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认同心理奠定了历史基础。俄罗斯区域的文化传统虽有别于儒家的价值体系,但二者在历史上并无本质的冲突,在当下的国际格局中更会具有极大的合作空间。

从文化哲学层面看,东北亚区域文化哲学的价值诉求普遍以“和合”的诗性理念为旨归。“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4]就中国而言,“和合”理念既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古代哲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仰观俯察的实践性认知方式体悟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和合化生原理。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孔子“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思想,再如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理念,荀子“天地和而万物生”(《荀子·礼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把带有诗性的“和合”之思作为主要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准则。不只是儒家,先秦时的道家、墨家与法家等也普遍认同“和合”的思想。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的发见,庄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的思想;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反对“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墨子·尚同中》)的自利图谋;即便相对刻薄寡情的法家也强调“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御万物”(《韩非子·解老》)的思想主张。由此可见,“和合”逐渐成为中国人把握宇宙、体悟人生的一种主要考量,逐渐积淀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准则。

就日本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共生”理念在日本颇为盛行,日本社会所倡扬的“共生”思想,意在追求异质文化与思想的共存、共融,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具有新质的思想与文化。从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来看,这种“共生”思想与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和合思潮旨趣相承,三教和合的诉求在日本社会的古代、中世与近世相沿相续,它基本上围绕着四个重心而展开,即以神道为中心的神佛与神儒融合、以禅宗为中心的佛儒和合、以阳明学为中心的儒佛习合,以朱子学为中心的神、儒、佛汇通。所以,日本历史文化上持续良久的“三教和合”的浪潮,既是日本当代“共生”原理的哲学基础,也是这种“共生”性的具体样式。当前,“共生”思想在“三教和合”的思维定势下,已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逐渐衍生为日本社会的一种“共生”哲学。[5](52)

就朝鲜半岛而言,“和合归一”的文化哲学诉求深刻地影响着朝鲜半岛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精神文化内涵与形态。这种和合精神已经逐渐积淀为民族文化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心理,呈现为一种精神原则,潜在地规约着民族文化哲学的总体面貌。新罗时期的崔致远曾言:

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6](78)

朝鲜半岛风流和合的诗性思维方式在当时已经凝聚为哲学意义上的道——风流道,并逐渐上升为朝鲜半岛历史文化关于天地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理解,具有了极为深邃的思想性,是岛民与自然、与社会长时期的和合共生中感悟积累而成的一种经验,并逐渐凝结为一种民族文化积淀。[7](1)即便在今天,仍潜存在朝鲜民族的各种精神文化形式之中,如其民族歌舞、流行文化等文化产业样式,无不以风流和合的诗性理念作为其底蕴支撑。

总之,作为东北亚文化主导的中、朝、韩、日四国在其历史与现实中,都包孕着“和合共生”的诗性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这对东北亚区域内的文化认同心理有着一定的内聚效应。东北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道德趋向、注重国家与集体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等为东北亚未来一体化的发展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流”、“韩流”或“日流”在东北亚区域的流播,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一定程度的受捧,都客观地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在东北亚区域内有形成区域新文化的巨大潜能。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东北亚国家大都走上了各自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都曾有意无意地借鉴西方文化以推动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型。但是东北亚区域各国间的各种交流互渗活动日益活跃,东北亚诸民族之间频繁的迁移流动,经济上的互补、互利,政治互信与外交互助等一定层面的升级,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活跃与深入等社会因素为东北亚区域的一体化和文化认同提供了诸多可能。

其一,近代以来,东北亚诸民族之间迁移流动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互融。在东北亚区域内,各国间的留学生交流、商业人员的互贸、劳动力的输出与输入、跨国婚姻等交流十分频繁,大量跨国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跨国人口的流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的变动过程。有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6月底,在韩国的中国人有712493人(其中中国朝鲜族为55. 525万人),日本的华侨华人一直以每年平均5000人左右的数量增长,中国东北边疆地区的俄罗斯人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而跨国移民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往往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将自我的文化因子带入他者的文化系统之中,造成他者文化的多样性与流动性,打破了他者文化原来的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他者文化的进化。随着各种民间交往的日益密切,文化的多元共存一定会逐渐被东北亚各国所理解和接纳,也将为区域文化认同机制的形成提供诸多可能。同时,随着跨国移民的逐日增多,东北亚区域内的文化不仅面临着东方文化圈内部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也存在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接触与融合,即中、朝、韩、日之间及其与俄罗斯之间的文化互动。通过彼此交错的文化传播,可促进东北亚各国文化更深层次地转换与重构,有利于实现各自文化的现代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才有可能融入到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其二,经济上的互补、互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亚区域各国文化的互认与互识。由于不可抗拒的地缘因素,东北亚各国间的商品贸易、能源输出、经济互动等活动都具有天然的便利条件。在全球化经济交往过程中,各国间最根本的诉求就是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与非东北亚区域相比,东北亚各国地缘相亲,经济交往既便捷又可减少诸多成本,进而可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3年与中国大陆的双边贸易额排名,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依序是:日本第三,3125.5亿美元;韩国第四,2742.4亿美元;俄罗斯第十,892.1亿美元。各国间经济交往的顺畅,虽然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对彼此文化一定程度的认同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同时,随着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热络,区域内各文化的互认程度也一定越来越高。如随着中韩、中日、中俄、中蒙、日俄、韩俄、朝俄、朝蒙、日蒙等国家间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也会日益加深。伴随着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东北亚文化一体化的春天将不再遥不可及。当然,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也必将越来越强。

其三,政治互信与外交互助在一定层面上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心理的强化。除日本实行“脱亚入欧”路线外,即便与美国建立了同盟关系的韩国也逐渐意识到:邻里不和,家何以安?或者是面对美国在政治与外交上咄咄逼人的态势,或者是为了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俄、韩、朝、蒙彼此之间的政治互信越来越高,外交互助日渐频繁,处于内陆的蒙古也为朝鲜半岛的和平积极斡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种政治与外交利益的某些一致性,必将加深东北亚区域各国间的良性互动,对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认同助益良多。

