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

2023-09-16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有效方法与措施,切实优化城镇化与财政金融支持的协同发展成效,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论文首先介绍了财政金融支持下的城镇化的基本内容,分析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建设现状,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完善现有金融体系、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提出了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协同创新的有效策略。

【關键词】城镇化;财政金融;机制创新;效率

1 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辟出了崭新发展局面,对财政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必须宏观审视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协同创新问题,精准把握二者核心要义,综合施策,切实优化城镇化发展整体效果。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2 财政金融支持下的城镇化简述

城镇化发展是现代工业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统筹整合各项经济发展要素的重要路径,是社会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载体。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现代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财政金融支持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方法过程优化、协同发展效益评价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实现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协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引导,在财政金融支持体制建设及城镇化发展领域取得了为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尽管如此,受主客观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财政金融支持依旧存在诸多方面的短板与不足,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城乡规划、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社会公共资源要素配置相对失衡[1]。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协同创新问题,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3 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建设现状分析

3.1 城镇化发展中的财政金融需求

现代城镇化发展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而是要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主要发展方向,促进“人”在就业、生活、公共服务方面的合理流动,这对现代城镇化中的财政金融产生了极为突出的迫切需求。在需求主体方面,政府部门、中小型企业、社会群体等均对财政金融产生了特定需求,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为例,其前期投资量大,不可控因素较多,产生了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等,同时,需要完善可靠的信贷服务予以协同跟进。

3.2 城镇化发展中的财政金融供给

在现代城镇化发展中,财政金融供给的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上述不同类型的财政金融供给主体在供给模式、供给方法、利益协同、服务效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产生的服务效益也千差万别,需根据城镇化发展实际择优选择。在金融信贷供给方面,城镇化发展需要打造稳定的闲置资金供给项目,畅通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关联渠道,实现闲置资金的优化配置[2]。

3.3 城镇化发展中的财政金融供需不平衡

纵观当前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机制现状,普遍存在着供需不平衡、二者协同发展效益低下等共性问题,阻碍着财政金融服务效能的优化提升,不利于现代城镇化建设取得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上述供需不平衡问题,不仅表现在供需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供需结构上的不平衡,而且还表现在供给服务效率低下、财政金融支持的相关业务流程烦琐复杂等方面。

4 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协同创新的有效策略

4.1 完善现有财政金融体系,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从当前区域性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健全财政金融体系,从整体角度对财政金融要素进行分类统计、统筹布局,为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提供必要的体系化保障与依据[3]。同时,应从体制化的高度将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各参与方的职责权限、任务目标、方法过程、控制措施等固定下来,使所有协同发展方案策略的制定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高度整合财政金融资源的同时,实现城镇化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4.2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强化风险预警

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引入现代风险控制理念,将财政金融风险管理纳入机制协同创新发展整体目标体系之中,立足于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优化财政金融支持风险管理策略。在当前城镇化发展条件下,应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机构,与其他类型社会资本结合起来,根据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将财政金融支持资金投入风险投资机构,对参与城镇化发展的参与各方进行投资,既可实现财政金融盈利,也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参与各方和风投机构获得更好收益[4]。

4.3 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丰富协同创新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协同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相关人员在服务工具与方法选择上具备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协同创新发展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因此,应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财政金融协同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涉及财政金融服务的各项要素与环节进行统筹整合,以直观化、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要以现代信息化服务平台为载体,密切财政金融供需各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络,在特定范围内对特定数据信息进行互联互通互享,在财政金融协同体制内实现数据信息的精准传递。

4.4 实施科学绩效评价与考核

根据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的客观实际需求,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选择绩效评价项目与内容,设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为不同绩效评价参数赋予不同考核权重,以全面客观体现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协同发展的阶段性成效[5]。在绩效评价与考核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主观意志的干扰,确保绩效评价与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可靠性,并形成相应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数据分析报告,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价值化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受思维观念、方法过程、效益评价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协同创新进程中依旧存在诸多方面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阻碍着城镇化发展效果的优化提升。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城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协同方法原理与基本规律,为提高财政金融支持运行体系的服务效能奠定基础,为促进现代城镇化發展进程迈向更高层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雪萍,方勇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1):135-136.

