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DA的综述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关于PDA的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八段锦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3、风力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研究综述

4、中药联合自体血清治疗干眼症的应用进展

5、近五年国内乡村旅游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6、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文献综述

7、基于CNKI数据库的近视相关中医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8、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临床资料的探讨

9、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的meta分析

10、激光针灸在骨科的临床进展

11、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12、独活寄生汤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Meta分析

13、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综述

14、VSD联合植皮对比传统打包植皮治疗体表大面积皮肤缺损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15、影响农林类科技期刊论文索引频次的因素探析

16、基于可视化方法的教育信息化评估元研究

17、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8、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19、旅游宣传片的说服效应

20、提高中药系统综述/Meta分析质量的建议

21、三维与二维微型接骨板固定在下颌骨骨折治疗的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

22、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疗效评估的荟萃分析

23、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4、刮痧法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

25、基于Logistic回归的数据分类问题研究

26、环境与资源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7、语篇分析介入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显示出的优势

28、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公平感和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

29、因子分析法的评价与综述

30、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

31、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概念及综述研究

32、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33、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

34、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35、变点问题在生存分析中的应用综述

36、浅谈图书馆工具书及图书分类

37、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CBL与LBL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38、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h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9、数据挖掘经典分类聚类算法的研究综述

40、活血消癥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41、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Meta分析

42、股票价格预测方法综述

43、复方托吡卡胺与阿托品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的Meta分析

44、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45、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46、基于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探讨

47、实证会计论文写作“十诫”

48、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影响因素研究

49、1993—2014年《应用生态学报》十大高被引论文分析

关于PDA的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国内近十年化学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3、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教育:经验和启示

4、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我国中学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6、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进展

7、道路养护管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研究

8、2007—2017年我国学习分析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9、新课改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10、关于出版学学科性质的思考

11、新型教学软件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12、“学—研—导”项目式校本教研模式及其实施

13、学科馆员利用学科博客构建高校科研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14、深度学习教育应用研究综述

15、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师教育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索

16、从大数据到计算教育学:概念、动因和出路

17、化学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18、政治思想史学科的政治学属性论析

19、“高分子材料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的回顾与前瞻

21、面向不同专业如何进行“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22、美国《国家高等教育技术规划》解读与启示

23、高中化学与大学有机化学的衔接教学研究

24、多样性教学模式与综合大学人才培养

25、循证决策在高校学科规划中的应用

26、浅析当前我国地质教育学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27、化学教学评价原则及方法运用刍议

28、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中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建立

29、浅谈学习进阶视域下的实验教学

30、内蒙古赤峰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31、教育技术生态观:目的、定位及意义

32、浅谈环保意识与化学教学的关系

33、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34、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

35、个性化学习中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36、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的技术促进学习研究进展(1):基本认识、研究设计与初步成果

37、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38、“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39、对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反思

40、建党百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的探索历程、核心议题与未来展望

41、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演进特征及比较研究

42、基于网络计量学的《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

43、体育学何以不能升为学科门类

44、学术论文撰写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与实施

45、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四十年:现状与走向

46、强基固本 构建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47、基于CiteSpace的教育游戏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48、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初探

49、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关于PDA的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基于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实践性教学微观模式研究

3、纳米TiO光催化剂改性与制备的研究进展

4、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5、海底管道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用海探讨

6、水体生态浮岛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7、基于CDIO的宁波大学岩土工程 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8、基于环境污染治理的生态修复与实践路径

9、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颜雄

10、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1、“固体废弃物处理”考试方法改革探讨

1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1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4、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制备及其对甲基橙的降解应用

15、在本科生院的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与本科学士学位的关系

16、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

17、建筑工人的工作压力、应对行为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

18、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9、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食品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研究与探索

20、±800kV特高压换流站噪声控制分析

21、农村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

22、《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3、基于OBE理念的环境类《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4、海绵城市在市政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究[1]

25、农林高校设计类专业特色发展研究

26、基于“三生空间”的生态隔离带研究进展

27、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污染治理技术

28、不忘初心,一位科学家的水、气情缘

29、城市水环境的修复与综合治理

30、论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及应用

31、“PFBP”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在北京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32、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33、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提质增效

34、地方农科院校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5、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小班化教学模式

