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7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河北省是我国的沿海省份之一,沿海的地理背景使其形成了类型齐全并独特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以人地关系为理论基础,对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并提出了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河北省

河北省是我国的沿海省份,其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河北省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可以说海洋环境是其“独特的文化摇篮”。

一、河北省海洋环境

1 海岸海洋地貌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海洋地貌类型主要有沿海陆上地貌、潮间带地貌、海岛地貌和海底地貌。

2 气候条件

河北海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疾风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与同纬度的内陆平原相比,具有夏季凉爽、湿度大,春季增温、秋季降温向后推迟等特点,有旅游避暑之利。

3 资源丰富

河北省海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盐业盐化工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孕育了独特的海洋环境及文化。

二、河北省海洋环境中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里的“地”是指地理环境,它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不断影响下形成的环境;这里的“人”则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指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组织程度的集团或集体。海洋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其中的人地关系是提供沿海地区的居民生存的必要物质原料,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和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1 生产活动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洋环境决定人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它为沿海居民提供了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物质基础。河北海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海洋生物、盐业、旅游、能源矿产等五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对振兴河北沿海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人们的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也存在着明显的正负反馈作用。一方面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工业污染,致使海洋环境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

2 生活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鲜海产是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由此也形成了海鲜海产的饮食文化。其次,海洋影响着民间的交通工具与旅行,沿海居民日常的生产及生活都离不开船、港口码头,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为河北省三大商业港口。第三,海洋影响着民间风俗的仪式与内容。河北省的渔民习俗炮火把、祭海等,盐民习俗敬天地等风俗都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海洋还影响着民间的信仰,包括俗信和禁忌,如渔家生活禁忌中烙饼不能说翻个,要说“划一下”等。

三、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亚类,精神文化亚类和人文活动亚类。其中物质文化亚类主要以海洋遗存及现代海洋文化景观为代表,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古遗迹、遗存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求仙入海处;现代海洋景观文化旅游资源,如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海洋产业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岛港。精神文化亚类主要体现在宗教和文化艺术领域,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文学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如海洋文学作品《浪淘沙 北戴河》。人文活动亚类,主要以人群活动为标志,表现形式为诸多文化现象,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海滨浴场文化旅游资源,如北戴河浴场;海洋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如跑火把、望海大会;海洋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沙滩排球、帆船、冲浪等。

四、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 依托地方文化创出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地方文化丰富,形成久远,流传广,且各具特色,如燕赵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可见,海洋文化作为河北省的主题文化之一,应当注重其与地方其他类型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河北省的海洋旅游产品的异质性更为突出,特色更为鲜明,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 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种产品

河北省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就必须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构建综合性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建立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以及专项旅游稳住的旅游产品体系。其中,休闲度假旅游可以具体开发康复疗养度假旅游、水上水下运动旅游、访古探胜旅游;观光旅游可相应开发海岛观光旅游、海上游船观光旅游;专项旅游则可开发海洋生态旅游、科考旅游、节庆旅游、美食旅游等,从而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

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海洋旅游资源知名度

河北省应依托资源优势,宣传本省的海滨景区,突出以景点、景区开发为中心,以古老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广而告之,努力提高河北省海洋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使海洋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省的海洋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新挑战。挖掘海南省潜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并与海洋旅游资源相融合,有利于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内涵,提升其品味,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海洋文化;海洋旅游;途径

F2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海南发展海洋旅游带来了机遇。海洋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游客大量涌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海洋旅游基本是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对文化元素的融合较少。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活泼,旅游因文化而丰富深刻。为了实现海洋旅游的经济效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持海洋文化的完整性,并使得海洋旅游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有机融合,使海洋旅游产品要更多体现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度假、娱乐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旅游包括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海底旅游和海岛旅游等。其中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2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中,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关系,并融合历史、地理和生活等各项要素与文化中加诸于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

2.3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影响。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者不单纯是文化的旁观者,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从精神层面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驱动力是对于社交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很明显这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通过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元素才能体现的。大众旅游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灵魂,发展海洋旅游则要把海洋旅游资源的阳光、沙滩和海水与历史人文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具有丰富内涵的新的旅游组合资源,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效益。

3 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3.1 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也是中国最大海洋省份,约占全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海南的热带海岛景观富甲天下,拥有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陆地面积的60多倍,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具有世界规模的海滨度假休闲康疗旅游胜地。海南岛的海岸有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20多个,为海上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海洋文化资源潜力巨大

