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论文范文

2024-07-21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安阳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014届电子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索与研究,不断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自身的师资、科研强项主动联合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同时,合作企业利用自身的市场和设备优势接纳学生实习。校企进行真诚、融洽、深度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期间,学校走过一些弯路,经历了一些挫折,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收获,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实际调查,寻找合作企业

加强职业教育是促进安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振兴安阳县经济的必由之路。这样的大环境对我校电子专业的学生就业是个有利条件,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企业找人难、学生入厂难的情况一直存在。对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

1.学校电子专业状况

我校的机电实训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电工实训室、自动化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和电机拖动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本专业现有教师12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4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为40%,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有4人,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2人。

2.周边的企业状况

安阳县水冶镇是个工业大镇,是安阳县乃至安阳地区的工业基地。水冶镇现有工业企业148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就有44家,更有沙钢永兴、安化集团、龙鑫焦化、汇丰管业集团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在全区内建成了以钢铁深加工为主导,建材、化工、轻纺等多元互补的、多样驱动的工业经济发展局面。

3.企业用工状况

企业在聘用员工时,首先愿意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应届中职毕业生,再次是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中职生的优势主要在于他们虽不如老师傅上手快,业务熟练,但数量多,薪资要求低,容易管理;而对比大专生,中职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且聘用后流失率低。

4.校企合作情况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数量并不是太多,这也是中职学生不能迅速就业的原因之一。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学校也相当重视,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但是校企合作还是停留在浅层面。学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学生,企业按自己的标准招收员工。双方信息沟通不及时,未能把最新的管理思想、最新的生产工艺反馈到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的专业技能赶不上市场变化,在就业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从而使大量毕业生被安排为普工,未能成为企业的技术人员。

二、仔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

1.政策需要细化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中央有文件,地方有政策,对于具体的事项条款有待细化,这样,企业才能把资金投入到学校,学校才能自主招聘社会技术人员,社会技术人员才能安心在学校投入精力搞好教学,企业才能把生产车间建设在校区内。

2.学业水平测试与多元化评价的融合

当前政府加强的是学业水平测试,提高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质量,一部分学生实习期间表现优秀,但文化课成绩很差,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专业技能考核方面却未能达标。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又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多元评价互融。

3.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员工管理和企业员工管理在文化基础上有很大的不同,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教师往往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显得空洞而苍白。学校必须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教师对企业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

4.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

目前,学校的经费不足,能用到教学第一线的经费更有限,开展活动时往往捉襟见肘。学校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跟不上,许多设备购买回来,还需要购买大量的耗材,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验。因此,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显得十分迫切。

三、积极探索,寻求解决策略

1.企业全方位参与

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综合型、高水平的生产厂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物品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上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切实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实训基地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

我校电子专业成为第一个尝试课程改革的专业。学校根据新水冶镇的企业特点及企业对电子专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在构建学生培养模式时,要求学校课题组、企业技术专家和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参与,共同讨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练习场地、考核标准等。

在工学交替实践中,学校安排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到生产车间,共同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这样能使教师及时获取企业的技能要求,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企业技术人员利用学校的实训室,加强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批学生已经适应了企业环境,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认识到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性,能够更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2.抓好合作细节

当确定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后,合作各方分别从不同角度,结合自身实际,就校企合作的意义、模式、机制和建议进行了详细介绍和重点阐述;就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怎样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作了讨论;就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等,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实际,推动工作。

(1)慎重安排实习时间

学校领导、企业代表和教师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决定从每学期的第7周开始,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在实习前一周,课题组召开会议通知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宿舍管理员,安排实习事宜。

(2)侧重安排专业技能课

在一个学期内进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时间紧,任务重。学校在2个月内安排了3门专业课:维修电工、PLC编程、钳工基础。由于实验室的实训台数量有限,课题组与教师安排上午为文化课、下午为专业课实习时间。这样安排,解决了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不影响学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下午为专业课,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去三个实验室上专业课,第一天课程:A组为电气安装与维修,B组为电力拖地控制,C组为光机电一体化。第二天课程:B组为电气安装与维修,C组为电力拖地控制,A组为光机电一体化。第三天课程:C组为电气安装与维修,A组为电力拖地控制,B组为光机电一体化。下午的三节课为专业课,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的时间,同时,学生被分成三个小组后,学校的实训操作台能满足学生单机学习。

