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2024-07-22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目前我国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资源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寻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认准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探索实现的途径,关键在县乡两级如何抓落实。也就是如何进行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1信息体系不健全,无专职队伍,运转效果差目前全国大部分的县乡和地州市都没有专门的农业信息中心,信息员都由农业系统内有关人员兼职,无专职人员,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业务和工作难以落实,严重制约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展开。

1.2农业信息资源缺乏,实用性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信息资源。我国农业信息资源严重不足,结构失衡,相应农业信息数据库缺乏。上市信息品种少,特别是国外信息少,未来信息少,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信息少,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应农业的信息太少,为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少。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 2 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1.3农村信息人才缺乏,农民业务素质不高当前,农村信息人才非常缺乏,不仅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的信息人才缺乏,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大量信息人才集中于城区。根据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2年的调查,多数农民还是依靠农户之间的交流和示范来获取信息。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专业的少,兼职的多,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许多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从事上网浏览、收集信息、网络维护维修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对信息加工整理和利用难度更大,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掌握不够全面,对经济前景的分析判断能力差,达不到农业部提出的“会采集、会分析、会传播”的“三会”要求,其水平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

2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设计

针对农村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计上应突出五大功能 :

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功能图

2.1农产品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功能作为使信息网络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的功能,应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方便可靠的农产品供求信息,便于生产者组织适当规模的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产品流通,并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政策宣传功能基层信息不灵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把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宣传党和国家农业政策和法规的基层阵地,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税费改革精神在我省的宣传与贯彻落实,农业信息网络就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2.3科技普及功能要利用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推广普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新品种引进等农科知识,以加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2.4政务监督功能通过在镇村信息公布栏设立政务信息,促进镇村政务公开工作,加强乡镇党委、政府与企业、农民的联系,方便群众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3加强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策略

3.1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落实基层农业信息建设的任务以省、市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为依托,由电信部门加大投入,加快县通镇的传输线路建设,实现宽带(ADSL )上网,克服拨号上网的各种弊端,形成完整的本地县、镇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3.2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农业信息化园区建设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把有用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及时进行汇总、归纳、分析、预测,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各种服务。建设综合信息园区,加快对农业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和科研项目的攻关,进行管理信息化,开发适合于农业生产管理的软件,促进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

3.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 我们应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速农业信息化的首要推动力。具体地说: 一是要加强以改良品种为主的农业科技攻关;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是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四是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素质, 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之, 加强和推进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以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应用带动农业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再创新, 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推动软件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其他途径, 促进农业信息经济的发展壮大, 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参考文献

[1] 农业信息化2005 年走向[N].中国财经报.2005.1.20.

[2] 魏秀芬.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和市场信息需求利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

[3]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专题研究[M].2002.

[4] 张淑芬,徐洪林,庞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89-91.

[5] 郑铁,刘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4,(10):13-14.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在农村,点在农业,关键在农民。因此,必须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地缩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立足于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深入调查研究酒泉市农村金融发展的途径和主要做法,并提出加快酒泉市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酒泉市和甘肃省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金融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十八大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引导金融机构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大对“三农”领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1~3]。甘肃省也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都反映出当前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核心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作用,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但如果农村金融机制不完善,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大量文献表明,农村经济能否保持稳步健康发展、其内部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完善不仅与政府推行的政策有关,而且同财政支出联系密切,但更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4~7]。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酒泉市,农村经济比较薄弱、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资金投入有限、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酒泉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经济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显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8]。这些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本文以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探索酒泉市农村金融发展的途径,提出加快酒泉市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对促进酒泉市和甘肃省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酒泉市农村金融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为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建设,酒泉市先后制定了《酒泉市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职责分工和分年目标》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建设的通知》,转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建设运行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金融监管部门结合实际,出台推进普惠金融的工作要点、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人民银行根据全市经济结构、人文特点以及地理特征等设置了20类、51项统计分析指标,全面监测评估辖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银保监分局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纳入监管评价体系,建立专门的统计制度、评估办法和动态督导工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自觉主动推进普惠金融深入发展。

