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范文

2024-03-26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1篇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效最直接的衡量标准便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普及率以及惠农贷款的发放现状

(一) 银行网点数量

截至2017年末, 所统计农村地区拥有县级行政区2194个, 乡级行政区3.8万个, 村级行政区54.68万个, 农村地区人口数量9.1亿人。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12.67万个。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9个, 县均银行网点57.75个, 乡均银行网点3.98个, 村均银行网点0.23个。这些指标相比2016年末均略有增加。但是就数据来看, 金融机构村级覆盖率仅仅才超过50%。有限的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在广大的农村中, 营业网点的密度相当小, 在发展一般农村地区, 往往相隔很远才有一个或是几个与金融相关的服务网点。并且网点分布不甚合理, 以湖南省邵阳市敏州路为例, 一条路上光建设银行网点就有三个, 还同时存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这也出现了当地人口中“敏州路上银行比厕所还要多”的现象。而其他街道的商业银行网点相对较少, 居民所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便捷程度和效率相对较差。

(二) 惠农贷款总额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小微企业信贷、惠农信贷呈现供求两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2015年全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46万亿元, 同比增长15.5%, 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 增速分别比同期大、惠农贷款增速高6.1个和4.8个百分点, 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9个百分点;2015年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19.44万亿元, 同比增长12.4%。农业的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而在普惠金融进入农村后, 惠农贷款总额数目十分巨大, 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本较高

众所周知,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但即便是国家财政支出一直在像农村倾斜, 农村金融依然有着超过3万亿的资款缺口, 但是由于农村金融的特殊性以及征信体系的不足和缺乏可靠抵押物, 使得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较高, 并且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基本上是小额流动, 数量大但是质量相对较差, 收益空间较小。中国农业人口的分布复杂程度和服务难度远超常人想象, 地广人稀、信息采集需要大量人力、时间成本非常巨大, 很难产生金融效益, 还有部分群体固有的小农意识, 消极对待信息采集, 提供虚假信息农民征信数据不完整、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风险可控性较差。

此外, 除了体制上需要支出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成本, 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硬件基础设施, 中国一共拥有3.8万个乡级行政区, 如果要四大行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网点, 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是难以想象的。并且, 就算是所有的乡镇均实现了银行网点的覆盖, 也并不是所有人就都能够享受到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例如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州一个叫阿土列尔的小村落, 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坳中。当地村民走向外面世界要借助17条218步藤梯, 徒手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这里因此也被称为“悬崖村”。且不说出行受限, 享受最普通的金融服务都是奢望, 想查账或是取钱, 往返就要花上5、6个小时。因此, 虽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十分迅速, 经济状况也在逐步改善, 但仍存在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本较高的问题。

(二) 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监管

在农村等偏远地区, 由于本身金融供给就不足, 所以金融监管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金融监管力度弱、风险未知, 资金不敢投向农村;相对地, 金融供给匮乏, 金融监管也找不到立足点。两者相互影响, 形成了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监管失灵的现状。

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金融机构是支持三农服务的主要力量, 而其中尤以农信社影响最为深远。在部分农村地区, 它甚至是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农信社在乡镇上都有覆盖, 农民习惯把钱都放进信用社, 和农村、农民有关的政策福利, 也都交给农信社在做。长期以来, 农信社已经根植于农村社会的熟人圈子, 深得农民信任反而让一些违法人员钻了空子, 借名贷款、冒名贷款案件频发。国有商业银行由总行统一领导, 下设分支机构, 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不同, 省农信社之下, 各级农信社都是分管的独立法人系统。基层网点只有四五个人,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 违规事件时有发生暴露了农信社体制机制的漏洞。虽然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动使广大农民和小微企业受益, 但由于农村金融监管失效这一突出问题, 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 参与并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是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受参与发展普惠金融的意识和动力不足。尽管近年来村镇银行发展较快, 但总体来看存在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实力较弱等问题, 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分布广泛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 反而使得许多不法分子假借金融机构的名义混入农村金融市场, 进行非法集资甚至金融诈骗, 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并且由于相对可靠的抵押物缺乏, 导致其农业生产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纳入金融机构评估体系, 由于技术原因和农村人口的配合程度不足导致农村地区征信数据覆盖不足, 金融风险可控性差, 降低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三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 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创新能力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扎实做好普惠金融服务。一是依托安徽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二是以支持产业扶贫为核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为重点, 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三是大力推广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抵质押贷款,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二) 加大普惠金融宣传教育力度

建立健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发展长效机制, 拓宽宣传教育渠道, 多层面、广角度地深入开展金融基础知识宣传普及教育,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 培养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 强化金融维权和风险防控, 使群众敢用、会用、善用普惠金融产品。

(三) 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基础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凤台、寿县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并适时推广到市区城郊、涉农地区, 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二是积极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 不断扩大和完善惠农金融服务室的建设, 巩固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

四、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水平, 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金融服务水平低的等一系列问题, 只有高度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创新能力, 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而普惠金融的充分发展正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有效推动力。农民理财观念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严重影响了普惠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全面普及金融知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服务水平, 成为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了普惠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之后, 提出了普惠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其中可能的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王晓峰.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基于农村家庭金融需求视角[J].金融发展评论, 2017 (9) .

