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论文范文

2024-07-14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越来越多人对于精神娱乐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数字电视的产生恰恰迎合了这一趋势。当前电视正式迈入数字时代,电视节目的加工以及数据传输逐步达到数字化,同时也发展为我国主流的电视技术类型。所以为确保数字电视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当对其实际应用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究。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广电应用;要点;改进策略

二十一世纪以来,电视机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属于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在数字技术以及卫星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当下电视行业最核心的技术类型之一就是数字电视技术。我国数字电视技术近年来得以普及应用,有效促进了电视制作和数据传输效率的提升,然而现阶段在電视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依旧表现出一些问题,对广播电视数据信息传输效率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研究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电视技术的相关含义与特点

1.1 数字电视技术的相关含义

数字电视技术,是一种可以实现数据信号发射、运输以及接收全过程的一种技术,此技术能够通过数字处理的方式编译以及压缩画面、声音以及相关数据,使这些信息能够被直接播放或者是存储,促进电视系统播放的实时性。

1.2 数字电视技术特点

(1)与传统的模拟信号技术相比,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不管是空间还是时间层面,都更加灵活,观众也能够享受到多元化、连续性的服务。(2)与传统模拟信号技术相比,此技术的稳定性较高,涉及的数字信号也仅有“0”和“1”两电平。(3)该项技术具备的显著特征就是高扩展性、互操作性以及可分级性,使电视信号能够获得正常运行。(4)在实际工作时,此技术可以利用天线发射模式,使网络用户能够借助天线接收信号,实时观赏电视节目,有着较强的抗干扰性、普及性以及可靠性。(5)在电视广播技术中科学结合信息技术,能实现自动控制与调整的最终目的。(6)该项技术可以完成闲置频谱的二次利用过程,不仅可以拓宽数字电视广播领域的业务范围,还可提升收视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要点与存在的问题

2.1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要点

2.1.1 发射天线

发射天线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发射装置,是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发射的核心载体,但是在运行时,十分容易受到电磁波方向、干涉项以及衍射型的负面影响,影响着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最终传输质量。在实际选择发射天线时,一定要优先考虑垂直极化、水平极化的核心内容,两者有着一定区别。垂直极化可以使信号分布的更加均匀;而水平极化则可提升信号覆盖范围,这两项分化内容都会影响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质量。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一定要提升发射天线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1.2 发射地点

工作人员在具体选择发射地点时,要从“高位定址”的基本原则着手。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选择发射点,都十分倾向于区域制高点,比如某些高层建筑或者是高山之上。因此,在实际选址时,工作人员一定要优先考虑备选地址的实际天气环境,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雷雨天气后,发射天线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改变运行模式,最终选择水平极化。其实这样的现象会导致数字电视信号水平的直线下降。鉴于此,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环境因素的分析工作,这点尤为重要。其次,工作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在选择发射地点时,首先要保证此区域范围能够得到全面覆盖,不能发生电视信号死角现象。除此之外,在选择实际发射地点时,还要结合经济性的基本原则,不能出现信号重复现象,进而导致经济出现浪费、电视信号互相干扰的问题。

2.1.3 发射频率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射频率与最终的信号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对应的发射频率研究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时,一定要优先考虑到林区、湿地等环境对信号接收存在的限制性。一般来说,工作频率在550-700MHz可以获得最佳的移动接收效果,主要原因是其在林区、湿地等特殊区域内的呈现效果更好,可有效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覆盖率。

2.1.4 发射场强

要想有效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射场强,一定要重视相关的信号的能量,这里的能量对数字电视技术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效果。鉴于此,工作人员在选择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信号时,需要保证信号的覆盖范围以及覆盖率,还要保证场强具备一定高度,使该技术在使用时效果更加良好。

2.1.5 能量与载噪比

与传统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依赖于载噪比,所谓载噪比,其实是一种能量转化的体现方式,在对比能量之间的转化是互相独立的,通过突破两者之间存在的互换限制,也可有效提升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水平。

2.2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2.1 技术设备的运用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传播具体工作在开展时,或多或少会存在设备、技术以及应用不足的问题,此技术无法完全促进数字电视工作模式以及传播形式的创新。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技术在实际使用时,需要的芯片技术与接收技术,都还未达到有关标准,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对广播电视的发展环境有着不利影响,也对数字电视的最终效果以及呈现质量不利。

2.2.2 相关产品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在开展数字电视以及传播工作时,会使用大量的设备以及仪器,主要包括传播芯片、接收芯片、接收设备以及发射天线等等。但目前,政府部门并未制定设备与仪器的相关标准,这些设备仪器容易出现使用问题,最终对传播效率有着极大影响,也不利于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发展。

2.2.3 检测系统和仪器缺少

要想数字电视与传播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有关部门必须创建完善的管理系统以及传播体系,此系统与数字电视的呈现效果息息相关,有关人员一定要对定期对数字电视技术系统、操作系统以及传播系统进行科学检测。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并没有对应的检测系统以及检测装备,导致该系统的检测效率较低,无法促进数字电视系统的高效运行,不利于信号传播。

2.2.4 数字电视知识产权存在问题

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涉及了数字电视技术,但是在实际工作时也采用了大量的仪器、设备与技术。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与该类产品相关的市场也不够完善,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工作人员不断解决。其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技术与装备的知识产权问题,其对应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规范,这些都是限制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因素。

