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3

体育类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我们看到,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人们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理解,并没有因为自上而下的培训塑造而达成一致,而仍然处在模糊甚至混乱之中。因此,进一步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不仅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建设有价值,而且对体育教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指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统一形式。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课程是学生所要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等比较稳定的静态形式。而体育教学是指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要求,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以课堂为主渠道相互交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身体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对体育课程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可见,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课程计划中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但是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提出了一些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相互适应与沟通

依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琳和扎姆沃特的理论,“课程实施有3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互相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我国体育课程以《体育教学大纲》形式出现,在《体育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是忠实课程实施取向,全国“一盘棋”。而新课程的理论和理念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设计者与教学主体之间应该是相互适应、不断沟通的新型关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甚至是课程的编织者。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体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所必备的能力。同时,为了使课程编制者所设计的课程更适合教师和学生特点,课程专家也应该十分了解体育教学及其规律。这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学型课程编织者”和“专家型体育教师”是我们对体育课程改革所寄予的希望结果之一。教学型课程编制者是指体育课程编制者不仅具备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技能,还应该十分了解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规律,最好有体育教学实践的经历,并能在体育新课程推广中进行示范性教学。而专家型的教师就是体育教师不但具有教学专长,还必须具备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具有体育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从而形成课程和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关系,二者便于更好沟通和相互渗透。以促使体育新课程顺利实施。

二、建立地方性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完全“创生”,与课程目标毫不相干。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地方进行课程编制的依据,各地应该在这个“标准”的约束下建立体育课程体系。因此,省、地,甚至县都应建立起长期的课程咨询机构和课程实施的检测机构,为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所产生的疑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检测以发现和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者出现的问题。使这种机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编制者之间的“桥梁”。课程咨询机构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计各水平的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开发为教学内容帮助教师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进行单元体育课程设计。各级体育课程咨询的常设机构,成员可包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深刻理解的体育教研人员、课程和体育课程专家、教学专家、主管体育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所在地区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地、县一级可以聘用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理论专家长期合作,使这一机构成为一种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程的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通过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教学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究造成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混淆的局面,与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理论不甚了解有直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形式,几十年来我们更多研究教学理论,而课程理论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近10年新课程改革中才被人们重视,其研究的时间很短,还没被广大的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多地认识和熟练掌握。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使体育课程改革更富有成效:一是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体育课程论》及相关课程,这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长久之计;二是在各级、各地的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体育课程理论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课程改革进入反思阶段的今天,其重点不应再是课程标准的解读或只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而进行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这样才能使在职的体育教师在中观和操作层面更好的理解新课程和使用新课程。

四、小结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教学,一定是在课程意识和课程思想的约束下的教学,相反,研究体育课程也一定是考虑到如何进行教学的课程。我们应该客观、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搭建二者之间沟通和相互适应的桥梁,使课程与教学“各尽其责”又相互联系,实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水乳交融”,以指导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正确使用课程和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

体育类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爱好性、具有诱导、热身、放松、等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运用体育游戏教学,使学生更快的学会动作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游戏中,时刻观察学生动态,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及运动量,确保体育游戏能够安全进行。本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此推广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快速进展。

关键词:体育游戏;体育教学;作用;体育安全

1.1选题依据

体育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活动,它的形式多样,游戏的内容丰富,能够将体育运动中的跑步、跳跃、投掷等各种运动都能够学习体会到,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思维、团结互助精神有重要作用。通过体育游戏能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勇气;巩固所学运动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积极性和爱好性,通过游戏的激发,使学生学习教学动作技术时候也保持着较高的兴奋性。所以,体育游戏是体育课程必要的组成部分,应鼓励学校体育教师积极开展体育游戏内容,这对课程前的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2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2.1研究目的

“少年强则中国强”,培养学生成才,是国家名族成长兴旺的首要条件,体育游戏的开展和实施,它能够通过游戏的形式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通过体育游戏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增进友谊,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1.2.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对体育游戏的认知,兴趣,理解等进行系统的调查评估,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自己的观点和阐述。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体育游戏的特点作用,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意义,体育游戏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一个完整概括分析。

