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移动范文

2023-09-22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第1篇

人教版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61-63页例

5、

6、7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学会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

2. 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方法

掌握观察、概括、验证的方法。

三、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

探索、概括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能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你们说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

今天,老师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请观察题目: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 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2.自主阅读课本第61页的内容,通过阅读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1.同桌交流所学到的知识。 2.探究规律

(1)播放故事 ,提出问题。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2)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

(3) 观察0.00

9、0.0

9、0.9、9这组数据中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4) 4人小组合作归纳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5)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由此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小数点如果向左移动后,小数也会发生变化吧。

师: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是否会引起小数的变化?又会按什么规律来变化,请小组讨论一下,试一试。

小组合作(通过实例来验证),汇报交流

小组1: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0,„„如9米→0.9米,0.9米就是9米的1/10。

小组2:我们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正好和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相反。

师:说的不错,能把刚才咱们发现的两个规律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吗? 3.学习例6 (1)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就是几个0.01?是多少?怎样列式?口答。 (2)学生独立完成其余两个问题。 4.学习例7 (1)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1/10就是多少?如何列式?学生口答。 (2)学生独立完成其余问题。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完成课本63页做一做内容。 2.65页8题 3.65页9题

【迁移运用 拓展探究】

1、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2、一个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六位„„小数又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9毫米

例6:

0.01×10=0.1

例7: 1÷10=0.1(c㎡)

0.09米=90毫米

0.01×100=1

1÷100=0.01(c㎡)

0.9米=900毫米

0.01×1000=10

1÷1000=0.001(c㎡)

9米=9000毫米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小数和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教学,为以后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打下坚实基础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有关规律的教学是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自己所教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能力,在制定本课教学环节时,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主动地学数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愉快多样的教学环境,联系生活中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四(1)班三位同学的身高如下: 宋玲玲 13.4米 李小明 1.41米 陈乐乐 0.14 米

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笑了,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笑吗? 指名说一说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师:两个写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生:小数点写错了位置,13.4米应是1.34米(向左移动一位);0.14米应是1.4米(向右移一位)

师:可见小数点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中找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纽扣,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出示纽扣图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入手,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直到最后一枚纽扣,老师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如: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课件出示两种算法。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并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生:我是这样想的,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 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 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 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

师:对!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 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 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 课件出示第三个问题

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事为题材,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如:

生1: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

10、100、1000。

生2:第一个因数相同,都是0.05,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

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生3: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10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积有什么特点?

生:数字5不变,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生: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说得很好!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积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可能会说: 生:0.05扩大1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两位。 生:0.05扩大10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三位。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也就是,原来的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三位,这就是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课件出示规律

请学生读一读。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

一、二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师生的互动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 如:生1: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38.7。根据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所以,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正确。

生2: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行了。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计算也是这个结果。

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出示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3.87只有两位。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3.87×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以把3.87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是3780。

如果学生提不到把3.87看成3.870,教师可以启发。如:3.87可以变成三位小数吗?怎么办?当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把7的后面补0后,教师可简单概括。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

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2题,谁能先把这些题做完。

全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六、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回忆一下。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再一次理解和感受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七:课外作业:

小数点的作用非常重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因一位小数点计算错误而导致飞船在穿过大气层时无法打开降落伞,最终机毁人亡的故事”,下节课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第3篇

目前小学五年级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的现状:

1、长期以来数学单调、机械、重复的计算练习较多。重复的计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消耗掉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最终的正确率却不乐观,越有问题越练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2、小数乘除法是五年级上学期的难点之一,由于计算时既要用到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又要考虑到小数点的位置变化,还会涉及到有余数要添零的问题,所以学生从数理上理解比较困难,计算时出错率较高。由于小数除法偏抽象,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困惑和苦恼。同时由于学生部分学习习惯较差,计算时容易出错。

3、通过观察发现在计算小数除法时,有些学生上课不出错,做作业或考试总出错,而孩子们来解释就是两个字——“粗心”。究其根本,“为什么出错”,“在哪一方面出错”,“采取什么应对措施”都值得要好好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提高小数除法计算的能力是这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旨在让学生顺利的从整数除法迁移过渡到小数除法,从数理上理解小数除法中每一步的意思,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小数除法计算的能力。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体会迁移转化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整体计算能力和数理水平的提高。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也促使自己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1、探究造成学生小数除法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

2、寻找能够提高学生小数除法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讨论实践为主。根据老师在小数除法教学中的某一个教学设计、某一个课例、某一个教学片段或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对教学和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将方法实践打磨,反复推敲。

