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营销论文范文

2023-09-17

商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营销师(卷烟商品营销)(五级)职业技能鉴定

能力部分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市场营销(共25分)

第一题:市场调研(13分)

1. 请问该市烟草公司在善用客户经理采集信息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2.5分)

参考答案:主要做了: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导和辅助工具;精心设计信息反馈形式;进行多信息渠道综合利用和关联分析。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0.5分,共2.5分。

2. 请说明一线人员信息反馈的落实方法。(10.5分)

参考答案:(1)用眼——市场环境看三圈(0.5分)。第一圈为商圈环境(或门店外部环境)(1分),第二圈为企业内部环境(1分),第三圈为卷烟陈列状况(1分)。

(2)用口——客户经营提三问(0.5分)。即市场维度(1分)、品牌维度(1分)、客户维度(1分)。

(3)用心——品牌动销重三查(0.5分)。即检查门店库存(1分)、销售价格(1分)、利润水平情况(1分)。

评分标准:见答案标准,共10.5分。

第二题:市场分析(12分)

1. 请问这份报告体现了市场分析的哪几项要素?体现的要素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请予补充。(4.5分) 参考答案:体现了:有数据(1分)、有代表性(1分)。不完整。(0.5分)还缺有结论(1分)和指导行动(1分)。

评分标准:见答案标准,共4.5分。

2.请问当小王从零售客户维度分析时,应该从哪三个层面展开?而从品牌维度分析时,应该从哪两个层面展开?(7.5分)

参考答案:应该从所辖区域的总体状况、分市场类型(或城市、农村)和分业态类型(或7个零售业态)三个层面展开。从品牌维度分析时,通常从品牌和规格两个层面展开。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1.5分,共7.5分。其中答对括号内的内容亦可得分。

二、品牌营销 (共40分)

第一题:品牌信息管理(10分)

1. 请问卷烟品牌市场调研的内容除了卷烟渠道销售和品牌经营环境外,还有哪些内容?(3分) 参考答案:卷烟市场需求;卷烟产品属性;品牌市场表现。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1分,共3分。

试卷编号: 2011TL72000000第 1 页 共 3 页2012年6月

2. 请结合案例说明上述7个调查指标分别属于卷烟品牌市场调研的哪些内容?(7分)

参考答案:市场规模属于卷烟市场需求调研; 需求容量属于卷烟市场需求调研; 包装属于卷烟产品属性调研; 质量属于卷烟产品属性调研; 上柜率属于品牌市场表现调研; 客户盈利水平属于品牌市场表现调研; 广告效果属于品牌市场表现调研。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1分,共7分。(对应关系不正确不得分,如合并回答正确可得分,如:包装、质量属于卷烟产品属性调研。)

第二题:品牌定位与传播(15分)

1. 请问该卷烟工业企业品牌定位的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6分)

参考答案:品牌定位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明确定位三个步骤。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2分,共6分。

2. 请结合品牌定位与传播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9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每个判断1.5分,共9分。

第三题:品牌营销终端操作实务(15分)

1.请结合案例说明,客户经理小张终端品牌推介使用的是哪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三个要点?(10分)

参考答案:客户经理小张强调A品牌单条利润达到15%(1分),在同价位卷烟品牌中利润最高(1分),这使用的是利差比较法(2分)。 需要注意三点:适用于零售毛利空间较大的新品牌(2分),要从提高客户盈利水平的角度(1分)帮助客户理财(1分),不宜单一使用此方法(2分)。

评分标准:见答案标准,共10分。

2. 除客户经理小张应用的推介方法外,请再列举出5种在实践中常用的品牌推介方法。(5分)

参考答案:以点带面法(或典型引路发)、价值汇总法、销售指导法、品牌宣传法(或概念营销法)、目标销量法(或营销策划法)、经验传播法(或案例推荐法)、对比激将法、感情上柜法(或服务推荐法)、前提条件法、风险化解法、团队协作法。

评分标准:答对任一个划线部分得1分,共5分。

三、服务营销 (共35分)

第一题:客户信息与分类管理(8分)

1. 请问客户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两个部分?(3分)

参考答案:主要内容包括基础信息、经营信息两大部分。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1.5分,共3分。

2. 你认为营销中心收集的客户信息是否全面?若不全面,请予补充。(5分)

参考答案:不全面。还应收集业务处理相关资料、经营者特点、客户需求、满意度信息。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1分,共5分。(其中答对括号内的内容亦可得分)

第二题:服务实施(12分)

1. 请问客户拜访中的有效提问有哪两种模式?沟通中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有哪些?(7分)

参考答案:提效提问有开放式、封闭式两种方式; 提问时注意事项:问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尽量多问一些可以得到肯定回答的问题;问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事先想好答案;问一些客户没有抗拒点的问题。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1分,共7分。

2. 请判断以下培训的内容描述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5分)

参考答案:√,×,√, ×,√。

评分标准:每个判断1分,共5分。

第三题:经营分析与指导(15分)

1. 请问卷烟陈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分类明确原则、美观醒目原则、丰满繁荣原则、附带说明原则、生动翻新原则。

评分标准:每个划线部分2分,共10分。

2. 请指出上图中的卷烟陈列方式分别属于哪种陈列方法?(5分)

商品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网络起步较晚, 1996年开始, 才真正开始被我国企业用于商业交易。曾经媒体报道中提及, 山东农民李鸿儒最早在互联网上开花店, 一年下来挣了几百万, 不仅如此, 还让其顾客从此遍布全国各地, 彻底打开了市场, 而该公司却没有一名销售员。接踵而来的是各个企业公司开始跃跃欲试, 几乎都尝到了网络营销的甜头。如今, 网络销售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听闻。阿里巴巴、淘宝网、京东、乐峰网、当当、卓越等等, 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公司或个体都可以轻松地在网上进行交易, 互联网交易平台也越来越成熟与规范。

在各个行业里, 以淘宝网为主要销售平台的网络服装行业, 因其高需求、易服务、易售后、高利润等, 必然成为了网络营销中的宠儿。网上服装销售在整个服装销售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服装网络销售模式比传统模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可是市场越大、扩展速度越快, 问题和障碍也就跟着出现了。

二、服装传统与网络销售模式

和如今漫天遍野的服饰网络营销方式之前, 消费者主要服装购买行为几乎全部来自于传统的服装实体销售模式。服装传统销售模式有着很多的局限性, 如昂贵的门面租金, 区域化的局限, 销售人员人力、物力等等成本, 这些必然都是消费者来买单, 大众消费的水平总是有限, 并没有更多的钱去实体店消费更多的很快会过时的女装。

如今服装的网络销售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在转变传统服装市场的理念, 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首先, 服装网络销售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更强, 省去店铺租赁、购买、装修等费用, 从而节约企业更多不少销售成本来让利消费者。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直接的共赢。其次, 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选择服装需求。服装网络市场的庞大, 让消费者有了足够多的选择权, 使消费者选择不受局限。再次, 服装网络市场具有无限延伸性和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制性。这是服装传统模式怎么都不可能达到的。消费者24小时无限制上网寻找自己中意的服装。最后, 丰富多彩的促销手段也是同时进行, 也是传统服装模式下很难做到的。总的来讲, 现如今的服装网络销售模式已经深入人心, 这种巨大的新型销售模式是在更大范围内, 更多层面上对市场资源进行的最高效率的实现。

三、服装网络营销对传统市场的冲击与融合

新的服装营销模式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 我们无法忽略对传统服装营销模式的冲击以及新型网络营销中显现的一些问题。虽然消费者在服装网购的过程中节约了资金, 但是, 传统服装销售模式有网络销售无法提供的顾客直接亲身购物体验, 网络服装销售, 消费者无法实现和实体购物环境下一样体验到试穿感受、购物享受以及对服装质感的触摸, 还有对面料的认可与否。这些也是网络销售很难实现的最大问题。纵观比较, 服装的传统销售模式也好, 网络营销系统也罢。也不会如某些传言所指服装网络营销必会彻底取代传统方式, 这是天方夜谭。笔者看来, 服装传统销售必然会有新的转型和开拓, 而网络市场也会在其特有的市场规律下, 慢慢有新的调整, 众多企业、个体网络经营中必然需要为自身提供更多的优势以至于不被竞争淘汰。

保证产品的品质、个性化发展品牌策略是服装产业的生命力。这不论是对于网络营销还是传统营销都是重要的。品质是服装的生命, 是获得消费者信誉的保证。消费者早已今非昔比, 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挑剔, 越来越理性。只有产品本身品质有了保证, 才能使服装为人所用, 才能使品牌深入人心, 发挥品牌能动的最大优势, 给品牌带来利益。在品质有了保证的前提下, 传统服装销售需要的并不是盲目的与网络拼价格来重新获得消费者, 而是创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 统一店面形象设计以及对销售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增加服装的商品附加值, 依然有相当大比重的消费者是愿意为服务体验买单的。而服装在网络营销中, 除了在保证其价格优势的条件下, 把客服、物流、诚信度已经售后服务做好了, 便不难让顾客对该品牌形成好感, 从而吸引回头顾客。

