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故事范文

2024-07-23

长征中的故事范文第1篇

活动准备:自己搜集相关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活动时间:2016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活动主持:甲 乙 活动过程:

甲:万里长城永不倒,万里长征红旗飘! 乙:中华儿女多奇志,长征精神代代传!

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乙: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豪迈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 甲:70多年前血肉横飞的烽火岁月,

乙:70多年前生死攸关的存亡关头,

甲:是革命先烈奋不顾身

乙:是革命先烈勇往直前

甲:是革命先烈指点江山 乙:是革命先烈敢于胜利

甲:2万余里的漫漫征途

乙:11个省份的纵横穿越

甲:长征精神将鞭策华夏儿女

乙:长征精神将世世代代相传。

合:下面,我宣布,“讲诉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对了,这册书里,我们不是学习了长征的诗歌吗? 乙:就是,大家还记得是哪一课么? 甲:那我们就一起来诵读这两首吧!

全班齐诵读第十一课《诗词两首》

乙:大家精神饱满的诵读,让我们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甲:下面就请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搜集的长征故事吧。

同学讲诉故事。

乙:听了同学们所讲故事,我的内心五味杂乱。 甲:是吗?

乙:是的。感动、心酸、激动、紧张...... 甲:是呀!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路,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精神。 乙:那你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么?

甲:呵呵,知道一些,不过,我们班里有同学知道的。 一个同学朗读长征精神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乙:原来这就是长征精神啊!现在我明白了。谢谢xx同学。 甲: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吗?

乙:知道呀!不过,这时候不用我告诉你,我请一个同学告诉你吧! 甲:那我得仔细听听。

一个同学讲诉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

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

一、

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乙:记住了吗?

甲:当然啦!毛主席曾经说过,自盘古开天以来,三皇五帝,历史上有过这样的长征吗? 乙:没有,从来没有。

甲:长征是宣言书;

乙:长征是宣传队;

甲:长征是播种机。

乙:我深深的被红军战士顽强的精神所打动; 甲:我深深的被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所折服;

乙:我觉得我们学生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多做贡献,成为祖国的栋梁。

长征中的故事范文第2篇

姚柏林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便是硕健的红军儿郎,要战胜人间罕见的种种险阻也是难以想像的。然而,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

成功和妇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载着更多的苦难,显示出一种超出母性的伟大的爱。笔者曾见到世界上也许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这个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骨肉。而在长征开始时,他们已将爱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乡家,后来音讯全无。长征中生下的这个孩子,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分喜爱但又十分为难。当时为了避免与围追堵截的敌人遭遇,部队每天急行军90多公里,有时不得不打仗。带着孩子,无疑困难不少;送给老乡,又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贺子珍还是把警卫员叫来,声泪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带,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后代,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在人民当中长大也好。”毛泽东、贺子珍夫妇为了中国革命共失去了5个子女。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子女的?而红军妈妈们却在那个非常时期,腆着肚子,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将其留在边远的不知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长征中的红军妈妈们将“奉献”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红军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国。“但有使命,万死不辞”。红军妈妈们跟随红军大部队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一路上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江河,经过11个省份,突破10道封锁线。红军妈妈们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使命高于天的精神千秋不朽,与日月同辉。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履行神圣使命,红军妈妈们强忍苦痛,舍生取义,鞠躬尽瘁。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曾玉,在长征途中生下一个胖娃娃,但部队要紧急出发,孩子不能

带,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亲写的字条,孩子在空屋子里声声啼哭。曾玉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铅的双腿怎么也迈不动。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追敌,心中有使命,这个时候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坚毅地走了。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头一站便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浪涛翻滚。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曾玉咬紧牙关下河,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向着陕北,迈开双腿,载着使命疾行。

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明天是个神圣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红军妈妈们的未来观是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万千的后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长征胜利20周年时,廖承志画了一组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送给女儿廖茗。画面上一位红军妈妈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老汉,她亲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张小脸,生怕忘记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掀起衣襟给孩子喂奶。泪水和着奶水,把孩子喂饱后,便把他轻轻地放下,头也不回地追赶队伍去了。廖承志随画还写给女儿一封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中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为有许多红军妈妈们已经失去过自己的亲骨肉,长征路上,她们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尽管许多人再三动员她们留下来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但为了新的生命,为了明天,红军妈妈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为长征路上诞生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孩子营造着“安全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远征。朱德总司令听到远征诞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跑到河边去钓鱼,并亲手给陈琮英做了一碗鱼汤。陈琮英产后没几天,部队又要进行艰苦行军。任弼时对陈琮英说:“把孩子留给苗家兄弟吧!”陈琮英紧紧地抱着女

儿,默默垂泪。两人的前几个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陈琮英多么想带女儿一起行军啊!可这将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红军战士闻讯后,坚决反对将远征留下,争着要求背远征行军,并抢着逗她玩。这样,远征方才留下,并一起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北京,为新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少数几个长征路上诞生的儿女。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长征伟大,参加过长征的母亲们同样伟大,让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吧!

