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魏风筝范文

2024-07-09

风筝魏风筝范文第1篇

扎风筝 糊风筝 放风筝

于光用竹子做什么?

于光用竹子扎风筝。

蜈蚣风筝是谁扎的?

蜈蚣风筝是肖强扎的。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学会组词、读句。2:过程方法:通过本科的学习理解词义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3:情感态度:通过朗读课文并组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能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四: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组句组词的能力

2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 六:教学方法:问答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学会组词、读句。

八:教学过程

1:引导语

同学们我们上课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句,“我喜欢、、、、、、”谁可以用“我喜欢”组一个句子。

2引导学生与本课产生联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风筝》一课,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词组来造句。 3开题

同学们真棒!春天来了,小伙伴们都去干什么了?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吧?

(播放放风筝的视频)并板书今天要掌握的生字词。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

答:放风筝。

师:那你们知道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播放课件)拿出准备好的风筝,运用直观教学法,配合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理解“扎”

“糊”的意思。

3师:同学们都知道风筝是怎么做的了,那我们来看看于光在做什么? (重点在于区别“什么”“做什么”)为了帮助学生区别,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小女孩在做什么?” “小女孩在拍皮球。”

“小男孩在做什么。”“小男孩在扎风筝。”

“这是什么?” “这是皮球。”

“这是什么?” “这是风筝。

(反复练习几遍,直到教师提问学生能答出来。在换几个问题提出直到学生理解,在进行下个环节)

师:播放课件,“蜈蚣风筝是谁扎的?”

(重点练习学生的组词、读句的能力)

4: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生词,还学习了一个句式,我们再来复习一遍。同学们,春天来了,要多到外面活动活动,锻炼身体,多多参加课外活动,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好好学习。老师这里有几个风筝,我们下课了,一起去放风筝吧!

九:作业布置

蜈蚣 老鹰 扎 糊 (生字词每个抄写10遍)

篇二:二年级语文上册纸船与风筝教案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

2、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出示图画: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学生回答:纸船、风筝。

2、师出示课题并板书,20.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

二、复习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

三、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6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4、4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读中感悟。“祝你快乐,祝你幸福。”

1、指读1~6自然段,思考:“板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乐坏了”、“祝你快乐”、“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读出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

五、合作探究学习第7~9自然段。

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通过写松鼠和小熊在纸船和风筝的帮助下建立友谊,维持友谊,告诉学生友谊需要容忍和谅解去维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后“我会读”练习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以友情为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将课文中的故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自己感悟友情的可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交朋友和维护友谊的快乐。

2、了解友情在生命中的可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及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词语。

2、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友情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并能够运用课后词语造句。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2、学习小松鼠和小熊重视友谊的品德,引导学生感悟真挚友谊的可贵。

3、能独立将课文中的故事复述给朋友听。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怎样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友谊,培养学生勇敢面对问题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字词,指导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指导写字,巩固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以纸船和风筝为话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会折纸船吗?老师这里有一只纸船,可爱吗?谁放过风筝?老师这里有一只风筝,谁能说一说怎样放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和纸船与风筝有关。因为这纸船和风筝,使两个小伙伴建立了友谊,又维护了友谊。你们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

[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1——6自然段是写什么?从7——11自然段是写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纸船风筝建立友谊维护友谊]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学,把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分析飘荡、漂流的区别)

四、以友情为话题,引入课文学习,朗读感悟。

1、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友情和亲情一样重要。要建立一段友谊是非常容易的,要维持一段友谊却很不容易了。同学们想一想,每当你们和自己的好朋友闹别扭之后,你们会怎么做呢?

2、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不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中的小松鼠和小熊是怎么做的。

3、[出示动画课件]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们两家的位置,欣赏它们美丽的家,并引导

学生读好这一段。

4、谁能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收到了礼物,它们的心情都会怎样,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课件出示课文两段话(第

3、5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

引导:如果我把这只纸船,再放上松果送给你,[教师拿着纸船、松果走到学生面前],你的心情会怎样?(激动、高兴)谁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段话,让大家也跟着快乐?

小松鼠收到的仅仅是一个草莓吗?这风筝和草莓代表着什么?(友谊、祝

福)所以,它们俩都乐了。谁能再读一读,把这快乐也送给大家?

5、师:就是因为这纸船和风筝的缘故,它们成了好朋友。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成了好朋友,它们会在一起做什么?

师:你希望这种美好的日子持续下去吗?可是,正当它们沉浸在欢乐中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出示课件]想象一下,它们可能为了什么事吵架呢?值得吗?

