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儿童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关于残疾儿童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浅析《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艾滋病感染者的保护

3、“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应关注哪些儿童权利?

4、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现状及政策研究

5、河北制定规划:保障儿童参政权利(等)

6、亲子:从尊重孩子的参与权开始

7、美国语言康复业快速发展的法规保障及其启示

8、权利意识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策略初探

9、我国困境儿童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10、拓展儿童权利内涵认知,提升信息披露全面性

11、王本余:认真对待儿童权利:从制度理念到教育行动

12、现代国家一定要明确,孩子不仅是家庭的,还是国家的

13、未成年人网络立法保护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

14、浅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侵权行为及对策

15、儿童权利保护的“非歧视”原则探究

16、孩子,你的世界安全吗?

17、促进儿童权利保护与儿童参与

18、关于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问题的调研

19、特殊儿童权利保护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20、域外儿童证人证言的程序法检视

21、家庭教育从保护儿童权利开始

22、“儿童公约”彰显儿童权利 等

23、为孩子,合力撑起保护伞

24、企业如何评估儿童权利影响

25、“儿童友好家庭”:孩子成长的乐园

26、从尊重《儿童权利公约》说起

27、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域外比较与本土实践

28、给一方研究的绿地让儿童享受游戏的权利

29、英国威尔士地区保障儿童游戏权利的政策及启示

30、幼儿园儿童权利保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浅析我国儿童虐待防治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32、两会代表:完善监护制为儿童权利“兜底”

33、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思辨

34、法治“虐童”,各国不含糊

35、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现状的研究

36、儿童作为权利主体在人权理论上的证成与限度

37、从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看日本的儿童权利保护

38、学龄前儿童生命健康权保护初探

39、家庭教育之本:对儿童权利的尊重与保护

40、亲子双方对儿童权利的认同差异

41、儿童权利视角下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反思与完善

42、媒体要尊重儿童的权利

43、提升信息披露全面性,充分保障儿童权利

44、我国儿童权利保护立法现状及展望

45、我眼中的2011十大儿童权利事件

46、比较法视野下的“父母责任”

47、《儿童权利公约》视角下的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

48、论儿童文化权利及其保护

49、浅析我国受虐儿童权利现状

关于残疾儿童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婺源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3、“谈“黑板上开机器,试管里种黄瓜”

4、山体公园文化景观建设浅议

5、文化人张转周的“三农”情结

6、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

7、屠呦呦“诺贝尔”身旁的一株小草

8、壮药科普基地建设与应用

9、“三心”管理,让每粒种子迸发生命活力

10、绽放校园民族团结之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大江情韵: 悦纳教育引领下的特色学校建设

12、财商启蒙课程建设理路

13、抑郁症:看不见的“双刃剑”

14、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增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几点做法

15、人类健康保健事业的守护者

16、农村非遗的现状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

17、犀角地黄汤加减结合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18、中药汤剂煎熬与服用方法

19、韩国府:创业人生“五部曲”

20、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劳育和德育的渗透策略

21、中医药是调结构的一把钥匙

22、生态教育主题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23、品牌学校要构建民主的治理文化

24、抗衰老研究的中国格局

25、中药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26、“小蝌蚪”们过有节气味的生活

27、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中小学食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28、教育精准扶贫的湘西路径

29、非遗教育如何守正创新

30、立根课程基地的校园教育生态重构

31、课程“三化”成就教师专业化

32、“春晖计划”为国内禁毒与防治艾滋病研究服务

33、适度留痕:指向幼儿思维发展的学习路径

34、与“美的启蒙”相遇 享“美育”之快乐

35、屠呦呦:青蒿一握,痴迷一生

36、十里风光藏画卷江南秋韵映满园

37、基于文献的儿童哮喘缓解期肾阳虚及肾阴虚证用药规律挖掘研究

38、三维导向:班本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39、立足持续稳定增收 构建“4+1”多元产业扶贫大格局

40、打造家校社“创意和谐链”:一所新学校的文化创生

41、回药治疗哮喘方剂收集整理

42、《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的开发与实施

43、无抗动保,畜产品更安全

44、农村妇女能力建设社会工作模式研究

45、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素养的原动力

46、我国日化产业的战略选择探讨

47、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48、门窗玻璃半自动清洗装置等

49、儿童品德教育实践中法治意识的培养

关于残疾儿童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一、我市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现状

