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研究范文

2023-09-18

情报学研究范文第1篇

1 服务应用能力的三大主要因素

1.1 服务人员

服务人员是保障知识服务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在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用户需求的解读能力等方面, 对服务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 高质量的服务来源于高素质的人员。例如:“学科馆员”岗位已悄然在在国内很多图书馆中设立, 这个咨询岗位一般是由有学科背景, 熟悉参考信息源, 具备情报检索技能, 有丰富咨询经验的人员组成, 这样对于用户高层次的多学科需求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从而有效提升咨询结果的权威性和学术性。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是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的核心。

1.2 服务管理

高质量的产出总是伴随着科学的管理, 咨询流程设计、咨询人员的职责分配、咨询队伍的建设与规模都应归属于咨询管理的范畴。只有保证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之下, 最终才能使有序的服务持续进行着。

1.3 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基于用户对知识需要的不同深度和形式, 我们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 提供不同的知识产品。产品具体有:检索目录、地图、数据库、情报产品、科学出版物、决策咨询等, 这些产品的内容从对象和数据, 然后向知识和智慧过渡。根据产品的特点, 我们采用推送、咨询、培训等这样的服务形式。

2 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的服务方式

2.1 知识服务要求

在读者用户和用户决策过程之中, 图书馆员要尽量的融入其中, 形成“读者一一服务人员”这样和谐、融洽的关系, 针对具体读者用户及其服务全过程, 建立首问负责制, 进行从知识搜集、析取、重组、创新和集成一直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知识服务。

2.2 基于个性化和专业化

个性化服务要求针对具体的用户之具体问题和需求及其服务全过程提供知识服务, 确保尽量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与客户紧密联系, 保证对用户决策过程的跟踪、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专业化服务要求按照专业或者课题领域来组织和实施服务, 要确保把握好用户疑难问题以及用户环境问题, 并注意保证知识服务的质量。

2.3 基于分布式多样化动态资源和系统

知识服务将是虚拟化的服务, 要尽最大可能地对各种知识资源、系统和服务进行充分挖掘、调动、创新和集成, 以达到支撑知识服务的整个过程的目标。决不能只是由某一个图书馆或者系统来完成。

2.4 基于综合集成

其主导思想就是有机地把专家学者、读者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 把各种知识信息的理论和人的经验与知识结合起来, 从而把整体的强大优势发挥出来, 并通过开放式服务模式以及系统集成和服务集成等多种方式进行联合、协调, 充分利用多种信息、人力、知识、资源、系统和服务来组织并提高知识服务。

3 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改进措施

3.1 拓展服务范围

推行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 首先必须将行业系统各自为政的体制格局打破, 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资料传统的书斋性质, 使之变成向社会传递科学信息、智力交流和进行参考咨询服务的开放系统。然后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知识服务是在对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后, 通过知识发现、信息挖掘、智能代理等相关技术, 过滤各种信息资源, 从中将用户所需要的、专指性强的信息筛选出来。进而利用电子邮件、频道推送或建立用户个人网页等方式传送给用户。

3.2 提高创新意识

技术手段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基本点, 目前各国创新体系多以技术创新为主体。图书情报工作启用新技术不仅是对业务手段变革的体现, 也是业务现代化的标志。当前利用新技术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形式, 我国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资源系统工程, 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二是网上书店, 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三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 如上海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技术创新拟分为两步:第一, 彻底对传统手工作业方式进行改变, 实现业务操作的计算机化, 采用计算机管理全部的业务;第二, 建设知识和信息网络的步伐要加快, 从而实现业务流通的现代化, 彻底对书刊知识和文本情报流通模式进行改造, 建立新的图书情报网络, 形成由图书情报业务网、单位区域网、社会信息网组成的互联工程, 使图书情报技术手段与国家创新体系同步发展。

3.3 资源共享及有效信息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知识服务制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社会信息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只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所有的文献和资料都不可能由任何图书馆或者知识服务机构完全收集到。针对这个情况, 建立特色馆就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共享。

我们所定义的图书情报事业的范围非常广。所以, 如何对当今数之不尽的资料进行建立和共享并推动其发展, 涉及到了很多个方面, 包括了各行业专家以及科学家的技术支持, 连同各种平台提供的知识服务的合作和交流。把零散的信息平台、技术人员以及数据库等等组织起来, 开展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 最终使各种知识服务工作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3.4 知识服务评估

知识服务效果是知识服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情报机构要把知识服务过程作为系统来管理, 就不能仅仅考虑怎么把知识内容传递给用户, 还必须要对用户所交付的价值效果进行评估。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体系, 在这个知识服务系统模式知识服务评估不仅是总结过去的服务行动, 还是下次行动计划循环的起点。评估知识服务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在既定的目标下自我评估是否对用户所需求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传递;二是用户对知识服务过程是否感到满意。对于前者的考虑, 图书情报机构应对知识服务行动中的各个环节逐一审查这个方面有所侧重, 看看是否还有那些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对于后者则侧重于与用户之间建立双向的互动反馈机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演变, 知识服务也随之兴起与发展, 使得知识服务逐渐成为图书情报机构迎接未来的必然选择。然而知识的增值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与转化, 目前, 用户对知识产品与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 图书情报领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为满足用户的需求, 使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构建符合知识服务需求的服务体系和业务流程已得到了图书馆、情报所以及数据库提供商的关注。

关键词:图书情报,服务方式,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 颜端武, 戴建华, 徐丹丹.图书情报领域知识服务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 2009, 11.

[2] 赵东.关于我国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的思考[J].图书惰报工作, 2006, 12.