6、[课件演示它们分开的场面]

师:从此,它们分开了,多么让人痛心啊!——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用课件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验它们痛苦,寂寞的心情]

师:风筝看不到了,纸船也不见了,美好的往事都变成了回忆。读到这里,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7、师:小熊和小松鼠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出示课件,小熊、小松鼠寂寞的日子]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度过的。

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你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看谁能读出它们寂寞的心情。

篇三:画风筝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依据指导纲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色彩处理的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绘图工具箱中“取色”“涂色”“喷枪”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对不封闭图形着色的技巧。

难点: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体验与表现。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启发引导式、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引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一个美丽的画面,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识到画面的多姿多彩。教师抓住时机导入本节课内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易于感知色彩艳丽的形象、热衷于风筝游戏的心理趋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二)循序渐进,导学达标

(课件出示小卡通××出现说:小朋友,你们能帮助我做以下事情吗?) 出示任务

一、二:

1. 怎样选取我想要的颜色?

该任务设计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取色的方法。取色器用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完成。

(教师进行指导、评价。由于此项操作简单,教师只需根据学生操作、探究的过程和方式予以表扬、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

该任务设计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在颜料盒中取色、自定义编辑色彩的方法。学生不易完成的部分教师及时引导、更正、补充。(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小朋友,大家能这么快掌握这项操作,你们真棒!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加油!)(课件出示小卡通××出现说:小朋友,我这有一幅美丽的画,看!谁能自己学习,说说云彩和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出示任务三:

3.探究画面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如何画出来的,进而掌握喷枪工具的使用方法。该任务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喷枪的三种用法,对不能完成的部分教师及时更正、

引导、补充。(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小朋友们,你们都能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画自己心中的蓝天、白云和草地,说明你们热爱生活,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课件出示小卡通××出现说: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难题,谢谢你们,我这还有几幅美丽的画,看!{展示几幅用本节课知识画出的图片},我相信小朋友们也能画出这么美丽的图片,我们来一次比赛……)

出示任务四:

4.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一幅图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的画面颜色漂亮,看谁的风筝设计精巧,看谁的风筝在蓝天中飞得最高。可能单独作战,也可能小组合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或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该任务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综合应用、探究学习,发展学生创作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5.集体讨论、交流、评价

该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能整体理解全课知识点,并迁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审美情趣,促进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综合提升。

本节课教师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能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方法和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使用优越有效的评价制度(画得好的学生奖励掌声和红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作热情和鉴赏能力,并能够简单叙述创作意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丰富内涵,陶冶情操。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 学生交流心得,互评互助。

学生把收集的风筝图片和大家评选出的漂亮图画保存到我们的资源库里,并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

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知识建构。

(结束语:课件出示小卡通××出现说:小朋友,你们己经能画出美丽的图画,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描绘出美丽的明天……)

五、设计理念本节课,

我注重体现以下理念:

1.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就本课内容而言,二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风筝魏风筝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等信息资料,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

2.初步掌握风筝骨架的扎制方法,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图案,设计制作一个风筝,尝试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收集、了解、制作、放飞等活动,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学习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本课主要属于“设计应用”范畴。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风筝传统艺术,制作一个左右平衡对称美观的有创意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并放飞上蓝天。

难点:扎制一个左右平衡对称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架子,放飞上蓝天的技巧。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实物;准备1米长细竹条3—4根、棉线2卷、桃花纸2张、胶水、美工刀、颜料等材料工具;组织四人合作组。

(教师)准备有关风筝的图片、实物;2—3个已经扎制好的风筝骨架;半成品风筝(已经制作好的,但没有画图的风筝)。 教学过程

1.谈话,了解,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课本插图《三月三》,并要求学生介绍知道的有关知识。

(2)教师小结:风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结合补充介绍风筝的起源、流派及分类等。 (3)揭示课题:《风筝风筝飞上天》。 2.欣赏,观察,思考。

(1)教师展示风筝实物、图片,学生欣赏并思考:一只完整的风筝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风筝图案有什么特点?在风筝上可以画哪些题材?

(风筝的彩绘可以在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图画、人物绘画等。一种很有创意的绘画是:在蒙面上绘出一个孩子的头部,而长长的尾巴绘成其长长的辫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2)师生共同小结:风筝的图案色彩鲜艳,一般少用蓝色。 3.示范,尝试,展示。 (1)教师示范制作一只风筝,重点提醒以下要点:

第一步:用小刀(直尺)找准竹片的重心点(骨架的形状设计在保证左右对称平衡的情况下可多加变化)。(图1)

第二步:结要打牢,学习打结方法。(图2)

第三步:糊上去的纸要比架子大一圈(3-4厘米)。(图3) 第四步:待胶水6成干后可以画图案色彩。

(2)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只风筝,并取好名字,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只做半成品的图画工作。

(3)教师巡回辅导,注意风筝的大小、对称和色彩。 (4)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互评并交流创作经验。 4.实践,拓展,升华。

