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范文

2024-07-26

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双重挑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该加强吸引外资的力度。在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建设方面应该推进债券型外资引入,在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和防灾系统建设方面应该推进“技术型”外资引入,在供水系统、能源动力系统方面应该推进“管理型”外资引入。

【关键词】城市化 基础设施 吸引外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为城镇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9.4%增加到2011年的51.27%。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14.5亿,城镇人口达8.1~8.4亿,城镇化水平达56%~58%。城市基础设施主要主要包括交通系统、能源系统、供排水系统、邮政通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和防灾保障系统。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新增投资最保守估计需要9万元。按此比例,为了容纳未来几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投入13.5万亿左右。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提出了巨大的资金需求。

在当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受到严格限制、央行加大银行贷款额度控制的宏观调控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吸引外资的力度的同时引进先进的城市建设技术,这将是我国应对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技术双重挑战不错的选择。

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外资经验借鉴

英国:外资引入的PFI模式。为了进一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原由公共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公共建设及营运委托给民间来做,政府变成公共服务购入者的角色。英国前财政部长拉蒙将这个概念的具体化命名为PFI,意为“民间主动融资”。外资进入英国基础设施领域主要就是通过PFI模式参与竞标。在PFI运营模式下,政府并不买入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而是最终购买由这些固定资产产出的公共服务。在外资问题上,英国的态度是一视同仁,不强调区别内资或者外资,给予外资充分的国民待遇。除了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如国防、金融保险、核能等相关领域外,英国政府对外资进入本国各个行业经营采取全部放开的态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不区分外资与本国私人资本是英国最大的特点。

美国:通过地方市政债券吸引外资。美国信奉自由经济哲学,认为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绝不干预。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尽可能由民间资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宏观规划控制与查漏补缺。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使非盈利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作尽可能的市场化,从而通过市场力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投资力度。美国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比较有特色的是市政债券在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成为一种主要的融资工具。由于有政府信用的保证,市政债券融资成本比较低,市政债券帮助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大规模、低成本的社会资金。美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非常灵活,针对自身偿债能力确实有限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提升项目收益后再发行市政债券。美国的市政债券对国内外投资者平等开放,外国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投资品种,购买市政债券的外国投资者为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所需的建设资金。因此,凭借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和债券化成为国外资本服务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途径。

新加坡:打造优越投资环境引入外资。新加坡政府把利用外资从单纯引进转向与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相结合,使其外资政策日臻完善化、具体化、透明化,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国际投资者认为,新加坡之所以能成功地引进和利用外资进入基础设施的各个领域,其重要原因是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投资环境。新加坡政府有专门机构向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授予“营业总部”,对有总部地位的在新子公司仅征收10%`的所得税(一般子公司为31%),可见其优惠政策力度仍然在加强。新加坡政府所属外资管理机构较为精简,办事效率很高,对外资普遍实行国民待遇,允许外国投资者自由汇出资本、利润和股息。各种投资政策均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此,外商几乎都认为新加坡是一个投资天堂,在新加坡投资“机会最大、风险最小”。

德国:前期规划、法制化与国民待遇。德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活动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强调各种政策制度的法制化。二是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前期规划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德国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极具战略眼光和前瞻性,政府长期规划的周期可长达十年。德国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各类产业基本持国民待遇的态度,在税收和投资激励方面保持与德国企业的同等待遇。德国的各种经济和投资促进措施均通过法律形式规范下来,虽然没有哪部法律法规专门针对外国资本制定,但由于能够享受到国民待遇,外国投资者非常认同这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投资德国的积极性非常大。在吸引外国资本进入方面,德国政府通过投资宣传机构推进海外资本的对德投资。德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专门成立了德国各新州工业投资公司,负责为德国东部地区引进投资。1998年德国又成立了科佩尔投资公司,负责从整体上宣传德国以吸引外资进入德国。

不同类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外资引入政策

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建设:推进债券型外资引入。交通运输建设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巨大,缓解资金压力是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外资引入经验,大力发展债券融资。目前国内发行带有“市政债券”性质为轨道交通建设融资的城市首推上海。上海久事公司1999年向全国发行了规模为40亿元的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债券。上海久事公司的实际出资人是上海市政府,其78.5亿元注册资本来源于市财政拨款。上海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包括资本金拨款、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和轨道交通票价调整等。上海久事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实际上以一种“准市政债券”的形式出现,是上海市政府采取的变通办法,即设立隶属于市政府的投资公司,在公司的平台上进行发债和融资的活动。这样的做法突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由于发债机构都是AAA级企业,回报有很大的保证,债券的销售比较顺利。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和防灾系统建设:推进“技术型”外资引入。与城市交通系统不同,在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方面,尤其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我国当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资金缺口问题,而是国内技术落后,不能适应未来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问题。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技术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环境能否可持续改善,因此,在利用外资时,获得先进的处理技术比融资更为重要,技术引入型利用外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防灾系统方面,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比较高,但是救灾设备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其引进也应该偏重技术性外资。