(二)夯实金融服务基础

1.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找准市场定位,引导大中型银行增设或优化县域服务网点,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强化支农定位,稳定现有县域网点,拓展乡镇服务网络,通过深化助农服务,推进基础金融服务进村到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1家(不含金融监管部门,县市区农信社按独立法人机构统计,中行敦煌支行和兰行敦煌分行隶属省行直接管理分别统计),机构(网点)数量336个。

2.完善普惠金融营业机构。普惠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专业机构、专业团队在基层相继落地。工商银行酒泉分行完善中心职能和岗位职责,专项负责处理辖内普惠金融业务。农业银行充分将服务“三农”的优势推广到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形成了“三农+普惠”双轮驱动体系。建设银行酒泉分行衔接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交通银行酒泉分行与公司部合署办公,负责全辖授信敞口2 000 万元(含)以下授信业务的经营拓展工作。邮储银行酒泉分行专业化、系统化支持“三农”发展。甘肃银行、兰州银行、酒泉农商银行也分别整合部门人员,成立普惠金融部,加大对农民群体的金融支持。

3.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依托特色产业、重点市场、主要商圈,加快布放ATM、POS等现代化支付机具,积极推广银行卡、票据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银行账户普及率和活跃度。推广应用“助农取款+电子商务+专业合作社”“助农取款+电子商务+农户”等方式,创新助农取款与电子商务深入发展的新思路,早日实现农村电商“销售—支付—物流”一站式服务。

(三)强化农村地区金融支持

1.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戰略实施和农村“三变”改革。一是完善政策支持。制定了《酒泉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重心向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三变”改革转移,重点支持设施蔬菜、林果优品、特色中药材、现代种业和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危房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信贷投入,对接农产品加工、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等金融需求。二是加大全市戈壁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发展戈壁设施农业主体优先办理土地手续、优先倾斜项目资金、优先配套基础设施、优先给予金融扶持。三是统筹做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到期衔接工作。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农地抵押贷款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地抵押贷款投放力度,力争全市7个县市区均实现突破。

2.丰富涉农金融产品。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陆续推出“安居宝”“旺畜宝”“金种宝”“农机宝”“五业富民贷”“温室宝”等特色信贷产品,推广“绿卡通”“农银e管家”“农村三权抵押平台”等服务新品。金塔县探索推出的“信用+抵押”“保证+抵押”、纯农地抵押、信用共同体抵押担保以及“流转土地+动产浮动抵押”等多种农地抵押信贷模式,有效满足了多种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

3.推动特色产业贷款落地见效。积极引进金控融资担保集团公司在酒泉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已与12家金融机构确立了合作意向(合作关系)。督促县(市、区)建立特色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

(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强化金融支持固脱贫防返贫。坚持产业支持防返贫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双向”作业,聚焦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稳定脱贫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巩固金融“固脱贫防返贫”试点工作成效。酒泉银保监分局制定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案》,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挥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主体作用,确保新增金融资金优先满足贫困地区,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局贫困地区,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2.创新金融扶贫方式。配合扶贫、农业等部门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試点工作,推出扶贫互助资金担保贷款,有效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瓜州县创新推出“疏勒先锋贷”“劳务输转贷”“温棚贷”等扶贫信贷产品,以信用乡镇、信用村建设为载体,形成“党建+金融”扶贫新模式。联合地方政府为一、二类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两保一孤”保险,实现保险托底。金塔县推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的“1+3”光伏扶贫运作模式,支持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普惠工程,创出产业扶贫新路径,有力抑制了脱贫返贫和新生贫困现象。

3.加强精准扶贫贷款贷后管理。制定精准扶贫贷款到期续贷工作流程,成立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回收、续贷工作组,驻点开展续贷回收工作。

(五)稳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建设

坚持把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统筹推进。我市435个行政村全部挂牌成立农金室,覆盖率达到100%。其中,肃州区完成挂牌122个、金塔县86个、玉门市59个、瓜州县75个、敦煌市56个、肃北县26个、阿克塞县11个。

