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档案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回顾新中国档案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启发意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专业的创办、档案学研究队伍的组织和壮大、档案学科体系的发展和逐步健全等成就标志着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新纪元。中国档案学70年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科建设要重视档案学高等教育、档案学术共同体、档案学研究成果、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档案学术评论、档案学研究方法和档案学研究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档案学;学术评论;学科建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下简称新中国),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的主要标志为:开办了新中国的档案学专业、组织和壮大了档案学的研究队伍、发展和逐步健全了档案学科体系。

1952年新中国在自己创立的第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设立了档案学专业(其前身为专修科档案班和档案教研室),1956年6月国務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将档案学列为独立学科;至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由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现代中国档案学学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拓展档案学研究范围的同时,一支档案学研究队伍也逐步形成。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受“文革”及中国人民大学停办的影响档案学研究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各项事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档案学的研究也随之走向正轨。

新中国70年的历史,就是新中国档案学研究逐步健全发展的历史。在这70年中,档案学经历了此前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告别了启蒙阶段、完成了开拓和建构、进入了新时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清理过往档案学理论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具有新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之初,老一代档案学研究者对民国时期档案学理论进行了探讨和辨析,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初步建立起一套基本符合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1]为其后的档案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围绕档案学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队伍。从以档案学研究为党的事业的老一代档案学研究者到新时代熟悉多学科理论的档案学研究人员,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数十人到新时代的数以百计,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者在实践经验、理论积累、学风建设、国际视野、成果发布等方面有了巨大提升。

最后,以新中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为基础,发展充满活力的新中国档案学研究。新中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中国人民大学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30余所高校30多个专业,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涵盖了所有高等教育层次,新中国档案学的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体系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为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当然,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也会与其他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一样,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有待加强、与新中国档案工作实际的联系尚需紧密、档案学科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等。而克服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发展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新中国的档案学所走过的历程,不但成就了一门学科,还为包括档案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一些思考。

第一,加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就必须重视档案学高等教育。实际上,新中国档案学的研究是与新中国档案学的高等教育如影随形、难分彼此的。如上所述,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已有38所高等院校招收不同层次的档案专业学生,其中34所高校招收本科生,31所高校招收硕士生,9所高校招收博士生,遍布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范围的档案高等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档案学专业所在一级学科进入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学科计划,湘潭大学和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所在一级学科进入省级创建一流学科计划,[2]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为档案学的研究培育和储备了人才,为档案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档案学的高等教育不仅为档案学研究提供了支持,更为全中国的档案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训练有素的职业人员,成为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可靠保证。

第二,加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就必须重视档案学术共同体。一门学科的建构与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出现密不可分,新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当然不能例外。一部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历史,就是新中国档案学研究者的成长史。档案学术共同体是以学术认同为标志的档案学研究人员,他们并不一定是依附于一定的学术组织,但其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会引领他们为档案学研究而不懈努力。当然,作为一门管理学科,档案学在建构之初就确立了其研究对象和分支内容,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有所发展。然而,如果将档案学置于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的版图中加以观察,就不难发现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一些相近学科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除了先天因素之外,更多的取决于档案学研究者后天的认识水平和努力程度,也就是笔者经常提及的档案学的尊严。[3]学术尊严是档案学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是档案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档案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动力。其研究主体持有何种观念和方法,档案学的理论就会呈现出何种状态。只有“有尊严”的学者,才可能存在“有尊严”的学科。

第三,加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就必须重视档案学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1960—2019年国内共出版档案学图书两万余种,[4]收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的档案学期刊包括《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管理》《浙江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等七种,其中《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这些期刊共发表档案学术论文1万余篇。1996—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档案类项目共计295项,其中重大项目25项,重点项目27项,一般项目166项,青年项目61项,西部项目11项,后期资助项目3项。[5]当然,重视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培育,不仅是一个数量的发展,还必须有一个质量的提高。应该承认,从目前我国的档案学研究领域可以发现,研究者所关心的选题大多来自西方档案学者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在其产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时过境迁,新中国档案学研究更应该关注新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状况,反映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成就。唯有如此,新中国的档案学才是“中国的”,只有“中国的档案学”才具有世界意义。

