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范文

2023-12-31

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20世纪末,印度IT产业因帮助解决“千年虫”问题而在全球名声大振。如今,在经历了近10年的飞速发展、为印度商业创造了最大辉煌之后,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元贬值的影响,这个被誉为印度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产业正在逐渐失去发展动力,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受害者。

关键词:

次贷危机;印度IT产业响

1999年底,“千年虫”问题曾困扰全球,因为这个问题可能导致1999年底全球无数台电脑瘫痪的危险。在印度顶级软件服务公司印孚瑟公司、威普罗公司和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的引领下,一批印度企业因帮助解决了“千年虫”问题而在全球名声大振。在此后的10年里,印度IT产业的年均增长率经常高达40%以上。在高速增长的推动下,一个全球布局的科技外包行业在印度迅速形成,这一行业的诞生改变了全球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改变了世界看待印度的方式。

但是,2008年的全球性的次贷危机改变了这一切。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企业支出增长放缓,正在使印度IT产业最大的市场美国遭受损害,而美元走弱又使印度该行业的利润出现缩水。印度IT产业正受到次贷危机的不断冲击。

1 美国经济衰退是主要原因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美国新一轮经济衰退,是导致此次印度IT外包军团集体溃退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从汇率的角度看。从2006年开始,印度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障碍就已日渐显现。这些企业以印度卢比计算成本,而从那时起卢比兑美元开始不断升值。由于印度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大多以美元核算,所以卢比升值会使印度人的收入相对降低。与此同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和风险投资家对印度中小型科技公司的投资也开始枯竭,因为投资者对印度卢比升值和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感到担忧。2006年以后,由于汇率的原因,印度外包产业大量雇佣行为使就业市场上熟练的白领员工供应大为吃紧,这就推高了工资水平,同时提高了员工跳槽率,因为人们总是追求更高工资。为了确保能招募到足够的新人,印度的科技业巨头们正向职业培训和印度各大学的教育培训项目投入更多资金,变相增加了企业成本。

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对印度IT产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影响,并于2007年2月开始大规模爆发,引发美国经济的新一轮衰退,并直接导致美国IT市场投资增长放缓。来自美国银行和汽车公司的订单“大幅度减少”时,次贷危机对美国IT市场的影响已经相当明显。

当然,这股经济浪潮也影响到了印度。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一项数据表明,早在2006年,美国在全球IT外包市场的比例就已经高达65%,年复合增长率稳居全球第一,这部分市场几乎被众多印度企业所垄断。此次经济衰退不仅给印度IT外包产业造成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而且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很多印度IT外包企业断粮。全球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冻结了新外包业务的发放,而印度外包业近一半的收入来自这些公司。在此次危机中,印度IT产业模式单一、外包企业一头独大、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弊病也暴露无疑。印度IT产业或许也将步入困境。

2 导致印度IT业衰退的其他因素

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的十多年间,外包产业的发展使印度和美国之间IT从业人员的劳动力成本比率由原来的低于1:6,迅速提高到1:3乃至1:1.5,外包产业造就的IT新贵阶层轻而易举地达到了他们的父辈可能穷其一生也未能达到的生活水准。但是与此同时,印度外包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迅速流失。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由于劳动成本持续走高并未在接包價格上得到足够体现,因此印度外包企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其二,印度IT企业在成本压力下被迫抬高接包价格,这使印度不仅面临传统市场被其他竞争者蚕食的局面,而且在开拓新市场时也不再具备绝对优势。目前,包括匈牙利、波兰在内的许多东欧国家,以及以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亚洲国家都开始挑战印度在全球软件外包产业的领袖地位。

从历史上看,印度目前正在重蹈另一个软件外包强国爱尔兰20多年前的覆辙。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同样面临着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困局。接包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让发包方选择了印度。但是,与此同时,爱尔兰也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和提升,转而承接更高附加值的软件设计和开发工作。但是,从印度的角度看,早在数年前,业内就发出过向价值链高端挺进的呼声,部分企业也曾经尝试将部分低附加值的外包项目转包给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但是迄今为止,成效仍不显著,而此次美国经济衰退更进一步压缩了印度IT外包产业转型的空间。

其次,当印度外包企业试图从内需中寻求脱困之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形势也毫不乐观。由于长期习惯于“客户思考,印度执行”的外包模式,对印度软件从业者的思维模式产生了负面影响。印度人在承接了大量国外软件外包的同时,也将创新和思考外包给了国外的客户。印度还没有学会如何生产自己的技术产品。这也导致印度国内大量针对IT行业的风险投资由于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转而流向酒店、零售等其他行业。

再次,尽管服务业的发展不像制造业那样,对物质和后勤设施的要求很高。但是,服务业对电力供应和通信基础设施等的依赖却很大。这正是印度目前的“软肋”所在。在快速增长的IT业和商业流程外包等领域,基础设施也制约其增长。因为可靠的电力供应,有效和廉价的电信服务以及获得风险资本的可能性,对IT部门发展都非常重要。但是,印度全国的电信密度(电信用户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仍然只有20%左右,而且在电信管制机构之间也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推进电力方面的改革,面临的困难就更大。

最后,制造业的落后,也是印度目前IT服务业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IT部门、金融、电信、运输等服务部门可以通过较强的前后向联系促进制造业的增长一样,服务业的持续增长也需要一个不断增长的制造业基础。这点在当今世界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印度制造业仍面临着诸多不利的条件。印度制造业起步也相对较晚,错过了20世纪70、80年代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期,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跟上了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通过发展服务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与已渐成气候的服务业相比,其制造业的被动局面仍是显而易见的。

3 印度自身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努力

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印度自身也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和危机。

第一,印度的工资上涨、货币升值以及居高不下的员工流失率等所有不利因素,都增加了印度科技公司寻找其他收入来源的压力。这些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自行开发产品,然后努力将其兜售给客户,降低对被动式科技服务的依赖。这点是有原因的。印度此时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方法。这点也是值得我们中国所借鉴的。

第二,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争在IT服务外包业的产业链的上游获得一席之地。印度的软件外包的内容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已经从最初的软件编码和应用软件开发、发展到系统集成、基础设施管理。在软件维护和服务上,从最初的对单个产品的初级阶段的维护发展到向全系列软件外包继承方案和定制开发大型企业级应用软件过渡。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更突出了。很多印度大型软件公司开始承接金融服务、电信设备和制造业的全系列软件工程服务,力图在价值链的上游抢得一席之地。

