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广义上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位于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 包括地铁车站、地下商场、娱乐、餐饮等供公众使用或活动的地下空间。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的方式组成相应空间, 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 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 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 私密性较小, 处于实体空间内, 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地下空间利用中, 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人们在地下活动时, 由于与户外隔绝, 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只能由有限的洞口联系, 造成空气不流通, 湿空气难以排除等, 人们对地下空间常有一种恐惧心理, 当他们进入后, 难免会产生压抑感。地下建筑不同于地面建筑的特点, 主要表现如下。

(1) 地下建筑被封闭在地下, 没有阳光和水、没有外部景观和自然景色, 而且由于难以利用自然光线, 人们无法形成时间观念, 这是引起人们不安的原因之一。 (2) 封闭的地下空间中, 缺乏人们在地面环境所熟悉的环境声、光线及自然景观, 没有鸟语花香, 无自然的风感, 会使人们产生身处一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有的恐惧和反感, 并有枯燥乏味、与世隔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又会使人们将地下空间与一系列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 诸如:死亡与埋葬、坍塌与骚乱、潮湿与不舒适以及穴居、贫困等。 (3) 人们身处特别的环境, 加上个人体验、宗教传统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对地下空间“无意识”的消极作用, 不少人可能会产生幽闭恐怖, 联想到阴曹地府、闭塞的坟墓、阴暗潮湿、空气浑浊、令人窒息等, 这是引起人们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

综上所述, 由于人们的心理影响, 地下公共空间并不被所有的人接受,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 习惯与非习惯空间的设计差异。

人们习惯的外部空间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而如果在地下不能创造这种“外部空间”, 人们感觉不到已经习惯的“外部空间”的刺激, 而根据人类经验证明, 人们只有在“外部空间”这种环境下, 才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佳刺激效益, 感到舒适, 从而使人处在最适于机体生理需要的环境内, 情绪唤醒水平最佳。而在地下空间环境中, 只能引起消极心理作用。

(2) “无意识”的作用。

人们即使在内部条件和地面传统建筑一样的条件下生活工作, 还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脑子里己经有了地下环境的“心理地图”的“无意识”。这个“心理地图”是一幅黑暗的恐惧地。人的这种“无意识”的来源是很复杂的, 它也许来源于人的体验, 以及传说、宗教等文化背景。因此用充满生动景观的地下空间来打消人们的固有的抵制地下空间的观念已是迫在眉睫, 直接关系到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

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处理, 人们进入地下后会有一种新奇、舒适感, 并与大自然浑如一体, 忘掉自己身置地下, 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们的地下心理压力。

2 通道系统设计

地下步行道路由于缺乏周围的自然空间容易给人造成压抑和闭塞感。如果仅仅将长长的走道作为地下建筑水平的联系空间, 容易给人一种压力, 这种感觉无法让人停留。因此设计上更应该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出发, 体现对人的关怀。在通道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 由于地下通道环境较单一, 行人在通道内作水平运动时, 一般人的视线会集中于仰视为30°范围内, 在超过30°的仰视部分, 虽在视野之内, 但已退居为背景地位, 所以步行道的景观应以靠近地面的视线为主。 (2) 从生理因素方面考虑, 步行街的长度以500m以内较为适宜, 人在步行街长度距离超过1000m时更愿意借助交通工具, 在环境适宜、优雅的人工气候调节控制的室内步行街中一般可达1500m。通过铺地材料、色彩、图案, 商店性质等差异处理, 构成不同的步行空间, 使人不断交换印象, 减弱长距离感。 (3) 地下商业街人流主通道宽度要根据人流预测计算出适宜宽度, 一般至少6m宽, 通道要简洁、明快、方向感强, 不要曲折拐弯, 不要有袋形走道和死胡同, 并确保有两个方向的疏散通道。

