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范文

2024-06-27

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过年了回乡,切身感受到家乡近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年党员春节回乡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今年春节期间,我回曾插队落户艰苦劳作并于近十年内失地的乡村实地走访。耳闻目睹农村改革开放新变化、新情况,感受和分析城市化建设进程带给乡村群众种种阵痛,思索失地农民中普遍存在的难享改革普惠红利,饱受强征、逼迁、毁林、平坟等折腾的民生焦点问题,不免慨叹前些年苏荣指挥棒下江西产生了不少政治和自然生态问题:当我们正从苏荣案和种种民生阵痛中逐步走出时,老年失地农民群体还在逐步演变成新的贫困人群,而基层的发展“阴霾”和余毒并未完全肃清。在以往与民争地频频发生后,农民的失地保障和补偿投入如何加大农村“化人”如何先“化”党员干部土地流转和失地“红包”发放如何纠正和防止流转土地开发的蛮横无理简单粗暴一个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使我不由不奋笔疾书。

“洗脚上岸”难留种田根

多年来,有点不切实际的城市扩张进程中,这个离县城20公里的市级乡镇屡进各级领导的农业现代化城市规划视野。提前圈地中村小组集体和农民个人付出阵痛代价后,购地投资方投资也多无延续,产业赢利收入寥寥无几。不能机械化运营让被购土地产出甚微,荒芜是处可见。交通方便地段“面子工程”生态建设虽小有成就,却是以农民自留山田地庄稼被毁、林木被拔砍为代价。宽阔的黄泥大道和连片坟地,掩饰不了这里的原始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毁坏的曾经。失地带来的现实是,部分人顿感今后生产生活无着,长久忍让和走出阵痛后,部分打工村民在改革创业中得到一些红利,在村的新一代有的走上富裕之路,但许多离开家乡艰苦创业的只能自管温饱和勉强养家,逐渐老去的在乡老人有的曾经振奋,多数阵痛难平。有老村民说:“闹洗脚上岸十多年了,我们的改革红利很少有增加,孤寡老人五保补贴也和当年补助相差无几,倒是拿地官员们得到上调提拔的红利,他们享的是强蛮推动卖地和建设项目的福。”据说这里一个小小开发区负责人,已经爬到设区市供销社书记的高位”,上至今有人实名举报他善于贪污,被提因老婆是局长小姨,曾在城区粮油供应公司与公司与会计勾搭贪占并生子,也曾在任当县二轻局长与开发区主任时与人合伙低价购地百余亩,用于私人倒卖和建农药厂,至今某国道边还有他的名字命名的两户企业。开发区多起群欧重伤纠纷,难阻他快进仕途,苦的是百姓为失去好山好田愁苦不断,开发区青年种田家风几近失传,原收成旺盛的山里老居农田至今荒芜。

迁村平坟仍在发生

当年修堤曾寄住的村庄,村民们异口同声反映镇、村干部伙同所谓执法工作队到处逼迁平坟的事情。在高铁线上该村委多个村庄的集体山地上,我见到新立起的成千个坟堆和所占几百亩空地。据说近年市镇在该村委强力推行巴布洛大型农业综合体项目,但广失土地的村民只是去年从广为散发的传单中知晓。村民代表大会从未表决同意征走这些山地来建坟地墓园,企业和村委干部以发展旅游事业为名圈走了农民承包地,并强求确认是“集体土地”同意流转,如不同意多被扣上“跟政府作对”的大帽子。有的村田地三次被流转,从4年前开始一直闹到今年过春节前,大多数要求拆迁的村庄已被强行平了山地老坟。新墓园占的是农作物山地,栽种就有收入。现在一眼望去满山遍野新黄泥坟堆和新老墓碑,不少是无名墓碑。村民对相当规模的墓园和火葬厂落在这里很不满意。愁的是“造假”和有用庄稼地越来越少。镇书记不听群众指责,调来警车助威监督指挥平坟,有坟地的村民被告每人可领六百元钱用于迁坟地葬物。据说新建的墓园项目原本没打算设在这里,是在外乡镇推行不下去后才被“打”过来的。上级和企业是按每建多少坟来核算建设项目补偿的,老百姓没到手的迁坟费只是款项的小头。“巴布洛”强力推动做此项目,大多数农民的土地流转费却只是一年一兑。

补偿不公农田曾任荒芜

补偿不公或拖延。一位在外打工回乡的村民说:“我年近60却因没地没补偿”,原来他长期在外务工。补偿发放规则村干部定,规则执行中不能一碗水端平,使一些利益群体没得到补偿,村民小组干部巧立名目留用补偿积累,补偿不公同时导致干群、邻里关系紧张矛盾频生。某村小组重男轻女,尽管女的交了税收也不发补偿,有的说按家谱发放男丁补偿,但实际操作却被打折扣,74岁老汉反映外地工作亲属没补偿和林地被毁没补偿被反称“贪心”、“霸占土地”,和老伴一起被乡村借故取消低保„„

乡村群众自我种地止损,不忍心原来的粮田肥地荒芜,见缝插针种上大豆和庄稼,却多被村委书记带人拔掉或药毁。一名妇女说:“前年我在堤坝边种的豆子被拔,种点水稻被“草干灵”杀死,我不让打药被一把撞倒在田埂边。”去年村委通知可租种时已过春耕时节,多数老百姓只好交230元一亩田种一季晚稻,今年说要加到500现金租种一亩。现在本可返租的地变成新坟地,农民难以返租,眼看春耕大忙将到,部分稻田又面临春荒威胁。去年有老年农民补交了1800多元才保了自己“有粮不慌”。

