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工程论文范文

2023-09-17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育学从其理论奠基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到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不断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起推动作用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思考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应然价值,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教育学;教师教育专业化;案例法

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所谓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一个是非专业的教师经过有组织的、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微观理解。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对教师专门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说明。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运动是为了满足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们提高地位的需要。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力宣扬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家依靠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开始得要早很多,自从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诞生,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规则都蕴含着加强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及其在教师培养领域的运用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试图从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宏观理解的角度来看教育学学科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作用的演变,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的实际对其价值、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

(一)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进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概括,可划分成这样四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前。教师这一职业停留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的阶段,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学者为师”,虽然传统教育理论的积淀已经比较深厚,但对于如何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2.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教师职业初步专业化的开始。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681年,法国人拉萨尔举办了“教师讲习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教育家弗兰克用教会捐款和私款创办了一个“师资养成所”,但这时教育理论知识尚未真正进入课堂,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其后,经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发展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776年10月,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30位学生讲授。主讲人康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这在教育史上意义深远,它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意识。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使教育理论向真正意义的科学卖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进入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详尽论述了有关教学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近设实习学校。

以上历史表明,教育学自其诞生到逐渐在教师培养上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其在教师培养上的不断被认可并具体运用,教师职业进入了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二战后,国外教育家人才辈出,教育科学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群进一步丰富,同时,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学科出现,标志着对教育科学的反思与融合,至此,教育科学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把师范教育并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师范学院成为综合型大学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学制延长,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美国地方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此时,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人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二)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

我国拥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依附于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各种“清规戒律”,再加上对教师的一些独特要求。整个教师群体散漫而无组织地存在着,给人呆板、僵化和老朽的印象。

近代中国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演变上基本上是师从国外的经验。只不过每一阶段是向不同的国家学习,且其间有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因政策原因导致的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沉浮,曲折多于成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日本师范教育经验的学习,这一时期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教育的课堂上地位稳定,主要讲授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19-1949年对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的学习,在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心理系科创建,教育科研队伍扩大;1949-1978年,教育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经历历史沉浮。文革期间教育类课程比例下降至1%,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教师不仅谈不上专业地位,个体生存都出现危机;1978年以后,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时期。

二、对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的应然思考

从沉默到低声吟唱再到放声歌唱似乎可以概括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几个重要时期的精神状态;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和地位确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夹杂着无数次间或的沉默。教育学在它自身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没有在沉默中归于沉寂和死亡,而是不断的枝繁叶茂,有力地推动着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做一个应然思考:

(一)教育学应帮助教师确立职业归属感,找寻职业幸福感

与教师教育中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给即将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以指导。它应表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让那些渴望成为教师的人给自己一定的职业定位。同时,教育学知识避免了学科知识偏重知识体系的枯燥和乏味,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确立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追求。并通过教育艺术和方法的传授引导他们产生教育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不断找寻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教育学要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和了解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之前,可能很多人心

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信念或理念。比如: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或好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等等。但对于好的标准,往往是头脑中原来所认可的老师的标准,是适合了自己过去需要的教师形象。至于自己的那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当前和未来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仍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些已具备了教育热情的人来说,教育学知识应引导他们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头脑中科学的教师形象并以此来省思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

(三)教育学要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诞生于实践中的教育学学科应该也必然去指导实践,只有在对实践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中教育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

当前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一种课堂行为,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讲解不是唯一方式,更何况除了对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都远远高于其理论价值。

所以,教育学在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在确立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教学恰恰漠视了教育学的应然价值,只为讲授教育学而教。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教育学当成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学出现低效的状况。

三、改变教育学教学低效的关键策略:案例法

现代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强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价值的实现也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法,并将这里的案例分为虚拟案例和真实案例。

(一)虚拟案例——改进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行使用的大多教育学教材是学科专家的理论成果,它们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缺少教学案例的到场。作为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所选用的教育学教科书。应采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并将理论与案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说的虚拟案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而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育学教师也不妨结合理论知识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虚拟案例,比如,找一个知识片段让学生来讲授,这其实是不同于学科教学法的教学的,教育学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去反思,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一生的教育生涯做好准备,他不以实践性目的的实现为终结。

(二)真实案例——教育学教学与多次的、及时的实习相结合

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再反思。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PDS学校(Professional Devel- opment Schools,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它是将一些中小学作为PDS学校,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师范生可以在这些中小学担任一年的实习教师,他们不单纯是在正式教师的指导下教课,而是和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另外,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合作大学的教师对这些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合作大学的教师要参与中小学各种教师会议,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有时还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开设硕士班课程,给中小学带去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各种新问题反馈给大学。这种发展形式开发了一种教师教育以大学为本和以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新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2001年4月,我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最早与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创建了中国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长期且无尽头的过程,如何发挥教育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如何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效,如何在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反思中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会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也将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责任编辑 曙 光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整合与扩张虽然给高校的资源利用、规范管理、名气提升带来了好处,然而,留下来的却是校区文化的重建。校园文化有一种“形合而神未合”的感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理念差异、断层、不协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从办学理念、校园活动、校园规划、传统文化和数字网络等方面来重建多校区校园文化。

