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导游词英语范文

2023-09-23

黄帝陵导游词英语范文第1篇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你们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黄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00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平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 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 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 《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你们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你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你们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你们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官员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县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6月蒋鼎文又改任陕西省主席。在蒋鼎文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蒋鼎文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至今依然悬挂在黄帝庙大门上。1949年3月,蒋鼎文去台湾。临走时对亲友哀叹说:“此后以天为盖,以地为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见,蒋鼎文在年过半百后,仍不愿远离大陆家乡。蒋鼎文先生知道自己将来的前途,但又不好公开表达,只好向亲友发出“葬身何所”的悲叹。1974年1月2日,蒋鼎文病故于台湾。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 “黄帝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当地谚语称 “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 “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祭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这份祭文手迹己经遗失,但孙中山先生写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首诗词,至今却牢牢刻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一代地传诵着。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x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蒋x石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今黄陵县祭拜黄帝陵。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并载入黄陵县志。

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4月5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我 河山,卫我主权”,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被载大了史册。

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潜,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后因看不惯清朝政府****,弃文习武,于1904年入日本陆军x官学校学习。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程潜前往武昌,在黄兴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任龟山炮兵阵地指挥。1913年,衰世凯解散议会,担任湖南省军事厅长的程潜,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讨袁。1925年,程潜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镇压杨希闵等在广州的叛乱,屡立军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赞赏。

程潜擅长隶书。当时程潜为黄帝庙敬写的“人文初祖”匾额,交由富平县石匠雕刻而成。由于运输困难,用牛拉车运至黄陵县九里山时,车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黄陵县县长的卢仁山对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无法晚回。只得如实地把车翻石碑被打的经过,详细向程潜进行书面汇报。时隔不久,程潜就来信说,石碑被打,不必惊慌。运输困难,不必再备。请制作一副木匾,来年清明祭陵再写。县长卢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块石买才落了地。程潜赶忙派人选购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副3米长、2米宽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节来临,程潜果然亲自前来祭陵。卢仁山县长取出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请示程潜如何写。程潜叫四个人抬着制好的木匣,蘸饱墨笔,提笔一挥,写成“人文初祖”四个隶书大字。周围的人感叹叫绝,评论这四个字是铁画银钩,苍劲中带有娟秀,堪称当今的书法上品。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说到这里,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下国家祭祖标准程序。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 (34响,代表全国由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 (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 (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 “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导游词英语范文第2篇

黄帝文化与黄山区

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脚下,黄山四个大门均位于黄山区。相传公元前2946年,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在此会盟、修炼,黄帝百二十岁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747),由目轮和尚兴建“轩辕古刹”,同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将“黟山”剌改为“黄山”,轩辕古刹香火盛旺,持续发展了1400多年。从现存的史料和尚存的遗址,此寺庙占地约30余亩,大小基12处,大殿占地约4亩,不亚于当时的黄山四大丛林(祥符寺、翠微寺、慈光寺、云谷寺)。轩辕古刹和黄山四大丛林都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战火,后改“福固寺”,光绪戊戌年间鄂僧能学和尚重修复古寺,太平胡继瑗太史题碑记,流传至今。

2014年,黄山区在位于三口镇的黄帝祭祀广场的北侧迁建了一座轩辕古刹,4月2日,将举行轩辕古刹开馆仪式,供后人追思先祖黄帝功德,瞻仰圣贤风采。该古刹占地约4亩,内供奉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三天子”会盟塑像,以供后人祭拜,庙前重立的“轩辕古刹碑”高175cm,宽88cm,为青石材料刻成,正面是山东昌邑知县胡师孝为福固寺重修著《大藏碑记》,刻碑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背面为《轩辕古刹碑记》,刻碑时间为清宣统叁年(1911),记载着福固寺的来历,兴衰。重建后的轩辕古刹,与黄帝祭祀广场、黄帝文化景观墙、黄帝天位像、风景湖形成一条完美的旅游祭祖路线。

黄帝陵导游词英语范文第3篇

黄帝文化与黄山区

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脚下,黄山四个大门均位于黄山区。相传公元前2946年,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在此会盟、修炼,黄帝百二十岁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747),由目轮和尚兴建“轩辕古刹”,同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将“黟山”剌改为“黄山”,轩辕古刹香火盛旺,持续发展了1400多年。从现存的史料和尚存的遗址,此寺庙占地约30余亩,大小基12处,大殿占地约4亩,不亚于当时的黄山四大丛林(祥符寺、翠微寺、慈光寺、云谷寺)。轩辕古刹和黄山四大丛林都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战火,后改“福固寺”,光绪戊戌年间鄂僧能学和尚重修复古寺,太平胡继瑗太史题碑记,流传至今。

