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问题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3

化学课堂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内容的精心设计上,而且表现在教师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创造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上。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重要的的环节,教学中教师只有组织好了课堂教学,才能使授课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教学氛围

很多化学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固然十分重要,但无论何种精美的模式和方法都必须与课堂管理的实践相结合才有意义。一节课的时间、空间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老师上课,效果却不一样,这不但与老师的教学能力有关,而且与老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有关。因此教师上课要懂得管理艺术。就一堂课而言,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而也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1.预备阶段稳定情绪

预备阶段的组织教学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预备铃响,教师要站在讲台上,要给学生“暗示”或督促学生尽快做好上课准备。上课铃响,学生起立后,教师先不要马上还礼,而是要看到学生站好并已经安静下来,再还礼请学生坐下,这样能使学生从课间嬉闹的状态尽快回到课堂上,为上课做好准备。

2.引入阶段先声夺人

每堂课的引入很重要,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常见的导入有以下几种:

(1)提问导入

提问导入就是通过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引入新课的方法,提问时要能够紧密联系授课内容,过渡要自然,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还有助于知识的相互迁移。

(2)实践导入

实践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所熟悉的化学现象和常识,联系本节内容而导入新课的方法,选用的例子要具有普遍性,为大多数学生所熟悉,比如引入胶体时可以用清晨树林里投射出的阳光,雾天车辆行驶时车灯照出的光柱等,学生很熟悉的现象,就能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

(3)多媒体引入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可以使学生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到课堂中,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引领作用。比如播放一段运输浓硝酸的槽罐车不慎翻车,造成浓硝酸泄露的视频,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看到浓硝酸对草地,树木的危害,初步了解浓硝酸的挥发性和强氧化性,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3.授课阶段发挥自如

新课引入之后就进入授课阶段,这一阶段是一堂课最重要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组织多层次、全方位的的教学双边活动。教师讲授时要注意课堂实效性,倡导简洁、精炼的语言,优化课堂结构,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用3.15晚会上揭露的一次性筷子用二氧化硫漂白的视频,吸引学生去看,去想,去学。同时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的愉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我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讨论探究式、实验探究式等容易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例如:在讲授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时,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会看见溶液变红,但很快会褪色,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原因,学生会提出很多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的过氧化氢具有漂白性,使得加入酚酞后先变红后褪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不断总结,最后通过实验得到结论,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调整自己讲课的速度和方式。如发现学生皱眉头,或目光呆滞,则说明自己讲课速度过快或者内容较难,学生没有听懂,需要调整 语速或者授课方法。如果看到学生眼睛发亮,喜形于色,积极讨论,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很感兴趣,学习情绪高涨,授课已达到效果。

4.总结阶段收束有度

课堂教学管理也要有始有终。如果教学内容完成,临近下课,可设计总结性的结束语,将重难点内容串一遍,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作而不答,激发学生下节课继续学习的欲望。还可以布置一些家庭探究小实验,或者一些小调查,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准备。

总之,良好的课堂秩序,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形成良好学风、教风、班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不仅影响教学工作,而且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科学的进行组织管理是使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最佳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秦会平.浅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思考.《速读旬刊》,2014

[2]刘丽静.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飞:素质教育版》,2014

[3]葛敏.感受化学魅力 预约精彩课堂——浅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

[4]何西玲,龚颖潮.浅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整合的角度《化学教与学》,2014

[5]李瑞平.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的整合有效性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6]黄运柱.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7

[7]朱名坚.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研究型”课程整合实施策略《中学理科:综合》,2008

化学课堂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简单论述了林业化学除草的概念,分析了林地杂草的种类、特点及危害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对比了化学除草剂和人工除草的优缺点,以期为化学除草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化学除草;林业;应用

1 概述

林业化学除草是指利用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力或机械在苗圃、绿地、造林地、防火线等地面上消灭杂草的技术。林业化学除草作为一项新技术,在苗圃除草、造林地清理、幼林抚育、防火道开设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发展林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林地杂草的特点及危害

