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2024-07-14

农户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意义】探究当前我国农业政策对旅游经营农户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为优化旅游农户的农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基于江西464个旅游经营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通过路径分析法实证检验现行农业政策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结果/结论】调查显示,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政策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作为中间变量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农业保险政策、农业贷款政策以及防灾救灾政策和手段直接影响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初始变量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旅游人数、从事农业人数、旅游收入比例、农业收入比例、自有耕地面积以及实际耕种面积能够间接影响到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建议应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制定灵活多样的农业政策,提高重点政策的实施针对性,满足不同个体特征及各类资源禀赋的旅游经营农户对相关政策的多元需要。

关键词:旅游经营农户;农业政策;农业生产意愿;江西省

文献标志码:A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farmers; agricultural polic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llingness; Jiangxi Province

近年來,在各级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我国乡村地区快速迈入了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各地的农家乐、渔家乐、果蔬采摘园、生态观光园、乡村民宿等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由此涌现出了一批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他们大多数既从事旅游经营,又从事农业生产,不仅是乡村旅游地重要的生产经营主体,更是农业景观的生产者和保护者[1]。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不少农户更倾向于从事旅游经营,以至于逐渐减少或放弃农业生产。因此,如何激发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不仅决定着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本质能否得到有效保护,还深刻影响着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金 灿:农业政策对旅游经营农户农业生产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的调查当前,为了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国家先后实施了农资和粮食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那么,这些农业政策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是否有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农业政策来调控他们的农业生产意愿和行为?鉴于此,本文尝试构建旅游经营农户农业生产意愿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并利用江西464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现行农业政策对旅游经营农户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政策对农户生产意愿影响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实证分析惠农政策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垂直性效果。Andrzej[2]以波兰北部牛奶生产区为考察对象,认为只有加大乳制品部门的补贴制度并适当购买现代化农业设备才能提高奶农的生产意愿。何文剑等[3]将研究目光锁定在林业种植农户群体,提出现行的林改政策虽然对农户造林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仍未达到加速农户扩大林地投资的程度,有些政策甚至对林木采伐和管理起到了负面影响。时小琳等[4]通过对福建油菜种植农户的微观调查,得出现有的油茶补贴政策对农户的油茶种植起到了高度的正向作用,而高成本的劳动力则会对拓宽油茶种植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深度挖掘农业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户行为的作用机理。Manitra[5]通过建立水稻生产指数模型,提出了人力资本、政策接纳程度等会极大影响农户的稻米生产力。刘滨等[6]认为农业政策和补贴对劳动力、交通、耕地等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户的生产决策起着不同效益的影响。孙伟艳[7]提出各类资源禀赋的农户对农业政策有着大相径庭的认知程度,且认知程度亦对农户的种植和生产行为具有一定影响。(3)实证研究不同农业政策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Yao等[8]利用供需平衡模型检验了不同的采购制度和交易价格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黄季焜等[9]详细分析了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的实施效果,得出这两种补贴实际上并没有改善市场,对农户的粮食产量和农资投入亦没有产生正向影响。吕晓等[10]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土地政策上,提出农户对土地政策的了解和认知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其土地转出意愿和土地流转行为的发生率。通过上述文献可知,学术界对不同农业政策与农户农业生产意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度探讨,并得到了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旅游经营农户因其个体特征和资源禀赋截然不同,他们对农业政策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导致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实践中存在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而只有深入了解旅游经营农户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农业政策才能实现彻底的“对症下药”,而目前学术界鲜少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乡村旅游地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研究”课题组的调查。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课题组从江西全省所有11个地级市中选取2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并派调查人员赴实地与农户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为了避免旅游经营农户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对问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造成干扰,问卷的填答主要由调研人员对题项进行一一解释并询问之后记录答案。本次调查共访谈了531户旅游经营农户,剔除错答、漏答等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64份,问卷有效率为87.4%。为了检验本次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SPSS 20.0对问卷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Cronbachα系数为0.857,信度良好且达到了实证分析的基本要求。

1.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Friedman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11-12],预期收入以及长期利益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和基本原则。旅游经营农户作为精打细算的理性经济人,一般家庭经济行为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家庭对从事这一行为所产生的持久收入的理性预期,但是在实际情况之中,旅游经营农户选择继续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不仅是为农家乐、采摘园、土特产等经营提供保障,还有满足自家生活需求的考虑[13]。而且需要注意到的是:旅游经营农户的家庭情况和资源禀赋迥然有别,他们会在综合考察个人情况、家庭特征以及各类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是否继续从事农业活动以及长期性的农业生产是否会对正常的旅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14]并结合调查地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变量设置为初始变量、中间变量和因变量这3种类型,同时根据这3种变量构建旅游经营农户农业生产意愿分析框架(图1)。初始变量选取农户个体特征、人力资源禀赋、经济资源禀赋和耕地资源禀赋,中间变量选取相关农业政策评价,旅游经营地农户在5年内是否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则为因变量。其中,因变量和中间变量均为定距变量,对其测量采用直接赋值的方式。相关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设定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以及“非常满意”这5个程度,分别为其赋值为“1、2、3、4、5”。

根据张淑杰[15]、冷博峰[16]、钱加荣[17]等学者关于惠农政策与农户生产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基于上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以下3种假设:

假設1:初始变量会直接影响因变量,即旅游经营农户的个体特征、人力资源禀赋、经济资源禀赋和耕地资源禀赋能够直接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个体特征属于旅游经营农户与生俱来便具有的内在属性,而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则具有较强的后发性与主观性,会受其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影响,因而本研究认为旅游经营农户的个体特征能够对其旅游经营农业生产意愿造成直接影响。与此同时,资金、收入、劳动力、耕地面积等经济与资源禀赋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指标,更是影响旅游经营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源动力,因此本文假设旅游经营农户的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农业收入的占比越小,家庭的日常资金使用主要来源于旅游收益而非农业带来的收益,则农户越不会倾向于进行农业生产。此外,旅游经营农户拥有的耕地资源禀赋越强,但可支配的农业劳动力越少,那么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越不高,也就更不愿意在旅游经营之余进行农业生产。

假设2:中间变量会对旅游经营农户的農业生产意愿产生影响。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是我国推行农业政策的两个最主要的出发点,倘若满足了这两大目标,对旅游经营农户农业生产意愿的提高便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农业政策往往会以不同的实施条例、标准、方式、程度等传达到千家万户,再加上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户对于所获得的每一项农业政策的认知具有普遍差异性,自然便会导致农户对这些政策和补贴的实施效果产生不同的评价和满意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因此,本研究选择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评价、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评价、农业技术投入和推广手段评价以及农业补贴政策评价等10个具体的农业政策作为中间变量,且这些变量能够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造成直接影响。

