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范文

2024-01-01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多年的实践表明,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对学习英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学生既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又增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影视作品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問题,如影视材料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播放方式的选择,课堂,课后活动的缺乏等等。本文将探讨大学英语听力课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应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最大程度地发挥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英文原版影视作品 大学英语听力课 课堂活动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English Original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Applications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

XIA Hongy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Key words English original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ourse; classroom activities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变,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将一些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引入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尤其是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英语原版影视作品的优势颇多,不仅附有中英文字幕,还有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帮助加深理解,能向英语学习者全面展示英语使用的真实生动的情境。可以让他们在语境中学到地道的英语,能充分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英语各种应用能力尤其是听力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他们提出的外语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英语影视作品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否能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是否最大程度的发挥了作为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的影视作品的优势,实现最理想的听力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深入探讨和研究。

1 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师在英文原版作品教学的角色有待转变

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听力课上都或多或少地选择使用一些英语原版影视作品来辅助英语教学,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部分原因在于授课教师本身对课堂影视作品教学的认识不够,不全面,仅仅把播放影视作品看作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心情的手段之一,甚至,有教师从头至尾观看原版影视作品而不对作品作任何必要的讲解。教师和学生大多以娱乐为目的,忽视了影视作品所包涵的语言习得和人生指导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语课前。觉得并不需要作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减少学生的挫折感,往往选择带有中文字幕的作品。随手拿来播放,没有对听力课上要播放的影视作品进行仔细、认真的选择,更谈不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学生来选择不同的影视作品,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同时,使学生习得一些专业英语。对于不适合教学的犯罪、血腥、暴力、色情、恐怖刺激的情节,对白太少太难的片段没有适当进行删除,对于太长的影视作品不善于用一些视频编辑软件对影视片进行分割或合并。有的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随意播放,完全充当的是一个影视播放员的角色,播放影视后就和学生共同欣赏了。

影视作品播放前。没有对影片的文化背景,主要剧情进行简单介绍,没有讲解影视作品出现的重点,难点词汇及习惯用语,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所看的内容。也很少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收集影视作品的相关背景。也没根据语言教学的目的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观看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播放中。对于英语影片中比较经典的对白、比较适合教学的部分缺少重点分析和详细讲解,课中不作适当的暂停和讲解,对一些俚语、习惯用法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也不会反复播放重点片段,播放方式单一。也很少有老师将字幕隐藏,让学生根据画面,声音来做听力填空。只是从头到尾为学生播放影片,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没有根据影视听力教学的目的,把影视作品里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讲授给学生,英语影视作品的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课后。没有把与该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主题联系起来,也没有把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考虑进去,给学生布置与此相关的言语交际的互动活动和练习,增加语言输出,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到的相关语言知识,将语言知识转变成语言交际能力。只把英文影视作品变成了纯粹的轻松休闲的方法之一。因此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既浪费了有限的课时,也浪费了很多有用的听力教学资源,从而大大影响了英语听力教学的效果。

1.2 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和对影视作品的作用认识不足

目前,对于英文原版影视教学的优越性和重要性,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认识不够, 相当多的学生把上课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看作是一种轻松的课堂娱乐活动。加上他们词汇量不大,语音知识不全面,不熟悉一些语音现象如重音、连读、强读、弱读、同化、吞音、不完全爆破等,听力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弱项。他们往往对英文原版影视资源的使用不合理,对于无字幕的影片,学生们基本听不懂台词,只能盯着图像来推测内容和情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英文字幕时,大多数的同学会选择去读英文字幕理解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而不注意听英文对白,反映了什么语音现象,只是忙于看字幕和翻译字幕,不能真正做到影视欣赏。对于有中英文双字幕的作品,绝大多数的同学会选择直接读中文字幕理解影片中的对话,这就必然会大大影响了英语听力的锻炼,听力水平提高不明显。有的学生只片面注重引人入胜,刺激的故事情节,把英语原版影视作品教学完全变成了纯粹的休闲活动,忽视了语言学习和文化的熏陶。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的效果自然不够理想。除此之外,学生遇到自己不认识的生词、短语、俚语和新词也不会做笔记,课后也很少去查阅词典,也很少反复观看同一影视作品。