2.1 林地杂草的含义

杂草是指生长在有害于人类生存和活动场地的植物,一般是非栽培的野生植物或对人类无作用的植物。林地杂草则是指不符合经营目的,影响目的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此处所指的经营目的是建立合理的人工生物群落整体,并非单独针对某个树种而言。合理的人工群落可以是多层次结构,也可以是单层次结构,但其最大特点是符合人们的愿望。因而一些中草药及可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均不属于杂草范畴。此外,一些陡峭山坡和土层瘠薄山地生长的野生植物,对于保持水土和维护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起着积极作用,也不能属于杂草范畴。

2.2 林地杂草的危害

林地杂草危害的时间与整个树木寿命相比,虽然较短,但其影响却是长期的。林地杂草根系发达,且种类繁多,易出现与目的树种争光、争水、争肥现象,容易滋生病虫害。待秋冬季节,杂草干枯,又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增加营林成本和能源消耗。总之,解决森林杂草问题对于迅速发展人工林,提高营林经济效益,对于建立于生态相关的人工群落等非常重要。

2.3 林地杂草的种类

林地杂草具有种群变化多样、空间层次多、根系发达分布广等特点。据笔者多年生产经验,常见的林地杂草大约有60多科,200多个种类。最常见的禾本科97种,菊科66种,莎草科31种,豆科22种,十字花科20种,藜科15种,玄参科14种,蓼科14种,茄科12种等。

3 化学除草在林业上的应用

化学除草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林业苗圃化学除草、人工造林化学除草、幼林化学抚育、林区防火路(线)工程建设化除草、四旁绿化林带(网)除草、风景园林建设工程中的树木,花灌木、观赏果园、藤本植物、草坪等除草。

3.1 化学除草在整地中的应用

传统的营林方式按照皆伐、劈草炼山、整地、造林、全面锄草抚育等程序进行,其中“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在我国南方人工林特别是杉木人工林栽培中有过重要的作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种习惯。但炼山会造成各种养分的损失和土壤结构的破坏,致使林地水分物理性质恶化,土壤保水蓄水能力下降,土壤可蚀性增加,养分含量减少,林地肥力下降,地力衰退,甚至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与传统意义上的“炼山”相比,化学除草清理造林地效果好,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生产实用价值高,可以大大节省劳力和开支,经济效益明显。福建省顺昌县曲村伐木场曾做过试验,造林6项工序:劈柴、开防火路、炼山、烧草、挖茅根、挖穴造林,每667m2用工15.5工日;使用化学整地技术后,造林6项工序减少为三项:喷药、垂直扒茅挖穴、造林,每667m2用工5.5工日,节省用工64.5%,节省经费31%。

3.2 化学除草在幼林抚育中的应用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省祁门县林业局、安徽省青阳县林业局幼林抚育的试验表明,幼林化学抚育比人工抚育经济效益明显。节省劳力80-90%,节省经费52-77%。如表1所示:

3.3 化學除草在苗圃中的应用

甘肃省固族县隆畅河林场,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苗圃,浙江省永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三个单位曾做过有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除草省劳力分别为66%、80%、76%,平均为74%;节省资金分别为:71%、50%、74%,平均为65%(如表2)。

4 小结

化学除草不仅除草及时、效果好、成本低,而且减轻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因此,林业化学除草是发展营林生产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一项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 许新桥,陈国海.林业化学除草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林业科技通讯,2000,02:44-45

作者简介:宁鹏(1984-),男,山西襄汾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

化学课堂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当前的化学教学改革,明显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境;构建;逻辑

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教学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教学模式能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这一宗旨

服务。

一、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开展这么多年,为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得不到改变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为了有利于控制教学管理;受高考压力的影响。

二、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让学化学的学生积极主动起来。

1.教学目标需要深入优化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和把握好“度”,让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现象的

出现。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化学课堂教学多样性、复杂性和知识延展性的特点,化学课堂的情景创设可以按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用途。我拿出断了线的耳机,让学生把断铜丝连接起来,看看耳机能否修好。有些学生直接将断头绞起来,但是有时候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在提示刚才讲的原理后,有学生提出将铜丝连接的头放入酒精灯中灼烧后,立即插入乙醇中。接着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发现,铜丝融接在一起,耳机也没有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最后让学生总结这个实验过程涉及的有关知识。这样,这一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很浓,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改变生活。

