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评估申请书范文

2023-09-22

重新评估申请书范文第1篇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苏轼,然后,嘴角就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而中国人崇拜苏轼,应该不仅仅是他“上能给玉皇大帝盖挖,下能给阎王小鬼挖煤”的通达,更重要的是他在经历挫折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潇洒和豁达,从容与天真。

幸运女神总是一只手拿着诱人的金苹果,一只手拿着寒光闪闪的利剑,这意味着想得到金苹果就必须先经过见光的洗礼,所以天才的产生通常都是以天才的磨难为前提的,诸如李白之被逐,杜甫之漂泊;诸如易安之丧夫,稼轩之失意。

而当历史终于决定苏轼作为宋词乃至整个中国知识分子艺术的代言人的时候,也就同时决定了他将成为命运的波澜的承担者。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似乎在他的人生中多了几份坎坷与折磨,但也许恰恰是这苦难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比如苏轼的离别诗中,若我们所知道的,苏东坡的诗词向来不乏意境,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还是余音袅袅的“花褪残红青杏小”。写离愁别绪也往往充满了景物动人的烘托。然而当我们仔细品读东坡的那些别离的诗词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随对事物与人都有着深深的不舍与眷恋,却很少在诗词中出现“别离”、“伤感”之类的词。这是他人生的豁达之处,是面临挫折的自我解脱。

面对挫折 如何选择

东坡面对挫折时,无所畏惧,从容乐观。被流放海南岛三年之后,六十六岁的苏轼踏上了北归中原的道路。这年五月,他来到了真州金山龙游寺,寺庙中有一副苏轼的画像,他看着自己的画像写下千古流传的“心如死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当然是苏轼对自己命运的自我解嘲,但也未尝不是一种面对挫折之后的达观淡泊。面对挫折选择悲观的人,总是先被自己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挫折无量,前途也无量。东坡狡黠的眼睛早已看到,真正的人生,总是有他所始料不及的事情在前方等待着,与其逃避,不如从容应对,东坡因面对挫折选择乐观,所以卓越。

当苏轼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之后,再来观照现实中的风雨,他终于明白了,正如我们不能为每一次幸福都准备好心情一样,我们不可能为每一次风雨都准备好雨具。面对波折甚至磨难,勇敢和坚强就是我们的雨具。与其在磨难中自怨自艾,还不如在狼狈和失意中寻找一份淡定和从容,在慌忙和迷茫中保存一份潇洒。正如所有的幸福都不是永恒的,挫折也不可能是永远的。这种选择并非是鸵鸟的哲学,也不是庸人的自我安慰,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而是一种智者觉解之后的智慧与通达。如果说人生如戏,最聪明的伶人对于下一幕的剧情发展,也常常是茫然无知的。挫折,只有最最清醒的人,才庶乎可以抽离出来,放松身心,以游戏者的态度欣赏。

面对挫折 如何选择

此时的东坡早已领悟到,有些所谓的宏大叙事只是梦游者的呓语,有些所谓的信念只是欺骗者的筹码,于是,世界通透了,单纯了,诗人变成孩子,天真而单纯,眼中的山仍然是山,水仍然是水,但是却也不是最初的山,最初的水。于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懂了在面对挫折时如何选择,就懂了人生,在经历以后,我们才学到许多,明白许多,也成熟许多。人生之路,一定不会总有枝繁叶茂的树,鲜艳夺目的花朵,蝶飞蜂舞的美好景色,他一定也会有阻挡在前的高山和荒凉的沙漠;一定不会总有阳光照耀下缤纷的色彩,也会有阴天时的迷雾重重;生活不仅有灿烂的笑颜,还会有无言的泪水,任谁也无法轻松地跨越。

重新评估申请书范文第2篇

一、重新仲裁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重新仲裁的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重新仲裁的司法解释, 涉及到对仲裁案件的实体案情的审查, 涉及到对仲裁案件的证据真实性的审查, 而上述审查, 实际上在仲裁庭审理案件时已经作了审查, 如果仲裁案件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由仲裁庭继续重新仲裁显然不合适。法院对仲裁案件的审查应是对仲裁程序的审查, 例如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可以通过重新仲裁来弥补程序上的缺陷, 这种情况应属于重新仲裁的情况。

(二) 法院的重新仲裁司法建议函中应将仲裁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列明

司法实践中法院不列明重新仲裁理由的情况比较普遍, 有的法院仅以仲裁裁决有可重新仲裁的情形, 而不列明具体的瑕疵所在, 这种现象造成法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与重新仲裁程序适用的随意性, 也使得仲裁庭很难找到瑕疵所在而进行瑕疵弥补的工作。