其四,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活跃与深入,为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广阔空间。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超越国界与政治意识形态,以其本真样态自由地跨界流动,“韩流”与“汉流”(或称“华流”)在东北亚区域的流播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即便日本与中、韩等国存在诸多历史纷争,但日本的动漫等现代文化样式依然在东北亚区域内拥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伴随着各国间旅游文化互动的日渐深入以及互联网发展的不可遏制(甚至朝鲜也有意识地通过互联网认识世界,并走向世界)、各国间彼此举办的“文化年”活动(如已举办的中俄、中韩之间的文化年活动)等,东北亚区域内多元文化的互认、互识、互证与互补将不断加深,进而逐步强化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认同。

三、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现实困境: 愿景可期,道路漫长 构筑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认同机制虽然具有多种可行性,但由于客观存在的诸多现实阻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消解,使得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认同道路变得坎坷。

其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刻意搅局为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正常推进制造了诸多不确定的消极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以冷战思维的世界霸权姿态和心理“重返亚太”,提出所谓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为遏制中国崛起与消解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影响不断挑起矛盾、冲突。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来看,东北亚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将冲击其利益盘算与霸权图谋,只有东北亚“动而不破”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为此,美国常常别有用心地利用东北亚区域各国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矛盾,如中日、日俄、日韩之间的领土争议,中、朝、韩与日本关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态度与认识问题,朝鲜半岛的统一与核问题,针对中国正常崛起炮制的“中国威胁论”等等,刻意制造矛盾、挑拨离间,进而搅乱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并从中牟利,维护其世界唯一霸主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横加干预,加之日本等亲美势力的积极配合,东北亚区域的乱局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去。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东北亚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也必将放缓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进程。

其二,各国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政治互信程度偏低。东北亚区域各国深隐的民族主义使各国在区域合作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和排他心理,从而降低了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和包容胸怀。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与日本学者广泛关注东亚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形成肯定与否定两个旗帜鲜明的阵营。[8](44)日本人士在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的理念问题上隐藏着中华体系恢复恐惧论,担心中国打算借助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机会来复活前代的朝贡体系,或者将东亚共同体打造成反美的堡垒,意在削弱日本掌握东亚的领导权。韩国学界在如何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主导者的问题上,倾向于超越中、日、美三个帝国的秩序,指出“具备更多的全球化视野和市民社会意识的”新一代——中产阶级将是促进东亚文化认同的主力军。[9](98)中国因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一直不主动承担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领导者职责,也不想接受日本的领导。各个国家利益考量的不一致性,势必会阻碍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机制的有效制定。

其三,国家发展路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东北亚区域各国难以达成共识与互信。日本与韩国基本以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主,其他各国则或是社会主义国家,或是具有深厚的社会主义传统。同时,日本是本区域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韩国是次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中俄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而蒙古与朝鲜的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与滞后。这种国家发展道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势必在国家心理层面造成彼此认知的距离,进而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必将对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认同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认同是可能的、可行的,但文化认同的道路是坎坷的、漫长的。

四、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未来方向:从图们江起航 毋庸置疑,文化认同是东北亚区域合作能够走向远大未来的一条有效路径,但实现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却是多元的,因为东北亚区域各国及超越国界的各个相关地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意义,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图们江地区无疑是东北亚区域中的一个核心地带,在本区域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区域内各国诸种利益的聚焦中心之一。因此,图们江地区对于推动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健康发展,也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与战略意义。

第一,图们江地区为东北亚区域的核心地带,可以示范、引领东北亚区域文化价值认同的构建道路与模式。图们江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领土的交界点,中、朝、俄三国陆域相通,中、俄、朝、韩、日五国水域相连,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理中心。1992年即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倡导,在图们江下游地区中、俄、朝三国交界处辟建跨国经济贸易区,依托东向中朝、中俄两条出海通道与西向中蒙国际大通道,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吸引日韩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及充裕的资金,结合本地区富足的劳动力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东北亚六国间的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增长,成为带动多点交叉组合的核心力量。首先,图们江地区是东北亚区域重要的战略支点,充斥着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美国在内的复杂的政治博弈,是危机四伏的地缘政治的敏感地区。朝鲜半岛的核问题、日韩独岛(日本称竹岛)的领土问题、日俄南千叶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都显示出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直接影响着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合作。其次,图们江地区也是在整个东北亚战略中多国经济合作、多元文化并存的多重交汇点。其中的珲春国际示范区既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终点,也是海路的起点,对于推动东北亚各国民间文化的交流、加强东北亚六国(中、俄、蒙、朝、韩、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繁荣东北亚区域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依靠自然天成的地理位置和便利条件,图们江地区早就与东北亚各国有着密切的交往,珲春曾是繁盛一时的“千年商埠”,海上交通也相当发达,在海上开辟了珲春经日本海到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珲春从陆路到俄罗斯海参崴的“陆地丝绸之路”被称为“东北的茶马古道”,被誉为“亚洲第二大国际商埠——海东盛国”。拥有较多的共同历史和文化记忆。中、朝、韩、日四国具有相近的文化渊源,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也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不可否认,图们江地区各民族(主要有汉族、大和族、俄罗斯族、朝鲜族和蒙古族)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了既具有一定共性又存在巨大差异的文化心理素质。加之,东北亚六国间的历史纠葛和主流意识差异,产生了相互关系的排斥性和松散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图们江地区地缘经济一体化发展缓慢。目前,图们江地区的发展瓶颈需要更深层的互信与合作,需要思想文化的相互包容,需要激发起各自的激情和智慧。差异与多元是客观的事实,需要通过构建共同价值观念,进而促进区域文化融合、创造和谐的文化,解决矛盾、处理争端,并推动东北亚区域的和平进程。

