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2024-07-27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解决环境利益者和经济利益者之间的扭曲关系,我国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当前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生态补偿执行偏差、补偿资金来源有限、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形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宣传与引导不够、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相关法律政策滞后、错误政绩观蔓延等。为此,要强化政府生态责任,扩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和补偿标准,实行多元化的补偿形式,建立森林生态补偿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森林资源;生态补偿;龙胜各族自治县

继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之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并纳入我国“五位一体”建设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文件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为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价值。

一、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内涵及意义

(一)生态效益补偿的涵义

“生态效益补偿”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研究中。当时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使得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生态效益补偿随之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相比之下,我国的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停留在学习借鉴西方经验的初级阶段。

虽然学者们对生态效益补偿的界定有所差别,但基本上包含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或破坏进行的成本补偿;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生态效益补偿是指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团体等为补偿主体,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有效手段对自然资源开发者和生态环境破坏者强制性征收一定的费用,提高其环境行为成本,从而激励行为主体减少环境损害,同时对于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个人利益受损或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有巨大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给予经济形式或非经济形式的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收益,达到激励目的。生态补偿的本质变化可以被视为社会资本与财富冲突的缓冲剂和润滑油,其目的是平衡利益集团的利益,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二)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涵义

森林生态资源具有社会公共物品属性,拥有“地球之肺”“绿色宝库”的美称,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类型的林木产品,还为人类提供重要的服务功能,如水文调节、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以及文化价值功能等,其生态功能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无法取代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开发者缺乏生态意识,为了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乱砍滥伐,无节制地利用森林资源,造成森林面积锐减、生态功能下降,导致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沙尘暴、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在生态环境趋于失衡的大背景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运而生,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已刻不容缓。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质上是基于对生态补偿研究所细化的一个部分,是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欠完善阶段,市场经济运行尚无序可循,加之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这就决定着政府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我国要实行政府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体言之,政府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政府凭借其行政力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等,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将森林生态环境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达到惩戒破坏生态行为,激励保护生态行为,以保证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套森林生态保护机制。

(三)建立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意义

1.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空间与生态服务功能,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使用的非排他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也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建就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森林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政府有义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确保其行为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观性。因此,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

2.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护森林资源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不仅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低下、增长缓慢、破坏严重等问题,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面积还在日益缩减。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加破坏森林资源的成本,抑制森林资源使用者的乱砍滥伐行为,同时对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并且吸引其他人也加入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中。

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价值、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现实选择。生态安全已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也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资源匮乏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增加我国的森林面积、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容量,从而实现森林生态价值,有效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

(四)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特点

1.强制性和稳定性。一方面,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所制定的规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另一方面,相对于市场自我运行所产生的补偿机制而言,政府所制定的森林生态补偿效益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森林生态补偿效益政策的实施,破坏森林资源者无法逃避处罚,受害者也不必担心补偿资金落实不到位。

2.公平性。以市场为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会造成市场生态效益补偿的不均衡。而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由政府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秉持生态效益补偿的公平性原则,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缺陷,可以保障受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可以减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3.广泛性。以市场为主导的生态效益补偿仅限于单一的、专项的补偿,而政府主导型生态效益补偿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对某一补偿客体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同时,还兼顾其他客体的补偿,其补偿内容的广泛性和补偿手段的多样性是市场主导型生态效益补偿所不能比拟的。政府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生态补偿政策与手段对森林生态进行效益补偿,还可以在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的同时,对因森林生态资源遭受破坏而受损的其他生态资源进行补偿。

二、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国关键生态屏障区域,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但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因此,有必要调查西部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状,了解西部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存在的问题,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探讨有效的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措施。为此,笔者以富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调查对象,对其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概况

1.自然地理条件。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于桂林市辖区,西北与湖南接壤,成都到广州的国道从龙胜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的咽喉与货物集散之地。境内以山地为主,全县平均海拔700米,“万山环峙,五水分流”,崇山万叠,河谷幽深,水流湍急。年均降水量达1500以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森林资源概况。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山地植被发育茂盛,覆盖面广,林种繁多,如今尚存的原始森林有花坪林区和西江坪林区两处,由于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习惯,加上居民生态意识薄弱,导致境内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森林面积日益缩减。

3.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胜各族自治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林业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桂财农[2010]157号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年度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标准。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政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取得的成效