第三,注重对就业者个人自身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其项目管理的能力,从而获得员工创造的最大利益。项目管理能力包括质量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内部运营管理能力。印度软件公司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印度的TCS、Infosys和Wipro等万人以上的大型软件公司,可以承接大型软件项目的全系列外包服务,其软件项目按合同完成率高达96%以上,对时间、质量、成本、过程控制的能力非常强;其次,印度软件从业人员的分析能力、营销意识、质量保证能力和诚信意识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此外,印度的英语语言优势克服了与客户交流的语言障碍。

第四,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印度承接软件设计外包起点早,经验要比中国丰富。20世纪末期,欧美的许多跨国公司将自己的非核心项目和服务发包出去,印度政府和公司看准了这一时机,大力开发欧美市场,并借助自身的人才和语言优势,占领了欧美软件外包市场的制高点。近期,英美两国对软件外包的反对情绪高涨,美国政府决定将公共部门的外包限制在本国公司范围内,此举对印度软件外包市场影响巨大。另外,随着爱尔兰、俄罗斯和中国等软件大国的强大,美国完全有可能逐步减小向印方发包,转向其他国家。印度认识到开拓国际发包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但考虑到本国市场的相对狭小、潜力有限,它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

4 结语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这次的金融危机,印度IT服务业确实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承受了一定得损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具有独特的语言传统以及十几年积累下的先发优势,印度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实力仍是首屈一指,领先地位仍然无人可以撼动。尽管美国经济衰退牵制了全球外包市场的高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软件产业链上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印度服务外包供应商正面临着外来的竞争,而且随着其它国家在服务外包领域的逐渐深入,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印度离岸外包企业想要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就必须认真地重新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缺陷,并重新调整自己的业务计划。它们除了面对现实没有其它选择,只有通过把握新的市场动态、创造赢得业务的新方法和提供具有附加值的服务让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满意。此次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危机为印度IT外包产业敲响了警钟,但是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具备强大软件研发实力的印度IT企业,其后续发展仍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霍泰稳.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简记[J].程序员,2006,(08).

[2]张斌.印度服务业市场开发的现状与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

[3]文富德.印度加速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与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6,(4).

[4] H. G.格鲁伯, M. A.迈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1993.

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纵观全球发展史,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愈加紧密,金融危机产生次数随之增多,因此,需制定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经济法实行的宗旨在于增强我国金融行业整体竞争力,推进金融体制优化升级,因而从经济法角度研究其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价值,提出其在金融风险防范领域的应用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法;金融风险;价值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波及全球,经济法的价值与重要性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得以体现,意味着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必须双管齐下,同时利用经济法调控金融市场,方可保障金融市场运行秩序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 经济法及金融风险的特点分析

1.1 经济法的特点分析

首先,经济法的显著特征之一便为具有持续健全性。我国金融运行环境受其影响,在法律层面得以被进行了有效的规范,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金融项目的发展,降低了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进而不断推动经济进步,凸显出经济法的持续健全特征[1]。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法的内容被不断更新充实,为提升经济法推行的实效性,应辅以多种手段及工具,识别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创造有利于开展经济活动的良好氛围,为金融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经济法涉及领域广泛。目前我国经济系统的多元性、综合性不断增强,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缺陷与不足的概率。经济法作为我国的核心法律体系,理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目前与将来的经济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处于经济法管理范畴下的行业数量不断扩充,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各种行为及活动具有较强的规范及监管作用。随着处于经济法管理范疇下的行业数量的不断扩充,将加倍突显经济法的重要影响,更方便我国各领域工作的开展。

1.2 金融风险的特点分析

按照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应格外注重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在社会经济进步过程中,各行各业密不可分。因此,需认识到金融风险对经济风险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地把控平衡其中的关系。一旦未能及时选择可行的控制方式,将产生更大的不可抗风险因素,引发金融风险。根据以往历史经验,不定时发生是金融风险的显著特征之一。例如,美国金融危机受次贷危机牵连,产生速度快,一旦国家无法承担资本运行,不但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大范围倒闭,国内金融的运行也将受此影响,最终导致国内金融风险的产生[2]。金融风险受各类要素影响,与生活紧密结合,且持续时间较长,将对国家与民众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若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终将产生金融危机。在风险累积过程中,若国家能快速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风险的继续产生与累积,可有效提高控制金融风险的概率,极大地便利后续金融风险处理工作的开展。

2 经济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不难发现,无论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亦或是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其产生的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法律层面存在漏洞。经济的发展无法脱离法律的保护,尤其当前正处于金融飞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企业或者个人均需在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的监管下开展各项交易与投资活动。经济法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效率价值,二为安全价值。

2.1 效率价值

在中国,大多数的法律学家一致认可经济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经济法与社会经济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政府在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市场经济效益问题的解决方法,应以社会主体为经济法基础,以获取最大社会经济利益为经济法目标,通过推行经济法,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益,带动中小规模企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

我国金融行业及宏观经济的快速成长,经济法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直接作用。譬如,一方面,经济发展趋势受经济法的指引与领导;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既可参照经济法监察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同时可按照经济法合理规范自身的运营行为,确保运营行为时刻处于经济法允许范围之内[3]。因此,在各类与经济有关的活动中,经济法均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规范与监督,即经济法的效率价值可体现在经济管理活动的整个流程中。单从经济领域观察,经济法凭借自身的效率价值,可快速筛选出市场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活动,从而选择与行业发展需求匹配的合理项目,科学分配市场中的各类资源,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因此,实施经济法有利于预防金融风险。

2.2 安全价值

我国社会发展道路上应重点预防金融风险,若金融风险预防力度降低或预防方式使用不当,将极易引发金融风险产生,不利于金融市场乃至整体社会的进步发展。安全是法律促进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目标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经济法需达成的安全价值目标是保障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前提。为预防金融风险的产生,确保金融业平稳发展,国家务必建立针对金融行业的管理机制。经济法的健全落实及对金融风险的预防与处理,均应使用平缓的方式进行[4]。就某种程度而言,金融风险形式多样,经济法同样使用方便灵巧,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使用作用平稳、持久的工具与手段预防金融风险。例如,可优先对我国境内的公共基础设备及公共项目加以完善,以消除产生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继而推行经济法,可更为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的产生。综上所述,合理实施经济法可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有效规避其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类风险,为金融公司的发展进步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 经济法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应用策略

3.1 全面强化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研究发现,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首要原因为政府监管工作不到位,金融市场缺乏政府力量支持,导致各类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金融市场中常出现因某家金融公司动荡引发金融市场整体动荡的问题。说明金融市场的监管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因此,政府在监管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应使用科学合理的手段积极调控金融市场,尤其对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管控力度。首先,政府应加强对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适当增加银监会及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权利,持续优化对金融型经济主体的监管模式;其次,政府应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改革引导,推动金融行业的信息公开透明化进程,确保金融市场始终处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内,以帮助政府监管部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2 全面强化对金融市场内部的监督管理

