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系毕业论文范文

2024-07-16

考古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试卷分析 留学生 内科学

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其特点是整体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与其他学科交叉点多,是医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留学生的内科学教学,更是不容忽视。随着临床医学以及相关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内科学所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对各个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更新和扩展。因此内科学教学内容也不断微调,那么教学质量的评估也需要不断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考试作为有效的检验教学质量的方法,也是评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试题评估又是方便有效的检验方法,同时也能够高效筛选出高质量试题。因此,我们对2012级留学生内科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的统计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我校2012级本科留学生学期末考试试卷,总计87份。试卷依据大纲要求,按照課时分配比例设计各个章节试题分值(见表1)。共43题,满分100分,分为A、B卷。其中客观单选题30题,共30分,名词解释5题,共15分,简答题5题,共25分,论述题1题,共10分,病例分析2题,共20分。试卷评判的依据是提前制定的统一的评分标准,由教研室抽调各科室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封闭式流水线阅卷,以减少主观性差异,最后再由专人复核。

1.2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将数据按照试卷定量分析系统的要求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17.0、Excel2007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试卷评价的相关指标,包括难度(P),区分度(D)、信度(R)以及效度(V)[1, 2]。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成绩分析

参加本次考试总人数87人,试卷满分为100分,平均成绩59.29分,中位数为62分,标准差为13.01分;最高分91分,最低分23分,全距为68分;呈偏态分布。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见表2。可见,本次考试成绩大部分集中在60-69分数段以及不及格段。

2.2试卷质量分析

2.2.1试题难度

难度是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重要参数,它和区分度共同影响着试卷的鉴别性。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P值越小试题越难。本套试题难度为0.41,比较合适,各部分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21-0.43之间。

2.2.2试题区分度

区分度指的是试题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鉴别能力,用区分度指数(D)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D=(XH-XL)/XMAX。其中XH、XL分别代表高分数段和低分数段学生在某题目的平均成绩,XMAX为该题目的满分分值。D≥0.4为优良,0.4>D≥0.3为合格,0.3>D≥0.2为尚可,D<0.2为差。区分度指数越高,试题的区分度就越强。本试卷的区分度为0.31,合格。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试题区分度高,可以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

2.2.3试题可信度

采用克伦巴赫系数法(Cronbachα系数法)来获取所得分数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信度系数范围0-1,一般要求信度在0.7以上,信度值越高,测评结果越可靠。本试题信度0.78。

2.2.4 试题效度

指试题能够准确反应出学生知识水平的能力。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套试题对不同检测目的的效度是不同的。本套试题的效度为0.27,稍差。

3.讨论

我校留学生教学已经开展21年,随着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三校区合并,影响力的增加,近年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覆盖国家范围也在扩大。留学生教育同时也促进我校的影响力,增加社会效益,是综合类大学必须重视的教学指标。因此我校十分重视留学生教学。对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估,试卷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试卷分析不仅能够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检测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是否得当。

3.1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成分布情况见表2,学生的成绩集中在70分以下,共计69人,其中低于60分33人,不及格率38%,平均成绩59.29分。全距68分,比较大,提示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的差距较大。不及格率较文献报道的其他院校其他学科留学生考试不及格率高[3],并且明显高于我校国内学生的内科学考试不及格率。说明学生对内科学的掌握情况不够理想。从阅卷情况了解,主观试题的回答方面除了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以外,还存在回答条理性不佳的问题,导致得分点混乱,失分严重。这说明留学生不适应我们的考试答题习惯。客观题阅卷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够精准。从平时带教情况来看,留学生课堂出勤率较低,部分学生作风散漫,另外,授课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水平层次不齐,授课内容课堂掌握情况差别较大。这些都是造成考试成绩不佳的原因。此外,这份试题本身的因素参与其中。那么我们就试题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如下。

3.2试题分析

首先,按照我校内科学教研室的出题要求,本试题对知识点覆盖范围如表3,符合要求。具体比例为,总论10%,消化系统疾病20%,呼吸系统疾病20%,心血管系统疾病20%,风湿内分泌10%,泌尿系统疾病10%,血液系统疾病10%。并且主观试题及客观试题当中也遵循此比例执行,对于重要章节的难点多选择论述形式考察。可以看出本试题的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全面,考察内容分布合理。

试题平均难度0.41,较合适,但其中病例分析题1的难度为0.21,偏难,该题为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章节的考察,考察点包括心电图识别,治疗原则,治疗方案。但三个部分环环相扣,如心电图读图差错,会导致后续问题失分。这部分是留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在此后的教学当中,我们要对心电图识别方面增加教学时间和精力,在临床见习课程中,要增加心电图读图的训练。但高分区学生该题回答满意,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良好。区分度与难度相互影响,也是评价试题优劣的重要指标,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会导致区分度下降,本试题区分度0.31,合格。与难度结合分析,考虑试题难度合适,稍难,因此区分度稍差,但在可接受范围。信度是指测得结果的一致性或者稳定性,稳定性越大,意味着测评结果约可靠。相反,如果用某套试题对同一应试者先后进行两次测试,结果相去甚远,那么结果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了。本套试题的信度为0.78,说明试题信度良好,稳定性尚可。此外,本试题效度分析结果不满意,提示本套试题不能准确反应学生对考点掌握的情况,说明试题考察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也说明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这套考卷。这就要求出题者对考察知识点的表述以及得分点的设计精准。

