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

2024-07-27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1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中仍然占据主导, 现代教学论倡导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 只有这种教学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可现在绝大部分学校和老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还是很老套, 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以“读写听”为主;课堂上, 主要是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 答案比较单一。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还要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法长久对峙。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自主性”和开卷考试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2 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

分析近年中考思想品德课的试卷, 发现学生考试中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太过拘泥于教材知识具体的文字描述, 忽视知识背后的内在衔接和联系, 忽视变化发展的生活实际, 结果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得不深, 看待问题过于肤浅。这就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记忆不牢。这就必然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更谈不上创新。

1.3 忽视实践教学, 缺少实践体验

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多开展活动课。然而,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许多教师对活动课并不重视, 这使学生很难对课本知识加以领会、理解;很难会用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原因主要有: (1) 许多教师认为当前活动并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把知识教给学生才是最主要的。 (2) 学校为思想品德课安排的课时本来就比较少, 因而上活动课的时间根本挤不出来。 (3) 一些教师对活动课缺乏研究, 不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害怕搞不好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过程。

2 新课程体系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探析

2.1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对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发挥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 发挥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能动性, 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上师生互相配合, 达到最佳的实际教学效果。比如:教学《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课时, 我会请学生们谈一谈他们遇到过哪些权利被侵犯的事例 (比如被家长偷看日记等) , 再集体交流这些事算不算侵犯我们的公民权利?这样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的明白, 记得扎实, 理解深刻。

2.2 创新教学方式

首先,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要直观、新奇, 不能抽象的讲一点道理, 这是收不到效果的。例如:讲解唯物主义观点时, 可以举出当前同学们关注的“藏独”问题, 用哲学的矛盾原理让学生分清主流和支流, 指出社会主义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 那些搞分裂的丑恶现象是暂时的, 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完善而逐步消失。再者,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教会学生查阅资料, 对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 形成知识间的完整体系, 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最后,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多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 甚至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论坛、唯物论网站等思想文化阵地, 从而全面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

2.3 联系社会生活开展活动

教学中,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活动, 如:教师可以通过时事政治演讲, 新闻评论、时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把关心时世变成为一种习惯。也可以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特别要重视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 因为热点问题为社会所关注、也为学生所关注, 如:汶川地震后的上下一心, 百年奥运梦的实现, 藏独分子的狼子野心, 60年国庆的辉煌历程等种种内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这些热点问题, 能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 激发他们热爱祖国, 为祖国明天的强胜而奋斗的决心。

总之,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要跟紧时代的步伐,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因势利导, 不断创新,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为培养更多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对上好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要直观、新奇, 不能抽象的讲一点道理,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特别要重视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为社会所关注、也为学生所关注。

关键词: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关注热点,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 姜琼.刍谈“有效教学”中的备课策略——一堂思想品德课的备课思考[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9 (7) .

[2] 季希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探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7) .

[3] 郑代国.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09 (3) .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1 精选教材, 科学编辑, 优化课程内容

岩石力学是固体力学与地质科学的边缘科学, 内容比较丰富, 研究手段涉及到各种力学、工程数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实验学等学科理论, 且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 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学科, 其教学过程目前还很难向像其他学科那样, 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给岩石力学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

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而言, 沈明荣主编的《岩体力学》 (1999) 、徐志英主编的《岩石力学》 (第3版, 1993) 、李世平主编的《岩石力学简明教程》 (1996) 是非常不错的教材, 参照近年翻译出版的J.A.Hudson专著《工程岩石力学原理》,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 以上述教材为基础, 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科学地编辑教学内容, 采用自编讲义, 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国内外岩石力学研究进展不断更新教材,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并重,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科《岩石力学》大多学时少, 教学量大, 任务重。课程中的理论推导较多, 而学生尚未接触弹塑性力学, 对有些经典问题 (如深埋圆形隧洞的弹塑性解析解) 的推导过程进行了删减, 仅要求学生掌握其假设条件和使用条件, 能正确使用公式即可。在讲述岩体结构、强度和工程岩体分级时, 结合隧道科研项目, 讲述各种岩体工程分级方法的实用操作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快速分级的手段, 达到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主动让学生参与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 并分配适量的科研任务,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安排1周时间的工地参观实习, 让学生尽早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毕业设计之前, 由指导教师联系工地, 安排1个月的生产实习, 让学生在现场实践、锻炼后, 带着问题去完成自身的毕业论文。总之,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既提高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使学生未出校门就能得到实践锻炼。

3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不断更新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

任课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实力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不仅能讲授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 而且能够结合自身科研实际和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讲授各类岩石工程, 如隧道、边坡和基坑科研、设计和施工现状,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激发其学习兴趣, 取得了良好效果。