(3)协调解决车辆

由于厂方未能提供职工宿舍,学生需要返回学校住宿。许多现实问题摆到了我们课题组面前:车辆由哪一方提供,司机由哪一方安排,学生在校休息时的作息管理制度,学生出入校门请假,等等。经过学校和厂方多次协调,最终决定由学校安排车辆和司机,厂方给予一定补助。

(4)重点督导实习期间的纪律

厂方希望学生有较强的自立能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家长希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希望有所收获;学校希望实践活动活动顺利、平安。因此实习前,学校组织专项培训,由企业管理人员向学生讲解《企业安全生产》,让学生明白平平安安上班、安安全全返校的重要性;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产品规格》,让学生明白生产的产品只有“合格”与“废品”两个标准;实习期间,带队老师做好实习日志,每天召开安全操作经验交流会,及时通报工作违纪情况。

3.及时记录,做好备案工作

此次校企合作,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强探索,大胆实践。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究解决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育改革、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习实训及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做好活动记录,显得尤为重要。

实习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企业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座谈记录、课程规划研讨会,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真实数据,减少了认知上的误区。中期进行了大量的记录:实训课安排讨论会、岗前实习报告会、学生实训汇报比赛、实习日志登记等。根据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最后召开活动总结研讨会、学生实习表彰会,促进了学生后期的学习。

在进行企业调查时,发现化工企业急需懂化工工艺、仪表自动化的人员,钢铁冶炼企业急需懂车床铣床实际操作的人员,而学校在这一方面没有开设相应专业。在查看学生的实习日志时,发现学生看不懂企业设备的电路控制原理图,说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需要把企业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实习回来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比以往有明显提高。

工学结合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从而扩大就业率。通过与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学校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扩大学校在本地区影响的目标,合作企业也通过这个平台招聘到了最适合岗位的毕业生。

(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JB14175)

(责编 李亚婷)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当前工学交替课程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方面系统改革,以使教学效果与课程实质要求相吻合。就“工学交替”下如何开展药剂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工学交替;药剂学;课程改革

工学交替适应职教改革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药学专业崇优班创新采用工学多次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师”指导下,通过学校、企业“双环境”学习,在岗位上直接面对生产过程、面对产品质量,以提升实战技能。药剂学作为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具有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特点。那么在跨学期、跨环境下,如何让该课程教学贯穿始终,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工学交替课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课程以“真实任务导入、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本着以高职药学专业建设要求为出发点,通过调研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主要剂型、主要工艺、理论知识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从而确定课程的整体及阶段教学目标,为保证工学多次交替下知识技能的连贯性,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考核评价模式,倡导教师由评价主体转变为由学生、教师、企业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创新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学生线下/线上、校内/校外学习档案。

(二)教学目标

工学交替模式下药剂学教学目标围绕药学专业(崇优班)的培养目标,根据校内教学安排及企业生产实际,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药剂课程的应用领域、掌握专业必需的药剂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药物制剂生产的能力;企业导师引导学生提升岗位综合技能,制定生产计划、准备物料、岗位操作、设备维护等。经过两次工学交替,培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我更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的能力及药德、药技并修的职业素养。通过第一周期的学习,学生具备药剂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知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全面认识且会制备液体制剂、无菌制剂、半固体制剂;通过第一周期的工作,学生树立GMP意识,熟悉车间布局,掌握固体制剂的标准操作程序,会操作相关仪器设备,通过第二周期的学习,学生对固体制剂理论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认识新制剂、新剂型等,通过第二周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对于药品生产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升华。

(三)教学内容

根据药学专业(崇优班)培养目标及面向药品生产方向岗位对人员素质、知识、核心能力的调研结果,按照生产实际任务将教学内容调整为15个模块、45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理论教学以校内为主,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教学、仿真软件系统练习、企业跟岗工作、毕业设计等。(1)第4学期10周,校内学习,教学内容包括6个模块:认识药物制剂技术、药剂生产的基本操作、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液体类制剂的制备技术介绍、无菌制剂的制备技术介绍、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技术介绍;(2)第4学期12周,企业工作,内容包括4个模块:GMP、车间布局、固体制剂的制备技术及标准操作程序及操作、维护相关仪器设备;(3)第5学期9周,校内学习,包括5个模块:固体制剂理论介绍气(粉)雾剂和喷雾剂制备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认识缓释、控释、靶向制剂及毕业设计;(4)第5学期31周,顶岗实习,知识技能的全面应用,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四)教学方法

