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合式学习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5-21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3、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探究

4、江西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调查与研究

5、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6、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转化后进生

7、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技术素养

8、英语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

9、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10、从教师角度谈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1、中职体育教学中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分析

12、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思考

13、大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14、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15、基于高职院校自学考试相沟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的教学策略研究

16、高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意义及策略

17、社会支持对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

18、微课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

19、游戏的隐性教育价值对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性研究

20、浅谈信息化教学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21、俄语零起点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主要原因及教学对策

22、英语口语竞赛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反拨作用

23、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之我见

2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策略探讨

25、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26、浅谈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27、体育学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28、教师的“压力期望”会降低学生学习动机

29、化“被动”为“主动”: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

30、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31、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及教学应对探析

3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兴趣

33、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4、学生学习动机退化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改进策略分析

35、创新思维与计算思维相结合模式下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36、小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研究

37、大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38、关于初中物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研究

39、巧借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0、中学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41、高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42、中本贯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追踪调研

4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思考

44、高中班主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多方位教育形式

45、高职工科类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讨

46、优化评价,点燃学生学习动机

47、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学习动机影响研究

48、初中英语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9、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医学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3、基于智慧树平台的《应用文写作》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4、论中职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5、《工程制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6、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校园文化建设

7、“食用菌栽培”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8、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三物理复习初探

9、《机械原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10、《软件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11、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12、工程英语口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3、《药物分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羽毛球公共课程的应用

15、基于动漫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

16、《安全人机工程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17、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8、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微课赋能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19、基于认知理论的高职播音主持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1、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2、基于OBE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3、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24、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5、基于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6、高职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7、高校理科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28、高校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模型构建

29、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路径研究

30、“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31、小学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3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3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探析

35、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民办本科院校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36、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37、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8、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9、高职土建类建筑结构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40、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42、军事职业教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43、高职制药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44、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法探究

45、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46、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47、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48、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49、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基于8合1教学设计策略的网络主题学习资源建设探析

3、无锡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需求的调查与研究

4、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5、2012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暨高校企业数字化学习资源展倒计时60天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6、巧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7、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

9、智慧学习资源进化框架、模型研究

10、高职《市场营销实务》课程数字化教学及学习型资源库建设与使用初探

11、宁夏农村教学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研究

12、数字化学习资源视觉要素设计研究

13、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14、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15、用微课辅助开发数字化学习视频教学资源

16、动态思维导图引导的知识资源共建共享模型

17、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共享研究

18、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系统设计与实现

19、终身学习资源云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分析

21、面向在线学习的数字化资源的制作与应用

22、论数字化学习资源中的知识元

23、基于微媒体的高中数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

24、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25、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6、开放学习资源自主聚合与可视化导航之共融

27、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社区老年教育的应用

28、开放学习资源自主聚合研究

29、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成效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30、基于关联主义的成人学习者学习资源设计策略

31、基于呈现终端的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探析

32、信息化学习资源对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33、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评价研究

34、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研究

35、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视角

36、浅谈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37、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行动研究

38、数字化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9、开放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与运营的可视化策略

40、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研究

41、社区教育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42、幼儿科学领域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

4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策略

44、合理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资源的探究

45、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发展现状及整合路径

46、数字化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7、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方法探究

48、江苏省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共享思考

49、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经验与发展建议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消费类移动终端成本降低,无线网络环境逐步完善,移动数字服务更易获得。据美国Zenith研究报告预测,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13亿人次,位居全球第一。这为高度依赖移动互联技术的移动学习形态提供了基础性前提。同时,各种创新教学方式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观念的进一步普及,进一步提升了移动学习成为跨代际新型远程学习方式的潜力。

学习者随时随地借助移动智能设備进行在线学习或通过预载资源进行离线学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丰富了学习情境,提高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对于存在“工学矛盾”的成人在职学习群体,移动学习带来的便捷性影响深远。

移动学习的理论日趋成熟,成果线性增长。根据普赖斯定律,出现了学科发展阶段的转移,有关问题已成为影响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面。在广播电视大学体系向开放大学转型时期,充分利用相关理论技术创新学习模式,达成优质移动学习资源至为关键,对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移动学习的资源审视与混合式灵活学习

(一)学习资源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脉络

移动学习的关键要素是移动学习资源,对此学习形态的认知促成了相关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导向。研究者对移动学习的认识逐渐深化、迭代,主要观点汇聚于学习形态、技术支撑和系统观等,均和学习资源密切相关。例如,Keegan(2002)认为移动学习既具有移动特性又契合远程学习的特点,是远程学习的新发展,是基于资源的学习;Klironomos等(Klironomos, et al., 2006)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延伸,可拓展教育范围并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Dye等(Dye, et al., 2003)认为移动学习是技术支撑下的学习形态,移动设备终端及资源的辅助拓展了学习时空并借此完成师生间的交流;Sharples等(Sharples, et al., 2002)认为移动设备及资源支撑下的移动特性是造成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和远程学习不同的根本原因。系统观的视角则认为移动学习是由学生、教师、内容、环境和评价构成的学习系统(Ozdamli, 2011)。国内也普遍认可移动学习的教学组织、资源建设、技术支持和教学评价等具有系统性,学习资源(内容)是重要一环。