3. 广电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手机电视的运用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已经悄然与电视合为一体,两者对我国传统的电视观看模式带来了较大改变与冲击。人们可以利用手机终端随时随地观看节目,比如新闻、电视剧、广播以及电影等节目。手机电视最核心的优势就是重量轻、体积小且观看便捷,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数字电视移动设备,可以为广电提升电视业务收入,促进此类通讯技术与地面广播技术的有效融合与发展,丰富相关内容。

3.2 车载移动电视的运用

传统电视节目的播放只能是固定形式,但数字电视的出现也基本实现了车载移动电视,车载移动设备主要利用地面数字设备进行接收以及播放,借助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完成地面数字设备接收以及播放。当车速小于120公里时,所有的节目都能稳定且流畅播放。早在2002年,我国就推出了公交车移动电视服务,第一个在公交车内拥有移动设备的城市是上海,它也是全球第二个运用移动电视设备的城市。

4. 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效果的对策

積极开展技术应用实验,借助这些有效实验,从地面数字电视国标支持的33种传输码率与330种工作模式中,筛选出干扰暴露率好、低可用场强与单频网规划效果好的优秀工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促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制定相关的标准制度时,一定要根据数字电视技术的实际需求,创建出更加准确、科学以及全面的制度,进一步规范以及约束网络规划、发射机、信号传输、接收设备、分配接口等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相关内容,使此技术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得更加标准、规范,促进此技术的健康、长远发展。

科学规划地面数字电视频率,在实施电视网络覆盖时,一定要做好前期的摸底、核实以及清理工作,创建更加完善的数据库,选择规划参数作为覆盖网的依据,做好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工作。

有关部门一定要制定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方案以及政策,结合我国现有广播电视体制与频率资源情况,帮助我国数字电视技术跨过转型难关。

促进设备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设备可以促进生产更加规范,使此技术涉及的芯片、接收终端、发射机以及相关的测试仪器设备都能获得长远发展。

5.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广电技术最核心的技术类型之一就是地面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观众在观看节目时的真实感官享受,也可以促进广电技术的长远发展。虽然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也有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时还是存在些许问题,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提升该技术的功能性,为观众带去更加良好的感官享受,有关人员一定要不断对此技术进行研究,这对广电技术与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都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曲双平.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分析[J].视界观,2020,000(008):0107.

[2]晏志.广播电视中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实践运用探讨[J].视界观,2020,000(002):1-2.

[3]朱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分析[J].视界观,2020,000(007):1.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2篇

上海市民在公交车上看电视已经二年了

上海的市民在大多数公交车上都可以边走边看移动电视,图像清晰,节目内容短小精悍,有本地新闻、本市白天各区的气象、喜剧短片等。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移动电视在第一时间全程直播战况报道,使上海市民在外出途中及时了解战争局势。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直线上升,从原来的29%上升到98.2%。一部名叫《防范百招》的百集系列情景电视短剧现在正在播出,向观众介绍居家或者出行的安全防范小窍门或小招术,受到广泛的好评。目前,装载移动电视的上海公交车已达枷。辆,每天的收视人次可达130万以上。根据卜海文广集团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的年报,截至2002年12月30日,东方明珠移动多媒体已收回成本并实现净利润8万元人民币。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3篇

1 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广播影视的数字化进程、推动广播影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是近年来全国广电系统的重要任务。地面数字电视作为数字电视的基本传输方式之一, 其发展对全国的文化宣传事业、消费电子产业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都有着重大影响。数字电视时代, 电视本身也是数据的一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 (DTTB) 的应用将会带动除电视以外的其他业务, 首先数字电视出现在移动交通工具上, 随着移动电视的面世, 传统的电视覆盖理论被打破了, 电视将无所不在。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 (DTTB) 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同时开创了传统无线电视的一种全新应用:移动接收。随着该业务被大众接受, 又逐步扩大到移动载体。随着电池容量和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 从车载发展到个人手持终端。随着终端产品的发展, 其他业务又将得到发展。数字电视地面广播 (DTTB) 技术在更大程度上给传统的收看电视方式带来新的变化, 孕育着创造一个新的移动电视市场的机遇, 其应用前景将更加深远。

1.1 地面数字电视是广播影视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不仅是全国广电系统的重要工作, 也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地面数字电视对我国文化宣传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兼具宣传和产业双重特性。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首次对未来各种数字新媒体做出定位, 其中地面数字电视被明确定位于用来承担国家所规定的公益宣传服务。在我国3.6亿户电视家庭中, 1.4亿户为有线电视用户, 大多居住在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 至少能收看到三四十套节目, 而剩余近2/3的电视用户, 除少量卫星数字电视用户外, 基本依靠地面模拟传输接收电视节目信号。无线覆盖仍然是我国电视用户最主要的接收方式。地面数字电视采用数字无线传输, 只要有天线和数字机顶盒或数字电视机就可以接收, 不易受环境限制, 既可采用固定的广播电视接收终端接收信号, 也可以在移动的状态下, 通过移动接收设备来收看节目, 而不必像有线电视那样必须要在终端接人光纤电缆才能进行接收。地面数字电视是扩大我国农村地区, 特别是有线电视难以覆盖的边远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的有效手段。地面数字电视采用开路播出方式, 观众不需付费打开电视机就可收看数字电视, 将能够为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实用信息, 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成为广大城乡电视观众迅速进人数字电视新时代的最佳途径。