二、酒泉金融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在总量、结构、金额、期限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惠金融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存在对普惠金融认识不深,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绩效考核、授信管理、人员配备等方面缺乏统筹考量和相应配套政策。

第二,贷款需求范围与信贷业务投向之间存在矛盾。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各金融行业提供的农业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这与农户多领域、多类型的贷款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此外,有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信贷消费业务还较少,对消费者的信贷发展还有一定的限制。

第三,贷款额度和期限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的信贷额度变得较大,期限变得更灵活,而涉农类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业务不能够满足需求。一是金融机构支持的信贷额度一般较小,为3万~5万元,这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多样化的需求;二是金融机构一般都发放短期贷款,这与农业产业发展投入多、风险大、产效慢的特点不相适应。

三、对策措施

第一,强化监管引领。一是加强督导检查。通过例行监管走访、组织专项督查等方式,围绕组织领导、安排部署、机制建设、产品创新、政策落地等环节,督促各机构不断加大普惠金融工作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引导金融服务业做到“三下沉”,即网点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三是加强激励约束。对工作成效显著、风险管控水平良好的机构,在监管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严格落实与市场准入挂钩、与监管评级挂钩、与年度考核挂钩、与高管评价挂钩的“四挂钩”政策,促进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落地。

第二,优化金融服务。一是加强服务创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特点,多开发场景化、产业链化的特色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二是规范服务行为。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和“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等监管要求,切实规范经营行为。三是完善工作机制。督促大中型银行继续深化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加快落实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五专”经营机制。

第三,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便民服务点、流动服务站、网络、农金室等形式向行政村延伸金融服务,使服务触角遍布每一个乡村,惠及每一个乡村居民。不断丰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内容,推动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服务升级,加快线上网络渠道建设,努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现金存取、付款汇款、领取补贴、生活缴费、交易结算等服务需求,确保实现金融服务“基础不出村,综合不出镇”,进一步拓宽基础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第四,广泛开展宣传。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媒体、互联网等,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普惠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金融知识的普及率和渗透率,提升社会各界认可度。持续加大对农金室人员培训和宣传力度,增强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金融服务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农金室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高平,王立朝.“十二五”时期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发展,2011,(1):23-25.

[2]  王永华.酒泉市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3]  牛永红.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24-25.

[4]  姚耀军.农村金融理论的演变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5):2-4.

[5]  陈志斌.金融支持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1.

[6]  张元红,马忠富,孙若梅.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3-17.

[7]  曹协和.农村金融理论发展主要阶段评述[J].财经科学,2008,(11):27-35.

[8]  文莉菲.甘肃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最终的目的是要为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 这其实更像是一项管理工具, 是对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的一次资源整合, 主要是通过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技术, 将各类农业信息、农业资源通过一个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加以资源整合和信息处理, 现如今, 管理信息化渐渐被大多数人熟知, 目前我国许多行业领域的管理都有提到信息化管理方式, 所以就我国现在农业经济来说, 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被慢慢推崇, 其实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 能够规范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化运营, 可以说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中的重要一个步骤, 对于农业发展起着提高层次和管理效度的积极作用。

2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关策略

2.1 紧抓信息化水平建设

相关农业经济不仅要根据具体的工作管理特点来进行具体的管理战略规划, 同时要牢牢抓住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构建, 要充分学会和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工程。同时要构建一个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平台, 即一个方便管理部门信息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分析、资源集成等的综合统一管理平台。只有将农业经济内部信息统一规范在一个公共平台之下, 才能更好来实现农业经济资源共享、数据整合, 促使农业经济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当然信息化水平的建设更离不开农业经济相关数据的多向信息的畅通。全程把控整体农业经济项目进度, 及时更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流程信息, 只有在保障畅通的农业信息交流下, 才能够使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开放、自由、快速、畅通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传递标准。