假设3:初始变量可以通过影响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因变量。旅游经营农户并非纯农户,土地和粮食对其而言并不是唯一的生活保障,因而以旅游经营农户为代表的非纯农户是否加入持续进行农业生产的大军,并非是从农业政策之中获取微薄的补贴那么简单。因而,现行所实施的农业政策能否促进旅游经营农户形成长久性的农业生产意愿,关键在于所实施的相关农业政策和补贴能否让其农业生产与旅游经营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若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提高农户收入,还能不影响正常的旅游经营,那么就会提高旅游经营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意愿。然而农户们对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和评价参差不齐,会受其迥然有异的资源禀赋和截然不同的个体特征的双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假设初始变量不仅能够直接影响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还能影响中间变量,从而通过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变量统计描述

2.1.1 旅游经营农户农业生产意愿的基本描述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在464份合格问卷中,32.1%的农户在回答“5年内是否继续进行农业生产”的问题时给出了“否”的答案,这表明了他们更愿意进行旅游经营而对农业生产的兴趣不大,余下的67.9%的旅游经营农户则表示十分愿意在未来进行农业生产,因而有近70%的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热忱度处于较高水平,这也从侧面说明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对农户的生产意愿可能起到了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但具体影响到生产意愿的分别是哪些因素,仍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2.1.2 中间变量的统计描述 在表1的统计数据中可看出,旅游经营农户对相关农业政策评价的均分在3分左右,处于一个较为客观的中等水平。其中,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农业贷款政策以及防灾救灾政策和手段的平均得分都超过3分,而农户对农业贷款政策的评价在所有中间变量中取得了3.22的最高分;此外,农业技术投入和推广手段、农资市场管理手段以及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土地流转政策和做法这4个政策的评分稍低,处于2~3分之间。总体来看,农户对中介服务组织评价的差异最大,而对农业贷款政策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的评价差异则最小。

2.1.3 初始变量的统计描述 根据以往学者的分析思路和理论结果,在旅游经营农户的个体特征方面,选取了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这4个变量;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将从事旅游经营人数和从事农业生产人数设置为变量;在经济资源禀赋方面,旅游收入比例和农业收入比例作为解释变量;而在耕地资源禀赋方面,则选取自有耕地面积和实际耕种面积这2个变量。各个变量的相关定义和具体的描述统计如表2所示。

2.2 中间变量对农业政策评价的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上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本研究首先将中间变量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 20.0将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设置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完成分析框架中第一个步骤。结果显示模型的解释程度达到了45.3%,整体拟合度较高。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农业保险政策、农业贷款政策以及防灾救灾政策和手段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农业技术投入和推广手段、农资市场管理手段以及土地流转政策和做法的P值大于0.1,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点:一方面,江西一带多丘陵和山地,耕地分散不均且开垦难度大,要达到“低规模+高收入”的农业生产预期难度较高,倘若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等相关政策在其中没有起到一定的补贴及调节作用,那么将会极大地弱化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另一方面,旅游经营农户属于“兼职农户”,他们对农业及土地的依赖性不强,而旅游经营能够给家庭带来的收入高于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因而农户会将农业生产作为副业,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可为家庭带来更高收入的旅游事业之中。长此以往,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生产这一行为的采纳度便会大幅度降低。由于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农业技术投入和推广手段、农资市场管理手段以及土地流转政策评价均没有通过模型检验,因而在下文初始变量对中间变量和因变量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以及路径探索中则不再对这4个变量进行讨论。

2.3 初始变量对中间变量和因变量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初始变量对因变量农业生产意愿的回归结果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总体模型解释度为6.3%,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由于解释度不高,极大低于农业政策评价对因变量45.3%的解释力,因而可以推测出初始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中间变量来对因变量产生间接影响,这符合上文拟提出的第二条假设。从初始变量对中间变量农业政策评价的各项回归数据来看,6个模型均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整体呈现出较好的拟合效果。在初始变量对这6个中间变量的解释程度中,除了对农业贷款政策评价偏低的3.1%的解释度之外,其他5个变量的解释度均值均超过了5%,其中农业保险政策对初始变量的解释程度最高,达到了6.8%。根据各项回归结果与统计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旅游经营人数、从事农业生产人数、旅游收入比例、农业收入比例以及自有耕地面积这8个初始变量显著影响到因变量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此外,显著影响到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评价的初始变量为年龄、从事旅游经营人数、旅游收入比例、农业收入比例以及自有耕地面积;显著影响到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评价的初始变量为年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比例以及自有耕地面积;显著影响到农户对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评价的初始变量为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人数、旅游收入比例、农业收入比例、自有耕地面积以及实际耕种面积;显著影响到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评价的初始变量为性别、年龄、从事旅游经营人数、旅游收入比例以及自有耕地面积;显著影响到农户对农业贷款政策评价的初始变量为性别、文化程度以及自有耕地面积;显著影响到农户对防灾救灾政策评价的初始变量为年龄、从事农业生产人数、旅游收入比例、自有耕地面积以及实际耕种面积。

2.4 影响農业生产意愿的路径分析

从表5可得知各项初始变量对中间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影响路径。其中,间接影响数值=初始变量(农户个体特征、人力资源禀赋、经济资源禀赋以及耕地资源禀赋)对中间变量(农业政策评价)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各中间变量对因变量(农业生产意愿)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总影响数值=间接影响+直接影响。由于排除了前期所检验得出的不合格数据,表5中只显示出通过了10%显著水平检验的各项回归系数。通过各条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旅游经营人数、从事农业生产人数、旅游收入比例、农业收入比例以及自有耕地面积这8项初始变量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产生了影响,而职业和实际种植面积这2项变量对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则并无影响。在这些初始变量之中,性别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影响程度最大,总路径系数的绝对值接近于0.1,达到了0.096;影响程度次之的初始变量是自有耕地面积,总路径系数的绝对值是0.044;而文化程度、年龄以及从事旅游经营人数依次排在总影响系数的第3~5位;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农业收入比例等初始变量的路径系数均<0.02,影响程度较低排在末位。根据上述路径表述,具体分析如下:

2.4.1 性别对农业生产意愿产生反向影响 女性旅游经营农户对目前的农业政策评价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且不愿意在将来进行农业生产。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男性是农业生产行为的主力,而女性则更偏向于处理家政、照顾亲人等私人领域,较少参与公共事务。作为旅游经营农户的女性亦是如此,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成为打理旅游事务的一分子,更要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繁忙重任,在时间和精力的双重约束下,她们很少主动了解相关农业政策或是参与农业生产,从而导致其对相关农业政策的评价较低且不愿意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其中,女性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以及防灾救灾政策和手段这4个政策的评价较低,主要原因是她们缺乏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和认知,对农业种植和生产的参与程度与男性农户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女性旅游经营农户的引导,对其进行合理的农业政策与技术的宣讲与支持,倡导她们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的行动中来。

2.4.2 年龄对农业生产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年龄越大的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政策评价较高且愿意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一方面,家庭的旅游经营事务主要依赖于年轻劳动力,老龄旅游经营农户的体能较弱,劳动效率不高,因而他们很少去参与家庭的旅游经营事务;但在另一方面,相较于年轻农户,老龄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时间更长,农业实践经验更为丰富,对家庭的农业生产贡献较大,因而他们愿意去了解相关农业政策并持续进行农业生产。由于老龄农户对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农业贷款政策的评价较低,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老龄农户的教育和宣传投入,使其提高对新型农业政策和机构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从而在立足老龄农户的经验优势之上,保障他们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2.4.3 文化程度对农业生产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相关农业政策的评价越高且更愿意去进行农业生产。在对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路径中,文化程度对其产生了3.1%的直接影响;而在对农业政策评价的间接影响中,文化程度对农业贷款政策评价的影响最大。旅游经营农户作为一类特殊的“以农为辅”的“兼农户”,由于身肩“旅游+农业”的双重任务,因而在日常旅游经营和农业生产事务中,他们不仅要了解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更会去主动掌握实时农业信息和相关政策,这需要敏锐的“信息嗅觉”和较高的信息识别能力。文化程度高的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政策的解读和接受能力更强,也具备较好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适应性,因而一定的文化和教育程度才是帮助旅游经营农户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并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所在。政府在进行农业政策推广和实施时,要注意对农户进行一系列前期性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其缩小认知偏差并掌握相关农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旅游经营农户从农业政策中所获取的益处才会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4.4 人力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意愿产生反向影响 由于人力资源禀赋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产生了-0.002%的总影响力,这一结果说明在家庭劳动力之中,从事旅游事业人数越多则进行农业活动的人数越少,对农业政策评价则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且更不愿意在将来进行农业生产。其中,从事旅游经营人数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以及农业保险政策造成了间接性影响;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则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以及防灾救灾政策和手段造成了间接性影响。由于旅游经营农户的“兼职农户”属性,他们与一般的“专职农户”相比有着更丰富的谋生方式和更广阔的收入渠道,因而他们更多的是把能够给其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旅游经营活动列为“主业”而逐渐淡忘农业生产活动,在家庭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会更加倾向于在旅游经营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劳动力是支持劳动者进行人力运作并获得相关效应的前提和保障。作为旅游经营农户,无论是进行旅游经营管理还是农业生产劳作,充沛的人力资本是帮助其获取最大收益的关键。为了帮助旅游经营农户在进行旅游经营事业的同时不忘进行农业劳作,帮助其实现“双向经营”,相关农业政策要给予从事农业生产人员额外的税收和补贴关照,并加大技术与资金支持,鼓励旅游经营农户在今后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去田地中进行农业种植和生产。

2.4.5 经济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意愿产生反向影响 由于经济资源禀赋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产生了-0.003%的负向影响,说明在经济资源禀赋之中,旅游收入比例越高则农业收入比例越低,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政策评价和认知的水平越低且更不愿意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其中,旅游收入比例除了对农业贷款政策不产生中间影响之外,对其他5个政策均造成一定影响,因而旅游收入比例是本研究至关重要的解释变量;而农业收入比例对农业补贴政策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这2个政策产生中间影响。对于以农业收入为辅的旅游经营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经营活动,因而耕地和土地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保障而不是生活寄托。农业收入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对待旅游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对立平衡,因而相关农业政策要打破目前旅游收入和农业收入这种“不平衡不对等”的局面,就要降低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种植成本,加大物资和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土地的单位产量,通过农资管理市场适时有效地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缩减旅游经营和农业生产之间的收入差距,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并激励其未来的农业生产意愿和行为。

2.4.6 耕地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家庭所拥有的耕地面积越大,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政策的评价越好,继续进行农业生产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其中自有耕地面积是唯一能够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以及农业保险政策等全部6个政策产生间接影响的初始变量。从古至今,土地都是一切农户的命根子,它承载着所有农户的希望。对于旅游经营农户而言,只有自有耕地达到一定的规模,农业生产符合预期目标,实际收入取得一定效益,才会激发他们进行持续性农业生产,而了解相关的农业政策与知识则会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因时制宜”地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旅游经营农户的自有耕地面积越大,越能激励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一系列的农业政策以及相关农业知识则起到了间接的调节性作用。

3 结果讨论与政策启示

3.1 结果讨论

本文基于江西464个旅游经营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通过线性回归以及路径分析法实证检验现行农业政策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政策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并有近7成的农户表示愿意在未来继续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其中,作为中间变量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农业保险政策、农业贷款政策以及防灾救灾政策和手段直接影响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初始变量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旅游经营人数、从事农业生产人数、旅游收入比例、农业收入比例、自有耕地面积以及实际耕种面积能够影响到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在这9个初始变量之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旅游人数、从事农业人数、旅游收入比例、农业收入比例和自有耕地面积是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到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而实际耕种面积只能起到间接影响的作用。简而言之,当前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对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产生了直接且积极的影响,而农户的个体特征和资源禀赋亦是影响其农业生产意愿所不可或缺的中间影响因素。

3.2 政策启示

在乡村旅游地,要想提高旅游经营农户这类特殊“非纯农户”的农业生产意愿,保障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以及缩小农业收入与旅游收入二者之间的差距是重中之重,通过实行合理有效的农业政策便可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鉴于此,应从以下3个方面对农业政策进行完善:

3.2.1 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重点政策的实施针对性 在农业政策的支持方面,主要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农业补贴、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农业保险、农业贷款以及防灾救灾和手段技术推广上满足旅游经营农户对农业政策的实际需求,其中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农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从而充分调动旅游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3.2.2 制定灵活多样的农业政策,满足不同个体的多元需要 对于老龄旅游经营农户,在重视并发挥其宝贵的耕种经验的同时要给予其更多的政策关照,保障老龄农户的合法权益;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旅游经营农户,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技能培训力度,让其对农业政策和基础知识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知;对于耕地资源较差的旅游经营农户,要引导其加入农业合作社,设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增加其农业收入。只有实行“因人制宜”的政策原则,才能让不同资源禀赋的旅游经营农户都能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受益。

3.2.3 深化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鼓励旅游经营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 作为“以农为辅”的旅游经营农户,他们或许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但毫无疑问其更倾向于通过旅游经营实现发家致富,因此,只有强化这类“非纯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额外补贴,才能极大地提高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更应该适度提高对规模化种植的旅游经营农户的补贴力度,通过规模化种植,可以将目前“小、分、散”的乡村旅游地农业生产格局有效地调整为“大、整、合”的适宜局面。今后,政府在制定農业政策之前要多加关注以旅游经营农户为主的“非农群体”,多关注他们的意见和态度,通过出台和实施合理的农业政策使其成为稳定的农业劳动群体。

参考文献:

[1]冯娴慧,戴光全.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 旅游学刊,2012(8):104-111.

[2]ANDRZEJ P. Influence of Selected Agricultural Policy Instruments on the Regional Variation in Changes in Milk Production in Poland[J]. Economic and Regional Studies/Studia Ekonomiczne i Regionalne,2018,11(1):76-89.

[3]何文剑,张红霄. 林权改革、产权结构与农户造林行为——基于江西、福建等5省7县林改政策及415户农户调研数据[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2):192-200.

[4]时小琳,刘伟平,戴永务. 补贴政策对农户油茶种植决策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 林业经济,2017,39(9):94-99.

[5]吴海涛,霍增辉,臧凯波. 农业补贴对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来自湖北农村的实证[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5-31.

[6]MANITRA A R.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olicy distortions on the productivity gap: Evidence from rice production[J]. Food Policy,2010,36(2):147-157.

[7]刘滨,康小兰,殷秋霞,等. 农业补贴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农户种粮决策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4):376-383.

[8]YAO SJ,COLMAN D R.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on the patterns of specialized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An application of a quadratic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in the Chinese grain sector[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17,18(2):81-95.

[9]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等.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

[10]吕晓,臧涛,张全景. 土地政策的农户认知及其农地转出响应研究——基于山东省287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100-110,154.

[11]余立凡,杜洋. 中国农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设消费理论在中国农村的实证分析[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3(4):38-41.

[12]STEVEN N D. A theory of persistent income inequa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6,1(1):75-93.

[13]黄平芳. 乡村旅游地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58-60.

[14]劉克春.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10(2):12-21.

[15]张淑杰,孙天华. 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360户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12):68-74.

[16]冷博峰,任建超,郭军. 农作物良种补贴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河南和河北208个小麦种植农户的经验[J]. 财经问题研究,2012(6):124-129.

[17]钱加荣,赵芝俊. 现行模式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5(10):41-47.

农户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的良好、快速发展又受制于农业科技水平及农业科技服务质量。本文选取阿拉尔市十二团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者农民的角度分析十二团农业科技服务现状,进而反映目前南疆农业科技服务的状况,并通过调查发现南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服务 农户 南疆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将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通过教育、培训、媒介传播、决策指导等方式介绍给农民,并利用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农业生产方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强支持。本文通过选取阿拉尔市十二团农户为调查对象,期望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了解十二团的农业科技服务现状,并透过十二团农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南疆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

本文选择十二团为调研对象是由于十二团农业基础发展水平处于南疆领先位置,是全国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1995年就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百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农田大面积推广了有压滴灌、高密度、超宽膜、半精量播种、测土平衡施肥、机采棉等高新技术。同时十二团是中国仅有的两个长绒棉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长绒棉品种全、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目前中国出口亚欧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的长绒棉,多半出自这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大大高于南疆平均水平。通过对十二团的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调查,具有很强的区域代表性。

1.阿拉尔市十二团简介

阿拉尔市十二团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是农一师共青团农场和胜利十九场,1999年3月,十二团与九团、十三团联合,组建成立了新疆塔里木农业综合开发股份公司,现为总公司下属的南口分公司。十二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位于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上游南岸,北靠塔里木河,南面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邻胜利水库,东与十三团接壤。十二团属典型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热量丰富,温差大。

阿拉尔市十二团地理位置特殊,光热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以棉花为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长绒棉种植基地之一,十二团种植的长绒棉是由全国唯一的长绒棉研究中心——农一师农科所研制提供的,生产的长绒棉品质全球质量最好的品种。近几年由于阿拉尔市政府大力推广红枣的种植,十二团红枣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此外,十二团的工业主要是由塑料和建筑支持。十二团拥有全疆第二、南疆第一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塔农塑业集团和施工质量高、社会信誉好,且具有年产值2亿元的施工能力的阿拉尔南口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两家龙头企业。

2.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考虑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受访者对当前十二团农业科技服务的认可度、受访者需要哪些农业科技服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等几个方面,以此设计一份共计32个问题的问卷进行调查。在调查的方式选择上,主要采取发放问卷法和深入访谈法,一方面通过问卷的发放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另一方面通过与受访者深入交谈发现出问卷以外受访者关注的问题,从而对发放的问卷进行有效补充。

鉴于十二团各连队的发布较广,在问卷的发放上兼顾各个生产连队。由于连队地广人稀,很难采取其他调查对象的选择方法,故在问卷发放上采用随机法。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103份。在发放问卷时考虑到十二团农户主要种植棉花和红枣,所以发放的问卷兼顾棉花和红枣,其中针对棉农发放80份,收回75份,针对枣农发放40份,收回37份。

3.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3.1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受访者基本信息见表一。从表一不难看出,在受访者中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女比率明显失调,其中男性比率到60.19%,女性比率不足40%。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有文盲也有高学历甚至硕士研究生,但是总体来说受访者的文化水平明显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访者高达87.38%。此外,从受访者的年龄构成看,明显呈现年龄结构偏老,其中40及以上的受访者比率高达77.67%。而从家庭总收入看明显偏低,尤其是棉农,由于近几年棉花价格低迷,导致棉农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只占受访者的24.28%。调查者发现,很多棉农都有减少棉花种植的倾向,但是红枣的价格逐年下降,导致整体受访者的收入水平偏低。

