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感想作文范文

2024-06-28

立德树人的感想作文范文第1篇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与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论研讨会内容摘登

本期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日,由光明J报编辑部、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立德树人与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专家学者就立德树人的迫切性与可行性、立德树人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道德共识的达成与建设和谐社会、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传承文化传统、探索立德树人的教育规律等问题展开研讨。

中国第一位轮椅上的女博士、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侯晶晶教授参加第十五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

著名教育学家鲁洁先生在南京龙潭小学参加统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写试讲与听课活动。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郑晋鸣整理 照片由南京师范大学提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 宋永忠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当代教育越来越体现为一种大教育,即终身教育。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然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青少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人格健全、积极情感培养和良好品德形成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激烈的转型时期,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成长中的危机,亟须予以关注。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时代主题,必须回应时代挑战。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就我国青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而言,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应看到,依然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我们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全球化时代的多样文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观迷失;信息化网络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交流的减少和道德的冷漠;功利化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关注成“才”有余,关注成“人”不足。

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立德树人给予了有力的回应。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突出了“德”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突出地位,科学地阐释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立德树人作为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创新。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更加需要协同创新。其一,立德树人的时代性需要多维度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是具有时代性的伟大事业。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整合文化、宣传、教育、法制、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其二,立德树人的全局性需要多领域的协同创新。立德树

2 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领域的合作共育,实现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其三,立德树人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需要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其四,当前立德树人研究的分割化,迫切需要协同创新。立德树人的研究需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甚至是跨国别的协同研究,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骥

如何兼容并蓄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一、文化的传承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青少年儿童如何理解、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延续,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多样、信息开放,会使思想不够成熟、人生与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儿童产生思想困惑甚至是价值迷失。由此,如何使得青少年儿童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认同并传承中国文化;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起来,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立德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提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在立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根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又是青少年儿童道德成长的丰富营养。因此,立德树人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本任务。

三、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途径。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需使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怀有敬畏之心;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和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文化,既要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坚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文化自觉意识。通过教育积极正面的引导,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得到传承,而且可以使中小学生更为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文化教育举措,使中小学生在全球文化的盛宴中,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劲脉动。同时,教育应注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化到现代中国人可践行的“德”上。这个“德”既是传统文化的资源,又符合现代的基本理念。

破解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 朱小蔓

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成长遭遇的时代难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引发的价值冲突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严峻挑战;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带来的网络道德失范使青少年儿童品德心理和人格教育面临困境;社会结构转型和阶层分化诱发的焦虑 3 心理导致在青少年儿童教育方面过于急功近利;社会变迁催生的高风险进一步恶化少儿健康成长的环境。

破解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携手合作、协同共育。

首先,在全社会传递“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尊重、理解、关心、服务和保护儿童,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幸福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

其次,传播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全社会成员都应深刻认识“教育是慢的艺术”,深入了解儿童的成长特点及科学规律,积极创新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为青少年儿童“减负”创造宽松环境,静待花开。

最后,发挥社会各界的合力作用。一是政府积极作为。尽管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儿健康成长,但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如,完善儿童保护法,强化大众媒介自律,加大财政投资、支持少儿文化建设,丰富免费少儿社区服务、满足少儿成长需求,以及健全民生保障、社会心理救助体系等方面还需取得更大成就,缓解民众的教育焦虑。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在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场馆建设、文化消费与服务中,应自觉地为少儿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三是创新学校教育。强化“立德树人、以德为先”,重视生命教育,深化课程、教学及评价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四是优化家庭教养。倡导家长转变观念,保证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运动和自由的思考,真正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总之,破解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需要清醒认识少儿成长的时代症候,理性分析少儿成长的社会风险,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和“成人重于成才”的人才观,强化社会各界的责任担当,创新学校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将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世界主义精神的爱国主义者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共识的达成与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 葛晨虹

和谐社会是一种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民众达成道德共识,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

没有道德共识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道德追求和道德行为底线的社会,也将是无序和混乱的社会。如果不能达成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共识,没有主流价值和道德共识做导向和支撑,整个民族的意志就会涣散,难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更难以实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为促进新形势下道德共识的达成,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基本路径:

其一,强化价值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形成道德共识的内在要求。

其二,注重公民品格教育,凸显道德共识构建的主体条件。公民品格是道德共识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为切实实现品格教育的成效,需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形成学校与家庭、社区共同促成的品格教育模式,以形成道德共识进而转化为道德行动。

