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反思范文

2023-09-23

大教学论反思范文第1篇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民主的发展,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灌输平等思想的同时,是否意识到师生关系已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由于受传统思想“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等影响,教师都希望自己被学生“尊重”,希望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希望自己对学生所说都是“圣旨”。当然,每一位教师都是为学生好,为学生着想,想法固然正确,但做法却不尽人意,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一生。

每个班级可能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上课不听课,作业不交,家长不管,老师越批评他,他就越破罐子破摔,仇视老师,在班级欺负同学,搅的班级鸡犬不宁。常常惹的老师火冒三丈,和老师的关系极度紧张。

再者,也有这样的同学,怕老师,有什么问题也不敢跟老师说,看到老师都要绕路走。我带一年级时,就有一位非常文静胆小的女孩,从来不跟老师交流。一天,她的母亲找到我,反映了她的情况,这个女孩怕老师怕到上课时想上厕所都不敢跟老师说,几次都尿湿了裤子。可想而知,老师在她心目中的样子。

我曾经看过陶行知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群高三的学生为了放松一下自己,结伴去郊外踏青,不想这件事让班主任知道了,班主任把他们叫到办公室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警告他们现在不是玩的时候,应以学业为重。这些学生对老师的做法很不理解,觉得老师太不了解他们了。

还有一个初中男生,数学成绩一向不太好,但有一次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他的任课老师不但没有对他的努力进行肯定,反而问他考试有没有抄袭他人的。这件事给他的打击很大,他不再努力学习,进而发展到逃课,毕业后整天无所事事,最后因为结识社会上的闲杂人员,结伙进行偷窃而锒铛入狱。 我们也常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学生因为遭到老师的羞辱,跳楼自杀”,“某某学生遭到老师的殴打,其家长与老师对薄公堂”,“某某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话,离家出走”等等。

我做过一个调查,在一个小学班级60位学生中,问及“你是否喜欢上学,如果不喜欢理由是什么?”有58%的学生认为“不喜欢老师”;在“你认为师生关系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中,有76%的学生认为“老师太凶,难以沟通”、“老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是错的”、“老师不了解我们的想法”等; 在“你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什么?”中,有95%以上的学生写了“朋友”。可见,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甚至社会和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孩子的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同时也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表扬”,孩子固然能接受,但“批评”,老师就要注意自己的方式,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特别是经常违纪、学习差的学生,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态。在师生关系发生矛盾时,教师应理性地退让,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也尊重了自己。事后,教师要真诚地找学生沟通。沟通时,教师应有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姿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做法欠妥之处,真诚地向学生解释原因并表示歉意。我相信教师如果有这种宽广的胸襟就能臝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相反,如果教师仍然余怒未消,坚持己见,指责学生,那就很难缓解或消除师生关系的紧张。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信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他们虽然是学生,但他们同样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教师是对的”的认识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的爱老师,师生之间才能互爱。我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时,一般都采用和风细雨、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去感化每一位学生。

第三,教师要理解学生,相信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位优秀教师在其手记中写道:“我把每节课都作为与学生交流的契机;跟他们一块儿打雪仗变成雪人……课下的交流与欢乐为教育教学搭建了心桥……”这位教师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他对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激情构建。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凭借自己对学生的一颗真诚之心去构建一种平等、信任、民主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师生间充满了诚挚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要能“把自己当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经常换位思考。我们要耐心倾听并善于倾听,倾听每一个孩子,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真切的感知、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这样就不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育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我们要做到,课堂上是学生的严师,而课堂下是学生的益友。

第四,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人格修养和师德修养,建立具有感召力的新型师生关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只有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同时,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师生关系中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本身就有一种“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培养和发展。教师要做身先士卒的将军,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应先提前到达教室;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改作业、试卷就要及时;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热爱劳动,劳动时老师也应带头参加,这样才能一呼而百应。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知识的要求。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教师必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无论在学识,还是在做人等方面都要真正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敬佩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建立起具有感召力的和谐师生关系。