2.1研究对象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178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需求,通过图书馆内,万方数据库等,查阅大量有关体育游戏资料和书籍,以作为研究的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为获取材料,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向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共发出178份问卷,收回问卷178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2.2.3数据统计法

对问卷获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3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学生对体有游戏的兴趣调查来看,可以得出学生是非常喜欢的,已经达到57.87%,比较喜欢的也到了26.40%,不喜欢和不太喜欢的占了总人数的6.74%,从这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体育游戏很受学生喜欢,应鼓励学校体育教学,积极开展体育游戏,这对促进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充分锻炼学生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突破的作用。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学生对体育游戏的认知为了好玩占了43.82%,然而对于体育游戏的增强体质和掌握教学技能只占了37.64%和5.62%,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认知,只是开心好玩而已,对于体育游戏锻炼的好处,和对技能的掌握认知不够,如果学生过多偏向于体育游戏的快乐性,但却忽略游戏对锻炼的效果和技能掌握,这样的体育游戏开展起来,会达不到教师对游戏布置安排的效果。

2.3.1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对学生的兴趣调查分析,体育兴趣是学生非常乐意开展的体育活动,在家庭、而学生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体育兴趣的产生和延续。而缺乏体育兴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动力,产生厌学的现象。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2.3.2学生对体育游戏的认知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对学生的认知调查分析,学生对体育游戏的认知还不够完全透析,不知体育游戏的作用它的用意在哪,因为体育游戏的开展,一般体育老师用意都是在于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技术学习和掌握,学生过度偏向于对游戏的快乐性,对游戏的技能学习领悟的能力却微乎其微,这样的游戏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对下一步的运动技能教学起不到作用。

2.4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对学生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游戏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游戏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体育的娱乐性。体育游戏一定的规则安排下下,要求游戏中的学生遵守游戏规则来完成游戏。通过规则的约束,使学生学会要求自己遵守游戏规则,这一特性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面对生活时的自我约束能力,调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对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阐述以下观点。

2.4.1体育游戏可以丰富学生的课间生活

现如今的学生作业多,学习压力大等因素随时压迫着学生紧张的情绪,课间珍贵的十分钟,学生可以通过在体育课中学到的游戏方法,在走廊、教学楼下等开展一会小游戏,这对他们在业余时间放松和陶冶情操有重要的用途。

2.4.2有利于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体育游戏的开展,通过一定的规则规定下进行,学生必须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过程中的纪律,团结互助的开展,服从游戏奖励和惩罚。一些团队配合,如“篮球接力运球”,“小推车接力赛”这些游戏必须学生共同配合,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来完成,这对培养学生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的观念起到重要作用。

2.4.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通过体育游戏的开展,如“算术接力跑”,“填空蛙跳接力赛”等这些运动,学生要通过大脑的快速计算出结果,完成下一步游戏的步骤。才能继续游戏,这一方法能够促进开发学生大脑的应变能力,反应速度能力。在游戏中,也激发学生的开发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增强学生遇到困难时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智力思维的发展。

2.5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注意事项

2.5.1选择游戏内容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游戏的伙同开展,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游戏内容的选择时,可以考虑以教师所上的教材内容相结合起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对体育课前的教材,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对游戏的选择规则的制定,通过讲解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游戏的目的性。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在游戏中可以允许在规则范围开发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游戏后让学生进行游戏的利弊探讨,得出游戏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对下一次游戏开展做更好的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场地,器材等问题,制定完整的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以更好地提高游戏的效率实现其特定的游戏的目的。

2.5.2游戏的组织要有科学性

游戏的组织开展要考虑学生对游戏任务认知理解,以及身体自身能力的评估。游戏的组织应以学生为第一指导思想的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身体各方面存在缺陷的同学,都要不同的分析和对待,科学的组织游戏。游戏时注意观察学生身体各方面的变化,掌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

2.5.3 游戏的过程中强调好组织性和纪律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方圆”,严格的组织游戏纪律要求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游戏顺利进行,才能让学生在安全的纪律下安全进行。特别对那些球类游戏的开展,要更加重视游戏的步骤和顺序,要求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游戏中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游戏中的顺序一次进行游戏,这样才能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3.1结论