其三,建立利益协调及法律机制,完善道德共识构建的制度保障。首先,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是道德共识达成的前提,因此,需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利益主体相对平等、利益获得渠道诚信公平、利益分配结果相对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其次,建设法律保障机制,促进社会道德底线的法律化。道德底线的法律化可以使道德根基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更加深入人心,使社会民众更加自觉地遵守基本道德的要求,从而促进达成社会的道德共识。

其四,倡导理性和谐的社会互动,营造道德共识构建的社会心理。道德共识在一定意义上产生于特定道德文化背景下公众的良性互动。因此,政府应支持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效互动并从中寻找道德共识的生长点,正确引导现代媒介的宣传导向、发挥媒介舆论的引示作用,为民众的社会互动及社会行为提供积极的动力导向,营造出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促成道德共识的良性构建。

简言之,道德共识的达成不仅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避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失范,更是增强社会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道德共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立德树人与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王小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肌理的社会新风尚是国民教育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必须落脚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从青少年起树立正确的爱憎观、荣辱观。“立德树人”要使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能够辨清哪些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值得称赞、值得发扬,哪些现象、哪些行为需要彻底唾弃、批判,从而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重树社会新风。同时,这种爱憎观、荣辱观也使得青少年能够时刻反省和检查自身行为是否适宜美好,成为一个具有羞耻观的人。上述立德树人的活动能够在社会中自然形成一条绝缘带,杜绝腐化的社会风气的无限蔓延,也形成了一道防洪堤,防止败坏人心的社会污流四处流溢,最终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从青少年起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人们是否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其判断标准就在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而祛除这种行为的任意性、偶然性,其可靠的保证就在于通过教育使之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并非空洞、抽象的教育口号,它必然现实化为日复一日的教化实践。这一实践除在言辞上导人为善外,其本质就在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地将青少年培育成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人,并使我们的青少年在其成人后成为社会良好风气的中流砥柱。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教育循序渐进、以文化人,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和谐健康。而人心的培育不同于产品的制造、科技的发明,它有自身的规律和法则。我国历来有着

5 悠久和丰厚的教育文化遗产,其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藏了培育和谐心灵的丰厚资源。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依靠依托优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人,让青少年在浓郁的人文气息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立德树人的教育从根本上让我们得以传承和积淀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良好社会风尚,是实现我们民族复兴之梦的必由之路。

立德树人的感想作文范文第2篇

分享

创新

学习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好快,踏上讲台身为人师已经有十三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通过学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员大会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动员大会,深有体会。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应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总之,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二、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如果不常常处于学习状态,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是社会的要求,因为在当今社会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

免费

分享

创新

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亮别人,充实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四、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

按照教师的思想品行,道德规范和职业操行的有关要求,规范、自律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事的方式。教师应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它作为向国家和社会的奉献,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其次要加强自律,这是培养良好师德的最好办法。同时,要有一颗进取的心,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昨天可能是一位好老师,今天可能是一位普通教师,明天可能被教师队伍淘汰。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教师要有一颗进取心,不断学习,放眼世界,弥补不足,提高素养。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性需要,切实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时时处处为之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进取。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和和蔼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时刻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工作。

立德树人的感想作文范文第3篇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然而,看到现在的教育状况,似乎与立德树人还有那么一段距离。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各类培训企业的“早教文化”,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说明“育分”比“育人”来得更重要。但考试分数上去了,社会水平也上升了,而自身的道德水准却不见得会有多高。为此,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 必须注意的是,十八大报告不是一般性地讲育人是根本任务,而是进一步指出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而在当下,却往往是重视“发文章”,或可戏称为“立言”为先。殊不知,真正能立得住的文章,必定是“道德文章”。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若竟有文,岂不是“鬼话”?!

立德,树立德业。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为看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

曾经,我们总是以书本的方式,先辈们的伟大事迹为典范,对所谓的德育教育进行宣传和宣扬。却总忘了,这只是书本上,那些死记硬背的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上有着重要意义,却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没有切实体会上的意义。将“德”字铭刻在自己的心头,除了学习什么叫“德”,也要学会“德”该如何表达,如何体现。例如,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尊师重道;学会爱护环境。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成为一个正道之人,不仅仅是一日或几日就可成的。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努力不懈。如何让下一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从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要自觉认识到作为老师的责任,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特别重要的是,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课堂上和活动中,而是要落到人心里。“树人”即人的成才,关键在内因。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树人”只能是隔靴搔痒。必须破除将学生当作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育人观,搞行政化的命令、或是工业化的“塑造”,或许可以制造出“工具”,却不可能真正“树人”。立德树人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和焕发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立德树人的感想作文范文第4篇

2、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3、谈新时代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