在课程贯通上,我们在企业、学校环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校内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教学、项目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企业工作中,采用任务驱动、师傅带领学生 “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法。如在一阶段学习液体类制剂的制备技术,教师先展示药品“小儿止咳糖浆”“鱼肝油乳剂”,通过了解说明书中药品的成分,引出液体制剂的概念、分类、溶剂及其附加剂等内容,由学生画出液体制剂的思维导图,在实训教学中,设计制备炉甘石洗剂、面霜等项目,由学生合作自主完成,并将操作视频或图片上传至学习平台。在一阶段的企业工作中制备固体制剂,根据企业生产计划,教师先行布置任务,学生带着任务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跟岗操作,教师再补充理论知识,如此多次循环操作、学习。

(五)教学评价

从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来培养、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为“总结评价+过程评价”,倡导由学生、教师、企业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并创新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包括线上作业、话题讨论、线下出勤、实验报告完成等,总结评价包括校内理论考试、企业技能考核及毕业设计。通过校内理论考试、基础实验、线上作业的完成度检查学生的基础能力,企业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评检查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工学交替下课程教学实施案例

由于多数企业有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的生产线,我们设计将学习固体制剂的制备放在企业实践中完成,再在校内辅以理论知识的补充。以胶囊剂学习为例,介绍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见表1)。

三、工学交替下药剂学教学探索成效分析

本次课改实验班为2019高职药学崇优班,对照班为2019高职药学2-4班。这些学生都学习了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前导课程,储备了制剂相关知识。实验班的药剂学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实施教学,而对照班仍在“2+1”模式下开展教学,即顶岗实习前完成每周6课时共96课时的学习。经过7个月的教学探索及跟踪调查,具体成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理论、技能及素质:(1)毕业考试理论成绩,实验班平均分为80.7,对照班为78.4;(2)顶岗实习前技能考核成绩,实验班平均分为92.5,对照班为83.2;(3)实验班学生论文撰写、PPT汇报及答辩较对照班学生灵活有度、思维清晰。另一方面是来自各群体的反馈:(1)实验班学生反馈,学完就做、做完又学的方式,让课程学习更轻松,对从事药品生产工作的接纳度更高;(2)任课教师反馈,工学交替让班级学习氛围更浓厚,学生积极主动性较突出,操作技能明显较其他班级娴熟;(3)跟岗实习企业反馈,工学交替的方式有利于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学生的学习力有很大的提升;(4)顶岗实习企业反馈,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校企双方均获利,学生工作态度严谨,对行业认同感很强,实践能力较其他实习生强,企业培训投入更小。

四、结语

“工学交替、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药剂学正是在工学交替“双环境”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系统考核评价方式,做到“工”与“学”相互渗透,理论、实践两手抓,达到知行合一,这对其他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对培养药学专业复合型人才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152.

[2]俞慧刚,徐公芳,陈旭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

◎编辑 薛直艳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理论上对工学结合模式的学生定位有劳动关系说、劳务关系说、雇佣关系说。

学生到企业实习, 虽然与企业存在一定被管理与管理关系, 但学生不是企业员工。企业在待遇方面常常是酌量发给学生报酬。而且劳动关系保护的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在企业中学生任务是学习, 而不是为企业创造财富。所以劳动说不成立。

在劳务关系说中,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仅仅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一方出钱, 一方出力。而企业与学生之间并非如此简单。企业对学生有很多的教育实践功能, 于教学、管理于一体。所以劳务关系说很难自圆其说。

雇佣关系说虽然初衷是美好的, 实习单位要承担无过错责任, 就其工学结合模式的初衷是教学与实践, 而非雇佣。所以该学说无法涵盖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学生和企业的法律关系, 可以参照劳动关系的一些内容, 建立准劳动法律关系, 采取职业教育合同方式, 把劳动关系中的一些基准内容纳入准劳动法律关系, 例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法律构建

基于学生法律地位的定性, 文章较目前国内工学结合模式尝试提出新方案, 以使其更健康有效地运作, 最大限度保护学生利益。该方案包括五个要素:

(一) 职业教育合同

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学校是教育管理者又是组织者, 校方负责联系企业, 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学校和企业之间是合同关系。双方根据需要通过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派往用人单位实习, 双方建立民事法律关系。而涉及学生的权利义务内容却鲜有在合同中体现。