除加强政府部门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之外,建设合理的金融市场内部结构同样重要。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且欠缺之处多体现为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管工作无法满足金融企业的安全需求。因此,政府应帮助金融企业制定合理的内部监管机制,全面强化金融企业自身的监管工作,帮助金融企业顺利进行金融业务活动。同时,金融企业需接受来自企业外部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改善内部金融监管的环境与条件,及时止损,以促进企业的健康、穩定发展。

3.3 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树立正确价值观

保障经济安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经济安全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应从法律以及保障金融安全两方面开展工作,加快经济价值观的树立。首先,经济法的适用范围必须包括金融行业的经济安全,涵盖金融市场活动的方方面面,实现全方位管控。其次,金融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的前提为具备足够的资本进行金融业务,且金融企业关系和谐,所处金融环境健康、稳定。当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多方面的金融风险。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企业在面临此类情况时,必须举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降低或避免自身的利益损失。同时,金融企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法所规定的各类要求,合法经营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利用法律作为保护伞,为金融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打造合法、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3.4 加快完善金融行业有关的立法环境

通常情况下,经济法适用于大部分的市场经济环境。随着金融市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逐渐出现了经济法不再适用的问题。为建设长期健康、和谐的金融市场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经济法的优化调整力度,改善金融市场既有环境。首先,相关监管部门与单位应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工作,熟悉金融监管机制的运作方式与优缺点,同时吸取其他地区的金融市场监管经验,融会贯通,并结合国内金融市场形势,优化国内的金融监管机制。其次,在树立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框架时,应增加对金融企业的法律框架构建,要求政府其他部门参与金融法律的立法过程,征求多方的立法建议,保证立法内容的完整与有效性,为政府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参与金融市场提供法律支持,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速度。

3.5 加强经济法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

为加强经济法角度下金融风险监察管理力量,应提高网络信息科技普及度,借助各类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开展金融风险监管工作,加大对软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以保证风险监管基础设施符合科技监管的要求。此外,应以本国经济法为基础,学习国外优秀的法律法规,加强各类规章制度与先进数字化技术的组合,开发适用于我国的数字化金融工具,借此进行金融风险监管工作。同时,应以完善的经济法律法规为基础,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实施时产生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最优处置,并加强经济法角度下金融系统的内部协调性,防范不同的金融危机冲击互联网金融。全面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加快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目标。

3.6 基于经济法视角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金融行业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及隐蔽性两大特征,例如,就当前发展势头最佳的互联网金融业为例,以上两个特性更为明显。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监管难度更高,用户若无法全面了解互联网金融信息,极易在交易过程中上当受骗。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而言,首先,应立足于经济法角度注重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积极调动各个金融监管部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其次,P2P平台、网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除需注重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外,还需注重自身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确保用户可全面了解金融活动中包含的全部风险隐患,进而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合适的金融活动。最后,应从经营方案、管理方案中找寻经济法漏洞并对其进行完善,打造专业的风险管理用户信息系统,严格监管用户个人隐私数据,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外,互联网金融需注重与实体金融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确保互联网金融组织拥有与实体金融组织同等的法律地位与权益。

4 结语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金融市场的发展必然伴随大量的风险因素。尤其在缺少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的情况下,金融风险发生的次数将更为频繁,造成的金融破坏更为严重。目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仍不够完备与成熟,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与漏洞。因此,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全方位监管,利用经济法规范金融市场,引导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鲁篱.风险社会对经济法理论的挑战[J].现代法学,2019(01).

王腊梅.中国经济法的生成反思及完善路径——基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J].河北法学,2018(04).

单飞跃,薛克鹏,鲁篱,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笔谈[J].现代法学,2019(01).

董成惠.后危机时代警惕新自由主义复辟的经济法理性[J].学术探索,2018(10).

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9月危机加剧并向全球蔓延,截止今日对世界经济体的影响犹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本文力图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首先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仍存在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一、引 言

关于次贷危机的成因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内外研究分析,关于次贷危机成因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的研究比较少。

文力图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首先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仍存在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对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防范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贷危机的成因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及成因并吸取经验教训,对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为信用分数较低的个人,其首付比例较低、月供占收入比例较高。由于美国政府想带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所以想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但优质客户开发殆尽,于是低收入人群成为其目标客户。更重要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其他贷款高2%到3%,在巨额利润面前,许多金融机构禁不住诱惑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来,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在投行的设计下进入证券市场形成次级债,这些次级债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卖给全世界,在地产繁荣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被很好的掩盖着。但当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过热开始提息时,这种次级债演变成的次贷危机就愈演愈烈,利率大幅攀升导致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大加重,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甚至利息,次贷危机便产生了。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后,由于次级债卖向全球,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次贷危机的爆发有内外两个层面的原因。

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自身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内因。具体而言,次贷市场机构道德风险蔓延,经纪商、贷款公司或银行、贷款投资机构和证券化产品投资机构等各个主体,都存在于道德风险中,这个产业链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真正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

2、房地产市场状况及美国的利率环境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外因。多数次级抵押贷款基于浮动利率,一旦利率上升,次级抵押贷款人将面临无力还贷风险。第一,货币政策逆转,利率持续大幅提升,提息导致还贷成本巨增,超出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被诱发,在房市变冷、利率攀升的联合压力下,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增加。第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减少,房价下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并且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收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政策,对住房需求也产生了抑制,形成了房价下滑—利息提升—借款人还贷困难—贷款人收紧房贷—住房需求下降—房价继续下滑的循环紧缩链条。

除上述提及的原因以外,这次次贷危机的根源与往次危机是相同的,都是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而次贷危机的生产相对过剩表现为贷款导致的过度消费,而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手段,其结果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当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深远的,而且影响至今远远没有结束。

(一)通货膨胀严重

次贷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国30年来一直采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受阻,失业率上升,政府必须采用扩大信用规模的方法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然而扩大信用规模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物价便会上涨,而政府未能控制上涨,物价持续走高,于是通货膨胀便产生了。另外,受次贷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工业品生产成本激增,导致物价上涨。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