(一) 入学率水平较低下

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2%和巩固率为60%, 远低于两纲的基本要求, 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 我市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低于健全儿童的入学率。

(二) 区域差距比较大

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较好,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我市近郊六区三残儿童入学率为100%, 14个区县市达到90%以上, 9个区县达80%以上, 5个区县达70%以上, 1个县达到60%以上, 2个区县达到50%以上, 1个县达到40%以上, 还有个别区县特殊教育还未起步。

这组数据充分表明, 智力残疾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入学、巩固问题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社会、家庭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 残疾儿童迫切要求的问题, 同时也是政府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三) 辍学失学现象还相当普遍

调查中发现智残儿童在应入学残疾儿童中的比例在25%~42%之间, 除少数人随班就读外, 相当比例的人未入学或辍学, 这种现象在区县农村较为突出。

二、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现状原因分析

农村智力残疾儿童残疾种类多, 残疾的等级复杂, 具体的身体差异不同, 入学难、巩固难问题的具体情况也呈现多种多样。较为突出的几类情况:

一是部分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 行动不便, 生活基本无法自理, 必须专人护理, 增加入学难度;

二是家庭经济原因无法使其入学 (调研中石柱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 , 经济条件较差, 入学难、巩固难;

三是提供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校办学条件并不能充分满足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的需要, 造成入学难、巩固难;

四是山区交通不便, 村小撤并, 轻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儿童往返时间太长, 安全隐患太大, 家长接送不便, 造成入学难;

五是山区农村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认识有距离, 不愿亲近他们, 缺少关心和爱护, 甚至在生活、学习中故意排斥他们, 造成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心酸、儿童心理自卑, 使他们不想上学, 不愿上学, 害怕上学.

六是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各种扶残助学项目虽得到大力的很好的实施与落实, 但是, 智力残疾儿童在享受政策的时候较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没有得到实惠, 智力残疾儿童的有限政策资源被忽视。

表现在:缺少对《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条例》、《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重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本次调研中了解部分地方只听两纲其名, 未见其文;部分家长法制意识淡漠, 仍是智力残疾儿童上不上学一个样, 反正都是混日子, 长岁数, 可送可不送的心态和想法在农村局部地方存在;由于山区交通不便, 智力残疾儿童入学每天必须接送, 一次往返要走20-30公里, 造成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负担, 随意让孩子旷课和辍学, 导致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巩固成为难题。其次缺少对农村山区智力残疾儿童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有效渠道, 其经费和项目基本上靠义务教育投入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 而往往由于其智力残疾儿童在学校班级的作用和能力不能得到发挥, 甚至对班级造成负担, 因此除非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助学项目对智力残疾儿童发放外, 其他奖学、助学性质的项目基本上与他们无缘;缺少对残疾儿童享受农村或者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明确政策依据, 致使残疾儿童享受相应待遇必须受到家庭收入、名额总量的政策限制。

七是缺少有效的医疗救助通道。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所体现, 比如视力残疾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肢体残疾儿童的假肢安装, 语言残疾儿童的助听器配带, 然而智力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体系还尚未起步, 没有形成系统的救助体系。

表现在:缺乏智力筛查体系和机制, 没有科学鉴定评价智力的机构、设备和人员, 智力评价采用“望”“闻”“问”的方式, 有一名智力残疾儿童一直被鉴定为肢体残疾;缺少对智力残疾儿童伴有癫痫等疾病的儿童先治疗后教育的救助模式和体系, 以及缺少相应的经费来源渠道和保障机制, 往往就是采取随班就读, 随病任发的局面出现;缺乏对智力残疾儿童因智力引发的肢体协调, 手脚灵敏、行为失调等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

八是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平台。目前全市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管理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系我国教育界专用名词, 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 目前对随班就读教师编制、培训、待遇等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其质量的管理、考核、评价尚未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表现在:缺乏对校舍场地的无障碍化, 或者添置辅助设施, 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行走, 减少参加教学活动的困难;没有对随班就读学校的编制、人事、经费给予适当倾斜, 缺乏针对随班就读的教材设计, 教师的教学计划只能因循正常儿童的进度适当放慢节奏, 放松要求, 降低难度;缺少一套有效的招生标准、模式、系统, 智力残疾儿童什么年龄入学, 到那里入学, 怎样入学应该具有一定标准。

