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行政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6

县乡行政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行政管理的概念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 例如社会经济建设、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卫生等各个方面, 也包括一切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 指企业通过法律、制度或者其他的方式, 行使职能对企业进行管理。本文主要对企业行政管理进行探讨。现代行政管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 尽可能的减少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1) 具有实效性。在日常管理中, 通过行政管理手段, 发现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降低企业存在的风险, 其过程迅速快捷, 具有实效性。

2) 具有强制性。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当出现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时, 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手段, 强制性地命令下级部门进行积极配合实施, 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3) 企业行政管理具有营利性。企业的行政管理是最终目标是促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 企业行政管理从具有较明显的营利性。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行政管理的弊端越来越凸显, 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企业制度不健全、行政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行政制度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配置各种政治、思想、经济要素以实现行政效率增长的制度资源。例如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划分不明确、人员安排不合理等现象, 降低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

2) 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单一。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行政管理存在官僚主义作风, 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不讲实效, 从而对企业资源造成浪费,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3)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许多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业务, 管理与实际脱节, 没能及时发布的规定, 延误时机。部门之间却反相互监督的意识, 对其他部门存在敌意, 不能够相互配合, 使得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下降。

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做好企业发展规划, 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行政管理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强企业行政管理, 可以使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适应于社会,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良好的企业行政管理能够为企业营造一种和谐的发展氛围, 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 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影响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众多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行政管理模式, 尽快解决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

1、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石, 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制约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它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于欧美国家, 管理模式僵化、陈旧, 严重阻碍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 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指南,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目标管理模式, 以此优化企业行政管理刚发, 还要抓紧绩效考核, 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模式, 如今, 创新是世界的主要潮流, 要引入并改进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目标管理模式, 首先要对市场环境有深入的了解, 调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 统计市场占有率, 以此来确定企业后期的目标, 根据目标来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

2、加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广泛应用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企业管理势必要将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行政管理中。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实施:

1) 建立企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打造一个适合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方便行政人员处理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任务, 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工作内容进行系统的数据管理, 统计分析日常工作数据, 向行政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2) 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企业还应加强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使行政管理人员熟练使用相关的工作软件。定期组织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人员开展培训班, 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还要建立与软件商的联系, 方便后期维护, 行政管理人员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软件开发商。决策系统配套的数据库要定期进行整理优化, 避免数据库冗余, 提高行政管理软件的工作效率。

3、创新企业行政管理体系

一是,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完善行政管理的岗位体系, 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 加强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培训。企业人数众多, 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以及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中。三是, 要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事务体系。在企业的行政事务涉及到办公室管理, 会议管理, 文书档案管理等工作, 涉及内容较多, 所以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事务管理体系, 才能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越发展意味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激烈。一个企业如果不进行行政管理改革, 就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企业终究会走向失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法, 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 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增强企业综合能力,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改革,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行政管理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中枢神经,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各个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本文以企业行政管理的特为切入点, 先对行政管理的概念做了简单的介绍, 再分析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最后对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 为提升企业行政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秋珍.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5, (8) :41-41.

[2] 李晓莉.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经营管理者, 2014, (11X) :45-45.

[3] 毛慧娟.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经营管理者, 2012, (17) :85-85.

县乡行政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行政管理是学校教育和科研工作有序、高效运行的保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所学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标志。目前,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是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高校行政管理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阻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转。因此,推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现状;改革与创新

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高校行政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多变性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工作对象上来看,主要包括高校的学生、教师、职工。从学生角度,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就业的指导以及个人身心发展的关怀。面向教师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提供开展教学所需的教学条件,以教师为核心创造高校的学术氛围、提供给教师工资待遇、为教师安排进修深造的机会等等。高校的职工也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主体,需要行政部门对其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协助。