同村委异地逼迁

一饱受村镇强行逼迁苦的洲子村老农痛诉村镇干部参与的集体逼迁:“统一丈量房屋时,一位不同意搬迁的妇女被强行捉手指按手印。按去年3月的管委会、镇政府传单,年底前要完成安置房建设和整体搬迁工作,但说要搬迁去的3里外村委会根本没动工开建新村,却要我丢掉现成的山地农田和新家,去附近没有生活来源的山坡上当市民,这样哪有我在靠山靠港的祖居地方便呢祖业荒废,又没有系列补偿和保障,我这快到古稀的人连养老保险都没有,还要逼我开车的儿子签字同意交屋搬迁,这是哪家的法律”

大城故事”还在发生

”大城故事”曾发生的地方,空房已烂并无外来人购买居住,而对侧马路深处,市和开发商的“陶瓷总部经济”,巧立名目的住房小区新房屋却一片片。大竹山、泉井等地农民的山地良田被所谓“大老板”买走后,崛起的只有类似这些近十年建起来的难得有人问津的房屋,听说其中一些城市干部无奈中也只好按集资规定统一投钱。不愿失地的南溪村曾发生强征土地中周利华自杀自残事件。

“大城故事”腹地的邓龙村里侧公路边,成功通车的高铁沿线清晰可见大片荒芜田地、坟堆,足有数百亩。据说远处绿林掩映的村庄将更换主人,尽管早几年说的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没有眉目,但10里开外国道沿线土地房屋仍陆续被逼征,古楼某村动工拆迁几月前刚开始,这黄金地段的村民说搬迁无法避免,因为镇政府传单公开说巴布洛项目涉及5村32村小组和1万7千亩流转土地。这位农民给我找来了有此内容的“致巴洛项目区内村民朋友的一封信”,白纸黑字果然不假。可是,邓龙土地被卖或流转时相继说的却是建农贸大市场、高铁和食品加工城„„提倡“洗脚上岸”后,为了项目实施相继开山开路,种庄稼,也同时让农民失地、平坟、失村,农民的系列生活保障却很少有动静„„

一位91岁的老农,十多年前因找年轻的老村支书评理被打成手指骨断裂,近两年他只能靠折子上月均200多元低保和老年费补助艰难度日。临近签字丈量房屋时他的伙房突然倒掉了,尽管村干部来察看过,煮饭也成了问题,但他的伙房却没计入丈量面积,去问灾害补偿,说他没交“住房保险”,他希望能交上这笔保险得到补助,同时更为快无法自理生活深深忧愁。

一名儿女在外打工的老人,被一名劳改刚回的村民嘲笑是“穷鬼,跟没崽一样”,并被一下推倒在地手痛脑麻。老人穷是因为低保被取消,老伴又和他一样病痛多。他说,我50多岁前在乡企干了几十年,原工作单位水管站或林场的职工后来都办了职工养老保险,“漏掉”我这唯一病痛回乡的。按贡献不要说低保和失地养老保险,就是职工保险我也应办理,可我连新农保要办都说要自己交保险金8万多元。至今,他和老伴还在等毁林补偿、低保恢复和亲属失地赔偿,几位子女也难以安心在外工作。

异地为官”难以服众

乡村干部素质低,胡作非为事件屡屡发生。一位村委书记多次殴打群众,被断指骨老农告到法院后,以欺骗手段骗得老农撤诉接受调解,却至今还欠着老农部分应赔偿款未还。被查处后他改了名字继续获父亲的“把兄弟”和继任的女书记等提拔。涉嫌违法拿地纠纷和贪污腐败,市里仅让他和女书记两人异地为官。他初中都未毕业,参加公务员选拔考试居然被录取上,当上副镇长,自吹考了第一。熟悉当地土改历史的老年群众告诉我:他公公历史抗日时期给鬼子做事,曾发信号引日本鬼子进家乡。得到后任书记重用正是她崇尚“有打势力强”,听说该副镇长调到别镇后照样拉队伍聚众练武,去年被“抓查”,具体情况不详。

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大部分建制镇的发展规划已先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及2002年前后编制完成。据规划局资料,截止2007年底,全市9个县区,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所余定边、佳县、清涧三县今年上半年即可完成任务。同时编制完成了85个村庄总体规划和744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市发改委牵头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榆林部分)城镇化发展”等专项规划。我们去的四个县中,靖边县2000年10月委托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对全县7镇(宁条梁镇、青阳岔镇、东坑镇、杨桥畔镇,周河镇、王渠则镇)2乡(黄蒿界乡、杨米涧乡)编制了总体规划,计划今年完成其余13个乡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我们调查的王渠则镇反映,他们镇据说上世纪90年代初搞过规划,至今仍存在省规划院,“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指导依据”。东坑镇作为县级重点镇,2000年以来先后两次聘请省规划设计院进行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总规详规覆盖全镇,小城镇建设搞的红红火火。子洲县2000年委托西北大学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编制了马蹄沟、何家集、苗家坪、三川口,裴家湾、老君殿、周硷等7镇的总体规划,城镇总规覆盖率达80%,我们调研的子洲县传统古镇老君殿镇和周硷镇都反映作过规划,但未见到规划,城镇建设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苗家坪镇则发挥其距县城近,交通发达的优势,被选为子洲县的工业集中区,正利用总规申报市级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吴堡县2007年完成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25个村的建设规划,今年还要启动县城总体规划的编修以及寇家塬、郭家沟、辛家沟三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我们去的寇家塬镇,将集镇建设寄望于焦化工产业园区的带动,郭家沟镇的规划工作则仍在计划之中。神木县2002年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包括锦界工业园区、大柳塔镇、店塔镇在内的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对14个建制镇分别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形成了城镇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相统一,相衔接的规划体系。2006年和2008年,又分别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和山西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神木新村建设规划和神木二村概念规划,下一步将在第三次修编县城总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一体两翼”建制镇和“一河两川”重点镇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全县村庄布局规划,形成“建制镇——中心村——自然村”三级农村建设规划体系。

