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的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第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第三代档案学术共同体和新时期档案学术共同体四个阶段,本文对这四个阶段档案学术共同体的时代性、群体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当代培育,有利于掌握学术脉络和档案学发展历程,旨在丰富我国的档案学研究。

关键词:档案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学术自律

1 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内涵的界定

1.1 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由“学术”和“共同体”两部分构成。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概念来源于西方,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个别场合、平均状况下或者在纯粹模式里,只要社会行为取向的基础是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情感或者传统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就应当称为共同体”。[1]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是“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2]

因此,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3]简单来说,学术共同体就是从事学术活动的学者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4]

1.2 档案学术共同体。中国档案学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80多个春秋,档案学得到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档案学术共同体“是致力于档案学学习、研究和实践的一群人,是档案科学的主体,是进行档案科学研究,拥有档案学范式的科学共同体”。[5]它不是一种人际关系,甚至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共同的科学精神,对研究领域、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等进行整合的真正的学术组织。[6]档案学术共同体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共同的目标。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使命是推动档案学的发展。推动档案学科的发展是一代代档案学术共同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

(2)相应的规范和规则。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需要相应的规范。这些规则是“促进其成员间信任和自由的规则,更是学术共同体赖以构建良好秩序、提高决策能力、完善规范的基础”。[7]

(3)优秀的研究队伍。优秀的研究队伍是学术共同体的中流砥柱和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可以促进学术研究更高、更好地发展。[8]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研究队伍不仅包括档案学者、专家、档案专业教师、科研人员,还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档案工作者。

(4)档案学的出版物。档案学出版物是展现和共享档案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进行间接评价档案学术的场所。档案学的出版物种类众多、专业性强,如,《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等核心期刊,各高校的学报和一些与档案学相关的杂志等。

(5)有一定的活动形式。档案学术共同体的活动形式有学术讨论会、专题讨论会和研究项目。研究项目,如,国家社科项目、各省市档案局项目以及学校、院系项目等。

2 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档案学自从产生至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档案学术共同体,他们拥有共同的时代特色,并在档案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实践工作、档案教育等方面为档案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1 第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20世纪30年代,在行政效率运动的直接推动下,我国档案学产生了,并形成了以甘乃光、殷仲麒、滕固、周连宽、何鲁成、程长源、龙兆佛、傅振伦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他们建立了早期的档案学科体系,理论成果体现在《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档案专号》中。著名的“十三本旧著”就是这一阶段诞生的。193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设立档案整理处,张锐任处长,滕固任副处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46年殷仲麒在重庆办了一所私立崇实档案学校,董事长是甘乃光,校董有李朴先、傅振伦,开启我国档案教育的先河。

第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从现行机关的文书档案改革中总结并发展档案学,因此主要为实践群体。如周连宽的《县政府档案处理法》是当时湖北省武昌县的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总结经验。二是研究范围集中在文书档案的管理。据粗略统计,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36种档案学著作,以文书和文书工作为研究内容的占88.8%,对于技术档案工作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8]三是受图书馆管理理论的深刻影响。档案分类是这一时期档案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但无论是十进分类法还是纲目分类法或者是类户分类法,实际上都是来源于西方的图书分类法。周连宽在《档案管理自序》中也说,近代档案新分类法的建立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仿效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一是仿效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2.2 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改革开放”初期,在曾三、吴宝康、裴桐、王可风等老一辈档案学者为代表的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努力下,我国档案学得到了飞跃发展。理论成果集中于《材料工作通讯》(1953年改名为《档案工作》)中。1956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中将档案学列为独立学科,标志着档案学在科学殿堂中有了一席之地。195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成立,曾三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标志着我国档案工作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机关。1952年吴宝康奉命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档案专科班, [9]开创了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先河。

首先,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既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档案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一时期的著作或论文可以看出,档案学者们普遍采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和探讨档案概念的本质、作用以及档案工作的矛盾和规律等。但是,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二代档案学术共同体过分地强调档案的“资政”作用,把档案现象与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如,吴宝康先生认为档案与档案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和国家产生后产生的,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0]其次,第二代档案学者将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档案学教育加速了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研究反过来又促进了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档案专业教师边教学边进行档案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档案科研人才。最后,这一时期档案学并没有真正地独立,依然是一个实用经验档案学,包括苏联档案工作经验和本国档案工作实践经验,档案学成长的基础仍是机关文书档案工作。