【2】叶娅芬,王丽媛.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金融发展二维属性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9(07):201-202.

【3】谢文宝,徐璋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来自甘肃省的经验数据[J].中国农村金融(下旬刊),2019(06):159-161.

【4】张俊东,付正娇.中国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22):272.

【5】赵明月,夏静咏,李子玉,等.浅谈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15-116.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由于中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当前所存在的经费紧张、层次偏低、师资薄弱、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使其服务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从加强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构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补偿机制以及打造职业教育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而为人口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城镇化;职业教育;西部地区

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还能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人力资本支撑,特别是在中国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更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的生产和生活。长期以来,在中国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其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区域发展差距、城乡教育失衡都非常明显,同时城镇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两栖化”、“兼业性”、“空心化”等人口城镇化问题相比东部地区也更为突出。在当前土地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如何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推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制度性障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确保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①,但该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七山二水一分田”就是西南绝大多数省份的真实写照,而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极大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任务十分艰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截至2011年末,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乡村人口数总计约为20650万人,占到全国乡村人口总数65656万人的31.5%,其中西南地区乡村人口数量最多的为四川,达到4683万人,同期城镇化率仅为41.83%;西北地区乡村人口数量最多的是陕西,约为1973万人,同期城镇化率为47.30%。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51.27%的只有重庆和内蒙古两地,分别为55.02%与56.62%;城镇化率不到40%的却有4个,分别为西藏(22.71%)、贵州(34.96%)、云南(36.80%)以及甘肃(37.15%)[1]。如何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已经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二、职业教育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协同推进才能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但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人口城镇化不仅在速度上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并且在效果上也不容乐观。目前,中国大量由农村进入城镇的劳动力通常不会选择在城镇永久定居,最终还是会回到农村,所以这部分群体的“进城”行为仅能被视为人口在乡-城间的“流动”,而不能被定义为彻底的乡-城“转移”。上述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仍然停留在粗放式转移阶段,部分转移劳动力缺乏从事技术性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因此他们在城镇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议价权和选择面必然受到极大限制。

农村人口实现由第一产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进行生产部门的转换和职业的变更,其基本前提就是他们必须具备与城镇生产要素相适应的生产技能,否则转移的质量与稳定性将受到极大影响。而职业教育历来都被认为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且具有“普适性广、灵活性大、实践性强、需求面宽”等特点,在中国城乡二元教育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善的背景下,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既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方式,也是确保他们能够在城镇立足的重要手段。因此,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转移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影响着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与城镇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差异巨大,导致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依然严重。这种不均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相对充裕,客观上能够支撑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规模投入,而且该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较多,民营企业发展也较好,经济活跃度高,职业院校与企业具有互惠共赢的坚实基础,职业教育与产业能够实现深度耦合,使得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更为紧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容易积累优质的社会资源;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较为落后,当地政府的财政实力远不及东部地区,而且当地大中型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并不尽如人意,从而无法保证职业教育所依赖的校企合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3]。因此,东、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不论是在资金投入、办学资源、发展环境,还是在师资力量、学生人数以及就业去向上的差异都非常明显②。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着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与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二)价值观念偏于保守,影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相比,在社会价值认同、教育经费投入以及学生就业择业等诸多方面仍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尤其是在西部地区,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使得注重经验性知识传授、强化技术技能训练又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职业教育长期被排斥于“主流教育”之外,同时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还面临筹资能力不强、教学手段滞后、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正逐渐陷入到“社会偏见歧视→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水平滑坡→学生就业不畅→发展空间受限→社会偏见歧视”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和办学水平不能得到切实提升,大量不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农村低龄青少年进入城镇,则必然会加大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风险,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使得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无法形成

