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式医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5

反转式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学导式教学法主要是以学和导为主要方法,在教师的课前指引下,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导式教学法应用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查阅各种资料,整理知识点,并且在老师的点评下完成课堂任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本人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影视创意概论》课程为例,引入学导式教学法,分析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将学导式的核心思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用于教学,探讨本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

学导式教学法主要关注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拓展素质教育,并且通过提升学生的内在主动性,以此促进学生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有特色的教育方法。它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由课堂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引导学生的角色。这种教育方式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播,带动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导式教学法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和小组合作学习,因而针对专业课,在课堂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预习布置,每个学生在学习通的讨论区单独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们称之为“独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学。学生根据自选的课堂任务,分析任务的逻辑,层层剥笋的角度,逐渐得出任务的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相关问题、适时请学生来展示讲解,下面的同学可以给出点评同学们的思考是否合理,这就是大家一起学、让学生自己展示、引导学习和评价学习。

二、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

学导式教学法的主要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充分考虑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落实到全班每个学生。增加其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其处于一种能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其学习的主体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影视创意概论》是一门讲述影视运用技巧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性质。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会比较多。而学导式教学法的引入,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比如讲授文化博览类节目《国家宝藏》的影视创意技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就节目中的明星守候国宝“云梦秦简”这一角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提前思考,节目组选取的明星与“云梦秦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创意点和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手机APP学习通平台,提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任务,然后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在学习通上与同学交流互动,点赞、送花、评论,这一环节里,学生的思维提前被展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学少教,因学活教”,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明星的气质与国宝的特点的吻合。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授人以渔”,进而发掘学生的逻辑思考独立思考能力。

三、基于学导式教学法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策略

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目标,由于专业偏向技术类,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二年级的《動画鉴赏与评价》为例,将学导式教学法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在上课前,要课前预习,并且认真的分类思考。在正式上《动画鉴赏与评价》课的前一周,就要通知到班级的每位学生,哪些学习任务是他们需要提前准备的预习内容。比如新课是鉴赏动画片《花木兰》,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她们并不陌生的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内容,另外,请她们找出中国古典美女有哪些特征,为新课里,动画人物的造型做准备。学生通过提前预习,查阅相关的网络资料和文献,对动画人物有一个浅层的认识,从而找出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里。

2、 课堂学习目标的呈现。这个环节,要求老师们做到以下几点——明确学习任务:新课的学习目标也一定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具体的清晰的表达他们这次课要掌握什么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精准读取课堂学习任务,知道自己这堂课会学到什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可以从心理上马上进入良好的状态。比如《动画鉴赏与评价》课里,鉴赏《冰雪奇缘》动画,就要告诉学生这次课的重点内容是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技巧、三维动画场景的分析,学生奔着目标去学习,有的放矢。

3、 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探究。这是课堂的最核心的环节,在鉴赏《冰雪奇缘》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学们在探究音乐对画面的描绘作用的过程里,不仅仅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另外,也是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这也是这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这堂课的主要的环节由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比如《let it go》这个主体曲,与艾莎公主逃出宫殿,强劲的配乐结合画面上她肆意挥洒的魔法,学生在交流各自的见解中,思维得到碰撞,小组内部的同学们的相互点评,形成自己对知识的加工。

4、 课堂过程中检测学生是否良好掌握。教师主要通过课堂的提问,检验学生当堂课的新知识的学习状态,另外,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准备的提问尽量关注新课的所学知识点,学生感受到《冰雪奇缘》中,艾莎公主在雪地上蹒跚上行,她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唱着自己孤独的处境,有几分自怜自艾,学生也可以在讨论中,分析这种音乐带来的空间效应。教师通过检验学生的口述理解,直观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时反馈给学生。

5、教师安排课后作业任务。教师先让同学们梳理好本节课所学的新内容,将重要知识点进行记录;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适中,建议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对《冰雪奇缘》中人物造型的设计剖析,选取艾莎公主、雪宝二个人物角色,艾莎公主的造型设计难度偏高,而雪宝的难度偏低。布置第二次课的预习内容,最关键的还是导入新课的预习作业安排。

四、小结

总而言之,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学导式教学法对于开展教学应用,利用此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能极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打造最高效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曼宁“. 学导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高级口语课教学的探索及设计[D].辽宁大学,2015.