[2] 巨丽丽.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调查——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金融, 2015 (12) .

[3] 彭向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 王青.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6] 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4) .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2篇

1.1 从收支情况看存在借贷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中央政府政策对“三农”的支持, 近年来农村地区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水平也在逐渐增加, 收入与支出发生变化, 必然引起借贷需求的变化。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在2013-2015年的人均收支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近年来一直差距较小, 如果出现紧急事件需要资金, 便产生借贷需求。农村的借贷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小额贷款的需求方面。例如, 兰庆高等多位学者对山东地区农村进行连续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山东农村地区农户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在2015年为42.8%, 比2012年的15.66%增长了27.12%。农村地区表现出来对小额贷款强烈的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1.2 从收入情况看存在金融服务需求

由图1可以看出, 近些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而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户对资金的用途也会发生改变。凯恩斯提出, 人们持有资金有三种动机, 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若手中持有资金超出这三种动机的部分必然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运用。因此, 随着农户收入的不断增加及金融知识的普及, 人们不再局限于把资金存入银行, 更不局限于只是通过银行存取款和汇款, 而是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 如理财产品、教育基金、人身保险、养老保险等。

1.3 农民存在融资需求

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是农民越来越远离土地, 国家劳动保障部课题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 预计2030年, 我国将会有1亿人的土地由于城镇化发展而被征收。另外, 农民外出务工拥有了一定的资金, 同时农民在务工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技术并拥有了对市场的洞察力。当这些农民回到家乡, 由于其土地被征收, 本来就有创业想法的他们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创业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创业过程和中必然需要资金作为支持, 会产生融资需求。

2 农村普惠金融供给分析

2.1 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增多

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已从过去的农村信用社这个唯一的金融机构发展为现在的多个金融机构, 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及其从业人数在逐年增加。主要的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服务报告2014》。

我国政府为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缺乏问题, 2009年初, 政府以微支付类为主导, 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缺乏地区进行金融机构建设, 当时我国农村地区缺乏1249个金融机构, 缺乏金融服务708个。随着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截止到2014年年底, 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8791家, 比2013年增加12.14%, 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数比2013年增加56.3%。截至2014年底, 金融机构网点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

2.2 农户贷款覆盖面逐渐扩大

近年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出现可观的持续增长现象, 到2015年12月31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1.61万亿元, 比2014年增加2.23万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20%。同时, 与2014年的增长速度相比低了1.2%, 且少增加2251亿元。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中有6.15万亿元的农户贷款余额和3.51万亿元的农业贷款余额, 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7823亿元, 增速为14.8%, 比2010年相比增长了36%;农户贷款余额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1897亿元, 增速为5.2%, 比2010年的2.3亿万元增加了52.61%, 年均增长率为10.52%。各项存贷款数据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3 农村普惠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分析

3.1 农村居民的贷款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图2结合表2数据, 可知我国农村贷款余额非常低, 农户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在2010年为5.4%, 2015年为6.5%;农业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在2010年为4.8%, 2015年为3.7%。图2显示,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农户贷款余额及农业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都低与全国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 并且与全国贷款余额的差距越来越大。

3.2 农村地区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的匮乏, 这些地区的金融机构缺少必要的金融人才来创新适合农村地区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外, 县域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分行由于其自主权受限, 只能根据总行的统一规定对农村地区给予金融产品服务, 不能因地制宜地提供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产品服务。因此, 农村地区对符合自身发展的多样化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的不到满足。

3.3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未能满足农户的需要

在已成功建立并运营成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 除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外, 其他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大都设置在县城地区, 如村镇银行、小的贷款公司、贷款公司的经营网点都不在农村地区, 因此, 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部分新型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及做大做强企业, 其市场定位出现改变, 呈现金融服务偏离“三农”、远离农民和农村的态势, 使得部分地区, 特别是偏远乡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4 农业保险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农村地区对保险的需求日益旺盛, 虽然现在不再是靠天吃饭的时代, 但农业发展与天气、气候、水土仍有很大的关系, 且是不可控制的。因此, 为维持农村地区农户的生活水平, 农业更加需要进行保险。2015年底, 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74.7亿元, 参保农户约2.3亿户次, 提供风险保障近2万亿元, 但与我国67万亿元的农业生产总值相比, 其保险水平还是很低。同时, 截止到2015年底, 我国保险业承保农作物增加到18种, 但与我国拥有200多种的农作物相比, 农作物保险范围过小。

摘要:我国政府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发展战略以来,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基于此, 分析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供给与需求以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进而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需求,供给

参考文献

[1] Hermes N, Lensink R, Meesters A.Outreach and Efficienc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 (6) :938-948.

