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结构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14

支撑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 工艺原理

弧形底模板支撑体系, 包括支撑架底板、支撑架、拉杆、及支撑横楞, 其中拉杆分为水平拉杆及竖直拉杆, 其刚度必须满足要求, 以抵抗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水平侧压力及竖向压力, 且不发生较大位移。

其中, 拉杆连接模板底部横楞与支撑架, 支撑架底部钢板与支撑架立杆进行焊接, 焊接强度需满足要求。钢板与地面用膨胀螺栓进行可靠连接。使整个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压力传递路径:弧形模板→底部横楞→拉杆→支撑架→支撑架底板→地面。

通过拉杆将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压力分解为竖直及水平两个分项力, 分别传递至支撑架, 最终传递至地面。形成一可靠稳定的支撑体系。

2 体系设计

模板利用8mm的钢板加规格为[8的双槽钢背肋加工成定型模板, 钢板与槽钢之间进行点焊, 以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槽钢移位。屏蔽墙内外两侧均设置门式刚架 (采用两根规格为[18a槽钢进行背焊) , 用L50×50×6角钢连接门式刚架与钢板背肋槽钢。门式刚架与地面连接方式采用在立杆底部焊接20mm厚钢板 (规格为300mm×300 mm×20mm) , 然后在钢板上钻孔, 用膨胀螺栓对地面进行连接。模板设计完成经过计算能满足施工要求后, 提制加工计划, 根据本措施和现场实际情况就位安装。

当墙体侧模板与底模板均为弧形模板时, 会出现侧模板与门式刚架“打架”的问题。在侧模板与刚架打架处, 切断模板背楞支撑, 并在打断处两侧加设高强拉杆以固定侧模板, 且加固应自成体系。如下图:

3 体系组成

3.1 门式刚架

墙体两侧各布置一门式刚架。

门式刚架通过拉杆承受混凝土浇注时产生的自重及侧压力, 刚架横杆主要承受混凝土自重产生的竖向荷载, 刚架两根立杆承受混凝土浇注时产生的侧压力。混凝土浇注时必须由两侧向中间进行浇注, 使钢架受力对称均匀, 减少其变形。

根据门式刚架承受的荷载值确定其选用的钢材的强度, 必须足够满足抗压、抗剪、抗弯及变形。

3.2 拉杆

拉杆用以连接门式刚架与模板底部支撑横楞, 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

拉杆传递混凝土浇注时的自重和侧压力, 根据拉杆承受的荷载选择合适的钢材。

拉杆的抗拉及变形必须满足要求, 同时拉杆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刚度。在混凝土浇注时产生的水平和竖向的荷载有可能使拉杆变形移位, 所以拉杆不能选用钢筋等刚度小的钢材。

为达到精度的要求, 拉杆需现场进行焊接。

3.3 模板

底模采用钢模板, 由于采用吊和拉的方式支设模板, 对模板的刚度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由于在采取这种方式支设模板的时候大多由于下部有正在施工的物项, 故混凝土底部加固空间有限, 所以采用钢模板。

模板的厚度满足变形的要求并有一定的余量。有些情况下, 比如屏蔽墙的洞口上部的模板支设, 要考虑洞口的弧度外同时要考虑屏蔽墙本身的弧度。这就要求底模版要求足够的宽度以满足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弧度。

侧模版应使用散装模板, 由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都有弧度, 故应设计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模板。在门式刚架的安装就位的过程中, 有可能出现于门式刚架打架的情况, 预先计算好打架的部位, 进行合理安全的截断然后加固的方式。保证模板的质量。

3.4 底模下部横楞

横楞的上部与模板底部进行焊接, 截面尺寸及间距根据对荷载的计算而选择适合体系的数值。横楞长度必须满足墙体弧度及模板的要求。

横楞需采用刚度较大的型钢, 其抗压、抗剪、抗弯及变形必须满足要求。

3.5

其他钢板、膨胀螺栓、焊缝等所需材料及工艺需达到相关规范的标准

4 施工工艺流程

门型刚架、模板、底部横楞焊接完成→清理现场→测量定位→材料就位→弧形模板吊装就位→墙体两侧门型刚架就位→现场位置、标高测量复核→拉杆焊接→模板加固检查→墙体钢筋绑扎→侧模板施工→混凝土浇注→混凝土养护→拆模

4 体系优点

4.1 对加固空间没有要求, 弧形模板底部可以正常进行施工, 减少工期;

4.2 弧形模板底部有其他物项存放时, 依然可以施工;

4.3 将荷载分解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 加固整体性更好, 对变形控制更加有效;

4.4 体系可以循环利用, 降低成本

摘要:现有的弧形墙底模板支设方法主要是在弧形内部对模板进行加固, 其缺点是:其对加固空间要求较大;其用于支设的杆件一般都通过圆心或一点, 杆件多为斜杆, 导致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 弧形模板受力不均匀合理;由于在弧形内部支设模板, 故弧形内部不能放置其他物项, 其他物项不能提前进行安装;其模板跨弧长度不能太大, 否则支撑杆件过长, 影响加固效果。

