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论文范文

2023-09-16

时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热点话题在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手段,要引入热点话题需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第一运用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运用热点话题联系时事政治知识点;运用热点话营造互动课堂;运用热点话题进行时事政治知识点的链接。本文从热点话题在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入手,在探索在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中引入热点话题的同时,也探索了高中政治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及解决途径。

关键字:时事政治;热点话题;趣味课堂

前言:高中时事政治教学是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散乱,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及推理性,也没有强大了理论支撑点,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引热点话题进入时事政治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而热点话题的引入要经过深思熟虑,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取,热点话题又必须反过来影响和深化教学知识点,起到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热点话题在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时事政治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中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感召力,热点话题依托鲜活的实时事件,通过蕴含正能量的活动进而典型人物,引导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通过对热点话题素材的分析、解读和引,使学生在时事情境“动态”中升华核心价值观。通过热点话題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触景生情”地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魅力。再者,学生在对热点话题的分析解读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独特的认识水平和人文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热点话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这高度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热点话题在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生虽然学习任务比较艰巨,但是他们依然是以青春的名义在关心着社会,关心着实际生活中的热点。将热点话题引入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把中日关系热点引入时事政治课堂,学生们就会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做正确引导,阐明我国外交关系的观点和原则,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

2、运用热点话题联系时事政治知识点

在工作时事政治教学中,不是所有的热点话题都能够拿来使用的,要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热情的充满正能量的热点进行分析解读,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把一些英雄人物的热点话题引入课题,让学生分析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人物的背后原因,以及英雄人物所带来的影响与对周围人的启示。这样的话题不仅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运用热点话营造互动课堂

热点话题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引入,不仅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营造互动课堂的有效手段,学生们通过对热点话题的探讨、争论,所营造出的互动课堂比较热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课堂功效,通过教师问题的提出和引导以及学生探讨后的总结,实现了师生互动的功效。互动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展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通过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4、运用热点话题进行时事政治知识点的链接

高中政治教学的热点话题引入,还有一个选择原则,那就是所选择的热点话题必须能够与时事政治的知识点进行有效链接,只有选择这样的话题,才能够通过链接将时事政治知识点进行教学,热点话题必须是有的放矢,而不是什么是热点就拿什么过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能够为时事政治知识点服务的热点。比如一些明星八卦、恶性案件、违背社会道德伦理之类的热点话题,不可以引入时事政治教学课堂。

三、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目前在高中政治教学虽然在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高中政治教学课堂氛围过于严肃,缺少趣味性,学生的兴趣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缺少互动性,因为没有更多的互动性内容,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互动性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高,导致无法通过政治课堂提高学生的参政议政能力;第三,高中政治教学缺乏共情性,导致学生无法把自己与课堂高度融入,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度不高;第四,高中政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链接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把自己的实践生活与政治课堂呈游离状态。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兴趣课堂、互动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入热点话题使课堂与实际生活有效链接,从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高中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基础教学,在培养学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时事政治教学是把时代的精神融入哲学中来,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升了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度,同时由于引入的热点话题都是充满正能量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对于营造互动课堂和兴趣课堂都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对热点话题的解读中,又培育和提升了学生对事物本质性的认识,提升了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热点话题是时代的产物,所反映的时代的现象和时代精神,引入政治教学课堂,是对时代精神的分析与弘扬正能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有充分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宁奇栋.浅谈时政热点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06)

[2]陈兴生.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教文汇2014(39)

[3]谢永明.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4(13)

[4]陈启荣;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旬)2016(06)

时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时事政策教育是实现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工具。将时事政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给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让他们理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关键词 时事政策 人生观 实效性 教学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事政策教育是实现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工具。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针对一定的形势,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方针、策略以及措施、手段。或者说,政策是对各种资源和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将时事政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目的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分析、认识面临的形势,把学到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转化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导向作用,给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让他们理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 高职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离不开时事政策教育