2.3 第三代档案学术共同体。第三代档案学术共同体主要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1952年~1966年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组成。“据统计,1952年~1966年十几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共

为国家输送专科和本科毕业生576人。”[11]这一代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档案专业人才,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同时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档案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中坚力量,如陈兆祦、和宝荣、曹喜琛、丁永奎、王传宇等。在他们的努力下,建立了由档案管理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中国档案史、世界档案史等多门分析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12]截至1965年10月,全国共建立档案馆2483个,其中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档案馆,专、县级档案馆发展到20多个。第三代档案学术共同体逐渐成为档案学教育的主体,并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展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代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共性之一是既具有系统的档案理论基础教育,又具有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经验。他们在上一代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培养下,为恢复我国档案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逐步成为雄踞档坛的学者。共性之二是真正意义上的档案“学术研究”即以档案学研究为“志业”。他们抛开了历史、行政的束缚,摆脱浓厚的政治色彩,而是真正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活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档案学理论。[13]共性之三是保守与开放并存。第三代档案学者在继承了上一代档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还面临着新时期、新思维、新动态的影响,一方面,对传统的档案学研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于新出现的档案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扩大了档案学学科领域。

2.4 新时期档案学术共同体。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在全国展开,据统计,相继有20所高校设立了档案学本科专业,如,苏州大学(1983年)、中山大学(1986年)等。新时期的档案学术共同体是由20世纪80年代后普遍接受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一批批档案学人组成。这时期档案学学科体系走向成熟与完善,根据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档案学已调整至管理学门类下,并与图书馆学合并成为“图书档案学类”一级学科。[14]档案学术共同体成员“进一步探索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趋势,根据时代需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数字化和电子环境中文件、档案和知识集成管理的人才培养计划。[15]此外,全国企事业单位、高校等档案工作也全面展开。

首先,新时期的档案学术共同体成员间的学科背景复杂。从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现代档案学者看,学科背景涉及历史学、社会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哲学等,他们为档案学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其次,新时期的档案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频繁。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卷》、《档案主题词表》等则是凝聚了许多地区档案学研究者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完成的。最后,新时期的档案学术共同体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些学术研究者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实践工作者缺乏理论的支撑。

3 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当代培育。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发展后,逐步走向成熟,档案学术共同体伴随着档案学的发展而发展,其在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小觑。但在发展演化过程中,档案学术共同体面临种种困局,这需要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档案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

3.1 当代档案学术共同体发展演化中的困局

3.1.1 档案学人缺乏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档案学人及其文化素质、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主体特征’,最终决定了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理念与模式。一部档案学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档案学人的成长史和生活史。”[16]但在档案学发展过程中,不少学者对学人的独立性、主体意识进行质疑。的确,档案学人在发挥自主性的时候往往受到学科发展、其他学科范式、行政权力等的影响。从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档案学立项中可以发现,档案学人的选题越来越向信息化和交叉学科转移。学术资源的导向、政府政策的干预、学术潮流的驱使让当代档案学人趋之若鹜,缺乏清晰的主体意识和批判自我的意识。[17]

3.1.2 档案学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学术生态环境是档案学术共同体赖以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促进着学科的发展,恶劣的学术生态环境则阻碍着学科的成长。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出现了学术不端、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利益的需求大于道德的约束。新时期的档案学术共同体缺乏像以前档案学术共同体那样对事业的执着和忠诚,相反,一些档案学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了道德的底线,严重污染了档案学术生态环境,影响了档案学科的尊严。

3.1.3 档案学术成果知识转化率低。档案学术成果是档案学术共同体智慧和智力的结晶。纵观档案学术共同体学术成果,如期刊论文、专著、教材等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十分可观,但只有少数的成果转化为档案学术共同体共有的知识、共有的范式,档案学术成果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如元数据理论、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等,虽然部分转化为档案学知识,但争论仍然不断,新的学术成果依然不断呈现。

3.1.4 档案学术创新匮乏。学术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灵魂,是学科进步的不竭动力。胡鸿杰在《论档案学人》中认为,新时期的档案学人即“继承者”只是使“学科在局部问题上更加丰满、圆润,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换言之,就是目前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缺乏学术创新。