3.2受访者对当前十二团农业科技服务的认可情况

受访者对当前农业科技服务的认可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受访者认为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有没有用,二是受访者对当前农业科技服务是否满意。从图一可以看出,在103位受访者中,认为农业科技十分有用的54人,有点用的43人,没有用的5人,只有1人认为有反作用,不难看出大多数人认为农业科技是有用的。但是受访者对当前农业科技服务的满意度却不容乐观。图二中,在103位受访者中队当前农业科技服务不满意的29人,非常满意的只有4人,基本满意的39人,比较满意的31人。不难看出对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受访者是不满意的。一方面是受访者认为农业科技服务用处大,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满意,两者有较大的反差。

3.3受访者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受访者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从受访者对科技信息的需求的迫切程度、需要的科技信息的种类、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等方面体现。

首先,49个受访者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服务,占受访者的47.57%,而不需要农业科技服务的只有7人,占6.80%。其次,在需要的农业科技信息类别上,选择种植技术的人数最多高达41人,接下来依次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养殖技术、农药、非农业技术和化肥。最后,在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上,积极主动应用的只有32人,其余的受访者都选择观望或跟风。究其不使用新技术的原因,担心费用较高和没有好的收益的占主体,分别为29人和31人。

3.4受访者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

受访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受访者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和受访者期望获取到农业科技信息的方式两个方面。从表二可以看出,受访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依靠亲戚朋友的口口相传,其占比高达46.60%。从表三看,受访者在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方式上最期望通过专家到户到田指导的方式,其比率接近40%,此外,开办培训班和发放农技资料所占份额也较多。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有偿技术服务的只有14人,占比只有13.59%,表明受访者目前对有偿技术服务的接受度不高。

3.5其他方面

在其他方面的统计资料中,值得关注的包括影响受访者使用新技术的原因,受访者应对新技术失败的对策及在受访者中获取信息的工具的选择等。

表四中,受访者认为影响其自身使用新技术的因素中市场风险因素居于首要位置,而影响最小的是自身文化水平。表五中,将近一半的受访者如果使用新技术失败了会自己摸索原因,求助外界的受访者超过一半,只有少数受访者选择放弃新技术。表六中,收入水平制约了受访者选择获取信息的工具,如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受访者大都会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工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

4.基于农民视角十二团农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4.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本次调研的数据显示,受访者中61.17%的农户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水平,38.83%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还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出挑战。此外,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农户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较大,最好的有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虽然数量很少),最差的有只字不识的文盲。文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理解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强弱,进而决定劳动力利用科技致富的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的根本。

4.2农民观念传统守旧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其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易抱有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缺乏创新意识。此次调研数据显示,受访农户在面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时只有30%左右的受访者选择主动应用新技术,而其他大部分受访者采取观望的态度,看到别人尝试效果好才敢尝试。可以看出,受访者观念相对保守陈旧。导致这一问题主要源于其受教育水平低以及收入水平较低,无法承担尝试新技术失败所带来的风险。

4.3科技服务内容适用性差

农业科技服务一直在进行,但农民认为农业科技服务的效果并不好,主要由于农业科技技术推广与现实脱节,尽管现在很多新兴的农业科技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引入,但是服务的内容与农户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所以很难让农民满意。究其原因,农业科技服务既要考虑技术的因素,更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只有与之匹配的农业科技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科技服务。

4.4农民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受限

农民的收入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近几年受访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导致受访者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受到限制。此外,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最关心的是投入与产出,从此次调查发现,农民愿意花钱买有偿技术服务,但是前提是花了钱要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

4.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已呈现出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虚拟化的发展趋势。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搜索到所需的各项信息。但目前农业网站的信息资源不全、更新速度慢、信息分类不科学等缺陷,使用户对网站的使用率并不高。此外,农民能上网,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获取网络传送的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内容重复单一、发展不平衡,信息用户和信息开发人员存在素质、需求方面的差异,这些都制约了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此外,由于基层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不稳定等诸多原因,已经很难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不能及时与农民沟通,提供信息,帮助决策导致农业科技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成本高和效益窄,时效性差,根本不能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邬震坤.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

[3]天山网.农一师十二团概况[EB/OL].

http://www.ts.cn/GB/channel4/779/200602/15/227857.html.

[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4-3.

http://www.gov.cn/zwgk/2006-09/05/content_378438.htm.

农户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一、收入情况:

1、种植业基本情况:

主要种植各类蔬菜,如辣椒、白菜、南瓜、黄瓜等等,也有农户种植花生、玉米等,但大部分农户一般都是小面积种植,供自家食用,也有部分用来销售。

2、养殖业基本情况:

养猪是近几年来影响农户较大的产业。近几年猪肉涨价 ,一头可净赚1000元左右,如此大的利润导致原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纷纷改投养猪进而改变了农村产业分布。村里多以家庭散户养猪为主,生猪一般可卖9.4元一斤。其中饲料是一个重头,一袋饲料140多元,而一头猪平均吃掉四袋饲料,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但养猪的高额利益,村里以养猪致富的也有不少。农户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3、林果业基本情况:

民主村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为柑桔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一般农户柑桔种植量并不多,一亩地平均年产3000-5000斤,年产5000斤已经达到极限了,假如一户一年卖柑橘1万来斤可赚5000块钱,而近年来化肥的大幅度涨价使农户的负担越来越重。除去化肥的花费后就只剩两三千的利润。如此低的回报率不禁让农户心寒。因此,少量种植的柑桔主要供自家食用,多余的分给亲朋好友或就近销售。

4、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基本情况:

由于民主村工业落后,手工业收入低,服务行业不发达,所以民主村农户一般很少从事此类劳动,此类收入基本可忽略不计。

5、家庭成员务工情况:

村中外出务工人员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80、90后,如果不是在上学,就是外出打工。由于物价上涨给农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作物种植到日常的吃穿住行,不是靠单薄的纯传统产业可以支付的起的。因而很多人放弃了传统的务农形式而投身外出打工的行列。他们看到的是外出打工的相对于纯农业较高的回报率和部分轻视农业生产,嫌乡贫旧的思想。

二、家庭支出情况:民主村农户家庭支出主要为生产成本、生活开支、子女教育、医疗开支。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劳动力外流严重。这一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物价上涨给农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日常消费及各类开支不是靠单薄的纯传统产业可以支付的起的。因而很多人

放弃了传统的务农形式而投身外出打工的行列。部分人轻视农业生产,嫌乡贫旧。当然我们对这种现象无可指责,任谁都会被高回报率吸引,且这种养家糊口的方式也在各地区广为认同。但事实证明,外出打工的行列并非想象的吃香。一个人在外需要承担生活所有的开销,养家糊口成了不现实的空想。轻壮年出走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原先的农业由谁来管理?现象表明,老弱病残挑起了繁重的农务。而有些土地也开始荒芜,引起了资源的浪费。指望外出打工推动经济发展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该反思,以这种形势下去,谁来推动经济?哪种形势才能带领民众真正致富?