辅以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提高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的资料;观察学生上课和做作业的状态;调查法学生学习小数除法中遇到的问题。综合解决小数除法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率难题。

五、学生错误原因分析

1、思维固化,对小数除法不理解。从数理上不理解每一步的含义,完全依葫芦画。

2、缺乏良好的列竖式计算的习惯。良好的列竖式计算的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保障。

3、计算时书写不规范。

4、学生没有扎实的口算估算能力,尤其突出的是学生心算能力较差。

5、不够耐心,怕步数多,做完后不检查。

六、提高小数除法计算速度和准确率的方法和策略

基于以上学生错误原因分析,我通过多方面制定策略,与老师讨论交流,然后再课堂上实践打磨得出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选好导入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选择“十进制量”作为切入点

借助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切入小数除法的学习。例如: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等进率是十的量作为常见素材,变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建立起对小数的认知。同时也能启发学习兴趣。

2、善用迁移转化,建立新旧知识练习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出除法迁移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我们可以利用“元、角、分”的关系将小数化为整数,再将结果转化为小数。

(二)巧用对比和总结分析,掌握算理和算法

将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利用正迁移的作用,方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小数除法会受到小数加减法中数位对齐这些思维定式的影响。要将正确和错误的格式拿出来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对比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明白被除数的整数部分的除法就是整数除法,所得的结果就是商的整数部分和整数余数。所以小数点的位置要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对其。在计算小数部分时,整数除法基本策略依然适用,需要将较高位上的数不够除时,把它转化为较低数位的数就可以继续除下去,即商中补0。

通过对比和总结分析,即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步的意思,“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能够加深学生印象,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清楚的明白算理和算法。

(三)精讲精练、做好示范;正误对比、总结对策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必须加强练习。但是不一定要用增加练习量的办法,更应该重视练习的质量。

1、重视学生列竖式的习惯培养,强调数位对齐,注意补0 数位对齐是进行除法计算的前提。由于数学计算题单调,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概念抽象,与整数部分数位相反。学生在进行小数除法计算时很容易将数位写错,张冠李戴。在进行小数部分计算时,对不够除的数一定要注意补0。

2、规范书写、避免不耐心导致的失误

很多同学由于书写不规范,将“0”写成“6”,或者马虎大意看错数字,导致一步错步步错,必须将书写习惯规范,避免书写问题导致的失误。

对于多次补0,或者步数较多的题目,有些同学缺乏耐心和细心,往往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到哪一步了。这并非学生不理解算理,而是习惯不好,不够专注。

因此,需要精讲精练,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计算,留给学生思考和反应的时间。同时要将正确和错误的题目展示对比,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做错,寻找避免错误的办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不紧不慢、认真看题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再下笔,做到做一题对一题

2、培养书写习惯和格式意识,草稿分区便与检查

良好的书写让人赏心悦目,也能避免写错字的失误。解题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计算各式规范、字迹清晰,书写整齐,格式工整,让数学也有美感。

即便是打草稿,也要认真仔细地书写。同时要注意草稿分区,便于事后对照检查。

3、纠错练习,注意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自查错题,看看错在哪儿,为什么出错,反思该则么应对。防止出错就重做、反复练习,这样容易事倍功半,而应该针对错误原因练习巩固。可以将经典错误,归集错题题本上,隔段时间再重做。

平时要注意捕捉学生典型的错误,让全体学生“找茬”纠错,辨析错误的本质,取长补短,警醒自己。

(五)加强口算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基础,所以,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可以没节课抽几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并把此项训练当作教学常规工作来抓。对表现优异和进步学生可以适当奖励和鼓励。

(六)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也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从而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为避免大量枯燥的计算,要结合计算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七、总结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第4篇

全课以买文具的情境贯穿始终,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此后,我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课前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小数的例子,并作好纪录),并说出它的意义,学生在与同学分享时积极性非常高。其中周长安说:“我昨天中午发烧,测量出来的体温是38.2度,医生说问题不大,只要开药就行,不用打针,我好开心哦。”学生都会心得笑了起来。

整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非常感兴趣,再一次让我更加确切地体会到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也是用于生活”理念。在这样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探讨,研究,学生学得更积极,更愉快,更有效。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内容是单位之间的转化,分为两部分教学,一部分是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另一部分是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学生转化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前三分钟和前置作业一的设计,复习了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为这节课的单位换算做铺垫。然后又设计了前置作业二,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出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带着问题来探究这节课。