3.2 当代档案学术共同体变革途径

3.2.1 正确发挥档案学人的主体意识。档案学是研究档案现象的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学科融合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档案学研究越来越偏离了其自身发展的轨道,档案学人们一味地追求新、奇思维而忽视了档案学“元科学”研究。作为新时期的档案学人,既要抓住新时期给档案学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更应该充分发挥自主意识,防止盲目追风而失去了主体地位。

3.2.2 培养档案学人的自律和自治。培养档案学人的自律和自治是从源头上防止档案学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自律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范畴意识表示,对于规范学术中的合规性规范行为有着外在制度因素难以企及的功效。”[18]只有档案学人自觉遵守档案学术规范,自觉抵触学术之外的各种诱惑,才是净化档案学术生态环境的良方。

3.2.3 建立严格的档案学术评价机制。浩繁的学术成果涌现,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学术评价。学术评价工作中,档案界可以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同行评议,也可以称为同行评估、同行审查、专家鉴定等,它是一种有组织的用于评价科研工作的方法。”[19]通过专家的同行评议,优秀的学术成果得到肯定与推广,可以扩大档案学术影响力。

3.2.4 加强档案学术交流。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远远大于物质的交换带来的收获,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进行交流与共享是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档案学术共同体成员内部、档案学术共同体和其他学术共同体之间、中外档案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做到真正的学术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思想、新理论,成为学科成长的新基石”。[20]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49.

[2][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

[3]刘珺,科学社会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韩启德.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致开幕词[EB/OL]. [2009-09-08].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166862/166864/10009618.html.

[5][18]陈祖芬.论档案学共同体的责任[J].档案学通讯.2007(2):8~9.

[6][19][20]张晓.对档案学发展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1):10~11.

[7][8]张建科.教育技术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5).

[9]周学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14][15]丁华东.档案学理论范式[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

[11][12]李财富.中国档案史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3][16]胡鸿杰.论档案学人[J].档案学通讯,2002(2).

[17]于英香,陆阳.档案学术部落专供领域缘何转型[J].档案与建设.2011(1):29~31.

[18]周林兴.档案学术研究者的主体意识[J].档案管理.2012(5):10~12.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来稿日期:2013-08-14)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学;学术规范;管理体制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

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剁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买卖文章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

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

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买卖文章,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

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拔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

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

用,了制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

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

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

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增强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活力。建议国家档案局在“科技三项费用”之外设立一种档案科研专向基金,或向国家科技部中请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额度,以资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学课题研究。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档案科研工作。各级档案学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科研经费。此外,档案学研究者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项目。也可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以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

第三,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改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使档案学理论能够快速、顺利地运用于档案实际工作,发挥其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教育培训,注重实效,尽快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增强其接受、消化、运用档案学理论的能力。

五、建立、健全文献检索体系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在建立文献检索体系方面确实已经做了较大的努力,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编著的《档案学论著目录》将1911-1993年间出版(发表)的论著、教材以题录、书目的形式按专题汇集在一起;不少档案学期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档案学》每期除了全文复印转载若干文章以外,还按专题公布有关论文索引。这些努力为档案学研究者查阅文献资料提供了一定的方便。然而。仅此还不能满足档案学研究者对史献资料的需要。我国现有各种档案学期刊100多家,而被《档案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建立、健全档案学论文检索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档案学研究者提供服务。具体措施有:第一,定期出版《档案学论著目录》;第二,扩大《档案学》(复印资料)的收录范围;第三,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可能多的档案学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第四,每年编制一套涵盖面广的档案学论文索引。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文科教育对时代变局的有力回应,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进路。通过阐释新文科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分析新文科战略对于档案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总结当前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而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包括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教育模式、建构课程体系、打造育人平台和夯实师资力量。

关键词:新文科 档案学 人才培养 模式

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新文科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的全新构想和重大战略抉择,旨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学、工学等的跨界交叉与融合[1],培育新型文科专业人才。于档案学专业而言,其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彰显了鲜明的交叉学科属性,与“新文科”的建设理念高度契合,而“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历来是档案学理论和实践均高度重视的话题。因此,如何促进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相结合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一、新文科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一)新文科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新文科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有学者围绕“三新”:新办学制度、新评价体系、新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来理解新文科[2];有学者则认为新文科强调运用新技术和跨专业知识研究人文社科话题[3];还有学者认为新文科聚焦新人才的培养,提倡培养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的新型文科人才[4]。不同学者对新文科内涵的理解迥然相异,但共同点是新文科并不是对传统文科及其知识体系、研究成果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已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文科进行改造和重组,实现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二)新文科的主要特征