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格局下,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希腊出现经济危机导致了整个欧洲债务危机,后传导到爱尔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处于复苏期间的欧洲金融业带来了影响。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大。由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加之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其他贸易壁垒增加,很多企业面临外需减少,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减少。与此相反,毕业大学生每年的数量增加,供给大于需求,则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与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相比,人民币对各国货币的汇率中间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高达22%,与此同时,人民币对其他非美货币升值幅度也大大提高。虽然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人民币对外币升级幅度减缓,但是汇率在未来还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对人民币施压,以增加出口,平衡中美贸易失衡,增加本国就业。于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我们在分析此次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防重蹈覆辙。

(一)采取降低依赖的进出口战略

中国作为对美最大的贸易盈余国,必须降低对美的出口依赖,在危机面前进行主动调整,尽量减少对经济和国内出口企业的打击。中国必须主动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和进出口比例结构,逐渐减少顺差,适当创造顺差。中国应该积极谋求在东盟和拉美地区建立自贸区。

(二)采取策略性处理与美元关系的外汇储备战略

作为目前最大的对美贸易盈余国和最大的对美债务持有国,中国应该停止增加美元资产,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如战略性的增加黄金储备和白银储备,提高实物资产的储备。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实物资产,维持美元对人民币的适度稳定,是暂时维持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人民币国际化

产中国应建立可信的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黄金和多元储备支撑下的货币体系,实现未定的货币度量,为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做准备。在人民币发行体制中适当引入“锚”,逐步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发展稳定的人民币国际流通渠道,抓住时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延喜.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16.

[2]翟晨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19.

[3]王辉,闫冉冉.用四年后的视角重审次贷危机[J].资本市场,2001,(3).

[4]赵虎林.论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历史比较;本质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7年初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引发了一场席卷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而且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人们对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很多分析,普遍认为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不力是其中之一,如刘克崮(2007)、曹远征(2007)等。然而这些分析并没有揭露次贷危机的本质。为此,笔者将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与1929年以来的若干次金融危机对比,借助历史的框架进行分析,探讨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

二、金融危机的历史比较

二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据Lindgren、Garcia和Saal(1996)的统计,自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个国家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或危机。限于篇幅,本文选取影响较大的1929年大危机、1971-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危机、1987年美国股灾、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此次金融危机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29年大危机和其后几次危机区别很大,第一,美元还未充当国际货币,各国主要采用的是金本位或者银本位;第二,起源国——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没有巨额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也很低。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主要是实体经济危机引起的,当时的美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强劲,持续顺差而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但是其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在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英国经济停滞,日本经济危机频发,德国也背负巨额外债,由于金本位下能够支撑贸易和债务流动的货币数量有限,债务链条最终断裂,美国产出严重过剩,加之美国国内收入分配也失衡严重,无法靠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发了金融危机。当然信贷的增长对于股市等资产泡沫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大了这次危机的严重程度。

与此对应,其余几次危机有三个共同点:首先,都与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经常项目的巨额赤字有关;其次,美元都充当着世界货币的功能;最后,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由此出发可以得出结论:自从美元充当世界储备货币后,世界金融危机与美国过度供给美元造成世界货币失衡有必然的关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开始利用美元的独特地位大量发行货币。这可以从美联储公布的M2、M3上得到反映。由于美联储早在2006年就停止公布M3的数据,这里选取M2的数据变化来观察美国货币供应的数量和增长变化。M2 可以反映出金融机构信用膨胀的信息(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后,美元发行加速明显,1987年《广场协议》签订以后美元发行增速有所下滑,从1996年开始重新开始加速,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增速稍有回落,但2005年开始又开始加速。美元加速发行跟几次大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美国大幅度增发货币的背景是预算赤字不断上升,国债发行量增加,同时国际收支持续出现日益严重的贸易赤字,通过维持国际收支逆差为其国内预算赤字融资。

三、次贷危机的本质分析

通过上文对金融危机的历史比较,可以发现数次较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美国大量供给美元以弥补国内赤字有关。下面通过分析国际名义价格指数的持续加速上涨与国际真实价格指数不断下跌的长期严重背离,证明美国过度供给美元是次贷危机的本质。

(一)国际价格指数分析

这里分别用图2和图3进行分析。图2是过去52年路透—CRB指数的变化。指数编制当年(即1956年)到1970年期间,国际商品价格异常稳定,指数一直徘徊在基期水平100附近,价格波动的幅度非常小。197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商品价格剧烈上涨,并且连续出现了两次较大幅度的攀升。80年代初期到2001年,国际商品价格维持在前两次上升后的高位波动,2001年以来则又是新一轮价格上涨高峰。到2008年6月,该指数已经从2000年的210附近上涨至自其编制以来的最高水平615附近,涨幅达到193%。可见,从名义价格来看,在过去50年中,国际商品价格基本上经历了“平稳—攀升—在新的高位波动—继续攀升”这样一个变化历程。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商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正是商品价格新周期中的一个上升波段,即使将这个上升波段放到过去50年中来看,其涨幅仍然非常醒目。

但是从更长周期的角度或实际价格角度来看,全球商品价格变化却展现出一条不同的曲线,图3是1900年以来国际商品真实价格的变化情况,由图中可见价格总体趋势仍然是长期下跌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指数值48已经是百年来真实商品价格的最低点,比1900年的指数值129已经跌去了63%。

比较图1和图3不难发现,这种名义价格和真实价格长期趋势的背离跟美国不断增加货币发行造成的美元流动性过剩及其引起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关系紧密。

(二)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大量发行美元弥补赤字的经济模式虽然是一种内在不均衡模式,并且造成了全球范围内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但是通过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结构在短期又可以维持全球范围内的均衡。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直到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的短期繁荣是源于资源出口国资源价格上涨而外债大幅减少;贸易加工国低成本改善本国经济生态,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发达国家优质低价商品提升消费者福利。所以,巨量的美元货币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润滑迅猛增长的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作用。

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均衡无法维持。首先,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对外融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按照2007年美国对外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约为25%),当年新增的GDP不够用来偿还对外融资的利息,经常项目赤字难以为继。对内美国个人不断过度消费带来个人储蓄率的不断降低,对流动性的过度需求刺激了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膨胀,在利率环境和资本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个人偿还能力的改变极易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流动性。

其次,贸易加工国的产业结构制造化趋势明显,消费受到抑制。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面临本币升值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在国际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时也遇到压力,到一定的临界点以后反而会面临经常项目赤字的威胁(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泰国),同时依靠便宜的劳动力积累起的外汇储备大幅贬值,国家财富遭到美国为代表的债务国的变相掠夺。资源出口国过度依赖资源出口,产业结构失衡。