4 可视化教学为手段, 计算机仿真为辅助, 加强实验教学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和丰富多彩,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 在多媒体可视化教学的同时, 不能摒弃板书演绎, 在公式推导和理论解释时, 要不厌其烦地进行板书讲解。

实验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手段, 在岩石力学教学与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我国高校的现状是试验设备和场地普遍严重不足, 同时, 由于学时少, 课堂教学之外很难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教学。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进步和数值方法的成熟, 这为数值仿真辅助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数值仿真对一些由于经费、时间、难度和实验设备等因素制约而难以实施的物理过程和现象虚拟显现, 以达到运用数值仿真的手段实现对未知现象的探索, 具有通用性强、方便灵活、可重复、不受经费和设备限制等特点, 且可以通过数值试验得到许多在常规实验室试验中难以观测的重要信息, 可以作为岩石力学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

我们对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流变试验采用有限差分法在课堂上给学生作了数值分析演示, 并与实验室结果作了对比。在讲授深埋圆形隧洞弹塑性解析解时, 采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模拟, 将模拟结果与解析结果对比, 并从理论上详细讲解两种结果的差异所在。受本科阶段学习所限, 对复杂的数值计算理论, 学生难以理解, 我们在教学中不过分强调数值计算理论和操作过程, 重点要求学生对实验揭示的结果要加强理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值计算理论和方法的兴趣, 坚定了他们学好岩石力学的决心。

5 平考结合, 及时讲解, 综合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每章必留作业, 及时批改, 每次课开讲前先对上次作业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坚持随机抽查的考勤制度, 连续点名3次无故不到, 累计缺勤6次的学生取消考试资格, 每缺勤1次考勤成绩扣5分。实行平时作业成绩权重0.15, 考勤成绩权重0.15, 考试成绩权重0.7的加权求和综合评判方式给出每位学生的最后成绩, 并实行末位淘汰的竞争制度, 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岩石力学的教学。

6 结语

岩石力学教改手段多种多样, 但只要秉承“精编教材、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教研并举、理论联系实际、夯实基础、着力提高”的指导思想, 就一定可以切实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 为国家培养出具备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岩石力学问题的合格人才, 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课程应用能力,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岩石力学是一门富含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 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为满足日益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岩石力学人材的需求, 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岩石力学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今后本科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指导思想, 为岩石力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岩石力学,土木工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4) :82~85.

[2] 勾攀峰, 宋常胜.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 (5) :82~83.

[3] 张寒虹, 尹协振, 续伯钦, 等.力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 2004 (4) :41~44.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只有热爱高职音乐教育事业, 才能具有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才能努力钻研高职音乐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规律, 致力于高职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徐特立同志曾说过:“人师就是教行为, 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模范的人。因此, 高职音乐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音乐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 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 成为心灵美、思想美、行为美的传播者, 更应是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成为对大学生言传身教的楷模, 这样才有教育力量。就这个方面来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 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思想要敏锐和解放, 并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 能对新的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课程有一种特殊的职业敏感。开放的教育思想要求音乐教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突破、敢于创新, 善于解决和处理新矛盾和新问题,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不能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其次, “爱”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这里有三个层面, 即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作为一名新型的音乐教师, 只有对音乐产生炽烈的爱, 才能不断地探索音乐、追求音乐和感悟音乐, 视音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才会产生献身音乐事业的激情和动力。音乐教师对教育的爱, 是音乐教师的职业动力, 也是音乐教师的职业魅力。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爱, 将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让学生产生享受音乐美的欲望, 从而达到陶冶情操, 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最后,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 以自身的品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

2 体现“一专多能”, 丰富教育理论知识

高职音乐教师既要上课又要开展和辅导各种音乐活动, 因而其应体现“一专多能”。“一专”指擅长于音乐学科中一门专业, 如演唱、演奏、指挥等外显的专业技能, “多能”指不但能掌握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本知识, 还能掌握即兴伴奏、音乐创作方面的技能技巧, 能准确分析作品曲式结构、了解中外音乐史的发展, 并能对舞台表演、节目主持等文艺活动进行指导。

教育理论层面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 它包括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学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 艺术院校毕业的音乐教师, 其教育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欠缺, 进而在课堂语言的表达、教学内容的把握、学生情绪的调动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 即使是艺术类的高等师范, 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对教育理论知识层面内容的重视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 这最终导致了高职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欠缺, 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应主动参加教育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学习, 以弥补自身不足。

身为高校教师一定会有这种体会:今天的大学生们有思想有智慧, 他们会用自己的大脑去审视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高职高专的音乐教师从事的是大学音乐的普及工作, 如果没有一身过硬的专业本领, 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几乎是不可能的。