德国职业教育实施则是通过签订“职业教育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和保障。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签订协议书, 在协议中明确意外伤责任分担。所以在此建议校方、企业、学生三方签订职业教育合同, 就实习内容、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保护、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内容做出明确约定。

德国联邦政府为“双元制”制定的政策非常实惠, 这就吸引了很多企业兴趣, 尤其是中小企业。由若干家小型企业联合出资成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 这一中心相当于出资企业共同的职业培训部门, 这些企业共用职业培训师。跨企业培训中心由小型企业提供的资金建立生产性实训设施, 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1)

(二) 强制保险

对于在校学生人身保险,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取自愿态度, 所以高职学生也就不愿意自己买保险。为了保障工学结合期间学生的权益, 建议引入强制保险制度。国家可以规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由保险公司承担发生保险事故的风险, 这笔保险费用可以由学生、学校企业来共同支付或协商确定。

(三) 校方专门维权机构

目前对于学生的校外维权事宜一般由各高校学生处承担, 而学生处要面对日常琐碎工作, 很难再超负荷承担校外学生人身伤害处理工作, 而且校外维权工作需要专业法律人士, 所以建议校方建立专门维权机构。浙江大学就成立了学生会权益服务中心, 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维护学生权益的学生组织。 (2) 由校方出面维护学生权益远比学生个人去努力成效要好很多。

(四) 实习企业的资质与职业教育合同的审核制度

对于实习企业的资质, 目前做法就是高职院校派教师进行考察, 没有教育部门的介入。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对实习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核, 包括企业指导教师资质、实习大纲、工作条件等重要内容。审核制度主要是要保证学生无论在何种企业进行培训, 培训模式、质量和内容大致相同。教育部门还要审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职业教育合同。职业教育合同内容要包括教育内容、学生薪金、工作条件、违约责任、侵权责任承担等重要内容。

(五) 就业影响

在德国, 企业对学生实习是非常积极, 支付给学生的报酬相当于练工人1/3左右,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 。学生完成培训后, 部分培训结业者可以留在培训企业工作, 企业得到了可观的高技能人才。

现在在我国除了“订单班”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 高职院校其他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没有直接关系。但能成为“订单班”学生毕竟是少数。现实是企业急缺对口人才, 毕业生急需对口工作。所以在签订职业教育合同时, 可以考虑把就业纳入其中。

综上所述, 现把新旧模式进行归类对比, 如表1所示

三、工学结合模式的评价体系:量化分析法

权向量U= (0.394, 0.239, 0.07, 0.136, 0.164) T

构造相对于不同准则的方案层比较矩阵:

两方案得分是

则WA=0.318, WB=0.238。显然A方案得分更高, A方案的效果更好。

四、结论

很显然, 构建方案A比现有方案B效果更好。

所以工学结合模式就其法律应然性方面, 应该在现有的制度上从教育合同制定、学生人身保险、维权制度、审核制度以及就业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摘要:文章对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的法律地位进行定性, 同时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合同提出我国工学结合模式的法律保护并对其可行性进行量化分析。

关键词:工学结合,德国职业教育合同,层次分析法

注释

11张帆, 黄玮, 佟云峰.德国“双元制”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3.

22 周玉.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护问题——高校应教会学生自我维权和自我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4) .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行业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切实可行的, 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认为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习高深学问, 工学结合有损高深的形象;其次是认为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为学生安排工作有一定困难, 要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 学生工作要取得报酬更是难上加难;第三是认为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 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

2 工学结合的实质及其特征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方式和管理制度的构建为重点, 探索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 “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 一边在课堂学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 又是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具有如下特征。

(1) 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2)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 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 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3) 坚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求探索建立相应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 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 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3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3.1 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内专业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相同、技术领域及专业学科基础相近, 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 因此,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 可尝试通过打造“职业基本素质教育平台”和“职业专业素质教育平台”的模式构建。

“职业基本素质教育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通过两年的学习, 学生可修完“平台”课程, 获得专业群共同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 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 较好地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

“职业专业素质教育平台”由体现专业方向 (专门化方向) 的特色课程和专业实训组成。是根据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和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 是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 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 使学生有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利用此“平台”也可以根据订单培养模式, 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教育、教学和培训, 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 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3.2 采取“订单式”模式或“部分订单式”模式