再次,本次金融危机和其余几次又有很大的不同。从结果来看,上述三次危机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美国所受的影响是短暂的,而本次金融危机美国不仅是危机的发源地而且本身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实体经济在前面所述的不均衡中积累了严重问题。2001年,在互联网繁荣的终结和“9·11”恐怖主义袭击的双重打击下,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向美国经济注入大量现金,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8月的3.5%骤降至2003年中期的1%。多年来美国政府乐于享受滥发美元获得的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等收益,逐步忽视了其实体经济,金融业特别是金融业利润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与此相反,制造业却越来越低。因此美联储这次信贷扩张增加的货币相当多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而是在过度金融创新的推波助澜下进入了房地产领域和金融市场。在美国历史上,1890年至2002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的增长率基本与其通货膨胀率相当。但到2007 年夏,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与其1995年相比上涨了70 %。

最后,美国凭借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主导的国际经济结构助长了美国普通家庭的过度消费。但普通美国家庭的收入并不能长期支撑这种过度消费,导致家庭部门的欠债越来越多,超过了美国GDP的90%和美国家庭部门可支配收入的130%。正是这种脆弱的金融状况给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急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货膨胀时,美联储又被迫进行货币政策的紧缩,直接导致整个金融链条首先在次贷这个承受力最低的环节被撕裂,引起整个金融系统信用的萎缩,金融体系从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冻结,最终发生了这次金融危机。

总之,次贷危机的本质原因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国作为世界货币的发行者滥发美元。不仅给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内外部失衡,而且通过流动性越来越强的全球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造成或加剧了其他国家的内外部失衡,在这种失衡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或者遇到一定的突发事件时,便爆发出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一个痛苦的再平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7

(12):1-7.

[2] 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4-11.

[3] 朱民,马欣. 新世纪的全球资源商品市场——价格飙升,波动,周期和趋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6(11-12).

[4] 朱安东,尹哲.长波理论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8(4).

[5] Lindgren, Garcia and Saal. Bank Soundnes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IMF,1996.

[6] Jeffrey D. Sachs. The Roots of America’s Financial Crisis. Project Syndicate,2008.

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积极采取货币政策来挽救深受打击的美国金融市场。但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传统性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影响,美联储开始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采取了一系列非传统性货币政策。文章从“流动性陷阱”理论出发,对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次贷危机 流动性陷阱 美联储 非传统性货币政策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美国金融市场遭受重创,导致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开始持续下调,并最终于2008年12月17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区间,然而美国貨币市场信用紧缩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至此,美国货币金融体系已然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这就意味着原有的传统性货币政策将无法有效地刺激经济。为了帮助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阴影,美联储调整了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的演变不仅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势必也会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一、“流动性陷阱”理论评析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以“流动性偏好”为代表的货币理论。在该理论中,凯恩斯首次阐述了“流动性陷阱”这一现象,因此,理论界也将其称之为“凯恩斯陷阱”。凯恩斯认为,在流动性偏好一定的条件下,一国货币当局可以利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使利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增加的效果,并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提高有效需求,使得国民收入和就业数量成倍增长。但他又指出存在一种极端情况:当利率降至某一水平后,“由于利息收入太低,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也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量,都会被巨大的货币需求所吞没,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流动性陷阱”。如图1所示,当利率降至r1后,货币需求曲线变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该直线部分即为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在此之前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可以导致的利率降低,如货币供给量从M1增加到M2,利率则从r0降低到r1。但进入到“流动性陷阱”范围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无法对利率产生影响,货币供给量M2增加到M3,而利率始终保持在r1未发生变化。由于利率保持不变,因此投资也不会产生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停止作用,货币政策失效。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和“流动性陷阱”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流动性陷阱”理论。根据当时日本的情况,克鲁格曼指出,“当一个经济体出现总需求连续下降,即使名义利率已经降到零(凯恩斯在分析“流动性陷阱”时只是强调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而并没有专门指出名义利率为零的情况),总需求仍然小于生产能力的状况时,那么就可以认为该经济体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此外,克鲁格曼还对传统的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理论进行了一些重要的修改:(1)在对“流动性陷阱”形成机制的分析中加入理性预期这一因素,将其本质归结为一个“信心”或预期问题。克鲁格曼指出虽然名义利率不能小于零,但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可以使实际利率成为负数,那么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树立起公众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帮助经济跳出“流动性陷阱”,这就意味着此时中央银行依然可以有所作为,而不是仅仅依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2)在开放条件下研究“流动性陷阱”问题。克鲁格曼认为由于各国间贸易的相互影响、汇率不能完全自由浮动等因素的影响,在开放条件下,“流动性陷阱”不仅仍旧可能出现,而且其形成机制更加复杂。(3)研究金融中介体系在“流动性陷阱”形成过程中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克鲁格曼认为金融中介体系(特别是银行系统)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心环节,因此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果该系统出现问题,如坏账增加、经营环境恶化、经营前景不明朗等情况,银行将出现惜贷行为,阻碍储蓄转化为投资需求的渠道,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这种影响在经济体陷入“流动性陷阱”时会特别明显。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衰退时期,当一国的货币当局不断调低利率至极低水平,甚至已经达到或接近零利率水平,而社会总需求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恢复,则可以判断该经济体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此时,传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已经无法达到刺激经济复苏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货币政策都已经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非传统货币政策帮助经济走出衰退。

二、美国传统性货币政策与“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次贷危机之前,美联储采取的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货币中介目标,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要工具的传统性货币政策。其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过程是:美联储下属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对联邦基金利率设定目标区间,并透过公开市场操作(在货币市场上买卖政府公债),以确保利率维持在此区间内。对于传统性货币政策而言,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实现的,即中央银行通过确定基准利率或贴现利率(对于美国而言调整基准利率比调整贴现利率更加有效)影响市场短期利率,进一步影响市场长期利率,因而导致国民经济中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就业、价格和名义产出。

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金融市场遭受重创,市场信心备受打击,导致流动性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在这一背景下,美联储不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期达到帮助经济恢复正常运行的目的。如表1所示,从2007年9月8日到2008年12月17日,美联储共十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最终使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的历史低点,而次贷危机却越演越烈,其负面影响已经扩展至实体经济。

根据前面关于流动性陷阱理论的分析,美国此时已然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美联储无法再进一步下调短期名义利率(也就是联邦基金利率)。此外,由于金融危机期间存在很高的风险溢价,长期名义利率会迅速上升,再加上通货紧缩预期,短时和长期实际利率均会上升,从而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利率传导机制受阻,传统性货币政策失效。因此,2008年9月雷曼公司破产后,美联储加大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美国货币政策开始由以短期名义利率为核心的传统性货币政策向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非传统性货币政策转变。