不论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 最依赖的便是顾客的依赖感与信任度。如今有些服装品牌, 已经开启了网上与网下有机结合的销售模式, 首先拥有地面优势, 可以提供顾客了解产品, 亲身体验其品牌的机会, 建立了信任基础, 进而把这种依赖转换成未来网络继续购物的机会。我相信, 传统与网络的竞争, 服装市场会越来越健全, 从而把服装行业推向另一个高度, 从而达到消费者与企业家的最大的共赢。

摘要:20世纪末初至今, 中国网络市场营销由开始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大步流星。质的飞跃是一定的。这样一个庞大的平台对实体或多或少造成冲击的同时, 更多的是企业、个体从中获取颇为丰富的利润价值。人类生活四大元素之“衣”, 服装市场亦无可避免地跟随网络的发展加入其中, 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服装网络营销正日趋成熟。本文就此透析服装网络市场现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希望得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挖掘更多的市场潜力, 开发崭新市场模式。

关键词:服装网络营销,传统模式,方法,竞争

参考文献

[1] 姚惠泽.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04

[2] 曹琳静.浅谈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

[3] 陈述民.电子商务在信息营销中的应用.信息导刊, 2004.2

商品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近几年, 网络购物在人们生活中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一种购物方式。在此种形势下, 很多传统商店与个人卖家也逐渐引进了电子商务模式, 经过不同平台开设网店, 竞争也日益激烈。而网店想要运营成功, 必须在为客户提供可靠质量的同时, 呈现给客户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这样才能够有效吸引客户的注意力、提高客户的好感程度, 从而实现交易目的。

2 视觉营销在网店装修中的应用

2.1 统一店铺装修风格

店铺的装修风格将直接显露出店铺特色、层次与专业程度, 主要可以从整体布局、排版等各个不同方面表现出来。店铺装修风格设计需要和企业整体风格相符, 尽可能不要出现比较杂乱的排版, 不一样的模特等, 从而防止呈现出不良的视觉效果。

2.2 明确产品分类与导航

根据视觉营销的角度来讲, 必须将商品的分类与导航加以明确, 尽可能给人一种比较清晰的感觉。在导航中, 需将各个分类、主推产品以及促销活动等相关的栏目频道进行设置。宝贝分类模块需根据产品的实际类型、价格与新旧款式等多个方面完成分类。而在视觉上, 则需让客户可以快速将自身需要的产品找出。较好的分类和导航设计不但可以提升产品的展示效果, 并且还能带给客户较好的浏览体验。

3 视觉营销在促销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3.1 突出促销信息

针对网店的视觉营销设计来讲, 传达信息的关键方式就是通过文字来实现。在对促销海报进行制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正确的促销信息传达给客户。利用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等相关变化将信息的主次关系表现出来, 以此指引客户在浏览促销海报的时候有效转移视觉焦点, 获得更多从主到次的有关信息。同时, 促销海报当中的文字应当防止过多与杂乱, 必须让传递的相关信息内容达到醒目简洁的效果, 这样才可以让客户更加快速地获取有效信息。

3.2 色彩搭配需与整体店铺风格相一致

促销海报属于店铺营销设计中的一个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 会将其展现在店铺首页或是商品的详情描述当中。所以, 其风格设计、色彩搭配方面一定要和店铺的整体风格相符, 这样才不会显得比较突兀, 从而留给客户较好的印象, 以此促进销量的进一步提升。

3.3 注重链接的输入页面

促销海报通常需要向客户传达两种信息, 即店内优化促销活动与主打某一爆款商品。不管是其中任何一种, 在客户对此产生兴趣的时候, 必将会点击到详情页浏览。所以, 必须为图片提供正确的链接输入页面, 这样才能够让客户的浏览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4 视觉营销在商品发布中的应用

4.1 商品的主图设计

第一, 主图需要将主体加以明确。宝贝主图需要达到简洁、色彩鲜明、突显出卖点, 以此让客户可以更加容易对产品中的图片与文字进行识别。在对主图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为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可以将商家品牌logo添加在主图中。而针对促销信息、产品卖点等相关方面, 则可通过文字的方式在主图中表现出来, 不过需要注重文字的简练, 从而防止主题商品的展示受到影响。第二, 需注意主图的差异化。一般人们在网上进行购物的过程中, 都会在搜索关键词的时候出现很多一样的主图, 不过经过比较则可了解到, 多数商品并没有达到很高的销量。这些商家可能是直接把厂家提供的图片作为主图, 未经过任何修饰美化, 所以这种图片很难真正吸引到客户的眼球, 从而致使点击量非常少、销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 针对网店店主来讲, 不管是线下具有实体店或者专门代销商品, 在网店中发布商品的时候都必须对商品主图的差异化引起足够重视。第三, 有效运用主图视频。目前, 很多网店平台支持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将商品进行全面展现, 比如, 淘宝店铺准许PC端和无线端发布60秒的主图视频。在这60秒的视频当中, 主图视频的动态视觉展现能够将更多客户想要了解的信息传达出来, 同时相对图片更加真实且富有创意, 可以使品牌文化得到有效传递, 而且商品详情也同样可在视频中进行展示。

4.2 商品详情的描述设计

第一, 店铺活动。客户浏览店铺, 通常是先经过宝贝主图再由此进入商品详情页, 所以应该把这一流量正确引导至整个店铺或者其他商品。第二, 产品特征。在对产品特征进行介绍的过程中, 卖家必须深入了解自身的商品, 发现商品卖点或是主要特色, 进而将此重点突显出来。不过文字不可随意堆砌, 需做到简练, 并将产品的主要功能描述出来。第三, 实拍商品细节。商品细节的实际拍摄对于其真实性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后期店铺的信誉。在网络虚拟平台上, 经过平面图片, 可以让客户真正了解到产品特征、材质与做工等各个方面的细节处理。良好的细节图会让客户直观感受产品, 如同在实体商店购买一样能够立刻下单, 进而使销量得到有效提升。第四, 商品展示。商品展示需把商品的各个角度与不同功能展现出来, 比如服装可经过正反面与不同颜色来展现。对于模特的身材信息和服装的实际尺码可做出相关标注, 同时为客户提供一张尺码推荐表让他们可以进行有效参考。这样不仅能够使客户做出更好的选择,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客服的工作量。

5 结语

在网店运营中, 视觉营销就是指店铺装修、促销海报设计以及商品发布等各个方面的相关内容, 而这些内容将直接关系到网店运营的成功与否, 在当前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中, 视觉营销的网店运营中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 网店商家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 真正将视觉营销应用到网店运营中。

摘要: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上购物已逐渐变成一种常态。更多传统卖家开设了网店, 视觉变成网店运营是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而设计水平则将直接决定是否可以顺利吸引客户, 进而把流量转换成销量。本文主要根据目前网店运营的实际情况, 对视觉营销在网店运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网店运营,视觉营销,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珺, 黄彦.视觉营销在网店装修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 2014 (6) .

[2] 成保梅.浅谈视觉营销在网店运营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17 (11) .

商品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寡头”市场结构;贸易媒介;贸易商品定价;棉花贸易

一、 引言

按照国家中心主义出口国—进口国的二分法分析范式,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的高集中度“寡头”市场结构将带来不确定的定价结果,经济租金在寡头间的分割状况可能是不平衡的。但该分析范式及其预测结果与微观经济理论及现实均存在明显差距。在理论层面,寡头定价权的实现需要有效的产量(消费量)控制能力,但国家总量上的寡头结构与微观市场结构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的背离,“寡头”地位不会自动转化为定价权优势。国家/政府作为影响产业市场结构的最大行政单元,其贸易/产业政策直接影响其主权界限内的微观市场结构及成本结构,进而间接影响贸易商品定价。但华尔兹(2003)强调了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特征和国家的单元行为体角色,国际市场中国家的角色在本源上是个人主义的,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企业居于同一层级①。斯特兰奇(2005)强调除政府外,还存在跨国公司和各种形式的由公司、国家等主体组成的国际联盟(或卡特尔),通过种种手段形成垄断或“私人保护”,同样影响贸易商品定价。贸易商品定价分析既要考虑到微观市场结构,还要考虑到世界经济中国家/政府的单元行为体角色。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的理论范式既缺乏微观基础,也无法涵盖各种各样的“私人保护”,难以为贸易商品定价分析提供统一的分析框架。

