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德育下班级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7

自主德育下班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小学班主任工作繁琐,只有下对功夫,班主任才能管理好班级。本文具体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在哪几个方面下功夫,才能使班级管理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關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观察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们就要选择好的管理方式、下对功夫,以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构建和谐班集体。

一、在创新上下功夫

小学班主任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班级管理方式,班级才能变得有生机、有活力。首先,班主任要不断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只有自身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指引他们去解决问题,从而为管理班级打下良好基础。其次,班主任要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做好表率。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经历、谦和的态度,都能很好地树立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望,使得学生具有很好的向师性,乐于接受你的教导,并主动地学习、效仿你的好的行为,从而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班级管理也会变得轻松、高效很多。其次,班主任要解放旧有的思想,善于效仿、借鉴。人的思想如果一层不变,那么他处理事情也只会固执陈腐、照搬照旧、不知变通。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发展、创新,大脑才会变得灵活,才能更好地应对班级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同时,班主任也要关注其他教师的优秀管理经验,并适当地借鉴,以填补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使班级在自己的管理下有条不紊地发展。

二、在观察上下功夫

小学班主任应有一双敏锐观察的眼睛,不能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一叶障目”,从而对班级进行错误的管理,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应擦亮自己的双眼;一要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既要能看到班级所具有的优势,又要看到班级还存在哪些不足;既要看到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忽视那些学困生。此外,还要能够在比较中找到问题所在,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既要及时、准确地看到班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又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好的现象,坚信努力之后,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班级也会变得更加优秀。三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及时洞察到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出现苗头时就及时处理掉,以防止出现大的事故,不能很好地应对。总而言之,班主任只有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才能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地进行。

三、在交谈上下功夫

首先,班主任对学生的开导教育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公平公正,小学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坚决反对因学生成绩好坏、长相美丑以及家里经济条件的好坏而将学生分为几等,区别对待。相信只要班主任以真心对待学生,学生必定会理解、配合你。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出生环境都不相同,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行、爱好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当代,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具有独生子女的通病:集体观弱、自我意识过强、情感脆弱、过于依赖家长、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班主任只有充分细致地调查学生,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为教育、引导学生以及管理好班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班主任也要掌握与学生交谈的技巧。小学班主任应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地点,再与学生进行交谈,交谈时应运用正确的体态语言,控制自己的情绪,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能及时正确地应对。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绝对不能带上负面情绪,从而伤害到学生;对于那些正处于愤怒、激动情绪的学生,班主任应停止教育谈话并做出一些适当的安抚;对于那些自尊心过强且对教师有抵触心理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友好、耐心地和他们交谈;而对那些比较爱面子的学生,班主任应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去提醒他们,切不可过度。再次,班主任要少说多做,做好榜样。班主任平时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只有做到言而有信、举止得体并具有深厚的涵养,学生才会由衷地尊重你、钦佩你,并以你为榜样。最后,要“以退为进”,把握好批评教育的方法。任何批评教育都不能过于激烈,班主任不能以一种“高姿态”在课堂上随意批评学生,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易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使批评教育起到一种反效果。只有肯定他的优点的同时委婉地告诉他其缺点所在,才能使他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

四、在组织活动上下功夫

一要建立健康向上的教室文化。教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各项知识教育、品行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其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室文化,从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上悬挂名人名言字画,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黑板报,保持教室的整洁等。二要经常性地开展班级活动。班主任应组织学生举办一些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问题并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我约束意识,使他们深刻地感覺到班集体的爱,更加珍惜这个班集体,更加团结友爱。三要积极鼓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之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五、在班级管理的效率上下功夫

班主任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管理班级,如果什么事都自己来,肯定会身心疲惫,工作无法长久地实施下去。因此,班主任应制定出合理的规划,以更好地管理班级。首先,制定班规。通过民主决议的方式制定出适合本班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地执行。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他们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推选班干部,赋予班干部一定的权利和责任。班干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正确地指导、督促班干部,能够使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