从相关学习理论来看,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学习与协作学习对知识构建的重要作用,因此关注点是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合理的学习环境来支持个性化学习。情境认知学习认为知识的使用情境可以促使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故关注通过移动性和互动性创设不同的情境。以上二者有相同之处。而多元交互理论主张学习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既是资源的接收者也是创造者,指向了立足移动学习资源的教育信息网状传播。非正式学习则强调学习的“非正式性”(包括时间场所、教学传达、过程监督和管理的非正式性),关注移动学习资源构建情境的非正式性和灵活性。混合式学习本身采用了包括以上理论的多种基础学习理论,强调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认为应关注移动学习特性和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差异,关键在于使用学习资源的混合方式。

本文认为,移动学习客观上是技术增强型的远程教育应用模式,是立足于经过专门设计的移动学习资源基础上、具有多重交互属性的学习形态。混合式学习理论对于移动学习具有较好的支撑力,但在某些情境下容易出现否认非混合式手段教学合理性的隐喻或误解。因此移动学习应当以混合式灵活学习为导向,根据学习者群体的主要特征灵活设计微型学习资源,提供创设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定制学习的基础,创设具有教学设计者可控的、多种教育服务的混合式学习环境。

(二)当前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的问题

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资源开发技术、终端软件的研发和理论研究上,焦点是学习资源在移动学习情境特别是移动技术终端的迁移和适配。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应用既有资源本身的问题,也有面向移动学习产生的特殊性。如数字资源建设中关注教育思想转变不足、对资源类型差异化和标准的重要性关注不足等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何克抗, 2009);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移动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指出,内容生产支撑不足是移动形式在在线教育中的渗透率差异悬殊的重要原因(艾瑞咨询, 2017)。随着精品课程和精品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征集,逐步鼓励新媒体和面向移动学习的导向,实际工作中也突显出学习资源的针对性设计和适应性不足。具体表现为:

① 技术上未能很好适配移动设备特性及相适应的移动学习方式。资源在技术开发上重复较多,使用体验待提升,与非学习类移动APP相比仍不成熟。

② 将已有资源进行低层次的迁移改造现象明显。存在为了“碎片化”而轻量化制作的倾向,对于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适应性缺乏针对性设计,教学设计理念停留在传统教学和较早期的在线学习阶段,独立学习媒体追求短时限,内容却追求大而全,而知识体系又缺乏完整性。无法较好达成知识理解的效果,缺乏针对自主学习及多样化学习和教学的设计。

③ 混合式学习设计应用理解偏差,学习环境建构不足。存在机械理解混合学习模式的现象,认为必须同时具有在线学习和实体场所学习两部分才能达成学习效果,否定单一手段作用的可能性,为混合而混合。

④ 学习服务体现不足,将教学管理等同学习服务,同时又存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路径缺乏掌控和理解。盲目将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探索经验照搬到远程教育领域,忽视远程教育本身已具备“混合”特性和非全日制学习的客观障碍。

其结果是,技术体验不足削弱了移动学习“随时随地”的核心价值;资源的教学设计和混合式应用不足降低了学习环节的适配性和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路径和相关服务欠缺对学习者不够友好并消减了学习质量的可信性。混合式的学习模式本身对于移动学习较为包容但也有待改进,有必要予以发展应对有关缺陷。

(三)混合式灵活学习的提出与对解决以上问题的改善

Horn等(Horn, et al., 2015)提出混合式学习必须具备正规教育项目的在线学习、受监督实体场所的学习和混合式的学习体验几个要素,并发展出转换模式、弹性模式等学习模式。这种观点影响深远,但受限于立足传统教学的改革及全日制学习的性质,限定了在线学习和实体场所学习的同一性,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多样性适配不足,限定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唯一性,对于远程教育领域等非全日制教学项目指导上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本文提出混合式灵活学习以作改进探索,并针对移动学习进行优化。

靈活学习环境(flex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是指学习者依据给定的正式学习目标能够遵循自己的学习轨迹的环境(Hill, 2006)。借鉴这种思想,混合式灵活学习是基于学习资源与多元化教育传播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提供灵活的学习环境,是对混合式学习的发展与改进。首先,从学习者角度强调自主性,包括学习者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学习方式(现场或在线)、学习路径和学习进度。其次,学习方式支持完全在线学习(包括在线的有评价意义的过程记录和无评价记录)、有指导和监督的现场学习以及二者的混合,不强调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再次,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以追求理解为目标,资源的呈现方式媒体多样化、容量适中呈微型化;过程设计有明确的主线学习路径,但有可选的灵活分支,学习阶段设计向模块化转变。最后,注重构建混合式灵活学习环境,提供教学提供者具有一定掌控力的学习导向和服务。