近年来,缺乏完善的针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激励与补偿机制已经成为阻碍该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巨大落差,加上户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已经使人口的自由流动成为现实,这就使得中国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大批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与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成之后往往并不在西部地区服务,而是进入到劳动者报酬更高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从而直接降低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人力资本的这种溢出必将造成西部地区在教育投入与收益上的非对称性,同时却为东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4]。如果中国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持续的高投入长期无法获取相应的收益或补偿,当人才的大面积外流使教育投资不能及时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源与要素,并由此陷入到“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时,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5]。再者,由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仍然以生产工艺与技术含量均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接受系统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与经过企业短期专门培训的劳动力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这导致西部地区的企业长久以来都缺乏投资当地职业教育的足够动力。

四、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对口帮扶以及跨区域合作办学

加强东、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跨区域合作既能满足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双向需要”,又有利于促进东、西部职业教育优势资源的“双边互补”③,从而为实现东、西部职业教育的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6]。到2011年末,中国东、西部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生源数量累计已突破40余万人次,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今后仍然需要从三个方面继续推进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跨区域合作:第一,强化政府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合作框架,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协调发展,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应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合作办学的内容及形式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吻合;第二,创建一批跨区域性的国家级大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东部地区行业、学校与企业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在此过程中还必须探索东部企业对西部职业院校投资的利益兼容与成本补偿机制,由此带动广西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三,明确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行为准则与行动框架,建立高效的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管理机制与服务体系,加强在招生就业、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并以此为基础继续扩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构建职业教育投入的区域成本补偿机制

为避免教育溢出降低西部地区对区域内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意愿,使西部地区走出职业教育投资的“低回报陷阱”,中央政府有必要构建针对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投入补偿机制。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确立中央政府在补偿中的主体地位[7],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西部地方政府也应努力提升当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本地区就业率,特别是为高级技能人才的本地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还可尝试将来自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到东部流入地的职教体系中去[8],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东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降低学生在专业选择与未来就业上的风险,又有利于缓解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生均办学经费不足和生师比过高等问题,进而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三)加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能力建设

当前,中国整个社会乃至学生个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因此,构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办学吸引力,从而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预期收益就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与人口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必要前提。首先,切实解决好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与重心定位问题。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停留在专科层次,这不但使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为此,创建属于职业教育系列的“应用型本科”,同时在具有雄厚办学实力的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试点,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型硕士甚至博士,就成为畅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推动职普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助、补、免”,使其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能够维持在较低水平。再次,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与扶持力度,改变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学轻技”思想,同时采取立法手段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与普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晋升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使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未来发展预期。此外,还需从扩大职校毕业生就业扶持的覆盖范围、积极推进社区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为人口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陈凤桂,张虹鸥,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53-58.

[3]常彦.西部职业教育因何落后[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68-70.

[4]谢童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义务教育区域外部性及补偿——基于人力资本溢出视角[J].教育科学,2010(4):37-40.

[5]李忠斌.完善教育补偿机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02(09).

[6]刘爱东,陈旭,等.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发展策略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55-57.

[7]张锦华.教育溢出、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外部性视角下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08(7):21-25.

[8]兰玲,王世斌.流入地农民工补偿教育:意义、重心与路径[J].农业经济,2010(1):60-62.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Urbanization Strategy

——Taking West China as the Example

DU Rui-yun1,An Shu-wei2

(1.Guangxi Banking School,Nanning Guangxi 530007;

2.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Key words urbaniz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western region

收稿日期:2013-05-24

作者简介:杜睿云(1985- ),男,河南镇平人,广西银行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城镇化建设;安树伟(1969- ),男,山西沁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城市发展战略。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A类重点课题《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010A50),主持人:杜睿云。

①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广西、内蒙古、重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1%。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发展的物质基础,产业间对资源的恶性竞争会愈发凸显。水资源作为重要的投入要素,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水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搜集了2004~2014年10个河域一级分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在截面与时间序列上对水资源流转与城镇化进程水平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城镇化;水资源流转;面板数据;优化配置

