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翻译范文

2023-09-17

短歌行翻译范文第1篇

王权英

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比兴、引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艺术手法。 2.能力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与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感受本诗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中作者虽“忧”但并不消沉,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怀。以及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四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鉴赏. 讨论,点拨 背诵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悲歌、他们的壮志依旧沉淀在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诗歌可以让你窥探到诗人的灵魂,是的,从诗歌中,我们能够听到诗人心灵的回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的曹操,去听听他心灵的回响,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悟、去体味、去聆听、去表达我们心中对诗人敬意。

首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观看《三国曹操横槊赋诗》视频资料。(激情教学)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

1 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建安风骨: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诗人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四、背景: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

„„.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亮,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五、朗读

(一):

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总结(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

(二)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朗读

(三)

如果说全诗八句一层,那么全诗可以分几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更深入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深入诗歌文本了。

《短歌行》

对酒①当歌,人生几何②! 譬如③朝露,去日④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⑧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契阔谈騭,⑾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⑿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⒀,天下归心。⒁ 注释:

①对酒:对着酒。②几何:多少。③譬如:比喻,好像。④去日:离去的日子。⑤杜康:相传是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此处指代有学识的人。⑦呦呦(yōu yōu):鹿叫声。⑧鼓:演奏。⑨掇(duō):拾取。⑩陌(mò)、阡(qiān):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⑾谈騭(yàn):欢饮畅谈。騭,通“宴”。⑿乌鹊:乌鸦。⒀吐哺(bǔ):热情地接待,不敢迟慢。⒁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歌唱,人生的日子能有多少?生命如朝霞一样短暂,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歌声慷慨又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问我解忧有何物?我说化愁唯杜康。那些有才学的贤才啊!我焦急地盼望他们到来。因为这些君子的缘故,使我思念倾慕,低声轻诵《子衿》。那呦呦的鹿儿的鸣叫声,鹿儿站在田野里的艾蒿。我有高朋满座呀!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那贤能的人才如明月呀,何时可以招纳得来呢?统一江山的忧虑涌上心头,一时不能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相互问候,念念不忘往日的恩情。月光灿烂,星儿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要落在哪个枝头上呢?

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它的深。我要像周文王那样殷勤地接纳贤才,使

3 天下的人心悦诚服地归顺。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同时呢,我有个要求:每小组要按照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如果有得话,那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内容、手法、情感)----黑板上板书,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总结呈辞。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六、具体研习

(一)、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主要内容: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手法、情感: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功业未就)

如何理解诗中的愁?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

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陶潜的菊花酒是人格高洁的标

4 志。阮籍大醉六十天为了避婚。李白饮酒的豪语无人能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夸张得不可思议,但也夸张得令人心悦诚服。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无奈。诗圣杜甫,饱经沧桑,深沉忧郁,也唱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销残酒”的欢乐与温馨。 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通的精神情结。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珍惜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

板书:这种忧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二)、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八句的详细解释就是: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呼朋引伴相聚,悠闲地吃草。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主要内容:思念贤才 礼遇嘉宾。

手法、情感: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含蓄的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 诵读时应该满含神情。这几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

点评: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三)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你;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诉说着往日的

5 情深。

关键词“枉”即“枉驾”,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主要内容: 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手法、情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一层前面写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惆怅,后写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和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点评: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四)第四层: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主要内容: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手法、情感: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点评:我们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一种紧迫感、焦灼感使然而生。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

6 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小结:

板书

1、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设问、比喻、借代 ) 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用典、借代、比兴) 思 ——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比喻、想象) 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比喻、用典 ) 盼 ——天下归心

因此我们纵观可以看出,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艺术特色:

①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③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七、课外延伸: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神龟:通灵的龟,活的寿命最长。腾蛇:传说中的神物,龙,能腾云驾雾。骥:良马。枥:马棚。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盈缩之期: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二句:谓对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背景:这是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正是赤壁之战前夕。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共五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教师点评:

这首诗读来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常常使后世英雄在诗中寻找到共鸣。曹操借千里马这个意象来自喻,表现了他人老志不衰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

7 进取,建功立业,永远不停止理想的追求。在开篇提到的“神龟”和“腾蛇”,带来无限的感慨,生命极易逝去。接着却笔锋一转,“老骥”和“烈士”都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我们感受到曹操永葆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串思考。为了求贤所做的《短歌行》中亦有相同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促,理想中的功业却未就。

然而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踌躇满志,傲视古今,一身豪气笼罩于天地宇宙之间。他在看到人生短促的同时,并没有如秦皇汉武那样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铿锵有力地道出其奋发进取的豪情壮语。

八、作业:

大家根据《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的现实意义。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角度: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

短歌行翻译范文第2篇

王权英

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比兴、引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艺术手法。 2.能力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与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感受本诗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中作者虽“忧”但并不消沉,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怀。以及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四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鉴赏. 讨论,点拨 背诵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悲歌、他们的壮志依旧沉淀在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诗歌可以让你窥探到诗人的灵魂,是的,从诗歌中,我们能够听到诗人心灵的回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的曹操,去听听他心灵的回响,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悟、去体味、去聆听、去表达我们心中对诗人敬意。

首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观看《三国曹操横槊赋诗》视频资料。(激情教学)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

1 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建安风骨: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诗人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四、背景: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

„„.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亮,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五、朗读

(一):

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总结(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

(二)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朗读

(三)

如果说全诗八句一层,那么全诗可以分几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更深入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深入诗歌文本了。

《短歌行》

对酒①当歌,人生几何②! 譬如③朝露,去日④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⑧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契阔谈騭,⑾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⑿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⒀,天下归心。⒁ 注释:

①对酒:对着酒。②几何:多少。③譬如:比喻,好像。④去日:离去的日子。⑤杜康:相传是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此处指代有学识的人。⑦呦呦(yōu yōu):鹿叫声。⑧鼓:演奏。⑨掇(duō):拾取。⑩陌(mò)、阡(qiān):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⑾谈騭(yàn):欢饮畅谈。騭,通“宴”。⑿乌鹊:乌鸦。⒀吐哺(bǔ):热情地接待,不敢迟慢。⒁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歌唱,人生的日子能有多少?生命如朝霞一样短暂,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歌声慷慨又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问我解忧有何物?我说化愁唯杜康。那些有才学的贤才啊!我焦急地盼望他们到来。因为这些君子的缘故,使我思念倾慕,低声轻诵《子衿》。那呦呦的鹿儿的鸣叫声,鹿儿站在田野里的艾蒿。我有高朋满座呀!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那贤能的人才如明月呀,何时可以招纳得来呢?统一江山的忧虑涌上心头,一时不能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相互问候,念念不忘往日的恩情。月光灿烂,星儿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要落在哪个枝头上呢?

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它的深。我要像周文王那样殷勤地接纳贤才,使

3 天下的人心悦诚服地归顺。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同时呢,我有个要求:每小组要按照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如果有得话,那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内容、手法、情感)----黑板上板书,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总结呈辞。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六、具体研习

(一)、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主要内容: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手法、情感: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功业未就)

如何理解诗中的愁?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

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陶潜的菊花酒是人格高洁的标

4 志。阮籍大醉六十天为了避婚。李白饮酒的豪语无人能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夸张得不可思议,但也夸张得令人心悦诚服。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无奈。诗圣杜甫,饱经沧桑,深沉忧郁,也唱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销残酒”的欢乐与温馨。 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通的精神情结。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珍惜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

板书:这种忧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二)、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八句的详细解释就是: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呼朋引伴相聚,悠闲地吃草。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主要内容:思念贤才 礼遇嘉宾。

手法、情感: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含蓄的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 诵读时应该满含神情。这几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