情报学研究范文第2篇

一、情报计量视角下国外科技人才评价研究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 采用高级检索, 构造检索式为:TI= (research*or author or schloar) and (evaluate*or*index*) , WC=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共检索到142篇文献, 通过对题录信息和部分全文进行研究总结, 得到国外科技人才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H指数用于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应用

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家Hirsch, JE首次引入评价科研人员个人绩效的一个量化指标, 我国刘俊婉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 对这篇文章也做了翻译, 目前这篇论文在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引用次数分别高达6671和2633, 可见量化指标在个人绩效评价中的实证研究一直得到相关学者关注, 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J.E.Hirsch在文中详细论述了h指数的设计思想以及该指标的数学推导, 虽然这项指标测量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在科学家个人绩效评价中的局限性, 但是它没有考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周期以及他们所活跃的研究领域, 有许多研究者针对h指数的缺陷提出了一些修正办法, 并提出了不少衍生指标。

(二) Zp和P指数在青年科研人员评价中的应用

加拿大学者Zou, C指出学者的科研产出需要时间积累, 基于目前的指标, 比如一些研究生、博士, 刚晋升的教授等青年学者评价将会受到限制, 他创建了一个ZP指数, 是使用期刊的质量而不是引文数作为评价的指标, 而且, ZP指数还会考虑合作者的排名位置, 给予不同的权重。他表示使用ZP指数结合发文量两个指标, 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青年学者的学术成就。希腊学者Assimakis, N介绍了一种评价青年科研人员的指数, 即P指数, 可用于评估基于合作者排名的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文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衡量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度, 与其他普通方法相比, 它强调了第一作者的贡献度。

(三) 引用百分位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德国学者Bornmann, Lutz指出H指数不能多维度来评价自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 他提出一种基于引用百分位的方法进行科研人员评价, 将在同一出版年和同一学科领域对不同科研人员的出版物进行比较分析。

(四) 成功指数 (sucees-index) 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意大利学者Franceschini, Fiorenzo在NSP指数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比较通用的科研人员评价的成功指数, 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该指标优于H指数, 可以用于评价以下几种情形: (1) 单个的科研人员; (2) 不同学术年龄的科研人员 (3) 不同规模的研究机构; (4) 科学期刊等。

(五) 基于科学合作的混合指标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西班牙学者Perianes-Rodriguez, Antonio提出了一种用于分析和评价学者的科研产出、名气和声望的混合指标。

综上所述, 在情报计量视角下, 国外科技人才评价研究重点是在设计合理的指标进行不同类型的人才评价, 如单个科研人才、不同年龄段的人才、不同学科的人才的评价, 甚至还设计出了综合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价。

二、情报计量视角下国内科技人才评价研究

在CNKI中国知网里, 通过篇名或关键词=“人才”and篇名或关键词=“评价”, 学科=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为26篇, 其总被引次数217, 篇均被引8.35, 篇均参考文献数6.54, 篇均下载次数为242.65, 研究活跃时间为2005-2015年。本文通过对文献关键词、互引文献、共引文献、摘要、部分全文进行研究总结, 得出国内科技人才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引文法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吴尔中的《文献计量学与人才评价》一文, 这是我国公开发表的最早一篇相关文献, 发表于1981年, 文中探讨了SCI在人才评价上的应用, 主要是通过SCI被引次数来评价个人的学术水平及学位、职位的获得, 级别晋升以及授奖等。同时文中从作者自引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引文法评价人才的局限性。

(二) H指数、P指数、HC等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邱均平、缪雯婷、许新军、董政娥系列文章中, 如《文献计量学在人才评价中应用的新探索——以“h指数”为方法》、《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经济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为例》、《基于文献调查的个人绩效评价中不同学科科研人才贡献指数研究》等, 实证研究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领域、经济学、烟草专业领域和某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个人绩效, 探讨其与传统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差异、相关性, 并针对其不足对h指数进行了修正, 从而在人才评价中引入了P指数、HC等指数。

(三) 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周欣娟的《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一文中, 阐述了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提出了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论证。

(四) 人才发现与评价

如李远明《高校领军人才发现与评价——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探索》一文中, 综合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构建学科型人才模型和学科团队可视化网络分别揭示高校领军人才的两项评价指标, 即学术造诣和团队意识, 并综合两项指标评选领军人才, 能够简洁、直观地拟定出相关学科领军人才的候选人, 展示出学科用户的结构特征。

(五) 基于知识网络的科研人才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是综合了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同行评议法的优点, 综合考虑了被评价人的各种事实性科研成果, 从研究能力到项目管理能力等隐性知识的评价。

综上所述, 我国情报界科技人才评价研究重点是采用引文法、各项指数法、社会网络分析和知识网络等情报计量方法, 建立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及应用的研究。

三、结论

情报计量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研究方兴未艾, 虽然研究范围覆盖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现状等方面内容, 但评价重点依然是对采用情报计量的方法对科技人才的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进行评价, 其他方面并未太多涉及, 可见情报计量视角下的科技人才评价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在2018年07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 要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 克服四唯倾向, 推行代表作制度, 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今后我国图情界要立足当前我国科技部相关的政策法规, 构建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从而更加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我国科技人才, 推动我国科技发展。

摘要:情报计量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研究方兴未艾, 虽然研究范围覆盖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现状等方面内容, 但评价重点依然是对采用情报计量的方法对科技人才的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进行评价, 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对国内外情报计量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全面梳理出科技人才评价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为我国科技人才评价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情报计量,科技人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Hirsch, J.E. (2005)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out pu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 16569-16572.

[2] Zou, C.&J.B.Peterson (2016) Quantifying the scientific output of new researchers using the zp-index.Scientometrics, 106, 901-916.

[3] Assimakis, N.&M.Adam (2010) A new author’s productivity index:p-index.Scientometrics, 85, 415-427.

[4] Bornmann, L.&W.Marx (2014) How to evaluate individual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e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s meaningfully?A proposal of methods based on percentiles of citations.Scientometrics, 98, 487-509.

[5] Franceschini, F., M.Galetto, D.Maisano&L.Mastrogiacomo (2012) The success-index: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h-index for evaluating an individual’s research output.Scientometrics, 92, 621-641.