2014年,黄山区在位于三口镇的黄帝祭祀广场的北侧迁建了一座轩辕古刹,4月2日,将举行轩辕古刹开馆仪式,供后人追思先祖黄帝功德,瞻仰圣贤风采。该古刹占地约4亩,内供奉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三天子”会盟塑像,以供后人祭拜,庙前重立的“轩辕古刹碑”高175cm,宽88cm,为青石材料刻成,正面是山东昌邑知县胡师孝为福固寺重修著《大藏碑记》,刻碑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背面为《轩辕古刹碑记》,刻碑时间为清宣统叁年(1911),记载着福固寺的来历,兴衰。重建后的轩辕古刹,与黄帝祭祀广场、黄帝文化景观墙、黄帝天位像、风景湖形成一条完美的旅游祭祖路线。

黄帝陵导游词英语范文第4篇

1、阴在内,( );阳在外,( )。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太冲脉盛,( ),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 ),实则( )。

4、怒则气逆,甚则( )及飧泄,故( )。

5、肝者,( ),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

6、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 ),实则( )。

7、恐则精却,却则( ),闭则气还,还则( ),故气不行矣。

8、心者,( ),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 )。

9、《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 )则复,多食则( ),此其禁也。

10、形不足者,温之( ),精不足者,补之( )。

11、《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病为本, ( ) ,标本不得, ( ) ,此之谓也。

12、《素问·举痛论》曰:惊则( ),神无所归,( ),故气乱矣。

13、《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 )之官,( )出焉。

14、《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故精自生, ( ) 骨肉相保, ( ) 。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 );浊气在上,则生( )。

二、单选题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 ( )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

A、主传导糟粕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 )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 白 E、腰膝痠软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 ( )

A 、肾不化气 B、 肝失疏泄 C、 肺失宣降 D、 膀胱不藏 E、 气化失常

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 ) A 风池 B 风府 C 百会 D 大椎 E 阳维脉

1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 )

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12、 《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

A、张志聪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寿

1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 ) A 、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B 、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 C 、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D 、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 E 、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1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 A、筋痿 B 、骨痿 C 、脉痿 D、肉痿 E 、痿躄

15、《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 ) A、 肠蕈 B、 石瘕 C、 石水 D 、鼓胀 E、 皮水

16、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 ) A、得炅则痛立止 B、痛不可按 C、按之痛止 D、按之无益 E、腰与背相引而痛

17、 《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 ) A 、气之华 B、血之华 C、精之华 D、神之华 E、色之华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精不足者”的治则是( ) A、滋养胃阴 B、滋养肝肾 C、补之以阴 D、温之以气 E、补之以味

19、《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损者”宜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 A、行之 B、收之 C、通之 D、益之 E、温之

20、 《素问 ·至真要大论》对“惊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 A、行之 B、平之 C、缓之 D、散之 E、润之

21、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 ( )

A 、《黄帝内经太素》 B、《素问吴注》 C、《黄帝素问直解》 D、《黄帝内经素问》 E、《读素问钞》

2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处“主水”是 指( )

A、主水液代谢 B、 主藏精的功能 C、 主骨 D、 主天癸 E、 生殖之精

2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24、《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由于 ( ) A 寒邪束表 B 暑热熏蒸 C 湿邪困表 D 风邪袭表 E 湿邪蕴蒸

25、《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出见湿”乃生 ( ) A、水肿 B、偏枯 C、 痤疿 D、风疟 E、 大疔

26、《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 ( )

A、张志聪 B、李中梓 C、马莳 D、高士宗 E、张介宾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 胀”的机理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28、《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29、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 ( ) A、面 B、发 C、目 D、气口 E、七窍

30、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由于( ) A、筋将惫 B、肾将惫 C、骨将惫 D、府将坏 E、肝将败

31、《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3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 A、泄泻 B、四肢不用 C、水肿 D、饥不受食 E、腹痛

33、据《素问·热论》,“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则 ( ) A 、病重 B、 病甚 C、 必不免于死 D、 易已 E、 病愈

34、 《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 )