第二,大力弘扬中国文化的哲学智慧,唤醒地区内东亚原型的文化记忆,拉近图们江区域民众之间的距离。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同时,更是一种审美境界。“和”的理念意味着不同文化成分之间的和谐相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那样,这种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态度,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历史表明,每当中华文明处于强盛之时,它常常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由于大唐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包容,当时长安成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从世界各地来的外交使节、商人和留学生挤满了长安。来唐使最多的是日本、新罗和大食。日本曾先后向唐朝派遣十多次遣唐史,每次人数有数百人,新罗常年居住在唐朝的留学生达到了一二百人。(叶郎:《谈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北京日报》,2014年7月21日)毋庸置疑,在图们江区域的国际合作中,需要构建“和”的共同价值理念,以消弭区域内的各种矛盾与纷争。例如,中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地缘文化差异,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滋生出一些“排华”情绪和“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通过“商业移民”向俄国远东“扩张”[10](106)。中国应主动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积极弘扬中国文化“和”的哲学和人文境界,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打破“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使周边国家的人民充分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可以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使他们逐渐认同和平共存、合作共赢、发展共享对东北亚地区以及整个人类发展的积极意义。

第三,积极发掘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建构图们江区域共同文化价值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在当前学界,学者在谈论东北亚区域合作时,习惯于以“中、日、韩”为研究对象,往往很少论及朝鲜,甚至避而不谈朝鲜。但东北亚区域的合作不可能避开朝鲜, 图们江地区的深度合作更不能让朝鲜缺席。朝鲜新一代领导人执政后,鲜明地将“先军政治”的传统战略调整为“经济建设与核武器建设并重”的战略。[11](81)朝鲜新一代政府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的施政纲领之一,吸收国外经验以“建设知识型经济”,积极研究中国的改革模式以探寻新的发展道路。[12](12)目前,朝鲜舆论越来越频繁地倡扬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传统价值观,重新客观地评价朝鲜传统儒家哲学思想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力量。中国学界不仅要深入了解当代朝鲜的文化趋向,还要通过多种交流平台,与朝鲜学者共同探讨中、朝传统文化基本价值理念的契合点。以此逐步唤醒和建立文化共识,增强区域一体感,带动朝鲜以开放的胸襟参与图们江区域的多元合作。

第四,加强图们江地区文化平台建设,促进地区内的人文交流,积极构建地区的共同价值体系。历史证明,人文交流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杜维明曾指出:“在一个沟通的年代当中,有了这样的沟通技术,我们不用诉诸于经济力量或军事力量或政治迫害,我们更多地运用说服力揭示人生的真谛、揭示价值观来分享我们共同的观点,这样的力量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哲学来产生,这些力量将会非常地重要。”[13]图们江地区应该充分利用民间人文交流的柔力,开拓更多的人文交流渠道和对话平台。要通过搭建一个包容、多元、共享的图们江区域文化平台,[14]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地进行跨文化对话与沟通,强化地区内的文化认同,化解各种误解和矛盾,努力化解政治纷争、意识差异、历史纠葛等问题。依托“长吉图”的辐射作用,创建中、朝、韩、俄、日、蒙等国家高校学术组织及民间团体共同参与的区域学术文化组织、区域国家合作共建协同创新研究机构、举办国际论坛(如“图们江论坛”、“东北亚智库论坛”等)都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同时,发挥边缘文化[15](50)的特色优势,积极推动沿边区域民族传统艺术体育、民俗文化、饮食服饰等方面的人文交流,有效促进区域内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总而言之,文化认同是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深入开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实现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客观现实条件。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阻滞、各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水平的不同,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干扰等消极因素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然而,困境并不意味着绝境,只要东北亚人民放下包袱、消弭纷争、求同存异、面向未来、携手共建,并逐步凝聚起“东北亚是东北亚人民的东北亚”的共识,以局部引领全局,努力将图们江地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文化认同的示范区,那么,东北亚区域和平、稳定、发展与共赢的局面就绝非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顾丽姝:《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2014年 7月 4日。

[3]杨恕:《文化是乌克兰危机的核心因素》,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4年3月26日。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4日。

[5]张玉柯,李甦平:《迈向21世纪的日本哲学——以共生哲学为中心》,张立文主编:《东亚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6][韩]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记》,首尔:瑞文文化社,1980年。

[7]蔡美花:《韩国古典美学范畴——“风流”》,《东疆学刊》,2013年第1期。

[8]唐永亮:《试析日本的东亚文化共同体思想》,《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0]王肇钧:《图们江地区地缘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领域与制约因素探析》,《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第9期。

[11]石源华:《论朝鲜加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路径》,《东疆学刊》,2014年第1期。

[12]朱显平,张辛雨,﹝俄﹞若宾:《金正恩时代的朝鲜和图们江区域的中俄朝合作》,《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3期。

[13] 杜维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定位、差异与和谐》,《北京论坛(2005)》主旨报告。

[14]《以人文交流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访吉林省政府参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图们江国际学会会长李铁》,《吉林日报》,2014年1月24日。

[15]金强一:《边缘文化: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资源》,《东疆学刊》,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 丛光]

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从正确地认识我国发展零售连锁店存在的諸如资金短缺、规模小 、管理混乱、物流配送落后等问题入手,借鉴国外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的经验,充分地发挥我们的本土优势、后发优势,提出中国的零售连锁企业未来发展的策略。说明它必将走向辉煌的明天,获得更加空前的发展。

[关键字] 我国连锁店 资金短缺 配送落后 对策

90年代初,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国际巨型连锁商业集团开始挺进国内零售业。美国的沃尔玛、西尔斯、凯玛特,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万客隆等纷纷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店布局,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庞大的经营规模、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对国内连锁商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资料显示,每一个外资洋超市可挤垮与其毗邻的10家当地超市。位于上海东部的“易初莲花”(泰国)开业不久就将拥有一个总部、7个连锁店的“广客隆超市集团”挤垮倒闭。

相比之下,国内连锁企业尽管数量多,布点广泛,但规模都偏小,平均分店拥有仅10家左右,年销售额最大的上海华联超市集团只有38亿元人民币,只及沃尔玛的千分之一。销售额小的只有四五千万元。在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经营经验、扩张规模上国内企业也很落后。

由此可见,我国连锁企业如果不奋起直追,扬长避短,很可能要被“洋超市”全面打败。中国的零售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胜。