情报学研究范文第3篇

摘  要: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从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突现词等方面对2016—2020年CNKI中情报学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出近五年国内情报学的主要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相较于此前情报学的研究发现,与医学相关的研究出现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现象,希望可以为情报学与医学研究者掌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报学;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

Visualization Research and New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in Recent Five Years

LIANG Maoyun1,ZHANG Fan2,3,LI Menglei1,SUN Jingjing1

(1.Management Institut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Health Information Resource,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3.Research Center for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0  前  言

情報学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情报学的发展动态必将成为情报学学者们的关注重点。随着数据价值的日益凸显,大量免费文献计量制图软件在科学界得到广泛的应用,诸多学者认为软件具有一定的学术贡献[1]。目前,国内有许多研究者使用文献计量制图软件对情报学领域的期刊论文进行了研究,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挖掘和分析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肖明等[2]通过收集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利用自编Java程序进行数据预处理,对1998—2007年间的论文进行了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讨论了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宗乾进等[3]基于CSSCI数据库,利用多种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间国内情报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研究前沿领域、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赵蓉英等[4]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了2010—2015年间国内外情报学发展的现状。国内研究者多以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对国内情报学的发展进行研究,但其覆盖范围有限,不利于发现情报学研究的新发展、新变化。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16—2020年间收录在CNKI上以情报学为主题的所有中文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探索近几年国内情报学的发展变化。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献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及时更新的CNKI数据库成为本研究数据来源的首选。以“情报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4 108篇中文期刊论文,剔除杂志投稿指南等无关条目后获得3 801篇文献题录信息,以Refworks格式下载供学者分析之用。

CiteSpace是由美籍华人陈超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开发、可对科学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应用程序,是信息分析领域影响力大且普遍应用的信息可视化制图软件[5]。本文以CiteSpace5.6.r5版本作为研究工具,转换中文期刊文献数据格式后方可进行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可视化分析。

2  情报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2.1  文献年度分布

2016—2020年间国内情报学领域相关文献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年均发文760篇。随后笔者在CNKI数据库以同样的检索方式查询了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文献,共计8 539篇,年均发文533篇。相比较而言,近五年的年均发文量较高,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足以证明国内情报学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2.2  文献作者分析

作者是学术研究的核心要素,高影响力作者是科研机构产出的生力军、团队的中坚力量,引领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作者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可通过高发文量和高被引频次得以体现。笔者对CiteSpace进行参数设置时,将“Time Slicing”设置为2016—2020年,“#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Top N阈值设置为N=50,“Pruning”设置为空,其他项均为默认,运行软件生成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节点越大发文越多,连线越粗合作关系越紧密。由图2可以看出,李秀霞、赵蓉英、徐蕴、梁繁荣、杨建林、邱均平等为近五年情报学领域的高发文量作者,并且发现了由梁繁荣、任玉兰、王旭等组成的密集合作网络,显示出他们在学术上的合作和交流颇多。其他作者合作较少,多为高校师生合著发文。

表1统计了发文10篇及以上的作者,李秀霞、赵蓉英、徐蕴、梁繁荣、杨建林、邱均平等作者为情报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推动了情报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参与发表论文最多的是李秀霞(30篇),根据普莱斯公式[6] ,发文量不低于5篇的作者为情报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共66位,合计发文522篇,占总发文数的14.52%。基于此前宗乾进等的研究,李秀霞首次成为阶段性高产作者,注重期刊耦合分析,发文质量较高,多见于中文核心期刊,是近五年情报学研究领域的高产和高影响力作者。通过对高产作者背景的调查发现,发文量排名第三的徐蕴来自医学院校,钻研于医学教育、医院管理等医学相关方面,将情报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医学研究,推动了情报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2.3  发文机构分析

“NodeTypes”选择机构“Institution”,“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设置保持不变,运行软件生成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表2列出了发文量≥20篇的高发文量的18所机构,这些机构共发文643篇,占总发文数的16.92%。

结合图表分析,按发文量多少大致可将这些机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发文量≥80)包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两所机构;第二层次(80>发文量≥30)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六所机构;第三层次(30>发文量≥20)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等10所机构。此结果与李文娟[7]、宗乾进、赵蓉英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主要机构仍旧扮演着国内情报学领域研究的领头羊角色,进一步证明了情报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在高校院系。除此之外,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代表的信息研究所在情报学的发展历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此前的研究相比,值得注意的是情报学研究与医学相关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交叉融合现象。表2中列出的18所机构中包含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5所医学研究机构,合计发文146篇,占表中总发文量的22.71%。情报学研究与医学相关研究的融合趋势进一步解释了近五年来情报学研究年均发文量較高的原因,后文将继续探索、验证发文量增长的原因。

3  研究热点分析

“Node Types”选择“

结合表3中的高频关键词及知识图谱找到其共现关键词,由此得出2016—2020年间我国情报学研究聚焦四个领域:

(1)情报学理论探索(共现关键词为图书情报学、情报工作)。情报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本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做出解答,也为解决情报学学科发展中的问题予以理论支持[8]。包昌火等[9]对情报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加以概述、理顺了我国情报学发展史、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框架。王芳等[10]对我国情报学学科理论的来源、应用和专属度开展研究,发现国内情报学应用理论来源广泛,借用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来解决诸多问题,反而对情报学原创理论应用较少,其对其他学科发展作用甚微。吴晨生等[11]在以网络信息为主要载体的情报3.0时代下对情报定义提出新的思考。

(2)文献计量学(共现关键词为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共现分析)。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文献计量学研究在图书情报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大量免费文献计量软件工具的应用和普及,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如邱均平等[12]以中外多个数据库中管理学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CiteSpace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外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李韵婷等[13]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工具对国内外智库影响力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展开分析。医疗科学和教育业已成为国外智库影响力研究的前沿,国内2015年前关注智库影响力的内涵和影响程度,2015年后相关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3)大数据(共现关键词为大数据、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近五年许多情报学者从大数据对情报学影响的角度展开研究,如彭知辉[14]认为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巨大,作为情报学研究对象,情报学与大数据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拓宽情报学研究范围。苏新宁[15]提出在大数据时代情报学研究上要向网络复杂数据拓展、向复杂结构数据扩展以及加速情报信息分析工具的研制等。马费成[16]认为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得以创新,增加了数据获取的方法、途径,同时促进了研究工具的更新换代。

(4)学科交叉融合(共现关键词为护理、中医药、肿瘤)。学科交叉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满足学科自身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科学活动,体现为两门及以上学科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横向联系而形成的具有独立性质的一门学科或一个学科群体,以及据此而组织建立起来的结构和体系[17]。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5所医学高校机构发文数在20篇以上,合计发文146篇,占表中所有机构总发文数的22.71%,足以证明情报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普遍适用于医学及医学相关研究。如徐蕴[18]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2006—2015年间CNKI数据库中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得出其文献发文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影响力作者研究群体逐渐形成,基金资助和核心期刊的文献占比高等结论。表4列出了出现频次较高的医学相关类关键词,年度合计频次逐渐增多,且2019年和2020年增长幅度较大,进一步证实了近五年年均发文量相较以前整体增多且在2019—2020年显著增多的原因。情报学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紧跟时代步伐,随着2020年疫情的爆发,相关学者运用情报学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展开研究,对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扩展情报学的发展领域,推动情报学研究的高速发展。