供水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建设:推进“管理型”外资引入。由于自来水价格、电力价格和燃气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成本,城市供水和能源动力系统的效率高低至关重要。外资进入应该侧重于在引资的同时更多地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盈利模式,一方面降低居高不下的营运成本,走出亏损的困境;另一方面也相应提高产品服务品质。为了获取管理水平提升带来的收益,政府在城市供水和能源动力系统引入外资时应该适当地对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附加一些要求。例如,进入的外资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先进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中方高管数量达到一定比例。通过对FDI本身附加激励、约束和要求来增加FDI的管理知识的溢出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这样的“附加条件”实际上降低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必须在成本(FDI的减少)和收益(知识转移性增加)之间进行权衡。

结语

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决定基础设施建设效率最为关键的要素。外商投资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外国投资者非常重视东道国的法律背景与融资环境。清晰的法律体系及其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外资投资最为重要的决策考虑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商业模式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法律关系,例如产权确认及交割问题、项目条件谈判问题、履行及违约的仲裁与处理问题、汇率波动问题、利润汇出问题、双边课税问题、渠道与担保问题等。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保证和前提。因此,政府必须逐步完善法律体系及其相应的投融资环境。利用外资的竞争实质上是投资环境的竞争,政府要做到并坚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外资引导和监管水平。

(作者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BJDJG163)

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1 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氛围

各地政府及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大规划法制的宣传力度, 增强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应进一部加大对《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及各地制定的《村外埠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要运用多种宣传媒体、宣传阵地, 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 广泛深入的宣传, 使单位和个人自觉服从城镇法规。组织镇 (乡) 干部依法用地、依法建设、规范经营集镇、合法经营土地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氛围。

2 提高思想认识, 形成强大的合力

各地政府应进一部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把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结合起来, 切实把集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以集镇建设为抓手, 树立超前意识、发展意识, 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实行领导责任制, 调动一切社会力量, 全方位, 多角度, 参与建设, 切实加强对集镇建设的协调指导,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目标, 结合各地实际, 坚持规划的高起点、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使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又有适度的应变能力和弹性, 为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载体。

3 坚持科学规划, 严格规划管理

集镇规划是集镇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经营的纲领, 对集镇的发展方向、布局、规模和功能定位起着先导和指导作用。科学的规划不仅能有序地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经营, 而且促进城镇系统高效运行, 保证城镇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因此集镇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各地政府应树立科学规划意识, 维护规划的权威, 使规划真正成为集建设发展的“蓝图”, 成为政府指导和管理集镇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努力营造“建设服从规划, 项目服从规划”的良好氛围。

4 完善管理体制, 严格建设管理

集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涉及各个层面。因此, 只有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 完善相关体制制度, 做到规范化管理, 才能不断提高集镇化水平, 造福一方百姓。

4.1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工作体制

各地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 加强集镇管理队伍建设, 完善各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 成立集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 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体制, 建立可靠的组织保障, 健全管理制度, 做到领导有分工, 人员有落实, 工作有组织, 进一点建立健全更高效、更严谨的长效管理机制, 协调解决集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 打造一批懂业务、精管理的专业队伍,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加大对集镇各方面的整治力度, 确保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达到要求, 实现集镇综合管理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出整治到长效管理的转变。

4.2 严格建设程序, 规范建筑市场

进一点建立和完善集镇建设管理制度, 规范镇 (乡) 建设秩序, 充分发挥集镇规划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约束作用, 加大执法力度, 对城镇建设管理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各地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集镇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对于没有规划手续, 擅自违反规划乱建设的行为, 要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进一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增强严肃性, 克服执行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无论是单位或个人建房都应办理相关手续, 严格建设程序, 规范建设市场, 禁止违法违章建筑, 确保把集镇建设要求落实到实处。

5 加大投入, 助推集镇建设正常发展

集镇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投资市场, 各地政府应按照“政府出题目, 社会做文章”的思路开拓融资渠道, 把公共设施用社会的力量来开发和经营,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不断探索经营集镇的新方法,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扩大集镇规模, 坚持走通过增强集镇综合功能提高集镇综合经营效益的经营集镇之路, 增加集镇的人流和人气, 提升集镇品位, 塑造集镇形象。

一是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改革集镇建设方式, 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集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 由建设集镇转向经营集镇, 使集镇建设市场化。二是实行相关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加大力度, 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集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 制定优惠政策, 广招各方人才, 广开融资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利用外资开发建设集镇, 提升集镇实力, 进一点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集镇功能