4、以赛促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研究

5、“立德树人”在德育教学中的渗透

6、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中心环节的实现路径研究

7、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意义、内容与实施

8、“基础”课教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

9、浅谈“立德树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0、把文化自信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路径探析

11、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2、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路径研究

13、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14、立德树人引领下的多维德育模式的探索

15、新时代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16、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

17、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的融合摭探

18、高校本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机制

19、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

20、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践行机制建设探究

21、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

22、开展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推进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教育行动

2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进阶之路与发展趋势

24、简谈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25、卓越校长的教研领导力:角色、职责和作为

26、高职扩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金课”建设探析

27、“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实现

28、论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校园墙面文化建设

29、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分析

30、初中散文亲情倍亲主题教学探究

31、音乐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32、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3、高校“三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4、试谈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

35、援边教育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育人探析

36、创新与立德树人的互动效应

37、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写作教学建构三十年研究综述

38、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39、协同管理视域下开放大学立德树人实现路径与策略

40、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在高校中的实现路径

41、“立德树人”视域下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42、“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研究

43、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策略分析

44、大观念对英语学科落实育人导向课程目标的意义与价值

45、“见微知著”教学策略在高职旅游英语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

46、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学术科技类社团协同的三个维度

47、立德树人: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价值基础与实践进路

4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9、“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立德树人教育探析

立德树人的感想作文范文第5篇

一、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联系

立德, 即以德育教育先入为主, 通过开展多元化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让学生注重个人发展;树人, 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约束行为举止, 塑造人格魅力。从辩证角度来说, 立德是树人的根基, 树人则是立德的目的。

在大力倡导立德树人理念的影响下, 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强化个人文化素养,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学生。立德树人理念提升了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环节的比重, 注重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

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宗旨是, 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 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高校学生的心智发育逐步趋向成熟化, 同时, 此阶段也是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 为此, 学生管理工作要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引导学生客观认知自身不足,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扩充知识储备, 在德育教育中强化综合素养。

二、促进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整合的意义

立德树人理念是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深化变革的必要保障。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宗旨是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强化德育素养。

在组织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程中, 德育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德育教育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必要前提, 只有与内部管理体制的协调配合, 才能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转。

立德树人理念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服务水平的先决条件。针对高校来说, 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首要前提是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执行人性化管理模式, 树立优质服务理念。

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层面来说, 应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 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主观能动性, 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 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进而将道德建设与校园服务相结合。

在高校管理服务建设进程中, 应当遵循全面育人的基本原则, 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为学生提供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

要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育人的战略指导方针, 旨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型技能人才, 进而为推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 促进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合大势所趋。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一) 注重人性化管理

高校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增强人文关怀, 并贯穿至教学实践、学生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各项基础工作中。例如, 针对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执行考评机制:在教学实践环节,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教师的综合水平;在学生管理环节, 督促学生自我约束, 自我服务;在文娱活动环节,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

(二) 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新路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既为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 也为落实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可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 各高校可设立微信公众号、官方认证微博账号或建立QQ群, 顺应当代大学生文化交流趋势, 传播知识, 引导舆论。再者, 大多数高校基于互联网背景, 积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不断强化教育团队建设,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提升管理效率。

(三) 依托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性, 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引导学生主观思维, 约束言行举止。因此构建独立化校园文化体系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举措。例如, 高校可以组织多元化的公益活动, 如慰问空巢老人、为贫苦学子募捐及进入社区文艺汇演等, 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增强责任感与荣辱感, 让其全面发展。

四、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整合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 立德树人理念认知浅薄

立德树人理念是高校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但纵观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可知, 其仍停留在基础事务管理层面, 对德育教育缺乏重视。此外, 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 部分高校所采取的学生管理措施较为落后, 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不同步。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思路不明晰, 以自我为中心, 不仅无法约束学生, 反而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 激发逆反心理, 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归根究底, 这些管理策略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未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导致管理效果差强人意。

(二) 学生群体关注度失衡

当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格局日趋成熟化。从我校二级学院学生管理队伍组成来看, 各级管理层将工作重心投放在学生组织层面,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团体与学生组织骨干, 在各类实践活动中都有着出类拔萃的表现, 并且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但这些个体仅占学生群体的一部分, 综合发展水平并不理想。针对普通大学生来说, 这种被边缘化的失衡性管理, 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导致其产生抵触心理, 进而影响管理工作的落实。

(三)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复杂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高校是学生接触社会、进入市场的跳板。在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熏陶下, 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充足的专业知识, 还能汲取德育教育养分, 积累社会经验。另外,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 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不良思想的渠道, 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管理工作制造了困难。