也就是学生录取入学后, 即与企业进行联系, 在学生中进行招聘。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 签署协议, 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学生完成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后, 按企业的要求开设相应的专业课, 采用到企业车间授课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授课的方式, 以提高其岗位适应力。其余的学生在校, 按其选择的不同专业方向继续相应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 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这样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行业需求和发展变化。

3.3 结合学生就业新形势, 改革毕业综合实训方案

由于就业市场的变化, 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就到学校选择和招聘学生, 学生毕业与企业用人之间出现了“时间差”。针对这一情况, 本着服务学生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应对毕业综合实训方案进行改革, 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积极尝试和探索新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毕业综合实训环节可采用模块式的构建形式。即毕业综合实训包含校内毕业综合实训模块和校外毕业综合实训模块。校内毕业综合实训模块是为暂时没有达成双向就业意向学生设置的实训模块, 包含二个环节:一是专业实训;二是毕业设计。校外毕业综合实训模块是为有就业意向学生设置的, 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同时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通过这一模块使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综合实训与企业相结合。该模块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二是岗位实训。学生应在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校外毕业综合实训。

3.4 探索科学合理的并且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 保证毕业综合实训的顺利进行, 需建立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指导方案, 为提前就业学生顶岗实习顺利完成毕业综合实训提供方便, 同时也可规范和理顺提前就业学生毕业综合实训管理工作。做到管理上有章可循, 更加规范和有序, 为学生工学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摘要:分析了“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内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力求探索出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体是学生。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 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 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 如:德国称之为“双元制”, 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 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按照战略联盟理论, 构筑校企战略联盟, 这是“工学结合”的资源条件, 也是快速配置现存社会资源培养符合企业需要人才的有效机制

2.1战略联盟理论的内涵

战略联盟的概念, 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 是指两上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性目的而达成的一种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组织为了实现生存或长远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行进动, 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目标。战略联盟的好处能从众多的经济管理理论中得到解释。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85) 认为: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治理, 在一定的经济领域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效益;资源学派理论的主将巴尼 (Barney, 1991) 认为:联盟形成的原因在于伙伴企业间的资源具有互补性, 并且这种互补性越强, 联盟就越具有战略性, 进而越容易产生协同效应, 获得竞争优势;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彼得·圣吉 (Peter Senge, 1990) 认为:战略联盟是组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核心在于学习联盟伙伴的经验性知识, 通过战略聪盟, 创造一个便于知识分享、移动的宽松环境, 使经验性知识有效地移植到联盟各方, 进而扩充乃至更新企业的核心能力, 真正达到企业间合作的目的。通过战略联盟, 尽量利用社会上已有的存量资源, 优势互补对市场机遇可以快速做出反映。在一份由美国国会发起的联合研究组提交的“21世纪美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 战略联盟是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 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战略联盟发展迅猛。典型的案例有:摩托罗拉与东芝达成协议, 利用双方的专有技术制造微处理器;柯达与佳能合作, 由佳能制造复印机, 而以柯达的品牌销售。

2.2 校企战略联盟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校企战略联盟是指学校与企业为实现各自的战略性目的而达成的一种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学校的战略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企业的战略目的是提高盈利及发展能力。以工学结合为主的校企战略联盟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这既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员工,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美国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进行一次调查, 形成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认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 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 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

校企战略联盟形成了快速配置现存社会资源培养符合企业需要人才的有效机制。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原则, 去开展工学结合, 切实从双方的利益出发, 通过校企互利双赢的纽带, 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 维系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关系, 才能共创双赢。企业利益体现在:第一, 企业能够把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条件视为企业伦理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企业自身行为”。第二, 学院为企业提供的廉价劳动力, 事实上, 通过学生的“工”可使企业获得较高素质的操作工人完成的工时和经济效益。第三, 政府在各方面对企业的扶持及社会影响, 学校对企业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人才引进、产品开发方面的支持, 提高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的利益体现在:第一, 充分利用企业现存的资源, 为学生提供实习。第二, 在师资方面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 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人员成为企业的兼职教师。二是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 提高专职教师的业务素质, 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 能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的目的, 即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校企联盟,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 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2.3 校企战略联盟进行“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与方式