[2]翟爱霞, 李玉军, 付英梅等.学导式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0):984-986.

[3]邰昕然,陈宇轩.“OBE+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传统茶文化课程为例[J]. 福建茶叶.2021(7):111-113.

[4]李世荣.“学导式”教法在田径教学中的尝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7):110.

[5]黄志清.学导式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18):194-195.

项目基金:2020年湖南省永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学导式教学法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永科发[2020]19号)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反转式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对国外现有相关研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在对反转和动量效应的识别方法、成因解释和投资应用上的缺陷,并结合证券市场普遍存在分形特征的现实情况,从引入分形理论的视角对上述缺陷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证券市场;反转效应;动量效应;分形理论

一、引言

证券市场中广泛存在的反转效应(ContrarianEffect)、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日益被Asness等(2013)、Franck等(2013)等众多学者当成最让人扑朔迷离的市场异象之一。所谓反转效应,是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业绩较好或较差的证券在未来的业绩会相对较差或较好,即证券的业绩发生了逆转;而动量效应,或称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相对,是指证券的业绩在未来延续过去的趋势。这两种市场异象分别由DeBondt和Thaler(1985)、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并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密切关注。如今,这两种异象已涉及市场效率、投资者行为偏差、投资策略等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中的多个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本文对这两种异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弥补尚无文献对其系统阐述的空白,并提供参考。

二、现有研究评述

(一)反转和动量效应的经典金融理论解释

反转和动量效应最初作为反对市场有效的证据,分别由DeBondt和Thaler(1985)、Jegadeesh和Titman(1993)将之作为市场异象而公之于众。Fama(1970)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有效市场假设(Effie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归纳为公理,为经典金融学奠定了基石。在EMH下,证券的价格或收益率遵循随机游走(Random Walk),时间序列中不应具备价格预测功能。DeBondt和Thaler(1985)通过考察前期业绩中的“输家”和“赢家”组合在其后的表现,发现业绩发生了逆转,前期业绩表现较差的证券其后的业绩表现较好,且该种现象较为显著。与此相对,Jegadeesh和Titman(1993)在其他的数据样本上采用相似的研究方法,发现证券的业绩具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动量持续性;利用该种现象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表明,现实的证券价格时间序列中具备价格预测功能,该结论与EMH结论大相径庭,对EMH形成了有力的冲击。对此,Fama和French(1996)认为超额收益率来自于风险补偿,反转效应可用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FF3)给予解释,但FF3难以解释动量效应。无独有偶,Sehgal和Jain(2013)以印度、中国、韩国股市为样本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但Antonios等(2006)、Wu等(2012)等学者以英国股市为例声称反转效应难以被FF3解释。如今,Cakicia等(2013)、Asness等(2013)等学者以局部因素、流动性风险、全球风险等角度尝试对其诠释,但尚未获得普遍的认可,其解释力度也远远不够。由上可见,反转和动量效应的发现对以EMH为基石的经典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经典金融理论难以对这两种现象加以解释。

(二)反转和动量效应的行为金融理论解释

面对经典金融理论对反转和动量效应现象乏力解释,行为金融理论一显身手。DeBondt和Thaler(1985)首次指出反转效应是由于投资者对市场新流入的信息反应过度而导致的;而对于动量效应,Jegadeesh和Titman(1993)率先将其归因于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Tetlock(2011)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导致了反转效应,对信息的反应过度导致了动量效应。上述两种观点格格不入,但孰是孰非,尚未获得学者们的直接回答。部分学者将动量和反转效应归结其他投资者行为偏差。Grinblatt和Han(2005)、Asem和Tian(2011)等学者将反转和动量效应归因于前景理论、心理账户、投资者过度自信等非理性行为。Kubinska(2012)指出处置效应导致了反转和动量效应,且对前者的影响更大。但Novy-Marx(2012)认为反转效应可能是日历效应产生的幻觉,与处置效应无关。对此,Li等(2010)发现中国股市无动量效应但存在显著的反转效应,且该现象与日历效应无关。Chou和Lin(2010)认为中国股市存在动量效应,投资者未对信息充分反映。可见,行为金融理论将反转和动量效应归因于投资者行为偏差,但不同的行为偏差间相容性较差,至今未对其给出可接受的解释。