2、农民素质偏低。民主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9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9.8%。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不够高。大部分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很多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基本上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3、低保,医疗保险等福利问题。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本质目的是改善百姓的生活。而医疗保险,低保等问题也成了真正惠及百姓的关键。低保问题也并非表面现象那么明朗。许多孤苦无依的老人唯有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过活。日常的营养摄入根本不够,生活清贫如此却无人问津。更有反映所谓的低保并没有落实到实处。由于一些暗箱操作使得农村真正低保的农户没有得到低保而相对富一些的农户却莫名其妙的有权享受低保政策。养老保险的政策也由于投保费用高而未能实施。很多问题村民看在眼里却憋在心里,有不平却不知道提出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政府也只是做了表面工夫,未能真正替群众考虑到所有问题,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4、贫富差距问题。新农村推动了村经济的发展,在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贫富差距甚大。富者拥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资产不在话下。这样少数一批人通过大规模养殖种植或承包农业来发家致富从一开始的小规模经营到后来利用廉价劳动力逐步扩大规模。投资工业带来的巨大利润更是吸引富者集资生产。而贫困户既无资金支持又无知识储备,即使有心致富也无能力集资。虽说一个地区的发展肯定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但事实证明贫富两个极端正在不断扩大,很少有人注意到贫困的农户还住着黄土茅草屋,而富者却开起了奔驰宝马。虽说村里一些富裕者兴办工厂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但实际上是压轧廉价的劳动力,不提供技术资金,贫者想富也难。

5、物价上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归结到底一切问题都跟物价上涨有关。我们清楚地看到,菜价涨了,药价涨了,化肥价涨了。农业生产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农户的大部分收入 。由于农业投资大,获利周期长,收入微薄,给农户带来了厌农情绪,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上升的物价和停滞不前的收入水平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可以看到农户的购买能力在下降。涨价的一系列变化变化慢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导致了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现象,地区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四、建议:

1、立足农业特色。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部分人轻视农业生产,嫌乡贫旧的思想等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

乡镇的农业特色,创造品牌效应,促进农户收入的提高。加强精神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嫌乡贫旧的思想。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政府政策应该公开化明朗化。村民应该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些政策之所以难以实施是因为政府没有与村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例如养老保险遇到的阻碍可通过政府的扶持来解决。针对一些贫困户可实行暂时补助的政策,先由政府承担一部分费用,等受助者有能力偿还了再停止补助。实行人性化的政策管理。而低保问题应给予严格的等级划定并适当提高低保费用。

4、贫富差距一直存在但我们可以尝试缩小这一差距。实施互帮互助原则。有经验的成功者可以给贫困者传授经验与技术。而政府应该在技术与资金上给予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有序整合部门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和利用计划、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民政等部门的优势,为村民创业贷款提供绿色通道。这样可以让创业者无资金方面的顾虑,也可以大胆创业。相关的风险政策也应该及时到位。

5、适当调整物价。物价上涨的问题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一个政策或一个举动就可以改变的。我们只能作出适当调整来缓解物价上涨对民众带来的压力。政府已经在逐步发挥它的作用减轻民众负担,各类补贴补助,限制物价无牵制上涨的政策也正在取得一定成效。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其间政府与市场,民众的合作配合是置关重要的一步。

农户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农业产业化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主要依靠高新科学技术,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对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实行分区化的管理、科技化的生产、完善化的服务、一体化的经营、区域化的布局和专业化的加工, 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 依靠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进行农业基地的建设, 从农业种植基地到农户, 实施种养管、产供销、贸工农、物流通和科教学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生产机构和农业运行机制[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行, 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龙头”企业为主要依托, 形成农户组成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的基础, 形成农工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之间, 形成利益共同体,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增加农业附加值, 提高农民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 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的收入[2]。

近年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新事物, 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坚持农业产业化指标的基本原则, 即效益化、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从产业化经营效益看, 提高农产品综合增值率, 增加农业化经营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提高农民的收益率, 带动相关产业的增值, 实现效益优质化。从一体化的程度上来看, 利益是否共担和紧密型联合并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龙头企业刚开始建设并且发展的时期, 企业的优先生存并发展比从农民得到利润回馈更重要, 但等到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相应的实力之后, 与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合同或以其他的经营方式联合, 仍对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从农业生产规模化的程度上看, 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农业的效益就越好, 农业生产基地的面积越大对收购和建设加工企业越有利, 加工企业的市场经济效益越好, 农户积极性越强继, 形成的生产规模就越大, 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从专业化经营程度看, 专业化产品率越高, 规模就越大, 效益就越好, 实现农产品和市场的专业化。从市场商品化的角度上看, 农产品的用途一般都较少的用于自我消费, 而是经过了不同加工业环节生产成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后进行销售, 这样能得到较多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4]。这个过程体现农业不再是小农经济生产的自给自足的产业, 而是走向了科技化、商品化、规模化回效益化。而近几年农用物资的采购率越来越高, 表明了一部分农户已从“小农”中脱离了出去,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农民农用生产耕作物资走向现代化、工业化、机械化、科技化的发展。效益化→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排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在现阶段的发展, 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需要解决并克服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1 当地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较弱

目前, 虽然我国现已经存在了很多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 但龙头企业的“小、散、窄、弱、乏”的自身状态还没有完全摆脱。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龙头企业还仅仅是小企业, 经营的规模小, 经济发展实力弱, 资金链匮乏, 辐射区域狭窄, 带动能力较弱, 抵御市场风险, 外来资金融入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 并且所谓的龙头企业科技含量和生产加工技术普遍低下, 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 在农产品从加工到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方面技术支撑力度不够强大, 导致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弱小, 直接减少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 降低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 减弱了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头作用[5]。

2.2 企业主导的产业对农业的长远发展能力的欠缺

我国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时候, 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的主导产业较多, 相反生产加工大规模的、集中经营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相对较少。有些地方由于信息、技术、交通闭塞对龙头企业的规划没有提前做好, 农产品区域布局极不合理, 生产基地没有形成规模, 不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6]。更有部分地区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 缺乏自身品牌特色, 缺乏与主导市场的紧密联系, 同相似企业的竞争力相比明显低下, 影响了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领导作用, 不能长久快速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2.3 农户组织化的程度较低