各地政府应按照“五个统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 正确处理好集中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的统一, 促进集镇建设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水平的建设。同时, 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 着力完善集镇载体功能, 提升集镇快速发展的平台, 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 集聚人气和商气, 打造集镇精品街区。

一是要按照总体规划, 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重点地段实施配套开发, 做到建一片成一片, 建一片成一景, 尽快形成传统与现代风貌和谐的新型集镇。二是各集镇应按照当地集市的规模要求, 规划新的、更大的集贸市场, 彻底改变大多数集镇以路为市、集贸市场太小的落后局面。三是应重点加快道路、给排水、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 着力创造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7 发挥产业优势, 打造特色集镇

各地政府应以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布局规划指导, 统筹规划城乡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正确定位集镇性质, 确定合理的集镇规模与空间形态, 坚持“近远结合, 分步实施”的规划原则, 优化发展环境, 抓住重点, 突出各集镇的特色及中心作用。充分发挥集镇的吸引力, 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产业特色, 形成以现化农业为基础, 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 以加工制造业为先导的各有侧重而又互实发展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进一步夯实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基础, 提高集镇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水平, 从而带动集镇各个行业的发展, 促进其劳动力向集镇转化, 提高城镇水平。

摘要:随着浙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集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一、城镇化及我国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过程是自然历史发展过程, 城镇化是指在工业社会时代, 人们从事农业活动的比例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上升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从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城镇化进程一直保持着加速度的前进趋势, 在这种趋势之下的城镇化道路不仅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城镇中关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收征用数量大, 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日益严峻, 土地权益问题主要表现在:

( 一) 城镇化的进程中征收大量农用地, 失地农民大量增加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因此, 我国城镇化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征地规模大, 失地农民数量多。实践中, 大量存在着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 低价征用农民大量土地的现象。根据我国《宪法》第十条的相关规定,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国家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进行相应的补偿, 滥用公权力对土地的征收与征用, 均为违反法律的行为。实际中一些地方政府违背公共利益基本原则, 并且以公共利益之名违背广大农民的意愿, 以很低价格强行征收征用农用土地, 严重损害广大农民合法权益。

( 二)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在城镇化浪潮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农业生产活动外, 基本没有其它的生活来源, 使得城乡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另外低收入农民又由于失去土地找不到新的工作, 长期下去, 导致没有了生活来源, 造成医疗费用、子女教育费用、以及养老费的缺失。生活水平的下降使得他们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保障, 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

( 三) 对征地补偿的方式过于单一, 征地补偿金低, 测算方法不合理

目前, 我国的征地补偿方式主要是采用现金补偿, 或者是让农民放弃土地, 从而获得城镇居民资格以此来获得社会保障。补偿方式过于单一使得许多农民在进城之后由于没有谋生技能, 致使长期没有工作, 生活得不到保障。正是因为我国目前土地补偿标准过低, 导致测算出来的土地价格不能够如实反映当前的土地价值, 最终导致失地农民得不到合理的征地补偿。

三、城镇化进程中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建议

( 一) 完善保障农地征用补偿公平、公正的法律机制

首先, 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是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征地规章, 其次, 要做到公平、公正必须对于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予以严格的规范, 积极监督、约束各级政府公权力,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征用一系列补偿机制。同时, 着力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农用土地征收、征用的现状以及问题根源所在, 分析农地征收、征用应该消除的法律缺陷, 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角度明确农用土地的征地利益构成和分配方案。

( 二) 完善现行征地补偿制度

现行征地政策不合理是失地农民补偿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有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的缺陷必然导致土地收益权利的缺陷, 这一点在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失地农民补偿制度的不完善, 补偿机制不合理, 使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与就业、保障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制度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因此, 对《土地管理法》中不合理的规定应该进一步修改, 以此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制度, 保护失地农民切身利益。

( 三) 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机制

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 只有就业才能获得生活来源, 保障日常生活所需, 从而得到生活、生产上保障。首先, 各级政府针对失地农民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积极鼓励失去土地的农民学习专业技能, 参加技能培训, 使其能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其次, 努力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援助, 鼓励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就业。另外, 还可以通过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念, 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 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竞争能力, 积极促进广大失地农民积极再就业。

摘要: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 在整个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 有越来越多的的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与此同时, 在此过程产生的失地农民数量也会越来越庞大。如果这些失地农民从失去的土地获得不了合理补偿, 失去土地后就业得不到保障, 毋庸置疑, 在此情形下对于失地农民来说, 他们的生活将难以继续维持, 维护那些在现代化时代潮流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对于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 于建嵘.中国城镇化与农民权益保障[EB/OL].中国网, 2006-2-18.