海南海洋历史文化无论是海南的海洋自然历史,还是海南的海洋人文历史,都是构成今天人们对海南海洋资源所有认识积淀的要素。首先,海南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文化,海南居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的岁月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寻求当地独特生活体验的游客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次,海南的宗教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天妃信仰、妈祖文化不但一直传承于渔民的生活中,还在海南的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已经开发完成的南山寺佛教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3 海洋旅游发展呈现新动态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海洋旅游开发的步骤越来越快,更多的群体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南。海南的海洋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动态:一是海岛旅游,特别是无人岛备受旅游开发商的青睐,但碍于制度约束,现在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二是海上旅游活动,海南有着极佳的港口区位优势,所以为邮轮旅游和游艇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从而也为旅游者带来了新的旅游方式。

4 海洋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

4.1 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品质

随着近年来大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对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忽视,在获取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海水污染、沙滩泥质化、生态系统失衡。此外,由于旅游产品中文化元素体现不够,海南许多社会风俗习惯被外来旅游者干涉并改变,旅游者对海南海洋文化感受性体验降低等,也就导致海洋旅游产品单一,品味不高,难以开发较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重游率不高。

4.2 重基础设施,轻文化市场培育

海南省目前的海洋旅游发展中,重点建设的还是滨海的豪华酒店、规模渐大的码头港口、不断引进新的水上运动项目等,很多时候都是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反观海洋文化市场建设非常缓慢,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蓝色海洋文化的代表,虽然丰富了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但是在新的海洋旅游开发中,旅游文化体现的非常少。而能体现海洋文化的海洋旅游产品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旅游者的海洋旅游体验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的旅游活动,能体现独特海洋文化内涵的项目比较少,游客的文化记忆较浅。

4.3 融合途径创新不足

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的元素,把海洋旅游资源的各种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重新组合成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海南目前的旅游活动中,文化的要素植入的太少,游客在体验的时候只是单纯参与饮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至于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等,游客并不明确。

4.4 软件环境与制度规范需加强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但海洋文化旅游的涉及面广,涵盖的市场层次、管理部门较多,交叉重合现象普遍,而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难以适应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例如海洋文化旅游的市场管理需要旅游、文化、海洋、港口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加强。

4.5 复合型人才不足,专业教育薄弱

海洋旅游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又要熟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规律,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和能力。但中国目前尚缺乏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平台,企业没有相对应的培训机构,而专业的院校教育又比较单一薄弱,只能在某个方面能发挥其作用,做不到面面俱到,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

5 促进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5.1 找准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体现海南海洋旅游的国际地位,就需要在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展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海南旅游文化。同时在提高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知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的品味和层次,让中外游客在度假旅游中感受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和人文素养。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的项目有25个,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所以应鼓励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同时对于其他海洋旅游产品可以把海南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民俗民风渗透其中,文化需求是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海洋文化元素的植入,既能吸引游客对文化的追求,也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5.2 从双向融合向多元融合延伸

促使海南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向多元融合延伸,充分利用海南的海上区位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政策,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无居民岛观光等海上休闲旅游,同时积极挖掘历史、民俗、民族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等优势品牌,搞活文化会展旅游。特别是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此外,还可以发展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它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5.3 推进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为突破原有的行政部门分割造成的管理难题,建议构建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沟通机制,定期沟通协商处理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条件成熟时,对行业管理中的职能划分进行优化,保证海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机制顺畅,管理效果突出。

5.4 全方位构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满足海洋旅游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政府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能够统一规划,并健康有序、系统化的进行;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既可以与市场同步,接受最新的市场信息,掌握最新的技能,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紧缺人才;学校则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加强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

5.5 积极营造市场发展所需软环境

首先,创新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创造可预期的经营环境中,并协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做过多干涉。其次,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培育,监督市场运作,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促使合理化竞争,保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洁.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生态科学,2002,21(2).

[2]汤学敏,胡麦秀.海洋文化要素在滨海旅游中的作用——以舟山群岛为例构建文化承载力模型实证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8).

[3]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

[4]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0.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翡翠是玉文化的一种代表: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我们的祖先认为玉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美石,和大自然、宇宙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因美而敬,因爱而惧。当先民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味的形状用于各种用途,说明了人类独具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意味着人们思想中的信仰、寄托和审美。一件玉器或饰物,表达了最原始的审美意识,最早的信念和虔诚,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意,发生着新的作用。经过历史岁月的浸染,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玉文化。