关键词: 多校区大学 校园文化 重建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1]我国高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整合型的多校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增强,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的排名已经直接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着“共建、合作、合并、化转、协作”的主要精神,一些重点大学采取强强联合、扩充学科、抢占学科制高点或扩大学校规模等措施,纷纷进行了调整合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其中主要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为代表。二是扩张型的多校区。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在1999年实行了高校扩招。高校人才的培养从此由精英走向了大众化的道路。人才的扩张培养必然意味着学校规模的膨胀。原有的狭小的有限的老校区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的新需求,许多高校被迫以一种被动或主动的方式在城外,郊区建立起新的校区,从而形成一种多校区的局面。这种类型主要以上海交大、厦门大学为代表。

多校区的形成将为国家的大众化教育作出巨大的贡献,也是新时期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求。然而,校园的整合与扩张势必影响到多校区校园文化,多校区校园文化主体的独特鲜明个性的保持与延续却成为学校容易疏忽的地方。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与全社会文化密不可分,且又互相渗透和影响的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被视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作用在于把社会的观念、原则和价值等,通过灌输、启迪、熏陶,潜移默化而变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2]既然归属于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就是由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3]

大学校园价值观分别浸润在硬体部分和软体部分之中。硬体部分,即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建筑、图书设备、社团俱乐部、教学生活管理制度等。软体部分,即校园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心灵性格、文艺活动等。校园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正如哈佛的求实崇真、北大的兼容并包、筑波的开放治校等。大学校园文化犹如大学校园的灵魂,对大学起着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项作用。[4]良好的、催人上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就像“无声润物的三春雨,有心护花的二月风”,能够加强大学校长、教师、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纯正优雅、高尚明达、宁静致远的情操,博大庄严、任重道远的使命感。

然而,大张旗鼓的校园扩张和对校园文化的忽视却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冲击。“形大而神散,形合而神未合”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可否认,整合和扩张对优化教育资源、规范高校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实力都是有利的,这也是顺应经济增长、科学进步、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然而,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战略重组、教育规模扩张的进程中,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的同时,却留下了多校区校园文化的重建与重塑问题。

二、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校区校园建设的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困难的部分。我通过对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观察,发现多校区校园文化存在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校园文化理念有差异。

合并前的大学是相对独立的,并有着各自不同的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其在办学理念、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使得新学校在许多观念、理念上乃至战略决策上会产生磨擦甚至冲突。而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都难以割舍原来几代人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精神,要其放弃和改变是不容易的,这种眷恋之情导致了各校区校园文化的差异,使之明显留有各学校原有的文化痕迹。

2.校园文化认同不强烈。

多校的合并,从宏观意义上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要求,为求得生存大家必须“团结”起来。然而从狭义上讲,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要求与政策的使然,并非学校和师生的心理要求。虽然大家形成了一个大集体,但是由于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目标等都不相同,对新生的学校和学校的文化会有一种潜在的陌生感。多校区由于区域各异,天生就存在分散的缺陷,领导、教师、学生的沟通也就很难达到精神的统一与共鸣,因此彼此对新的校园文化认同感不强烈。

3.校园文化意识趋薄弱。

多校合并后,很多都会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组织战略等,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来思考。简单地认为那是政工部门的事情,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思想教育的层面下,校园沉闷,没有朝气。

4.校园文化有断层。

文化的薪火传承,是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新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在于刻意去追求一种创新文化,而是要以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为主体,不断继承发扬优秀的现有校园文化,使之在新的发展阶段发挥新的活力。然而新校区多是与工业园区毗邻,地处偏远地带,文化的传承似乎仅仅就维系在几辆校园班车上。有课,老师就过来上,上完后,已经在班车上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着实难。而且,新校区住的基本上都是新生,老生基本在老校区,学生会、研究生会主体大多都在老校区,老生的“传帮带”缺失,造成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缺失。新生进校后无法从教工与高年级学生身上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校区大学生感觉不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存在普遍的无法适从感,这些都造成不同程度上文化传承的断层,影响了新校区文化建设。

5.校园文化缺活力。

新校区的选址多为远离尘嚣、地势偏远的郊区地带。交通不便利,商业少,形成了一个地处边缘的“孤岛”,有一种与社会脱节的感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且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缺少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缺少文化的“天然”互动,那就缺少了活力,校园文化的外部生态秩序失衡,导致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生态”缺失。由此受损的不仅仅是城市和社区,还有大学及其学子。

6.校园文化不协调。

新校区的一个重点特色就是硬件设施优越完善。新校区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图书馆、电教中心、体育馆、实验室等设施,校园空间设计合理,功能超前,布局得当,建筑实用美观,环境安静优雅。然而物质文化非文化本身,它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与物化,是精神文化的一种符号和外部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才是文化的内核。试想,当你看到用阿拉伯数字和用英文字母命名的教学楼与宿舍楼,你能想到多少文化?