2.2 放宽农业管理准入门槛

农业经济管理下设有许多细小的模块建设, 要想提高信息化水平就需要放宽农业管理准入门槛, 各模块之间要达到高度的协调, 还需要尽可能的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上放宽对外界的准入标准, 还需要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和新兴技术, 为农业经济中薄弱的中小企业放宽融资条件、输入全新的服务式营销策略。这样才能够通过更方便有效的农业经济体制使农业经济管理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2.3 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共享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信息共享评估机制, 完善评估体系, 培养高水平的信息评估管理人才。大力引进可以胜任机制考核测评的高水准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发挥农业管理相关部门对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和培训的调控作用, 从而有效促进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监督评价和管理。

2.4 完善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法规

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市场还是有不完善之处的, 为了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就要更好的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法规。首先,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框架, 相应的法规制度才能更好的保持政策出台的稳定性, 才能更好的监督实施效果, 提高连续性。其次, 农业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撑和鼓励我国大中小农业企业针对企业自身经济的发展要朝着现代化方向的迈进, 同时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整治、合并、划分, 争取做到权责分明的管理体系, 避免出现管理人员职责不清, 管理程序叠加混乱, 要确保每一项农业经济的具体管理工作细化到人, 有据可依。最后, 制度的完善离不开人民的监督, 同时要想农业管理工作的水平, 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 最大化发挥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制度管理效应。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含义简述以及对如何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一些方法策略探讨, 可见,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够促进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也能提高农业经济自身管理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

摘要: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被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上, 牵动着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命脉。农业发展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未来趋势。现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方向发展, 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渐被一些学者拿来研究和探讨。本文通过解释什么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并对其进行具体研究, 希望能够对我国相关部门就如何加强农业经济关系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爱美, 朱国英.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J].安徽科技, 2006, 10.

[2] 王云霞.浅谈《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4.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起步,农业电子商务更是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全面客观分析我国电子商务的各种优势与劣势,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整合农产品流通,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我国农业信息化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文章针对我国农业特点,分析了网络模式下的农业信息化,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业信息化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将电子商务引入农业系统,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可以提高农业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改善中国农产品产销、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讲究高科技、高集约、农工贸一体、多元化和综合性,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从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发展到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整合农产品流通,减少流通费用,使供需双方直接在网上见面,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效益,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户进行广告宣传、信息搜寻、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的成本费用,可以突破农产品从小农户迈向大市场的瓶颈,成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产品经营市场化的强有力的手段。

二、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不论是从建立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考虑操作规程的实施而言,似乎都要比其它的产业如工业、服务业的推广应用难得多。现阶段,我国农业网站基本上覆盖了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农业电子商务功能和农村信息服务日益增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市场流通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起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在农业领域应用信息平台,实施电子商务,对改善我国的农业价值链和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很大帮助。从单纯提供信息到大环境成熟的条件下实现面向终端客户的商务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信息服务模式,这是我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采取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具体表现在通过手机短信、终端机、电话机附加信息传输功能、电视机加机顶盒等方式来实施信息服务功能。商务对象主要面向农民,也有一部分兼顾涉农企业。目前应用于农业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各类软件、通信、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与计算机自控系统的综合应用等,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

三、网络模式下的农业信息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整合农产品流通,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交易,这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对改善中国农产品产销、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技术,可以组成“虚拟公司”,将分散开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或进行一种点对点的针对性生产;利用电子商务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农民可以向网上的购买者展示农产品的特色;利用跨地域性和时间性,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时间。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各个农户自主经营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证,同时又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功能而具有实体性。网络模式下的农业信息化,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如下两个方面。

1、实现农产品的在线交易

农产品的在线交易与其他商品有所不同,农产品属于低值、易腐蚀、科技含量低、规格不一的商品,尤其鲜活产品的物流问题,相对来说在线交易的成功率比较低,条件要求更高。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有关农产品的拍卖信息,约定具体时间、地点来招集竞拍人,成交后电子商务公司向买卖人收取相应的佣金。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垂直型综合服务社区及网上洽谈、拍卖、直销等全方位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网站,可以将增值内容和商务服务平台紧密集成,通过网上大型B2B农产品交易市场,涵盖果蔬、粮油、食品、饮料、水产、肉禽蛋、花卉、饲料、畜牧、服务等各行业,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消费以及农业科研、行政等单位,提供一个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桥梁,让农产品能够迅速找到买家,让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迅速找到所需的农产品;也可以将农产品信息要进行深加工,综合处理分析后,按地域、品种等分类发给相关企业。