支撑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 分布板支撑结构形式

三种分布板支撑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结构A是分布板与设备筒体直接焊接;结构B分布板下方采用支撑短筒,分布板与支撑短筒相焊接;结构C分布板下方采用支撑短筒,分布板搭放在支撑短筒上,分布板与支撑短筒之间只有摩擦约束。

2 理论分析

2.1 结构A

分布板与设备筒体直接焊接。对分布板而言,它相当于一个周边固支的平板。

对设备筒体而言,分布板周边固支在设备筒体上,分布板在所受载荷作用下的最大应力出现在分布板周边,并最终作用在设备筒体上;此外在内压作用下,设备筒体和分布板的变形协调也会产生附加的弯矩和剪力。

分布板与筒体直接焊接,增加了筒体的局部刚性,在内压作用下,与分布板相连的筒体的径向变形会变小,所以相应的筒体的薄膜应力会变小

2.2 结构B

分布板下方采用支撑短筒,分布板与支撑短筒直接焊接。在内压作用下设备筒体和分布板存在变形协调问题,会产生附加的弯矩和剪力。

此结构也增加了筒体的局部刚性,在内压作用下筒体的径向变形会变小,所以相应的筒体的薄膜应力会变小。

结构B的特点是,分布板周边的应力作用在支撑短筒上,没有直接作用的筒体上,使应力进行了再分配减少了对筒体的影响。

2.3 结构C

分布板搭放在支撑短筒上,支撑短筒与设备筒体焊接,分布板和支撑短筒之间只存在摩擦约束。

对分布板而言,它相当于一个周边简支的平盖。分布板对支撑短筒只有垂直向下的压力,分布板与支撑短筒连接处不产生弯矩。

内压作用下分布板和筒体也不存在变形协调问题,不产生附加的弯矩和剪力。但此结构只有支撑短筒对筒体局部具有刚性加强作用,局部的刚性加强相对于结构AB较小。在内压作用下,与分布板相连的筒体的径向变形接近筒体整体径向变形,薄膜应力也接近于总体薄膜应力。

3 实例分析

某化工装置中的一台带有分布板的反应器,其设计压力3MPa和床层压力0.1MPa:

3.1 有限元建模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均采用ANSYS workbench。

(1)模型建立

本文主要考虑分布板与筒体连接结构对筒体的影响,不考虑分布板和筒体自身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在本分析中,取与分布板相接的筒体长度为上下各1500mm。

考虑到分布板结构、载荷以及约束的对称性,选取分布板和筒体部分的1/4环向结构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2)网格划分

由于规则的六面体网格的计算精度高于四面体,网格划分时本文采用六面体网格。选用ANSYS Workbench14.0有限元分析软件提供的20节点实体单元(186)。为了提高应力集中处计算结果的精度,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如筒体与分布板连接处)对网格进行了细化(见图3)。

(3)载荷和边界条件

施加的载荷为:在分布板和筒体的各受压面上施加压力载荷;筒体上端面施加等效拉应力。

施加的边界条件为:对称面施加对称约束;筒体下端面施加环向以及轴向位移约束;对结构C分布板与支撑短筒采用面接触。

3.2 有限元分析结果

通过对表2-4分析知:

(1)三种结构的局部薄膜应力均小于加强段总体薄膜应力(99MPa)。

(2)结构AB产生的附加弯矩较大;结构C产生的附加弯矩较小,仅为结构AB的15%。

(3)结构C的薄膜应力+弯曲应力(94.21MPa)小于加强段总体薄膜应力(99MPa),结构C优于结构AB。

(4)三种结构的薄膜应力、弯曲应力、薄膜应力+弯曲应力均大大小于其控制值,所以存在优化设计的可能。

4 优化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把加强段取消,局部厚度取筒体整体厚度56mm,Pi和Pc共同作用下计算结果如图8:

通过对图5分析知

1三种结构的局部薄膜应力均小于整体薄膜应力(140MPa)

2:结构A,结构B产生的附加弯矩较大;结构C产生的附加弯矩较小仅为结构AB的20%。

3:结构AB的薄膜+弯曲应力均接近控制值(1.5[σ]=251),所以当采用结构A或结构B时应考虑适当加厚局部筒体厚度。

4:结构C的薄膜+弯曲应力(131MPa)小于筒体总体薄膜应力(140MPa),结构C不但没有对局部筒体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改善了筒体局部受力。

5 结语

1本文提出了三种分布板支撑结构,对三种支撑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

2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三种结构在实例下的应力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传统做法较为保守。

3结构C不但没有对局部筒体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改善了筒体局部受力,设计中建议采用。

摘要:本文提出了三种分布板支撑结构,通过理论分析分析了各支撑结构形式对设备筒体产生的影响;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通过实例计算对分布板与筒体连接的不同结构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总结了三种结构的应力分布特点,为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支撑结构,分布板,筒体,有限元分析

参考文献

[1] GB150.1~150.4—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压力容器》[S].

[2] JB 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S].