第四,加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就必须重视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是在学习苏联档案学理论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加之近年来欧美思潮的影响,档案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体系都保留着其初始阶段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无论从新中国的历史还是目前的现实,新中国档案学都有着巨大的原创空间。笔者认为,新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档案事业体系、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历史悠久的档案资源,这些应该成为档案学研究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研究源泉。加强档案学研究的原创性重要途径,就是必须有大量有实践经验、把握档案学理论的研究者参与档案学的研究。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看,一些重要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都来自管理领域而非研究机构。新中国档案学的第一代研究者也来自实践领域的管理者。将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的主体赋予有实践感悟的管理者,是保证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原创性的重要途径。而学科的原创性则是档案学研究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五,加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就必须重视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档案学科体系是档案学研究所遵循的结构与骨架,也预示着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与以往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区别,就是始终将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而非当作一些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从新中国档案学的学科结构的演化过程看,首先产生以档案管理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档案管理学》,其学科结构主要为“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过程”三大内容。随着管理活动的运动形式、层次和程度的发展,对其进行研究的学科也会出现一些“衍生”的形式。新中国档案学演化的“第二步”,就是在对“管理过程 (程序)的系统分析”的基本学科结构上“衍生”出“其他学科”。《档案文献编纂学》就是典型的“衍生学科”——以档案的一种开发、利用形式为依托,发展成为一门横跨历史文献学、编辑学和档案学的传播科学。当新中国档案学的学术群落充分发达时,在其基本学科结构中就会演化出一种以“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形式。这就是带有“学中之学”味道的《档案学概论》的产生。[6]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正是通过自身的理论、结构、功能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去验证和揭示科学规律的。

第六,加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就必须重视档案学术评论。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是因为档案学术评论的存在。作为一种档案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原则及标准,按照一定的方法与步骤,对档案学术研究领域中已经产生的档案学现象、档案学术研究成果、档案学术人物和思想以及档案法律法规等进行分析研究,发表客观评论,推荐或批评的学术研究活动,档案学术評论的“终极功能”在于对档案学研究成果的阐释与重构。所谓阐释,就是表达和叙述档案学研究成果中未被理解之意和未清楚表达之意,在档案学研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让广大受众接受档案学及其成果。所谓重构,就是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按照学科的发展脉络重新组织学科体系的过程。因此,在包括档案学研究在内学科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学术评论,该学科的发展只能处于相对不完备的阶段。笔者认为,包括档案学在内的社会科学走过的这条道路既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七,加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就必须重视档案学研究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学科的独立性是以科学方法的独立性为基础的。有无专门的科学方法和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之一,每门成熟的学科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专门的科学方法。[7]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自创立开始,就在探寻并践行着符合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特色的方法论体系。其中,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又涵盖社会科学的通用方法,既有定性的研究又尝试定量的分析,既遵循“实践本体皈依”的原则又探讨形而上学的思辨路线。正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新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任何科学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独立于特定学科而孤立存在,离开了档案学的具体研究,任何所谓的研究方法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为此,只有在档案学研究的实践中,在档案学研究的理论探讨里,才有可能产生符合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理论特征和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研究方法。而探讨档案学研究方法的路径本身具有更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八,加强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就必须重视档案学研究的外部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相对中心事物的条件与背景,是影响中心事物的重要因素。新中国的档案学是一门研究档案现象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科学的发展总是与其发展的环境如影随形。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社会文明还是科技进步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包括新中国档案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要接受来自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新载体、新技术、新流程对档案管理活动的全面升级与改造,使新中国档案学成为信息时代的同路人与引领者;另一方面,新中国档案学要从其他先进学科的发展中借鉴成功的因素,甚至从不同国度、族群、意见相左者那里吸取有建设性的营养,在交流中不断发展自己。重视外部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有益的成分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是新中国档案学研究不能回避和持续面对的挑战。只有适应外部环境,不断克服发展中的困难的学科,才是科学的希望。

新中国档案学研究70年的历史,是科学发展史中短暂的一个瞬间,而档案学研究的价值及其效益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评估。档案学研究的贡献,也许不在于让大家明辨档案的概念,而是人们遵循档案学研究所倡导的理念及其模式去面对科学发展的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理想境界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新中国档案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新中国档案学研究一定会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光明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财富.中国档案学史论[J].档案学通讯,2003(06):45-48.