3 边界设计

人在城市空间中获得的直接信息, 来自空间的视觉界面、界线和空间中的形体。这些限定空间的界面和界线本身不是空间, 但离开他的空间就不能成立。活动往往从边界开始继而向中心展开。边界容纳双倍的信息量, 两相邻界域在边界处相互融和渗透, 处于临界的混同。界面由于围合物质的可塑性不同可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硬质界面是指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构成的界面, 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界面所构成的界面。由硬质界面所构成的, 显示永恒、生硬与端庄感的空间为硬质空间, 由软质界面所构成的空间是软质空间, 具有自然的、活泼的、安全的、温暖的、消遣的感觉。地下空间只有内部空间, 因此界面的设计尤显重要, 边界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l) 地下空间的各个出入口是地下建筑外部意象的重要部分, 应在设计上提供更多的外部视觉信息, 使出入口易于识别和进入, 并根据作用的不同, 提供不同的界面处理, 从而有效地抵消向下进入地下建筑物的负面影响。 (2) 清晰统一的整体意象。有时一系列连续的标志物存在, 每个细节都会让人联想到下一个, 关键的细部又激起使用者特别的感动, 这可以成为人们在地下公共空间中穿行的标准方式。附加的细节经常能有助于让人们感觉到正在接近终点或是某个中间目标, 为了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和功能上的有效性, 这种序列必须充分连续, 虽然节点处的细节会比较密集, 但整体上没有长的间隔。它有助于人们进行识别和记忆, 熟悉环境的使用者在熟悉的序列中可能积累大量点的意象, 当然如果序列被倒转或被打乱, 其可识别性也可能被破坏。 (3) 界面设计应具有导向性, 将人员引入地下空间的不同功能区域, 并具有可识别性, 易于找到下沉式广场或出口。

4 节点空间设计

节点是在空间中使用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 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 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 通道的交叉或汇聚点, 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 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 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节点是组成城市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城市道路、街道、广场、码头、车站、建筑物等的出入口、交叉点、标志物或是控制整体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由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多样性, 且其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间隔, 而且相互渗透、流动和引申, 因而它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有组织的、明确的交通系统和空间结构, 有突出的视觉中心, 并且有其自身的特色。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如下。

(l) 节点根据功能不同, 可分为连接性节点和主题性节点。连接性节点是指在城市中对人们具有强制性的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 因为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因此, 人们到这里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比平时更清楚地感知周围的环境。正因为如此, 连接点处的构成因素所特有的显著取决于它们所处的位置, 比如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交叉口、地下交通枢纽。此类节点应通过清晰的空间印象和可识别性利于人们在空间中定向, 找路和交往。 (2) 主题性节点应具有特色, 由于人们在地下的方向感很差, 应强调其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创造有序列的空间, 入口一般是鲜明的标志性节点空间, 通过入口进入街道, 行进至中庭、下沉式广场, 体现其连续感。在一点上日本的地下街处理很妙。大阪虹之盯地下街长800m, 在该街内设计了5个休息广场, 并以主题进行构思广场内的艺术效果:如:“水之广场”、“绿的广场”、“光的广场”、“晶的广场”、“爱之广场”, 作为地下街可识别性的节点。 (3) 下沉式广场的大小会因为广场位置和环境各有不同。凯文·林奇建议40英尺 (约12m) 是亲切的尺度, 围合广场不超过450英尺 (约135m) 为宜, 下沉式广场面向人行道的边界处理, 应使越多的人觉得广场是道路红线范围的拖延, 通过绿化、小品的设计的延展, 暗示对人们的欢迎。 (4)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地下空间中某些消极因素,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天窗、下沉式广场、采光天井等直接引入自然光, 尽量创造一种明亮、开放、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创造宜人的环境, 促进人们的接触与交流。 (5) 下沉式广场、厅、中庭设计应注重主题和个性的塑造, 通过环境小品, 绿化、座椅、电话亭的设置, 创造多样化、人性化停留场所。 (6) 节点空间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视觉和心理上的考虑, 也是灾害发生时人群安全疏散的主要出口, 所以建议每隔50m~70m设置一处中庭或下沉式广场。 (7) 出入口设计反映“孤立但平等”的思想, 对入口、区域的设计标识、场地设施作整体考虑, 通过精心的设计, 不仅为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 同时为所有人使用。