1.3 地面数字电视所衍生的新媒体将推动“三网”融合

地面数字电视除固定接收外, 还包括潜力巨大的移动数字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的特点在于, 随时随地在移动中接收, 形式包括车载数字电视、PDA及手提电脑电视接收、便携及掌上多媒体终端 (如移动DVD) 和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地面标准对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式的刺激, 实际上是刺激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使得“三网”融合在技术上趋向一致, 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 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 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通讯协议, 有利于网络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三网”融合从服务商的业务角度来定义, 是指不同的网络平台倾向于承载实质相似的业务。从用户通信终端上看, 通信装置 (如电话、电视与个人电脑) 也是这个趋势。同样, 由地面数字电视衍生出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等一系列新媒体, 将带动交通、航行、车载等领域的信息化, 对推动“三网”融合、开创新媒体、实现我国信息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浅析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应用

2.1 DMB-TH系统

D M B-T H[4]标准融合了清华方案 (DVB-T) 和上海交大方案 (ADVB-T) , 称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新一代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的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要求。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 (TDS-OFDM) 多载波调制技术, 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 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 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信道估计, 实现快速码字获取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如下。

(1) 提供了单、多载波兼容的工作方式:C=1和C=3780。前者方式下可以获得较低的峰均功率比, 从而以较低的功率达到更大范围的覆盖, 在时间均衡的能力范围内, 不需要GPS授时也能在一定区域大批内组建单频网。后者方式下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更适合移动接收, 可以组建更大范围的单频网。

(2) 分级帧结构:是周期性的, 并与自然时间保持同步, 以信号帧为基本单位, 每个信号帧有帧头 (PN序列) 、帧体 (系统信息+数据信息) 两部分时域信号组成。

(3) 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 (T D S-OFDM) 技术:通过正交相关和傅里叶变换实现快速信道估计, 提高了系统移动接收性能。

(4) 结构:移动数字电视系统的基本部分由前端、传输、发射、接收四个部分组成。前端主要是移动数字电视信源的编码制作、信源汇集、编码处理、协议转换、码流复用、播出管理及单频网络适配等系统设备。传输、发射实际是一个数字传输网络, 由于移动数字电视发射基站一般是多点分布, 所以移动数字电视信源码流都要通过专用的传输网络或本地城域网络传送到各发射基站。发射部分是一个单频 (同频) 发射无限覆盖网络 (SFN) , 一般由多个发射基站分布构成。接收部分的移动数字电视系统终端, 主要包括接收天线、解调解码、和显示设备。

2.2 数字音频广播 (DAB)

数字音频广播 (DAB) 是继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之后, 新兴的一种数字广播技术。数字音频广播 (DAB) 有效地解决了调频广播和调幅广播中存在的问题, 它可以播出相当于CD音质的广播节目, 声音清晰度非常高;数字音频广播 (DAB) 与现行的模拟广播相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消除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和失真, 有较大的覆盖能力。数字音频广播 (DAB) 具有以下优点: (1) 节约频率资源:在模拟广播中, 一个电台使用了一个频率, 其他电台就不可能再使用这个频率, 否则, 就会产生干扰。随着无线电使用的日益广泛, 频率资源的分配越来越困难。在数字音频广播 (DAB) 中, 多个电台可以使用同一频率进行广播而互不干扰, 有效地节约频率资源。 (2) 可加载多种业务:通过数字音频广播 (DAB) , 完全可以传输静态图片、文字和其他数据业务, 也可以向用户提供通过数字音频广播 (DAB) 从因特网上下载文件的服务。 (3) 移动接收的性能好:数字音频广播 (DAB) 不受移动接收的影响。这对汽车音响来说, 深受广大驾驶员和乘客的欢迎。因为它音质好、能组成单频网、功率小、覆盖面大、传输码率高。

2.3 CMMB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系统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2], 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 2006年10月颁布为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采用S波段大功率卫星和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 单项广播和双向互动相结合, 实现全国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面向多种类型终端——7英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动编写的手持终端以及车载、船载、记载接收机等接收设备, 适用于30MHz~3000MHz频率范围, 支持25套电视节目、30套广播节目以及数据业务。CMMB的核心技术是信道传输技术STMi, 采用LDPC编码、基于时隙的帧结构和OFDM调制技术、逻辑信道技术、用于快速同步的信标技术等, 其关键技术包括。

(1) 采用基于时隙的帧结构以支持终端省电。

(2) 采用OFDM调制技术支持移动接收和单频组网, 采用OFDM宽带调制技术, 针对使用的不同系统带宽, 抗干扰能力强, 特别是抗多径干扰。

(3) 采用LDPC编码和深度交织提高接收性能, 码字结构经过优化设计, 使解码器尅低复杂度实现, 并可提供接近香农限的纠错性能。

(4) 采用信标实现快速同步。

(5) 采用逻辑信道技术实现业务的灵活组合, 每个业务逻辑信道占用整数各时隙。CMMB提供了8MHz和2MHz两种无限带宽模式, 便于灵活时域宝贵的天线带宽资源, 采用RS编码的两级级联信道编码体系。

2.4 手机电视

电视是最大的媒体, 是手机中缺少的最后一个内容,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空间的移动性, 在这个移动世界中公众也非常渴望让电视进入手机, 这样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如:喜剧、电子报纸、旅游指南、商务电视、游戏、音乐、体育、购物、新闻服务、电子学习、媒体点播和互动式选择等。从而可以为陷入利润危机的电视业带来新的收入。这不仅将取悦移动运营商, 对于设备制造商和广播业者来说, 它将使电视变成寿命更长、重量更轻的手持产品。