五、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一)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 实现制度育人

其一, 要将立德育人理念与管理制度相整合。高校是培育推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德育水平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发展能力。要实现全员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并且需要各项内部制度的协助与扶持。当下, 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分类冗杂, 但是这些现有制度无法为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必要的服务。实际上, 高校制定各类内部管理制度的过程, 也是管理者与学生互相沟通的过程, 其核心在于以德育为指引构建管理体制, 突出制度育人的基本功能。

其二, 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职责是维护学生的根本权益, 为此, 在制度设计过程中, 应当以学生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

其三,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让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 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体系, 实现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具有引导、教育与感化的基本功能。在创建校园文化体系的过程中, 应坚定不移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开展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 营造浓厚且优质的文化育人氛围。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平台, 需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 切实强化大学生综合素养。

(三) 强化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管理, 实现管理育人

高校应加强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能力, 创建高水平的大学, 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以全面育人为核心, 以培育高素质全面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为思想支撑, 积极开展各项全面育人活动, 强化学生管理质量。此外, 还需充分发挥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职能, 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进而强化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立德树人理念下,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体系, 并强化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管理, 以实现制度育人、文化育人与管理育人的协同进步, 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助力。

摘要:当下, 立德树人理念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种教育理念下, 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还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强化德育素养。基于此, 本文简要介绍了立德树人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整合的实际意义, 并结合高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践现状, 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以供借鉴。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管理,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明, 计龙龙.新时期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 (32) :279-280.

[2] 於洁.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 :8-10.

[3] 么元昱.以“立德树人”理念构建大学学生管理体系的研究[J].时代教育, 2017 (5) :90.

[4] 戴卫义, 王玮, 邹斌.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Z1) :69-70.

[5] 何佳赢, 何慧星, 卿涛.新时期学生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 2014 (8) :34-41.

立德树人的感想作文范文第6篇

xx市xx实验学校是一所幼小中xx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培养的学生从3岁进幼儿园到18岁高中毕业,学生生命的底色就在这里铸就。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所好学校就要高扬立德树人主旋律!

一、“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德育方面要从小培育学生的是非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个方面,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材,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这就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顺应每个学生自然的禀赋,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尽最大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德树人”包含了德育和智育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xx实验学校牢记育人使命和价值,传承“德行好、基础实、能力强、视野阔、特长显”的学校育人目标,始终将“立德”放在育人的首位。2019年10月学校将迎来八十年校庆,八十载xx育人播撒爱,新时代立德树人再出发。学校致力于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关键在教师。

结合区域“三好两优”人才建设项目,党总支在发动师生、家长讨论的基础上,设定了xx“好老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标准,明确将“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写入好老师和优势学科标准内容中。党总支通过设标准,达到广大教职工共学习、树榜样、有提升的教育成效,在广大教职工中倡导立德树人使命和育人价值。

二、增强全体教师 “立德树人”责任感

2014年9月9日,习总书记在对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拥有大量的好老师。办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xx实验学校党总支落实学校“全员、全面、全程”的教育机制,通过“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全体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的不断涌现。营造风清气正、和谐进取、敢为人先、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

党总支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提高全员“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xx实验学校目前全校教职工247人,围绕学校“实验性、创新型、国际化”办学目标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党总支就学校师德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坚持师德规范要求,加强思想文化引领,营造“立德树人”氛围。结合长宁区“三好两优”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自下而上广泛听取师生、家长意见,制定了“xx好老师、xx优势学科、xx好团队”标准,引导广大教工和班组对照标准,完善行为,提升师德修养;并注重挖掘培育身边先进师德典范,每年评选“xx好老师、xx优势学科、xx优秀团队”,通过道德讲堂进行表彰宣传,弘扬先进,倡导师德风尚;组织中小两部学生运用网络APP无记名征集“最喜欢听老师讲的一句话”和“最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句话”活动,在道德讲堂上进行发布。通过设标准、树榜样,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党总支组织开展以“勤耕杏坛,芳菲满天”为主题的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建党纪念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xx实验学校建校80周年、十九大报告会、道德讲堂、电影党课、外出参观、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最喜欢听的十句话》印成书签发给每一位老师等等,在教工中广为宣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xx“好老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标准,激发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服务奉献、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xx好老师。

党总支把“弘扬高尚师德,倡导立德树人”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党性观念,提振教师精气神,引领党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以敬业爱生、服务奉献的突出成绩共同奏唱出校园最美好声音!

