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2023-10-20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立法上的缺陷

( 一) 立法缺乏体系性、可操作性

我国在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方面的法律和规定有很多, 而且目前还在不断补充中, 虽然有《反垄断法》作为主要立法, 但是层出不穷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还是给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些规定内容也比较散乱, 立法缺乏体系性, 法律法规之间很难衔接也不能相互配合, 没有协调统一性, 在某些方面是空白的, 没有进行相关规制。这不仅给企业并购带来障碍, 也给反垄断审查带来困难, 使反垄断审查的投入增大, 效率低下。

二、制度上的缺陷

( 一) 没有说明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的判断标准

市场份额是经营者占据相关市场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多数国家都比较重视。在《欧盟理事会控制企业合并》中第139 /2004号条例写到, “在不违背条约第八十一条和第八十二条的前提下, 特别当相关企业在共同体市场或其重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不超过25% 时, 可推断该合并与共同体市场相协调。”这已经说明了欧盟国家的具体标准。而我国在此问题上却是模糊的。

( 二) 没有说明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标准

在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标准上, 一个是以美国为首采用的标准, 一个是欧盟国家采用的标准, 各个国家需要结合实际做出本国的具体标准。根据我国《反垄断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可以推定出我国运用的是欧盟国家的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是指企业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在相关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则可以将其作为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一个证据。在运用市场结构标准的基础上德国明确了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标准, 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第十九条第三款给出了关于市场支配地位推定的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 我国《反垄断法》只是给出了市场支配地位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 缺乏标准的宽泛定义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审查结果难以信服。

三、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建议

( 一) 构建体系性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我国的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法律制度起步比较晚, 缺乏体系性, 不能协调配合, 有必要构建体系性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使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具有统一、明确的标准。首先, 需要完善《反垄断法》, 我国《反垄断法》是在经济全球化全面来袭, 应当在现有规定基础上, 进一步对外资并购进行较为具体与合理的规制。其次, 许多相关规定散步在其他法律法规中, 而这些规定的过于分散, 使其在适用上并不协调甚至发生冲突, 所以应当在内容上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使其更好地衔接和适用。最后, 我国《反垄断法》的条文较少, 且大多数条文都是原则性的, 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 使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操作性。

( 二) 合理确定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

《反垄断法》中虽然提到了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是审查经营者集中的因素, 但是却一直没有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在实践中, 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大, 市场集中度就越高, 它也更具有决定其产品价格和其他交易条件的能力, 甚至还有能力影响整个市场的竞争, 所以, 我们要明确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的具体标准。在辉瑞公司收购惠氏公司一案中, 商务部指出这个集中将导致猪支原体肺炎疫苗市场的竞争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因为合并后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达到49. 4% , 但是排名第二的英特威公司的市场份额却仅为18. 35% , 合并后的企业有控制产品价格的能力。我国立法者需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

( 三) 合理确定市场支配地位判断标准

《反垄断法》第十八条提到了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考虑的一些因素, 如市场份额、控制销售市场的能力和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等等, 但是却没有说明占多少市场份额, 怎样的控制销售市场能力和具有怎样的财力和技术, 完全是没有实施标准的, 应当合理确定相关因素的实施标准, 这样认定的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就更有说服力和依据。而且《反垄断法》第十九条关于市场份额的要求不合理, 我国一个企业是1 /2 市场份额的要求, 而经济立法较早的德国也只是1 /3 的市场份额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 所以这样的门槛是过高的,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应当适当降低标准, 给出比较合理的规定, 减少企业的压力。

摘要: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呈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冲击中国市场。为了避免垄断局面的出现, 我国在2008年8月1日开始施行《反垄断法》进行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但是《反垄断法》运行实施不久, 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睿哲.从汇源案论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的缺陷[J].法制与社会, 2009 (7) .

[2] 刘冬.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研究[J].法制天地, 2010 (40) .