总之,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不能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在班级管理上联系实际,看清问题,寻找规律,下对功夫,从而脚踏实地地做好管理工作,使学生在班级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自主德育下班级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尤其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要有爱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师生交流中,温馨的班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班级的主人,从而达到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班级管理 策略 探析

班主任就是驾控一叶扁舟行进在急浪中的人,只有不断搏击,谨慎行船,才有避免被风浪吞没的危险。驾控技巧就是管理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升华。下面就和大家谈谈我的想法。

一、班级管理的核心:全面育人

在班级管理中,我的核心工作就是全面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突出学生的人文性管理,使学生既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轻松宽容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让所有的同学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培养独立意识

每一名学生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家长们非常地疼爱他们,但是我们都明白温房里长大的花朵是禁不起风雨的洗礼。为了他们将来能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开学初期,我非常注重孩子们独立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学会洗衣服,学会整理床铺,学会整理自己的抽屉柜子,学会如何展现自我,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如何适应集体的生活。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提高他们的自立能力。有些同学自理能力差一点,并不是他们不想搞好,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就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养成劳动习惯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的,有些同学很少参加劳动,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惰性,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为他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不理解父母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多大的期望,当你把一切都给予了你的孩子,他却不知道珍惜,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呵。而改变他们的认识需要多方面地努力,但我认为劳动可以让他们体味到父母工作的不容易。当然,有时他们不是不懂事,而是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我非常注重他们劳动习惯的培养,尽管他们的劳动只是扫扫地、擦擦窗户。通过这些有可能使他们出汗的劳动让他们体会父母工作的艰难,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通过劳动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能力。在平常的劳动中,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刘子祥同学有一次,路经垃圾桶旁边,看到垃圾桶周围全是垃圾,他没有熟视无睹,而是主动弯下腰把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由于垃圾太多,垃圾桶装不下,他又不怕脏、不怕累,把所有剩下的垃圾送到相隔五十米远的垃圾桶里,尽管累得满头大汗也没顾得上擦。正是由于他爱劳动,受到了学部的表扬。徐礼建同学任劳任怨,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班上,开灯,开窗户,晚上也是最后一个离开,负责“五关”。正是他默默无闻地劳动,使我们班在日常评比中,从没有因为“五关”没关而扣分,他为班级所做的贡献受到了同学们一致好评。还有很多学生,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劳动,从而养成了较好的劳动习惯,这也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态度、性格和人生观。

(三)增强竞争意识、突出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为此,我通过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在活动中我鼓励每一位同学参加,精心组织,全面指导,使许多同学在活动中受到了激励,得到了发展。当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在学习与生活中离不了相互间的协作,突出合作精神非常有必要,因此,我非常注重同学间的互帮互组,强化集体意识,突出他人意识、服务意识。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对增强集体凝聚力至关重要。因此,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作为数学课代表,大凡同学不懂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不管自己有多忙,真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部分来带动全班,这样既树立了班干部在全班的威信,又强化了集体意识。

二、班级管理的灵魂——责任感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饱享着各方面的疼爱却没有学会疼爱别人。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仅仅对学生成绩提出要求,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使学生失去了在集体中应负的责任感。

学生总强调自己很爱父母却不愿为父母分担一点家务;认为自己很爱集体但许多时候对集体利益却漠然置之;他们渴望交往,但对他人的托付却常常忘到脑后。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们老师首先要给他们以责任,让他们在担负责任过程中树立责任感。

要培养一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心,就要千方百计地为他创设为集体奉献的机会,奉献得越多对集体的感情就越深。我认为,班干部最爱班级,因为班级的发展有他们的心血。

现在我正把自己体会到的这个道理有意识的应用到班级管理上。桌椅坏了,和同学一起修;粉笔盒、纸篓和学生一起动手做。自己动手做的和花钱得来的,其教育效果可以说完全不同,花了时间,用了心思,他们就会加倍爱护,做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的过程。有人说:“责任感是做人之根。”我说:“责任感是班级管理之魂”。

三、班级管理中的严爱统一

良好的班风形成,除了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使班级有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并确立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使集体和个人能健康、向上、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严的教育。学生毕竟是孩子,来校学习接受教育的,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1、严而有理