[2] Shashank Bansal.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in Achieving Financial Inclusion in Rural India[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 11 (14) :472-480.

[3] 李明贤, 叶慧敏.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比较研究[J].农业业经济问题, 2012 (9) :46-51, 113.

[4] 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4) :32-45.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3篇

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 也称包容性金融, 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 以可负担的成本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有需求的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其重点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 如农民、中小企业、城乡贫困群体。我国于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发展战略, 列入“十三五”计划,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政府与社会各个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开展合作, 力求将普惠金融深入农村地区,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在国内, 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 可以说发展与推广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金融指基于网络技术水平下, 将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相结合, 加强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熟悉度, 然后开始逐渐使用和适应新模式与新型金融业务, 比如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服务的业务与渠道。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有开放性、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等。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使得互联网金融得以迅速崛起, 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创新, 如推出微金融、移动支付、P2P网贷等, 同时也为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广发展带来了新的途径选择。

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于持续大力推广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时期。2016年, 国务院正式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 》, 表明了普惠金融在我国金融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都强调了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

通过近些年的重点发展和各方努力, 国内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末, 农村地区网点数量12.61万个, 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个, 县均银行网点55.99个, 乡均银行网点3.93个, 村均银行网点0.24个;另一方面, 银行结算账户开户数量稳步增长, 银行卡数量持续增长但增幅放缓。值得一提的是, 数据显示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占绝对优势:2017年, 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网络支付业务共计1417.82亿笔, 金额达45万亿元;其中, 互联网支付122.73亿笔, 金额2.1万亿元, 单笔均额171.11元;移动支付1295.09亿笔, 金额42.9万亿元, 单笔均额331.25元。然而, 鉴于中国地广人多, 区域间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金融体系僵化等方面的原因, 真正全面实现农村普惠金融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 存在的问题

(1) 对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前期投入成本比较高。普惠金融的目标是成为能使大众都受益的金融服务, 然而农村普惠金融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前期投入成本过高问题, 例如服务网点的建设成本高。目前农民进城的现象愈发严重, 导致城市人口集中, 密度高, 而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虽然土地资源很充裕但人口稀少, 是农村的金融服务问题愈发突出的一大因素。一些营业网点业务类型单一、经济规模较小、经营效益很差, 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 传统金融机构会打算在农村地区设置比较少的营业网点, 然而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存取款的便捷度与了解度。更不用说那些偏远地区以及中低收入的农民, 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就更大了, 这样就不能充分体现普惠金融致力于服务所有人的初衷, 甚至将阻碍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推广。

(2) 市场信息不对称, 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不足。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缺乏经济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基础知识薄弱。尤其一些偏远地区多为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 他们对金融服务的含义及获取金融服务渠道知之甚少, 从而在让农村居民接受金融知识、学习操作金融工具上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另外,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不对等, 市场信息不对称。由于缺少制度的制约, 信息来源的不畅通, 致使农民无法精确掌握农村金融状况与供需情况,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增加监督的成本, 农民就不能享受同等的金融服务, 这有悖于普惠金融的本意。

(3) 信用环境差, 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村信用环境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民对金融知识不了解, 容易让不法分子钻空子;二是乡镇部门对普惠金融不够重视, 没有加强引导农民的信用意识, 如邻里之间的借贷缺少契约意识, 这种非规范化的行为已经根深蒂固, 从而也会加大金融机构有效打击、惩处故意拖欠债务行为的难度。进一步, 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信用环境差也易让农民辛苦赚来的资产打水漂。而且, 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热情也会大大降低, 特别在发放贷款方面。

(4) 金融产品种类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缺少创新。首先, 农村传统金融机构往往以营业网点为媒介金融金融服务, 提供的金融产品多是以城市金融产品为标准的复制品, POS机等现代设备的缺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普及率在各地区不一致, 导致居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再者, 传统金融产品缺少农村特点、缺乏创新。在农村这样的大环境中, 发展与农业相关的金融新产品刻不容缓, 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及挑战分析

(一) 优势

其一, 节约金融成本, 提高运作效率。普惠金融是想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所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它强调包容性与覆盖广, 这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原则相矛盾。而互联网金融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比如, 它可以减少线下金融人员的数量以及设备的投入支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经营成本, 线上操作便捷、迅速的优点又可以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尽管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农村的普及率仍有待加强, 但根据数据统计, 近几年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发展速度较快、占比高, 居民的使用率与满意度较高, 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从而可以验证依托互联网金融推广普惠金融是具有可行性的。

其二, 产品差异化, 服务个性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 许多金融新产品应运而生。然而, 相较于城市金融产品发展的一帆风顺, 农村金融市场还有待发展, 便可以结合互联网+金融技术为居民打造适合他们的各种新型产品, 加速金融产品的创新, 提供便捷的服务, 让优质金融服务能真正惠及到所有客户。