3.3 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对本套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该阶段学习内容掌握情况不佳。在阅卷过程当中发现,学生在论述题、病例分析题目上失分严重,这部分内容得分需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示此后的教学当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在见习课当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病例讨论来进行临床思维的锻炼。另外,我们对同学年中国籍学生的内科学试卷进行试卷分析,结果提示其难度相当,但成绩明显高于留学生成绩。带教老师同样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过教学选拔的具有教学资格的教师,切同年的教学大纲相同。提示我们同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学生与外籍留学生而言,其接受程度是不同的。留学生偏重自学,课堂提问活跃,思维敏捷,我们传统的单纯讲授,效果不佳。所以,可以通过PBL等多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4]。其次一个重要原因,我校留学生多为中南亚地区国家,有宗教习惯不同,生活习惯差异,行为规范的不同等众多因素,其课堂纪律是多年来历届授课教授反应的问题,往往比较散漫,尊崇自我,这也是授课教师以及辅教人员需要共同努力,提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5, 6]。我校现对留学生出勤率做严格考察,记入综合成绩当中,是行之有效的督促学生按时上课的方法。此外,教师的英文水平的差异也是限制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需要对教师的英语水平有严格的考核,达到一定标准的方可承担留学生教学工作。同时,我们也提出,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深造国家,理应完成语言的预科学习,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选择汉语教学也应该是中国留学生教学的思路。

本套试题偏难,因此成绩多集中在低分值区域,不及格率亦较高。区分度与难度相关,难度适中的试卷的区分度较好,因此,本套试卷的区分度属于合格。提示我们出题过程中严格把握本科生基础知识点覆盖,以基础为主,适当增加难度题目以提高区分度,避免较偏、超越大纲、临床综合性过强的题目。我校教学资源丰富,应该每套试题都经过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把关后方可启用。而出题审题过程也是对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的很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赵娟,吕淑兰,李雪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7)级妇产科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3(04):414-416.

[2]霍建华,何家璇,郭雪艳.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考试试卷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6(02):20-21.

[3]樊立洁,杨晓蕾,罗梦淇,等.浙江大学来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管理的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2015(06):5-6.

[4]张燕,田芳.PBL模式在留学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5):39.

[5]颜华.医学留学生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20-21.

[6]温世浩,任为民,张玉霞,等.提高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09):889-891.

作者简介:

张娟(1982-),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医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治,医学教育。

考古系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考古地域文化研究学科建设

引言

美术学属于艺术学的一级学科,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的一级学科,而美术考古学目前是考古学中的一门三级学科,是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美术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进行美学的分析和研究。美术考古学和美术学、考古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与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史属于艺术考古史的一个内容,研究的重点是美术学而非历史学的相关问题。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区别在于美术史研究的重点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品,而美术考古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传统及特征,所以,美术考古学具有传统视觉文化研究和区域艺术研究的性质。视觉文化研究与区域艺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利用考古学与美术学共同研究人类历史上(及区域历史上)所产生的具有视觉艺术价值的物质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地区特有的生态、传统、民俗、习惯等,是具有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及文明表现,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的地域文化主要有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在不同历史阶段内具有鲜明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特点离不开美术学与考古学。

美术考古学是视觉文化研究与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视觉文化研究与视觉艺术研究是美学研究领域的两大重要内容,二者直接影响了美术学与考古学的发展,并将美术考古学提升到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针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高校,从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出发可以构建新的专业与学科方向。虽然这些新的专业与学科方向仍是基于图像学研究基础上的视觉文化研究,但研究的手段更为丰富,与以往美术学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的是含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如包括田野考察、文物、历史图像与文字研究。这些考古资料与文献相互联系、彼此交叠,共同形成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对地域文化的情感。

在藝术院校中,一般将美术考古专业构建在美术史研究方向的框架中,但由于受时代发展及学科建设多样性、高校专业建设多样性的影响,视觉文化研究面临重要的转型。基于此,许多院校成立了人文学院,美术考古学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值得一提的是只有中央美术学院有从本科至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目前只有美术考古研究方向。

高校将本科教学与美术考古学相结合,融入时代需求与国际化视野,在已有专业和学科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诸多新的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文学院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三个新的研究方向:第一,针对图像产生的时代文化生态研究,即“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第二,针对城市进程和当代公共艺术创意及管理体系的“艺术策划与行政研究方向”;第三,针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民俗学研究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将考古学融于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建筑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中,对这些学科下的绘画专业、设计专业、美术史论专业等的本科教学意义重大。

地域文化研究是打造高校学科方向与专业特色的重要因素

艺术的产生基于特定的视觉环境与文化心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可产生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形式。三秦大地独特的地域条件形成了陕北、关中以及陕南不同的文化特征,也造就了这些区域中的高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内容和研究方向,如:延安大学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宝鸡文理学院的“周秦文化研究所”“关陇民间美术研究所”“陕西方言研究所”、咸阳师范学院的“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的“周秦汉唐考古研究所”“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新中国美术研究所”“黄土画派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的“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等。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都以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美术考古的方法,形成的学术成果彰显了学院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也更好地发挥了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育部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指出学科建设是“双一流”的基础,同时《暂行办法》的第四条还指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认真解读国家政策可发现,国家在高校发展的定位及特色上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着力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科体系。

学科方向的确立要立足于传统,着眼于前沿,明确学科特色,合理定位发展方向。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就解决了高校学科研究方向和定位的问题,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特征,也形成了高校不同的特色学科。陕西省的艺术高校应秉承“学术引领、创研并重、专业服务、协同创新”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陕西独特的文化积淀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地缘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积极打造自身特有的学科方向与特色专业,并逐渐将其形成优势。