2.5 DVB-T (数字地面广播电视)

DVB-T由于采用OFDM调制系统, 它首先是将高码率的串行数据流变成N个低码率的并行数据流, 并对N个彼此互不影响的载波分别进行调制符号码率的降低, 实际上是符号周期的增大, 使动态多径和多普勒频移造成的码间干扰减小, 加上保护间隔的设置, 减少了多径对多载波正交特性的影响, 使码间干扰进一步减小, 从而能很好的支持移动接收。我国现在正在研究适合自己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标准, 期望在搭建数字电视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作为一个基础标准, 涉及的是一个无线系统, 我国明确提出必须满足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应用和产业两个方面的基本需求, 并为今后实现扩展功能做好必要的预备。我国DTTB的制定原则是: (1) 传输信息量要大, 支持包括高清电视的多媒体广播服务; (2) 抗干扰能力强, 在一般室内环境下可接收; (3) 与现有模拟广播电视频道兼容, 并有利于频道规划和模拟向数字过渡; (4) 具有灵活性:支持标准高清楚度和高清楚度兼容的电视广播, 支持移动接收设备, 支持便携接收设备; (5) 具有可扩展性:支持包括互联网的交互数据综合业务, 支持广播网络化的发展需要, 整体性能指标应优于或相当于相应的国外现有标准的性能。据悉国家有意考虑以清华大学提交的方案为主融合其他方案之长, 形成我国的DTTB标准。清华的地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传输标准方案采用自主原创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与国际现有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比较, 具有多项鲜明的应用特点、较好的整体性能。其采用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时域同步的正交多载波技术;保护间隔的P N填充技术;快速信道估计技术;前向纠错编码与相位映射相结合的纠错技术;与绝对时间同步的帧结构。

3 结语

自上海宣布开展移动电视试验后, 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现在已经初见成效, 移动电视创造了市场的需求。事实上,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开通, 是开通了一个宽带的支持移动的数据广播通道, 它不仅可以传输电视, 而且可传输数据, 数字电视时代, 电视本身也是数据的一种。未来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应用将会带动除电视以外其他业务, 借助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技术和目前技术条件, 并分析目前的市场情况, 首先在公共汽车进行移动电视的业务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随着该业务被大众接受, 将逐步扩大到移动载体。随着电池容量和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 从车载将发展到个人手持终端。随着终端产品的发展, 其他业务又将得到发展。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特点和应用将会引起人们收视和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化, 让我们借助于支持移动和宽带广播的技术, 去创造更加伟大辉煌的市场!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的发展, 针对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技术及其应用加以简述。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宗就.全面普及科学布局, 推动我国地面电视数字化进程[J].电视研究, 2008 (5) (总第222期) .

[2] 刘固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及应用[J].新技术应用:57~58.

[3] 周植.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的发展与前瞻[J].新闻知识, 2010, 2:85~86.

[4] 姜文波.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展望[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8 (1) :16~21.

[5] 许柏松, 张宗橙.浅析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5) .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杨山峁,海拔一千三百六十米,担负着延安北部六个县市无线电视和调频广播的发射覆盖任务,我台有电视发射机三部,调频发射机三部,数字电视发射机一部。广电发射塔或发射机房的特点是大功率大覆盖,一个发射机房可以覆盖半径几十到上百公里的范围,因为承担了地面数字电视和调频广播的发射任务,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数字电视的使用率在下降,但广播收音机仍然发挥着关键作用,无线发射台在战时和灾时也会有较大用场,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因为身处高山至上且尖端放电,发射台或发射机房在雷雨天很容易受到雷电侵害,主要包括直击雷、雷电效应、电磁脉冲三个方面的危害,会对发射台或发射机房造成严重伤害,在其中的人员也会受到生命威胁,因此必须做好发射台或发射机房的雷电防护工作才行,避免雷电所带来的侵害影响,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对广播电视发射机房、雷电防护等进行概要性说明,其次分析广播电视发射机房雷电防护的常见策略,最后分析智能化防护和管理技术的应用,通过三点分析,希望能有帮助。

【关键词】高山;广播电视发射机房;雷电防护

广播电视发射机房是将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通过无线发射的形式,将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传播到区域内的每家每户,丰富区域内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使用率在下降,但却无法替代,无线信号传输都是通过电磁波辐射,传输距离的远近一般和发射功率、自由空间损耗、接收天线增益等因素有关。为了让传播范围更广,通常设置在高山或者高处,其位置特性和电磁特性就导致容易受到雷电的侵害,轻则电子元件受损,设备无法正常使用,重则发射机房会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对发射机房内工作人员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需要重视发射机房的雷电防护工作才行,切实提升雷电防护质量

1. 对广播电视发射机房、雷电防护等进行概要性分析

1.1 广播电视发射机房

顾名思义其大致分为广播和电视两大类,本质上都是音频信号或视频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辐射出去的过程,因为其电磁波辐射图形,距离远近、空间损耗等都会影响其实际无线发射效果,因此为了减少空间损耗,其多安置在高山上,而在高山上且机房设备会存在电磁感应,很容易受到雷电侵害。