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在现阶段农村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 农村地方社区工作的开展缺乏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进而导致了党组织自身服务能力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意识上的不足, 也导致了后续党组织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 很多工作内容的执行落实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党员干部自身的带头意识有很大的不足, 在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突之下, 很多党员干部自身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价值, 进而缺乏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的意识, 不能对于自身的帮扶作用进行很好的发挥, 这也影响了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与此同时, 当前现阶段农村地区党员结构队伍相对复杂, 很多党员干部没有经过专业的文化教育, 自身的学历水平较低, 他们在日常工作开展中, 也缺乏足够的规范性。部分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觉悟不够先进, 在工作开展执行的过程中, 难以对于当前的党组织活动形式进行创新, 进而也影响了党组织自身建设工作的开展成效。另外, 面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开展需求, 相关的经费和资源方面的支持水平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农村党组织自身的创收空间和经济来源, 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面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开展需求来说, 不断增加的服务项目和活动范围也提升了资费和资源的紧张度。相对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开展来说, 农村地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中, 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 缺乏足够的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 人才资源也十分有限。

2 加强的对策分析

首先, 提升思想认知。针对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党建工作的开展, 具有我们应该从思想意识上, 提升政治觉悟, 并对当前关于农村党建工作开展中的一些重要的思想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 积极学习党中央和省市地区关于地方农村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精神。只有充分学习和深刻实践, 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党员群众本身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相关党建工作的过程当中。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也要解放思想, 积极的适应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变革, 并且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重视程度进行合理的提升, 打破传统思维的制约, 更好地意识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高度, 构建一个适应当前党建工作开展需求的新的模式和体系。

其次, 积极推进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对于农村地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来说, 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全面确保队伍管理水平, 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党建工作的开展落实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基层干部和人员骨干。在队伍的建设管理上, 应该对于当前的干部选拔机制进行完善, 吸引各类优秀人才, 同时打造一个内部优质的赶超先进的氛围。在队伍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贯彻从严管理的原则和理念, 对于入党人员的动机进行严格考察, 并且有效地对于内部党员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引入学习型队伍建设的重要理念。

最后, 加强支持和保障。对于现阶段党建工作的开展来说, 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该对于党建工作的具体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且给予足够的支持。相关财政部门应该对于农村地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且, 将其预算纳入到整体年度预算当中, 设置专项基金从资金的角度上, 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只有确保基础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得到有效实现, 全面落实相关经费, 这样才能满足实际工作推广建设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

总的来说, 面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开展需求, 农村地区党建工作应该切实地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特点, 并且客观分析当前农村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科学可行的应对思路和策略, 切实提升农村地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效果, 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逐渐加快的城镇化进程, 农村地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本身应该更多的关注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并且及时的进行改进和调整, 更好的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的新需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村党建,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祖学军.探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党建现状及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5) :189-189.

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精神风貌。根据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分类, 民族音乐文化又可以分为: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和民族舞蹈音乐五大类, 但随着网络媒体和流行音乐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被年轻人所遗忘, 陷入了文化传承和发展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首先,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理解和美好向往, 具有非常大的文化价值。民族音乐能持续影响中国几千年, 民族音乐或反映历史问题、反腐倡廉, 或旋律丰富、给人以精神享受, 或曲调独特、地方特色明显等,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最后, 民族音乐能在大街小巷进行传唱, 还与其明显的经济价值密不可分, 是几千年来的音乐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1]。

总之,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文化、审美和经济价值, 对当前推进民族特色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以及响应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 其传承与发展不可中断。

二、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措施

受经济发展和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流行音乐已经主导了我国的音乐市场, 民族音乐也逐渐被遗忘。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民族音乐的发展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在创新方面无法迎合新时代人的审美, 所以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 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场面。面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困境, 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1、政府加强保护宣传, 提供发展机会

民族音乐文化要迎来大发展, 首先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保护和宣传, 这是民族音乐文化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 民族音乐文化因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值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在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方面, 政府部门要对其加强保护, 保持其文化完整性,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宣传, 加强人民群众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给其发展创造机会。在发展机会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 专事专管, 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音乐设立保护场所, 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资金等帮助。

2、民族音乐进入课堂, 培养传承艺人

针对民族音乐后继无人的现状, 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民族音乐进入课堂, 充分发挥学校的价值。民族音乐进入课堂, 首先是对其存在合理性的肯定;然后从年轻人出发, 引起其在社会范围的广泛关注;最后, 能给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 对培养专业的传承艺人有重要的作用[2]。例如戏曲音乐中的秦腔和豫剧, 民歌中的陕北民歌, 再如黄梅戏、洪江号子, 著名的安塞腰鼓等等, 都可以在学校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课堂, 进行传承艺人的专业培养, 充分发挥学校的价值。