(二) 挑战

其一, 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 因此改善农村普及率较低的窘境是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首要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1.0%,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5.4%, 二者相比, 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另外, 不同地区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也存在明显差异。

其二, 互联网行业不规范, 网络安全存在威胁。对使用金融产品的每一位用户来说, 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然而当前互联网行业缺乏规范性, 金融机构良莠不齐产生不安感。

其三, 居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缺乏互联网金融知识。对农村居民来说, 传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无法轻易发生改变与根除。另外, 政府与乡镇单位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不够, 使得居民们仍无法摒弃旧思想, 甚至抗拒学习互联网知识, 更不用说尝试接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产品与服务。

四、借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探索

(一) 建立鼓励引导机制, 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首先, 应当鼓励包容传统机构互联网化, “触网”丰富新的业务板块, 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特殊群体等普惠金融薄弱群体与领域。

其次, 要发挥政策引导。当互联网企业加强跨领域合作时, 政府应当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度支持, 比如通过补贴、补息等政策措施, 完善并落实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相关税收扶持政策。鼓励并扩大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面, 让其深入到农村的低端人群当中。

(二)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村居民认知水平

除了政策引导, 让普惠金融在农村普及率得到提高的另一措施是政府支持并鼓励居民学习互联网知识, 更应该给他们提供能够学习知识的机构与渠道, 让居民能进一步了解何为互联网及其好处, 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他们踊跃尝试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 从而打破互联网技术在农村普及率过低的局面, 使普惠金融在农村得到积极推广与落实。

(三) 加强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监管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与传统监管仍然存在不同之处, 一些非法分子以互联网准入门槛低为空子, 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非法融资活动。对此, 监管机构应当提高互联网企业的准入门槛。在明确主要监管对象的同时, 还应当强化行业自律, 自觉遵守本行业的规范、规章制度, 建议内部制定相关自律制度, 各部门相互协调、合作, 做好分内之事。同时, 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与合作, 制定并出台相应的网络金融监管政策, 明确金融业务的边界, 营造安全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打消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偏见, 提升其信任感与参与感。

(四)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

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手续烦琐, 农村理财无路、融资无门, 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品缺少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互联网技术的更迭, 应当带动农村的发展。例如, 积极开发惠及“三农”的金融产品——众筹、P2P网贷等。另外, 还可根据农村地域、经济发展程度或习俗的不同, 在市场推出具有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在完善线下金融产品的同时, 更应当重视开发线上金融产品, 使线上线下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居民。同时, 金融机构还可以推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三农”专项金融债等创新型金融服务。只有丰富金融产品、实现金融产品创新, 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让每一位农民都能找到适合他们的金融服务产品, 才能有效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 增加服务的网点,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尽管我国目前已进入互联网时代, 但是我国农村的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依旧处于低下状态, 并且个别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较少或分布不均衡。据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网点的投入建设、优化布局, 以及做好完善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比如, 在村里的小商铺等场所增设ATM机, 便捷农民们的存取款, 或者通过BOT等合作模式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另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支付, 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同时, 可以进一步发挥重要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里的关键作用, 鼓励传统金融机构改变旧模式, 主动顺应时代与科技发展, 改变服务方式, 扩大服务范围, 更好地服务于居民。

综上所述, 构建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体系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而借助互联网+模式, 确实可以创造出适合农村市场的金融新产品与服务。同时, 还应该坚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构建监管体系, 让互联网金融能够真正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让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金融的普惠。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水到渠成, 同时又为打破发展推广农村普惠金融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基于此, 本文将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 根据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分析和总结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

参考文献

[1] 宣宇.补齐普惠金融教育短板[J].金融市场研究, 2017 (9) .

[2] 邢成.十九大蓝图构筑信托业发展普惠模式[J].当代金融家, 2017.

[3] 立心.欢呼“新社区工厂贷”[J].安康日报, 2018-07-26

[4] 王海梅.互联网时代下的普惠金融与长尾理论[J].青海金融, 2017 (11) .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4篇

1.1 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概念, 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其基本含义是: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强调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完善市场机制, 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基本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 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 让每个人都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才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 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普惠金融是一种创新, 为让每个人都获得金融服务, 应在金融体系内进行制度、机构和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三是普惠金融是一种责任, 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 如中低收入者、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当然, 普惠金融是以较低的价格而不是免费提供金融服务, 是以较低的门槛将那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人纳入金融服务体系之内,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资金的转移, 而是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实惠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1.2 普惠金融的目标

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提出普惠金融的总体目标, 即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 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 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具体目标如下:

一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要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 村村有服务, 乡镇一级基本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全覆盖, 巩固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 提高利用效率, 推动行政村一级实现更多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二是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大幅改善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农民、创业大中专学生、残疾劳动者等初始创业者的金融支持, 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提高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覆盖率, 力争使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

三是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有效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申贷获得率和贷款满意度。提高小微企业、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明显降低金融服务投诉率。