1.2 雷电防护重要性

分析雷电防护的重要性,不如分析雷电对于发射机房的伤害,其主要包括直击雷、雷电效应、电磁脉冲三个方面的危害,雷击过程会产生非常大的热效应、电效应和机械力,会对发射台或发射机房造成严重伤害,设备难以正常运行,带来财产损失,也影响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工作,如果工作人员受到雷电侵害,会直接受到生命威胁,瞬间死亡,因此必须做好发射台或发射机房的雷电防护工作才行,保障发射机房能够正常工作,保证相关人员不受生命威胁。另一方面,微电子技术的推广,使得现代设备要求更低的接地电阻,并且还需要抗干扰。

1.3 雷电伤害类型

这里简单分析雷电对于广播电视机房造成伤害的类型,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击雷:指的是雷电直接击打电视机房,雷电在击打广播电视放射机房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大的热效应、电效应和机械力,如雷电防护不当,发射机房会直接被摧毁,设备被损坏,也很容易因此可能产生爆炸、爆燃等危害,放射机房彻底损坏,无法工作,而在放射机房内部或周围的相关工作人员会受到雷击、爆炸、爆燃等伤害,很大概率会瞬间死亡;2.感应雷:感应雷顾名思义是“感应”所产生的放电现象,在雷云在放射机房上方积累的时候,会受到下方放射机房中产生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雷电直接击中设备或金属线,都有可能导致线路上产生高压,对发射机房中电子设备造成严重破坏,感应雷的危害程度比直击雷稍小,但因感应雷所产生的雷电事故却非常普遍,是所有雷电伤害事故的80%-90%;3.电磁脉冲(EMP):并不直接雷电击打,但输电线路却会形成高电位冲击波,而发射机房中集成电路或各类型电子元件会受到EMP攻击,EMP攻击电子元件的原理很简单,它的持续时间只有数十微秒,但波长范围很广、峰值电压很高,接收到它的电子仪器内产生短时间的强大电流,超过元件的承受能力就會导致损坏。

2. 广播电视发射机房雷电防护的常见策略

2.1 机房外部防雷

发射机房外部的防雷,主要就是避雷针、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的防雷系统,当受到雷电侵害的时候,外部防雷系统能够将雷电流通过导入到地下的接地装置中去,地下接地装置埋设有一定深度,可以将雷电顺利引导流散,避免雷电直接对于发射机房造成伤害。

2.2 机房内部防雷

发射机地方内部的防雷措施有直击雷接闪器防护、屏蔽门、滤波器、波导管等设备,这些设备主要是对发射机房内精密的电子元件来说的,避免精密的电子元件直接受到电磁脉冲的损害,通过这些设施来避免雷电对于发射机房内部设备的损害,但也存在造价昂贵方面的考量。除此之外,用高密度的金属网来达到屏蔽电磁脉冲的影响,也非常常见,包括设备金属外壳、管线金属保护外皮等,同时全部接地形成保护,消除发射机房内设备的电位差,不接地的设施要设置导线使其接地,机房独立接地的接地电阻要小于1欧姆,联合接地的接地电阻要小于4欧姆,也可根据经济性采用高密度铜网和高密度钢网构成的方式,钢网节地,内部铜网悬空,隔离增加电容容积,进而起到滤波效应,地面的话需要考虑静电防护,可铺设静电地板。

2.3 发射机房天线防雷

发射机房天线是机房的重要设施之一,通常在无线发射台的最高处,发射机房天线也能够被看做是一根避雷针,但避雷针的本质作用并不是“避雷”而是“引雷”,天线就像避雷针一样在干着引雷的活,这势必会对天线造成影响,同样需要布置防雷措施才行,而对于发射机房天线的防雷技术,可以加设天线防护设备,同时要做好接地防护,连接接地装置,就像是避雷针防护一样,在雷击情况下,天线引雷,将雷电流导入到地下接地装置中,避免天线造成损坏。

2.4 机房电源防雷

机房電源防雷是雷电防护重点内容之一,可以在电源线路与各个电子工作元件设备的连接之间加设浪涌保护器,从而避免过大电流对精密的电子元件造成影响,同时电源线路以及与工作元件的连接线路与接地网相连接,两个方面齐发力,用接地保护和浪涌保护器来让电源中高电流传导入地下,避免对设备造成损害。是机房的电源接地、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必须相互独立分开,不得共用一个接地源。

总的来说,发射机房的防雷设施主要有四个模块,也有四个原理:屏蔽、等电位、接地引流、电涌保护器SPD,在日常工作中勤加检查,切实提升防雷有效性。

3. 智能化防护和管理技术的应用

3.1 信息化技术与维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运行,智能化监控,将更加有利于检测发射机房防雷工作的有效性,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来完成设备维护工作,在设备上安装无线传感器或其他检测器械,采集发射机房在工作中的运行相关量数据,相关量数据转化为数字量,包括电压、电流、电阻等数据,充分利用利用大数据、工业AI算法等先进技术,通过深度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模拟设备运行的规律和机理模型,找出设备运行数据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发现问题及时报警,比如SPD全生命周期监测功能和报警功能,电涌保护器SPD实质上一种过电压限制器,可检测其绝缘强度、工作电压等,来确定其工作可靠性,信息化、智能化监控与维护目前看来想要大范围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或许可能发挥重大作用。