[2]冯惠玲.改革开放40年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档案学通讯,2018(06):4-9.

[3]胡鸿杰.再论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J].档案学通讯,2009(05):24-27.

[4]全國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档案学[EB/OL].http://www.ucdrs.superlib.net/.

[5]宋晶晶.1996年-2016年档案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文献计量分析[J].档案管理,2017(02):75-77.

[6]胡鸿杰.理念与模式——中国档案学论[J].档案学通讯,2003(06):49-53.

[7]丁海斌.谈档案学研究方法的层次、体系与基本原则[J].北京档案,2019(03):4-9.

(作者系莆田学院管理学院、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职业评价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稿日期:2019-08-20)

*本文转自党建网.胡鸿杰.中国档案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并经作者加工整理。

档案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1980至2000年是我国档案实践迅速发展,档案理论创新极为活跃的一个历史时期,本文从档案学史角度追溯了引发这一时期档案理论发展的实践因素,择要分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理论,认为档案实践既是档案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也应成为档案创新理论转化的目的地,指出应以档案理论的实践转化作为档案学研究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档案学史 档案实践 档案理论

综观近年来我国的档案学研究,创新已成为响亮的主题。如何站在时代高度,立足于中国实践,以创新的视野挖掘和阐发档案学的当代价值,进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档案学新形态,业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总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区别仅在于方法和重点的不同。本文截取1980年——2000年期间的档案学作为研究对象,从档案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档案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速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档案实践领域和重心发生重大变化: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又带来了档案学理论的关注与回应,致使这一时期的档案学表现出极具活力的知识创新和理论变革局面。所以,回眸档案学这一时期所走出的这条技术革命与理论创新并行的学术轨迹,希望能帮助我们从档案学史的角度,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揭示档案实践领域一次重要的拓展,记录档案思想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1、溯源——1980年以来引发档案理论发展的实践因素

首先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数字档案馆等在内的数字化档案实践的快速发展。从1980年开始,我国档案实践的发展首先在档案编目领域出现突破,带动了《档案著录规则》、《档案分类标引规则》和《档案主题词表》等国家规范的颁布。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电子政务的迅速崛起,对档案实践中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论证成为热点,数字化档案实践在全国展开并逐步深入,以深圳、青岛、杭州、天津泰达等数字档案馆为代表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引发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热情。同时。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和国家档案局《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的发布与贯彻,不仅进一步激发了许多地方和政府机关数字化档案实践的规模扩张,而且也带动_,些地区开始了由分散管理模式到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些实践上的变革,不仅引发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巨大关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其次是国外相关技术实践在国内相同领域的快速渗透和融合。各发达国家数字化档案实践起步更早,很多对电子文件形成的机理及其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也发展了档案管理的领域。在实践上,体现为通过制定政策、确立原则、提供标准等方式。在高技术的支持下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功能。在管理制度方面,澳大利亚颁布了《作为文件的电子信息政策》、英国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发布了《电子文件管理规范》等。在基本原则上,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长久保存和公众利用为宗旨,以数字文件的永久保存为目标。在技术标准方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针对文件证据性原则和长期可读性的要求,长期致力于确立与推广电子文件形成与管理的统一标准体系,制定了详细的文件保管模式、数据交换模式、数据结构信息及数据背景信息等标准。国外的这些实践模式和研究成果对我国同期的档案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在国内或被借鉴,或被移植。或者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2、管窥——1980年以来我国档案理论的几个重要发展

如果对1980年以来我国异常活跃的档案理论研究进行简单的分类,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大致可归纳为经验问题研究和概念问题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涉及档案管理现象的归纳、解释、分析等;后者主要涉及档案管理普遍性理论及其所引申的具体档案理论。本文择要列举几个方面,挂一漏万,希望能略窥这一时期的档案理论发展概貌。

