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2024-07-13

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常规水力发电企业综合计划中主要指标的探讨,更好地编制企业的综合计划,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消除企业管理瓶颈,使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计划指标 分类 编制原则 平衡 衔接

综合计划是企业对一段时间内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保证。企业各项综合计划指标的提出是由企业管理的任务所决定的,必须要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做好综合平衡,消除薄弱环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前瞻性,能有效地消除企业管理瓶颈。而综合计划指标的多样性和繁杂性又对各种不同的企业在选择指标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下面就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对常规水力发电企业的综合计划指标的应用进行探讨。

1 综合计划指标的确定

笔者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常规水电企业,在确定综合计划指标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且在公司发展和经营活动中进行具体量化,把综合计划指标划分为四类,即:企业发展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经营业绩指标、业务指标。其中:企业发展指标包括技术改造投入、检修费用、科技项目投入、管理咨询费用投入、信息化建设、教育培训投入。资产质量指标包括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电费余额。经营业绩指标包括发电量、营业收入、经济增加值、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可控费用、利润总额、利税总额、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业务指标包括机组台均非停机次数、机组等效可用系数、综合厂用电率。

2 编制原则及边界条件

每年各项指标的安排,坚持以下总的原则:①综合计划各项指标的安排,坚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做到“基础指标准确、成本指标合理、业绩指标最优、各项指标均衡”的原则。②增强综合计划的可预见性、准确性,做到既有压力,通过努力又能完成。③统筹协调、综合平衡,坚持局部服从整体、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④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财务预算的衔接,整体综合平衡的原则。

其编制的边界条件为:以当年发电量计划为基础,合理确定收入;以技术改造计划为基础,合理确定资本性资金支出;以检修等计划为基础,合理确定成本性资金支出。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其他各项费用及利润指标。

3 主要综合计划指标的编制

对确定后的各项综合计划指标的编制是一项费时并繁杂的工作,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编制,下面对本人在实践中的技术改造、检修费用、科技项目投入、信息化建设、发电量等指标的编制原则做简要的介绍。

3.1 技术改造指标的确定:技术改造的立项原则①对企业现有设备进行健康评价,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保证安全生产、节能环保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②积极利用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改善机组运行状况,增加发电能力,提高发电效率,更有效地利用水能资源。③强化精益化管理,实现技改全过程闭环管理和资产全寿命内技术经济最优,注重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技改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原则上应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技术改造项目立项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编制项目预算。所有技术改造项目汇总后金额作为技术改造的初步指标。

3.2 检修指标的确定:检修费用确定的原则①在确保设备安全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分级实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②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监督法规、制造厂商提供的设计文件、同类型设备的检修经验及设备状态评估结果等,合理安排检修。③遵循“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方针,防止设备“失修、过修”。④执行标准化作业,坚决杜绝盲目大拆大换。检修项目确定后,编写项目建议书及费用预算。所有项目汇总后的金额作为检修费用的初步指标。

3.3 科技项目投入指标的确定:立项原则①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符合电力企业发展方向,对企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形成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性大。②项目研究目标集中、任务具体,技术先进,高效实用,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发展前景。③现有的基础条件较强,两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项目确定的目标。科技项目确定后,估算具体费用作为科技投入的初步指标。

3.4 信息化建设指标的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原则:①面向未来,通盘考虑,要求软件系统之间能够无缝集成,不能形成孤岛。②要面向未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管理系统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当下企业的需要,更要考虑企业的长远需求。③与企业现有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系统改变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使企业管理模式更适合市场的竞争。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资金的原则。具体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确定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项目预算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指标。

3.5 发电量指标:根据以下原则确定①由水库调度部门对下一年的来水量进行预测。②根据近10年的机组发电量及设计发电量计算机组的平均发电量。③把预测来水情况与近10年的平均来水量进行对比后,对预测的发电量进行增减。④与电网调度沟通,按照水库优化调度和机组经济运行的原则。

4 计划指标的平衡及与财务预算的衔接

各项指标初步预测后,由计划部门牵头组织各专业部门对各项计划指标进行平衡并优化,对于不合理的项目能减的减,能删除的删除,力争用较少的费用解决较大的问题。平衡优化后的指标报送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把各项费用列入财务预算后,测算营业收入、可控费用、利润总额等其他指标。各项指标确定后,根据的各项指标及财务预算编制年度综合计划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

5 结束语

作为常规水电企业,每个企业对经营指标的确定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科学、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并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变化,科学有效地调动内外部资源,使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发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它能不断开发组织胜任力和员工胜任力,通过提高员工、组织绩效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点检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传统的绩效考核难以充分发挥点检员工作积极性,本文以点检员为例,论证了新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特征,新体系使得绩效管理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与准确性。

关键词 发电企业 绩效管理体系 胜任力模型

The Study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ompetency Mode in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

