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论文范文

2024-07-13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1篇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回顾一下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第二,介绍一下航运业抵御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业面临形势展望; 第四,提出我国航运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战略.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2007 年底美国次贷危机集中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基本就结束了

上一个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景气程度高的超级繁荣周期.到2008 年第 4 季度,从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开始,次贷危机进一步

演化为金融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蔓延,世界经济继而陷入二战 后最严重的衰退期,国际投资和贸易大幅下滑,国际海运业由此也遭 受巨大打击.从2008 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航运市场迅速下行,前几年 为航运市场高度繁荣带来庞大动力的需求增长嘎然停止,市场运价跌 至谷底,而运价的暴跌又通过价值链条传递给修造船、船舶融资、港 口码头等相关行业,蔓延速度之快,造成损失程度之烈,波及范围之 广,为历史罕见.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造成的巨大冲击,突出 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航运需求大幅萎缩.2008 年10 月,前期炙手可热的原油、

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需求发生根本性逆转, 6 / 31 国际航运市场成交量极度萎缩.以我国铁矿石进口为例,在2008 年1-9 月份我国大陆铁矿石进口量一直保持在每月 4000 万吨左右,其中4月份最高达到 4285 万吨,到当年 10 月份陡降至 3062 万吨,之

后到 2009 年1月份一直徘徊在 3200 万吨左右.再看集装箱贸易量, 以美国长滩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例,本来是运输旺季的

8、9 月份, 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 2008 年的

8、9 月份却出现了 12%-15%的跌幅, 到12 月份跌幅进一步扩大到 25%;并且这样大幅度的回落态势一直 持续到 2009 年7月份. 第二,运力供需出现严重失衡.航运业之所以遭受如此巨大的冲 击,金融危机造成航运需求陡然下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自身结 构性原因.在五年航运市场超级周期航运业进入了一个运力高速扩张 的时期,船东纷纷"大造船"、"造大船",业界积累了规模庞大的 新船订单.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有人预测航运业将遭遇"2010 年 问题",即在 2010 年由于大量新船集中交付,航运业出现严重运力 过剩的局面,市场景气反转.结果,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运力需求 的急剧下跌,运力供给保持高位,运力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提前到来 了. 第三,市场运价大幅下跌.运力供给严重失衡,必然导致运价大

幅下跌.回顾 2008 年国际干散货市场就像过山车,5 月20 日波罗的 海干散货指数 BDI 达到历史最高 11793 点,而12 月5日跌至 663 点. 而在集装箱航运市场,受运量的持续下降影响,2008 年至 2009 年第

1 季度国际集装箱运价水平快速回落,到2009 年3月份中国盐田港 到德国汉堡的集装箱运价与 2008 年初相比跌幅达到 87%,下降幅度 之大历史罕见.运价大幅下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兴起的 航运金融化,即航运运费变成可以交易炒作的商品,船舶资产变成可

以投机炒作的资产,大量的投机资金进入到航运及船舶交易市场,这7/31 些投机资金一旦有风吹草动,快速抽离市场,也加剧了市场运价的下 跌的深度. 第四,航运企业经营普遍亏损.虽然近些年来取得了突出的经营

业绩,2008 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还是使包括中远在内 的国内外航运企业的经营受到了严重冲击,企业盈利下降.以集装箱 班轮公司为例,据AXS-Alphaliner 估计,2009 年前三季度 22 家最 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合计亏损额达到 110 亿美元,数家公司资金告急, 也有不少公司破产倒闭.近日,全球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发布声 明称,2009 年该集团遭遇成立 105 年以来第一个亏损,亏损额 为10.24 亿美元,其中,集装箱运输业务亏损约 21 亿美元.而另一 方面,前几年大规模造船所背负的巨额债务,使得航运企业的资金链 空前紧张,有的甚至已经濒临破产的边缘.比如,前几年快速扩张的 法国达飞海运,仅新船订单债务负担就超过 50 亿美元,在亏损和债 务的双重压力下,资金状况频频告急. 第五,航运企业融资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的 安全性,造成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欧美 银行,一方面本身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到了严重损失,资金紧张;另一 方面,由于看淡航运业发展前景,信心普遍不足,投资热情降低,也

收紧了对航运企业的资金放贷,一些原本在船舶融资领域有相当影响 的融资机构,也采取大幅收缩的策略,有的甚至关闭了这项业务,这 对本身急需资金支持的航运企业可谓是雪上加霜. 第六,航运相关领域倍受打击.由于航运公司取消和推迟船舶订 单,船厂的盈利预期也大幅缩水;市场低迷,又使得新订单十分有限. 不少欧洲船厂因此而陷入倒闭,而亚洲船厂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不仅 是船厂受到牵连,非经营性的船东公司也遭受池鱼之殃.这些船东公 8 / 31 司在航运市场高峰期利用融资方面的优势,订造了大批船舶出租给船 公司经营.现在市场租金大跌,船舶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船东公司本 身还依赖租金偿付银行贷款,资金状况腹背受敌.为船舶提供融资的 金融投资机构,也处境艰难.德国 KG 融资机构在繁荣时期下了大量 新船订单,现在迫切需要投资者为这些船舶继续提供资金.据报道, 通过 KG 融资建造的船舶中,约有 120 艘船舶没有租约,另有 130 艘 船舶的租约将在一年内到期,投资者盈利大受影响. 一句话,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航运业长达五年左右的超级繁荣 期骤然结束,对航运业造成的影响,已经通过价值链条渗透蔓延到各 航运相关业务板块,对航运业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二、航运业抵御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业的严重冲击,国内外航运企业是如何 应对的呢? 现在回顾起来,航运业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概 经历了五个阶段的磨练,即:市场恐慌、重塑信心、抱团取暖、市场

止跌、初见成效.各航运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采取各种应对策 略,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克服恐慌,坚定信心. 正如我前面讲到的,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对航运业造成重大冲 击,其中既有航运需求低迷,运力供过于求的客观背景,但也存在着 市场极度恐慌,信心丧失的原因.2008 年第 4 季度在国际金融危机 的严重冲击下,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一片恐慌,并迅速 波及到航运市场——毁约、不执行合同、拖欠运费导致的商务纠纷迅 速攀升,加上航运市场运价又一泻千里,国际航运市场可谓是人心慌 慌,一片惨淡.在此背景下,要战胜危机,首先要正确分析形势,树

立战胜危机的信心.危机时刻,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2008 年11 月9/31 6 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面对上千位国内外 参会代表我发表了"市场需要信心"的演讲,号召大家要"坚定信 心","恐慌终将过去,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我在会上呼吁所有

航运经营者、船东、银行、贸易商、码头经营者、船厂以及其他运营 商要相互合作,携手共度艰难时刻.2009 年,在第六届"国际海运 (中国)年会"上,我又次以"市场需要理性"为题发表了演讲,呼

吁业界继续坚定信心,理性应对,共克时艰.我的这些观点代表了当 时中国航运业对未来航运市场的基本判断,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 同.现在来看,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第二,筹措资金,减轻财务负担. 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自身的资本运作,募集资金.主要包 括:出售非核心资产,变现资金;对船舶资产,采取出售再回租的方 式,降低资产负债率,并获得流动资金;实施债转股,进行债务重组, 减少还款压力;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比如,马士基和东方海皇就通 过发售股份,在资本市场分别融资 15.8 亿美元和 9.85 亿美元;南美 轮船(CSAV)和汉堡南方(CCNI)通过实行债转股,分别转化债务 7.5 亿美元和 1.05 亿美元等,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实例.二是从外 部获取直接的资金注入.获取政府或者机构、财团的援助,如法国达 飞海运、德国赫伯罗特等.法国达飞海运是世界上第三大班轮公司, 近年来发展十分激进,10 年来运力规模增长了近 10 倍.根据

AXS-Alphaliner 的统计数字,其经营船舶为 358 艘,合计运力 102 万TEU,其中自有船仅 91 艘,35 万TEU,大部分为租入船,不少是 在市场高位租入的,而其订造船舶有 59 艘,近50 万TEU,仅新船订 单债务负担就超过 50 亿美元.虽然该公司采取了运力缩减措施,但 去年上半年该公司仍然亏损 5.15 亿美金,债务偿还能力急剧恶化. 最终该公司只得谋求通过债务重组和国家援助以渡过危机.排名世界 10 / 31 第六的德国赫伯罗特,去年上半年亏损达 4.38 亿欧元,公司经营应 经难以为继.若非德国政府援助,该公司去年 11 月份就已遭遇资金 链断裂的厄运. 第三,削减运力,缓解压力.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和运输需求大幅回落,运力出现严重过 剩,由于运输需求的恢复非航运业本身所能解决,为应对危机,航运