(二)高校行政管理业务的行政性与专业性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包含甚广同时又具有专业性要求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规模都在逐渐扩大,管理工作更要体现专业性,尤其是在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只有实现科学管理,才能保障其职能发挥和高校的正常运转。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包括管理理念上有了更新,在行政管理职能的定位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一些高校行政管理已经初步实现了管理形态的创新。但是纵观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机构庞大涣散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由来已久,但是多年以来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都没有进行过精简,造成当前行政管理机构庞大的问题。在这一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体系下,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却划分不清,权利责任不明晰,使得在工作执行上经常出现无人管理或者多部门共同管理。

(二)行政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其本质属性上来看就是服务于高校整体管理的一项活动,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中明显缺乏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不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官僚作风,尤其是在服务学生的就业指导、档案手续等具体事务上存在态度傲慢等问题。

(三)行政管理专业性不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在专业性上都不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过去从事其他职务的人员调任而来,而高校面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也不多,这些人员在行政管理岗位上多年也只能进行一般性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上普遍不高,因此在一些体现专业性较强的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无法满足工作的要求。

(四)行政管理职能不尽

高校行政管理是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应当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各项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为科研工作创造氛围、提供资源支持等,但是在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中,行政权力过度膨胀,已经形成了对高校教学科研以及正常运行的干预和不良影响。

三、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一)完善行政管理结构,明晰行政管理权责

针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庞大涣散所带来的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执行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行政管理一定要以改革为先,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层次进行准确定位,通过系统思考和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结构,明晰行政管理的权责。

(二)强化行政管理的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倡导为高校学生、教师、职工服务的意识,以服务意识为指向,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同时还要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行政管理的职能发挥和有效发服务。

(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专业性水平

鉴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专业性不强的问题突出,有必要通过培训、招录等方式来创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行政能力强的队伍。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高校从多方面着手进行,针对当前在职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组织进行专业性的技能培训,鼓励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自我提高,还要在今后的人员招录过程中,以岗位实际需要为原则进行专业人员的选拔与招录。

(四)加强制度管理,保障行政管理的职能发挥

学术研究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对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和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将支持学术研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要以服务和支持为原则对学术研究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在这一问题上,有的高校已经在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明确,这将有效避免行政对学术的干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学术项目的申报与进行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上升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使得高效行政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行政管理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进行体制上的完善和队伍上的建设,要强化服务意识,以保障促进高校发展为根本发挥服务功能,为高校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支持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杨文士. 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民用航空飛行学院洛阳分院 梁照悦

县乡行政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需与国家发展模式相适应。当今世情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选择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确立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新人才观;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武铁传(1965- ),男,河南巩义人,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洛阳 471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2400440060)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可以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时而为政治服务,时而为社会经济服务,这种服务型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特别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应从更新人才观念、普及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尽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常常与国家发展模式相适应。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需求决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国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中东产油国家为标志的资源依赖型,该模式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开采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腾飞;第二种是以拉美国家为标志的引进依赖型,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第三种是以欧美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型,其特点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

人类自从经历了从古代敬畏自然、近代“征服”自然和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曲折过程之后,文明发展模式已经由着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国情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发展道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不可行性同时也决定了以其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行不通。许多人钟情于依靠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的确,利用后发优势,后发国家可以大量节约现代化的时间、资金等成本,但后发优势从根本上说是模仿优势,由此建立的非原创性的模仿性现代化,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随着国际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竞争以及我国产业升级与发展对先进技术需要的快速增长,如果继续依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而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不仅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会丧失竞争先机,不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甚至会被边缘化。特别是随着一些技术领先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的限制,先进技术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买到的。迄今为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目前设备投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等设备的80%被进口产品所占领;我国虽然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一些关键技术仍要从国外进口,对外技术依赖度达到5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单一大量依赖引进技术,不注重创新,将很难改变“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世界已进入知识急剧爆炸和快速更新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有形的物质财富的重要性逐渐减少,经济重心日益转向依靠信息、知识、技术等文化价值含量高的产业上来,创新知识、技术、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谁掌握的新知识、技术、文化成果越多,谁的国际地位就越高,谁就处于支配地位。美国从19世纪末一直到今天始终是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这与它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关系。以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三项诺贝尔奖而论,从1910年到今天,美国共获212次,英、德、法三国共获171次,美国一国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走上信息经济的道路,2000年美国研发开支达2640亿美元,占世界研发总开支的45%,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说,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幅平均达到2.8%,比1973~1995年的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2004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将创新作为新的理念和新的驱动力,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自强不息,求变图强,日日维新”的因子(这种创新因子使得中国文化曾经出现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出现过后人引以为自豪的魏晋风度和盛唐气象,但这种创新因子被封建专制统治、君权至上思想、家族本位、群体本位等伦理观念长期压抑),这种被解放的创新因子与当下十多亿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群众相结合,力量难以限量。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形成在养育。尽快建立新机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伟大复兴的通天法宝。