支撑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施工箱涵边墙及顶板的过程中, 经常需要用到各种临时支撑, 如碗扣支架, 钢管支架等。对模板及支架的设计, 我国目前还没有临时性工程的设计规范, 故荷载效应组合 (荷载折减系数) 只能按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执行, 计算时要参照相应的设计规范。

2. 工程概况

武汉市花城大道西段下穿铁路隧道Ⅱ标工程, 箱涵主孔净宽为1×9.75m+1×12m, 净高6.1m, 顶板厚0.95m, 边墙厚1.0m。

3. 模板及支架设计

3.1 基础

搭设支架的基础为已浇筑好的框架桥混凝土底板, 设计时可不予考虑地基承载力情况。如遇其他情况时需考虑硬化基础并做好基础的排水工作。

3.2 顶板模板及支撑

1) 采用木模板:顶板采用18mm厚木模板, 10cm×8cm方木小楞作支撑, 间距0.2m, 下用I12.6工钢置于满堂脚手架可调托座上。

2) 采用钢模板:顶板采用1.5×1.2×0.05m钢模板, 10cm×8cm方木小楞作支撑, 间距0.4m, 下用I12.6工钢置于碗扣支架的顶托上。

3.3 边墙模板及支撑

1) 边墙采用18mm厚木模板, 10cm×8cm方木竖楞作支撑, 间距0.2m, 外用钢管横撑, 间距0.4m, 并采用M14对拉螺杆进行加固, 间距0.4×0.4m, 外用蝴蝶卡, 扣住钢管横撑。

2) 外墙采用钢模板:外墙采用1.5×1.2m×0.05m钢模板, 内楞采用外用φ48×3.5mm钢管, 外楞亦采用φ48×3.5mm钢管钢管, 钢管在模板上的布置间距为0.4×0.4×0.4m, 采用M12对拉螺杆进行加固, 间距0.8×0.6m, 外用蝴蝶卡, 扣住钢管横撑。对拉螺杆采用双螺帽加固。

4. 模板及支架受力检算

4.1 顶板模板及支撑受力检算

1) 混凝土容重:25KN/m3

2) 模板自重:0.5KN/㎡

3) 施工荷载:1.0KN/㎡

4) 倾倒混凝土冲击荷载:2.0KN/㎡

5) 混凝土振捣冲击荷载:2.0KN/㎡

恒载分项系数取1.2, 活载分项系数取1.4

4.2 模板计算

2) 刚度验算

钢模板因属于定型模板, 在其适用范围内一般不需进行设计或验算, 故本文中不再对钢模板进行验算。

4.3 方木内楞计算

1) 强度验算

2) 刚度验算 (挠度)

4.4 纵向I12.6工字钢计算

所受均布荷载如下:

工字钢截面系数如下:

4.5 立杆计算

立杆采用φ48mm×3.5mm钢管, 纵横间距均为0.9m, 步距采用0.6m, 单肢立杆轴向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Lx、Ly——单肢立杆纵向及横向间距 (m) ;

V——Lx、Ly段的混凝土体积 (m3) 。

模板支撑架的自重标准值Q1:应根据模板设计图纸确定。对一般肋形楼板及无梁楼板模板的自重标准值, 可按下表采用。本文中采用木模板, 取Q1=0.5KN/m2

新浇筑混凝土自重 (包括钢筋) 标准值Q2:对普通钢筋混凝土可采用25KN/m3, 对特殊钢筋混凝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Q3:取2KN/m2。

查《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附录A、附录B、附录C得φ=0.822, 则φA f=0.822×4.89cm2×205N/mm2=82.4KN

N=29.24KN<φA f=82.4KN, 满足要求!

5. 边墙模板及支撑计算

5.1 模板计算

模板采用方木内楞支撑, 间距0.2m, 取1m宽度模板作为计算单元, 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5.2 支撑方木 (竖楞) 计算

弹性模量:模板容许抗弯应力, 挠度系数。

5.3 钢管横撑计算

采用双φ48mm×3.5mm钢管, 间距为0.45m, 其上均布置间距0.2m支撑方木, 按均布荷载, 三跨连续梁计算。

6. 结语

碗扣式支架在施工行业中运用较广, 具有施工工艺简单, 施工速度快, 经济高效的优点, 掌握好碗扣式支架的设计及检算方法, 对实现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 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文章结合武汉市花城大道西段下穿铁路隧道工程Ⅱ标隧道边墙及顶板模板支架的设计, 介绍临时脚手架及模板支架的施工设计方法。

关键词:模板支架,设计

参考文献

[1] 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支撑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越来越关注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侵权是对文化产业的巨大冲击。目前,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关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本文探讨大数据背景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挑战,并分析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0 前言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1]。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包括民事救济和刑事制裁,我国民法典规定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相关权利,保护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当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益遭到巨大损害,民法和行政法均无法提供有效救济,且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则需启动刑法予以保护,打击犯罪[2]。在大数据社会,文化产业权利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呈现高发态势,案件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为保护权利人的利益,本文分析大数据背景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发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漏洞提出完善建议。

1 大数据技术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

大数据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产物,可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撼动着整个世界,带来了一些挑战,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在专利技术申请阶段,申请人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专利申请的顺序;在专利产品许可或销售过程中,专利权人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明确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留项[3]。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框架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还是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来看[4],只有积极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加入创新元素。