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对艺术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

高校学科建设主要指学科定位(包括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建设(包括重点学科、实验室、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要素,这些要素是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重要依据。优势学科的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及科研创作上融入地域文化与专业特色,艺术高校要想打造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首先需要了解本专业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脉络,将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相互关联,了解艺术范式形成的原因及形式所承载的内容。

艺术高校的本科教学应立足传统,注重应用,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并努力推进学术前沿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将美术考古运用于本科教学中,各教学单位深度挖掘和汲取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西美特色的教学体系及课程内容,如:中国画系的“唐代墓室壁画临摹”、雕塑系的“中国古代雕塑临摹”、设计系的“传统纹样考察”、服装系的“汉唐服装复原”、环境艺术系的“古建测绘”、美术史论系的“周、秦、汉、唐美术考古”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范式用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临摹之外,这些课程中都有人文考察和田野考察,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研究艺术表象之外对于艺术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思想体系等内容进行深层次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规律。

将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融入科研创作,是利用学科优势促进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的重要途径。如中宣部、文化部等主办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体现延安革命精神和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新中国美术创作工程”,都需要艺术家先认真研究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其次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最后在把握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与传承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语言和当代艺术手段融合,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表现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结语

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承载着我们对于传统与当代、审美与研究、传承与创新的认知,二者的结合对学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在艺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哲学层面理解艺术的本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中国文化精神的自觉与自信。

考古系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个人简介

张祖群,湖北孝感人,男,汉族,先后获得风景园林学士、人文地理学硕士、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旅游管理系副主任,系支部书记。旅游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导,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为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超星学术视频主讲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通信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同行评议专家,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专家。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评审专家、中央单位(财政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主要评标:旅游管理(饭店)、城市园林,文化遗产建设工程、遗址保护工程、教学科研设备与实验室等。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人类学)方向教学科研工作。

三、主要研究成果与学术活动

一是抓住核心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北京地区遗产旅游原真性与管理创新研究,对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人类(文化)学、人文(文化)地理解读,对中国古都文化遗产的旅游空间演变与产业重塑(北京、西安、咸阳等地对比)进行研究。在《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园林》、《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科学)》、《城市规划》、《北京社会科学》、《农业考古》、《中国软科学》等核心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二是重视积累,出版高质量的著作与教材。张祖群副教授出版著作《旅游地策划——文化·创意·空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旅游与文化地理学随笔》(民族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从聚集到扩散:新时期北京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张祖群为该专著第四作者,撰写两章,合计5万字),《基于类型的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解读》(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参与邹统钎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教材撰写,负责“第十六章文化遗产景区旅游管理”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3版)。

三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基础,着力进行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制订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旅游研究中心”,构筑学科研究高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探索课程建设与改革新途径;增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旅游实践,注重实践教学,并将其纳入培养与考核体系。

四是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宣传旅游管理学术观点。2011年,张祖群等:《从恩格尔系数到旅游恩格尔系数:述评与应用》入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安全论坛(2011)电子论文集。2011年10月22日至23日,张祖群的《试论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北京”建设》受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举办“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分会场报告做报告。2011年7月5日,张祖群等《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非优区的错位分析》,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区域科学年会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中,被选为大会交流论文,获得荣誉证书,并邀请做会场报告。2011年12月3日至4日,张祖群受邀在2011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京津冀(贫困带)扶贫旅游研究:判识、机理与学术目标》主旨演讲,《国家经济地理》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报》对此做了专门宣传。

五是以超星学术视频讲座为平台,服务社会大众。2010年3月至5月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视频网站: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video.sslibrary.com/)全程拍录张祖群的《文化地理学——城市空间的文化解读》、《旅游文化学——遗产旅游专题研究》课程,该课程是将枯燥的遗产旅游与文化地理理论转化为科普实践的有效尝试。

四、主持项目

主持完成200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06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科研项目、200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教改项目、2008年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2008年校级党建与管理课题、2009年校级党建与管理课题、2010年校级党建与管理课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青年专项课题各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遗产地铭刻时代痕迹与旅游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2CJY088)”、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资助2011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GL049)子课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BG125YB012)各1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0101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7CJY05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ZCX3-SW

考古系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孙振华(展览学术主持) 今天的研讨会主要是配合“回顾与展望——湖北雕塑艺术展”,谈谈湖北雕塑的历史和现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老一辈的艺术家总结湖北雕塑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希望批评家、媒体朋友们对湖北雕塑状况、历史与现状加以评点;同时也欢迎年轻的艺术家、理论工作者能够参与讨论和发言。

刘政德(湖北雕塑家) 发展本民族的雕塑艺术,是有别于跟从西方道路的一条重要途径。湖北地区拥有灿烂辉煌的楚文化,有这样的文化资源,就应该设法利用它,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文化高峰上继承湖北特点、创造令湖北人骄傲的雕塑作品。艺术本身具有地域性,湖北雕塑家的责任就是传播这种地域性带来的美。如果致力于这一方面并作出成绩,我们的作品将对世界雕塑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我通过实践得来的一些想法,可能只是一个基点,有待于理论上的提高。

