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原文范文

2023-09-17

短歌行原文范文第1篇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的

1、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

2、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那么这个人就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他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三、学习课文

1、诵读

⑴、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⑵、扫除文字障碍,交流读诗体会

2、整体感知

⑴、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明确:诗眼是“忧”字。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⑵、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⑶、问: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⑷、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具体分析诗歌

全诗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为一节,共十六句分成四节。

(一)、第一节

⑴、理解“朝露”这个意象(本体是什么?) 作者把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⑵、问: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

⑶、第一节的节意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

(二)、第二节

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挞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⑵、“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诗人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三)、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是说礼遇贤才,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四)、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那时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最后一种理解可能更贴切一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择主而事)。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四、总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短歌行 曹操

感叹人生短暂

抒发求才若渴 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 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短歌行原文范文第2篇

王权英

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比兴、引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艺术手法。 2.能力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与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感受本诗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中作者虽“忧”但并不消沉,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怀。以及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四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鉴赏. 讨论,点拨 背诵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悲歌、他们的壮志依旧沉淀在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诗歌可以让你窥探到诗人的灵魂,是的,从诗歌中,我们能够听到诗人心灵的回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的曹操,去听听他心灵的回响,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悟、去体味、去聆听、去表达我们心中对诗人敬意。

首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观看《三国曹操横槊赋诗》视频资料。(激情教学)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

1 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建安风骨: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诗人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四、背景: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

„„.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亮,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五、朗读

(一):

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总结(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

(二)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朗读

(三)

如果说全诗八句一层,那么全诗可以分几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更深入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深入诗歌文本了。

《短歌行》

对酒①当歌,人生几何②! 譬如③朝露,去日④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⑧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契阔谈騭,⑾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⑿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⒀,天下归心。⒁ 注释:

①对酒:对着酒。②几何:多少。③譬如:比喻,好像。④去日:离去的日子。⑤杜康:相传是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此处指代有学识的人。⑦呦呦(yōu yōu):鹿叫声。⑧鼓:演奏。⑨掇(duō):拾取。⑩陌(mò)、阡(qiān):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⑾谈騭(yàn):欢饮畅谈。騭,通“宴”。⑿乌鹊:乌鸦。⒀吐哺(bǔ):热情地接待,不敢迟慢。⒁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歌唱,人生的日子能有多少?生命如朝霞一样短暂,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歌声慷慨又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问我解忧有何物?我说化愁唯杜康。那些有才学的贤才啊!我焦急地盼望他们到来。因为这些君子的缘故,使我思念倾慕,低声轻诵《子衿》。那呦呦的鹿儿的鸣叫声,鹿儿站在田野里的艾蒿。我有高朋满座呀!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那贤能的人才如明月呀,何时可以招纳得来呢?统一江山的忧虑涌上心头,一时不能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相互问候,念念不忘往日的恩情。月光灿烂,星儿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要落在哪个枝头上呢?

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它的深。我要像周文王那样殷勤地接纳贤才,使

3 天下的人心悦诚服地归顺。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同时呢,我有个要求:每小组要按照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如果有得话,那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内容、手法、情感)----黑板上板书,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总结呈辞。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六、具体研习

(一)、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主要内容: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手法、情感: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功业未就)

如何理解诗中的愁?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

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陶潜的菊花酒是人格高洁的标

4 志。阮籍大醉六十天为了避婚。李白饮酒的豪语无人能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夸张得不可思议,但也夸张得令人心悦诚服。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无奈。诗圣杜甫,饱经沧桑,深沉忧郁,也唱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销残酒”的欢乐与温馨。 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通的精神情结。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珍惜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

板书:这种忧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二)、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八句的详细解释就是: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呼朋引伴相聚,悠闲地吃草。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主要内容:思念贤才 礼遇嘉宾。

手法、情感: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含蓄的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 诵读时应该满含神情。这几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

点评: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三)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你;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诉说着往日的

5 情深。

关键词“枉”即“枉驾”,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主要内容: 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手法、情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一层前面写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惆怅,后写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和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点评: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四)第四层: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主要内容: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手法、情感: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点评:我们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一种紧迫感、焦灼感使然而生。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

6 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小结:

板书

1、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设问、比喻、借代 ) 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用典、借代、比兴) 思 ——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比喻、想象) 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比喻、用典 ) 盼 ——天下归心

因此我们纵观可以看出,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艺术特色:

①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③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七、课外延伸: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神龟:通灵的龟,活的寿命最长。腾蛇:传说中的神物,龙,能腾云驾雾。骥:良马。枥:马棚。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盈缩之期: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二句:谓对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背景:这是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正是赤壁之战前夕。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共五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教师点评:

这首诗读来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常常使后世英雄在诗中寻找到共鸣。曹操借千里马这个意象来自喻,表现了他人老志不衰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

7 进取,建功立业,永远不停止理想的追求。在开篇提到的“神龟”和“腾蛇”,带来无限的感慨,生命极易逝去。接着却笔锋一转,“老骥”和“烈士”都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我们感受到曹操永葆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串思考。为了求贤所做的《短歌行》中亦有相同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促,理想中的功业却未就。

然而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踌躇满志,傲视古今,一身豪气笼罩于天地宇宙之间。他在看到人生短促的同时,并没有如秦皇汉武那样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铿锵有力地道出其奋发进取的豪情壮语。

八、作业:

大家根据《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的现实意义。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角度: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

短歌行原文范文第3篇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平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都是大自然恩惠,即所谓”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朗读法都是不可取。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道理。大自然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早晨亭亭玉立,青青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少年。诗人由园中葵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东西──青春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无能为力,青春凋谢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更替联想到宇宙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轨迹,用自己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过程。自然界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短歌行原文范文第4篇