(三)反转和动量效应的实践应用

面对反转和动量效应的普遍存在性,实务界将其应用于投资策略中,部分学者将之视为市场异象,研究其投资可获利性。反转策略和动量策略是基于反转和动量效应最为直接的投资策略。反转策略,是指卖出或卖空前期业绩表现较好的证券且买入前期业绩表现较差的证券进行投资。动量策略又被称作惯性策略,与反转策略恰好相反,即通常所言的追涨杀跌。Li等(2010)利用中国股市事后模拟发现反转策略投资可获得高达12%的长期平均收益。Akarim和Sevim(2013)在新兴市场上,认为利用均值回复模型使用反转策略依然可获得优异的投资业绩。Balvers和Wu(2006)认为动量策略也可获得较好的业绩,使用动量反转混合策略更加优于单独使用动量或反转策略。然而,这些策略往往是基于学术界的理论分析,所谓的优异业绩仅是事后模拟的结果;投资实践中,动量和反转策略的确为投资者所偏爱,但并未获得较好的投资业绩。Galariotis(2013)指出全球主要的证券市场和法国的证券市场利用反转策略所获得的业绩不具备可持续性。Franck等(2013)发现规模靠前的德国基金均使用了动量投资策略,但其所产生的业绩并未超越其他基金。这些研究表明,真正应用动量和反转效应获利并非易事。事实上,对动量和反转效应的确认以及效应持续的时间长度都会制约投资收益。Chou和Lin(2010)实证分析发现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存在最优投资期限,不同的投资期限下动量和反转策略的收益大不相同。由Novy-Marx(2012)的研究可知,对动量效应识别容易出错,动量效应的识别错误将影响投资决策进而影响收益。可见,基于动量和反转效应虽被投资者所利用,但其中尚存在诸多缺陷。

综上所述,学术界已从经典金融与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对动量和反转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两种现象依然让人感到迷惑;同时,这两种效应在实际应用中也未尽如人意。

三、缺陷和展望分析

(一)现有反转和动量效应的识别方法单一陈旧,应引入分形方法对其鉴别

现有识别反转和动量效应的方法单一陈旧,本质上与DeBondt和Thaler(1985)、Jegadeesh和Titman(1993)方法相差无异,几乎都是通过考察排序期“输家”和“赢家”组合在检验期的业绩表现对其进行识别。该方法中,组合业绩度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目前学者们普遍采用收益率、Sharpe比率等指标测量组合的业绩。然而,收益率在测量业绩时未曾考虑风险,因此,用其度量业绩难以避免组合前期以“风险换收益”的情况,其合理性值得怀疑;Sharpe比率作为业绩测度指标,其基础在于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近年来,证券市场呈现分形特征已被Peters(1994)、Yalamova(2012)等大量学者所揭示,现已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可。金融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表明收益率往往服从“尖峰厚尾”分布,为此,Homm和Pigorsch(2012)指出利用Sharpe比率度量业绩时存在测量偏差。收益率的非正态分布以及业绩测量指标对测量区间的依赖性均可能造成业绩度量偏差,最终将导致对反转和动量效应的识别错误。业绩测量的细微差异导致结论大相径庭的文献并不罕见,诸如前文所述,Li等(2010)、Chou和Lin(20lO)在探讨中国股市时,两者便因业绩测量区间的微小差异导致所得到的结论大不相同。

既然现有识别的反转和动量效应的方法未曾考虑到金融时间序列中普遍存在的分形波动特征,因此,在改进识别方法时理应充分重视证券市场存在分形波动。所以,引入分形方法对反转和动量效应进行识别十分自然。理论上,这样的构想并非是无稽之谈。随着Wei和Huang(2005)设计出多重分形波动测度指标,基于该指标构造出业绩测度指标应对时间序列的分形波动便有望实现减少业绩测量偏差的目标。故引入分形方法有望克服原有识别反转和动量效应方法在测量组合业绩时的缺陷。由此可见,引入非线性方法识别反转和动量效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二)反转和动量效应的成因分析零散,应引入分形市场假设对其改进