“长征”是一种精神

2006-09-19 17:19:14

提起长征,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七十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的,长征故事——让人永难忘怀的一段壮烈史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而在长征中所表现出“长征精神”更会如日月同辉,激励代代华夏儿女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儿时的课本里,我就感受到了泸定桥的艰险,尝到了过草地、吃皮带的滋

味,更切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所付出那带血的艰辛,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对于我们后人,这,可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如今的我,成了一名老师。每次在课堂上提到长征的故事,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起长征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情节,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

活,是我们先辈为我们创造的,是他们把苦吃在了前头,我们才没有吃苦,我们才能安心地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要亲自去尝尝吃皮带的滋味,我们要学习的是长征中的精神,学习红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情,学习他们在困境里舍己为人、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今天的我们,生活的是这样美好,有的人却怨天尤人,抱怨这,抱怨那,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天天瞎混过日子。这种精神,这种面貌,与我们的红军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有红军在那种困境之下仍然抱着必胜希望的心

态,好好学习,争分夺秒,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前人进行

了长征,我们才可以免去了长征的艰辛,今天的我们绝不能因为贫穷再受人欺负,再让我们的后辈去吃苦。

长征路上沼泽满地,红军战干心凝成结。有的战士在牺牲前还把自己身上最后的一点食粮留给大家,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互相帮助的精神,真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去好好学一学的。我们要把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幸福、美好。人生如海面,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有狂风暴雨,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的人畏缩了,不前了,可你们有没有想到我们红军进行的长征,谁的困难可以与红军的长征相比?“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话说的多好,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我们就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累。

回忆过去是珍惜现在的最好表现,学习长征精神是对我们先辈最好的怀念,也是对我们现代人最好的激励。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长,多曲折,多凶险,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山、淌不过去的河。苏秦

听着长征的故事成长

2006年09月11日 00:00:00来源:泉州晚收藏此页到365Key报

□向迎佳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无数动人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成为不断激励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还在我刚上幼儿园时,父亲就找来一些红军长征的连环画让我看,我边认字边记住了不少红军的故事,还在幼儿园讲给小朋友听。上小学时,经常出差的父亲只要一回家,就关心我的学习,每当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打满“√”和考试成绩优良时,就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我记得讲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红军长征的故事。

小时候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虽然还比较肤浅,但还是认真地照着红军的样子去做,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用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鞭策自己,攻克了学习上一个个“拦路虎”,使自己各门功课成绩在班级都名列前茅;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用红军“一袋干粮”、“七十六粒粮食”等故事激励自己,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体味助人的快乐;在个人利益与

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用红军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自己,从而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主动关心集体利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为三峡工程捐款和为城市建设献一计的事迹还被多家媒体宣传,为此,受到学校的奖励,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

步入大学校园后,当时学校正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我作为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听了几次党的创新理论讲座,利用课余时间重温了《红军长征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红军长征故事选》等书籍,在脑海里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在那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条件下,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在用血肉之躯铺就的前进路上,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能够义无反顾、前仆后继?那是因为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精神支柱。有了认识上的升华,使我更增强了对党的无比信赖,更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为了把更多的同学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我和另外几名学生党员还开办了“知心话儿对党说”的网页,定期在网上与同学们交流,宣传党的知识,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一个亮点。

随着阅历的增加,那些听了上百遍的长征的故事依然感人,用血与火凝成的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她好像融化在我的血液中,成为我执著的信念和追求。在大学毕业即将面临工作分配时,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做一个在商海中搏击的“弄潮儿”;一条是投笔从戎,当一名新时期有为的军人,把青春和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防建设。我是军人的后代,理应做一名红军精神的传人,为此,我选择了从军之路。尽管从军之路很艰辛,一穿上军装就投入紧张的训练,磨破了手脚,晒黑了皮肤,但我挺住了,半年的艰苦训练,使我以军政考核全优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

长征中的故事范文第3篇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了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栏目组特别制作了一期节目,宣扬红军长征精神。于是,我早早地吃过晚饭,便坐到电视机前等待了。

在这次节目中,介绍了许多长征途中的红军楷模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比如:贺龙、胡正先、杨政委、贺炳炎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红军将领---贺炳炎。贺炳炎小小年纪,就一个人抓回47个俘虏。在他20岁时,红军开始了长征。这时,他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师长,但每次上战场,他仍然冲锋在前,与敌人殊死搏斗。在一次战役中,贺炳炎将军右臂中了弹,胳膊被打断了,需要立即手术。可是,当时没有麻药,他只有咬着牙,让医生把他的胳膊砍下来。听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砍掉胳膊的疼痛贺将军都能咬牙承受,那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挫折算得了什么呢?贺炳炎将军百折不挠、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中的故事范文第4篇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题: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 征