3 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音乐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不了解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对音乐的需求, 不了解他们的共性与个性的差异, 那么也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的最佳效果。大学生的知识层次较高, 并且思想活跃, 充满学习的热情, 迫切希望通过学习能获取大量新知识, 渴望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音乐教师不仅要熟悉中、西方音乐发展史, 还要了解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戏剧等领域的知识。音乐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 音乐课就能上得越生动, 教学效果也就越好。高等学校是多系科综合大学, 在讲授音乐课时, 如果只是就音乐讲音乐, 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了解大学生所学专业, 善于将相关知识综合考虑, 将音乐广泛联系文化、历史、哲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 使大学生能从音乐的角度去探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衍进, 充分调动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强化主动参与意识。另外,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世界经济趋向全球性发展的特点, 世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高职音乐教师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 有利于了解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动态, 以及参加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4 具有组织教学与熟练操作教学工具的能力

教师除了具有完善均衡的知识结构, 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 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并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帮助大学生迈进音乐的殿堂。

多媒体所具有的声、色、光、图为一体的独有特点, 已深受师生的青睐。合理运用现代化视听工具为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 既能帮助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具有操作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能力, 善于把现代与传统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使其相得益彰, 更好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 良好的音乐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和良好的审美习惯, 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音乐教师, 要排除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干扰,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来。把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从教能力作为己任,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夯实理论基础, 强化实践技能,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音乐教育发展和当代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 使高职教育音乐教学再上新台阶。

摘要:本文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应提高高职音乐教师的从教能力为基础, 阐述了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在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知识结构、文化知识基础等四个方面能力的实质, 探析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师,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稳.浅谈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J].艺术教育编辑部, 2008 (3) .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贯彻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明确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掌握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作用,促进物理新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评价;新理念;内容;方法

科学、有效的利用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作用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一、贯彻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1.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因此,在评价中要关注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否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终极目标,是否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关注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3.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把自己的激情、灵感、知识和经验与课程融会贯通,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流,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力求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操作”,“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多层次的积极互动和“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4.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的培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具体实施。

二、明确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

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目标的达成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并且符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

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加工处理和运用教材。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做到课堂教学设计能体现重点,教学过程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对难点注意分散,创设突破难点的情境与措施。

3.教学过程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启发、引导、指导、调控,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位学生,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注重科学探究;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和激励功能,重视教学的过程评价并适时反馈调节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堂教学中,及时收集信息,反馈矫正,适时点拨指导,并据此调节教学进度或改变教学方法。

4.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服务学生的意识强;教师的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从容,热爱学生,注重师生情感交融;普通话标准,语言生动,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有激情,富有启发性;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工整,清楚美观,简洁大方;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熟练、规范、准确地操作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实验,及时排除实验故障;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的节奏、内容、方法。机智处理好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5.教学效果

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氛围和谐,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敢于提出意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创新品质等方面有一定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得到落实,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得到体验,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当堂检测效果好,目标的达成度高。

三、掌握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

1.课前准备

评课人员要在课前熟悉物理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查阅授课教师的教案,了解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并熟悉评课量表,掌握评课的指标体系和标准。

2.专心听课

评课人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做到听、看、记相结合。听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与研讨;看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记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各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欠缺。

3.检测效果

评课人要及时收集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的达标训练情况,特别是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的达标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后用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有代表性的测试或问卷、座谈,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

4.评价的结果

以定性的语言描述和定量的分析相结合,并以定性分析为主来反映评价结果。评课人要对所评课的优缺点做出全面的、具体的分析。认真听取授课人的自评意见,待取得授课人的认定后,对所评课综合写出评语。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使评价产生正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和选拔的功能。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物理新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中学)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语文是交流思想的语言工具,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传递智慧、碰撞智慧、产生智慧。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智慧、丰富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课堂重新焕发起生机。

关键词:语文课堂;思想交流;联想;智慧传递;语言

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与实施,看似轰轰烈烈,但语文课堂的改变并不大,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舞弄下,仍然从事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单调而枯燥,苦不堪言却又忠实地做着“分数”与“升学率”的奴隶。于是语文课堂普遍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局面。也就造成了调皮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上涨”。“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教师们怨声载道,对自己教学的信心指数一天比一天“下跌”。看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确实像一潭死水,缺乏生气,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荡起迷人的涟漪。

一、激励推进,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只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联想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到联想和想象走进语文教学,学生的收获会变得硕果累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捕捉与课文有关联的现象和诗句,也可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要点或知识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例如,在《马》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关于马的诗句、成语、俗语等,以此来增加课堂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再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味书屋的有关文字,让学生联系当今的教育现状进行比较,谈谈对教育的认识。学生通过联想和交流,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与联想不同,想象却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纵向深入,是联想的高级阶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些关键词句或画面进行拓展思考,进行再创造性的加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针对最后部分关于放学时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想象韩麦尔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写上一段心理描写文字。对此,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自己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写出了一段段感情细腻、语言生动的文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力的培养。