[3] 石建三.中国并购法报告2009年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不断地有外国很多投资商选择在中国投资。外资企业为了在中国市场更好的生存下来, 持续的调整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以达到迅速融入中国市场, 适应中国的国情进行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 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部分没有解决的问题。

2 外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 企业资金的流动、监控、核算、分析等相关工作都是资金管理制度所属的范围, 并且外资企业的业务全世界范围都覆盖, 资金也是进行全球性的流动, 因此资金管理有一定的困难, 在这之中遇到的一个风险是汇率风险, 造成风险的原因外资企业用人民币之外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实施销售或者采购导致的。资金会受到外汇汇率改变而产生变化, 汇率波动或许会影响公司收益, 导致公司效益不稳定。假如一家外资企业需要很多外币结算公司业务, 汇率风险的影响就变得极为明显, 会给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带来很多的挑战。同时外资企业总公司不在国内, 资金链也可能出现问题。外资财务管理在持续变化的全球范围投资环境、欧洲危机的蔓延以及筹资困难等情况下不断增加难度。

2.2 内部控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通常来说, 大型外资企业集团公司存在一个看着好像几乎完美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我国设立分支企业, 有一套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但是当直面分支企业和母公司之间由于地域不同以及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信息不匹配, 以前的财务控制体系有可能会失效。就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 外资企业工作压力很高, 竞争残酷, 一个员工干几个职位, 其中内部控制这个工作内容, 通常是由财务人员兼任完成, 没有更多的时间做内部控制, 没有足够的重视度, 只能够依照固定流程完成工作, 完成形式上的控制, 并没有实际上的内部控制。

2.3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常外资企业财务部的财务总监任命的是外国人, 这样做对于母公司控制分公司的财务状况是有利的。因此, 财务部成员都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 因为得和外国人进行日常交流, 更有甚者, 有些员工是英文专业毕业, 也成了财务大军的一员,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外资企业工作程序繁杂, 具体分工很细致, 每一个员工只负责财务工作的一部分, 财务人员的全局视野受到局限, 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利。

3 完善外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外资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资产风险管理

有足够条件的外资企业应当建立财务公司, 对于集团内部的融资以及有配置的优化, 一起防止资金风险的发生。对于外资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财务公司除了负责内部融资以外, 还得积极地运用现金池的作用, 监督并且指导集团公司资金风险管理。

首先, 财务汇率风险。外资集团公司应当存在科学合理的制度, 当外汇收付汇到达某一资金额时, 各个分支公司应当进行套期保值业务, 避开汇率风险, 财务公司应当提供适当的指导。鼓励企业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资金结算。其次, 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资金的流动性最主要受到客户的收款以及供应商款项支付的作用。最后, 应收款项如果超过一年, 财务公司能够让子公司运营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就是说财务公司从子公司将应收款账平价接收过来, 财务公司和欠款客户进行协商, 让债务人分期还款, 并且包含利息, 财务公司仅仅收取利息的收入, 开示6%增值税票。所以, 子公司能够很快获得资金收益, 进行其他业务, 资金不会成为阻碍因素, 并且债务人, 也能够减轻压力缓解暂时资金紧张的局面, 能够正常开展其他的公司业务。

3.2 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 有效降低风险的产生

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达到加强外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目标,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外资企业必须确保专人专职负责此业务, 并且建立适合企业自己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利用好集团领先的内控信息系统。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展开除了事情发生前控制、事情发生时控制舆论以及事情发生后的控制强化和完善之外, 还得持续做好控制监测的日常工作。监测的主要对象是从采购到付款的整个过程。采购成本占公司总成本的很大比例, 合理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以及付款风险, 能够很大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 并且监测活动能够在任何时间段保证流程内部控制有效性, 阻止风险的产生。

3.3 外资企业应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和岗位轮岗制度

外资企业应当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 外资企业需要一些深通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法律的人士为他们服务, 如果想要在中国长久的运营下去, 来保证企业的种种行为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除此之外, 实现本土化, 能够节约公司成本, 外资企业用高薪换来的高级人才薪资相对于外企国内还是比较低, 因此节省了很多的费用。外资企业一定要重视员工培训, 鼓励员工进行各种的外部财务培训, 参加会计职称考试。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近年外围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并且市场竞争显得白热化, 外资企业想要拥有竞争优势, 就得依照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财务策略, 运行更加科学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 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与此同时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 从多方面加强财务管理水平, 这样才能让企业一直处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许多外国投资商在中国进行投资。本文对外资企业怎样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怎样完善外资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有的资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准则等情况进行了探究, 并且提出相关的策略, 以供相关企业参考。

关键词:外资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人员

参考文献

[1] 庞锦娟.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及发展趋势探索[J].现代商业, 2015 (8) .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广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情况及旅游扶贫现状