时事政策教育是实现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工具,是引导公民正确认识形势,认知、理解、接受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进而形成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认同和支持,提高执政党政策的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各国的执政党、政府和大众媒介都比较注重宣传时事,对公民实施政策宣传或政策教育。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余年来,始终把形势政策教育作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基础性环节,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高职学生而言,目前阶段我国促进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途径;二是现实政治教育的途径;三是政治参与实践。这三种途径都离不开时事政策教育。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变化深刻,人们的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急剧变化。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全球被不断推行,甚至出现了西方资产阶级错误思想观念在高职学生中泛滥的现象; 互联网及信息化快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在网上传播和扩散,急需理性分析,各种消极的价值导向对未来走向社会的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实践证明: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如何激励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个人精神境界,树立更高的人生追求是建構民主、文明社会的基础,同样是职业教育的责任。

2 完善机制,遵循规律,开拓创新,将时事政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1 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齐抓共管、职责分明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毛泽东曾经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非常重视艺术和策略。对于时事政策教育,高职院校领导集体应该认同、应该重视、应该真抓,这决定了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时事政策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各高职院校把时事政策教育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将其作为考量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科学的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工作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群策群力的领导体制,求真务实把时事政策教育贯穿在学校管理、教育、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在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推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形成“合力性”教学机制。

2.2 将时事政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掌握分析时事政策的方法

分析时事政策的方法是否科学准确,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方法,一般意为为达到某种预期而选择的认识或解决问题的平台、程序和方法等。它是依据所关注或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归现实的一种形式。它在具体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中完善。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成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此指导思想是方法论,更是世界观的体现,认识和分析时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形势就要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生动形象丰富的实践,采取与时俱进的方法对时事进行理性加工。掌握理性加工时事政策的基本方法,这对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具有关键作用。

研究探索时事政策的方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锐意把时事政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准确科学分析时事政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立场和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时事,制定政策。第二,科学比较法。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的特点的把握也是将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时事政策是一个以时间和空间构成基本坐标的系统问题。要认清形势分析政策,就必须把它置于更开阔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去。在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纵比和与之关联的时事的横比中,科学甄别,提高境界,追求理性认识。第三,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逻辑的方法能够证明时事政策的必然性,运用历史方法能够证明时事政策的现实意义。

2.3 构建将时事政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效果评估研究

首先,时事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受教育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体现为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提高他们的形势判断能力,促进政策认知和认同,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其次,探讨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体系及各个层次内容的结构关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政治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教育,国内外宏观形势与总路线总政策教育,社会生活各方面具体形势与具体政策教育这样的四层次结构关系。再次,研究当前实施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和途径。例如,在高职学生中,时事政策教育的主要方式有课程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最后,还要研究时事政策教育测评体系及应用。分析时事政策教育测评的特征和作用,探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和原则、内容和要素、适用方法等问题。

教育是一门艺术,讲究策略的艺术。教育理应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背景的个人价值观念,并通过实践帮助高职学生建构社会角色,激励人生目标的实现。思想是实践的前提,观念是实践的先导,导向性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根本,自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没有了正确的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自然淡化。

当代高职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且还在变化中,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走向社会,也还未经过复杂和艰苦的环境的历练,他们在心理上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真正成熟、是非观念和信息鉴别能力较差,对时事政策的把握需要高职院校教育者的引导。同时,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以使他们在面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时做出积极的选择,在高职校园里,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之中。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违背思想性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在思想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理应突显对高職学生的社会价值导向,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成败观。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坚持思想性同满足高职学生需求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探寻时事政策与高职学生的结合点,始终坚持导向性的原则。贯彻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需要辩证的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这点上看,我们可以洞察到时事政策教育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全面分析国际国内时事和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社会多元信息,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把握政治方向,而不是仅仅教给高职学生教科书上的理论,要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地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增强高职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将时事政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作为第一要务和核心内容,强有力地推动时事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准确地掌握十八大报告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使十八大的精神不断转化为广大学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时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绝大部分时事新闻报道体现着记者、编辑的心力与智慧,能满足我国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构成要件,应当享有著作权。给时事新闻作品著作权保护有利于我国传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符合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文章提出了有效传播营销期理论和具体保护运作模式。