(三) 仲裁当事人原先达成的仲裁协议的效力需立法给予进一步明确

重新仲裁所依据的仲裁协议仍应是当事人在第一次仲裁时所达成的仲裁协议, 因为, 当事人并没有就此纠纷再次达成新的仲裁协议, 法院也无权就当事人的争议方式做出选择, 那重新仲裁的存在只能是基于原仲裁协议的存在。但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重新仲裁就是撤销了仲裁庭的裁决, 以来的仲裁协议已经没有法律效力了, 重新仲裁的依据是法院对仲裁案件处理方式的选择。因此, 有必要对原先达成的仲裁协议的效力给予进一步明确说明。

二、完善我国重新仲裁制度的建议

(一) 重新仲裁的法定事由应是原仲裁程序促在瑕疵

法院对仲裁案件的审查, 应限定于程序的审查, 法院不应对仲裁案件进行实体上的审查, 因为实体上的审查, 是仲裁庭的业务范围, 司法不应干预仲裁庭对案件的实体审理。

(二) 法院的司法建议应列举仲裁程序的违法之处, 起到通过重新仲裁, 来弥补程序瑕疵的目的。

(三) 明确仲裁当事人原仲裁协议的效力

重新仲裁在性质上应属于司法建议, 其决定权在于仲裁庭。重新仲裁不是终局性结论, 是一种补救措施, 在于弥补仲裁庭在原有的裁决过程中发生程序性的瑕疵。其并不是对原有仲裁裁决书的全面否定, 也不涉及仲裁协议的有效与否, 是督促仲裁庭在原有的协议框架内对原有纠纷的重新审理。不涉及原有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 重新仲裁中适用的仍然是原有的仲裁协议。最高人民法院应对重新仲裁案件中原仲裁协议的效力给予明确说明。

(四) 重新仲裁涉及的期限和费用的处理

重新仲裁的案件, 从法院回到仲裁机构之日, 应视为案件立案之日, 应按照《仲裁法》的规定, 重新计算仲裁审理期限。仲裁费用是当事人为使其争议得以解决而支付的费用, 主要包括仲裁员的报酬和开支以及仲裁机构的报酬和开支 (如果是机构仲裁) 。从仲裁本质上来说, 仲裁收费是一种服务性收费, 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质, 即补偿仲裁员、仲裁机构或相关人员为解决商事争议而付出的劳动。因此, 申请人交纳仲裁费之后, 仲裁庭就应当对提交仲裁的争议进行审理裁决, 最终解决纠纷。而重新仲裁程序的启动系由法院依据法律规定通知且仲裁庭同意, 其目的也是在于纠正仲裁程序中的不公正因素和弥补程序瑕疵, 因此, 作为法院司法监督过程中的一个可选择性步骤, 重新仲裁是仲裁庭自我更正的一种特殊方式, 当事人不应当再对重新仲裁程序支付仲裁费用。

总之, 为发挥重新仲裁制度的功能, 应正确把握司法与仲裁的关系, 需正确处理撤销仲裁与重新仲裁的关系, 从重新仲裁的法定事由、重新仲裁的范围以及重新仲裁中涉及的各方的具体事项等方面全面考虑, 来充分保护仲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摘要:重新仲裁作为司法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有瑕疵的仲裁裁决的有效法律救济手段, 是当事人行使追诉权, 保护其合法权益, 减少仲裁程序中失误, 保证当事人仲裁意愿的实施的重要途径.但该程序在使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为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正确发挥该程序的功能, 本文提出了启动重新仲裁程序的新观点, 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旨在完善重新仲裁制度。

关键词:仲裁撤销,仲裁裁决,重新仲裁

参考文献

[1] 韩俊, 赵淼.试论我国重新仲裁制度及其完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S2) .

[2] 姜霞.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要论[D].西南政法大学, 2007.