九是缺失有效的社会资助环境。残疾儿童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其反应迟钝、思维呆板、行动缓慢, 被冠之“傻子”“呆子”等刺激性很强的字眼, 人为的被贴上标签, 在人群中, 社会上无形有一种自卑感, 缺少应有的认同感和关爱。

表现在: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成果宣传不够重视, 事迹不够典型, 从而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存在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 缺乏足够认同, 缺少足够了解, 甚至认为是家庭、社会的负担;家庭对残疾儿童的生活、心灵、学习、发展等的了解、帮助、关心不够、不足、不深。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

三、加强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 加强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引起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

首先, 加强对两纲的意义、目标、作用的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以及市政府组织检查组对重点目标指标的检查, 督促区县落实情况。其次, 大力开展对智力残疾儿童的事迹收集, 典型成长故事的传播;还有采用各种方式宣传、动员智力残疾儿童入学, 讲学生入学后的未来, 讲入学标准、入学方式, 入学渠道, 入学补助等政策, 使家长懂政策, 明事理, 清未来。

(二) 落实经费保障, 开展医疗评价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贯彻中发[2008]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渝委发[2008]27号精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 加大投入, 落实经费渠道, 保障经费来源。

1、率先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医疗评价、救助体系。

智力残疾儿童医疗评价体系是智力残疾儿童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客观的鉴别、判断、评定智力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 以及检测是否伴随有多动、行走困难、癫痫等并发症, 才能有针对性对智力残疾儿童实施救治、康复或者入学。

智力残疾儿童救助体系是根据智力评价团队得出的科学客观数据、结果, 制定相应的适合智力残疾儿童需求的救助模式和方案。救助体系主要是针对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 并伴随有多动、行走困难、癫痫等并发症, 生活基本无法能够自理, 需要进行医疗救助、生活护理等方面的帮助。

2、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残疾儿童家庭一般都是贫困家庭, 智力残疾儿童家庭更要承担护理责任, 家庭的收入和负担更重, 出台低保政策按照智力儿童残疾水平和评定等级, 给予指标倾斜, 金额倾斜, 或者设立残疾人福利生活补助基金。

3、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我市的智力残疾儿童入学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随班就读, 其就近入学, 节约开支, 方便儿童, 为儿童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一种快速的便捷通道, 然而其不便管理、管理复杂、师资水平要求高等客观问题也暴露无遗。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首先, 给予随班就读学校人事、编制、财政的倾斜, 给予吸纳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在师资配备、教师待遇、职称评定、奖励表彰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特教学校各类功能教室和设备要资源共享, 成为对周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资源中心。特教学校安排巡回指导教师, 配合做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业务指导工作。

(三) 加强领导, 保证政策落实, 得到政策倾斜

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难、巩固难问题成为一个难题, 成为每个儿童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阻滞,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保证政策的落实, 政策的兑现, 早日实现国家对智力残疾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目标, 应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问题, 发现情况, 提供决策, 制定政策, 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关于残疾儿童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及文明程度的标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存在师资水平不高、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原因可归为我国社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特殊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投资渠道单一、特殊教育社会福利水平滞后于总体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等。通过建立以社会福利方向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机制,改单向消极福利为自助型积极福利,提高社会福利倾向性,等等,可以使我国残疾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与开放的教育环境,帮助残疾儿童顺利社会化,获得健康成长。

关键词: 特殊教育 社会福利 问题与建议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受到重视。该群体需要系统化、制度化、高度稳定性的国家福利救助及社会救助。“残疾人社会福利不仅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公民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而且理应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1]。

对于残疾儿童而言,接受教育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平台。“特殊教育指的是针对具有不同类型及不同残疾程度的学龄残疾群体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该项事业在我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亟待完善之处。

