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层人士总结范文

2024-07-18

新阶层人士总结范文第1篇

**县委统战部坚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一是建立组织。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系起来。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特点、人数、行业分布和思想状况,推动镇、村建立新的社会阶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组织体系和网络体系;二

是加强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散布在各个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真正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合作共事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三是安排任务。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凝聚起来。定期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光彩事业,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建立“创业线”,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激励起来。教育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战场,鼓励他们立足岗位,将企业做强做大做好,在与社会共同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争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五是建立“安排线”,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使用起来。抓住各级人大、政协换届的有利时机,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代表人士安排在各级人大、政协,充分发挥他们优势和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新的力量。

新阶层人士总结范文第2篇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群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是具有统战性、联谊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它的成立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新形势下党委政府联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桥梁纽带。☆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的成立,是☆区新的社会阶层的一件喜事,也是☆区统一战线的一件盛事。我们要充分认识成立☆区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的重要意义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下面,我就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是要加强政治引领,把“心”凝聚起来。要集中力量抓好新阶层人士的思想引领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通过举办理论培训班、组织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座谈交流、推荐代表人士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等多样化方式,使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追求,能够在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中找到融合点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健康成长,从而做到同心同德,凝聚最大向心力。

二是要注重联络联谊,把“人”组织起来。要注重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络联谊,把他们纳入区级领导与各区直部门对口联系的范围,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联系制度。要自觉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搞好服务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及时了解他们的发展变化,解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日常培训加强生产经营等法律法规学习和政策引导,指导他们坚持合法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构建和谐,使其倍感温暖同心同行。

三是坚持服务中心,把“力”集合起来。作为肩负重要统战职能的社会团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引领他们在创业创新的同时,围绕农村工作全域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中心工作,发挥好在人才引智招才、建言献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多建适用之言,多献对路之策,多做务实之事,积极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四是创新方式方法,把“会”壮大起来。要不断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机制,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后备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工作规划、选拔标准和条件,做到多渠道、多形式地选才用才,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注重培养一批政治上靠得住、能力上能服众、作风上过得硬、身份上多样化的高层次代表人物,通过代表人物的沟通协调和榜样示范,带动其他成员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全市其它各县(区市)能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看齐,及时摸排摸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情况,及早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形成☆各区县统筹一盘棋。

新阶层人士总结范文第3篇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及构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全民集体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转变,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和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调整、分化、重构,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产生出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利益特点,具有不同价值趋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目前,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人数约为7500万人,涉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他们掌握或者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全国近1/3税收和40%进出口贸易总额。其规模和经济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推进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有关。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

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例如,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转,离不开以服务、沟通、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能的各种中介组织,提供就业、广告、公关、信息、咨询、家政、劳务、房地产等服务的服务性中介组织便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遂应运而生。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

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例如,由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大批被分流出来的农民纷纷转移到第

二、第三产业。其中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索出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

综上所述,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我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方针: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

三、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新的社会阶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是自主创新的促进者和社会事业的践行者,具有较强现代市场意识,在不同行业、以不同方式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

第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增加了国家税收。新的社会阶层掌握或者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和4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9%的出版发行。个体私营经济1979年占GDP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到目前已超过1/3,在部分地区已经达到70%甚至80%以上。预计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将占全国税收的50%[2]。

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转移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新的社会阶层通过自己创立的行业和开办的企业,不但成功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为国家创造了财富,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吸收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分流了社会部分富余人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在中国7.6亿就业人口中,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量(含农业劳动力)占90%以上;如果不含农业劳动力,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量为1.9亿人,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6%,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面临的人口与就业压力,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4]。

第三,非公经济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2007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总数中和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分别占到70%以上和80%以上[2]。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但能够促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减轻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带来的社会振荡,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形成多元市场主体相互竞争的生动局面,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传统计划经济的思想桎梏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第四,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我国56%的私营企业和83%的个体户集中在第三产业,他们的经营网点占全国经营网点的90%,这大大弥补了国有、集体商业与服务网点设置不足的缺陷,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在采购、交通、维修、就餐、住宿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第五,积极从事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截至2007年底,由非公经济人士发起的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已实施项目16244个,到位资金1337多亿元,培训人员387万多人,安置就业近5亿人,帮助带动787万多人脱贫[2]。不少新阶层人士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热切地关注着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如“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阶层人士在抗震救灾中积极捐款捐物,有的甚至不顾余震的危险,加入自愿者的行列,亲赴第一线就灾。这使我们欣喜的看到新阶层的不断成熟。