三、美国非传统性货币政策的实践

基于前面的分析,笔者将非传统性货币政策概括为:在利率传导机制受阻、货币政策失效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利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增加市场流动性和刺激经济复苏目的的非常规性措施。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将美国采取的这类非传统性货币政策称之为“信贷宽松”政策,以区别日本银行在2001年-2006年采取的“定量宽松”政策。伯南克指出这两种货币政策都会导致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增加,也就是说这些货币政策都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日本的“定量宽松”政策的重点在于增加银行准备金的数量,也就是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进行调整。而美国的“信贷宽松”政策的重点是通过调整中央银行资产项下的贷款与证券组合来影响家庭和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增加市场流动性。这种政策属于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进行调整。美、日不同的政策选择与其所面临的金融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日本投资者以间接融资为主,要降低借贷成本达到刺激投资扩大总需求的目的,关键是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美国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投资者以直接融资为主,要降低借贷成本,关键是增加市场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次贷危机中深受重创的投机银行)的流动性,进而增加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为了保证“零利率”条件下非传统性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在原有的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为此美联储创造出了一系列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具体内容见表2),按照其作用可以将这些政策工具分为三类:

一是向商业银行、存款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类工具包括:传统的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可调整期限拍卖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简称TAF)、一级交易商信贷支持(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简称PDCF)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 Facility,简称TSLF)。此外,美联储还与14个国家签署了临时性的货币互换协议,使得美联储能够对外国央行提供美元资金援助,增加非国内的银行提供美元流动性。美联储通过使用此类工具可以更好地履行“最后貸款人”的职责,向市场补充大量的流动性,而且将补充的对象由传统的商业银行扩展到受危机影响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是向主要信贷市场上的借款人和投资者直接提供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类工具包括商业票据融资便利、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便利、货币市场投资基金便利,和定期资产支持证券信贷便利。美联储通过此类工具向投资者直接提供贷款,开始履行“直接贷款人”的职责,希望借此加大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帮助市场恢复正常运行。

三是增加购买长期证券的货币政策工具。这里使用的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但对其操作范围进行了拓展。原有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主要是短期国债,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开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长期证券,其目的是帮助信贷市场恢复功能,减少风险溢价,降低长期利率水平。例如,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购买最高达1000亿美元的政府支持企业债券(包括房地美、房利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债券)以及最高达5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009年3月,美联储又宣布购买最高达3000亿美元的长期政府债券,并将购买政府支持企业债券的上限升至2000亿美元,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上限升至12500亿美元。

此外,为了妥善处理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等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破产问题,美联储启用了《联邦储备法案》中的第10b5条款①,收购该类公司的部分资产,为其提供直接融资。为此美联储专门成立了一家名为梅登巷有限责任公司的机构专门收购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的高风险资产并进行管理,以帮助这两家金融机构完成资产重组,避免对市场更大的冲击。

四、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

众所周知,此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负面冲击力之大都可以说是百年一遇的。在此期间,美联储一方面迅速、连续的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至0-0.25%超低区间;另一方面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积极实施“信贷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来看,美联储所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及时挽救了一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避免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和资金,对提振市场信心,恢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美联储的这些政策导致其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3月美联储的资产总额为873.7亿美元,到2011年3月美联储的资产总额已经上升为26664.2亿美元。而且其中高风险资产不断增加,风险资产比重加大,这将为美联储自身乃至整个美国经济带来诸多问题,成为未来经济运行的隐患。

第一,可能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为了避免造成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美联储不得不在次贷危机中对一些金融机构进行救援,或者是购买其有毒资产或者是向其提供贷款,以避免这些金融机构倒闭,而这些机构恰恰是引发危机的“元凶”。这一做法强化了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现象,极有可能导致这些机构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不利于美国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长期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还会进一步激化美国的社会矛盾,也因此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备受争议。

第二,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威胁。美联储在实施“信贷宽松”政策过程中一方面购买私人证券、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直接参与市场交易,使得其与企业之间边界模糊;另一方面为降低长期利率水平,美联储需要不断购买长期政府债券,同时美联储也需要为实施其货币政策凑集资金,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配合,美联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上两个方面都影响到了美联储的独立性,而这正是美联储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

第三,“信贷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可能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在采取该政策时通过提高贷款和购买证券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金融资产。当经济形势好转之后,美联储不可能再继续这种“信贷宽松”政策使其资产负债表总是保持如此大的规模,虽然在2010年6月绝大多数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到期,但这也只是避免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美联储所持有的资产规模终究是要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金融资产将被减持,这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将是美联储未来面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第四,增加了未来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的复苏和总需求的增加,市场中过多的流动性必然带来物价的上涨。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加,美联储甚至利用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来降低真实利率水平。当经济形势好转之后,这种预期的通货膨胀将演变为真实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采取类似的货币政策,因此未来不仅是美国会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胀压力,而且和可能会出现全球性的通胀压力。

注释:

①该条款规定:如果任何一家美国公司无法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且该公司的破产倒闭将威胁整个美国经济,美联储将为其提供融资。50年来,美联储从未动用过该条款。

参考文献:

1.J. Keynes.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2~213.

2.Paul. Krugman.It’s Back! Japan’s Slump and the Return of the Liquidity Trap[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1998.

3.王春峰,康莉.从“流动性陷阱”看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J].国际金融研究,2000(2)

4.雷国胜.流动性陷阱:现实、产生机理与政策[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5.陈湛匀.由“流动性陷阱”看我国利率杠杆的运用[J].经济研究,2001(2)

6.Frederic S.Mishkin.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Lessons from the Crisis[J].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11.