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初步拟出几种教育措施,接着幻想一一实施,最后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

2、严而透情

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

3、严而垂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说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言行规范、严于律己。

(二)爱的教育。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在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父母、朋友般的爱。

1、爱要不宠。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

2、爱不失衡。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我们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教育对象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同样来校接受教育,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另外,“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

3、爱要可感。学生毕竟是孩子,虽你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这就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

没有痕迹的管理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只有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进行管理,才能游刃有余,超然于众人之上。岳飞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带兵打仗是如此,学生管理也是如此。因此,如何做到“教育无痕”,就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了。

自主德育下班级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编者按〕2009年初,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发科研究员和他的团队,率先提出了“心本教育思想”,并提出学校教育要从“人本”走向“心本”,要从“师本→生本→心本”和“班级心本管理”的观念转变,提出教育“以心为本位”“心育乃教育之母”“育人先育心”等教育理念。心本教育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十多年来广东心育的思想结晶,是广大中小学心育工作者的实践总结和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论提升。

“心本教育思想”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同仁的关注与讨论。本刊特开辟“心本教育论坛”专栏(本期刊登两篇文章,今后将陆续选登这方面的文章),探索心本思想的内涵和意义,旨在引起学校重视“心本教育”。

〔摘要〕自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各地中小学轰轰烈烈地掀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但都停留在普及和推动的阶段层面,很少从教育理论的深度予以探究。我们认为,要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和地位作用,必须倡导“心本教育”思想。

〔关键词〕心本教育;人本教育;传统教育

一、何谓“心本教育”

(一)心本教育思想的内涵

何谓心本教育?心指“心品”,心本指以“心品为本”。何谓心品?它是指人的心理品质,包括人格、心态、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

心本教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面是指对学生进行心品教育;第二层面是指教育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的教育思想。第一层面的含义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推进而越来越被人熟悉和接受,而第二层面的含义还是一种新颖的主张,也将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第一层面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即对个体进行心品教育。所谓心品教育是指对个体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的教育。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包括需要、动机、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等多个方面。所谓心态是指人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之后所反映出来的心境状况。由于个体接受心理教育程度和自我心理修养程度的不同,对外界事物所反映出来的心态就不同,因而人的心态可表现为和谐心态,也可表现为不和谐心态,或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所谓素能是指人的心理素能,即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由心理素质所引起的能力状况(包括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个体的心品有差异,每个人的心品素质不同,甚至有个别人的心品还存在严重缺陷。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不同。可以这样理解,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心品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个体的心品素质。

第二层面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概念——即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方法。认为教育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而人的心理品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有人的良好的生存、发展可言,因而教育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

心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包含如下的概念:

1.心育乃教育之母。教育以心为先,从“心”开始,实际上就是强调育人先育心、心育乃教育之母的理念。一个人的心本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效能,即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例如学习心理品质、品德心理品质差,则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差,智育和德育难有效果。一个人的心本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和命运。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是由自我认知、个性、自信、情感、意志等因素所构成和反映的,这些因素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心品素质,影响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和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心品教育是根本,教育要以心品教育为先,心育乃教育之母。

2.“两元结构”与关系平等性。首先,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无论是教育关系、管理关系或是工作关系、人际关系,都是“两元结构”体系,即教育与被教育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下级与上级关系、亲子教育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夫妻之间关系,都存在“两元结构”。其次,心本教育思想强调两元之间的关系平等性,即强调两元关系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以谁为主、以谁为中心之说,也即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父子(母子)之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心际之间的高低和等级。

3.“共同愿景”与认知统一性。企业管理学将心本管理思想作为管理学的第三次理论革命——企业管理从“物本”“人本”走向“心本”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管理学提倡“以物为主体”的管理思想;到20世纪60至7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出现,企业管理学提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进入21世纪初期,企业管理学提倡“以心为主体”的管理思想,主张管理“以管心为本”。因此,心本管理思想有一个概念:企业管理围绕着全体职工一致认同的企业发展目标来开展。这样,企业管理过程就形成一个全体职工一致认同的“共同愿景”,也叫“共同心境”。这是心本管理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