LI Chunjie, ZHU Qingy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Key wordspower plant; system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ompetency model

0 引言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竞争的重心从发电量和市场规模,逐步转移到企业内部能力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培养自己的内部竞争力。而内部竞争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来实现,一套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有助于整合企业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利于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本文在基于岗位分析的绩效考核模式上,提出在发电企业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克服了单纯的基于岗位的绩效考核的不足,使得绩效管理更加系统性、有效性,有利于发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1 目前发电企业绩效考核缺陷

国内大部分的发电企业都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但是很多企业反映绩效考核取得的效果不明显。笔者通过调研,总结出发电企业在绩效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绩效管理的系统理念。目前国内的发电企业,对绩效管理有错误的认识,缺乏系统性,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考核就是为了监管员工,背离了绩效管理的初衷。

(2)岗位职责不明确。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进行了重组,发电企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纷纷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员工岗位和职责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很多企业的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没有相应的调整,岗位职责不清,不能科学判断员工和岗位的匹配程度,从而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缺乏依据。

(3)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发电企业对领导考核实行三项责任制,即安全生产、党风廉政、资产运营,其中安全生产摆在首要位置,缺乏激励领导者创新管理方法和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考核指标。员工绩效考核采取的360度评价也存在问题,由于部门之间沟通少,员工之间相互不认识,很难做到公正、客观、公平;其次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和内敛的作风,怕矛盾、怕冲突,抱着一团和气,给对方考评时追求无差别趋同,普遍给高分,使得考核失去意义。

(4)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发电企业设置的考核指标难以分解,例如发电量,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煤炭的质量、机组的出力情况、煤耗指标的限制等等,将其作为发电企业绩效考核指标,难分解到各个部门,考核的标准也难以确定。

(5)绩效管理缺乏相应的支撑。由于缺乏对绩效管理重要性和系统性的认识,企业绩效考核就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只要配合着提供点相应的资料和考核结果就够了。员工间进行评价时,只要根据主观印象打分,草率了事,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各部门都抵触绩效考核,大家认为考核是一种费时费力又不增值的活动,都不积极配合,使得绩效管理难上加难。

(6)绩效管理没有形成闭环管理。考核者由于怕影响士气,激化员工矛盾,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员工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分析,没有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绩效管理没有形成闭环管理,导致员工不知道从哪,如何改进自己的绩效。

(7)绩效考核缺乏激励作用。绩效考核结果没有与员工的岗位调整、针对性培训和职业生涯设计等进行挂钩,考核奖励力度不大,绩效工资只占员工薪酬很小的一部分。

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发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2.1 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和企业现有的绩效管理是不冲突的,它是对现有管理的完善和补充。现有的绩效考核用的考核指标是量化的、着眼于过去的,而胜任力指标不像财务指标等定量指标可以直接观察和量化,它是通过组织和员工行为表现出来的,胜任力评估更重视品质,范围更广,着眼于未来。胜任力是绩效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绩效考核结果的内在依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为绩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而目标实现为胜任力的测评提供了实证。

2.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和程序

要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首先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岗位说明书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建立员工的胜任力模型。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要建立胜任力模型,工作程序化和简单化的员工没有必要建模,如运行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等。只有那些需要大量的非程序化的脑力劳动,工作灵活性、协调性强的人,如高层管理者、职能管理者、技术管理者等等。模型建成后,根据发电企业的战略和模型进行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绩效跟踪、沟通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等。胜任力不仅仅是绩效管理的内容,也是实现各个环节的依据。

3 实例

下面以发电企业的点检员为例,研究点检岗位的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

3.1 电厂目前针对点检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xx电厂目前实行的是综合考核制度,考核的范围包括安全文明生产、生产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活后勤服务。没有为员工建立单独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为奖励惩罚制,根据工作岗位说明书,对没有达到岗位职责要求的进行处罚,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者员工进行现金奖励,对发生事故或者违章操作按情节轻重,对相关部门、员工进行罚款。例如,针对点检员,在设备缺陷处理中,应该由点检员发现的缺陷,由于检查不周,未能及时发现而被其他人员发现的缺陷,每次扣罚责任单位50元,夜班加倍;因缺陷发现不及时而造成设备损坏等,扣罚责任单位每次500~1000元;点检员及设备部班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填写的缺陷确认完毕,确认不及时,每超过1小时,扣罚责任人20元,超过24小时的,扣罚责任人100元,因此造成严重后果的,扣罚责任单位1000元。这种考核制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缺乏激励作用,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员工的成长和职业发展,从而影响电厂的盈利和发展。

3.2 点检岗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

点检岗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计划到反馈,是一个闭环管理。每个环节都相互穿插,相互联系,见图1。