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寡头”地位与定价权缺失并存的现象。以资源性商品为例,中国焦炭产量占世界50%,出口占60%,中国稀土产量和出口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但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价格却下降了36%,焦炭价格也长期大幅波动;2005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依存度分别达到50%和47%,但国际市场上石油、铁矿石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铁矿石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涨71.5%和19%的基础上,2007年又上涨9.5%,国际石油价格已突破100美元。显然,中国在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上的“寡头”地位都未转化为定价权优势和贸易利得。

本文的解释是,出口国—进口国分析范式的误导性源于对市场微观结构的忽视,如果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加入贸易媒介,将国家/政府的贸易/产业政策视为影响贸易媒介市场结构的外生变量,则“寡头”定价能力依赖于贸易媒介市场结构,而非生产者/消费者市场结构。这是因为:(1)微观市场交易中的定价必须满足自激励要求,不能是强迫贸易,因而政府政策/私人保护的作用点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而在于沟通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2)经典贸易理论中生产者直接越境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假说与现实的国际贸易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现实中不存在瓦尔拉斯式的拍卖者,而存在广泛的贸易中介形式,贸易商品定价分析必须与这一事实相一致(Schrder,et al,2005);(3)现实中的大量贸易活动都通过贸易中介得以实现(Winkler,1989),跨国公司、卡特尔或政府垄断下的直接贸易实际上是经由一个由其控制的虚拟贸易中介以获取更多的经济租金。

既有对中介的研究多见于金融中介理论及营销渠道理论。但Winkler(1989)认为,在金融市场外的其他市场中,市场中介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可建立一个一般的中介理论。Hackett(1992)将市场中介区分为两类:一是为买卖双方服务并赚取佣金的合同中介(contract intermediation),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二是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商品并承担相关交易风险,以获取买卖价差为目标的贸易中介(trade intermediation)。Spulber(1996)构建了基于中介定价的买卖价差及供需模型,但未考虑国际市场微观结构和贸易商品定价问题。本文将有形贸易中介与虚拟贸易中介统称为贸易媒介(trade media),并构建一个统一的三分法分析框架研究贸易商品定价的实现,以及政府政策/私人保护对贸易商品定价的影响。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提出基本分析框架,将贸易商品定价博弈分解为生产者—贸易媒介和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环节,并分析不同市场结构组合对贸易商品定价的影响;第三部分阐述英美棉花贸易案例、数据以及定价权的计量方法;第四部分对棉花定价进行定量分析;第五部分运用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最后是结论性评述。

二、 分析框架

国内市场结构与国际市场结构的最大差异在于国家内部的管理等级制与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市场结构中的国家/政府作为单元行为体而存在,要求贸易定价理论与此现实相对应。在生产者—贸易媒介—消费者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中,国家/政府干预和私人保护均是促成贸易媒介市场结构变化的外生变量,其促进实现贸易利得的机理是:首先影响贸易媒介的市场结构,而后影响定价,再由定价决定贸易利得的分配格局。由于贸易媒介的引入,贸易商品定价可分解为生产者—贸易媒介和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环节,贸易媒介与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定价博弈来确定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并作为其收益,该买卖价差即是贸易定价结果。

在以上三个主体之外,贸易商品定价的实现还依赖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Porter(1980)在行业结构分析五力模型中已考虑到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等因素对微观企业产品定价和竞争能力的影响。Baumol等图1 贸易商品定价的分析框架(1982)强调了潜在竞争者对在位厂商定价的影响。营销学理论将厂商与消费者联系起来考察,强调如何通过影响在位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偏好以细分市场并主动创造需求,以最终增强或削弱在位厂商的定价能力(Mccarthy,1960;Schultz,2000)。本文借鉴以上分析思路,把潜在新进入者竞争、替代品竞争、新消费者竞争、消费的转移和转变因素、新媒介竞争因素引入贸易商品定价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贸易商品定价分析框架(图1)。

1.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定价

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定价取决于五个因素:现有生产者、现有贸易媒介、潜在新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新贸易媒介。生产者—贸易媒介的定价状况首先取决于现行市场上的供(生产者)需(贸易媒介)状况及其市场结构。生产者的完全竞争和贸易媒介的垄断会形成贸易商品的垄断低价,这一低价抑制了新生产者的进入和替代品的生产与使用,但同时,高利润刺激贸易媒介方面的潜在进入者进入。这一定价状况的改变取决于新贸易媒介进入市场的速度和规模,而新贸易媒介可能来源于生产者的联合或对原有贸易媒介垄断的破除,前者取决于其产量控制能力及其对定价的影响,后者则由需方的竞争提高贸易商品定价,贸易媒介垄断的破除既可能是因为政府干预,也可能是新贸易媒介迅速进入市场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种植咖啡的农民抛开原有的贸易媒介(中间商)直接将咖啡豆卖给消费者(加工厂和零售商),以此提高咖啡价格和收入的所谓“公平交易运动”。详细讨论参见凯伯(2005)。。

第二种情况是生产者的垄断和贸易媒介的完全竞争,此时会形成贸易商品的垄断高价,这一高价抑制了新贸易媒介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但同时刺激了新生产者进入市场以及替代品生产的扩大。这一定价状况的改变将取决于新生产者进入市场或培育新生产者的难易程度,以及替代品获得的状况。

第三种情况是在生产者和贸易媒介上出现双寡头博弈的情形,此时的定价结果是不确定的。生产者受到激励去努力获得或培育新贸易媒介,或者通过影响政府政策来破除贸易媒介的垄断,而现有的贸易媒介则受到激励去寻找或培育新生产者、替代品生产者。最终定价状况的变化取决于以上两种努力的实现程度。当两种努力均难以在短期内奏效时,一种可能的稳定利润的战略是生产者和贸易媒介的联合或纵向一体化,借以分享稳定的利润。但如果生产者在产量控制上存在困难或沉淀成本较大,则相对生产者而言,贸易媒介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定价结果也将反映这种优势。

2.贸易媒介—消费者环节定价

贸易媒介—消费者环节定价也取决于五个因素:现有消费者、潜在新消费者、现有消费者的转移和转变、现有贸易媒介、潜在的新贸易媒介。现有贸易媒介的垄断和消费者的完全竞争会形成垄断高价,这一垄断高价的自然结果是影响到现有消费者群体的稳定,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转向消费替代品或停止消费,同时抑制了新消费者的进入,消费者数量的下降会推动垄断者权衡价格与利润二者的互动影响。同时,高价格刺激消费者努力破除贸易媒介的垄断,也鼓励潜在的新贸易媒介加入竞争。贸易媒介市场结构改变的源泉包括:(1)通过政治过程破除既有贸易媒介垄断;(2)消费者联合以推动新贸易媒介形成或进入市场。

第二种情况是现有贸易媒介的完全竞争和消费者的垄断会形成垄断低价。这一低价格的必然结果是鼓励新消费者进入,扩大消费者规模,这就对现有的垄断者构成实在的威胁;另一方面,低价格虽然抑制了潜在的贸易媒介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但推动了现有的贸易媒介努力寻找、培育新的消费者群体,这一培育过程也可能是通过政治经济过程来实现的。定价状况的变化取决于新消费者群体进入市场的速度和规模。

第三种情况是双边垄断,此时的定价仍然是不确定的。但价格的变化状况将取决于贸易媒介寻找、培育新消费者群体的速度,以及现有消费者克服贸易媒介垄断、新媒介可进入市场竞争的速度的互动博弈。与前面对生产者—贸易媒介定价的分析类似,在两种努力均短期难以奏效时,稳定利润、减小风险的渴望会推动双方采取某种联合或一体化的战略。但如考虑到需求(产量)控制、沉淀成本投入等因素,贸易媒介和消费者在这样的双边垄断博弈中,定价地位可能是不对等的。

3.均衡定价结果

贸易商品定价结果取决于以上两个分解的定价环节。在图2的贸易媒介定价模型中,需求曲线D(p)代表剩余需求,供给曲线S(w)代表生产者在不同要素价格w下的剩余供给,贸易媒介通过与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定价博弈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买入价格w*和卖出价格p*,最大化利润为(p*[KG-*3]- w*)Q*,此时出清市场 贸易媒介可能会持有或调整存货量,因而一个时期内其买卖数量可能并不相等,但必须实现跨期出清,因而存货条件下以上分析仍然成立。,[JP+1]出清数量显然低于瓦尔拉斯均衡产出Qw。买卖价格依赖于生产者—贸易媒介和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环节的定价博弈,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定价博弈的结果是影响到剩余供给曲线S(w)的性状,贸易媒介—消费者环节定价博弈的结果是影响剩余需求曲线D(p)的性状。尤其是,生产者或消费者创建新贸易媒介的可能性会形成一个竞争界(competitive fringe),限制了在位贸易媒介所能获得的买卖价差和期望利润(Fingleton,1997)。在不同的市场结构组合下,模型中的供需曲线会发生转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局部均衡的买卖价差。