2 福建省内农商银行在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些做法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为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福建省内各家农商银行进行先行先试。

2.1 机制建设方面

作为福建农信的一部分, 省内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小法人、大系统”的优势, 不断创新推广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不断在普惠金融机制、体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 取得了卓有成效进展。省内农商银行依托福建农信联社研究制定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7—2020年行动计划》, 全面实施支农支小“十百千万”工程、金融扶贫“1550”工程、绿色金融“1357”工程和助力民生“863”工程等四大重点工程。并牵头与福建农林大学达成战略合作, 成立福建普惠金融研究院, 对普惠金融发展积极进行探索、凝练、总结;同时积极响应扶贫扶绿政策, 出台了“十三五”金融扶贫工作规划, 提出了金融精准扶贫“123456”的工作思路, 实施金融扶贫“1550”工程, 出台打造绿色银行、助推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实施绿色信贷“1357”工程, 用金融服务为企业铺就绿色发展之路。省内农商银行还积极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不断下沉服务重心, 升级农村金融服务便民点, 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三农”、社区等提供针对性、精准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

2.2 服务创新方面

一是积极拓展三农小微融资路。福建省各家农商银行通过“增户扩面”工程、建档立卡工程、信用村工程, 极大地缩短融资链条, 提高融资效率。通过推广“建档、评级、授信”三同步服务模式, 客户经理手持PAD等移动终端, 走进田间地头、街区社区、工业园区, 广泛收集农户、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和金融服务需求, 实现客户信息的电子化、系统化管理。同时还推出了“整村批发、集中授信”服务模式, 对“信用户”和“信用村、信用镇”辖内农户实施“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提高、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 将个人信用与集体信用、个人道德与集体督促紧密结合, 在广大农户中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 极大地优化了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队伍建设。以厦门农商银行为例, 推出“双百工程”, 通过选派优秀支行行长和经验丰富员工赴厦门各区镇 (街道) 、村 (社区) 和企业挂职或担任金融助理, 推动基层金融工作者真正融入农村, 解决老百姓的金融难题。同时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满足偏远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 将挂职基层金融助理与村 (社区) 金融服务点信息咨询员相结合, 形成共建机制, 密切与村委会及村民联系, 合理打造优质金融服务体系, 为村民量身打造金融产品。

三是创新平台营销模式。以南安农商银行为例, 通过推出全国首家农村金融“微店”——大众营销平台“好相机拍报”, 不只行内员工, 普通百姓也能通过该微信平台注册成为“营销专员”。营销专员不仅具有营销银行金融产品的权限, 还享有获得营销业绩奖励的权利。通过将微信平台和业务发展结合起来, 迎合社会发展潮流, 不断壮大营销专员队伍, 让“口口相传”的口碑是宣传遍布城乡的每个角落, 实现普惠金融的广覆盖。四是创新“电商+普惠金融”模式。以南安农商银行为例, 通过在社区银行打造福建农信系统首个“实物造型+二维码惠购”的农产品线下销售专区, 村民不仅可以办理金融业务, 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购买各乡镇生鲜果蔬等。同时以微信平台为载体, 搭建农产品“线上+线下”推广渠道, 将农业合作社的名优特产搬上线上销售平台, 为城镇居民提供绿色农产品的同时, 帮助合作社农产品开辟了新销路, 释放“1+1>2”的效应。

2.3 产品创新方面

福建省各家农商行创新推出一系列普惠产品, 不断提高服务匹配度和多样性。首先, 围绕资金需求“短、频、急”问题, 推出具有“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特点的普惠金融卡, 成为老百姓的“家庭备用金”“创业备用金”, 受到客户的欢迎。其次, 围绕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 依托我省各地区“山、海、地、房”资源优势, 创新推出林权、海域使用权、船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农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同时, 为解决小微企业“过桥”资金筹措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全省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 对生产经营正常、贷款不逾期、不欠息的客户, 积极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

2.4 绿色信贷方面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福建省发展绿色金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福建省内农商银行把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行”战略的深化落实, 在传统绿色信贷和新型融资产品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聚焦民生林业、绿色农业、海水健康养殖、生态旅游、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节能减排、水土治理七大重点, 构建绿色金融多元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体系, 打造现代化“绿色银行”。

一是创新传统绿色信贷产品。整合传统绿色信贷产品优势, 推出“福林贷”“绿荫计划”“光伏贷”“助创贷”“助保贷”等产品, 解决环保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核心企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农户”等信贷融资模式, 将金融服务的发力点从单个环节转向整个绿色产业链, 发展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模式, 有效解决初创企业信用等级不高和抵质押担保不足难题, 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 有效带动绿色产业的推广。三是创新绿色金融合作方式。引进“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公司”合作业务, 共同建立客户筛选、推荐、引导、扶持等信贷支持平台, 实现多渠道投入绿色环保企业。如漳州农商银行通过与漳州市瑞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 为经营情况良好、无抵押物的环保企业提供增信融资业务, 促进资金融通, 特别是解决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通过政府的“小资金”, 撬动企业的“大发展”。