有目的地设计实验,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点,让学生敢于研究、推理、联想和讨论,从而养成学生樂于动手实验、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实践表明:化学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化学问题、强化学生思维的最佳手段。

(2)通过化学学科理科特点,运用逻辑关系来创设探究情景。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可以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或提示,然后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要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关联,问题的梯度性和逻辑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学习新知识出现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通过学生探究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些对学生认识上冲突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欲望。例如在“乙烯“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的原因,让学生去设计怎样验证两者的不同,虽然课堂时间会用去很多,但是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

(4)通过多媒体工具动态演示探究情景。化学研究不仅限于研究宏观物质,对物质的微观领域也做了广泛的研究。

(5)通过让学生面临加以解释的化学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化学现象,使其产生疑问,触动他们内心强烈的求知需要。例如学生在“分子的空间构型”的杂化轨道理论学习中,可以先将H2S、H2O、NH3、CH4、C2H6、C2H4、C2H2等分子空间展示出来,然后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入杂化轨道理论,并解释一些分子空间形状,使本来很抽象的很难掌握的知识要点变得简单明了起来。那么原因何在?这就呈现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严谨的推理科学态度。

3.根据需要,机智生成,构建动态的化学课堂

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组织,让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富有激情的过程,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依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充分地估计他们接触教学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用开放的心态设计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错误生成,可以由提问生成,也可以由意外生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的,学生就会获得生动的发展。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不存在没有过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存在的方式,更是教学存在本身;若抽离了过程,教学存在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构建动态的课堂对教师的潜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有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对教师要求更高,那就是教学过程充满着挑战与机遇,呼唤着智慧与效率。只有能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多创设学习情景,才能驾驭课堂,启发学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魏建方.构建动态的教学课堂 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7).

编辑 栗国花

化学课堂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基于新课标开展初中化学教学,重点强调师生的有效互动和平等交往,强调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在沟通交流中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使学生在师生互动和自主探究中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基于此,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对初中化学双师课堂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双师课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质量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双师课堂即“师生互动、师友互惠”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化学双师课堂的构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实现专业成长,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大有助益。

一、双师课堂的内涵

双师课堂中的双师有着双重含义。双师课堂一般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学能力较强的名师作为任课教师借助大屏幕进行远程直播教学,而辅导教师负责做好课堂管理、教学目标落实、课后答疑等工作。基于双师课堂,学生可以实现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在教学实践中,两位教师分工不同,各有千秋,在不同教学思维的碰撞下,通过趣味盎然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双师课堂也有其独特的隐性内涵,即学生都可以成为老师,师生都可以成为初中化学课堂的主人。教师扮演学生知识体系框架构建的引导者和解惑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名学生都可以成为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者,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目的。双师课堂的构建是以导学案作为基础,以师生共研、师生互惠为原则,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在交流合作中掌握新知识,解决重难点。

二、双师课堂的实践意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构建双师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去,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方式完成初中化学体系结构框架的建立。

對于学生而言,构建初中化学双师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知识获取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平等的互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改进实验,验证猜想,使得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采用双师课堂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可以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分层教学,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和训练的机会,有助于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益。

对于教师而言,初中化学双师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度解析教材,基于学情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层递式理念设计导学案。课上“双师课堂”提倡以情境创设带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在有效提问的同时做到巧妙答疑,积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获取新知识。教师之间的互动实现了优势互补,主讲教师负责讲课,辅导教师负责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此外,双师课堂的构建促使教师进行集体教研,增加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启发,相互提升。

三、双师课堂的构建探索

(一)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双师课堂

初中化学学科双师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深入剖析新课标内容,解读教材,分析学情。选择由教学能力较强的名师担任主讲教师负责线上教学,由本校任课教师担任辅导教师负责线下教学。主讲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学案与辅导教师进行分享,辅导教师提前将练习题下载、印制,由学生提前完成。在课堂上,主讲教师通过大屏幕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讲解教材内容、例题和练习题,辅导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指导、答疑和点拨。双师课堂的建立形成了师生的隔空互动与现实互动,实现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明确学生差距,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下攻克疑难,获取新知。