点评: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三)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你;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诉说着往日的

5 情深。

关键词“枉”即“枉驾”,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主要内容: 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手法、情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一层前面写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惆怅,后写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和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点评: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四)第四层: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主要内容: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手法、情感: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点评:我们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一种紧迫感、焦灼感使然而生。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

6 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小结:

板书

1、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设问、比喻、借代 ) 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用典、借代、比兴) 思 ——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比喻、想象) 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比喻、用典 ) 盼 ——天下归心

因此我们纵观可以看出,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艺术特色:

①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③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七、课外延伸: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神龟:通灵的龟,活的寿命最长。腾蛇:传说中的神物,龙,能腾云驾雾。骥:良马。枥:马棚。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盈缩之期: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二句:谓对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背景:这是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正是赤壁之战前夕。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共五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教师点评:

这首诗读来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常常使后世英雄在诗中寻找到共鸣。曹操借千里马这个意象来自喻,表现了他人老志不衰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

7 进取,建功立业,永远不停止理想的追求。在开篇提到的“神龟”和“腾蛇”,带来无限的感慨,生命极易逝去。接着却笔锋一转,“老骥”和“烈士”都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我们感受到曹操永葆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串思考。为了求贤所做的《短歌行》中亦有相同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促,理想中的功业却未就。

然而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踌躇满志,傲视古今,一身豪气笼罩于天地宇宙之间。他在看到人生短促的同时,并没有如秦皇汉武那样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铿锵有力地道出其奋发进取的豪情壮语。

八、作业:

大家根据《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的现实意义。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角度: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

短歌行翻译范文第3篇

王权英

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比兴、引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艺术手法。 2.能力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与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感受本诗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中作者虽“忧”但并不消沉,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怀。以及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四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鉴赏. 讨论,点拨 背诵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悲歌、他们的壮志依旧沉淀在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诗歌可以让你窥探到诗人的灵魂,是的,从诗歌中,我们能够听到诗人心灵的回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的曹操,去听听他心灵的回响,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悟、去体味、去聆听、去表达我们心中对诗人敬意。

首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观看《三国曹操横槊赋诗》视频资料。(激情教学)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

1 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建安风骨: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诗人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四、背景: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

„„.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亮,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五、朗读

(一):

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总结(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

(二)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朗读

(三)

如果说全诗八句一层,那么全诗可以分几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更深入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深入诗歌文本了。

《短歌行》

对酒①当歌,人生几何②! 譬如③朝露,去日④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⑧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契阔谈騭,⑾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⑿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⒀,天下归心。⒁ 注释:

①对酒:对着酒。②几何:多少。③譬如:比喻,好像。④去日:离去的日子。⑤杜康:相传是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此处指代有学识的人。⑦呦呦(yōu yōu):鹿叫声。⑧鼓:演奏。⑨掇(duō):拾取。⑩陌(mò)、阡(qiān):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⑾谈騭(yàn):欢饮畅谈。騭,通“宴”。⑿乌鹊:乌鸦。⒀吐哺(bǔ):热情地接待,不敢迟慢。⒁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歌唱,人生的日子能有多少?生命如朝霞一样短暂,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歌声慷慨又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问我解忧有何物?我说化愁唯杜康。那些有才学的贤才啊!我焦急地盼望他们到来。因为这些君子的缘故,使我思念倾慕,低声轻诵《子衿》。那呦呦的鹿儿的鸣叫声,鹿儿站在田野里的艾蒿。我有高朋满座呀!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那贤能的人才如明月呀,何时可以招纳得来呢?统一江山的忧虑涌上心头,一时不能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相互问候,念念不忘往日的恩情。月光灿烂,星儿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要落在哪个枝头上呢?