重新评估申请书范文第3篇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所以一直觉得自己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修齐治平”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也认识一些。但是我以为,这些道理,这些原则,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慢慢失去了他们生长的土壤。在这个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环境里面,有些东西是应该去掉了。而儒家的一些东西,也有些不合时宜。

比如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是“赢在起跑线。”、“更高更快更强”等等一些令人身心鼓舞的话,我们也一直在为之不懈努力着。儒家里提到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太过于消极?我们现在提倡男女平等,那么“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压抑女子的思想,是否该推翻?尤其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意思是要讲仁义,不说杀动物,连杀害动物的“庖厨”也要远离。但是又有“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端正,不合乎“礼”,也是不吃的。好吧,既然不忍心杀害动物,不忍听到动物临死前的哀鸣,为什么还要吃肉呢?而且割得不正的肉还嫌弃不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听到了动物的哀鸣,就不忍吃它的肉,于是远远地避开“庖厨”。没有听到它们的惨叫声,便吃得心安理得,这是多么的虚伪?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达程度越来越高,高速发展带来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反复的研究和验证,有专家提出:“治疗现代社会危机的药方,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寻找!”于是儒家思想开始在世界上流行,孔子学院也如雨后春笋,遍地生长。

我开始反思:之前的想法,是不是太片面了?

9月21日上午,公司组织观看一部专题《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由原央视《东方时空》的主持人陈大惠先生主持的。观看之后感慨良多。这里拣感触最深的两点体会简单谈一谈。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人组成的。一个人的品格,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邻里和睦,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传统文化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每个人都品格高尚,尊卑有序,夫妻相敬如宾,兄友弟恭,这个家庭会不幸福吗?

胡斌这个22岁的小伙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汇报的题目就是《我被13所学校开除》。他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在学校,侮辱老师。被13所学校开除后,再也没有学校敢收他。于是离家出走,混黑社会。四年不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他的人生,似乎注定要这样堕落下去。

我想,什么样的原因让胡斌的人生走到这一步?他的爸爸妈妈,难道就没有管过他吗?胡斌说,他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吵架打架、闹离婚。爸爸会偷偷把他拉出去跟他说:“儿子啊,以后法院问你愿意跟谁,你就说跟爸爸。”妈妈也偷偷跟他说过这么一番话。所以他一直

处在这种不知道家庭什么时候就会破裂的环境之下,整日担心爸妈或许明天就会离异,爸妈打架还要费尽心思去劝解。久而久之自己也慢慢堕落了。根源,原来却是在父母那里。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字经里前面几句话是这样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生来都是纯真至善的,但是如果不教育他,长期受到不良环境的熏陶,就像厨房里的灯泡,长年累月被油烟熏陶,它的光明就会被蒙蔽。胡斌就像厨房里的灯泡,在那样动荡的环境里面,善念慢慢被蒙蔽了。胡斌的沉沦,父母要负很大的责任。

后来胡斌接触了国学,学习了《弟子规》,他发现自己原来错得那么离谱。父母有错,应该坚持不懈地劝解:“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而不是自暴自弃,毁掉自己的人生,也使爱自己的父母心痛担忧。

胡斌现在彻底于过去的自己决裂,开始做义工,为人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劝人向善。就像用抹布擦过的灯泡,又发出了明亮的光芒。

其实又岂止是胡斌。随便在网上搜一下,虐待父母,甚至为一点小事拿刀捅死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不胜枚举。原因何在?

陈先生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妈妈,很爱她的孩子。平时对孩子百依百顺,从不会拂逆了孩子的意愿。每天在孩子放学回家之前都会晾好一杯开水,好让孩子一回家就可以喝。有一天孩子回来早了,拿起开水就喝,结果烫着了。孩子拿起开水走到正在厨房做饭的母亲面前,一下子把开水泼到母亲脸上,把妈妈烫了一脸的水泡,还骂道:“你

会不会晾水啊?想烫死我吗?!”妈妈当时就蹲在那里哭。她不知道自己那么爱孩子,为什么他还会这样对待自己。还有一个12岁的小孩,问自己的母亲要钱,没有,反手就打了母亲几个耳光。陈先生说:“他12岁就敢打自己母亲几个耳光,长大之后捅父母几刀,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

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就是小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他们对长辈必然失去应有的尊敬之心,更别提让他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乌鸦尚知反哺,羚羊尚知跪乳。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却连起码的对长者的敬畏之心都没有,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对社会会有怎样的影响?