2 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英语原版影视作品使用效果的对策

2.1 英语原版影视作品的选择

第一,在影视的内容方面,教师选择的影视作品的内容应该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思想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视角解读不同于本国的西方文化。同时要把影视作品的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要让影视作品为英语听力教学服务。第二,在题材方面,影视作品分为动作,恐怖,罪案,爱情,戏剧,青春,音乐,科幻,悬疑等类型。教师应尽量避免选择动作片,恐怖片。应选择题材轻松的影视作品,有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目的语言的输入。第三,在语言方面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面向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的听力水平普遍较薄弱,因此应该选择语速适中、语音清晰纯正的影视作品,应尽量避免俚语,粗俗语言过多的影视作品。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选择画面模糊不清,音质粗糙的作品。选择的影视作品最好包含大量的英语对白,片中的语言要贴近日常生活,反映当前社会所使用的语言,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2.2 增加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实践活动

第一,课前,一方面,教师本身要熟悉影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如主要演员的基本情况,制作相关课件,结合听力课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需实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一些与影片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可以是一些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观看完后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回答可以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课余时间自己搜集影片背景资料,了解影片可能会涉及到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第二,课中,欣赏影视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求暂停影片,有侧重点地选择片中经典对白及适合听力教学的部分来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如果影视作品难度不大,教师也可以将字幕隐藏,让学生根据影视的画面推测具体内容,教师可设计出一系列锻炼学生听力的教学活动。比如,将部分电影片段对白设计成问题或者填空听写的形式。或者给出影视中精彩片段的英语对白,然后稍作分析,再让学生对这一段进行跟读,模仿片中人物的语音语调,加强学生的听力能力。总之,在英语原版影视作品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特定语境中获得真实生动的语言输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和语音水平。

第三,课后,影片放映结束后,可要求学生复述影视作品的内容,概括每一集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学生就影視作品发表不同观点,展开热烈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台词,习惯用语。由于课时有限,教师还可以推荐或提供一些优秀的英语影视作品供学生课后自主观看,教师可定期在线答疑解惑,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将精看和泛看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从而加强影视教学在大学英语中的辅助效果。

3 总结

总而言之,英语原版影视作品作为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教学资源之一,提供了使用英语的真实语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选择影视作品存在随意性,教师学生角色不及时改变,学生英语基础存在差异性。要发挥原版影视作品的优势,既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更先进的教学理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科学地设置教学过程和活动。也需要学生课前课后作大量的工作,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这是大学英语听力课上有效使用作英文原版影视作品的挑战之一。但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原版影视作品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其应用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其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2] 王睿.英文电影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A].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 廖嫚.利用原版影视片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理论研究[A].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8.

[4] 杨坚.英文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

[5] 肖英,麻秀丽.西方文化在英文电影中的体现[A].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选修课中的一门重点课程,宗旨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影视作品中感受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各种类型的情节还能在不同程度上端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课程思政平台。本文针对《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大纲,剖析其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影视鉴赏》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高校大学生

一、《影视鉴赏》课程分析

《影视鉴赏》课程是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门选修课,学生通过学期学习和考察或考试的方式来获取选修课学分,选修课虽然不同于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意义也十分显著,高校大学生需要选修满足符合毕业条件的选修课种类及学分才可毕业,而《影视鉴赏》是高校选修课中学生会普遍选择的一门课程,甚至会一课多选。

学生在《影视鉴赏》课程学习过程中,会通过数字媒体视角、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叙事分析等多角度多方面对影视片段或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挖掘影视背后的自身意义、社会意义,从而进行解读分析。