广西是“老、少、边、山、库”的集合。它是该国扶贫的主要战场之一。贫困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特点:首先是贫困人口众多。截至2015年底, 全区仍有贫困人口452万人, 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1%, 居全国第四位;贫困发生率高达10.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第二是贫困程度较深。根据2015年准确识别结果, 贫困分数线59分及以下的有41个县, 贫困人口达到157万。其中55分及以下有16个县, 其贫困人口达到59万人。第三是致贫原因复杂。452万贫困人口中, 缺资金致贫占31.6%, 因病占18.8%, 因学占15.6%, 缺劳动力占9.2%, 因残占7.4%, 缺技术占6.7%, 三个致贫原因同时具备占23.5%。第四是脱贫难度很大。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85.6%, 其中少数民族聚集区占比21.4%, 大石山区占比49.6%, 边境地区占比8.7%, 库区占比5.9%, 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二、广西旅游扶贫模式

(一) 旅游+文化

依托广西区内贫困地区特有的特色民族文化, 将创意性思想与传统农业、乡村文化相结合,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进一步探索金秀瑶族, 靖西壮族, 三江侗族南丹白裤瑶族等贫困少数民族的农村文化, 建设一批民俗文化村, 以节日, 歌唱, 舞蹈, 表演, 比赛等形式。让旅游者融入到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中, 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建设居民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

(二) 旅游+养生

根据当地特色的长寿养生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发展养生生态旅游, 建设多个长寿健康生态旅游基地, 养老基地。在种植基础日益壮大的贫困地区, 如桂东和桂西, 将建设一批中药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用来弘扬中国传统医学的培养, 力争打造国家级中国中草药种植基地和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加强促进旅游和旅游产品, 培育有机健康产品, 如有机大米, 珍珠玉米, 砂糖桔, 核桃等, 弘扬瑶族文化, 推动瑶医瑶药的传播推广, 把瑶医的药酒、药材泡制品等养生保健品推广出去。

(三) 旅游+体育

凭借广西区内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如一些重点旅游扶贫县乐业、凌云、巴马、凤山、都安、金秀等地, 在这些地方开辟多样化的户外旅游运动产品, 如冒险, 露营, 攀岩, 洞穴探险, 地下洞穴潜水等;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发展同样的体育文化, 如武鸣壮族, 金秀瑶族, 融水苗族, 三江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使游客还可以参与当地体育旅游文化的体验, 体验本地体育旅游文化的乐趣, 将旅游活动与民族体育相结合, 构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三、广西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短缺, 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决策效率低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建设周期比较长, 对资金的需求和消耗比较大, 再加之广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 更进一步加大了旅游业开发对资金的需求量。此外,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 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和居民有限的消费能力有限的资金限制了旅游行业的积累。广西的旅游虽然发展时间早, 但由于资金的短缺, 造成了至今也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品牌效应, 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此外也导致了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不足。虽然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但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当地的基本生产和生活, 在规模和等级方面并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广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 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 瑶族文化利用不足

目前, 中国旅游业正朝着旅游度假, 静态展示和参与体验的结合发展, 并且是多元化的。纵观金秀县目前对于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目前都是以风情表演为主, 多数表演场所的内容基本相同, 既缺乏新意, 又缺少瑶族特色。在饮食、住宿等方面, 许多的农家乐的食材没有本地特色, 与区域外的饭店无太大差别, 绝大部分菜品在其他非瑶族地区也能随时可以消费。在农家乐的装修方面, 无论是建筑外观, 还是内部装饰, 未能充分利用山子瑶的建筑风格特色, 民族文化元素等进行内外部的装饰, 与普通的宾馆无明显差别。总的来说,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只从资源情况出发, 却不考虑市旅游市场规律。此外, 在旅游扶贫中, 对“大旅游”和“全域旅游”等理念的不了解, 没有结合地区整体情况搞开发, 从而导致景点雷同、资源浪费、产业链不健全, 旅游缺乏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三) 人才供需不匹配,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广西旅游旅游扶贫工作吸引了一批导游和管理人才, 并解决了一部分农户的就业问题, 但广西地区旅游扶贫发展仍然存在着严重供需不匹配:一方面, 参观者对高品质, 高水平, 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广西地区旅游扶贫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而管理人才的缺乏显然满足不了这个庞大的需求。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高度发达和苛刻, 大多数地方的工作人员不符合招聘标准, 缺乏专业, 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很多时候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以及部分毕业生接受不了艰苦工作环境等,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加快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广西旅游扶贫的对策和建议