翡翠是山川大地之精华,玉文化是民族智慧与山川大地精华完美结合的产物。翡翠文化,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而来,是玉文化高层次的发展。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经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对翡翠这种玉石的不断认识和发展过程中,翡翠把中国传统玉文化推向顶峰。翡翠的绿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个性,那就是和平、奋发、自强不息的精神;翡翠的绿色又是大自然的主色调,代表着年轻、旺盛及向上,热爱生命,很好地表现中华民族的勤劳,勇往直前的精神;翡翠的绿是那样神秘深邃,含蓄端庄,纯洁柔和,它代表着一种向往,一种自然之边,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美学。翡翠以绿为主,各色相容,合而不同,代表着我国众多民族的团结,可以说玉是华夏之魂,翡翠是中华之瑰宝。

我们远古以来就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我们知道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石,为什么用五彩石而不是一块随便的石头呢?我们从神话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主观意识也是一种美学的追求。

早期的玉器和现代的玉器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早期认为美石为玉,也就是我们从物质上获得精神上的一种满足。

古人用“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来形容人的精神高洁;形容男人英俊潇洒用“玉树临风”;形容女人的则更多,如“冰清玉洁”、“婷婷玉立”、“如花似玉”„„

其实玉器的发展在全世界各地也都有出现,古玛雅人玉面具的制作与中国的红山文化时期接近,但随玛雅人的消亡玉器也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新西兰毛利人 1

制玉始终停留在装饰品的层次,而中国的玉文化延续8000年的历史从未间断。

一、神玉文化:

1、 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产生过程—玉和石头的分离

(1) 红山文化:大约公元前4000-6000年,位于内蒙赤峰一带。主要代表产品有:C形龙(华夏银行的LOGO)、玉猪龙、鸟类等动物造形图案。

(2) 良渚文化:大约公元前4000年,位于浙江良渚一带。主要代表产品有:玉璧、玉琮等。

2、 夏代:夏代出土的玉器不多,代表产品七孔刀。

3、 商代:商代妇好墓中出土750多件玉器,其中500多件是佩玉。其主要功能有:祭祀、礼仪、佩饰、陈设、生产、殉葬等。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玉人体现出当时奴隶社会严格的地位分级,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和身份的关注;还有一件黑背白腿俏雕的甲鱼,打破了俏色巧雕始于明清时代的说法。

二、礼玉文化:政治统治神秘化

西周:从西周开始,玉器被规定佩戴。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又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立体雕的产品,如玉马。此时还出现了组佩,佩戴胸前随人的移动发出清脆有节奏的声音,主要用于限制自己的行动和仪表并追求视觉和听觉美。

三、德玉文化:

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孔子的出现带来了他的思想给中国人或者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定的行为准则。孔子关于玉有德的学说奠定了玉的后来的理论基础,成为了玉器发展的一个精神支柱。也因为孔子认为玉有德,而使玉得到发扬光大。

随和之宝:随侯之珠(曾侯乙)、和氏璧(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 《礼记》中孔子: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道、德

管子:玉有九德

荀子:玉有七德

到汉朝的时候在《说文解字》归纳为五德:仁、义、智、勇、洁。

玉由此从王室普及至上流社会,走下神坛进入民间。

秦:

秦享国时间只有14年,未发现有出土玉器的报告。可能将来在秦始皇陵被开采后会有所发现„

汉:

项羽鸿门宴请刘邦,范增举玦示意的故事。

汉朝出现了大量的葬玉:觉得玉可以使人不朽

玉唅:蝉形,(1)高洁:只饮露水,叫声鸣亮(2)重生:蝉蜕变重生,从爬虫变成飞虫。

玉握:猪形,豕„

中山靖王墓,最早的金缕玉衣;江苏狮子山楚王墓,最大的金缕玉衣;广州南越王墓,最早的丝缕玉衣。

金缕玉衣 > 银缕玉衣 > 丝缕玉衣

西汉仙人骑马玉雕件、东汉马踏飞燕都是动态的马,表明玉器写实越来越多。 隋、唐:

隋朝和秦朝相似,享国时间非常的短。有史料记载的是最早的玉钗、玉簪出现在隋朝。

唐代是封建王朝的顶盛,最有名的玉器是玉代(蟒袍玉带),从高祖李渊时候就有规定的佩戴了。玉带 > 金带 > 银带

唐朝时期金银器的出现和唐三彩的流行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玉器有所冲击。 虽然如此,唐朝仍是玉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1) 丝绸之路进一步开通:打通了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地区的通道,提高了和他们的文化交流,反映在玉器上的有羚羊兽首杯(波斯文化)。

(2) 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佛教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发场和普及,飞天、观音、佛等雕件出现。

四、饰玉文化:

宋、辽、金:

宋代帝王寻求和平,甚至以土地换和平,人口一度增殖,人民暨求平安多生子女„

开始出现玉坠(立体的把玩件)

玉佩(平面的佩戴件)

玉坠抓在手中有一惊安心的感觉,增加安定的感受。

宋代出现了第一次摹古收藏热:(摹商、周到汉)