(1)绩效计划的建立。点检员工的目标应该由绩效管理委员会、设备部部长和点检员自己根据企业战略和工作特征设定点检员工的工作目标和胜任力目标。工作目标的内容包含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费用、检修质量等,胜任力目标应该根据已建立的点检岗位胜任力模型和员工已有的胜任力来设定。制定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1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过程

图2绩效计划制定过程

(2)绩效监督跟踪。绩效计划制定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点检员表现有时会和原来设定的目标发生一定的偏差,需要绩效管理委员和其直线领导根据厂级监控的实时数据或者点检员的关键行为,及时帮助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明确哪些知识技能和胜任力需要完善。通过双向沟通,直线领导可以给出改进意见,避免问题积累带来不良后果。在绩效跟踪中,绩效管理委员和其直线领导应该把重点放在员工的胜任力发展上面。如果是技能和知识方面的不足,直线主管应该适时安排培训和指导,如果是个性要素方面的不足,则要通过组织文化和职业发展生涯设计对其进行指导,并反思员工的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3)绩效考核。点检员的绩效考核是员工本人、直线领导、绩效管理委员会、同事、直属下级对其在考核期内可观察到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考核,其中工作结果是根据业绩是否达到绩效目标来衡量,可以从设备状态、成本费用节约程度、工作成绩三个方面选取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考评。行为考核的评价工具是工作行为评价问卷,是由员工本人、直线领导、绩效管理委员会、同事、直属下级根据胜任力模型所包含的行为特征,对其在考核期表现的行为进行量化评价。对员工行为考核评价要以匿名的形式进行,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中庸思想。对考核结果要进行公示,体现考核的公正公平和透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和考评的积极性。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 = 工作业绩考核结果€?0% + 工作行为考核结果€?0%

有直属下属的员工工作行为考核结果 = 绩效管理委员会考核€?0% + 直线领导考核€?0% + 直属下级考核€?0% + 员工自己考核€?% + 同事考核€?%

没有直属下属的员工工作行为考核结果 = 绩效管理委员会考核€?0% + 直线领导考核€?0% + 员工自己考核€?% + 同事考核€?%

(4)绩效结果反馈和使用。对点检员进行考核后,要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员工,并且根据考核的结果和员工进行沟通,制定下一个考核期的计划。如果考核结果不理想,就要分析是胜任力不足引起的还是环境等员工难以控制的因素引起的。当然,如果考核结果优异,就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考核结果连续三次达到优秀的员工薪点提高一个档次,年终考核最优者给予特殊奖励,并作为内部竞聘的依据。

4 小结

胜任力理论和方法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它是绩效实现的依据,而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胜任力模型建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鉴于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因此,要不断地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修正胜任力模型,使得员工胜任力和岗位胜任力以及组织胜任力更加匹配,从而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和企业特有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企业内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2]黄勋敬.赢在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崔建军.新型发电企业的绩效考核[J].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12):53-55.

[4]赵卫红.电力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研究[J].华东电力,2004.32(3):39-41.

[5]仲理峰,时堪.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2(3):15-19.

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对发电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业财融合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制定了提升发电企业业财融合水平的策略,对提升发电企业的综合性发展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业财融合;发电企业;经营管理

业财融合的有效实施是保证发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得到持续提升的基础。通过对发电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及经营管理需求的分析,建立統一的标准和流程,加强业务及财务之间的横向沟通和深度融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如何制定业财融合的具体措施,避免数据和信息割裂是很多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制定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业财融合在发电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应用存在的不足

(一)业务与财务的契合程度较低

从发电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工作来看,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存在关联性较差的问题,财务控制和业务管理脱节,难以凭借财务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准确决策。同时,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分析角度的差异对业务契合程度不高,在进行数据分析等基础性工作设计的过程中,影响数据资源的合理控制实现对业财融合基础条件的优化构建。推进业财融合策略的设计对于数据资源的分析价值关注程度不足,无法在财务数据分析方面取得进展,融合程度不高,也使得基础性财务工作的业务量难以得到有效缩减。

(二)信息技术资源的融合应用水平较差

业财融合嵌人关键控制活动领域,是凸显业财融合重要价值的关键。从现有的业财融合贯彻情况来看,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是充分开发业财融合价值的关键。但是,一些发电企业在进行业财融合方案构建的过程中,对于财政数据资源的应用不够充分,缺乏对信息化系统建设需求的有效关注,无法在信息化手段创新构建过程中,实现对财务数据的完整提取应用,无法保证业财融合工作得到技术层面的更大支持,难以为发电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手段提供经验支持。一些信息技术融合方案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财务数据及业务内容的展示方式创新存在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动态信息整合优势无法得到凸显,难以为信息技术资源的高质量融合应用提供更大保障。