第五,教师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责任感,建立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我经常对学生讲:“班级就好象一个大家庭,同学们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班级的荣辱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每个同学都要为班集体出力,积极向老师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发动学生向老师写信,每当我收到信后,马上找时间找机会和学生交流,合理的意见采纳,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对老师有意见,若批评对的,我主动向学生表示诚恳地接受;若不合理的,则给予适当的解释,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我还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把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自主的制定集体的活动计划,积极的开展工作与活动。学生主人翁意识加强,建立了民主的班风。

陶行知曾经这样认为, “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更是教育的追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虹桥小学 黄

大教学论反思范文第2篇

关于朱熹这个人,争议很大,毁之誉之者皆有,不是很好操作啊,就勉强写写吧,他的一些哲学思想我也不是太懂,本篇读后感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一提朱熹,就不得不提他在理学上的学术成就,他是发端于北宋时期的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北宋的理学家程颐、程颢并称为程朱,而"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直统治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元到清末民初近700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中国逐渐黯淡,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时期,因此,程朱理学、朱熹等,一直被很多人骂得狗血淋头,认为中国落后的很大一个根源便是程朱理学这套意识形态使得人们思想逐渐变得僵化和愚昧所致。在这里我们先不对此作评,我想先将理学以及朱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梳理。

1.北宋理学五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的幸运儿,那么这里的巨人都有那些呢?那就不得不说说理学思想的发端及扩大过程中的几大人物:北宋理学五子。这五个都是很牛的人,分别是周敦颐(就是写语文课文中的"爱莲说"那位),程颢、程颐(这二人是兄弟,师承周敦颐),以及张载、邵雍。他们所创立的这门新儒学,往前推就是来自子思、孟子一脉的"心性儒学".周敦颐发端,相当于是理学开山祖师的地位,而二程则在得到了周敦颐的传承后继续将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张载就是那位说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的牛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我读到这四句话时很是震撼,一个知识分子的格局竟能如此宏大而且充满了使命感,但是随后又想了想,这会不会太过狂妄?一个儒家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思想家也好、教育家也好,真能有这么大能耐?或者这不过仅仅是一种士人的理想与情怀?再琢磨一下这个四句教,忽然脑海中又冒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里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是的,一个君子,志向不可以不宏大,品质不可以不坚毅。张载,应该就是特别符合儒家所倡导的这种"弘毅"精神的。

而还有一位邵雍更是神人一个,他精通易经,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皇极经世书》,还有本《梅花易数》的占卜书据说也是出自他手。他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隐士,一生都远离政治,把自己的宅子取名"安乐窝",不过就是这么一位不爱做官安贫乐道的隐士却得到了当时诸多大人物的追捧,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吕公著、二程、张载、王安石等等,一时的风云人物都十分仰慕他,据说他有对周易造诣极深,每卦必中。我记得以前看《了凡四训》时,里面就提到过有位孔先生,算卦算得特别准,他学的就是邵雍的《皇极经世书》。邵雍比周敦颐还大几岁,算是周敦颐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启蒙者吧。

这五人其实都算是儒家的学者型的人物,他们大都热衷于教育,在学术领域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周敦颐的濂学(以濂溪得名),张载的"关学"(张载是关中人),二程的"洛学"(二程居于洛阳)。可以发现一点小规律,当时的这些不同流派的学术,都是以创始人所处的地名命名的,比较有名的还有苏轼那一脉的"蜀学"(苏轼是四川人),朱熹的"闽学"(朱熹在福建讲学,弟子多是福建人)。而有个例外就是王安石的"荆公新学".2.朱熹。

朱熹生于南宋,其理学思想的道统血脉传承于李侗,李侗师从罗从彦,罗从彦拜杨时为师,而杨时则是二程(程颢、程颐)的弟子。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叫做"程门立雪",便是和杨时、程颐有关。