1、 政治原因:帝王提倡,宋徽宗酷爱艺术。

2、 文化原因:宋朝兴起最早一次的文物考古热。

3、 经济原因:富裕使士大夫有钱来收藏。

宋代玉鸭、执莲童子等反映了生活现实。

辽:交颈鸳鸯、玉臂鞲

金:春水玉、秋山玉

宋辽金玉器主题多以务实、收敛为主,与唐代务虚类不同。

元代:渎山大玉海(忽必烈时期制造的碧玉酒器)反映了当时元代蒙古人豪放的性格„

像元青花瓷器都是比较大件的

明代:明代玉器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同时期的家具和紫砂壶却相对发达。明代与西域地区被隔断,玉器来源不畅,所以治玉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明代的玉器也被收藏者们称为“粗大明”,但是明代诞生了一位被称为“治玉第一大家”的陆子冈。

清代:玉器的颠峰时期,也是传统玉器和翡翠更替时期

(1)颠峰时代:

1759年乾隆平定准噶尔回部,打通了玉器的运输通道,因此玉量丰富。凡说玉必说乾隆玉,说工必说乾隆工,乾隆时期治玉达到颠峰。乾隆喜爱玉器超过任何人,咏玉的诗超过800首,他的14个儿子全部以玉命名。

中国最大的玉器作品“大禹治水图”,从山上开采出来到最后完工运回北京耗时超过10年,可以想像当时国力之强盛。

另外一件国宝玉器“桐荫仕女图”,是一位玉匠用一个残料制作而成的,开创了就玉石就形而创作的先河。

(2)白玉与翡翠更替:

① 嘉庆四年的时候嘉庆帝下旨停止河田地区进贡玉料,白玉数量由此大幅减少。

② 慈禧太后痴迷翡翠。

由于白玉数量的骤减和统治阶层痴迷翡翠,引领了一场绿色时尚潮流,从此翡翠开始在国内上层社会流行。

9、 近、现代

近代:宋美龄引领的另一次时尚潮流

现代:(1)上世纪90年代后,翡翠开始流行并走翘,价格迅速上涨,短短的10年间价格上涨超过40倍。(2)08奥运会对中国玉文化的宣扬使翡翠、白玉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如今,翡翠已经不再是达官贵人、皇亲贵胄的专属奢侈品。作为吉祥如意之物,翡翠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首饰消费、收藏的一大热点。近年来,国内翡翠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消费者购买翡翠首饰的经济能力日益强劲,对翡翠饰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亲密接轨,玉石文化得以进一步推广。翡翠、玉石创作也进一步国际化,中西方工艺相结合,传统的翡翠玉石与国际先进的镶嵌工艺结合迸发出令无数消费者惊叹的火花。翡翠工艺、题材的西方化、潮流化使我们既可以消费时尚又可以品味文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目前,翡翠的价格上涨何止40倍。尤其是高档翡翠的价格更是居高不下,即便是在金融风暴之下也不曾下滑。外行看色内行看种,随着消费者对玉文化的了解,翡翠专业知识的掌握,翡翠的购买倾向将会越来越趋向高端产品,种质好的产品。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近几年, 许多专家形成了共识, 认为高校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但是, 在理论研究之外, 还缺少在实践层面的探索。这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又给我们带来了改革、实践的机会。

萧山科技学院是浙江海洋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 主要承担高等职业层次的教学。学院目前在每个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语文》, 并列为必修课程。基于以上的理论和现状, 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尝试。我们发现,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校园文化”工程建设成为新兴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

另外, 如何处理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也是我们的研究要解决的重点之一。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往往对学生能否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起到关键作用。我校对高职层次教育办学思想的主要理念是“培养技术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然而, 通过对地方一些大型企业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 这些单位在重视员工技能之外更加重视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我们认为要让新员工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 对单位产生归属感, 关键在于如何使前者的核心价值观与用人单位的一致起来。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地处杭州市萧山区。这里民营企业众多, 经济发达, 文化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 这些企业深深地处于本地传统文化 (吴越文化和沙地文化) 的浸润之中。近几年, 杭州市在打造城市品牌文化的时候, 就将萧山地方的“潮文化”和“湘湖文化”纳入其中。由此可见这一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向萧山地方输送技术人才的我院来讲, 解决以上问题就是要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接轨, 互相渗透、融合。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作了如下一些改革探索。