二、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我国,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关键在于能否多管齐下,尽快形成创新型人才有效的培养模式。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新人才观。“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②更新陈腐和落后的传统人才观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目前,认为上了大学,成了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对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政治家才是人才的“精英人才”观,认为学习好、分数高的学生才是人才、唯分数马首是瞻的“分数”人才观,过于重视人的智力而忽视非智力开发的“做事”人才观以及把学历当做衡量人才最权威的标准的“学历”人才观等观念至今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成为高等教育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打破的精神藩篱。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面对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我们对人才的需求是极其多样化的。单就科技人才而言,我国既需要先导性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人才,同时也需要相当数量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大量的推广应用现成技术的人才,既需要金字塔顶尖约占整个金字塔10%部分的“精英型”的“尖子”攻坚英才,又需要金字塔底座占整个金字塔60%部分的“务实技能型”的“实用”一线人才。因此,新人才观首先是大众人才观。其次,新人才观是能力本位人才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不能再把死记硬背能力强、期末卷面成绩好的单项指标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是人才的尺度,而应当更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模式应由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为特征的继承性教育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发展性教育转变,突出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新人才观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德无才不展,才无德不立。“德”与“才”紧密结合,融会贯通,高度统一,既会做人,又会做事,这是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基本要求。

2.大力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一种以灌输方法、题海战术、被动学习为特征的规范性或者应试性机制,它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该机制造成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厌学、逃学成风,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是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创造和会审美的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雇员、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一个政治或经济的工具。因此,落实素质教育,我们首先需要树立全人化教育理念。其次,走“探究式”教学之路。改变教师唱独角戏这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诱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框架,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再次,重良好个性之才。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心理基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只重共性约束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切实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最后,构建内容平衡的课程体系。大量实例证明,知识交叉的学生在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钱学森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众多英才人物的考察分析,强烈主张培养人才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专一的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模式,强调要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提出“大成智慧教育”的创见。③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优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促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变,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3.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和挖掘创新潜能,需要合适的土壤、恰当的措施、允许失败的宽容氛围和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首先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创新氛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进而形成较好的创新心理品质;通过举办艺术节和手工制作、网页制作大赛、理科实验操作大赛、CAI课件制作比赛、优秀美术作品评比、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造空间;通过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校园氛围。其次,选拔创新型干部,打造创新引擎。学生干部是高等学校大学生的“领头雁”,他们有无创新精神直接影响整个学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工部、学生处、团总支等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以不用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的人,重用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人;不用崇拜权威、迷信书本的人,重用敢于怀疑、努力探索的人;不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重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不用故步自封、骄傲自满的人,重用勤于交流、勇于开拓的人为原则,把有创新才能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全力支持他们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独立自主、怀疑批判和实事求是的探索活动。再次,破除师道尊严,创设民主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为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探求精神,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使课堂真正呈现出一派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空间。