[SX(B]图2 贸易媒介定位模型[]资料来源:Spulber(1996)。[SX)]

在这一模型中,国家/政府政策被视为作用于贸易媒介市场结构上的外生变量,其作用既可以通过政府人为创造/破除贸易媒介垄断,也可以通过数量控制/价格控制来强化/弱化现有贸易媒介的市场力量得以实现。关税等价格控制政策本身即是构建了一个虚拟的贸易媒介,其买卖价差就是关税率;而数量控制对贸易媒介的影响则依其实现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拍卖方式的结果类似于关税。总之,在国家中心主义的“寡头”市场结构下,贸易商品定价不仅受出口国/进口国微观市场结构影响,还受到国家/政府政策作用于贸易媒介市场结构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微观上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及其在产量/消费量控制上的困难会形成定价上的明显劣势,贸易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有助于通过影响贸易媒介市场结构而间接影响定价结果。

三、 案例、数据与方法

1.案例

棉花在工业革命及随后很长时期内,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被称为“棉花王(King Cotton)”。更重要的是,19世纪英美棉花贸易具有非常突出的“双寡头”市场结构:英国作为先进工业国,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也是美国棉花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作为早期的农业国和后起的工业国,长期保持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地位,其向英国的棉花出口占英国棉花进口的最大比重,并远远领先于其他棉花出口国。英美之间的棉花贸易伴随着双方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博弈,以及棉花生产和消费格局的重大变化,这样的案例对“寡头”市场结构下的贸易商品定价问题研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英美棉花贸易的“双寡头”市场结构在整个19世纪都极为明显(表1)。美国所产棉花的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整个19世纪,出口占其总产量比重稳定保持在60%以上;同时,作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美棉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出口国;虽然美棉在19世纪初已实现了出口市场多元化,向英国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对英国市场的依赖一直非常明显。英国的棉花消费量远超过其他国家,1890年前甚至远超过欧洲大陆整体的棉花消费量;1820年英国进口美棉占其棉花进口的74.7%,1880年为72.36%,美国一直是其最主要的棉花进口来源地,即使美国内战使得美棉供给数量突然衰减,价格巨幅攀升,并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形成影响巨大的“棉花饥荒”,但美国内战结束后,英国自美国的进口迅速恢复,1870年占48.06%,1880年恢复到72.36%,基本达到美国内战前水平;英国一直谋求实现棉花进口的多元化,并通过殖民地政策大力推进棉花种植和出口,但对美国棉花的依赖仍是最强的。

2.数据

本文利用Hammond(1897)提供的1797—1896年的英国利物浦棉花进口价格数据和美国纽约棉花出口价格数据来作为英国和美国棉花价格数据的替代,并用米切尔(2002)提供的英美两国批发价格指数(1880年=100)对其进行消胀处理,与棉花贸易相关的运费率数据则选取North(1958)提供的大西洋海运费率指数(1830年=100)作为替代。为尽量减少数据的波动,并体现变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对以上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图3)。

图3 英国利物浦与美国纽约的棉花价格及运费率指数:1797—1896

3.方法

传统用来分析贸易定价的主要方法是净贸易条件分析,它是通过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比值来反映贸易价格的变化,虽然通过引入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把技术进步考虑进来,可更好地反映贸易定价的变化。但这一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寡头市场结构下各国政治经济政策对定价影响的因果关系,难以定量考察各方在定价博弈中的定价权大小。同时由于数据的局限,无法获得贸易媒介的价格数据,因而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间接计量贸易商品的定价博弈结果。

一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这是通过将英国(或美国)棉花价格的滞后值加入模型中,看其是否可导致美国(或英国)棉花定价模型的解释程度提高,如果是,则称英国(或美国)棉花价格是美国(或英国)棉花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二者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二是价格变动的跨期相对弹性。以cij,t表示t期寡头j对寡头i(i,j=1,2)的价格弹性,以δ表示相对弹性,δ=cij,tcij,t′ (t,t′=0,-1且t≥t′)。当期价格变动的相对弹性为正,仅表明短期内供需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定价能力尚需其他方法来进一步判断。通过价格变动的跨期相对弹性,可以度量贸易定价中由于技术垄断、自然垄断、生产时滞以及国家贸易垄断等因素对贸易商品定价的影响。如果跨期相对弹性为负,则说明定价博弈结果不利于生产者,原因在于生产者价格的增加反而导致消费者价格的下降,贸易利得向消费者转移,其机理可能在于买方通过引入新竞争者或使用替代品反而有效降低了其所获得的贸易商品价格;如果为正,则说明定价博弈结果有利于生产者或卖方,原因可能在于技术垄断、自然垄断或其它形式的贸易限制政策。

三是转嫁系数。在贸易双方均具有一定市场力量的假设下,设计引入贸易商品价格之外的变量——海运费率在一般的贸易商品定价分析中,还可采用关税、消费税、原材料成本等变量。,来考察当期价格存在正相关性时贸易双方定价能力的强弱,即海运费率价格增加一单位导致这一成本在寡头之间的分配状况,以此来间接衡量经济租金在英美两国间的分配状况。以Ci表示转嫁给寡头i的成本值,以β表示转嫁系数,则βij=Ci/Cj。βij >1说明寡头i在定价博弈中相对于寡头j居于劣势,反之,在βij <1时则居于优势。

四、 计量分析

1.OLS模型

由于英美棉花贸易的“双寡头”市场结构,并考虑到预期对棉花价格的滞后影响,选择滞后一期变量进入模型 实证结果证实,将滞后两阶及以上变量置入模型是不显著的,因而本文仅选择滞后一期变量进入模型。,用LNFRT表示运费率指数,LNPLVP表示英国利物浦的棉花价格,LNPNY表示美国纽约的棉花价格。在Abreu等(2006)的实证模型基础上,引入“寡头”国内市场价格的滞后期变量,两国棉花价格关系可表述为以下两个模型:

其中,LNPLVP(-1)和LNPNY(-1)分别表示英国和美国棉花价格的一阶滞后的对数值,系数c1、c2、c3、c4表示价格弹性。以上模型的OLS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还使用ADF检验法检验残差项是否存在单位根。总体而言,模型的估计结果表现良好,拟合优度分别为0.79和0.88,不存在一阶、二阶自相关和异方差,残差项也不存在单位根。

表2 英美棉花定价模型回归结果

美国价格一阶滞后英国价格英国价格一阶滞后美国价格运费率常数

的数值为t值,*表示显著性水平为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其余为1%。英国价格一阶滞后对美国价格的影响不显著,因而在模型(1)中排除了这一变量。

以寡头1表示英国,寡头2表示美国,模型回归结果表明:(1)当期的英美棉花价格间的相对弹性均为正值,δ值分别为0.48和0.59;(2)英国价格的一阶滞后对美国价格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美国价格的一阶滞后与英国价格之间的相对弹性为负值,δ=-0.38,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3)运费率与英国价格正相关,而与美国价格负相关,运费率上涨1%,带来英国价格上涨0.15%和美国价格下降0.20%,运费率变化对美国价格的影响相对更大,转嫁系数β12=0.75。综合来看,英美之间的相互依赖非常明显,但英国具有明显的定价权优势。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OLS模型给出了相对弹性和转嫁系数的计量结果,以下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来做进一步的推断。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必须基于平稳的数据序列,所以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美国价格和英国价格的对数值是平稳的I(0)时间序列,运费率指数数据的一阶差分才是平稳的,即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I(1)序列后文将该一阶差分与英美棉花贸易数据一起进行计量,因而Granger 检验仍是基于平稳数据,同时一阶差分的经济含义是变量变化的速度,仍具有经济含义,不明显影响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的可信性。(表3)。

统计量VAR(1)VAR(4)AIC统计量-0.061872-0.196026SC统计量0.0449760.157993LR统计量6.96986522.11522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以检验式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为标准。带*号的表示5%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Δ表示一阶差分。

其次,根据无约束(unrestricted)水平VAR模型来确定最优滞后期。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来选择最优滞后期,由于二者最小时对应的滞后期分别为1和4,而对数似然估计值在p=4时最大,可选取最优滞后期为4(表4)。对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也证明,没有根在单位圆之外,满足稳定性要求。

表5 英美棉花定价博弈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零假设F统计值结论英国价格不是运费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1.10817不拒绝运费率变化不是英国价格的Granger原因1.28581不拒绝美国价格不是运费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3.80697拒绝运费率变化不是美国价格的Granger原因2.70310*拒绝美国价格不是英国价格的Granger原因1.26473不拒绝英国价格不是美国价格的Granger原因4.82969拒绝 注:*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其余均为1%的显著性水平。