4  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是科学探索中最有发展潜力以及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是潜在的、未来的科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关键词共现分析设置一样,点击“burst terms”选择“plain text”,运行软件进入可视化界面,依据算法检测到突现度最高的前15个关键词,如表5所示,其中黑条代表热点出现的年度。引文分析、用户教育、图书情报、定量分析、ischool、情报分析、h指数等15个主题成为近五年国内情报学领域研究兴趣增长较为明显的主题,即我国情报学的研究前沿。

5  结  论

本文以CNKI中情报学研究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为工具,从年度发文量、作者合作、机构合作、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近几年年均发文量较高,2019—2020年增长明显;高产作者发生变化,并出现其他学科高产作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仍旧是情报学领域主要发文机构,出现发文量较高的医学高校;研究热点主要有图书情报学理论探索、文献计量学应用、大数据、学科交叉融合四个方面;引文分析、用户教育、图书情报、定量分析、ischool、情报分析、h指数等15个研究主题为近几年我国情报学的研究前沿。

高产、高影响力医学作者、医学机构和高频医学相关关键词的出现,足以证明情报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已应用于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不排除在此前的研究中已出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只是在近几年表现得格外突出。情报学方法和理论运用于其他学科无疑是近几年发文量显著增长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仅从CNKI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文献数据不够全面,结果不尽完美,笔者以后会从多个数据库收集数据,综合分析,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在研究过程中,对CNKI中数据集进行复查时发现与之前数据稍有差池,不排除是论文撤稿等原因所造成,所幸差别很小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 PAN X L,YAN E J,CUI M,et al. Examining the usage,citation,and diffusion patterns of bibliometric mapping softwar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tools [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8,12(2):481-493.

[2] 肖明,李国俊,杨楠.基于词频分析的国内情报学研究热点(1998~2007)[J].情报杂志,2009,28(8):21-25.

[3] 宗乾进,袁勤俭,沈洪洲,等.2001—2010年国内情报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的当代学科发展动向研究 [J].情报资料工作,2012(1):10-15.

[4] 赵蓉英,魏明坤.2010—2015年国内外情报学研究热点可视化比较 [J].图书馆杂志,2016,35(8):15-22.

[5] 陳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6] 胡利勇.基于普赖斯定律的图书情报领域高被引论文核心要素测评 [J].图书馆研究,2016,46(4):113-117.

[7] 李文娟,杨国立.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J].情报科学,2014,32(1):104-109.

[8] 刘兹恒.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现状 [J].中国医院,2008(2):10-13.

[9] 包昌火,金学慧,张婧,等.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J].情报杂志,2018,37(10):1-11+41.

[10] 王芳,陈锋,祝娜,等.我国情报学理论的来源、应用及学科专属度研究 [J].情报学报,2016,35(11):1148-1164.

[11] 吴晨生,陈雪飞,李佳娱,等.情报3.0环境下的情报生产要素特征与情报生产方式变革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1):1-4.

[12] 邱均平,沈莹,宋艳辉.近十年国内外管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J].现代情报,2019,39(2):17-25+37.

[13] 李韵婷,郑纪刚,张日新.国内外智库影响力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 Ⅴ的可视化计量 [J].情报杂志,2018,37(12):78-85.

[14] 彭知辉.数据: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对象 [J].情报学报,2017,36(2):123-131.

[15] 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回归 [J].情报学报,2017,36(4):331-337.

[16] 马费成,张瑞,李志元.大数据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 [J].图书情报知识,2018(5):4-9.

[17] 许海云,尹春晓,郭婷,等.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5):119-127.

[18] 徐蕴,魏琦,汤大朋,等.2006—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J].中医杂志,2017,58(5):418-422.

作者简介:梁茂云(1997—),男,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卫生信息化;通讯作者:张帆(1968—),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卫生信息化。

情报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时代;角色定位

摘 要:从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图书馆如何应对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探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提出信息时代图书馆应发挥信息收集与传递、知识导航、知识服务与创新等功能。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简介:郭自宽(1979-),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期刊部副主任,馆员; 秦晓珠(1963-),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0807LX198)的研究成果之一。1 信息时代及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信息量激增,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人类社会真正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经济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2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收集、组织、存储和传递文献资料为其主要服务内容。奉行“用户走进来”的服务方式,执行的是“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工作模式。信息时代,信息的激增,数字化信息的暴涨,知识经济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全球一体化趋势凸显,这些都对图书馆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图书馆的概念、服务理念、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馆员素质以及图书馆的用户需求等方面无不受其影响。

2.1 图书馆的概念和服务理念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就是有丰富的藏书,有宏大的建筑,由图书馆员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而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其业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资源从传统纸本文献资料发展到纸本文献、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等多种存在形式,服务内容不再拘泥于本馆的文献资料。图书馆走出了“藏书楼”的模式,不再仅限于物理概念的固定建筑,如数字图书馆、网上图书馆等都是虚拟状态的存在形式。

服务理念上,传统图书馆主要通过工作人员利用本馆收藏的文献资料,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阅览、外借、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信息时代,图书馆这些服务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图书馆应朝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2.2 馆藏资源发生变化

2.2.1 馆藏从文献资源向信息资源转变

图书馆长期以收藏纸本文献为主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及藏书建设的局限,从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视角和高度,将各类文献收藏视为社会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通信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受到了冲击。

首先,图书馆赖以生存的馆藏资源已超出纸质物理形态的文献,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等各种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涌入图书馆。这些新的知识载体已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河南农业大学2008—2010年对纸

本图书和电子图书购置经费的投入情况,说明电子书已成为馆藏重要的资源。

其次,文献资源建设阶段,读者一般只能获取本馆资源。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获取的信息不再依赖一馆资源。互联网将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连成一体,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其他共享馆的资源。这些资源也可能是实体馆藏资源,也可能是网上数据库等形式的虚拟馆藏。

最后,信息资源由于包含实体的纸质文献资源和虚拟的数字化资源,更容易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时代促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

2.2.2 信息资源的收集与组织

传统图书馆时期,馆藏资源的来源主要依赖现场采购和邮发订购等形式。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有了明显的变化。