二、业财融合在发电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优化应用策略

(一)提升业务与财务的契合程度

业务与财务的契合程度是决定业财融合策略实施质量的基础。一定要结合发电企业现有的业务和财务工作运行特点,对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状态进行研究,使业务与财务的契合程度可以得到有效优化。尤其要对经营过程中的关键性业务进行分析改良。比如,火电单位的燃料的采购核算是保证生产运营的关键,因此,从燃料采购角度出发,对采购成本支出、耗用、管理情况一系列指标进行监控,最终到通过财务数据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使业务人员及时掌握业务对财务成果的影响,使经营管理者做出决策,防止业务行为偏离效益导向。在制定具体策略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对电力企业关键业务需求的关注,使业务融合工作能够充分结合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构建,让财务工作范围不仅局限在财务部门,而要渗透延伸到相关业务端,要强化对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方案的关注,通过加强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价值建设,使处理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适应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需要,为业务和财务工作契合程度的优化提供帮助。

(二)提高信息技术资源的融合应用水平

发电企业业财融合策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待整合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研究,使信息技术资源的构建可以为业财融合提供更加具体的支持。将业财融合嵌人关键控制.活动领域,是凸显业财融合重要价值的关键。从现有的业财融合贯彻情况来看,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是充分开发业财融合价值的关键。从内部控制水平的变化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整合以及会计内部流程的协同控制,都可以为会计信息的优化应用提供帮助。在标准化制度得到构建的情况下,业财融合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驱动。发电企业在创新业务整合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将明确业财融合因素作为提升经营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手段,确保业务融合工作的实施可以在高价值因素的融合之下,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推.进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在资源整合效率方面的作用予以研究,使信息化技术可以在融合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信息系统的高质量构建,并使繁杂的财务数据可以得到高水平的整合应用。

三、结论

业财融合目前已经在很多企业实施并取得了较大的实践价值。加强对发电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条件的关注,并.对业财融合策略的实施价值进行研究,制定提升发电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质量的具体策略,对提升发电企业的综合性发展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劼.浅析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财务稽核工作的转型发展[J].成功营销,2018(10):72.

[2]悦雨.基于业财融合视角下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3):134.

作者简介:

楼丽,大唐贵州发电有限公司燃料分公司,贵州贵阳。

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电力市场的高速增长与发电企业的缓慢积累是当前发电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EVA的管理理念,从提高存量资产的资本回报率、引入增量资产EVA全寿命考核、优化资本结构及增强资本弹性四个方面,提出发电企业在EVA理念下实现理性增长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国内其他资金密集型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实现理性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发电企业;EVA管理;资本结构;融资方式

作者简介:闫军芳(1971-),女,山西天镇人,北京汉慈投资有限公司,会计师。(北京 102200)

2009年12月28日,国资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决定从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三任期(2010~2012)开始将全面推行EVA考核体系。这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业绩考核从以利润为核心上升到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重大转变,它意味着中央企业的管理模式将由战略管理转型为价值管理,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关注点已由资产规模和利润转移到以EVA为导向的价值创造能力。

发电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发电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发电企业如何在国资委倡导的EVA先进管理理念下理性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发电企业当前的行业背景及突出问题

1.行业发展背景

电力弹性系数作为宏观经济学中反映电力工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总趋势的概括性指标,是衡量电力发展是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世界各国长时期的电力工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来看,合理的电力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

来自国网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后20年我国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新增电量将达6.2万亿千瓦时,新增负荷将达10.7亿千瓦。201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3万亿千瓦时,最大负荷10.1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6%和8.9%;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8.3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率为5.6%;从人均用电量来看,我国人均用电量水平远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未来增长空间巨大。现阶段中国电力弹性系数为0.95,即电力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为0.95。据国网预计,2015年全国装机容量将达到14.7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9%,“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6%,2030年将达到24.7亿千瓦。[1]

2.发电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发电企业资本回报率参差不齐。电力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在上述行业发展背景下,各发电企业的积极反应便是加快电源建设、增加发电能力。因此近几年行业资产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大部分发电企业年资产规模增长率超过了10%。但资产规模的扩张并不等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增强,由于长期以来中央企业的考核方式均是以利润为核心,大部分发电企业在规模与利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各发电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却参差不齐,尽管有些发电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快速发展中兼顾电源结构的优化,但是如何实现资产规模与资本回报率的协调发展,将是大部分发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2)发电企业积累减缓,难以支撑市场的高速发展。近几年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火电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电价提升空间有限,而火电企业又面临燃料价格上涨的困扰,尽管电力技术的发展使得发电煤耗与供电煤耗等技术指标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依然无法弥补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火电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企业的经营积累非常有限。电力企业的经营积累逐步放缓与电力市场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企业很难通过自身经营积累来支撑市场高速发展的需求。随着EVA考核的引入,股权资本不再是“免费”的资本,发电企业必须理性解决资产规模增长与合理融资的协调问题。