一、对呼和浩特某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引发的思考

首先,笔者通过对特教学生进行相应考核,即从数学和语文两方面进行测试,数学试题方面是根据正常教育学校所用教材习题考查特教同年级学生,试题类型为计算题和应用题。语文试题则是根据正常教育学校所用教材习题考查特教同年级学生,试题类型为古诗填词和小作文。以国家公认的学业检测合格线为测量指标,探究正常学校及特殊学校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性,若有差异性,则探究其原因。并对该学校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以此验证对于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是否进行因材施教。其次,笔者对该校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现在所受教育的感想。对老师进行访谈,了解老师对特教事业的看法。对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特殊教育的态度。在进行上述工作之后,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一)特教师资水平和课程设置有待提高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该校老师总体年龄偏高,对年轻老师的吸纳力小,并且没有专业社工师资配置。在访问年龄较大的教师时了解到,很多年轻老师不情愿来这里教学,因为相对于正常教育学校来说,这里压力更大但收入偏低,并认为在这里工作没有前途,所以来到这里工作的年轻老师,很多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仅通过简单选拔考试即被录取。

在特教课程设置方面,笔者发现该特殊学校设置常规课程之外,还设置残疾康复课程,但这些课程因设备未齐全,并未开设。此外,该校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但仅是十字绣一门,较为单一。

(二)特殊教育挥之不去的“标签”

其实,导致残疾人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残疾人本身,而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标签视角”,表现为特殊教育时效与内容严重滞后。笔者调查发现,以聋障碍学生为例,所用的教材为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聋人教材,在时效性上严重滞后;在内容上,所授知识普遍低于正常学生教材2—3年,这就人为导致残疾儿童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普遍达不到正常高等教育所要求的水平。人为地给残疾儿童贴上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就一定比常人低的标签,并以此建构一整套关于残疾人接受知识能力低下的知识体系,无法切实保障残疾人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脱节

家庭是人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连接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桥梁。但是在该学校,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情况。该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模式,家长大多把孩子寄宿于此。据笔者调查学生的回家情况看:来自本市的学生,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来自旗县和外地的孩子,只有暑、寒假才可回家。当笔者问及他们想不想家时,他们的回答是想家但是不想回家,原因是不想给家人添麻烦。同样,笔者访问正巧来看望学生的家长。家长表示,她很想让孩子待在身边,可由于工作不得不送到寄宿制学校,相信学校能够给孩子专业的照顾。当笔者问及老师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情况时,老师普遍回答家长很少与老师交流,他们大多忙于工作,有的家庭还有健全的兄弟姐妹,交流就会更少。这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不畅,也就不能给予性格各异残疾儿童合适的教育方案,不利于其成长。

二、社会福利视角对当前特殊教育情况的审视

(一)当前我国社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健全,这无疑会影响特殊教育的发展。家庭、社区、政府、社会没有形成契合的扶持锁链,由此导致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事业仅处于一种政府经济扶持的单向投入状态,社会关注度较低,未形成覆盖型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特殊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投资渠道单一

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社会福利资金充足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残疾人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因残致贫的恶性循环,残疾人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不高,而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资金的来源仅限于税收和捐助两个渠道,资金来源狭窄,所以会出现部分地区残疾群体难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扶持与帮助。

(三)特殊教育社会福利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体现为针对残疾人的社会福利资金的逐年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在其中所占比例并不大,相较于正常教育投资而言,更是微乎其微。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配置上,教师培训等方面都需要充足资金支持。

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方向对策建议

(一)单向消极福利转变成为自助型积极福利

“消极福利是属于生存型、单一的、单向的福利,仅提供外在的物质性福利或现金福利而维持人的一种生存状态”[3]。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如果仅给予他们基本的物质型保障,而没有给予他们完善的社会化平台,那么该弱势群体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抗击风险的能力,难以走出困境。

特殊教育事业有赖于积极型社会福利的开展,即是一种发展型,社会融合型的福利方向。有效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得残疾儿童不仅接受物质性补偿,而是能够让他们接受完善的特殊教育,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能,从而缩小与普通人群的能力差距,亲自打开“上帝为他们敞开的另一扇明亮之窗”。

(二)加强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拓宽资金来源

推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传统的财政投入筹资渠道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即使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多,但毕竟投入这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应挖掘不同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公益企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形成社会成员互帮互助的氛围,减轻政府和家庭的负担。

(三)提高社会福利倾向性,合理配置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

因为残疾儿童处于“弱中弱”的地位,所以在对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上,为维护“弱中弱”的残疾儿童群体的利益,尤其是深切关系到残疾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特殊教育事业,应加大扶持力度。合理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使残疾儿童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同等质量的教育,同等的学业成功的机会。

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产业方面是一个朝阳新兴事业和学科,我国已经走出了最初几步,当然有些不足需要完善,有些制度亟待健全。只要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进行不懈努力,吸收国外的优秀的经验,那么我国残疾人的教育事业就会取得更大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琼,王玉娥.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6).