2.5 助力民生方面

一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各家农商行从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帮扶三个方面入手, 始终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如漳州农商银行, 通过量身打造“担保金·扶贫贷”“惠农宝·扶贫贷”“万通宝·扶贫贷”3款专项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等5种金融扶贫服务模式, 主动对接贫困地区、贫困群体, 因地制宜支持发展种养业、传统手工业等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带动扶贫。

二是大力推广民生贷款。以漳州农商银行为例, 通过与共青团委、妇联、人社局等政府部门合作, 先后推出青年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民生贷款, 用于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 并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或贴息等方式有效满足创业融资需求, 减轻创业融资成本。

三是减费让利。在服务收费上, 福建各农商银行不断取消各类收费项目, 减免费用。如对承办的城乡居民保业务、城乡低保代发等业务, 免收开户费、小额账户管理费、领取手续费等费用。在贷款定价方面, 对讲信用的农户、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贫困户等加大利率优惠力度。

2.6 教育宣传方面

以漳州农商银行为例, 在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指导支持下, 在农村地区网点设立普惠金融学校和普惠金融工作站, 在普惠金融学校里设置了普惠金融学堂、图书馆、电子银行体验区、便民服务区等四个功能体验区。通过定期组织授课, 为辖区百姓开展金融知识培训、金融产品展示, 帮助群众熟悉农商行各项业务办理流程, 切实提高使用金融工具的能力, 提高公众对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同时通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等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 不断增强广大城乡居民风险识别、自我保护意识和运用金融杠杆创业致富的能力。

3 福建省内农商银行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工作瓶颈

3.1 机制建设方面

福建省内各家农商银行以省联社为业务指导, 地方独立的法人运行机制, 因地区差异, 发展程度不一, 部分农商行在机制建设方面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规划以及核心竞争力, 依旧走粗放型经营的传统老路子, 业务发展增速乏力。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在金融机构同质化竞争态势日趋白热化的形势下, 只有在支农支小战略定位的前提下, 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 坚持错位发展, 破除同质化竞争的困局, 以差异化发展战略推进转型发展,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服务创新方面

近年来, 福建省农商银行因地制宜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 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 有效满足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需求。但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的推进和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生根, 农村经济不断呈现出经营产业化、生产科技化、运作组织化、生活城镇化, 农村金融需求的规模、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不仅更加旺盛且日益多元化、差异化。对此, 农商银行传统的存、贷、汇“老三样”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多元的金融需求。围绕市场潜在的客户和多元化需求, 主动加快策略创新和进行营销调整, 通过市场细分不断扩大目标客户群, 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及匹配力度, 更加注重消费金融、零售金融、定制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是农商银行当务之急。

3.3 科技创新方面

当前以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网络P2P信贷、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一个新金融行业, 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选择。但农商银行小法人体制决定了其信息系统建设和金融电子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在互联网与金融快速融合的时代, 农商银行面临的困难与冲击较为突出。

3.4 信用体系建设方面

近年来福建省金融部门在农村开展了一系列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建设活动, 对农户等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 推动了农村信用环境改善。但是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 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等重要的信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风险缓释和分担机制仍然较为缺乏。而且因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受惠群体的金融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 基层金融服务提供者业务素质不强、工作理念和手段不新等客观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普惠金融产品服务的普及推广应用。

4 今后农商银行做好农村普惠金融工作的思路及建议

4.1 完善长效机制建设

建议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落地生根。福建农信联社研究制定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7—2020年行动计划》, 作为农商银行应认真贯彻执行, 全面实施支农支小“十百千万”工程、金融扶贫“1550”工程、绿色金融“1357”工程和助力民生“863”工程等四大重点工程。同时各农商银行还应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的重视程度, 加强普惠金融顶层设计, 因地制宜制定出台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和模式。

4.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对农商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政策优惠。如可以通过完善地方财政资金扶持办法, 确定适当的财政贴息比例, 对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给予适当的财政贴息。同时, 建议加大财政资金的转移力度, 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4.3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信用体制和机制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征信体系, 将被正规金融忽视的低收入群体的信息纳入征信系统, 尽快建立标准统一的农村信用体系, 并实现信息共享, 以便小额信贷机构查询贷款客户信息, 从而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缺失的问题, 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加强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建立健全农户经济、信用档案, 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风险;开发操作风险量化管理系统, 分析、识别并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管理。三是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 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新型金融工具和产品的推广, 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等自助设备推广。

4.4 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

互联网与金融已经深度融合,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农商银行应顺应“互联网+”趋势, 从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 重视客户体验和大数据开发, 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力量, 实现经营理念、业务流程、产品创新、数据分析、风险防控等领域的全面调整和深度转型, 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 逐渐从粗放的重型经营模式向内涵集约的轻型发展模式转变, 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农商银行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践行普惠金融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基于对省内农商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经验进行总结, 剖析存在的问题, 探究有效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农商银行,农村普惠金融,建议

参考文献

[1] 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 2013 (18) .