这节课只完成了“低级单位转化高级单位”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明白了可用两种方法进行单位换算,为下节课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来换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小组建设有所提高,学生汇报时表述较清楚,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方法一掌握较为扎实。不足: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二时处理的不很到位,没有设计强化练习。

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需要积累和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让自己做个有心人,勤思考、多琢磨、善反思,争取在教学中不断进步。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3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1.40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1.40元,问学生这两个1.40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4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布置了让学生去收集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和市场小商品的价格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的含义,课中进行交流。学生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小数。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然后,结合教科书“做一做”中几个小数含义的理解,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引导探究,让学生感受单位改写方法的学习过程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郑老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 )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较好。

我认为这节课存在以下不足:

一、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二、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第5篇

一、“探究意义”初设计

1. 拿出米尺, 引导学生口答: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2. 学生利用旧知, 在教科书上填写出3分米、7分米所对应的分数和小数。并让学生说出0.3米、0.7米表示的意义。

3. 引导学生在米尺上分别找出“4分米、6/10米、0.9米、0.2米”的位置, 重点让学生说说0.9米、0.2米在什么位置, 进一步明确0.9米、0.2米表示的意义。

4. 用上述的方法教学“百分之几可以用二位小数来表示”和“千分之几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5. 教师引导揭示小数的意义:上面的例1中各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这样的一份和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对了,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6. 揭示小数的计数单位:分母是10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什么?写成小数也就是0.1。分母是100的计数单位是什么?那么二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什么?写成小数也就是0.01。分母是1000的计数单位是什么?那么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什么?写成小数也就是0.001。

7. 结合米尺提问总结进率:找出0.1米, 再找出0.01米, 0.1米里有几个0.01米?最后找出0.001米, 0.01米里又有几个0.001米呢?那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课后思考

“教材考虑到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熟悉, 仍然选用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 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 我大量运用米尺这一直观教具进行大量的操作活动, 而且变换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找出不同长度的位置, 加强名数、分数、小数的联系, 巩固学生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实现了学生在“找”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在揭示进率的时候, 我也利用了米尺这一教具,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教材例1呈现了三个编排层次:先通过分米数改写成米数, 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再通过厘米数改写成米数, 说明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通过毫米数改写成米数, 说明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来揭示小数的意义。上完之后, 仔细总结, 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1.教材虽然“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 但是可以运用这种“根据十进制的位值原则, 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 来促进小数意义的建构。

2.加强“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的意义建构, 尤其是注意利用小数的意义区分千分之几、千分之几十和千分几百三者的写法。这可是后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易混点, 值得所有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三、“探究意义”再设计

1.拿出米尺, 引导学生口答: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2.当有学生回答出“0.1米”时, 教师及时启发: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作0, 0在这儿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后面写作1, 1在这儿又表示什么意思?

3.把问题抛给学生,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然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略) 。

设计构想:“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十进分数依据整数的写法写成了不带分母的形式”就成了小数的写法。学生对这种“独特”的写法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有理由知道这种写法背后隐藏的“故事”, 而不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有义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也对揭示小数的意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设计这样一个提问旨在激发学生思考并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4.结合课件, 师生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1份是1分米, 还是1/10米, 也是0.1米。

设计构想:及时地把小数与其对应的分数和名数联系在一起, 进一步丰富小数的意义。

5.学生利用旧知, 在教科书上填写出3分米、7分米所对应的分数和小数。并让学生说出0.3米、0.7米表示的意义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点前面的“0”、小数点后面的“3”和“7”蕴含的意义) 。

6.学生操作互动:你能在米尺上找出“4分米、6/10米、0.9米、0.2米”的位置吗?并和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设计构想:通过找“3分米、7分米”所对应的分数、小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 以及变换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找出不同长度位置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找”的活动中, 自然而然地内化小数的意义。

7.结合课件的动态展示, 引导学生在米尺依次找出“0.1米、0.2米、……0.9米”的位置, 它们分别表示“1/10米、2/10米、……9/10米”。然后说明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设计构想:结合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在米尺上系统性地依次再找一遍“0.1米、0.2米、……0.9米”的具体位置, 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为总结“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打下坚实地基础。

通过对小数意义的不断建构、不断充实, 学生学到的小数意义是完整的、丰富的。实践证明, 这样的尝试是可行的、有价值的。

摘要:本文在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教学实践中, 经历一次次反思、重组, 总结交流一次次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一次次的剖析、比较出更为优化的教学方式。

小数点的移动范文第6篇

在整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决新问题的氛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形成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中更多地可以依赖知识的生长结构前一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和掌握。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即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整节课的学习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积极主动,效果较好。

上一篇:医院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读书活动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