朱达诚(香港艺术公社董事会主席) 以前说学雕塑一定要有素描基础,美术基础,但是到了黄陂这些说法被打破了。农民没有美术的基本功,但雕塑仍然可以做得好,而且形神兼备。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专业的工作者与工农兵的方法相结合,尤其与农民的方法相结合,它能够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把人物的基本造型、喜怒哀乐描绘得非常清晰。这是一条很值得总结的路子,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如何能够把这么多的内容浓缩在短时间里进行消化?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发挥。对文革我们是采取否定的态度,但是走到工农兵中间去,知识分子向农民学习,将知识与农民经验结合在一起,却非常有意义,不能全面的否定。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展览的题目是“回顾与展望”,湖北首创先河地对自己的雕塑史做了一次回顾,但是在肯定此次展览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几处问题。第一,我们的研究工作做的不够。在座的艺术家的水准和应有的知名度是不对称的。我希望艺术史系培养人才要术业有专攻,招收专门的湖北雕塑史研究生。自己的传统需要得到自己的重视和研究,一个地区的艺术发展不是孤立的,是综合的生态。第二,我昨天又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因为在前辈创造的作品面前,我感觉到现在的艺术与他们差距太大了。湖北、湖南的楚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文化传统是艺术走向现代的营养与基础。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有困惑,传统是好的,但是如何来完成现代的转换?是否能很好的完成转换?传统楚文化里的器具,方圆结合、刚柔相济,局部的丰富与整体的统一相结合,达到高度的完美。这不是一个符号和风格就能说明的,关键在于对审美形式和规律的研究。

当代艺术的形态越来越向空间与材料转换,对雕塑概念的理解也应该扩大。当代艺术的“四大天王”纷纷向雕塑转型,复制自己的作品,把平面绘画变成了雕塑形态。这虽然只是产品的延伸与开发,但是他们注意到大型空间里雕塑的材料对空间的占用。所以雕塑家在今天是真正具有当代语言形态的艺术家,而我们在这一块的研究也应该更加开阔,要互动,不仅是远观,还要拓展思路,让空间的整体形态得以呈现。

范伟民((《雕塑》杂志社社长)) 这次来到湖北,看到博物馆的漆器,让我感受到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湖北雕塑艺术展所要做的正是把这个传统挖出来。我看到主办方的研究者们在黄陂雕塑上下了很大功夫,这种努力值得钦佩和肯定。但我想,湖北有更久远的历史和传统。黄陂雕塑的手艺勃兴于清朝末年,距今也不过150年。而代表楚文化的漆器,它可是有两千多年的传统。如何从这种深厚的传统中提取出更有价值的文化精神,应该是我们艺术家、理论家面临的迫切问题。湖北美院希望树立自身的特色,这可以是一个切入点。在这样的时代下我们如何体现出艺术的地域特点和传统价值?现在一种倾向是重观念,轻工艺,认为注入一些民族元素就可以体现这种特色。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误区。文化精神需要物质材料作为载体,这个载体不仅是那些表象符号,更是多年来积淀起来的工艺传统。工艺如何发展,工艺如何演变?离开这种探索性的工艺精神,谈民族传统只能是空中阁楼。湖北的艺术家现在有意识地想融入楚文化的深层精神,创作手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很有锐意进取的姿态,但我想,前人不懈探求的工艺精神更是需要重新挖掘,今后也需要把作品体现得更加完整、完美。只有这种完美的艺术作品,观众看起来才会喜欢甚至愿意收藏,这样我们的雕塑家才能在市场中检验自身的艺术价值。

唐尧(《中国雕塑》副主编) 我谈两个最大的感触与收获:第一,这次展览让我第一次非常完整地看到湖北雕塑的来龙去脉。在此之前对湖北的雕塑概念非常模糊,现在看到这些作品呈现在眼前,收获非常大。第二,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湖北雕塑的质感。质感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湖北美术学院传统中法苏的血统通过黄陂的农民泥塑,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产生了一次非常奇妙的融汇,其间的艺术风格、价值取向的直接性与生动性形成了湖北的传统之一。另一方面则是器物感,比如刘政德先生做的寓言雕塑,在语言的处理上就非常到位,所有细节上都能够感觉到从器物当中所寻找到本体的语言探索。傅中望老师对于器物造型的感觉完全进入了他创作的潜意识当中,通过这个展览,我试图想从当中找到一些语言上具有特质的地方:我们怎样站在较高的起点,继承自己的文化?

展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我意识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吸引全世界的年轻人来研究中国的文化,不能光靠古文明,须把文明不断地花样翻新。第二,这次展览还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好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地域性艺术?什么是国际性的艺术?如何来看待两者的区别?湖北是否会因为受楚文化的影响而加了一个紧箍咒,无法去创造?但如果没有湖北特征、全部国际化,面对多元的世界文明,我们自身如何更新、让自己的文明变成一个现代文明?这是一种矛盾。

姜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每次看老先生的作品,听老先生讲他们曾经的经历都觉得特别感动。一个人的作品之所以成立,都是与所处的年代、所经历的事有很大的联系。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我年轻的时候会有叛逆感,总觉得西方的东西更有吸引力,但现在觉得身边的东西更吸引我,因为那是自己身边的一部分。这次展览让我比较集中地看到了湖北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感觉很多艺术家做得非常好。

郝京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这次展览让我想起黄陂农民泥塑,尤其是好多作者做出了很多好的作品,让我感触很大,可以说黄陂农民泥塑培养了一大批人。值得总结的几点:第一,专业工作者如何做到普及工作,不仅当时需要,今后也是需要的。第二,美术教学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项金国、傅中望、陈育村他们三人的作品都很有特点,这一方面与各个艺术院校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黄陂农民泥塑这段经历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并且对他们的学术有了很深的影响。