因此,以混合式灵活学习为导向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应用具有一定优势:

① 教学设计上追求理解,提供个人学习者自学的路径体系,同时一定程度上仍在教学传达者设计预期内,不至于导致学习过程失控。

② 多路径、多选择的学习过程选择,体现微型化学习场景和模块化知识集群,多种教学传播方式,更适应学习者多样性。

③ 注重实际学习者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征,实现对即有学习模式改良和补充,不追求解决远程教学的万能公式。

移动学习资源是实现移动学习的基础支撑,既区别于传统在线学习资源,更非学习资料的电子书包化, 而是适应移动学习情境、学习者需求及移动终端技术特征的微型学习资源。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混合式灵活学习为导向的设计与应用是一种可参照的实现路径。

二、面向混合式灵活学习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一)移动学习的资源观

移动学习及非面对面学习的核心之一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在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学资源应具有一定特性,为达成混合式灵活学习的效用也有不同的要求,这直接影响设计开发和应用,应予重新分析。

1. 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演绎

AECT94定义认为学习资源是包括了学习(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与学习(教学)环境等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属于广义范畴。

由此可以认为移动学习材料主要是指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类信息材料。支持系统是帮助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的所有条件,包括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软、硬件设备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等。移动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理环境,也包括学习者与支持系统、教学材料进行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境、效果。

移动学习资源从狭义范畴来看是各类学习信息面向移动终端的技术实体化,早期认为包含短文本(短信)、Web页面、离线学习包等。然而,随着技术的升级,应当重新划分为:

① 短信息文本:手机短信、APP及电子邮件推送消息。

② 微视频:重新设计的短时长学习视频,可独立适用,也可嵌入到各类应用中。

③ H5页面及富文本:以H5或EPUB3等标准设计的复合学习资源,适合当前移动设备的普遍呈现。

④ 移动APP及变体:可承载以上几种资源的移动应用载体,具有传统e-Learning系统的学习、管理功能,并衍生出移动社交、资讯等多种功能。如各学习APP、微信学习类小程序。

本分类侧重于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并设定了内容承载量不宜过大的隐喻。

2. 面向混合式灵活学习的移动学习资源教学设计考量

(1)SECI模型的启示

Nonaka(1998)提出了螺旋型知识转换生成(SECI)模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结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模型。

该理论体系认为,人类创造性活动中的知识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并会互相作用、转化,知识转化和创造可发生在个体和组织之间。因而SECI 模型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知识网络的集合,具有知识的本质属性:

① 知识的情境性决定了“知识场”的构建既依赖也作用于知识本身。“知识场”的形成需要凭借适当的学习资源完成,同时学习资源也有助于改善知识转化的不同环节, 优化移动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② 知识具有个体化和社会化的特性,并且无法脱离彼此关联的知识载体。这种载体就是各种移动学习资源,以及资源呈现的技术实体,但知识并非信息存在本身。

③ 移动学习是人的知识创造活动,应当进行面向“人”的适配性设计,包括知识的资源表达和呈现兼顾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技术可达性,使移动学习资源具备“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潜能。

(2)移动学习资源的教学目标界定

基于此,移动学习活动中的知识包括经典教育学目标分类的要素,本文出于简化考虑将其定义为独立性低阶知识(基本的记忆和由此产生的理解)和系统性的高级知识技能(如迁移应用、进行评价和再创造知识)(见图1)。前者是各种在线学习的重要过程,是设计者有能力干预的因素;后者是核心学习过程,但是高度依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性。教学设计定位不应盲目追求高级学习活动完全实现,或替代学习者实现知识内化过程。

移动学习环境下非知识性信息的获取也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这里的非知识性知识是指课程内容没有直接体现,需要通过自主思考探索获取的学习资料,是一种外围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支持是移动环境下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者遇到困难时的指导和解决独立学习者的孤独感等均属于这一层次,但从知识内化的角度看对于学习者本身却属于边缘学习过程。

上图的描述并不意味着外层的学习过程不重要,只是指代了可轻量化处理的程度,对于学习者可以碎片化达成的便利性,即核心层次越向外越容易通过教学设计和过程执行达成。因此,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学习资源和支撑系统。

(二)面向混合式灵活学习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1. 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分析

(1)学习者分析

远程教育背景下的移动学习者以成人为主,一般认为该群体具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主要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片段式的自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学习者的特征也有一定变化。根据有关研究和针对华东某省广播电视大学的调查,当前成人学习者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 更加年轻化,人员构成多元并呈现一定群体分布,如企业员工、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可自由用于学习的时间普遍不足。

② 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具有极强自控力的优质学习者仍然稀缺,学习的功利色彩浓厚,学习动机与支持的政策环境紧密相关。

③ 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但基本的信息素养不同,群体、年龄阶层间差距较大。

这些特征的变化对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如学习资源的容量和时长应趋于微型化;应考虑移动设备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呈现媒体;应考虑应用环境和模式的构建,等等。