4.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服务型教育观的指导下时而为政治服务,时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只能在统一规定的教育模式中运行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自身创新性的发挥,不利于学校按自身特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维持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高等学校必须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要求的独立实体,获得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原则上凡属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政府主要起规范市场运作、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作用。如高校的招生規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专业设置等;凡市场调节不到的领域,政府就作为公权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但这种行政管理必须是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即政府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管理,尽快使高校从政府的附属变成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实体,对外拥有发挥与拓展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社会功用与效能的自主权,对内拥有人、财、物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自主权。大学之核心在于对学术事务的管理,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必须凸显学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术管理机构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权,让学术管理机构真正担当起学术事务管理的职责,改变目前学术管理机构只有审议权没有决定权的局面。高校可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提高教授在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这样有利于改变“学术带头人官员化、官员学术化”现象,改变以行政标准、长官意志代替学术标准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最紧缺的是创新型人才,在资源短缺,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紧缺的同样是创新型人才,只有坚持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注释]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2.

③钱学敏.试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1.

县乡行政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衡量和反映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尺度,是社会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即执法公信力。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行为,要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更加注重公平主义,增强服务观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执法公信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1 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民执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终极价值和目标追求。要增强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公信力,首要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在广大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用人民群众的视角来审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使我们的执法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做到为民造福的事情依法依规办好,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群众反感的事情坚决整改。着力解决执法中仍然存在的执法为民意识不强、对人民群众感情淡薄、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体察不回应、维护百姓利益力度不够等问题。坚决制止和纠正执法作风简单粗暴、办案利益驱动、特权思想严重甚至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行为。牢固树立执法人员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量,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对法律负责和人民负责的有机统一,坚持执法中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处处体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为民的良好风范。

2 增强法律意识,树立公平公正的执法观念。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建设法治工商,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化,既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的要求,也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体现。作为执法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行政,正确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权力。要着力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执法活动中,让人民群众从一件件、一桩桩具体的执法事例中,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执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职权法定”原则,厘清公权与私权的界限,解决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的问题,防止公权私用和公权挤占私权。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更不得越权执法、越权行政。二是要从实体、程序、时效上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行政执法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诉求。三是要克服权力、关系、人情、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不得为钱办案、为钱执法,不允许出现行政处罚畸轻畸重、罚外不罚内和搞“执法报复”、“执法陷阱”等行为。四是要规范执法行为,公开透明执法。实行执法理由、执法过程、执法结果公开,杜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

3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执法的杜会效果。建立服务型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的价值所在。只有把执法与服务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理解和支持,才能实现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相互理解,达到执法形式与执法效果的内在统一,进而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提高执法公信力。首先,服务的观念要贯穿执法的全过程,坚持理性执法、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和和谐执法,做到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有机统一。要防止和反对机械执法、简单执法、粗暴执法,根除特权思想,杜绝冷硬横推、吃拿卡要等恶劣作风,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其次,要树立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执法要统筹考虑具体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平正义,考虑执法活动的社会评价和导向作用。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区别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处罚适当,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坚持处罚和教育相结合,能够以教育达到执法目的的就可以不处罚,能够以较轻或较少处罚达到目的的,就要避免重罚和重复处罚。最后,要了解企业困难,掌握群众心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去执法,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技巧,提高执法的本领和社会效果。