(1) 明确定位。抛开学科体制方面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们首先在《大学语文》的定位上作了一些实践、探索。现在, 学界已经形成共识, “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大学语文, 必须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 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所以我们明确在兼顾《大学语文》听、读、写工具性的基础上, 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 既重视中华民族的大传统, 又引进地方文化传统。要在建立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综合知识、社交能力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编写地方文化读本。为了让学生对浙江和萧山文化有清晰的了解。我们挑选了最能反映吴越文化、萧山地方文化的代表作家、作品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历史上, 越地“地狭民贫”的现实迫使越地居民致力于以斗争求生存, 冒险开拓进取成为其特色。为此, 我们选了《国语》中反映越王勾践复仇事迹的文字内容, 《搜神记》中的《三王墓》等篇反映浙江人铸剑、尚武的种种传统。设计研讨性问题, 引导学生探讨近世秋瑾、鲁迅诸人的思想性格, 窥探越人独具一格的勇悍气质;探讨明清的“绍兴师爷”、民国期间的“宁波同乡会”和当前出现的“温州模式”中蕴含的冒险开拓精神。通过阅读传化集团创始人的传记《走过荒原》领略浙江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了让学生领悟越文化中崇尚自然的特点, 我们选读了表现山水, 蕴涵性灵的文学作品。例如, 谢灵运那些以永嘉山水为对象的山水诗、吴均的山水小品《与宋元思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以及张志和、张岱、袁枚、龚自珍等作家的此类作品。

(3) 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果仅限于语文课堂教学, 是不能被很好地吸收、弘扬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她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将《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设计一套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体系,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吸收具有现实意义。

将《大学语文》教学嵌入始业教育。新生入学伊始, 我院就安排始业教育, 请各行业的专家或企业领导为学生做讲座, 以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 树立专业意识。这也是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 提高文化素质的好时机。我们及时安排教师或请地方文史专家作一些地方文化的介绍。期间, 还举行带领新生游走校园周边景区活动, 指导酒店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和旅游协会的学生撰写相关的导游词并进行实地导游。通过一系列活动, 不但使新生对地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而且老生也借此巩固了所学的文化知识, 锻炼了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了组织、沟通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大学语文》的课堂学习被顺利地延伸至课外。

将《大学语文》与社团活动和政治教学结合起来。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综合知识、社交能力的目标。我们将课程中设计的思考题、研究性论题纳入到前两者的选题指南中, 教师也担任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这样既可以实时指导学生的活动, 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约束控制。

教师广泛参与学生活动。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都担任了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 参与各类学生活动的设计、实践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最有创意的是, 每年, 我们都会组织全院师生在学生中评选出“校园文化形象大使”, 在教师中评选出“最绅士的男教师”、“最端淑的女教师”。赋予校园文化以时代精神,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 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 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 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紧紧抓住“红枫文学社”、“海院钱潮”两块阵地。通过前者引导文学爱好者研读经典、训练写作。教师任校刊“海院钱潮”编辑或责任编辑, 开辟专栏指导学生确定每期的主题、写稿、组稿、画版。这样使得刊物成为展示校园生活的窗口,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又塑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又多渠道地得以延伸和巩固。

尝试与地方知名企业合作。“传化集团”是典型的萧山地方企业, 企业文化带有鲜明的萧山文化特色。我们与集团的企业文化战略部合作, 组织我院学生参与该部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 通过让学生担任教师指导当地中、小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方式, 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

除此以外, 我们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1) 调整课程体系。利用学院调整培养计划的机会, 争取在各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同时也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口语实训、演讲与口才等以培养技能为目的选修课。这样, 既完善了《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 使得其设计具有延展性;又将课内、课外进行了分工, 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 弥补了课时不足的缺陷。

(2) 实行模块教学, 不再以文学史和作品赏析为讲授的重点, 而是根据专业和层次的不同, 师生可以选择若干专题进行“教”与“学”。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 每专题都分为教师讲授、学生自学两部分。教师对专题讲座中的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等基础知识进行讲授, 并配合文选作赏析, 带着学生进行感悟、分析和表达。学生自学部分包括收集各专题相关的文学基础知识, 阅读相关的作品, 完成课后思考或调查研究。例如, 我们设定的第一个专题是“观风俗, 知得失:《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其中《诗经》产生的时代、采诗制度、国风的分布、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传诵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基础知识都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收集好,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国风中的诗歌进行分类, 重点赏析爱情诗, 分析其中寓含的爱情、婚姻观念。课后, 让学生把古今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念做出对比。而对于旅游专业, 则在此基础上, 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与《诗经》同时代的浙江是什么样的?”以期让学生对浙江的历史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

作为与上述实践的互补, 我们选取了与讲座配套的教材。教材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其中的选文语言精美, 意境高远, 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