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它的深。我要像周文王那样殷勤地接纳贤才,使

3 天下的人心悦诚服地归顺。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同时呢,我有个要求:每小组要按照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如果有得话,那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内容、手法、情感)----黑板上板书,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总结呈辞。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六、具体研习

(一)、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主要内容: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手法、情感: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功业未就)

如何理解诗中的愁?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

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陶潜的菊花酒是人格高洁的标

4 志。阮籍大醉六十天为了避婚。李白饮酒的豪语无人能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夸张得不可思议,但也夸张得令人心悦诚服。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无奈。诗圣杜甫,饱经沧桑,深沉忧郁,也唱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销残酒”的欢乐与温馨。 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通的精神情结。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珍惜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

板书:这种忧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二)、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八句的详细解释就是: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呼朋引伴相聚,悠闲地吃草。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主要内容:思念贤才 礼遇嘉宾。

手法、情感: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含蓄的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 诵读时应该满含神情。这几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

点评: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三)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你;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诉说着往日的

5 情深。

关键词“枉”即“枉驾”,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主要内容: 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手法、情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一层前面写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惆怅,后写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和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点评: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四)第四层: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主要内容: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手法、情感: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点评:我们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一种紧迫感、焦灼感使然而生。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

6 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小结:

板书

1、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设问、比喻、借代 ) 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用典、借代、比兴) 思 ——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比喻、想象) 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比喻、用典 ) 盼 ——天下归心

因此我们纵观可以看出,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艺术特色:

①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③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七、课外延伸: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神龟:通灵的龟,活的寿命最长。腾蛇:传说中的神物,龙,能腾云驾雾。骥:良马。枥:马棚。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盈缩之期: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二句:谓对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背景:这是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正是赤壁之战前夕。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共五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教师点评:

这首诗读来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常常使后世英雄在诗中寻找到共鸣。曹操借千里马这个意象来自喻,表现了他人老志不衰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

7 进取,建功立业,永远不停止理想的追求。在开篇提到的“神龟”和“腾蛇”,带来无限的感慨,生命极易逝去。接着却笔锋一转,“老骥”和“烈士”都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我们感受到曹操永葆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串思考。为了求贤所做的《短歌行》中亦有相同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促,理想中的功业却未就。

然而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踌躇满志,傲视古今,一身豪气笼罩于天地宇宙之间。他在看到人生短促的同时,并没有如秦皇汉武那样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铿锵有力地道出其奋发进取的豪情壮语。

八、作业:

大家根据《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的现实意义。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角度: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

短歌行翻译范文第4篇

——高适《燕歌行》赏析

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字达夫。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在眉捷。这两句 1

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而且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四句写出边戍自然环境的十分恶劣,荒芜萧条满目凄凉,而“胡骑”却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视死如归迎敌,浴血奋战,死伤过半。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领却在营帐寻欢作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四句写出了大漠苍凉,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既写出在围困险境中的战士的绝望痛苦和浓厚的思乡怀亲之情,又写出了思妇悲愁之苦和强烈的思念之情。“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白天,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大难临头,士兵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报销国家的节操。在生命的最后,他们由衷地希望那位可以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李将军再世。这四句总结全篇,悲壮淋漓,感慨无穷。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铿锵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即便时过千年,它依然那样动人心魄。

参考文献

短歌行翻译范文第5篇

2009年12月25日 高一七班 语文组 林小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

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3、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教学过程:

大家对曹操形象的理解或许都源于一部名著(生:《三国演义》),他有一句处世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对曹操的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咱们说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看看 幻灯片: 曹操简介——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我们说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是个不错的办法,那么,今天我们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二、创作背景:

了解曹操过后,咱们来看看《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幻灯片)

三、解题:

2 行是一种诗歌的体裁。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由题目我们可知诗人可能是要抒发某种忧愁,那么诗人心中为何会有忧愁?每首歌都可以有每个人自己的解读,所以请同学们先自己品读一下,然后再请一些同学起来读读。

四、朗读:

你们想像一下,曹操在战场上鼓动群臣,鼓动诸将时,他是怎样一种心情?要注意把握一下感情。请几位同学起来朗读,后再请同学点评,由教师再总结一下。原来没有扩音器,那么多的兵将,作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五、 课文详解

下面给同学几分钟,结合课下的注解,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带有什么感情?注意任何一个诗句都是一气呵成的,除非后边再加修改,但曹操绝对是一气呵成的,没有字斟句酌,完全是感情的自然突然迸发,这种感觉你们要抓住,一定要把此情此景理解清楚。

好,作为一首诗,一定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叫做诗眼。那么本诗中如果让你找到这首诗的诗眼,如果是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忧”。全篇诗作都在谈忧的问题,抒发忧之情。我们已经读过了,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曹操那种忧虑读出来,读的语气要慢,语调不应太低。试着读一遍,看看能不能体会曹操的心境,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他要为什么而忧?带着问题读一遍!

全诗分为二节,我们把这二节再分为二节,上边分二节,下边分二节,如果划分的依据是忧的话应该从哪划分?(请同学回答)分为四个小节,四个想小节分别来看曹操的感情是如何贯穿下来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

3 曹操开头的一句话,忧的是什么——人生短暂。从哪看出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暂得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没了,是不是很短?诗人在此发出如此感慨,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普遍人生感受(汉末社会**,生灵涂炭,很多人死于疾病,王粲,徐干等人就是)那他忧的是不是只有人生短暂呢?应该还有深层次的东西,他忧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接着往下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曹操为什么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这东西能不能解忧?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魏晋以来,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借酒消愁也是历代文人的一大特点,是他们对待人生的一种方式。用了一个比喻句。酒与中国诗人有着不解之缘。当大家读到对酒当歌时有没有想到一些我们学过的关于酒的诗词吗? 古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有这么四种:

①有的想提高生命质量,及时进取,勉励建功立业。②有的想增加生命长度,服食求仙,到处求长生不老药。③ 有的则是借酒消愁,及时行乐。④还有的是像陶渊明式的采取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表面上看,诗人似乎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但我们知道像曹操这样胸怀抱负的政治家,他对人生的态度不可能仅停留于此,在慨叹完人生短暂后,他还得努力追求,他真正想要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因而酒是无法解愁的,那么什么才能解愁?请看下文。

我们来看下一节(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在PPT上打出用典的原文。即使我不去,你为什么不主动来找我呢?问1:诗句原来是表达什么意思?(生:思慕情人)问2:曹操把它引用到这里要表达什么含义呢?(生:思慕贤才)问3:从哪一句可以直接看出来?(生:但为君故)诗人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

4 盼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像咱们诗经里刚学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问1:这个诗句原来是指什么?(生:《鹿鸣》是一首古代君王宴请群臣、民间宴请嘉宾时演唱助兴的乐曲。)问2:现在曹操把它引用到这里又要表达什么含义呢?(生:求贤若渴,希望贤臣来投靠自己)问3:诗人此时的心情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由忧愁转为欣喜)(学生答)(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诗经在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不仅具有崇高的地位,还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人们说话作文都喜欢引用它,不但能增强说服力,而且显得庄重典雅。)这是第一个大节,大家再来读一遍,读的慢一些,体会忧的情绪,忧是通过慷慨之气读出来的。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的情绪?忧。那么作者忧愁什么呢?难道是忧愁天上明月不可得吗?忧愁贤才如天上明月一样难以得到。那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 贤才——明月

天上的月亮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把你摘下来?后来李白所写的“欲上青天揽明月”就是由此而来。这要是平常人不会这么说,我们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而曹操却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由此可见,诗人的忧思是持续下来的。好,我们看看下一句应该怎么解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对这四句诗大家有没有疑义?谁来解释一下。(生: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以表达旧日的情谊没有忘却)问2:其中“枉”字单独该怎么理解呢?(生:屈驾)问3:到底是谁屈驾来了?(生:贤才)”前面诗人对贤才尽以嘉宾之礼,这里由嘉宾转为老朋友,感情态度由尊敬变换为亲密,曹操对人才的感情越深,就越说明他对人才

5 的渴望,你看,曹操都以老朋友来称呼你人才了,你说那些人才还好意思拒绝不来吗?曹操实在是高明啊!)