(3)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2008年以来,国内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据统计,2009 年我国发电行业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0.02%,超过了位居工业行业第一的石油加工与炼焦业的68.76%,行业资产负债率排名第一。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2002年五大发电集团成立时资产负债率平均在67%左右,经过几年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五大发电集团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85.4%,发电企业已进入风险攀升阶段。[2]

从发电企业的资本与资产匹配度来看,发电企业呈现出流动负债比例偏高,长期负债与权益比率偏低,与发电企业以长期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匹配度很难有效匹配。企业的短期资本不仅支持短期资产的运行,还支持了相当一部分长期资产,流动负债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融资成本,但企业要使用过量的短期债务来维持正常的运营,必然会增加短期偿债压力,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影响了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因此长远来看,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是每个发电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EVA理念倡导的发展模式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 Added)的缩写。它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推出并逐步风行的一种经营业绩考核工具,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克·莫迪格莱尼关于公司价值的模型。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公司正式推出EVA体系。EVA是指企业经营产生的税后净利润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后的剩余部分。直接表现为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所有资本成本的差额。

从历史的角度看,会计准则下会计报表主要是给债权人看的,更偏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债权人关心的事情与股东及管理层不同,资产负债表并没有按照“永续经营原则”提供一个股东资本度量的指标,就像纽约大学会计学教授巴鲁克·列夫关于会计失真问题的概括:“公司会计数据和市场价值之间的联系不仅脆弱,而且还在继续恶化。概括地说,会计数据与资本市场价值之间的脆弱联系表明,财务报告的用处是相当有限的”。[3]

正是由于会计报告的上述缺陷,从股东和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特别需要一种业绩度量指标,这种指标能够逐月显示管理者的决策是否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并且需要将自己占用的资源与他们创造的收益对应起来,以便及时获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EVA恰恰能满足这种需求,EVA方法不同于会计利润的最大特点是承认了企业的全部资金成本,通过把会计利润调整为经济利润,把会计账面价值的资产调整为经济账面价值的资本,解决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存在的偏离实际经营情况的问题。同时因为调整后税后净营业利润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整后资本也更好地反映了股东和债权人的资本投入,EVA的理念也更便于股东与管理者理解与接受。

国资委在对第三任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细则中,结合中国国情修订了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如下:[4]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税后净营业利润与资本占用的比例即资本回报率,计算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调整后资本×资本回报率-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调整后资本×(资本回报率-平均资本成本率)

=调整后资本×EVA回报率

其中:EVA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平均资本成本率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EVA价值创造的前提是EVA回报率大于“0”,即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必须超出资本成本率,在此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经营规模决定了EVA的大小。为此,以下将立足发电企业实际,重点从提高存量资产资本回报率、资产规模增长与资本结构协调发展以及增加企业财务弹性、降低资本成本率等方面协助企业实现EVA理念下的理性增长。

三、发电企业在EVA理念下实现理性增长的思路

EVA的理念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发电企业长期以来对利润指标的偏好,以及在经营管理理念、融资方式上的惯性思维,很难马上将EVA的思想自如地运用于实际。为能更好地实现EVA理念下发电企业的理性增长,结合发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在实施EVA的管理中需要关注以下事项:

1.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存量资产的资本回报率

电力作为重要的上游能源,因其价格波动将会影响到下游许多行业的生产成本,所以控制电价一直是国家预防经济过热及通胀的措施之一。以火电为主导的发电行业长期面临“计划电、市场煤”的双重挤压,发电企业要想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变其生存状况,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本回报率显得尤为重要。

发电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固定资产占比高、回收期长等特点。大部分发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或其他方面因素形成除发电之外的其他存量资产,即便是以发电为核心的主业资产其收益质量与资产规模水平也良莠不齐,因此实施EVA价值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每项长期资产(可以作为独立考核单元的一组或者一类资产)的资本回报有效性。以下将波士顿矩阵原理与EVA管理理论相结合,以分析资产回报的有效性,并通过资产回报的有效性分析来优化企业的存量资产结构。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定义了市场价值增长与EVA回报率两个维度,据此可以将企业的存量资产分为四个象限:幼童、瘦狗、明星与现金牛。[5]

图1中的第1、2项资产EVA回报率小于0,但是市场在高速增长,只要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且具有资源优势,预计将来可以实现价值增长,因此可以考虑采取增长战略,否则应该减少资产占用;第3、4项资产是由幼童型资产继续投资发展起来的明星资产,EVA回报率大于0,但因为市场在高速发展,企业必须继续投入,因此企业应采用增长战略,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可以发展为现金牛的资产上;第5、6项资产是企业实现EVA价值的源泉,由于市场已经成熟,企业不必大量投资来扩展规模,应采用稳定战略;第7、8项资产属于蚕食股东财富的资产,这类资产常常是微利经营,但是企业不忍放弃,由于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是得不偿失的,企业应采用收缩战略,尽快出售或清算,以便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利的领域。