企业只能在缩减运力规模方面采取措施.各船公司克服观望迟疑的心 态,积极采取拆船、封船、取消订单或推迟交付、不再建造大型或巨 型船舶等各种措施,大力削减运力供给,同时,变"危"为"机", 加快船舶更新步伐,淘汰老旧船只,实现船队结构优化调整,建立现 代化、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船队. 为了舒缓过剩的运力,长荣集团自 2008 年11 月以来陆续拆解了

4 艘L型船、8 艘G型船、9 艘GX 型船,相当于集团总运力的 10%. 该集团在规划未来新船的时候,也同步进行旧船的处理,一方面配合 市场走势控制运力,另一方面更借助未来船队的更新,提升整体的营 运效率.河北远洋公司高彦明总经理在 2009 年初通过媒体、杂志和 向国家政府部门积极呼吁国内外航运企业联合起来拆解旧船、改造船 型、取消或推迟新船交付,为推动国内外航运界淘汰落后运力,缓解 运力过剩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面对金融危机,全球所有的企业、银行都做同样的事情----那就 是降低成本.特别是在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内外航运企业纷纷把 降本增效、严控成本支出作为应对危机的不二法门.降低成本的途径 有很多,国外公司,比如马士基等首先做的就是大量裁员.不过,中 国航运企业响应中央政府号召,不仅没有裁员,还扩招了大批大学生 11 / 31 就业,表明了中国航运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分忧,为社会 做贡献的崇高精神,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经营 目标有着本质区别的最好体现.除了裁员,国外公司首要的做法还有

精简机构,缩减开销等.在这一点上,国内的航运公司也是如此.同时,各航运企业纷纷通过应用精益管理的理念,强化流程管理,减少

不合理支出,精打细算,千方百计降成本,想方设法增效益.如通过

减速慢行来降低燃油成本,通过优化航线布局来加大新兴航运市场开 拓力度和提高船舶营运效率,通过直接与货主签订运输合同来减少中 间环节费用,通过与码头、船舶物料备件供应商、铁路等陆上运输公 司等重新签订服务合同来降低运输费用,等等. 在第六届"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作为全球最大的班轮运

输企业联盟 CKYH 企业之一中远集团的总裁,我联合其他三家联盟企 业日本川崎汽船、台湾阳明和韩国韩进发表了联合宣言:着眼于节能 减排、控制运营成本,以更好地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我们宣布未 来在部分航线上实施超低速行驶计划,并倡议全球航运企业加入这个 计划!这个倡议得到了全球航运企业的热烈响应!这一主张不仅影响 了CKYH 联盟各成员单位,而且也影响到"泛太平洋运价稳定协议组 织"TSA 中的 15 家班轮运输公司,这使得船舶减速和节能减排进一 步成为当前国际海运业发展的潮流. 第五,加强合作,抱团取暖. 金融危机使得航运及航运相关业更深刻地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加强合作"、"抱团取暖"的呼声更加强烈. 首先,船公司之间的合作在加强.在集装箱运输领域,船公司之 间采取撤并重复航线,合作投船,舱位共享,降低运营成本,采取联

合起来向运河当局谈判,争取较优惠的费率;例如,2009年中远集团 12 / 31 与中海集团就在长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开辟了在地中海航线的经 营合作.在CKYH联盟合作的框架内,2009年中远集团进一步加强了 与台湾阳明海运在航线经营、码头及设备使用、支线网络等方面的 全面合作.另外,早在2008年6月,中远集团与长荣海运的航线经营 合作由原来的一条增加为两条.同样,在干散货、油轮运输等不定 期船运输领域,结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联营体,再度盛行. 其次,合作不仅体现在航运企业之间,还体现在航运企业与货主

企业之间、航运企业与港口、银行、造船等相关业者之间.以我们中 远为例,在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8年12月份,中远集团先后与中 国银行签署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与铁道部就进一步加强铁路集 装箱班列、中心站建设、铁路过境运输、铁路专用设备投资及铁路专 用线建设等方面合作达成共识.2009年以来中远集团又先后与南京市 人民政府、中国铝业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续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中远集团所属的中远船 务与鞍钢公司、中国船级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远物流与中海油 工程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中远航运与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工程公司 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等等.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扩大了业务 合作领域,为提高经营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我 们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 以上就是航运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在 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以集装箱 班轮市场为例,去年下半年以来,班轮公司纷纷采取削减运力、加船 减速和运价提升计划等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缓解了运力过 剩的局面,实现了班轮市场运价的恢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3 / 31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业发展形势分析

要正确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首先我们

要对引发此次的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表面上看,这次危机 的发生,主要是国际金融体系出现问题,金融创新过度,缺乏必要 制度监管,导致资产泡沫,泡沫破裂后,继而引发信心危机、信用 危机,最后对实体经济运行造成冲击和影响.但从深层次看,全球 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是金融危机蔓延的重要原因.以美 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借贷,过度消费;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 兴市场国家,则形成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经济增长对出 口需求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而大量出口积累的外汇储备则以低廉的 利率借给美国,维持其长期借债消费.随着发达经济体高消费、高 杠杆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失衡必然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加以释放. 而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如此快速,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方

面是金融泡沫过度化发展导致泡沫急速破裂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 于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经济血液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 融危机直接造成全球范围内资金的巨大流动和抽离,对世界各国的经 济影响和冲击必然是非常直接和快速的.

至于金融危机为什么对世界航运需求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这

一方面是因为航运作为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有75%以上的国际贸易量是由海运完成的,世界经济贸易的阴晴冷暖对

航运需求必然有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与当前全球 化下的产业分工也很大关系:粗略的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美 国为龙头的欧美是消费的一极,亚洲则是生产的一极,同时后者又 要从世界其他地方进口大量的原材料、资源、能源等,然后再出口 欧美.在这种分工方式下,欧美消费需求的急剧下跌,对出口导向 14 / 31 型的亚洲经济而言,意味着进出口双向货流同时大幅度下降,我认 为,这正是航运需求为何如此显著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望未来,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贸逐步复苏.据世

界经合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强于之前的预期,世界经 济在各国携手努力下出现积极变化,世界经济正步入后危机时代.IMF 在1月26 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认为,在经历严重的全 球经济衰退之后,全球经济增长正在"转负为正".IMF 认为,全球 经济正在复苏,力度比预期更为强劲,但各地区复苏速度不尽相同. 预计 2010 年全球经济增幅为 3.9%,较2009 年10 月份预计的 3.1% 有所提高,其中,美国 2010 年经济增幅预计为 2.7%,欧元区经济增 幅分别为 1.0%,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6.0%. 中国经济持续回升.2009 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8.7%,圆满完 成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其中,第4季度增长 10.7%,各季度增 速呈逐步加快态势.从2009 年下半年开始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全 年进出口总额达 2.2 万亿美元.我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关 键,去年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到 0.6 个百分点.2010 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复苏势头,投资增长加快,1-2 月份, 银行放贷额已逾 2 万亿元.贸易增长继续加速,1-2 月份,进出口总 值达 3864.0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4.8%.进出口的大幅增长表明,中 国贸易和世界贸易已经开始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因素仍然是 战胜危机的原动力. 可以乐观地估计,2010 年在全球经济维稳的前提下,中国经济

有望持续回升,并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重要力量.温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为 8%左右,居民消 费价格涨幅 3%左右,并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 15 / 31 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 10500 亿元.货币政策方面:一是保持货币信贷 合理充裕,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 7.5 万亿元左右.这一切都将为我国 经济继续稳步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深信,在党中央、国务院 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将继续沿着原有的快车道前进. 那么,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对未来"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业所 面临的形势有以下五个判断: 判断一: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将为航运业的繁荣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全球化在最近二三十年里呈现迅猛推进的势头,全球化在"贸易

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这三个核心领域都有明显的快速 发展.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薄弱环节, 如金融创新过度、国际金融体系制度不完善等,但是这些情况我们有 理由相信会得到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没有改变.我们做出这样的 判断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当前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全球所倡 导的低碳经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产生,成为推动新一 轮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投资活动有增无 减.第三,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停 止,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展望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由