(2)移动学习过程设计维度

面向混合式灵活学习的移动学习过程设计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以及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

① 分析教学目标,查看已有标准,对内容进行取舍并决定优先次序。

② 根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的元素来思考课程及单元。

③ 注重思考为获得预期结果需要的知识,以及哪些活动可以达成这些目的,包括哪些教学内容、具体的指导和有关的资源等。

如表1所示,移動在线化处理贯穿课程设计各个阶段,具体包括教学材料的简洁处理、多媒体化、全过程网络记录实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习支持维度则是具体的在线辅助内容和可选的线下活动。如电子化的知识地图、便于学习者实时找到材料的策略设计、线下见面会的设计以及学习关系管理的组织架构。这种设计方法对于以在线学习为主的过程设计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移动学习资源呈现终端分析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是移动学习资源呈现的主要载体,是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主要工具,呈现终端的特性也决定了可供设计的功能。

智能移动终端对移动学习资源应用的有关特性如下:

① 硬件设备已具备较高的普及性,小巧、便携,具有私密性。同时,当前网络环境发展较快,覆盖广,速度快,经济性逐步提高。这些都有利于通过碎片时间获取学习信息,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创设了一定条件。

② 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已相对成熟,以Andriod和iOS系统为主,能够安装大量的应用软件,这使得移动学习的资源具有多种选择性,可通过H5页面、多功能电子书、专用APP等形式建设丰富的资源。

2. 移动学习资源的实现

(1)实现原则

移动学习资源的实现既需要对资源内容和呈现媒体有直接参考的技术标准规范,更需要指导性的实现原则,以对相关资源应用的情境、指向的预期目的予以把控。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实现本质上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从用户体验要素出发并关注决定产品规格的技术标准是主要的实现原则。

实现原则首先要求系统可靠,以在线访问为主,并具备离线功能。兼容iOS、Android等主流系统平台及PC端页面浏览器;功能要简单易用,界面简洁友好,课程学习功能实用易寻,交互顺畅自然、响应及时,并具备一定的扩展性;资源及体验要好,学习资源种类多样,形式灵活,内容具有吸引力,具有方便使用的支持服务和社交功能。

其中,技术标准和规范决定了资源本身的规范性、兼容性和数据交互的可用性,如果没有相关参考规范,技术实现无从谈起,即使建设完成也必然是孤岛型资源,基本没有使用价值。此外,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最终的形态要通过合适的载体展现,无论是表层的交互操作,还是由此引申的学习体验服务和底层的技术支撑能力,均融合在资源功能载体之中,因此二者是移动学习资源实现的重要方面。

(2)技术参考规范

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需要遵循一定的参考规范,否则无法跨平台交互,也不易于管理和使用。移动学习资源的参考规范分为两个维度:

① 学习资源标准

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是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的主要参考系,但目前的标准主要还是停留在e-Learning已有的标准向移动学习环境下迁移的研究上,主要包括LOM及SCORM系列版本。其中,LOM是学习对象模型标准,规定了在页面中呈献学习资源时应提供的基本元素,包括通用类、生存期类、元元数据类、技术类、教育类、权利类、关系类、评注类和分类类9个类别,是最为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数据模型。

SCORM是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的通用规范,包括内容聚合模型,用于描述学习材料聚合、跨系统交换、查询、呈现的规则;运行时环境,用于描述对运行时环境要求、LOM对象运行机制及信息传送的通用数据模型;排序和导航,用于描述标准内容的呈现次序、导航处理和学习者控制。

② 实现技术标准

参考学习资源标准后,需根据移动开发的技术标准具体实现。相关的标准有H5、EPUB3、H.264和有关API(如微信小程序接口)等。

其中,H5是HTML5的缩写,是Web页面标准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浏览器对于需要插件的丰富性网络应用服务(如Flash)的需求,强化了页面表现并支持本地数据库,是移动应用开发的重要参考技术标准。

EPUB3是富媒体电子书制作标准。遵循该标准文字内容可以根据阅读设备的特性显示,以压缩格式来打包档案内容,同时包含数字版权管理(DRM)的相关功能。

H. 264是从属于MPEG-4标准的高度压缩数字视频编解码器标准,低码率、容错率高,能同时提供连续、流畅的高质量图像,具有较高的网络适应性,是移动应用中涉及视频部分必选的标准。

其他开放API(如微信小程序API)提供了接入社交媒体或其他应用的必要标准。当前移动社交深度介入学习过程,为提高学习者学习参与度,此类开放API是重要的开发标准。

(3)载体功能设计

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和应用必须通过软件载体实现。软件技术上或是H5页面(或程序的内嵌页面应用),或是专用APP。这些软件的功能均由页面浏览、导航、交互、評测、视频播放或直播、社交功能、服务支持等构成。从获取学习信息的主要方式来看,可以大致分为综合学习为主的载体,即接近传统e-Learning方式包含主要在线学习活动的移动软件,以及以移动阅读为主的载体,或称为学习型电子书包。