现在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村次来适应学校的体育教育,培养学校的高质量的人才。体育游戏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开始分布,促进体育游戏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了体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开辟了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合理利用体育游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教学的基本技术,增强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技术的学习信心,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对体育老师一中要求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一些益智的体育游戏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探究学习信心,在体育游戏中体会到体育课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小京,孙立平.小学体育游戏教学要注意“四个结合”[J].科教文汇,2007.6

[2]李书涛 开发体育游戏资源的几种途径[J] 中国学校体育.2005.3

[3]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J].2009(9)

[4]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4

[5]董秀华.快乐体育在教学中的尝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12

[6]田麦久.体育论文。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2002.4

[7]曾秀珍.体育游戏在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J] 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

[8]王港、王建伟的《我国高校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9]蔡锡元的.《体育游戏理论篇》;体育游戏,人民教育出版社。

[10]张凤丽.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9

体育类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历时8年,其间对课改理论问题认识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有序有效运行,而为缓解与教学实践冲突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形成了课改的宝贵经验。值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即将颁布之际,对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为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反思;启示

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历时8年,8年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新的气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经验和成就令人欣慰,但改革向来就不是一蹴而就,也难以一帆风顺,其间对课改理论问题认识的偏差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有序有效运行。值此《课程标准》修订稿即将颁布之际,对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为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1、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若干问题反思

1.1 对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适用性的反思

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支柱“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后现代西方的泊来品。国外先进理论的借鉴价值本无可否认,但必须考虑文化背景,现实条件存在的差异,对引进的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与本土化研究。毕竟与业已步入后现代文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与地区间的不平衡等现实情况决定了学校体育在整体上硬件条件与师资水平的相对落后,西方的课程理念与我国课改的实施环境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回顾世界和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的发展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共存的特点,各国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体育课程,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使拿来的东西“本土化”,否则必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课程改革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1.2 对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准确性的反思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但因此将体育课程定性为体育和健康教育“合科”,甚至单纯认为体育就是健康教育的做法,却值得商榷。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和《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既然课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体练习”,其课标中涉及大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健康教育目标又怎能仅通过身体练习来达成。增进学生健康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并非“体育与健康”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承担起超越自己系统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体育课程也许会因为如此艰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负”,体育课程的性质也甚至会因为认识上的偏差而被扭曲。曾几何时,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其核心使命,广大体育教师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却依然未能有效遏止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局面。“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带有对体育教师责问性质的负面报道屡见于各路媒体,但每周2~3学时的体育课程就应该为这一综合性的教育甚至是社会性问题承担全部责任吗?现如今,我们又提出“增进健康”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否在重蹈历史的覆辙。

1.3 对体育课程改革历史继承性的反思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清醒认识。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经过近20年的改革探索后,体育教学现今走到了哪一步?体育课程改革有何得失?哪些问题是困扰和影响我们改革深化的深层问题?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切中了这些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有些人将新旧体育课程目标作为“对立面”,以图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全面否定反衬出新课标的优越性。殊不知,明确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对体育教学历史的继承与超越。否则,改革就会失于偏激,就会误入歧途。例如,在面对“知识教育”时代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时,改革过程中就曾出现轻视知识传递的倾向。在对新课程标准中体育学习领域划分时,将认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排除在5个领域之外的做法引起了部分专家的质疑:难道体育课程教学就不需要学习有关体育运动的文化科学知识?难道过去我们对“三基”的提法就完全错了?学生增进健康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引是否行得通?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体育课程与教学在某些方面是否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倾向?