于世界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国家发展的不均衡性,世界经济的发展推 动航运需求的上升,航运业发展长期看好. 判断二:"中国因素"将继续发挥国际航运市场"发动机"作用. 最近20年,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重 新分工,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供应链,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发展中国 16 / 31 家从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中 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产出(GDP)增长了50多倍,年平 均GDP增长速度达到9.8%.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即将超过日本,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中国已

经发展成为世界海运需求总量、集装箱运量、铁矿石进口量最大的国 家、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未来我国经济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 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将进一步提升我 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虽然我们国家把拉动内需作为首要任务,但 是我认为外需仍然会保持活力和稳定.而随着我国产业发展的升级, 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向国际分工合作的高端市场进军,这对我国外贸货 物结构的优化也将是历史机遇,总的来看,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将更加稳固,将继续在国际航运市场上扮演发动机的角色! 同时航运业重心东移趋势并没有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改变,相反进 一步加快,国际航运资源向亚洲地区进一步集聚,其重心正在向东亚, 尤其是向中国转移.2009 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断巩固,多 个世界级港口正在中国东部沿海崛起,为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 了重要条件.2009 年,我国亿吨港的总数为 20 个.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69.1 亿吨,同比增长 8.2%,增速 回落 1.4 个百分点,而国外的港口吞吐量却萎靡不振.近日发布的 2006-2009 年全球十五大集装箱港口排名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 2009 年,中国港口除香港港之外,共有 5 个大陆港口跻身全球十大 集装箱港口之列,占据十甲的半壁江山.在修造船能力上,欧洲船厂 的破产倒闭,使得全球造船能力进一步亚洲集中.在船舶融资服务方 17 / 31 面,欧美投融资机构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较深,纷纷削减了对船

舶融资的规模,也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船舶融资市场上的份额 逆势上扬.这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航运及航运相关业面临重 大发展机遇. 判断三:新兴经济体将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鲜明特点是主要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东亚14个新兴经济体 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居于世界前列,国 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从 亚洲经济发展推动力看,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来自日本,80年代来 自"四小龙",而90年代以来则是来自中国和印度.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2010年1月26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作为新兴经济 体典型代表的"金砖四国",2010年中国和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10% 和7.7%,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从最新数据来看,巴西和俄罗斯经济表 现要好于预期.巴西中央银行发布的经济预测数字,把2010年经济增 长率的预测值从4.5%调升到4.8%.而俄罗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 计2010年其GDP将达到3.5%.由此,我们认为,新兴经济体以高于发 达国家经济增速向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而且,在新兴经济体的推 动下,发展中国家现已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出口占世界出口 份额的40%以上. 按市场汇率计算,包括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 国内生产总值现已占世界的30%以上,预计2020年前后,新兴经济体 和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判断四:区域内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内贸易增长保持较快 速度. 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 18 / 31 趋活跃.全球现有209个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协定,区内贸易已占 世界贸易额的50%.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 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 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 不悖.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 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 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 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美国 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 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 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 成,今年1月份,东盟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 总值达214.8亿美元,增长80%. 判断五:资源能源富集国家战略地位上升,成为航运发展的热点 市场. 从长期看,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呈上升趋势,国际能源格局调整

步伐加快,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 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 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

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 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 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 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资源能源的收益,又使得这些地 区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区域,进一步带动航运的需求. 因此,总的说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业仍然面临快速发展 19 / 31 的黄金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将为航运业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四、我国航运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战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我国航运企业一方面应当对未来发展 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 发展已出现的新特点、新格局,并据此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出相应调 整.在去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我特别提到了经济危机下企 业"过冬"的三种战略选择:一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冬眠"; 二是不明形势、盲目出击的"冬泳";三是强身健体、伺机出击的"冬训".我认为,这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同样还适用.在这里我也 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种是"冬眠".所谓"冬眠",就是收缩不动,减少消耗, 用过去积累下来的"脂肪"扛过寒冬.对企业来说,一般是大规模削 减投资,实行裁员,压缩成本,以及把企业的触角从原来的多个地域、 多个领域收回到最初的核心部分,以此保存现金流维系更长的时间. 对一些小企业来说,甚至可能采取关门停业、退出市场等极端方式. 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企业要"过冬",或多或少都会采取其 中的一些举措.但是,若冬天短暂,"冬眠"尚可过冬,如果冬季漫 长,"冬眠"的企业很可能会因为"脂肪"耗尽、资金链断裂而无法 支撑漫漫寒冬.因此,我认为,冬眠是"下策",是企业"过冬"最 基本最无奈的选择. 第二种是"冬泳".所谓"冬泳",就是不畏严寒,在寒冬冰水

里还敢游泳,还要向前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国际金融 业,英国、日本的一些金融机构却大胆收购了华尔街破产银行被拆解 和拍卖的金融部门,投资家巴菲特也趁机吸纳了大量低价股票,国内 20 / 31 的一些企业也在海外能源领域积极投资.这些被认为是在"抄底"的 企业就是"冬泳"者."冬泳"者,往往都是艺高人胆大,有一定实 力、也有一定魄力的,比之"冬眠",我认为技高一筹.但是,"冬泳"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企业实力不足,或对"冬泳"的时机判

断出现偏差,或对"寒冬"持续的时间估计不足,很可能会在"冬泳"中被冻死,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所以,"冬泳"充其

量只能算是企业"过冬"选择的"中策". 第三种是"冬训".我认为这才是企业过冬的"上策".按照正

常的经济周期,企业五年左右往往就会经历一次市场起伏.因此,企 业应该把"过冬"看成是正常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在周期的不同

阶段,企业有规律有周期性地进行运作.在周期的底部,则要加强"冬训"、"强身健体",为时机来

临后的"冬泳"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好准备.那么,我所讲的"冬训",其实质就是要:利用市场低迷、 企业各种风险显现的时期,重新梳理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企业 应对风险的能力;利用市场急剧变化带来的各种最新信息,重新研判 对市场走势、对企业定位的认识,调整修订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积 极推进企业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危机时期企业 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和降本增效水平等. 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远的选择是"冬训".实际上,在2007 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刚刚显露时,中远就见事早、行事快,专门成立 了我亲任组长的"中远美国次贷危机专题研究小组".在该小组认真 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11月,我们就很快作出了应对危机、防控风险 的六项重要决策,包括及时停止或延迟业已规划的一批集团新造船及 投资项目等,同时,还针对已经暴露的一些业务风险,在及时清理整 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风险管控. 21 / 31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Boom is welcome, recession is more welcome.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于有准备的企 业来说,危机是危,更是机.当市场下滑甚至是衰退时,短视、悲观

的人看到的是绝望,而那些富有远见和乐观精神的企业家正是在这样 的市场中重新审视并改进自己,推动企业的调整和创新,发现新的市 场和盈利模式,从而带领企业不但逆境生存,还能浴后重生、实现更 大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企业的发展战

略要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研究 分析国内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和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适应我 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制定我国航运企业的发展战略.下 面我就结合中远集团的实践来谈一谈: 第一,立足长远,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企业首要的就是要立足长远,根据

新的发展形势,适时修正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发掘高成长型业务, 找准目标市场,明确发展目标,以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根据前 面对国内国外市场形势的分析,我认为,从国内看,在国家拉动内需 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国内沿海、内河运输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航运企业应把握机遇,加大资源投入,大力发展内贸运输,随着内陆 货源的不断增加,积极开发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海铁、江海多式联运 业务的开拓和发展,全力为客户打造全程运输链的竞争优势,谋求优 势的市场地位;从国外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保持较快速度推进, 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龙头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但同时新兴经济 体、区域市场以及资源能源富集国家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亮 点,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将形成多热点、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这些都将是我们航运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良好机遇. 22 / 31 前两年,在航运市场还处于高位时,我和中远集团领导班子就居

安思危,清醒地意识到并明确提出中远要力争突破航运市场发展的强

周期性,努力实现集团从周期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也就是说, 中远应该着力建立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在市场好的情况 下,我们能比竞争对手更赚钱,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我们比竞争对 手少亏钱或不亏钱;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我们的经营效益能比 竞争对手更为稳定,而不是大起大落. 尽管我们早已意识到要实现从周期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并

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但2008 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导