① 综合学习类载体功能设计

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二元制微信学习小程序为例,主要功能有:

获取学习者:考虑到微信的普及性,支持微信账户登录,提升用户流量和黏性;

学生学习流:支持课程注册、导学浏览、课程学习(长图浏览、轮播图、微视频点播等反思)、在线评测、朋友圈分享、站内富文本消息推送等在线学习流全部功能;

学习社交及组织:微信的基础功能对移动学习提供语音文本交互和群聊交互;

服务支持:利用微信公众号程序的信息聚合与推送功能,由教师根据经验有针对性地制作集合知识资源,并通过订阅、推送和自动回复发布课程内容;

资源管理:提供学习内容的发布和检索,为学习者的其他移动学习应用提供内容分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等。

② 移动阅读学习类载体功能设计

以“福建云课”全媒体数字阅读学习APP为例,考虑的学习场景和设计目的是通过富媒体应用加强信息的表现和传达,为各类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除面授学习、非移动类在线学习之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补充,并提供通过该应用完成全部学习活动的可能。

“面向用户体验”是所有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基石(Jesse, 2011),因此依据相关技术规范,以实现数据互通、技术兼容和较为经济的开发方式。根据混合式灵活学习对于学习者自主性的关注,提供多种适合自学和信息管理的工具,这是所有功能设计的出发点。

该设计的主要功能有:

多终端适配:采用MVC模式,融合HTML5和EPUB3等技术实现全媒体教材多终端间的数据共通、共享和共融,可支持在线和离线学习。

富媒体阅读学习:提供丰富的富媒体触控交互,支持动画、视频、音频、图片、画册、交互表格等,并提供百科、批注、搜索、分享、问答、评论及有声阅读等功能。

图书管理:用户下载并管理电子书,可以对书架上的电子书进行摆放、移除、同步更新等。

个人信息管理:通知公告、站内信、考试记录、练习记录、我的评论、我的收藏、我的社群、个人资料、社交账号绑定和学号绑定等。

通用学习功能:如评测、学习社区、在线网络课程等。

“福建云课”与常见的电子阅读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着重于教育课程类的富媒体展现,支持在线练习、考试,支持视频、交互动画、在线游戏,内嵌百度百科等,并且个人中心功能全面,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对话、交流和分享。

三、面向混合式灵活学习的移动学习资源应用模式构建

(一)依据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移动学习资源应用评价框架

移动学习资源的应用模式应从评价框架构建开始,不仅是因为应用模式的合理性和效果需要评价判断,更重要的是评价框架选取的指标标识了应用模式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联结的特点,既导向了应用模式的建设目的,也对构建过程具有规范作用,更是选择预期模式的优化方案。“第四代评价理论”指出评价的发展性是人们在与对象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建构物”(Guba, 1989),即具有结构复杂、目标阶段多样的特性,因而需要相应的分析方法以构建评价框架。

1. AHP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为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一种系统性分析方法(Saaty, 2012),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阶段等的系统开展评价。该方法简洁实用,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便于人们接受,重点关注待评价问题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相对定量分析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具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兼具系统化和层次化的特征,对于某些使用传统优化技术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优势。

2. 移动学习资源应用评价构建

(1)评价体系描述

根据混合式灵活学习的内涵要素,本研究从移动资源内容、移动资源载体、移动资源应用环境3个维度构建主要评价目标。评价准则从可用性、易操作性、学习者黏性、教学管理可控性分为4个层次。方案层即二级指标用于对主要评价目标的细化;三级指标即评估细则及权重根据实际工作独立制定,本文仅做宏观框架构建,不做具体枚举。

(2)评价体系构建

移动学习资源承载着具体的学习知识点,要保证符合科学规律,契合目标、结构合理,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要考虑到移动学习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的限制,知识粒度、时长、关联的学习活动,以及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支持等,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还要考虑实现的难易度和经济性。

承载学习资源的载体,即软件层面,重点评价技术兼容性和响应速度,浏览过程中的导航合理性、资源呈现方式以及其他支撑性功能的齐备。

应用环境主体包括软、硬件技术层面的经济性、普及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包括学习者和管理者的移动学习素养和支持学习者学习的有关政策(如表2所示)。

(二)移动学习应用模式构建

1. 面向混合式灵活学习的应用模式

传统的混合式学习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包括高度依赖教学的计划性和执行程度,高度依赖提供混合学习经验的技术资源或工具,却不一定有明确的设计和应用理念。这些局限性从实践上要求数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和传播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成为混合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在以面向远程学习者为主体的移动学习中,必须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予以改进,创建灵活的混合式学习应用模式。