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属地原本单一的农耕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经济体制的转型与资源的再分配,实现市场的多样性扩张与推动新型产业的规模性发展,带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有利于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时代主题。

水资源涉及到全产业链的各个方面,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口流转,从而作用于城镇化进程。2002~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35%的速度发展,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4.1%,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其背后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总量与用水结构与规划势必发生重大变化,两者的内在逻辑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文献综述

关于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流转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Allan(1999)[1]、Zoebl(2006)[2]对正处于高速城镇化发展的所在国的水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利用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Merret(1997)[3]将城镇化发展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需求快速增长阶段、需求滞留阶段与需求负增长阶段。Meinzen-Dick等(2002)[4]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应集中在城镇水资源供给量的增加、产业部门间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城镇节水三个方面。Boberg(2005)[5]的研究表明,人均水资源消耗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进程速率,人口聚集效应会加强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毛战坡(2014)[6]论证了水资源管理与规划的重要地位,建议完善水资源全过程管理,以区域水资源为着眼点,形成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治理的解决方案。

学者们也从实证角度对水资源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许广森等(1989)[7]分析了我国超过300个城镇的水资源供需情况;陈永奇(1997)[8]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城市的水资源供需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进而对相关城市的城镇化程度与缺水程度做出了全方位的深入评价;鲍超等(2006)[9]基于河西走廊区域的面板数据对其水资源需求总量与城镇化水平做了实证研究,认为河西走廊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需求总量呈正相关,且每年的递增速率不断提升;都沁军等(2009)[10]对河北省城镇化率与水资源利用情况做了量化分析,认为城镇水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分配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发展;张晓晓等(2015)[11]对宁夏2000~2012年的城镇化率、水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做了动态演化分析,结论显示:农业用水总量仍居高,但总体比重在不断下降,工业与生活用水总体比重随着城镇化进程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

但相关研究多针对单一区域的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我国10个河域一级分区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用水结构与城镇化进程的关联性及其内在影响机理,从而为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提供依据。

2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流转配置的关联假设

2.1假设1: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胁迫性影响

通过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集聚效应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是城镇化的核心目的。在城镇化进程初期,城镇供水基础设施和管理与调度水资源的水平较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产业规模与城镇规模的扩大,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于水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表1),因而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

2.2假设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城镇化进程呈现阶段性影响

2.2.1水资源利用对城镇化进程的支撑作用工业是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产业,从制造、加工到冷却、洗涤,水资源作为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直接或间接参与工业过程。工业化过程会带来产业大规模兴起、人口集聚和产业结构多元化,进而对城镇化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

2.2.2水资源利用对城镇化进程的制约作用在城镇化进程发展速率无限逼近甚至超过区域本身的水资源荷载后,城镇水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与生活用水的需求,会对城镇化进程起到制约作用,这些制约因素会体现在城镇经济、生活、生产等诸多方面。另外,城镇自然生态系统也面临着排水和水污染等相关衍生问题。此时,水资源的稀缺性就会随之凸显出来,相对于城镇整体经济系统和生活系统日益旺盛的需求,两者的矛盾会不断加剧,从而对城镇化进程的深化产生制约作用。

3水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3.1指标、数据及模型的选择

3.1.1指标的选择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与水资源需求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的两个部门是农业和工业。为简化计量过程,使结果更具准确性,本文主要考察水资源在上述两大产业间流转调配的变化对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Urbtion(自变量):城镇化率。按照各省、市、自治区所属一级河域分区的城镇化系数的加权平均所得的各一级河域的城镇化系数。

Watl(因变量):水资源流转率[12]。各一级河域分区城镇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比值,用于反应工农产业间水资源利用情况,以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方向。