(一) 建立社区旅游企业, 保障贫困人口利益, 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社区居民在包含政府机构、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的三大利益主体中, 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从旅游扶贫的角度看, 社区的贫困群体是旅游活动中的弱势群体, 在旅游资金, 技术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都没有竞争力。社区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利益之外, 无法实现扶贫的目标。同时, 由于旅游管理方式松散, 决策迟缓, 导致旅游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以下有两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方式, 可以建立经营性旅游项目招商库, 由旅游发展协会牵头建立经营性旅游项目招商库, 通过对外招商引资或吸纳当地民间资本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第二种方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并借鉴国外旅游扶贫ST-E理论, 可以采取建立社区旅游企业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例如, 旅游公司建立和穷人, 其中可以包括住宿, 餐饮, 运输, 零售, 导游和娱乐操作。

(二) 深入挖掘瑶族文化旅游项目

要打造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扶贫产业, 就应依靠自身特色, 深入开发自身文化资源, 加以改造使用、宣传传播。广西瑶族历史悠久, 每个瑶族的分支都有各自的特点, 形成了独特深厚的瑶文化积淀。由于旅游区处于大山深处, 受到外界影响较少, 瑶族民俗特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原生性, 加上瑶医的神奇疗效, 具备了强烈的神秘感。广西具有极为丰富的、亟待挖掘的瑶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所在就是文化,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融入更加新颖的文化创意, 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促进的纽带。当前广西的旅游发展出现了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缺乏特色、项目单一等问题。广西开发的旅游产品应以瑶族文化为基础。瑶族文化应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题。要加强对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和旅游产品品质提升, 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这也是广西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三) 加强专业培训, 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培养人才是发达地区比贫困地区发展快速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困地区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人才稀缺, 大多数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 而且留不住人才, 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许多贫困地区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因为没有旅游专业的人才对这些资源进行规划、管理, 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 要实现广西地区扶贫, 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就是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人才。各级旅游部门要把培养本地人才, 引进外来人才, 首先要把贫困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放在首位, 开展专业培训。同时, 可以开展广泛的教育, 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 实现校园旅游知识进校园, 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 充分吸收优秀大学毕业生。

摘要: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一种重要路径, 对于实现精准扶贫意义深远。广西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区内旅游扶贫主要有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体育等几种模式。资金短缺, 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决策效率低;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 瑶族文化利用不足;人才供需不匹配,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等是广西旅游扶贫面临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提出建立社区旅游企业, 保障贫困人口利益, 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深入挖掘瑶族文化旅游项目;加强专业培训, 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扶贫,精准扶贫,“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德进, 白长虹, 牛会聪.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J].人文地理, 2016, 31 (04) :119-126.

[2] 黄渊基.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以武陵山湖南片区20个县 (市、区) 为例[J].经济地理, 2017, 37 (11) :229-235.

[3] 党红艳, 金媛媛.旅游精准扶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消解——基于山西省左权县的案例分析[J].经济问题, 2017 (06) :108-113.

[4] 银马华, 王群, 杨兴柱, 司新新.区域旅游扶贫类型与模式研究——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区36个县 (市) 为例[J].经济地理, 2018, 38 (04) :215-224.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形势,也是追求生活的一种方式。旅游的安全保障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大多数景区的安全管理模式,还是停留在凭感觉靠经验的初级阶段,并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是景区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持景区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的重要的保障。

根据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很多旅游景区在安全问题上还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出现意外的概率在持续的上升。对于景区来说,安全隐患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景区未来的发展以及游客的人身安全。不管是任何时期,安全保障永远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鼓浪屿景区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探讨,提高“危险管控”的能力,增强景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性,从而减少损害,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旅游景区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类型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前者如火灾、地震、台风等引发的突发事件,后者如交通事故、游乐设施故障或管理不力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另一类则是完全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潜在危险,如治安事件或恐怖袭击事件。

鼓浪屿景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措施

安全保障是保证游客旅游安全顺利进行以及景区快速发展进步的重要的保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并且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进行约束。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保障。一方面是从旅游的过程中进行保障,另一方面是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长期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不管怎么说,旅游安全保障永遠是最核心的最关键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强制的约束以及制约,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保证游客在进行旅游时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提醒广大的消费者对于旅游安全意识的加强,以及应对意外发生是的应变能力,促进旅游行业安全的进行。

加强建设旅游安全警示系统,做好景区日常安全工作,提高应急防控水平。

创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每月召开旅游安全风险评估会,经过专家会商和风险矩阵法开展旅游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日常监测数据,以及往年经验,同时结合国内次月份旅游动态,提出所辖景点需特别关注的安全风险项目,确定风险等级,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并以创新的旅游安全预报的形式,通过游览区管理处文件、官网、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