3.2 信息化技术与维护的作用

1.实时监控:比如上文提到的SPD全生命周期监测功能和报警功能,电涌保护器SPD实质上一种过电压限制器,可检测其绝缘强度、工作电压等,保证SPD的可靠性,再比如接地装置,因为接地装置深埋地下,可能因土地腐蚀或生锈造成接地电阻增加,电流泄放能力减弱,可加设接地电阻在线检测仪,实时测量接地电阻值,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科学建模,有效预防:通过大数据,重视过往防雷系统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包括防雷系统的应用日志、维修日志、耗损情况等,以及用雷电峰值检测器来检测雷击数据,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能够有效解决防雷设施的缺陷问题,提升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就能够有效加强发射机房的防雷效用。

3.智能报警:在户外安装一台场雷电预警监测仪,用于实时在线监测一定区域内的雷电活动的变化频率。当雷雨云层形成或靠近的时候,对地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开始急剧变化,提前侦测雷电的到来,并且能够灵敏的侦测到电场强度的提升,及时报警,提醒野外作业人员停止或暂停室外作业,进入安全地带避雷,防止雷击伤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发射机房通过无线发射的形式,将广播和电视内容传播到区域内的馈线接受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避免自由空间损耗多设置在高山上,因为其位置特点和电磁特性容易受到雷电的侵害,雷电一旦造成伤害,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需要重视发射机房的雷电防护工作才行,切实提升雷电防护质量。发射机房的防雷设施主要有四个模块:机房外、机房内、天线、电源房内,也有四个原理:屏蔽、等电位、接地引流、电涌保护器SPD,结合上文分析阐述,希望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岳常青.高山无线发射台广播电视发射机房的雷电防护研讨[J].传播力研究,2019,3(06):252-252.

[2]许艳鹏.高山无线发射台广播电视发射机房的雷电防护[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00(023):97-97.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习惯、渠道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现有通信技术的固有缺陷已成为其继续发展的障碍。在当前网络整合的传输、接入层面上不仅要关注固定用户的接入,同时也要关注移动用户、手持终端的接入。从广电自身利益来看,只有用户接入终端种类的最大化,才能使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规模最大化,广播电视的产业影响力、效益才会最大化。而这些都要靠通信技术的发展来实现。在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推动下,通过技术的不断整合,给广播电视的传输、终端覆盖带来变革和机遇。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习惯、渠道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现有通信技术的固有缺陷已成为其继续发展的障碍。在当前网络整合的传输、接入层面上不仅要关注固定用户的接入,同时也要关注移动用户、手持终端的接入。从广电自身利益来看,只有用户接入终端种类的最大化,才能使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规模最大化,广播电视的产业影响力、效益才会最大化。而这些都要靠通信技术的发展来实现。在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推动下,通过技术的不断整合,给广播电视的传输、终端覆盖带来变革和机遇。某种意义上来说,传输技术的互联互通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从3G阶段过渡至4G阶段的技术差异及其关键技术中看出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特殊通信方式的卫星通信在传输技术融合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做出技术上的改进,基于全IP系统中,卫星通信网与多种地面业务传输网的相互连通,相互融合是卫星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线通信技术已进入3G通信技术时代,卫星通信的特点决定它作为一种通信方式在整个3G系统中可发挥着与地面IMT系统相互补充的作用。针对我国地域特点及人口分布特点来说,采用卫星通信可大大提高覆盖面积,尤其能为偏远地区提供远程服务及高速接入等多媒体业务有着更为典型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通信领域不仅在技术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进步,而且由于较早的经历了市场化洗礼,其市场法规和制度以及竞争策略都发生了变革。传统意义上的电信业务是指语音通信,随着带宽和增值业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促进了固定电话、互联网、电视“三网合一”的发展,甚至形成了“四网合一”(即在“三网”基础上增加移动电话业务。)为此从传输角度来看,各内容业务提供者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迎接整个通信领域的连通性的到来。

到目前为止,作为通信领域的热点为行业,3G各种标准和规范已达成协议并已进入商用,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全球统一标准;3G所采用的语音交换架仍承袭了第二代(2G)的电路交换;由于采用同频的码分复用,传输信号受到多用户干扰,CDMA难以达到很高的通信速率等。针对以上各种缺点,4G移动网络的根本任务是能够接收、获取到终端的呼叫,建立其最有效的通信路径,并对其进行实时的定位和跟踪。在移动通信过程中,移动网络还要保持良好的无缝连接能力,保证数据传输的高质量、高速率。4G移动网络将基于多层蜂窝结构,通过多个无线接口,由多个业务提供者和众多网络运营者提供多媒体业务,形成一个公共的、灵活的、可扩展的平台。

基于卫星的空间段通信部分和日益完善的地面段通信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复杂混合体系结构。地面段相关技术的发展必将使空间段与地面段的空中接口问题成为下一步研究的关键内容。目前,一般用于下行链路的基于OFDM技术的接入方式、用于上行链路的SC—FDMAR技术均是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较好的新型多址方式,也是LTE中所采用的接入方式,这对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地面通信技术的发展,端到端系统的演进,要使卫星通信保持竞争力,则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通信环境,对端到端卫星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进,将以下需求为目标:(1)不同区域上灵活的资源分配;(2)在固定和移动情况下,终端用户具有更高的带宽容量;(3)直连性,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配置星型互联;(4)对端到端设施部分,提供混合通信业务模式,实现定位和观测数据的能力;(5)适应业务多样化的需求而增加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6)为了保证空间通信网络具有永久、实时和高速数据链路,需要卫星具有中继功能。