曹操已经年过半百,所以忧愁时光的易逝,人生不够用。既然曹操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确:招纳贤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南征北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一统天下)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所以他忧自己功业未就。

曹操(功业未就)这三步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说为功业未就而忧呀?是对人生短暂、贤才难求的忧的深化,贤才来多少我都不感到满足,作者在后一节中谈到了这个问题,是不是,找一个同学把最后一节读一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这的乌鹊南飞,单单指的就是乌鹊南飞的情景吗?还是有什么含义在里面?结合后半句来理解,乌鹊往南飞,哪能找到枝来依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贤臣们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明主,无所适从。这些贤土不要犹豫了,都来投奔我吧。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贤才的渴盼,那“绕树三匝”的乌鸦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吗?三国时代,人才犹豫不决。作者生动的刻画出当时犹豫人才的处境。

南飞乌鹊,择木而栖,还没有选定最后的归宿,曹操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歧路徘徊,于是他对天下贤士发出了什么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是满足的意思。学而不厌)这个典故在本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生:表明诗人渴望贤才到来)问:这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诗人对贤才的渴求?(生:贤才多多益善)!曹操在向贤臣们呼唤,你们都来吧,多多益善,我不会感到满足,我们这儿人才不够用,表明了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好,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问:这个典故又

6 在本诗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生:诗人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像周公一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问:表明了诗人对贤才的什么态度和自身的什么志向?(生:对贤才的重视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心里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有霸气。)这个虽然有些夸张,但表明了曹操对人才的重视。所以,在忧人生短暂,贤才难得,功业未就中,他最忧虑的是什么?求贤不得。通篇都是一个目的,在招纳贤才到自己这里来,为自己完成大业而努力,通篇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下面咱们再来讲讲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1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2.引用3.比喻4.用典5. 起兴

那这篇课文讲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曾记否,他荣归故里,与乡村小儿同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另外毛泽东的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是透视出了一种抚今追昔时而萌生的历史苍凉与困惑。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出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无不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所以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那么在本节课的最后,就请同学们再次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把握好感情的基调,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

7 起伏与贯穿全文的慷慨之气。 板书设计: 招纳贤才→忧→

1、人生短暂

2、贤才难得

3、功业未就 《 短歌行》简案 问题设计:

1、 本诗中如果让你找到这首诗的诗眼,如果是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

2、 如果划分的依据是“忧”的话应该从哪划分?

3、 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句原来是表达什么意思?曹操把它引用到这里要表达什么含义呢?

4、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的情绪?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对这四句诗大家有没有疑义?到底是谁屈驾来了?

6、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单单指的就是乌鹊南飞的情景吗?还是有什么含义在里面?

7、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在本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表明了诗人对贤才的什么态度和自身的什么志向?

短歌行翻译范文第6篇

王权英

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比兴、引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艺术手法。 2.能力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与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感受本诗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中作者虽“忧”但并不消沉,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怀。以及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四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鉴赏. 讨论,点拨 背诵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悲歌、他们的壮志依旧沉淀在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诗歌可以让你窥探到诗人的灵魂,是的,从诗歌中,我们能够听到诗人心灵的回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的曹操,去听听他心灵的回响,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悟、去体味、去聆听、去表达我们心中对诗人敬意。

首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观看《三国曹操横槊赋诗》视频资料。(激情教学)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

1 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建安风骨: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诗人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四、背景: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

„„.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亮,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五、朗读

(一):

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总结(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

(二)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朗读

(三)

如果说全诗八句一层,那么全诗可以分几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更深入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深入诗歌文本了。