2、加快了农业信息化进程

与传统农业最显著的不同是农民可以不用亲自到田地里操作,而是坐在办公室里通过鼠标操作,就可进行施肥、灌水、各种环境资料的采集;农场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一系列的农事活动如耕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运输、产量评估预测等都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监测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协调各项作业完成;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例如天气预报、农产品供应、科技信息等,以制定最佳生产与销售计划、确定优化管理方案。通过计算机与农机的结合,逐步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控制(定位、定量和定时),即现代化的精准农业,以指导和帮助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通讯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信息化,加大对信息源的整合。要在公司内部设立信息化专家坐席,专职负责整体策划,加强对农业信息源的整合规划更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一是实现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和自控化。二是农产品的仓储内部环境因素变化的滥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运行。三是畜禽的棚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工作完全实行自动控制或人工遥控。

(2)农业技术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一是实现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对于各类蔬菜采用岩棉栽培、袋培、水培、营养液膜栽等方式,可以通过电脑调节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进行监控和管理。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动控制。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进行模拟运算,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畜禽体内的微波器或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判断畜禽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

(3)农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网络化。一是建立适合各农业生产单位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及时了解信息。二是通过省、全国、全球的信息网络如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全球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的科技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了解市场行情、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和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优化配置和销售产品,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需要软、硬两方面的支撑,其实现要以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通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兵: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22).

[2]姜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3]曹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M],新西部,2007(4).

[4]郭瑞林、刘庆红、王艳峰: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内涵、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2).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从皖南烟叶公司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新模式入手,通过对烟叶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就皖南烟叶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功能特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给出了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在行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模式。通过对种植收购合同的精细化,生产过程痕迹化、收购程序化的管理,实现了原烟从生产、收购、调运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分析;设计

Analysis and Design of Wannan Tobacco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WANG Zhi-yong1, LAI Fu-chang2, GE Lun-yue1

(1.Anhui Wannan Tobacco Co.,Ltd. Xuancheng 242000, China; 2.Xiamen ICSS-Hais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8, China)

Key words: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design

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把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概括为:“打牢一个基础、努力实现四个化”,即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近年,根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皖南烟叶公司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新模式,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全面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烟区生产条件;通过发展职业化烟农、现代烟农等新型种植主体,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程度;通过建立育苗、机耕等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技术的集成化,提高集约化经营能力。

但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业务部门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难于满足业务精细化、痕迹化管理的要求,无法对现代烟草农业新思路及新内涵形成有效支撑。为提高烟叶信息化管理水平,皖南烟叶公司分别于2005年、2010年推广应用了国家局烟叶基础软件及烟站(单元)烟叶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单元系统”),但烟叶基础软件只是起到了规范收购管理、提高收购效率的作用,而在科学生产、决策支持、技术推广等方面尚缺乏应用支撑。与此同时,单元系统的上线运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地单元的管理水平。但其毕竟是一通用版本,系统功能与实际工作流程存在一定差异,且无法满足皖南烟叶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

综上所述,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必然是现代烟草农业进程中需探索和解决的一个课题。

1建设思路

1.1建设思路

烟叶基础软件和单元系统均为国家局自上而下统一推广的行业信息系统,是满足行业宏观调控,实现烟叶共性业务管理的通用版本,是行业烟叶业务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皖南烟叶公司烟叶信息化建设必须与行业信息系统实现有机融合,建设思路如下:

在充分借鉴云、贵、川等烟叶产区信息化建设经验及成熟应用基础上,立足国家局单元系统,结合业务管理现状,实现单元系统的应用扩展与提升,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管理需求,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助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