2.1 电子文件管理理论。这是一种貌似颠覆实则继承的理论。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问题,我们理解为是档案属性问题在实践上的一种延伸,体现在以下一些基本问题的讨论上: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电子文件归档方法、电子文件管理技术、电子档案利用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来源原则被广泛应用,成为超越整理范畴的一般性管理原则和根本途径。在这一点上,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这一时期对来源原则的重新认识和广泛讨论,主客体全宗理论的创生,以及关于来源原则概念化的发展,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新型实践对传统理论的继承。这当然是一种发展的继承,是经过分析、综合和提炼后建立起来的更加进步和更具合理性的档案理论。

2.2 数字档案馆理论。数字档案馆理论是档案学研究搭上信息化这辆快车后快速拓展的一个研究领域。虽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带有较大程度的技术描述性质和经验总结特征,研究范畴也多集中在数字档案馆的功能、管理及建设等一般性问题上,其学术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这个研究领域的开发意义重大。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将促使传统档案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完成自身形态的转变,从而构建数字化时代新型的档案馆模式。它是使档案这坛美酒走出深巷、香飘万里的绝好历史平台。

2.3 文件运动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比较典型的由表及里的科学认识特质,它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和档案价值理论融为一体,将相互分离的、零散的认识发展为规律性的认识,由局部的认识形成为整体的认识。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在文档一体化管理中体现出来。文件运动理论是档案理论研究从现象的、分散的认识,到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的坚实一步。

2.4 二元档案理论。这一被称为具有原创性质的档案理论具有与生俱来的实践性特征。二元档案理论对档案物质结构双重构成的发现,源于电子档案整理。在厘清了“电子档案整理”与“档案信息处理”的关系之后,该理论指出档案是一个由文件实体集合和文件历史关系记录共同构成的双重结构。这种结构特性不是电子档案所特有的,而是档案的一种共性。档案双重结构的阐释,对于在新的实践环境下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档案管理方法,在各个层面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也使我们看到,新的档案实践对档案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3、探究——档案实践变化与档案学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

首先,档案技术实践发展是档案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我们知道,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环境,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论的普遍规律。数字化档案技术的尝试和推广,为档案工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和巨大的实践空间,对传统档案管理方法产生了强烈冲击,加之同期外国档案技术手段的变革和技术体系的传播,引发档案管理新问题不断产生。这些问题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档案管理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进一步促使我们去反思和批判我国传统管理体制在当前实践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而对这些问题的发现、认识、讨论和解决,又构成了档案理论发展的物质条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管理模式的成熟,我们再透过这些具体问题去发掘其本质和规律,因此新的档案理论得以产生。所以纵观1980年以来我国档案理论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与实践发展互动的轨迹,反映了实践发展是档案理论创新的主要根源和基本动力,也再一次印证了实践是理论源泉这一亘古永恒的真理,

其次,档案创新理论的实践转化是创新的最大意义。档案学理论创新的结果必须通过在新技术手段、新技术体系下的档案实践环境中的应用得到检验和发展。创新档案理论对档案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与档案实践相适应的结果,另一种则不适应。前者对指导档案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在档案工作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支持和保障档案工作实践的稳定发展:后者则会对档案实践带来迷惑,阻碍档案实践的进步,限制新技术在档案实践中的功效。因此,各种创新档案理论能否实现实践转化,能否应用于档案实践从而改良和变革现实的档案管理问题,是这一理论真伪的试金石,也是其意义的试金石。

分析1980年以来档案实践发展对档案学多种创新理论的影响,不仅强化了我们对档案学应用学科地位的认识,更应启发我们,档案学的根基建立在现实的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之中。作为应用学科的研究,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是从现实历史的档案工作出发、从物质的档案实践出发来解释一些档案观念的形成,把思辨的问题转变为现实的问题,并在档案实践中予以解决。所以应改变我们档案学研究中一些从观念出发、以某种抽象的范畴为原则、以形成特定时期的某些概念体系为目标的研究方式。总之,应以档案理论的实践转化作为档案学创新研究的最高追求。