通过上述矩阵分析,可以帮助发电企业厘清存量资产的价值创造现状,并指明哪些资产是有效的,哪些资产宜于从资产组合中剔除,从而使公司的资产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存量资产的资本回报率。

在利润导向下,发电企业的短期资产如应收账款、存货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EVA创造能力,因此,企业在优化长期资产结构时应高度重视企业短期资产的管理,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减少企业流动资产的占用来提高企业的资本回报率。

2.增量资产引入EVA全寿命管理考核

在电力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幼童资产及明星资产,波士顿原理也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简单的方法。即通过对资产的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率进行比较,综合考虑项目投入资本总额,来确定增长战略中各类资产的优先次序,如图2所示。

图2很直观地展示了增量资产的优先投入顺序,在备选方案中只有项目A、B、C符合EVA价值投资的标准,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资产增加的顺序是A→B→C。实践中由于项目的资本回报率会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为使资产投入更加理性,在此须引入增量资产的全寿命EVA考核,这样便于管理者在投入资产之时就能全面考虑企业的资金成本,EVA管理对这种战略性资产不是从资本投入之日就开始扣减资本成本,而是先在“在建工程”中搁置起来(含资本化利息费用),在带来经营利润时再考虑其资金成本。这样可以鼓励管理者积极考虑长期投资的机会,同时让管理者从开始就了解他们将为资产投入的资本负责,从而实现资产的理性增长。

3.资产规模扩张兼顾优化资本结构

由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等原因,近年来发电企业除以自建与扩建的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外,企业并购也逐步成为发电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主要方式。并购的根本动因是增加企业价值,也就是为股东创造财富。按照并购支付的方式可以划分为:现金购买式并购、承债式并购、股份交换式并购。[6]笔者认为股份交换式并购对于改善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由于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二是由于并购后资产规模扩大,改善了公司的资本结构,企业实现再融资也将变得容易。

股份交换式并购一般有“股份换资产”与“股份换股份”两种情况。目前发电企业应用比较多的定向增发即是股份交换式并购中的“以股权换资产”,通过定向增发引进大股东的优质资产,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改善发电企业的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当然,在企业并购中并非所有的并购资产对并购后的企业都有效,因此对并购中产生的低效或者闲置资产可以按照本文对存量资产的整合思路进行二次优化,实现每一分资本占用都能产生其应有的收益。

4.加强企业的内部融资,增强企业的资本弹性

根据EVA的价值计算公式,EVA回报率大于“0”是企业实现经济增加值的前提。EVA回报率越大,企业的EVA值越大。由于EVA回报率是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率的差额,因此不仅需要通过提高资本回报率来增加企业价值,合理降低资本成本率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国资委考核中使用了统一的资本成本率,但由于统一的资本成本率并没有揭示不同企业间的风险与差异,就企业管理者而言必须立足发电企业实际,结合自身企业的资产经营特点,通过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率。资本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7]

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率=×KL×(1-T)+×KE

式中:L为企业负债的市场价值;E为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KL为企业负债的税前成本;KE为企业权益的资本成本;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

由上述公式可知,资本成本率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各类资本的资本成本及其资本结构,各类资本的资本成本更多地取决于资本市场的状况,因此通过合理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是发电企业的重大课题。

由于不同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资金成本,为了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取得所需资金,企业应分析和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组合。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顺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因为内部融资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成本相对较低、风险最小,因此应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只有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企业才能转向外部融资。通过对我国发电类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研究发现,我国发电企业融资顺序与优序融资的顺序正好相反。由于企业的融资结构不能与企业的资产规模相适应,导致财务弹性越来越差,所以通过拓宽发电企业的内部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显得尤为重要。

发电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高内部融资:一是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处置企业的低效资产与增强企业资产的收益能力,逐步改善发电企业内部积累不足的局面;二是逐步引入EVA薪酬考核计划,增加或提高发电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使其切身利益与公司长期利益挂钩。这样通过拓宽发电企业内部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强企业资本结构的适应度,为公司外部融资提供良好的信誉保障,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率也将逐步降低,使企业的再融资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不管发电企业采取何种增长形式,只要关注到所有的资本占用均有资本成本,企业就会努力提高资本回报率并合理降低资本成本。这样企业的存量资产结构就会逐步优化、增量资产效率就会逐步提高,由此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也会逐步增强,资本结构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发电企业会在EVA管理理念下实现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十二五”用电量年均增长8.6%[N].中国证券报,2011-09-23.

[2]殷红军.发电企业负债率高企成因及应对[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8).