分散、单一的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很好地应对市场风险, 没有强有力的农户生产组织对其保护, 在一些情况下农户的自身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维权呼声被纷乱的市场浪潮吞没打消, 农民在当下农业新阶段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而受限制。另外, 由于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底下也会造成农业科技推广的困难, 以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 涣散的农户组织化很难适应新阶段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2.4 不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而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内在持续动力,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众多的农户的利益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生产加工中企业也没有以农户为主, 不能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为农业、农户和小生产联合生产提供足够的农业资金、科学技术、专业指导等各项服务, 不能形成“利益均沾, 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就不可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7]。

3“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主要内容

3.1 企业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的模式

合作协议模式就是指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中, 企业与农户之间关于原料、技术、资金、生产和收购等方面达成契约并签订合同。这种形式在实际中还是形成较低水平的利益共同体,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在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的模式中, 农业生产者 (农户) 与工业生产者 (企业) 在生产效率水平上通常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利益分配会偏向于加工企业, 会造成受益分配不均, 但只要农民参与合作所得利益大于不合作的风险, 农民即使没有得到平均利润, 仍然会积极参与合作[8]。契约的签订与顺利实施, 需要双方地位的平等, 但是农户规模小、资金弱和生产销售能力差, 且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等因素, 与龙头企业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在这种形式中,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平等的关系, 二者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特别是当市场出现动荡时, 企业与农户之间不能有效的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风险, 造成合作内部也出现风险, 具体表现在:当市场价格整体下跌时, 企业为自身利益考虑会压低价格或拒绝收购;当市场价格上涨时, 农户为了眼前利益, 有可能不按合同私自将农产品在市场上出售, 不卖给已签订合同的企业。市场的变动随时就是企业与农户之间信誉的考量, 签订的合同以及建立起来的利益共同体都有可能瓦解, 进而损害双方的长期利益。

3.2 投入的生产资料实行入股的模式

生产资料入股模式, 是指在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作中, 农户以土地、人力或则部分资金等生产资料入股, 与龙头企业按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股份合作关系。在生产资料入股的模式中, 农户通过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龙头企业, 来获得公司的一定股份, 农户既可以直接参与公司的运营, 也可以不参与公司的运作, 按照投入多少进行分红。在这种形式下, 有生产经验的农户可以直接从事生产经营, 没有生产经验的农户通过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投入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即土地、人力的问题;同时, 分散、单一的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 也可以解决自身规模不经济、资金来源短缺等问题, 龙头企业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渠道等各方面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户分散经营的不足。同时, 这种模式与当下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相适应, 促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这种模式有比较规范的组织形式, 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生产资料入股模式对企业和农户有较高的要求, 交通、技术以及长期的小农小户经营这种模式依然很多年, 所以短期内还难以在我国农村全面推广[9]。为了能更好地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且能在全国进行全面推广, 政府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试点, 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虽然产业化经营不断的发展, 但目前, 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并不高, 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制, 不协调的经济成分和组织形式, 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例如, 龙头企业的实力不够强, 不能打造核心品牌战略等困难与问题。仍然需要当地的政府的支持, 农户和企业之间加强团结, 紧密协作, 互帮互助, 协同发展。

4 建立“龙头企业+农户”良性模式, 需要采取的措施

4.1 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我国的小农经营使农户种植只限于口粮, 没有形成规模, 也不具备进入市场的条件, 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底下, 在政治、经济力量又比较薄弱。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 与其他企业一样, 享有平等合法权益, 各利益主体之间通过相互合作, 利益互惠, 共同享受经济市场带来的效益。靠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垄断与农民建立的组织形式是不稳定、不持久的, 也是难以成功的。因此, 应当充分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 保障农户在市场的权益, 保障农户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保障农户在市场上的平等身份, 在市场中形成尊农、爱农、护农, 并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不能因为扶持龙头企业而损害农户利益, 出现企业独大而使农户受到侵害的现象, 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4.2 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实力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前,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农户与龙头企业还存在着不和、摩擦, 由于龙头企业的竞争实力不强, 出现一些只顾企业自身利益舍弃农户利益的现象, 龙头企业本身很难适应市场, 更加不可能带领农户提高生产效益。因此, 不能与农户建立良好完善的农企利益关系。首先, 龙头企业要更新利益取向观念, 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 谋求长远利益, 追求互惠互利, 树立可持续的长远发展观。其次, 龙头企业要走农业生产与农业学习研究相结合的路子, 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争抢市场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把农产品加工做精做细, 以新、特、优取胜, 实施品牌战略, 开拓市场空间。此外, 龙头企业要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创新,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制度章程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4.3 为龙头企业和农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化经营体制, 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形成良性产业化经营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今我国农业专业化的高度发展的成果, 使农户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不同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有效完善了农民生产资料, 销售条件, 资金运作和售后服务整体的产业化经营, 使农户在生产上消除了后顾之忧, 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加强了农户与企业的结合;同时, 促进了经营模式的更加优化。

摘要:当今中国农业中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三位一体, 紧密相连的一体化农业经营模式。自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 不但农业自身生产结构不断调整, 而且农产品产地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的调整。在整个过程中, 农产品产地通过内部调整结构和方式、外部优化设施和条件, 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同时, 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和需求, 为农业产地机构的调整提供了技术手段、销售市场、生产资金、客户服务等的支持,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构调整水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分析,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 周立群, 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 2001 (5) .

[2] 常向阳, 戴国海“龙头企业农户”的演进逻辑[J].三农问题, 2008 (7) .

[3] 吴群.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软科学, 2005 (11) .

[4] 翟海, 唐艺荣.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四种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 2008 (3) .

[5] 王爱群, 郭庆海.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起亚竞争力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9) .

[6] 周远和.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作用[J].广西农学报, 2004 (1) .

[7] 欧晓明, 曾小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3 (8) .

[8] 郝朝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 2004 (4) .