4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公信力高的执法,必然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执法。创新是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提高执法公信力,必然要创新执法理念、制度、手段和方式。(1)执法理念创新。不计成本,不讲效率,是目前行政执法的痼疾。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执法目的,应该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的追求。因此,提高执法公信力,要树立执法成本效益新理念,使执法活动能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得到认同。(2)执法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执法的灵魂。好的执法,需要好的制度来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对过去或已有的执法制度进行扬弃,决不能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比如我们过去对查处投机倒把违法行为驾轻就熟,不太愿意放弃老套路、老办法,而在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拍卖监管等新领域,缺少新套路、新方法,执法很不适应。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要根据新情况新使命的要求,不断进行执法制度创新,不断推进执法活动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3)执法手段和方式创新。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经济发展催生了以电脑技术为特征的网络经济,对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提出了新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要适应新情况和新技术革命的变化,必须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革创新执法方式,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5 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政府是责任政府,责任政府是政府公信力的保证和关键。正确履责,勇于负责,敢于负责,善于负责,才能提升公信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工商行政管理整体执法责任意识,是政府责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的执法责任意识,有助于自身执法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能力和水平,要注重从三方面着手:一要着手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的大局意识,把握好执法的力度、重点、着力点,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为重,正确履行好国家赋予的职责,在关键时候、重要领域切实发挥作用。二要树立危机管理责任意识。社会经济纷繁复杂,危机袭来,积极应对。对各种突发事件,如能够迅速反应,从容应对,有效处理,就能够大大提高公众对执法部门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否则,就会发生相反的社会效果。甚至连日常积累的信任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各级机关都要高度重视危机应对工作,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提高执法透明度。执法责任需要社会监督、司法监督和内部监督。按照民主法制的要求,推进阳光执法。要加强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执法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让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以公开公正赢得公信。

县乡行政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全面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创新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取向应该包括治理理念更新、组织机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快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服务的创新型政府,要狠刹“四风”问题抬头趋势,严肃治理“庸政”“懒政”和为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营造创业创新、务实重干的优良政治生态;优化政府部门组织结构,规范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培育创新文化,培养扶持创新型干部和人才;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政府创新引领和带动社会创新。

关键词:创新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政治职能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全面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要实现“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的新一届政府三项施政任务,必须要有“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的三大保障。①首次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政府”的任务,并将其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首要目标。此后,新一届中央政府从自身改起,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和开门第一件大事。国务院机构改革大刀阔斧、有序实施,66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分批取消和下放,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当前,我国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大幕已经拉开,以政府创新引领和带动全社会创新的氛围已然成型。全面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自198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政府职能基本实现了“四大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但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例如,政府机构设置不够科学,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较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使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政府职能的“缺位”,又使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到位。尤其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比较薄弱,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建设成效不彰,市场监管与保障社会公平的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必须厘清政府职能的边界,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政府自身革命。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给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方式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尤其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进一步科学定位,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对政府职能和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向纵深推进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障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自身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政府创新。

3.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抓手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政府应当成为创新的表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换,由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为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拉动。旧常态下依靠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口红利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强刺激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社会的活力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空间。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大量工作都在围绕就业、创业和创新展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和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中央政府放权、让利的过程。“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不仅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而且有利于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引擎。”②通过政府创新来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

4.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地生根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要求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效能,充分调动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快建设创新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另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准备。但是,如何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落地生根,将群众充分认同、党内外积极评价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必须、也只能够通过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来实现。

二、创新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取向

政府创新,是公共权力部门为了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它是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进公共利益的基本手段,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法宝。③创新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取向,至少应当包括治理理念更新、组织机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方式创新等四个方面。

1.治理理念更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我国政府管理的基本理念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治”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管理”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的“治理”,从“管”到“治”,一字之差足以反映出党和政府执政理念和治理方式的重大变化。新一届中央政府秉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按照现代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要求,结合国内外政府创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的具体目标,体现了“由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由神秘政府走向透明政府、由任性政府走向守信政府、由权力政府走向责任政府、由利益政府走向中立政府”④的治理理念转变。俞可平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概括为“民主、法治、责任、服务、优质、效益、专业、透明、廉洁”九个方面,指出“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从人治走向法治、从集权走向分权、从统治走向治理”已经成为政府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⑤

2.组织结构创新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垂直的等级制政府模式和横向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职能部门模式。这种政府管理机构依靠自上而下的威权等级、理性高效的分工和法制化运作,保证了中央重大决策和指示命令的统一指挥和迅速执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然而,传统政府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例如,纵向的等级结构在保证指挥统一的同时,往往会造成下级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和想象力;横向的部门结构在适应专业化分工的同时,也会因为部门林立、职能交叉而带来部门之间的运作不畅和协调困难,从而影响效率的发挥。⑥再如,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不清、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导致利益的部门化和管理的碎片化,九龙治水、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化大分工的展开,必然要求对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3.政府职能转变