3.1.2数据的来源与处理《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水资源公报》中以各省市为统计单位的水资源相关数据缺损较为严重,但按河域一级分区的统计较为完整,因此选取10个河域一级分区为研究对象(表3)。但这样会出现河域分区的城镇化率无法找到相关统计数据,因此,本文按照各省、市、自治区所属的分区城镇化率,按面积的加权平均计算,得出10个一级分区的城镇化率(Urbtion)。样本区间为2004~2014年。

3.1.3实证模型的选择标准

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兼有截面数据模型与时间序列模型的特征,既能反映某个时间节点各特征数据的规律,也能描述单个个体特征在时间区域上的变化规律。由于水资源流转与城镇化进程的数据样本较少,为凸显数据的拟合度,采取面板数据较为合适。

3.1.4统计量描述表2显示,样本个体的Urbtion的差异性较大,最小值39.76%,最大值52.64%。这符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较为迅猛,但区域间差异性较大的现状。

样本个体的Watl的差异也较大,最小值为0.024,最大值为0.813。这说明我国各区域间产业类别与产业规模差别较大,水资源利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可以看出,除了辽河区、东南诸区、珠江区的水资源流转系数(Watl)与城镇化率(Urbtion)呈现负相关性(β′i的变动值与截距项的和为负值),其余河域分区均呈现出正相关性。总体来看,水资源从农业部门流转至工业部门是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但局部区域也会呈现相反的发展逻辑。松花江区、长江区、西南诸区、西北诸区、黄河区、海河区与淮河区的水资源流转拉动效率较为显著;而像珠江区这样本身经济结构中工业化进程步伐较快地区水资源的非农转化却带来相反的副作用。由模型拟合结果举例,长江工业部门从农业部门水资源每流转1%,则该区域的城镇化系数上升2.986%;珠江区工业部门从农业部门水资源每流转1%,该区域的城镇化系数下降0.612%。由此可见,水资源利用对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在截面上依照区域不同而在工农业部门中产生不同效果。

3.2.2时间序列估计以10个河域分区在第n年的全部观测值为一组序列进行估计,假定时间序列上的结构参数只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Urbtion与Watl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其效应模型为公式3。选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回归结果如表4。

从表4中可得,R2为0.914427,调整后的R2=0.913337,表明水资源在工农业部门之间的流转率与城镇化水平存在高度相关性。另外,β′t代表在时间序列上水资源流转率(Watl)对于城镇化水平(Urbtion)的弹性,β′t的数值越大,就说明水资源从农业转向工业对城镇化影响就较大。从表4可得,2014年的β′t最大,2005年的β′t最小,且从2004年至2014年β′t值呈现出上升趋势,表明在时序上水资源从农业部门流转至工业部门对城镇化进程有推动作用。另外,从∝t来看,其数据随着年份的变化较小,说明除水资源流转外,其他因素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较为稳定,更加凸显水资源对城镇化进程影响的重要性。

4结论与展望

伴随城镇化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在产业内部的使用效率不佳是引起水资源重新配置的核心动因,非农产业的兴起与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必然会引起部门间对水资源的恶性竞争。这些问题是由于我国水资源配置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与水权制度的缺失所导致的,也体现了水资源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调配管理机制与健全的水权制度,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水资源流转调配的关键在于最大化地激发水资源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

虽然城镇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能将农业水资源无节制地调配至工业部门。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和该区域城镇化的程度进行特定研究与分析,构建一套复杂且全面的水资源调配管理机制。

2004~2014年正处于我国城镇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水资源竞争的恶性程度尚未体现,在这个阶段,时间序列估计结果显示水资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流转对城镇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资源的有限性无法匹配产业规模扩展需求时,矛盾就会出现,是否跟本文假设2相吻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Allan T.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why better water management may not solve the problem[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1999,40(1):71-75.

[2]Zoebl D.Is water productivity a useful concept in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6, 84(3):265-273.

[3]Merret S.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London:UCL press, 1997.

[4]Meinzen-Dick R,Appasamy P P. Urbanization and intersectoral competition for water[J].Urbanization and Water,2001:27-51.