面向混合式灵活学习的移动学习实践,不仅是在线学习和传统学习的混合教学方式,更强调由此产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传播的混合(如图2所示)。首先要求有多种类型的移动学习資源设计,既包括媒体层面的资源,也包括教学层次的内容,这是混合式灵活学习应用模式的要求,也是基础;根据短时长、精准面向教学目标的原则设置符合远程教学成人学习者特征的多种学习路径,这是构建混合式灵活环境、促使自主学习发生的条件;最终实现既能支持有组织教学又能适应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学习融合,这是应用模式的重要目的。这些构成了混合式灵活学习的重要方面。该模式囊括课程资料对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支持,包括网站、视频、新媒体等在线方式。在线方式支持自主学习设计和支持有组织教学的混合设计。基于这两层含义,使得学习模式可以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场景进行灵活选择,支持灵活的学习评价,包括在线与非在线,也包括评测的自主化、碎片化、小步调。

2. 应用模式——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国家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体系是国内远程教育的重要力量,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是重要的实践主体之一,在远程教育领域其办学现状具有普遍性。经过多年发展,随着办学业务多元化,也凸显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和成果难以较好支撑教学需求,这既有开发成本的考量,也有建设理念与力量的短板;学习主体的变化也对自主学习和移动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混合式灵活学习为导向的移动学习有助于纾解问题。

以混合式灵活学习为导向的移动学习实现路向还依赖于应用模式的构建与实现。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中的常见错误,一是在现有模式上单纯堆砌技术,成本增加却没有成效;二是忽视人员因素和机构职能的作用。

首先要确定目标是实现混合式的灵活学习,即针对学习者提供灵活选择学习方式的可能,以及混合式的环境。这要求:

①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意愿。通过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标识个体学习进度、自动记录行为数据并及时反馈等,提供产生积极的学习成就感的环境。

② 构建适当的混合型团队。提升教师本身的水平,促使教师向内容生产导师转变,制定教师团队的激励政策,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混合式的团队能够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并有助于教师团队的专业分工和多角色转变,有助于提升教师团队的自主权。

③ 远程教育提供者的职能转变。提升传统的过程组织服务质量,进一步注重线上教学内容与信息服务质量,线下提供优质的面对面辅导、讨论、现场实践、考试和拓展学习服务。

④ 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通过模块化的生成方式完成从传统纸媒到线上教学媒体多个平面的教学资源,并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育传播模式和评价体系。

(1)多种举措促进构建微型学习资源体系

以混合式灵活学习为导向,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专注于挖掘以课程为中心、聚焦视频资源、面向移动学习资源的配套“微”系列资源改革,以消除海量、长时教学视频及非移动学习资源的短板劣势。近些年来,通过对视频教材碎片化改革、体系化微课开发、系列教学资源大赛、微课程教学大赛、全媒体数字资源开发、精品数字资源专项建设等诸多举措,形成了微化资源模块、移动教学传播、灵活考练测评、优化反馈互动、优化平台应用的微型学习资源及应用体系。

通过有选择地对学习资源的微型化、移动化处理,提升远程教学效果,各类学习资源广泛应用于国开学习网、福建终身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等学习平台和终端,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与体验质量。

(2)项目指向,融合移动社交媒体的应用方式

以“开放教育二元制”“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退役士兵计划”等项目为契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基于移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了线上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个人自主学习与学习共同体协作学习、学校教育与师徒传承、理论建构与实践实训等相结合的混合式灵活学习模式,形成了基于手机的移动教学与支持服务模式,方便企业员工、农民工、退役士兵等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

为达到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的适配性开发,转变教学方式、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训环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微电大公众平台开设“二元制学习”微信小程序频道,既有完整的移动在线学习功能,又融合了学习资源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功能,界面清新,操作流程简捷,实现了学习资源通道向移动端延伸应用,促进学生主动落实学习过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满足课程责任教师资源创建、维护和管理人员后台管理的需要,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建设的变革与管理创新。

根据农民工和退役士兵学生多数异地工作、生源分布不集中的特点,推广使用“同学APP”和“形考APP”移动学习平台,为新型成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移动考试手段,提升了新型成人学习者的参考率和学业完成率。

(3)回归学习起点的富媒体移动阅读学习模式

为推进以高等继续教育为核心的学历教育和以提升岗位技能为核心的非学历教育,重构以移动课程为中心、以富媒体阅读学习为特色的学习模式,回归学习的本质起点。开发了“福建云课”全媒体数字阅读学习平台及移动客户端,完成现有开放教育课程微课资源系列化全覆盖,已上线9门具有区域特色的全媒体数字教材。富媒体移动阅读学习模式兼容e-Learning在线学习过程,聚焦于立足资源的远程学习本质起点在于阅读的实现,并提供了支持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潜力,是着眼学生移动学习需求、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具体行动之一,其内容设计水平与组织呈现也体现了未来新型远程教育高校的内涵实力,形成了以学生学习和认知理论为基础、将教育技术和理论与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的数字教科书集群,已应用于学历和非学历课程教学、数字图书馆、新媒体传播等多种场景。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践,形成了适应移动学习环境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以及对多种学习者更加友好的学习环境,提升了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认同感。