致国际航运市场迅速下行、进入低谷,使包括中远集团在内的航运企 业的经营普遍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危机和航运市场深度调整暴露 出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周期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特别是着眼于应对当前危机和实 现长远发展相结合,中远集团在基本实现"从拥有船经营到控制船经 营"、"从拥有资产经营到控制资产经营"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要实现"从拥有控制资源到同时配置社会资源"的转变.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进入资源能源经营领域,建成资源能源的全球配置人.近年 来,我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以至更长时期,中远要从现有的航运、 物流码头、船舶修造业进而向所运输服务的资源能源领域进军,比如 煤矿、铁矿、LNG、石油等;要通过我们的航运物流价值链与服务对 象紧密联接,参与资源能源企业的股权和经营.也就是说,中远应进 一步致力于从资源能源的全球承运人向资源能源的全球配置人转变. 我们认为,伴随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资源能源价格的调整,为我们 进入资源能源领域、建成资源能源全球配置人提供了重要时机. 23 / 31 二是加快对内重组整合和对外联盟并购,建成国际航运物流业系 统集成者.近几年来,中远集团运用国际上先进的系统集成思想、实 施系统集成战略、努力打造国际航运物流业的"系统集成者".现在, 应该说,中远已初步打造成为具有一定集成者实力、影响和能力的企 业,体现出作为航运物流业系统集成者的部分特征.但是,突如其来 的严重危机及冲击使我们意识到,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航运物流业"系 统集成者",我们应该说还有一定差距,中远集团当前特别需要充分 利用经济危机和航运市场调整带来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对内重组整 合和对外联盟并购,进一步朝着国际航运物流业"系统集成者"或 "产业集群领导者"的目标迈进.这也应该是中远实现从拥有控制资 源向配置社会资源转变的根本途径和目标所在. 第二,持续创新,培育独特竞争优势. 创新是科学发展之魂、经济增长之源、企业生存之本.经济危机 和市场调整,首先破坏和摧毁的是企业原有的商业和经营模式.为此, 应对和战胜危机,就必须要坚持持续创新和变革,这也才是真正的制 胜之道!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远集团坚持创新发展,按照从全球航运 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的战略思路,中远集团 坚持巩固做强航运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优化发展陆上产业, 业已实现围绕国际航运、物流码头和修造船三大产业的"适度相关多

元化经营".以此为基础,我们致力于横向发展集装箱、干散货、油 轮和特种运输四大船队的综合竞争力,以及纵向发展从航运向两端物 流、码头及修造船等延伸的供应链整合竞争力,形成了中远集团独特 而强大的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球物流供应链整合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船务集团,是中远旗下的修船单元.金融危 机以后,航运市场受到影响,修、造船业务都未能独善其身,中远船 24 / 31 务积极开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务,成功自主建造世界顶级水平的钻 井平台.这是中远集团抓住国家调整振兴船舶产业的政策机遇,果断 实施产品战略转型的典型. 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物流,也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内容.根据危

机以后出现的新特点,积极拓展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地产物流、航空 物流等新的业务单元.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应该都知道,空客

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是空客在欧洲之外的首个总装生产线.去年 5月18日,中国组装的首架空客A320飞机首次测试飞行已经圆满成 功. 其实在天津空客项目中,中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 年1月,欧洲空中客车有限公司、天津市保税区就空客A320项目的物 流服务举行了全球公开招标,全球最大的12家国际物流公司参与了此 次投标.在中远集团所属相关公司的通力合作下,最终中远物流公司

成功中标.从07年6月,中远物流公司开始为空客A320项目284架飞机 零部件提供跨国全程物流服务,物流服务范围包括欧洲段驳船运输、 内陆运输、远洋集装箱运输、天津段内陆运输、航空运输等,同时包 含运输工装夹具的组装、拆卸及维修等增值服务,迄今已完成25个批 次运输任务. 空中客车公司对天津空客A320项目整个飞机部件海陆空运输流 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中远的质保体系、技术方案和创新给予了高度 评价,为了表彰天津空客A320项目中方运输组(中远物流是主要成员) 的优异表现,空中客车公司特别向中方运输组颁发了"运输优秀贡献 奖".天津空客A320物流项目是中远物流在高端物流领域的一次成功 突破,合同金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物流业界迄今为止合同金 额最大的全程物流服务项目.无论从合同金额还是从技术要求、国际 25 / 31 影响方面来看,该项目都将成为中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 和里程碑项目.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天津空客物流项目可以说是中远物流公司依 托中远集团航运主业实现协同发展,充分展示中远集团以航运为依托 的全球物流经营人优势的典型项目.在该项目中,中远整合了系统物 流、航运及相关港口装卸方案、运输和吊装托架设计方案、道路改造 方案等,为项目提供具有专利技术、高端的全程物流服务,显示出强 大的全球物流服务能力和对物流资源的整合集成能力. 中远物流公司正是通过天津空客物流项目这样的服务创新项目

及能力有效应对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近年来,他们在传统的船代、 货运业务都努力向高端转型的同时,特别加大了现代物流业务的创新

和转型力度,在工程物流方面,中远物流除了在核电物流上占据国内 领先地位并成功进入高端的航空物流领域外,还通过适度延伸产业 链,开始向工程设备安装以及大型设备监造领域进军;在产品物流方 面,中远物流则不断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在巩固传统仓储和运输服 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库存管理、跨国物流管理以及融资物流等高附 加值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 远物流公司不但保持了经营和效益的稳定,而且在现代物流领域实现 了较大的效益增长,成为中远集团经营上的一大亮点. 第三,成本领先,增强抗风险能力. 危机时代,凸显成本控制的极端重要性.在相同的市场环境、同 等的服务水平下,低成本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后危机时代, 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初始阶段,市场运价的恢复必然有一个过程,同时 从航运服务对象角度的考虑,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客户的 运输成本,意味着为客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能为客户提供优质价廉 26 / 31 的运输服务的航运企业在竞争无疑有更大的胜算. 为加强成本控制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在成本控制上,我们学习日 本企业的"精益管理"理论,2002年中远将通用电气的六西格玛管理 方法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工具引入集团,共完成了50个独立项目,实现 财务收益近亿元."十五"期末,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远特色"的

以六西格玛为核心的精益管理运作体系.后来我们进一步提出推进对 标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危机以来,在市场不好

和企业增收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深化精益管理来降本增效更有其迫切 性.现在,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精益管理措施来降本增效,包括严格 控制行政支出,所有全球性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大幅节省会议 差旅费;推行船舶经济航速,努力节省燃油成本;与港口重新商谈合 同条款,降低港口费用支出;与国外船东租家积极开展租入船租金重 新谈判,最大限度降低租入船租金成本等. 第四,稳定收益,实施大客户战略. 显而易见,在航运低谷时期大客户、大合同和长期合同对航运企 业发展乃至生存的支撑作用要远远高于航运高峰时期.当前,在以货 运需求不稳定回升和运力过剩为主要特点的后危机时期,大客户和货 源更是成为航运企业船队经营的重要支撑.换句话说,后金融危机时 代面临的航运市场形势要求航运企业更加重视大客户、大合同和长期 合同.因此,在后危机时代,航运企业应更加重视大客户、大合同和 长期合同.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客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 垄断性.大客户大多是行业巨头,往往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实力 强,对市场影响大.二是价值性.大客户业务量大、运价相对稳定, 抓住了大客户,就抓住了大批货源,能够带来高额的价值贡献.三是 27 / 31 稳定性.大客户商业诚信度高,履约能力强,一旦通过合作建立互信, 就成为航运企业创造稳定利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远集团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大客户关系的建立,重视与大客户签

订大合同和长期合同,与大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些年来, 中远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重大步伐.中远首先加大了与国内大货主合 资合作经营的步伐,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煤集团、华 能集团、中核集团、中铝等大型能源资源电力企业,与宝钢、鞍钢、 首钢、济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与海尔、长虹、TCL 等大型家 电企业,与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大连市、深圳市等地方政府签 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为当前应对经济危机及下一步可持续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很多领先企业的应用.比如,近两年来,日本三大航运企业在扩张其国内大宗散货运输份额的

同时,就已开始加紧开发海外市场,与国外钢厂、电厂建立更紧密的 战略合作关系,实施其全球化和大客户战略. 第五,加强合作,共赢新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整个航运产业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包括船公

司、船厂、货主、港口、铁路、融资机构、保险经纪,而要战胜危机, 加快航运业复苏的步伐,则需要各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 合作,抱团取暖仍将是航运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远的合资合作经营早已深入到国外.1997 年我们在集装箱运 输领域,首先与日本的川崎汽船、我国台湾的阳明海运公司合作,后 来又接受韩国的韩进海运公司加盟,互租舱位,协调派船,形成了世 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服务联盟"CKYH".我们还和世界最大的汽车 船公司日本邮船合资成立了汽车专用船公司,与世界最大的重吊船公