龙胜各族自治县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体现了政府主体、区域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边远山区,森林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森林生态资源可以无偿使用,于是无所顾忌地对森林滥砍乱伐,对森林资源过度使用。龙胜各族自治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后,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受到一定的惩罚,从而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的转变。

2.生态效益显著。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促使该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管护,森林面积显著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流域内的水质和水文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在生态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带动了森林生态旅游、水电事业等产业的发展。

3.调动了人民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但让人民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林改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且随着补偿标准的逐年提高,人民因保护森林生态资源而获得的利益也在逐渐增多,大大提高了人们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当地百姓自觉加大对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实现了森林生态资源的增长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龙胜各族自治县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1.生态补偿与政府扶贫执行偏差。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在生态治理中,政府是生态物品的最大购买者,也是生态补偿的最大投资者。政府生态补偿主要是通过财政支付转移、专项资金等方式,对生态补偿项目中受害者进行经济或非经济的补偿,而政府扶贫是指政府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生产发展,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摆脱贫困,并在维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提高和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往往经济欠发达,所以,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把政府生态补偿与政府扶贫混为一谈,出现政策执行偏差。

2.补偿资金来源有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一种通过制度来实施的经济手段,既然是经济手段,理所当然涉及到资金问题。生态资金的缺少是当前影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建设的社会公共性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决定了政府生态效益补偿的主导地位,政府财政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政府财政支出中,除了中央财政占据主要份额外,地方财政还配套担负一部分,一旦政府财政状况欠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便无法继续有序推进。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加上该县财政收入不高,生态补偿资金有限,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效果。

3.补偿标准不尽合理。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实行统一的、没有地域差异补偿标准,在全县统一实行4.75元/亩国有林和14.75元/亩集体或个人公益林补偿标准。龙胜各族自治县辖区内有10个乡镇,每个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都存在差异,有些地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恢复成本高,这种既没有体现地区差异,也没有考虑公益林分类型、公益林的投入、产出差异的补偿标准,极易出现有些地方“高补偿”、有些地方“低补偿”的不公平现象。

4.补偿形式单一。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以山地为主,全县平均海拔为700米-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7.26%,16度至46度以上陡坡占全县土地面积87.2%,坡度大,造林难度也就随之加大,因此,加强造林的技术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而龙胜所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中,政府所采取的补偿形式仅限于现金的补偿,缺乏对技术的支持。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过程中,缺乏对造林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导致造林的成活率较低。

三、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宣传与引导不够

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效益补偿的认识不足,是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和实施的主要障碍。以龙胜为例,龙胜各族自治县大部分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态效益补偿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有些人认为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用是“不合理收费”,有些人认为生态效益补偿就是政府扶贫,甚至有些人连“生态效益补偿”一词都未曾听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府只注重生态效益补偿的结果,而忽视了在公众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引导。

(二)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

良性的投融资机制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以龙胜为例,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相对较晚,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受益者付费”原则,而且目前只存在流转税、企业所得税、行为税等三种与生态补偿直接相关的税种,加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缺少市场运作机制,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森林生态补偿资金只能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来源有限,而仅靠所征收的税费和当地财政无法满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需要。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

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核心,应以劳动价值论、地租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换而言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应由营林造林的直接投入、管护成本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等组成。以龙胜为例,龙胜各族自治县目前采用的是根据桂计发[2014]6号文件所规定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缺乏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支持,导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尽合理。

(四)相关法律政策滞后,错误政绩观蔓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不断产生新的森林生态问题、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经营理念,而法律政策由于制定的过程较长,其出台和实施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森林生态问题的出现速度,导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和政策依据。加上在经济建设中,“GDP主义”的错误政绩观蔓延,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为了提高其任期内的政绩,在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上下足功夫,而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效益补偿体系的建立等一些需要长线投资的项目漠不关心,即使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也由于缺乏实地调查和民众参与,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影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效性。

四、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政府责任,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1.要明确政府的森林生态补偿责任。由于森林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政策手段和公共财政手段被认为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手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各级政府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路人,在生态效益补偿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起着关键作用,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中,政府应该自觉承担生态责任,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重,努力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利用率。