档案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档案学 研究生教育 现状 问题 发展策略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始于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的档案专修班,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科及专业教育之间的竞争日益严峻,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档案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档案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档案事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档案专门人才的任务。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招收了我国首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20世纪90年代,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1996至1998年,全国高校共培养档案学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44名,双学士学位生6名。到2000年,我国档案学在读博士生29名,硕士生74名。高校档案专职教师326名,其中教授47名,副教授144名,讲师108名,助教27名。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喜人,不仅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而且师资力量大大增强。

首先,档案学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渐完善。到2003年,全国有16所高等院校拥有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硕士研究生200余人;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校博士研究生24人;中国人民大学拥有博士后流动站。

其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随着档案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设置档案学专业的高校逐步形成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是独立开办档案学院或档案系;第二种是依托历史学专业开设档案学专业;第三种是依托图书馆学、情报学开设档案学专业。

最后,档案学专业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截至2002年,全国共有档案专业教师300余人,其职称结构为:教授54人,占16.6%;副教授119人,占39.67%;讲师及以下131人,占43.66%。学历结构为:博士64人,占21.33%;硕士102人,占34%;本科113人,占37.67%。

近几年,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也迅速增多。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共四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除此之外,具有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还有云南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此外,在我国现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院校中,具有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其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湖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山西大學、山东大学、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广西民族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湘潭大学,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很多高校基本具备培养硕士研究生层次档案学专业人才的条件,部分高校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条件。这将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它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要求。我认为,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生源不足。

目前,我国的档案学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大大增加,为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提高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然而,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生招生情况并不乐观,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情况相比,档案学研究生招生存在较大的差距,每年能完全招满的高校并不多。

2.2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在欧美各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是由档案专业协会、档案组织及相关档案学高等教育机构共同承担着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任务。例如,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国家级的档案工作者协会负有监督、指导高校开展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责任,而美国档案工作者资格认证学会(Academy of Certified Archivists,ACA)所开展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也促进了北美地区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中国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高等院校采用校内授课的方式培养档案学专业人才。无论是脱产读研的学生还是在职研究生,都必须在高校参与学校的课程学习与考核,两者的学习形式是相同的,只是培养经费及其来源,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有所不同。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灵活性的发挥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教学结构不够合理。

各高校在档案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上普遍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的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相对忽视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倾向。课程体系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专业课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档案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2.4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

实习是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但是,一些高校实施教育改革后,实行两年弹性学制,由于时间比较有限,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本专业的实习;某些实行三年学制的高校也没有在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应该参与实习,更不用说组织学生到专门的单位参与实习,这样不利于档案学研究生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吸收。虽然学校没有安排实习,部分学生还是会主动寻找实习机会,然而他们所参与的实习往往与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有的只是在某公司做一些杂事,这样的实习对于学习和就业基本上没有帮助。即使对档案专业研究生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也不等于完全解决了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还需要与教学相配套的各种基础设施,如档案保护技术实验室、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室、文件整理实验室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室,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条件。部分设有档案专业的高校在这方面仍然是个薄弱环节。

3.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策略

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没有明确提出档案学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但是纵观我国20多所大学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尽管各校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概括起来就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广博学识,具有较强适应能力,能从事档案学教学和科研,并能胜任档案信息部门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面对我国档案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实现档案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采取合理的发展策略。

3.1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传统招生方式。

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鉴于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努力加大对档案学专业的宣传力度。设有档案学专业的各高校不仅要宣传档案专业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的作用,而且要宣传各自的培养方案、突出自己的培养方向与特色,还可以通过宣传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需要改革档案学研究生招生方式。在招生计划中扩大招生对象范围,鼓励其他专业学生报考档案专业研究生,对有其他专业、学科背景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样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吸引生源,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双重学科背景的人才,提高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有博士点的高校可以实行硕博连读的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还可以使有志于档案学研究的学生更好地深入研究。

3.2号召社会组织参与办学,促进教育模式多样化。

国外档案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会合作建立共同的教育方针和指南,与档案人才需求部门合作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案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档案界深入研究和学习。在高校独立办学培养档案学研究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努力探索多种教育模式,促进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我认为,可以号召国家档案部门、档案专业学会和协会,以及一些与档案联系密切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参与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鼓励它们与高校联合办学;还可以采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模式让更多致力于档案事业的人们得到深造的机会;高等院校也可以尝试与国外档案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双方互派研究生到对方高校学习研究,加强档案学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深入发展。