当然,我们说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不是否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是不容置疑、不能动摇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正是从上述各种群体中分化出来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他们之间尽管个人财产多寡不同,但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社会阶层的分化,新阶层的出现,对早已习惯了旧的社会生活秩序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加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法规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的情况,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凸现出来,如收入差距加大;失业人员增多;农民工待遇低下;社会成员对非公人士的高收入、高消费不满等社会问题频频发生,有时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高低收入的过分悬殊产生新的分配不公,加剧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失衡,如对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感和朝不保夕的危机感等,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某些高收入者的不合理、不合法致富途径或手段,及其肆意挥霍与不正常消费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对他人产生不良导向甚至诱发某些恶果。

另一方面,新的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少数人偷税漏税,利用产权关系不明确的漏洞聚敛国家财富;走私贩私,制假贩假,投机诈骗,发不义之财;无视《劳动法》,不依法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有的甚至搞“生死合同”;恶意拖欠克扣工人工资,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行贿国家行政官员,私设“小金库”,助长灰色收入,大搞钱权交易;诚信危机;败坏社会风,与黑势力勾结为非作歹等等。还有少部分人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认识。

新的社会阶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存在一定消极性,这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抑制其消极的一面,促进新阶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与发展

新阶层人士总结范文第4篇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及构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全民集体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转变,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和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调整、分化、重构,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产生出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利益特点,具有不同价值趋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目前,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人数约为7500万人,涉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他们掌握或者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全国近1/3税收和40%进出口贸易总额。其规模和经济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推进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有关。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

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例如,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转,离不开以服务、沟通、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能的各种中介组织,提供就业、广告、公关、信息、咨询、家政、劳务、房地产等服务的服务性中介组织便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遂应运而生。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

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例如,由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大批被分流出来的农民纷纷转移到第

二、第三产业。其中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索出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

综上所述,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我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方针: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

三、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新的社会阶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是自主创新的促进者和社会事业的践行者,具有较强现代市场意识,在不同行业、以不同方式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

第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增加了国家税收。新的社会阶层掌握或者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和4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9%的出版发行。个体私营经济1979年占GDP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到目前已超过1/3,在部分地区已经达到70%甚至80%以上。预计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将占全国税收的50%[2]。

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转移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新的社会阶层通过自己创立的行业和开办的企业,不但成功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为国家创造了财富,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吸收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分流了社会部分富余人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在中国7.6亿就业人口中,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量(含农业劳动力)占90%以上;如果不含农业劳动力,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量为1.9亿人,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6%,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面临的人口与就业压力,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4]。

第三,非公经济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2007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总数中和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分别占到70%以上和80%以上[2]。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但能够促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减轻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带来的社会振荡,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形成多元市场主体相互竞争的生动局面,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传统计划经济的思想桎梏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第四,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我国56%的私营企业和83%的个体户集中在第三产业,他们的经营网点占全国经营网点的90%,这大大弥补了国有、集体商业与服务网点设置不足的缺陷,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在采购、交通、维修、就餐、住宿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第五,积极从事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截至2007年底,由非公经济人士发起的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已实施项目16244个,到位资金1337多亿元,培训人员387万多人,安置就业近5亿人,帮助带动787万多人脱贫[2]。不少新阶层人士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热切地关注着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如“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阶层人士在抗震救灾中积极捐款捐物,有的甚至不顾余震的危险,加入自愿者的行列,亲赴第一线就灾。这使我们欣喜的看到新阶层的不断成熟。

当然,我们说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不是否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是不容置疑、不能动摇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正是从上述各种群体中分化出来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他们之间尽管个人财产多寡不同,但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社会阶层的分化,新阶层的出现,对早已习惯了旧的社会生活秩序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加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法规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的情况,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凸现出来,如收入差距加大;失业人员增多;农民工待遇低下;社会成员对非公人士的高收入、高消费不满等社会问题频频发生,有时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高低收入的过分悬殊产生新的分配不公,加剧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失衡,如对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感和朝不保夕的危机感等,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某些高收入者的不合理、不合法致富途径或手段,及其肆意挥霍与不正常消费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对他人产生不良导向甚至诱发某些恶果。