(二)重点农村小城镇建设工程有效推进,集聚辐射效应显著。我市有神木镇、府谷镇、定边镇、张家畔镇、宽洲镇、镇川镇、大柳塔镇七个全国重点镇,这些镇已在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指导下进入高速度发展阶段。由发改委安排实施的国债项目从2003年起对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投资,按镇实施。我市已有镇川、安边、三川口、杨桥畔等五个建制镇先后各拿到200—300万元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规划系统按照省厅“千村百镇”建设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确定全市12个重点镇和120个重点村为重点建设整治点。各县区对此非常重视,在加快主导产业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道路拓宽硬化,供水排水管网建设及绿化、亮化工程,兴建文化、体育、卫生、教育设施和商贸市场,完善通讯网络,用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文明城镇群。靖边县东坑镇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确定了“以靖边县城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建材业及商贸服务业为主,建成交通便捷,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的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方向。小城镇建设与个体私营经济及乡镇企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先后融资6000多万

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已形成“三纵三横”的小城镇发展框架,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镇区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个体工商户660家,并有8家市县龙头企业落户,年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靖边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已经入驻该镇并启动建设。小城镇的资源集聚作用、商贸辐射作用和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土地经营上粮、经、饲三元结构同步规模推进,农村人口三分之一向城镇转移,三分之一从事种植业,三分之一从事养殖业的发展格局。引进新建龙头企业42家,形成以畜、菜、薯为主的一村一品村15个,全镇羊子饲养量达18.5万只,生猪存栏4.8万头,奶业、兔业、禽业在特色村有了规模发展。自来水通村率80%,通电率95%,电讯覆盖率98%,柏油路通村率84%,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粮食总产3.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043元,东坑镇已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我市西部农业强镇。神木县从2000年起,就把大力发展小城镇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繁荣城乡经济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先后撤并了3个乡镇,乡镇数由22个减到19个,行政村由913个减少到629个。今年三月底,该县召开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及第二届民营经济博览会。提出要把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于领导重视,全民参与,神木县一批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经济强镇正在迅速崛起。我们这次调查的大柳塔镇,店塔镇和锦界镇就是位于该县“一体两翼”经济带上正在快速发展的三个典型城镇。店塔镇依托资源、区位、交通、投资环境等优势,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以工业化减少农民,以城镇化繁荣农村,以产业化发展农业,以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他们一方面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建设店塔工业园区和石窑店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建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人口向工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店塔镇为中心区,将10个川道行政村统一规划为五个功能片区,完善城乡交通网络,逐渐把店塔和神木新村连为一体,实现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向示范村集中。目前,该镇有神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神华神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大集团公司入驻。镇村办煤矿17家,电石厂5家,砖厂5家,焦化厂8家,各类工商户2000多户。全镇农村人口11620人中,留守务农人口仅有2000人,9个山区行政村的人口已大部迁至石窑店工业集中区和店塔工业园区,农民均在煤矿参股,同时经营服务业或运输业,收入十分可观。200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2.67亿元,上报农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实际要在15000元以上。靖边县杨桥畔镇,子洲县苗家坪镇,均得益于能源化工产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入驻和开发,小城镇建设搞得很热闹。杨桥畔镇的街市建设,苗家坪镇的千亩工业长廊和整村搬迁工程,寇家塬镇的行政村撤并工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点小城镇发展的事实表明,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小城镇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不但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的。无论是农业大镇东坑,还是工业强镇大柳塔、店塔都出现了外流劳动力回乡创业,小城镇向农村延伸,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向镇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向示范村集中的新动向。农业主导产业正在市场的有力带动下,趋优取精,向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农村劳动力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重组的现象已经显现。

二、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较多,困难很大。

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城镇建设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却是一个新课题,认识上,政策上,科技推进上,建设上存在准备不足,行动迟缓的问题应该是正常的。但从经济社会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形势看,处在城市和农村建设两大块结合点上的小城镇,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起着牵动全局,承启上下,关系安危的关键作用,不但是城市形态的延伸和扩展,更是农村建设的中心和龙头,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较多,困难较大。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市到县到乡镇,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规划不完善。总规覆盖率低,详规不配套,已形成的规划多是闭门造车式的政府规划,只规划市政建设,未规划产业开发,与规划主体实际相差较远,粗线条,低水平,可行度差,因而难以用来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三是责任未落实。规划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都表现出不明确,错位和多头管理等现象,上下之间,部门之间,互不通气甚至互相矛盾,推拖扯皮,大家对“谁管谁建谁投资”说不出个名堂来;四是建设进度慢。除重点镇,示范镇而外,绝大部分农村小城镇,特别是无资源依托,无项目带动,无产业支撑,无经济实力的小城镇(约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建设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少数动起来的小城镇,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差,产业特色不突出,集聚辐射效应无从谈起;五是融资渠道不畅。表现在机制上,乡财县管,镇上没有主动权;社会资金利用政策机制不活;土地流转和社会投入缺少产业支撑和政策保障,动力不足;龙头企业不承担基地建设责任,产业不兴以及管理多头,申报无门,审批滞后等等;六是采空塌陷区居民和偏僻小村庄农民的迁移和重新创业问题十分突出;七是发展较快的小城镇,都存在着社会综合建设落后,经营城镇理念不强,城市特色不突出,流入人口管理不细和脏、乱、差等问题;八是农村小城镇作为基层行政中心,其领导在政治方面,县上要数字、要政绩、要窗口,农民要政策、要支持、要致富,至少六项帽子工程压在头上,处于风口浪尖上;发展方面,城市建设挂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挂不上,几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严重限制了其主动创新精神的发挥,存在一种“有想法没办法”的无奈情绪。