心本教育思想认为,“共同愿景”或“共同心境”实际上是人的心理认知统一性。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元之间的“共同愿景”和心理认知统一性,教育是难于施展和难有效果的,故心本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从“师本”“人本”走向“心本”。为此,心本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共同愿景”与心理认知统一性。

4.“以心为轴”与教育向心性。传统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教育教学过程学生跟着教师转,结果造成师道尊严,制约学生人性自由和约束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校教育管理有时出现对学生的人格伤害、自尊诋毁和人身体罚。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认为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而展开,结果造成教师难于施教,班主任不敢严格管理,造成班级管理出现“小霸王”“小捣乱”。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教与学是一个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割,教育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教与学之间就像两个星球相互绕着运转,谁都不能偏离运转的中心,否则教学无法运转,而这个运转中心就是“以心为轴”。教与学之间围绕心轴运转,不被离心力所抛开,靠的是师生的教育向心性,即共同目标,而共同目标联结师生之间教学的心际,才能保证教学相长。教育只有以心为轴,以心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教学关系才能正常运转、和谐运行,教育教学才有最佳效果。

5.“从心开始”与教育基础性。首先,心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载体。人的自信靠心,情感变化靠心,意志力靠心;人的感知靠心、认知靠心、思维靠心、思想靠心、信仰靠心、道德靠心、信念靠心;人格实际上是指人的心品,个性是指人的心性。由此可以说,心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载体,心理机制是人的心理现象出现、变化的支撑。其次,心是人的认知的宝库。人的认知靠心,认知实际上是心的认知;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认识或态度的改变,实际上是心对事物的认同。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心理咨询中常常采用的认知疗法,就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进行咨询和治疗的。再次,心是人的行为的驱力。人的认知决定人的行为,而人的认知靠心,因而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驱动力。例如,教育靠心、学习靠心、工作靠心、人际关系靠心、生活态度靠心。最后,心品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质量。人的心品素质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故有心态、心象、心际、心机、心容的优劣之分;也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人的行为的质量,故有行为好坏的后果。因此心本教育主张教育要“从心开始”,充分注重心品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6.“双重需要”与教育目的观。一直以来,人们一直因教育究竟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还是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而争论不休。争论的实质是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问题。心本教育认为,教育既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又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人和社会发展“双重需要”服务。

然而,教育究竟能否做到为人和社会发展“双重需要”服务呢?心本教育认为,第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既然不可分割,就有教育发挥作用的可能,关键是教育目的不能偏倚人的发展或偏倚社会发展。第二,教育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还是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问题,实际上是人对教育的认识问题,也是人为地将它分割来认识的问题。既然可以将它分割来认识,就可以将它作为整体来认识。第三,教育通过对每个个体心品的培养,从而促进人的心品素质的优化,每个个体的心品素质优化了,就能调适“自己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就能协调自己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相合拍。这好比“大合唱现象”,每个合唱队员的音乐素养、合唱技巧提高了,就有可能演绎并合唱出一支和谐的优美歌曲,而一个没有经过任何音乐素养、合唱技巧培训的人,他无论如何都无法调适自己的音色去跟整个合唱队伍相和谐。因此心本教育认为,教育通过优化人的心品素质(从而也提升文化素质),就能够协调和实现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二)心本教育思想的实质

第一,心本教育是心品教育。这是狭义的心本教育,是指学校以培养学生良好心品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方法为途径的以培养“健全人格、良好个性、和谐心态”的心品教育。狭义的心本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心本教育是实践活动。心本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探索。近十多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实践活动。其广泛性见诸三个层面:一是教育心理学层面。主要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二是管理心理学层面。企业将心本管理作为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企业管理从“物本管理、人本管理”走向“心本管理”的实践活动。三是社会心理学层面。社区建设以开展“和谐心理、和谐环境与和谐社区”的实践活动。

第三,心本教育是教育理念。广义的心本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理念的本质是心品本位观,强调教育以心为本,从“心”开始,强调教育要“入心见效”。心本教育理念认为,育人先育心,只有人的“心品”好,才能最有效地接受教育,才有人的知识、文化、能力等的素质,也才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因此心本教育是教育理念,是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为何要倡导“心本教育”