通过信息化手段,时时监控人流量。通过电子门票系统进出口的验证设备,实现当日进园人数和实时在园人数的统计。统计的数据将会在两个渠道呈现:一是统计数据将会在LED大屏上对游客进行实时的发布,让游客了解各主要园区的信息,根据实时在园人数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二是统计数据将在后台生成报表,票务管理员等根据权限进行查看。根据实时的数据和景区最佳承载量进行对比,参考景区实际人流情况做出判断,如果景区人流情况为拥挤,适时的减缓售票窗口的售票速度,对进园人数进行调控。

入园人数管控依据。根据实时在园人数统计,当在园人数达到瞬时最大承载量的80%时,确认为拥挤,适度减缓售票及验票速度,控制入园人数。当实时在园人数达到瞬时最大承载量时,停止售验票工作,待实时在园人数下降后,再重新开始售验票。

旅游安全警示系统的建立,是景区针对一些意外事故进行一个安全预控与警示,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景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改变凭感觉靠经验的管理模式,大大提升景区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目前国内大多数景区的安全管理模式,还是停留在凭感觉靠经验的初级阶段,较多依靠安全管理人员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安全预防工作很多时候是通过隐患排查并及时整改隐患来实现,而事实上隐患排查的“具体对象”,也是各项活动的“危险源及其风险”多年来并未予以系统分析和辨识,从而导致每次的隐患排查或安全检查到底是否“全面”,该查的是否都查了,以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全面”,该管的是否都建立制度规程了,这些大多数情况下是“心里没底”,完全依靠安全管理人员的经验。而建立“OHSASl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将全面识别所有人员的所有活动,针对每一项活动分析可能发现的事故及其可能的原因(危险源),对所有可能的原因(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高低不同策划针对性可操作的防范措施,然后将有关防范措施纳入“安全管理制度”或“安全操作规程”或“应急预案”,从而也避免之前的“安全管理制度”或“安全操作规程”或“应急预案”没有针对性、内容不全面不到位的现象。

完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在发生事故的同时,第一时间进行救援,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安全救援系统涉及了景区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降低安全隐患,包括各种救援工作以及指挥的工作。景区成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设立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制定和编制管理处各项应急预案。设立多处微型消防站,多处反恐应急装备配置点、并与红十字会联合设置医疗救护点等等,从多方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

加强旅游保险系统。在消费者旅游的同时,完善旅游方面的保险问题。在旅游的过程中,避免不了的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发生,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要做好旅游保险方面的保护。让消费者提升自身的保护意识以及维护应有的权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人们对于旅游安全也会越来越重视。景区结合现有的安全措施并进行完善,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创新,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旅游安全保障是一个长期发展的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与探讨,慢慢的进行改善,促进景区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引言

旅游市场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逐渐扩大,也正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处于喜好结伴出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段,再加上课业相对来说不是很繁重,已经逐渐成为旅游群体当中的主力军。但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旅游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并且,大学生本身缺乏充分的安全意识和规范的消费观念,对于旅游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缺乏认知,容易上当受骗,甚至威胁到自身安全。为了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学生群体在旅游当中的人身安全,也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要着重解决大学生旅游安全问题,以此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在当今社会的旅游现状

中國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旅游不仅可以使人们放松压力、舒缓心情,同时还是一项可以有效传播文明、交流文明和增进各地区人民之间友谊的活动。伴随着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旅游业也随着国家的富强而逐渐兴旺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旅游项目,并逐渐将旅游作为休闲放松活动之一。截至2019年末,我国国内的旅游人数已经突破了60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 065.72亿元,而这仅仅是国内旅游数据,出境旅游的人数和消费也在逐年上升。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对新鲜事物具有高度热情,喜欢涉足不同领域和地区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并且,大学生也是一类喜欢群体出游以增进彼此感情的学生群体,所以结伴出游也是他们比较常见的旅游方式。高校大学生大都愿意在闲暇时间出游,且有相当高比例的学生保持着较高频率的旅游习惯。那么,如何尽量确保高校大学生在旅游当中不出现安全事故,是亟须考虑的社会问题。
二、高校学生旅游安全问题的内外风险因素分析