二、美化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些知识本身就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还采用中规中矩的方式、呆板高深的学术讲座式授课,未免会造成“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后果。其实,只要我们运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巧妙比喻,就能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在讲“同义词”的选择时,笔者这样设例:“夫人”和“老婆”是一对同义词,前者是庄重语,后者是口语。如果把新闻“某某国家元首偕夫人到我国访问”写成“某某国家元首偕老婆到我国访问”,就会让人感觉不雅。学生捧腹大笑,自然就会重视同义词的语言环境了。

讲标点符号的用处时,笔者知道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运用标点符号,有的在作文中乱点一气,有的干脆一“逗”到底,一大段文句,到最后才来上一个句号。于是笔者就说:“同样一句话,运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就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有个大才子徐文长,他在一次外出时正赶上梅雨天气,无法赶路,只好吃住在朋友家里。一连几天,朋友见他毫无回家之意,想逐客又不好开口,就写下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他的本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是在往外撵客。可徐文长看了,却是这样念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个字都未变,就是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来断句,意思就截然相反了。”

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如同“兴奋剂”,让课堂一下充满了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的生机与智慧的力量。学生愿意和教师配合,改正自己的错误。笔者的讲课也如鱼得水。这也应证了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的“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的主张,达到了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三、让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

很多学生都非常敬佩教师,他们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这种角色互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一改平时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中来。这种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做法对改变当前呆板的语文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然后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分配一篇课文。各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选派“小老师”到其他小组辅导同学学习,并组织讨论。教师自始至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召集全班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总结,这种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极好诠释。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比如在笔者所在学校就举办“我看历史人物辩论会”“历史故事演讲会”“语文知识抢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成语填空”“歇后语我来补”“小谜语大智慧”“你送我一言我还你一语”“活动我策划”等活动;组织学生收看《百家讲坛》《湖湘讲堂》等电视节目;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同时还组织了班报编辑部、通讯小组、阅读与写作兴趣小组;学校还办了校报和学校网站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就会在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浓郁的氛围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多与学生交朋友,多做思想的交流,多做心灵的沟通。“俯首甘为孺子牛”,做好学生的服务员。做好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助推器、前进的道路上的垫脚石。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语:“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这只是我们现在一时觉得比较好的做法,但我们更应相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一定会有更多的教师探索出更高效、更科学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何永康,李 丹.语文教学时心灵的远游——何永康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南康第二中学 341000)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善提出问题的窘境,研究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提出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策略,并以具体教学案例,阐述这些策略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提出问题 调查研究 提问策略 影响因素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提出基础教育要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最好的方法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培养创造力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因此,在一堂课之前、之中和之后,教师应尝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教师问。通常情况下,接下来会是一片寂静;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学生冰雪聪明把一切都搞清楚了;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笨得像木头不会思考;还有些教师可能会由此认为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学生为什么不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促进学生提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2 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调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问卷包括4道选择题和2道开放式问答题。4道选择题分别考查学生好奇心、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求提问时你的反应及问题的来源,其中1~3题为单选题,第4题为多项选择题。2道开放式问答题主要考查导致学生积极提问及没有提问的原因,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写出3点原因。

调查对象: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其中A班收回有效问卷50份,B班收回有效问卷55份

调查结果统计:

3 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

3.1 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3.1.1 兴趣、好奇心

我想知道?这个强烈的愿望促使学生积极提问。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实在扛不住,很想知道”、“不知道很难受,知道了就轻松了”、“仔细思考后,发现问题与常识不符,明显矛盾,下意识就会提出问题”、“钻牛角尖,找出书中的错误是乐趣”、“总想难倒老师”。

3.1.2 责任感

升学就业的压力使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为了好分数我必须问。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知道,很不爽,万一考试考到怎么办”、“为了提高考试成绩”、“高考就要来了,不想问也得问”、“考试可能要考到,我可不想落后别人,这感觉更糟”、“无法容忍知识上的漏洞”、“不提问,作业做不出,不提问,考试分不高,不提问,觉得自己是白痴”、“不提问,怎么高考?不提问,怎么考上好的大学,不提问,怎么讨好的老婆”。

3.1.3 想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有一些孩子,总喜欢下课时跟在教师身边,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还有一些孩子,相信从教师那里能得到更明晰的答案。这些孩子就会选择积极发现问题并主动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可以趁机与教师交流”、“想了解别人的想法”、 “想与同学交谈”、“可以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别人请我帮忙提问”、“别人逼我提问”。

3.2 抑制学生提问的因素

3.2.1 忙、累和无兴趣

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

3.2.2 教师的反应。

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上精神压力,使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提问都保持热情耐心,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误解。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屑一讲”、“怕教师太唠叨”、“教师不太热情”、“问题太简单,被教师鄙视。” “教师觉得太简单,被骂。”“与老师不熟” “怕得不到想要的解释,自己想想差不多。”“教师教不懂得,问了也没用。”“找不到老师。”“教师太忙,边上围的人太多。”“不好意思问教师。”“怕浪费他人时间”。