《影视鉴赏》课教师会选择较为多样的影片进行剖析,分析其类别、题材、手法、导演、演员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开发艺术思维。大部分的教师选择的影片多为最有代表性、最有借鉴意义的世界级影片进行授课,从不同视角确定其创作思路,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并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教育的作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意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能够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之中,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可以在课程中进一步进行思想价值引领,打破原有学科教学的禁锢,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影视鉴赏》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以灵活教学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影视片段进行播放,在播放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分析片段的手法和意义,进而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的授课模式。在启发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影视片段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爱生活,是《影视鉴赏》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既能够实现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又能够协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试,从高校大学生视角对《影视鉴赏》课程的培养情况及改进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调研。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除个人基础情况外,问题共5个,有效样本数763份。问卷样本中有来自7个省份的不同学校学生,样本特征分散,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有515名大学生选修过《影视鉴赏》课程,占到总体样本的67.5%,可见大多数的同学会在众多艺术类选修课程中选择《影视鉴赏》课程,该课程成为选修课中特色突出、教育意义显著的重要课程;进一步对选修过该课程的同学进行追加问题,515名同学中有91.3%的同学喜欢该课程,能够在该课程中有所收获;在同学们选择该课程的原因中反映出,该课程具有趣味性,摆脱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采用教师授课、影视欣赏、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化教育意义;更有一部分同学反映出该课程不仅会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可以端正自己的心态和观念,在影视中体会生活的乐趣,感受美学给自己心灵的洗礼。问卷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作为特色课程的《影视鉴赏》,同学们的期待值较高,希望能够在轻松的学习中收获知识,进而提升自己,而灵活的授课方式、多方面的教育意义也成为了同学们喜欢该课程的重要原因。

本文还采用了线上个别访谈的方式,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对十名学习过《影视鉴赏》课程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问,具体从高校大学生的视角,对《影视鉴赏》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否需要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访谈中显示,授课教师会选择有意义的影视片段带领大家共同观看学习,大多数为爱国特色的影视片段,时长适中,在课堂中观看片断,课下观看整部影片的方式对影视剧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影视的手法和制作展开分析,不仅仅是影视的观看效果,还会进一步深挖该影视剧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历史意义以及人物描绘出的各种精神特征,因此成为高校大学生们所喜爱的一门课程。

五、策略研究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开设效果较好,均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多方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美学意识、创新意识、爱国意识等进行培养,交叉进行课程思政,协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大学生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

实现有针对性的进行特色教育,在影视片段选择中,需要选择较多类型的影视片段进行赏析,更需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有特色的授课内容选择,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多层次的重点培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性,对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学习,针对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影视也呈现出的高速发展态势,授课教师需要接受新思想的学习,能够针对当前大学生喜欢的影视片段挖掘出更具有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家军.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价值探究[J].戏剧之家,2021(31):172-173.

[2]何朦凡.变“水课”为“金课”——高校影视鑒赏课的设计与创新[J].企业观察家,2020(07):120-122.

[3]周旭.以“影”动人:影视鉴赏课程的美育价值与实践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9(16):126-127.

[4]刘艳.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93.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镜头运动心理影响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让观众了解大体的故事气氛。大远景则更适宜展现更加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或心胸开阔、意气风发;或苍茫悲凉、孤独无助的心理感触。人物出现在这种大远景中一般只见黑点,除了巨物的移动,其他都看不清楚。

全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角色全身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它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的印象,同在剧场里观看舞台框内的演员演出十分相似。这种景别,视野较为广阔,但又有一定的范围,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

中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它能给人物表演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人物又不会因此与周围气氛、动作地点脱节。它是在电影镜头中所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中景的视距,比近景又要远一些,活动空间大一些,便于观众看清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中景的应用非常广泛。一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中景镜头进行描述的。如果把动画片比作舞台剧的话,远景和全景主要描述的是背景,那么中景所要展示的是角色与角色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戏”。在中景镜头中,原画师充分地去表现角色形象的夸张动作和表情,使其成为整部动画片中,最体现动画形象性格特点之处。如果从动画制作的分工来说,远景、全景突出在于背景绘制者的作用,那么中景的重头戏则在于动画家和原画师。这是由于:在中景镜头中,角色大部分的肢体语言得到表达。

近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人体某一部分形象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的是视距近,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不同的是近景的背景对角色还有一定的影响;特写只是反映身体的某一部分,几乎没有背景的影响。近景在动画片中,背景处于更为次要的地位,人物的动态表达更加细致。观众的注意力会不知不觉地为银幕上的影像所吸引而放慢呼吸。