一、 什么是连锁商店

连锁商店是连锁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它是指采取同一经营策略,采用统一商号,在经营管理上受总店指挥和控制的若干中小零售商店,它的各个零售点规模不大(与总店比起来),但通过联合,统一行动,以经营方式灵活多变,价格低廉,服务周到等优势,增强了它的竞争力。连锁商店由若干个商店共同组成一个连锁店群,以实力雄厚的大型商店为龙头,中小型商店作为构成要素。连锁店群是个紧密型的联合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经营活动方向一致。连锁商店的经营对象可以是一类商品或多类商品,也可以是经营某种商品为主,附带兼营连带商品。连锁商店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有遍布几个地区的连锁店群,也有遍布全国的连锁商店网。

连锁商店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实际证明是一种有效合理的经营方式。

二、我国连锁商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较为雄厚的资本金、企业规模较小、连锁形式单一

我国各地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连锁商业企业,从管理方式上看几乎都是正规连锁(也称直营连锁),并以总店直接投资建立直营店形式扩大连锁规模。正规连锁固然有其优势,即总店对分店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经营策略、统一采购、统一促销、统一人事管理,但其最大的缺点是需要庞大雄厚的资金作后盾。以支付建立分店所需的庞大资金,如购地费、建设费或房租等。连锁运营需要较为雄厚的资本金的支持。但国内连锁零售普遍资金偏紧,造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风险。我国连锁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一般有三种渠道:国家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配套资金及占用供应商的货款。从目前的情况特别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的财政拨款越来越少;银行贷款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占用供应商的货款更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连锁企业与供应商出现矛盾,必然阻碍连锁企业的发展。这样连锁商业自有资金严重短缺,难以从市场化倾向日浓的商业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故而企业规模扩张十分缓慢,市场占有率难以上升。目前,连锁企业拥有的分店数量平均仅10家左右,少的2家~3家,远远达不到国际公认的平均拥有14家分店才能盈利的最低标准。论实力,我国连锁企业根本不是洋巨头的对手。1996年,沃尔玛进入深圳时,在业内曾流传它放出风声:“要在一两年内将深圳的零售业扫荡干净。”洋巨头更是挟各种先进的经营方式而来,他们实力雄厚,竞争力非常强。如沃尔玛去年的营业额为2178亿美元,差不多是我国零售业的“老大”上海联华的150倍。

不仅企业整体的销售额有限,而且单店的销售规模也有限。联华超市的单店平均销售额才1000万元多一点,多数属于小型便利店性质。这样的规模就单店而言并不具有竞争优势。沃尔玛在中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单店的销售额都在1.5亿元左右。 因此必须重视发展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形式,加快扩大连锁规模。

2.规范性差,管理手段落后

连锁零售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将自己的模式完全复制,而是一种资源整合,这种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这种整合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从而加速企业的物资流通,保障信息畅通,使企业充满活力。而我国连锁企业的共性就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在只注重规模建设,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连锁经营的命脉,即在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上没有正在地贯彻和实施连锁经营的管理,没有做到在体制和管理上的提高和挖潜。结果使国内一些连锁企业在形式上虽然也是“轰轰烈烈”,但却不能长久或缺乏竞争力。深入分析是由于它们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对连锁经营的认识。由于存在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战略规划、运作机制、连锁体系设计和资金运作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规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离开了规范化经营管理,连锁经营很难健康发展。我国许多连锁企业只是做到了统一店面及标识,而经营管理仍就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貌连神不连”,“形似神不似”。有的连最基本的统一配送也做不到,这一点在国有连锁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企业员工素质低,服务方式落后,管理手段过时僵化。企业销售额的增加主要是靠延长营业时间和扩大服务内容来实现。因此,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是连锁商业企业的当务之急。

3.配送中心短缺,难以享受统一、大量送货所带来的价格折扣转

与沃尔玛它们比较起来,更大的差距还在销售额的背后,无论是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不在一个档次。沃尔玛有80000多品种,为满足全球4000多家连锁店的配送需要,沃尔玛每年的运输总量超过780000万箱,总行程达65000万公里。何以使它能完成如些规模庞大而复杂的商品采购、库存、物流等管理工作?就是因为它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商用卫星系统和计算机系统——支撑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的物流、信息流的畅通运行。80年代沃尔玛建立起自己的商用卫星系统,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数据库,甚至比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数据库还要大。就是在这强大的技术支持下,沃尔玛已形成了“四个一”,即;“天上一颗星”——通过卫星传输市场信息;“地上一张网”——有一个便于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采购供销网络;“送货一条龙”——通过与供应商建立的计算机化连接,供货商自己就可以对沃尔玛的货架进行补货;“管理一棵树”——利用计算机网络把顾客、分店或山姆会员店和供货商像一棵大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配送中心在连锁经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配送中心的有效运作,才能将统一采购,货物集中管理和各分店的需求有效连接起来,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作用,而在中国700家连锁公司中,有规模、有效益的配送中心寥寥无几。开了120家连锁网点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拥有4800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已经算是鹤立鸡群了,配送中心正是中国连锁商业最短缺因素。相当一批“连锁店”完全是各自进货,享受不到大批量进货从厂家得到的价格折扣,因而经营的商品不具有价格优势,经营效益很不乐观。

三、 对策

1.加强对连锁商业的政策扶持

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许多企业不得不缩小经营规模,有的企业甚至倒闭。但与此同时,深圳万佳、珠海新七星、百佳超市等连锁企业却大获成功。大量事实说明,单店的规模已不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中国连锁企业要尽快步入获取规模效应最大化的快车道,必须加速扩大连锁企业规模,走集约型发展之路,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格局,构筑开放竞争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运行体系。为此各级政府对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应大力鼓励,在资金方面与银行协商给予基准利率专项贷款或部分贴息贷款;政府财税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或返还税收,以增强连锁企业的起步能力和还贷能力。在给予必要信贷支持的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为连锁经营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2.实施规范化管理,采取现代化管理手段

连锁商业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统一店面、统一标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广告促销、统一核算、统一人事管理、统一服务规范“八个统一”。外资零售连锁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其有巨大经营规模,而且在于它们所运用的一整套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使其能够真正地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国内零售连锁超市企业要在项目组织、商品、采购、价格、促销以及物流和信息、企业运营等方面积极向国外先进公司学习,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总店要制订具体制度,确保八个统一规范能在所有分店充分贯彻执行。分店的运行要在总店直接严格的监控下进行。在企业管理手段方面,企业要积极采取销售时点管理系统、条形码管理系统、库存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动记帐系统,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络信息系统,使总店有关部门实施对所有分店的即时动态管理。