(1)提问:放风筝需要注意什么?(起飞平稳,放的时候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起飞角度)

(2)师生到操场上放飞风筝,感受春天里放风筝的喜悦(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安排到课外)。 (3)课外要求学生继续了解风筝的发展史及不同区域风筝的制作特点。

四、相关资料 1.风筝的起源。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2.几种简单风筝骨架图。 (1)蝌蚪风筝。

图1所示为蝌蚪风筝的骨架图及拴线图。这种风筝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对材料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按图制作均能达到放飞的目的。该风筝所用竹条骨架只有横竖两根,风筝的制作尺寸一般宽在450毫米左右为宜,太大太小均不适宜。 (2)王字风筝。

王字风筝,由于其骨架形同王字而得名,如图2所示。这种风筝的制作尺寸也不宜过大,宽度在550毫米左右为宜。总共4根竹条组成骨架,骨架竹条尺寸同上边的蝌蚪风筝基本一样,对竹条的制作精度要求不是很严,风筝的飞行稳定同样也是依靠长长的尾巴来平衡的。 (3)八卦风筝。

八卦风筝是传统的中国风筝,在大江南北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一般来讲,八卦风筝适宜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放飞。放飞的经验表明:风力越大,风筝的放飞角度越大。

八卦风筝得名于风筝的外形,因其为八角而来,因与中国传统的八卦相吻合,故多称为八卦,在绘画上,一般多绘以传统的八卦图形。八卦的骨架由两个正方形的架子组成,一般的正方形骨架大小在500-1000毫米之间。只是两个正方形的。(图3) 3.风筝的种类。

风筝一般是以竹料为骨架,用纸或绢蒙面裱糊,再精心 绘制而成。依照风筝的结构形状,也就是从观赏的角度,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1)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2)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3)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4)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做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5)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4.风筝技艺。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 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 “糊”包括:选、裁、糊、边、校。 “绘”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五、教学反思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上这堂四年级《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老师一起分析制作风筝的方法、注意点。学生相互研究、说一说、做一做和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几种自己的制作方法,同学们创作出内容丰富新颖、色彩鲜艳的作品。同时我在这堂课中也发现,自己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风筝魏风筝范文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等信息资料,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

2.初步掌握风筝骨架的扎制方法,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图案,设计制作一个风筝,尝试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收集、了解、制作、放飞等活动,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学习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本课主要属于“设计应用”范畴。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风筝传统艺术,制作一个左右平衡对称美观的有创意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并放飞上蓝天。

难点:扎制一个左右平衡对称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架子,放飞上蓝天的技巧。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实物;准备1米长细竹条3—4根、棉线2卷、桃花纸2张、胶水、美工刀、颜料等材料工具;组织四人合作组。

(教师)准备有关风筝的图片、实物;2—3个已经扎制好的风筝骨架;半成品风筝(已经制作好的,但没有画图的风筝)。 教学过程

1.谈话,了解,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课本插图《三月三》,并要求学生介绍知道的有关知识。

(2)教师小结:风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结合补充介绍风筝的起源、流派及分类等。 (3)揭示课题:《风筝风筝飞上天》。 2.欣赏,观察,思考。

(1)教师展示风筝实物、图片,学生欣赏并思考:一只完整的风筝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风筝图案有什么特点?在风筝上可以画哪些题材?

(风筝的彩绘可以在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图画、人物绘画等。一种很有创意的绘画是:在蒙面上绘出一个孩子的头部,而长长的尾巴绘成其长长的辫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2)师生共同小结:风筝的图案色彩鲜艳,一般少用蓝色。 3.示范,尝试,展示。 (1)教师示范制作一只风筝,重点提醒以下要点:

第一步:用小刀(直尺)找准竹片的重心点(骨架的形状设计在保证左右对称平衡的情况下可多加变化)。(图1)

第二步:结要打牢,学习打结方法。(图2)

第三步:糊上去的纸要比架子大一圈(3-4厘米)。(图3) 第四步:待胶水6成干后可以画图案色彩。

(2)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只风筝,并取好名字,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只做半成品的图画工作。

(3)教师巡回辅导,注意风筝的大小、对称和色彩。 (4)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互评并交流创作经验。 4.实践,拓展,升华。

(1)提问:放风筝需要注意什么?(起飞平稳,放的时候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起飞角度)

(2)师生到操场上放飞风筝,感受春天里放风筝的喜悦(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安排到课外)。 (3)课外要求学生继续了解风筝的发展史及不同区域风筝的制作特点。

四、相关资料 1.风筝的起源。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2.几种简单风筝骨架图。 (1)蝌蚪风筝。

图1所示为蝌蚪风筝的骨架图及拴线图。这种风筝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对材料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按图制作均能达到放飞的目的。该风筝所用竹条骨架只有横竖两根,风筝的制作尺寸一般宽在450毫米左右为宜,太大太小均不适宜。 (2)王字风筝。