[关键词]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传媒产业;新闻线索有偿

[作者简介]朱与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讲师,硕士,湖南长沙410002

[文献标识码]A

一、时事新闻著作权问题的思考

时事新闻不是作品,不受著作权保护,目前在我国法学界是通说。但新闻界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年度大评奖,时事新闻就是一类主要的作品之一。在法律实务部门的实践中,关于时事新闻品类归属的界定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并不统一,相互矛盾的判例屡见不鲜,急需一个科学公正、相对稳定的标准。基于时事新闻不是作品、不受著作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媒体之间相互使用对方新闻稿大面积处于无序化:有的直接冠以“本报讯”、“本台消息”,署名为“宗合”等;有的从各家媒体的同一题材报道中分别“载取”标题、导语、主体事实和新闻背景;不同质媒体直接把对方的文字转换于配音、播音;文字媒体把对方的图像播音直接转为文字稿或新闻照片,各种手段或直接或稍作遮掩不一而足。

各媒体相互抄袭使得一些根本没有什么采编力量的“空壳媒体”一样能存在,且靠抄袭减少了外采新闻的费用,节约成本。如果其增强发行的力量和速度,在竞争中不排除会占优势,甚至包括新闻的时效,使得公众分不清究竟谁是真正的独家采访报道者。另外,千报一面,新闻无差别的雷同信息浪费公众时间,增加公众选择需求信息的难度,徒增公众对媒介的厌烦。在这种情形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如一方直接通过网络进入对方编排系统,调用对方正待出版的新闻稿件,或在网上拦截对方记者从一线发回本部的新闻消息等这样一些恶性竞争的手段,按著作权法都可以理解为正当行为,因为时事新闻没有著作权。这显然违背了法律公平正义原旨。新闻竞争的加剧迫切要求对著作权的有关时事新闻的规定及传统权威理解进行反思。

在国际上,人们认为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保护被认为是国际惯例,其直接法律渊源就是《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二条第八款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该规定不好理解的是“日常新闻”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还有后半句“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各国虽加入伯尔尼公约,但理解却不一致,法律规定也不一致。我国理解概括为时事新闻,解释为单纯的事实消息。美国版权法系可谓洋洋大观,但通篇没有时事新闻或新闻消息不受著作权保护的规定条款。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七条第八款规定“为了促进科学与实用技术的进步,国会有权赋予作者对其各自的文字作品和发明享有一定期限的专有权”。新闻就是典型的文字作品,所以在美国,一般对于新闻或新闻事实,如要转载和传播,即使这些新闻消息的传播是国家鼓励的,是对人民有益的,除非双方有协议,否则必须给原始获得新闻者20小时的优先传播权。一定时间的优先权可以给利益的原始获得者相当的经济利益,专利、著作权制度都是保持一定时间的独占优势,这与新闻的一定时间优先权性质是同质的,只不过具体时间存在差异而已。据此,我们可分析时事新闻在美国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在英国知识产权法系中,《版权法》第三条规定“文学作品系指除戏剧或音乐以外的任何书面、口述或演唱作品、其中不包括……”通篇也找不到时事新闻或新闻消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规定。英国是判例法体系国家,在Walter诉Steinkopff(1892年)案中,法官得出:“新闻之上不存在版权,除非主旨被记录在实物作品上。”可见在英国只要新闻事实通过有形载体表达出来就有独创性,受保护。作者基于原始的素材,只要提供了新的劳动、技术和精力就是一件原创性的作品。因此版权保护在英国可涉及电话号码、广播、节目表(例如:1984年BBCand ITP诉Time out案)。法国《著作权法》典相当成熟,堪称大陆法系著作权法的典范,在其中也找不到“时事新闻”或“新闻消息”不受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条款。该法典Lll2-4条规定智力创作的标题具有创作性的同作品本身一样受保护。