朱熹的家庭出身还是很好的,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而朱熹自小就很聪明,热衷于钻研学问,19岁即考中进士,22岁便开始在福建为官了。如果为了方便理解,个人可以给他贴上一个"学者型官员"的标签,即使朱熹在为官之时,他最热爱的也是钻研学问,著书立说很是用功。而他的政绩也很好,所治理的地方井井有条,不过在南宋,朝局常常被权臣把持着,要想在仕途上有多大的作为对于他这种学者型人格来说是很难的,因此朱熹也时常觉得当这些个官没多大个意思,便三番几次地辞职不干,还是想静下心来研究他的学问。朱熹还有个特点和之前的北宋五子差不多,都喜欢发展当地的教育,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也是由他重新修建起来的,热衷于教育是儒家圣人实现其政治理念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大教育家,而朱熹同样如此,算得上是自孔子以来的有一位影响力巨大的教育家了。

和朱熹同时代的学术大牛还有一个叫做陆九渊的,这位陆九渊又叫陆象山,虽然同为儒家,但是学术派别不同,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性人物,和明代的王阳明是一脉的,史称"陆王心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曾经在他们共同的好友吕祖谦的调和下进行了几次思想碰撞,位置就在江西信州的鹅湖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我这里尝试梳理一下二人的主要观点,以及说明一下为什么二人的思想是难以调和的。朱熹的理学,强调的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这个理就有点类似于"道",读书人可以通过"格物"而"致知",从而将这个先天就存在的"理"给挖掘出来加以研习领悟,这个"理"表现在天体宇宙和外物上就是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物理规律,表现在社会上就是人们都要遵从的一种人伦秩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程朱理学是强调有这么一个"死理"存在的,我们只要通过多看书、多格物的办法就可以逐渐将这些"死理"格致出来,这就是理学家的为学之道,他们强调的是事物背后有一个理在,可以通过"渐悟"的方式将这个理格致出来(心学在为学之道上更强调顿悟)。在社会领域,他们强调有一套"三纲五常"存在,这就是存在于社会秩序上的理,人们需要遵从它从而实现"国治而天下平".而我们再来看看陆九渊的心学呢,心学宣布不认为有这么一个先天就存在的"理",心学认为"心就是理",怎么理解"心即理"呢?心学认为这些理学家口中的"死理",其实不过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阶段性认知成果而已,反应的是

我们当下的内心感知边界,就好比人们对于世界最开始的认知是"天圆地方",后来又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以为我们的地球便是宇宙的中心,于是有了"地心说";再后来又意识到不对劲,认识到地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转,于是我们认知到的"理"便又推进到了"日心说"……,如此延续下去,大家可以看出,其实心学更贴近真实的世界,我们所处在的世界,所谓的"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随着我们"心"的认知边界的扩张和深入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个人在认识论上也更认同心学的主张。可以假定一场世界大战使得整个世界又回归到了原始状态,我们今天所达到的认知边界,那些"理",又会随着人类世界的消亡而清零,新的生物出现后,它们认知世界便又会出现它们自己的"理",这个理反应的便是它们当下的内心认知。因此,在心学的认识论里,没有这个先天就存在着的死理;而在社会秩序领域,心学也没有那么死板的条条框框,更多强调的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良知之心指导我们的行动,而非那些外在的形式主义的纲常伦理和教条。

3.理学家的抱负、工具以及途径。

朱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很多不太了解的人眼中,朱熹是一个满口道德教化而内心虚伪龌蹉的一个伪君子,他真是这么一个人么?

我对朱熹的看法是:他是一个有极大抱负的儒家学者,也是一个有实际能力和业绩的地方官员,他在吸纳了北宋理学五子等理学大家的精华思想后,再兼容并包了一些佛学和道家的东西,想要将已经变得黯淡的儒学重新振作起来,并且也的确做到了,他著述颇丰,影响力很大,但在南宋他的学术一度被朝廷中的政敌定为"伪学",在他去世时,朝廷曾大力阻止他的粉丝们前往吊唁,但是即使这样,也有上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如果不是一个人真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死是不会触动到那么多人内心的灵魂的,毕竟那时候通讯和交通很不方便,人们没有必要为一个伪君子之死千里奔波。因此我认为:朱熹或许人格中有他不足的一面被人们所捕捉到加以大扣屎盆子,但他真不是什么伪君子,他是一个内心比较纯粹的人,一个有着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理想和抱负的人。