三、对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归于一点,就是领导缺位,没有方向和动力。众所周知,农村小城镇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有效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人认为农村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无关,是福利事业,形象工程,显然很离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这就把加快农村小城镇建提上了日程。我们应该从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的高度,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工作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来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工程去推进,作为刻不容缓的中心任务去完成。领导重视了,方向就明了,动力就有了,办法就多了,工作就推进了。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前我市农村小 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充分表明规划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先行环节。“先规划,后建设”是必须遵守的建设原则。大柳塔镇深感已形成的规划赶不上经济发展,要第四次修编总规配套详规了。当前应设立“科技专项”,按科学性、超前性、实用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全面修编全市小城镇建设规划,做到统一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县驻镇——中心镇——建制镇——小集镇——中心村多层次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优化农村城镇化布局。要使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以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富镇;要使规划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以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强镇;要使规划与商贸流通相结合,以密切城乡联系,实现商贸活镇;要使规划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以彰显特色,提升品位;要使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以加入城市体系,参与职能分工;要使规划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以涵养地气,增强人气,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开辟一条突出城市文化、现代产业和社会事业的个性特征和景观特征,有活力,有品味,有特色的城镇化路子。当前要突出强调规划编制的超前性和透明性,规划者要亲临现场,规划要听取当地人的意见,规划成果要公之于众,让大家心里有数,规划文本要经县以上政府认可和人大批准,以提高其权威性。我们相信,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我市小城镇建设必然会按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在不同的时空序列中有效推进。

(三)落实责任,有序推进。从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看,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主体应是县级政府,管理主体也应是县及县以上的业务主管部门,而实施主体则应是乡镇政府和广大农民。主体就是责任,就是义务。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发改委管,但其实施要以权威认定的总体规划为前提;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管理规划和建设,却不知道发改委有这一类国债项目。同时,在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方面多头管理,互不通气的现象也严重存在,反映了部门割据对推动工作的制约作用。县、镇对此也有意见。例如:市委、市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多个重要文件中都突出强调了“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项目由原主管部门监管的意见,但始终难以落到实处,责任虚悬,我行我素,项目推进不力,贻误大局,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县级人民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既是规划主体,又是管理主体,对农村小城镇建设有重要责任,理应从县域经济社会全局出发,依照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及产业开发等进行统筹安排,有序推进。要彻底改变少数县不管不问,不置可否的现状。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土地资源的统一配置和有偿使用,坚持把城建管理中的“一书两证”制度延伸到建制镇等都是必要的。

(四)发挥优势,产业强镇。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重点。其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只能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本目标相一致,才有动力和活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开发加工营销,把基地、企业、市场联结起来,农民就不会冒很大风险去长途转徒,而就近聚集在小城镇为小康生活拼搏奋斗。人气,财气,运气都来了,小城镇就可顺理成章的发展起来,事实证明“找准特色,发展经济,工业强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店塔镇虽然处在煤田腹地,但他们能从资源及发展可能的差异性出发,将全镇分为兰炭产业化片区,煤炭片区,电力化工建材片区,运输、信息餐饮服务片区,旅游片区等五个各具特色,互补共进的片区,既有资源特色,又有产业特色,更具人文特色,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显然,不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找准突破口,兴业强镇,小城镇也就徒有虚名,甚至萎缩下滑了。

(五)完善政策,增加投入。由于目前财政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少,中间环节多,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乡镇又没有综合配套开发的轨道,加上农民收入增长慢,参与和投资能力差,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就财政而言,虽然有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总领农业发展全局,但从中央文件到农民的实际行动是需要转承连接的,需要用地方特色具体化才有操作性,才能保证中央精神落到实处。例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第一条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强调“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话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这三个坚持对于地方来说,就不能仃留在口号上,而要具体落实为投入的数量,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反哺”多少,“支持”多少?财政农业总投入增长到多少,“增幅”高了没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份额有多少,占总投入的比例是不是超过了50%?三个“明显高于”是不是“明显”了?特别是第二条“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中,要求“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要求“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在这些方面,我市特定的农业资源条件和全省甚至全国大部分地方都不一样,陕西省确定的各类农业直补项目大部分榆林挂不上,从上边来的补贴我市农民得到的很少。在榆林的条件下落实中央政策,就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是尽量挤入省补盘子,把我们的粮食生产大县如榆阳、靖边、定边县以及省级养羊大县等纳入全省“重点产区”补贴范围等;二是按自己的实际“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市本级应按市上确定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类别确定补贴品类和标准;县上按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类型确定相应的补贴品类和标准,并及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尝到政策的甜头,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产业开发,为小城镇建设夯实基础。类似需要地方化具体化的政策规定在一号文件中随处都是。神木县在农村建设中实施了一项“双百帮扶”工程,组

织县境内的200户企业与200个村结成帮扶对子,着眼于改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发展文化教育,总投入亿元以上,三年扶持200个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子。调查组认为,增加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金,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农业发展总盘子中,建村建镇同步推进以及专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基金或引导基金等办法应该是可行的。

(六)深化改革,跨越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形成新的人口聚居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方面的突出作用不但要求政策的有力推动和投入的倾斜安排,更要求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就业制度以及科技装备,市场准入,监管检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面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小城镇和城市之间的体制性壁垒,才能在制度的支持下,规范小城镇建设行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强乡利民,促进农村经济腾飞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我们要抓农业调整,让农民富起来,抓小城镇建设,让农民住进来,抓教育培训,让农民的知识多起来。努力发展高效农业,打造新型工业,完善城镇功能,为“三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市广大农村就会较快地摆脱困境,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春节党员干部回乡调研报告一:

今年春节期间,我回乡过年,切身感受到家乡近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现就本人调研情况,综合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分宜县,位于江西省西中部,袁河中游,东邻新余市渝水区,南连吉安市安福县,西接宜春市袁州区,北毗宜春市上高县。境内属低山丘陵地

形。地势南北部略高,中部较低平。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下辖6镇4乡1场1个办事处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127个行政村和11个居委会。总人口33万。

(一)家乡新事物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乡镇村级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现在农民吃穿不愁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各村设立了农家书屋,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时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借书,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最受欢迎、实用。

村支部宣传人员说,农家书屋给村民创造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常常几个人围在一起交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不再像以前农闲时没事干,整天东家长西家短、打麻将玩小钱。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的建成,让群众有了锻炼、娱乐的好去处,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更成为村民们过年时的欢乐之地。

(二)机关新气象

春节慰问活动开展以来,没有悬挂横幅,没有警车开路,没有随行众人围绕,更没有出现干部之间红包相送的现象。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群众深深感受到了机关干部的实在与温暖,朴实的清风随着节日的喜庆阵阵扑面而来。

以前,我们担心领导大老远来,吃不好喝不好,显得太寒酸,但现在中央有规定了,必须照办,大家也轻松。机关里一名负责后勤的人员说,现在有领导下来调研,不再去附近的饭馆,都在机关食堂就餐,既节省开支,又具有当地特色风味,一举多得啊!以前在接待和被接待上,耗时耗钱耗精力,机关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说,八项规定不仅群众拥护,体制内的公务员也觉得减负了,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实际工作上。

二、存在问题

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乡亲们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出了忧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成长有疏忽。村民们普遍认为,虽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经济收入渠道单一,单靠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太有限,普遍感到没钱花。经调查,我村52户人家中,真正只靠种地谋生不在外地打工的仅有 9家,其余43户中至少有一人长年在外打工,打工者全都是青壮年劳力,村内多以老弱妇幼为主。经统计,我村有近20户人家的未成年子女为留守儿童,其父母长年在外,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缺乏父爱、母爱,个别孩子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在外打工的父母也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能为力,只得任其发展。

(二)土地经营承包有偏差。改革开放以来,最先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的便是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制度解放了生产力,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深受农民拥护和爱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土地经营承包的一些弊端已日渐显现。首先是农民各自为战,土地被化整为零,

不适应大机器生产,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其次是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耕作有一定的盲目性,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利润微薄,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时常跟风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常常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第三是土地经营权长期不变的政策在农村落实的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

前些年土地经营权承包30年不变,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50年不变,还鼓励农村土地自由流转。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农户家里的人口大都会发生变化。按照政策规定,各村应根据各农户人口增减情况及时调整土地。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村子调整步伐滞后,使得一些农户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显失公平。据了解,我们村自1998年土地调整过一次后,至今十多年再无调整,有的家庭娶了媳妇有了小孩,但土地并无增加;而有的家庭老人离世,土地并无减少。

三、意见建议

当前的农村,虽然有上述种种问题,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不是主流。总体上,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各种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现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建设。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加大乡镇一级的交流、提拔工作。绝大多数乡镇级干部属于天花板官员,几无晋升空间,工作缺乏动力。前些年,一些地方试行给连续多年任职乡镇的主要领导以副县级待遇的办法,建议再调研完善,可以借鉴试行。村一级干部是村民选举产生的,不属于公务员系列,待遇更低,建议一方面加大培训,提高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待遇,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的投入。目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农村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地方的小学已

经停办,建议政府进一步整合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新农合方面,建议适当提高村民缴费比例,对一些慢性病的农合费用也应予以适当报销,同时提高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

(三)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落实。尽快出台一些具体措施,落实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好政策,尽快把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的手里,让富余人进入城市或在种田能手的农场工作,加快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

春节党员干部回乡调研报告二:

根据《关于开展机关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利用春节回乡时机开展调研活动,针对****县罗富乡黄江村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活情况、通讯和卫生、乡村清洁和绿化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状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生

活情况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如今村里的泥路逐渐变成水泥路,改善了村民们交通不便利、雨天行走不安全等问题。二是实现了每家每户通水通电。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大功率电器和自来水,彻底摆脱了无水无电的落后境况。三是实现了全民娱乐,全民运动。村里增建篮球场及部分健身器材,村民们可在平时空闲之余娱乐健身。

(二)群众生活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户户通卫星电视,能够与外界接轨,接收各地电视台,了解世界各国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与众不同文化习俗。

2、大家电拥有率、家用车辆购置率达到70%。如今村里拥有冰箱、洗衣机、农用车辆的家庭越来越多,50%的家庭拥有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更有2%的家庭已经拥有了小面包车。

3、沼气池是我村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重大标志。由原来的粪池改进为沼气池,不仅减少了用电烧柴等资源,还能通过化粪池解决腐烂作物以及牲口排泄物无处安置的问题,改善周边环境,由杂、乱、脏变成了齐、净、美,渐渐与新时代新农村接轨。

4、全年人均生活性支出相较于前几年有了一定的改善。一是基本生活支出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了2000元。二是教育支出由原来的4000元降低到2000元,因为有了小学、初中全免学杂费的政策,村里不仅实现了适学儿童全部上学,更减轻了村民的负担。三是医疗卫生支出由原来2000元降低到1000元,随着农村医保的普及,减少了村民们了高昂的医疗费,进一步降低了农村

生病死亡率。四是社会保险支出由无到有,使农村建设有了质的飞越。

5、三留守人员占比分别为留守老人占60%,留守妇女占10%,留守儿童占30%。在此之前,由于我村公路不通,很多人外出打工,致使村里大部分为老人,专门管理田地,儿童留给老人照看。

6、人均收入情况

xx前我村人均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年总收入为20000元。其中务农收入3000元、务工收入15000元、其他收入2000元。至2012年底,村民收入有所改善,我村响应政府号召,开荒扩土大面积种植甘蔗,一年家庭增收至少10000元。