3.3调整教学结构,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在这一阶段,研究生不仅要进一步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其他适应社会发展的必需知识,夯实专业功底,提高学习和科研能力,而且要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调整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尽量达到比例协调;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与国外档案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3.4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可以考虑设立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室,例如档案保护技术实验室、文件归档整理实验室、缩微复制技术实验室、计算機档案实践软件开发实验室、电子文件实验室,等等。通过这些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加深档案学研究生对书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增强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各高校的档案专业可以通过联系本市或本省的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和档案馆作为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帮助这些机关、单位从事相关的档案工作,使档案学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工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苏玉文.高等学校档案专业教育发展态势.中国档案,2000,(9):42.

[2]潘玉民.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浙江档案,2004,(12):11.

[3]冯湘君.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档案学通讯,2006,(2):10.

[4]谭必勇.论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档案与建设,2010,(1)

[5]王新才,谭必勇.从欧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看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北京:第二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2006,(5).

[6]朱玉媛.当前我国高等档案学教育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策略.档案学通讯,2005,(2):51.

[7]安小米.欧美档案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启示.档案学通讯,2003,(2):63.

[8]部分档案学专业硕士点网址(★为同时设有档案学博士点)

★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http://www.irm.cn/first/academics.asp.

★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http://sim.whu.edu.cn/major/major.php.

★3.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http://www.grs.ynu.edu.cn/files/505szyml.htm.

★4.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5.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http://grawww.nju.edu.cn/yjspy/Pyfa2006/pyfamain.htm.

★6.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http://archives.sjtu.edu.cn

档案学论文范文第4篇

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及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保管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有:一是维护档案实体的秩序状态,使档案在存放和使用中始终有序;二是保护档案实体的理化状态,使其在存放和使用中不受或少受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损害,并尽量延长其物质形体的“自然寿命”。这两条任务同时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两项基本内容。档案管理制度有: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对接收进馆的档案要进行系统地、有规律地调整和加工,合理排放。二是档案馆(室)对收集来的零散文件,要作系统地、全面地整理,按立档单位划分全宗,在每个全宗内分类、整理、装订、排列案卷、编制案卷目录和档号等。三是按照档案整理的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便于管理和利用。四是根据机构的不断变化,适当调整全宗。五是案卷的排列要以全宗为单位,根据档案的不同门类、载体和保管期限分别排列。

档案库房管理工作“八防”要求及具体措施

档案库房“八防”的要求是: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鼠、防虫、防尘、防污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一、档案库房周围灭绝火源迹象,库内严禁吸烟,库房电器线路禁用明线。在日常保管中要放置灭火器,档案人员要了解其性能并能熟练使用。二、档案库房应有防盗措施,一般库房要加设防盗门窗。三、湿度较大的库房应配备去湿机及放置吸潮剂,并安装空调。四、档案库房窗户要配挂窗帘,防止阳光直接射入库内,同时库房照明装置应以使用白炽灯为宜,避免日光灯中紫外线对档案纸张的破坏。五、为防止档案库房发生鼠害,库房应定期检查并投放灭鼠药。六、档案柜架应经常放置灭虫药,以防档案害虫破坏档案。七、为防止灰尘对档案损害,库房最好加双层窗,同时利用吸尘器及时吸除档案柜架上的灰尘。八、密闭档案门窗和库房设置过渡间,是避免档案遭受有害气体侵害的最实际的办法。

档案库房对温湿度的要求标准

通常情况下,档案库房的温湿度要求是: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库房温度过高(超过30℃)或湿度过大(超过70%),都会给档案保护带来不利影响,使纸张变黄、变脆,字迹褪色、扩散,也会加速档案害虫的各种霉菌的繁殖速度,降低纸张强度,影响档案的寿命,同时,如果库房湿度过低(干燥),也会使纸张失去正常的含水量,使纸张老化。因此,及时调节档案库房不适宜的温湿度,使库房始终保持较适宜的温湿度,是档案保管的一项重要工作。