5 标志物设计

标志物是使用者的外部使用参考点, 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似乎存在一种趋势, 越是熟悉地下公共空间的人越要依赖于标志物系统作为向导, 在先前使用连续性的地方, 人们开始欣赏其独特性和特殊性。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 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 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 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因此在标志物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 独特性。标志物应有清晰的形式, 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变化, 建立起局部的对比, 更容易被识别, 被当作是重要事物。图底对比似乎是最主要的因素, 衬托一个元素的背景并不局限于其邻近的周围环境。在另一方面, 被访者挑选标志物还可能会因为它在环境中显得非常独特, 或是在地下公共空间中显得十分新潮。 (2) 位置显眼。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 在很远处都能够清楚地看到。 (3) 在标志物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感觉体验 (可触摸的雕塑所具有的质感、喷泉所具有的声响和感觉) 可能带给人一种短暂却愉悦的感觉。

摘要: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本文以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象规划带设计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通道系统设计、边界设计、节点空间设计、标志物设计的相关思路,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郭彦国, 仝振兴, 任文君.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研究[J].科技资讯, 2004 (1) .

[2] 赵俊玉, 陈志龙, 姜韦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和管理体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0 (2)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 要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促进地下空间与城市整体同步发展, 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指出, 要抢抓新型城镇化统筹发展的历史机遇, 更好发挥城市地下资源潜力, 形成平战结合、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城市地下空间。因此, 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与建设, 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城市防护体系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融入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 应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 应考虑人民防空和防灾减灾的需要, 还应考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需要, 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相互连通、点面结合、地面建筑与地下空间协调配合, 大力提高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城市地下空间综合效益, 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兼顾人民防空要求, 人民防空建设规划还须积极应对世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挑战,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人防建设全面发展, 更好的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是坚持创新发展。要解放思想, 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实的落脚,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把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更加自觉的把人防发展放在国家安全形势的大环境中去审视和谋划。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防护体系建设、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平战统筹兼顾、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落实防护要求和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等难点问题的研究。三是搞好统筹衔接。既要推动人防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又要做好与城市综合防护体系建设规划、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规划、军事斗争准备规划、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使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与军事斗争准备总部署相适应, 确保总体布局、发展目标、政策措施有机对接, 使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协调。

二、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应统筹兼顾创新发展

(一)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是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民防空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 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使命。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人防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把人民防空建设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人防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设了近百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 其中80%以上都得到了开发利用。这些工程的建设和使用, 打牢了人防战备基础, 提高了城市总体防护功能, 优化了资源配置, 完善了城市功能, 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服务社会、保障民生、建设平安和谐抚顺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 全市利用人防工程兴建了一大批档次高、功能全、效益好、设施完善的地下商场、超市、餐饮、文化娱乐、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年创造产值 (营业额) 近1.5亿元, 上缴税收750万元, 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人。人防建设产业化、市场化已初具规模, 人防事业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二)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战略, 全省城市化转型明显加快。抚顺市委、市政府也适时提出了“一极五业”战略布局, 使城市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同步加快。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地域规模不断扩大, 中心区域人口密集, 也带来了交通紧张拥堵, 环境污染加重, 土地资源匮乏等。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及人防工程的开发建设, 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和谐美丽抚顺,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三)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是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减灾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使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 空袭与反空袭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作战模式。当今世界, 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但整个世界并不安宁。我国及周边地区军事战争形势始终纷繁复杂。“朝核问题”久拖不决, 朝鲜半岛几近战争边缘, 形势异常严峻, 东海、南海、台海亦不平静。我国沿海地区重工业及经济发达城市较多, 重要经济目标密集, 一旦发生战事, 必然是敌人空中打击的重点方向。人民防空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防空工程, 不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 不论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还是现代化核战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防护作用。可以说, 人民防空工程即是抗衡敌军事力量的重要设施, 也是国家防御能力和国防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减轻空袭危害,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保存战争潜力, 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平时期, 人民防空工程又可以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提供疏散与避难场所, 提供物资储备空间。因此, 大力开发城市地下空间, 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是关系国家生存和安危的大事,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伟业。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时, 应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编制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及人防工程建设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将城市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之中, 明确城市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建设重点, 坚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1.1、BIM技术定义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或建筑信息管理 (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结合了数字信息与计算机技术, 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设计项目并对施工进行指导以及维护运营的新技术。

1.2、BIM技术的特点

1.2.1、可视化

BIM的可视化是几何信息和构建属性的可视化。BIM不仅可展示方案设计、碰撞检测、分析避灾路线、施工模拟和生成效果图等, 而且可直观地表现构件的体积、材质等属性。可视化为项目分析提供便利, 提升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2、信息化