2.要明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容,划清生态效益补偿的边界。生态效益补偿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职责,也是政府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责任。因此,地方政府既可以组织各个部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森林生态状况,强化其生态责任意识,改变其生态价值观念,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学习会等形式,在强化生态责任意识的基础上,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认知,明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目标、手段、方式、意义等内容,划清生态补偿的边界,并进一步引导民众增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认知和了解。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宣传力度,通过海报宣传、知识小手册、下乡下村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知识普及,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和引导。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在民众对生态效益补偿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加强与民众沟通,在内部成立专门的生态效益补偿管理小组的同时,可以通过开通微博、热线等渠道,有效反映民意、解决民情、解释民众对生态效益补偿所提出的任何问题。

(二)扩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实现补偿资金筹集多元化

1.继续加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力度。财政生态转移支付是一种“输血型”补偿,对我国构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输血型”生态补偿,国家和地方财政应按照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森林生态环境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政府的生态财政功能,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中动态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中央和省(区)级政府设立生态环境转移支付专项财政预算,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支持力度。

2.坚持“受益者合理负担”原则。森林是一个内在效益价值较高、完整度较高的生态循环系统,在现代社会,森林的正外部性已经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享受了“森林生态服务”的受益者需要公平分摊责任,承担相应的费用。国外很多国家在实施森林生态补偿的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受益者合理负担”的原则,如日本要求森林生态效益承担者有限补偿责任。“受益者合理负担”原则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生态意识,减少“搭便车”现象,而且可以将受益者上缴的费用直接收归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3.设立森林生态环境税。一些西方国家,如瑞典、荷兰、丹麦等国家已经设立并开征生态环境税,以增加生态补偿资金。瑞典于1991年颁布了世界第一个生态税调整法案,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供资金保障。德国于2000年颁布了《持续生态税改革法案》,开始征收生态环境税。日本也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征收水源税,又被称为森林环境税。巴西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遵循“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生态增值税已相继在各个州实施。而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与森林生态相关的税收仅有三个税种,税种单一,税收制度不完善。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参考德国的做法,在能源税的基础上开征生态税,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或者借鉴日本经验,开通水源税,充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或者学习巴西的做法,引入生态增值税,专用于生态文明建设。

4.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机制。当前,国外已有25个国家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引入市场机制。哥斯达黎加成功地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中引入市场手段,有效保障了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美国引入市场法则和竞争机制,通过购买或行政合同等实施市场化生态补偿。澳大利亚通过排放许可证交易,使生态服务商品化,并在市场交易中使生态服务提供者获得利益。我国也可以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机制,将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生态效益打包推入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或支付,实现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

(三)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制定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要综合考虑营林造林的直接投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保护森林生态功能所放弃的发展机会成本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同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质量的林种、不同的造林方式,因地制“标”,采用不同的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制定不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四)实行多元化的补偿形式

1.经济补偿。经济补偿,也即资金补偿,是当前全世界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最主要形式,是指补偿主体通过向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者和恢复者提供补偿资金的形式,是最能直接反映受偿区所获补偿的形式,也是受偿者得到的“最实实在在的好处”。

2.实物补偿。实物补偿指运用粮食、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对森林生态资源受损者进行补偿,给其提供部分生产、生活要素,从而帮助其弥补森林生态资源破坏带来的损失,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受偿者的生活状况增加其效益。

3.技术支持。对造林难度较大的山区,我们要加强研究,加大对受偿区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良好的人工干预,切实解决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为此,政府可以招贤纳士,直接从高校中引进林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可以从现有工作人员中培养技术人才,向受偿地区输送,还可以加强对管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开发并推广适用于森林生态资源价值的数量化技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发展的良性循环。

4.发展机会补偿。发展机会补偿是指补偿主体对受偿区民众为了保护、治理、恢复当地森林生态资源,被迫放弃了一些自身发展机会而做出的填补与回复。如北京市聘用受偿区的民众为公益林的管护者,给受偿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的参与度。

(五)建立森林生态补偿的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首先,要明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客体、补偿范围及标准、补偿的形式和后续监督形式等一系列内容。其次,要创造出一个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体系运行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相关的配套体制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责任主体自觉履行义务。再次,要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确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即使涉及到森林生态补偿的国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财政预算等,也要按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制度体系进行,防止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缺位、越位。最后,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各地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在中央出台的法律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调研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尽快出台符合各地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或条例,规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失范行为,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有法可依,有效维护受偿者的根本利益。