三、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整合与扩张后重建的大事。很多学者对此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思考如下。

1.以办学理念为中心,塑造校园文化的认同。

所谓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5]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学科层次的教师融合到一个学校,对新生的组织必然会感到陌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会产生壁垒,无法对组织产生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样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这时只有从办学理念入手,因为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内核与灵魂。新的办学理念一旦被全体员工接受和认同,就会使其找到新的情感归属,产生依赖感和自豪感,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学校建设。因此,学校不仅要加大办学理念的宣传力度,而且要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战略决策、学科建设中,使全体员工真正体会到新的办学理念的优势,从而缩短磨合期,尽快确立团结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固然,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大学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2.以校园规划为契机,重视校园文化的初建。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它由全校师生共同作用而形成,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同时又影响着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要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扩建新校区的多校区大学,要特别注重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比如在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可将类似于老校区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复制到新校区,或沿袭老校区的建筑风格,适当加快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以满足入住新校区师生的需求。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中,要循序渐进地做好传承和连接工作,使校园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校风、学风、教风在新校区得到弘扬和发展。

3.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发扬校园文化的精髓。

老校区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凭借环境优势,充分发挥了无形资产的应有价值和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水平较高,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就要对已有的校园文化进行移植,这其中主要包括对校训校史的移植、对主流校园文化的移植、对主流学生社团的移植等,在移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设适应新环境、具有特色的新校区校园文化。新校区的文化要想不断层,继承和发展校园文化,必须以母校区传统的文化为基础,抓住其精髓,弘扬创新。

4.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活力。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创建离不开各校区间的交流,交流可以带来共同的进步。跨校区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多校区联合的学生活动。而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作为载体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可以以校区、学院、班级、宿舍、社区为基础举办各种文化联谊活动,可以举办各种活动纪念科技节、读书节、社团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新生节等,可以举办各种专题活动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团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还可以让音乐会、国粹艺术、中外优秀影片、舞蹈、戏曲、诗词等走进学生的生活。总之,创造一个有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享受高雅的文化,陶冶情操,塑造品质。

5.以数字网络为手段,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通过网络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的最强音。现代大学大多实行多校区办学,特别是新校区与其它校区相距较远,在信息沟通与交流上都有不便,这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文化和学术的交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把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通过校园网络传递给广大学生。要突出网络的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尤逸萍.整合型多校区校园文化创建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6:45-47.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3.

[3]司书忠.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01-303.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

[5]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3639.

html?si=1.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状况

1.1.1 地理条件。

山西地处中国北方, 在黄土高原之上, 没有与大海相连, 周围被其他省份包围, 北至内蒙古自治区, 西与陕西相连, 东到河北与之相邻, 大致呈平行四边形状分布, 东北高于西南并向之倾斜, 其南北纵向较宽, 东西横向较窄。

1.1.2 气象条件。

山西属于温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干旱。主要是来自北部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作用, 冬季时间较长且寒冷干燥, 雨雪天气也较少;而南部受到河南省平原暖气团的作用, 夏季温度较高降雨多且集中, 因此造成山西本省最南端和最北端气候不尽相同。春季经常刮风, 起风沙, 能见度低;秋季处于夏冬交替带, 时间非常少, 不过天气温和。气候不稳定, 使得山西自然灾害频发, 主要有干旱和水涝, 持续时间长, 影响范围大。

1.1.3 水文条件。

山西总的来说河流较多, 大大小小的河流有1 000多条, 但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夏季降雨集中冰水融化, 河流流量大且断流的河流又重新出现;冬季寒冷, 雨雪天气少, 很多河流被冰封或者流量得不到补充导致断流。

1.1.4 地形地貌条件。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之上, 大体成东北向西南走势, 主要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其中山地占了大多数。其中最高的山峰是五台山的叶斗峰, 海拔3 061.1m, 山西省也有其他地貌类型但是数量较少, 如:平川、河谷、盆地等。

1.2 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省全省总人口3 000多万人, 省内有119个县。以煤炭为主要支柱产业, 带动第二产业飞速发展, 但是单一的产业发展, 使山西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转型发展困难。根据2014统计, 山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8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 34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 628.0亿元;公共财政收入为1 820.1亿元, 公共财政支出为3 096.3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538元。

1.3 土地利用现状

山西省主要利用地类型为耕地、林地, 合计总面积为8.32km2, 占总面积的53.09%, 其次为其他土地利用, 总面积为5.16km2, 占总面积的32.93%, 其余类型总面积为2.19km2, 仅占8.87%。