运费率数据取一阶差分,设定最优滞后期为p=4,利用多变量模型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验证棉花定价的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1)英国棉花价格变化是美国棉花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美国棉花价格变化不是英国棉花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两者之间存在从英国棉花价格到美国棉花价格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表明英国棉花价格变化引导美国棉花价格变化;(2)运费率与英国棉花价格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3)美国棉花价格是运费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同时运费率变化也是美国棉花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运费率变化与美国棉花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五、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英美棉花贸易的“双寡头”市场结构中,美国棉花种植园主和英国棉纺业者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缺乏明显的市场势力。但两国对贸易媒介市场结构的影响却明显不同:英国早期由西印度公司等持有棉花等商品的贸易垄断权,而后英国私商取代了东印度公司进行棉花贸易,英国政府对其与印度、埃及等英属殖民地的棉花贸易有很强的贸易限制政策。这是分析英美棉花贸易定价的基本背景。

1.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定价

Wright(1971)的计量研究表明,19世纪英国的棉花需求弹性非常低,其含义是如果美国能控制其棉花产出和出口量,美棉在世界市场上就拥有实在的垄断定价能力。但美国内战前的西部拓荒和棉花的大规模种植,特别是美国的农业国地位,使其很难依靠产业/贸易政策实现对棉花的产量控制,从而约束了美国潜在市场力量的运用。美国对棉花的产量控制有两个时期:一是美国内战期间,战争导致了美棉供给下降、价格上涨;二是1929年开始的种植面积控制和价格支持政策,使1929—1939年英国利物浦的美棉进口价格大大超过了印度棉花的进口价格,美棉价格平均是印度棉花价格的1.31倍(Brandis,1951)。但在19世纪大部分时期内,美棉生产者都难以通过生产者联合或政府政策来影响贸易媒介的市场结构。

另一方面,英国在贸易媒介上的垄断非常明显。英国利用其政治经济霸权诱导和强制埃及等新棉花生产者进入市场,以实现殖民地的单一出口型经济,这是英国获得棉花定价权的主要政策。它还表现在英国对爱尔兰亚麻、印度黄麻、澳大利亚羊毛等替代品生产者的政治经济强制和激励。这一政策与宗主国的政治控制相结合,通过将殖民地出口贸易的垄断权主要由英国贸易公司拥有,形成了贸易媒介的强制性垄断和相应的垄断低价,也带来了稳定而低价的供给来源如在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即利用自己的统治权垄断棉花等重要商品的贸易,并通过差别税率诱导印度成为棉花等资源性商品的产地和出口国。在埃及,英国大力推行“农业经济专业化”政策,推动埃及经济加速走向单一出口经济,成为英国棉花的原料供应基地和棉纺织品的出口市场。。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棉花消费者进入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19世纪前半期,与美国棉花产量的迅速上升相比较,除英国外,其他国家的新棉花消费者(棉纺业者)市场进入较慢,英国棉花消费量长期远大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棉花消费量总和,美国、德国等国棉花消费量的迅速增长主要发生在1870年以后美国在其工业化初期曾广泛运用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国内产业发展,通过新消费者的培育也有助于改善棉花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的定价。有关19世纪棉花消费量数据,参见Hammond(1897)。。因而,贸易媒介市场结构就主要受到英国棉花需求的影响,而英国的贸易媒介垄断虽主要作用于其殖民地,但与美国产量控制上的困难及英国之外棉花需求的缓慢增长相结合,就推动了美棉价格的长期下降。

2.贸易媒介—消费者环节定价

随着英国棉纺业的发展,英国的棉纺业者要求有廉价充足的棉花供给,其政策目标首先是推动英国政府废除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媒介垄断者的特权,结果在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贸易的垄断权被取消。但由于英国在海运和金融服务业中的垄断地位,英印贸易从东印度公司转移到英国私商手中,但贸易媒介竞争无疑促使棉花进口价格下降。同时由于印度难以满足英国的棉花需求,英国棉纺业者还要求废止对美国的贸易禁令。为此,1794年英美之间签订了杰伊条约,不受原《航海法》限制,给予美国利用英国船只从事西印度贸易的权利,大量进口美国棉花。

英美棉花贸易中,英国棉花消费者的组织程度远高于美国的棉花生产者。英国棉花消费者在破除贸易媒介垄断后,又通过消费者联合形成新贸易媒介,并通过新贸易媒介垄断促进实现棉花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的垄断低价,最终转化为英国廉价的棉花进口。如早在美国内战前的1857年英国就成立了英国棉花供给协会,1860年曼切斯特商会又组建了曼彻斯特棉花公司,其目标都是寻求更多的棉花供给来源,以避免对美国棉花的过度依赖该协会致力于收集不同棉花产区的信息,并为之提供优质的种子、工具和设备,甚至还把极富经验的美国棉农送到印度进行生产指导以增加棉花供给(Logan,1958)。。1902年又成立了英国棉花种植协会,与殖民地政府合作在英帝国内寻找适宜的棉花生产地并研究、试验和发展生产用棉的种植。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英国贸易委员会中专门成立了帝国棉花种植委员会,1920年还成立了帝国棉花种植公司以促进新棉花生产者进入市场。

英国自由贸易政策也对棉花定价有明显影响。英国可利用其在出口产品上具有的竞争优势,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即通过取消他国产品输英的限制,来换取他国取消英货入口的限制。现实是,英国价廉物美的棉纺品打入他国市场,而他国能输英的则多为诸如棉花这样的原料等商品。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深层含义是抑制它国棉纺等产业的市场进入,“甚至于自由贸易者打的如意算盘是,一旦打入他国市场,就能阻止其工业发展,甚至冲垮它的工业以达到占领其市场的目的。更有甚者,‘国旗跟着贸易走’,最后把他国或其它地区沦为殖民地。”(蒋孟引,1988)

对新棉花消费者进入市场的制约是与激励新生产者进入市场的政策相结合的。如在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既垄断棉花贸易,还通过差别税率诱导印度成为棉花产地和出口国。英印当局对印度纺织品采取禁止性保护关税政策,对英国纺织品则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甚至于制订差别税率改善其定价能力如在英国布进入印度的早期,印度对英国布征收5%的过境税,对印度布的税率则为20%,此后随着英国布对印度市场的占领,又逐渐取消了过境税,英国在非洲也长期采取这种政策,因为殖民者只有对国内贸易征税,才能更好地保护免税进口的制成品,而没有歧视性税收的话,英国货就不能同当地货进行竞争(Johnson,1974)。。英国的“棉花帝国主义”政策不但可制约和减少他国棉花消费者的需求,还增加了棉花的生产和出口,二者都提升了英国的棉花定价能力(Himbury,1918;Johnson,1974)。

3.棉花定价博弈的结果

图4是贸易媒介定价模型的变形。折线Sf、Sa分别表示英国殖民地和美国的棉花剩余供给曲线,S是加总的剩余供给曲线,D是英国的总需求曲线。由于英国殖民地的棉花种植分散、技术落后,因而其供给曲线呈现先水平后向右上倾斜的形状,Qf之后的供给一方面源于高价格激励下殖民地棉花种植者减少其消费,另一方面也源于亚麻、黄麻等替代品;美国的棉花种植园面积更大,技术水平更先进,成本也较低英国棉纺业者更喜欢采购美国棉花而非殖民地棉花,原因在于美国棉花的单包重量更大、杂质更少、质量更高。可参见Hammond(1897)。,因而美国棉花的供给曲线在Qa左侧呈现较小的斜率,而在Qa右侧斜率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库存和对美国棉花消费的替代;英国棉花需求曲线的形状则主要受到资本存量的影响,因而呈现中间段缺乏需求弹性垂直于横轴,两侧弹性较大并向左上倾斜的形状。显然,均衡价格和数量为P*和Q*。

图4 英美棉花定价模型

英国在贸易媒介上的市场力量表现在它可以通过贸易媒介垄断控制其殖民地棉花生产和出口,可以边际成本获得殖民地棉花作为替代性供给,因而美棉价格就受到英国殖民地棉花价格的制约,加之美国无法实现产量控制,就形成了英国棉花价格单向引导美国棉花价格的结果。殖民地棉花的替代使其成为影响美国棉花价格的重要参照系(Logan,1958)和竞争界。由此,美棉价格与海运费率变动负相关,形成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可能与海运业较强的竞争有关。据统计,美国的出口贸易中由美国船舶运输的比例一直是相当高的,在1800—1860年间平均保持在80%以上。以上数据源于菲特和里斯(1981),并经笔者计算。。