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机构改革不易,职能转变更难。简政放权,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也就是说,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开弓没有回头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清晰界定了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五个方面。因此,建设创新型政府,就要管好用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放活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完善社会这只“自治之手”。政府“瘦身”的同时更要“健身”,切实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4.工作方式创新

组织和理念的创新,必然要落脚到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上来。一是要由单一主体行政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转变,努力做到“政府管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基层民主自治”相结合。二是要由依靠人治和行政力量向坚持依法治理、授权治理转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三是要由强调社会管理向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转变,寓社会管理于公共服务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原由政府包办社会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完成。五是要在政府运行和自我监督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力量,委托专业部门客观、独立、公正地评估政府工作,用群众的眼睛监督政府,进一步推动政策的落实,避免政府“自拉自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六是严格规范政务服务和执法活动的工作规程,切实改变“冷、硬、横、推”的衙门作风,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七是推广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实施“限时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用便捷、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打造政府服务品牌。八是要跟上时代步伐,借助互联网电子政务的东风,将各种行政审批事项和权力运行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并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我国地方政府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中央政府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政策带动和舆论氛围下,在各种问题困境倒逼和发展绩效竞争下,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政府”的战略目标,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政府创新实践。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创新理念逐步树立,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职能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不断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显著。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和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地方政府自身建设还面临不少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地各单位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多年积弊陋习得以整改,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但仍有个别党员干部存在侥幸心理和观望心态,不收手、不收敛、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并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形式主义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办公用房清理中跑了调、走了样,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文风、会风改进成效不突出,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杜绝,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工作抓落实力度不够。官僚主义方面,个别领导干部“官本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欠缺,权力崇拜、权力滥用、权力寻租问题依旧突出。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时有发生,公务接待超标准、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公款吃喝和消费转向较为隐蔽的场所,且有抬头迹象。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违规宴请、收受礼金问题依然存在。

2.部分公职人员“庸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方面,部分官员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官员灰色收入和超规福利减少,反腐让他们丧失了寻租的机会,各项规定又对官员行为限制较多,“为官不易”甚至“为官危险”的观念正在一些官员中形成,“庸政”“懒政”现象不断出现。此外,一些地方和部门仍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不良习气,有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遇到问题不敢抓、不敢管,没有动力作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等靠要”“混日子”思想严重。懒政怠政和不作为、乱作为导致中央重大改革举措无法落地,出现“肠梗阻”,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看似不争权、不争利,其实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一种摆设,浪费国家资源,与党和政府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不可低估。

3.一些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首先,目前中央和省一级政府机构改革已经深入展开并取得实质性突破,而市、县(区)一级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由于工作主动性不足等原因,力度仍然十分有限。政府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不对称等影响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其次,一些政府部门“三定”工作完成得不到位,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的不少问题,大部门制、大科室制推广力度不够,改革之后各部门间工作的上下沟通和左右衔接不甚通畅,部分领域政出多门、九龙治水而又无法监督无人负责的局面依然存在。再次,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组成人员的结构比例也不尽合理,综合和执行类部门相对偏多,而决策和监督类部门则相对偏少;政治经济类部门任职人员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类部门任职人员少。最后,在编制、领导职数实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现象得到了有效清理,但很多基层政府部门尤其是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数目依旧庞大,许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却引进不来,而有的单位编制多、人多,但上班人少、干活人少,编制资源浪费很大。

4.个别政府工作人员创新动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能力素质不高,存在“本领恐慌”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不到位,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仍然停留在党的十八大以前的状态下,管理、用权意识强,服务意识弱;强调权力多,强调责任少;工作作风漂浮,主动性不足,创新性不强。其次,现在一些地方经济下行压力大,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加上八项规定和“三公经费”限制的压力传导,不少公职人员心态上不适应,认为多做事就有可能出事,宁愿不做事,没有动力作为。最后,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央的新谋划、新举措陆续出台,同过去相比,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但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眼界和视野狭隘,仍然习惯于人治、管制,缺乏法治和服务的本领,对于在新常态下如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消极应付意识,本领恐慌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推进我国创新型政府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服务的创新型政府,对于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破解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从执政理念更新、组织机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方式创新等方面,继续对作风积弊和“庸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进行大扫除,对政府权力运行流程进行再造,从而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体制机制保证。