3.2.3 想不出问题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找不出问题”、“理解不深,想不出问题”、“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问题太小,无价值”、“问题太弱智”、“问题太无聊”、“问题太难”、 “太快,来不及思考提问”、“提出问题的机会少”。

3.2.4 想独立思考

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觉得自己能解决”。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多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减弱或说不清有什么变化。因此在教师要求其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对思考发现问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现问题,只会问一些作业上不会做的题,而不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也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另外,图5还表明教师与学生交流时的不当反应也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可见,影响学生提问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教师与学生交流时的反应;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4 促进学生提问的策略

4.1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问卷调查表明,促进学生提问的第一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想知道”促使他们会下意识地提出问题。导致学生不愿提问的最主要原因是忙、累和无兴趣。没兴趣导致 “脑子懒得动、想睡觉,人不在状态。”可见要想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呢?

4.1.1 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驶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可以得到反证,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探究机会少,但机械重复地听、记和练过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导致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约25%是减弱,约30%说不清。因此,要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4.1.2 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年幼儿童身上容易看到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少。在学校中,他们面对的是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内容、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时间。很多时候,这种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或仅因为有趣而提问题的观念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至少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学习内容或讨论他们提出的有趣问题的机会,有自由选择机会的学生有更强烈的好奇性和兴趣,我做某事是因为我选择这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我做。

4.1.3 培养学生对经验的开放态度,提高好奇心

要好奇,必须有东西好奇。如果你对学生对许多经验采取开放的态度,就能接纳来自所有感觉的复杂输入,也表现为尝试新异东西的意愿。它让人对周围的事物看得更清、听得更切,能捕捉到常人在相同情境下不会意识到的新观念,许多事情就会变得有趣,就会成会你的好奇源。

当然要培养学生对经验的开放性,我们必须培养自己对经验的开放心态。当教师有开放的心态,才能发现一些常人不觉得好奇的事物的新奇点,才能对学生提出的观念也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好奇, 你才会对学生说:“这非常有趣,我都等不及要快点知道。”并与年轻人一同探究、分享。

4.2 教师的正确反应

从问卷调查看,阻碍学生提问的第二因素是教师的不当反应,让孩子的心理没有安全感,关闭了孩子提问的闸门。教师如何反应才能开启学生提问的闸门?

4.2.1 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里,让所有的学生都受到重视(仅仅因为他们在教室里)。使所有的学生(不管他们当前的状况和行为如何),都被视为有潜能的。最常见的一种接纳方法,教师愿意探究学生的想法,即使这种想法最初似乎有点稀奇古怪或不适当。如果学生能在探索、冒险和接受挑战时感到足够的安全,那么他们必定会感受到老师和学校是接纳类似于自己的这类学生的。这种教室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即“当然,你是重要的,当然,你会努力学习。我料到你会犯错,你的一些观点行不通,但都没事。我希望你坚持不懈,最终你就会成功。”这样学生关于教师的这些担心,如前问卷回答中提到的“教师不屑一讲”、“怕教师太唠叨”、“教师不太热情”、“问题太简单,被教师鄙视”、 “教师觉得太简单,被骂”就会消除,学生就会大胆提出问题。

4.2.2 教师拒绝控制性反馈,只作信息反馈

控制性反馈回答了学生经常问到的问题“我做得怎样”,比如:“了不起”、“太棒了”。信息反馈它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了什么?”“哪一部分须改进?”比如说:“注意这里”“再试试这个实验”。控制性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判员,这里的价值判断显然是针对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尊。信息性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诸多方面的优缺点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学生个体。如果学生感到某一点做得不足,下次就可以改进,做得更好。这种评价可视为有益的帮助,而不是个人的武断的判断,也不会对自尊产生威胁。

事实上反馈包括2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孩子对他自己说什么?设想一下,当孩子提出一个好问题,如果教师采用的是评价性语言,说“你的问题提得太好了,你真是个好学生。”或许提问的学生会觉得今天我这个问题问得好,教师认为我是好学生,那下次我若问得问题比较愚蠢,岂不是要破坏我在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印象,没有提问的同学也会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该同学的问题好,为保护自尊考虑,今天提问的和没提问的同学下次就不愿再提问了。或许提问学生会觉得教师本来以为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才会对我今天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惊讶。没有提问的其他同学会觉得如果他会提问题就是一个好学生,那么我们没提问题难道就是个坏学生,一方面会对教师和被表扬的学生产生敌意,另一方面你的控制性表扬让提问和没有提问的学生都感觉自己在教师心目中不是一个好学生,孩子常常潜意识地按照我们的预期去行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就再没人配合你提问了。如果我们采用的是信息性反馈,“谢谢你的问题,那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这样我们只把孩子值得赞扬的事(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连同自己的感受和感激一起真切表达出来,让孩子自己在做出对自己的评价,在体验中形成提问的积极情感。 教育的过程在于把体验转化成价值。在这种反复的提问体验中,孩子形成积极提问的永恒价值观,从而开启了课堂提问的闸门。相反,控制性评价就像发现问题活动的刹车踏板,学生一发现问题,你就踩刹车(控制性评价),自然就不会再有人提出问题了。