(3) 调整教、学方法, 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多年来的教学发现, 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方法所收到的效果越来越差, 往往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很精彩, 学生听得也入神, 但是, 课外很少巩固, 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对以技能为主的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更愿意动手操作。而且, 《大学语文》的课时有限, 内容丰富。结合这一实际, 我们在课程设计中, 将读、写、说的能力培养作了分割。课堂讲座训练读、说的能力。主要通过预习汇报、经典欣赏、课堂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进行;课外主要训练学生的写和说能力。包括读书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社会调查等。

(4) 调整成绩评定体系。为了保证课外延展学习的质量, 我们将课程的成绩评定体系做了调整, 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至20% (考试) 或1/3 (考查) , 并规定课外作业缺1/3者该门课程成绩不合格。

通过以上实践探索, 我们发现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都有所提高, 到课率和听课率都位居众多课程的前列。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提升, 听、说、读、写的技能较进校前有改善, 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到处都有体现。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急需走出被边缘化的处境。我们尝试将地方文化引进语文教学, 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 依循课程的任务和内在规律进行了改革尝试,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凸现其在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地方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改革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境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 2003-6-18.

[2] 周远清.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文化素质教育[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方针,促进化工企业做优、做强、做大,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工信息情报协会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自2003年起,每年推出化工企业500强系列排行榜,并向社会各界正式发布,同时选择企业管理先进企业进行现场学习、观摩和交流。由于这项活动不仅对推动企业加强管理、实现管理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为整个化工行业提供了全面并富有价值的行业发展资讯,为化工企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研发升级、制定和调整战略方向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因此,这项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广大化工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和支持,并逐渐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不仅成为了化工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年度活动之一,也成为了国内外化工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2008中国化工企业500强评定介绍

(一)评定概述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已成功举办五届,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至今已成为中国化工业界最具影响力的活动品牌之一。化工企业500强评定活动推出的各项排行榜被业内公认为目前最全面、最客观、最科学、最准确、最公正的中国化工企业实力排名。

2、组织安排主办单位: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工信息情报协会、上海市金山区政府协办单位:中国吴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上海复地集团、上海市浙江商会承办单位:《化工管理》杂志社

3、调查评选范围

凡2007年度完成销售收入5亿元(含5亿元)以上的化工企业均可参与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的核定。

凡2007年度完成销售收入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化工企业均可参与化工各行业100强或50强的核定。

凡2007年度完成销售收入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化工企业均可参加中国化工最具成长性企业100强的核定。

参与核定的企业均须按要求填报《2007年度中国化工600强企业数据填报表》。

4、500强的调查指标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的核定和化工分行业100强的核定以参选企业2007年1月至2007年1 2月间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

中国化工成长性企业100强以参选企业2005、2006、2007三年全年的销售收入为指标。

5、核定方法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核定,是参照企业提交及市场调查所得的相关企业2005、2006、2007年度销售收入,由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工作委员会依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予以审核确认后,参照国际惯例进行核定公布。

6、发布办法

2008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将于2008年7月11~12日在上海金山区海鸥大厦隆重举行,届时将向社会正式发布。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工作委员会将编辑出版《2007年度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会刊暨《中国化工企业发展报告》面向社会大量发行。

《化工管理》杂志和中国化工管理网;将开辟专栏发布核定结果并对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跟踪报道。

二、推出中国化工企业500强评选活动的现实意义

1、推广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积极服务化工行业、企业

中国化工500强企业是我国化学工业的精英方阵,是化工行业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衡量化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要看它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发展质量,更要看企业的管理水平,因为对于大多数化工企业而言,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企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资源整合、开拓渠道、开展循环经济将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进而实现大企业集团的目标,管理水平无疑是各企业应当关注的重中之重。因此,总结化工500强企业的做强做大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同行业企业进步改进企业的经营模式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加快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际化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通过现场观摩学习 会刊刊登宣传等多种传播方式推出了众多在企业管理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企业,如:山东海化的循环经济昊华宇航的基础管理华鲁恒升的管理创新湖北宜化的企业文化益阳橡机的国际化经营等等他们的管理实践中都包含着独具特色的宝贵经验,而传播推广这些宝贵经验也正是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贯坚持的 服务化工行业服务化工企业服务化工企业家的宗旨的切实体现。

山东海化

山东海化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型海洋化工基地,一直以来,它坚持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海蓝天”的目标,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资源开发全过程。以创建环境友好企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探索以“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昊华宇航

昊华宇航坚持高标准是企业管理的生命。把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形成了在安全管理、环保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的新格局,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了事事有标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结果的管理目标。