但这一定价格局的稳定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美国的剩余供给曲线不左移,即除英国之外的其他棉花消费者的消费量比较稳定;二是英国能维持其在殖民地的贸易媒介垄断,能持续以边际成本获得可靠的替代性棉花供给。但这两个条件从19世纪晚期开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随着德国、日本等新棉花消费者迅速进入市场,尤其是美国自身棉纺业的迅速扩张,到20世纪初,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棉花消费量都已大大超过英国,美棉的剩余供给曲线迅速左移,均衡数量超过Qa,棉花价格迅速上涨,英国在棉花定价上的优势迅速衰减 布哈林(1917)注意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使得“最近十年来生产力有了蓬勃的发展,在大洋彼岸的国家,其中首先是美国,已经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因而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其他农业国也发生了同样情况,……大大改变了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以致数量上的变化已达到即将发生质变的程度。因此,农产品的缺乏,各地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就成为资本主义最新阶段的一种现象。”;(2)由于德国、美国的保护关税政策,英国只能一方面依靠高质量的棉纺织品去克服美国和西欧的高关税,另一方面用廉价货去占领快速发展的亚洲市场,这一政策更多地依赖于对殖民地的贸易媒介垄断,非常脆弱(Sandberg,1968)。随着殖民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瓦解和英国棉纺业的衰落,英美棉花定价博弈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六、结论性评述

本文构建了一个贸易商品定价的三分法分析框架,利用价格变动的相对弹性、转嫁系数和Granger因果检验三种方法定量分析了英美棉花贸易的定价博弈结果,并阐释了生产者、贸易媒介和消费者之间复杂的定价博弈过程。在引入贸易媒介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中,贸易商品定价可分解为生产者—贸易媒介、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定价环节,每一环节的定价都是一个政治经济互动的多方博弈过程,贸易媒介通过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定价博弈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买卖价差,从而实现市场出清。政府/私人保护通过影响贸易媒介市场结构,间接影响贸易定价和利得分配结果。利用以上分析框架,本文对英美棉花贸易“双寡头”案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英国依赖其在殖民地棉花贸易中的贸易媒介垄断获得了定价权优势,由于产量控制上的困难和新棉花消费者进入市场缓慢,美国在定价博弈中居于劣势,影响贸易媒介市场结构的政府/私人保护政策的差异导致了英美双方棉花定价能力的差异。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逐步推进,有形的贸易媒介垄断逐步减少,但私人保护与政府政策相结合而形成的虚拟贸易媒介垄断——如与资源性商品有关的卡特尔、商品协定和贸易保护政策,全球性的资源公司的高度集中化,以及如沃尔玛这样的跨国公司直接贸易——日渐突出,各国对贸易媒介的争夺也更趋激烈。以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寡头”地位与定价权缺失共存的困境,一个推断是,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的中国的“寡头”市场结构未能反映国内的微观市场结构,中国国内的竞争性市场和产量/消费量控制上的困难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在贸易媒介市场力量上的弱势,削弱了中国影响贸易商品定价的能力。因而,中国在贸易商品定价中优势的获得,还有赖于一个通过政府/私人保护政策相结合,努力谋求/破除贸易媒介垄断的政治经济过程。

参考文献:

布哈林. 1983. 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M]. 蒯兆鹏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7-68.

菲特,里斯. 1981. 美国经济史[M]. 司徒淳 等 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95.

华尔兹. 2003. 国际政治理论[M]. 信强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17-125.

蒋孟引. 1988. 英国史[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555.

凯伯. 2005. 国际经济学[M]. 原毅军 等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87-288.

米切尔. 2002. 新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750—1993[M]. 贺力平 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56-223.

斯特兰奇. 2005. 权利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和非国家权威[M]. 肖宏宇,耿协峰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2-129.

ABREU A D P,FERNANDES F T. 2006. Market power and commodity prices: Brazil, Chile and the United States,1820s-1930 [J]. TEXTO PARA DISCUSSAO No. 511.

BAUMOL W J, PANZAR J,WILLIG R D. 1982.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3-25.

BRANDIS R. 1951. Cotton competition [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3: 28-38.

FINGLETON J. 1997. Competition among middlemen when buyers and sellers can trade directly [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 405-427.

HACKETT S. 199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rchant and broker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8: 299-315.

HAMMOND M B. 1897. The cotton industry:an essay in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J]. 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 3-382.

HANSON Ⅱ J R. 1979. World demand for cotton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right′s estimates re-examined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 1015-1021.

HIMBURY W H. 1918. Empire cotton [J]. Journal of the Royal African Society, 68: 262-275.

JOHNSON M. 1974. Cotton imperialism in west africa [J]. African Affairs, 291:178-187.

LOGAN F A. 1958. India-Britain's substitute for American cotton, 1861-1865 [J].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4: 472-480.

MCCARTHY E J. 1960.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M]. Homewood: Irwin Publishing: 11-25.

NORTH D C. 1958. Ocean freight r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750-1913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8: 537-555.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ion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37-48.

SANDBERG L G. 1968. M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British cotton textile exports, 1815-1913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 1-27.

SCHRDER P J H, TRABOLD H, TRüBSWETTER P. 2005. Intermediation in foreign trade: when do exporters rely on intermediaries [J]. Applied Economics Quarterly, 3: 267-288.

SCHULTZ D E. 2000.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lanning in a converging marketplace[J]. Journal of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5: 47-51.

SPULBER D F. 1996. Market microstructure and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0: 135-152.

WINKLER G M. 1989. Intermediation under trade restriction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 299-324.

WRIGHT G. 1971.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cotton production and trade, 1830-1860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 111-120.

Oligopoly Market Structure, Trade Media and Trade Commodity Pric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of Cotton Trade History

SUN Zesheng1,2 SONG Yuhua2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T, Hangzhou 310023;2.College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商品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众所周知建筑中所用的材料是组成建筑中的工程实体和建筑中的工程管理内容的十分重要的成分,也是工程管理中所必经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重要的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好的质量的施工材料来满足建筑施工的需要,也就是所谓的物美价廉,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掌握施工材料的数目和质量,尽量将建筑工程和产品材料所用的费用控制在最低区域,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本文,就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问题进行了浅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企业;材料管理;成本控制;提高效益

引言

建筑中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是组成建筑的工程实体和建筑管理的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建筑中工程管理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建筑工程过程中,如果管好了建筑中的建筑材料,就对建筑的成品的质量有一个很好的保障。那么相应的建筑施工所使用的成本也必然会降低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怎样加强建筑过程中的风险的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所面对的又一个相当严重的话题。建筑材料的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用合适的价格买到质量很好的建筑材料,从而满足建筑施工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材料的需要,而且将在施工和生产过程中很好的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数目,进而将在建筑工程所需要的材料的费用掌控在最低的范围,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效益。

1建立非常健全的关于材料管理的体系

因为现在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物品的价格的差异很大,建筑材料的质量也不同,而且供应建筑材料的商家也非常多,为了使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如各种原材料、构筑物的配件以及半成品的质量有保障,还有在不同的施工的时段内的建筑材料能够及时的进行供应,保证将工程总的投资费用控制在预测的范围里,而且尽量减少建筑施工总的投资费用,对于建设方来说,他们常常建立一个部门,这个部门专门负责材料采购和管理,设立对应的小组,有收集材料信息的小组,采购材料信息的小组,还有质检小组和库房管理小组等。

这些小组收集建筑工程中不同阶段的建筑材料信息、采购建筑材料、检测质量信息以及现场监测材料的质量、材料的运出库房以及对库存的材料进行整理和保管工作。但这要求所有建设单位的在现场的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很高才可以,而且要求现场的管理人员的道德操守比较良好,能够不被利益而打动。

2对建筑材料的供应和管理工作

2.1了解建筑材料方面的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对于大部分建筑材料的采购和使用我国的政府都有相应的文件规定,比如说有的条例有规定,有的建筑材料要实行备案证明管理,像钢材、水泥、砂石、石材、胶合板,还有商品混凝土以及砌墙的材料都要进行备案证明管理。依据条例规定,每天进入现场的主要物料都要让建筑工程的项目部按照规范进行填写台账,并要由建设单位进行签字,而且交易的数量一定要将实际的使用数量覆盖。

2.2通过在市场进行调研从而认准合格的建筑材料

在市場中生产经营厂商首先应该是考察的对象。首先,对建筑材料的生产经营主体的各种生产经营的手续是否完备齐全来进行审核与查验;其次,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大小、经营理念、销售业绩的评价以及售后服务的好坏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最后,要对企业对质量的控制体系是否具有国际及行业的产品质量认证证明进行重点考察,检查建筑材料在同类的产品中是归属于一般的、中档的还是高档的等等。