1.4 对体育课程改革权责明确性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课程内容选择提供了比较大的自由度,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时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并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这一规定极大地提高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促进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和研究;但是,从当前学校体育发展与师资队伍水平的具体情况来看,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完全下放给学校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因此,有专家提出应首先由地方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制定出指导基层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指导文件。但是指导文件由哪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做,应该做成什么样的文件、文件包括哪些内容、其指导性如何等都未作明确而深入的研究,于是出现了大量非体育性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现象,例如魔术、电子竞技、棋牌、多米诺骨牌、交通工具(自行车)、劳作等;也出现了将生产生活工具作为体育教具和器材使用的现象,例如扁担、南瓜、扫把、军装、药箱等。这些不恰当的“资源开发”不但使课程资源开发偏离了方向,也使体育教学出现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的现象,最终将体育教学导向“虚无化”。

1.5 对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条件成熟性的反思

为了保障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于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采用“分项目,按比例”的方式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需求;但相对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总需求而言,各级财政的总投入也并非充裕。由于决策者的观念认识与历史原因,具体到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进一步被削减,相当比例的学校距教育部印发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相差甚远,造成了体育教师有改革之

心,却无改革之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所需资金与设施的缺乏与决策者对课改意义的淡漠,使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失去了对新课改的兴趣和热情,参与新课改的动力严重不足,使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在基层学校课改过程中就出现了“三热”与“三凉”的现象:上层热,基层凉;专家热,教师凉;圈内热,圈外凉。

再者,对课改形成统一认识、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参考书籍严重缺乏。不同专家的著作中对有关课改问题的讨论经常出现相悖的观点。专家的观点不统一导致一线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也难怪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向上瞧,主管部门请来培训的专家换一批人换一套说法;向下瞧,同事之间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交流。老师们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跟风’。专家提倡快乐教学,课堂教学就以游戏为主。到最后,忽视了体育技能的训练,影响的是学生的体质”。

2、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若干问题反思的启示

2.1 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对于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要在分析其文化教育背景、社会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消化与吸收。重点是要总结历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切中阻碍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提出更符合国情与学情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

2.2 合理定位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为明确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第8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既然是以“体育与健康”为改革的号召和创新点的,那么,健康与体育的关系就必然成为此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和实践内容。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运动技术学习是健康促进不可或缺的内容和过程,体育与健康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体育为健康’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也出现了“此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的错误说法,但毕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层面,体育的内容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结合,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1)高中的教学模块中第一次有了必修的健康教育的模块;2)在各个版本的体育教科书中都增加了许多有关健康的理论知识;3)心理健康的内容大大地增加了。

2.3 摆正新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

此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将“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理念”成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健康”的观念也从身体健康扩展到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领域。虽然新旧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目标的变化引起了体育学术界的诸多争议,例如“健康与技术、运动素质的关系如何”“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还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不是体育学科的目标,如何实现”等,其中一些问题甚至还在继续讨论之中,但是,这个变化毕竟深刻地触及了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问题实质,引发众多的思考,而且,“健康”概念的强调还客观地绕开多年来的“增强体质还是掌握技术”的目标争论,使学校体育界相对地获得了统一的目标认识。

2.4 完善体育课程开发的管理模式

由于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约束不够,导致体育课程内容等资源开发时出现的问题使我们意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的建设。首先,新《课程标准》中应增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例如,身体锻炼性原则、体育文化性原则、适量性原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其次应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区分为“急需开发的内容”、“需要开发的内容”、“不需开发的内容”和“不能开发的内容”等不同层次;第三,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和度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和目的进行恰当的鼓励,不宜宣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越多越好,以防止体育教学内容、教具等方面出现舍本求末、喧宾夺主的现象。最后,要明确规定对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后,证明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也贴近各地的实际教学情况,才可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入体育课堂,使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逐步沿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2.5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物质条件保障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逐步推进,政府办学的责任和义务的逐步明确,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物质条件会逐步完善。关键是加强国家和省一级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监督检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专款专用的监督机制,防止体育教育经费的流失。其次,建立体育器材购置和经费支出的监督机制,完善体育器材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例如,江苏省坚持“建、管、用”并重的原则,制定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场地管理制度》,对场馆、设施和器材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在体育设施设备齐备的基础条件上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同时,为了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该省组织实施“六有”“四配套”等工程,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建设、器材的配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后,实行跨地区体育巡视员制度,监控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使用与管理情况。体育巡视员小组由多名懂得体育场地评估的工作人员组成,相对独立的学校体育巡视员应定期检查、交叉评估各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写出巡视报告,对所巡视学校的场地、器材的质量、管理、使用等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估,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与主管部门。