1.狠刹隐蔽“四风”抬头趋势,严肃治理“庸政”“懒政”和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营造创新创业、务实重干的优良政治生态

治理“庸政”“懒政”和为官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营造优良的政治生态和干事氛围,是建设创新型政府的关键前提。近期以来,一些“四风”问题改头换面,不断翻新花样,日趋隐蔽化;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部分腐败分子一意孤行,仍然没有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塌方式腐败”。一要狠刹“四风”问题抬头的不良趋势,持之以恒地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继续对中央要求和禁令进行广泛宣传,并进行明察暗访和突击抽查,对顶风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以在党内外达到警示和震慑作用。二要严肃治理“庸政”“懒政”现象和为官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树立正确的管人、用人导向,把好领导干部“入口关”和“出口关”,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和“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选拔正直、清廉、勤政、担当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及时淘汰腐化堕落、为官不为的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营造创业创新、务实重干的浓厚氛围。三要始终保持“打虎拍蝇”的高压态势,持续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蔓延势头,重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要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同时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要建立长效机制、树立政治规矩,制定并执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企业兼职、为官不为、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机敛财”等违法违纪行为的管理办法,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扎牢重构和保障良好政治生态的制度“篱笆”,为全面从严治党打造作风新常态,建构政治新生态。

2.优化政府部门结构,规范并公开政府权力运行流程

政府创新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其实质和核心是政府部门结构的优化配置和政府权力运行流程的再造。一要明确提出“创新型政府”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制定中长期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避免政府创新成为“一阵风”而缺乏可持续性。二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市、县(区)级政府要坚持放管结合,承接和落实好中央和省一级下放和取消的审批事项,继续取消、下放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三要坚持依法行政。创新型政府不是随意创新,而要按照法治政府的要求进行。要按照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强化运用法治的思维、手段和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确保每一项重大创新政策和决策都必须于法有据,每一项创新活动都必须沿着法治轨道进行。要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规范文明执法。努力创造“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让社会法人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生动局面。四要创新政府治理结构,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设置,以大部门制和大科室制为突破口继续探索部门职责和机构整合。五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监督方式和公众参与方式。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改革,引入第三方力量评估政府工作,鼓励支持媒体舆论和社会民众监督,加大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力度,打造阳光政府和廉洁政府。

3.营造创新文化,培养扶持创新型干部和人才

良好的创新文化和浓厚的创新氛围,可以为建设创新型政府提供强大的内生力和驱动力,进而培育、催生创新型干部和人才,达到以政府创新引领和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一要培育支持创新、大胆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竭力营造“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氛围。“政府创新风险大,很多是属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依然相当敏感,有可能失败,有可能得不偿失,有可能效益不大。因此,不少政府官员对政府创新还有一种惧怕的感觉。”⑦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实干促工作、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各级党政组织尤其是组织部门要为那些“肯干事、能干事、敢担当”的干部撑腰,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肯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受尊敬、干成事的人受重用”,营造“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改革创新氛围。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要给创新者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政策的保证,形成足够强大的激励力量,激发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尽可能补偿创新者为创新所付出的代价,降低人们为创新所承担的风险,支持敢冒风险的创新者,奖励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创新者。”⑧三要营造宽松、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创业环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要吸引鼓励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重视企业家培育,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开拓精神、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四要实施人才驱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深入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职业教育攻坚工程、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大力引进各种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急需的技能人才,为各种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空间、便利的服务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4.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政府创新引领和带动社会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将中央和上级政府下放的权力放给市场和社会,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带动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深化。以政府权力上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上的“加法”。二要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让人民干事创业免除后顾之忧,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要激活民间资本、依靠民间力量、激发社会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允许其成立时直接依法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四要鼓励推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很多想做事情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性慈善组织提供专门渠道和专项资金支持。五要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适时推出一批市场化程度高、投资规模大、合同关系清楚、具有长期稳定需求的示范项目。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市政供水、供暖、供气,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扩大社会事业开放,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将创新型政府建设的落脚点,落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安全感、幸福指数的提高上,最终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县乡行政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新时期发展的进程中,企业行政管理具有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平,必须要采取更加创新化的路径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对于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随着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令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在当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要想有效的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就要从企业的管理体制入手,加强对企业开展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政策,这样才能从内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重要性;路径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行政管理,可以说行政管理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新时期的环境影响下,我国企业中的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企业如果无法找到一个合适自身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那么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会受到严重的阻碍的,基于这一原因,本文重点对新时期形势下,企业如何更好的进行行政管理作出了探讨,希望可以对今后的企业发展提供一条光明的发展之路,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 企业行政管理