1.4 煤矿业状况

山西的长处在于煤炭, 山西的短处也在于煤炭, 但是在遭遇煤炭价格暴跌的情况下, 造成山西的经济非常的脆弱, 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五大国有煤矿为了应对煤炭价格下跌的困境, 出台了多种措施来使企业走出困境, 实现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来。如:关闭部分煤矿、优化人员配置、开辟转型道路等, 使得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阻止亏损。

2 山西省矿区土地复垦现状

2.1 土地复垦现状

2.1.1 山西省土地复垦面积大。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 煤炭开采业发达, 必然会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 采空区带来大量的地表塌陷和土地资源的损坏。据初步统计, 截止1998年全省累计坍塌和损毁等土地已经达到7 500km2, 其中4%为耕地。然而, 全省的土地复垦只有2%左右, 与破坏的土地相差甚远, 成为全省实现生态可行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2.1.2 山西省土地复垦率低见效慢。

山西省的土地复垦周期较长, 效率低下, 不仅仅是因为技术的困难和资金的缺乏, 而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 需要时间和周期比较长, 很难再短时间内见到效果, 再加上需要专业人员投入大量精力和有关机构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 使很多人并不看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的前景, 使得难上加难。同时以前被破坏的土地还没有被复垦修复, 现在煤矿开采又致使土地遭到破坏和坍塌, 周而复始, 恶性循环。

2.1.3 山西省土地复垦后的现象。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后, 土地资源和周围生态系统都非常脆弱, 需要专业人员悉心的照顾和看护, 恢复生态平衡。由于缺乏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后的管理以及矿区煤矿开采继续进行, 就有很大的可能性造成土地的再一次的破坏和坍塌, 不仅前面工作付之东流, 也会对以后的再次复垦与重建带来诸多不便。

2.2 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

2.2.1 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复垦难度较大。

山西省自然条件差, 风沙较多, 降雨量少而不均, 地表植物经和土壤过长时间形成, 但是一旦遭到土地破坏、坍塌等不易恢复。另外, 山西省煤炭埋藏较浅大都是露天开采或者浅层开采, 开采过后回填后难以保持原有的利用状态。如果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见效慢, 投资力度大, 恢复到可持续利用土地效果不尽如人意, 大大增加了复垦难度。

2.2.2 山西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资金不足。

根据《土地复垦规定》中“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企业和个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进行损毁后的土地复垦与出纳土地复垦的资金。由于企业和个人履行义务能力较差, 政府落实实施力度不够强硬, 很多有能力进行土地复垦的企业和个人没有进行土地复垦或者草草了事。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充足的科研经费来对技术的提升和改进, 因此资金的充裕和落实到位非常重要。

2.2.3 山西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科学技术落后, 技术支持不足。

本省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技术在多年应用中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需要有大量优秀的专业人员投入到本省土地复垦工作中来。但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工程量复杂, 需要众多学科专业人员一块来完成, 其中工程中所应用的工程技术不仅难度较大而且费用较高, 不适合全面的推广。

3 山西矿区土地复垦对应建议

3.1 加强企业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意识。

最主要的问题是被破坏的矿区居民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只是停留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层面上,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制定专门的宣传, 民众的理解也有偏差, 匆匆而过没有多加关注。所以需要增加土地复垦宣传日或者宣传周类似的活动, 邀请专业学者教授以及政府专门机构人员对民众进行专业性的讲解并做一些实质性的活动让其参与其中, 提高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意识和认可程度。

3.2 加大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科学技术的投入。

可以专门设立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科研部门, 把众多优秀的学者和专家汇集到一块, 参与研究和应用, 从而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同时获得相关的资金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和支持, 大力鼓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专家和学者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3.3 保障山西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资金

山西省煤矿企业大多数为国企,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大多数都在矿区进行, 需要对矿区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就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在利用土地获得相应的收益同时也具有出资复垦土地的责任。对废弃和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拍卖和招标对土地进行复垦与生态重建, 相应给企业治理后的优惠措施, 可以增加企业的积极性和落实性, 这样也在减轻政府的公共财政开支, 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3.4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是煤炭大省, 支柱性产业大多数是和煤炭有关的第二产业, 由于最近几年煤炭行业的动荡, 煤炭价格一落千丈, 作为夕阳产业的煤炭行业只有进行创新, 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 进行产业化升级, 可以向互联网以及第三产业进军, 虽然起步艰难, 但是企业精神还在, 只要努力, 肯定能克服困难, 帮助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转型过程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 土地利用规划等问题, 因此恢复土地的利用, 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加快煤矿企业的转型发展, 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而且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山西本为煤炭大省, 煤炭资源丰富, 带动了山西的经济发展。但是煤炭的开采却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态环境问题, 导致很多采矿区地表坍塌和土地质量下降, 可利用土地变少。如果土地资源不采取有利措施进行保护, 将会出现无田可种无地可住的局面, 应当在本省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工作, 有效保护土地资源, 重建生态系统, 共建美丽家园。本文通过现有的文献对山西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并进一步做了深入调查与分析, 从中发现了本省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中的问题, 以问题为出发点针对性的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山西省

参考文献

[1] 卞正富.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J].资源·2005, 7 (2) :18-24.