1.新理念。新文科推崇全新的教育理念,认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新文科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立足于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等基本条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需求,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自身优势,正视不足,致力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独立人格、复杂思维、广博视野、复合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

2.新范式。新文科建设的推进使得学科之间的界限渐趋淡化,催生出人文社会科学“另辟蹊径,开疆拓土”的新型研究范式。一方面,新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技术路径,并催生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如数字人文、技术哲学、计算机档案学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赋予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第三只眼”——数据之眼,学者们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不断发现新问题、揭示新内容,再运用和发展相应理论,使理论研究更多基于数据与事实,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由“单打独斗”向“整体作战”的转变。

3.新路径。新文科建设突出强调“双向推进”的教育质量提升路径。一是变革现有文科课程内容与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吸收其他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做到兼收并蓄。二是开创新型文科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对接新兴领域的实践需要,立足人才需求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改革与之对应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
二、新文科建设对档案学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新使命。档案学专业人才应自觉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华记忆的传承者和学科未来的开拓者。二是新知识。档案学专业人才除需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档案管理与服务实践技能外,还需掌握数据知识相关的技术实践和应用能力。[5]三是新方法。档案学流传着“文献传统”的“基因”和“计算传统”的“血脉”。[6]近些年档案学在图书馆学、情报学实现一级学科内部交叉融合的同时,也不断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进行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因此,档案学专业学生需能运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交融所产生的新问题。
三、新文科背景下现有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审度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

就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目前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依旧是将培养体制内组织机构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者作为主要定位,停留于“专业—行业对口”之上,培养出来的仍然是“窄深型、處方式的专家”。

由冯惠玲教授牵头的档案学科调研组对“十三五”期间档案学科发展情况包括人才培养、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约58%的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可见企业成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去向。[7]然而,企业文档管理工作要求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者有更多的个性特点和效益诉求。[8]显然,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与现代企业文档管理人才不相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

(二)学生对档案学专业认同度不高

档案学专业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小众”的“冷门专业”,这种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一方面,从高校档案学专业的生源来看,除大类招生情况外,大多数档案专业学生是被调剂而来[9],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缺少认知,对档案学“兴趣不高”,对档案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或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抱有相对质疑和消极的态度,专业认同度较低[10]。另一方面,从档案学专业本身来看,由于档案学专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对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水平有较高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除要大量学习历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外,还要广泛涉略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课程,学习内容较为“泛化”。另外,专业实践性教学和对应课程匮乏,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致使档案学专业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归属感不强,对未来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规划不够清晰。

(三)专业师资储备力量较为薄弱

当前,高校档案学专业师资储备力量尚显不足。其一,专职教师总数较少且来源单一,主要由各大高校档案学专业毕业的博士构成。虽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但整体的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增长比例失调,“十三五”期间,具备招收档案学专业博士的高校共计培养出71名毕业生,其中还有5%的博士毕业生并未进入高校。[11]另外,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招聘机制固化,缺少多元化招聘手段,唯学历、唯职称论加重档案学专业教师队伍来源的单一化;现有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方式和手段陈旧。其二,转型教师相对较多,科班出身相对较少。全国档案学专业教师中有超过40%是非图情档学科出身[12],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实际用人需求不符。伴隨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推进,档案学科师资力量与专业性质之间矛盾将会愈发凸显。
四、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优化路径

(一)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模式为途径、课程体系为抓手、育人平台为推手、师资力量为保障的“五位一体”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培育和输送高质量档案专业人才。

(二)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1.与时俱进,明确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新文科建设框架下,高校应当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大教育观”新格局,立足于新时代的重大发展问题、现代化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大纵深”的人才培养思路,致力培养理论坚定、视野宽广、技术强大、方法扎实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档案学专业人才。

2.以生为本,创新档案学专业学生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档案专业教育活动时,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成效。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创建数字化资源平台、构筑多媒体实验平台,数字化资源平台中整合档案学专业相关的课程资源和档案局(馆)相应的实践案例;多媒体实验平台则为学生提供科研写作、信息搜寻、模拟实训等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求同存异,合理建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一是求同,打造“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三维课程体系。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三观”,专业课程中科学合理地嵌入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数据伦理等理论和实践课程,人文课程则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二是存异,高校结合自身特色,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如山东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大学等可编写地方史料整理方向教材并开设相关课程;南京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重视企业档案管理学方向课程;云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突出民族档案特色,积极开设民族史料学、民族档案学等方向课程。[13]