3.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监理

要对市场需求作出最迅速反应,及时进货、及时配送,降低库存,扩大商品流转速度,提高销量,实现规模效益。必须做到:(1)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中心,在建店初期,可先将原有的设施和装备进行改造,为连锁店进行配送活动,待企业走上轨道后,再注入资金,建成规范化配送中心。(2)改造批发企业发展配送中心。对于部分批发企业,可在原有仓储运输设施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再增加一些先进的配送设施,拓宽业务范围,满足多种要求,从单一的储运向全方位、多功能,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配送中心转变,以适应连锁企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4.采取多条途径发展连锁业,组建多种形式连锁店,获取规模收益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多条途径发展连锁业,扩大规模经营。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条措施:(1)通过原有城市的副食品公司、百货公司、粮油公司,经过改组、改造,联合发展连锁业。这种方式能较好地适应原有产权关系,避开新设网点中的许多困难。(2)以股份制形式进行连锁经营。其优点明显,首先可明确企业产权;其次由于发行股票能够在短期内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获得良好收益。(3)引进外资发展连锁经营,这种方式多以中外合资经营为主。这种合资合作连锁经营的店铺可以充分利用国外企业的雄厚资金、先进经验和技术设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4)是发挥本土优势,用不同的业态模式灵活地占领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大型仓储式超市是目前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两种基本的业态模式,而在国外比较盛行的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商品连锁店等其他模式目前介入较少。另外应利用本土优势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这一点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因为,顾客具有不同消费需求和与之相适应的购买行为,由此决定需要多种灵活的业态模式来适应市场。因此,发展灵活多样的流通业态模式,并在这些零售领域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是加强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实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苏同华:《连锁店经营管理》,329页,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李克宁:西方国家流通业发展趋势[J].北京:世界经济,1998(1)

[3]苏同华:连锁店经营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3.29

[4]刘大可:《对连锁商业引进外资的思考》.载《商业经济研究》,1998(1)

[5]王利平:《发展连锁店的理论与实务》.178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6]李克宁:《西方国家流通业发展趋势》.载《世界经济》,1998(1)

[7]李亚夫:《发展与挑战:中国面对零售业革命》,载《销售与市场》,1998(1)

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印度;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总量情况分析

从服务贸易总额来看,2001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19.3亿美元,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增长到3 620亿美元,增长率为403.2%;而2001年印度服务贸易总额为365.9亿美元,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2 270亿美元,增长率为520.3%。可见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中国要远远领先于印度,但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却高于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率。

就出口额而言,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01亿美元,2010年出口额为1 700亿美元,年均增速42.3%;2000年印度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60亿美元,2010年出口额为1 100亿美元,年均增速53.4%。就进口额而言,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为359亿美元,2010年进口额为1 920亿美元,年均增速39.5%;2000年印度服务贸易进口额189亿美元,2010年进口额为1 170亿美元,年均增速47.1%。由此可见,印度服务贸易出口、进口年均增长率都快于,同时,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均快于自身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长率。

就服务贸易占比情况而言,印度服务贸易占本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高于中国。以2009年为例,中国服务贸易额为2 860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1.5%;印度服务贸易额为1610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8.7%[1]。

(二)中印服务贸易地位变化情况

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排名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跃至2007年的第7位,2009年上升到第5位,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4;而进口排名也从1982年的第40位上升到2007年第5位,2009年上升到第4位,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3。同样,印度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排名也在不断进步,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排名第12,2010年上升为第10;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额在世界排名第12,2010年上升为7。由此可见,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将在国际市场上占居更加重要的地位。 (三)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顺差、逆差情况

中国服务贸易从2000-2010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情况,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为58亿美元,2010年服务逆差额增长到220亿美元,2009年高达-290亿美元,服务贸易情况持续恶化。印度服务贸易从2000-2004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情况,2004年印度服务贸易逆差额仅为6亿美元,2005-2009年印度服务贸易都呈现出顺差情况,2005年印度服务贸易顺差额仅为39亿美元,2009年已达到了120亿美元,但2010年又出现了贸易逆差的局面,为-70亿美元。从上述数据可见,印度出现服务贸易顺差年份多于中国,因此,印度的服务贸易状态优于中国。

(四)中印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在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以及其它商业服务上占优势。2009年,运输出口、进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8.36%和29.5%;旅游出口、进口所占比重分别为30.9%和27.6%。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运输服务进出口额为70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0.9%;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834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贸易差额由去年的顺差46.9亿美元转为逆差40亿美元。2006年以来,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09年这一比重下降至53.6%,低于2006年7.4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出口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9%,逆差107亿美元,为我国仅次于运输服务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我国保险服务进出口额为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7%,逆差97亿美元,下降14.6%;金融服务进出口额为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逆差3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09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进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顺差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亿美元。2009年我国咨询进出口总额为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顺差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亿美元(见表1)[2]。

印度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以软件业尤为突出,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为18.1%,顺差额为2 415.9亿美元,说明印度软件行业在世界软件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其他商务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印度第二大出口部门。2008年,其他商业服务取得贸易顺差471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差额在运输业、保险业为逆差。从服务贸易的进口比重看,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务服务、保险业是印度的四大进口部门,2008年,进口额分别为414亿美元、350.9亿美元、326亿美元和320.3亿美元(见表2)[3]。

二、中印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一)中印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根据2000-2010年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数据,利用SPSS软件计算结果为表6、表7和表8。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的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与GDP之间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两国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从回归系数看,中国比印度大,如中国进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41个百分点,而印度进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29个百分点。

四、影响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人力资源要素条件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少高级要素,如缺乏外语熟练、熟悉国际法律法规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印度高等教育作为政府的投资重点,在教育和研发方面投入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中国,因此,印度拥有大量人力资源存量和后备力量。以软件行业为例,印度有约600多万人员从事软件开发设计,有近8 000所高校和许多相关企业为印度软件业提供了大量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实用人才。而中国基础教育中IT培训远没有印度普及,职业培训也较缺乏[4]。这也是印度的服务外包发展远远好于中国的主要原因。