4.2.3 教师要移情理解

有了移情理解,我们就可以站在他人的观点来看世界,可以走进他人的私人世界,并接纳他(她)。它可以让学生在许多充满困难的情境下感到安全和被接纳。比如平时教学中,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学生提出一个上课教师已经讲过的问题时,就会恼火地说:“这个我已经讲几遍了,你还要问!”如果教师能移情理解,教师自己也不会因恼火而伤身体,学生也不会因挨骂受到伤害。愿意充分地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让学生感到心里安全,他就会积极思考并提问了。

4.2.4 正确运用奖赏

最好的奖赏是你设计一些能够体现任务本身的内部价值和兴趣的奖赏。如可以允许那些提出特别创新性问题的学生在化学实验室多呆一会儿。这些策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创造性活动是有价值的,参加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奖赏。奖赏应当在事后当作惊喜呈现给学生,而不是事前的预期的报酬。活动之前该许诺给奖赏会降低学生的活动的热情,就意味着任务很枯燥。 “我可不想是为了奖赏而做,而是我自己喜欢做这件事而做。”这是学生的心声。

4.2.5 正确地运用提问语和提问等待时间

改变“你有什么问题吗?”这种单一的提问语,在学生看到一个现象后:教师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发生了什么情况?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你们以前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你们能做些什么来检验你们的观点?或说“这次,让我们真正地任由我们的想像力驰骋,你来谈谈你的观点”。等待时间的使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间的简短暂停——通常3~5 s,伴随着学生回答的增多、更复杂的回答和学生回答的意愿更高。如果我们希望提高学生的多样性和独创性,那么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是合情合理的。极少有人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进行最佳思考。另外还须注意的,在要求发现问题前不要点某个学生的名,提问时,每个学生(不论男、女,座位前、后排,成绩好差)都有均等的机会。这样向学生传达出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寄予很高期望的信息,让所有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而后学生可以不举手就发表自己的观点。

4.3 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

抑制学生提问的第3个因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以往只听不说的课堂学习习惯使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弱化,要促进学生提问,就要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要帮助学生提高提问能力,我们得理解问题。

盖泽(1987)按对问题、方法及解答的知晓程度,将问题分为3种类型。A型问题是指问题的形式、解答方法均已知,别人知道答案但问题解决者不知道。比如,学习过pH计算公式的学生使用该公式来计算某一溶液的pH。大多数课堂问题归属此类。教师给学生呈现问题,希望他们通过特定的方法找到答案。B型问题也是给出现存的问题,但问题解答者不知道解答方法。比如没学习过pH计算公式之前,要求学生计算某一溶液的pH。这时,在解决问题前,必须找到满意的方法。C型问题中,没有现存问题。必须发现问题本身,任何人既不知道问题也不知道解答方法。比如,针对刚才的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A型问题主要涉及记忆与提取过程,B型问题要求分析与推理,只有在C型问题中问题本身成为目标——发现问题。

平时我们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想通过提问题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正在讨论的内容,所以教师的问题主体是盖泽所述的A型问题。教师或书本清楚地给出问题,学生则用正确的方法得到正确答案。很少学生有机会回答B型问题或找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创造出问题并解决的情况更少。本文希望学生提出得是盖泽所述的B型、C型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4.3.1 教师传授问题类型及发现问题的方法

老师向学生讲授盖泽(1987)的问题分类法,并鼓励学生要多发现盖泽B型、C型问题。同时向学生传授发现新问题的常见方法。

发现问题的背景材料可以是教材、实验、生活和作业等。依据背景提问可作如下思考:什么是……?过去它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不?如果……会怎样?如果不……会怎样?我能把几个部分互换吗?我能反过来做吗?如果我把它上下颠倒、前后颠倒或是里外颠倒,会怎么样?

4.3.2 教师角色反转示范提问的方法

在开始阶段学生提问不积极时,可以采用教师角色反转示范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案例1] 苏教版《实验化学》P57页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教学片断。

[教师]演示实验:蓝色碘-淀粉溶液受热变无色

现在我先问几个A型问题:

为什么碘的淀粉溶液常温显蓝色,加热显无色?