2.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监督机制。为了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效性,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补偿制度是否认真执行,监督补偿资金运行是否合理、发放是否到位,有无挪用、侵吞、截留、串用等违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使监督权利,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人力、技术和经验的优势,保证补偿制度的落实和补偿资金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专业机构的权威性,对补偿资金的发放和运作进行监督。此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支出档案,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落实情况监督卡,上级部门可以根据补偿标准定期通过支出档案、监督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建立生态政绩考核制度。把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把生态补偿工作列入官员政绩考核内容,是提高森林效益、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人文、文化等多重因素,建立包含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标准的政绩考核体系,以此来鼓励和引导基层干部了解生态环境参与和保护的重要性,主动投身于生态环境治理,从而把森林生态补偿责任落实到位。

责任编辑 莫仲宁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亨利·大卫·梭罗,美国十九世纪最广为人知的文坛巨匠之一, 《瓦尔登湖》是其不朽的代表作。他的书毫无保留地展示了他的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展示了他的追求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并引导读者与他一起去探寻、去思考。与此同时梭罗的自然观多美国生态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如何利用梭罗的生态思想解决环境问题,引起学人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梭罗;生态思想;环境问题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进程,不断改变着地球的环境,使地球从荒芜不毛之地,逐渐演变成生命的乐园。然而,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使这个星球上许多生物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也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翻开人类的史册,就会发现文明的偏颇。当人猿相互揖别,远古的蛮荒燃起文明之火,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主宰大自然的征伐。斗转星移,岁月递嬗,在生生息息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以其凌驾万物的智慧,构筑起巍峨辉煌、无与伦比的文明丰碑。正是人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似乎忘却了被主宰的品格与能量,便让自己为所欲为。于是,在陶醉于以其万物之灵的智慧征服大自然的节节胜利之时,也用可笑的愚昧把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祸种植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铸成许多自毁家园的错失。制造工具和钻木取火,都极大的造福了人类。但刀火交加之下,有多少原始森林和广袤草原化为死亡的沙漠,化为光秃的山岭,化为贫瘠的黄土高坡! 十九世纪的蒸汽机吹响了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的号角,弹指一挥间,号角已经响彻了近两个世纪。如今,工业革命可谓江河日下,飞速发展,各类工厂遍布地球上的角角落落。但人类却在这号角声中正面临着从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那就是危及当今世界的十大环境问题,他们犹如一柄柄利剑悬在人类头上,令人不寒而栗,忧心如焚。如何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是重中之重。

《瓦尔登湖》是一部由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著名散文集,于1854年首次出版。《瓦尔登湖》是作者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其中文章所体现的生态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引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經济的发展给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样,自然环境的破坏,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对于人们来说,想要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环境保护是必须要重视的。梭罗所描述的自然,生机盎然,充满灵性,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虫鱼乌兽都被赋予了灵性。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的时代背景下,梭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归纳起来,梭罗的观点是:自然界哺育了人类,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亲密无间、和谐相处。梭罗把上帝称为人类的父亲,把大自然称为人类的母亲.在《河上一周》中他写道:“有时一个凡在自己身上感觉到大自然,不是他父亲,而是他母亲在他内心躁动,而他随着她的永存而获得永生”。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还曾把大自然称作曾祖母“是什么药物使我们得以保持健康、安详和满足呢?不是你我曾祖父的药物.而是我们大自然曾祖母的万能的蔬菜与植物性药材”。在梭罗的笔下,大自然慈善而慷慨,为人类提供阳光、风雨、夏季、冬天.永远提供健康和欢乐。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通,它对人类充满同情心。他写道:“要是任何人由于正当的原因而伤心悲痛,大自然也会为之感动……我能不与大地共情怀吗?”梭罗宣称自己在大自然自由来去,成为她的一部分。在《论散步》一文中他写道:“我要把人看作大自然的居民,甚至大自然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的一员”。他把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描写成“美好而仁爱的友情”“亲如骨肉的关系”。在《瓦尔登湖》中,我们看到梭罗眼中的自然是何等的美丽、丰饶、繁茂、洁净无暇、变化多姿、茂密葱郁,一片生机盎然。

梭罗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在对待生活上,他强调简单。梭罗呼吁简单地生活,这对他来说是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把自身从物质压力中解放出来的首要方式。梭罗提倡简单生活,那些所谓的安逸的生活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还会成为人类提升的障碍。”他提倡人们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简单生活,从而跨过障碍,获得为了更高目的的独立和自由。 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梭罗生活得简单和独立。他自己的“简单”有两方面含义。一为摆脱对物质的贪婪欲望,二为追求丰富的精神享受。为了生活得简单,他提倡接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对待自然上,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人类企图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太多的错误,或许是意识到已对自然造成了无法改变的伤害,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抚自己的无奈和担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真理或许是敬畏自然,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这蓝色星球上众多与我们共存的生灵多留下一方净土,一片蔚蓝的天。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心中就会少一些内疚,多一些坦然,对自然多一分感恩与呵护。与美丽大自然携手并进。