和传统建筑CAD技术相比, BIM技术最核心的在于通过数字信息, 建立了可供设计师获取信息的三维建筑模型数据库, 计算机直接管理。

1.2.3、参数化

参数化系统需要仔细地工程判断以及在设置输入与再检查的责任和输出和一个指定明确方法的要求。参数化会在大量的参数和几何限制加入到模型时发生。参数化性能也是在BIM技术的一大亮点。

1.3、BIM技术优势

1.3.1、协调性

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涉及面广, 参与方众多, 各方彼此的协调性至关重要。信息协调一致, 高效传导, 避免信息丢失以及冲突现象。BIM不仅能实现地上、地下建构筑与环境的协调, 还能够实现地下建构筑自身及内部环境的协调。BIM改变了传统的沟通方式, 实现了共享的数据中心, 有利于协同效率的提高。

1.3.2、模拟性

BIM可以实现照明、节能、紧急疏散等情况的模拟设计, 实现低污染、省能源的目的。而且, 它还可以进行4D、5D的模拟,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项目实施过程精细化管理。

2、我国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大都是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及相应商业区开发和地下停车库建设, 甚少考虑其他地下功能的开发和建设。以地下管线为例, 城市地下浅层遍布各种管线, 设计的标准不高, 没有统一的规划及管理, 路面常常遇到遭遇“开肠破肚”;与此同时, 其他的对地下工程的施工又会很容易地破坏管网, 给整个城市生活带来不便, 甚至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 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综合规划的缺乏, 阻碍了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地下空间开发混乱, 规划难以实施。

利用BIM平台可以实现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BIM技术实现可视化、碰撞检查以及施工模拟, 在项目实施前施工“预演”, 及时发现设计错误, 分析不同资源配置对工期的影响, 综合考虑选出最优的施工方案, 以对保证工程品质, 提高效益。BIM技术可以实现精确的分包工程量, 继而统一管理。

3、BIM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3.1、地下空间规划阶段的应用

科学发展地下空间必须要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规划。利用BIM技术的协同性、可视化和分析模拟功能, 对地下空间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借助BIM平台, 实现复合型地下综合体、地下城等设施的规划设计, 改善地下空间用途功能单一的现状。充分发挥BIM平台的分析模拟功能, 对地下空间的人流、物流、联通性、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和风环境等详实分析, 进一步论证规划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各种数字化展示软件层出不穷, 但仍没有一个能有效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的综合平台。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强力引导和推进BIM技术, 实现数字城市平台与技术平台的无缝衔接, 发布规划三维信息, 共同分析和监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提高我国城市地下的空间规划利用的综合水平。

3.2、地下空间设计阶段的应用

3.2.1、BIM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中应用

综合管廊设计伊始, 运用3D扫描技术, 可获得管廊建设区域的场地模型, 结合BIM功能, 深化细化场地模型, 尤其突出与管廊设计相关的地形、道路、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和其他影响设施等。

管廊的上部多是市政道路, 因此, 管廊设计时应全面考量上部道路的类别以及设计负载, 利用BIM模块的结构核算功能, 验算管廊结构, 保证廊体安全。管廊最小覆土应当依据道路施工、行车荷载、路面结构厚度以及地下设施竖向综合等因素加以明确。

管廊的重要节点处, 如管廊过河段可平面或纵段外扩, 达到规避桥桥墩的目的, 廊体转折角同时满足廊内各种管线设计的规定。综合管廊设计时, 还应结合管廊的远近期规划, 对重要交叉节点、衔接点等处利用BIM预先规划空间, 降低后续管廊实施的风险, 从设计阶段避免施工损失, 提高管廊工程品质。

3.2.2、BIM技术在地下交通设计中应用

近几年, 轨道交通和地下车库行业是我国地下空间开发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以某地铁站为例, 该项目运用BIM技术, 从方案阶段即开始建立与积累工程数据库, 利用数据表格反向驱动模型, 模型与数据完全同步, 项目参与各方可以精准掌握项目进展。地铁站室内装修设计时, 将工程做法、设备信息整合以及材料信息等整合在BIM模型中, 方便了施工, 提供了运营管理资料。