建筑业界是考研调查的又一个对象,依据对建筑业界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获得更加准确、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材料信息。整体来讲,建筑界的人们普遍会认可真正的质量很好的建筑材料,相反,质量非常低劣的建筑材料就会受到所有建筑界的唾弃。所以说,通过很好地知道和了解到建筑业界的这些内容,就可以十分精确地掌握一些情况,比如说会掌握材料生产厂家的企业信誉情况、场频质量问题、价格的状况以及售后服务等情况。

2.3对于材料的进场一定要把好检验关

当建筑材料经检验入库时,应严格要求材料供应商出示“防伪备案证明”。同时,对于建筑材料验收单而言,一定要具有相应的检测条件与性能,而且需经过升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或其他授权部门考核以后,才能负责检验工作。而对于重点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筑材料应由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认可或授权单位来负责开展检验工作。

2.4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工作的一些要点

建筑施工的过程是对建筑材料加工、改造的过程,是消耗建筑材料的过程,被称为建筑材料使用的过程。在建筑材料使用的过程中,建筑材料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检查键入场地的施工材料的质量并能够对质量问题作出保证,并且很好地管理好进入场地的所有物资,而且要严格、适当地使用各种建筑材料,减少消耗、能够保证很好的实现材料管理的目标。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应该做到分配专门的人去管理建筑材料,并且必须要认真负责地做完材料管理的任务。

2.4.1建筑施工以前进行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现场的建筑材料管理工作的开始,这为建筑材料的管理工作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并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其中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以下方面:(1)掌握所要求的建筑工程的进度,了解所要求的各类建筑材料所需要的数量和质量;(2)对材料的供应方式要进行了解;(3)对于现场的建筑材料的平面的布置规划要做好准备;(4)对于场地、仓库、道路等建筑设施以及有关的任务要做好准备;(5)对于建筑材料库房的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要进行完善,引进科学化的管理工作。

2.4.2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进行的组织管理工作

组织管理工作是现场的建筑材料管理进行的实的阶段,其中的主要内容列于下:(1)对于钢筋、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时,应该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做好调查并且记录,从而确定做好工程的质量;(2)遵守建筑材料供应签订的合同,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的需要;(3)很好地掌握建筑施工的进度和进度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建筑材料的配套供应的计划;(4)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应该进行合理组织。

2.4.3建筑施工的收尾阶段的管理工作

建筑企业施工进行到将要结束时,在现场的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依据建筑施工的收尾工程而对料具进行清理;(2)对于多余的料具要组织退库;(3)对临时设备要给予及时的拆除;(4)对于废旧的物资做好回收和利用。

结语

从以上分析得出,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工作中,要合理堆放现场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材料的进入场地的验收和领料制度一定要严格进行。同时,要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节约使用材料并制定一些节约使用材料的措施等,从而切实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国军. 加强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管理[J]. 科技与企业, 2013, (2): 87.

[2] 任明昌. 浅谈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如何管理好建筑材料[J]. 大观周刊, 2012, (10): 86.

[3] 周新. 浅谈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管理[J]. 中国科技博览, 2012, (37): 72.

[4] 李彦杰. 简述施工企业的建筑材料采购管理工作[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7): 238.

[5] 韩春颖. 如何管理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J]. 科技与企业, 2012, (11): 46.

[6] 宋改凤, 张淑静. 论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管理[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2): 225.

商品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会计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经济资源,通过建立会计信息商品交易市场,以价格机制作为杠杆将有助于会计信息的资源优化配置。本文根据价格形成的成本、效用原则,建立了价格形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会计信息商品交易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交易形式。

关键词:会计信息 私人属性 交易 价格

一、会计信息交易的理论前提

会计信息尤其是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其作用体现在投资者通过会计信息的判断与解读来引导自身投资行动,促进资本在不同企业、行业间的流动,最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会计信息的供应者和需求者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导致会计信息包含了过多的噪声信号,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广泛采用的方式有制定强制性会计信息规范、采用政府管制等措施。但从目前资本市场运行效果看,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会计信息造假所导致的公众事件时有发生。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跳出以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和强化管制的纯技术的研究思路,而从会计信息商品化的角度探究会计信息生产、传递、交易的过程,找到解决供给与需求差异的途径。经过多年研究,学术界力图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引向产权制度,从而为治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思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基本认可了会计信息的产权属性是利益主体之间为最大化自身利益动态博弈的结果,但对其属性和归属仍有较多的争议。会计信息属性及其归属之所以复杂难辨,原因在于产权制度变迁的复杂性。而会计信息产权作为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子项更是被这一复杂而深刻的企业产权变迁所掩盖。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具备企业资源的本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会计信息更像是一种企业资源的资源。表面上看,会计信息并不像其他企业资源能给相关利益者直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作为反映资源现实及潜在获利能力的替代变量,对不同利益所有者会有不同的经济结果,这也是利益相关者希望独占会计信息生产,传递等权利的原因。从企业层面来说,其制度变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制、公众公司等一系列的发展,产权依次表现为私人产权,俱乐部产权,公司法人财产权。由此,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其产权属性及归属应该是依赖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因此,会计信息在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里,产权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在业主制企业中,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至业主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主要体现在通过会计信息改善经营管理策略和方法,进而为业主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业主独占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是会计信息的唯一消费者,会计信息具有明显的私人特征,是典型的私人所有;同理,在合伙制企业中,会计信息归合伙人所有,产权形式相对复杂,但任然具有私人属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更趋复杂,出现了股份公司,其典型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资源产权形式表现为法人财产权,而作为企业特殊资源的会计信息同样表现为法人财产权。现实中股东和会计信息的实质控制人,即,内部管理当局之间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及目标利益的不一致,使得会计信息出现扭曲和失真,这在股权相对分散的上市公司表现更为突出。作为企业资源替代变量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将最终导致资本市场的‘柠檬效应’,这也为政府管制提供了客观依据,政府管制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表现为公共物品的特征。政府管制能够对商品的质量提供约束机制,如通过制定各种法规、监管政策等,但是政府管制无法解决商品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机制。最终提高私人属性的商品质量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市场约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杠杆获得。这也为本质上为私人属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思路,即通过建立会计信息市场,以交易价格为杠杆,调整对会计信息供求期望差,最终达到交易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需期望差及治理路径分析

( 一 )会计信息供需期望差 (1)会计信息的供给。会计信息的的供给包含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会计信息供给既有提供标准会计信息的企业主体,也包括各种以提供分析性会计信息的会计中介及个人。而狭义的会计信息供给主体仅包括以提供标准信息的企业主体。事实上由于管理当局独占了会计信息生产的各环节,因此,内部管理当局天然地成为了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但是由于分散的股东和内部管理当局存在信息不对称,股东需要有中立的第三方给会计信息背书,导致了以提供签证和咨询为主的会计信息中介机构的出现。但是,中介的会计信息也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仍然依赖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客观性。(2)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相对复杂,包括股东、管理当局、潜在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社区及各种利益关切者。由于需求者之间目标利益差距较大,对会计信息的内容需求千差万别,导致会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差异。投资者关注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股东和债券人更偏重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政府和各种社会机构更关注会计信息所披露的公共利益。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使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各方利益关切,是会计信息供给的难点。从实际情况来看,会计信息供给的内容及质量特征取决于信息需求者之间力量的对比,而更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会计信息需求的主要决定力量来自资本要素主要提供者——投资人和债权人,会计信息也更多体现了二者的利益关切。(3)会计信息供需期望差产生原因。会计信息期望差是人们对会计的预期作用与会计本身实际作用的差距,即供给与需求的差异。狭义来理解,会计信息期望差就是会计信息质量期望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会计信息供给动力不足。会计信息的生产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那么就缺乏提供会计信息激励。这点在上市公司中体现的较为突出,上市公司被强制性披露相关信息,使得会计信息表现为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消费中存在的免费使用及搭便车动机造成供给方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对会计信息生产成本补偿。管理当局出于自利动机和政府管制压力,只原意提供强制性标准会计信息,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分析性会计信息提供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需求方监管动力不足。会计信息的生产实质上由内部管理当局控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信息内容必定包含对其有利的信息,而对其不利的会计信息多被其隐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共物品特点导致需求方监管动力不足。监管所发生的成本必须由监管收益所补偿,但是公共物品搭便车动机使得监管的成本由个人承担,监管收益却能为所有人享用,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无人有动力监管。会计信息质量在没有监督的需求下,质量将很难保证。