1.2建设阶段

系统建设总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夯实基础、应用扩展、决策提升。

夯实基础:以单元系统为基础,实现烟叶基础软件、物资系统与单元系统的全面融合,统一烟叶业务管理平台,满足“数据互通共享、业务无缝衔接”的系统建设要求,满足国家局《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四个统一”的要求。

应用拓展: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管理需求,做好相关模块的应用适应性扩展和完善,确保行业信息系统更好落地,打造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烟叶业务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决策提升:在基础业务数据信息健全的前提下,逐步强化决策管控的应用支撑,全面提升辅助决策及业务管控的能力。

1.3建设原则

战略主导:紧密结合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设计与行业烟叶发展和行业信息化发展相一致,建设规划符合皖南烟叶业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

注重实效:以“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开发商等资源基础,注重系统应用实效稳步推进,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能够带动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建设目标

2.1技术层面

围绕烟叶业务“一体化”闭环管理的设计思路,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信息互通共享、资源高效整合、业务有效衔接”,满足国家局《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四个统一”的要求。

2.2业务层面

在平台统一的前提下,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业务管理现状,对行业信息系统进行应用功能拓展,确保单元系统有效落地,全面提升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

3系统架构设计

为实现企业信息化与行业信息化的有机融合,系统技术架构应遵循行业信息化标准与规范,故本系统与单元系统技术架构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

系统构建基于J2EE、SOA等技术,采用分层提供服务支持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基础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展现层。系统从最底层开始,逐层向上提供服务,整个层次保持相对的稳定。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各个层次、各个组件进行优化和完善,在不改变系统框架的前提下即可完成系统的改进。

3.1基础层设计

主要为系统应用提供底层的运行环境,包括PC终端、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施,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软件环境,建设时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3.2数据层设计

数据层就是常说的数据源所在的层次,数据层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可运行于DB2、ORACLE、SQLSERVER等主流数据库之上;

2)使用联邦数据库技术;

3)数据业务处理(交易)、数据查询、空间数据分离。

3.3平台层设计

平台层由界面集成、业务集成、服务集成、业务构件、数据集成、支撑平台等几部分内容组成。

3.3.1界面集成

界面集成从单点登录、组织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菜单管理、应用组装、Portal展现等七个功能点来做全面的界面集成。

3.3.2业务集成

通过应用开发技术和工作流引擎等工具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集成,实现系统松耦合、组件化和标准化,支撑烟叶系统之间信息共享、流程编排、业务交互。

3.3.3服务集成

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建设,实现内部服务的通信与整合,构建服务注册及管理机制。

3.3.4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包括在各应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主要有:

1)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的建立。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是应用系统数据整合和业务整合的基础。建立行业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是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的基础。

2)基础数据信息库。以基础数据使用规范为标准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用以实现信息共享,服务于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3)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以数据交换管理规范为基础,建立应用系统之间交换数据的软件平台。

3.4应用层设计

业务应用覆盖烟叶生产经营的主要业务,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生产过程管理、收购管理提升、调拨仓储管理、烟用物资管理、电子结算、主题分析等七个模块。

3.5展现层设计

在展现层将统一用户权限,面向企业不同层次的业务角色,如:领导、管理人员、烟站微机操作员等用户,通过统一的门户,访问不同的应用模块,业务操作、数据查询、数据分析。

4系统功能设计

结合业务部门的实际应用需求,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4.1客户关系管理

4.1.1目标定位

以CRM管理理念的为指导,实现新型种植主体档案管理及等级评定,为差异化服务及散烟收购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同时增加客户回访及投诉等关联功能,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4.1.2功能描述

1)基础档案管理:实现各类种植主体基础档案管理,并可根据预先设定的类别归属条件(如种植面积),对烟农进行自动归类。

2)客户星级测评:建立评价方案,明确评价指标(如种植面积、合同履约率、烟叶交售等级结构、技术到位率),开展对种植主体的星级评定,实现对种植主体的分类测评,为差异化服务奠定基础。

3)客户投诉管理:记录烟农对服务人员及相关人员提出的投诉,并对投诉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跟踪。包括烟农投诉记录、投诉处理意见、处理结果跟踪。