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通称为“特写”。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它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部分,或极端地把所要突出、强调的物件、景物,占满银幕。视距再近,取景还更小的叫大特写或细部特写。特写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由于特写镜头视距非常近,这样对于角色的描述也就更加具体。在刻画人物方面,表现力不同于以上几种镜头形式。它对角色进行放大描写,有助于使观者注意到角色的心理活动。我们在做动画片的时候,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特写镜头能够拉近观众与主角之间的心理距离,能使银幕或荧屏的影像更加引人入胜。从艺术效果上来看:由于特写镜头或是运动缓慢或是静止,它与有节奏运动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有助于表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增强了动画片的娱乐性、可观赏性,同时也加强了镜头连接和角色动作的节奏感。尤其是大特写镜头,由于其拍摄内容、镜头长短及呈现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对观众的视觉心理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冲击,或无限的喜悦温馨,或极度的震惊和恐怖,甚至失声惊叫、毛骨悚然。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配合产生了镜头节奏,通过剧情的需要,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更能完美地体现导演所需要的情节,体现导演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有疏有密、有起有落、相得益彰,使观众更能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镜头运动的技巧把握

镜头运动是电影的灵魂。镜头的运动与电影审美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运动镜头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人眼对于环境中运动的物体最为敏感,相对运动的画面和内容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画面多变,内容丰富的电影,能够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反之,则会使观看者感到乏味无聊,最终失去观看的兴趣,无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当中。

我们所谈论的电影,本身就是由一个个运动的画面组成。这里所讲的运动也不单单是片面的运动镜头,是指整部影片或片段的运动感、时间感、流畅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连续的想象,构成一个完整情节并加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事件。

而在处理镜头的时候,运动的画面也往往更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影片的吸引力。然而,往往有些人在拍摄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运动的物体拍不出运动的激烈效果,这是缺乏对镜头的分析和必要镜头技术的运用。

增强画面运动感的镜头处理技巧:

当在同时拍摄多组对象的时候,如果想造成整段影像的运动感觉,可以在物体高速运动的时候,摄像机相对静止;在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让摄像机运动起来。这样整组镜头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物体,在整体上给人的都会是强烈的运动感。

镜头拍摄或剪接方向的选择,在拍摄两组按同一顺序运动的影像时,可以分开拍摄。在常规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按照正常的物体运动的同一顺序分开拍摄。但是,如果将两者的顺序改成相对的拍摄,会在视觉上造成非常强的冲击力,也会因为运动顺序的对比而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最终会使观众感受到画面更加强烈的运动效果。在美国故事片《关山飞渡》几十米距离的追逐场面中,就尝试将朝同一方向运动的两组对象处理成相对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节奏,突破了传统镜头运动的禁忌,但它也能让观众接受,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

通过运动中各种镜头合理的连续组合搭配,可以获得比较强的动感效果。举个例子,在黄土地中腰鼓表演的一段影像中,将中景、全景、大全景、特写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不同视角的拍摄、前景和后景的运动对比,镜头的平行移动甚至是无序的晃动,局部动态特写拍摄来进一步加强影片的运动感。

在拍摄一个有复杂运动的对象时,不见得要按照常规的方法直接以某一固定景别去表现。我们可以尝试对运动的物体进行跟踪的拍摄,哪怕是运动的镜头无法把整个运动的对象在每一帧都能完全包括在内,但运动的画面加上运动的影像,再辅以适时的推拉变换景别已经能将整个动态阐述得非常清晰,而且影像会更加体现出饱含激情、富有情感的运动效果,在视频教程拍摄奥运会中运动员运动的影片的例子里,这一原理得到了充分体现。

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也会对影片的运动感产生影响。一般来讲,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起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的部分的时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要重点表现运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相对的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合理地运用心理补偿,灵活地组接镜头,也可以产生运动的流畅、连贯效果。所谓的心理补偿,是指一种视幻觉,观众从屏幕上看到或感知到了屏幕上并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动作。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汽车里颠簸的场景,第二个镜头是汽车从远处开来,由小变大,在近景处拐弯。给观众的感觉其实是这辆汽车已经出画。再如魔术师在变出要变的东西的时候,往往手一扬,给观众的感觉好像是扔出了什么,再加上后面观众看到了变出的动物,使观众真正相信是魔术师扔出了东西。这也是利用人们心理补偿的很好例子。银幕上无法完成的影像或动作,在心理补偿的潜意识作用下,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心理上将其完成了,观众实际上已经跟电影产生了互动并且融入到电影当中。

运动,无论是电影或是动画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这一元素和相关的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影片的制作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李罡,河北经贸大学;王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婷,河北师范大学)