“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 企业是“协办方”, 参与主体是学生。运行的源动力来自于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企业参与动力来源于其社会责任感及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可能性, 学生的积极性源自于通过“工学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学校作为主办方, 应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方便留给别人”。

校企战略联盟实行“工学结合”的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合作制定教学计划。企业的专家与学院的教师共同研究并按企业的岗位群制定教学计划, 企业专家被聘为学院专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参与审定教学计划, 企业文化被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必修课。

(2) 合作开发课程, 特别是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 (群) 的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鼓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3) 校企合作建立双师素质教学团队。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 提高专业教师业务水平, 并为企业解决一些问题。

(4) 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 院校和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 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另一方面, 企业员工在学校培训, 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 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共建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接受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 共同培养训练学生。

3 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进行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推进并行人才培养工程

3.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内涵

管理专家哈默 (Hammer, 1990) 首次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即“对业务流程的基础性的重新思考和根本性的重新设计”。该理论认为, 传统的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不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应把传统按专业分工而被部门分割的业务流程重新进行集成。目前企业广泛应用的精益生产、成组技术、拉式生产系统、企业资源计划, 都是流程再造理论的实践。特别是在新产品开发中普遍采有的并行工程, 很好地体现了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和成效。传统的新产品开发过程采用串行方式, 它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一直到销售顺序经过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由各部门独立地进行, 使得新产品开发周期长、投资费用高、质量差。为了解决传统串行开发方式的弊端, 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的概念, 即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方式。根据国外某些企业采用并行工程后统计, 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一半, 制造成本降低30%。

3.2 进行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推进并行人才培养工程

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结合人才培养特点, 这里提出人才培养流程再流的概念, 即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设计, 从而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作较大的改进。传统的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是精英教育, 提供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属于卖方市场, 高校培养怎样的人才, 用人单位就接收怎样的人才。目前,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 必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 深受传统本科教育的影响, 强调的是课堂与课程, 实行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和开发都尚处在以学校为主导, 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阶段。“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状态、“述而不作 (做) ”、“理论充斥课堂, 实践仅在纸中”的教学过程样态、“一纸定分数”的考核评价方式都普遍存在。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 动手能力较差, 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极不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推翻传统的人才培养流程, 进行人才培养流程再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正是高职人才培养流程再造的过程, 这种改革是高职教育脱胎换骨的变化。

进行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首先是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对现有教学方案 (教学计划) 的解构, 就是要对课程设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重新评估与明晰, 据此确定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场所 (学校或企业) , 也就是要明晰课程的作用 (为什么要设置) 、课程的内容 (学什么) 、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序列 (如何设置) 、课程或作业实施主体 (在学校实施还是在企业实施) 。在此基础上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按照“市场倒推”的方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企业行业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并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来开发、设计和组织课程, 强调岗位与行动。在课程设计上以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为保障, 以学生为中心, 以实践为主体, 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范式。

并行人才培养工程是人才培养流程再造的实施途经, 也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并行人才培养工程是指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实施的一种系统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 建立行动导向、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并行, 实行顶岗实习, 形成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行, 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成长机制;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并行, 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在人才培养并行工程中, 学生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员工;教学有两个老师——教师与师傅;学习有两个场地——学校与企业;教育有两个机构——企业与学校。并行人才培养工程, 意味着对传统高职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创新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考核方式。通过并行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学生在学校接受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 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 从而缩短人才成长周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工学结合”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出路。本文以管理学的视野, 用现代管理中的战略联盟理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并行工程原理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新的解释, 并提出了校企战略联盟、人才培养流程再造、并行人才培养工程的概念。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战略联盟,人才培养流程再造,并行人才培养工程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 2006:35.

[3] 孟卫东, 等.战略管理——创建持续竞争优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 Stephen P.Robbins.Management, 7th ed[M].New York:Prentice Hall Inc, 1997, 5.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起源于1903年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SandwichEducation) , 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把课堂教学与校外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校内受教育者,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又是公司的"职业人", 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 “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凸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贯穿工学结合思想, 不仅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而且可以有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 从而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及就业率。此外,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共赢。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将得到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英语教学将深化改革,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英语人才, 而企业也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得到更好发展。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传统, 无法有效实施工学结合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职教育更强调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并在工科类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首先,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 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其次, 学校对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 没有根据新的办学理念对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及时的完善, 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开展。此外,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对词汇、语法及翻译等知识的掌握, 而对听说等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 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从而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流于形式, 成效甚微。