4)客户回访管理:根据客户回访方案,对客户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全面收集客户反馈的问题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从烟农中收集有关烟叶生产相关信息,对有价值的部分信息分析处理后分送到有关部门和领导。具体功能包括:回访方案制定、回访结果查询及分析。

4.2生产过程管理

4.2.1目标定位

以生产报表自定义的形式,实现生产动态信息的高效采集、快速统计和及时传递。健全烟叶生产环节信息,为质量追溯奠定基础。

4.2.2功能描述

1)生产报表定义:根据生产需求,对生产报表的格式进行定义后下发至烟站进行数据填报。烟站可结合本级管理需要对报表进行细化定义。

2)生产报表填报:根据上级下发的报表格式,进行生产过程相应数据的采集与填报。采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工录入数据,另一种是利用手持终端设备进行采集。

3)生产报表查询:实现烟站上报报表的多维度查询(按时间、按组织结构等)。

4.3收购管理提升

4.3.1目标定位

在原有系统功能基础上,增加散烟收购的信息支撑,提高收购工作效率;同时根据收购业务管控需要,对烟叶收购的时间、比例、重量、票据等关键要素进行密切监督和预警,实现对收购全过程的实时控制。

4.3.2功能描述

1)散烟收购应用

收购类型设置:实现烟站各条收购线收购类型的设置(散烟/把烟),以区分烟叶收购类型。

收购报表提升:结合烟叶收购的形态特征(把烟/散烟),对相关烟叶收购报表进行相应提升,实现收购报表数据的分类统计和查询。

散烟补贴核算:包括补贴方案制定、散烟补贴核算、散烟补贴查询等。

2)收购业务监控

单秤交售重量异常监控:对单笔烟叶交售的重量超出电子秤重量峰值或者超出合理值范围的数据进行监控,确保收购业务规范。

交售等级结构异常监控:设置上、中、下等烟比例最大值,对超出或即将超出该值的收购等级比例数据进行监控预警。

连号票据等级、重量相同监控:对连号票据等级、重量相同的数据进行过滤展现,有效分析数据异常原因。

单据冲红监控:设置票据冲红的最大值,对超出该值的票据数据进行过滤展示。

收购时间段异常监控:依据烟叶收购运行要求中的收购时间段为标准区间值,对超出该合理区间内的收购票据数据进行展示。检验是否有超时收购。

4.4调拨仓储管理

4.4.1目标定位

实现烟叶物流进、销、存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数据采集时效性和准确性。

4.4.2功能描述

1)调运计划管理:用于内部调运计划及销售调运计划的制定和分解。内部调运是指收购站点的烟叶调往中转仓库,调运不受购销合同控制,销售调运计划是中转仓库或烟站的烟叶销售调运到烟厂,要受购销合同控制。

2)烟叶入库管理:实现烟站烟叶的入库信息采集。

3)仓储作业管理:包括移库管理、库存盘点、变质烟管理、烟叶出库管理、仓储资源管理等。

4.5烟用物资管理4.5.1目标定位

整合现有物资管理系统,增加物资需求管理、验收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模块,实现对烟用物资的购、销、存精细化管理。

4.5.2功能描述

1)物资需求管理:包括物资需求目录、物资需求摸底、物资需求制定等。

2)物资验收管理:实现两级物资验收的电子化操作。

3)采购分配:根据需求及合同进行分配,同时与购肥指导单等单据进行关联,保证分配的合理性。

4)供应商管理:建立物资供应商基础资料档案库,并结合供应商的服务、产品质量情况,对供应商等级进行划分,建立供应商首选名单及黑名单。

4.6电子结算

4.6.1目标定位

采用电子结算的方式进行烟叶交售款、物资款的结转,提高结算效率,保障资金安全。

4.6.2功能描述

1)账户管理:对所有涉及资金往来的帐户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帐户录入、在线开户、帐户销户等功能。

2)审核支付:接收收购系统提交的支付或扣款信息,由银行转账系统完成资金的支付和扣除操作。

3)对账查询:包括银行对帐、付款总帐查询、付款明细帐查询等功能。

4.7主题分析

4.7.1目标定位

结合不同层面的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纬度的主题分析报表,以更好地满足决策分析的需要。