2.6 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与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成功的人力资源保障。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进修的同时,开展体育师资系列培养计划和培训行动:“跨世纪园丁工程”、“2008西部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各类体育科学大会或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等,为优秀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搭设了发展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文件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的保障机制,要求各地要通过3年的时间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1次轮训,并纳入教师的培训工作计划。

3、结束语

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从当初的实验探索到如今的全面推广,其广度与深度都是空前的。应该说,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正视问题,总结经验,时时反思我们的工作,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一名合格的教学改革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

体育类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日益增多,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继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之后,发现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重视度不足。而教学反思的合理运用,将会通过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师自身发展都有裨益。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分析,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难看出,早在学记中就有对教师教学反思的认识: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反思与修正,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没有一模一样的课堂和学生,更没有完美的教学,需要不断调整来创设出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模式: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自身素质。

二、教学反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从新入职教师的角度出发,要构建自己的教师知识框架,知识维度与经验反思维度需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进入教师角色,从入职起,笔者便开始记录课后反思。

材料1:《祝福》一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在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中,周围人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到底是谁杀了祥林嫂?在解决词汇后即引入上述问题,分析情节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在鲁四老爷、四嫂等人的赏析后重点了解祥林嫂,全程紧扣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本文有明确的认识,效果不错。但问题本身的逻辑是否通畅?能否再提出其他问题?可否将提问的机会更多地交还给学生?

上述反思是基于前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修正,较前一课而言,通过三个能够结合重难点提出的问题,思路更加清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所提升。

材料2:《蜀道难》一课,采用四川宣传片导入,效果不理想,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后得知,学生前几课因自己是新老师才更为配合。就自身而言,课程环节的设计有待改进,字词环节以及多音多义字的复习不足。

反思后在导入中简洁介绍四川名称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其他环节尽量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更好地参与课堂中来。就课堂内容而言,因学生未预习不能很好地进行脉络梳理,参与度不高。改进为同时提前两分钟进课堂,对上节课部分学生提出的课外问题予以解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前进行预习。

二次授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但为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课堂重难点把握没有很到位,时间分配不甚合理,需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

材料3:在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横向比较中,舞蹈专业增加了少量相关的课程视频,改善了部分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课后展开续写,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多数学生都很有热情,写出来的语句很美,通过放飞想象力,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一件痛苦的事。音乐剧专业较为积极主动,有强烈想要表达的意向,但需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巩固生字词,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

此次重点放在了同学段不同专业的班级中,不同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特点不同,音乐剧专业设计表演类的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舞蹈专业则更适合通过视频等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结合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发现自己在语速、条理、重难点以及导入和总结是否到位方面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对所写教学反思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将自身所写的教学反思归为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现实场域三大类,每一堂课,教师实际面临的都是一个新的情境,对发生的教学实践的分析,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进行。

三、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结合上文所述,本文只摘选了三个教学反思,这其中包含有基于自身教育理念进行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反思。在对反思进行反思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不同于日常教学反思的力量,让我对自身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教师作为个体的自我建构角度而言,不断地教学反思为我带来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知识的自我构建要求我们要做到不仅是积累教材知识,对学生知识、自我知识、环境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同样重要,教学反思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自身的教学反思,笔者认识到:

(一)教学反思更有益于教师自身成长

从新教师角度而言,初入职,即便掌握了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学科知识,现实教学场域仍会为新教师带来挑战:如何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如何面对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偏差?如何与学生更好地沟通?等等。通过反思,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沟通。

而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教学反思会让他们更好地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将教学智慧系统地梳理出来,为教师自身发展助益,同时为教师团队的成长提供支持。

(二)教学反思更易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作为艺术类中职院校学生,其与普通中学有一定的区别,从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文化课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分为二,学生需要在每天的学习中不断地调整状态。反映在文化课堂上,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又有不同,如戏表专业的学生课堂反应活跃,更易进入课堂学习主动者的角色,而美术专业的学生较为安静,在引导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性上就要另花心思。