档案法规对档案的开放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的作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那么国家档案法规对开放时间又是如何规定的呢?《档案法》第1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0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起始时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档案(包括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档案,民国时期的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自本办法实施之日(1990年11月19日)起向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

档案馆类型介绍

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中国周代的天府,汉代的石渠阁,唐代的甲库,宋元的架阁库,明清的皇史等,都是历代保管档案的机构。建国后,从

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档案馆。

当前划分档案馆类型的一般标准:一是中央级档案馆和地方级档案馆;二是国家的档案馆和非国家的档案馆;三是综合性档案馆和专业性档案馆;四是党政档案馆、军事档案馆、高校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五是永久性档案馆和过渡性档案馆;六是古代档案馆、近代档案馆、现代档案馆;七是纸质档案馆、电子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当然档案馆的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区分,比如从级别上分:有中央档案馆和地方档案馆;从规模上分,有大型档案馆、中型档案馆和小型档案馆;从来源上分,有公共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从载体上分有,影片档案馆、照片档案馆等等。

目前我国已建设的档案馆有:一是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有省档案馆、市档案馆、县(区)档案馆;二是专业系统内设立的档案馆,有城建档案馆、气象档案馆等,如河北省气象档案馆、河北省测绘资料档案馆、石家庄城建档案馆等;三是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内部设立的档案馆,如外交部档案馆、安全部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档案馆、开滦集团公司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河北大学档案馆等;四是以档案某制成材料为根据建立的档案馆,如中国照片档案馆;五是以档案某一特定的形成时期为依据建立的档案馆,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档案学论文范文第5篇

病历档案是记录患者疾病发生和健康状况以及诊疗全过程的特殊档案,是一种真实准确,在临床、科学研究乃至医院管理和法律诉讼、医疗事故纠纷中意义重大的医学记录,也是重要资料和法定证据。由于医院病历档案中通常记录着较多的患者个人私密信息,其管理便与患者隐私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患者医疗权利和知情权的实现以及医患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都有着重大价值。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和保存是卫生系统和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

1 依法管理病历档案,确认其归属

医院病历档案根据定义不同,可分为广义病历档案和狭义病历档案。前者除了患者年龄、姓名、性别等各项基本信息以及病程发展情况和医生的诊断治疗情况外,还包括诸如手术同意书、病危通知书、死亡证明、出生证明等身体检查记录、护理检验记录以及复健记录等相关的文件。狭义病历档案则仅包括广义病历中的前一部分,本文所指为广义病历档案。

病历档案,一般而言,可分为笔墨纸张等物质部分和患者个人资料等资讯部分,根据相关法律结构,前者应属于医院,后者作为患者个人隐私的载体,除非患者本人放弃则应永久归于患者所有。物质部分和资讯部分两者结合构成了医院病历档案的整体,由于物质部分为资讯部分的载体,一般而言,病历档案由医院行使保存管理的权利。但是医院仅有物质档案所有权,对记录患者个人隐私的资讯部分无权占有,在保存管理病例档案同时应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防止患者隐私权遭受侵犯。虽然我国《档案法》已对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作出详细明了规定,但对于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医院在管理病历档案时如何处理患者隐私仍未作出清晰说明。总体而言,我国在病历档案管理方面立法尚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依法保护患者隐私

在入院治疗过程中,患者隐私权主要体现为对于病例档案中资讯部分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患者对自身信息有知情权,并享有保密或公开个人信息的权利。一般而言,医疗单位应严密保存患者患病信息,不得公开,是否公开个人信息应由患者个人决定,任何人不得越权处理。

由于在治疗和护理中,医护人员的工作常与患者产生较为亲密的接触,很容易获取患者个人信息,了解患者隐私,这是其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因此才能了解患者病情,科学治疗和护理。患者应服从配合医护人员,配合其检查和询问,这也是正确处理自身隐私权的一种表现。但医院及医护人员获取患者信息后仅应记录于病历并应用于医疗,不得违背患者意志通过患者隐私获取非法利益,医院还应承担保密义务。若医院或医护人员违反患者个人意志,非法泄露公开患者个人信息,应承担法律后果,受到依法惩处。