(一)心本教育是对人本教育的深化

1.对人本教育思想的认识和反思。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核心是“以人性为本位”,强调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充分考虑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将“人”的需要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强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人的存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权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维护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客观地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现,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传统教育思想的一次大挑战和大冲击。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且促进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于人本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理解上和执行上的异化,导致人本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误区:(1)忽视“人的心品”的作用。人本教育思想在充分强调人的发展、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同时,忽视了人的心品培养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的内心世界的构建。(2)过分宣扬“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人本教育思想过分宣扬“自我实现”,过分宣扬个体价值,使个体在意识上造成“以我为中心”和“自我膨胀”的心态,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在行为上有过分的“自傲、自负、自私”表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严重影响群体、集体的内部和谐,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团队协作精神背道而驰。(3)片面强调“发展个性”的优先权。人本教育思想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片面强调人性而忽略心性,过分强调“发展个性”,使个体在情绪上过于浮躁、激动、消沉,容易造成内心的不和谐、不宽容、不平和,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个性上过于极端、孤僻、高傲,容易形成与他人沟通、交往的障碍,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自身发展,严重的“发展个性”会造成人格障碍。

2.心本教育与人本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争议的焦点:教育“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还是为社会进步服务的价值取向之争,也是培养“个体本位”需要的人或是培养“社会本位”需要的人的教育目的之争。人本教育思想提倡“自我实现”价值观,将教育价值全部集结在个体身上,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教育必须从人本需要出发;认为“发展个性”才有个性自由,才有人的发展需要。人本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是为个体的生存、发展服务,大力提倡培养“自我表现”“发展个性”的人。这显然与社会本位价值观发生冲突,也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团队精神、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不相协调。

心本教育思想与人本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观上不同:对于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心本教育目的观强调:第一,心品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为社会服务的外在表现的魅力,人的“心品本位”决定人的生存、发展。第二,认为人本教育目的观所培养的“自我表现”“发展个性”的人难与“社会本位”需要共融,甚至难与他人相处,难以达到“自我实现”。 第三,心本教育目的观主张培养的“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的人——能以良好心品与“社会本位”需要共融,调适心态与他人和谐相处,最终达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3. 心本教育是对人本教育的深化。心本教育强调“心品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目的观,认为人的整体品质以心品为基础,“心品本位”决定着人的一切后续的生存、教育和发展的成败。心本教育思想对被教育者的贡献是:给予学生今后的本位发展、适应社会本位发展所需要的法宝——心品。心本教育理念对教育的贡献是:填补了人本教育思想忽视“人的心品”构建的空白,弥补了人本教育思想的某些局限,从而架起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桥梁,使人与社会相统一,缓解人与人的矛盾。因此,心本教育是对人本教育的反思、批判和发展、深化。

(二)心本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修正

1.对传统德育的认识与思考。传统教育观从“社会本位”需要的价值取向出发,主张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主张教学以“传道”为中心,传统德育是传统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工具,其目标是改造人性,培养满足“社会本位”需要的“社本人性”的人。然而,必须承认这一客观事实,人性是相对稳定的,是难于改造的;因而“改造人”的过程是艰难的,“被改造”的过程也是难受的;“被改造”的难受必然使个体在主观意识上产生对立和抵制心理,从而消弱道德教育效能。另外,个体的道德水准越高,对自身要求越严,则越容易出现情感上的问题。例如,在赡养父母上,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一旦无法满足父母要求,道德责任心强的人比道德责任心差的人更感到心里难受。这是传统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必须承认又一客观现象,道德教育的“社本人性”与人本教育的“人本人性”是一对矛盾,时常使人的内心、意识出现情感冲突。从理论上说,“德性”与“人性”之间,道德教育与人本教育之间存在相悖问题。而人本思想提倡“自我实现”“发展个性”,则助长了学生与社会德性、道德规范之间的心理矛盾,加剧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冲突,有时还导致了学生的行为偏差。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时常出现道德思想教育强调“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而到了人本思想教育,又强调“以生为本”“人的需要”“个性发展”,造成教师无可适从,学生一头雾水。说到底,这是道德“社会本位”教育与人本“个体本位”教育之间撞车的结果,是道德教育碰到的尴尬局面。