加热后显无色的溶液恢复到室温,蓝色会恢复吗?

CCl4能萃取碘水中的碘,能萃取碘-淀粉溶液中的碘吗?

[教师]好,现在让我们真正地任由我们的想像力驰骋,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观点

教室里一片寂静。

[教师] 你们没有问题,那现在我们角色反转,我将要“变成”一位学生,而你们合起来成为我的老师,我开始问几个B型问题了。

(教师还把自己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告诉学生)根据碘淀粉溶液常温下形成淀粉-碘包合物呈蓝色。当温度升高时,碘与淀粉不吸附,蓝色褪去。即温度升高时碘不被吸附,溶液中应该存在碘分子。由此发现问题:

碘水应该是黄色,蓝色淀粉溶液加热后是无色还是黄色? CCl4不能萃取蓝色的碘-淀粉溶液中的碘,能萃取加热的无色(或黄色)的碘-淀粉溶液中的碘吗?

教师开始显示实验。实验证实教师的推测后。

[学生]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加热的无色碘-淀粉溶液呈黄色,能被CCl4萃取,CCl4层呈紫红色。哪这个溶液恢复到室温后,被萃取到CCl4层的碘分子,会不会回到淀粉溶液中,形成淀粉-碘包合物而呈蓝色?

……

问题闸门被开启,问题系列剧开始上演,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利用教师反转角色示范,一能激发起学生提问的兴趣,二能提高学生提问能力,促使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比起教师单纯的指责,其效果不言自明。

4.3.3 课堂上经常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提问,练习发现问题的方法

[案例2](本案例是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公开课实录,特此感谢)人教老教材高二化学“乙炔”

……

师:(在本节课快结束时)你觉得教师在这节课有没有什么错误?

(让学生找教师的错误,全体学生马上热情高涨,开始回忆本节课的每个细节)

生1:教师向分液漏斗中倒入液体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师:(对提问题学生送去感谢的微笑)沉默

生2:乙炔会不会有毒?

生3:书上说乙炔是无气味,而你制得的乙炔有气味,肯定有一种有气味的气体混在其中

师:你的意思是我们本节课试验乙炔性质的实验,我实验用的气体中混有有气味的气体?

生4:你本节课做的试验乙炔性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的。

师:为什么?

生3:那可能是有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性质。

生4:所以应该在进行性质实验前先除杂,再进行性质试验。

师:怎么除杂?

生:杂质气体是什么?

……

生:我觉得制乙炔时,你选择这些装置而不选择启普发生器,使实验操作不方便,应该选用启普发生器。

生:选择普发生器,实验是方便,但对这个实验我觉得不能选用启普发生器

……

(下课铃响,学生还有很问题要问,提问的闸门开启后就很难关上。)

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以有意留一些不严谨的地方,让学生找问题。笔者写过一篇文章《演示实验 残缺也是一种美》,让学生找出教师的错误,可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会特别有成就感,并且这种情感体验会转化成积极的提问习惯。还有一点,这位老师整个问题发现过程只采用信息性评价,而从没采用控制性评价(即没踩刹车),使问题发现得以顺利进行。

4.3.4 让提问成为一种习惯

(1)布置课后提问作业,养成每天提问的习惯

开始阶段学生对提问可能积极性不高,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对自身眼前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积极提问的第二大因素(责任感)可知,当学生认为发现问题把知识学生与创造力练习无与伦比的结合,不仅能让他提高高考成绩,还因他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脱颖而出时,学生提问的热情肯定会大增。另一方面可采用布置提问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提问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书面作业后,在作业后至少写上一个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再将学生提出的较好问题穿插于课堂教学中,让大家一起分享并讨论研究解决。这方面茅以升老师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每节课上课开始,要求学生提问题,没有问题的同学要回答有问题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有问题的同学受到鼓励,没有问题的同学若不能回答有问题同学提出的问题要受到批评。开始阶段,学生是由于外力所逼而提问,久而久之,体验到其中的好处,学生提问的热情就会升高。如我们在试用这个方法时,开始学生还有点抱怨,到后来尝到提问的甜头后,就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

(2)开辟教室问题论坛

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一个问题论坛,命名为:“伟大的问题”。如果某位学生问了一个难以立即回答的问题,或是一个离题万里的问题,或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都将栽入班级的黑板报。如果班级或个体学生有一点空闲时间,就会对问题展开探究。这一策略不仅提供了一个问题论坛,而且给出了这样一则信息:问题本身是有价值的。而学生感受到每一个问题都是重要的,都能被接纳,就会提高发现问题的积极,慢慢将提问形成一种习惯。

5 应用提问策略促进提问的案例

[案例3]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在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一节,有这样的内容:“用铜丝燃烧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卤素。将一根纯铜丝加热至红热,蘸上试样,放在火焰上灼烧,如存在卤素,火焰为绿色。”

[学生]铜元素的焰色反应呈绿色,没有蘸上试样的纯铜丝在火焰上加热也呈绿色,那怎么能由此判断试样中是否存在卤素呢?