同时,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弱、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掌握更多与学生沟通方面的技巧,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更为复杂的信息,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去调整。结合每一次的反思,教师能够对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学。

(三)教学反思更易于优化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更准确地找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选取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采取适合的方式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增强个性化设计,将课堂更好地还给学生。

只用一半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均是挑战,过难过繁的知识会加深部分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无力感。在课后反思里及时发现不足,在下一堂课中进行修正,教学过程里学习者与教师都将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也更有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反思有益于为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断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修正,另一方面,也会发现一些自身或教师团队共同努力之下无法解决的困难,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管理层面为教师提供帮助,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更优的环境。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会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四、教学反思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

通过反思,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提升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在实践中,通过前期对教师专业发展问卷的调查与分析,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还有不足,普遍认为教学反思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却不常出现,教研室在日常的教案检查与集体备课中,可以增加教学反思环节,通过集体学习或培训,增加教学反思内容的学习。相信在充分了解教学反思的方法与原理后,教师会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更有主动性。

(二)增加对教学反思方法的培训

实践中教师认为教学反思重要,但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多数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停留在了教案结束后的寥寥几笔,用以完成检查任务,这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却消减了教师的主动性。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逐步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短时间看似增加了工作量,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另一方面,从自身而言,教学反思在实践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如在更为深入的探讨教学事件中会不经意间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阐述,反映出从理论与方法角度的不足。在日常的科研中,會更多地关注量化的数据分析,而忽略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这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使用科学的方法回归到反思本身,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身发展。

(三)构建高效教师学习共同体

通过本学科教研活动,不断增加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新老教师的共同成长提供平台,教师学习共同体不应只囿于理论,更不应停留在寥寥百字的会议记录上,学习共同体应该是深入人心,浸入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良性学习环境。教师教学环境的多样性以及语文课堂的自身特点使教师关注课堂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扎实的学科知识及经验缺一不可,新教师的活力与老教师的经验相互碰撞,会有更多的火花出现,为语文课堂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教学反思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易事,它与每位教师的专业特点、任教时间、教学经历、任教班级等内外在因素都息息相关。因而教学反思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程,只有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教学反思的益处才会逐渐凸显。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思,促使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用专业知识多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带领学生体验语言学习的美丽,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与人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的意义发挥到位。

参考文献:

[1]徐智.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14.

[2]魏文青.教学反思为中职语文构建高校发展的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84):36-37.

[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70.

编辑 王 敏

体育类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成都天府七中在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着眼更新传统教育思想,学校以立人为办学宗旨,以做有生活宽度、精神高度、人文温度的立人教育为教育追求,以培养底线牢固、底色亮丽、底蕴丰厚的杰出公民为育人目标。在尊重生命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精准实现了“一人一课表,每生有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宜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环境。体育课程是实施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本着立德树人为根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終身体育的理念,通过基础体育课程、技能体育课程和综合体育课程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锻炼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结合学校现有的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条件,努力实现“三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体现“教育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采用分类+分层的教学策略,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运动中强化体育课程功能,在兴趣中提高身体锻炼效果。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结合自己办学的实际情况,设置的体育校本课程从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立德树人,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要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全面更新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配置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兴趣,喜欢上体育课,并逐步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经历多个运动项目的多种体验,并从中发现符合自身需要的项目,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牢固的基础。

四、课程性质

1.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以体育与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课程设置

依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学校育人目标而设定,我校把体育课程分为基础体育、技能体育和综合体育三类模块。规定学生在校三年必须修满6个学期共计至少48个学分(终结性评价)的体育课程模式。

(一)基础体育(必修)

主要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常规体育课的形式进行身体锻炼,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健康锻炼方法及健身知识等。

(二)技能体育(选修)