司荷兰的 BIG LIFT 进行合作,与世界领先的物流公司荷兰的 TNT 进28 / 31 行合作等.在2007 年初,我们和日本唯一的铁路货运公司日本铁路 货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从事中国到日本的海铁联运项目,再次深度 进入日本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市场. 中远还积极推进与外资在海外港口码头等项目上的合作.比如, 我们2004年收购了一家英国码头公司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港25%的股 份,参与到这个欧洲第二大港口的扩建项目中.在欧洲,我们已经在 经营意大利的那波里码头.2008年11月25号,中远与希腊比雷埃夫斯 港务局在雅典总理府签署了希腊最大的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35 年特许专营权协议,正在希腊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与希腊总理 卡拉曼利斯出席了签字仪式.温家宝总理也高度评价了此事,他指出, 中远的赢标标志着中国大型企业向欧洲发达国家的成功发展,这是 "外交经济"的模式,是落实中希两国最高战略伙伴的模式.2009 年10月1日,我们正式接管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我们在 美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长滩拥有自己的码头,在世界前三大集装箱港 新加坡港、上海港和香港,也拥有自己的码头.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合 资合作,中远得以顺利进入国际码头市场,中远控股中远太平洋也由 此迅速发展为世界第5大集装箱码头经营商. 第六,理性应对,共同维护市场稳定. 航运业何时走出低谷期,这一方面取决于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步 伐,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航运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采取的策略和行 动.我认为,在现阶段,航运界重塑信心,增进互信,理性应对市场

复苏,共同维护市场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在船队建设方面,要理性扩张.目前各大船型市场仍然积累着庞 大的新造船订单,这对航运业复苏的前景造成阴影.在此我呼吁航运 业各界着眼大局,进一步加快船舶的更新步伐,淘汰老旧船只,携手 29 / 31 努力,共同为航运市场恢复和回升积极创造条件. 在生产经营方面,要理性经营.在上一轮航运市场高峰中,伴随

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的背景,过多的投机因素也涌进航运业,使得市场 运价偏离了正常的供需关系,然而泡沫过后最终受到损害的却是航运 业,对此我们航运业界要吸取教训,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免 重蹈覆辙. 在相互竞争方面,要理性竞争.困难当前,航运企业不应该自乱

阵脚、相互残杀,这样做只会给行业发展带来伤害.在此我也呼吁航 运各界要坚持把竞争建立在公平、自由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合规竞争, 促进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促进业务的创新和变革,促进资源的优化 配置,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七,节能减排,适应低碳发展潮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环境保护受到空前的重视,当前发展低碳经

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对于航运业而言,低碳发展既包含挑战, 更包含机遇.说它是挑战,是因为一定程度上说,航运的低碳化不可 避免的要增加船公司在设备更新改造上所花费的成本,说它是机遇, 是因为从载货能力看,航运相比空运、公路运输都具有碳排放强度低 的优势,在低碳经济发展潮流下,航运业面临发展的机遇. 作为中国最大和船队规模排名世界第二的国际海运企业,中远一 直积极支持国际海运界的环保、节能减排等行动.中远现经营着630 余万载重吨油轮,为确保安全和环保,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建造双壳 油轮,并按国际最高标准对油轮营运进行严格管理.为减少船舶压 载水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2006年我们还专门投入配 套资金1600万元与中国著名的清华大学共同立项承接了国家重大科 技支撑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物理净化处理技术》课题研究,业已 30 / 31 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此外,我们还联合国内外权威的研究机构, 开展了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在船舶应用的前瞻性研究工 作. 近年来,我们通过调整船队结构、优化航线设计、使用经济航速、 开发新技术等措施来降低燃油耗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倡导"绿色 航运".燃油单耗从 2003 年的 8.01 千克/千吨海里下降到 2008 年的 4.65 千克/千吨海里,下降了 42%;单位货物周转量产生的二氧化碳

排放量从 2003 年的 24.83 千克/千吨海里下降到 2008 年的 17.46 千克/千吨海里,下降了 29.7%.有耕耘就有收获,因靠港船舶环保达

标率优秀,中远集装箱船队已连续四年被美国长滩港务局授予"环保 绿旗奖"(Green Flag). 2006 年,中远完成了国内首份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反对腐 败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后荣登联合国"全球契约"典范

榜,是第一个中国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航运企业入选.鉴于中远在 履行"全球契约"方面的突出表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笔致信、 邀请我参加了 07 年7月初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全球契约" 领导人峰会.08 年7月,我又应邀参加了潘基文秘书长在北京召开 的"全球契约"座谈会并在会上代表中远郑重承诺、正式加入联合国 倡导的《关注气候宣言》.在《世界人权宣言》颁布 60 周年之际,中 远集团还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成为我国第一家签署该宣言的国 有企业. 同学们,你们都是 EMBA 班的学生,是各类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 员,最后我还想和大家分享我对一个中国字的理解来结束我们今天的 交流. 我认为,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做到一个"赢"字,也就是英

文中win的意思.这个中国汉字由五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代表一层 31 / 31 含义,组合起来就体现了做企业的内涵. "赢"字最上面是个"亡",也就是die,经营者要想赢,必须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2篇

后危机时代,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应当抢抓机遇, 化危为机积极应对。

一、苦练内功, 以管理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管理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中小企业务必苦练内功, 以管理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一是观念创新。中小企业主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克服保守狭隘思想观念, 树立创新观念。中小企业主要发挥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形成人人想创新, 人人敢创新的良好氛围, 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大动力。二是战略创新。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推行战略创新, 以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中小企业要由低成本价格竞争向差异化战略转变;由多元化向归核化的战略转变;由规模扩张, 向质量提升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战略转变。三是制度创新。中小企业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形式, 建立扁平化、网络化组织, 创建学习型组织, 构建和完善创新网络。要不断改善家族治理模式, 把家族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点结合起来, 建立以互信、分享、共治、多赢为基本原则的共同参与的互信治理模.四是知识管理创新。知识资源是自主创新重要资源, 自主创新过程就是汇聚知识资源, 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小企业要努力探索和创新知识管理, 着力构建独特知识资源优势。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共享机制, 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换, 扩大自主创新的显性知识资源, 挖掘隐性知识资源。通过建立知识转移和学习机制, 可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经过知识的整合创新, 又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 生成新的独特知识资源, 从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狠抓机遇, 以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地转移以及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契机。一是要以世界眼光, 瞄准前沿高端产业, 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后危机时代, 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自主研发, 获取知识产权, 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自主创新方式, 有条件的可进行原始创新, 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要积极开展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要以全球化为契机, 积极开展开放、合作式创新。后危机时代,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势必带来全球范围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大流动。中小企业应积极吸纳、整合和集成全球创新要素, 同时要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抓住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机会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会, 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产业层次。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把打造自主品牌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 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用新的流通理念、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技术提升商业水平。中西部地区要以自主创新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质量, 力争在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供应等方面有所突破, 中小企业要积极向生产服务业延伸, 把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有效结合起来。

三、开拓市场, 以市场引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市场需求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成功的保证。自主创新要以市场为前提, 开拓市场, 以市场引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大力开拓国外市场需求。中小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积极开发出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积极引导用户参与自主创新, 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降低市场风险。二是大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在国外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 开拓国内市场至关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兴城镇化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促进了消费升级。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 认真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内的文化认同、信息掌握、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中小企业要以核心技术构筑竞争优势, 积极推行流程再造与柔性生产, 缩短研发周期, 快速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四、勇担责任, 以社会责任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开展自主创新。中小企业要以人为本, 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要积极实行《劳动合同法》, 依法签证, 履行劳动合同,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承担好应尽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 要承担起发展生产的责任。企业要创造利润来增强自身发展实力, 增加员工收入, 创造就业机会, 增加就业岗位, 依法纳税, 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二,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 承担起节能环保的责任。企业不仅承担了环境保护义务, 改善了生态环境, 还可以借此发现新的商机, 开发出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第三, 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承担起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责任。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既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强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和向心力, 最终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倡导竞合理念, 以自主创新联盟化解中小企业创新风险