同时,卫星传输为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的业务需求,应把重点集中在改进用户端的传输特性上,使之在所有卫星系统所可能采用的频带上应用,比如S、L、C、X、ku、ka和光波段。而改进的关键是要能提供比现有系统所能提供的更小、更完整、更友好的用户终端,并提供具有固定用户可比的数据速率。

对于在c和ku频段上的FSS和广播卫星通信业务,将集中在减少广播站、反馈系统和用户终端的多媒体平台和交互终端以及ku和ka频段的DVS-S2、DVB-RCS系统的宽带业务用户终端的开销上。利用多颗卫星同频段和不同频段于同一轨道工作,以提高空间段服务的可靠性和传输容量,能增加卫星的竞争力。对有效载荷进行有效改进,比如天线、星上数字技术、卫星再配置能力,行波管放大器等的改进,以及数据中继性能改进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卫星设施的网络看,将大力改进网关性能,尤其应集中于传输和接收过程中更高的处理能力和减小开销上。

对于在L和S波段上的移动业务,须使下一代移动终端既能用于地面骨干网通信,也能同时用于卫星骨干网通信,把研究重点放在地面中继和卫星节点间互相结合的问题上。现有的通信技术正在融合到下一代移动网络中,在这一趋势下,IP技术继续在移动网络中处于主流地位。对于全IP技术,全IP无线技术将越来越移动化,卫星通信网与多种地面业务传输网的相互连通,将成为地面业务传输网不可的缺少的补充和延伸,并与地面通信网联合组成全球无缝覆盖的海陆空天一体化通信网,这一点在广播电视中尤为重要。卫星通信产业与其他传统技术或3G/4G技术相互融合将成为卫星通信发展趋势,如何在现有卫星系统中更加合理有效地采用3G/4G的相关核心技术是将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阐述了450M无线列调系统及GSM-R系统构成、功能、特点等。分析了当前高速铁路无线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可用带宽窄、传输速率低、纠错能力弱以及多普勒频移的影响等,结合未来铁路发展需求,分析了当前需要做的一些关键技术研究方向,如宽带信道建模、MIMO技术、高铁场景无线资源管理优化以及新的组网技术等。并结合这些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了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铁路;无线通信;发展

我国铁路无线通信技术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传统的单信道模拟通信系统,到现在覆盖全路的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列车调度系统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频率为150M和450M的单、双工或单双工兼容的通信系统。进入21世纪,450M无线列调系统在原有的机车、车站电台,调度所调度总机的基础上,開发了调度命令传发器、无线车次号接收解码以及编码器设备,实现了TDCS、调度命令、无线车次号校核等功能。

我国于2000年确定采用GSM-R作为我国铁路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铁路GSM-R系统已建成大约16个核心网节点,待建3个。但是另一方面,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GSM-R作为一种窄带通信系统,无法满足未来铁路发展对宽带通信的需求,例如列车诊断与维护、视频监控、旅客服务等业务,都需在高速列车与地面之间建立一条宽带数据传输通道。

1 450M无线列调系统及扩展系统

1.1 450M无线列调系统

无线列车调度系统由车站电台、机车电台、铁路区间的弱场中继设备(区间无线中继器、光纤真放站、区间互控电台、漏泄电缆等设备)、手持台、调度总机和检测监视等设备构成。

现有采用A、B、C三种制式,实现了铁路行车指挥系统的“大三角”、“小三角”通信业务。

1.2 扩展业务系统

450M无线列调扩展业务系统是在450M无线列调系统的基础上扩展了TDCS机车编码器以及调度命令接收装置;地面接收解码器以及调度命令无线转发控制器。实现了无线车次号以及调度命令的传送。

1.3 系统特点

450M无线列调系统在系统装备、运行等方面有设备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廉,目前装备保有量大的特点。但在适应铁路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设备型号、种类繁多;频率分散,制式不一;技术基础特别是制式落后,功能扩展十分困难;不能组成大网,功能孤立,通话范围有限;大三角通信的实现复杂;数据传输可靠程度低。

2 GSM-R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2.1 GSM-R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GSM-R是在公网GSM之上,增加铁路调度通信功能和高速环境要素而建立起来的技术体制。系统一般由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运行与维护子系统(OMC)、终端子系统、移动智能网子系统(IN)、GPRS等组成。

GSM-R支持高级语音呼叫(ASCI),可以囊括目前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业务。同时,可以提供货运信息、车载旅客信息服务和其它增值服务。特别是还满足了列车高速运行速度下的传输列控信息的任务。

2.2 系统特点

虽然GSM-R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良好、寻址能力强、功能丰富等突出优点。但属于窄带通信系统,可用带宽只有4MHZ,只能提供9.6kbps的电路域数据传输或者几十个 kbps分组域数据传输。因此容量非常有限。

3 当前铁路无线通信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

3.1 当前铁路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无线通信的功能性要求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是地面系统需及时获取准确的高速列车各类动态数据,实现对列车的视频监控、列车组织以及远程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功能,其次车内旅客对无线宽带多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迫切。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传输速率高、时延低、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车地间无线宽带接入网来承载这些业务。而铁路现有的450M无线列调系统以及 GSM-R远不能满足未来铁路的发展需求。