(二)需求因素分析

一个国家需求的特性将会直接影响该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对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来说,需求条件则是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国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于印度,因为我国人口和收入水平高于印度。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2 460美元,印度仅为965美元,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受传统“轻消费、重储蓄”及“轻服务、重物质”观念的影响,居民消费率较低;居民对商品的消费需求相对强劲,但对服务消费的比重偏低[5]。在国外市场需求方面,印度明显好于中国。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被公认为“世界软件的动力室”。内部需求不足和对外需求不强是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作用的分析

政府对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印度政府制定了软件发展的长期战略,在全国建立17个软件技术园区,对进入这些高科技园区的内外公司实行优惠政策,如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放宽中小企业引进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允许外商控股75%-100%等[6]。印度政府在产业政策上采取的是“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思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务业的发展上也就是先发展了第三产业,再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采取的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印度在服务贸易增速大于中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四)相关产业的分析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协调,这不仅包括服务业内部如零售、金融、保险、餐饮、批发、运输、教育、卫生等各行业间的相互支持,而且包括制造业、货物贸易的协调与扶持。但是我国服务业内部没有一个可以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的强势行业,而且我国工业的发展与服务业相脱节,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互作用也不明显;印度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其服务贸易的推动力大于中国,目前计算机及信息服务已成为印度在世界服务业中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由此带动了一大批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

(五)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因素分析

目前,中国大量服务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起来,产权界定不明,而且由于政府垄断因素的存在,中国部分服务业,比如在银行、电信、保险等领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垄断现象,导致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服务质量较差。印度则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中,让大量的私营企业充分竞争,而且印度的服务业企业早就开始推行跨国经营的战略,印度金融业和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一直被视为其超过中国的优势。由此可见,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因素直接影响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五、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路径选择

(一)增加教育投入,解决人才瓶颈

服务贸易属于人才密集型的领域,服务贸易提供者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中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识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中国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努力增加国内服务需求和外部需求

国内市场是企业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推动力,如果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或服务消费的层次过低,那么该国的服务贸易就无法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削弱了服务出口能力。就中国而言,政府应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而扩大中国国内服务需求的发展空间;同时,应重视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面对新的服务贸易转移的机会,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

(三)政府应给与服务贸易更多的政策支持

政府对一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服务出口”[7]。目前,我国的产业政策应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在服务业内部向主要创汇部门倾斜的同时,更要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应建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等。

(四)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相互推进。因此,必须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抓好服务贸易相关及辅助行业的发展。例如,对我国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应尽量加强与其相关的辅助性服务的输出,协助其服务业开拓海外广阔的市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因此,我国可以通过促进货物贸易升级,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和内部组织管理

我国各服务企业应尽快纠正落后的管理意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实施服务品牌战略,实现企业规模经营效益,规划切合实际的跨国经营战略。另外,印度的服务业占据外国投资较大的比例,而我国长期吸引外商投资的领域在生产制造领域,因此,我国的服务企业应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外资带来的正面效应,以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占比情况[Z].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10.

[2] 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 868亿美元[EB/OL].[2010-04].商务部网站.

[3] 王秀娟.中印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0.

[4] 张家瑾.变竞争为互补、合作——中印两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优势比较分析[J].经济视角,2010(10):10-12.

[5] 杜红平,司亚静.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0(5):40-50.

[6] 缪娟,杨增雄.中印服务贸易比较分析[J].企业导报,2010(3):14-15.

[7]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3.

(责任编辑:严元)

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政策建议

引言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贸易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为稳定持久的经济关系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发展着引力模型。

1.国内研究概况。谷克鉴(2001)基于引力模型研究了影响贸易量的因素,通过对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认为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应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型推动变量。盛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贸易流量的决定,分析得出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总量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史朝兴、顾海英(2005)则把对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进展分为调整解释变量和解释边际效应两个阶段,在理论上实现了突破。郝景芳(2012)在数据、自变量、计量统计方法的选择上做出进一步拓展,力求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完整度,为引力模型在中国对外贸易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国外研究概况。Egger (2000)主要讨论了在面板数据中分析固定效果模型和随机效果模型两者的优劣,较之基于截面数据的计量模型研究有很多优点。Evans (2003)认为,很多因素可引起边境效应,如关税、管制、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两国产品的替代等。Silva和Tenreyro(2006)注意到大量的引力方程采用对数线性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会产生一定误差。在前者基础上,Henderson和Millimet(2008)进一步探讨了线性计量模型的有效性,实证结果更加支持对数化后的线性形式估计方法。

一、模型建立

本文研究了近十年中应用引力模型研究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新进展,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并联同中国对外贸易实际情况建立了以下模型:

lnXij=lnC+α1lnYiYj+α2lnDij+α3ASEAN+α4APEC+α5WTO+ε

其中,Xij是i国对j国的出口额,Yi与Yj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GDP,Dij是i国与j国的距离,常用两国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表示。结合中国自身情况,目前参与的关贸协定最为主要的即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上三个虚拟变量皆为衡量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改善作用。α1、α2、α3、α4、α5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干扰项。

二、中国的对外贸易研究

1.数据选取。本文模型的样本选取的是2012年中国和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这30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各地,并且它们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到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5%左右。中国和这30个贸易伙伴2012年的双边贸易额(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和各个贸易伙伴的2012年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www.worldbank.org.cn)。中国和各贸易伙伴的空间距离指中国的首都北京和各贸易伙伴(不包括地区)的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①该数据来自网站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Distance Caculator)。APEC、ASEAN、WTO是虚拟变量,当贸易伙伴属于该关贸协定组织成员时赋值为1,否则为0。

2.实证分析。利用对数化后的引力模型公式及SPSS软件,采用OLS回归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lnXij=5.5422+0.645lnYiYj-0.423lnDij-0.390ASEAN+0.391APEC+0.139WTO

(2.84) (6.556) (-4.058) (-3.404) (3.634) (1.440)

另,R2=0.803,F=19.560,Sig=0.000。

从以上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决定中国2012年外贸状况的重要因素确实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GDP总量)、空间距离和贸易制度等,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力决定了中国外贸规模的基本情况。

结论与建议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上,中国是数量大国却是结构弱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上。要想推进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在充分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推动加工贸易升级。

2.实现贸易平衡发展。多年以来,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引导下,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出口而冷落了进口,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被忽视了。由于中国对美国等国存在大额贸易顺差,在实际贸易中就产生了许多摩擦和纠纷。我们必须实施进出口平衡贸易战略,重视进口、实现贸易平衡,从而推动贸易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努力规避贸易壁垒。从模型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对一些贸易伙伴的出口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贸易伙伴对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阻碍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可以考虑和这些国家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通過区域合作来消除壁垒,扩大出口,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4.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宗旨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它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中国在今后要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强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

[2] 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3] 史朝兴,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研究,2005,(3).