要分析导致高校学生在旅游过程中面临安全问题的原因,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共同探讨,并制定出预防措施。高校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要面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能会存在的突发性风险,同时还要避免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的旅游风险。大学生在旅游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旅游时需要面对突发事件,而这样的突发事件也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

(一)高校学生旅游安全问题的内在风险因素

高校学生在旅游过程中,首先需要避免由于内在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其内在风险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二是学生由于旅游资金投入有限所带来的住宿、出行方式选择上的限制。

从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来看,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尤其忽视了学生在外的安全教育。高校定期组织的安全教育研讨课也只是针对学生在校内需要如何规避安全风险,例如,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等,却很少有高校系统地针对学生出门在外,例如,旅游、探亲回家路途等,举办安全教育课程。教育的缺乏也就导致当今高校大学生缺乏旅游安全意识,不知旅游当中的哪些问题有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也不知该如何去规避。再加上现如今许多大学生都是在计划生育的年代出生的,为家中独生子女的不在少数,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呵护之下长大,从小安全意识就较为淡薄,在出门旅游时更是有家长精心呵护,自己单独计划旅游和实施旅游时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多数大学生偏向于去陌生的地点旅游,本身就对于当地的旅游项目和人文环境缺乏一定的基础了解,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一些人迹罕至、地势较为复杂的地区,这种情况就更容易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和自救技能的缺失而引发安全事故。

近年来,我们也偶尔会在旅游事故报道当中看到某地大学生在深山当中被救的信息,这些均是由于该大学生在自身旅游技能不够充足且安全措施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深入危险地区而导致的。学生由于自身缺乏安全意识,一旦危机来临,心理防线也很容易崩塌,容易在焦躁和崩溃的情绪下丧失基础自救能力,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

另外一个容易导致学生在旅游过程中面临安全问题的内在因素即是资金的限制。几乎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资金来源都是父母和其他家人,而父母给学生所提供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即使部分学生会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获取旅游资金,但由于自身能力和时间有限,也难以做到旅游资金自由。旅游的实质是一项消费性活动,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不论是住宿、出行还是就餐,都涉及消费。而部分学生会由于资金的限制,而选择较为便宜低廉的住宿场所或出行方式,例如,选择收费较低的私家车。部分外出旅游经验不足的学生,也很有可能出现旅游资金预算与实际旅游花费有所出入的情况,因预算不足而陷入窘境。学生大部分会首先想到向家长求助,而部分学生则会使自己陷入较为不利的局面,例如,选择安防措施不周全的小旅馆住宿。大部分高校学生经常会选择的旅游住宿地点为中小型旅馆,这些旅馆通常都不具备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人员流动较为复杂,极易在居住过程中引发安全问题。

(二)高校学生旅游安全问题的外在风险因素

以上所提到的由于资金限制而选择安全防护级别不高的住宿场所或出行方式,也在一定角度上属于高校学生旅游安全问题的外在风险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面向高校学生的旅游项目不够全面、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缺乏、社会对高校学生旅游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等多种原因。

从旅行社和旅行机构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是其旅游团体当中的主要成员,所以给高校学生提供旅游便利,不仅能够节约学生的旅游开支,同时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为学生提供规范性较高的住所以及较为安全的出行方式,减少高校学生外出游玩的安全事故次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该旅行社的良好形象。

目前,很多旅游场所都着重发展旅游业,想要给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安全问题。许多旅游景区都未将安全求助电话贴在旅游景区中较为醒目的位置,导致旅游客在遇到危险时,不知有效向外界求助,错失急救时机。人流量较多的景区也缺乏一定的管理意识,人员混杂也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促进大学生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学校重视起对大学生旅游的安全教育

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当重视起对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自身树立起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最为关键的。家长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社会技能,而不能负责孩子的所有事情,让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在家庭一起活动外出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尝试计划旅游路线和内容,在实际的旅游规划过程中让孩子增长旅游经验。并在旅游计划与实际出现差错时,教会孩子总结经验,以便于下一次计划出更科学的旅游方案。

学校可以按照当今发展趋势推出课程化的旅游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并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自救技能。新兴的网络技术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帮助。例如,学校可以利用3D网络课堂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学习在面对危险时应该要如何反应;还可以通过真实的旅游安全案例让学生引以为戒,提高对旅游中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