(1)自建数据库。许多大中型图书馆或凭借自己的实力或者与技术商联合对本馆一些有特色的、重要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

(2)网络采访。网络采访是在互联网上,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来获取文献信息的一种采购形式,是信息资源采集的一种新方式。网络采访是图书馆信息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3)集团采购。集团采购主要是针对电子资源、数字化资源而言,是图书馆之间自愿组成联盟或者集团,对电子资源进行联合采购,共同承担购买和维护的费用,以期达到用最优价格、最少经费获取最符合需要的电子资源和最佳服务。集团采购是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新模式,目前已成为图书馆电子资源尤其是网络数据库的主要购买方式。

2.3 图书馆用户需求发生改变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用户到图书馆主要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对图书馆的期望就是拥有尽可能多而全的文献资料,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信息环境的变化为用户提供了海量信息,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用户对信息的检索和获取不再单独依赖图书馆。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也为用户辨别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带来困难。当前,信息瓶颈不再是检索或者获取不到有用文献,而是如何从大量相关信息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时代,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少了,但是对其期望却变得更高。他们仍然希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更便捷、品质更高的服务。

2.4 图书馆馆员素质要求更高

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来临,对作为社会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而图书馆的从业者也同样受其影响。过去,图书馆员主要从事图书资料的采访、标引、加工和借阅等工作。而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必须面临新的使命,面对海量信息,图书馆员责无旁贷地成为信息组织和知识挖掘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图书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知识。因为图书馆现在急需的是复合型人才。

2.5 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受到冲击

信息时代,新兴的信息媒体如电视、广播、电子阅读器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快速普及,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这些都强烈震撼和冲击着传统的图书馆。陈传夫教授在《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新的信息需求壮大了信息市场,但也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一是网络与图书馆争夺读者市场。早在2001年,美国著名媒体Newsbytes统计,Internet首次替代图书馆成为美国学校各层次人士在项目研究中最先寻求帮助的地方;二是商业化服务与图书馆争夺读者市场。Google、Baidu、Yahoo等一批具有实力的网络搜索引擎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他们凭借商业运作的丰富经验和雄厚的资金优势,不断推出新型服务内容和形式,抢占了图书馆的市场;三是不断增长的外包业务弱化了图书馆的专业性。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外包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资源组织、管理等业务逐渐走向外包,甚至连核心业务——编目也包括在内。

这些冲击和挑战使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弱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带来信息和知识在形式上和利用上的变化,作为信息获取主要中介的图书馆作用发生改变。如何在充满竞争的信息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值得图书馆业界和学界深入研究的课题。

3 信息时代图书馆更应该“有所为”

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图书馆业态环境的变化,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用户需求出现新的特征。这些都给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图书馆如何能够突破重重困境,在信息社会继续巩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位,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信息收集与传递、知识导航、知识创新的功能呢?

3.1 积极转变理念,建设复合型图书馆

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即有固定的场所、一定规模的建筑、数量众多的藏书、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和查询服务的物理实体。就其结构来说,主要有6个基本要素组成,即藏书(主要指纸本图书)、建筑设备(包括计算机)、图书馆员、技术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管理和读者等。信息时代,信息化进一步向更广和更深层次发展,网络化和数字化等信息技术逐渐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实体概念,正在不断衍生出一个无限扩展的虚拟空间——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无不冲击着图书馆原有形态。图书馆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势必也要随之改变。原有的图书借阅、参考咨询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需要拓展服务项目,传统的印本、到馆型的图书馆服务必须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据统计,主流的、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几乎已经完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获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环境下,图书馆的形态必须走出物理空间的限制,建设物理实体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

3.2 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建设都是围绕着藏书展开的,重视文献资源建设,拥有大量藏书成为众多图书馆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小而全、大而全”、“重藏”、“轻用”的模式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不仅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

3.2.1 树立以用户为本的思想

信息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商业上奉行“顾客是上帝”的服务宗旨,用在图书馆界,“读者是上帝”也不为过。Anna Noakes.Schulze在其《信息专家的“用户中心”设计理论》中指出,应建立在人机交互的文献之上的以“用户中心”设计理论为基本框架的准确表述,并应用此理论发展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的方法,进行用户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程焕文曾提出“读者永远都是正确的”。图书馆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而生存。“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理念开始走进图书馆。肖希明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一文中指出:图书馆要将以读者为本的精神贯穿在各个业务工作环节之中,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宗旨来开发和运用新技术,让新的技术成为方便读者、快捷并准确获取信息资源的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成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杠杆。

3.2.2 分析当前用户特点

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必须分析当前用户需求的特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陈传夫认为,当前信息用户需求具有以下特征:

(1)多元化。除了纸本文献信息外,文字、图片、多媒体乃至新型的Blog、wiki等数字化信息也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2)个性化。一般性信息用户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而图书馆应该利用其独特的信息组织和分析为每一位用户提供基于其兴趣、特点和专业需求的信息。(3)知识化。原始信息已不是用户最终需求,用户更加渴望获得信息中所包含的知识,图书馆需要对信息进行挖掘和提炼。

3.3 从“信息提供”向“知识服务”转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社会。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其重要性远远大于常规资源中的物质与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核心资源。作为传统信息与知识集散地和传播源的图书馆也在经历着从文献收藏部门到信息管理部门再到知识管理部门的深刻变革。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各种挑战,图书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知识管理运用到现代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必须从过去对文献的收藏与管理、对信息的搜集与管理转向更深层次的知识管理与应用上来。

3.3.1 知识的组织

图书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文献的组织,文献分类、主题标引与内容揭示等技术也因此产生。但是目前的各种分类法、索引法对文献的组织只是一种信息的组织,而不是实质上的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为了知识的利用和创新,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揭示,以便组成结构优化的知识库。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传统的信息组织相比,它更突出系统化地处理与利用信息和数据,对知识内涵进行发掘,需要建立不同学科、行业的知识资源库与知识网络系统,以便提供有规律性的信息和内在关联的信息链与知识链。知识组织的方式是智能的,利用人工智能机制诸如归纳、综合、比较、分类、推理等通过对异构数据库的底层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实现对知识的发现、处理与控制。

3.3.2 知识的转化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的管理是传统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的侧重点,而隐性知识的管理则往往遭到忽视。隐性知识是人们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性知识,存在于人脑里或者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他人不易获知。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人们的知识创新更为有效。对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进行发现、提取和精炼,有效地集合、组织隐性知识,这就是知识重组。只有建立一个知识库(包含信息使用者所需的相关知识信息的内容和地址),知识的转换与知识的创新方能实现,最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才能顺利完成。