3 责任界定

在我国大多数医护人员受雇于公立医院,因而医护人员的行为应当由医院承担责任,本文中不作具体讨论。如何判定患者隐私权受到侵害,应根据以下条件,即医护人员在其工作中获得患者个人信息后,有着非法泄露患者隐私信息的行为,其泄露行为为主观行为,且对患者精神或名誉等造成损害。患者隐私权受到侵害后,应及时向医院投诉,若医院不受理或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应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私立医院和诊所大量增加,其管理与公立医院相比不甚规范,甚至没有正规病例,患者隐私遭泄露的几率增高。

由于医疗法制不够健全致使各种医患纠纷不断增多,病历档案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积累更多的治病经验以及病历资料,还可以对各种医疗事件的鉴定以及医患纠纷处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病历档案管理和一般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差别,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和职业道德合理管理病历档案,保护患者隐私,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患者也应加强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在配合医院治疗的同时切实防止隐私权受到侵犯。我国的法律逐步完善,在进一步研究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中提出更优化的管理方案,探索保护患者隐私权的新途径,减少医患纠纷,改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何平衡公共卫生利益、第三人利益及个人隐私利益的冲突问题,便是维护病人隐私的最大挑战。作为医事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对于病患隐私及病历之内容皆不得任意泄露,此为文明国家之共识。

(作者单位:河南省医学会 来稿日期:2014-12-18)

档案学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中小学档案管理来说,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成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趋势。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自身管理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等问题。作为一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者,通过对本地区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些具体应对措施。

一、现状分析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就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现状看,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始终无法从战略高度去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些学校领导片面地把精力和眼光投入到学校教学管理上,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关心甚少,支持不够,从而导致了大部分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政策上缺少倾斜、经费上缺少支持的尴尬局面。

2.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工没有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错误地认为信息化即单纯的数字化,甚至一些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认为只要有计算机进行目录管理就是实现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却未加了解和研究,以至于得不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3.档案信息化基础业务建设薄弱。主要表现在:(1)重纸质文件的收集整理,轻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致使许多有价值的电子文件丢失。(2)大多数学校只是停留在维持档案日常的简单管理上,没有使用专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3)目录数据库不健全,不少学校只有单一的文书档案目录数据。(4)档案数字化工作滞后,多数学校未建立室藏档案数据库,查找利用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需要。(5)未充分利用校园网来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

4.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飞速发展,必然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力度不够。在人才结构上,既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所占比例偏低。在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上,没有规范的章程和标准,缺少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从事其他工作的教职工兼管。

二、几点对策思考

1.加强重视和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学校领导应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健全领导体制,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明确专兼职档案人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将档案人员的培训以及系统的维护费用列入到相应项目的预算中,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常运转。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把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到相关人员的考核中。

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时期的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的理念,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了解和把握信息化发展对档案事业的影响和要求,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在学校现代化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工作思路,提升档案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档案人员也要加强宣传,争取领导支持和提高社会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3.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业务建设。具体措施为:(1)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应建立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对文件的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过程都要进行全程管理,制定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规范重要场所(如机房、库房等)的出入规则等。(2)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首先应面对学校工作实际,拓宽收集内容,严格执行归档制度和操作规程,从业务流程上加以梳理。其次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实行全过程监督指导。(3)加强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其优点是:以“件”为单位的立卷方法便于文书档案的立卷、接收、鉴定;在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调整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工具的调整、删改;具有遗漏文件的补漏增缺、保持文件的历史原貌和利用档案资料检索简便、准确率高、文档贮存保密等优点。(4)结合实际,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档案工作人员不但要加大档案编研力度,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要深化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丰富室藏资源。

4.建立一支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档案管理队伍。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档案部门的重中之重。档案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档案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档案工作者应加强责任心,正确认识信息化管理档案的意义、特点,自觉增强工作质量意识。

学校档案不仅具备一般档案的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其他档案不具备的特性——专业性、周期性和分散性。而信息管理技术恰以其方便、快捷、开放,为学校的档案管理开启了新的窗口。因此,大力推进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无疑是活化档案、发掘档案价值以服务广大师生、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少先队论文范文下一篇:评估标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