[5]Boberg J.How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water management policiesaffect freshwater resources[M].Santa Monica,CA:Rand Corporation,2005.

[6]毛战坡.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水资源保护相关问题思考[J].环境保护,2014(15):25-27

[7]许广森,彭嘉堡.中国城市水资源系统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1989,5 (3):33-34

[8]陈永奇.黄河流域与缺水城市水资源供需预测[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9]鲍超,方创琳.河西走廊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的量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 (2):301-310

[10]都沁军,冯兰刚,田亚明. 基于VEC模型的河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3):39-42

[11]张晓晓,董成锁,李泽红,等.宁夏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5(6):696-699

[12]来晨霏,田贵良.我国二元经济中水资源流转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90-95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4篇

1 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氛围

各地政府及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大规划法制的宣传力度, 增强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应进一部加大对《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及各地制定的《村外埠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要运用多种宣传媒体、宣传阵地, 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 广泛深入的宣传, 使单位和个人自觉服从城镇法规。组织镇 (乡) 干部依法用地、依法建设、规范经营集镇、合法经营土地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氛围。

2 提高思想认识, 形成强大的合力

各地政府应进一部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把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结合起来, 切实把集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以集镇建设为抓手, 树立超前意识、发展意识, 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实行领导责任制, 调动一切社会力量, 全方位, 多角度, 参与建设, 切实加强对集镇建设的协调指导,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目标, 结合各地实际, 坚持规划的高起点、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使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又有适度的应变能力和弹性, 为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载体。

3 坚持科学规划, 严格规划管理

集镇规划是集镇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经营的纲领, 对集镇的发展方向、布局、规模和功能定位起着先导和指导作用。科学的规划不仅能有序地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经营, 而且促进城镇系统高效运行, 保证城镇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因此集镇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各地政府应树立科学规划意识, 维护规划的权威, 使规划真正成为集建设发展的“蓝图”, 成为政府指导和管理集镇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努力营造“建设服从规划, 项目服从规划”的良好氛围。

4 完善管理体制, 严格建设管理

集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涉及各个层面。因此, 只有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 完善相关体制制度, 做到规范化管理, 才能不断提高集镇化水平, 造福一方百姓。

4.1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工作体制

各地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 加强集镇管理队伍建设, 完善各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 成立集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 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体制, 建立可靠的组织保障, 健全管理制度, 做到领导有分工, 人员有落实, 工作有组织, 进一点建立健全更高效、更严谨的长效管理机制, 协调解决集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 打造一批懂业务、精管理的专业队伍,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加大对集镇各方面的整治力度, 确保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达到要求, 实现集镇综合管理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出整治到长效管理的转变。

4.2 严格建设程序, 规范建筑市场

进一点建立和完善集镇建设管理制度, 规范镇 (乡) 建设秩序, 充分发挥集镇规划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约束作用, 加大执法力度, 对城镇建设管理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各地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集镇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对于没有规划手续, 擅自违反规划乱建设的行为, 要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进一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增强严肃性, 克服执行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无论是单位或个人建房都应办理相关手续, 严格建设程序, 规范建设市场, 禁止违法违章建筑, 确保把集镇建设要求落实到实处。

5 加大投入, 助推集镇建设正常发展

集镇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投资市场, 各地政府应按照“政府出题目, 社会做文章”的思路开拓融资渠道, 把公共设施用社会的力量来开发和经营,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不断探索经营集镇的新方法,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扩大集镇规模, 坚持走通过增强集镇综合功能提高集镇综合经营效益的经营集镇之路, 增加集镇的人流和人气, 提升集镇品位, 塑造集镇形象。

一是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改革集镇建设方式, 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集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 由建设集镇转向经营集镇, 使集镇建设市场化。二是实行相关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加大力度, 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集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 制定优惠政策, 广招各方人才, 广开融资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利用外资开发建设集镇, 提升集镇实力, 进一点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集镇功能