[2] 焦瑾璞, 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5篇

1. 普惠金融的缘起。金融的本质职能在于服务 实体经济,金融通过对资源的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 优化配置,提高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社 会经济发展,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对于盈利能 力强、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其交易成本低,违约风险 小,易于受到银行的青睐,该类客户主要集中于经济 发达的城镇地区,金融资源的供给自然会向这些区域 集聚;而那些缺乏有效抵押物、违约风险高的客户则 易于被银行拒绝,从而失去平等受益金融服务所带来 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这类人群主要为分布于偏远地 区的贫困农民,若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必然导致农村资 金非农化,造成这些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和普 遍的金融排斥。

20世纪早期的实践主要是以“小额信贷”和“微 型金融”服务的方式来开展,并且更多的是以慈善性 质或无偿捐助方式来实现对贫困群体的资助,注重援 助的社会福利性而忽视了其盈利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结果导致大量的小额信贷机构因为资金的枯竭而倒 闭。同时世界许多国家还出现了所谓的援助性贫困 陷阱,援助性信贷善意的初衷并未能结出改善贫困的 丰硕果实。于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认为这种不计成本的援助性金融并不是解决

低收人者贷款难的最佳途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帮 助穷人的首要前提是其可持续发展,一旦失去该前提 援助的意义有限,也就是金融机构在帮助穷人的同时 应注重其盈利性,两者都不能偏废。于是,“普惠金融” 这种包容性的金融服务理念应运而生。

普惠金融的内涵。普惠金融,译自英文“In-clusive Finance",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在宣传国 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其基本含义为:能够以可负担 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 务(姜丽明等,2014)。普惠金融提倡为全社会成员提 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强调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水平和 财务可持续性,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平等性。金融作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经济要 素,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社会个体对金融资源的占有 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改善经济 状况的可能性,因此,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应通过 设计一套正义的制度来保障,这关乎整个社会公平的 实现气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金融资源的配置倾向于 富有者,那些有融资需求却缺乏足够抵押的低收入者 不能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结果必然会加剧贫富分化。 针对这种不平等情况,普惠金融提倡为所有社会成员 提供金融服务,而不受身份或经济条件的制约. 盈利性。普惠金融开始注重通过降低交易成 本和控制信贷风险等手段提高业务的盈利性,因为适 当的盈利水平是普惠金融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盈 利性的合理追求并不违背普惠金融的初衷,反倒是对 盈利性的刻意忽视会不利于普惠金融作用的发挥,因 此,注重盈利性乃普惠金融对扶贫理论认识深化和发 展结果。

全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经营活动的多 样性和劳动力跨部门、跨区域的流动等原因,传统单 一的信贷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低收人群体的金融服务 要求,低收人群体对金融产品提出了多元化需求,全 面性既包括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供给的多元样性,还 体现为金融服务机构的多层次性。

公平性。“公平”的本质含义就是权利平等(单 美娇、邓戎,2014),“人人生而平等” ®,《世界人权宣 言》第一条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 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 神对待”®。公平性应体现在享有社会各种权利、资源 和机会等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平等地获取金融服务 供给,平等地享有改善经济条件的机会。但是现实的 境况离这种公平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金融资源配置 的区域性差异明显,金融资源配置主要集中于经济发 达地区,落后地区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金 融排斥较为普遍,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又进一步加 剧了落后地区的贫困。尤努斯在《穷人的银行家》中 提到:“穷人如此贫穷,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或懒惰” ,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不能帮助他们扩展 他们的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穷 人的贷款需要”,尤努斯更是感叹:“当银行将被认为 是没有信贷价值的穷人拒之门外时,经济学家们为什 么会保持沉默呢?……正是因为这种缄默和漠然,银 行得以在施行金融隔离政策的同时逃避处罚。但凡 经济学家们能认识到贷款所具有的强大社会经济能 量’他们或许也能认识到,贷款确应作为一种人权加 以促进”®。可见,获得公平的金融服务权利,不仅体 现为资金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普 惠金融交易成本与信用违约风险。市场经济归根到 底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乃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 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之一。诚信虽然作为一种非正式 的金融伦理制度,但是其对法律等正式制度作用的发 挥起着不可或缺的互补和促进作用,因为法律等正式 制度不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其所不及之处得靠诚信 等非正式制度来弥补。正如科斯所言即使在最发 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 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习惯、伦理等非正 式规则来约束”®目前,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由中国 人民银行主导,其权威性自不待言,但问题在于:该征 信系统在建立之初就存在重大缺陷,主要体现为信用 数据采集样本存在局限性,征信数据采集范围过于狭 窄,其代表性愈发不足,不能全面反映自然人和法人 的真实信用情况;而导致该问题的根源在于央行征信 系统建立之初,没有把涵盖愈加丰富信用记录的互联 网信用大数据纳入其征信数据采集来源。随着电子 商务一日千里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用记录会更加 全面和详细,而线下记录则会愈发零散和稀少。基于 以上原因,完善现行的征信体系应借助互联网的信用 大数据;同时可以借鉴西方经验,发展市场导向的征 信体系建设,鼓励阿里、腾讯等有着信息优势的互联 网公司加人征信建设市场;此外,还应提高征信数据 的共享程度,降低信用数据的使用成本,最终实现降 低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的目标。