1.1 数据信息快速更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创新开发难度增加

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要求的新颖性、创新性难以达到我国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标准。如部分发达国家在过去50年时间内,专利数量翻了3倍[5]。

1.2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侵权提供了手段

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應用,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作为一种手段,为侵犯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具有一定的隐秘性,社会中的信息相互交错,易造成信息泄露,致使权利人的知识产权被侵犯而不自知,由此陷入维权的困境[3]。另外,在企业竞争中,企业易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分析对手企业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而获悉对手企业的产品研发进度,利用专利申请优先权的原则,抢先注册知识产权,侵害对手企业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

1.3 大数据信息的共享性与权利人的垄断权冲突

大数据是云计算的衍生物,信息共享性是大数据时代的特征,通过信息的融合共享,提高数据库的信息量,进而增加数据信息的价值,使数据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但在大数据信息开放共享的过程中,会侵害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垄断权,这与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存在冲突。

2 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立法方面

2.1.1 刑事立法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民法立法中,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可见在民法领域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性立法呈多向发展。但作为维权最后手段的刑法,由于自身具有的谦抑性和稳定性,最终还要符合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虽然在知识产权法中规定,要对权利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但刑法中并未明文规定对权利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权利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程度符合刑法的入罪规定,但刑法并未规定,侵权人逃避刑法的惩罚。

2.1.2 法律体系不完善,保护力度有待加大

我国虽然出台并修改了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最高院公布了多项具体司法解释,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了基本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2.2 司法方面

2.2.1 法律保护效能缺乏,长效联动机制未健全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仅仅依托《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缺乏法律保护效能。为提升法律保护效能,需强化各法律之间的联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处理好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的关系,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大保护和打击力度[6]。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性质相反,起相互补充的作用,司法保护即主动性保护,行政保护即被动性保护。行政保护的核心是企业自身,但目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自觉抵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甚至为了蝇头小利而侵害其他企业的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未健全长效联动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2.2.2 调查研究不深入,司法保护能力弱

大数据时代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这一特性导致司法机关对侵权的判断有较大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环境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强化各个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新兴的文化业态,综合考虑知识产权纠纷的客体、属性等,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保护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激发创造活力,增强司法保护能力。

2.3 执法方面

2.3.1 法律打击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

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文化产业的市场监管中,易出现交叉式监管,在造假、侵权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司法执法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执行效率低下,对各市场主体的威慑力不足,反而助长其侵害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行为,扰乱市场秩序,使市场主体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态度变得消极。

2.3.2 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

加大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立法建设和司法人员。受侵害主体为权利人,因此要增强权利人的保护意识。国家的宣传力度有限,使得权利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薄弱。权利人的事前预防能力弱,事后维权意识弱,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同时,也会无意识地损害他人利益。

文化产业企业多是小规模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仅注重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度不高,甚至在受到侵害后、进行维权时,权利人考虑到自身在市场中的名声和地位,放弃对知识产权的维护,这助长了侵害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歪风邪气。小规模文化产业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盗版、剽窃、抄袭他人的创意素材和创作作品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传播过程中能真正做到合理利用他人作品的很少。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的不足,直接或间接导致核心人员的保护意识薄弱,给知识产权保护埋下巨大的隐患。

3 完善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1 推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

现行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元素的加入,现行的法律法规表现出不完全适应性,无法实现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全方位保护。因此,在致力于全方位开展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时,首先,要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发现法律漏洞,加快立法,通过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的合理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保护对象的范围,以弥补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空白地带,更好地发挥法律的效能;最后,充分发挥多方联动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为推进立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3.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大数据时代信息交叉、共享性高度发展,致使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复杂、交叉,仅靠单一行政或司法执法部门难以做到有效的归口管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个途径并行运作、相互衔接的保护模式[7],但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保护并不合理,因此如何平衡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执行机制是目前亟须考虑的问题。对知识产权的各种侵权行为最终尽可能地转向司法救济,在此过程中,要构建与司法部门衔接的平台,如信息交流平台、信息对接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等,减少资源浪费。

必须完善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的配合衔接机制。在部分案件中,各部门职责边界模糊不清,负责案件的主体部门易发生交叉和混乱,致使案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侵权人的行为符合刑法的入罪条件,本应采取罚金等方式予以惩罚,但最后往往采取行政处罚。首先,要厘清各部门职责边界,细化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实现案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案件管理机制。其次,进一步完善具体案件移送制度,提高各部门的办案效率,防止出现你推我让的现象,权利人持续受损,案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是部门之间良好衔接的前提,明确移送案件的时间、手续、证据等步骤,行政部门发现侵权人的行为构成刑事犯罪时,及时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尽快提起公诉,减少实践中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案件处理结果率。针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行政部门和刑事司法机关联合出动,共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法律威慑力。最后,行政部门要继续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利用创新性科学技术对侵权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建立数据库,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按照法律法規履行行政管理职责。

3.3 增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分析文化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除了要加强行政部门对市场部门的监督、加大司法机关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外,还要积极开展法律宣传工作。在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时,以普法宣传为主,增强权利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以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救济为辅,强化权利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知识产权还未受到侵害时,积极构建防御机制,从源头遏制侵权行为,如小规模企业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可学习相关知识产权法,为研发的产品申请发明专利;企业内部要加强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可形成保密协议或保密条款制度[8],严防研发人员和员工的泄密行为。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权利人要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产权利益,不能因为自身在市场上的名声地位、维权时间长、诉讼费用高等而放弃事后维权。在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做到不抄袭、不剽窃、不盗用他人的作品,真正合理利用他人产品,营造企业之间互惠共赢的氛围,维持市场秩序。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型因素的出现对传统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当下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找到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陈秀萍,舒心怡.试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J].行政与法,2019(10):40-49.