《弟子规》的第一部分就讲一个孝字,不是没有道理的。百善孝为先,一个孝顺的人,你说他怎么的穷凶极恶,那是绝对没有道理的。

一个人,在家里尊敬孝顺自己的长辈,长辈关心爱护晚辈,这样的家庭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吗?每一个家庭都和谐美满,社会上还会有那么多的危机吗?所以我说:“治疗现代社会危机的良药在古代”。

重新评估申请书范文第4篇

——谈做课体会

张红丹

作为一名高一的英语教师,我参加了暑期的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新课改的培训,对北师大版的英语教材我略有体会。我有幸在进校赵老师的信任和指导下讲了一节全区公开课,并在学校徐校长,评课组王忠群老师,师傅李杰,还有全组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录制了这节课。我真诚感谢校长和指导帮助我的所有老师,给我这样难得的成长机会。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工作三年来最深刻的一次备课,我知道了什么叫协作;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重要的是我重新认识了课堂。 忙碌困惑篇

得知进校赵老师要在我校组织全区公开课,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我主动师傅李杰请战,师傅为了让我进步更快,爽快的答应了,并且作我的后盾鼓励我。我讲写作,经过两天紧张的备课,等18号周四赵老师来听课指导时我讲的是一塌糊涂,自己下了讲台,仿佛想变成水珠蒸发掉,糟糕极了,从来没有过的难过。我们谈了两个小时,后来我终于在讨论中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且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心重改教案。周一再请赵老师给指导一下 ,利用高一1班试讲,为周三的公开课准备。那天是周四下午,我必须改完,打印出教案。因为周五周六全校要组织运动会,我是全天候的裁判。我调整了思路,一下午终于有了头绪。记得那天的班车上我满脑子是教案和课堂用语。我给师傅和宋校长是这样发的信息。“ 我今天真正知道了上好一节让自己和学生满意的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呀,我差的还远呢。虽然我很忙,但是我有不能言表的收获,我的心不累。”师傅回信说:“我相信你,你有自信,我们都帮你,咱向市级课进军”宋校长回信说:“慢慢来”我手拿着手机,眼睛湿润了。我利用周日一天做好课件,准备好课堂用语,那天我睡的比较好,因为我有了方向。 信心倍增篇

10月22日

周一早上,我上完两节课后,来到1班进行试讲。此时我又请到了王老师和赵老师,所有的协作组成员又来到班级听课,张薇仍旧帮我录课。我望着大家鼓励的眼神,顺利的开始了。学生状况不错,基

础也较好,走出课堂的我露出了笑容。我们老师又坐在一起,分析优点与不足,比如幻灯片的位置,什么时候写板书更有效,哪句话该说哪句该删掉,目标细到怎样,尽管我们有不一样的想法,赵老师都耐心帮我分析,一点一点改进,。我满怀信心的准备,迎接全区的英语老师和教材副主编曹老师。 意外与意料之中篇

10月24日

早上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上完早读后,在党员活动室准备电脑,展示台,到八点时,已经有老师陆续到了。八点二十区里听课老师已经入坐了,请来的张老师也架好摄象机,我等待着第一节课铃声的敲响,学生的到来。突然整个屋子陷入一片漆黑,停电了。我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不知如何时是好,我辛辛苦苦,精心准备的课竟然遭受突如其来的停电。我慌忙的给徐校打电话,我举起电话:“徐老师,停电了,怎么办啊!”说完,我觉得挺别扭,自己太紧张了,竟然把常叫的徐校叫成徐老师,这时徐校立刻听出我的声音,说:“红丹吧,别着急,如果不能用多媒体就正常讲吧,没事,别害怕!”我安心了。这时赵老师和曹老师已经走进屋子,曹老师还风趣的说:“看来我是黑暗的使者”学生已经走进教室,学生说:“老师怎么办呀。”我安慰学生:“咱们一定能成功”其实我也在鼓励自己。课顺利的上完了,走下讲台,我放松了心情。还比较满意。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意料之中的是曹老师对我的课以及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房山中学的学生真不错,老师也领会了课改的精神,知道写作课如何去准备,去上课。当然,更重要的是,曹老师指出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我的导入怎样进行,例文如何处理能让学生有更大收获,小组活动如何指导学生能更明确,对作文的评价要细到什么什么程度。总言之,根据课标和课该理念,对照着我的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评。我此时对课改的认识和暑期培训相比,深刻的多了。我真正体会到在课堂什么叫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所准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是否能接受,学生会掌握到什程度。我懂得了老师课堂语言要精练,要准确的重要性。我受益匪浅,遗憾的是没能录上堂课。 精益求精篇

10月26日

赵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把课再好好改改,周一,29号,录下来,制成光盘,曹老师要放到北师大教材网上。我心里非常高兴,知道是

一件好事,但我也深知任务的艰巨。师傅很支持我,让我用2班做课。我到进校请教赵老师对课进行逐字逐句的精细化推敲。第二天,张薇又让我用10班进行了试讲,把握了以下时间,我真诚感谢赵老师的指导。协作组老师的支持。如果说我有进步的话,那其中有太多人的功劳。我为有这样的认真有思想的指导老师而自豪,有这样团结的协作组而自豪。

收获与感谢篇

十月29日

重新评估申请书范文第5篇

第二,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要把每天收集来的信息的精华进行归类摘录,并每过一段时间复习总结,这样日积月累才有深厚的知识基础。而我以前只摘录不归类,只耕耘不收获,就好比我在电脑里输入了很多内容,却在关机时忘记了保存在哪里,这是多么的遗憾!