白家峰(《艺术当代》)编辑 第一,最近来武汉三次,感觉这里的主场意识越来越明显了。把“主场意识”真正的转化为对湖北雕塑创作的一种生态带动和对活动氛围(包括经营性的空间)等等的带动。这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的工作。第二,我们把传统归纳到楚文化的范畴里。一是因

为大家在这里面寻找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寻找文化的合理性。但如果把传统单一归为“楚文化”的大框里,会使我们的阐释与对作品的理解存在概念化。当然,无论是武汉还是湖北,作为地域性特征的楚文化是一种背景,我们要把历史传统的文脉与现代生态的文化融合起来。

刘春冰(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回顾与展望”作为展览名称,意为对历史与未来的探讨。我看到了不同形态和不同时空的雕塑,感觉造型方式的变化非常大,但不管如何变化都是在写实、表现、抽象这三个领域里巡回、融合。第一代的雕塑家主要以“主题性创作”为主,这也是当时时代所需要的,比如说黄陂的泥塑,就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形式。

项金国(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楚文化如何转化为现代的文化,这是一个大课题,一个涉及到地域性的问题。上海的“海派”,广东的“岭南画派”、西安的“黄土画派”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但实践者运用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容易走上模仿、引用符号的道路。1990年,我和傅中望开始做楚文化游览区的公共艺术,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借此机会也遍读楚文化的著作,得出一个结论:楚文化是一种精神,而不仅仪是造型。楚文化浪漫、唯美,与黄河流域厚重、庞大、浑厚不同,它讲究飞动、灵巧、精致,又不失滓厚与博大。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转换要领会其精神,不能流于形式。如今,年轻艺术家身上已看不到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让他们接触到的信息、的方式不是看文本。和学生谈创作,需要仔细琢磨他们的生活方式,否则无法与他们对话。同样,艺术的发展也不能有规定动作,湖北的楚文化如果和体育比赛一样有规定动作,那艺术就无从谈起了。我想国际化、全球化与地域特点、文化个性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形成。

沈伟(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 关于湖北艺术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湖北的研讨会上有两个词出现频率很高:“楚文化”和“当代艺术”,前者是“传统”问题,但我们—直是象征性的谈,没有实属性的探究。因为要说到地域的特点,但又无法归纳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就找现成的源头,即“楚文化”,但“楚文化”存在于博物馆,存在于考古学和文化研究,是能看不能摸的,与现实的距离很大。在艺术创作中,它不是可以直接转化的形态,而只是起间接作用的精神回响。实际上,越是把“楚文化”当做我们的传统,就越说明我们没有现实意义上的传统。正因为如此,武汉有了做当代艺术的优势:没有传统观念的约束,没有具体的趋同点,没有地方画派的凝结力,因此做艺术的方式和面貌极其多样,也显得想象力丰富。但要把想象力丰富认为就是楚文化传统、就是楚国浪漫精神,那就有些滑稽了。所以对地方文化我们需要更深一层的认知才会把资源运用得更好。雕塑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纯艺术的雕塑,更多的是与生活空间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因此当代雕塑总被认为是一种反映了国际化语言的当代艺术形式,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当代艺术是不是等同于国际化的语言?我持怀疑的态度。改革开放之初,有一股学习“世界语”的热潮,真以为世界大同了,但今天呢,说英语的仍是英语,说汉语的仍是汉语,这就是文化,没道理可讲的。果真有国际化的语言,那也只是为了一般性交流的方便,真正有语言魅力的,还是方言。

孙绍群(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第一,这次“回顾与展望”的展览的使命是让年轻一代看到前辈是如何走过来的,以及将来往下一步怎么走。第二,辐射广、成就大。所谓的“辐射广”,比如朱达诚先生往来于香港和湖北,每每和大家交流各方的状态与感受。还有史金淞和在北京的很大一批朋友正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艺术创作与生存环境。第三,创作多元化、后劲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年轻一辈题材的多样性、广泛性上。在一个广泛、开放、多元的大格局下还是有很多沉淀下来的思想,尽管不成熟、不厚重,但这样的特点意味着将来有很大的后劲。

张卫(湖北羹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我们应该进行更多个案的分析与总结,不应该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性标签,比如说是否要楚文化。艺术实践者还应以实践为主,至于上升到某种概念和理论高度是理论家需要做的事。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有非常多的方面值得总结,无论是教学、创作,还是思想、观念,大量个案的分析是最好的途径,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性。

张松涛(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 湖北对外的信息没有北京那样发达,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条件相对要差一些。我的主业是教书,对于雕塑毕业生每年的创作如何继承传统、引入当代的精髓这…方面有非常多的困惑。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像史金淞老师这么优秀的雕塑家,以后能和我们的学生多做这样交流。