还记得前面张载那著名的"横渠四句"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充满理想化的抱负,还有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

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如果他够纯粹,够理想主义,够有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风骨,那他心中一定有着这些政治上的理想抱负的,因为他心中有着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这种道德追求使得他不仅完善自己,也在心有余力的情况下救济天下苍生。在这里我想说立意是很好的,这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深化,也是人们对于自己人生意义的追求,想着让天下苍生脱离苦海,难道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吗?

是的,立意很崇高,但是手段和途径却是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的。儒家的这些学者包括朱熹,是一群内心有着强烈的道德热忱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要做到天下太平要靠道德教化,当每个人的心性都往至善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变成好人、贤人、君子甚至圣人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吗,不就是实现了"平天下"了吗?因此,他们极其狂热地热衷于教育"心性哲学"、"道德哲学",试图让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内敛、自我约束,对抗自己多余的私欲,克己复礼。

再简单地梳理一下:理学家们是一群有着崇高社会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他们想要实现这些理想抱负所借助的工具是一些心性哲学、道德哲学,以及诸如此类让人们自我收敛和约束的思想。(可以参考一下儒家的一些经典)而理学家们实现其社会理想抱负的主要途径:一个是搞教育,利用各个学院培养学生来推行自己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的核心依然是道德;第二个就是通过影响统治者,让自己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从而成为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在这里可以参考一下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经历,先是奔波于列国,四处贩卖他的"道德治国"的价值观,可惜得到的是一个四处碰钉子的结果。(儒家的这套玩意儿,个人选择用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是可行的,但是想用来治国,则方法论显得过于单薄,儒家的治国理念之核心,个人认为就是"以意识形态治国".),孔子在列国统治者间奔走贩卖其治国理念的行动失败后,便走上了之前介绍的第一个途径,"搞教育",孔夫子有学徒三千,杰出的人物有七十二人,因此他的儒家思想理念也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后世一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官学。

4.意识形态。

在知识分子们盘算着通过向统治者贩卖其治国理念从而实现其社会理想与抱负时,统治者们也逐渐注意到了他们的存在。在遥远的春秋时期,正是周王朝逐渐分崩离析,诸侯国开始耀武扬威,纵横捭阖的时代,因此儒家的这套自缚手脚的理论得不到君主们的亲睐,君王们更想要的是能够使自己快速富国强兵有利于争霸的人才和理念(需要打天下的人才和思想)。而当时间进入到了西汉后,中国形成了第一个成熟的中央集权政权,这个时候,统治者们在诸子百家之中寻求一个比较适合这种大一统政权的学说时,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四目相对,瞬间便来了电,于是就有了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下已经一统,需要治天下的人才和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第一次真正地走上历史舞台成为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真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统治者阶级,一个国家权力的真正拥有者,儒家知识分子提供的思想理念是为统治者阶级服务的,而其思想也自然是经过官方的编修的,儒家的根本性局限就此显现:无论是儒家的知识分子还是儒家的学说,都是缺乏独立性的,它们只能依附于统治阶级,从而使得一种被阉割后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儒家理念盛行,因为如果不选择依附统治者,那你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为这些东西的实现,需要的是国家权力的协助,()不是光凭几个儒家学者喊喊口号就能实现得了的。

因此,就这样,儒家和大一统的政权统治者成为了亲密的战友,统治者们往往将儒家的地位提高到官方显学的地位,使得天下读书人都往这里面钻;而儒家也很是卖力地提供着一整套的治理天下人心与伦理道德秩序的方案;

而到了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在元明清三代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下,成为了天下士人科举考试的唯一官方资料来源。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格局决定了一个国家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想让这些底下的人都消停点,别乱惹麻烦,那就让他们都用"程朱理学"充塞他们的大脑吧。但是一个国家一旦被某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所笼罩,这往往就是悲剧和衰落的开始,这也是人们的精神、思想失去生命力的一个过程,因为精神和思想是需要养分的,需要交流、沟通和碰撞的,而所谓的文明,不就是各种异彩纷呈的精神与思想的沉淀吗?