[4] 赵立萍.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研究[J].经济论坛,2012,(11).

[5] 郝景芳,马弘.引力模型的新进展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和比较了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对山东省烟台苹果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举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用对策。

关键词:苹果;出口现状;出口竞争力;问题;对策

本文立足山东省烟台市苹果产业的长足发展,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和比较了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对山东省烟台苹果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举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用对策。

一、山东烟台苹果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山东烟台苹果出口近十五年来在出口规模、出口的产品结构和主要出口市场三个方面均有较大变化。

山东省烟台市苹果主要对新鲜苹果和浓缩苹果汁进行出口。烟台市新鲜苹果出口规模的趋势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2010年,新鲜苹果出口平均增长率为9.45%,增长速度势头很猛。2010年-2015年新鲜苹果出口经历了直线下降,势头十分显著,国际金融危机和鲜苹果单价上升快成为两大主因。2015年-2017年,新鲜苹果出口数量平均增长率为38.33%,出口金额上涨25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及苹果单价下降是主要原因。相比于新鲜苹果的出口贸易规模,浓缩苹果汁的出口贸易规模比重仅占苹果产品的15.61%,是苹果产品出口中的冰山一角,出口规模总体波动中下降,新鲜苹果一直是苹果出口占比最大种类。其中新鲜苹果占苹果产品比重的80%,苹果加工产品仅占20%。

烟台市新鲜苹果出口贸易市场遍布亚欧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其中,亚洲占整个新鲜苹果出口市场的91%。欧洲以8%的微弱比例成为烟台市新鲜苹果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出口市场微乎其微。另外,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新鲜苹果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新鲜苹果出口市场可分为三大市场类型:低端市场,中高端市场和高端市场。它们分别是以俄罗斯联邦及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越南、印度、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等组成的低端出口市场;以欧盟28国构成的中高端出口市场;以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高端出口市场。烟台市低档苹果出口市场在整个苹果出口市场中比重总体遥遥领先,五年来占比从70%增至82%。与此同时,中高档和高档苹果出口市场比重则连年下降,分别减少3.35和0.17个百分点。

二、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三个贸易指标衡量和比较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可以深入了解山东烟台苹果出口竞争力优势。

1.比较对象选取、数据及方法

在国内省市中对山东烟台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份额的最大威胁是陕西省,所以选取山西省与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比较。烟台市主要出口市场为东南亚国家,占全市苹果出口的80%,因此,研究东南亚国家的苹果主要来源国至关重要。美国、新西兰和智利是烟台市在东南亚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选取美国、新西兰和智利与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比较。

实证数据均来自于UN COMTRADE数据库,各省苹果的出口数据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网以及各省的统计局。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和定量分析。通过搜集、鉴别、整理资料数据,并通过对资料数据的研究,借鉴吸收其中的可取之处,用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常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价格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分析山东烟台贸易竞争力。

2.实证研究

分别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价格等指标进行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個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总额占世界该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如公式(1)式所示,MSi表示国际市场占有率;Xi表示i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某一时期的出口总额。通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例越高,表示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相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例越低,则表示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

  计算结果表明,烟台苹果国际市场占有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相对稳定,市场占有比例略微下降0.77个百分点。陕西省苹果出口国际市场占比则稳健上涨,2016年达到1.38%。美国苹果国际市场占比总体波动中增长,波动幅度较烟台市大。2008年前后出现第一个低点,占比小于12%,2012年突破15%,位于12%-15%之间。智利苹果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市场份额约为10%左右。新西兰苹果国际市场占有率则先下降后增长趋势。整体来看,在美国、智利和新西兰等苹果出口大国比较下烟台苹果市场占有比例并不占优势,但总体势头很好。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实证分析表明,各比较对象的苹果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烟台苹果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趋于各比较对象的中间。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新西兰、智利、中国山东省烟台市、中国陕西省、美国。2007年-2017年烟台市苹果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稳定在11.17左右,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全国的角度来看,烟台苹果的国际竞争力居第一。从国际市场来看,烟台苹果国际竞争力还有待发展空间。

三、山东烟台苹果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苹果出口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烟台苹果出口形势日益严峻,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低档苹果出口市场占比过高对烟台市苹果出口贸易构成了潜在风险。削弱了烟台苹果的出口竞争力,并将导致苹果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二是出口苹果质量安全不高。烟台市出口苹果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外观质量差,农药残留量高,采后商品加工技术,储存技术滞后,包装运输条件差等原因造成的。

目前烟台市主要栽种苹果品种有富士、嘎拉、红将军、乔纳金等,品种的老化、栽培过程中病虫防治的不当都会导致苹果在外观品质上着色差,表光不佳。在苹果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苦痘病、鸡爪纹、皴皮、红黑点病等缺素症的情况。苹果外观参差不齐,果个小,果形不正,形状大小不一的问题也常常困扰种植苹果的农户。烟台市在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储藏技术方面仍旧不足,目前已有的配套设施总贮藏量仅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烟台市的大部分农户更倾向于采摘后不进行任何处理,这使得苹果尝起来果味淡、肉质发面、偏酸而香气不足。烟台市苹果冷链运输率为15%,而发达国家苹果冷链运输流通率达到95%。