图书馆中知识的管理属于公共知识管理的范畴。图书馆有效开发、研究和应用显性知识,读者用户或者图书馆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达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这些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3.3 知识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工作重心的变化将使得图书馆员工作任务和目标发生深刻变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图书馆员的重要使命将由原来的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转变到图书馆知识的创新上来。例如,图书馆开展的定题服务,它是将知识作为产品的一部分,而且要求这些知识必须是最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增值。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知识的原材料,并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才能实现新知识的创造和生产。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包括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和以读者为中心的知识推送服务。

3.4 提高馆员素质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知识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充满了竞争,人才对于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重要。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储藏和传播的都是人类知识的成果,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知识面开阔的复合型人才来管理。钱学森说:“现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这一精辟论述指明了图书馆员在新时期角色定位和方向。培养和造就信息时代合格的图书馆员,需要图书馆、馆员自身以及大学教育的多方努力。

3.4.1 图书馆必须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期规划

图书馆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依靠人才。制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长期规划,确定图书馆发展的人才战略。应该积极引进图书情报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以增强图书馆的技术力量,着眼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图书馆必须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把有学历、有精力、有干劲儿、有冲劲儿的专业人才安排到最需要的第一线,为他们提供能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人才不但能进得来,而且还要留得住。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图书馆也应加强对在岗职工的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冲击,为图书馆融入信息时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4.2 图书馆从业者必须清楚信息时代自己的使命

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员不应再是传统的文献管理员和信息咨询服务者,而是应该具有动态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学识渊博、思维活跃的信息专家,拥有扎实的信息管理知识、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的知识评价体系,熟悉各种信息资源的特征、结构和规律,精通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既善于挖掘潜在的信息资源,把大量、无序的虚拟信息加工、整理成有序、可供检索的有价值的知识,也能积极指导读者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资源信息,教会他们快速获取最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并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增值。

3.4.3 图书馆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大学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等专业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教学目标的确立、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陈传夫认为:现代的图书馆学教育要“以用户为中心的教学大纲”、“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位结构与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在高等院校开展图书馆学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开展新时期图书馆的职业研究——面向学科与面向问题的研究、面向物理世界与面向数字空间的研究、基于经验的研究与基于模拟的研究、从安全封闭的环境到虚拟社区的研究、面向学术与面向决策支持的研究。信息时代,图书馆学教育需要针对图书馆职业提出新使命和新要求提供实质的能力支持。

3.5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给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带来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成果,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压缩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字成像技术等的出现与在图书馆的运用,以及数字知识对象、关联数据、物联网、Web2.0、语义网和虚拟现实等新的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有效推进,加速了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4 结束语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业态环境,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馆员素质,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创新,努力从“文献借阅”、“信息提供”向“知识服务”转型。只有如此,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才能大有所为,巩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位,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收集与传递、知识服务与创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传夫,于媛.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力量与方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8-30.

[2] 陈黎敏.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91-92.

[3] 谢金红.图书馆信息化革命与图书馆学的沿革[J].图书馆学刊,2008(5):57-58.

[4] 袁琳,简文晖.近年来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9.

[5] 曹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99.

[6]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陈传夫,吴刚.图书馆的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8-9.

[8] 李体华.试论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图书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10):46-48.

[9] 初景利,吴东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3-5.

[10] 肖希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J].图书馆,2000(1):10-11.

[11]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2.

情报学研究范文第5篇

情报学 (information science) 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至今仍在发展完善中。因此, 它不像一些基础学科那样, 有着严格而且统一的学科定义。“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专家给情报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情报学是一门研究情报的性质和特点、影响情报流通的因素, 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报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中国学者们认为: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它使人们正确认识情报自身及其传播规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 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拓宽和提高, 情报学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一部分。

2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影响

信息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在人类可以到达的宇宙空间范围内, 可以开发利用的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 是不可再生、不可共享的;而且, 对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其开发利用会大大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污染。人类和地球所在的宇宙在其存在的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内, 生成了海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在其存在的有限时间和有限空间内, 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能源, 也生成了大量的信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其他资源的节约、替代作用, 可以降低材料、能量等资源消耗, 可以改善其他资源的配置, 大幅度提高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信息流代替人流和物流, 降低经济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活动在地域上的束缚, 节省人们在时间资源方面的花费。各类自然资源的节约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更好的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3 我国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研究现状概述

在情报学领域, 教师们对情报学理论、方法及其在信息经济、知识管理、网络资源等领域中的应用做了大量工作:首先, 研究中国当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向, 在重建情报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网上信息资源类型分析、网络经济测度理论、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和检索软件评价、传统文献资源向数字化、智能化资源方向转化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其主要成果有《科技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理论与实践》、《电子信息资源检索》、《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研究》、《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和隐私权保护研究》、《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导论》等论著和200多篇论文。

其次, 通过为政府、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和培训教育, 充实情报学理论、方法, 使情报学研究更贴近于实际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报搜集方法、行业竞争环境监测、竞争情报系统建立、信息咨询方法等, 不仅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也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

第三, 针对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知识产权等问题所开展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研究, 包括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许可问题、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主权问题以及相应的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网上有害信息防范、信息伦理、商业秘密保护、信息政策制定和立法的保障体制等, 在信息法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4 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当代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兴行业如联机检索、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信息咨询服务等迅速发展起来, 并且由于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 传统的信息服务业也得到了新发展, 图书情报部门信息存贮与检索的媒体形式、信息处理与服务的技术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而对图书馆员和从事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各自发展, 也使这些学科更加具有共同的技术手段和相似的横断面, 使它们集成化的时机日益成熟。

由于情报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情报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情报学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 情报社会化的程度将日益提高, 传统情报系统的观念也将发生大的变化, 情报工作将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

情报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 不仅由每个有情报意识的人脑来承载, 而且需要“世界大脑”来承载。为了使人们随时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报, 就要在情报学的研究中注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光盘、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人工智能系统等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将获巨大发展和应用。情报学除了会在情报产生、加工、传播等环节上继续加深外, 情报交流全过程的研究将会发展, 情报利用问题将会突出出来。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情报学的综合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会出现更多的分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 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置, 将促使对情报经济问题研究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 情报学将从定性的研究过渡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 并将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加以改造, 创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 从而给本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情报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将紧紧地与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 逐步形成更加充实的学科体系与研究规范, 将揭示未来信息社会中人们情报活动的规律性.以及情报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情报学要顺应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关注原有学科结构和成分的重大变化, 重新思考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加强知识管理等问题的研究,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科体系。

摘要:情报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情报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情报学要顺应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关注原有学科结构和成分的重大变化,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科体系。

关键词:信息资源,图书馆,情报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继元.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 .