二、催生时事新闻著作权理论生成的背景

(一)形势政策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传媒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大势已见端倪:政治家办报,企业家经营,市场化运作,公司法保障。其实马克思针对新闻传媒之一的报业曾指出,报纸是作为舆论纸币流通的,这揭示了报业的文化属性,但同时他也指出,报刊是一个有收入的文字事业,这又揭示报业的经济属性。可见新闻传媒是能充分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特殊产业。目前,我国大部分传媒单位已经“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走向市场了。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传媒业的竞争全面升级,已进入比拼内力时代,媒体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苦功。在近年电视业享誉全国的湖南,“频道之间、栏目之间、制片人和主持人之间,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程度,经过了比设备、比技术、比财力、比覆盖面、比收视率的过程后,当物质手段的竞争已经不相上下的时候,比到最后比观念”。竞争如斯,然而媒体的主打产品新闻消息的权益归属却并不清晰,流转就自然无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产业的有效竞争必然会受到影响。“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充分有效的竞争,“优者不胜,劣者不汰”,竞争的效益、目标就难以实现,资源就得不到优化配置。

(二)新闻采编的现实因素。虽然记者享有采访权是国际新闻惯例,但仅是一种权利而不是权力,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消息来源有偿的现象已非罕见。如当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之后,他们(包括经纪人)自然而言想到用金钱法则来筛选要求采访的记者。这种情形在欧美等地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把其称为“支票簿新闻”。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过程中,金钱同样是打通采访渠道的制胜武器。如采访美国攻打阿富汗、伊拉克,巴以冲突等就得为采访支付“采访费”,采什么新闻、拍什么场面的镜头都明标价码。时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媒体广泛使用“提供新闻线索有奖”、“新闻线人”等形式。新闻竞争形势的发展确实在打破媒体无偿地使用信息来源的习惯沿袭。另外,记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新闻信息,如果同期被竞争对手媒体无偿使用,对记者及其供职的媒体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有违知识产权伦理。据此,时事新闻至少是一种劳动成果,是劳动成果就有产权,时事新闻作为一种智力产

品,只要具备作品的独创性、有形可复制性,当然得享有著作权,不享有著作权的,至少也应享有新闻信息产权。

三、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分析与模式构建

我国目前关于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的理论,立论依据都经不起推敲,且又不适应新闻媒体产业竞争发展的需要,应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媒体产业化发展的深入而淘汰。笔者认为时事新闻适用著作权法保护,不受保护的是新闻事实本身.或说构成新闻事实的五要素。新闻品种中的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国家发布的新闻公报(公告新闻)可能例外。这种例外的条件是指对简讯、一句话新闻来说,作者如果接近该信息无需付出任何智力活动和业务知识技巧即可获得,并且表达出来(完成写作)的形式也体现不出任何智力成分、业务技巧,即视为等同新闻要素的本源性记载,不能为新闻作品,不享有著作权。这种等同新闻要素本源性记载构成唯一表达,内容本来是单一信息,没有进行取舍、结构编排的创作空间,或只有唯一的语言形式,不可能用其他的表达方法和其他的语句加以表达。

需要补充的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可能不予保护不是因为它们篇幅短少,事实上很多佳作短得让人叫绝,如法国作家将书稿《悲惨世界》投出后见久无音讯,就写信催问,信的内容仅为一个“?”号,出版商的回信是一个“!”号。不久,这部巨著问世于众。这两封信,均堪称是最短的作品。还有诗人桑某的七个字的作品《船》“离开水/你能航行?”由于其内涵深刻言简意赅也曾被视为佳作。所以笔者对上述几类新闻体裁没有简单地一概视为非新闻作品。新闻实务中,媒体往往采编一定数量的简讯或一句话新闻编辑在一起,组成新闻集纳,即使单条都不享有著作权,但集合后的整体体现了编辑的智力选择和思想成分,应享有著作权保护。两条简讯往往由于其内容上有某种关联,排到一起常产生妙趣和单条信息内容不包涵的增值效果。“公告性新闻”包括新闻公报、公告新闻、文件全文及摘要。这三种公告性新闻虽具有重大新闻价值,但笔者认为不受著作权保护。首先由于其具有官方文件性质;其次由于其传播有不得擅自更改的特别要求,其产生也非新闻记者的独创作品,由一家首先刊发的媒体享有著作权没有依据。按法理,国家是著作权主体,但国家希望这类作品尽快让人们周知,可理解为国家放弃著作权。所以把这类作品视为公有,而不是这类作品没有独创性。相反,这类作品虽用的是应用语体,但往往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包含相当高的智力创作成分。近几年来,新华社在播发国家政策法规等“公告式新闻”的同时,往往配合播发记者自采的新闻背景和政策解读,虽常常是交待客观事实,但属于一种解释性的深度报道,凝聚记者较高的智慧,记者应享有著作权。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新闻,是基于文字基础上的播音或配音加画面,播音、配音和摄像都是一种专业技术工作,不可置疑其是一种智力创作成果。因此,直接录制播发电台、电视台的新闻侵犯著作权。如果把播音、配音转换为文字稿则按上面阐述报纸新闻作品的要求判断是否侵权,即看是否仅利用等同新闻要素的本源性事实,是则未侵权,否则侵权。