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的旅游安全问题,要加强教育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建立起旅游风险防范系统,专门为处理高校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立管理部门和应对系统。要充分利用手机定位、通讯工具等,以确保大学生在外旅游过程中的安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查找学生的确切位置,以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系统帮助自身了解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注意规避,还可以借助系统及时获取求救途径和求救联系方式,当高校大学生出入当地景区时,景区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向学生进行简要的安全教育,指明较为危险的场所并告知学生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以确保能够在学生遇到危险时第一时间向外界求助。

(三)为高校学生拓宽旅游资金渠道

资金的限制是当前高校学生在计划旅游和实施旅游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所以可以帮助高校学生避免由于资金限制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来自父母,学生有了除了日常开支以外的额外消费时,往往都存在难以向家长索求更多资金援助的窘迫。学校和社会都可以基于此方面考虑,帮助高校学生缓解旅游方面的资金压力。学校可以积极联合其他机构推出“高校大学生旅游优惠项目”,或者与旅行社沟通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惠的旅游方案。除了缩减旅游成本开支之外,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分配自身的旅游基金。此方面的教育可以在进行旅游安全教育时着重展开,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旅游计划,而不是为了旅游开支而一味缩减其他消费。学校本身也可以多开设一些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空余时间赚取旅游资金,丰富自己的资金储备。还有一些特殊的社会活动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免费旅游机会的,如支教或志愿者服務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到当地去体会当地风土人情,实现旅游计划,同时还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社会实践锻炼,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和阅历。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人数已经逐年攀升,面对这样庞大的旅游主力军,相关单位应加强对其旅游途中安全问题的重视。为了更加有效地避免高校大学生在旅游途中出现安全问题,高校应该着重分析引发其安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内外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案。首先,学校和家庭一定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避免学生在旅游时面对过重的经济压力,并制定相关的防范体系以确保学生在旅游中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共同提高大学生旅游中的安全系数。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1 旅游资源分析

兰州市南北群山环绕, 黄河横跨东西而过, 是明显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市位于黄河上游, 地貌复杂多样, 呈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大自然天然雕饰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景色。根据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可将兰州市旅游资源分为3大景系, 7项景类, 46个景型。

按照分类分级体系, 运用以下方式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定量研究: (1) 首先对所得的每种资源单体进行属性归类确定其所属“景型”, 并根据其规模确定其规模等级; (2) 根据每一资源单体在本类型中的重要性、规模和地位, 赋予单体分值 (10分制) ; (3) 设定“景域”、“景段”、“景元”各占0.50, 、0.35、0.15的权重, 经过计算得到每一单体所在“景型”的分值, 并将属于同一类型的所有资源单体得分相加, 即可得到“景型”的总分值; (4) 按景类、景系分别求出各“景类”、“景系”的总分和平均分值, 作为类型评价指标。

从现有数据的统计来看, 兰州市现存旅游资源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历史遗产景类、地文景观景类在资源总量中分别处于较高地位。从均值曲线分析, 各种旅游资源对开发的重要性次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其中历史遗产类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 现代人文吸引物类、地文景观类地位有所下调, 服务类景观地位有上升趋势。从兰州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结构中可以看出, 历史文化累积、现代人文景观、山脉风景和旅游服务质量将是兰州市旅游业开发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1.2 旅游市场分析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近几年, 积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要战略机遇, 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各界工作人员的艰苦奋斗下, 2015年全市旅游市场有了全新突破, 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达到3703.75万人次, 同比增进22.10%, 旅游收入290.93亿元, 同比增进25.13%, 远超于同期GDP增长水平, 极大的推动了兰州市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

2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兰州市凭借其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的一大批绚丽景色, 曾多次被评为十佳旅游城市, 然而这些自然景观在开发过程中因投入资金不足, 开发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并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导致兰州市旅游业不景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政府政策扶持不足

旅游业发展迅速, 已成为许多省市的支柱性产业, 同时也制定了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法规政策, 以促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例如:中部一些省会城市相继推出了涉及财政投入、奖励支持、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帮扶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形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宣传得当、旅行公司发展顺畅、相关配套产业完备等政策扶持体系,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当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以上城市相比兰州市在政策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上都很微弱, 没有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 严重制约了兰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2.2 宣传不足, 知名度不高

兰州市拥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4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 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虽比周边其他城市更具先天条件, 但由于景区没有能够代表自身形象、简单明了、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宣传品牌, 致使许多美好的东西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 其价值仅仅停留在专家研究层面。城市知名度对消费者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据调查显示人们对兰州的第一印象是甘肃省会, 而对于经济发展、环境等其他方面知之甚少, 由此可见城市宣传工作是极其欠缺的。