铁路无线通信向宽带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GSM-R的应用场景不同于公众网,能够成功应用于公网的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应用在高速铁路环境时,会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 突发性干扰。宽带通信可利用的频谱较宽,获得的传输速率高,受到干扰的可能性也增加。高速铁路的电磁干扰较为复杂,电气化设备繁多,由电气设备产生的各种脉冲干扰和其它电磁干扰将严重影响无线宽带通信系统的性能。

3.1.2 小区切换。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当处于通信状态的移动终端从一小区移到另一个小区时,当移动终端的速度提高后,假设切换区大小不变,那么移动速度越快则终端穿越切换区的时间越短,以至于穿越切换区的时间小于系统处理切换的最小时延,则切换过程无法完成,导致掉话。

3.1.3 多普勒扩展。较大的多普勒频移会使接收端下变频后的基带信号产生频偏,引起信号失真。继而影响信道均衡与相关解调的性能,使通信质量恶化,甚至掉话。多普勒频移还会对移动终端的小区切换产生影响,随着频偏增加导致移动终端的邻小区测量性能下降,当频偏增加到一定程度,移运终端对邻小区的测量出现严重偏差,导致切换无法被触发。严重的是,当窄带通信变为宽带通信后,其多径效应会更加明显,当不同径的信号经过不同的反射、折射或者散射路线到达接收端后,每条径的多普勒频移均不同,给信号检测造成极大的困难。

3.1.4 无线信道加剧。在移运台高速移动的情况下,由于移动台周围的反射体和散射体快速相对运动,导致无线信道时变加剧。对于高铁这种信道时变特别快的应用场景,目前公网普遍采用的基于闭环的技术均需对其算法加以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信道环境才能获得预期增益。

3.2 关键技术研究

为满足高速铁路的无线需求,应开展如下关键持术研究。

3.2.1 无线宽带信道建模。研究高速铁路应用下的宽带信道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分析无线宽带信号路径损耗、大尺度衰落、多径效应的冲激响应、多普勒扩展等模型,以此确定高铁环境下影响无线宽带通信性能的主要因素,为选择有效的无线通信技术提供依据。

3.2.2 多天线技术。公网中广泛应用的多天线技术包括MIMO、智能天线等技术。MINO通过线性/非常线性预编码可实现空间分集或空分复用,达到提高可靠性或提升容量的目的。智能天线则可以利用波束成形跟蹤指定用户,减小干扰并增加系统容量。因此,有必要研究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多天线技术,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使其能够在高速铁路下仍能够发挥其最优性能。

3.2.3 无线资源管理优化技术。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无线资源管理优化技术包括切换优化、资源调度优化,小区干扰协调优化等。未来列车的速度越来越快,穿越小区重叠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需要优化切换算法或组网覆盖方案,保证切换成功,(下转第134页)此处,还需要优化资源调度、干扰协调等方案应对高铁通信特有的话务突发性,集中性及小区带状等特点。

3.2.4 组网技术。研究高速移动环境下无线宽带网路的组网技术,涉及车厢内无线局域网、地面蜂窝网络与地面骨干网络的共同组网,建立端到端的可靠链路,降低用户数据或控制信令在网络中的传输时延,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以减小成本。

4 未来铁路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

铁路无线通信技术必然要向能够在高移动速度下提供高数据率的车地宽带通信系统演进。由于公网的宽带通信系统已经部署商用,因此铁路无线通信技术向宽带的发展可以借鉴公网的成功经验。

目前,公网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WCDMA和TD-SCDMA,均演进到LTE;二是CDMA2000也通过一定方式演进到LTE;三是802.16m的WiMAX路线,由WiMAX演进到WiMAX II 。这其中LTE拥有最多的支持者(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华为、阿尔卡特朗讯等主要电信设备商)。然而中兴、华为已经率先推出基于LTE的铁路无线通信系统。

LTE采用了OFDM/FDMA、MIMO、智能天线、LDPC等先进技术,可在20MHZ频谱带宽上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度,小区覆盖半径最大可达100Km, 特别是采用了扁平化的IP网络结构,全部业务均在分组域实现,并且将用户面时延降低到5ms以下,控制面时延降低到100ms以下。LTE系统以其优秀的性能可以满足现有各种宽带业务的需求。

现有的GSM-R系统完全可以沿着公网的演进路径,从目前的窄带通信系统演进至LTE甚至是更为先进的LTE-Advanced,但是考虑到铁路无线通信应用场景的特殊性,铁路无线通信的演进会跨过公网的3.5G、3.75G,而直接演进到LTE。从国际联盟(UIC)对铁路无线通信的展望,可以看出,UIC计划跨过3G的演进阶段,直接从GSM-R 演进至LTE-R。当然,由于铁路无线通信面临高移动速度与复杂电磁环境的不利影响,会大幅降低LTE系统的性能,因此,当把LTE系统应用于高速铁路环境中,必须对其加以改造,将LTE变为LTE-R,保证在高速移动速度与复杂电磁环境下仍然能提供较大的容量和稳定的Qos.

5 结语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许多投入运行的高速铁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新技术总是有其先进性和优势,网络演进是必然,未来铁路无线通信技术将向LTE-R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运输局.450MHz调度命令无线传送系统主要条件(V.4)2005,4.

[2] 铁道部.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 钟章队,黄吉莹.我国铁路GSM-R的发展研究[J].中国铁路,2006,11.

[4] 沈嘉.LTE- Advanced关键技术演进趋势[J].移动通信,2008.

上一篇:生态思想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集团会计核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