2.心本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修正。人本教育思想无法修补传统教育的缺陷,无法消除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无法解决德育的自身局限,更无法缓解与道德教育之间的撞车冲突问题。心本教育以心品为本位,能够调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和谐,促进了教者与学者之间各种心理需求的融合,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心本教育使学生能够以健全人格,去对待传统教育的缺陷问题;能够以良好个性,来修复德育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能够以和谐心态,去克服传统教育与人本教育之间产生的矛盾。因此,倡导心本教育,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是对传统教育的修正。(稿件编号:100520005)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510631,电邮:wufake@scnu.edu.cn)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自主德育下班级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二中学)

摘 要:班级文化是班级中全体成员个体意识、认知观念、价值导向、审美情趣等精神风貌的体现。初中班级的精神文化对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创建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精神文化氛围,对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参与文化;班级精神;情感文化;任务意识

一、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培育班级精神

1.构建一个“家”的班级环境

班级是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大量的学习、社交都在此进行。因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去建设自己的“共同的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中,定期围绕不同的主題,可采用“文明的我”“时空旅行家”“讲卫生的我”等,让学生自己提出创意、自己设计、自己更新。既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还引导他们勇于探索未知知识。

2.利用晚唱时间鉴赏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长期的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取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好的音乐还有德育的作用。如通过聆听亨德尔的弥赛亞、贝多芬的钢琴曲、莫扎特的歌剧等,我会问学生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听到的情节。同时又给他们介绍不同作曲家的故事,使学生更立体地理解这些音乐家的伟大心灵。

3.利用午诵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中有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智慧、审美情趣、价值判断、思维特质。班级中通过与同龄人诵读相关经典篇章,再加上教师的简短品析,能够引导学生热爱国学,进而认同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德。

4.利用小组竞争活动,引导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改提倡“小组合作”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班级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小组间的学习竞赛;通过小组间成员的协作、配合,促使学生逐步由“他律”转变为“自律”,提高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二、健全制度,形成集体商议的班级参与文化

制度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己制订班级管理制度

让学生自己通过协商、制订班级管理制度,这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进而促进参与意识。学生在班级既是制度的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这有利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行动能力。

2.健全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应健全激励机制,鼓励自我发展。初中生还处于人格的建立期,适当的激励,会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如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照片、人生格言制成教室多媒体展示屏,向全班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也会提醒自己努力的方向;再如设立表彰栏,对一周中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进行表彰,以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树立时刻警惕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对于学生的自我保护非常关键,但安全意识的形成不会短期就见效,需要时时警醒,时时防范。为达到上述目的,需不断通过各类活动,如开展“安全校园”活动、“家庭安全大检查”等,让学生形成安全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牢固的安全意识。此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安全教育平台的学习,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

三、通过朗诵誓词培养任务意识

任务意识是指学生在意识上所具有的按时、保质完成他人交办的某种任务的意识或习惯。良好的任务意识会促进学生专心学习、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小学时期的学习,更多是出于兴趣的培养。但到初中阶段,已有了升学的相关压力,激烈的学习竞争开始了。鉴于此,可以通过各年级的誓词、每天的朗诵,让学生知道各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每天怎样要求自己,以后要达成阶段性任务会有什么回报。

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情感文化

班级情感文化包括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两部分,其对于学生的情商发展不可忽视。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需班主任和任科教师持续对学生进行“情感唤醒”,关注每一位个体,保持平等关系,建立朋友信任关系,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让学生身心处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融洽关系的建立,也需要持续培养。每个学生在家是全家的关注中心,而在班级中,又是诸多个体中平等的一员,难免会出现心理的落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如班级有人过生日,大家就通过QQ群送花来表达祝福;每逢过节,发一些小红包来抢一抢等举措,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从而建立班级情感。

实践证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环境。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师生心情愉快,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因此,班主任要针对班级实际和学生特点,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班风正、学风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3).