[2] 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情报学研究范文第6篇

面学术期刊利用数据之规范化探讨*叶继元 1,1

国外数字期刊及其它资源利用统计项目的经验及启示*

——以COUNTER项目为例 谢 欢 1,8

期刊利用统计与Altmetrics的兴起* 陈 铭 1,12

试析中国数字期刊利用统计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刘 丹 1,18

数字时代期刊馆员知识结构刍议*

——以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 王 浩 1,24

·专题: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现状·问题·前瞻*

李国新 2,1

深圳图书馆理事会运行实践 肖容梅 2,7

伦敦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

金武刚 钱家骏 肖梅林 2,10

波士顿市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 冯 佳 2,14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 罗珊珊 2,17

·专题:西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保护的制度设计研究*

郭向东 段小虎 2,20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

——基于少数民族文献的讨论

陈 军 党燕妮 陈 萍 2,27

敦煌少数民族文献举要* 党燕妮 郭向东 陈 军 2,3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知识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甘南合作和临夏市区的调研分析

陈 萍 彭文成 田双亮 樊胜利 2,39

基于异构网络的西部少数民族文献联合数据库建设*

王小林 陈 军 2,44

·专题:国外数据库商业版权及图书馆对策·

图书馆应对数据库商业版权的研究综述*

刘兹恒 刘雅琼 3,1

美、德两国数据库版权保护的法律模式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董舞艺 汤荷月 3,10

挪威版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探析*

——以挪威国家图书馆Bokhylla计划为例

刘兹恒 温 欣 3,15

数字时代私人复制的版权补偿金制度改革趋势*

温 欣 刘兹恒 3,18

三网融合环境下图书馆著作权新风险及对策*

刘兹恒 董舞艺 3,22

·专题:公共企业信息偏好与共享动力·

企业用户情报需求挖掘及资源关联可视化展示研究*

王庆红 王 平 3,27

大型国有电网企业用户情报需求的情景偏好研究*

周育忠 余 梅 3,33

大型国有电网企业用户情报获取及时性关注度研究*

陶秀杰 鲜 冉 3,39

大型国有电网企业情报共享动力研究*

李广凯 封 洁 3,45

大型国有电网企业用户情报采纳方式研究*

申 敏 周宏龙 陈传夫 胡德状 3,53

·专题: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分析·

从棱镜计划看大数据时代下的情报分析*化柏林 5,2

不同领域的情报分析及其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

李广建 江信昱 5,7

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初探*

江信昱 王柏弟 5,13

基于关联规则的术语自动抽取研究*

王吴贤 李广建 5,20

·专题:大学图书馆服务的新常态·

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与实践探索*

付佳佳 范秀凤 杨 眉 5,26

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的“智慧泛在课堂”构建与实践*

——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教参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为例余晓蔚 施晓华 潘 卫 陈 进 5,30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杨 莉 郭 晶 5,34

高校图书馆的多功能化设计与实现探索*

——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为例

陈煦蔚 张 浩 郭 晶 5,39

·专题: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

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

黄如花 钟雨祺 熊婉盈 6,1

MOOC中富媒体素材采集的特点*

——以信息素养类课程为例黄如花 李英子 6,8

信息检索MOOC中的交互式问题设计与评分导向*

黄如花 李白杨 6,14

MOOC在线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如花 刘 龙 6,18

·专题:图书馆学与问卷调查研究·

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总体分析*

徐建华 王翩然 李盛楠 6,24

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对比分析*

——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

王淑红 李 媛 孙晓琳 6,28

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对比分析*

——问卷与量表李 媛 杨 明 张 言 6,33

·前沿与热点·

大数据环境下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邓仲华 李立睿 陆颖隽 1,30

不同信息职业对图情档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肖希明 李 硕 田 蓉 1,35

美国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现状、特色与启示

——全美23所知名大学数据分析硕士课程网站

及相关信息分析研究 何海地 2,48

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障碍剖析及对策研究*

钮 敏 唐新川 2,57

面向民族身份建构的文化信息保存路径选择研究

黄海瑛 冉从敬 2,61

面向数据发布的科学工作流数据溯源方法研究*

邓仲华 魏银珍 3,61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法人治理结构崔 丽 3,67

面向图书馆关联数据的语义链接构建研究*游 毅 3,74

国外图书馆社交媒体政策及其启示*李金波 4,1

国外资源发现系统评价策略研究*朱前东 4,6

科研人员对Google Scholar的采纳行为及启示*

董文鸳 4,11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官产学研合作研究*

蒋 勋 潘云涛 苏新宁 5,42

我国985大学专利H指数分析陈 攀 沙勇忠 5,53

大数据预测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蒋 洁 陈 芳 何亮亮 5,61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中国图书馆学近代化演进分析*

——从古代校雠学说到西式图书馆学龚蛟腾 1,41

《大英图书馆的经济价值评估报告(2013.1)》解读及启示

刘春霞 1,54

特色数字馆藏用户参与建设模式研究*

李书宁 方春燕 1,59

图书馆特藏服务模式研究:服务策略和价值创新*

朱小梅 刘 扬 闫桂梅 宋魏巍 1,65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初探李 梅 1,70

蒙特利尔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金家琴 2,68

美国图书馆的个人理财和投资培训服务研究*

陈一梅 2,73

中美学科服务团队比较分析*闫小芬 2,77

CVM应用于图书馆价值评估的技术选择及改进问题研究*

赵 晖 2,82

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中馆员的角色定位及职业前景

分析*张 丹 2,86

图书馆业务外包中的风险和防范邓银花 2,90

MOOCs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机遇与挑战*彭立伟 3,79

美国高校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调查及分析*蔡金燕 3,87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王丽萍 3,92