7.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经济学家,2009(9)

8.戴金平,张华宁.危机后发达国家的非传统货币政策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4)

9.刘胜会.中美两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兼论退出之路[J].国际金融研究,2010(2)

10.靳玉英,张志栋.非传统性货币政策解析——以美国的该政策实践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10(10)

11.张晶.定量宽松还是信贷宽松?——基于伯南克货币救助政策创新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9(11)

12.段军山,李刚.美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2010(9)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2)(责编:吕尚)

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信用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和金融监管松懈导致的金融泡沫的破灭。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衰退和失业加剧,并使世界经济面临严重危机。治理金融危机需要国际社会的联合行动,扩大流动性,加强金融监管,并对世界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世界货币体系

中图类号 F014.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8-11-17

作者简介 孟耀(1966-),男,河南驻马店人,东北财经大学《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副编审,经济学博士。

谭小芳(1977-),女,河南漯河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剧烈震荡。在其影响下,各国金融业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银行顷刻间倒塌,还有一些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援助才能度过难关。随着政府救市的开展,金融业危机不仅没有停止下来,而且有向实体经济蔓延,演变为经济危机的趋势。为了力挽狂澜,美国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以后增加到81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欧盟通过了相当于2.5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的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其他一些国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利率,抵御可能到来的全球经济危机。那么,金融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只有究其根源,才能积极有效地治理,本文拟对金融危机的根源、形成机理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治理危机的措施有所研究。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当前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一次级贷款引发的信用危机。随着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发展,美国金融界不断发展出新的金融工具,其中一项就是次级债务。银行发放贷款通常需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但是,近些年来,美国银行为了扩大业务,大大放松信贷条件,把资金贷给还款能力很低的人购买房产,致使银行资产的风险急剧放大。次贷就是次级抵押贷款的简称,是对信用评级在620分以下低收入者的住房抵押贷款,相对于信用评级在660分以上的中高收入者而言,这类贷款违约率相当高。之所以这种信用级别较低者也能够获得住房抵押贷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房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房产升值,借款人可以顺利地通过资金周转来还贷款,导致了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抵押房贷有利可图,不断吸引投资者进行投机活动;其次是投资银行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eep)这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放大投机收益。而当房地产出现不景气现象时,就出现了严重的违约风险,信贷泡沫破灭,于是就产生了次级贷款危机,进而发展到金融危机。

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美国股市大跌,几家大型投资银行资产迅速缩水,甚至资不抵债。首先是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宣布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融资巨头被政府接管,接着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面临破产清算,有着94年历史的美林证券又被政府收购。美国华尔街遭遇百年来的最大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遥遥相应,亚洲股市迅速狂跌。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从2007年最高时期的6000多点下降到1600多点,达到70%以上的跌幅。欧洲国家的股市也呈现不断下跌的局面。

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在利用次级房贷获得房屋的人群里,大部分是低收入者,这些人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为低收入者提供了选择权。但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随之而来。次级房贷的利率有可能高达10%-12%,而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ARM)的形式,随着美联储多次上调利率,次级房贷的还款利率越来越高,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率的上升,酿成今日的危机。见图1所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之所以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机,与当今世界货币体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货币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的制度被废止,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消亡,相反,在许多国家仍然把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并以此来稳定本国货币的币值。这种状况使得美国具有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权利,并因而可以没有约束地对全世界发行货币。欧元和日元尽管有一定的能力与美元抗衡,但是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使得美元的霸权地位难以动摇。因此,美元对世界货币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并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美国的金融活动对世界各国具有直接的影响。美国一向有借债消费的习惯,不论私人还是政府,都崇尚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有人认为,美国今天已经把以后几代人的钱借用花光,他们这种习惯是建立在美国作为世界金融大国和美元作为世界公认的硬通货的基础上。美国自己也承认,只要美国愿意,它就可以开动机器不断地印制美元,并流通到世界各地。但是,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货币发行量超过实物需要量时,必然引起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美联储当然知道,开动印钞机大规模印制钞票的结果,不仅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为了回笼货币,美联储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利率,致使已经积累了巨大风险的房地产信贷泡沫被刺破,引发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美国的金融海啸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紧密联系,互相融合,因此当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世界上其他国家立即产生反应。最突出的是,各国股市应声下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股市指数暴跌30%左右,而且数月以来阴跌不止;中国的股市指数受其影响暴跌大约70%以上。此外,由于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历史上百年来最严重的危机,在华尔街五大投行中,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相继被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难独善其身,其中高盛2008年第3季度盈利下跌70%。据美国银行行政总裁刘易斯预计,这两家投行可能在一至两年内无法维持现状,为了生存下去,目前正在寻求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昔日的华尔街投行神话由此破灭。引人注目的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因宣布破产。给世界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美国的银行机构出现流动性紧缩,缺乏信贷资金,生产和消费都开始大幅度地缩减,直接引起了美国经济的衰退。不仅股市受到打击。许多国家的银行也受到巨大损失。据高盛发布的一份关于亚洲银行受次按危机影响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中

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八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中,汇丰控股、中国银行受累于次贷危机可能最严重。远离美国的冰岛,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濒临破产。

2、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直接打击了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量大幅度减少,许多出口产品的企业因为出口量锐减不得不缩减生产量,有的被迫停产。美国失业率持续上升,油价下跌幅度出乎想象,从技术层面来看全球经济已经进入衰退。目前金融危机已呈现出即将转变为经济危机的典型特征,实体经济受其影响相当严重,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的汽车工业。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都已岌岌可危,面临倒闭风险,而一旦这些具有较长生产链的企业倒闭,将顷刻间引发几万人失业。“失业危机”将成为现实。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银行和券商至今已裁掉将近15万名员工。花旗和高盛这次裁员之前已遣散一部分员工,高盛曾在2008年4月宣布辞退1500人,花旗在过去一年期间裁撤了1.29万名员工。据美国破产协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显示。全美国在2008年10月份申请破产的人数高达16000多人,比2007年同期大增40%,和9月份相比也大幅增长20%。

3、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有人预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在未来的3-5年内将出现缓慢增长的形势。世界银行近期再次调低对2009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预计发达国家明年的经济将收缩0.1%,而世界经济增速仅能勉强达到1%。由于世界贸易受到影响,生产和消费因此减少,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被迫降低。

4、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打击了发达国家的经济,也对我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了外贸出口锐减外,房市低迷,生产减少,企业破产增多,失业增加。我国的股市已经出现一年多的熊市,股市缩水严重,市值已由高达30多万亿元人民币缩水到近1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房地产市场也开始低迷,房价不断地降低,部分地区形成了竞相降价出售的局面。其他如煤炭、钢材、石油、原材料等,纷纷降低了价格。最为严重的影响是,一些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停止生产,有的已经破产倒闭。由于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我国失业率开始上升,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减缓,失业增加也将成为中国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解决的问题。世界银行预测中国2009年的增长速度将为7.5%,这是近年来最低的增长率。