3.3、地下空间管理阶段的应用

地下空间中的数据采集仪表, 具有传感功能, 可获取每个仪表区域的能源使用情况。其数据传导至BIM平台, 便于实现地下空间的智慧化管理。地下商业街、地铁站等人员密集处, 其安全疏散至关重要。利用BIM与监控系统衔接, 强化了日常管理, 在突发紧急下, 可精确定位问题区域, 及时规划出安全疏散路径。

总之, BIM技术优势显著,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 集合BIM技术的力量, 整合项目全生命期的数据信息, 综合分析各项技术指标, 论证地下空间规划的可行性, 加速智慧城市的的建设。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各种“城市病”浮现,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上日程。然而, 近几年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与阻碍重重。BIM的出现为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提供可能。本文将探讨分析BIM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综合管廊

参考文献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 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在其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包括了电信、电力、热力、排水、给水以及燃气等地下管线,地下管线承担着整个城市的能源输送、传递信息、减灾排涝以及排放废弃物等责任,是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生活基础与物质基础,是城市发挥其功能、保证社会经济与城市健康、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城市生存的“生命线”。

[关键词]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74

1 前 言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指的是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地下管线的新建、扩建以及改建工程所形成的反映真实的地下管线在建设的实际过程与现状,并且保存具有价值的文字图表以及音频视频等多种载体的档案资料。科学完整与规范合理的地下管线档案,可以为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地下管线的敷设与空中管线的入地等工程的开展,但是一些城市的地下管道档案的管理力度不足使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档案可以查询,没有数据可以依照,导致地下管线的施工中反复开挖道路,常常破坏到地下管线,拉链式的马路现象也比较严重,给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与矛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安全隐患,不仅使地下管线的建设成本增加,还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

2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2.1 没有实行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的统一集中管理

由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所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因此就会出现多方面多头目管理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现象,使得地下管线档案有的被城建档案的管理部门所保管,有的被规划档案部门所保管,有的被测绘档案部门所保管,有的被管线建设部门所保管,这就使得档案东一点西一点,在使用到的时候往往要到处找才能找齐所需要的档案。

2.2 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

随着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城市的地下管线也在不断的扩大与延伸,因此城市地下管线的构造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有一部分城市的管线部门为了查清地下管线而重资投入,运用一样的核心技术,即GI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头开发与研制,使得同一个项目进行了反复的投资,造成严重的浪费,并且没有显著的查实效果。

2.3 管理不严格,城市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

受到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的影响,城市的面积在发展中不断地扩大,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无法跟上城市的发展水平,一些专门为了收藏与保管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单位与部门,其收集与保管的地下管线档案却是少之又少,并且对这些档案的管理不严格,使得地下管线档案档案不准、无档可查,这就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档案的参照,不了解地下管线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盲目的施工,造成有挖断地下管线的现象常常发生,使得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经济的损失,并且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解决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城市的地下管线作为城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瘫痪,特别是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问题,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使得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不可预计的隐患,同时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与信息化的工程,对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使得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更加有保障。因此,制定相关的管理对策刻不容缓,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中一个新的课题,对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化,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落实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

要想使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就必须按照我国制定的与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的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我国现阶段有许多大中型城市与沿海相对发达的城市都不断地开展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与管理工作,一些城市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与协调,成立城市地下管线的领导小组,建立起负责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的管理机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领导部门进行组织与管理,是很难把这项工作做好的,因此,可以在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处,当作是规划行政部门的直属独立单位,编制组织与规划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实习报告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的用地审批与工程建设报建审批,同时对城市地下管线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与信息化管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相关部门要有特定的业务可以对全市的地下管线规划区的管理负责任,并且要对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定期的检查与时刻的监督,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要按照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进行管理,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收集、保管、编制与利用,强化规划部门与建设部门以及档案信息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的进行。

3.2 建立健全地下管线管理法规

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巨大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部门很多,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很难统一协调,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要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报建开始,从“龙头”抓起,控制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龙尾”,给予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支持,把地下管线的管理以及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真正纳入到法制管理的轨道中,从而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控制力。

3.3 加强人才培养与物力经费的管理

由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是一项具有特殊性与专业技术的工作,同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要想使城市的地下管线工作更加稳定有效的进行,保证城市的稳定与安全,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与重视程度,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迫在眉睫,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技术与设备支撑的同时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因此,相关的地下管线管理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保证资金到位,才能使城市的地下管线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