本模块实行分类分层教学,A层为无基础的兴趣层,B层为略有基础的发展层,C层相对专业的专业层。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特点,在学校每周自主发展课程时间安排中自由选择一个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锻炼项目上课。要求每位同学三年必须娴熟掌握1-3门体育技能。即:学生可以在校内资源开设的体育分类分层课中选1门,也可以选择校外合法资源或自主训练掌握1门技能,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其它专业机构修习1门学校无法开设的体育技能(学校同意+家长监护+学习证明+学校认定)。

(三)综合体育包含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节、校外体育比赛等

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必修),每位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节(选择性必修),每位学生必须选择性参加至少一项比赛;校外体育比赛(选修),学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选择性参加教育(体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校外比赛,凭获奖证书由学校每学年按要求认定。

六、课程结构

1.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学校把体育课程分为基础体育、技能体育和综合体育三类模块。基础体育按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技能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A层)、提高班(B层),高阶班(C层)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综合体育是以校内外活动为载体。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实行“完全开放式”教学。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上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的自由度。

3.在体育课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扩大体育的知识面。

4.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学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七、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一)基础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1.体能练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

2.主要运动项目介绍①田径②球类③身体素质练习;

3.体育理论:健康教育知识、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技能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学校现已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跆拳道、田径、健美操、柔道、高尔夫、轮滑、CrossFitA、野外生存、击剑、指压按摩、武术、瑜伽、啦啦操、舞龙舞狮、象棋、体育舞蹈、马术、赛艇、游泳等校内外项目。

1.各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知识;专项身体素质;

2.各专项运动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体育基础理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人体卫生、运动环境卫生及运动与营养;体育锻炼中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及生理现象的预防与处理;体育锻炼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就医前的简易处理。

(三)综合体育课程的内容

1.大课间采用三段式首先是欢乐健身操,接着是“天七”跑(集体跑),最后是身体素质训练操,整个过程由易到难,由静到动,由内到外,收放自如,体现“天七”活力。

2.课外体育锻炼采取每个年级每个月进行一个“变异”的活动以及sunshine101趣味挑战赛,比如3+1篮球趣味赛、4+4排球赛、全员足跑、人椅;掰手腕、摸高、挑战三分王等挑战项目。

3.体育节设置全员参与项目、个人项目和技能体育项目的嘉年华活动。

4.校外体育比赛采取自愿的原则参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举办各种体育赛事。

八、教学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办法

学校根据基础体育、技能体育和综合体育的教学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或技能考核小组进行学期中的阶段性考核和学期末的总结性考核,以学分和积分的形式进行考核。具体如下:

基础体育包含体育课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按得分进行考核,及格2学分(终极性考核)、良好3积分、优秀4积分(过程性考核)。

技能体育包含校内资源(专职和兼职教师,以A层为主)、校外资源(学校考核引进,以A层、B层为主)和其它专业机构(以B层为主)。由考核(或认定)小组进行考核,基本掌握技能2学分(终极性考核)、掌握技能3积分、熟练掌握技能4积分(过程性考核)。

综合体育包含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节、校外体育比赛。按学校统一制定的考核办法三个等级(参与、贡献、突出贡献)进行考核,参与2学分(终极性考核)、贡献3积分、突出贡献4积分(过程性考核)。

(二)评价方法

学校按照学生每学期所得的学分和积分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从终结性评价走向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这既重视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既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通过综合评价,促进教与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进情感交流,让学生了解自我、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学会设计目标,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学习评价的真正主人,为持续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九、教学管理

1.基础体育课按行政班级授课,只需按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准时上课就行。

2.技能体育课由于是走班上课,任课教师要加强管理,不仅需要按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准时上课,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还需及时向相应的向主任导师反馈未到学生的名单。

3.综合体育由相应的主任导师按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4.基础体育和技能体育必须提前制定好相应的课程标准、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并有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方法。

5.学生技能项目选课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上进行,具体事项请关注学校通知。一经选定,将不再做变动。

6.学发部和教学部必须加强教学管理。

7.学生体育课程成绩未到达良好等级,就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资格。

十、体育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1.必须量身定做,体现学校特色。

2.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个课程团队,是集体决策的过程。

3.要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可得到的资源等进行编制。

4.要建立自身规范的整改措施,明确修改完善的程序。

5.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随着学生的变化、社会的需求、时代的进步、教育的要求要不断改进,不是一劳永逸。