华鲁恒升

华鲁恒升是从小氮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化工企业,该企业将自主创新定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方向进行自主创新,通过建立良好运行机制,有效化减了创新风险:一方面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夯实自主创新基础,另一方面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广聚资源合力攻坚,实现高起点创新,同时,企业致力于产业链延伸,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

湖北宜化

近年来,湖北宜化立足煤化工、大力发展磷化工、进军盐化工,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蒋远华认为宜化的发展得益于几年来以独特、朴素的方式培植、提炼了一种推动宜化快速发展,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企业文化,正所谓“文化宜化造就经济宜化”。

2、化工企业从发布活动中受益颇多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活动,不仅仅局限对获奖企业的颁奖和表彰,更多的是以推动中国化工行业整体的快速、健康、稳定、科学的发展为己任,意在通过各种服务方式树立标杆企业,将优秀的管理经验、科学的管理方法向行业内各企业进行推广、传播,为广大企业提供一个全方位的、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化工企业可以通过以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排行榜为纵向,以自身所在行业的100强或50强排行榜为横向制订一个坐标体系,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了解自身目前在整个化工行业及所属行业里的发展状况,依据这个可靠数据,企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分析和规划下一步的运营工作。

每年的化工企业500强发布都邀请到了化工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有关于化工行业发展及化工企业管理的演讲和探讨,每年出版的500强会刊都会编辑整理详实的化工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囊括了基础数据及效益指标、化工进出口贸易分析及各行业专题分析)、大量的行业政策和专家论坛栏目,为企业解惑答疑,企业可以从中得到涉及管理和运营的重要操作模式和建议,如融资技巧、董事会有效管理、资本运营的模式等等。

三、推荐全新化工商务服务模式,增添国际著名化工企业经验介绍

今年的发布会较往年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与时俱进,突破以前仅以国内化工企业为着眼点、以传播先进管理经验为主题,尝试新的服务模式探索,深化化工服务概念。

随着中国企业日益向国际化迈进,尤其是化工这个在国民生产总值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行业,这个在中国发展已近成熟的重点行业,国际化必将是化工企业发展的趋势,而要实现国际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而这个管理,不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对各个企业进行的全局管理。众所周知,节能减排已成了国家政策,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行业而言尤其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节能减排不仅仅只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更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因为只有这样的全局观才能起到更大的功效。“全局观”,对于企业而言同样重要,产业链对企业而言就如同生态环境中的生态链,各个环节需要科学配置、相互配合,达到产、供、销一体,原料、加工、运输、市场一体。如果将单独的各个产业变成产业链条,再变成产业集群,那么企业的高效运转、行业的高效发展必将实现。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一切呢?这就是本次会议所推荐的一种新兴服务模式——“化工生产性服务园区”。它是一种以绿色、安全、高效为精神,以保证产业链畅通运转、增强企业互补、形成联动效应为目标,以提供优质服务环境、营造高效办事环境、打造无干扰生产环境为宗旨的服务模式。一旦这种服务模式启动和广泛运用,必将成为各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加速器,变为高速引擎,强力拉动着经济迅速崛起。

本次会议将隆重推出上海复地集团所开发的“金石湾——上海国际化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它坐落在“国际化工园区”的上海金山区,拥有良好的环境和交通资源:西与浙江省平湖、嘉善市相邻,东接奉贤区,南濒杭州湾,北靠青浦区和松江区。随着杭州湾大桥正式开通,杭州湾以南的城市至上海的路程至少缩短2个小时;在长三角区域内,化工、石油、钢铁、大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所支撑的大物流、快速通达的大桥经济和公路经济、跨国公司总部云集上海而生产基地散布苏浙所构成的大市场,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化工生产性服务园区能够借助行业区域优势,把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配套性企业汇聚起来,形成自身循环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组合的最优化,为化工企业提供更为便捷、有效、低成本、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此外,本次会议还将触角从国内化工500强企业延伸到了世界500强企业——巴斯夫、拜耳,介绍他们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先进管理模式,给国内的化工企业带来更多新鲜的理念和深入的思考。

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成为海洋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满足区内居民需求,扩大海水产品贸易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来促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不断升级。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滨海新区;天津市

海洋渔业是滨海新区经济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成上升趋势,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下,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上升势头有所下降甚至倒退,渔业产量下滑影响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渔业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优化。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进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5027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为1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万吨,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产品产量为39.86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9.2%,水产品产量逐渐稳步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9299亿元,其中渔业生产总值(现价)为10.9960亿元,占滨海新区第一产业的45.95%,所占比重较大,与2011年相比而言,农林牧渔业增加了9.3790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4.1981亿元。与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5.62亿元,渔业生产总值为61.66亿元,其中滨海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市6.4%,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412.36亿元,同比增长3.8%,渔业产值达到73.20,同比增长5.4%。