4.知行合一,打造档案学产学协同育人平台。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与档案局(馆)、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信息研究所等之间的合作,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组织档案专业学生前往各级档案局(馆)、情报研究所等进行专业实践,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主动对接产业,与各大档案、信息、情报企业联合建设培养工作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及企业冠名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在科研训练项目的实地调研、创新创业大赛的技能磨炼中锻炼科研能力和实训能力。

5.开源固本,夯实高校档案学专业师资力量。一是建议适当增加档案学专业博士点,并扩大档案专业博士招生人数,从源头上扩充档案专业教师储备。二是坚持“引进来”政策。引进具备图情档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聘任外籍专家入驻,同时聘请具有在档案局(馆)、研究机构等任职经历的实务人员加入师资队伍中,组建“双导师”队伍,并完善其选拔、培养和激励等机制。三是践行“走出去”策略。组织并鼓励在岗的档案学专业教师分批、定期前往国内外其他高校访学深造,安排其赴档案局(馆)进修、参访、挂职培训等,提升档案学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数字人文视阈下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011)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2]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 149-156.

[3]王之康.新文科:一场学科融合的盛宴[N].中国科学报,2019-05-08(1).

[4]陈鹏.“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9-05-20(8).

[5]王晰巍.迎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复合型学科人才[J].图书与情报,2020(6):14-16.

[6]黄水清.图书情报学的新文科建设之途:机遇与忧思[J].图书与情报,2020(6):3-5.

[7][11]冯惠玲,连志英,曲春梅,等.回顾与前瞻:“十三五”档案学科发展调查和“十四五”档案学重点研究领域展望[J].档案学通讯,2021(1):4-15.

[8]张斌,马晴,苟俊杰,等.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档案,2015(4):11-15.

[9]张丽华.档案学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J].浙江档案,2017(10):26-28.

[10]张衍,张奕萱.档案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以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0(2):19-24.

[12]冯惠玲,闫慧,张姝婷,等.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发展研究:历史与现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46(1):38-52.

[13]冯惠玲.改革开放40年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档案学通讯,2018(6):4-9.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历史系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及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保管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有:一是维护档案实体的秩序状态,使档案在存放和使用中始终有序;二是保护档案实体的理化状态,使其在存放和使用中不受或少受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损害,并尽量延长其物质形体的“自然寿命”。这两条任务同时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两项基本内容。档案管理制度有: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对接收进馆的档案要进行系统地、有规律地调整和加工,合理排放。二是档案馆(室)对收集来的零散文件,要作系统地、全面地整理,按立档单位划分全宗,在每个全宗内分类、整理、装订、排列案卷、编制案卷目录和档号等。三是按照档案整理的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便于管理和利用。四是根据机构的不断变化,适当调整全宗。五是案卷的排列要以全宗为单位,根据档案的不同门类、载体和保管期限分别排列。

档案库房管理工作“八防”要求及具体措施

档案库房“八防”的要求是: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鼠、防虫、防尘、防污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一、档案库房周围灭绝火源迹象,库内严禁吸烟,库房电器线路禁用明线。在日常保管中要放置灭火器,档案人员要了解其性能并能熟练使用。二、档案库房应有防盗措施,一般库房要加设防盗门窗。三、湿度较大的库房应配备去湿机及放置吸潮剂,并安装空调。四、档案库房窗户要配挂窗帘,防止阳光直接射入库内,同时库房照明装置应以使用白炽灯为宜,避免日光灯中紫外线对档案纸张的破坏。五、为防止档案库房发生鼠害,库房应定期检查并投放灭鼠药。六、档案柜架应经常放置灭虫药,以防档案害虫破坏档案。七、为防止灰尘对档案损害,库房最好加双层窗,同时利用吸尘器及时吸除档案柜架上的灰尘。八、密闭档案门窗和库房设置过渡间,是避免档案遭受有害气体侵害的最实际的办法。