要想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发展路径具有更加充分的认识,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模式,或者也可以说是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原则等的总和。如果将其按照广义与狭义进行划分,那么前者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由行政人员进一步落实各项企业活动的过程。如果从狭义方面加以阐述,就是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企业的生产以及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实时性。也就是说能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对企业在某一阶段的发展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反应。二是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为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无条件听从企业管理层的指令,并且将每一项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中,这样才能促进整个企业正常的运行。三是具有纵向性的特点。在整个企业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关系,这一关系就是纵向性的重要体现。最后,行政管理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的,最根本的目标还是要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促进其朝着更加长远的方向发展。

2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内有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这些企业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当前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行政管理,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强化企业成员的学习,使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稳定运行。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通常情况下,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一,计划功能。企业行政管理的计划功能就是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第二,组织功能,企业行政管理通过完善企业不同级别之间的职责关系,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再次,指挥功能,指的是采取具体措施,调动和协调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四是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系统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通过一定的法律、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通过以上各个功能的有效组合,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 新时期创新企业行政管理的路径

首先,要想为企业的行政管理开拓出一条长远的创新性发展路径,那么首先就应该从当前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入手。将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处理,以法制化为管理中心,一切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行政管理的制度,因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就是法制化的方向,这是大势所趋,同时这也是促进企业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对行政法规进行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现有企业中存在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与行政管理制度相互呼应,其重要的意义在于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并且在市场化、科学化的要求下,为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约束性的作用。在企业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行政机构的作用是最为主要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机构的主导性作用,将行政机构的引领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并且健康的发展。

其次,还要在行政管理方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良。在目前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一些行政人员对于自身的职责与义务并不是十分熟悉,所以造成管理工作的效率不高。但是新时期的发展环境下,效率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想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就要从创新管理方法入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或者手段,推动行政人员工作的快速开展,例如使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对业务进行操练,这样不仅可以使文件信息的整理变得更加规范,同时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为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当前的多数企业中,人工智能设备已经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所以企业才能更加稳定的得以运行。

第三,创新企业行政管理体系。首先,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体系。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对企业行政框架进行有效设计,不断强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而实现企业组织力量的有效整合,完善各种职能划分和岗位设置,保证企业行政管理权力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时,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技术体系。企业行政管理需要技术支撑,实现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强企业行政的监督和控制;另外,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事务体系。构建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离不开其事务体系的构建。企业行政管理的事务体系包括办公室管理、文书档案管理、会议管理、总务后勤管理、企业行政信息系统管理。通过不断优化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运作的客观要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创新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跃敏.中国现行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问题剖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6).

[2]赵奇玮.论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与人员素质[J].经营管理者,2011(17).

[3]高利娟,李永成.基于企业行政管理理念的政府行政管理思路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0(7).

上一篇:国有投资主体建设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新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