如果政府不采取果断措施刺激经济,那么经济衰退的程度将出乎意料。为此,中国政府制定积极的政策,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果断地改变了为防止经济过热采取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坚决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的重点是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国务院计划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积极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用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多种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是美国金融体系出现了问题,有的认为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长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还有的学者认为是金融发展周期使然。这些无疑都有一定的道理。笔者认为,除金融周期的原因外,以下两个方面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近年来,美国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迅速,虚拟资本严重超过实际资本的发展。虚拟资本最初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在美国,随着资本化和证券化的发展,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并脱离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的宗旨,成为投机赚钱的工具。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金融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机构和引领世界金融发展的金融市场——华尔街。美国作为金融大国,不仅金融工具的创新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而且股市、债券市场发达。虚拟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美国在各个领域的投机活动盛行,风险遍布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经济虚拟化的同时,美国实体经济趋于衰落,制造业发展严重停滞,具有显著的“去工业化”倾向。二战后,美国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发展缓慢,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在1950年,美国制造业创造的收入在GDP的27%,而在2007年却降低为11.7%;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创造的GDP则由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这表明了美国经济日益虚拟化。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如果经济过度虚拟化,必然导致经济泡沫的过度膨胀。事实表明,美国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的过度泡沫,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要,必然导致经济泡沫的破灭,引发金融危机。

2、放松金融监管,经济泡沫过于膨胀。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基础,美国金融衍生品被华尔街的银行精英不断地发明并巧妙地运用,这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美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也给金融监管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出现了监管漏洞。由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虚拟经济中世界套利资金(投机资金充分利用了美日两国的利差进行套利)的高速流动,造成了美元的流动性过剩。由于全球化压低了美国实物经济领域的通胀和获利机会,于是出现了美国特色的虚拟经济领域的结构性通胀,在大量过剩资金和投机资金涌入后,在房地产和虚拟经济领域出现三大泡沫: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品泡沫和商品期货泡沫。与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引起的泡沫不断膨胀相比,金融监管却明显滞后。由于受缺乏真实可靠的数据、市场走势不可预测性等因素的限制,监管当局难以设计出一套有效的针对房地产信贷扩张的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致使房地产信贷泡沫继续膨胀,以至于演变成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

四、国际社会抵御金融危机的措施

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在美国引发金融危机,并由美国向全球扩散,造成全球金融危机。为此,不仅美国积极救市,而且其他国家也在寻找化解危机的途径和策略。概括起来,当前国际社会采取的救市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向银行注资,购买银行不良资产。美国最先提出向银行注资,购买银行不良资产,扩大银行资本金。美国政府在总统布什的敦促下,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计划通过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来增加其流动性,以便改变岌岌可危的信贷体系。最近,美国财政部宣布,同意向陷入困境的花旗集团注资200亿美元,并向该行账面上的近3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提供担保。在应对金融危机上,包括欧洲各国在内都提出积极举措,在德、法两国的带领下,欧元区各国已经承诺向当地银行业注资1.7万亿美元。欧洲央行也已经承诺取消贷款上限以增加市场流动性。德国政府批准了一项价值5000亿欧元的银行业救助

计划。英国政府随后也推出总额高达5000亿英镑的一揽子大规模救市方案。法国推出3600亿欧元的融资计划。俄罗斯向金融市场紧急注资4750亿卢布。日本央行向短期金融市场注资2万亿日元。

2、对银行实行国有化。在拯救金融危机中,各国还将一些商业银行国有化。目前,美国已先后国有化了“两房”(即房利美和房地美)及AIG,英国政府宣布以370亿镑(约5000亿港元)入股HBOS、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及莱斯银行(Lloyds TSB)3家英国主要银行,变相将它们国有化,以重建各方对银行体系的信心。荷兰国有化了富通银行在荷业务。冰岛将其第二、第三大银行先后收归国有。实行国有化是西方国家在经济遇到衰退时采取的一种救市措施,目的是帮助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大型企业不因经济危机而倒闭,从而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动荡。一旦经济由衰退转为稳定,西方国家又开始了私有化,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

3、全球央行联手行动,降低利率,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继2008年10月份全球主要央行联合减息后,跟随中美的减息步伐,欧洲央行及瑞士、捷克、丹麦央行均减息0.5个百分点,英国央行则出人意料地将利率猛降1.5个百分点,创1955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新低。2008年10月13日,为了对全球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美联储宣布,将无限制提供美元给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以及瑞士国家银行。这项举动将让这些央行可无限制借贷美元给银行。美联储在一项与其它央行联合发出的声明中表示,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以及瑞士国家银行可以抵押品借贷“任何他们希望的额度”。在向美联储借得美元后,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以及瑞士国家银行将以7天、28天与84天为期,以固定利率提供私人金融机构短期美元资金借贷。这项新的计划将持续至2009年4月30日。

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却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也说明了世界各国加强经济等各个领域合作的必要性。为了加强合作,2008年11月15日,20国金融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各国领导人进行了磋商,虽然各国存在巨大分歧,但仍然达成了某些共同的认识,提出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和加强市场透明度等建议,这必然对抵御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仅仅靠达成对金融危机的共同认识还远远不够,因为化解金融危机,防止全球经济危机还需要真正解决实体经济不受到严重冲击的问题。

4、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活动的信息透明度。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各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在向金融市场注资的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排查风险。欧盟国家提出,必须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把监管工作深入到各个环节。美国总统布什在20国金融峰会上也表示,美国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使市场信息更加透明。

5、逐步改革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自全球金融风暴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这场金融风暴之所以发生,不但由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严重失误,同时也由于现有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了严重问题。一般认为,由于西方的主导,现有的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体系仍主要是以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基础的,基本上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利益,具有明显的亲西方属性。这主要表现在:(1)以不合理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体系;(2)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存在;(3)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存在。美国作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拥有者和受惠者,既有意改革现有金融体系,但同时又不愿意做根本性的改动。因此,从美国的立场而言,各国若能出台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措施,并由此对现有国际金融体制进行一些技术层面的改革,当为上策,这样既能改革现有金融体系的弊端于一时,同时又不至于对美国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但欧盟的想法却完全不同。欧盟国家希望彻底推翻世界现行货币体系,建立全新的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方面,欧美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笔者认为,虽然当前的金融危机是对当前世界货币体系不合理的反映,但是在短期内改变它是不现实的,它的变革还需要时机的成熟和各方面的成功协商。国际金融体系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国际金融体制的演变历史可以预见,未来的方向必定是对现存的金融体制进行更加符合国际经济形势需要的变革。

五、简短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但是,在次贷危机的背后却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说明了美国虚拟经济的脆弱性,也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内在矛盾的存在。本次金融危机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是长期以来矛盾积累的总爆发,被形象地比喻为金融海啸,说明了危机后果的严重性。危机发生后,各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救市,时间上比较及时,措施极为有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但是,各国的救市行为是否能够彻底阻止全球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演变过程中,世界各国还需要继续联手,共同抵御,并着手进行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防止其进一步冲击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孙立冰

上一篇:离散数学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广告定位广告策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