参考文献:

[1] 徐迟译,梭罗著. 瓦尔登湖[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马文娟、管兴忠译,罗伯特·米尔德著. 重塑梭罗[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3] 郑慧.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浅析瓦尔登湖中的自然观[J]. 安徽文学,2009(4).

[4] 宋丽红. 现代环境问题及保护[J]. 环保科技,2014(12).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三大机制,确保形成环境保护合力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双桥经开区逐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三大工作机制,从而构建起了管委会统筹领导、环保局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社会联动机制。双桥经开区管委会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城区扬尘污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规划》、《太平河、苦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标志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体系全面形成;经开区环保局与公安分局、大足区人民检察院、大足区交通委员会、大足区水务局联合,建立了环保行政执法和应急工作协作机制;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出台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实施意见和一系列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制度,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工作。一个覆盖政府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环保联动机制全面形成。

绩效考核机制。从2015年开始,《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正式实施。根据该《办法》,对13个经开区部门和4个镇街每年下达环保年度考核任务,以单项考核形式纳入部门和街镇年度目标考核中,为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分级监管机制。双桥经开区管委会陆续出台了《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环境保护分级监管办法》、《双桥经开区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等办法,对辖区所有工业企业的监管责任进行了逐一分解和明晰,并逐年下达给环保局和各街镇,确保了对每一个企业都能监管到位,不留监管盲区。

二、四大抓手,严格坚守环境保护底线

双桥经开区环保局以“堵源头、还旧账、强基础、严监管”为主要工作抓手,严格坚守环保底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堵源头”即严格准入,强化源头控制。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了招商项目预评审制度,每个新项目在提交主任办公会审定之前都要进行预评审,对高污染、高能耗以及其它各种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和园区规划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几年来,有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招商项目因为环保问题先后被否决,确保了新的污染源得到严格控制。

“还旧账”即全面整治,还清历史欠账。众所周知,多年来,环保欠账较多,为还清历史旧账,双桥经开区开展了历时两年的“四清四治”专项行动,即清理“三同时”、治理违法建设;清理排污权、治理违法排污;清理风险源、治理安全隐患;清理监管点、治理监管缺位。管委会出台多项奖励措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专项行动于2015年12月30日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辖区企业违法建设、非法排污、安全隐患、监管盲点得到了全面清理整治,所有302家工业企业、5家镇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2家污水处理厂、150个座位以上的餐饮企业、涉及辐射源的单位全部实现持证排污。此项工作不仅消减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更让辖区企业的环保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强基础”即夯实基础,提升工作能力。面对愈加繁重的任务,双桥经开区环保局一直致力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提升环保专业水准和工作能力。几年来,先后增加固废管理中心和环境监察大队两个内设专业机构,增加编制15名,还向社会公开招录了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5名;采取请专家讲课、分批到市环保局培训学习、赴兄弟区县跟岗学习、以老带新等形式,不断提升环保干部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监测站实验室装修和设备采购,环境监察、应急、信息化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改善,环保物联网建设也在有序推进。整个区域环境保护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此外,高度重视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帮助辖区镇街环保办配备了环保执法车辆及相关执法设施设备,定期举办乡镇环保人员业务培训,解决了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实现了环保监察体系从上到下全覆盖。

“严监管”即严格执法,确保环境安全。几年来,经开区环保局先后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900余家次,开展了一系列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确保了区域环境安全。2015年新环保法生效实施以来,双桥经开区环保局查处存在环境问题企业60余家,下达各类责令整改通知60余份,立案查处违法行为37件,罚款金额124万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案件2件。通过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了新环保法落地生根。

环保局还建立了24小时接诉值班和处置机制,确保了全天候处理公民投诉,化解社会矛盾。2013年以来,共处理信访投诉案件345件,处理率100%,满意率100%,其中与文化执法支队、公安分局等单位共同处理投诉案件13件。全面提高了处理信访投诉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共同维护了辖区环境安全和社会平安。

三、五大行动,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坚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努力让双桥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静、山更绿、群众更满意”。