(二) 英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难以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真正实施对教师能力水平有较高要求, 教师要具备公司企业的相关实际工作经验, 了解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但由于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没有实践经验, 过分强调英语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乏专业英语课程开发及社会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英语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无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三) 教材老化, 教学内容过时, 专业性不强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虽然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仍是基于教材知识的, 因此教材的选择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也有很大影响。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材来看, 教学模式在变, 但是教材没有变, 教学内容没变, 相对而言非常的陈旧、缺乏专业性, 不符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的改革发展要求。

(四) 高职英语教学倾向于考证, 阻碍教学改革

目前,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严重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相脱节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存在重考证、轻应用的问题。一些学校衡量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仍是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均将该种考试作为教学与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 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 而且似乎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不过这种考证式教学无法将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准全方位的反映出来, 无法对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进行有效检验, 更是无法与社会的需求相符。笔者通过对以往的英语考试结果分析发现, 不少学生的英语听、读、写、译的能力均差强人意, 而得分最低的主要是听力与写作这两方面内容, 但是这两项技能会对今后学生的就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一) 转变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模式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 高职英语教师应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立足市场人才需求角度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其次, 英语教师应加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培养自身英语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再者, 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以应用为目的, 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 教师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努力倡导和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充分采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对有关内容进行讲解, 更好体现英语的实用性与实践性。此外, 高职英语教学应当要积极采用“3S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的“3S中心”主要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主题为中心与社会需求为中心。其中以学生为中心指的是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切实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学活动, 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英语教学活动当中, 实现其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学习主题为中心主要是指在教学环节, 将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 即在多方面着手围绕学生兴趣点同时可以引发其进行自主思考的主题, 同时在该主题内能够将英语各项活动, 如听、说、读、写、译等进行有效结合, 以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根据社会需求为中心是指结合具体社会岗位要求来确定英语教学目标与内容, 并对实际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二) 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推广, 现有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工学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的开展。加快推进既有职业教育理论又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成为大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 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双师素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为现有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培学学习等机会, 促进英语教师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其次, 学校应根据英语课程特点制定出适应双师素质英语教师认定的标准, 培养计划及方案, 以全面推进“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 确保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此外, 学校应创建校企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平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 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三) 加强校企合作研发教材, 聚焦专业性与实践性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 高职英语教材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与调整。首先, 在英语教材的选择方面应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基础性, 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紧密联系各专业学习特点, 适当增加实用性英语学习技能。其次, 加强本土教材建设, 创新教材。学校应高度重视英语教材研发工作, 通过成立相关研发小组加大研发力度, 努力将教学方案、专业岗位分析及企业专家意见等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研发出更具实效性、职业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职英语教材。此外, 学校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作用, 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以充分调动教师及行业专家等教材研发积极性, 遵循由浅入深及循序渐进原则, 研发出更符合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职英语教材。

(四) 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 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 让其能够具备听说、阅读、翻译、写作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应当要积极转变以往重理论, 轻应用的教学方式, 应当要以实用为主, 以够用为度。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明确英语的教学目标并非是让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而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 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求, 所以教师要打破以往应试教育的固有模式, 积极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方法, 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 将学生个体差异、英语教学内容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对英语教学方式与评价进行合理设置。此外, 教师还要能够灵活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来对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整合, 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互动。例如, 在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根据某一中心话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 然后上台展示。以话题“Jobsand0ccupations”为例, 教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5-6人, 其中一个同学扮演应聘者, 另外4-5个同学扮演招聘者的角色, 全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教师在各组面试过程中进行巡视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然后, 各组上台表演, 其他组进行评分并点评。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 点评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列出面试注意事项、面试技巧和面试英文重点表达的语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与招聘相关的英语词句, 而且还能让其更好的熟悉招聘中的环节,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与途径,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在教学改革中更应立足市场人才需求实际情况,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摘要: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引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对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起源与内涵, 然后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从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研发教材、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春萍.高职英语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12 (5) :150-152.

[2] 孙峰.浅谈工学结合下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J].校园英语 (旬刊) , 2015 (5) :63.

[3] 孙璐.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32-36.

[4] 王红霞, 周萍, 汤冬冬.高职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 2016, 20:189-190.

[5] 吴秀芝.“工学结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11 (10) :67-68.

上一篇: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音乐教师课程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