[2] 李宪文, 刘仁芙.美国土地复恳考察报告.中国土地学会, 2005.

[3] 顾志权.复垦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综合整治技术[J].土壤, 2005, 37 (2) .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灾后重建的融资模式具有多样性。发达国家由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 同时具有完善的保险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 其灾后重建项目融资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财政为辅;发展中国家 (如中国) 重建项目融资主要以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口支援资金、国内外优惠贷款模式为主。综合而言, 根据资金来源分类, 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债权融资、项目融资、社会捐款、保险赔付等。

1 财政资金

目前, 中国对于灾后重建工作基本上是采取“财政为主, 金融为辅”的援救模式, 因此政府的财政救助是灾后筹集资金中最重要的救助来源, 财政救助分为直接救助和间接救助两种方式。直接救助体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拨款;间接救助主要是通过制度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形式支持灾后重建。如4.20芦山地震,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中央财政安排460亿, 其中, 灾后恢复重建基金310亿元, 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和产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150亿元。同时, 意见还提出了税收、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2 债权融资模式

2.1 国内银行贷款

国内银行贷款主要以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 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的, 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 这类银行的贷款具有还款周期长、利息低等特点。如雅安地震后, 国家开发银行在地震当天就发放2亿救灾应急贷款, 直接用于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这类特殊的信贷品种目前仅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 具有审批时间短、到账时间快、用途特殊等特点。同时, 国家开发银行与雅安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开发性金融支持雅安市灾后恢复重建合作备忘录》, 给予了100亿元融资支持。

国有商业银行对支持灾后重建也安排专项贷款, 按照近日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政监会、保监会关于做好芦山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的意见》, 均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做好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金融支持工作,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灾区的信贷投放, 具体表现在为地方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利率优惠、下调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准备金, 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贷款倾斜, 对灾区信贷需求优先支持。

各家商业银行均在落实一行三会的意见基础上, 出台相应的办法具体指导灾后重建的信贷支持工作, 比如四川省信用联社作为灾后重建中农房重建的主要贷款银行, 在期限和贷款利率上均有所优惠;中国建设银行提出可以为灾后重建资金提供搭桥贷款, 为灾区企业提供内保内贷业务、发放理财产品等系列金融服务。

2.2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是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机构, 能够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 也可以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一般是作为贷款人向借款人政府机构以协议模式提供优惠贷款, 主要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 他们均设有优惠紧急贷款, 同时能够提供评估、咨询和重建技术服务, 用于受灾国家的重建工作, 该类贷款具有贷款规模大、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汶川地震后, 世界银行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提供了7.1亿美元的优惠贷款, 主要用于四川、甘肃两省重灾区的公路、桥梁、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及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的恢复重建。

2.3 发行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债券发行人 (如政府或企业) 通过发行债券, 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 并向投资购买人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 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一般是由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 向社会发行债券进行资金筹集, 来弥补重建资金的不足, 雅安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雅安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在地震灾后发行15亿元企业债, 7年期固定利率, 票面利率为7%, 11月6日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 加快企业的恢复生产和扩大生产经营, 根据一行三会发布的《关于做好芦山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的意见》, 意见指出, 支持灾区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目前雅安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雅化集团拟发行8个亿公司债已于近日批复, 从而成为灾区第一家获准发行公司债的企业。此外雅安市还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2013年4月17日, 四川省第一只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四川省达州市2013年度第一期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 发行金额为2.5个亿, 期限三年, 利率仅为5.7%。目前雅安市也正在努力积极推进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模式, 正在申报5000万元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有望获得发行, 将为雅安市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发行中期票据, 中期票据具有成本优势、发行方式灵活和彰显企业良好的信用能力等特点。中国建设银行在债券融资方面可以提供债券承销、资金托管、债券买卖、资金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

3 项目融资模式

顾名思义,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名义筹措一年期以上的资金, 以项目营运收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形式, 项目融资模式主要分几类:第一, BOT项目融资, BOT项目融资简单来说就是建造—经营—移交, 由项目所在国或所属机构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与承包商达成协议, 承包商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 承担风险并开发建设项目, 并在一定的期间内经营项目获得商业利润, 期满后项目所有权移交给政府的一种融资方式;第二, PFI (私营主动融资) , 指由私营企业经营公共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并从政府方和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来收回成本。这种融资模式在英国比较常见, 中国上海外环隧道建设项目也曾采用过类似的融资方式;第三, PPP (公私合营伙伴关系) , 是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主要运作模式是政府与私营部门签订协议, 授权私营部门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而政府变成了监督者和合作者;第四, ABS债权融资, ABS债权融资模式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 即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 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 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 适用于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稳定现金流的资产, 如水电、公路、铁路等项目。在这方面, 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 如1998年4月中国第一个以获得国际融资为目的的ABS证券化融资方案率先在重庆推行, 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珠海高速和广深高速等融资方案也都具有典型的ABS特征。上述几种融资模式, 综合而言本质上都表现为私人资金参与到公共基础建设上来, 即解决了灾后重建资金的不足, 也有效解决了公共市场失灵的问题。