3、推进民族音乐创新, 吸引群众关注

民族音乐之所以缺乏竞争力, 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音乐创新能力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群众对音乐的审美越来越贴近生活工作,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歌颂赞扬、揭发披露和生活反映, 更要体现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对社会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社会主流思想的追求。所以民族音乐在创新方面要迎合群众的口味和审美标准, 符合大众对音乐内涵和价值的追求。例如把流行音乐的旋律、节奏与民族音乐进行融合创新、在民族音乐中填入流行音乐的歌词等, 可以进行这种简单的融合式创新, 也可以进行全新的民族音乐创作。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 这是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的大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意义, 提出了保护宣传、传承艺人、创新发展的三条发展方向, 给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方法和措施。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各个地区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也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民族音乐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浓缩和具体表现, 是我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研究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特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总结了我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意义, 提出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韬.城镇化进程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 2017, (3) :76-79.

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范文第6篇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塑造城市特色来医治“千城一面”的通病,在认识上已经取得一致,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我区第七次党代会做出加快城镇化的战略决策以来,各地对城镇特色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强调:城镇建设要坚持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相结合。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把塑造城镇特色作为指导我区城镇化的六项原则之一,明确规定:“坚持城镇现代化和塑造城镇特色相统一。把舒展的城镇空间布局、现代化的服务功能、草原民族文化风貌结合起来,打造特色城市,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鄂尔多斯市在对成吉思汗陵祭奠区进行维修和布局调整中注重提升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同时,按塑造草原民族特色的风貌要求完成了伊金霍洛苏木迁建的新镇区与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使祭奠区、旅游区、行政服务区三块组团相得益彰,凸显了蒙元建筑文化的魅力。包头市青昆两区,以浓郁的生态性塑造了草原钢城的形象。通辽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仅注重寓生态性和文化性于舒展布局的地域特点,而且建造了一批如科尔沁博物馆等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建筑。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新镇区。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大街、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兴安盟科右前旗新镇区等一批特色街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等一大批旗县市都在按照民族、地域特色的风貌要求,加大城镇建设的力度。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外文化交融特色的口岸城市。

城镇风貌特色绝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镇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镇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首先,是积极的社会效应。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是政治性、社会性很强的公共艺术。城市风貌特色可以综合体现出一个城市过去与现在的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一座有特色的城市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味、知名度,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反之,一座毫无特色的城市使人首先联想到历史的浅薄、文化的贫乏、管理的低下。美国在殖民建城之初,就完全抛弃了原有的印地安本土建筑形式,全部照搬欧洲的建筑模式。但是随着美国帝国主义的崛起,以摩天大楼为主的美国式现代建筑却成了全球包括欧洲建筑潮流的主宰。尽管如此,凡是主权国家,其建筑风格也在努力体现民族性。例如马来西亚,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带有地域特点和伊斯兰风格的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双塔大厦,至今仍是该国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广告招牌。再如日本虽然在二战失败后在美国占领下全盘西化,但很多城市和建筑物仍然带有日本固有的历史文化色彩。

其次,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起到吸引投资者、居住者、旅游者的直接作用,因而有利于增加城市的投资和消费能力,保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新兴城市巴西利亚仅有40多年的历史,却能以世界名城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旅游者和投资者,靠市场经济的力量把原规划仅为50万人的单纯政治首都,变成了现有220万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带动了巴西中部和内陆的发展。西班牙毕尔巴鄂本来是一个偏远的无名小镇,只因建起了一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馆,第一年就有130万人参观,从此变成了旅游名城。再从建设的经济性来讲,风貌特色是不是符合公众要求,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向,决定每一栋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寿命长短,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成本。前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大宏伟、宽廊大柱的“人民宫”式建筑,一度被认为造成了空间和材料的浪费,但是经过时间考验,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且现在很受俄罗斯国内官方和大众的共同欢迎。而赫鲁晓夫时代建的很多只讲功能不讲文化的“板式楼”,现在成为被拆除重建或“穿鞋带帽”改造的对象。当时看起来降低了房屋造价,但现在却成了莫斯科房价高、生活费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各城市也都存在着大量的平庸、短命的建筑,历经多次改造,或者拆倒二次重建,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再次,符合世界上建筑潮流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代建筑”在二战前后成熟后,对推动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但到了二十世纪后期,世界建筑界认识到必须对“现代建筑”重功能、轻形式的倾向进行改进和完善,其中还出现了冠以“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统而观之,避开各种学术观点之争,“后现代建筑”代表着对“现代建筑”进行丰富、发展的整个趋向。对外观呆板雷同的“现代建筑”在保留功能、技术、结构、材料、经济等先进性的同时,进行多元化、个性化、民族化、地域化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特别是对于我国我区历史文化非常丰厚的城镇来说,应重视消化吸收后现代建筑理念,迎头赶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时代潮流,防止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形式和设计人才,符合扩大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但是,对外来建筑形式要进行研究和选择。一方面,要避免把国外几十年前风靡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模式和平庸之作照搬照抄进来,在更大范围内制造“千城一面”。另一方面,对“后现代建筑”的各种流派的理念和作法,要以“为我所需、所用”的态度加以取舍,属于积极向上、传承文明、节约环保的可以引进,而那些主张怪异、张扬自我的要坚决制止。一般来讲,主张吸收历史建筑元素和运用折中风格的后现代古典主义、主张传承文脉和体现传统的新理性主义、主张体现地域特征和地方精神的新地域主义,应是我们主要关注和借鉴的“后现代建筑”思想。作为城镇的领导者,一定要对塑造城镇风貌特色予以足够的重视,进行有力的控制。否则,我们未来的城市都将成为平庸的“现代”、怪异的“后现代”以及简单化、庸俗化的仿古建筑组成的大杂烩。那样一种支离破碎、遍体鳞伤、内涵贫乏的城镇面貌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城市特色是城市历史的延续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是留给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大部分城镇将在今后10-20年基本定型。塑造特色时不我待。我们要切实统一思想,牢牢把握我区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的历史机遇,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塑造城市特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我区塑造城镇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