[3][美]A·I·埃巴.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国资委业绩考核局、毕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企业价值创造之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谭忠富,候建朝,王成文,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更好的保证供电稳定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已成为电力企业工作重点,也是社会对电力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发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探索出了一条高效、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发电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效率。

【关键词】计划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技术

在电力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实施厂网分离、竞价上网已成为当今电力企业工作的核心,也是形成政企分开、公平竞争电力市场的关键。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的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发展任务给电力企业带来发展新思路的同时,也赋予了电力企业发展新任务,以计划管理为核心、信息编制为基础、条件控制为策略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渐成为电力企业工作重点,也是电力工作者必须面临和研究的内容。

一、发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发电企业作为电力生产的源头,其工作安全、高效、可靠至关重要,是实现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电能需求也越来越高,发电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这给发电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工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当今社会现状,我国发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看似大部分发电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是由于发电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科学、管理方法不严谨以及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使得这些信息化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深入的开展,大多都流于形式,传统的发电企业管理模式仍然处于企业工作的主导地位。面对这种情况,发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许多的管理系统出现了老龄化现象。就现有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它通常都将重点置放在业务开展阶段,仅仅是按照企业当前的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开展工作的,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管理,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过去陈旧、落后的管理制度在发电企业日常经营和工作中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电力管理模式并没有出现太大的转变。

2、信息化建设基础缺乏

在过去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都将重点放在业务上面,加之本身对发电企业生产、管理等复杂工作缺乏系统认识,导致企业规划与管理策略设计存在问题,给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造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国内目前许多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都是通过不同信息系统相互沟通形成的,虽然这些子系统看似组合成为一个复杂、综合的管理体系,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很多需要沟通、交流、共享的信息受到限制,并没有被可靠的连接成为一体,造成了管理信息传递存在问题。

3、缺乏全局性观念

在过去的发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中,由于工作人员对发电行业的全局规划、细节以及标准建设认识不够,使得整个系统操作难度大,系统管理体系单一。虽然许多发电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做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传统的系统庞大、复杂以及缺乏有效认识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在大多管理系统还存在追求重点、放弃细节的现象。

二、发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要点

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得出,一个合理、科学的电力信息化管理制度能有效的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及社会效益,并且实现企业风险规避、方便控制、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工作目的。基于这些要求,在当今发电企业工作中开展信息化管理可谓势在必行,具体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要点如下。

1、实现标准化管理

在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全面结合管理学工作原理,利用已经提出的标准化管理策略和理念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但是对于发电企业而言,由于企业工作本身存在的特殊性,因此在管理中应该将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都纳入其中,如设备检查、设备运行监控、配件采购等,这些管理措施的开展之际关系到设备的使用耐久性与运行稳定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格局这些内容建立相应的管理路程,科学、细致的开展每一项业务,且让这些業务符合当今实际发展的要求。同时发电企业的管理工作本身是由若干个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每一个子系统之间有存在差异,因此在管理中还要将这些环节进行分析和处理,从根本上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从而达到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2、采用ERP管理模式

ERP管理是当今企业管理工作中常见内容,它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发电企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行业,在其工作中开展ERP管理效果突出,作用明显,它的管理模式是从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人力管理的基础上,引入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等新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综合、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流程,让整个管理工作得到系统、科学的落实。尤其是对火力发电厂管理工作而言,这种管理方法的应用有效规范了发电厂燃料系统、发电系统、供电系统等多个不同内容的管理流程,让整个发电厂工作效率得到有效保证。细节决定成败,只要我们在发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做好各方管理内容,从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要求着手,将每一个管理内容都落到使出,那么我们坚信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作用必然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我国发电事业也必然会更好、更稳定的前进。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电力公司的体制改革的深入,火力发电企业己面临着打破垄断走向竞争的格局,信息化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包括人员)进行全方位改造,重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技术应用和革新,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全新管理革命。

参考文献

[1]黄健.集成信息系统在抽水蓄能电站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周宏韬.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质量信息管理水平——浅述奥克斯集团质量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方式[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

[3]邵家玉,张国华,戴施华.电厂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研究[A].江苏省自动化学会七届四次理事会暨2004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4.