2、 中央八项规定等制度落实情况

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等制度持肯定态度。在村委及市集可看见挂有相关宣传标语、横幅,整体民风得到改善,村民们比以前节约,减少了生活中各种

浪费,更杜绝了过节送大礼等铺张浪费。

3、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情况

美丽** 清洁乡村活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建统一的垃圾池,安排专门人员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等。这些在村委的大力宣传和督促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乡里建立起了清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各级清洁环境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然后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建立村规民约,建立乡村保洁队伍,落实人员和经费,确保垃圾长期有人收集、保洁长期有人管、农村环境长期保持干净清洁。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现在不管是在文化广场还是在村里的主要道路及房前屋后都可以看到有关美丽**清洁乡村的标语,在县里专门提供的环保垃圾桶上也印刷有美丽**清洁乡村,时刻提醒着村民们注重环境卫生,美化生活环境。

通过清洁乡村活动,村民们感受到了乡村清洁的诸多好处,提高了参与清洁乡村活动的积极性。

二、村屯绿化活动

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美丽**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现在的我们村不再是只看得到农作物这样的绿色,更看得到城市中才有的道旁绿化树。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村里开始了村屯绿化,在乡村公路两旁种起了各种绿化树种。在荒山上开疆扩土,大面积种植核桃,响应政府号召努力打造核桃大县,通过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既满足了绿化的需求,又不浪费土地的价值。

三、结论

(一)经此次调查,我村变化有以

下几点:

首先,交通得以改善,与外界联系更密切。原来是泥路,很少有人出来走动,现今部分为水泥路,摩托车变多,私家车开始出现。

第二,经济有所增长,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由之前仅靠青壮年外出务工变成开始回到家乡种植甘蔗等各种农作物,有人开始养殖畜牧,收入门路较之前广。留守人员有所减少,创业人员逐渐出现。

第三,环境大大改善,逐渐贴近新农村。虽然还没全村硬化,可是通过接收外界信息,村民各方面意识逐步增强,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美丽**清洁乡村活动,美化周边环境。

第四,文化气息愈加浓烈,延续传统文化。作为壮族传承者,以前没有的科技设备也加入到其中,使得过新春佳节更热闹,唱山歌、打陀螺、抛球等等各种传统活动举办得风风火火。

(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交通还不够便利,没能实现全村硬化,通信还没解决,网络没有连接到屯户,村民没法更全面接收外界信息,空有充分的土地资源,没能好好利用。

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时光飞逝,在我阔别家乡短短一年后,再一次站在灵宝街头时,我惊诧了„„一条崭新的商业街横亘在我的眼前!它的变化怎么如此之快„„„.. 我的家乡灵宝,四季景色分明,风光怡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灵宝地黄河中游,是人类最早活动和发祥地之一。且位于古代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这里留下了各个朝代大量的古墓葬、古遗址。解放后,相继出土了两万多件珍贵文物,有近百件文物属全国罕见,为稀世珍宝。其中有50万年前的动、植物化石,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有夏、商、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珍品,著名的有东方剑齿象化石、陶乐俑、铜乐俑和宋 代彩塑群等。

昔时的灿烂,今日的辉煌。60年奋斗历程,60年铸就辉煌。60年来,灵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丽篇章。60年来,灵宝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灵宝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实施项目和品牌带动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建设新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新型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两大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带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带动社会事业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60年来,灵宝人勤勤恳恳,自强不息,勇敢前行。 奋力铸造“中国金城”。

1976年2月,以枪马金矿开工建设为标志,灵宝黄金工业拉开了发展序幕。1980年,灵宝黄金产量首次突破万两大关,1991年突破15万两,2002年突破30万两。从1984年起,灵宝黄金产量连续24年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二位,成为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之一。2005年1月,中国黄金协会授予灵宝“中国金城”特色区域称号。2006年1月,灵宝黄金股份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直接募集资金10.64亿元,这是我国在境外上市的第二家黄金企业。目前,灵宝黄金企业在区外的探采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采选能力在5000吨/日以上。2007年,灵宝市黄金产量首次突破100万两大关,实现了再造一个“灵宝黄金”的目标。近年来,灵宝市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冶炼—加工产业链不断壮大拉长的良性循环。目前,灵宝市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企业达40家,初步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单一黄金生产向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的转变。

打造中国果品产业第一大市。

1968年,灵宝苹果面积3.8万亩,产量1033.5万公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灵宝苹果大发展的号角。30多年来,灵宝果品产业发展经历了“两次决策、两次创业、两次跨越”的发展历程。目前,灵宝果品面积由当初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104万亩,苹果年产量由3000万公斤增加到10亿公斤,产值由1200万元上升到17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近3000元。果品产业已成为该市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灵宝果品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加工业、运输业、贮藏业、销售业、包装业以及农资供应、食用菌生产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该市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有41家,年果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产值25亿元,带动果农年增收3亿元。果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已成为该市辐射带动范围最广、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支撑拉动力的支柱产业。

建设现代化的魅力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灵宝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和辐射力空前增强,城市建设已成为继黄金、果品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7年底,灵宝市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已达16平方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3倍和7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3%,城市化水平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40%。目前,灵宝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1%。2007年,灵宝市从城市周边自然环境、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城市功能需求出发,将城市未来发展定位为“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自然和谐、适宜人居、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并确立了“北进东扩、发展两翼”的总体框架,全力推进北区开发、旧城改造、城市西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建设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叫响旅游品牌。