四、小结与反思

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加之以积极的政策行动, 移动学习的渗透度将继续扩大,并在当前的远程教学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

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为学习者和教育服务发布者提供了更充分、更易用的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促使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开拓知识视野,发掘自身潜能,有助于实现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发展仍不成熟,亟须大量的优质移动学习资源和灵活的设计与应用模式。移动学习的核心要义在于以应用为目标的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混合式灵活学习的导向是一种具有改进意义的参考。这有助于提升移动学习资源质量,有助于充分发挥移动学习这一学习形态的作用,对移动学习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通过相关的探索,发展了有关移动学习资源和应用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远程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部分问题。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如资源建设的经济成本和时效性、移动学习模式的质量监控保证、混合灵活学习中的模式转化、学习者期望和社会评价通过学习模式的调和等,值得进一步摸索。因此,本研究仅对移动学习资源面向混合式灵活学习的设计、开发和评价应用做了概要性探讨,后续将针对特定移动学习环境研究资源的建设模式,这也是未来开放大学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研究和实践的发展,移动学习的理念与模式必将对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艾瑞咨询报告. 2017. 2017年中国移动教育行业研究报告[EB/OL]. [2017-11-15]. http://report.iresearch.cn/wx/report.aspx?id=3055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克抗. 2009.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 电化教育研究(10):5-9.

侯志鑫. 2014. 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建设模式的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胡鑫凤. 2017. 2016年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 科技创新导报,14(8):209.

Jesse James Garrett. 2011. 用戶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M]. 范晓燕,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Karl T. Ulrich, Steven D., & Eppinger. 2015. 产品设计与开发[M]. 杨青,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刘建设,李青,刘金梅. 2007.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7(2):1-25.

刘述,孙治国,王迎. 2017.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人口学特征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6):30-38,80.

余胜泉. 2003. 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 中国远程教育(22):76-78.

郑燕林, 李卢一, 王以宁. 2010. SECI模型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8(3):20-24.

张思明. 2014. 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赵波,潘旭玲. 2018. App架构师实践指南[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Dye, A., Solstad, B., & Kodingo, J. A. (2003). 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

Horn, M. B., Staker, H., & Christensen, C. M. (2015). Blended: us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to improve school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2).

Hill, J. R. (2006). Flex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leveraging the affordances of flexible delivery and flexible learning.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1(3), 187-197.

Keegan, D. (2002). The future of learning: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 (100), 173.

Sharples, M., Corlett, D., & Westmancott, O. (2002) Personal Ub Comp, 6: 220. https://doi.org/10.1007/s007790200021

Klironomos, I., Antona, M., Basdekis, I., & Stephanidis, C. (2006). White paper: promoting Design for all and e-accessibility in Europe.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5(1), 105-119.

MOB Ilearn Group. (2004). Mobile Learning Anytime Everywhere [EB/OL]. [2007211230]. 1http://www. mobilearn.org

Nonaka, I., & Konno, N. (1998).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0(3), 40-54.

Ozdamli, F., & Cavus, N. (2011). Basic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learn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8, 937-942.

Picciano, A. G., Dziuban, C. D., & Graham, C. R. (2007). Blended Learn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Springer Netherlands.

Saaty, T. L., & Vargas, L. G. (2012). Models, methods, concepts &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ternational, 7(2), 159-172.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设计

1 混合式学习概述

Singh & Reed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内,用适当的学习技术和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协调,用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以取得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学习方式[1]。

我国学者何克抗认为,混合学习的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发挥二者的互补性,以达到降低教学成本、获得最佳学习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2]。有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形成[3]。

笔者认为在不同的课程和教学条件下,混合式学习应该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的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不能有机整合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将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以指导《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实施。

2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学者Badurl Khan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结构理论中,教学机构、教学论、技术、界面设计、评价管理、资源支持和道德伦理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4]。可见,混合式教学包含的因素是多元性的,需要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有力支持,要有具体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设计,需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几个要素。

3 基本过程模型

本文根据混合式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和《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本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过程划分为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类、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境的选择和教学评价几个模块。

(1)学习需求分析。在进行学习需求分析时,可以采用内部分析法和外部分析法。内部分析法指根据教育部门内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学习需求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快捷鉴别出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也存在学习需求分析与社会人才能力需求不能很好接轨的问题。外部分析法指根据社会的、职业的要求来分析学生现有能力水平与期望达到水平的差距。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学习需求的分析结果能够很好的与社会和职业接轨,缺点在于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由于条件的限制,可操作性差。笔者建议由各个教学单位的相关主管部门,比如各高校的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学生处等进行外部分析,一线教师采用内部分析,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效的、客观的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指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或课堂教学中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它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用于解答“是什么”的问题,对于陈述性知识,学习重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对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系统性。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用产生式系统来表征。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知识学习的机械化,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及教学环境的限制,仅依赖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策略性知识是在实践环境下解决问题方法的宏观思考,即学习者的认知策略,需要真实学习情景或虚拟化程度较高的教学环境的支持。 这三类知识的构建,要求不同的混合学习条件、学习时间和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在混合学习实施之前认真分析课程内容,详细的划分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3)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也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定向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反馈、调控作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目标要适度、恰当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4)教学环境构建。教学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知道如何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环境分为课堂教学环境、实验室环境、网络学习环境和社会实践环境。根据《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本课程的教学环境设计应考虑学习任务、相关教学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和协作工具等要素。