4 其他融资模式

4.1 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属于一种特殊的融资模式, 社会捐款主要包括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的爱心捐款以及其他国家的捐赠。社会各界捐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资金方面的捐助;二是物资方面的捐助。近些年来, 社会捐款成为灾后重建资金来源的一支重要力量表现的越来越凸显, 2008年汶川大地震, 社会捐款累计额达600多亿。2013年芦山大地震, 据不完全统计, 地震后两天内的社会捐款就超过15亿元。毫无疑问, 社会各界的捐赠对于灾后的移民安置和恢复重建, 促进地震灾区经济恢复和生产的发展,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2 保险赔付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 向保险人支付保费, 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可能发生的事故而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一般分为寿险和财产险, 中国保险起步较晚, 居民保险观念不强, 保险种类少, 保险机制也不完善, 因此, 对保险功能在灾后重建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美国, 保险赔付能够占到损失的30%~40%, 可以大大减轻了居民因灾而遭受到的损失。

4.3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成立风险补偿基金 (主要指中小企业成立风险补偿基金) 以应对巨灾的来临。风险补偿基金应当有两个功能:其一, 面对巨灾带来的损失, 企业可以从风险补偿基金获得一定补偿;其二, 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借鉴保险的原理, 引入企业、银行、担保机构、政府,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 以此来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其根本是思路, 就是借助保险的理念, 以险养险, 把原先集中在一家或几家的风险, 通过一种风险分担机制, 由所有的机构来共同承担, 从而实现了一定的风险补偿。

综上述而言, 对灾后筹措资金的来源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从资金的供给方面看, 各种资金的来源具有不同特点, 譬如, 财政资金具有来源稳定可靠、规模大、无偿还压力等;商业银行贷款具有灵活性强、手续较为简便等等。因此, 灾后重建资金的融资模式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灾区建设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能力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 宋全成.论我国地震灾区移民安置于恢复重建资金的来源与运作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2] 张苗苗.灾后重建项目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 章张海等.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的设想[J].浙江金融, 2009.

[4] 蔡谦.国有金融机构巨灾服务体系及重建模式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2006.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1. 背景条件

1.1 环境情况

本边坡场地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残丘, 山脊走向近西南~近东北向, 最高峰海拨70.44m。其中南~近北段边坡原始山体斜坡高度50~56m, 自然斜坡坡度15-25°, 坡面植被发育, 多为桉树、松树等。先期经人工开挖, 在坡脚地带形成高约20-35m裸露边坡, 总体呈近南北走向, 中部呈近弧状展布, 宽约180m, 坡度约60°左右, 坡面土体、风化岩体多裸露, 未采取任何支护加固措施。

近东~西段边坡系建设需要而开挖原始山体形成, 总宽约160m, 高约14~52m, 坡度60~80°, 为岩质边坡。该边坡以中风化岩、强风化岩为主, 岩体节理十分发育。在坡脚和坡顶分布有植被, 以桉树、相思树为主。坡底紧邻狐尾山公园南门入口和湖滨北路、中铁十一局的地铁区间竖井等。

项目地处闹市区, 文明施工要求高, 施工受限制大。客土难, 还不能露天爆破。

1.2 气候条件

厦门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侯, 灾害性天气情况有暴雨、浓雾、大风、台风等。3-5月份的雨季为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时间, 其将多雨天气对本工程造成重大的影响。

2. 设计理念

本次边坡治理首先是边坡支护时由内而外的“三道保险”, 确保山体的稳固、安全, 接着是在加固后的坡面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CS技术, 全灌种植, 做到一次性永久绿化, 并与坡脚的绿化相得益彰, 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全生态的景观效果。

“三道保险”一是通过一根根二十多米长的、设计抗拔力300-500KN的压力分散型锚索、锚杆和格构梁结合, 一起牢牢“锁”住边坡;二则山坡顶部、中部和底部分别设置的三条截、排水沟, 避免了雨水冲刷对山坡带来的影响;三是在坡脚处设置一道2.5米多高的挡墙来固脚。

根据“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 本次喷灌复绿施工时, 将大波斯菊、刺槐、山毛豆、银合欢、黄花决明、台湾相思、盐肤木、多花木兰等当地土生土长的8种“生长快、根系发达、地上部分低矮”的灌木种子混合在一起后同时喷播在边坡上, 各植物通过自然竞争, 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3. 技术要求