三是出口苹果产品品种组成不合理,苹果生产品种的单一化,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鲜食加工比例不协调。烟台市苹果栽培品种红富士一枝独秀,栽培面积达85.7%,早熟品种栽种太少,仅占10%左右。发达国家中苹果鲜食出口比例约占40%,加工苹果汁出口比例约占41%。烟台市鲜食出口达到90%,加工苹果产品出口占比很小。

四是出口苹果加工技术滞后,包括苹果加工原材料的不足,苹果加工原料基地建设的不足以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烟台市新鲜苹果加工产业的发展。因此,烟台市目前亟需提高出口苹果加工技术,突破苹果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更多苹果加工产品。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烟台市亟需提出解决政策,积极促進烟台苹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出口竞争力。着力点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服务体系,采取多种策略促进市场多元化;政府监管提高企业的加工水平,提高苹果质量安全;实现烟台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出口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加强苹果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调整苹果产业结构,提高苹果产业整体效率,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与农业发展相辅相成,可以大力促进苹果产业化,提升苹果出口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南,鹿永华.山东省苹果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

[2]王春华,杨芳雪.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苹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

[3]苏蓉,霍学喜.中国新鲜苹果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分析[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国际贸易类课程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传统教学方式互动性差,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则容易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国际贸易类的相关知识与当前的贸易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传统教学法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特征

提到案例教学法,教育界的人士马上会想到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之一——美国哈佛商学院,因为案例教学在哈佛大学,尤其是在哈佛商学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功。那么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到底与哈佛大学有没有关系呢?笔者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案例教学法”,英文为 Case-study teaching method,确实是来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这种教学方式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哈佛商学院应用的,其后便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的热烈讨论。当时教授们给MBA专业的学生上课,但是却没有合适的教材供学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为了获取上课所需的资料,便直接到企业的第一线采访企业经理人并记录他们的商务管理案例,然后仔细整理,最后把材料打印好分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法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所有案例均来自于实际生活,激发了同学的兴趣,而在课堂上也是以讨论和互动式提问为主,使同学们在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中掌握了管理理念和相关知识。由于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极佳,后来这种教学法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导向的作用,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案例本身。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课前认真准备好合适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和教学目的有很强的联系,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分析,甚至是争论,最终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教育方式变革缓慢,课堂教学方式死板。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了案例教学法,不过引进案例教学法后,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国际商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

2 国际贸易类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类课程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理论性比较强,是国际经济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愈发深化,中国的经济也已经溶入了世界,这已经是非常客观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教授国际贸易课程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类课程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知识,很多学生对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觉得困难,而且内容枯燥,因此缺乏兴趣。可是如果把国际贸易类的相关知识与当前动态的世界贸易实际联系起来,就会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当前的事实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联系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都为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提供了支持。

3 传统教学方式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填鸭式的,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上课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单调呆板。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积极性参与课堂互动。由于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沉闷,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由于国际贸易知识含有较多的经常学理论知识,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对这类课程的厌烦情绪。因此,如果利用案例教学法灵活多变且紧密联系实际的优点,那么就能刺激学生对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兴趣,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注重与实际结合,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当前世界经济动态的变化,培养他们分析国际经济的能力,使学生不再“读死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3.2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国际贸易类的课程由于理论知识点较多,所以学习起来需要认真思考,因为这些知识点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把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地位,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地重复那些深奥的理论,反而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思索这些理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及意义,所以最终导致了国际贸易课程的形而上学的授课及学习方式。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这些理论知识。相反,案例教学法却能抛却传统教学手段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缺点,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今天的国际经济问题时掌握那些经典的经济理论知识。

3.3 课堂互动性差

由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学生基本上接受的就是“填鸭式”的知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含有很多理论知识点,比如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知识,还包括以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之,无论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后来的新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上都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国际贸易类课程是理论性太强了,而实践性却比较弱。当前教育界的思想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没有实务性的知识点或者该类的知识点过少,则无法“学以致用”,在就业时也比较麻烦。因此,当前学生的这种认识就为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必定会非常的反感,在课堂上没有兴趣与教师进行互动性的配合,有的学生甚至故意抵至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

4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1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选取当前生活中的案例讲授国际贸易类的经济学知识,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案例的铺垫,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在分析案例时会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角,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辅助点评和剖析,学生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对知识的思考也必然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案例教学法由于具备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因此增加了课堂上知识探讨的互动性,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2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各种各样的案例,学生也可以列举身边与该课程有关的案例进行讨论。因此,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选取的内容进行筛选,只留下对该问题有意义的信息。通过长期的训练,在对信息筛选、加工及运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必将得到提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4.3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要选取很多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实际,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必须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面对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学生要解决问题必须认真思考,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应用,通过这些知识去分析老师课堂上布置的案例。国际贸易中牵涉到了很多的知识点,学生在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案例教学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效果当然会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如果在选择案例时不加思考,或者教师只选取了案例而再也不管其他的事,教学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5.1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选择案例,那么学生就可能不会很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点,也当然谈不上把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实际应用了。恰当的、适合的案例为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注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轻松地学会理论知识;相反,差的案例则容易使学生误解该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对学生理解这些理念知识造成了误导。由于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案例。

5.2教师必须有效地把案例展示给学生

有效地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认真选取了教学案例之后,下一步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案例展示给学生,也就是说,如何让学生对这个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还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点之后再把案例展示给学生。尽管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着辅助作用,但教师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在展示案例时,教师要把握好这两个作用,第一是导演的作用,要组织好学生,同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评,要让学生的讨论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方向前进;第二是媒介的作用,教师在案例和学生之间进行联系,让学生大胆思考和发言,拓展学生的视野。

5.3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认真地点评

对于每个案例的分析,学生由于知识存量不够,可能不会恰当应用新的知识分析老师布置的案例。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必须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的点评应该在学生对案例充分讨论之后。教师的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升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进行案例点评时,教师要掌握好两个原则,第一是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案例点评时切忌喧宾夺主,不能只顾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学生讨论的质量,也就是说,必须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第二是坚持教学目标原则,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好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因此案例分析应在教学目标的范围内进行,而不是从任意角度分析问题,否则,就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郝双魁.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2]郭峰.案例教学法小议[J].校园心理,2011(9).

[3]郑展鹏.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经贸,2011(5).

上一篇: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标准化规模养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