各地政府应按照“五个统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 正确处理好集中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的统一, 促进集镇建设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水平的建设。同时, 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 着力完善集镇载体功能, 提升集镇快速发展的平台, 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 集聚人气和商气, 打造集镇精品街区。

一是要按照总体规划, 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重点地段实施配套开发, 做到建一片成一片, 建一片成一景, 尽快形成传统与现代风貌和谐的新型集镇。二是各集镇应按照当地集市的规模要求, 规划新的、更大的集贸市场, 彻底改变大多数集镇以路为市、集贸市场太小的落后局面。三是应重点加快道路、给排水、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 着力创造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7 发挥产业优势, 打造特色集镇

各地政府应以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布局规划指导, 统筹规划城乡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正确定位集镇性质, 确定合理的集镇规模与空间形态, 坚持“近远结合, 分步实施”的规划原则, 优化发展环境, 抓住重点, 突出各集镇的特色及中心作用。充分发挥集镇的吸引力, 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产业特色, 形成以现化农业为基础, 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 以加工制造业为先导的各有侧重而又互实发展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进一步夯实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基础, 提高集镇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水平, 从而带动集镇各个行业的发展, 促进其劳动力向集镇转化, 提高城镇水平。

摘要:随着浙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集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一、城镇化及我国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过程是自然历史发展过程, 城镇化是指在工业社会时代, 人们从事农业活动的比例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上升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从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城镇化进程一直保持着加速度的前进趋势, 在这种趋势之下的城镇化道路不仅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城镇中关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收征用数量大, 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日益严峻, 土地权益问题主要表现在:

( 一) 城镇化的进程中征收大量农用地, 失地农民大量增加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因此, 我国城镇化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征地规模大, 失地农民数量多。实践中, 大量存在着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 低价征用农民大量土地的现象。根据我国《宪法》第十条的相关规定,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国家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进行相应的补偿, 滥用公权力对土地的征收与征用, 均为违反法律的行为。实际中一些地方政府违背公共利益基本原则, 并且以公共利益之名违背广大农民的意愿, 以很低价格强行征收征用农用土地, 严重损害广大农民合法权益。

( 二)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在城镇化浪潮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农业生产活动外, 基本没有其它的生活来源, 使得城乡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另外低收入农民又由于失去土地找不到新的工作, 长期下去, 导致没有了生活来源, 造成医疗费用、子女教育费用、以及养老费的缺失。生活水平的下降使得他们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保障, 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

( 三) 对征地补偿的方式过于单一, 征地补偿金低, 测算方法不合理

目前, 我国的征地补偿方式主要是采用现金补偿, 或者是让农民放弃土地, 从而获得城镇居民资格以此来获得社会保障。补偿方式过于单一使得许多农民在进城之后由于没有谋生技能, 致使长期没有工作, 生活得不到保障。正是因为我国目前土地补偿标准过低, 导致测算出来的土地价格不能够如实反映当前的土地价值, 最终导致失地农民得不到合理的征地补偿。

三、城镇化进程中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建议

( 一) 完善保障农地征用补偿公平、公正的法律机制

首先, 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是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征地规章, 其次, 要做到公平、公正必须对于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予以严格的规范, 积极监督、约束各级政府公权力,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征用一系列补偿机制。同时, 着力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农用土地征收、征用的现状以及问题根源所在, 分析农地征收、征用应该消除的法律缺陷, 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角度明确农用土地的征地利益构成和分配方案。

( 二) 完善现行征地补偿制度

现行征地政策不合理是失地农民补偿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有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的缺陷必然导致土地收益权利的缺陷, 这一点在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失地农民补偿制度的不完善, 补偿机制不合理, 使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与就业、保障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制度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因此, 对《土地管理法》中不合理的规定应该进一步修改, 以此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制度, 保护失地农民切身利益。