36、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

37、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综述

38、反餐饮浪费与粮食安全之关联

39、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

40、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治理研究

41、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42、空空导弹挂飞寿命延寿方法应用研究

43、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新思路

44、始终聚焦学术志趣:大学与中学深度合作育人模式探索

45、浅谈岩泉水电站对岩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及保护建议

46、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定位与实践

47、我国城市棕地治理现状及对策

48、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协同机制及其顶层设计

49、金属化膜电容器可靠寿命预估方法

关于PDA的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营销现状出现问题完善

一. 我国保险现状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9家,兼业代理机构14.4万家,营销员279万人。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7274.66亿元,同比增长10.8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4.78%。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663.32亿元,同比增长21.78%。

一、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9家,比上季度末增加36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883家,保险经纪公司365家,保险公估公司281家,分别占74.46%、14.43%和11.11%。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达到69.66亿元,同比增长6.76%;总资产达到100.79亿元,同比增长18.86%。

(二)业务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02.35亿元,同比增加15.00%;占全国保费收入4.69%,比去年同期上升0.28个百分点。

(三)经营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共实现经营收入61.69亿元,同比增长25.80%。实现盈利3.10亿元。

保险代理公司实现佣金收入31.19亿元,同比增长30.61%。

二、保险营销员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三季度,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2793866人,比上季度末增加了86329人。

(二)业务情况

截至2009年三季度,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保费收入3554.45亿元,同比增长33.52%,占总保费收入的41.43%。

(三)经营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业务收入443.33亿元,同比增长26.32%。

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我国内地之后,我国保险营销制度迅速发展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保险营销员作为连接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桥梁,对沟通保险供求 拓展保险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保险销售 特别是寿险销售的主力军 。

而且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努力,不管是在规模还是规范化方面,我国保险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营销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 保险营销模式也是如此 。

二.问题

(一)宏观方面的问题

1、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

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很快,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数保险开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保险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已经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区,无论产寿险市场都只有3-5家公司经营业务,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模式,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甚至还是属于双头垄断市场模式,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头垄断型模式,在保险市场中仅有的少数几家公司即保险寡头瓜分垄断了绝大部分保险业务。

2004年我国实际经营寿险、产险业务的公司分别为28家、26家,但是,寿、产险市场保费收入超过市场份额5%的公司分别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

2.. 保险市场区分不明确。

赵 宇在《我国保险营销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中说道, 我国保险公司, 虽然也对市场进行了细分,但还很不充分。在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不仅城乡不分,连收入高低也不分,实行撒网式推销,加之少数销售人员的误导,以致顾客对保险产品底细不明,当资本市场低迷,产品回报达不到预期标准时,就会导致许多客户上访投诉。

3.税法漏洞造成双重税收。

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代理人需缴纳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代理人和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适用于民法规范,代理人可作为纳税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代理人征收营业税可以说是合理的。但在实务中,他们接受保险公司员工化的管理,看似代理人实非代理,对他们征收营业税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对代理人征收营业税。这样的双重税收对代理人不尽合理。

4.保险体制中的约束——激励漏洞造成服务质量下降。

孙巧慧 在《我国保险营销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中解释为,“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之间是松散的委托代理关系,前者对后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结果由保险人承担。于是,代理人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会违反最大诚信原则,对公司隐瞒投保人的风险,甚至帮助投保人传递虚假信息。而保险公司只能通过增员情况、 出勤率、 保费收入等量化指标来考核代理人。为了达标,代理人想方设法拉客户,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而我国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采用“佣金制” ,根据代理人的营销业绩支付佣金和奖金。以保费为基础的激励,客观性强、 易于操作,但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存在片面性,可能引起代理人的短期行为和道德

风险,使客户满意度、 业务续保率下降,而投诉率、退保率上升。同时,代理人不享受公司的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代理人缺乏安全感、 归属感和忠诚度。

(二)微观方面的问题

1.代理人素质较低,人员流失严重。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多为待业人员, 下岗人员, 这些人专业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人员职业道德有待提高。保险公司粗放经营,不断拓展市场,需要大量代理人。而保险产品销售相对专业,导致代理人自然淘汰率高,人员流失严重。代理人供不应求,保险公司就会降低招聘标准,一些完全不懂保险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广增员、 高脱落、 低素质、 低产能、 广增员的恶性循环使业内人员流动频繁、 人力成本虚增,大量孤儿保单随之产生。同时,代理人上岗后看重营销技巧的学习,忽视保险理论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参加的培训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状态。

2 . 营销观念落后。代理人应该站在客户的角度、 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客户需求与保险公司产品之间的匹配。而目前,我国代理人大多处于推销状态。代理人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大力向客户推销公司热销产品或佣金比例高的产品,很少考虑客户的真实需求。这样很难实现保险产品供需的完美匹配,客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从长远看,保险公司也无法最大程度实现其经济效益。