(二)双师课堂隐性内涵的体现思考

双师课堂隐性内涵的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老师。孔圣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萧伯纳也曾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可以拥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可以共同探究并互为老师,彼此交换思想,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打造双师课堂,第一步应通过互助交流,由辅导教师进行旧知识的回顾,总结学生作业练习中的易错点与重难点,并将上述内容呈现在导学案中,由学生自主完成。辅导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导学案,并导入新课,启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此时,主讲教师开始出现在学生面前,在进行有趣的自我介绍和师生沟通后,主讲教师开始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辅导教师进行课堂监督。学生研读教材内容,熟悉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问题,标注疑难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两位教师均不讲解,不提示,辅导教师巡视班级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问题的了解情况,明确本节课的疑难问题,并反馈给主讲教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由主讲教师负责引导、点拨。根据辅导教师的实时反馈,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施分层提高的差异化教学,进行知识拔高与拓展,举一反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随后,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这一环节可以由学生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当“老师”的乐趣和责任感。最后设置巩固提升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内习题检测,小组成员互检互查,标注疑难点,请教其他组员或辅导教师解惑。最后由主讲教师展示习题答案、考查重点和多种解题思路,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共同沟通,根据每个小组的知识掌握情况布置分层作业。

四、结束语

初中化学双师课堂改变了传统以化学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更多强调发挥教师的专长,实现优势互补。在教学设计方面,双师课堂博采众长,使初中化学课堂趣味十足,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尤其适用于初中化学实验课与抽象性较强的概念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双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作为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师,我们应积极面对教学实践中的挑战,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机遇,灵活运用双师课堂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爱媛.初中化学教师该如何打造高效课堂[J].中国教师,2014(S2).

[2]王钰.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与合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4):129.

[3]刘水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 2013(02):47-48.

化学课堂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什么是本原性问题

化学知识是一个从产生到形成, 直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时, 将教学活动进行与化学知识被提炼、被完善过程相类似的设计,就可以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中。课堂上的化学知识是化学基本要素与化学思想的完美呈现,采取“本原性化学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产生的原始思想,以及概念中包含的化学本质。实现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质与形式并重”的教学目标。“本原性化学问题”实际的概念教学中表现出的特点有,一是问题来自于是师生之间或者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二是问题是于课堂中自然生成的,既不存在问题的堆砌痕迹,也不存在一方倒向另一方的强制性;三是问题在课堂中的的原发性,它不是从教材或者教案中而来,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交流甚至是思维碰撞而产生的。

2用本原性问题驱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思考

2.1 本原性问题的设计

在实施“本原性化学问题”驱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进行与传统问题不同的设计, 问题设计应把握几个要点一是问题的提出应着重体现化学实验这一本原性思想;二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探究应采取有层次逐渐推进的教学策略要将具有一定的化学背景,以及比较关键的化学技能作为问题的铺垫,帮助学生不断向更难的学习任务攀登。

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为例。该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因此,在设计本原性问题时,笔者着重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在课堂开篇让学生生活中的二氧化硫,二是以问题突出二氧化硫的危害,三是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提问的步骤由浅至深,设计思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大致框架为: 1以问题让学生距离说出二氧化硫对人类生活的危害;2以问题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硫为什么会形成危害;3以问题突出二氧化硫的性质; 4以问题表现二氧化硫的应用价值。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一种艺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致力于突出问题的引导性与实用性, 在提问时应注重把握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应具备四个特点:1要抓住学生爱表现自己的心理,如:说说你的看法?2要利用好学生的猎奇心理,运用辩证思维,如:人类得以生存的要素是什么? 为什么说二氧化硫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3利用本原性问题问题引出课堂学习重点,如:基于二氧化硫对人类生活会产生如此的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 该怎样了解它的性质?