(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意大利威尼斯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当时是一片沼泽地,威尼斯人利用海水建设了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水上城市”。我国重庆,顺应山地河谷的地形起伏,创造出“山城”景观。我区东西地域跨度大,地貌类型多样,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塑造各自的城市特色。如“沙漠绿洲型”城市、“滨水城市”“草原城市”“森林城市”等。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东西方民族大交流的重要区域,城镇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当代,我区是以蒙古族为自治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域,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镇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草原民族文化所表现的崇尚自然、注重生态、包容开放等特征以及草原民族崇尚英雄、粗犷豪放、务实顽强的精神,都为规划城市风貌和抽象特色建筑语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需要组织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研究和发掘。

(三)开展本土建筑艺术的再创造

由于历史原因,北方草原各民族虽然创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灿烂文化,但留存下来的永久性固定建筑很少。一方面这对我们继承民族建筑特色造成了缺乏参照的困难,另一方面却又为我们广泛发掘、重新创造形成了广阔的空间。现代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历史文化沉积加以“显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应用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活动中。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创造文化。”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将《北京宪章》的精神概括为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从我区来讲,重点要从内蒙古草原民族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天人合一”思想出发,保持城市风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从内蒙古草原民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和包容开放的思想传承出发,形成严肃庄重和活泼多样、高大挺拔与舒展精致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塑造轮廓清晰、建筑精美、装饰大气、色彩明快的城市形象。那些流行多年、缺乏创新的板式建筑、方盒式建筑、大墙式建筑、高碑式建筑以及“一张图纸到处建”的所谓标准化建筑,应当加以限制。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是说这类建筑都不行,而是已经建得太多太滥了,如不加以制止,特色就无从产生。

(四)理顺多样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塑造和谐的城市特色

1.注意建筑单体特色与城市整体风貌的协调

构成城市特色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标志性建筑及一般性建筑,也包括大量的背景性建筑。城市某类高品质式样化建筑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北京宣言》提出:“我们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的观念看建筑。”在城市建设中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审视建筑,也就是坚持从城市到建筑的思想,坚持城市设计的原则。在重视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大量的背景性建筑的整体设计。如著名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文丘里在伦敦国家美术馆新馆设计时,充分尊重原有建筑及其环境,新馆并不引人注目,与主馆保持建筑艺术上的和谐。

2.注意保护历史街区和塑造特色新城相结合

一座城市的特色是靠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来延续城市文脉的。有些城市恰恰是由一些文物古迹、道路肌理、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形成了城市特色的基础,它们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但是城市特色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原有城市特色的内涵。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要更多地体现人本精神,绝不能搞一些不顾使用功能、盲目仿古、伪古、复古工程。要在新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下,继承和发扬民族地域文化的精神实质。