中小企业建立自主创新联盟可以自主创新的成功率和有效分散由于不确定性来的风险。后危机时代, 面对激列竞争和巨大创新风险, 中小企业应倡导竞合理念, 积极创建自主创新联盟。自主创新联盟的建立, 要在政府的引导下, 倡导竞合理念, 在相互独立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盟中的中小企业共同投入创新资源,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以契约关系为纽带, 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 围绕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同创新。自主创新联盟的建立要坚持市场导向, 确保联盟成员持续的利益回报。同时, 还要积极构筑完善自主创新联盟治理机制, 包括联盟成员之间的谈判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创新成果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以机制来规范成员的行为, 保证自主创新联盟健康运行。

六、爱惜人才, 以高素质人才支撑中小企业自主创

高素质人才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 也是中小企业应对挑战, 把握机遇的关键。中小企业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一是要造就一支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主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加强各种新知识的学习, 提高决策能力, 努力培养有预见、重视品牌培育、擅长市场营销、懂得资本运作、具有战略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现代企业家队伍。二是要造就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要通过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 建立人力资本参与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激励机制, 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能充分、持久地发挥作用, 从而建立起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三是要重视对员工培训。中小企业要注重创新文化建设, 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 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要重视对员工培训, 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 让员工有满足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要积极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他们把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摘要: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既面临产业升级转移、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等机遇, 也面临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的挑战, 本文从苦练内功, 以管理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等几个方面提供了中小企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思路。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要摒除公允价值计量中出现的主观判断因素影响,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本身的可操作性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只有一个操作性强的公允价值概念,才能确保以其为依据的相关数据的科学和可靠。因此,探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文章拟在对公允价值定义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应用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进而总结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操作性

1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历程

1.1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也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目前,它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于各项准则中。在会计实践操作当中,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要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主观性较强。所以,在公允价值计量当中,如何避免因会计从业人员主观判断而造成失误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一般而言,世界各国都是通过会计准则硬性规定的方式来明确公允价值概念的。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7号概念公告中提出,所谓公允价值乃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行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遵循国际通例,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为使概念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财政部的准则中还特别注明“在公平的交易中, 双方应该是持续经营的企业”。

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定义基本一致的事实,说明了我国计量属性与国际趋同的总体趋势。但是,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我国并没有采用激进的态度,而是坚持“适度运用”的原则。我国在新准则中有17个具体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准则同时也规定了应用公允价值的诸多前提条件。

1.2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历程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经历了一些曲折,总体上经历了“首次提出”、“回避”和“重新引入”三个重要阶段。

1.2.1“公允价值”概念的首次提出

为适应加入WTO等国际性多边组织需要,我国会计行业也在一些基本概念上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因此,在1998年,财政部会计司首次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做了包含“多项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一项债务转化为多项股权方式清偿债务”和“以现金、非现金资产、债务转化为资本的混合重组方式清偿债务”等内容在内的3项规定。

出于当时国内环境的影响,准则中规定暂不采用现值,具体原因也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做了详细的说明。总体而言,现值的确定较为复杂且包含诸多不确定因素,为简化会计核算流程,当时的准则中规定暂不采用现值。所以,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黄金时期。

1.2.2回避“公允价值”时期

由于部分企业在财务运作中利用漏洞调整利润空间,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在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11项会计准则中,开始着重强调会计操作流程的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而对现值的应用则相应地增加。

这次财政部修订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态度对于利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然而,客观地说,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②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③证券市场监管失灵。而事实上,只要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会计造假几乎将成为必然,这与是否利用公允价值为依据并无必然联系。因此,严格会计从业氛围的治本之策还在于严格监督财务运行和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而回避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注定只能是治标之策。这种认识,也为国际化潮流来袭后我国会计行业重新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奠定了基础。

1.2.3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终于在2001年11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在逐步强化会计行业监管之后,“公允价值”未必一定就要回避;而另一方面,“入世”在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也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要求,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与原准则想比,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对公允价值概念的重新启用。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捐赠与补助、资产减值、企业年金、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债务重组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准则中会计计量一章中第41条、42条中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而在具体的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详细规定的限制条件。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下,现行准则结合我国国情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2.1公允价值定义的缺陷

按照准则中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而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显然,基于交易而产生的公允价值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是无法等同的。公允价值中的“价值”是交易双方能够接受的客观价值,而客观价值是根据人们的效应需求的主观因素决定的,这使得公允价值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而并不“公允”。

由于市场上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双方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也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是双方自愿进行交易,但是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而只是自己心理上的“公平”。

公允价值定义强调其基于“交易”而产生,但实际上很多公允价值的获取并不是来自交易。更多的时候是对企业资源在非交易以及虽有交易但没有可观察金额的情况下,参照相同或类似情况所作的估计和评价。比如公允价值不仅用于初始计量,也常常用在后续计量上,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的实际交易价格也就无从谈起。

2.2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 但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类项目, 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更难以把握。我国现行完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 因此, 企业大量种类繁多的资产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 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合理可靠地辨认, 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进行确认。而且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 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就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

运用公允价值的一大难点是在会计人员无法获得可观察的市场信息时,往往采用现值估计技术。在对未来预期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估计的时候,特定的企业相对于其他交易人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或劣势,导致其估计结果与公允价值产生偏差。即使当信息是公开透明得时候,在运用现值技术的时候,对同一件标的,由于不同的环境,在估计预期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时候也可能不尽相同,加大了估計的不确定性,导致在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难以达成一定的统一和规范。

3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建议

3.1重新审视公允价值的定义

依靠公允价值概念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无非是利用公允价值定义上不明确的漏洞。为此,应当从公允价值定义本身出发,考虑对现有定义做出部分修改,以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为此,应当摒弃定义中的“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等引起争议的词汇,明确公允价值应该基于市场参与者所采用的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的各种假设。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歧义,实现公允价值概念使用过程中的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3.2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

公允价值范围的选择有较大的困难。小范围的运用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相对提高,但信息的相关性会相应的降低;而大范围的运用虽然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可能会降低信息的可验证性。虽然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但结合目前国内情况来看,它的实施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希望的目标,甚至有可能会背离人们的预期。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结合国内市场体系的现状,将准则所规定的范围继续细化,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南,从而保证在当前条件尚不成熟的环境下降低公允价值全面运用可能造成的整体风险。

3.3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公平交易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这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只有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在这些方面的法制建设,创造更加有效的市场环境,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环境基础。

此外,监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法律约束体系,对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的行为,实施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市场准入等处罚手段,从外部环境上来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当管理当局在权衡处罚成本与操作公允价值获得利益的高低时,更加严厉的处罚能够震慑管理当局,从而在外部监管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起到保障作用,更加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桂曼.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J].中国 总会计师,2008,(8):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北京: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4篇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理论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就是指美国次贷危机对其他国家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 后金融危机时代也标志着全球经济已经接近最低点并开始反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 各行业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及挑战。因此为确保企业稳定有序发展, 企业管理人员就应认清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 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企业管理机制。不仅如此, 受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 企业、地区及产业的平衡性被打破, 不同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差距被拉大。举例而言, 在一些沿海城市, 劳动密集型企业濒临倒闭, 而房地产企业却愈加繁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

企业经济管理主要包括财务内部审核、生产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去, 企业必须做好经济管理工作, 以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要求,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同时, 开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管理工作,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企业必须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品牌塑造及融合发展工作。更好的应用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 构建起经济经营管理系统, 并以此提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性及战略性。

(二) 适应国家经济增长方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 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极大程度的改变, 因此需在原有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型至集约型, 故企业经济管理期间, 管理人员也应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 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保证产品生产质量, 并以此更好地提升企业实际经营效率, 在同行业竞争者中处于领先军的地位。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要求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 相关管理部门也需认清后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管理特征及要求, 确保企业稳定有序发展。具体而言, 企业经济管理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合理规划及有效控制, 确保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期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服务效益的提升;第二,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 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的有效开展息息相关, 因此需企业管理部门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 确保经济管理机制能够深入贯彻落实到各部门之中;第三, 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均受到管理部门决策影响, 因此为实现企业阶段性财务指标, 管理人员也应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 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财务指标及实际经营策略, 切实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办法

(一) 转变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为更好地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管理人员也应从转变经济管理观念, 创新经济管理手段入手。一方面, 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 对企业员工及管理人员的观念进行转变, 适当引入经济管理理念及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在企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目标及方针期间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为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营造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 提升企业管理部门统筹管理意识, 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要求, 制定出经营风险的控制及转移机制。同时在转变企业生产目标的过程中, 管理部门还可采用“互联网+”理念, 积极运用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 建立起满足企业管理要求经济云管理平台。