另一方面,新的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少数人偷税漏税,利用产权关系不明确的漏洞聚敛国家财富;走私贩私,制假贩假,投机诈骗,发不义之财;无视《劳动法》,不依法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有的甚至搞“生死合同”;恶意拖欠克扣工人工资,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行贿国家行政官员,私设“小金库”,助长灰色收入,大搞钱权交易;诚信危机;败坏社会风,与黑势力勾结为非作歹等等。还有少部分人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认识。

新的社会阶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存在一定消极性,这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抑制其消极的一面,促进新阶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与发展

新阶层人士总结范文第5篇

一、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是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所有制成份,经济体制、生产关系都出现了不同形式,呈现多元化格局。一部分人从政府机关、国有、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从事适合各自特点喜爱的职业。这是社会主义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趋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不断出现,符合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范围逐步扩大,领域越来越广,对象不断增多的时代特点,为拓展统战工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内容。

那么,我们怎样认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属统战对象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首先,从同盟者利益的目标一致性上来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团结和依靠重要力量。新时期的爱国统战工作应该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为大目标,实现中国各个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虽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我们不尽相同,但不影响我们在实现共同目标利益上的一致性。我们可以通过统一战线求同存异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各阶层人士凝聚在基层党组织周围,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其次,我们还可以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所具有的先进性上看,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相契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颖而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才能和科技水平,他们中有的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向着农村现代化文明企业迈进;有的走在某项科技领域前列,出类拔萃,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因此,积极加强与他们的联络沟通,注重情感投资,使之尽快成为基层党组织的挚友,这也是我们基层统战工作抓住代表人物的关键所在。再次,统战成员队伍所具备的广泛性、群众性、代表性上来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成员队伍在不断扩大。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统战对象扩大到目前的12种,并且指出,党外代表人士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农村基层的统战工作必须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敏锐地意识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不可缺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统战对象,大力做好他们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为统一战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使基层统一战线工作更富有新的活力和朝气,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工作,对巩固和扩大基层统战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俗具有时代特色,表现为思维比较活跃,奋发进取,当家作主意识强烈,克服了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自身存在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加强这一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观点和爱党爱国爱家乡热情,是基层统战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通过统一战线这一组织形式,把这部分人的理念、意志和力量凝聚在基层党组织周围,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因此,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在这一领域中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和动员全社会更多的力量放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新产生的代表人士,是一个分散而又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潜能和经济建设的实力后劲,把这一部分社会力量引导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是基层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与他们的团结联络,通过各种形式,向他们宣传党的主张政策,灌输进步的思想理念,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法律法规教育,光彩事业教育等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胆、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商场,基地、使得自己事业一直沿着健康快速的的轨道不断前进。二是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成员队伍建设。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已由农村到城市,由基层向上层发展延伸。原有的基层一批统战成员已年龄老化,结构不尽合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他们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是一支已在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力量,代表了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重视做好他们的工作,有助于改善内部结构,提高统战成员队伍的基本素质。三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基层党委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积极吸收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市民论坛,议事会议,行风监督,民主监督政治活动,可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助于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能够广泛反映社情民意,更好地畅通言路,提高重大问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正确性,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三、加大力度,切实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工作

一是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做好这一部分人士统战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从有利于实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上的一致性;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表现的先进性;在来自群众源于实践上的代表性。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成判断他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表现和现实表现,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地位和作用,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实现总任务、总目标的需要,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实现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宗旨的迫切需要。我们镇街统战工作,必须不断增强做好新的阶层代表人士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是加大力度,把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放在农村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位置。

要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原有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力度,针对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统战对象的重点人士,要进行登记建档,实行动态管理,抓好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工商联合会经济性、民间性、统战性的特色,把一个地区、一方社区的非公有制经济重点人士进一步团结、发动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在新的经济组织中成立党的组织、建立基层工会、各种行业协会、议事会,不断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落实政策、联络沟通,协调服务等形式,不断熟悉情况,指导工作,密切与他们的联系,建立较为完善的统战工作机制。