(二)渔业结构比重逐渐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49.48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9.87亿元,2.46亿元,98.52亿元,58.61亿元,10.03亿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3:0.075:0.263:0.178:0.025,渔业产值结构从2011到2013年分别为16.7%,16.4%,17.8%,渔业比重稳中有进,渔业结构在数量关系上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整个地区相比,滨海新区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3.9299亿元,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为0.27:0.002:0.273:0.46,其中渔业产业结构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渔业总量逐渐上升,海洋渔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滨海新区海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渔业水产养殖面积4.13万公顷,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7.9亿元,与全市相比,滨海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89万公顷,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22%,其中塘沽水产养殖面积为2014公顷,汉沽水产养殖面积1129公顷,大港海水养殖面积5733公顷,淡水面积为5107公顷,水产品产量5.3090万吨。到2014年末,滨海新区已兴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工业,石斑鱼,大菱鲆等水产品年产量可达万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该镇以打造新区水产集聚区为目的,加快发展工厂化水产品养殖,目前已有水产养殖面积9800亩,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淡水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占比较大,设施养殖企业达41家,主要从事海水产品养殖,海珍品养殖,及育苗孵化作业。渔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致使近海资源衰竭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存在着衰竭的现象。由于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导致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过度捕捞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起初捕捞的目标是海域中个体大、价值高的鱼类,当系统中这类的鱼类资源枯竭时,捕捞的目标是转向相对价值较小的物种,而当这种资源也消耗殆尽时,捕捞的目标则转向下一级。这样海域中所有的资源都趋于枯竭,渔业资源等级退化。

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20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获取的鱼类中传统经济鱼类日趋减少,日益衰退趋势加快,较之前年份更多为个体小、价值低的鱼类,原本优势鱼类转变为稀少物种。

(二)海域环境日趋恶化

海域环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海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前景与发展,而我国日趋恶劣的海域环境,严重限制了渔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是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度天津市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达标次数仅占监测次数的8.5%,低于2013年,达标率较低逐渐下降,排污情况严重,对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监测数据表明,氨氮超标率达50%,铅超标31.8%,石油类和泵超标率均为27.2%,对海水污染较大,滨海新区近海水域环境不容乐观。第二,目前新区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也造成了对海域环境的严重破坏。近海水产品养殖以高投放、高施肥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饵料以及鱼虾粪便、残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加之养殖密度大、海洋自净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导致滨海新区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渔业信息化是指将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渔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对渔业增长起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的过程。通过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是海洋渔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能力差;相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解决问题;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相关技术推广较为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养殖业遥感技术监测不能大面积实施,渔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都阻碍了海洋渔业信息化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以下五个角度探讨: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以渔业科技园区发展来带动海洋渔业经济进步;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一)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海洋生物性递减,资源衰竭等问题,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捞产权,将海洋渔业资源的使用权和拥有权分离,使渔业资源产权实现市场交易,尽可能的达到渔业资源最优开发利用。其次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防止过度捕捞。第三,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来制定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体系,使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第四,严格制定科学的捕鱼量,建立合理的休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鱼苗的生存,降低渔业资源的总捕捞量。

(二)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减少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污染排放,为海洋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从制度角度限制人为的污染海域环境的行为,减少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海域环境污染。第二,建立滨海新区涉渔工程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对近海水体的污染,加强对海域水体的检测,提高应对海洋渔业事故的突发应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灾害,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建立涉渔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近海资源优势,推广生态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及海洋休闲渔业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装备的级别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海养鱼业产值,提高海水产品产量,发展匹配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海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的方向和领域。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是推动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从外部硬件设施上提高海洋渔业装备信息化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装备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渔业养殖、捕捞效率。从软件条件上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销售模式,提高R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作用。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休闲协调起来发展,实现了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创新了海洋渔业发展业态及模式,对于提高渔民收入,壮大滨海新区渔业经济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水族馆观赏,渔家乐等休闲活动与渔业作业生产相互渗透发展,激发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带动新区海洋渔业结构升级,促进渔村环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打造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经济升级版。此外,大力发展新区海洋休闲渔业还必须发挥新区资源优势,突出新区特色品牌;提高新区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进一步实现滨海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将滨海新区海洋休闲渔业服务,渔家乐,渔业景区参观等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消费,既带动了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滨海新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权锡鉴,花昭红.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9).

[3]中国政府网站.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http://www.tjzfxxgk.gov.cn/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56430,2015-05-18

[4]王淼,刘勤.我国海洋渔业内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0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天津港公安局)

上一篇:功能材料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传承与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