3.保险营销员的角色定位不准及法律地位的边缘化 我国保险业实行以个人保险代理人为主的营销员体系,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的关系是委托与代理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 这种模糊不清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劳动关系并存的体制,容易造成代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流动率高等问题,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 追根溯源——中国保险业问题存在原因

1.中国当下社会文化背景和市场营销的冲突。

在中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代理人要想取得陌生人的信任, 将保单成功销售出去是很难的, 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西方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诚信经营理念与高流失率的冲突 。

在保险交易中,投保人购买的是一种无形的商品,其给付或赔付往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有时是若干年之后才能实现,因此保险人要想把自己的产品卖给投保人,必须树立一种诚信经营的理念,与保户建立起稳固的相互信任关系。但是在现实中,代理人的高流失率与诚信经营理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导致了诸如为短期利益“误导客户”、代理人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代理人流失后“孤儿保单”等问题。

3.理想的中介模式与现实状态的冲突

按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经营的原则, 保险公司专注于产品的设计和发生保单约定事项后的给付和赔偿。作为保险公司利益代表的保险代理公司和作为被保险人利益代表的经纪公司则专注于保险产品的销售,这似乎是能给双方以及消费者都带来最大利益的最理想的制度安排。然而,效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并不相符,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理想中介模式与现实状态冲突的背后是专业保险中介公司面临的三类问题:(1)市场定位不清,职能交叉,社会及保险公司对其认可度低。目前在大部分保险公司中销售部门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能机构, 导致专业的保险代理和经纪公司的核心职能与保险公司交叉,并且这些“专业”的中介机构其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往往并不高, 难以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 客户往往更愿意通过保险公司数量众多、遍布各行各业的营销员或直接去保险公

司购买。(2)目前的代理公司和经纪公司尚没有与保险公司形成成熟的合作模式与和谐的合作关系,双方短期行为严重。大多数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仍然停留在“交单—付费”的简单销售层面。而保险经纪公司的问题则在于普遍忽视个人和家庭保险业务,而在企业客户的狭窄领域内恶性竞争。一些公司的发展主要靠“关系”和“背景”,作为专业中介,不但没有降低保险的交易成本, 反而增加了交易环节,导致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保险公司联手打压当地中介公司的现象。(3)保险条款统

一、费率管制也减弱了保险专业中介的功能,挤压了其利润空间。保险经纪公司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其能够帮助客户与保险公司谈判,为其争取最为有利的条款和最低的费率, 但在现有的条款和费率刚性的条件下,就很难发挥保险专业中介的功能。

4.全行业的保费冲动和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行业特性的冲突。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 要求在开展业务时仔细甄别业务的好坏, 剔除高风险的业务,以求得业务平稳健康地发展。但是,若干年来,保险业自上而下存在着一种“保费冲动”,究其原因,自下而上的逻辑推理是:代理人为什么会为了追求保费不惜误导甚至欺骗客户? 原因是保险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保费而给代理人设计了一套制度, 包括按代理人拉到保费的比例给代理人提取佣金,拉的保费越多,佣金越多,代理人的收益完全决定于佣金, 缺乏对代理人技术能力和诚信等方面的考核和奖励; 保险公司给代理人设定了一定期限内的最低销售额,完不成,给以惩罚,甚至“开除”;有的保险公司为了保费,搞人海战术,给代理人设定了增员的最低限额, 也就是招募新的代理人数量的最低限额,完不成,同样也会受到惩罚, 这样的增员方式就使代理人队伍更加鱼龙混杂。保险公司的保费冲动的源泉之一是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业绩考核和管理评价,同时,若保险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缺陷, 比如国有保险公司的所有者缺位, 加之以行政任免机制取代职业保险经理人市场, 保险公司管理层不必对若干年后支付的保险金和消费者的权益负责, 而保费规模又至关监管部门对其的评价和地位升迁,只重保费数量、不顾保险质量的“保费论英雄”局面就能形成,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四 . 借鉴比较,完善策略

郭金龙和王进在《中国经济周刊》中分析道,欧美保险公司的发展之所以完善主要由于他们侧重于设计产品、做品牌、做研发、做投资、做服务,他们不会有很多分支公司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产品的销售都是通过经纪公司和代理公司来销售,经纪公司和代理公司会把销售市场细分,形成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完备的法律制约,这样误导就很少。并且虽然欧美市场保险公司众多,政府对保险产品也没有类似的专利保护,但是这样倒反而激发各公司研发自己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因为其他保险公司“搭便车”就不开发新产品,应该是保险公司战略中为重规模轻研发找出的借口。