孙振华 今天研讨会发言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五方面:一、传统问题。有些专家与老先生谈到了传统于我们今天的重要性,如何很好的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创造与发扬;同时也有一些老师谈到了传统的丰富非单一性,每个人接受传统一定是与当代生活有关的,应该把传统放在与当代并列的概念上来看待其真实性与有效性;有老师提到了在传统问题上的个人选择性。二、地域文化。具体落实到湖北就是楚文化的问题,我归纳为两方面:①谈楚文化、谈湖北的地域性一定要对湖北人的性格有所了解,把作品同这个地域生活的人联系起来。②把地域性物质化,最后落到形式的分析上。比如说谈到楚文化造型上的特点、楚文化的器物感对雕塑创作中的影响,及其在今天所留下的痕迹等等。三、今天的研讨涉及到很多珍贵的史料。站在当代文化的角度来将民族文化的建立、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需求联系起来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四、在对个案的分析方面,老先生谈到了刘政德的作品,年轻的雕塑家谈到了史金淞的作品。这使我们的研时更加丰富,对个体作品的分析有点有面,有利于我们对展览的认识、对雕塑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以及对我们优势的认识。五、此次研讨会很客观。通过展览我们看到湖北的雕塑艺术,特别是在年轻雕塑家身上不够成熟、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有几方面:①制作上还不够精致。②随意性比较大,玩的成分居多,用心的投入不够,所以造成了经典性不强。③特邀的专家对青年雕塑家将来如何创作、如何展览、如何在材料的空间应用上更上一层楼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傅中望(湖北省艺术馆馆长) 作为艺术馆策划的展览,首先是强调包容性。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老先生的好作品,也有全国性美展的获奖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展览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其价值的判断应该更为多元,体制内的、体制外的,甚至各种方式、各种标准都应包容。其次,我们在选择作品的同时,也应该以历史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特别是对改革开放至今这段时期的作品。我们不能用过去传统的雕塑的概念来德量这些作品,它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由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既定的事实,也应给予记录与展示。这也是此次展览选择作品的标准。

作为回顾性质的展览,我们有很多方面做得不足。比如展览研究的问题、雕塑本体创作的语言问题、关于传统的话题,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认为,湖北的艺术不应仅仅探讨自身创作的问题,要将其放在中国雕塑发展大的背景下去探讨雕塑的现象,从而进行深入的研究、展示。

考古系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物考古是一个过程非常复杂的工作,通过对文物的考古从而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文物进行考古首先是要挖掘文物,但是挖掘文物的过程会一定程度破坏考古资料,这就要求在文物考古过程中,不断加强考古工作的管理,引进先进的勘探设施和研究设施,从而做好文物考古工作。

关键词:文物考古;突破口;提升

近年来我国文物考古行业在不断发展,文物考古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考古工作的突破口,才能为世界考古工作做出贡献。文物考古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文物的探究,可以加强人们对远古时代的认识,并熟悉的掌握当时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实现对国民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不断加强国民的精神素质。

一、文物考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文物保护观念,对中原文化区不够重视。在考古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工作,因此对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文物挖掘的过程中,由于挖掘人员缺乏保护文物的观念,缺乏将文化与文物联系在一起的悟性,所以在进行文物考古的时候,习惯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来选择考古工作的方式,导致文物考古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由于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对考古的结果不屑。考古工作对国民了解中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知识都非常重要,文物考古理论也在不断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各文化区中,中原文化区处于核心位置。在远古的社会,中原文化是各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所以在考古过程中也需要对中原文化区的文物提出更高的重视。但是实际情况是,在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并没有对中原文化区的文物研究提出更高的重视程度。

2.研究院没有发挥其综合功能。在文物考古的过程中,文物考古研究院应该具有开发文化产品、实现文物鉴定、拍卖、文物挖掘场地的旅游开发等功能,需要发挥其综合功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我国的考古工作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行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文物考古的工作目的只停留在基础的阶段,只是简单的对文物进行挖掘和研究,而并没有发挥文物考古的深层意义,没有发挥其宣传历史文化的功能,并没有将文物考古作为一门服务行业服务与社会,从而也没有发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甚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作用。这都是由于研究院没有发挥其综合功能造成的,导致文物考古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文物考古的基础设施存在问题。在文物考古过程中,考古的基础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先进的考古设施才能保证文物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要具备先进的考古设施之外,还需要提供高质量的设施环境以及科研环境,让考古人员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下工作。但是实际情况是,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我国的文物考古基础设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并且考古工作的环境也不容乐观。很多文物在出土的时候,都是在一个杂乱无章的环境下出土,并且常常依靠传统的手工进行抬运,不仅需要大批的工作人员参与,在搬运的过程中还容易对文物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文物的完整性,使考古工作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另外,一些研究院对文物保存的环境设施非常简陋,甚至连最基础的防火防盗都没有达到行内标准。

二、提升文物考古工作的措施

1.提高考古人员的工作素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文物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了文物考古的方式,同时也会文物考古的工作提供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材料。考古设施和方法 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考古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考古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考古技术和研究手段,还要求其在精神对考古工作提出更高的重视。所以,在进行文物考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停留在传统的阶段,根据自身以往的考古经验直接应用到现代考古工作中,而是要用多元化的考古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不断学习新的文物考古工作知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求考古人员提高自身工作的责任感,积极的参与到考古工作中,从而不断发挥文物考古的重要价值。

2.建设现代化的考古研究机构。不断提升文物考古工作效果,还需要建设现代化的考古研究机构。在建设现代化的考古研究机构的时候,不仅要求其配置各种先进的考古研究设施,不断提高其科研水平,还要求其转变观念,对文物考古的价值进行不断挖掘,按照现代文物考古的实际需求,建设完善的考古工作站,同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例如,可以建设文物保护实验室,采用各种先进的手段保护文物,同时还需要对文物出土的现场配置先进的设施,协助文物的出土和搬运,从而保证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考古研究机构还应该按照考古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使考古工作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此外,考古研究机构还有义务对考古工作进行宣传,例如对各种出土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