“蓝天行动”让天更蓝。几年来,辖区工业企业大部分已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和粉尘治理,部分燃煤锅炉、窑炉等落后产能企业完成淘汰,加油站基本完成油气治理,近2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道路扬尘控制效果良好,环保局、安监局等各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了巴岳山非煤矿山的环保治理和运输改道,同时硬化道路,增建冲洗设施,实行全封闭运输,矿山开采和运输车辆污染城市空气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坚持对城区实行全天候保洁,对重点区域,坚持冲洗与清扫次数每天不少于2次。严格执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八项规定,确保建筑工地文明施工,运输车辆不带泥上路、不冒装撒漏。餐饮业油烟治理成绩突出,环保局联合财务局出台奖励措施,激励辖区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和过滤设备,各企业积极行动,150个餐位以上的餐饮企业全部完成油气治理,餐饮油烟扰民的投诉显著减少。

“碧水行动”让水更绿。强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监管。经过几年的努力,双桥城区已建成市政配套污水管网近165千米,基本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邮亭片区已建成市政配套污水管网14.3千米。辖区已建污水处理厂2座,在建1座。双桥生活污水处理厂每天实际处理污水已从2012年初不足3000吨提高到现在的10000余吨,每年消减COD超过550吨、氨氮超过80吨。扎实开展次级河流及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河段长制度得到有效实施,辖区次级河流保护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和考核,主要次级河流太平河水质逐年改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切实开展,做好了日常监测和管护工作,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切实保障了公众的饮用水源安全。辖区十三五”水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划已通过区政府和管委会审定,未来5年还将投入近4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严格监管新增工业企业。新建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一律不予验收投运。

“宁静行动”让城更静。加强噪声治理,严格执行环评和声环境质量状况告知制度,从源头上防治噪声污染。加强监督管理,严控工业、交通、建筑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对噪声污染工业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治理、搬迁、关停,现已基本消除了城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噪声污染源。夜间施工作业按照有关规定报批,经许可后方可施工并予以公示。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扰民案件,确保了双桥经开区声环境质量维持在良好状态。

此外,绿地行动和田园行动也取得显著进展,全区城市绿化率达到38.9%,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开展顺利,筑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屏障。

总之,近年来,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好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以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着力推进治污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辖区环境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12年以来,辖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域太平河水质有了较大的好转,水域功能逐渐恢复,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63分贝,均达到声环境质量“好”的标准。

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桥的工业化进程仍在快速推进,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对此,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努力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力争在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态经开区”建设方面有更大作为。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我国的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环境问题都与森林资源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开展森林环境的修复工作及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工作尤为重要。

我国也曾先后确立了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对于加速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起到了恢复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植树造林的工作是造福于后代的工作,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可以预防沙尘暴,能减少一些人们的呼吸道疾病。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民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美好生活目标的顺利实现。

1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更加关注精神文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从生态保护的方向来看,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的。从林业产业建设角度来看,森林的绿化效果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大量开发的时候,植被绿化率以及覆盖率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降低以及环境受到破壞等,最终也会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的建设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要想发挥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对森林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取之不尽,才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就是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生态进行建设不仅可以调节环境还可以降低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产业发展必须与林业生态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也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我们应意识到生态危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相互联系的。只看重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忽略林业生态的建设,导致大量的砍伐森林,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林业生态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加大对林业生态的建设,才可以很好的保护植被、防治水土的流失、调节气候以及对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发展阶段,除了重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应该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大对林业的保护以及维护。

2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国家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的建设工作,使我省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但是,我省的林业生态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比如:林业分布不均衡、经营水准较低。消耗巨大森林资源、缺乏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林业改革较为迟缓等,导致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举步不前。

人们往往由于林业建设的不确定性而放弃对林业建设中资金、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导致人们不管是生态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相应的差异感,生态效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来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林业产业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林业建设是林业资源发展的基础以及前提,如果没有林业资源的建设,一切都是妄谈。

2.1 林业生态工程及其作用简述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时,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达到一种和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发展关系。

2.2 林业生态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对于林业也是有多方面的需求,而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矛盾,不相适应。林业生态工程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非重点区域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较低,片面的纯林种植,“外来树种”引种少;树种结构不合理等。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思想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促进林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措施