5.兼容并包与多元思维模型。

接下来最后想写一点建议和思考。首先在社会领域,个人认为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思想氛围才是有利于文明、文化的蓬勃发展的,为什么中国的思想解放基本上发生在秩序崩溃的时期?因为那时候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最疏松,自然诸多思想也就蓬勃而起,比如春秋时期,民国的北洋时期,等等。这个时候诸子百家辈出,而给我们中华文明提供的各种精神遗产也是最多的时候。

大教学论反思范文第3篇

临沧市第一中学

一、指导思想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就是要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服务,使学生、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之一。马克思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九个方面来考虑: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教材内容选取的考虑

1.学习压力与应对

高中生如何适应学习和高考的要求,使自己的学习富有成效就显得具有紧迫性、现实性和重要性。

考试是高中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高考生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即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情绪反应。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2.把握学习策略

学习和考试都是有技巧的,这就是学习策略和考试策略。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3.高考不是人生成败的标杆

由于许多高中生在思想上有意或无意地把高考结果与人生轨迹联系起来,把成绩好坏与人生成败直接等同,甚至认为人生的一切都由高考决定。

- 1

(一)课程起始评价

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的了解。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即评价教师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是否偏离总目标的方向等。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准备状态,进而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起始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来进行。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目的是对正在实施的课程及时进行监控和评定,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目标,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是指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结果评定,即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事先选定好的测验等,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活动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以便客观地评定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方式有几种:一是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学生在实施课程后心理素质的变化;二是对学生的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例如,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周记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三是对学生课后发生的行为变化(如学习方法等)进行评定。

五、课程设计原则 1.真

2.以学生为中心

3.以情境为中介

4.以经验为起点

5.以活动为载体

6.以过程为重心

7.以合作为主线

8.保护学生

9.教师的角色 10.学生的角色 11.教材的使用

大教学论反思范文第4篇

魏杰民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顺利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了先决条件,是顺利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它必将会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带入一个明媚的春天。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道德规范是调节师生关系的客观需要,因此分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特点以及矛盾产生的原因,是探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出发点。

一、师生关系是以教育与接受教育发展关系为核心的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规定性。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的师生共同活动,受教育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构成教与学活动的承担者的教师和学生是按一定的教育目标,方式,组织形式和教育内容从事教与学的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身心素质上升为客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教材内容及师生共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这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最早出自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学记》中的这段话,以极朴素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教学相长的规律。在今天新型师生关系中这个教学原则依然适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知识学问的掌握不能单靠教师的传递,还要靠学生自已的领悟、体验、主动学习才能学好。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领路人,提高觉悟的启迪者,他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教学活动中构建的这种教育与接受教育的发展关系是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所不能取代的。

二、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就构建师生关系的目的和影响作用而言,师生相互作用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师生关系是一种向学生一方倾斜的不平衡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付出的代价是换取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某种利益。师生关系是在承认这个不平衡的前提下,通过认知感情沟通和行为目标协调而形成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能量”。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师信道”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但事与愿违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往往表现为不太融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状况,并非是教师不具备以德为本的师魂、以爱为本的师风,而是由于在师生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善造成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提高教师的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师生关系是一种管理与接受管理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与管理的班级组织基础上的,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约束性,但与一般的下级服从上级的管理关系和组织关系不同。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管,卡,压”的方式,实施民主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让学生成为各种活动的真正主人。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精华。师生间的民主体现在教育过程中都有参与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更有相应的责任。教师对学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学习的权利和向学生传授相应知识的义务;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承担学习知识和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在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应听从教师的教诲,虚心接受教育,但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特有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照顾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身发展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研究表明,民主平等型的师生关系远比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效果好。民主平等以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四、师生关系是一种超越朋友式的尊师爱生的伦理关系 在师生的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靠年龄和权利优势,更要靠责任心,义务感和师生情来维系。其中,师生之间尊师爱生的友情是有效教育的真正基础。在尊重学生人格,在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个基点上,师生是绝对平等的。师生双方都必须以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真实的情感面对对方,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换取和接纳对方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互换和共享中实现教育,达到超越朋友式的尊师爱生的境界。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把爱的高尚情感全部倾注于学生身上,关心他们的健康与成长。让每个学生沐浴着教师的爱而茁壮成长。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并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响。学生也会敬佩教师的奉献精神,学习教师的人格风范和学识。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大教学论反思范文第5篇