王权英

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比兴、引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艺术手法。 2.能力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与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感受本诗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中作者虽“忧”但并不消沉,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怀。以及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四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鉴赏. 讨论,点拨 背诵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悲歌、他们的壮志依旧沉淀在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诗歌可以让你窥探到诗人的灵魂,是的,从诗歌中,我们能够听到诗人心灵的回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的曹操,去听听他心灵的回响,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悟、去体味、去聆听、去表达我们心中对诗人敬意。

首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观看《三国曹操横槊赋诗》视频资料。(激情教学)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

1 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建安风骨: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诗人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四、背景: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

„„.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亮,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五、朗读

(一):

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总结(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

(二)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朗读

(三)

如果说全诗八句一层,那么全诗可以分几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更深入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深入诗歌文本了。

《短歌行》

对酒①当歌,人生几何②! 譬如③朝露,去日④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⑧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契阔谈騭,⑾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⑿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⒀,天下归心。⒁ 注释:

①对酒:对着酒。②几何:多少。③譬如:比喻,好像。④去日:离去的日子。⑤杜康:相传是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此处指代有学识的人。⑦呦呦(yōu yōu):鹿叫声。⑧鼓:演奏。⑨掇(duō):拾取。⑩陌(mò)、阡(qiān):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⑾谈騭(yàn):欢饮畅谈。騭,通“宴”。⑿乌鹊:乌鸦。⒀吐哺(bǔ):热情地接待,不敢迟慢。⒁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歌唱,人生的日子能有多少?生命如朝霞一样短暂,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歌声慷慨又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问我解忧有何物?我说化愁唯杜康。那些有才学的贤才啊!我焦急地盼望他们到来。因为这些君子的缘故,使我思念倾慕,低声轻诵《子衿》。那呦呦的鹿儿的鸣叫声,鹿儿站在田野里的艾蒿。我有高朋满座呀!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那贤能的人才如明月呀,何时可以招纳得来呢?统一江山的忧虑涌上心头,一时不能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相互问候,念念不忘往日的恩情。月光灿烂,星儿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要落在哪个枝头上呢?

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它的深。我要像周文王那样殷勤地接纳贤才,使

3 天下的人心悦诚服地归顺。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同时呢,我有个要求:每小组要按照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如果有得话,那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内容、手法、情感)----黑板上板书,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总结呈辞。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六、具体研习

(一)、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主要内容: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手法、情感: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功业未就)

如何理解诗中的愁?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

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陶潜的菊花酒是人格高洁的标

4 志。阮籍大醉六十天为了避婚。李白饮酒的豪语无人能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夸张得不可思议,但也夸张得令人心悦诚服。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无奈。诗圣杜甫,饱经沧桑,深沉忧郁,也唱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销残酒”的欢乐与温馨。 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通的精神情结。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珍惜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

板书:这种忧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二)、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八句的详细解释就是: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呼朋引伴相聚,悠闲地吃草。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主要内容:思念贤才 礼遇嘉宾。

手法、情感: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含蓄的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 诵读时应该满含神情。这几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

点评: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三)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你;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诉说着往日的

5 情深。

关键词“枉”即“枉驾”,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主要内容: 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手法、情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一层前面写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惆怅,后写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和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点评: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四)第四层: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主要内容: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手法、情感: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点评:我们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一种紧迫感、焦灼感使然而生。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

6 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小结:

板书

1、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设问、比喻、借代 ) 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用典、借代、比兴) 思 ——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比喻、想象) 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比喻、用典 ) 盼 ——天下归心

因此我们纵观可以看出,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艺术特色:

①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③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七、课外延伸: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神龟:通灵的龟,活的寿命最长。腾蛇:传说中的神物,龙,能腾云驾雾。骥:良马。枥:马棚。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盈缩之期: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二句:谓对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背景:这是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正是赤壁之战前夕。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共五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教师点评:

这首诗读来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常常使后世英雄在诗中寻找到共鸣。曹操借千里马这个意象来自喻,表现了他人老志不衰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

7 进取,建功立业,永远不停止理想的追求。在开篇提到的“神龟”和“腾蛇”,带来无限的感慨,生命极易逝去。接着却笔锋一转,“老骥”和“烈士”都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我们感受到曹操永葆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串思考。为了求贤所做的《短歌行》中亦有相同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促,理想中的功业却未就。

然而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踌躇满志,傲视古今,一身豪气笼罩于天地宇宙之间。他在看到人生短促的同时,并没有如秦皇汉武那样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铿锵有力地道出其奋发进取的豪情壮语。

八、作业:

大家根据《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的现实意义。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角度: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

短歌行原文范文第5篇

——高适《燕歌行》赏析

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字达夫。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在眉捷。这两句 1

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而且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四句写出边戍自然环境的十分恶劣,荒芜萧条满目凄凉,而“胡骑”却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视死如归迎敌,浴血奋战,死伤过半。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领却在营帐寻欢作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四句写出了大漠苍凉,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既写出在围困险境中的战士的绝望痛苦和浓厚的思乡怀亲之情,又写出了思妇悲愁之苦和强烈的思念之情。“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白天,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大难临头,士兵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报销国家的节操。在生命的最后,他们由衷地希望那位可以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李将军再世。这四句总结全篇,悲壮淋漓,感慨无穷。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铿锵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即便时过千年,它依然那样动人心魄。

参考文献

短歌行原文范文第6篇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学过的诗文里酒的例子?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酒。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意识到人 生短暂

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酒。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意识到人 生短暂

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二:好的工作环境。

三: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一: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六、课外拓展: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

一、安定是主流

七、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是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 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没有贤主。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 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上一篇:督导的职责范文下一篇:道德的力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