当前,在解释反转和动量效应时,无论是基于经典金融理论的视角,还是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所得结论零零散散,尚无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甚至,部分观点互不相容。经典金融理论以投资者的经济理性为假设,而行为金融理论以投资行为偏差为出发点。真实的证券市场,不仅是经济和商业形势的映射,更是投资者情绪的晴雨表;真实的证券价格是投资者理性决策和情绪干扰混合后的产物。现有研究将经典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作为泾渭分明的两种路径,来分别探讨反转和动量效应的内部运行机理,这容易陷入盲人摸象般的窘境,更难以让成因解释具有力度。Peters(l994)集众人之智、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FMH),现已得到了Wei和Huang(2005)、Yal-amova(2012)等众多学者的普遍认可。FMH不仅重视投资者对经济与商业形势的理性分析,还重视投资者在市场情绪氛围下的种种行为,是两种金融理论融合下的产物,是实际证券市场的真实重构。在FMH的框架下,结合经典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对反转和动量效应的内部运行机理进行分析有望形成铿锵有力的解释。

(三)反转和动量策略在投资实践中难以应用,引入分形理论可对其改善

Jank和Wedow(2013)等学者指出,基金业绩是基金公司的声誉,是基金公司占领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寻找切实可行的反转投资策略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目前,虽然一些基金公司采用反转或动量策略进行投资,但Galariotis(2013)、Franck等(2013)等学者分析显示这些基金公司在业绩上并没有体现出优越性。尽管Li等(2010)、Akarim和Se-vim(2013)等学者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提供的反转和动量策略,但实际投资活动与事后分析大相径庭。因此,这些策略在实际投资中的有效性尚未得到保障。要真正做到将理论上的反转和动量策略用之于投资实践,除了考虑市场摩擦、交易成本等广为人知的因素之外,反转或动量效应的持续时间与投资者的投资区间的匹配问题、反转或动量策略的风险控制问题也必须加以考虑。

在真实的证券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其投资期限千差万别,即使基金公司这类机构投资者也不例外。根据Chou和Lin(2010)的研究可知,反转或动量效应难以在真实的证券市场长久不消。因此,有效的反转或动量策略应充分考虑投资者投资期限。投资者的投资区间、反转或动量效应的持续区间的匹配是反转或动量策略方实现优异投资业绩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投资中,正如FMH所言,投资者投资期限具有多样性;从而准确测量反转或动量效应的持续时间或强弱变化情况便必不可少,但这却并非易事。当前也鲜有研究反转或动量效应强弱变化或关注其持续时间测量的文献。然而,正如Wei和Huang(2005)、Yalamova(2012)所言,实际的证券价格具有分形特征。利用分形理论刻画价格分形走势较之现有线性理论更为合适。一旦价格复杂的走势被分形理论所刻画,价格波动中反转或动量效应的持续时间或强弱变化将迎刃而解。

有效的投资策略不应该是靠骑乘风险来换取收益。对开放式基金而言,以风险换收益的行为后果十分严重。一旦风险降临,基金极有可能在业绩排名中位居末座;而名次是基金的声誉,此时,投资者大量赎回基金将让基金公司雪上加霜。因此,对代人理财的基金公司而言,风险控制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理应对反转和动量策略的风险给予足够的认识。投资风险主要包含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基金公司常常持有的资产组合可能分散掉了非系统风险,但仍需面对系统风险。反转或动量策略和系统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有研究并未直接回答。证券市场呈现分形特征的实际情况下,系统风险比人们预想的要多得多。因此,引入分形理论探究反转和动量策略的相互关系十分必要。

综上可见,反转和动量效应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深入研究。在证券市场普遍呈现分形特征的现实情况下,将分形理论引入反转和动量效应的研究中对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有启示作用。

四、小结

本文从反转和动量效应的经典金融理论解释、行为金融理论解释、投资实践中的应用三个角度对反转和动量效应的既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尽管学者们已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仍存在识别方法不尽合理、形成原因解释缺乏力度、难以用于实际投资等缺陷。通过对这些缺陷的详细分析,以及考虑到分形市场理论更能准确地描述真实的证券市场,本文将分形理论引入其中,对上述缺陷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展望,以期为理论界或实务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Asness C S,et al.Value and Momentum Every-where[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3,68(3):929-985.

[2]Franck A,et al.Momentum Strategies of Ger-man Mutual Funds[J].Financial Markets and PortfolioManagement,2013,27(3):307-332.