所以,在借鉴西方模式和结合本国国情,中国的保险公司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法律体制,建设完善社会诚信体系。

建立保险营销员诚信体系。维护诚信要靠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因而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改善信用秩序,惩戒失信行为。其次,要确立诚信体系的征信制度,完善信息批露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市场信息的传递机制。再次,要建立和实行客户对营销员的道德评估制度,逐步改善个人收入只与销售业绩挂钩的习惯做法,从“只重数量”向“数量和质

量并重”转变。

2.代理转雇佣。

李勇杰在《对保险营销队伍转轨成专属保险代理公司的思考》介绍,“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代理制”的弊端,开始尝试新的营销制度,但是巨大的转型成本和工作强度是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和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将所有保险营销员纳入公司的员工编制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沉重的负担,把现有的营销员管理模式完全抛弃也是非理性的。”所以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对新录用的营销员先签定代理合同,经培训和实践,将一部分高素质、业绩优秀的代理人转为公司员工,为营销员提供成长的渠道。

3.在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上,可考虑改变代理人佣金的支付模式,并增加代理人违规操作的机会成本。

孙巧慧认为从现实情况看,保险公司首期业务佣金较高、续期佣金逐年递减的佣金提取机制虽然有利于积极调动代理人拓展新业务,但极大地诱发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诱使了代理人违规操作的急功近利行为。如果适当降低首期佣金支付率,改变佣金支付结构,加长佣金支付期,可促使代理人为获得长期的佣金利益而注重在业务质量上的努力。另外,尽快建立代理转雇佣通道,对那些服务年限长、对公司贡献大且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代理人给予转为公司雇员的待遇,从而增加代理人违规操作的机会成本。

4. 转变保险服务内容,增加保险产品品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质量、服务手段、服务水平已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后保险市场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三者中,服务竞争将占重要位置。因此,保险业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形象,已是当务之急。并且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产品品种单一,顾客的选择面狭窄,应将保险产品向多元化发展。

五. 展望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的激烈化程度加深以及被保险人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保险公司应当认清当前形势,找到自己的不足,借鉴国外一些知名保险公司的营销方式及成功经验和发展渠道,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我国保险营销水平。未来几年我国的保险营销战略应实现由大众型个人营销渠道模式向精英制的个人营销渠道的发展,加快建设完善信用体制。在中国保险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不足中突破新思路,才能更好的完善中国保险业的道路,使其更加稳固的成长,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保险公司自己的路来。

参考资料

1.《 2009年三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中国保监会网站

2. 孙祁祥,郑伟等.《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曹红欣《我国保险营销制度改革探讨》公共管理

4赵 宇 《我国保险营销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市场营销

5.雷冬嫦,周云.《我国保险整合市场营销现状和战略选择[J].》北方经贸, 2004,(05).

6..刘洪喜.《现代保险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5,(04).

7.阎求实《浅谈我国保险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

8.王海忠,赵平.《 中资保险公司顾客服务质量实证研究[J].》 保险研究,2005,

(8).

9.郭明春.《关系营销———未来营销的主旋律[J]》.理论探索,2004,(4)

10.胡洪亮.《 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05,(9).

11.李求安 《我国保险业营销策略的创新发展》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7 ).

12.姜华. 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J ]. 保险研究, 2004, 3

13. 孙巧慧 《我国保险营销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市场营销

14..张红霞. 保险营销学[M ]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5.李勇杰. 对保险营销队伍转轨成专属保险代理公司的思考[ J ].

武汉金融, 2005, (3) .

16..Kenneth J. Mei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 The case of Insuran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88.

.17...Banks McDowell.《 De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Greenwood Press, Inc, 1989.

关于PDA的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农村金融排斥相关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技术化发展以及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村金融排斥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以及农村金融排斥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区域、市场原因等不同的维度对农村金融排斥问题进行研究。