CS混合纤维喷灌是以岩石界面等绿化期望值很高及绿化较为困难的坡面为施工对象, 通过使用并在富含有机质和黏土的殖壤土等客土材料中加入高次团粒剂、土壤改良剂等材料, 在喷播瞬间与空气发生作用, 诱发团粒反应, 形成与自然界表土相近的具有高次团粒结构的人造绿化生长基质。由于喷播瞬间发生疏水反应, 黏结力极强的绿化基质牢固地吸附于坡面上, 即使受大雨冲刷也不会脱落。由于基材本身具有强大的抗冲刷能力, 且保水、保肥、透气性好, 为灌木在岩质坡上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材料:CS专用基材是根据施工配比, 选用最轻便的轻质有机质基材混合物, 其关键的材料是CS团粒剂、配合CS团粒剂的专用团粒稳定剂及喷播绿化专用基质 (高营养含量有机质) 等。

关键设备:CS混合纤维团粒喷播需要专门的喷播机 (参数如下)

4. 项目概况

4.1 坡顶截水沟施工

检查、疏通坡顶原有多已被枯枝烂叶堵塞的简易截水沟, 对有些地方需修补或增设截水沟, 以防止山上雨水对喷播面造成直接冲刷。

4.2 坡面清理

清理坡面杂物, 清除浮石及松动的岩石, 并对边坡进行修整, 使坡面平顺, 以便于铺设铁丝网。

4.3 生态袋填土找平

框架梁内针对局部不平整及深度超过30cm的边坡我们通过先用生态袋装土找平, 再喷灌施工的方法, 使格构梁内喷灌施工后有一基本同一的完成面, 保证了边坡整体的复绿效果。

4.4 铺设铁丝网

铺设时, 铁丝网挂入坡顶锚件后, 顺沿坡面从上到下进行铺设, 拉紧至坡底, 并施打锚件固定, 然后铺设下一幅。

4.5 加设基盘平台。

由于岩面凹凸不平, 在铁丝网和岩面之间设置基盘平台, 以便于基材的附着、累积, 保证基材厚度, 保证植物生长时候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延展。每列附着基盘平台的间距依据坡度在20~30cm的间距进行调整。基盘平台选用木片长20~100cm, 宽5cm, 厚1cm不等。

施工时将每个木片水平的敲入铁丝网, 然后调整至与坡面垂直, 用20号铁线与铁丝网扎紧。由于喷射培养基施工时的喷射冲击及施工人员的落脚踩踏会导致基盘平台的松动凌乱, 所以要有人紧跟喷射培养基的施工, 及时检查、加固基盘平台。

4.6 培养基配制和喷射。

施工时按照比例将基材混合物料和水加入到专用喷机的搅拌筒内, 在搅拌均匀后通过专用机械进行喷射。喷射时尽可能从正面进行, 避免仰喷, 凹凸部及死角部分要充分注意, 不遗漏。喷射厚度尽可能均匀, 但在植生条件好的地方可适当喷薄, 条件差一些的地方喷厚。喷射分三次进行, 首先喷射不含种子的3~4cm厚的营养基盘, 再喷3~4cm厚的中层基盘, 后喷含种子的培养基, 含种子层厚度为2cm, 每平方米播种量为70~100g。

4.7 精心养护

每一个绿化工程施工完成后都离不开精心的养护, 本项目CS喷灌施工完成后应及时用无妨布进行覆盖保护, 保护种子不被鸟类偷吃、保持湿度、预防暴晒, 预防暴雨、台风的冲刷破坏。

由于是全灌木的种植, 绿化养护过程中要除了要及时浇水、施肥外, 特别要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浇水、施肥、喷农药都可通过雾状微喷头自动喷灌系统进行。待苗木长到40~50cm并形成灌木丛后, 可逐步减少人工养护, 并逐步过渡到单纯依靠自然的维护中。

5. 项目重点、难点及对策

5.1 高空作业

本项目坡高且陡, 更有接近90°甚至反倾的边坡。高空作业项目多、安全隐患多、施工技术难度大。工程施工高峰期时候, 山坡旁密密麻麻的都是脚手架, 而工人们竟然就站在几十米高近乎垂直的立面上穿梭作业, 远远望去他们仿佛就是一群“蜘蛛人”。

5.2 挑战坡度极限

随着边坡坡度的逐渐增大, 边坡土壤、水分留存困难, 有机质缺乏及不利气候等原因, CS混合纤维喷灌仅适合于坡比为1:0.2~1:1的各类岩质路堑边坡。本项目在尽可能实现山体的复绿的同时也是对CS技术应用的一种挑战, 为此本项目施工时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5.2.1 在坡度较陡的地方, 施工时对每列附着的基盘平台外侧做向上稍微倾斜的特殊处理, 其间距依据坡度进行适当的加密处理, 以保证喷射培养基配制能够更好地附着在坡面上, 保证植物的生长。