A、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B、烦满喘而呕 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D、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E、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3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脾”的原文是 ( )

A、诸逆冲上 B、诸胀腹大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湿肿满

36、 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是( ) A、水肿 B、黄疸 C、胃疸 D、带下 E、妊子

37、 溲血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38、《素问·汤液醪醴》中的标本是指( )

A、病因和症状 B、先病和后病 C、正气和邪气 D、病人和医生 E、症状和病机

39、据《素问·举痛论》,疼痛而喘动应手者,是由于寒气客于( ) A、背俞之脉 B、五脏 C、冲脉 D、厥阴之脉 E、阴股

4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劳者”宜采用的方法为( ) A、濡之 B、补之 C、温之 D、摩之 E、润之

4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 )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42、《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六七面皆焦的原因是( )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三阳脉衰于上 E、阳明脉衰

4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薄者为( ) A、阳中之阳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阴 D、阳中之阴 E、少火

44、据《素问·五藏别论》六府的功能特点是( )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 E、满而不能实

45、《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出见湿”会使人发生 ( ) A、水肿 B、偏枯 C、 痤疿 D、风疟 E、 大疔

46、《灵枢集注》的作者是 ( )

A、张志聪 B、李中梓 C、马莳 D、高士宗 E、张介宾

4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的“清阳”是指( )

A、卫气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4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心”为( )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生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49、《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 A、泄泻 B、四肢不用 C、水肿 D、饥不受食 E、腹胀

50、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屈伸不能,行则偻附”是由于( ) A、筋将惫 B、肾将惫 C、骨将惫 D、府将坏 E、肝将败

5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实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C、腹胀经溲不利 D、怒 E、笑不休

52、 据《灵枢·决气》篇,属于津的功能的是( ) A、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B、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C、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D、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E、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53、据《素问·热论》,凡病寒伤而成温者,后夏至日者为 ( ) A、病寒 B、病温 C、病暑 D、病湿 E、病热

54、 据《素问·咳论》,胆咳者常见( )

A、咳呕胆汁 B、咳而胁痛 C、咳而遗失 D、咳而腹满 E、胁痛

5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上”的原文是( )

A、诸逆冲上 B、诸胀腹大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痿喘呕

56、据《素问·痹论》,冬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筋痹 E、骨痹

57、“ 筋急而挛” 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A、骨痿 B、痿躄 C、脉痿 D、筋痿 E、肉痿

58、《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阳主外”的“太阳”是指( )

A、足少阴肾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太阴肺经

59、据《素问·举痛论》,腹痛而后泄者,是由于寒气客于( ) A、背俞之脉 B、三焦 C、小肠 D、厥阴之脉 E、阴股

6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惊者”宜采用的方法为( ) A、濡之 B、平之 C、温之 D、摩之 E、润之

答 案:

一、填空题

1、阳之守也; 阴之使也 。 2 、任脉通;月事以时下。 3 、悲;笑不休。

4、呕血;气上矣。 5 、将军之官;决断出焉。

6、恐;怒。

7、下焦闭;下焦胀。

8、君主之官;治节出焉

9、食肉;遗。

10、以气;以味。

11、工为标、邪气不服

12、心无所倚、虑无所定

13、作强、伎巧

14、形自盛,巨气乃平

15、飧泄、 月真 胀

二、单选题

1、B

2、D

3、A

4、A

5、C

6、C

7、B

8、C

9、D

10、B

11、B

12、C

13、B

14、C

15、B

16、C

17、A

18、E

19、E 20、B

21、A

22、B

23、C

24、B

25、C

26、C

27、C

28、B

29、D 30、B

31、B

32、B

33、C

34、A

35、E

36、E

37、C

38、D

39、C 40、C

41、B

42、D

43、D

44、D

45、C

46、A

47、C

48、C

49、B 50、A

51、D

52、C

53、C

54、A

55、E

56、E

57、D

58、C

黄帝陵导游词英语范文第5篇

虎丘,苏州人赞誉其为“吴中第一名胜”。海拔约36米,总面积约18.9公顷,是距离苏州古城最近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传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墓就葬在其中。墓中玄机重重,甚为传奇。虎丘林木茂密,山石灵怪,古迹遍布,四时风景宜人。古刹名寺趺坐山中,令人更添思古悠情。游人到苏州必游虎丘。宋代苏东坡就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明代文人李流芳则把虎丘景色归纳成“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意思说虎丘四季皆适宜游览。