4.7.2功能描述

主要包括生产主题分析、收购主题分析、仓储主题分析、综合分析等。

5结束语

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对行业信息系统进行适应性应用功能拓展,搭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对种植收购合同的精细化,生产过程痕迹化、收购程序化的管理,实现了原烟从生产、收购、调运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并为烟叶质量追溯打下基础。

1)实现烟叶业务闭环及标准化管理,提高烟叶业务工作效率。通过对烟叶各业务流程梳理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形成烟叶计划、合同、生产、收购、调运、业务的闭环管理,实现烟叶业务管理顺畅,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2)建立综合查询分析平台,提升烟叶决策分析水平。使用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出一门,并且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及不同的展现方式,为各级人员分析、统计、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3)建立物流追踪体系,为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奠定基础。通过对烟叶生产经营各环节节点信息,特别是生产过程动态数据及仓储调拨数据的准确、实时、全面采集,为烟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夯实基础。

4)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通过对生产过程管理、烟用物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的拓展和完善,为烟叶生产流程化、精细化、痕迹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烟叶生产,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支.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与实践[M].合肥:合肥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烟站:单元.烟叶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资料[C].厦门中软海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0.

[3]聂和平.我国烟叶信息化的构思和设想[J].中国烟草科学,2003 (4):9-11.

[4]赵鑫春.南阳市烟叶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23-29.

[5]张敏.浅析安徽省现代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95-97.

[6]王晓丽,郭利,陶新国.现代烟草农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探索性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8-11.

[7]杨祝军,阚宏伟,韦建玉.中国烟草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9(9):228-231.

[8]赵志明,李佛琳.现代烟草农业体系内容建设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15-116.

[9]彭细桥,王江伟,李宏光,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2):145-147.

[10]李良勇,邹喜明,黄松青,等.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烟叶生产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7(5):33-36.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作为第一产业,传统农业正在步入信息化阶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在物资、技术、供销信息等多方面的流动流通,让农业的从业者、经销商、终端消费群体等多圈层之间的信息鸿沟得到消弭,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农业现代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促进多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要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质的提升,必须在相关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技术传播、供销畅通等多方面并行发展,而信息化则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实现信息流通的即时性

无论是国家和地方针对“三农”问题的各种制度法规、惠农政策,还是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从起始端到终端的点对点传播,减少中间环节的误读和时间延迟,提高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1.2 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利用互联网,农业从业者能够及时了解先进的科学,提升自身和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从而实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单位产能的目的。

1.3 减少供销障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平台的协助下,让供求双方及时获取所需市场信息,借助现代先进物流,实现产供销平衡化,解决农民销售难、市民购买贵的问题,切实让农民增收,也让市民受益。

2 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有较大的依赖,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完善建设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难度很大。近年来,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发展飞速,5G基站已经在新疆等偏远地区逐步建立,农村开始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

2.2 人才培养效果逐渐凸现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通过政策帮助农村地区吸引人才,也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选择回到农村发挥自己的能量,但从总人数和整体质量上看,距离农村地区的人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收官年,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正在培养属于农村地区自己的人才基础,相信随着农村地区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会越来越小。

3 加快和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目前,从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层面上来看,有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思想、政策都已经比较完善,但从中央到乡镇地方还有一定的距离,国家政策想要与乡村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更细致地调整和处理。乡镇政府应多利用各类传媒,大力推广和宣传农业信息化工作,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农业从业者能改变传統的生产方式,切实感受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让他们也积极加入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使用中来。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国家和地方都应当加大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的多点投放、网络基站的建设、移动互联网络的开发、云平台的接入等,使得每个村都通网络,加上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农业从业者都能接触和利用到信息化进行生产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应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以满足行业所需。

4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带动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从国家到行业,都应当认识到相关的重要性,并切实做好相应工作。

作者简介:侯文婷,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推广。

上一篇: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全过程控制中工程造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