三是重视发掘和培养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必要条件。

新阶层人士总结范文第6篇

(一) 新媒体发展

20世纪60年代,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率先对媒体历史进行了划分, 媒体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代, 从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到电子时代。在口语时代, 人体通过语言发声功能传递信息, 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 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 记录性较差, 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在文字时代经历了书写时代和印刷时代两个阶段。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容易产生第二次遗忘。印刷时代始于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 它标志着信息的大量复制, 成为媒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电子时代经过了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模拟时代的媒体主要有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 而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将人类带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新兴媒体, 包括互联网、万维网、数字电视、卫星广播、移动电话、移动终端、社交网站等, 引发了传媒领域的“数字革命”。[1]

新媒体所创造的虚拟社会在技术层面创造了虚拟环境, 新媒体空间中的社会交往成为一种在虚拟空间中的交往, 在线交往产生了身体缺席和话语在场, 对“空间”形成了再认识。在文化层面, 新媒体空间的知识分享模式转变、新媒体审美与艺术转变、新媒体伦理与政治话语转变。从新媒体空间的知识分享模式来看, 进入了信息共享的时代,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成为开放式、协作式分享的代表, 而新媒体黑客则与盗版党一起进行着对抗式的分享。同时, 后现代的知识状况呈现出碎片化、流动性和自组织的特征。从新媒体空间的审美潮流来看, 时尚与保守共存。新媒体艺术已经能够达到逼真、乱真与超真的效果。新媒体被一些人当作是乌托邦, 而被另一些人戏称是歹托邦。

(二) 新媒体代表人士的社会职责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媒体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符合人民利益。”在这个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 统一战线也顺应时代发展, 把新媒体从业人员纳入了工作范围。2015年5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 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 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 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新媒体从业人员, 指在新媒体相关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并以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他们大都是新的社会阶层的一部分, 主要包括四类人:新媒体企业出资人;经营管理人员, 负责企业项目、投资、运营、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采编人员, 负责媒体内容的策划、创作、传播等, 如记者、编辑、推送人员等;技术人员, 负责为企业正常运转提供软硬件技术支撑, 如新媒体技术研发与维护人员等。[2]据调查显示, 新媒体从业人员具有明显的特征:年轻化、知识化、技术化, 35岁以下、本科以上的成为从业主体, 且多数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党外多、留学多、兼职多, 在新媒体从业者中有留学和创业经历的人士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战友有一定比例, 且党外人士居多。流动性大、收入差距大, 由于新媒体从业者中80后、90后的年轻人居多, 90后在3年内更换工作的频次较高, 岗位收入差别很大。创新意识强、舆论反应快, 新媒体从业人员整体上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思维活跃, 勇于开拓, 对新媒体话题和突发事件高度敏感、反应较快。

新媒体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 掀起一场影响人类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网络强国愿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新媒体空间既要充满活力, 也要保持良好秩序。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无论新媒体发展还是新媒体治理都离不开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净化新媒体空间、弘扬新媒体正能量是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

二、新媒体时代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渠道, 实现直接的、个性化的、精准的、互动的、远程的、虚拟的、用户导向的推广, 而且和社交通讯、互动娱乐、场景交互、自媒体传播等交融并存。这就决定了它的融合、开放、多向度、多形态以及高度个性化和自主性的文化承载和传播方式。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 需要分析其面临的时代挑战和问题, 探寻习惯于数字化生存的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如何在新媒体中建立政治认同并主动引导社会舆论。