(5)教学活动设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网络教学活动虽然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自主性,但又缺乏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可控性。在混合式教学中应注意二者的互补性,进行有效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活动模型包括四种学习空间: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实验室学习及社会实践。课堂学习包括教学的教学演示、知识讲授、问题总结和组织学生讨论四种教学活动方式。网络学习包括网络交流、作业提交、问题探究、资料下载与共享、学习任务布置等教学活动。实验室学习包括实践操作、作品创作、小组协作和个别指导几个基本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包括问题反馈、环境适应、能力培训、实习教师指导和经验总结几个活动。

4 教学评价

评价的基本内容为:知识评价、技能评价、能力评价。按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知识评价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几个层次。按照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内化程度将技能评价分为指导性操作、机械操作、熟练操作和综合应用几个层次。学生能力评价分为限制情景下问题解决能力、真实情景下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三者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知识30%、技能30%、能力40%。

参考文献:

[1] Singh H.& Reed C.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DB/OL].http:∥www.centra.com/download/whitepapers/blendedlearning.pdf.2001.

[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3)、(4).

[3] 韩立华,常樱,王玉梅.基于Blended Learning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6).

[4] 刘志文.混合式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2.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1混合式学习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对数字化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理念, 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与功能上的局限性。 以往的教学, 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的知识只是部分的呈现, 不能够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效果, 老师只作为向导与顾问, 因此就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 而混合式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 还能够对课堂以外的学习与实践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 还能够打破老师自身知识技能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学生与教学资源三方面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1.2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初中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 心理与生理都显得比较稚嫩, 不太成熟。 并且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也在不断的丰富, 并且对新的事物没有抵抗力, 因此就会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另外,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因此,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而混合式的学习能够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调节作用, 对于学生建立新的知识脉络,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对其语文的知识写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 对于发挥老师的指导性教学也有推动作用。

2当前混合式学习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的教学用具主要是黑板与粉笔, 较少的利用计算机。 长此以往, 对于信息时代下的中学生来说,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略显单一、乏味, 学生学的知识找不到闪光点, 就无法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而很多学生都喜欢多媒体教学, 因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官享受, 就能够轻松的学到知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运用多媒体的机会太少, 而且教学的效果也不高, 主要是因为老师没能够准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因此造成收效不高, 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当前初中生的学习现状主要是遇到学习上的问题, 就会请求老师解答, 或者是查找辅导书, 而很少的学生去自主的解决问题。 对于疑难问题, 学生缺乏一定的思考, 不会开动脑筋, 发散性思维能力更是欠缺。 因此,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混合式学习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 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 展开教学。 如以《端午的鸭蛋》的例子, 端午节作为传统的节日,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导向, 可以介绍有关当地的端午节风俗, 以作为新课的引子, 并且利用多媒体的效果, 播放一些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 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 介绍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小故事, 并且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 这样就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利用一定的幻灯片展开话题进行讨论,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最后由老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列举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 播放一些小视频等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

3.2 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 老师只是通过在讲台上讲读课文, 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运用混合式的学习方式, 借助多媒体幻灯片的教学成果, 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一定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 在授课过程中, 讲到我国的传统节日的继承发扬问题, 以及外国节日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冲击等问题,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并且与同学一起讨论, 或者是自己进行独立思考等。 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社会与热点, 对一些文化现象与生活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以此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意义, 达到培养道德情操与审美观念的作用[2]。

3.3 渲染积极热烈的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需要一定氛围的课堂效果。 因为只有在具有学习气氛的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激发。 在讲授《端午节的鸭蛋》这一课时, 老师要设计几个能够带动课堂气氛的教学环节。 例如, 可以让学生主动收集材料, 进行角色扮演, 指导一名学生扮演高邮的市长, 为大家讲解鸡蛋的文化;还可以扮演当地的厨师, 为大家兴致勃勃的讲咸鸭蛋的吃法等等。 这样通过学生生动与个性的扮演, 使课堂的活动丰富多彩, 气氛也就被调动起来[3]。

4结语

综上, 当今发达的信息时代, 混合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可以极大地丰富老师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 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因此, 作为语文老师,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知识与能力。 在混合式学习的作用下, 培养出高素质与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混合式的学习方式, 实际上是对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以及数字化的学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的新的学习方式。而语文学科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而初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混合式学习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在认识到混合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基础上, 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上运用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举措, 主要从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创造学习情境以及渲染积极的学习气氛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 姚志强.初中语文衍生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2] 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 2010.

上一篇:生殖健康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社会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