2.3 景区基础设施不健全

目前, 兰州仍没有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集散地, 导致多数国内外游客在兰州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旅行。交通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困扰, 部分高铁和航线仍未开通, 多数游客出游只能选择火车, 市区内部地铁尚未开通, 主要交通道路与多个景区道路没有直接连接, 景区分散, 游客大量时间耗费在路上, 使兰州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破裂, 降低了二次出游的机率。

2.4 旅游专业人才稀缺, 管理体制不健全

兰州市旅游市场面临人才分布不均, 高级管理人员稀缺等困难。目前和兰州旅游业直接相关的就业人数比较充足, 但在旅行社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居多, 且旅游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新型旅游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兰州市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明确, 多数景区实施一对多的管理机制, 即一个景区由不同部门共同管理, 相互牵制, 相互竞争, 景点在开发过程中要多方面协商, 给景区的开发带来了诸多不便, 遏制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5 环境污染严重

甘肃地处西北,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境内沙漠、戈壁、平川等兼而有之, 兰州虽位于其内陆腹地, 但其市内空气也受到沙尘暴的严重影响。此外兰州是一个以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 虽在空气净化等方面做了相应处理, 但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市区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排放的废水也使得水体污染严重, 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景区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

3 兰州市旅游开发优化机制

3.1 在政府带动下积极引进企业及个人投资, 使投融资多元化

旅游业作为兰州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正在成长, 在市场运作、管理方式等仍有待完善, 所以应在坚持政府正确领导的前提下将市场运营和共同参与相融合, 采取因地制宜、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业开发模式。兰州市应更好地把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黄金地位, 将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和丝路相结合制订一些与兰州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政府也应该加大在重要资金项目上的投入, 当然,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应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及个人投资, 运用多种筹资方式筹集资金, 为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旅游环境

在甘肃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大背景下, 兰州应抢抓机遇, 在旅游软硬环境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应当扩大投资, 兴建信息网络, 跟进旅游配套设施, 全面提升旅游资源的价值。其次, 要创设有特色的景区, 应结合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情况, 进行更加全面的市场定位,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样化。以需求侧为核心协调好“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衔接, 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从多层次、多元化的角度出发, 建设一批复合型的旅游度假区和旅游主题公园, 从以前单一式的游览型过渡到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休闲型、度假型和养生型。

3.3 增大旅游景点的促销宣传力度, 提高城市知名度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美丽兰州2016丝绸之路旅游年”等文化旅游品牌节会的开展, 兰州的知名度已在国际得到很大的提升。应趁此机会采用新型媒体扩大对兰州“黄河风情线”知名景区的宣传力度, 同时加强对其他小景点的宣传, 突出优势、着重突破, 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基于消费者差异, 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借助互联网高速、低成本、覆盖面广、及时传递信息等特点,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内外宣传促销网络;与当地旅游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通过极具特色的“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美丽兰州2016丝绸之路旅游年”等文化旅游品牌节会吸引更多海外游客, 出售特色纪念品,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实现名利双收, 进而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4 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 培育旅游专业人才

应结合兰州市自身情况, 制订相关产业政策, 加强监管机制, 简化现行旅游管理体制, 景区尽可能实施一对一的管理, 使其责任明确化。学习北京、上海等地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方法, 以提高本市在文化旅游机构中的竞争地位。同时应巩固行业组织及行业协会的力量, 时刻谨记以服务为本的原则服务广大消费者, 充分发挥旅游业协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增强旅游行业的自律管理并起到引导带头作用。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应借助兰州市区高校资源优势培育高素质高质量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 服务优良的导游团队。

结束语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大背景和科学的旅游规划引导下, 兰州市经济、旅游业发展的得到了极大提升、交通逐步完善。旅游业作为兰州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应将其视为现代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 使旅游开发的具体实施同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结合、协调起来, 实施一体化旅游开发策略, 规整、创新旅游资源优势, 营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和营销策略, 使之成为真正的“龙头产业”。

摘要:近年来, 兰州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旅游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在旅游开发方面仍处于基本层次。随着“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美丽兰州2016丝绸之路旅游年”等文化旅游品牌节会的开展, 兰州旅游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 以兰州市旅游发展现状为切入点, 通过实地调研和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本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并基于兰州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提出兰州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优化机制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 吴必虎, 刘峰.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M].地理学报, 2000:298-300.

上一篇:支付结算互联网金融论文范文下一篇:涂鸦艺术下广告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