(一) 媒介文化的负面效应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负面问题也日益凸显:互联网寡头的数据垄断, 加剧了全球信息资源和文化权力的不平等以及西方文化霸权的强化。[3]数字鸿沟问题凸显, 存在着“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4]媒体的“文化霸权”并未就此遁形, 新媒体媒介虽然强调了传授关系的双向互动, 但是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对话语权实施影响的主要方式“议程设置”并没有消失, 而是以新的面貌特征继续隐蔽而深刻的牵制着受众对世界的认知。比如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在国内的新闻信息新媒体传播领域就属于权威媒体。它们通过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的受众成员对新闻信息话题选择性关注 (只关注媒介重点强调的, 而忽视媒体未提及的) , 关注顺序以及关注程度的大小。其次, 根据相关实证调查显示, 从新媒体话语表达的内容分析来看, 我国目前新媒体话语实践中存在“社会上层、社会中间层和社会下层”的话语表达失衡, 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存在扩大化趋势。互联网信息超载, 碎片化信息导致文化上的纷乱和盲从。[5]新媒体媒介文化作为当今的优势文化, 将传统文化挤压至边缘。2017年6月为止, 我国网民数量7.51亿, 手机网民7.24亿, 以10-39岁网民为主, 占72.1%, 毫无疑问, 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通过新媒体有效传播, 年青一代势必会迷失自己的政治信仰, 在国际上也不可能秉持文化自信的底气参与全球文化建设。

除了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不平等问题, 随着新媒介的普及媒介色情的泛滥又以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出现。媒介色情信息带来的成瘾问题, 对青少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误导青少年的性观念、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二) 媒介景观的狂欢化

媒介平台的跨界互溶使得流行语在打破空间界限的同时, 无形中也促成了此类特殊语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渗透性。从公共时间到私人时间, 人们被无限制的暴露在流行语的各种反叛常规的无等级插科打诨中, 在各种肆意的情感宣泄中迷失真我。媒介流行语的这种时空上的无界限和渗透性, 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狂欢”的节庆性语境特征, 因此呈现一种扭曲的“伪狂欢”景观。人们同样的需要参与两种生活“官方的和狂欢节的生活, 同样地从两个角度——虔诚、严肃的和诙谐的看待世界”, [6]这才能构成完整的生存世界。如果取缔了日常的非狂欢式的生活, 将日常生活与娱乐化狂欢化的边界完全混淆, 那么“狂欢”也将失去其“颠倒的世界”的存在可能性。有人提出互联网既然是天然的“狂欢”广场, 网络就作为人们与现实生活相对比的“第二世界”。随着媒介化生存的不断演变, 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进步, 无线网几乎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空间领域, 贯穿着一天24小时的大部分时间, 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生“现代化孕育着稳定, 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赵鼎新指出:“一个社会如果变迁规模很大, 且这些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不能被及时消化 (即所谓“制度化过程缓慢”) , 就很容易发生社会运动和革命。”[7]随着各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的加快,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层结构也发生着剧烈变动, 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进行着深度调整, 社会不公平现象大量存在, 从而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 群众的正当诉求无法得到政府积极回应, 国家进入矛盾多发期。同时, 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化与冲突日益加剧并呈现出集聚效应, 劳资纠纷、土地纠纷、社会泄愤、民族宗教和种族冲突等诱因成为群发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导火索”, 其表现形式多样, 影响广泛, 我国已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十几年来, 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 每年各种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大多数时候, 人们都会首先关注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民生问题, 这些问题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教育、养老和医活、交友等主要的存在方式, 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常态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甚至媒介化生存就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

(三) 新媒体时代的群体性事件

美国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曾指出:疗等领域, 易于在民众当中形成共鸣, 引发热烈的讨论, 最终形成群体性事件。[8]在我国, 群体性事件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媒体时代, 在由广播、电视与报纸等大众媒体所构建的中介公共性的情形中, 能见度的斗争只是获得经由大众传播生产者所认同的观点与问题, 大多数的个人无法直接对中介公共性产生影响。[9]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为个人提供了建构媒介公共性的可能, 通过自媒体的使用, 来传播客观公正的现实信息, 从而争取社会的能见和世人的关注。

三、新媒体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对策

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 理论的探讨最终还是要以实践的落实来完成。在对新媒体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变化论述的同时, 通过结合现有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经验, 探索统战工作实践层面的可行策略。面对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对象多元化特点, 统战工作的组织形态为了保证有效性和普及性必然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式结构。总结已有研究经验, 将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形式分为四种:政府驱动、企业服务、社会组织及自我管理。