2.2 本原性问题的实践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 本原性化学问题的实践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本原性问题来创设情境:在《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笔者在课堂开篇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组图片: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个小镇的街头。卖馒头的小贩将生馒头放入蒸笼后,又在中央放了一枚燃烧着的炭,以及将一些黄色的粉末撒进炭里……不一会儿,一屉雪白的馒头出笼,而问题也随即产生:黄色粉末是什么物质? 小贩为什么要这么做?由此,通过问题的产生,课堂情境也随之显现出来,由此,则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此外,本原性问题的特点还体现在了引导学生探索层面,如对于人类生存要素的认识,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利用问题让他们将人类生活的要素一项项的列举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反面来认识二氧化硫对人类的危害。而对于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 教师此时提出的问题应当结合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初步认识,让他们参考教材内容,自主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对于不懂的问题,让他们适时提问,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而后,结合学生们的答案,与学生们一起进行实验验证,以期加强他们对课题的认识。

总之,本原性问题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只有善于利用问题,把握好问题,用问题来组织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活力,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本文就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的泛化与随意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如何运用本原性问题去控制探索化学最本质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并结合化学教学实例,对如何围绕本原性化学问题驱运中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实践进行了全面探析。

化学课堂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多元化教学;文本教育

一、实验为体,学会观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它是学生学习化学,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都要求我们重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1.增强演示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的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演示实验的娴熟、从容、实验仪器外形的独特、实验装置的和谐流畅、实验现象的生动有趣,都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实验现象的生动有趣上下工夫,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如用试管试验,要选择大一些的试管,以使全班学生都看得清,还可以拿着实验仪器走到教室后面,让后排的学生看清,如装置较复杂,可以组织后排学生到前面来观察;需要观察颜色的实验,可以采取适当措施,使观察更清楚。如对碘化银颜色的对比观察,可以在试管后面衬一张白纸,使观察更准确。

2.教给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效果

学生一般都喜欢化学实验,觉得实验热闹好玩,但是,他们往往不会观察实验现象,导致事倍功半,达不到观察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必须:(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避免观察的盲目性,防止对实验现象的察而不准,见而不实,从而影响观察效果。如观察镁带燃烧的实验,应指导学生观察变化前后不同的物质,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防止学生被耀眼的光所迷惑,从而观察不到最本质的东西。(2)指导学生全面、有重点地观察。观察时,既能抓住显而易见的现象,又能觉察稍纵即逝,不易被人注意的细微变化,把握实验的本质现象。如在进行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时,可以指导学生在对整个实验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全面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化学反应等现象,而对反应物本质特征的现象需做重点观察。(3)指导学生做对比观察,使容易混淆和不很明显的实验现象,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如“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的实验为什么石蕊试液变红,可设计对比实验:A.石蕊试液+醋酸;B.石蕊试液+稀盐酸;C.石蕊试液+水;D.CO2+水。通过对比实验认识了CO2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二、以活动促成化学学习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

1.学生动脑与动手活动相结合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化学教学亦是如此,有些知识点,教师讲解,演示多次,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做,体验一下,即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这样的理解透彻,记忆牢固。为此,教师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生的实验与演示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与动脑思考。例如,在讲授“金属与盐反应”,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步骤与实验现象后,可引导学生思考“钠与硫酸铜溶液、钠与氯化铁溶液能否置换出金属单质?”然后做这一设疑实验。当出现了与其思考所得不同的结果,且颜色效果明显的现象时,学生大为惊疑,激发出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迫切需要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此时再讲授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与现代高科技、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界限,采取有效措施把校内外、课内外、国内外的各种有用的化学资源整合起来,加强同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等活动,邀请相关人员就现实性的化学问题进行讲座、座谈,利用社会大课堂的优势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乡土实际进行教学

每个学生对生养他的家乡在许多方面相当熟悉。因此,利用学生所在的当地环境开展化学活动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的情感。例如,在讲“自然界中的水”结合“保护洛阳江,善待红树林”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调查、研究,了解水对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性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周围事物的密切联系中学习并提出问题,提出探究问题的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化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胡振开.教育心理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化工企业安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企业预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