(二) 制定企业生产经营策略

在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还应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 制定客观全面的生产经营策略。首先, 转变企业组织的结构及管理观念, 提升企业经营组织结构过程中的柔性化及虚拟化, 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覆盖面;其次, 在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实际创新过程中, 也需加强企业经营联盟及品牌塑造工作入手, 依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选择适宜的生产合作对象, 更好建立起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经营联盟;最后, 通过企业实际生产特征的整合及分析, 建立起出于自己的创新品牌, 并以此切实提升企业在其所在市场中的知名度, 顺利的获得到更多市场先机。由此可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制定出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经营策略对提升企业实际生产效率, 营造出积极严谨的财务管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三) 构建企业经济管理机制

通过健全经济管理机制帮助企业降低后金融危机时代对生产经济效益造成的不利影响, 切实提升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专业性及和规范性。而在构建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过程中,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细化部门及人员职责体系, 加大违管理工作惩治力度, 确保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 注重部门预算机制的构建, 通过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分析, 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预算定额标准, 更好的预防与控制企业经济管理风险;第三, 建立企业内部价格管理体系, 在阶段性生产后进行销售及购进等流程的财务核算工作, 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的稳定增长;第四, 结合企业生产需求, 收集企业阶段性生产及发展信息, 引进并完善先进经济管理模式, 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举例而言, 对企业公共车使用及接待外来人员情况进行经济管理, 以对企业经济支出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四)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生产力, 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管理部门还应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推进财务信息化管理进程。加强员工对创新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期间收支环节的合理运行;注重此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升, 以及时发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制定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针对日益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在财务管理人员全体中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基于现代化网络财务管理方式, 降低传统仅靠人工管理各项生产流程的局限性;做好财务管理系统运维工作,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使其在信息化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促进的作用。

(五) 认清当前市场环境

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 还应认清当前市场环境。开展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 充分认知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市场发展趋势及发展需求。同时, 依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自身经济管理期间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更好找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径, 实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创新市场, 焕发市场生机的作用。通过大数据管理技术, 对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 以更好做好重大事项决策工作。

(六) 积极应用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

在后金融危机下, 经济管理人员也可构建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经济管理时间及支出情况进行控制。同时也可借助经济管理系统中的远程控制功能, 如远程查账等, 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远程控制分析, 以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的专业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为更好地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企业管理部门应注重经济管理工作, 结合企业生产需求, 构建起一系列长效科学的经济管理机制, 以提升资金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趋向于全球化发展,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市场份额及运行体系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为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管理部门也应将当前工作重点转向至经济管理机制的构建上, 并以此降低与控制企业发展期间风险性。本文就基于此, 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进行相关概述, 以供参考。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姚刚.后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J].经济师, 2015 (8) .

[2] 李家克.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特区经济, 2016 (5) .

[3] 章贵桥, 陈志斌.后危机时代外贸政策与进出口型企业现金流运行的均衡管理[J].学习与实践, 2016 (5) .

[4] 唐海燕, 毕玉江, 贾德奎.后危机时代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1) .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5篇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 粗钢产量年均增长超过20%, 并在2005年以后成为钢材净出口国。到2009年底, 我国已形成钢产能7.1亿吨, 实际粗钢产量达5.6亿吨, 占全球产量的46%, 消费量为5.5亿吨, 产能过剩0.1亿吨~1.6亿吨;直接出口钢材2460万吨, 仅占世界钢材贸易量的7.6%, 可见推动钢铁持续出口增加已经成为我国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比钢厂的外贸分支、大型专业钢贸公司, 数目众多的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一方面吸纳劳动力能力强, 另一方面抗风险能力弱, 容易出现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 因此, 在新形势下研究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的发展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内外环境出发, 分析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1 外需环境分析

1.1 世界经济缓慢回升, 钢材出口恢复性增长

虽然世界经济恢复途中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但更大可能是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 恢复性增长将是未来1~2年主流, 因此我国钢材出口也将总体缓慢回升。

2008年我国累计钢材出口5923万吨, 累计进口1543万吨, 净出口量为4380万吨, 而2009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2460万吨, 累计进口钢材1763万吨, 累计净出口量为697万吨, 同比大跌84%。伴随世界经济的缓慢恢复, 我国钢材出口缓缓增加, 2010年1到9月份, 累计出口3386万吨, 预计全年将达到4300万吨, 佐证了钢铁外需的恢复性增长。

1.2 主要进口市场变化, 亚非拉更加重要

分析从2008年到2010年9月份海关进出口数据, 我国钢材出口目的市场方向出现了以下重大变化。

(1) 东亚、东南亚国家在我国出口量中的比重日益重要, 从之前的40%左右上升到60%左右, 随着2010年东盟我国自贸协定的生效, 预计这一比重会继续上升。

(2) 发达国家 (欧美澳) 以及拉美国家在我出口总量中比例下降。

(3) 中东、非洲国家在我国出口总量中占据10%~15%。

(4) 近两年我国前十五大进口国分别是韩国、越南、印度、巴西、泰国、意大利、沙特阿拉伯、美国、新加坡、比利时、澳大利亚、阿联酋、台湾、马来西亚。

1.3 贸易摩擦加剧, 保护主义盛行

2009以来,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不断狙击我国钢材出口, 以钢管产品为例, 美国、欧盟等针对我国钢管发起了多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涉及标准管、石油管、压力管、管线管等多个产品, 受其影响, 我国对美国、欧盟等地的钢管出口比例大幅下降, 对美国的出口占比由2008年的29.6%下降到2009年的8.0%, 对欧盟27国的出口占比由2008年的8.1%下降到了2009年的3.9%。

可以预见,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钢材贸易方面的摩擦将不时发生, 形成种种或明或暗的贸易壁垒, 长期来看对我国钢材出口不利。

1.4 国际竞争激烈, 价格血拼只是小部分

我国面临来第三方国家的更加激烈的竞争。以日本为例, 我国和日本同为钢材出口大国, 并且主要出口目的地都是亚洲地区。2008年亚洲占我国的出口总量的63%, 占日本出口总量的86%。2009年1~11月日本的普通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了20%, 而我国同期的下降比例为62%。同样面对严峻的出口环境, 我国与对手的差距显而易见, 这差距不仅仅是价格, 还包括产品结构、质量、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

2 国内供给分析

2.1 铁矿石季度定价, 钢铁波动将更加激烈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目前世界钢产量的2/3、我国钢产量的绝大部分是以铁矿石为基本原料生产的, 铁矿石和焦炭构成了钢铁产品的主要生产成本。

我国铁矿石供应对外依赖严重, 2008年进口铁矿石达到44414万吨, 占总需求量达到58.9%, 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铁矿石供给的行业集中度极高, 以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为首的三大矿企就掌控了世界铁矿石70%以上的海运量, 这导致我国对资源控制力弱, 历年的铁矿石谈判中总处于被动地位。2008年, 三大矿企的不对称大幅涨价, 就极大增加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 吞噬了巨额利润。

三大矿企今年正式抛弃了长达40年的长协价格机制, 力推季度定价甚至指数定价机制。更大的金融属性将放大矿石价格波动, 进而使钢铁价格进入了更加波动频繁的时代, 也让钢材出口企业对行情的把握难度加大、出口业绩难以稳定。

2.2 钢企兼并重组加速, 话语权更强, 贸易商更弱

2009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其细则重申了我国政府整合钢铁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心。规划指出, 为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 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比例要达到45%以上;并明确提出一系列钢企重组方案, 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万吨~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持续的兼并重组将极大的提高行业集中度, 从长期看, 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益, 但另一方面, 也将进一步增强钢企的价格主导权, 导致原本弱势的的贸易商更加弱势, 可能最终沦为钢企的附庸。

2.3 中小企业, 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缺乏扩张资金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 但这种融资方式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企业, 当企业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追求规模经济的阶段, 则急需外部资金的支持, 然而作为我国融资主渠道, 商业银行因体制和现实利益问题, 一向对向中小民营企业惜贷, 导致“贷款难”成了一直困扰中小企民企发展的最大问题。

钢铁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因此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对资金的渴求更加强烈, 在融资渠道有限、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他们的发展举步维艰。

2.4 人民币相对主要储备货币持续升值, 导致成本上升

人民币相对美元长期升值, 从2006年的7.7攀升到近期的6.6, 升值幅度达17%, 尤其是今年6月份以来升值陡然加速, 导致出口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经营困难。

虽然人民币境外结算业务从2008年底已经开始试点实施, 但目前存在试点范围窄 (区域、企业两方面) 、退税等后续政策不配套的问题, 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汇率损失问题。