时事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由于其具有职务作品和时效性的特点,其保护应有别于普通作品。笔者把报纸的出版时间与次日报纸出版时间之间称为“有效传播营销期”(电台、电视台为新闻首播至重播间时段)。这段时间是报纸有效零售时间,到次日新报纸一面市,便成废纸。新闻媒体转载别人媒体原载的时事新闻,如在同一有效传播营销期内面市,除注明出处、作者姓名,支付作者稿酬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给予对方媒体合理的补偿。如在原载媒体的有效传播营销期后面世的,则仅注明出处、作者名,给作者支付稿酬即可,因为这种有效传播营销期后的转载对原载媒体有效传播没有什么影响了。时事新闻作品受著作权保护并不排除其他媒体对已报道(发表)的新闻中的新闻五要素的使用,如可以根据一篇新闻消息作品的五要素编发为一条简讯。法律确认时事新闻有著作权后,各级新闻记者协会可以成为新闻作品集体管理组织,行使新闻作品的著作权报酬费用结算中心的功能,并行使新闻抄袭、剽窃的技术鉴定工作。

[责任编辑:戴庆瑄]

时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时事政治教育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也是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时事政治教育对提高高中生政治觉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以及克服高中政治教材的滞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时事政治  高中  教学

政治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借助更多时事政治话题的探究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借助各种时事政治的分析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1.学科性质决定

社会性、实践性是政治课程的特点。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从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标取向看,改革中的政治课日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能力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如果这些实际的东西,都是老师的灌翰和讲解,学生学习就非常的被动,缺乏活力和激情。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新时代教学的基本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体现。新的课程将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从而打破课堂45分钟内师与生,讲台与课桌间的时空局限,使政治课程由“念经”、“枯燥”而变得丰富多彩。

3.高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他们的认知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增强。用什么样的方法调动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政治教师的困惑所在。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时政教学的有效策略

1.课前时政事件讲评

通过课前时事政治事件的讲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在此环节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搜集时政事件相关资料,每节课前做出简短的新闻报道,教师不可对报道范围或者报道内容做出过多限制,报道完毕后由教师从旁指导,全体同学负责该则报道的讲评,根据讲评内容做出总结。应注意在时事讲评中激发学生参与性,要求学生从演讲者的角度来分析时政事件,并随机抽取各小组组员代表上台演讲,以此来激发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关注时事政治,养成关注时事、分析时事的习惯,通过报纸、新闻等媒体途径收集时政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在演讲课堂上灵活运用,其他同学则应分析演讲内容,并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展开论述和分析。以党的十八大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参与时事演讲活动,以十八大报告精神为中心,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出发展开分析,期间通学生各抒己见,深入讨论,课堂氛围极为热烈。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改往日单纯而枯燥的讲解模式,而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引导其参与课堂,鼓励其主动学习、勇于质疑,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营造课堂活跃、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进一步加深,思路也变得开阔。

2.在教学中渗透时政热点问题

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对时政热点和关键问题渗透,改变了简单的教学方法,为其补充时政材料;也可以使用包括多媒体教学工具,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政治事件的生动和直观的认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以必修2第三单元第五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为例,、将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这一时政热点大事引入课堂,不少学生对于“两会”这个词语耳熟能详,但对其具体含义却了解不多。笔者由此在课堂上普及:“两会”并非特定机构名称,而是一个统称,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者会期大致重合,对于国家运作均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们对“两会”概念有了明确认识后,笔者提出了问题:“两会”中二者的组成有什么不同?各自的职能又是什么?由于笔者在课前已经布置收集“两会”资料的任务,因此学生们有所准备,并纷纷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民主监督以及政治协商为主要职能”,这些答案均与教材知识点相契合。笔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不少明星委员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多组织学生开展时事政治辩论活动