档案库房对温湿度的要求标准

通常情况下,档案库房的温湿度要求是: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库房温度过高(超过30℃)或湿度过大(超过70%),都会给档案保护带来不利影响,使纸张变黄、变脆,字迹褪色、扩散,也会加速档案害虫的各种霉菌的繁殖速度,降低纸张强度,影响档案的寿命,同时,如果库房湿度过低(干燥),也会使纸张失去正常的含水量,使纸张老化。因此,及时调节档案库房不适宜的温湿度,使库房始终保持较适宜的温湿度,是档案保管的一项重要工作。

档案法规对档案的开放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的作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那么国家档案法规对开放时间又是如何规定的呢?《档案法》第1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0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起始时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档案(包括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档案,民国时期的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自本办法实施之日(1990年11月19日)起向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

档案馆类型介绍

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中国周代的天府,汉代的石渠阁,唐代的甲库,宋元的架阁库,明清的皇史等,都是历代保管档案的机构。建国后,从

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档案馆。

当前划分档案馆类型的一般标准:一是中央级档案馆和地方级档案馆;二是国家的档案馆和非国家的档案馆;三是综合性档案馆和专业性档案馆;四是党政档案馆、军事档案馆、高校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五是永久性档案馆和过渡性档案馆;六是古代档案馆、近代档案馆、现代档案馆;七是纸质档案馆、电子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当然档案馆的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区分,比如从级别上分:有中央档案馆和地方档案馆;从规模上分,有大型档案馆、中型档案馆和小型档案馆;从来源上分,有公共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从载体上分有,影片档案馆、照片档案馆等等。

目前我国已建设的档案馆有:一是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有省档案馆、市档案馆、县(区)档案馆;二是专业系统内设立的档案馆,有城建档案馆、气象档案馆等,如河北省气象档案馆、河北省测绘资料档案馆、石家庄城建档案馆等;三是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内部设立的档案馆,如外交部档案馆、安全部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档案馆、开滦集团公司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河北大学档案馆等;四是以档案某制成材料为根据建立的档案馆,如中国照片档案馆;五是以档案某一特定的形成时期为依据建立的档案馆,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病历档案是记录患者疾病发生和健康状况以及诊疗全过程的特殊档案,是一种真实准确,在临床、科学研究乃至医院管理和法律诉讼、医疗事故纠纷中意义重大的医学记录,也是重要资料和法定证据。由于医院病历档案中通常记录着较多的患者个人私密信息,其管理便与患者隐私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患者医疗权利和知情权的实现以及医患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都有着重大价值。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和保存是卫生系统和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

1 依法管理病历档案,确认其归属

医院病历档案根据定义不同,可分为广义病历档案和狭义病历档案。前者除了患者年龄、姓名、性别等各项基本信息以及病程发展情况和医生的诊断治疗情况外,还包括诸如手术同意书、病危通知书、死亡证明、出生证明等身体检查记录、护理检验记录以及复健记录等相关的文件。狭义病历档案则仅包括广义病历中的前一部分,本文所指为广义病历档案。

病历档案,一般而言,可分为笔墨纸张等物质部分和患者个人资料等资讯部分,根据相关法律结构,前者应属于医院,后者作为患者个人隐私的载体,除非患者本人放弃则应永久归于患者所有。物质部分和资讯部分两者结合构成了医院病历档案的整体,由于物质部分为资讯部分的载体,一般而言,病历档案由医院行使保存管理的权利。但是医院仅有物质档案所有权,对记录患者个人隐私的资讯部分无权占有,在保存管理病例档案同时应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防止患者隐私权遭受侵犯。虽然我国《档案法》已对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作出详细明了规定,但对于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医院在管理病历档案时如何处理患者隐私仍未作出清晰说明。总体而言,我国在病历档案管理方面立法尚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依法保护患者隐私

在入院治疗过程中,患者隐私权主要体现为对于病例档案中资讯部分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患者对自身信息有知情权,并享有保密或公开个人信息的权利。一般而言,医疗单位应严密保存患者患病信息,不得公开,是否公开个人信息应由患者个人决定,任何人不得越权处理。

由于在治疗和护理中,医护人员的工作常与患者产生较为亲密的接触,很容易获取患者个人信息,了解患者隐私,这是其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因此才能了解患者病情,科学治疗和护理。患者应服从配合医护人员,配合其检查和询问,这也是正确处理自身隐私权的一种表现。但医院及医护人员获取患者信息后仅应记录于病历并应用于医疗,不得违背患者意志通过患者隐私获取非法利益,医院还应承担保密义务。若医院或医护人员违反患者个人意志,非法泄露公开患者个人信息,应承担法律后果,受到依法惩处。