《短歌行》

对酒①当歌,人生几何②! 譬如③朝露,去日④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⑧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契阔谈騭,⑾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⑿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⒀,天下归心。⒁ 注释:

①对酒:对着酒。②几何:多少。③譬如:比喻,好像。④去日:离去的日子。⑤杜康:相传是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此处指代有学识的人。⑦呦呦(yōu yōu):鹿叫声。⑧鼓:演奏。⑨掇(duō):拾取。⑩陌(mò)、阡(qiān):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⑾谈騭(yàn):欢饮畅谈。騭,通“宴”。⑿乌鹊:乌鸦。⒀吐哺(bǔ):热情地接待,不敢迟慢。⒁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歌唱,人生的日子能有多少?生命如朝霞一样短暂,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歌声慷慨又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问我解忧有何物?我说化愁唯杜康。那些有才学的贤才啊!我焦急地盼望他们到来。因为这些君子的缘故,使我思念倾慕,低声轻诵《子衿》。那呦呦的鹿儿的鸣叫声,鹿儿站在田野里的艾蒿。我有高朋满座呀!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那贤能的人才如明月呀,何时可以招纳得来呢?统一江山的忧虑涌上心头,一时不能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相互问候,念念不忘往日的恩情。月光灿烂,星儿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要落在哪个枝头上呢?

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它的深。我要像周文王那样殷勤地接纳贤才,使

3 天下的人心悦诚服地归顺。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同时呢,我有个要求:每小组要按照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如果有得话,那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内容、手法、情感)----黑板上板书,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总结呈辞。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六、具体研习

(一)、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主要内容: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手法、情感: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功业未就)

如何理解诗中的愁?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

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陶潜的菊花酒是人格高洁的标

4 志。阮籍大醉六十天为了避婚。李白饮酒的豪语无人能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夸张得不可思议,但也夸张得令人心悦诚服。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无奈。诗圣杜甫,饱经沧桑,深沉忧郁,也唱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销残酒”的欢乐与温馨。 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通的精神情结。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珍惜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

板书:这种忧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二)、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八句的详细解释就是: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呼朋引伴相聚,悠闲地吃草。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主要内容:思念贤才 礼遇嘉宾。

手法、情感: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含蓄的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 诵读时应该满含神情。这几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

点评: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三)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你;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诉说着往日的

5 情深。

关键词“枉”即“枉驾”,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主要内容: 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手法、情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一层前面写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惆怅,后写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和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点评: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四)第四层: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主要内容: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手法、情感: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点评:我们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一种紧迫感、焦灼感使然而生。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

6 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小结:

板书

1、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设问、比喻、借代 ) 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用典、借代、比兴) 思 ——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比喻、想象) 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比喻、用典 ) 盼 ——天下归心

因此我们纵观可以看出,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艺术特色:

①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③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七、课外延伸: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神龟:通灵的龟,活的寿命最长。腾蛇:传说中的神物,龙,能腾云驾雾。骥:良马。枥:马棚。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盈缩之期: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二句:谓对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背景:这是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正是赤壁之战前夕。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共五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教师点评:

这首诗读来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常常使后世英雄在诗中寻找到共鸣。曹操借千里马这个意象来自喻,表现了他人老志不衰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

7 进取,建功立业,永远不停止理想的追求。在开篇提到的“神龟”和“腾蛇”,带来无限的感慨,生命极易逝去。接着却笔锋一转,“老骥”和“烈士”都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我们感受到曹操永葆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串思考。为了求贤所做的《短歌行》中亦有相同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促,理想中的功业却未就。

然而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踌躇满志,傲视古今,一身豪气笼罩于天地宇宙之间。他在看到人生短促的同时,并没有如秦皇汉武那样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铿锵有力地道出其奋发进取的豪情壮语。

八、作业:

大家根据《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的现实意义。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角度: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

上一篇:大海的诗歌范文下一篇:大暑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