编校:施 宇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艺术会增添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其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适当采用会有助于渲染影视作品的场景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概括主题思想。可以说,声乐艺术对于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艺术 影视作品 烘托氛围 概括主题

声乐艺术是一种结合语言与音调来传达情感的听觉艺术,其与生活实景画面构成了当前影视作品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创新理念和时代文明的文化传播载体。影视作品需要声乐艺术来实现自身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声音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也使影视作品形象更加丰满和更具有传播力。与此同时,根据场景的不同选择符合该场景氛围的声乐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表达场景主题。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及其特点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一种融合生理学等多学科的音乐艺术,通过语言与声音音调的结合来传达情感,从而使听众得到音乐的洗礼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切艺术都开始于情感,也将以传达情感为目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其情感的传达也需要声乐艺术来表现。因此,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打动观众,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具有感染力的实景画面,也需要有渲染气氛、传达场景主题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当被使用在影视作品中会使影视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也得到听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特点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广泛使用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影视声乐艺术。声乐艺术运用在在影视作品中时,既要考虑自身艺术需要还要求考虑情节需求,努力渲染氛围、营造影视作品风格。声乐艺术具有情感的传达力,在影视作品中更容易感染观众并引起情感共鸣。影视声乐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声乐艺术,而是结合影视作品主题为其服务的声乐艺术,其与影视作品情节发展紧紧结合并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选择适合的声乐作品非常重要。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独唱、对唱、合唱。独唱具有将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的作用,而对唱会使影视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并刻画人物内心,合唱则使观众更加融入影视作品的氛围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独唱、对唱和合唱都能传达人物内心情感,但三种表现方式在风格、形式、演唱状态上有所不同,对于情感的感染力不同,艺术效果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影视作品会有许多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的感情和氛围也会不同,而合理选用不同的声乐艺术会让观众有不同的听觉享受,从而感受到不同的气氛,也使影视作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当然,声乐也会反映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甚至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声乐艺术。独唱、对唱、合唱等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不同表现方式的采用要符合情感需求,要适应文化、政治、地域等因素。

三、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艺术氛围

早前的影视作品为无声阶段,主要通过现实场景布置来传达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情感,但缺乏声乐的配合会使影视作品显得稍许乏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被加入到影视作品中并受到广泛欢迎。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与现实场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立体享受,给观众独特的观影效果。正如前所述,默片时代只有现实场景而对于传达影视作品主题情感显得乏力。而声乐艺术的加入对于艺术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场景的变换更加自然,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同时也对主题思想的传达有着推动作用。电影《倩女幽魂》开头舒缓而具有古典风格的声乐极易将观众带入唯美梦幻的氛围中。随着剧情的展开,声乐旋律也逐渐展开并达到高潮,给电影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声乐的发展也预示着情节的进展,使观众欣赏到视觉与听觉的立体观影效果并融入影片所要传达的氛围中,影片结束后也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回忆。

(二)增添艺术感染力,推动情节发展

影视作品主要还是通过情节来将故事来龙去脉以及主题情感传达给观众,演员的演技、现实场景的布置和台词描述都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情节的发展主要靠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但是声乐艺术在情节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烘托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氛围,缺少声乐会使情节显得苍白单调,难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力。举例来说,科幻电影中加入节奏感较强的声乐作品除了烘托影片激烈的氛围外更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爱情影视作品中配合诸如《爱如空气》之类的声乐作品会诠释男女主角内心情感并烘托爱情戏的忧伤甜蜜;喜剧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作品会显得情节更加搞笑,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注意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配合风格合适的声乐作品,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能够增添艺术感染力。

(三)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但主题思想需要一主角的故事来传达。在描述主角经历的故事时最难刻画得是主角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无法探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声乐艺术以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可以烘托氛围并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情感毕竟很难探知,但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外物来展现出来。声乐艺术具有多样性,在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下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便于观众去领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同时也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加对影视作品的认同感。喜剧电影《让子弹飞》中插曲特色十分鲜明,其中的口哨十分具有节奏感,形象地反映出麻匪内心的胆大妄为、快意恩仇。正是因为人物内心难以具体展示,所以声乐艺术等多种表演方式共同合作才能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四)概括主题思想,传播影视文化