3.4 对各个项目进行严格的把关

对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必须严格把关,主要有:①地下管线的报建:必须要有规定的工作人员进行巡视,如果有不按照规定报建的情况,就必须要执法检查;把好地下管线报建关。一定要组织人员巡视,发现未按规定报建的,要进行执法检查。②签订协议责任书:在申请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时候,要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相关机构签订工程档案责任书,仔细阅读责任书的相关条款与协议,并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具有准确性与完整性。③竣工测量:在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竣工覆土之前,建设部门要委托专业的测量单位对工程进行测量,从而形成准确完整的竣工数据与管线图,满足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库的规定与建立起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因此,竣工测量是整个城市地下管线中最重要的核心关键。④竣工的验收备案: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中如果没有经过竣工的验收备案,就不能将工程投入使用。⑤移交:建设部门与城市地下管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测量部门要及时向所在的城区专业档案部门移交相关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相关资料与工程图,通过电子信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模式把档案以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形式同时上交,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3.5 建立完善的地下管线档案管理责任追究机制

城市的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存与发展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城市化水平越高,对城市地下管线的要求与依赖性就越高,因此,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管理是城市进行防灾减灾与应急的重要条件,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城市数字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要加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以及管线工程的测量单位、档案管理单位的法律责任意识,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让相关的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与档案管理单位能够更加严格谨慎的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与生命线,担负着城市能源输送、传递信息、减灾排涝以及排弃废弃物等责任,而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单位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指明灯,因此,对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保证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运行与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冬梅.浅谈影响地下管线探测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地名,2011,2(6):236-569.

[2]李文华,胡波,侯娟.以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为突破口 全面推动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J].城建档案,2010,6(8):156-648.

[3]孙佳丽.如何加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J]. 黑龙江档案,2010,6(5):486-669.

[4]李军华.整合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助推城市深度智慧管理[J].中华建设,2011,6(8):469-254.

[5]鞠霞光,杨爽.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内外,2011,2(2):226-365.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结构组成

城市地下管廊大多是由市政管道、电缆管道等组成的。市政管道又有给排水、供热、天燃气等多种管道类型。电缆管道有两类, 分别为供电管道、通信管道。通信电缆移至地下管道可以保证其运行的安全性, 大大地减少了外部因素对电缆的干扰。供电用的电缆埋设地下, 可以有效地释放地上的空间, 还可以有效地躲避天气因素的负面影响。此外, 城市地下管廊中还有一些为满足城市专业服务的综合性管道, 包括专业管网和技术性管道。

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与技术要求

1. 设计的便利性原则

由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由多种专业化的管线组成的, 再加上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 管线建设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所以设计人员对地下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考虑到后期施工及维护养问题, 设计人员要同时保证后期的便利性原则。在设计工作开始前, 设计人员要进行一次细致的地质勘察, 以便于合理地布置专业管线的位置。设计时, 尽可能地提高管廊内的空间利用效果, 尽可能地加深管道的埋深。换土垫层或碾压方法的确定, 设计人员要依据土层的厚度来定。土层较薄的话, 要确保开挖出填补垫土厚度, 以便于施工。如果管道建设范围内存在坑塘等不利地基, 设计人员一定要明确措施进行处理, 不能影响管廊基础的功能作用, 从而保证地下管廊的整体质量。

2. 结构设计要保证长远性

在进行管廊的结构设计时, 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其长远性的需求。也就是说, 设计的结果不仅要满足管道的应用需求, 还要有一定的预留位置, 便于日后管线的发展要求。通常情况下, 地下管道均采用直埋管道铺设的方式, 管道会受温度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易出现管道热胀或是位移现象。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 设计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对固定墩的设计, 利用科学的手段合理地计算出固定墩的位置, 从而提高管道的使用效果及运行效率。

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位置

一般情况下, 综合管廊可设置在一般道路的绿化带内, 这样会相应地减小施工难度, 资金投入方面也不需要太多的预算, 是目前众多城市中最佳的布置位置。如果综合管廊设置在道路的中央分隔带部位, 还要考虑到道路美观问题, 同时满足城市美化环境的需求。

4. 布局规划设计

城市地下管廊的布局应与城市的功能分区、道路网状规划、建设用地相协调, 避免互相影响。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 要求设计人员在城市管线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以保证地下管廊整体的合理性。如遇交通繁杂或是地下管线数量已过多的地段, 设计人员要周全地结合实际情况, 以确保管线布局的有条不紊及科学性, 确保地下管廊的施工质量, 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以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面的发展需要。