虎丘景区分前山和后山,前山以人文胜迹著称,后山以自然景观取胜。

二、虎丘云岩寺大山门

大山门前横穿千年古街山塘街,虎丘即“七里山塘”的终点。隔河可见云岩寺照壁上“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这说明虎丘原名就是“海涌”。相传,虎丘地区乃远古时期大海中的一个岛屿,随着海水潮汐涨退,若沉若浮,故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山。相传三日后,白虎蹲踞其墓上,因此改名为“虎丘”。

进山门抬头可见“虎阜禅寺”的门额。为清朝时康熙皇帝的御笔亲题。康熙皇帝曾六次巡幸虎丘,最后一次巡幸时留下了这一匾额。

三、断梁殿

断梁殿原为云岩寺的二山门,始建于唐朝。重建于元朝至元四年(1338年)。为三开间的木结构建筑。因建筑正梁为两根一间半开间长度的圆木接成,代替了原来三根一开间长度的主梁,远看如同断梁,因此称为“断梁殿”。房屋构建为框架结构,有“千年不倒断梁殿”的说法。

二山门南面悬挂着“大吴胜壤”的匾额。意思是说“这里是吴中的名胜之地”。北面悬挂着“含真藏古”匾额,为现代学者梁漱溟所题。意在赞誉虎丘有真山真水的美景,又兼得人文古雅之韵。

(沿着石阶往上走,在山路的左侧,有一处泉眼,叫做“憨憨泉”。

四、憨憨泉

据说,憨憨原来是云岩寺里的一名小沙弥。他自幼双眼失明,但仍和其他沙弥一样,天天起床下山去跳水。一天,憨憨跳了两桶水,到了这附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两桶水都泼出来了。憨憨坐在地上想,要是这附近有个泉眼就好了,自己也不用辛苦得下山跳水。在恍惚间,他好像听见地下传来了车水马龙、水流不停的声音。于是他开始向地下开挖,希望能够挖出一眼泉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憨憨挖到了湿漉漉的泥土。在泉水喷射而出的一刹那,泉水喷到了憨憨的眼睛里,原来黑暗的双眼重新见到了光明。而附近的百姓对此也万分感激。

五、试剑石

眼前巨石中开,如同刀削斧劈一般。相传,吴王阖闾命干将莫邪夫妇铸剑。夫妇二人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在匠门外冶炼三月,终得一双雌雄宝剑。吴王得雌剑后欲试验宝剑的锋利,于是举剑劈下,将这块巨石一劈为二。其实,巨石为典型的火山凝灰岩,石缝是久经风化所致。

“试剑石”三字原为北宋吕升卿所写,今为僧人逸溪所补写。石上刻有元代顾瑛一首诗:“试剑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前两句描写了剑劈石开、崖倾水断的壮烈场面。后面则感叹,为何这么锋利的宝剑,在百年后却不能杀了宦官赵高呢?

六、古真娘亭

眼前的古亭为一美丽女子所立。真娘,原名胡瑞珍。因唐代安史之乱南逃至此。被骗流落阊门外的“乐云楼”妓院。真娘才艺双绝,卖艺不卖身。佳丽之名与杭州苏小小齐名。书生王荫祥用重金贿赂鸨母,欲夜宿真娘处。真娘不从,投缳自尽,以死守身。王荫祥知道后大为震惊,方知看错了真娘性格。于是厚葬真娘于虎丘,并立誓终身不娶。

自唐以来,诸多名士对此均有题咏。

七、千人石

虎丘千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千人石平坦如砥,广2亩。石呈暗红色。摩崖石刻遍布四周。

相传,吴王阖闾的墓室建成后,其子夫差害怕工匠们泄露墓室内机关,就以饮酒的名义,召集了参加筑造墓室的千余名工匠聚集在石上观看鹤舞。趁机将所有工匠杀死。工匠们的献血渗入石头,日久不褪。以后每逢阴雨天,就能见到千人石呈现暗红色。其实,千人石之所以呈现暗红色,是因为它是海底火山凝灰岩的性质,呈酸性并且含有铁矿的缘故。