[2]叶谋志.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班主任之友,2003(12).

[3]蒋华英.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6(7).

编辑 王亚青

自主德育下班级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大班额背景下进行班级民主管理

在大班额背景下,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仅仅靠一个班主任老师,很难取得成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班级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结合多年的班级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1.1 营造民主管理班级的氛围

民主是什么? 用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话说,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班主任在创建立班级民主的氛围中,不能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要平等地与学生相处,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一起娱乐,与学生一起欢笑,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极大的热情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2 民主选举班干部

班干部的选拔通过自我推荐、发表竞选演说和全体学生的无记名投票产生,选出班委会,团支部等成员。这样选举出来的班干部都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班干部选定后,根据意向和能力分工,班主任就要引导他们按照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开展工作,明确各人的职责范围,强调分工合作,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每月评价一次班干部,并在黑板上通报评议结果。班委会也并非终身制,对不称职的班干部予以免职,再按民主选举程序补选新的班干部。班上的常规管理,全部由班干部负责,一般情况下,班主任不插手。班主任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要让每一位班干部有职,有权,有责,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民主管理氛围。

1.3 民主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依 “法 ”治 班

每学期初,班主任要组织全班学生结合学校的班级量化考核制度讨论商量制定出本班的班级规章制度, 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卫生、财产、两操等方面,使班级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制度一经生效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施行中采取学生干部监督、全体学生监督与各科教师监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检查监督,要及时对班集体成员执行制度的情况作总结并及时评价处理, 根据其遵守班规的情况对学生个体进行素质量化考评,奖惩分明,对所有成员都应一视同仁。制度实施后经检验不合格的要予以废止或修正,以收到管理的实效。

2大班额背景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性发展”,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来因材施教,使其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协调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新性才能的基础,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即: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迫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在此,就要让“注意听讲,不许插嘴! ”“真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 ”这样一些话语从课堂上销声匿迹,换之以“老师最喜欢大胆发言的人!”“看谁的见解与众不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发出疑问的声音,发出讨论的声音,发出研究的声音,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2.2 尊重并关爱学生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有长处、都能进步的学生观,尊重每一位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民主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接近他们,做学生的好朋友,跟学生打成一片,然后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个性差异, 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个性品质,教师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不断加以改正。另外,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心, 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遭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和挖苦讽刺,经常受到班级集对他的否定和排斥,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失落感,甚至产生怨恨的心情,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影响很大。

2.3 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搭建学生个性张扬的平台

在班级建设中,教师与学生要创设出积极进取的班级传统、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正确的舆论方向、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稳定成熟的个性品质构成的一种精神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个性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兴趣, 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必须开辟广泛的活动天地,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提供全面性的机遇,搭建学生个性张扬的平台,增加多角度选择的可能性。学校在正常的班队、文体活动中,例如:五·四活动、运动会、出黑板报、办学习园地、绘画书法等活动中,让其各自展露头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争强好胜的欲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

摘要: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当前很多城镇学校都出现大班额现象。在大班额背景下要实现班级民主管理,首先要营造民主管理班级的氛围,其次要民主选举班干部,还要民主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依“法”治班;在大班额背景下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班主任要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尊重并关爱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搭建学生个性张扬的平台。

自主德育下班级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的意义,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个人研究范围,班级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对策三个方面就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德育活动 探索与实践

一、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的意义

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更加凸显,在这方面做些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网络时代,人们提出网络德育这一概念,就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课、虚拟空间、网上咨询答疑、专家在线指导、网上德育学校等。在网络环境下班级德育教育内容逐渐呈现出以现代化、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需求等发展趋势。

(二)现实意义。

网络给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科学地把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有效地做好德育工作?面对这个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探索、行动。

二、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个人研究的范围

笔者在网上了解到,国内的一些大中小学及一线教师,对该方面课题都有一定的尝试。主要有:广东省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中小学德育网络平台,努力创建了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拓展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手段。他们认为,中小学建设德育网络既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又要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吸引学生。上海市引导中小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努力做网上文明人,体验做道德人的快乐和幸福。其他省市也在尝试,但大多在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层面开展。我进一步缩小范围,主要探索和实践以互联网、校园网等为辅助工具,把学生手机、教室内交互式一体机、家用电脑作为主阵地,拓展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的新途径、新策略,提高班级德育的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班级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对策,