[3]DeBondt WFM and R Thaler.Does the StockMarket Overreact?[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5,40(3):793-805.

(责任编辑:贾伟)

反转式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在本科教学中开设证券投资方面的课程,少数甚至设立了相关本科专业。文章主要依据笔者多年的证券投资学本科教学实践与实务工作经验,提出了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学策略

证券投资学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在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基础上开设的课程。证券投资学主要阐述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是一门以证券投资的运动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同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深入分析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和运作规则,并能够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进行分析和实践。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证券投资学课程,少数高校甚至专门设立了相关的本科专业等,流行的常用教材有吴晓求主编的《证券投资学》[1],以及威廉·夏普主编的《投资学》等[2]。迄今国内关于证券投资方面的文献很多,其中针对大专院校教学的文献主要有李爱兰[3]、彭明强[4]、徐伟东等人的研究[5]。笔者所在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针对全校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证券投资学的必修、选修课程,但至今尚未设立相关的本科专业。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观察,在学习了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后,本校三年级学生们大多数能很好地掌握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并不能有效地将理论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结合起来,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往往使学生很困惑。为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国内证券市场,笔者经过总结,授课期间向学生们就以下几方面作重点分析。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分散风险是证券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但国内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上市公司资金过度募集、盲目投资,既得利益群体获得暴利;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亏损惨重,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国内中小投资者的盈利状况是一赚二平七亏损。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是导致市场严重畸形的主要原因。

(一)市场的本质是融资市场

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主要定位始终是为融资服务,而不是引导资源最优配置。早期是为国有企业服务,性质是扶贫,期间发生了很多臭名昭著的案例,例如20世纪90年代红光实业明明是个连年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却在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联手操作下,包装成绩优企业上市,肆意坑害中小投资者。中小板和创业板成立后,其积极效应并没得到有效体现,反而很快成为权贵资本的又一圈钱工具,重融资,轻经营,过度募集资金,批量创造亿万富翁现象比比皆是。过去几年中很多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公司,上市前严重造假骗取高价发行,上市后业绩迅速大幅度缩水,市场沦陷为欺诈者的天堂,中小投资者的地狱。

(二)市场监管存在严重缺陷

中国证券市场在监管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虽然管理层经常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重中之重”这一口号挂在嘴边,但从其制定的具体政策来看,不但没有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反而是一直把中小投资者当成炮灰,尤其是2009年后制定的关于新股发行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可以说政策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不仅没进步,反而在倒退。监管层轻描淡写地处理市场上众多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实质就是鼓励犯罪,例如深交所的那些所谓严厉谴责公告不过是贻笑大方,愚民而已。

(三)市场发展有“隐患”

国内证券市场发展速度很快,短短20多年,就基本达到国外成熟市场近百年的发展规模。但市场发展过于追求速度,积累的隐患太多,除了上文提及的监管问题外,市场的价值投资取向也存在很大的偏差,例如白酒类上市公司曾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市场热捧的对象,洋河股份的市值居然能一度超过宝钢股份等。国内市场不仅缺乏像微软那样真正高科技公司,也缺乏像汇丰银行那样真正的蓝筹股,长期前景十分堪忧。

(四)“低买高卖”短期投机成为投资者的必然选择

国外成熟市场上业绩优良的蓝筹股往往会给投资者丰厚的回报,长期价值投资是主要取向。而国内上市公司大多是铁公鸡,可怜的分红相对于严重高估的股价来说不值一提。国内股票价格始终是由资金推动下的概念炒作决定,和宏观经济及公司基本面的关联度并不大,例如2001至2006年期间是国内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股票价格连续下跌,大多数股票价格跌幅在80%以上,2013年国内经济发展明显放缓,但创业板中很多公司股票价格却翻了好几番,根本无视基本面的恶化。从长期资本增值的角度出发,国内股票市场整体上根本不能创造财富,对广大投资者整体来说,亏损是必然的结果,这也迫使广大投资者“低买高卖”,进行短期投机。

二、对技术分析的应用

在国外成熟市场,技术分析已过时,各种复杂的定量分析方法是必须掌握的工具,所以成熟市场主要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主。虽然国内市场已培育了基金公司等各类机构投资者, 但始终有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其中不乏众多抗风险能力很差的老年人,技术分析一直是被采用的主流投机分析工具,总体来说依然是赌场。