三、培养党员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楷模

xx实验学校目前的党员人数共101人,占全校教工总人数的41%,抓好党员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将党员培养成师德典范和教育教学骨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更多教师树师德、强师能,为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秀教师人才队伍的保障。

党总支鼓励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在探索幼、小、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以及开展国际融合教育实验、探索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总支组织“道德讲堂”让党员成为引领高尚师德的模范。“道德讲堂”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师德素养,增强党员“立德树人”意识,促进党员带动广大教师成为师德强、业务精的好老师,将党员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管理骨干,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例如:《清气满校园,师德耀xx》的“道德讲堂”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青年党员教师谈教育理想;有教工团志愿者展示他们的风采;有展示学校“三好两优”先进集体和个人风采;有校领导为 “三好两优”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有“团队育人 润物无声”视频展示;有幼儿部中班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展示;有手球队师生的访谈;有小学部合唱队献给亲爱的老师们的合唱《茉莉花》;有校长对好老师诠释的微讲座。“道德讲堂”主题活动凸显师德师能、立德树人、党性修养、服务宗旨等关键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每学期召开的“道德讲堂”与每年3月开展的党员师德承诺活动增强了党员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升了党员教师立德树人意识。

党总支开展“做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党员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思想境界。2019学年起,组织党员教师每周开设“党员教师讲时政”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国旗下讲话”;组织青年党员教师跨学段开课、全体党员教师听评课活动;结合家长、学生所需,组织党员参加特色课程---《情商》课程的培训学习,提升党员教师的育德能力,帮助党员教师更好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总支组织“做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的微型党课征文、演讲活动,提升党员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境界。

四、“立德树人”培育xx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在教育综合改革、注重“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

党总支倡导鼓励党员教师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先锋模范。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选课走班学习成为了学习常态,走班制的学习模式给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党总支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要求党员积极参与集体辅导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党员教师积极参加对学习困难、心理焦虑等学生开展个别化针对性的辅导,以及集体会诊、集体反馈、分头指导、集体家访等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

“集体会诊”---在以党员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集体会诊制中,导师组成员在党员班主任老师的召集下,每周一碰头,一月一例会。每周一碰头,班主任老师主动向任课老师询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行为规范的表现。通过任课老师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班主任把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和谐师生关系。在每月例会上,各科老师就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状态起伏较大、心态出现问题、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方法需调整以及个别学生进步较快或者退步明显等情况进行集体讨论、分析,集体确定帮扶对策。

“集体反馈”---对一些需要与家长反馈、沟通的学生,党员班主任邀请家长到校,相关任课教师集体与家长反馈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情况,听取了任课老师全面而科学的建议和辅导,凝聚导师团队集体智慧的沟通、反馈往往全面而高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分头指导”---对学生进行全面“把脉”结束后,党员班主任协调任课老师进行课外辅导、答疑解惑等,导师组老师各自领取 “扶贫”对象和“攻尖”对象,随后,任课教师各自采取行之有效的个别辅导形式,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师生一对一),点对点(帮扶薄弱方面)的辅导。一阶段后再进行评估。党员教师尤其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使家校共育达到理想效果。

“集体家访”---以党员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集体家访制最大限度发挥了教师团队家访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学生更加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家长更加信任教师,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推学生成长!例如,党员班主任施宇慧老师先分析学生情况,找出典型,确定家访对象。随后征询并邀请任课教师一同随行。在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前,施老师协同语、数、英学科老师一同前往陈某(过渡焦虑型)、顾某(严重偏科型)、郑某(自由散漫、严重缺爱型)等几位同学家里,了解情况,送去老师们的关爱。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家访的过程中,有着丰富德育工作经验的语文万技伟老师充分展现了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技巧,与家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了家长的充分信任与认可,也让我们其他老师觉得受益匪浅。数学曹俊老师和英语任含华老师认真查看了学生的暑假作业,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并给学生私人定制了近期小目标。英语任含华老师为顾某同学定制了英语一考能达到100分的目标;万技伟老师为陈某同学定制了每天读15分钟文言文的任务,争取语文过班级平均分;曹俊老师给陈某同学定制了每天挑战一道数学难题的任务,争取能在数学学科上有突破;给郑某同学定制了补齐暑假作业的任务,争取不拖欠作业的目标。通过本次家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老师满满的关爱,更是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事实也证明了他们将这份鼓励化作了学习的动力,高三一个学期下来,这几位同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总支将继续加强组织、宣传和发动,将党员服务宗旨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项目积极回应“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和广大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上一篇:梁钢筋计算公式图解范文下一篇:领导讲话稿写作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