十一、天七体育课程呈现的特色

1.体育课程分为基础体育(体育素养)、技能体育和综合体育;

2.每位同学必须娴熟掌握1-3门技能体育和1-3门技能艺术;

3.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技能要求;

学校有师资、有场地的,学校老师开设;

学校无师资、有场地的,聘请校外老师开设,或者学生自主训练;

学校无师资、无场地且距离学校较近的,校外老师、校外场地开设;

学校无师资、无场地且学校附近无法开设的(如赛艇、野外生存等),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标准,利用寒暑假校外完成训练,由学校认定学分和积分。

4.在“七有”(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场地、有指导、有规范、有评价)标准的保证下,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氛围活跃,学特色体育活动得到极大的彰显。

总之,学校体育课程严格按照“七有”标准进行设置。即有计划:在实施之前有一定的规划,要确立规划的依据,规划要文本化,要遵循校本课程的三个定位,即调节、补充与拓展。有目标:有预期的结果(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有内容:要有具体的学习内容。有组织:学校具体组织哪些教师参与,学生如何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有场地:对所有的学生而言,要有活动教室或场所。有规范:要做到课时有保证,有时可结合学习实际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等综合活动进行有效的变通、整合。学生的活动出現问题后,要有相应的预案,确保课程顺利实施。有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通过两年的时间,在“七有”标准的保证下,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氛围活跃,学特色体育活动得到极大的彰显。

体育类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体育游戏是集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运动,它包括促进身体发展的活动性游戏和与各项运动密切相关的专门性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内容和任务及其结构特点,恰当、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完成课的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 有效结合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体育锻炼方法。它具有锻炼身体,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作用。通过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通过游戏教学渗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经常有人讲现在的学生上体育课是“身顺而心违”。其实,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那么如何使体育课吸引学生呢?而游戏就是最好的良药。我们又该如何将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有效的结合呢?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既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更容易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正确运用游戏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例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晋级”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

2、游戏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体育游戏的教学除了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培养活动能力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游戏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把知识和技能传输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消化。例如在游戏“打龙尾”中,学生在开展游戏之前,必须先学会控制球和传球、接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很容易就会学会怎样控制球和传球、接球,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兴趣也很浓烈,学起来当然得心应手。

3、体育游戏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

学生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学习和与人交往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较强,但是如果教育引导不当,养成了不良习性,则很难改正,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集体主义教育。课堂教学游戏中大多以集体性游戏为主,集体性游戏多属于竞赛性或对抗性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主要是通过在游戏的过程中来培养的。例如在“穿城门”游戏中,教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游戏者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说,体育游戏是一种加速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中的运用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正确运用,应紧紧围绕其目的,有选择地穿插运用。掌握游戏运用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在运用游戏时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兴奋适当,又不能活动过度使身体机能下降产生疲劳,让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进行基本部分的学习。

2、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中的运用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学生锻炼身体,学习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基本部分运用体育游戏时,选择合理的游戏形式,既能改变单调枯燥的练习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还可以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并提高教学的效果。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者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体育游戏在这一环节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3、体育游戏在教学结束部分中的运用

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尽快消除运动疲劳,使学生上课时高度兴奋的情绪平静下来,并将身体各组织器官由紧张运动状态逐渐过度到相对静止状态。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以健康有趣,协调放松,轻松愉快合为一体的游戏性放松活动,能转移大脑皮层运动神经的兴奋,使运动器官得到放松与恢复,使人恢复较好的身心状态。

体育课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体育游戏的运用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掌握。我坚信把体育游戏正确、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是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只要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发挥游戏的作用,把游戏教学教好、教活,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一定能运用成功。

参考文献:

[1]孙卫星 《谈提高小学体育课的吸引力》[J],《新课程》期刊 2009,(5)

[2]魏钱兵 《小学体育课堂因游戏而精彩》[J],《新课程》期刊 2009,(5)

[3]《课堂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廖春梅. [J].体育教学 2006(4)

上一篇:期货市场投资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表演法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