要学好高中政治,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要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后定期组织热点时事政治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时事政治的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在辩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教师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章节知识点以后,可以以郭美美事件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正方坚持消费有理,而反方则认为储蓄有道,学生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会认识到合理消费和必要储蓄同样重要,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要想教好政治这门课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政治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穿插时事政治。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多方面收集相关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袁忠典.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时事政治教学[J].学周刊.2013(01)

[2]陈燕湘.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作用[J].西藏教育.2012(08)

[3]袁丽君.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J].现代交际.2014(01)

[4]丁丽霞.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0)

时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現形式较为单一,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枯燥而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影响学习的效果。而政治学科由于其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时事政治教学,在帮助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时事政治渗透教学;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时代敏感性;综合能力培养

一、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政治渗透的可行性

政治学科学习的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采用一种较为概念化的方式来呈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关系,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案例教学,将最新的时事新闻融入学生的政治课堂,同时结合相应的课本知识,让学生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更为深入透彻地理解课内所学到的知识,了解其使用范围的广阔性,培养正确的适应新时代的政治观念。

二、高中政治时事政治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政治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较大,学生需要理解掌握较多文字性的知识,长时间学生必然会感觉到枯燥与无聊,逐渐失去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同时,政治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也较多,知识的逻辑性较强,学生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阅读很难做到深入理解,死记硬背效率也很低。为了解决这些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采用融合时事政治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一些热点事件,如公交车抢方向盘导致公交车坠江事故,学生就可以联系到课本内部关于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问题,同时事发后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该如何评判这件事,相关的立法机关应该如何处理这一类事件等等。对于现如今热点事件的分析,学生可以做到对知识的熟悉以及应用,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能够将知识更加灵活生动地运用到生活中。

另外,政治课堂上进行时事热点的分析,也能极大程度地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一种“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展示出一个时事案例,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同时让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发动自己的思想,且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解方向都是不同的,对于时事案例的分析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件事情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能力以及氛围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案例理解剖析很难做到全面深入,因此在课堂上引入的时事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进步,同时教师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找到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没有想到的方向或者是没有用过的知识,与学生一起进步。

三、时事政治教学渗透的具体措施

高中政治主要学习经济、政治、哲学等几大板块,其涉及的知识与定理都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在生活中直接地感受并运用课内的知识。其讲解的知识也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机械地学习、记忆与运用,也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采用时事案例引入教学的方式,选取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时事案例作为引导,让学生首先对于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与认知,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思考氛围,同时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教学引入时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图片、视频、音频等呈现直观的画面。例如在讲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播放一些典型企业的经营模式,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是采用怎样的模式来运营,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区别,熟悉股票期货等经济学名词,同时对于专有名词有初步的记忆与思考。又比如在学习法律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违反法律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反例教学也是政治教学中经常会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触犯法律的案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国的法律以及自己今后应该如何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的时事案例分析,做到了在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对学生人品道德的塑造,真正实现了教育部门所提倡的“素质教学”。

通过时事案例的分析将学生引入本堂课的教学之后,教师就要开始结合时事案例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在课堂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堂刚开始所展示的时事案例进行再一次深入的剖析,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与论述,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大家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观察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能否做到有理有据,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然后再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述,每一个观点都要搭配课内知识作为论据,最后再进行总结。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正是向教师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辨别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政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时事案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于课本内知识的结合程度,同时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检测与反思,如果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教师就需要反思是否是自己选取的时事案例与课内知识的联系过少,或者是知识讲解得过快学生无法吸收等等。

政治教学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质,政治教师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上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学习的兴趣以及好奇心,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中学生也需要做到关心时事,了解时事,对国内外的大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思考,还要具备一定的时事敏感性,能够对当下时事热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实现“素质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237400)

时事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初中生学习了解和掌握基础政治知识的方式是在学校接受道德与法制教育,在校学习完成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内容中,时事政治是重要内容。在教学工作中穿插时政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将时政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政教学