3.加强考古工作过程的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文物考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重视,因此需要加强对考古工作的过程管理。为了不断提高文物考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必须严格按照我国考古的相关法律或者法规来开展考古工作。在挖掘文物的时候,只有获得了文物管理部门的许可之后才可以开展工作,然后组织挖掘人员进行调查和勘探。因此,对文物勘查人员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备文物考古基础知识是进行挖掘工作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熟悉掌握考古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对考古勘探单位也要进行加强管理,要落实资格审查制度,只有审查合格的单位才能进行勘探考古。勘探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还要对勘探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理,对这个勘探过程进行监理,加强其管理力度,例如可以建设协调办公室等对勘探过程进行管理监督等。

三、结语

文物考古工作是以实物为依据探索原始时代人类历史的发展的,通过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根据文物出土的区域分布了解遗物的遗迹单位,通过地层学的相关理论探究文物的空间分布,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文物考古工作重视的 是事物依据,而并非道听途说的传闻,所以出土的文物的本土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外,人类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研究,可以掌握原始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将这些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宣传,这对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春. 浅谈提升文物考古工作的突破口[J]. 赤子(上中旬),2015,10:98.

[2]孟宪微. 浅谈提升文物考古工作的突破口[J]. 黑龙江史志,2013,11:127.

[3]石兴邦. 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片断[J]. 中国文化遗产,2005,03:85-89.

[4]童明康. 加强考古人才培养 加快实现转型发展[N]. 中国文物报,2015-09-18003.

考古系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日本茶来源于中国,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说起茶道第一印象就是日本,日本茶道已发展为日本的一张名片。与此相比,外国人只知道中国茶但是却不知道中国茶文化,由此可见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中有许多值得我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传播载体;跨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从日本茶道的海外推广探讨可借鉴的跨文化传播方式”(项目编号:Hnky2019-92)。

长期开展、多方位多维度并进和多载体支持是跨文化传播所需要的几点重要要素。日本的跨文化传播经验丰富、成果显著,日本茶道、日本和服、日本花道等都是日本被世界熟知的名片,这些名片所营造的古朴、静寂和礼仪也帮助日本树立了礼貌、有原则的国际形象,成为日本的软实力。

一、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的载体

日本茶道的跨文化传播一开始以美国为主,之后传播到中南美和欧美各国,进而扩大到了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日本茶道的跨文化传播载体丰富,主要是以能够直接感受的文化符号、茶道流派海外活动、文学作品和动漫影视作品为主。

(一)文化符号

在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在美国广受欢迎后,日本政府意识到茶道所体现出来的东方文化对西方国家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在那之后将茶道作为日本的一个文化符号进行推广。[1]在政府的支持下,电影、动漫中开始加入茶道文化场景,日本茶道所融合的静寂的人、静寂的景和日式建筑等成为日本文化的符号,作为日本文化的名片之一在全世界被普及。[2]

(二)茶道流派

在传统工艺技能方面起到重要影响的就是世袭制延伸出来的家元制度,它是保障日本传统工艺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重要制度。[3]家元的体系构造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宗族,日本的家元主要是指在传统技艺传承中的本家,家元有着传承传统技艺、管理整个技艺家族事务和发放技艺传承许可证等权利,以家元为首分支出类似于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开展活动。[4]

日本的茶道传播离不开“里千家”对日本茶道文化海外传播的努力。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里千家”受到美国司令官戴克代将军在早稻田大学演讲中讲到“日本不必向美国学习,日本有其民主主义,就是茶道。不分身份的高低共饮一碗茶,和敬清寂的精神才是民主主义的根本”的启发,在美国洛杉矶、纽约等地设立了茶道支部,之后在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也设立了支部,同时通过举办茶会、在大学开设茶道文化讲座、寄赠茶室等方式向外国人介绍茶道。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通过参加万国博览会,开展茶道巡回演讲的方式向世界推广日本茶道。在万国博览会上建立茶室,召集“里千家”的人赴美国每天举行茶道表演,并用英语解说。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頻繁参加各地活动和加强美国各大学的合作。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抓紧学术研究,举办“茶道学术会议”,每年收集优秀论文进行颁奖,为茶道研究给予学术支持。

(三)文学作品

日本茶道的文学作品必须提及的就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这本书用英文书写介绍日本茶道并在美国纽约出版,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使茶道作为日本文化被世界熟知。[5]《茶之书》是纯英文书写,对很多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国家的人来说容易阅读,不存在因为文化不同导致翻译艰涩难懂的现象。该书出版的时期是日本的明治时期,这本介绍日本文化的书正好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茶之书》中加入了很多神话元素,虽然与茶道无关,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神秘性使之大受西方欢迎。就像西方对中国功夫感兴趣一样,他们对未知的东方神话也一样感兴趣。

(四)影视和动漫作品

随着《茶之书》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日本很多影视作品和动漫都加入了茶道的元素。影视作品是最简单的文化传播方法。影视作品像《古都》《寻访千利休》等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和动漫,以及20世纪90年代风靡中国的“一休哥”“乱马”等动画中都有茶道的元素。日本影视作品和动漫中呈现的茶道都是通过日本的建筑、庭院、和服还有做茶的手法、饮茶的礼仪营造出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将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展示。

日本茶道的跨文化传播有日本民间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最离不开的应该是政府的支持,正是有政府的支持,民间组织才能够在世界各国开展活动;正是有政府的支持,融合日本文化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才能够得到推广。

二、问卷分析

为了更准确分析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中的可借鉴之处,笔者制作了《关于日本茶道》的调查问卷进行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119份。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体性别上男性的人数为65人,占比为54.6%,女性的人数为54人,占比为54人,占比为45.4%;年轻人占比高,25~35岁的人数占比为58.8%;月工资水平在4000~6000元的占比最高,为56.3%;在学历上以本科和大专生为主,占比分别为38.7%和32.8%。