[教师]我也很想知道书上是不是写错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很感兴趣?

[教师]你可以到化学实验室把这个实验做一下。

下课后,提问题的学生到化学实验室进行了探究,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分别将纯铜丝、纯铜丝蘸上溴乙烷、纯铜丝蘸上四氯化碳在火焰上灼烧。实验现象:铜丝灼烧到红热时无焰色,但纯铜丝蘸上溴乙烷、纯铜丝蘸上四氯化碳在火焰上灼烧时均有明显的绿色火焰,说明教材没有错。

得到这个结论后,学生马上把实验器材端到我的办公室,将这个实验演示给我看。

[教师]非常感谢你,我过去一直以为,铜单质和铜的化合物焰色都呈绿色,今天你让我知道了,铜的化合物焰色才是绿色。你能否将这个实验拿到教室给同学分享。

第2天的化学课,他在教室做了这个演示实验,全班同学热烈鼓掌感谢他。

[教师] 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许多,谢谢你做的实验,我想其他班的同学肯定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你能否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到其他班也去演示一下。

他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把实验用品先放到我的办公室,他说担心实验用品放教室里其他同学乱动有危险。中午的时候,他来到我的办公室。

[学生]老师,其他班还是你去演示吧。你做实验时,导线去皮后的细铜丝取其中的2根弯成螺旋状去蘸试样(他边说边把演示,并强调这个实验的要点)。

[教师]好的,谢谢你让我明白这个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我会告诉其他班的同学,这是你提出的问题及你的实验研究方法。我想他们也一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并会非常感谢你。

学生开心的笑了一下,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 铜丝灼烧不会产生绿色,说明绿色是由铜的化合物产生的,那与蘸含卤素的有机物灼烧时是生成了什么铜的化合物?(好的问题不是一幕布情景剧,而是系列剧。新问题的闸门又开启了。)

[教师]这个问题我只知道铜的化合物焰色反应原理,至于蘸含卤素的有机物灼烧时到底生成了什么化合物,我也不知道,你能否再去研究一下。

第2天,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捧了一本大学《无机化学》,并将书打开到铜的化学性质一节,告诉我根据铜的性质可能是生成了卤化亚铜。

[教师]你这个解释我也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很遗憾,这是不是正确答案,说实在的我也很想知道。

[学生]第3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说自己在百度的“知道”上提了这个问题,有高人帮助解答,然后帮我打开百度上的人家给出解答的这个页面,告诉真正的原因是生成了卤化亚铜。

[教师]太好了,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谢谢你不仅让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让我学会了怎么在百度“知道”网页上求助。

[学生]我要去实验室制一种卤化亚铜,用铂丝做焰色反应的实验,另外我还要做氯化铜焰色反应实验?对了,铜丝蘸上无机卤素离子能否形成绿色?

[教师] 这非常有趣,我都等不及要快点知道。我们现在就一起到实验室去研究一下。

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实验室,实验时又吸引来了好几个学生,形成了一个研究小组,随着实验的进行,大家不断发现了许多问题,不断改进实验,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

一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专题研究了,教师鼓励他们把这个研究写成论文,并将论文投寄到杂志社。

本案例中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扎实的化学知识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提出了盖泽的没有现存问题的C型题。并得到老师最高奖赏,学生自己有权选择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使用实验室进行探求,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使问题探究过程中又发现了许多问题,整个问题探求过程成了一个系列剧。更主要的是整个过程,学生形成了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其他学生也由这个学生发现探究经历及参与这个学生的共同探究过程中,形成了发现问题的积极体验。

教师的正确反应开启了学生提问的闸门,促使问题不断发生。整个过程中,教师无条件悦纳学生的行为,高度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自己提出的有趣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只对学生作信息评价,而从不对学生本人作任何控制性评价。并运用了“让学生进化学实验室研究这一问题”的奖赏方法。另外,教师对经验的开放性,让教师本人也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到最后好奇地与学生一同到实验室探究、分享。教师还能移情理解,当学生不愿到别的班级示范时,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马上很高兴地自己去演示,并与其它班级同学分享了这一同学的探究过程。

实践表明,促进学生提问的策略,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化学学习与创造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黯淡的眸子重新激情飞扬,教师从学生重新发光的眸子里体验到育人的快乐。

参 考 文 献

[1] [美]M.希尔伯曼著.积极学习法.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2] [美]海姆•G.吉诺特著.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冯杨,周呈奇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3] [美]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著.课堂提问的艺术.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 [美]A.J.斯塔科著.创造能力教与学.刘晓陵,曾守锤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思想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小班个别化教育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