重塑现代金融伦理,重视金融的价值属性。大 部分金融学家坚持“金融学是一门仅依赖于可视事实 的客观科学,它不作任何关于伦理价值的判断”®金 融学的这种“价值中立”原则,导致在金融领域出现各 种道德风险,“没有了人性的一面,经济学就像石头一 样又干又硬”®,尤努斯在《穷人的银行家》中如此感 叹。丁瑞莲则在其著作《现代金融的伦理维度》中指出 “金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6篇

一、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014年互联网金融将业务领域拓宽到农村地区。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 阿里巴巴和京东率先在农村地区开始了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战略目标瞄准农村市场, 不仅使农业经济达到更好更快发展, 而且也拓宽自身的业务渠道, 增加了盈利来源。对于当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农村电子商务兴起

近年来, 电商平台的发展迅速, 而一些经营电子商务的企业利用拥有的互联网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诸如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阿里巴巴集团, 集团通过对农村地区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 凭借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 结合农民的自身需求, 不断推出下沉业务加强客户黏性, 从而为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提供精准科学的服务。

(二) P2P平台对接农业供应链

在电商平台将发展战略对准农村之后, P2P平台也看中了农村地区的潜在市场需求进军农村市场。对于“三农“金融市场, P2P的服务领域较广, 服务对象多样化, 提供包括质押贷款、抵押贷款等一系列贷款服务。P2P网贷平台凭借技术优势, 可吸引城市剩余资金流入农村, 未来有望成为解决“三农”领域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出路。

(三) 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农村金融“转型

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 在利率市场化和监管创新的情况下, 推进传统经营模式转型、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已是大势所趋。一些传统的金融行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传统的金融服务向互联网靠拢, 使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实现有机结合, 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 为农户提供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条件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农村互联网及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1.0%,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5.4%。,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镇地区的一半, 由此可见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建设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在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 金融基础设施缺乏的情况较为显著。据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 在我国平均每个乡镇金融网点的数量仅为2.13个, 其中每个网点服务的人数近2万。再加上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支付工具缺乏大力度的推广, 使得现有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农户的多样性需求。

(二) 农民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当前导致农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缺乏对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匮乏, 对金融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大部分农户对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于缺乏了解因此存在抵触心理。相对于新型产品, 农民更愿意选择传统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活动, 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应用普及。

(三)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供小于求

当前针对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正在不断增加, 但却仍然无法满足农户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四大国有银行撤并部分分支机构, 在进行撤并时, 国有银行将位于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作为重点, 由此导致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缺失。据中国农村金融协会调查显示, 有30.4%的农户存在贷款需求, 而仅有14.2%的农户取得了贷款。此外农村金融产品种类的缺乏也令农户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互联网金融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对策

(一) 扩大农村互联网覆盖率, 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完善农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可以应给予农民一定政策扶持, 为了降低农户接入互联网的成本, 政府需要对农户进行补贴;此外, 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减轻农民的排斥心理。而中国人民银行也应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更多的经营网点以改善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 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 培养金融意识

各机构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 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办与金融知识相关的电节目, 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而针对不同农户的不同需求, 金融机构还可以派专人去农户家中进行上门讲授金融知识。还可以建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培训基地, 让农民参与金融活动, 熟悉使用互联网办理金融业务, 亲自体验普惠金融可以为其带来的收益。

(三) 开发针对“三农”的特色金融产品

针对农村普惠金融供需失衡的现象, 相关金融机构应该开发面向农户的特色金融活动, 以满足农户需求层次的多样化。例如互联网金融机构应掌握农民的消费习惯, 结合其实际情况, 提供诸如小额贷款、理财、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还可以将原有金融产品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减少农民从事经营活动带来的风险。

(四) 营造金融普惠性政策环境

政府应给予互联网金融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给予其合法地位, 对非法集资进行准确定位, 建立严密完整的监管体系以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 法律界限必须明确。此外应明确何企业进入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标准, 保证市场公开透明, 鼓励各金融企业自由竞争, 以此让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存在发展的企业都是有实力有信誉的综合企业。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对普惠金融地开展工作。随着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农村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 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并指出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体系发展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

参考文献

[1] 刘颖.浅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J].中外企业家, 2017 (28) .

[2] 彭向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6.

上一篇: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范文下一篇:大连理工大学报告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