5.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断面设计

在断面设计中, 设计人员应清楚地知晓管廊内的纳入管线规模、种类以及建设模式等, 充分考虑具体要求, 再考虑预留空间需要, 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设计出能够满足安装工作及维养后期工作的的优质断面。一般情况下, 管廊两侧设置的检修通道净宽在1.0m以上, 内部净高都高于2.4m。但需要注意的是, 当设计人员对天然气管道或是热力管道进行设计时, 由于其特殊的性质, 要给予其规划一个独立的舱室, 保证城市地下管廊的运行安全性。另外, 110k V及以上的电力电缆不能够与通信电缆同侧规划设置;电力管线不能够与热力管线同舱室安装;热力管道与给水管道规划于同一侧时, 要将给水管道规划于热力管道上方。再有, 设计人员还要考虑到地下综合管廊的排水设施, 避免积水对管线带来负面影响, 可以在管廊内设计分流排水管, 同时可以巧妙地运用管廊本身结构来收集雨水。

6. 地下综合管廊的竖向设计

地下管廊的具体埋深方面, 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管廊横断面的影响, 包括涵洞等与综合管线的交叉现状, 以及地层的结构特点、地层的结构抗浮要求等。设计人员要保证设计的管线埋深能够满足路面上的荷载要求, 一般情况下覆土的深度在1.5-2.5m就可以, 设计人员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包括地质、地下水位、沿线交叉以及地面上的绿化植物等, 确定最终覆土厚度参数。

三、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现阶段, 我国的城市在快速地发展中,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进行科学性地设计, 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行质量, 此外还要向外观美化方向发展, 以期适应城市建设的多样化发展, 使其能够为城市的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量。

摘要:俗话说得好, 地下综合管廊就是一个城市的“地下生命线”, 可见地下综合管廊的重要性, 政府部门应重视其建设, 越发地完善相关的政策。地下综合管廊从字面上可知, 其是城市中埋于地下的各类管线的整体, 维护着城市人民各方面的正常生活, 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是, 较于其它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的地下管廊的综合设计工作开展得较晚, 还需要我们业内人士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本文主要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进行了结构设计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熊超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设计与施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 2016 (15) :162.

[2] 李庆丽, 张兴凯.撑死综合管廊规划浅析[J].住宅与房地产, 2015 (28) .

[3] 周良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防水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的探讨[J].江西建材, 2017 (22) :106+111.

[4] 李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防水的设计与施工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 2016 (14) :55~56.

[5] 田飞.实例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弱电系统的组成及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 2016 (08) :208.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讲解了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发展趋势,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字:可达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发展趋向

1、前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时也使得人们对城市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随之而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应用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市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才能够有效推动到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基本内涵阐述

在国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通常是政府公共行政所提供的相关设施,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到了一定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的主要机构不仅限于政府部门,同时还提供私营部门,社会企业等,一般三种机制提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1.政府中的公共部门直接提供到了相关的服务设施;2.政府补贴私营部门提供到了公共服务设施;3.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融资,但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直接进行监督。我国的城市住宅区规划和设计规则中把公共服务设施定义为适应人口规模或住宅规模的所有设施的总和,可主要是为可以满足到了所有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并提供到了一个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服务。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服务业的支持载体,它一般是指城市区域空间和公众在城市地区的教育,体育和商业等城市社会基础设施。交通版系统将可达权性的基本含义与个体在空间中移动的能力联系起来。一般来讲,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当人群或企业到达的地方能够进行对自己比较重要的活动时,他们在此所获得的机会就是可达性力求概括的含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是社会公共产品中的类别。国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主要由政府部门主要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并未在学术界统一。一般来说,在外国文学中,它通常是指具体规划概念和规划目标。依靠某些技术手段,它系统地安排,设计,结合和分配特定城市,城市地区和城市的住宅区或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它是一个由公共服务,线路,地区和网络多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组成的多目标系统,符合公民的最大公共服务需求。

3、国外研究进展

可达性研究的主要模型有传统的引力模型、效用模型、活动模型、等时线模型等。其中,等时线模型也是该决策分析中的常用技术方法。等时线模型以时间地理为框架,用时间成本来衡量时空可达性。