[2] 魏汉武.论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J].河南科技,2020(03):44-48.

[3] 王磊.大数据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探究[J].中国商论,2021(03):155-157,161.

[4] 孙玉荣.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选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02):54-59.

[5] 王尊.大数据时代下知识产权法的创新理念[J].法制博览,2018(21):212.

[6] 吴建国,陈洪,沙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司法考量[N].江苏法制报,2013-10-15(00C).

[7] 焦少鹏.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J].今日财富,2020(06):178.

[8] 李海.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190-191.

作者简介:李芳(199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

支撑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的推出,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金融支持合作机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需重点在吸引和培养高技术科技人才、提高新兴产业中观管理水平、完善投融资机制、建设区域股权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合作机制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Finance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Henan Province

Hu B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China)

引言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省紧紧围绕调结构和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产值快速增加,对区域经济的引领起到重要的龙头牵引作用。根据目前的统计,河南省的实现增加值236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同比增长18.3%,形成了以电子集成和通信产业制造业为主导的鹤壁金山产业示范园区、以大型集成芯片加工和手机生产为主导的信阳市产业集聚区示范园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漯河市东城产业示范园区、以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生产和设计为主导的南阳市高新区产业示范园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乡平原新区产业示范园区、以国防军工机电控制系统设计为主导的驻马店市产业示范园区、以及民用集成电子器件生产和加工为主导的汤阴产业示范园区、梁园产业示范园区等[1-3]。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示范园区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电子信息和通信系统产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集聚带动作用。

可见,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以2015年的光电产业为例,根据目前最新数据统计,河南省的光学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2009亿元,占同期GDP的6.3%,而其他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4-6]。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朝着经济带动性、技术自主性方向发展,具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吸收了大量的信息和电子通信科技人才进驻河南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带动作用,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前景,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转型[7]。

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导向性、全局性、成长性等特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的改革目标,促进产业产值快速增加。为了更好地促进河南省的地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需要以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宏观思想作为指导,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较好的金融支持体制机制,保证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稳定的科技金融支持[8]。本文主要研究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促进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道路,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通过优化科技金融支持,使得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集聚化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改革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

1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现状

1.1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系结构和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明显,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内部结构日益合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为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制定了《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为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发展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争创科技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系管理结构主要分为系统配置管理、风险案例管理、产业产能的需求调查和动态管理、金融配置分析与预警管理、科技支持定量评估分析等方面,通过研究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将金融体系的功能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有机联系起来,从理论上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技术支持和金融格局的支撑,通过全面、深入地阐述了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上新台阶做出努力。(图1)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牵引和指导,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开展自主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形成了以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龙头产业格局。到2014年底,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500亿元,同比增长25%,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00项,打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封锁,提高了知识产权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在培育生物医药、新型合金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链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拉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真正走上了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道路,对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但是,目前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传统优势发挥不明显、科技技术创新性程度不高和金融支持机制落后等问题,发展层次低、总体规模小的短板,需要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改革和体制机制转变。结合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向性、全局性、成长性的作用和特点,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规模格局,对上下游产业及邻近产业的提升带动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已日显重要。当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格局主要体现在:

一是生物产业方面。通过发展生物产业,提升新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规模为重点,加快推进辅仁药业集团年产4亿支冻干粉针的产业化发展,推进普莱柯公司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等重大项目的着地,在现代中药、化学创新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完成投资1400亿元,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形成新兴生物农业等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新材料产业方面。通过提高制品能力、提升产品等级。依托产业集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高效精密超硬材料制品制造基地、思可达公司聚光太阳能电池光学玻璃产业化等重点建设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优选200家左右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的新材料产业科技型企业,漯河市东城产业园区组建4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培育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

三是新能源产业方面。当前的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建设主要有100万吨纤维乙醇配套用酶工程、豫广重工公司年产2000套风电机组部件等重大项目,生物质能、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得到一定的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制造安全可靠的动力新能源,随着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能源产业将取得重大发展。其中,航锂电公司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南阳、周口地方创建的新型能源公司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电池,实现对5000吨锂离子电解液的循环利用,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科技支持。