可以说,影视作品的主题曲就是对影视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影视思想情感的再度升华,更加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影视作品中主题曲一般都是独自创作,主要是为了更加契合主题,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具有相符性,同时在影视作品之外也可以得到传唱,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增加影视作品给观众的影响力。举例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形象地展示了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雄厚的气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英雄人物的起伏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使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多年之后还能起到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声乐艺术概括了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重要的表达方式,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也给影视作品不同场景提供了选择空间。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氛围;同时推动情节往前发展,增添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便于诠释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曲可以高度概括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传播影视文化。声乐艺术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可以说是双赢的,这对艺术的发展必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o.Hnjg2015-54。

参考文献:

[1]胡晓.论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2,(03).

[2]张琳.论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1).

[3]祝婷婷.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于文化传播[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周梅.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叙事作用[J].电影文学,2012,(17).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 美学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许多理论家都从不同侧面阐述过“象外之旨”的问题。有的从诗歌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角度论述诗歌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的从绘画的视觉可限性与想象开阔性的辨证关系上,指出“目尽尺幅,神驰千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的从音乐欣赏者心理感受的角度道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也有的以书法艺术启人联想的特点为依据,论证书法要“笔短意长”。所有这些,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艺术创作要含蓄、曲折,长做者要善于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则是一个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的普遍性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在一些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含蓄见长,回味无穷的艺术珍品俯拾即是。老舍曾经给齐白石出过一个题:《蛙十声里出山泉》,不愧为大师称号的白石老人,稍加思索后,奋然提笔而就。画面上没有山泉,不见青蛙,而是成群的蝌蚪顺着从峡谷中流下的泉水飘然而落。欣赏者在似乎不符题意的画卷前,听到了泉水源头处发出的阵阵蛙声,此独特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贵在含蓄的创作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像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有一首写妻子思念征战远方的丈夫的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全诗不见一个“思”字,但却含蓄而又逼真地表达了年轻妻子朝思暮想,希望能在梦中见到征战辽西的丈夫,细致入微刻画了古代怨妇的内心世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作用。

已有百年历史的电影已无愧地步入艺术的圣殿。既然称它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就具有上面论及的共同特点,但表现在影视这一具体的艺术类别中,我们认为,电影艺术内涵丰富,层次复杂,且往往是多种特性交织在一起,但为论述起见,本文拟分作如下五个方面由予以阐释。

一影视艺术具有隐喻性美学特征

通过两个画面或一种音响与一个画面的组接所产生的一种比喻意义,我们称之为隐喻式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常常表现在对蒙太奇的处理上,最著名一个镜头就是《摩登时代》的开头。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群争先恐后挤出圈的羊,接着就切入一个一群人涌出地下铁道的镜头。这两幅画面的猛烈冲撞,使观众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波;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给工人带来牲口一般的机械性、简单化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严重异化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性的东西变成动物性的东西”(马克思语)。国产故事片《如意》有这样一个隐喻性镜头:在什刹海湖畔,石义海欢送格格同前夫傅先生出国,格格激动地说:“你好糊涂啊,这脚底下的地,周围的人,我都舍不得”;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一个大白鹅在晚霞笼罩的湖面上惬意地游弋着。这似乎只是表现石义海和格格眼中所看到的白鹅,其实却暗示比喻意义——格格眷恋这块土地、人民,爱恋着石义海,就如同白鹅离不开清澈湖水、美丽晚霞一样。白鹅如同散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像诗歌的“诗眼”,深刻塑造出格格这样一位妇女的典型形象。文学的修辞格——比喻具有一种更新性,无论多么形象贴切、生动的比喻,如果不厌其烦地重复,便会让人生厌、反感。所以巴尔扎克说到: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庸人,电影当然也不例外。《乡村女教师》中男女主人公相爱时编导插进一个鲜花盛开的镜头很有深意,但如果把它写作表现爱情的一个“样板镜头”,就会倒观众的胃口。事实上,有些编导也真是这样做了,主人公一遇到什么打击,准是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如注;主人公若英勇牺牲,也一定会是切入一个青松翠柏、红旗飘扬、群山肃立的镜头。这样的隐喻已失去“隐”的特点,当然就失去了观众,失掉了艺术。