灵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改革开放以来,灵宝市积极实施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不断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灵宝市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截至2008年,灵宝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6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如今,随着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市区内及周边的地区的绿化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全市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村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和改革开放前相比,整个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穿衣讲究时尚、高档;吃饭讲究新鲜营养;居住追求小楼洋房;出行讲究安全通畅;生活日用样样俱全;娱乐讲究文明高尚。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农村经济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阔别家乡一年之后,我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发展现状,我看到了它光明的未来。

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新干县,为吉安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在吉安市北部。东邻丰城县、乐安县,南接永丰县、峡江县,西毗新余县,北界樟树市。新干县是吉安市的“北大门”,全县辖7镇6乡和2个国有农林场,134个行政村,20个居委会,总面积1248平方公里,人口35万。

(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乡镇村级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现在农民吃穿不愁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各村设立了农家书屋,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时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借书,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最受欢迎、实用。农家书屋给村民创造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常常几个人围在一起交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不再像以前农闲时没事干,整天东家长西家短、打麻将玩小钱。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的建成,让群众有了锻炼、娱乐的好去处,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更成为村民们过年时的欢乐之地。

(二)教育条件进一步提升 亲戚家的孩子在县中学里读书,是一所老牌名校,是江西省重点中学。经过一看,崭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高高矗立,绿树成荫,一扫当初破旧落后的印象。不只教学条件改善了,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增强。待遇也提高了,老师们都愿意来到这个地方教书。同时还新建了小学,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孩子能在本地接受好的教育,大人外出打工也放心了。

二、存在问题

(一)土地经营承包有偏差。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这项制度解放了生产力,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深受农民拥护和爱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土地经营承包的一些弊端已日渐显现。首先是农民各自为战,土地被化整为零,不适应大机器生产,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其次是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耕作有一定的盲目性,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利润微薄,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时常跟风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常常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第三是土地经营权长期不变的政策在农村落实的不到位。

(二)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少关爱。村民们普遍认为,虽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经济收入渠道单一,单靠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太有限,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村内多以老弱妇幼为主。很多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缺乏父爱、母爱,个别孩子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父母也是百般无奈,但迫于现实的压力,只能放任。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制度落实。尽快出台一些具体措施,落实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好政策,尽快把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的手里,让富余人进入城市或在种田能手的农场工作,加快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

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在春节期间,我按照县直属工委《关于在全县机关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利用回乡走亲访友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和掌握了不少来自家乡的第一手信息。现将回乡调研成果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家瑶上村,位于小松镇东南部,东与耸冈村隔河相望,南接琴江镇湖下村,西接罗源村,北接石田村。村部驻瑶上,距镇政府 7.5 公里。距县城 10 公里。全村总面积 6.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156.9 亩,山地 6165 亩,水域 690 亩,人平耕地 0.77 亩。2003 年辖 13 个村民小组,有总户数 420 户,总人口 1494 人。该村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白莲为主。该村贫困人口居多,为我县“扶贫重点村”。

二、发现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

借着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有极大改观,刘坑至石田通村公路、三吾至城江、羊角寨至交坝等通组水泥路相继修通,但与新建村路功能发挥不相适应的是村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滞后。路修好才五年多,已有一些路段出现严重破损了。可是,乡村道路管养的主体责任与路政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谁来谁负责协调管理?谁来组织维修队伍?谁支付维修资金?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俗话说,“修路,建路,二分修建八分养护”,真不知这条承载着乡亲们美好愿景的希望路能发挥多久作用?

(二)村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村民对集体活动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教育重视不够,就业、从业门路较窄,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靠天吃饭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三)农村建设主体实力不强,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

农村农户之间个体条件的差异,给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带来困难。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农民由于小农思想的影响,不愿将自己的旧房拆除,进行新农村建设,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春节返乡,真正深入到中国农村的最基层,虽说只逗留了短短几日,但却足以让我感受

到这个小山村由里到外的变化和日复一日的进步。老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党和政府的许多强农惠农政策都落到实处了。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老家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业经营方式依旧粗放,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乡村的发展阻碍重重,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老家的发展。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在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家人民的辛勤耕耘下,家乡的面貌会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2

今年过年,我们家人特别齐,兄妹亲戚都回去了,真是个团圆年。这次回乡过年,一改往年假期整天在家聊天、打牌的习惯,而是全家人一起来了个访亲出游,看了看家乡的变化。

家乡交通

老家在吉安县指阳乡,属于山区,发展最大的希望和瓶颈都在路。前几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干部才终于在乡村道路建设上花些心思。村里那条夏天泥泞、冬天颠簸的土路终于真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别看只是一条水泥路,它给老家人们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变,村里有些年轻人买了车,搞短距离载人载物运输等。路修好之后,乡亲们致富的途径更加宽广了。但与新建村路功能发挥不相适应的是村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滞后。路修好才一年多,已有一些路段出现严重破损了。可是,乡村道路管养的主体责任与路政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谁来谁负责协调管理?谁来组织维修队伍?谁支付维修资金?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俗话说,“修路,建路,二分修建八分养护”,真不知这条承载着乡亲们美好愿景的.希望路能发挥多久作用?

家乡文化生活

每年过年,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就在村上的小店里,麻将、扑克、骨牌样样有,往年特别多。今年,村干部倡议全体村民大年初一进行宗族集会拜年,并举办了一些拔河、扛菩萨等积极健康的过节方式。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多,年轻人回乡结婚特别集中,新式婚礼流行,强调节约、低碳的文明方式正在散播。

家乡教育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农村老家培养出一个真正走出农村,脱离农业的孩子虽说要不了上百年,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邻村黄老师在村小任教近三十年,他总是感叹:这些年,学校里走出去真正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十个手指数得过来。十多年前自己就读的小学校园已经被废弃。紧靠公路新建了一所村小,修了围墙,盖了新校舍,换了新桌椅,配备了微机室,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优良,图书、文体器材、教学仪器等

也都有相应的配套。可是越来越好的教学环境并没有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热情,目前初中毕业,高中没念几天就辍学在家的农村学生特别多,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

家乡养老

平日里村里人口少,留守农村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小孩,春节人气空前旺盛,一改往常的冷清气象。在家驻守多年的老人们这个时候是最开心的。但是,年过到了初七、八,农村青壮年又都回到了大城市,留下来的长辈、小孩子们,他们缺少温情关怀,精心呵护。他们的困境该怎么走出?