3.1 加大生态教育,提升生态素质

生态素质的高低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要加大对林业生态意识教育,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运用各种方式宣传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人们能够踊跃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全社会人们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3.2 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发展林业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尽快做好林木恢复,发展林业建设。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努力维护林业资源建设,树立良好保护环境思想。

3.3 改进林业生产方式

林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多个方面的相互调节以及资金支持,所以,要不断扩大林业资源资金投入渠道,通过社会参与以及政府支持等多种形式建立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林业体系。要把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到区域或者社会当中进行规划,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推动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3.4 加强林业法制化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就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以此来提高森林绿化的覆盖率。要对林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林,保护林业资源,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

3.5 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前期要做出林业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大局观念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完善林业整体规划与布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状况提出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治理林业环境。

3.6 政府给予支持

在林业建设上,政府的资金、人力以及技术上要予以支持,在林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上要高度重视,优先拨款,以保障建设的资金充足,更好的开展工作。

3.7 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我国重要战略,各部门在管理工作上一定要认真执行、切实落实,融合各部门共同协助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加强林木的恢复,根据地域具体情况对长江区域的林业生态着重维护,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配合水力部门做好工作,确保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3.8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调控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和人们共同努力建设和维护,坚持维护生态平衡,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合理、科学的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实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状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目前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在众多公益项目上也取得进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上着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保障林业与环境之间互相协调,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4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生态工程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现代林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门新工程。它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林业发展的措施,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总之,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今后的林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有机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能够相互促进,既可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建设,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朝晖,王丽敏.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与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7(2).

[2] 李大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绿色科技,2011,12:6-8.

[3] 郭永庭.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原理及未来发展趋势[J].资源·生态·环境,2007(5).

[4] 李永存.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8(15):179,182.

[5]谭书岭.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

[6]刘晓立.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的思考[J].农家科技,2017(9).

[7]李翠秀.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农家科技,2016(11).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农村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面对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這种情况下,提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加强法制与职业道德的建设,提高人们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认识与保护意识,加大相应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理体系。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1引言

近些年来,迫于人口与经济的压力,我国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所以努力做到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做好对应的的污染防治措施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难点。针对如何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平衡的问题,根据实际状况,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与措施,用以更好地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

2当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环保意识不足

在我国,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重要性,对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不够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危害、保护措施等不够了解,导致公民们对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没有相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另一方面看,这也能够反映出政府没有对公民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宣传,导致人们的环保意识低下,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破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

2.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在农村,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存在着机械化水平低、结构单一等问题,致使在农业发展中,造成过多的消耗,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

2.3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近些年来,工业化专业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面积的重工业部门迁移到我国农村范围,而在农村短时间内无法建立相对应的保护设施,也无法建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大量重工业企业得不到法律的监管,重工业废弃物不能得到相对应的处理,大量的工业废物在农村聚集,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保护生态平衡的设施配置不完善,农村军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人们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只能集中摆放,没有得到相应的分类与降解措施,对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造成极大的创伤。

3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加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保护农村环境生态环境平衡的主力军是我国的农村居民,所以应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应创建相关的强化农村居民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意识的制度,可以通过创建相应的法律法规,创建农民参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机会,培养公民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农村居民可以踊跃的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活动中来。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生态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发布和更新,这是居民了解和监督生态环保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对生态环保进行传播,使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民心,让参与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成为农村居民的重要义务和责任。

3.2提高农业环保技术的投资力度

工业化转移、农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破坏,需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护机制,必须提高农业环保技术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农村环保活动的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理念,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在技术上对保护生态环境平衡进行支持。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的力度,扩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规模,充实生态环保的内容,进而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大力加强农村耕地的质量建设,增加土地的生产能力,遵循科学的耕地质量演变规律,实施沃土工程。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设施,例如建设沼气池等设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的耗损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度。

4结语

经济的投入是保障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平衡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今,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存在大量的问题,其中,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足、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工业废物与生活垃圾是如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是农村居民,只有加强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科技应用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支点,不断加大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平衡活动的投资力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设施,推进相应技术的研发,为生态环保活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晓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贾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固阳县为例[D].内蒙古大学.

[3]彭克明,崔建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11):148-149.