(一) 政府驱动——统战工作的基础渠道

统战部定期组织的培训和党性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正规性、目的性和规律性较强, 同时教育对象数量较大, 便于统一操作, 教育效果显著而易于测量。在各地的统战部门, 每年都会组织“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培训班”,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通过开展理论培训、学习考察、现场教学和党员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有效增强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进一步坚定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巩固了共同思想基础。统战部还与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渠道, 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2016年2月19日,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随着形势发展,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 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如果我们想对舆论引导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就需要把传播、技术和社会意义联系起来。统战部结合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或新媒体舆情风向, 不定期设置网上议题, 引导新媒体人士参与热评, 通过线上互动凝聚共识。各地积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态势, 以各种平台为契机, 将新媒体人士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成员纳入统战工作范围。各地统战部重视加强与宣传、网信、公安、司法等部门的联系, 建立健全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和新媒体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及时掌握新媒体从业者的思想动态, 形成工作合力。始终把政治引领作为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 结合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特点, 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坚持不懈地开展引导工作。

(二) 企业服务——统战工作的常态途径

企业服务是政府驱动和社会组织的基础。企业也是新媒体从业者日常媒介行为的主要发生地, 企业服务以其灵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的特点对统战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日常组织形态。新媒体企业文化建设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 符合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和统战工作的现实要求, 对于企业建设的意义重大。在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传媒已转型为知识密集型企业, 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特别是在文化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供。传媒组织必须转型为学习型组织。[10]当企业有计划、有方法的介入新媒体从业者的日常媒介使用, 包括帮助新媒体从业者树立正面的舆论引导思想、对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在公共舆论平台中发挥积极作用等, 都会更好的帮助新媒体从业者避免媒介的负面影响, 形成良好的媒介价值观, 既能够引导和帮助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健康成长, 又能够支持和推动新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在统战工作的企业服务中, 提升媒介经营管理者的媒介素养是基本前提。作为企业服务的执行者和责任者, 媒介认知度较高、了解媒介制作流程、具有成熟的媒介批判意识和相对丰富的媒介审美经验的企业经营者是影响企业统战工作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企业中成立党支部也是加强统战工作的有力方式。如2017年8月1日, 经龙岗区非公党委批准, 深圳全接触公司成立“深圳全接触”党支部, 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新媒体平台命名的党支部。该公司在深圳拥有150多万粉丝, 是深圳第一大号平台, 现有员工61名, 党员10名。公司成立至今, 以深圳全接触名义策划并执行的活动在深圳举办了大大小小近百场。其中“12.12打工者节”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深圳全接触和现场活动等线上线下的方式, 向深圳市民发出关爱基层劳动者的倡议, 得到了10多万市民的签名支持。自此, 深圳全接触倡议每年的12月12日打造成“打工节”, 在深圳各个区都开展宴会活动, 让更多基层劳动者参与进来。不仅如此, 深圳全接触的新媒体从业者还策划了全国首个为外来工打造的免费音乐节“蓝领音乐节”;积极开展公益项目“大家亭”;打造了“不要爸妈陪”48小时虚拟社区生存体验……受到了群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拥有十分强大的吸粉和活跃粉丝的能力。近几年, 深圳全接触开始和各区各政府展开新媒体合作, 目前在合作政府数量不断增加。深圳全接触平台一直致力于为深圳民众解读政府颁布的各大新政, 粉碎谣言, 澄清重大舆情, 为行业发展和营造良好社会政治生态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服务。深圳全接触党支部获批成立后, 企业正积极探索新媒体党支部在平台载体建设, 党员教育, 作用发挥, 传播正能量等模式, 更好的成为党政机关和民众沟通的桥梁。每一名新媒体从业人员都负有国家使命感、努力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事, 时刻提高政治觉悟力, 用行动刷新大家对于新媒体行业的认知、获得人民的尊重, 一起以身作则, 让新媒体人成为备受赞扬的光辉职业。

(三) 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广泛资源

社会组织作为政府驱动和企业服务的补充是统战工作最多元、传播力度最强的组织形态。具体包括:“媒介教育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宗教组织、社群团体、学术团体、慈善机构、社区组织、图书馆、信息通讯机构、媒体机构 (公共性及商业性) 、媒介监管组织等等”。[11]统战工作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大力推动。以山东为例, 为更有效地把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组织起来, 2016年依托省新知联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新媒体人士分会, 搭建起党委政府与新媒体人士、新媒体人士相互之间联系的平台和纽带。