2.5 国家政策调整, 尤其是出口退税削减威力不小

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出口退税率由17%全额退税下降到13%, 再逐步降到8%, 至2008年甚至部分产品 (包括钢铁) 下降到5%, 以致全额取消退税, 因金融危机突至, 中间一度恢复退税, 但国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决心不变, 从2010年7月开始再次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在内的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 其中涉及热轧卷板、中厚板及型材等48个规格钢材品种。

从长期来看, 出口退税削减对出口量影响不大,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转嫁成本、甚至加合金元素使钢材变成可享受退税的其他合金产品等措施来化解冲击, 但短期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2010年6月份出口量561万吨, 但7月份政策实施后跌落到453万吨, 下降23%。

2.6 某些出口企业不讲商德, 无视信誉, 导致贸易纠纷频发, 直接抹黑了我国企业在外的群体形象, 也造成了后续市场开发困难

据了解, 部分中小企企业在实际出口中经常性违约, 不交货、延迟交货、以次充好、质量问题不理赔等问题导致客户不断索赔和恶评, 负的外部效应持续产生, 最终结果就是个体理性导致了群体非理性, 造成了某些市场的难以介入。

综合以上十大因素, 可以得出结论: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的良好发展需要从自身到政府、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等外部伙伴做出一系列努力, 最大限度化解负面因素, 放大积极因素, 追求行业和自身的长期健康发展。

3 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发展建议

(1) 业务模式方面, 应改变简单的“左手买右手卖”、“搬砖头”的贸易模式, 积极寻求在产业链向上游或者向下游延伸, 和钢厂、剪切配送加工中心、终端用户等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 比如以参加长期协议户计划、参股、抱团研发、利润共享等形式真正和钢厂、钢铁加工厂形成利益共同体;具体产品方面, 放弃大而全的策略, 专注某几类产品, 做到业内最好, 形成独特优势, 比如船用型钢经销。

以唐山市宏忠钢铁有限公司为例, 除了成为河北钢铁集团、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钢铁企业的主要协议客户外, 还联合国内13家优秀的民营轧钢企业, 由其投入近300万美金开发了多种日标、欧标、美标型钢产品, 形成自身独特优势, 也因此获得了高速发展, 2008年, 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 其中出口贸易达到2.5亿美元。

(2) 企业管理方面, 应加强内部管理, 强调商德信誉, 在对外交往中严格遵循诚实守信的根本原则;在市场和客户开发过程中建立长期战略, 而非奉行“一锤子买卖”的短期思维;规范财务制度, 健全财务报表, 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给银行和三方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

(3) 风险控制方面, 一方面加强收款方式风险管理, 在没有对客户信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不接受D/P、D/A以及其他放账式付款方式, 坚持做LC或者前TT, 另一方面, 加强和中信保、押汇银行、应收账款保理机构合作, 确保大宗交易收汇安全。

以2008年为分界限, 从这一年末尾, 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接二连三的被国际出口商拖欠货款, 招致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出现许多出口坏账以及频频发作出口报损案件, 并且这种状况在逐渐的扩展, 使我国出口外贸企业面临严重的损失。

(4) 通过兼并、联合重组, 提升钢贸企业集中度, 取得钢价的“话语权”。

目前, 钢铁企业的销售方式相对落后, 直供直销的比重只占20.67%, 而企业分支机构代销只占17.12%, 通过中间流通环节进入市场的占61.17%, 中间商大约有20多万家, 数量众多, 没有话语权。

随着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钢材贸易企业出现, 可以预见, 未来的行业兼并重组式扩张将加速, 对中小型钢贸企业提出了新挑战。

(5) 外部支持方面, 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 比如实行利率市场化, 鼓励商业银行按照评估风险大小、按照级差利率向中小企业放贷;应大量发展信用担保机构, 改变国内信用缺失、资金供需方彼此脱节的现状。

政府倡导建立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探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来适当转移贷款风险, 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金融机构应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 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 如民营企业联保、仓单质押等。

摘要:我国钢材贸易作为全球大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避免受到了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随后的世界经济衰退的极大冲击, 尤其是众多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 不但要面对外需萎靡、价格血拼、本币升值、出口退税削减等难题, 还要应对国内行业整合引致的钢企议价能力更强、直接出口量迅猛增加、钢材价格波动频繁等负面因素, 如何在日益恶劣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 是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国内外市场、行业环境变化出发,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结合实际业务经验, 初步探讨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所面临问题和应对策略, 以冀为我国钢贸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绵薄。

关键词:钢材贸易,中小型出口企业,后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 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10.界钢铁协会, 2010.

[2] 从粗放到精耕, 我国钢铁行业的转型与契机[R].罗兰贝格研究报告, 2010.

[3] 张晓刚.“后危机时代钢铁行业全球化面对的新挑战[J].世界金属导报, 2010.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6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 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各国加速市场竞争、对资源以及能源的争夺日益明显的当代。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宏观调控, 进而导致企业之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因此, 新的历史阶段企业为迎接挑战, 应创新经济管理改革的路径。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 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表现不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应该与时代发展水平相适应, 针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现实条件, 应在经济管理理念上寻求创新, 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带动企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进而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应对经济危机时, 需要对发展规律有清晰的认识, 以此明确自身定位, 以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求经济的新增长点,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 与先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比较, 部分企业之所以会在后金融时代, 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是因为其管理技术水平较低造成的。在企业内部, 由于经济管理技术的落后, 会导致企业出现人才流失、人员分配不合理以及生产设备落后的问题, 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企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的不足使得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抵御外来金融风险的能力显著匮乏。

最后, 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当外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 企业却未能形成严谨科学的财务应对模式, 进而导致应对金融危机时缺乏系统的财务手段, 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提升经济管理方式的有效性, 保证企业在新的历史阶段, 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相关人员应探究企业财务改革的创新路径, 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实力[1]。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 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应立足于经济发展的现状, 并结合经营的特点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进而对未来对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企业部门领导应看到新的历史阶段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致力于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利用创新发展的理念, 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改革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进而强化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此外, 相关管理人员应创新经济发展路径, 将危机意识与市场竞争意识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 进而实现应对经济危机的长效机制, 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同时, 为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经济管理, 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相关部门应注重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促使员工先进管理理念的形成。如, 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或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形式, 积极分享科学的管理经验, 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 保证相关人员应用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指导日常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在接受培训中, 也能更好地发现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的发展问题, 进而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

(二) 引进新的管理技术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当今时代背景下, 企业经济合作意识逐渐提高, 企业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为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有效应对经济危机, 各国之间应开展密切的合作。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保证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之间合理的流动。各国企业应加强在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合作, 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企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现阶段, 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各国企业在生产和加工领域都存在交集, 且由于经济发展模式不一, 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可能。在合作交流中, 相关人员应看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效应, 增加经济管理技术方面的合作, 进而促进先进管理技术手段的引用, 相关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可明显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 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为应对外来市场挑战提供了管理技术方面的保障与支撑。

(三) 实行财务改革策略

为保证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获得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企业相关人员应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实行财务改革的策略和方法。首先, 相关人员应实现财务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且应用水平较为成熟, 因此, 为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化, 企业应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例如,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成功运用, 不仅显著提升了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方式, 也提升了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水平, 进而有利于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形成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其次, 在财务管理上, 企业相关人员应尽力经济管理数据库, 使各项经济指标和会计核算参数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透明且高效化, 以此实现企业对经济管理创新路径的探讨。数据库形式的经济管理方式不仅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升, 而且也使得相关数据的获取途径更加广泛, 经济管理数据信息更加的真实可靠。

最后, 企业应增加财务支出对经济管理技术的倾斜, 使各项支出能够做到有章可循、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而由于企业资金的支持, 企业的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也会取得较大的进步, 由此可有效提升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获取更多、更可靠的发展资源。总之, 企业管理人员在新时期、面对新挑战做出的经济管理途径的探索, 可促进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朝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2]。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通过更新经济管理理念、引进新的管理技术以及实行财务改革的策略方法, 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 对企业经济管理方式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关经济管理方法的实施, 也提高了企业应对外来风险的能力, 进而保证了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够获得长久稳健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 企业如何实现经济管理升级、获得稳健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此, 本文主要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并结合当代企业的发展特点, 重点探究了后金融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方式改革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曹勇.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全国流通经济, 2018 (12) :23-24.

上一篇:职业导向的工业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基础管理与预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