( 二 )会计信息期望差的治理思路从目前来看,不合理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是造成会计信息期望差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监管下的强制披露政策只能解决会计信息部分质量问题,但是无法解决缩小期望差的动力机制问题。造成会计信息期望差主要原因在于供给动力不足,而治理路径是建立会计信息商品化交易市场。市场制度是促进交换、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的一套复杂的契约体系。交易的实质是产权的让渡,实现交易的前提条件是界定产权,在此基础上达成交易契约。会计信息本质为企业资源,其产权所有者是企业法人。会计信息产权确认后,产权所有者就有可能以私人商品的形式,依靠市场供给与需求关系进行提供。在市场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的供给不再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提供,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根据私人商品的交易规则来实现,其生产成本要按照 “谁受益 , 谁分担”的配比原则,由全体受益者共同承担。会计信息成本与其价格制定有关。在强制披露会计信息的市场中,会计信息作为 “公共产品”是免费的 。信息使用者要获得会计信息,唯一所要支付的就是信息载体的成本。但在有偿披露会计信息的市场中,“私人属性”的会计信息存在交易价格,这种价格除考虑信息成本构成,还要按照 “边际定价原则”确定。在市场交易中经过长期博弈,去寻求于己有利、双方及多方有利的最终交换价格。市场交易的结果导致成本与收益的对称,而这一方面提高了供给方的动力,另外也增强了需求方对信息需求的理性因素,最终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一个模型

( 一 )模型的建立思路建立会计信息商品市场模式,通过价格杠杆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的关键是确定交易价格。从理论上说,会计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其最终价格要体现其内在价值,而其内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给需求方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使用该信息给需求方所带来的一系列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之和。公式表示如下:P=i

其中:P为会计信息的内在价值;M为会计信息给所有带来的经济利益;r为使用会计信息的最低报酬率;i为使用会计信息某一期;n为使用会计信息的期数。但是,仅从上述理论模型,很难确定会计信息实际交易价格。因为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内在受价值支配,但是价格往往和价值有较大的偏离。原因是价格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比如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商品成本等。而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体现在给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同。假设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主体是投资者,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信息的决策相关性,通过会计信息给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持,投资人获得超额收益。因此,会计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投资结果的差异性,而这又使得会计信息价格呈现非确定性和隐匿性的特征;加之,会计信息本身的时效性和披露会计信息给供方带来的不确定风险,造成会计信息的定价模型难以确定。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固然有和其他商品交易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作为商品,其交换目的应该符合交易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其价格上限应为会计信息的开发成本+该信息利用之后获取的利润,下限是会计信息的开发成本。显然,如果依上限定价对买方无利,按照下限定价对卖方无利,所以买卖双方必须要在充分考虑效用指标的前提下,确定一个基本的价格标准。卖方的期望价格总是要大于它的开发成本,即开发成本+适当利润,其中“开发成本”应包括;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设备的损耗和折旧;相关会计和财务分析人员的工资;由于披露会计信息预期给供方带来风险;与之相关的专设机构所发生的办公费用等。“适当利润”是买方利用信息商品所创造的利润中的一部分。“适当利润”的多少应视情况而定,当卖方出售会计信息商品的使用权时,实际受众单位和个人较多,因此可以多次转让,力求薄利多销,但也要注意会计信息的时效性,需要恰当估计可能转让的总次数,并以此来确定提取的份额。一般来说信息商品的价格随转让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会计信息本身的特征及商品交易的一般性,本文提出下面模型以供参考:P=+K4K5M/n

其中参数含义为:P为会计信息商品的价格;C为会计信息商品的有形损耗;V为会计信息商品的人工成本;M为会计信息商品合同期内的平均收益;n为会计信息商品合同期内的交易次数;K1为会计信息时效系数;K2为会计信息开发复杂性系数;K3为会计信息开发风险率系数;K4为买方新增经济效益中会计信息商品所占的份额;K5为会计信息供方对经济效益的分成比例系数。

( 二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会计信息商品的有形消耗C是指在会计信息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源消耗,包括会计信息加工全流程中发生各种的材料费、专购设备费、设备折旧费、各种专设会计部门和车间核算部门所发生物资损耗费用等。劳动力成本V是指具有较高知识层次或技术层次的会计信息生产者在会计信息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付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会计信息商品生产是一种高智能和高创造性、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和一般商品相比其体力和脑力消耗之和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因此在确定会计信息商品活化劳动消耗V时,必须将复杂劳动时间转化为简单劳动时间,模型中K2×V也即表示此转化。信息商品寿命周期内买方单位的平均收益M主要参考买方的购买目的来确定。如果购买会计信息的主体是各类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决策有用性,其经济效益为I*(R2-R1),其中I表示投资者投入的初始本金;R2、R1表示使用会计信息前后的投资报酬率。会计信息时效性系数K1,反映会计信息更新及交易时间的不同而导致决策效用的差异,会计信息更新越快,会计信息交易时间越短,对投资者而言信息价值越大,会计信息价值越高。K1=t/T,其中t是指会计信息更新至交易的时间,T是指两次会计信息更新时间间隔。会计信息开发复杂性系数K2,反映了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对决策的相关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会计信息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了会计信息所能传达的信息含量,会计信息内容越是详尽,从一定意义上,信息更有价值。K2的确定主要体现了会计信息的技术复杂程度。该系数可以通过对会计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后,在进行标准化确定。比如,可将会计信息根据内容分为标准化内容(通用报表)、事实性内容(公司治理)、审计内容(审计信息)、分析内容(会计信息的分析与评价)等,根据这些内容与投资者决策相关性授予不同权数,最后核算出平均分数,作为K2的值。而内容及权数的确定可由相关机构和投资者共同制定标准。会计信息开发风险系数K3,反映会计信息披露风险,会计信息是有风险的,特别是越是复杂的信息,其风险越大。因此K3是与K2有关的系数,K3=cK2,其中的c可以通过线性回归获得经验数字。买方新增收益中的会计信息商品所占份额K4,主要反映在买方新增的收益中,有多少是由会计信息的使用推动的;会计信息供方对经济效益的分成比例系数K5,主要反映供方对会计信息提供所需要的收益分成。这两个指标可以通过行业内部协商,或者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获得经验数字。交易次数n,主要反映在交易合同内交易的频率,交易次数多意味会计信息成本可以摊薄,信息价格降低。

四、会计信息交易的未来形式探索

( 一 )初级形式:建立企业数据库初级交易形式为分散交易,即由信息生产者通过建立自身的信息服务系统,创建多层次的信息数据库,信息消费者以付费的形式进入相应的数据库获取信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可以通过软件完成,这一过程现在已经在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企业中得以实现。而相对高级的分析性会计信息有赖于更深层次分析和再加工,体现了财务和会计分析人员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创造性的工作。会计信息内容及信息含量对需求者的决策效用有着显著差异,为此,应该采用差别定价方法,对各种会计信息分级建立不同的数据库,并对其制定不同的价格,以便于需求者根据自己的目标进行选择。同时,通过差别定价,会计信息生产者根据提供信息的复杂程度获得相应的补偿,增加其供给的动力。

( 二 )高级形式:建立会计信息交易中心 高级交易形式为集中交易,即建立专业的会计信息交换中心,各信息生产者生产的各种会计信息,先有偿转让给专业的交换中心(批发),然后由该机构再出售给每一个信息消费者(零售)。会计信息交易中心是提供会计信息交易的专业机构,其目的是对会计信息资源进行市场配置以及对会计信息市场活动进行服务、监督、管理和协调。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实行会员制,会员需缴纳适当的会员费用,以维持中心的日常运转,同时会员之间可以有效地实施监督和自律。参加的会员包括信息提供主体的企业、会计信息中介和信息需求主体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代表等,成员应反映各方利益诉求,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所有会员单位的会计报表都必须交由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储存保管,进入交易的会计信息必须经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使用会计信息时,可以利用中心的交易平台,付费后取得会计信息所有权单位的同意,并由会计信息所有权单位发出指令后,从会计信息交易中心获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会计信息之后,需进行登记,并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监督,防止会计信息使用者违背所有者的意愿随意对外传递。会计信息商品化交易是探索中的会计信息交换、传递模式,相对于目前强制性披露会计信息而言,其供给动力更强,同时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理性需求更多,这有助于修正供需双方在会计信息方面的期望差,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但是,作为一种探索中的方式,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的可行性都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亟待解决。本文提出的有关会计信息的交易模式仅供各方参考,不足部分还需要学界共同探讨。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交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8-GH-01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苏强、王宗台:《我国会计信息产权研究述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2]王升、王平心:《会计信息产权及其交易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吴俊英:《会计信息产品转换及市场交易分析》,《财经论丛》2005年第1期。

[4]武颖方:《信息商品的特点及其价格确定》,《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顾平、姚慧丽:《实用信息商品定价模型的研究》,《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0年第1期。

(编辑 聂慧丽)

上一篇:工程管理质量论文范文下一篇: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