( 三) 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机制

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 只有就业才能获得生活来源, 保障日常生活所需, 从而得到生活、生产上保障。首先, 各级政府针对失地农民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积极鼓励失去土地的农民学习专业技能, 参加技能培训, 使其能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其次, 努力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援助, 鼓励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就业。另外, 还可以通过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念, 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 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竞争能力, 积极促进广大失地农民积极再就业。

摘要: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 在整个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 有越来越多的的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与此同时, 在此过程产生的失地农民数量也会越来越庞大。如果这些失地农民从失去的土地获得不了合理补偿, 失去土地后就业得不到保障, 毋庸置疑, 在此情形下对于失地农民来说, 他们的生活将难以继续维持, 维护那些在现代化时代潮流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对于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 于建嵘.中国城镇化与农民权益保障[EB/OL].中国网, 2006-2-18.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6篇

伴随最近几年的社会经济的回暖, 城镇化建设的脚步更需要加快。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建设工作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故而加快城镇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在简单介绍了国内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之后, 综合这些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2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我国人口总数的一般, 所以我国城镇化的比率已经接近50%。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进一步带动了我国各个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 使得各个城镇都呈现了全新的发展面貌。我国在开展城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一直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观, 即不仅快速建设带动我国城镇的经济发展, 还要注意建设过程中不破坏城镇原本的环境, 这种良好的发展观也给城镇化进程和旅游经济公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从不同方向研究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3.1 从投资角度

随着旅游经济的崛起, 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在实际过程中, 很多基础设施与设备不能完全达到城县居民的要求, 例如交通、餐饮、娱乐等行业的设施以及产品质量与环境。所以, 相关部分需引起重视, 加大对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力度, 不断地完善城镇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3.2 从消费角度

消费水平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子。由于城乡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故而大多游客来均来自城镇, 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 所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消费金额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游客本人的收入高低。从整体来看, 我国社会公众的旅游意识大幅度提升, 同时在旅游过程中也更加愿意消费产品来获得更加愉快的旅游体验, 所以我国旅游的人数和收入也在随之大幅度提升。

4 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4.1 从宏观经济学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国内经济发展相较改革前,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不仅体现在旅游业的增长上, 更包含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发展, 都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而这与国家不断投入资金去大力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公共媒体看到宣传语, 比如“走出自己的生活圈, 去了解更加广袤的天地”“世界那么大, 你应该去看看”, 从这些宣传语当中就可以了解到不管是政府, 还是社会公众的旅游意识都在不断加强。同时, 旅游可以促进文化的沟通交流, 拉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也让社会公众了解到其他地区的文化和习俗, 这对于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消费意识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政府通过将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也可以促使我国城市更好地发展。

4.2 从微观经济学讲

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也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城镇化特征, 比如城镇人口数量不断提升, 城镇的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居民的生活收入不断提高, 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等, 这些城镇化特征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 一个城镇旅游经济的增长幅度, 也与城镇的建设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 城镇建设良好, 具有完善的、良好的基础设施, 美丽的风景的城镇才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戏, 才能为该城镇的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例如, 厦门的鼓浪屿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小岛, 据统计黄金周期间, 厦门鼓浪屿接待的景区人数可以达到1122.03万人次, 收益可以达到1.48亿, 鼓浪屿的发展也推动了厦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为整个厦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城镇的城镇化进程与旅游行业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两之间相关影响、相互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从投资角度和消费角度、宏观经济学角度和微观经济学角度系统地分析城镇化进程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化进程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同时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将城镇建设得更加美好, 所以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的。所以, 我国政府在不断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 还应当注意科学地规划城镇建设和发展, 通过两者的协调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近年来, 国内经济发展迅猛, 尤其是旅游行业的发展, 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建设, 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旅游业为研究对象, 探究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具体影响, 希望能够为广大研究学者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进程,旅游经济,影响探究

参考文献

[1] 宋左钦.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发展研究, 2016 (11) .

[2] 徐洁, 华钢, 胡平.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 2010 (2) .

上一篇:暑假作文论文范文下一篇:健康管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