二影视艺术具有技术性美学特征

大众文化的时代,既促成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使得两者的结合更趋向于大众接受。20 世纪初的美学家们曾力图证明艺术与科学既不相同又互有联系。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就认为,理想的结合应是“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品。” 20 世纪以来,影视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这一说法得到了确证。从无声到有声,从狭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再到三维制作、动画仿真,乃至于立体环绕声、杜比数字——环境声,所有这些科技产品都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现代艺术品,如果没有先进的电脑数字技术、电子编辑和合成,人们就无法复现“侏罗纪时代”,也看不到想像中的外星人和“未来世界”。当然,也就更无法去体会诸如《终结者二号》、《龙卷风》、《天地大冲撞》、《恐龙》等影片所产生的惊人而又强烈的物化视觉冲击。

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影视艺术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以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可以说电影的诞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声音的引入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而后依靠科技的发展,发明了彩色胶片,从而彩色电影电视问世。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如今,电影电视已经进入数字时代、网络时代,这都是科技发展进步的结果。所以说,技术性也是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亮剑》中逼真的战争场面就是电子技术产生的。

三影视文学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它们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新的特性,并且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姊妹艺术。

这一综合性是与美术密切相关的。主要体现在对光、影、色彩、线条的独特处理和运用上。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亮剑》中的战争场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很恰如其分。

这一综合性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电影、电视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文学融入电影和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深厚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在众多的影视剧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功作品都是由文学著作改编的。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方式把抽象的文学形象变为逼真直观的影像呈现出来,给观众以时空感。

这一综合性是与音乐、舞蹈密切相关的。影视艺术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广为流传。其次,影视艺术综合性的美学特征,更体现在美学层次的综合性,即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

这一综合性还与戏剧密切相关。影视和戏剧同为表演艺术,最早的电影都是戏剧学派的。可以说没有戏剧就没有影视。戏剧产生了表演、剧本、对白、服装等。戏剧的本身就是冲突,影视讲故事,故事也是要有冲突的。《亮剑》本身就很有戏剧性,其中包括几个矛盾冲突。有李云龙和日本人的国恨家仇,有他与赵政委的冲突,与楚云飞的较量,与自己妻子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不和谐。通过几条矛盾来刻画李云龙机智勇猛,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

四影视文学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美学特征

把逼真性和假定性这两个特性放在一起来谈,就是要正确区分和对待他们。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美学的特性。电影电视的摄影技术,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科技的发展更使得它们能够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电影电视的本性就是活动的照相性,也即逼真性。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在它们是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亮剑》中李云龙在结婚的时候被日本兵偷袭,政委受伤,还亲自炮轰了自己的媳妇。之后他在媳妇的墓前哭泣。那时候人们忘了他是个驰骋杀场的将军,忘记了他的粗枝大叶,只感觉面前是个遭受了打击的普通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逼真性的体现。如果影片只注重表现他的胆识气魄而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有普通人应有的情感的。如果这时失去了逼真性,相信这部电视剧就不会受到好评。当然,艺术的逼真性并不排斥艺术创造和艺术加工,也不排斥影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逼真性是指影视艺术逼近于真实,而绝不等同于真实。李云龙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存在的,他的很多经历也是艺术家主观缔造的。毕竟一个人不会有那么传奇的一生,但他的经历首先是要符合年代场景内容的,不能凭空想象,这就是艺术的逼真性。电影电视虽然可以高度逼真的再现物质世界,但它展现的只是现实的影像而不是现实本身。任何艺术都存在假定性,影视艺术也不例外。

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应,而是需要遵循各门艺术所共有的规律。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包含客观的再现和主观的表现两个方面。影视作品的假定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的渗入。《亮剑》中创作者通过诸多事例多个侧面来展现李云龙的性格特征,其间虽然也包括他的粗俗、不文明,但更多的是侧重于他的亮剑精神,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假定性。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战争年代的场景、任务、服装、道具、人物性格、语言等的设计都是一种假定,毕竟我们已经回不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了。

不难看出,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艺术的特性,只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逼真性强调再现,偏重于纪实;假定性强调表现,侧重于虚构。真正成功的影视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也就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相结合。