第三,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不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盲目看书上,我要勇于实践!到现在我才醒悟过来:一味地看书根本没用,因为书本毕竟是别人的东西,你脑子里装不下那么多间接经验,看过即忘,所以,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一定会深入生活,深入实践,生活、实践才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活书!你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那时再去看书总结才有针对性,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属于你的真正的知识,它才能融为你血液的一部分!作为师范生,我认为实践中最重要的是锻炼口才。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你不把你的思想说出来,别人就不知道,就等于你不存在!况且,我们所讲的话,可以决定我们每天的遭遇;我们一天的祸福悲欢,往往决定于我们的言语!所以,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会拿出勇气争取各种说话的机会,包括上讲台说,与同学多讨论,与老师多交流,参加演讲赛、辩论赛等等。我在大学的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大一时没有勇气参加新生演讲赛,那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怕出丑。可是,你知道吗?那时不出丑,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出更大的丑!!!甚至是一辈子出丑!躲避矛盾是没用的,就算你暂时躲避了,可它不会消失,它在以后的时间流程中还会出来袭击你,把你击倒!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现在正视矛盾,迎头解决它。所以,今天,我站在这里,一方面也是为了迎面正视矛盾!

第四,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与寝室成员的关系。我要尊重他人,微笑面对他人,时刻带着我的爱心与真诚与他人交往。如果我要壮大自己,就也要让别人壮大起来。因为别人是我的无机身体,你只有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让他们壮大起来后,当我有困难时,他们才愿意才有能力帮我度过难关,人与人只有互帮互助才能互相进步!别人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你的失败,而意味着你从长远上的成功!如果我们养成了一种总是设法改进我们和他人友谊的习惯,那么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养成了一种不停歇地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习惯。而我以前的心胸比米粒还小,容不得寝室成员的进步,认为我不行,你也不行才好。我花了四年时间才认清了这一点,付出的代价够高,但我很开心我在年轻时已认清了这一点!此外,我还要主动与更多的人交往,特别是异性朋友,因为男孩与女孩的性格有着明显不同,与他们相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让自己有开阔的视野,让自己有更多壮大的机会,也让他人认识我、了解我,并使他们从我的爱心、思想中得到快乐。

第五,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要从大一时就注重自己的服装形象,对即将踏入社会大学校的我们来说,在穿戴方面应有一个过渡期,要知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质变。

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还要从微观上壮大我自己。最重要的是我要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思考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一个缺乏思考力的人不可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以前,我整天看书,完全成了书本的奴隶,成了接受信息的工具,后来才猛醒:这样死读书根本没有思考!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思考来创造和应用!要知道,学过的东西一旦停止使用便在一刻不停地悄悄地离开你,只用使用过的知识才会留下来并有所增加,其余的都蒸发掉了。

所以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要边实践边思考边看书边总结边休息!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能要看我能思考并乐于思考的意识,我一定要改变固定、僵化的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我要在处理问题时排除自己的固定观念,考虑各种可能情形,此路不通,马上返回,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一件事有很多解决途径,我要敢于怀疑和批判,我要从上下左右,宏观、微观等多种角度看问题,我要多用逆向思维思考;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要尽早认清自己的真正需要,这样才能在花花世界中具有选择力和果断决策力,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要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要在大一时就花时间着手思考我的终身奋斗目标,制定人生长期短期目标,并根据变化的交际不断调整。要知道,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

如果大学生活能重来,我会像重视培养思考力一样来重视,保持一个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我要把保护自信像保护自己的灵魂一样卖力!我要让自信伴我每时每刻,我要时刻暗示自己: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就是我,没人能取代。我有我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的生命所在,一个人一生难道就随波逐流走一遭?当然要追求自己所喜欢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我要表现真诚,没有人会太在乎你!

重新评估申请书范文第6篇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个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非一流大学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 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地念书、不停地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历史,所以我就不停地念书、不停督促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地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

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经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地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

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

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

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

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

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

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上一篇:考前准备范文下一篇:建设项目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