[2]黄晶晶,刘艳虹.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

[3]解佳龙,何山.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2009(9).

[4]周沛.积极福利视角下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J].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残论坛事业发展论坛.

[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2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关于残疾儿童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葛浩文与萧红翻译审美关系解读

3、《呼兰河传》中的语文教育价值

4、语言的诗性与萧红动物小说中的镜头推拉

5、听《呼兰河传》讲“活”之苦难

6、论毕飞宇童年叙事中的“诗性”嬗变

7、不同叙事风格下的“中国小城”

8、能指与所指关系下《呼兰河传》中的民俗事象分析

9、“这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10、《我和祖父的园子》赏析

11、儿童视角下的苦难与救赎

12、叙述视角在萧红小说中的运用

13、《呼兰河传》和《失乐园》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14、独特的视角 浓郁的诗意

15、浅析《呼兰河传》的散文化特征

16、论话剧《生死场》中的动物意象

17、《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

18、《呼兰河传》研究述评

19、浅析《呼兰河传》的双重叙事视角

20、90年代以来萧红研究述评

21、从生态美学看《呼兰河传》英译本中萧红的故园情节

22、浅谈葛浩文早期翻译风格

23、大美无形 寂寞成诗

24、乱世中的匪性、人性、诗性

25、萧红小说叙事构建的研究

26、引导个性阅读 唤醒批判思维

27、2015年萧红研究述评

28、诗性自我下的童眼与童情

29、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叙事分析

30、在课外阅读中融入德育

31、浅析萧红《呼兰河传》文本的美学内涵

32、《呼兰河传》的陌生化写作

33、诗音与画面:文学电影的模样

34、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叙述

35、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呼兰河传》的生命意识

36、浅论《呼兰河传》中的审美意象描写

37、激活课堂,彰显学生个性阅读

38、中国儿童文学的增殖空间:“中间地带”书写

39、生命的回望 心灵的探索

40、《城南旧事》和《北极村童话》的儿童叙事比较

41、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42、从叙事人称和视角看《呼兰河传》中的批判

43、谈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达成

44、不要让女性的声音寂寞在这个时代

45、试从语言角度分析《呼兰河传》的评书性

46、《呼兰河传》流言意象分析

47、悲凉的热烈 孤寂的勇敢

48、浅析萧红笔下的弱者形象

49、从《永生羊》看叶儿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死亡叙事

关于残疾儿童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

3、绘画如何治愈儿童心理健康

4、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5、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6、基于蒙特梭利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研究

7、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8、孩子挨打后,父母该怎么做?

9、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4~5岁

10、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

11、中班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同伴间互动的研究

12、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型游戏设计研究

13、关于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幼儿种植行为的观察和探讨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的因素研究

15、回归教育本质 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16、新建的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17、从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18、哈佛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李钧雷:隔代养育并非一无是处

19、当前早教师资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应对探究

20、《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几点思考

21、论学前教育专业条件性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2、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些什么

23、3-6岁幼儿常规行为的调查分析

24、浅析聋生语文学习中查错纠错习惯的培养

25、让灵动的 “和爱” 课堂成为儿童追 “梦” 的故园

26、浅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

27、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28、论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的作用

29、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0、经典心理学实验启发小学科学素质教育

31、口头评价须拿捏好“度”

32、婴儿母亲科学育儿的个案研究

33、基于注意的家园绘本“创乐”阅读实践研究

34、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35、北京市昌平区昌平镇北郝庄幼儿园

36、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37、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口语交际能力

38、从教育实验研究看多媒体教学对幼儿复述能力的影响

39、OBE理念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

40、试论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41、破解育儿焦虑 专家建言轻松育儿之道

42、小学教育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43、学校如何引领家庭教育

44、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分析

45、微课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46、实战篇: 向动画形象偷学“魔法”

47、浅谈青少年心理防御机制在网络活动中的体现

48、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49、基于语文素养养成的小语课堂教学品质提升思考

上一篇:功效系数法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儿童礼仪的重要性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