以面向服务需求为核心建立等时线所反映的是某一类POI的整体可达性,而非局限于特定点,同时在可视化表达上具有优势,例如其形状、疏密变化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信息同时相较于分區统计图的可视化方法,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局变化特征,而相较于热力图,又能够更直观地量化研究对象的数值变化。

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影响因素分析是选择公共服务设施的分配模式。在规划和分配公共服务设施的前提下,Fierflyph研究了公共投资政策选择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配的影响,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的重要因素。Belerrkip等人研究了公共服务设施(如纳卡拉居民)在公共服务设施上的影响,如公园,文化和娱乐,发现使用集团特征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影响。OhnicArruthers等人按照1982年至1992年的影响进行了对美国城市公共服务开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人口密度是城市化地区的空间扩展,行政部门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分配有很大影响,空间可访问性是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分配中最有效的测量工具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典学者已经开始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可访问性测量等都展开了研究。Mitchel Langford(2008)使用两步移动搜索分析方法来研究交替人口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行性影响的测量模型,并将加迪夫作为南部南部南部的实证领域。使用了一些在城市中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见性变化,结果表明,区域密度模型往往会显示低可访问性分数,但具体模型取决于本地因素,模型假设和方法。Rashed Al试图研究孟加拉国达卡市贫困城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弱势城市穷人,无论是普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还是服务个人群体和身份,公共服务设施都可以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它们是否科学合理,为公众提供参考服务设施配置评估提供了有力的衡量标准。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逐步进入分配后效益研究阶段,可达性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多。当前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研究也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学术界已经开始探索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后续效应,并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评价进行研究。麦卡利斯特提出,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中心的设计中,规划师应当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建立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与公平评价指标。

4、国内研究进展

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分配和发现现有分配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佳配置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学术界主要研究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配的分类,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广州为例,高俊波和其他人通过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生态学。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社会分化特征,在不同社会群体的住宅单位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和可访问性存在了一定的差异,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和可访问性完全一致。本文研究了杭州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现状,并发现杭州城市社区服务设施有一些问题,如社区建设和规划之间的断开,社区建设和管理,社区不满等,为此建议加强社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李微通过对规划指标的对比分析和现状分析,分析了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指标和实际规划建设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划指标的分布相对较低,缺乏理念灯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从澄清项目、统筹规划、完善建设机制等的方面加强到了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气候等的一些自然因素。

5、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趋向

5.1、加强公共服务空间规律分析

在过去,在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数据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一直是基于宏观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被视为城市社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城市社会服务业的基本材料载体之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会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城市的发展进程。在未来,有必要专注于各种类型的共同服务设施中各种类型的共同服务设施的聚合影响。需要特定人口要求的空间来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所需的空间。尽管如此,在实践中,可以使用空间配置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法认知的配置中不断深化。

5.2、公共服务设施绩效评价

为可以确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整体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必须与房地产的需求相结合建立和实施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应用绩效评估系统,可以定期提供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判断和分析数量,质量和特定内容。还有必要通过问卷或社会访谈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并调查当前的设施满意度,而不仅仅是目标配置方案,这将有助于不断改进和优化现有的配置系統,为当代居民提供到一个良好的公共服务空间,才可以满足到了人们在设施配置中的个性化需求。

6、结束语

由上可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过程中应当要具备科学合理性,其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为此有关人员应当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到相关措施,完善和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最终才能够确保到配置的科学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代兵. 大都市乡村公共服务可达性评价及空间治理启示--以上海市青浦区203个村居单元为例[J].  2021(2019-4):8-13.

[2] 谷晓坤, 庞林芳, 张正峰. 基于上海市青村镇公共设施可达性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研究[J].  2021(2014-7):71-75.

[3] 矫德阳, 原源, 江文亚. 城市更新中的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城区为例[J].  2021(2016-21):63-66.

[4] 高军波, 余斌, 江海燕.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J].  2021(2011-8):55-61.

[5] 浩飞龙, 王士君, 谢栋灿,等. 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的长春市商业中心可达性分析[J].  2021(2017-2):68-75.

[6] 殷为华, 刘爽. 上海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可达性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21, 36(6):7.

上一篇: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大小衔接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