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服务的途径与内容朱彩萍 3,97

基于职业导师制的新馆员培训模式研究陈 斌 3,100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业务变革*

王卫军 4,17

英、澳、日、韩“国家阅读年”考察分析鄂丽君 4,22

基于SLA的图书馆云服务成本计算模型构建研究

邓卫红 赵又霖 4,27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公共图书馆的老年人服务与启示*

王 瑜 谢巧玲 4,34

高校图书馆基于SPOCs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李红霞 曾英姿 4,38

基于投资回报的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实证分析

余爱嫦 4,43

图书馆参与科学数据管理中的元数据应用实践研究*

黄如花 邱春艳 5,65

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分析*

王宏鑫 5,70

美国知名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

侯爱花 5,75

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战略研究 刘若瑾 5,80

我国图书馆参与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调查研究?鄢

张新鹤 5,83

社区图书馆社会资本凝聚力研究*

——基于苏州市四个社区的研究

李晓新 付 璐 陆秀萍 6,37

图书馆权利思想移植与本土化现象的关联考察*

韩淑举 6,46

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分析曾丽美 6,55

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权益保障情况的实证研究*

洪伟达 王 政 6,59

欧洲数字包容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宋 戈 6,69

阅读推广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读书会实践研究*

吴惠茹 6,76

·信息分析与科学评价·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吴 俊 史明明 1,74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牛洪林 孙海萍 1,81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陈 静 吕修富 2,94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钱爱兵 杨 欣 2,102

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谢 靖 章鑫鑫 2,108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语言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王露杨 徐 静 3,103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

图谱研究*白 云 许建平 3,110

美国智库对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

——以兰德公司2000~2013年报告的引文分析为例

齐 欣 杨建林 3,116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体育学学科半衰期分析周美汐 4,49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卓可秋 4,55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潘 静 4,61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张艳琼 4,67

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兼对比文摘转载指标和引文计量指标

杨红艳 5,89

基于引用的科学数据评价研究*

丁 楠 黎 娇 李文雨泽 白晋铭 潘有能 5,95

科学数据引用规范研究进展

张静蓓 田 野 吕俊生 5,100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

知识图谱研究*严 听 白 云 林美娟 5,105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

王兰敬 叶继元 6,82

我国社会学期刊论文数据引用行为研究*

丁 楠 杨 柳 丁 莹 凌 晨 潘有能 6,88

国外机构知识库研究状况计量分析齐 欣 陆佳莹 6,94

·信息技术与系统·

基于科研人员本体的知识产出自动获取方法与技术研究*

卢利农 祝忠明 张旺强 李慧佳 1,89

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王 璞 1,9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专利信息聚合方法研究*

姜毓锋 徐建中 高俊峰 1,101

·信息组织与服务·

国外信息场理论的发展与演进研究马 岩 王 锰 1,105

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生态系统主体及其因子分析*

唐 义 1,111

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研究*

陈 茫 周力青 吕艳娥 1,117

学科服务背景下“智慧与服务”新解读*

燕 辉 魏小盈 杨 华 1,122

“云”环境下的图书馆“微”服务研究

高 兵 董素芹 1,128

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与路径

——以闵行区图书馆为例 金梅芳 1,131

·知识管理与服务·

图书馆微博用户参与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获取视角葛米娜 卢静怡 林 帆 4,73

2003~2013年日本机构知识库的发展与服务*王洪华 4,80

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研究进展

郑艳红 吴新年 4,86

·用户服务与研究·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远程教育服务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武建铭 2,115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探析*

张峥嵘 刘亚丽 2,120

MOOC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

陆 波 2,123

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与优化策略

赵 波 2,127

面向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研究

苗 蕾 许明金 2,131

·用户研究与服务·

移动图书馆中移动用户体验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分析*

王灿荣 张兴旺 4,92

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安全感知的视角李 晶 胡 瑞 4,99

由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转移行为研究

——以大学生用户为例

徐孝娟 孙霄凌 彭希羡 朱庆华 4,105

·资源建设与共享·

国内外科学数据元数据研究进展*黄如花 邱春艳 6,102

Data One项目及其对我国数据监管工作的启示

许 鑫 刘 甜 于 霜 6,109

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刘 征 6,117

·交流与探索·

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农村留刊瞳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周坚宇 3,121

图书馆应用众筹模式的案例与分析陆承兆 3,127

从信息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

——大数据时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析

韩潇影 3,131

基于众包的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模式研究白苏红 3,134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作用与服务曾小莹 4,111

动静结合的城市社区图书馆服务规划概论*曲 哲 4,114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 张 晨 4,117

公共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建设研究 宁 阳 4,120

高校图书馆辅助移动教学的实现途径与效果分析*

——以中央民族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为实证对象

杨 恒 张建青 穆 军 4,123

读者决策采购在纸质图书采购中的应用分析与效果评估*

丁海晖 4,127

真人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瓶颈与对策张真— 4,132

对社会化媒体资源长期保存的思考*

涂海丽 唐晓波 5,112

学术交流视阈下影响科研人员接受开放存取期刊出

版的因素分析*袁思本 苏小波 5,118

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意愿研究*何 琳 常颖聪 5,125

网络竞争隋报主题采集技术研究田雪筠 5,132

面向用户的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延伸途径研究

孙广成 5,138

面向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创造保护的知识产权制度*

陈 一 冉从敬 6,120

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思考

刘艳红 6,127

融入、提升、超越——智慧图书馆员素养与价值*

金敏婕 6,130

公共图书馆与出版发行业的合作模式与思考

——以上海图书馆为例刘 娴 6,134

·文献学苑·

杨昭恁、李燕亭图书馆学行考论*翟桂荣 1,134

清代中期艺文幕府著书与乾嘉学术*侯 冬 2,134

中国古代王朝图书事业中的若干政治心态管窥*陈 谦 3,137

古人对孰隍俗文献的修补、修复与再利用*刘郝霞 4,136

·珍藏撷英·

百年宁波帮 拳拳赤子心

——记宁波帮和宁波帮博物馆钱 俊 1,140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的历史风貌贾翠玲 2,141

傀儡作戏 影彩斑斓

——中国皮影的图画之旅祝森生 3,142

战地琼花分外红 红魂青史留余香

——琼崖革命背后的海南红色娘子军张 静 4,142

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的特征与价值袁佳红 5,141

上一篇:村民自治条例范文下一篇:美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