5.2.2 同时, 为了保证绿化覆盖效果, 对坡度特别大的边坡, 施工时还特地在其格构梁框底加种了可攀爬、下垂的覆盖边坡面的爬墙虎和迎春花等植物。

5.2.3 施工后, 养护过程中加强检查、管理, 对长势不好的地方及时做种子点播、补苗及追肥处理。

5.3 岩石边坡的复绿施工

对于裂隙较少、坡度较陡的B地块的岩石边坡, 本工程采用了增加喷灌厚度, 并对坡面开孔处理的方法, 以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种植孔直径为4cm, 内填充基材。根据岩石裂隙发育情况, 种植孔间距为30~40cm, 种植孔深度30~50cm。

6. 工程不足及改进意见

本工程5-5位置, 有一地块因坡度太大 (接近90°) , 坡面喷锚施工后无法进行复绿施工, 现还是黑黑的硬水泥面一块, 需继续实践研究、或考虑采用其他方法来实现边坡的全部复绿。

结尾: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 通过精心维护, 喷种的灌木生出根系后已经彻底“抓”住了边坡, 让整个山坡都绿起来了。就在半年前还是黄土裸露, 到处散乱着倒伏树木的边坡, 现在已经是一整片的“灌木绿墙”了。他不仅保持水土、稳固山体, 而且还在降尘、降噪、调节空气湿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综合考虑狐尾山边坡生态、人文及地理位置情况, 通过采用CS混合纤维喷灌技术对裸露坡面的植被进行恢复和景观配置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高边坡,CS,混合纤维喷灌,生态复绿

参考文献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屈指算来,我来嫩江检察院工作的这三十年中,在刑事检察科室工

作3年,在自侦检察科室工作4年,在办公室工作1年多,在控告申诉科工作1年多,1987年我被组织提拔任副检察长,1994年任党组副书记至今。期间,我非常荣幸地和7任检察长在一起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基本要素,见证了嫩江人民检察院的成长与发展。

这三十年来风雨兼程,我承受过出庭公诉和自侦办案的巨大压力;体验过改革发展的艰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迷茫过、思考过、探索过。在嫩江检察这片热土上,我曾努力拼搏、奋斗,尽情的挥洒过汗水与辛劳,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与此同时,检察工作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也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荣誉和抵御各种诱惑。是检察工作培养、锻炼和造就了我。在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地感谢并感到荣耀。因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轰轰烈烈,也在于它的求实与平凡。

回顾自己三十年的检察工作经历,特别是任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二十多年的经历,我崇尚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恪守实在做人、平等待人、勤奋工作的人生信条,努力按照党的要求去做,从不争名争利,从不随波逐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遇到挫折和处在逆境当中的时候,当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盛行的时候,当看到腐败现象在侵蚀我们党的肌体的时候,我始终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使自己迈着坚定的脚步走到今天。这个过程使自己经受了磨练,也使自己在政治上不断成熟,信念更加坚定,意志、品格也更加坚韧。

经过这三十年的人生历练,使我能够掠去浮躁,心静如水,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回想自己在从检二十余年中,无论能力大小,无论在哪个部门工作,无论到什么领导岗位上,我都牢记一个共产党员和一名检察官的责任和使命,都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无论社会风气如何,我都努力保持了自己正直的品格。扪心自问,我无愧于共产党员和人民检察官的光荣称号,想到这些,自己内心也就更加的安详和坦然。

总结自己从检三十年的工作经历,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无论年轻同志还是老同志都要不断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是人终其一生要做的事。学习使人豁达;学习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学习能使我们更加客观、全面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习能使我们摆脱世俗的枷锁,对人生的意义理解的更加透彻。在学习中能促使我们不断去思考,从而获得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过去我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现在我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在学习中享受孤独、享受思考、享受收获给我带来的无限欢乐。

如今,嫩江检察院已经是一支越来越年轻的队伍,在我的周围,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我愿意毫无保留地把我在工作上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他们,我每天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周围的年轻人,以欣喜的心情关注着他们在事业上的成长与发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我每每被年轻人身上所散发的青春活力所深深的吸引,被他们那富于哲理的精彩发言所深深的打动,闲暇之余我细细的咀嚼和品味,享受这一切给我带来的快乐与兴奋,同时也鼓舞和鞭策着自己不断前行、不断思考、不断提高、不断的与时俱进。

现在,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对我所分管的刑检部门,时刻用“不敢松懈”这四个字告诫自己、告诫科室干警。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历史征程中,我们的检察干警必须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忠诚,以扶正去邪的气魄,以斗霜傲雪的坚贞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化为对具体实际工作的勤勉与奉献,进而一丝不苟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历程。

作为一名老同志,看到检察事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已经发展壮大起来,在这其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努力和心血,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在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代表所有的老同志告诉年轻同志,逝去的仅仅是岁月,我们对党、对检察事业,将永远是信念不变、忠诚不变、真情不变。

上一篇:高校物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信贷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