千人石得名的另外一个说法是。相传,东晋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聚石为徒,开讲《涅槃经》。竺道生又称“生公”,曾是京城有名高僧,但他倡导顿悟成佛修习佛法,因此受到了佛教传统观念的抵触,被赶出京城。竺道生云游四海后,见虎丘山景色幽静,云岩禅寺香火袅袅,于是就在这里开始传经说法。因为他讲授的是修习佛法的新方法,因此前来听经的香客很少,于是生公就搬来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头充当听众。群石领会了他的意思,都点头。百鸟也驻足静听。千年白莲竟也在寒冬一齐开放。因此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说法。后来,来听生公讲经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千人以上,因此后人就将这块讲经的石头称之为“千人石”或“千人坐”。

白莲池中有一块暗红色的石头刻有“点头”二字,就是源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池边还留有“生公讲台”的摩崖石刻。

春秋时,吴国将军孙武受命于吴王阖闾,在千人石上操练由宫女组成的军队,小试兵法。队长是吴王得两位宠姬,不听孙武号令。几次三番嬉笑演兵场。终被孙武斩首于军前。从此留下了“三令五申”的典故和千人石东边的“孙武子

亭”。

八、二仙亭

二仙亭坐落在千人石北侧,得名于陈抟和吕洞宾曾在此下棋的神话传说。石亭原为宋代建筑,清嘉庆年间重建。全部用花岗岩石材。石亭雕刻精细,有二龙戏珠浮雕等艺术精品。

陈抟和吕洞宾都是中国道教中的人物。石亭外侧有一对联“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吕洞宾云游四海时曾去过湖南的岳阳楼,现在又来到了虎丘。石亭内侧对联写的是“梦里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并是元”。上联说的是宋代道人陈抟老祖嗜睡。他来到二仙亭和吕洞宾下棋时,不小心睡着了。一个上山砍柴的樵夫看见他们两人在下棋就凑过来看。陈抟醒来后就将身边的樵夫认为是梦里的人物,就对他说:“年轻人,你可以回去了”。樵夫捡起斧头时,发现斧头柄已经烂掉,回家一看物是人非,才知人间已经过了60年,自己碰到的是神仙。下联的意思是说万事只要循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找到事物的本真。二仙亭内石碑刻有陈抟和吕洞宾“二仙”的神像。

九、“虎丘剑池”摩崖石刻。

苏州民间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据说这四个字原来为唐代颜真卿所写,日久经风化,“虎丘”两字因剥落而模糊不清。明万历四年(1576年)苏州时刻名家章钟玉补刻上去。相对“剑池”两字的原版而言,“虎丘”两字有了假的嫌疑。

走进“别有洞天”圆洞门

剑池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其一,据说因阖闾生前酷爱宝剑,下葬时“鱼肠”等名剑3000柄一起葬于墓室中,因此有“剑池”之称。

其二,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秦始皇、孙权等都曾寻过阖闾墓,剑池可能是他们寻剑挖地而成。

其三,宋代有人认为,剑池是古人淬剑之池,出于自然。

明代时,剑池水曾一度干涸。1505年,王鳌和他的学生唐寅等人来到虎丘,踏入干涸的剑池,在一个疑似墓门的洞穴前留下了“弘治乙丑侍郎王鳌来游,诸子唐寅侍从”的字迹。

1955年,景区清理剑池时,发现池底北端有一个“人”字形洞穴。高两三米,可容一人进出。洞底横置三块石板成品字形,一块石板垫在底部。石板间有铁钉钉住。由此可见,此洞明显为人工所建,极有可能为阖闾墓墓门。1978年10月,池水再次被抽干,景区派人进入洞底。摸到石板厚16-18厘米,但两次清淤都没有能搬动石块。后为保护山顶倾斜的虎丘古塔,最终也没有挖掘此洞。洞穴内究竟是什么,至今不得而知。

阖闾墓是否真在虎丘,因剑池未开挖而成为千年之谜。

“风壑云泉”四字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写。此人爱石成癖。这四字将剑池幽谷生风,云锁清泉的空间环境描述得十分传神。

十、云岩寺塔

俗称“虎丘塔”。塔八面七层,是江南现存唯一的砖结构古塔。塔中出土的文物印证了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完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古塔塔高47.7米,塔尖偏离塔基中心点为2.43米。水平差距为48厘米。古塔因身姿独特,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据勘测,古塔倾斜是因为塔基松软,加之苏州雨水偏多,致使古塔顺山势向后山倾斜。