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对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属于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文章从企业的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异同点的认识。最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提升人本管理水平、强化制度规制机制、重视文化基因传承、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等四个方面展开的对策构建。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现实困境;对策;我国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构建起符合国情的企业安全文化(以下简称:安全文化)已成为管理者需要直面的课题。从对“安全文化”的概念界定来看,国内外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根据我国学者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全员性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理念、员工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安全性特征、以及构成和影响社会、自然、企业环境、生产秩序的企业安全氛围等的总和。从中不难发现,对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实则属于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与我们所熟悉的安全生产不同,安全文化的构建将形成企业经营发展的“软实力”。也正因如此,在构建安全文化时必然会涉及到企业内在“意识形态”的重构,以及组织生态系统的调整。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做以下讨论。

1 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1 企业竞争环境导致的现实困境

由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可知,安全文化建设须建立在企业的物质基础之上。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物质基础又集中反映在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之中。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普遍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各类型企业也必然遭遇到了经营效益下滑的风险。从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企业的竞争环境。那么恶化后的竞争环境对安全文化建设又带来了怎样的困境呢。不难理解,在企业全员聚焦于增强盈利能力的情况下,安全生产似乎成为了一种“口号”,而难以将其上升为一种文化积淀。

1.2 企业制度环境导致的现实困境

这里的“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就企业制度环境所导致的困境而言,可分别从这两大制度类型上来考察。

①正式制度环境因素。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要遵循圈层原理,即需要从制度文化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然而,在当前压缩产能水平、提升产能结构的压力下,我国企业普遍聚焦于构建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也在绩效考核上配合了这一点。

②非正式制度环境因素。与正式制度环境不同,非正式制度环境是自发形成,并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实践表明,我国企业员工在不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的情况下,难以理解安全文化的内涵,更不要说对安全文化重要价值的认识了。

以上从两个方面所做的现实困境分析表明,在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制约条件。就解决当前困境的思路来看,则需要利用企业文化的构建原理,来综合消除客观和主观方面所带来的干扰源。

2 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点与区别

在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原理的同时,还需要认清二者的异同。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质。因此,下面将就二者的异同点进行梳理。

2.1 二者的共同点

①理论层面。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都需要借助“传承”来实现基因的保存与传递。这也就表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在长期中逐渐形成。

②实践层面。前面也已经提到,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遵循圈层原理。企业文化作为总括的文化系统,在建设实践中需要逐次完成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构建。与此相似,企业安全文化也需要完成由“看得见”到“看不见”的转变。

2.2 二者的区别

梳理现阶段的相关文献可知,许多作者将企业安全文化看作为企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从而放大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从功能结构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侧重于形成企业内在的凝聚力和员工趋同的心理素质。而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出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则需要建构起:“影响社会、自然、企业环境、生产秩序的企业安全氛围”。可见,企业安全文化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正是由于存在着显著的正外部性,便相对增大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难度。

需要指出,当前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从对其概念界定的多元化倾向上也可见一斑。但我们也应建立起文化自信,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还应在企业充分推广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安全观。

3 基于国际经验下的对策构建

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上十分重视制度文化构建,这也与西方社会重视契约的文化背景有关。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70年代初期就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法》。从美国杜邦公司的经验来看,在其生存发展的200多年的历史中,就是把安全上升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倡导安全、职业道德、环保与健康及对人的尊重,从而成为公司发展历史的进程中永不动摇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转化人的观念,不是以一种强硬的方法往人的头脑中去贯穿法规和条文,而是结合人的自身特点,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安全环境,使人的自身素质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传统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转化。

由此,基于国际经验下的对策可从以下4个方面。

3.1 提升人本管理水平

“人本管理”作为舶来品已逐渐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应用。但从应用效果来看,其中的功利性仍不乏鲜见。这种功利性的产生根源可归因于,我国企业部分管理者对员工的人性假设仍是“经济人”。这样一来,必然习惯于采取说教的方式来解决安全生产的问题。为此,提升人本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与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员工真切感受到管理者为员工的安全着想,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安全生产来为企业的发展着想。

3.2 强化制度规制机制

杜邦公司所获得成就是我国企业无法复制的,其中就包括美国人所崇尚的契约精神。因此,我们在正视这一情形的同时,便需要借助制度高压来规制非安全行为的产生。从安全文化的建设路径来看,这里属于制度文化建设。结合现实问题,强化制度规制机制的关键在于旗帜鲜明的履行奖惩办法。前面谈到了我国企业所存在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为此需要通过引入“声誉约束机制”来克服“法不责众”的弊端。

3.3 重视文化基因传承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下去,从而实现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的转变。为此,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安全文化基因的传承。具体的做法包括:①管理者不应因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恶化,而弱化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②管理者应认识到安全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价值,并努力使其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集合。

3.4 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员工岗位安全意识培训中,需要充分挖掘传统安全文化元素,从中来使员工产生共鸣。诸如,三思而后行、沉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文化元素,都能使员工在内心信念中形成安全生产意识。

4 结 语

本文认为,促进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从:提升人本管理水平、强化制度规制机制、重视文化基因传承、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等四个方面来展开。本文对我国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国际经验下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林建勤.搞好安全生产要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电业,2014,(3).

[2] 何永东.以“4H+E”模式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水力发电,2014,(9).

[3] 周晓帆.工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探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4,(1).

上一篇:银行贷款风险产生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府审计职能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