3.注意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统一

做好城市特色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多看、多听、多研究。只有眼界开阔,观念更新,才能认识特色、发现特色、塑造特色。概括来讲,一是要跟踪国内外城市建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要把现代建筑强调功能和后现代建筑强调形式的思想结合起来,作为我们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理论基础,借鉴后现代主义“文脉、隐喻和装饰”的设计手法,提炼和转化当地的设计元素用于本土建筑创作。二是要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作法。例如西藏组织编制了《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对拉萨市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进行了整治,使城市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黄山市通过人大立法规定了城市秉承徽式建筑风格,把城市特色上升到了“法”的高度,有效地制止了杂乱无章的建筑。三是要开展城市特色理论研究,理性地分析本地区、本民族的建筑特色,改变某些地方城市建设盲目抄袭、跟风、崇洋媚外的状况。印度建筑师致力于发展有印度特色的建筑理论,使印度的现代建筑水平受到世人瞩目。日本有不少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体现了既是国际的,也是日本的特点,这与本民族先进的建筑理论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塑造草原民族文化城市特色的过程中,只有经过理性研究和创造,才能提升到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的层次。

三、研究和塑造我区城镇特色的主调

我区虽然东西南北有一定差异,但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生产方式、民俗风情总体上共性大于个性。因此,应当致力于研究和塑造城镇风貌特色的主调。使人无论是从东北、华北、西北或从国外进入内蒙古的城镇,都能感受到北部边疆城市特有的风情风貌。这一主调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舒展的城镇布局

舒朗的城市风貌与我区地广人稀的区域特点、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北部边疆各民族的豪放特质息息相通。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大都市拥堵不堪、内地城镇土地紧缺的情况下,从规划上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形成独特的城镇特色,而且有助于预防和治理出行难、停车难的问题,有利于城镇的持续发展。因此,各个城镇的共同特点,首先应是在布局舒展的基础上建设集约式建筑组团。同时要根据城市地理历史环境、形态、功能对城市整体形象进行设计,包括大的天际轮廓线、景观风貌分区、城市轴线、交叉路口、景观系统、生态系统等等。特别是交叉路口的空间一定要留足。小城镇可以一种景观风貌为主,较大的城市在总的景观控制下,可以确定多个景观风貌分区。

(二)具有民族特色的建(构)筑物造型

建筑是直接体现城市的实体。以前我们也有许多成功的特色建筑,但因体量小,数量少,并没有形成城镇特色。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营造有特色的建筑物,但因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不够,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国内和区内纷纷模仿比较著名的某些建筑,虽然营造特色的愿望很好,但看过后总是觉得放错了地方。再比如把错当为蒙古包形状的半球体机械地放在建筑物顶部,不仅没有起到营造特色的作用,而且影响了建筑的协调性。从蒙古包发掘建筑特色语汇和符号的方向并没有错,问题是没有经过艺术再创造,搞简单化、庸俗化拼凑的作法不可取。古今中外利用民居形式表现建筑造型的事例很多。例如我国南方有不少城市利用民居形成鲜明的特色。再如俄罗斯的教堂,历来吸收当地的木结构形式。再如1998年落成的“芝柏文化中心”,在地处西南太平洋并无固定建筑的努美阿半岛上,从当地的棚屋、森林抽象出现代建筑语言,建成了世界名作。蒙古包从类型来看,有古代、现代、民居、王爷包、战车包、游牧生产用简易包等多种多样;从内部结构来看,由园隆型的顶部、射线形的上部、菱形与方型及浅S型相结合的周壁等多种几何图型组成;从外形来看,有隆有直,有园有孤,浑然一体,配以纯白的颜色,其独特的造型是任何其他民居所没有的。因此,在内蒙古草原沿用了至少千年以上的蒙古包,能够抽象出许多种建筑语汇。后现代建筑中大量的圆型、弧线、曲线型建筑,就有不少令人联想到蒙古包及其某一部件的底蕴。此外,要探索在中西结合中增加地域文化符号来塑造特色。五十年代北京的一些重点建筑曾经进行过以中西结合的形式来体现民族性的有益探索。莫斯科现在搞的几处现代化建筑物基本都是西方现代建筑和“斯大林巴洛克”的组合,其中也有东方建筑的某些特征。内蒙古草原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民族大交流,必然也伴随着东西方建筑的融合。德国波茨坦夏宫给一个圆型游牧民族式建筑冠以“中国茶楼”之名,莫斯科把一处距红场不远的草原民族式建筑称为“中国城”,都说明历史上草原民族的建筑是东西方建筑交流和结合的一部分。当然对于那些没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欧陆风建筑应予禁止。还有,通过建筑物顶部的造型来体现民族特色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国外通过变换顶部变型体现当代建筑个性的作法已经流行了几十年。纽约世贸大厦的两座方碑式摩天大楼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但是它所在的曼哈顿区,当时就有不少高楼都戴有各式各样的帽子。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建筑成功,使方形组合的板式建筑曾经受到推崇,但在西方世界流行也并不持久。国内有不少城市利用宝剑、高塔、战车、民居屋顶等造型配合现代建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区建筑物顶部造型多样化的过程中,应提倡采用设计精良、符合城市格调的地域形式和民族形式,制止毫无内涵的“空架子”“飘棚顶”流行。