文献记载,明代虎丘塔就已经明显倾斜。明末崇祯十一年,在修葺第七层时,采用了纠偏措施,所以真题向后山倾斜的虎丘塔,塔尖趋势向前山偏的。虎丘塔是姑苏城的象征。古有“未进苏州城,先见虎丘塔”的说法。为了更好地 保护古城象征,苏州人民政府在1956年、1981年两次对其进行维修。1956年采用了铁箍灌浆法。像箍桶一样,每层塔内用铁箍绑紧,地基浇灌水泥,有效地消除了塔身的裂缝。

黄帝陵导游词英语范文第6篇

The Great Wall, symbolizing China’s ancient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grand construction wonders in the world. The building of the Great Wall first began in the seventh century BC. The first section of wall was built by the Qi Kingdom and the Chu Kingdom. In Chinese history, there are three climaxes of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They were in the Qin, H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sections of the wall began to be called the Great Wall in the time of Qin Shihuang. In order to ward off harassment by the Huns and for the use of further defensive projects, many sections were linked up and expanded and finally it was extended into a Great Wall.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Great Wall was over 5,000 kilometers long, so in Chinese, we call it “Wan Li Chang Cheng. ” The Qin Great Wall started from Lintao, Gansu Province in the west and ended in Liaodong,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east. The second climax of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was in Han Dynasty. In order to ward off the Huns as well as to protect the Silk Road, the Great Wall in Han Dynasty extended towards the west for another 5,000 kilometers long to the Lop Nur Lake in today’s Xinjiang . The Han Great wall started from the Liaodong Peninsula in the east and ended at the foo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 in Xinjiang, with a total length of 10,000 kilometers. The last large-scale project on the Great Wall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ward off the harassment of the remaining forces of the Yuan and the newly raised ethnic tribe of “Nu Zhen”, the Great wall had been built.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Ming Great Wall was more than 7,000 kilometers from Yalu River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east, to Jiayuguan Pass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west. It passes nine cities,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he functions of the Great Wall in Chinese history are in four aspects, they are in military, economy, perfect harmony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n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sians and Europeans.

The structures of the Great Wall are the beacon tower and watch tower. Beacon towers were built on both sides of the Wall at the commanding points, which were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or the twists and turns for making warning signals. Whenever the enemy was sighted, fires were lit on the top of the beacon tower at night, and the smoke was made during the daytime. Watch towers were built at regular intervals on the Great Wall itself for watching over the invading enemy. A watch tower was usually two stories high, and the defense soldiers lived inside. The ground floor was used for storing weapons and had a number of windows for archers. The upper floor had battlements, peep holes and apertures for archers. In the middle of the tower there were small living quarters for the defense soldiers. The watch towers were not only used by the defending troops to take shelter from the wind, rain and heat, but also to fight and check the enemy’s advance, and store arms and ammunition.

Next I’m very glad to introduce the Badaling section. It was listed 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onument under special preservation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1961 and was listed by the UNESCO as one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1987.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is about 75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Beijing, and it is the best preserved part of the Great Wall. Bada mean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to all directions. ”The Great Wall at Badaling average 7.8 meters high, 6.5 meters wide at its base, and 5.8 meters on the top, wide enough for five horses or ten soldiers walking abreast on the wall. It has one side with battlements and the parapet is on the other side. The side with the battlements is about 2 meters high, and the parapet is one meter high. The outer side of the Wall is topped with crenellated battlements, and a square sized hole below for shooting arrows and also for keeping a watch over the enemy. The parapet is on the inner side.

Juyongguan Pass is located 5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downtown Beijng. There was a 20-kilomere-long valley called “Guangou Valley”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4 passes along the valley. They were of great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defending the national capital, Juyongguan Pass is one of them.

Inside Juyong Pass there is an ancient marble platform known as “Cloud Terrace”. It was built in Yuan Dynasty. There used to be three Tibetan style pagodas built on the terrace with a road passing under it from north to south. Later, when the pagodas were destroyed, a temple was built. However, the temple was burnt down in a fir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so only the terrace remained. The Cloud Terrace is 9.5 meters high, 26.8 meters from east to west, 17.6 meters from north to south at the base, and it narrows towards the top. In the middle edge of the archway, there is a carving of a “golden winged bird” with the carvings of several animals. Inside the arched passage, there are carved in relief Buddhist images on the wall. The images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the Buddha of Ten Directions and 1,000 Buddha statues were all carved on the wall.

上一篇:邯郸市政法委书记范文下一篇:红歌大赛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