农户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订单农业企业在以往纳税筹划工作中经常没有科学合理使用各种税收优化政策, 无法实现节税工作目标, 导致订单农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税负高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订单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支出的人力成本, 是形成产品成本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形成售价时会产生大量增值税, 而这些增值税又不能抵扣, 导致订单农业企业税负过重。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 农业税收优惠政策虽在不断优化, 但绝大部分是针对农户, 而不适用于普通农业企业。此种情况下, 直接导致订单农业企业税负增加, 影响订单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订单农业企业纳税筹划的对策分析

(一) 合理利用“公司+农户”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 从事谷物、豆类等农产品种植的, 可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同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0年第2号) ——《关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精神: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 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的有关规定, 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但需注意的是政策的核心要点是公司承担包括销售、宣传、市场管理等主要经营风险, 农户具体从事农产品种植工作。因此订单农业企业在纳税筹划工作中需要合理使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 为农户提供种、肥、技术支持和农机具, 将农产品种植工作分包给农户, 公司与农户之间形成劳务外包关系;市场、管理、销售等经营职责由公司承担, 并承担主要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

此种经营模式实质是由公司与农户之间形成一个利益结合体, 公司与农户在这个结合体中间各尽其能、各司其职, 同时也能保证此种经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 降低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款, 让订单农业企业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商业化, 推动新型农业企业发展, 达到企业、农户互利共赢局面。

(二) 深入探讨“公司+农户”增值税优惠政策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 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的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8号文《关于纳税人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销售畜禽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称, 对采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销售畜禽, 属于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 应根据规定可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

但是8号文中仅说明以“公司+农户”模式养殖畜禽可免征增值税, 对粮食经销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种植谷物、蔬菜等其他农产品是否免征增值税未做出明确说明。我们是否可以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认定“公司+农户”种植谷物、蔬菜等其他农产品符合“农业生产者”这一身份, 从而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还需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而贸然认定可将免征范围由畜禽扩大到其他农产品, 仍具有一定的税收风险。

在此情况下, 可利用直接从农产品生产者手中购进其自产农产品, 无论是开具普通发票、还是代开发票, 均允许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扣除的规定 (《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37号文) , 增加企业的增值税抵扣金额;同时, 在支付劳务人工成本时尽量取得劳务发票, 以进行增值税的合理抵扣。最终只会形成农产品市场售价与成本之间价差的10%的增值税负, 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三) 继续探索“公司+农户”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国家大力助推三农经济发展, 在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等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 如《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8]81号)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等政策。而“公司+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又将是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只有集约化、抱团型的合作体才能共同抵御瞬息万变的市场, 因此, 为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随着“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广泛运用, 国家在政策制定时考虑了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还应多考虑其他组织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 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 企业也将在各项税费是否适用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进一步努力探索。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农产品企业在展开纳税筹划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诸多问题, 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经营风险, 影响企业经营成本, 无法保证企业经济效益。面对此种情况, 农产品企业就需要在纳税筹划工作中使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通过此种经营模式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从而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 助推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农业行业迅速发展, 为适应快速变幻的市场, 订单农业企业应运而生, 并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头戏。但是目前, 我国订单农业企业在纳税筹划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无法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基于此, 本文就对订单农业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进行探讨, 以期为订单农业企业纳税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税收优惠政策,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销售畜禽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Z].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8号.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公告[Z].2010年第2号.

[3]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的通知[Z].财税[2017]37号.

农户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农业技术研发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科技研发项目,在一段时间的投入与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何在更多适宜使用的地区进行推广是后续加强普及范围这一重要问题。针对此情况,本文对基层农业技术从其推广流程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基层农业;推广技术;应用方向;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基层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地,也是农业生产的坚实后盾,再高尖端和有效的技术,如果不在基层进行推广和扩大应用范围,就会失去技术本身的普及性特点,也无法起到基本的惠民目的。现阶段,农业推广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影响农业技术的高效推广。

1 基本情况概述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农业技术推广的确切定义与概念来源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具体表述为:“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1.2 含义与应用范围的规定

1.2.1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遵守的原则 推广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因地制宜。尊重劳动者意愿。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并与相关学校、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机构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共同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2.2 农业技术推广所包含的范围 推广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的所谓农业技术包括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这四大第一产业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高产技术。从内容上划分,包括为了农田供水而建造的相关水利工程、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而突出发展的土壤改良以及保持水土的相关技术等。

1.3 加强基层农业推广的意义

1.3.1 帮助农民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高产技术以及高效种植等技术都是为农民达成高产目标的主要基础,只有技术达标,才能有帮助农民的生产利用更上一层的机械化、集约化,进而体现为增加的收入。

1.3.2 利用技术改革和创新,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以技术为前提的革新帮助当地政府和农民在农、林、渔、牧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与优化。

1.3.3 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牵动着我国许多关键性问题。要想让我国经济得到更稳定、更持久的发展,那么利用技术推广巩固农业经济就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2 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工作环节的不足之处

2.1 推广过程中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力度不够

一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原则。很多技术推广人员容易对某一地的发展情况照搬到本地;二是不尊重劳动者意愿。由推广员主动促进劳动者基于对知识了解度之上的扩大兴趣的投入力度不够;三是只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不追求生态效益。在相关作物技术引入时,许多技术人员只关注了如何高产,却没有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2.2 与各组织结合力度不够,未形成一定推广项目链

进行技术推广的一大原则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并与相关学校、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机构和劳动人民相结合。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则不完善。实际的推广项目链未能形成,要么有相应流程,但结合力度和投入程度不足,导致后续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 队伍技能水平不足及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足会严重制约技术推广进展效果。农民不了解如何合作以及合作后的相关利益分配问题。部分农民对于参与合作持有抗拒心理,影响后期农业技术的推广。

3 针对问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对策

3.1 基层技术推广流程化

建议在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时,通过各个细节进行推广流程化。例如,引入农业合作社概念,加强对专门引入机构与引入人员的培训,确立农业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农业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加强交流和加大人才引进

灵活掌握不够,还要加以应用。比如建立农民合作社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就是很好的措施。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应通过完善各种机制来保障农民愿意在合作社中相互帮扶,而不是自己单干。同时还要确保合作社名副其实,以合作社为引导,切实为成员带来技术的引入、培训和推广生产一体化的项目等,以保障农民切实学会技术并加以应用。

3.3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依旧停留在传统模式,即靠上级推动下层才有所行动的模式,而非自己主动进行各方联系,加速技术引进。除了主动性以外,还要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推广工作之间的合作力度。尽可能利用数据库、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力度提供保障。

3.4 加强示范推廣项目的宣传

建议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宣传工作,确保在技术推广前农民对其有一定了解,避免因为不了解而导致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4 结语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推广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技术推广时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就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铁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山西农经,2017(09):38.

[2]李自文.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15,35(16):246.

作者简介:宋腾,苗族,本科学历,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上一篇:血管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宪法监督体制试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