五影视文学具有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是一门时空复合的艺术。影视艺术既注重空间的造型性又注重时间上的运动性,所以说造型性和运动性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影视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明哲理,所以运动的画面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在造型性方面,张艺谋对色彩、光线、构图的运用是是比较成功和有特点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充分显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影片《英雄》中的画面构图给人苍凉绝迹的感觉。

影视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绘画、雕塑、摄像等其他造型艺术就在于它的运动性。影视的运动性包括:被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这些运动综合表现在屏幕上,使得电影电视具有了无限的视觉表现力。这种运动场面有大有小,但无论大小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亮剑》中李云龙炮轰城墙时重复炮轰那一瞬间所用的再现蒙太奇手法、董存瑞炸碉堡的瞬间、还有那句“向我开炮”都让人难以忘怀,这都是运动性所起的效果。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包括了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和运动性。一部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都应该具备以上这些特征才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王玲,女,1968—,江西鹰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艺术,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陆川:微电影是更自由的电影

导演,微电影作品:腾讯游戏微电影、“追逐无限”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

“微电影对我来说,就是梦想、自由、青春、无拘无束。”“以前就是短片,后来有了微博,‘微’这个词就觉得很好用,这才有了微电影这样的叫法。不过只要是电影,那就依然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微电影正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电影形式,能够带给电影行业更多的创新,同时有些电影不能用新人,但微电影就可以用新人,能创造更多机会。

唐季礼:这是进入大电影的名片

导演,“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微电影是一张年轻导演的名片:我觉得微电影是进入大电影投石问路的一张名片。短片的生产很方便,只要花时间,用心都可以做出好作品,你可以将作品送给人家看。需要注意的是,拍摄微电影首先要选好题材,选好类型也很重要,也不要太复杂,要简单,最好成为跨越国际的影像语言。现在iPhone、iPad如此普及,大家在公车上,吃饭之余都能看短片,微电影的市场还是很大的。

王小帅:拉回了短片传统

导演,微电影作品:“追逐无限”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

按照国际惯例,60分钟之内的都算短片。微电影把过去拍短片的传统拉了回来,应该和长片一样在故事、结构、人物、台词等方面用心。它给导演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他们没有票房压力,可以只考虑创作。

我拍大电影就是做自己,所以会在电影里做很多突破性的表達,要做自己,就不能过多地妥协。而作为电影与商业的结合体,拍摄微电影时,我会更加尊重商业规律和微电影自身的诉求。

贾樟柯:电影跟品牌没有关系

导演,微电影作品:监制了“语路”等微电影系列

现在品牌倡导的微电影是比较多。但就目前我看到的,包括我自己监制的微电影,其实都在传达公共理念。影片本身跟品牌是没有关系的。我接触那么多客户,大家谈的都是公共价值,比如进取的精神、公平的精神等,甚至连广告的植入都没有。

宁财神:创作自由是伪命题

编剧

如果没有品牌买单,谁会来拍微电影?品牌给钱,怎么会不把关呢?视频网站也得考虑到播放尺度。

魏德圣:为广告服务就不叫电影

导演

微电影,是一个拍电影功能的训练,是每一个要拍长片人的跳板。如果我有短片的故事的话,不会刻意做长片,但现在很多微电影都为广告服务了,那不如就叫广告,长篇广告好了。

滕华涛:跟电影没什么关系

导演

我觉得现在的微电影就是一种变相广告的一种形式。它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但(除了作为品牌的一种宣传渠道之外)它能给好多年轻人一个拍摄的机会。

赵雨润:不可能去广告化

华影盛视CEO

微电影不是电影,而是在广告领域中一种新的衍生形式。微电影是内容加广告的营销模式,所以不可能“去广告化”。

赵天宇:打了一个“微电影”的幌子

导演

微电影不过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噱头——广告商希望营销诉求更软性、广告片品质更像电影,而视频网站又需要做概念,于是一起打了一个“微电影”的幌子。不过,微电影有故事、有表演、有细节,肯定会比传统的广告好看。

凌平:微电影广告好传播

《广告导报》总编、央视广告部策略顾问

微电影广告从一开始就携带着互联网时代的特性:题材贴近网民、作品时间短、适合网络观看、便于转发传播。电视广告需要付费才能播放,而微电影广告在网络上的传播是免费的,对广告主来说,拍摄微电影广告的性价比也相当高。

上一篇:大学生竞赛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研究对象统计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