(一)技术分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尽管技术分析在早期的投机市场中证明了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长期价值投资才是王道。事实上即使在投机市场上技术分析应用也时常发生较大的误差,历史表明,国内曾经的那些股神、专家鼓吹的各种技术分析方法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例如,唐能通编写的《短线是银》一度畅销全国,然而短短几年大师就沦为世人啐弃的江湖骗子。

(二)技术分析的关键在于指明市场的资金流向

教科书上的相关理论很简单,技术指标机械性的记忆也很容易,但具体应用时学生们却很难活学活用。授课时必须讲述清楚各种技术分析理论背后所反映的资金流向,例如,众所周知的W底和V形反转等经典形态归根结底是由市场主力资金的操作意图及资金的流进、流入情况等决定的。

(三)诠释市场的反指标现象

股价的实际走势和技术指标发出的买卖信号相反是国内市场的又一大特色,必须让学生明白,二级市场的盈利模式实际上是市场主力资金和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一旦技术指标被广大中小投资者所掌握、运用,成为指导他们投资的工具,那么市场主力必然会反其道而行之。市场主力凭借其资金优势,再加上监管的缺失,可以轻松操纵市场,反指标操作,获取暴利。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市场操纵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技术指标失灵已成为常态。

(四)要辩证理解经典投资理论

学生们往往会机械地理解一些经典理论,例如对国内市场上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说,其资金规模只有几万元人民币,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进行组合投资的实际意义并不大。股票下跌后补仓以摊低成本是又一个很容易混淆的理论,实际操作中,很多中小投资者往往会错过止损良机,结果是越买越亏,亏损急剧放大。应结合实践,让学生们明白资金规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内在关系,辩证地理解经典的投资理论。

三、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

从笔者所在学校来看,三年级本科生大多能很好地掌握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并不真正了解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种种特色。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财务报表

在监管层的不作为下,国内上市公司中各种造假行为泛滥,种种花招层出不穷,尤其是在IPO过程中,业绩造假十分普遍。明明是严重的造假违法行为,却被轻描淡写地处理为粉饰,监管层不仅仅是放纵造假行为,从其这几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来看,更有为虎作伥的嫌疑,例如,2013年开展的号称史上最严的财务检查再次被证明是徒有虚表。本人讲授相关内容时,会挑选一些上市前夕业绩高速增长的公司,作为案例让学生跟踪研究。

(二)剖析绩优股失势的原因

除了少数垄断行业的具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以外,数据表明,国内的所谓绩优股大多短命,好不过3年是普遍现象,例如四川长虹、华锐风电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独特国情,例如过去10年中,房地产的过度发展对实体经济领域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三)主营业务是把握上市公司经营的关键

为美化财务报表,上市公司采用五花八门的手段,通过营业外收入等调节净利润,例如地方政府给予上市公司几千万补贴,大股东无偿赠送上市公司上亿资金等,种种雷锋现象往往使学生们十分困惑。笔者会通过实际的案例,一方面向学生阐述其中的利益关系,使其明白背后的种种奥妙;另一方面使学生们了解当前市场中常用的一些通过营业外收入等操纵公司净利润的方法,以及监管层曾采取的一些针对措施。

(四)正确看待民间打假问题

近年来,民间人士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揭露上市公司造假,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刘姝威、夏草等人。从实际情况来,民间打假的成效不大,究其原因在于国内氛围更有利造假,而不是打假,民间人士打假过程中会遭遇种种阻力,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例如,当初夏草高调打假后,很快就销声匿迹。

希望能通过加强教育等措施,使证券市场在国内能更好地发展。然而,对于国内的本科学生来说,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要想真正学好证券投资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无疑难度是很大的。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除了尽可能地使学生们准确掌握书本上基本知识以外,课堂及课后还应该为学生准备大量的、丰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应该尽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学习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证券投资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滋维·博迪.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李爱兰.对证券课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9,(5).

[4]彭明强.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证券投资教学

[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2).