1.2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支持发展现状

科技金融支持策略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全局性的作用,当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的方向发展,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支持发展的现状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稳定方面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以郑州富士康集团项目为例,2015第3季度郑州科技园建成80条iphone6手机生产线,实现全年9200万部生产目标,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龙头性作用,通过科技金融支持,有效保障富士康集团手机生产用工需求,在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亮点突出,通过对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改革科技金融支持策略,按照积极合作、协同推进,加快推进鹤壁市镁合金项目建设,推动济源市手机机构件、南阳市投影仪及LED(发光二极管)等产业的发展金融支持,通过风险预警管理,明确各产业园发展重点,确定招商目标企业,新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实现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7500亿元,核心引导关联企业的经济收入占GDP的比重达22.3%,同比增长25%,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中起到推进剂分发动机的作用。

二是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性为特征的集聚化发展格局,集群效应明显。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新材料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随着开封市液晶电视及白色家电等项目建设的形成,按照积极合作、协同推进的原则,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科技金融支持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进了技术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三是产业集群招商体系形成,产业配套和招商图谱进一步清晰。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中,把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及大型央企作为主要目标,通过科技金融支持,有效推动示范园区加快发展步伐,总建成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以上的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的企业实现融资,提高了制品能力、提升产品品级,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但是,在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在科技的支持和金融支持方面还存在着制度体制不够完善,经费支持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管理层级制度落实不好等问题。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专项项目中,研发费用的抵扣比例较大,导致科技创新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融合契合度还不高。通过研究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金融支持策略,把将金融体系的功能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有机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全面、深入地阐述了科技金融支持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性作用,深入实地调研,进一步以实证方式研究符合河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克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层次低,支撑体系不足等问题。综上分析和研究,当前的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科技金融支持方面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短板”需要解决,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现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第一,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金融支持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培育体系基本形成,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但是投融资机制不完导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体系不够完善。财税支持力度太小,导致产业的从业人员、总收入等都有较大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模偏小,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有647家,远远少于北京、江苏,重点实施的100项产业项目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0亿元,而融资规模严重缺口,导致科技金融支持不足。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创新动力,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不足。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研发状况还处于起步阶段,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需要科技金融支撑,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不足,目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还是承接国外、沿海的产业转移,如郑州富士康集团项目,虽然在2013年完成了生产1.5亿部iphone5s和iphone6系列手机的项目,但是主要还是从事组装加工等低端生产,相关行业技术储备不足,需要科技支持,进行技术创新,转变以前的规模扩张模式为自主创新模式。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河南省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财税支持力度太小导致资金不够集中,省金融办的监管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注册的股权投资企业只有六家,资本总额2.5亿元。需要制定规范、透明、开放的标准的投融资机制,实现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确立省金融办的监管主体地位,由于当前河南还没有设立股权市场,政策效果不明显,需要进行政策改革。

2.2产业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改革研究

针对当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改革研究,随着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的推出,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金融支持合作机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实施科技战略规划,进行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金融支持改革的主要策略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通过完善产学研机制,进行科技创新和改革,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体系,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建设,把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技成果,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持,形成合力,实现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畅通人才成长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创造性,引进新兴产业人才稀缺,培养骨干人才,建设示范园区,培育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完善和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机制。调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进行政策性的倾斜。设立股权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能够有效得到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负担,提供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确立近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深入地厘清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利用倾斜政策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省内产业投资基金规模,鼓励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及个人等进行投资和融资,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资源,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统筹安排资金,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支持力度,针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层次低、自主创新不强的问题,结合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以《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为思想指导,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观管理水平。按照规范、透明、开放的标准建设新兴产业。培养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对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开发,给予完善的配套服务。通过给予补贴、税收减免、提高待遇吸引人才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生产中,规范企业管理、提高创新能力,通过科技金融的有利支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促进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足发展。

结语

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河南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需要足够的科技和金融的支持,河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的同时,在科技金融支持上还存在不足。通过分析科技金融支持策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体系上形成科技和金融支持的合理,主要在吸引和培养高技术科技人才、提高新兴产业管理水平、完善投融资机制、建设区域股权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推动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专项和创新能力项目实施,促进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上台阶。

参考文献

[1]王良,杨乃定,姜继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风险集成管理扩展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5):25-34.

[2]陈荣,谢高岗,张大方.软件项目人员流动风险的定量评估和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8-41.

[3]张新铭.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困境与出路[J].人民论坛,2014,8.

[4]李文增,王金杰等.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J].产权导刊,2011,1:31-33.

[5]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及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8,52-57.

[6]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65-70.

[7]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8]谢黎.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15).

支撑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现阶段提升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必须实现分类推进向系统推进的转变。本文提出了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三维动态模型, 以价值结点、信息结点、物流结点、商流结点和政府结点的协同性为结点维, 以技术推动平台、市场拉动平台和知识内在动力平台的互动性为动力维, 以制度和文化的啮合性为机制维。在此基础上, 提出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三大机制: 文化与制度啮合机制、平台互动机制和多结点创新网络机制。

关键词: 和谐创新力; 科技园区; 系统推进; 战略框架

收稿日期: 2007- 03- 20

基金项目: 北京“十一.五规划”社科项目( 06BaJG0044)

作者简介: 张利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管理学博士,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王水莲,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要想在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我们只能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的进行创新,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科技园区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 是我国知识经济建设的试验田, 同时也带动全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最有条件成为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主力。