一、时政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国家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品德课教育工作意见要求可以看出,中学思想品德课在依赖教材进行教学工作时还要注意社会发展的脚步,将国内外时事政治引入思政课堂,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时政热点,让中学生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这不但能抵消初中教材存在的滞后性,还能为学生理解实事政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国家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二)决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各国经济、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与发展。由于各国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文化的不同,特别是西方国家意图通过文化影响改变我国青少年意识和立场,这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育方式都受到严峻挑战。为了培养我国青少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意识,思想教育工作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意识,引导学生关心我国与世界发展情况,让我国青少年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肩负社会发展责任和历史使命,脚踏实地,拥有社会责任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致力于将中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兼具的综合型人才,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培养自身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实践性、人文性、思想性,在该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并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腐朽思想入侵时不被误导,不随波逐流,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情况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让初中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且偏理论,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意识形态并不健全,很多学生并不关心国家政治,因此对课堂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整节课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来完成。在整个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并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往往用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不重视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因此,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环境中去领悟、学习和交流。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师欠缺知识储备

初中道德与政治课程教师队伍庞大,其中不乏部分教师本身的政治素养就不高,也没有对时事政治过于上心,进行知识积累,不重视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世界政治体系发展的了解;还有部分教师本身历史知识不健全,也未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理论,没有良好的教育逻辑性,无法正确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和判断,更不用说将其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工作中;而有部分教师即便其政治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由于不重视吸收新的思维,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所以,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还要不断吸收当今正在发生的时政知识,以弥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三)教材资料存在滞后性

在过去的初中政治课堂中,教材是课堂的关键,教材内容涵盖了学生要学的所有理论知识,虽然教材也在进行不断地调整,但仍然无法跟上时代变化,因此教材中所撰写的案例对学生来讲都过于陈旧,部分案例虽然时间上比较新,但也无法让学生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致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政治知识与当今时代发展的关联,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帮助。由于教材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导致课堂教学和学习也会产生相应的滞后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融入时政知识作为理论支撑。

(四)不重视政治教育的开展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会将多数学习精力放在“语数外”上面,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专注度并不高,也并未将其放在心上,甚至某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没有教学保障和时间保障。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讲,其知识点偏理论且枯燥,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考试获得高分的目的,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少量时间的背诵而获得考试优异的成绩,因此并不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政治素养的培养。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关注时政热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时政知识来改变学生对课程的看法成为教师最为重视的问题。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时政教学的措施

(一)利用微課来开展课堂教学

当前,新媒体技术被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新媒体技术也让该课程更具时代吸引力和创新性,政治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搭建微课教学平台,使学习环境更加自由、生动和有趣。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所有的知识点,这种简短的课程学习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获得学生喜爱。目前,在思政课堂上运用微课比较广泛,尤其是以PPT的形式展现的微课最为常见,因为PPT形式的微课制作简单,能将时政热点所需的视频、照片、文字等融入其中,让本身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堂充满生气。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为主的课程,本身课堂理论知识就过于抽象和枯燥,无法引起学生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让课堂生活化、情境化,为了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进行展示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三)融入有趣的时政教学素材

在思想与政治教育中融入时政素材时,教师要注意挑选素材内容,将近期发生的有趣的素材融入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首先,教师本身要关注国际时事,及时收集最新素材内容,时刻关注国家会议开展情况,以与初中生联系密切的新闻实践为主,让教学课堂更加丰富,挑选时政材料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理解和知识面拓宽;其次,挑选的时政信息不能所有的都是正面信息,还要挑选部分能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负面信息,进而激发学生思考,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反面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社会的不良诱惑与危害性,时刻警惕社会诱惑,增强自身保护意识。

(四)实事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一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力求实事求是,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方向,通过中国革命客观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盲从。新时期,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意结合正确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以及教育目標,坚持实事求是。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密切相连,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教师要重视结合时事政治,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合理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巨生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时政教学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3):58-60+71.

[2]陆晨.时政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19):16-17.

[3]冀心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研究[J].法制博览,2019(2):295.

(责任编辑:吕 研)

上一篇:故障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养生保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