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 其知识结构以原理知识为主 (包括学科中的概念、规则、原理等, 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的描述性知识) , 但拥有较丰富的学科知识, 并不是成为好教师的唯一条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践性知识, 即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堂情境时所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它更多地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 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

刚入校, 我担任了医疗系2005级五年制临床1、2班《语文》课的教学工作, 初为人师, 对医学高职高专的教学工作还不适应, 我一度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 只是专心研究教材, 认为只要把教材钻研透了, 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 然而课堂教学效果甚微。渐渐地我意识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因而也留意起学生的特点。因为注重专业课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对字、词、句、语法修辞的掌握不好, 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差, 记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等。除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外, 我努力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真诚地赞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为此学生敬佩地对我说:“老师, 我很佩服你。你能认清我们班每一位同学, 这是包括我们班主任在内的其他老师都做不到的。我觉得能让老师记住自己也是一种认可和一种鼓励, 所以你鼓励了我们班的每个人。”

通过积极地教学反思, 我深刻地认识到:由于教学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 教师要花较多的精力去研究课堂教学以及产生教学的情景与条件。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学生, 教师必须不断地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及其方式, 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等特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实事求是, 因材施教, 才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因而在备课时切记做到“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2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各种知识, 教师必须精通掌握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广博的、相关的学科知识, 教师博学多才,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要树立与时俱进, 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文学知识, 还要具备历史、哲学、文化、民俗、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经典篇目的每一次的阅读和教学, 对师生都是一次欣赏、享受和提高的过程,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然而经典篇目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是极其丰富的, 要想将其讲解通透, 教师自身要具备深厚的学识。《滕王阁序》作为骈体文的杰出代表, 几乎句句用典, 具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 在讲授这篇文章时, 我边讲解边学习, 真正做了教学相长。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不断地发现困惑, 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激发其终身学习的自觉行动。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课后教师必须认真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 对这些疏漏、失误作深刻地反思和剖析, 并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这些失误。同时教师要静心沉思、探究总结自己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运用是否得当, 组织教学有何创新等, 对此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亦如此。教师不仅是学习者, 还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 具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 教师只有边教学边总结, 边教学边反思, 才能不断进步, 不断提高。

3.1 教法反思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 为了避免某些沿袭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进行教法反思,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朗读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记诵, 在诵读中感受和再造形象, 把握诗词的不同风格和基调, 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意境, 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好的朗读甚至可以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我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习惯, 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记诵教材中所选的名篇佳作。为了让学生的瞬时记忆成为长久记忆, 我每次上课都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 又巩固强化了其记忆。

3.2 教材反思

教材是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 适当删减或调整, 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授《古代诗歌的阅读与欣赏》一章时, 我借鉴《中国文学史》的内容, 对唐诗的概况、发展分期、时代背景进行讲解, 使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个较全面地了解, 重点且有比较地讲解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兵车行》, 加深学生对唐诗和李杜诗歌的理解。

3.3 教效反思

语文教学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学行为, 在灵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知识积淀、情感体验、语感修养、艺术熏陶、思维拓展和能力培养。为了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我努力用充沛的感情, 优美的语言, 丰富的知识, 深刻的思想, 灵活的教法来吸引学生, 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 让学生更了解语文, 更喜欢学习语文, 同时使学生拓宽了视野, 丰富了写作素材, 培养了写作能力。

教学是一件有耕耘有收获, 又有大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所有教师将快乐并收获着。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进行教学反思, 是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7 (4) .