纵观中国科技园区的创新机制, 主要是以政府推动为主。这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对比相关。发展科技园区创新体系必须要集成所有资源,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的和谐创新力。

一、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内涵

系统推进体现了基于系统思维的动态发展。科技园区和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创新的复杂性使得创新模式必须是网络模式。从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的角度考虑, 系统推进就是把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看成一个整体系统, 要求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能够从一种分散的状态, 向一种聚合状态转化; 辩证的对待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运用各种机制系统提高整个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系统的协同度。

为建立系统推进的结构模型, 对科技园区创新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马克思很早就比较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 他认为创新表现为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认为创新的主体是科学技术人员、工人、企业家和国家[1]。真正将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学领域并系统的研究创新的是J.A 熊彼特。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 1912年) 一书中提出“创新”的概念; 1942 年, 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出版, 标志着他的“创新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熊彼特是创新的特殊主体论者, 他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熊彼特之后, 国内外学者系统的研究创新理论,形成了完整创新体系。科技园区创新系统属于区域创新体系的范畴, 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奠基理论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2]。现在, 在国际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以丹麦Aalborg 大学Lundvall教授及其同事为代表, Lundvall 认为创新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互动过程, 这一派主要分析国家创新系统中企业、供应商、客户、公共服务部门、中介机构等在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 属于创新主体分析。另一派以Chris Freeman 和美国的Richard Nelson 为代表, 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组制度, 因此, 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创新体系效率取决于其机制, 这种机制不仅包括制度, 而且包括权力和文化。创新的来源问题也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之一, 普遍的观点是: 技术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 Danielmeyer,1997;Clark&Guy,1998)[3][4]。其中Rothwell 提出了技术和市场动力整合的创新动力发展阶段[5], 由于当代科技迅速发展、观念变革深化和市场竞争加剧, 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力的竞争。科技园区的知识力是推动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的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 科技园区的和谐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内容: 主体模块、机制模块和动力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提升科技园区的和谐创新力不仅要照顾到每一个模块的每一个方面, 而且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 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从思维方法高度寻求出路所在。

二、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结构

面对一大堆复杂的问题, 我们的管理决策常习惯于用还原论的方法, 即培根的科学研究哲学。这个方法是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 如果觉得还太大, 再分解,一点一点地分解下去直到问题获得解决。这个方法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但由于各种问题之间常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培根式“ 面向问题” 的分析方法,有可能顾此失彼, “按下葫芦浮起瓢”。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结构是一个三维动态模型, 以价值结点、信息结点、物流结点、商流结点和政府结点的协同性为结点维, 以技术推动平台、市场拉动平台和知识内在动力平台的互动性为动力维,以制度和文化的啮合性为机制维, 如图1 所示。

1. 三维动态模型的结点维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三维动态模型的结点维实际上是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的诸行为主体及他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构成科技园区的多结点创新网络。价值结点是指围绕价值链的企业; 信息结点是为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提供信息的, 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信息服务商等; 物流结点是为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 商流结点是为科技园区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金融机构; 政府结点顾名思义就是政府。科技园区的多核网络机制有助于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

2. 三维动态模型的动力维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三维动态模型的动力维包含了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三个动力平台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三种平台是针对企业创新动力而言的。技术推动平台的核心是想方设法调动一切资源, 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提高技术竞争力, 它侧重于将效率的改善作为管理指向。市场拉动平台侧重于效果指向型管理, 其核心是市场需求。知识内在动力平台是在以信息、科技、智慧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基础上, 将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信息管理、科技开发、市场分析乃至经营战略等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内容有机的协调统一起来, 共同为企业创新服务。科技园区内三种平台共存, 通过三种平台的互动有利

于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

3. 三维动态模型的机制维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三维动态模型的机制维由制度和文化这两大机制以及两者的啮合关系构成。制度是为了科技园区创新的系统推进对园区内行为主体给予一种限制的“硬约束”, 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行为规范的要求, 并有具体的机构和人员保证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带有“强制性”的色彩。文化是一种“软约束”,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 长期形成的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制约社会成员和组织的更高层次的观念形态。通过制度与文化的啮合, 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这对行为主体是一种“韧约束”, 她在某种程度上既有管理制度“硬约束”的特点, 也有文化传统“软约束”的特点, 并且得到制度的具体显形支持, 同时也得到文化的隐性支持。

三、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系统推进的机制

科技园区内的各要素包括在三维动态模型中提到的三个模块: 一是价值结点、信息结点、物流结点、支撑结点等行为主体, 这些行为主体围绕价值的主要创造者- 企业协同促进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是技术推动平台、市场拉动平台和知识内在动力平台三个系统推进的动力平台,三个平台的互动托起了科技园区创新的飞升; 三是作为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主要机制的制度和文化, 二者啮合影响行为主体制度和文化, 使科技园区实现和谐基础上的创新。这三者与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关系我们用火箭模型来表示, 图2。

 

火箭模型有三级动力系统, 制度和文化的啮合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一级动力, 三个平台的互动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二级动力,科技园区多结点创新网络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三级动力。由此可得出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机制。