王修华、傅勇、贺小金等 (2013) 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我国2011年我国8个省份29个县区1547户农户的受金融排斥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相较于东部地区的排斥程度更甚, 且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呈现出“信贷>储蓄”的发展趋势, 主要是由于农户自身的还贷能力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谭燕芝、陈彬、田龙鹏等 (2014) 为了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国中部6省农村金融排斥现象的发生, 通过对2010年我国中部667个县区的农村金融排斥数据进行回归方程的分解分析, 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当地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程度, 而且随着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有效的减轻当地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3]。粟芳、方蕾 (2016) 基于互联网金融、银行金融业务以及保险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运用;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对我国1000份农村金融排斥的相关数据对银行、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三个主要研究对象, 基于市场角度, 从供给排斥、自我排斥和无需求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农村不同金融机构类型金融排斥程度[4]。张康松、王梦婷、米运生 (2017) 为了研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正规机构对农村贫困经济主体和农户遭遇金融排斥的原因, 基于借贷双向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对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农户-银行”之间应当基于公共信息服务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服务贫困农户的能力[5]。黄红光、白彩全、易行 (2018)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对当地农业发展科技投入和研发之间的关系, 构建了金融排斥、科技投入与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三个指标体系, 选取2000-2014年15年期间我国30个省份的农村金融和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排斥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农业技术研发投入的影响进一步的阻碍农村整体发展[6]。……

由此可见, 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是不同的, 而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的资产状况以及金融机构与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是否对称等一系列的因素都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排斥程度。

二、互联网金融中的金融排斥相关研究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经济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等需求, 金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其自身的产品服务结构, 发展呈现出许多新兴的形式, 尤其是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金融借助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井喷, 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钱娜、占丽 (2016) 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助推金融普惠中发挥的作用, 基于金融伦理和金融排斥的视角, 针对当前金融服务不平等问题所导致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化现象, 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金融排斥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当充分的发挥公平、包容的普惠性特点, 促进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深入融合[7]。王倩、王广轩 (2017) 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环节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程度, 选取信贷排斥和价格排斥两个指标对小微企业以及年轻无职业男性的约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虽然为我国较多的经济主体提供相关的融资和信贷支持, 尤其是对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做出了极大的支持, 解决了其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但是, 对于另一个经济主体年轻无职业的男性而言, 互联网金融基于其还贷能力, 对其的网络信贷需求具有一定的信贷、价格排斥[8]。

何婧、田雅群、刘甜等 (2017) 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缓解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问题, 利用最大似然法 (MLE) 估计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 农户基本年龄, 所在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以及受教育程度都对互联网金融排斥产生巨大影响, 且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互联网支付的排斥程度[9]。李鹏、吴宏芳 (2017) 基于传统金融机构对在校大学生的评估排斥、营销排斥等现象所导致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排斥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凭借金融科技手段有利的完善了征信体系, 有效的拓展了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 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生信贷金融排斥问题也更加的严重, 需要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在保障大学生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减轻和避免金融排斥[10]。

三、小结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知, 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经济主体自身经济状况以及信息是否对称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的。因此, 经济新形势下金融市场的发展应当基于不断完善自身监管体系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之上, 以公平、效率以及包容等为指导促进我国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 缓解当前金融排斥现象。

摘要: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借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 不可否认金融排斥现象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等区域仍然存在且越来越严重, 如何有效的缓解金融排斥现象, 通过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以及传统金融三者之间的融合促进中小微企业、农户以及其他经济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 本文对金融排斥的相关文献内容进行了梳理, 以期对金融排斥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排斥,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排斥

参考文献

[1] Leyshon A, French S, Signoretta P.Financial exclusion and the geography of bank and building society branch closure in Britain[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8, 33 (4) :447-465.

[2] 王修华, 傅勇, 贺小金, 谭开通.中国农户受金融排斥状况研究--基于我国8省29县1547户农户的调研数据[J].金融研究, 2013 (07) :139-152.

[3] 谭燕芝, 陈彬, 田龙鹏, 黄向阳.什么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农村金融排斥难题--基于2010年中部六省667县 (区) 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 2014 (01) :25-37.

[4] 粟芳, 方蕾.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供给不足还是需求不足?--银行、保险和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 2016 (09) :70-83.

[5] 张康松, 王梦婷, 米运生.金融公共服务与农村信贷市场“使命漂移”的政策纠偏--基于门槛效应的理论与证据[J].南方经济, 2017 (04) :19-34.

[6] 黄红光, 白彩全, 易行.金融排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 2018, 34 (09) :67-78.

[7] 钱娜, 占丽.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思考--基于金融伦理视角[J].金融经济, 2016 (16) :75-77.

[8] 王倩, 王广轩.中国互联网金融中的金融排斥[J].当代财经, 2017 (10) :58-67.

[9] 何婧, 田雅群, 刘甜, 李庆海.互联网金融离农户有多远--欠发达地区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及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 2017, 38 (11) :70-84.

关于PDA的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上一篇:绘本课程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毕业生成对抗网络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