[3]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 赵昌木.教师在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5) .

大教学论反思范文第6篇

针对省公司系统最近发生的四起事故,我班12月1日至3日组织了安全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了四起事故发生的经过、并讨论了其中的违章行为,每人根据自身对这四起事故的理解,并对照工作中自身存在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写出反思材料,12月16日公司领导、施经理等又来到班组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做好安全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思想行为方面

班组每位员工对规章制度学习很是清楚,但在工作中存在麻痹大意,为了赶工作进度,忽视安全的细节问题。例如,在处理110千伏银滩变银五路电缆事故过程中,在没有填写事故应急抢修单的情况下,工作负责人将工作人员带进工作现场的违章现象,充分说明工作负责人不清楚工作流程,思路不清晰,一心只想完成工作任务,忽视了对安全风险的控制,说明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工作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盲目蛮干,凭感觉工作,投机取巧,导致工作行为不受控,现场违章指挥,而工作班成员思想麻痹,习惯性的认为工作负责人说了算,不仔细分析现场情况,工作负责人说什么就做什么,违章进入工作现场,缺少对自己安全保护的意识,将自己的安全置之身外,失去了监督,所以安全工作是整个工作过程

中,各级安全控制的环环相扣,如果一个环节失去控制,那必将导致事故的发生。人员思想存在的问题还是要靠经常教育来解决。

2、制度建设执行方面

现在班组、工区安全制度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对安全制度各级人员都做不到严格执行,一遇到实际问题,每个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不一样,各自自以为是,以自己认为的工作重点为依据展开工作,都没有将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上,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归根结底还是安全思想认识问题,各级工作人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也许因为赶工作进度,也许因为受天气影响,总之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让工作人员立场不坚定,将填写工作票、危险点分析等安全控制手段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不严格执行制度,现场安全监督员不严格履行安全职责,不监督安全制度的执行。

3、设备方面

35kV及以下的电缆,规程中要求做工频交流耐压试验,我班现缺少串联谐振耐压设备。

2、四县公司及运行工区各变电站的绝缘工器具,每年都分两次到我班进行试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弊端。

各县公司及变电站离公司本部路途远,绝缘工器具在送检时缺少保护措施,杂乱混装,车辆一路颠簸造成绝缘工器具损坏。或因为混装挂蹭造成绝缘工器具编号看不清或丢失,不

利于安全工器具的管理。绝缘工器具在试验后运回各县公司途中也许会遭遇恶劣的气候,如冰雪天气、下雨等情况,造成绝缘工器具受潮等情况。

4、现场作业方面

1高压班人员年龄普遍年轻,现场工作经验不足。

2现场也存在习惯性违章现象发生。

5、管理方面

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按规定执行各级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

三、整改措施

1、针对工作负责人清楚事故处理流程。

防范措施:将各种情况下的工作重要环节编制成工作流程图,并打印粘贴在各工作负责人的办公桌旁,以便工作负责人在处理工作任务时参考查阅,并检查有无遗漏。

2、针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的情况。

防范措施:加强监督,统一认识,每周开展安全规章制度教育活动,不因赶工作进度而造成不执行规章制度。

3、针对缺少试验设备的情况。

防范措施:及时申请购买电缆串联谐振耐压设备。

4、针对绝缘工器具试验问题。

防范措施:建议每年由试验人员结合变电站设备特巡,在各县公司对绝缘工器具进行试验,以减少绝缘工器具的损坏。

5针对现场作业人员普遍缺乏现场工作经验。

防范措施:班组加强新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班组人员的业务技能,保证现场安全作业。

6现场习惯性违章现象。

防范措施:安监人员到岗监督,并对违章现象进行罚款。

上一篇:敦煌历史文化范文下一篇:大三学年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