[5]徐伟东.证券投资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反转式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依据行为金融的理论与方法,通过GTW模型对股票型基金的投资策略进行实证研究。除了整体样本基金,还将基金按不同类型和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分类来检验操作策略,最后针对得出的结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证券投资基金 动量策略 反转策略

一、引言

动量投资策略和反转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学中发展至今较为成熟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投资者在现实决策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人们的投资行为,因此行为金融努力从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使人们对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进行投资决策”进入到“实际怎样进行投资决策”的领域,从而更加接近实际。2006年是中国基金业的丰收年,行业总规模迎来了自规范化后8年来最大的一次井喷:8565亿元!在基金业火爆发展的时候,基金采取了怎样的投资策略?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

采用2004年4月以前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数型基金,故取得16只开放式基金,32只封闭式基金。区间从2004年第3季度到2006年第2季度。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系统,晨星和中国证监会等网站。股票数据考虑了分红配股等因素向后复权。

1999年开始我国要求证券投资基金每季度公布投资组合,由于季度投资组合公告之间相隔3个月,这期间基金完全可能先买入某股票,然后在季度结束前售出清仓,或者先增持后减持,但是每隔3个月公布一次的投资组合公告并不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为了分析的便利,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除公告日持股变动外,基金在公告日前后3个月内没有发生股票买卖行为;另外,投资组合公告仅披露前10大重仓股的股票市值和比重,其他股票的信息无法从公告当中获得,因此假设基金某一季度投资组合当中出现的股票在上一季度或者后一季度投资组合公告中没有出现,研究将假定基金上一季度或者后一季度对该股票的持股比例为0;基金前10大重仓股所反映的基金投资策略可以代表整个基金的投资策略。

2.研究模型

GTW指标是Grinblatt, Titman和Wermers在研究中构造出一种研究基金投资策略的模型, 它主要检验的是基金对某种股票的持股比例的变化与该股票收益率的变化,乘积是否显著异于0,如果异于0,则说明存在反馈交易,否则不存在。其公式如下:

Ri,t-k为股票i在t-k季度的投资回报率;Wijt表示j基金中i股票在t季度的权重;N为基金j组合中股票的个数;T为样本总期数。

如表1,从M值我们可以简单地判断出基金采用的投资策略,如果M>0,则表明基金采用的是动量投资策略;若M<0,则表明基金采用的是反转投资策略。

Grinblatt, Titman和Wermers在研究美国基金市场时发现,基金管理人投资策略存在不对称的特征,即基金投资策略倾向于追涨,而不存在明显的杀跌现象。为考察我国基金投资策略是否存在不对称特征,本文借鉴此模型,按照买入与卖出两种行为将衡量指标M分解为买入投资策略指标与卖出投资策略指标。

三、实证结果分析

注:①正值、负值表示投资策略结果计算为正或负的基金数目;

②显著为正或负表示在5%的显著度的情况下,基金为正或负的个数。

③***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④k=0,反映的是基金基于本季度股票回报率所采取策略;k=1,反映上一季度的综合效果。

1.总体来看

48只基金中,所有M(0)指标均为正,其中47只显著为正,比例高达97.92%,而44只M(1)为正的基金中显著为正的基金只有19只,正值比例降低为39.58%,说明绝大部分基金是根据当期的股票价格表现采取动量策略,而根据前期股票价格表现采取的操作策略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并不完全采用动量策略,有一部分基金采用的是反转策略或动量和反转的组合策略。基金倾向于以当期股票表现作为投资组合调整依据,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股票随大盘波动明显,基金只有采取趋势投资策略才能赚取利润;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主要还是采用基金净值作为评价标准,由于基金净值的特殊性,基金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成功,就必须采取短期盈利的手段。

2.基金依据股票当期表现所采取的操作策略

进一步分析买入和卖出策略指标发现, MB(0)显著为正的基金数目为43只,正值比例高达89.58%,说明对于当期表现优异的股票,基金具有明显的追涨倾向;48只基金中MS(0)为正和为负的基金基本各占一半,但没有显著为正的基金,显著为负的基金也只有1只,说明基金采取杀跌或高抛的操作策略倾向并不明显。基金之所以更加倾向于追涨策略而不是杀跌策略,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特有的单边市特征,基金只有在股市上涨期间才有可能获利,而当股市普遍低迷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发生亏损;对于当期表现较好的股票,由于其经历的上涨期间较短,有理由相信其会继续走高,而对于当期下跌的股票,一方面出于厌恶损失的心理,同时寄希望于暂时的下跌只是短期的调整,后市可能回涨而弥补损失。