春节返乡,真正深入到中国农村的最基层,虽说只逗留了短短几日,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这个小山村由里到外的变化和日复一日的进步。老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党和政府的许多强农惠农政策都落到实处了。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老家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业经营方式依旧粗放,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乡村教育的发展阻碍重重,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老家的发展。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在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家人民的辛勤耕耘下,家乡的面貌会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3

“追忆往昔,杨柳郁郁绕沟渠,今归来兮,雪花纷纷裹天地。”今年回东北老家过年,迎接我的再不是小时候凛冽刺骨的寒风,而是银白色天地间和暖的冬阳。这也恰似老家的现状,日子虽然还有些许不易,但是毕竟一天天好起来。回乡几天,漫步在倍感亲切的雪景里,踏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土地,感受到这方水土滋养出的质朴、善良、乐观和希望,这一切始终在无形中默默地感染我、激励我。

[乡村公路]

老家发展最大的希望和瓶颈都在路。“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喊了不知多少年,连村头屋墙上的标语都已被岁月腐蚀得不再清晰,乡亲们始终望眼欲穿地期盼着。听说到去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里领导们才终于在乡村道路建设上花些心思。村里那条夏天泥泞、冬天颠簸的土路终于真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条宽阔敞亮的水泥路也终于姗姗来迟。别看只是一条水泥路路,它给老家人们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变。自从修了水泥路,村里通了公共客车,人们出行方便了,货物运输也容易了,村里超市的老板再也不用自己开三轮车去乡里县里进货,公共汽车可以直接捎货上门;来往商贩也可以直接深入到村里进行买卖,乡亲们再也不用为手里有好东西卖不出去发愁了;另外,村里有些年轻人买了车,搞短距离载人载物运输等等。路修好之后,乡亲们致富的途径更加宽广了。

但与新建村路功能发挥不相适应的是村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滞后。路修好才一年多,已有一些路段出现严重破损了。可是,乡村道路管养的主体责任与路政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谁来谁负责协调管理?谁来组织维修队伍?谁支付维修资金?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俗话说,“修路,建路,二分修建八分养护”,真不知这条承载着乡亲们美好愿景的希望路能发挥多久作用?

[乡村教育]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农村老家培养出一个真正走出农村,脱离农业的孩子虽说要不上百年,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父亲在村小任教近三十年,他总是感叹:这些年,学校里走出去真正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十个手指数得过来。春节抽空回到十多年前自己就读的小学校园,发现变化很大,修了新围墙,盖了新校舍,换了新桌椅,配备了微机室,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优良,图书、文体器材、教学仪器等也都有相应的配套。可是越来越好的教学环境并没有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热情,目前初中毕业,高中没念几天就辍学在家的农村学生特别多,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

在全国高校都紧锣密鼓扩招的大潮中,老家的孩子们为何在升学的路上停止了脚步呢?仔细想想,这与农村教育长期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延伸,而没有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关系极大。除了为升学做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发挥其他更多的功能。乡村教育的发展该何去何从?我想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上,立足乡村社会与乡土文明,除了为乡村孩子提供现代性价值中必不可少的发展机会,更应该给他们提供乡村社会的精神滋养,促进他们对乡村文明与乡土价值的内在理解,增进他们的乡土认同,厚实他们的乡土精神底气,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获得一种在与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又不失乡土精神资源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乡村教育也可以为浮躁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增加一份源自乡村大地的质朴与宁静,为置身现代化之中的每个人提供一份乡土自然的清心与慰藉。

[乡村的低碳生活]

回老家过年最直接的体会是花费低,能耗少,而且任何物品物尽其用的程度远远高于城市。不浪费似乎就是父母一辈子生活的准则。拿拖布来说,他们还是不会去超市买现成的拖布,母亲都是将废弃衣物等剪成的布条儿钉到使用多年的 t 字形木棍上,这样自制的拖布虽然不及工厂制成品那么精致,却是十分好用的。还有,这次在老家吃到了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的“晒干菜”。东北秋末霜期快到的时候,自家菜园种的蔬菜一般都吃不完,母亲为了能让这些自家产的好东西免受霜冻,便早早地就把茄子、豆角、土豆等新鲜蔬菜或生或熟的切成条状、块状,晒干,装袋保存起来,待转年春天自家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吃。节约无疑是父

母生活内容的最佳诠释。比如用水,母亲经常是洗过衣服的水接着洗抹布,然后用来拖地,最后再用来冲洗院落,反正都是用到无法继续使用为止。春节期间,好些剩饭剩菜,母亲舍不得扔掉,于是就仔细分类、装袋,拎好远送去给养猪的邻居。

对于父母亲的生活方式,大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估计无法理解,从前我也不明白,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生活也并非如此拮据,还有必要这样吗?现在我懂了,父母这种传统的、甚至说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不是抠门,不是愚昧,而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或者用时下时髦的话说,是低碳的。

[后 记]

春节返乡,真正深入到中国农村的最基层,虽说只逗留了短短几日,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这个小山村由里到外的变化和日复一日的进步。老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党和政府的许多强农惠农政策都落到实处了。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老家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业经营方式依旧粗放,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乡村教育的发展阻碍重重,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老家的发展。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在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家人民的辛勤耕耘下,家乡的面貌会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上一篇:咀嚼生活的真味思路范文下一篇:家具设计师岗位描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