3 责任界定

在我国大多数医护人员受雇于公立医院,因而医护人员的行为应当由医院承担责任,本文中不作具体讨论。如何判定患者隐私权受到侵害,应根据以下条件,即医护人员在其工作中获得患者个人信息后,有着非法泄露患者隐私信息的行为,其泄露行为为主观行为,且对患者精神或名誉等造成损害。患者隐私权受到侵害后,应及时向医院投诉,若医院不受理或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应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私立医院和诊所大量增加,其管理与公立医院相比不甚规范,甚至没有正规病例,患者隐私遭泄露的几率增高。

由于医疗法制不够健全致使各种医患纠纷不断增多,病历档案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积累更多的治病经验以及病历资料,还可以对各种医疗事件的鉴定以及医患纠纷处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病历档案管理和一般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差别,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和职业道德合理管理病历档案,保护患者隐私,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患者也应加强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在配合医院治疗的同时切实防止隐私权受到侵犯。我国的法律逐步完善,在进一步研究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中提出更优化的管理方案,探索保护患者隐私权的新途径,减少医患纠纷,改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何平衡公共卫生利益、第三人利益及个人隐私利益的冲突问题,便是维护病人隐私的最大挑战。作为医事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对于病患隐私及病历之内容皆不得任意泄露,此为文明国家之共识。

(作者单位:河南省医学会 来稿日期:2014-12-18)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中小学档案管理来说,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成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趋势。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自身管理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等问题。作为一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者,通过对本地区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些具体应对措施。

一、现状分析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就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现状看,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始终无法从战略高度去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些学校领导片面地把精力和眼光投入到学校教学管理上,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关心甚少,支持不够,从而导致了大部分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政策上缺少倾斜、经费上缺少支持的尴尬局面。

2.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工没有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错误地认为信息化即单纯的数字化,甚至一些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认为只要有计算机进行目录管理就是实现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却未加了解和研究,以至于得不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3.档案信息化基础业务建设薄弱。主要表现在:(1)重纸质文件的收集整理,轻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致使许多有价值的电子文件丢失。(2)大多数学校只是停留在维持档案日常的简单管理上,没有使用专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3)目录数据库不健全,不少学校只有单一的文书档案目录数据。(4)档案数字化工作滞后,多数学校未建立室藏档案数据库,查找利用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需要。(5)未充分利用校园网来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

4.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飞速发展,必然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力度不够。在人才结构上,既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所占比例偏低。在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上,没有规范的章程和标准,缺少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从事其他工作的教职工兼管。

二、几点对策思考

1.加强重视和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学校领导应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健全领导体制,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明确专兼职档案人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将档案人员的培训以及系统的维护费用列入到相应项目的预算中,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常运转。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把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到相关人员的考核中。

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时期的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的理念,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了解和把握信息化发展对档案事业的影响和要求,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在学校现代化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工作思路,提升档案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档案人员也要加强宣传,争取领导支持和提高社会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3.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业务建设。具体措施为:(1)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应建立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对文件的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过程都要进行全程管理,制定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规范重要场所(如机房、库房等)的出入规则等。(2)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首先应面对学校工作实际,拓宽收集内容,严格执行归档制度和操作规程,从业务流程上加以梳理。其次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实行全过程监督指导。(3)加强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其优点是:以“件”为单位的立卷方法便于文书档案的立卷、接收、鉴定;在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调整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工具的调整、删改;具有遗漏文件的补漏增缺、保持文件的历史原貌和利用档案资料检索简便、准确率高、文档贮存保密等优点。(4)结合实际,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档案工作人员不但要加大档案编研力度,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要深化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丰富室藏资源。

4.建立一支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档案管理队伍。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档案部门的重中之重。档案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档案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档案工作者应加强责任心,正确认识信息化管理档案的意义、特点,自觉增强工作质量意识。

学校档案不仅具备一般档案的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其他档案不具备的特性——专业性、周期性和分散性。而信息管理技术恰以其方便、快捷、开放,为学校的档案管理开启了新的窗口。因此,大力推进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无疑是活化档案、发掘档案价值以服务广大师生、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钢结构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与考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