在对日本茶道的了解程度调查上采用的是量表题进行测试,得分越高的群体对日本的茶道了解情况会更加的好,本次量表从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并结合自身特色不断发展为自身文化;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作为茶道的理念;日本茶道遵从修生养性,自我规范;日本茶道始于唐朝,前期作为上流社会才有的消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差异;日本茶道在当地的学习途径很广泛,可以很容易接触到日本茶文化;日本茶道学习过程更为复杂等出发进行测试,可以看到得分整体情况都在3~4分的区间,说明调查群体对日本茶道的理解处在平均值以上的水平。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是认为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并结合自身特色不断发展为自身文化。其次是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差异。

在日本茶道的获取途径调查上可以看到中国群体对日本茶道的关注主要源于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网络、媒体。其中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占比程度是最高的,接近30%,这也和年轻群体较多有关系,可以看到在年轻群体中通过影视动漫以及互联网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居多。

在是否听说过日本茶道表演上大部分群体还是对茶道表演有所耳闻,听说的人群接近80%,没有听过的群体在20%左右。这里可以看出国人对日本茶道的知悉程度还是较高的。

在对日本茶道的喜爱程度上一般的人数是最多的,而在不喜欢的人数和喜欢的人数占比接近一致,没有存在很大的差距。

综上问卷调查结果,国人本身接触过日本茶道的比较少,而且对日本茶道并没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日本茶道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影视作品。

三、中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不足

(一)缺乏文化符号

受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影响,我国国人对茶的认知主要在于茶叶,没有上升到茶文化的层面,对茶文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相对比日本塑造的“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文化,我国茶文化没有形成具有思想内涵的文化符号,导致外国只知中国茶不知中国茶文化。[6]

(二)缺乏文化传承

日本家元制的文化传承方式和各大流派的组织传承,使得日本社会对茶道的认知度高,认知度高也促进了传承度高,传承度高有利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对外传播。相对比,我国并没有相对成熟的传承体系,传承度低导致对茶文化的认知低,对茶文化的认知低也导致传承度低,传承度低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陷入了恶性循环。

(三)缺乏多样传播途径

众所周知,日本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在世界上知名度高并广受关注,因此动漫和影视作品中唯美的茶道场景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和获奖最多的亚洲国家,日本成熟的翻译产业也使日本文学作品走入世界,日本文学中所融合的日本文化更是符合了西方人对东方神秘文化的向往。日本文学作品、动漫和影视再加上茶道各流派在海外的活动成为日本跨文化传播的三大马车。

(四)缺乏专业人才

跨文化传播需要专业的人才,而且专业的人才应当擅长英语,从日本流派在国外用英语表演茶道就可见一斑。但是根据2019年6月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全国2956所高等学校开设茶学专业的大学只有28所。从我国的基数上来看,能够传递茶文化的专业人才较少。

四、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中的可借鉴做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传播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这是开展跨文化传播的关键。[7]针对我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发挥三级作用

政府永远属于跨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政府需要考虑确定茶文化传播的大致方向,确定以怎样的文化符号传播中国的茶文化;确定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给予多强力度的政策和经济支持;确定对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动漫影视作品给予多少的自由度和支持。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民间组织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日本“千里家”的海外活动成果就可以论证这一点。通过在大型会议或者是展馆中开展茶文化表演提升国民对茶文化的认知,进一步促进国民跳脱对茶的通俗认识提升到高雅内涵的茶文化认识。

在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像冈仓天心所著的《茶之书》就打开了西方世界对日本茶道的第一认知。因此对茶文化或者对传播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应当加强研究,多出版和发表质量高的书籍、论文。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人的国人也应当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将传播中华文化作为己任。

(二)发挥现代媒体和影视作品的作用

现代媒体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受众更广。Criteo 针对1995—2009 年出生的人的研究报告表明,超过半数的美国年轻人每天多次使用Snapchat、Instagram 和 Facebook,每周浏览视频的时间长达 23 小时,互联网和社交软件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8]

因此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要利用好现代媒体和影视作品,现代媒体要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影视作品应当讲好中国故事,作品中加入包含茶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元素。[9]

(三)注重人才培养

不论商贸还是文化的传播都需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从冈仓天心用英语书写《茶之书》和“千里家”在海外用英语进行茶道表演,都可以看出在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要精通茶文化也要精通世界学习最广泛的第二语言——英语。因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和培养人才的优势,利用好高校的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茶文化传播者。[10]

参考文献:

[1]张梦已. 禅宗对中日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代小艳. 日本茶道文化的救赎内涵探究[J]. 福建茶叶,2017(7):352-353.

[3]张琳. 日本家族制度影响下的家元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26-227.

[4]张玥娟. 日本茶道家元制度传承对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启示[J]. 农业考古,2017(2):48-51.

[5]方若星. 基于类型学之当代茶空间设计研究[D]. 杭州:浙江農林大学,2017.

[6]胡志伟. 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茶道中的禅思想[J]. 福建茶叶,2018(9):427-428.

[7]张文英.对外文化传播意识的构建: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38-141.

[8]朱帅.国外互联网社交的趋势[J].互联网经济,2019(03):38-43.

[9]阴艳,付妍妍.文化适应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有效路径[J].传媒,2019(12):20-22.

[10]黄庆. 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 学术动态(4期):1-8.

作者简介:符婕(1987-),女,海南文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日本相关研究。

上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特点论文范文下一篇:主旋律电影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