(三)具有生态自然特点的绿地广场

城市布局的街道空间和绿地广场都可以表达城市特色。大连的广场体系,新疆石河子的绿化系统都形成了深刻的“城市印象”。广西南宁市发挥水热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打造“中国绿城”为最大特色。我区在这方面也有很大进展。总结全区各地的作法,一是增加绿地比例。人均绿地指标要达到同类城市的前列。二是要合理规划,构筑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将城内城外的生态绿地、山体、水系有机衔接,促进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三是因地制宜选择植物。除关键部位选用一部分高档草坪和树种外,一般绿地和街道都要使用乡土树种,形成规模生态效应,同时降低成本,扩大面积,提高整体的绿度值。四是要做好景观特色设计。黑格尔曾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雕塑是建筑的姐妹艺术,最能直观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我区有很多反映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赤峰新区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完成了八大民族特色园林的设计,锡林浩特市邀请国内著名设计单位完成了蒙元生态园的设计,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没有文化内涵,贪大求洋、不伦不类的雕塑成了费钱、费力的“文化垃圾”。总体上我区的雕塑作品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今后应当多从草原民族的一些历史事件、自然特点、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故事传说及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等内容中,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防止出现其他地方已经流行的亭台楼阁和西式罗马柱廊以及毫无特色的工厂化雕塑。

(四)清新悦目的城市色彩

一个城市的主体色调也是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对建筑色彩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如北京古城以红、黄、灰为基本色调,由于皇宫的黄色屋顶和红色墙面与周边大片的灰色四合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大连、青岛的城市色调概括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日本的大多城市以淡茶色、白色为基本色调。巴黎传统建筑采用黑色屋面、淡茶色外墙。俄罗斯圣•彼得堡、莫斯科、索契原有建筑均以黄色系列为主,与四季常青的森林互相辉映。我区城市应根据自身环境和各民族所崇尚的颜色来确定城市的基本色调,大多数以浅色系列比较合适。一般城市可以选择白色系列为基础,再缀以当地喜好的其他颜色作为建筑立面的主色调。白色既可与草原上的蓝天白云相衬映,又符合草原民族崇尚白色的理念,也符合公众一般的审美观。后现代建筑中,“白派”创造了不少经典之作,这对选择白色为主色调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五)丰富多彩的装饰装修

对建筑物进行适度的艺术性装饰装修,能够起到渲染和烘托民族特色的作用。内蒙古政府礼堂浮雕式的装饰、内蒙古展览馆花边式的装饰都取得大家公认的效果。我区各民族历史上创造的花边、云图、冠饰、文学艺术作品、生产生活用具等,都可以抽象出独特的艺术符号,通过雕刻、雕塑、镶嵌、组合、瓷艺、彩绘、铁艺等技术手段,用于现代建筑的装饰装修。我区各地在公共场所内部装修和陈设方面普遍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已经取得了较好经验,应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在加拿大,温哥华并不是印地安人最多的城市,但其机场候机楼和市内公园广场具有浓厚的印地安文化氛围,对提高其知名度起到很大作用。类似经验都可供借鉴。

四、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开创城市特色工作的新局面

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是一项崭新的任务,也是专业性、公众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当前我们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争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开创城市特色塑造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设特色城市,关键要靠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政府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加强管理。要防止把塑造城市特色看成是纯粹专业技术活动放任自流,也要防止出现长官意志包办代替。而应采取领导把关与专业创造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有序地推进。大中城市要根据需要,制定有关城市风貌特色的规划、条例、导则、法定图则等各类规范性文件,立足长远、引导发展。

二是要广泛宣传,争取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意义,普及建筑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居民的建筑艺术修养和城市特色意识,让广大市民关心和参与塑造城市特色工作。要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征集意见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城市特色的看法和建议。借此达到团结凝聚市民热爱家园热情,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共同信念和追求。

三是要加强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设区城市和盟府所在地,要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城市特色专家评审机构和咨询机构,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制。

四是加强管理。要明确规划部门是城镇风貌特色的主管职能部门。各城市要编制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重要景观节点、主要街道、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切实把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体现在每条街道、每个建筑物上。各城镇对建筑造型、立面、色彩及布局要有明确要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都要有文字规定,防止随意性,保持连续性。对抄袭照搬,不符合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建筑不予审批。

五是开展科学研究。要发动专家学者、科研技术人员开展城市特色理论研究,经常开展交流、评优、研讨等各项活动,探讨我区城市风貌特色的内容、方向、技术手段及理论支撑体系。开展塑造城市特色的优秀论文、优秀规划、优秀建筑、雕塑小品等评选活动,鼓励设计人员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精品。

上一篇:高校社会生态行政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时代校园心理健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