机制一: 制度与文化的啮合机制

制度和文化是提升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两大机制。制度是硬的, 它通过有形的、明确的规则指导行为主体的行为, 而文化则是软的,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制度有利于实现和谐的效率性, 尤其当行为主体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准则的时候,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制度对所有主体都一视同仁, 这又保证了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公平性; 从长远来看制度能保证科技园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制度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限制了行为主体的自主性, 容易导致“一潭死水”的假和谐、无创新; 制度具有后摄性[6], 无法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问题;从长远来看, 制度本身会演化成一种官僚主义, 成为制度制定者表明业绩的工具, 从而降低了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效率和活力。

文化具备“流体”性质, 正所谓“流水不腐”,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文化的灵活性能更好的解决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问题, 也更有利于形成与时俱进的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氛围; 但文化的无形特点决定了它是难以把握的, 见效缓慢的, 出现“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现象。

在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过程中, 制度和文化相互替代、相互补充, 如太极图所示交相呼应,形成啮合机制。制度这支“ 有形的手” 与文化这支“ 无形的手” 共同作用于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通过制度与文化的啮合, 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这对行为主体是一种“韧约束”, 她在某种程度上既有管理制度“硬约束”的特点, 也有文化传统“软约束”的特点, 并且得到制度的具体显形支持, 同时也得到文化的隐性支持。

机制二: 平台互动机制

从本质上来说, 技术推动平台、市场拉动平台和知识内在动力平台这三种类型的创新动力平台并无优劣之分, 但由于它们各自的内涵特点互有差别, 因而其适用的环境条件也有所区别。它们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从企业层面来说, 上述三种创新动力平台的运作理念、适应条件和所追求的目标都有所不同, 而且各种平台对企业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平台, 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推动科技园区整体和谐创新力的提升。从科技园区层面来说, 三种动力平台同时存在,平台的互动机制关系到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如同一颗参天巨树, 市场拉动平台是树根, 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根基; 技术推动平台作为树枝拓展活动空间; 知识内在动力平台是树干, 连接市场拉动平台和技术推动平台。

机制三: 多结点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创新网络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 是指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各结点之间的协同作用。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创新网络的核、创新网络的键等。

1. 创新结点: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 企业创新过程所涉及到的主体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元的。每一个结点都是活性的, 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中。

2. 创新键: 各个创新结点之间的联结机制成为创新键。创新键的形成可以基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关系也可以基于创新流程的内部关系, 其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 如合作R & D 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供货商网络、政府资助、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研究等等。

3. 创新链: 从某一创新核开始的创新结点和创新键交替的序列称为创新链。创新结点通过创新键连接起来共同努力完成创新过程中的某一部分的工作。创新链有闭链和开链两种形式。其中首尾相连的链称为闭链; 首尾不相连的链称为开链。在企业创新网络中各创新结点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联系, 只是联接关系的紧密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最常见的是闭链, 开链很少见。

4. 创新网: 活性创新结点之间通过创新键互相缔结形成创新链, 通过各条创新链的互动关系或邻接吸聚方式形成整体网络结构称为创新网。创新网分为平面创新网络和立体创新网络两种形式。平面创新网络中的各个创新结点的创新活力相当, 各创新结点之间创新活动的协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或者是自发形成的, 各创新结点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大多数采用的是自组织的方式, 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的网络结构。立体创新网络中的创新结点出现了位置和分工的异化,创新结点之间的缔结更紧密, 合作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 整个立体网络的创新效率更高。

在平面创新多结点网络中若某一创新结点的创新活性明显增强, 例如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实力的改善及创新谈判能力的提高等等, 这一创新结点就会成为整个创新网络中最具有创新迸发力和带动力的创新结点, 在整个网络创新中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称

为主导结点。其他的创新结点称为协作结点。主导结点与其他协作结点的创新链中, 主导结点的关键作用最明显, 在全网创新活动中作用最重要的一条链称为关键链。平面创新多结点网络通过“主导结点突起、拉动关键链、带动全网”的模式即形成立体多结点创新网络。

四、结论

目前发展创新是大势所趋, 只有创新才能有竞争力,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改变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 构建科技园区创新系统,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以政府为主导的他组织模型制约了科技园区的创新, 推动科技园区创新体系走向科学管理、走向自组织的有效机制是: 通过多结点创新网络加强结点间的协同, 实现文化与制度的相辅相成, 通过创新动力平台的互动来驱动科技园区和谐创新。这一机制的核心是集成, 通过集成促进整体绩效的提升, 推进机体要素向更大空间和更高水平发展, 进而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汪澄清. 马克思与熊彼特创新思想之比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 ( 3) .

[2] 尚勇、朱传柏.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 Danielmeyer, H. D. (1997), “ what industry expects fromscience” [J], European Review, 5(2).

[4] Clark. J. and K. Guy (1998),” Innovation andCompetitiveness” [J], 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10(3).

[5] Rothwell R. (1994), “ Towards the fifth- generationinnovation process”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London,Vol.11 N0.1.

[6] 张志学、张建君、梁钧平, 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功效:组织控制的观点[J]. 经济科学, 2006 ( 1) .

责任编校: 齐民

上一篇:砖混结构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实践旅游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