[4]郭静静.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5]吴建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环境卫生[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00(035):1-6.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助于城市采取切实有效的科学方式,提升城市的生态化水平。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前期,重点在于提升城市化水平,改变原本村镇落后的社会面貌,过程较为粗放,片面追求速度,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规划部门来说,做好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规划生态化设计研究是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助于我国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提高和人居环境改善。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化设计

引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城市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对建筑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然而,由于部分地区的建筑领域生产过程过于粗放,对城市环境造成较多的消极影响,在此环境下,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绿色城市建设理念也愈发认可。绿色建筑凭借其自身优势,能够充分满足环境保护的社会发展需求。绿色城市设计理念的核心是生态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绿色城市设计理念的应用,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生态城市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所谓生态城市,主要包括对于环境资源的节约使用、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良性发展的气候环境、微生物多樣性发展等。生态城市建设包括广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狭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广义上来说,是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来衡量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依据生态学的概念打造人居、自然、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这种理念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发展;狭义上来说,即从生态学原理出发,重点研究城市生态领域。在此基础上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形成一种群众生活环境满意、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可持续、生态环境友好、可实施程度高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

2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全面改革发展的历程,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受到传统发展理念及相关问题的影响,我国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生态环境、民生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城市规划设计不仅影响着当下城市的建设发展,还会对城市未来发展中的产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共享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其一,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如前文所述,共享发展理念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发展现状和远期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合共享发展理念,有助于实现对城市产业资源、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持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的科学性。其二,有助于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共享发展理念是在现代各类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都是逐步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关键。因此,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必然会对现代技术进行深入应用,而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3生态环境保护下城市规划生态化设计思路

3.1贯彻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的发展方向优化与成效提升都需要依靠城市规划设计来推动,城市规划设计将决定城市建设的最终效果,因而在城市的规划设计活动当中贯彻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来实现最终城市建设的生态化目标。要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具备生态保护意识。规划设计人员需要对生态城市理念有明确的认知,能够理解其真实价值,并清晰认识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城市生态规划工作,促进生态效益在城市规划当中能够彻底发挥,推动城市发展健康性的提升。在生态城市规划时,需要将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度进行准确分析,在设计期间对两者的平衡性进行有效的调整。可以先对城市当下的结构分布情况进行掌握与分析,从整体角度对平衡度进行调节,让规划后的城市能够以平稳、有序的状态启动运行、发展。还有就是对城市内部空间的密度分化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城市生态资源设施能够被充分利用,并且保持便捷性,具体来说就是对城市人口数量、交通构架、建筑分布等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3.2优化城市主体功能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者需要结合城市发展现状,以互联网为共享中心,替代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城市规划设计信息平台。基于此,对城市主体功能进行优化,形成系统化的、有序的、有规划的设计体系。其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区级共享。社区是现代城市最为基础的构成单位,与每一个市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综合化的信息平台,对社区医疗、养老、教育资源进行细分,为社区居民提供可靠的家政服务、就业创业等资源支持,是整个城市民生工程的基础。其二,城际共享。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不再是独立性的工作,而是要全面拓展目光,形成区域性、全国性的规划发展机制。其中,需要联合周边城市,将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学校等资源进行共享,形成系统化的、覆盖更大区域的资源体系。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两大重要城市,重庆和成都在多个领域加强了信息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成渝经济圈的建设奠定了可靠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产业园部署、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高新科技的研究,不仅实现了两大城市的协同发展,还带动了周边一系列城市的产业转型及经济发展。其三,国际共享。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或国内,而是要具备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我国很多城市都肩负着重要责任。

3.3重点强化生态海绵体系

生态海绵体改造工作可以视为海绵城市理念延伸应用的重要表现。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生态海绵体可充分发挥天然湖泊以及草原的功能作用,通过不断加速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促使污水等废水可净化应用,减少水资源浪费以及水土流失问题出现。鉴于生态海绵体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城市规划人员应该加强对生态海绵体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主动立足于现代化城市建设情况,构建人工生态海绵体体系,并根据城市区域自然环境表现情况,适当开展绿地建造工作以及人工园林建设工作,借此强化城市生态海绵体功能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绿色城市理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综合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采用科学的城市规划手段,融入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遵循科学的规划设计原理,结合绿色城市建设实践,推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有序开展并真正落地,提升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为绿色城市建设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促进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城市创造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致远.关于城市规划发展成就的回想[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2):1-8.

[2]俸远.绿色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具象化[J].住宅与房地产,2019(36):57.

[3]商桐,杨彤彤,季楠.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6):227.

[4]李长慧.探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居舍,2019(36):1.

[5]甘春阳.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分析[J].居舍,2019(36):4.

上一篇:德育教育与学校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英语的词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