实现“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新媒体正能量”可作为统战工作的具体目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新媒体从业者提供了健康成长的营养记。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新媒体长城, 让红色文化搭乘新媒体快车, 相得益彰,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领域生机勃发、生生不息。各个社会组织应该凝聚共识、加强团结, 紧跟时代脉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始终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要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 增强法制意识, 明辨是非黑白, 抵制新媒体谣言, 推动媒介素养教育, 凝聚更多正能量, 积极维护新媒体安全;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引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新媒体文化;增强舆论引导意识, 正面引导新媒体舆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在新媒体时代, 通过媒介自身的传播特性, 建立统战工作的媒体组织也成为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新发展形态。

(四) 自我管理——统战工作的新组织形态

在统战工作中, 建立“自我反应模式”的统战理念, 这尤其适用于新媒体的自由性、虚拟性、交互性等传播特征如此明显的媒介环境。新媒体从业人员除了要在他人的引导下了解统战工作的基本知识、掌握使用媒介进行统战工作的技巧等一般层面上的素养;我们更需要一种自我独立批判、判断、选择和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 对媒体舆论、媒介社会关系甚至媒介中的自我进行欣赏、批判、反思的能力。

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首先是获得了新媒体的赋权, 又称增权、充权、授权, 赋权天然地具有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怀、对小团体沟通的重视并有着强烈的社会实践性。[12]赋权的受益者是多方面的, 既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集体, 多层次的结构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此外, 赋权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让受益者抓住权力进而发展权力, 并积极发展自我的能力意识:个人层面, 它整合了对个人控制力的认知, 对生活的积极主动接近, 以及对社会政治环境的批判性理解等意识;集体层面, 它指“组织一群人一起工作, 以改进集体生活, 并与协助维持其生活质量的社区组织或能动者保持联系”。[13]赋权还将“参与”作为核心概念, 在赋权的过程中, 决策的制定权和资源的控制权被源源不断地授予 (或转移) 到受益者的手中。这种由技术革新带来的权力本位基础上的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 大致表现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传播渠道的把握、话语格局的主导等方面的变化。纵观历史, 传播和信息一直是权力和反权力、支配和社会变革的基本来源。在某种程度上, 媒介已经成为决定权力分配的社会空间。当赋权由新媒体落地到现实生活, 辩证地看, 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赋权过程也是政府权力转移/下移的过程, 或者说是政府分权过程。自我管理目标对统战工作的核心价值就在于, 以个体的独特人格为出发点, 强调人们在新媒体媒介环境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等活动, 加强自身的新媒体舆情设置能力, 并建立自觉的新媒体文化批判反应意识, 为建构良性的媒介生态环境, 解决当下的媒介生存危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的重要讲话, 为新时期科学地做好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方法, 应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根据形势变化, 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工作。

摘要: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 统一战线工作顺应时代发展, 把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列为重点团结对象。新媒体的发展给统战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包括媒介文化的负面效应、媒介景观的狂欢化、新媒体时代的群体性事件等。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 文章提出四种统战工作对策:可以将政府驱动作为统战工作的基础渠道, 将企业服务作为统战工作的常态途径, 将社会组织纳入统战工作的广泛资源, 以自我管理作为统战工作的新组织形态。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对策

参考文献

[1] George E.Belch, Michael A.Belch,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M].Burr Ridge, IL:Irwin/Mc Graw-Hill, 2011.

[2] 如何看待、理解“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EB/OL].中央统战部网站, 2015-06-04.

[3] 孙宜君, 葛志宏.论新媒体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伦理困境与建构原则[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4] 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R].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 1999.

[5] 温厚禄.数字电视广告生存形态研究[D].厦门大学, 2007.

[6] [苏]巴赫金著, 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研究.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7]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8] 李红星, 王曙光, 李秉坤.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策工具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17.

[9] Slevin J.The Internet and Society[M].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0.

[10] 张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 (2011卷)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11] 张艳秋.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2] 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9

上一篇:新公司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新公司汇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