3.基金依据股票上期表现所采取的操作策略

进一步分析买入和卖出策略指标发现,MB(1)显著为正的基金数目为23只,正值比例为47.92%,说明对于前期表现优异的股票,基金仍然具有明显的追涨倾向;MS(1)显著为正的基金只有1只,而为负值的基金增加到38只,显著为负的基金相比当期也增加到7只,负值比例为14.58%,说明基金采取高抛的操作策略倾向相比当期明显增加。基金既买入前期表现上佳的股票,同时又卖出前期表现不俗的股票,这种既追涨又高抛的看似矛盾的投资策略反映了市场调整时期投资独特的选股理念,主要原因可能是:基金的投资重心在市场“绩优股”,也即能够进入基金投资组合的绝大部分是市场表现突出的股票,基金只在这个大范围内进行买入和卖出的调整。卖出上期表现优异但上涨空间有限的股票实现获利,同时买入已有上涨势头,但上升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股票以优化投资组合。

如表3,总体看来,开放式基金无论当期还是前期,动量和反转指标都较封闭式基金明显,其中根据当期表现更倾向于采用追涨策略,根据前期表现更倾向于采用高抛策略,其操作风格比封闭式基金更为大胆,这可能与二者的运作体制有关。对封闭式基金而言,其规模固定,发行后就在证券二级市场上交易,其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会有赎回的压力,可以从容的运用所有资金进行长期投资。而开放式基金的规模不固定,每日需公布基金净值,特别是如果基金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投资者可以赎回持有的份额使基金规模减小,为应付投资者的申购赎回压力,基金不得不频繁的进行追涨和高抛,以期提高每日基金净值,稳定资产规模。

大牛市或大熊市总是伴随着阶段性的熊市或牛市,我们以上证综指涨(跌)幅深度达50%,并持续三个月以上为划分标准,以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跌破1000点为分水岭,2004年第三季度到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股市经历了从大熊市的萧条到大牛市的繁荣过程,两种泾渭分明的市场氛围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基金策略的有力契机。

如表4,总体看来,牛市中动量策略比熊市更为明显,操作更为频繁和大胆,根据当期表现牛市更倾向于追涨策略,熊市中有少量基金采用杀跌策略,根据前期表现牛市更倾向于高抛策略,熊市中依然有基金杀跌。这必然和市场环境有关,熊市中弥漫着恐慌的气氛,虽然有表现优异的股票,但基金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会轻易追涨,而对于表现不好的股票,基金却没有群体杀跌性抛售,表现出基金的惜售心理,对“绩差股”不作为;牛市中疯狂的市场氛围推动着基金追逐各种“绩优股”,同时卖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的股票实现盈利。

四、结论与建议

基金既买入前期表现上佳的股票,同时又卖出前期表现不俗的股票,导致基金扎堆“绩优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证券市场缺乏具有真正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基金只能在市场表现突出的股票范围内进行买入和卖出的调整。因此,加快上市公司的建设,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将拓宽基金的选股范围。

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是每季度公告一次,两个公告期间基金的行为完全处于“暗箱”之中,因此本文做的假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研究的相关性。如果基金投资组合公告的频率更高一些、披露的信息更详细一些,研究将会更有价值。

我国股市是单边市场,即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基金只有在股市上涨时才有可能获利,而当股市低迷时,几乎所有的基金都会发生亏损。因此加快产品创新,推出股指期货和做空机制,给机构投资者提供多样的投资途径,使机构投资者在原来的“追涨高抛”的盈利模式之外还可以通过买卖股指期货获利或者对冲现货头寸。

参考文献:

[1]Grinblatt Mark, Titman Sheridan, and Wermers Russ. 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is, Portfolio Performance, and Herding: A Study of Mutual Fund Behavior[J]. Amercian Economic Review, Dec1995, vol 85 Issue 5:p1088-1105

[2]Siganos Antonios, Chelley-Steeley Patricia. Momentum profits following bull and bear markets[J]. Journal of Asset Management,Jan2006,Vol. 6 Issue 5:381-388

[3]徐 捷 肖 峻: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06,(7)

[4]谢 赤 禹 湘 周 晖:证券投资基金惯性反转投资行为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10)

上一篇:医院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房产档案信息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