新华社记者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 畏的象征。

十个历史瞬间,十段永恒传奇,带我们重回70年前 的那次伟大远征。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 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 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 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此前,已被剥夺军事指挥权两年之久的毛泽东曾建议, 中央红军应乘敌人兵力尚未集结的有利时机,迅速渡过湘 江,但遭到执行“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人的拒绝。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 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仅红3军团10团一个团,就挡住了敌人1个师又1 个团的兵力。战斗最激烈的30日,团长沈述清牺牲,几 个小时后,继任团长杜宗美也阵亡了。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 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 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 官兵大部分阵亡。年仅29岁的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 弹被俘后,从伤口处扯断肠子,壮烈牺牲„„是役后,中 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专家点评——

陈虎(《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辑):导致红军在 湘江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明知敌人布下了 口袋还往里面钻;二是面对危急军情仍抱着“坛坛罐罐” 缓慢前进;三是主力红军到达湘江时,又坚持分兵抵御的 错误战法,致使各路红军陷入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被动 境地。湘江之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切脱离中 国实际的瞎指挥最终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越来越多的红军将士呼唤毛泽东出来领 导红军。从湘南通道到黔北黎平,在毛泽东、张闻天、王 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

2、6 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 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 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 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 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 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 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专家点评——

徐占权(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遵义会议是我党 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的历史贡献在于:开始在全党 范围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 的基本原则;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正确的领导制度和维护 党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 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 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 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 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 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 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 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 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 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专家点评——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 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 光辉典范。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战术,是四渡赤水的精髓所 在。红军彻底改变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被动挨打的局 面,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四: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威逼贵阳,坐镇贵阳 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 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 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 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2日,干部团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下,以 昼夜行军100余公里的速度,于次日夺取皎平渡。靠着 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2万余名红军 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专家点评——

徐占权:巧渡金沙江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 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 义的胜利。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

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横在红军北进路上的大渡河,曾在72年前令太平天 国骁将石达开和7000太平军全军覆没。此刻,蒋介石 正以10倍于红军的兵力前堵后追,企图重演历史的旧梦。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 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 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 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惟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此刻,泸 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 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 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 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专家点评——

邓寿明(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成功跨越大渡 河可谓中央红军的绝地逢生,红军战胜了敌人,也战胜了 自己,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而蒋介石关于大渡河的预言 破灭,成了战斗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败者。(未完待续)

2006/10/21 20:48

(长征胜利·特稿·详版)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下)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六:突破腊子口

1935年9月16日,先行北上的中央红军抵达天 险腊子口下,即将跨越拦阻他们的最后天险。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东北的铁尺梁下,周围群山耸立, 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仅一座1米多宽 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 军北上之路。

9月15日,毛泽东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 的命令。

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 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 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 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专家点评——

徐占权:突破天险腊子口是红军英勇精神和无穷智慧 的集中体现。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中央红军 由此脱离艰难跋涉了4个月之久的雪山草地地区,为随后 在陕甘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七: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西北剿总”加紧部署东西 南北四条封锁线,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 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 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 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 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 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 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 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 次“围剿”。

毛泽东说,这一仗“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 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专家点评——

刘煜(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直罗镇战役的胜利, 团结了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 固了陕甘、陕北根据地,也使张学良彻底认识到“与红军 打仗不好打”,从而与红军达成攻守默契。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八:血战独树镇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 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 这就是长征中人数最少、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1934年11月26日,不足3000人的红25 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 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 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 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 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 敌突出重围。

专家点评——

徐占权: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在战略转移途中一次 极为险恶的战斗,全军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正是由于军 领导在危急时刻身先士卒,才稳住阵地,突出重围,转危 为安。这表明,指挥沉着灵活,将士英勇作战是长征中红 军屡克强敌的关键。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九:激战嘉陵江

与中央红军的起点相似,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也是从跨 越一条河流开始的。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 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 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 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 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 插嘉陵江西岸。

4月2日拂晓,攻克川北要隘剑门关的战斗打响。红 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部仅用半天时间,就击溃守关 敌人3个团,改写了剑门天险从未被正面攻克的历史。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 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 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专家点评——

邓寿明:嘉陵江战役,标志着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战役的胜利,完全冲破了蒋介石和四川军阀对川陕苏区发 动的新的围攻,迫使敌人调兵遣将四面防堵,从战略上有 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在川黔边的转战,为两大红军主力在川 西北的会师奠定了基础。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十: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

2、6军团近1.7万 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

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 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

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 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 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 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

2、6军团迅速转兵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 渡过金沙江北上。

专家点评——

徐焰:红

长征中的故事范文第5篇

华罗庚的故事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长征中的故事范文第6篇

长征的故事有很多,我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当我把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眼前……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中央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红军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还有后来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红军的顽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看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而我们面对困难时却知难而退,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有时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放过了。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做就牢骚满腹,找借口和理由推脱逃避。在他们的面前我们变得那么渺小和苍白无力……

上一篇:词语运用部分范文下一篇:东北搞笑段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