(一)依托网络,构建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模式。

针对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网络德育的优势及网络给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很有必要借助微信、班级网站、班级QQ群、班主任与家长交流QQ群,构建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我借助微信、班级网站、班级QQ群、班主任与家长交流QQ群、电子信箱等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可以向我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可以就班级管理和教师教学坦率地对我提出意见;学生心中一些敏感的话题或存在的困惑,可以在微信、QQ上及时与我交流,避免面对面的尴尬。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又使师生间加深了了解和信任。针对共性问题,我在网上公开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适当引导。在节假日师生之间,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互送祝福,增进师生情感,感受班集体的温暖,找到班级归属感。另外,我与家长就学生在校、在家学习、思想表现、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沟通,既减少家长到校的麻烦,又达到家校共同育人的目的,有效地预防一些突发事件。

(二)利用网上德育资源,学生自己设计、主持主题班会。

在每周的班会时间,我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班主任说教教育形式,依据班级工作计划,开展10+20分钟时限的(本周班务活动安排处理10分钟+主题班会20分钟),以励志教育,理想教育、感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挫折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主题班会。每周确定一主题,提前安排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材料,制作PPT课件和视频剪辑,同时让学生独立主持班会,确保人人参与。学期结束时,评选出最佳主持人进行奖励。这样的班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形式多样化的班会,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改变了学生不爱上班会课导致的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

(三)搜集网络德育素材,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除举办主题班会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德育视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孝道教育等。例如,观看大阅兵、孝心少年事迹、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仪式等,并写好观后感进行反思,达到提高个人认识的目的。

(四)巧用多媒体,利用PPT、影视剪辑、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学校,大多数老师既是任课教师又承担班主任工作,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较好的德育方式。以英语教学为例,在高二英语必修四UNIT2 WORK THE LAND的教学设计中,依据课文特点,我在warming up教学环节,用幻灯片展示农事活动的艰辛,教育学生要爱劳动、学会感恩;在lead-in环节,用图片表现美国人的狂妄和袁隆平博士拼搏奉献和敢于担当的精神,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在consolidation环节,通过锄禾诗诵读,就一棵树与根的关系简图,用PPT表现袁隆平博士的梦想,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个人的成就;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组成中国梦。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教育,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由此可见,其他科目教学时也可进行德育渗透,增强结育效果。

(五)登录信息化平台,以完成网络作业和参赛的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自2015年暑假开始,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平安暑假安全教育专项活动,我通过“信息化平台”上提供的课程、PPT、技能训练短片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反邪教、禁毒、法制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测试和技能训练,学校考核班主任,班主任督促学生完成相关作业,进一步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在清明节网上祭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教育。近期,在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初赛)中,我校有1054名同学成绩优秀,获得优胜奖,荣获“普法小先锋”光荣称号,并入选“普法人才成长营”,我班多人取得复赛资格。

(六)利用校园网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室,聆听专家专题辅导。

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的学生心理工作室,聆听专家的专题辅导,及时化解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通过谈心、虚拟交流、开展多样化的疏导、辅导、引导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拓宽了视野,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知识。

总之,网络是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是丰富的,不断更新的。网络是新形势下德育的新领域,新机遇。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面对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必须有创新意识,不断学习,知难而进,充分利用网络这个阵地,使自己知网络、用网络,使网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以上是我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体会,但如何把网络德育的方式和充实班级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更好地结合,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树洪,李铭芳.浅谈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网络科技时代,2007(16) .

[2]卜秀丽.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

[3]陈艳.浅析中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论文联盟.

[4]张翰英,刘亚韬.浅谈远程教育学习环境及班主任的网络化管理.时代教育,2012(12).

[5]徐中亮.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方式初探.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论文,课题批准号:GS【2015】GHB1492。

上一篇: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论文范文下一篇:研究生三自教育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