王字风筝,由于其骨架形同王字而得名,如图2所示。这种风筝的制作尺寸也不宜过大,宽度在550毫米左右为宜。总共4根竹条组成骨架,骨架竹条尺寸同上边的蝌蚪风筝基本一样,对竹条的制作精度要求不是很严,风筝的飞行稳定同样也是依靠长长的尾巴来平衡的。 (3)八卦风筝。

八卦风筝是传统的中国风筝,在大江南北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一般来讲,八卦风筝适宜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放飞。放飞的经验表明:风力越大,风筝的放飞角度越大。

八卦风筝得名于风筝的外形,因其为八角而来,因与中国传统的八卦相吻合,故多称为八卦,在绘画上,一般多绘以传统的八卦图形。八卦的骨架由两个正方形的架子组成,一般的正方形骨架大小在500-1000毫米之间。只是两个正方形的。(图3) 3.风筝的种类。

风筝一般是以竹料为骨架,用纸或绢蒙面裱糊,再精心 绘制而成。依照风筝的结构形状,也就是从观赏的角度,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1)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2)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3)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4)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做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5)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4.风筝技艺。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 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 “糊”包括:选、裁、糊、边、校。 “绘”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五、教学反思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上这堂四年级《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老师一起分析制作风筝的方法、注意点。学生相互研究、说一说、做一做和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几种自己的制作方法,同学们创作出内容丰富新颖、色彩鲜艳的作品。同时我在这堂课中也发现,自己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风筝魏风筝范文第4篇

为营造深厚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丰富少先队员的学习生活,提高少先队员的动手动脑能力,发挥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4月15日下午,乌苏市第五中学特举办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放飞梦想”——手工制作风筝比赛活动。活动中,小队员们开动脑筋,团结合作,完成了一个个样式新颖,制作精美的作品。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使辅导员们和广大队员也进一步认识了廉政文化,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崇尚廉洁、弘扬正气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讯员:景芳

审核人:汪波

风筝魏风筝范文第5篇

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十分疼爱儿子,一心盼望儿子勤奋读书,将来学业有成。为了供儿子读书,她白天下地耕种,晚上纺纱织布,辛苦劳作。儿子也很听母亲的话,决心苦学成才。母子苦熬了十几年。这年,朝廷举行大考,选拔人才,儿子决定进京赶考。临行前,母亲对儿子说:“孩子,你安心去考吧,考上考不上,都要早早回来,别让娘担心啊!”儿子说:“娘,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地考,一考完就回来,您就等着我的喜讯吧。”

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去了。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年,两年,三年... ...南飞的大雁秋天去了,春天又回了。母亲的头发都花白了,却不见儿子的身影。七年,八年,九年... ...夏天的烈日火辣辣,冬天的寒风呼呼吹,母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可她每天望见的仍然是烟波浩淼的大海,来去匆匆的船帆。可怜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也没有盼到儿子归来。原来,他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独秀峰叫做“望儿山”,在山顶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馆,好让子孙后代缅怀母亲的平凡而伟大的恩情。

风筝魏风筝范文第6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理念。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如何突出“听、说、读、写”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一直是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施

正 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理念。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如何突出“听、说、读、写”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一直是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理想的风筝》一课,这是我们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我选用的课文,作为一堂参赛课,无论在自身上备课、课件制作、搜集资料上我都做了相当大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学生的准备、要求都花了一番心血,六年一期接这个班起,便开始训练他们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并不是因为赛课,更重要是的培训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如:预习应做到哪些,对于老师的提问得积极思考,朗读必须要做到感情的投入,语气的把握„„半年多来,对他(他)们的严格要求,孩子们的情况,我了如指掌。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相当熟悉。本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文本,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品味语文,让整个课堂充满了语文味,给学生及听课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也给自己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不禁感慨:“这日积月累的心血,效果还是有的!坚持吧!”但也一直在质问自己:“这样的课堂是理想中的课堂吗?”

一、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兴趣

用电教,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柳枝染上的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草长莺飞”的美景图,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春天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由春天引出诗《村居》,再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吟诵这优美的诗文,纸鸢——风筝,从字形到读音,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学生的心也随着那风筝展翅翱翔,从而引出苏叔阳《理想的风筝》。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感悟人物品质,体现自主、合作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有一条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理念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的三件事件中

(一)笑谈腿疾。

(二)课堂情景。

(三)放飞风筝。从中感悟刘老师的品质。在此段教学中,我引讲、精讲刘老师“笑谈腿疾”一事,体会刘老师幽默乐观、热爱生活,从中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品质。等等。对于“课堂情景”片段学生做到自读自悟,自由发言进行分析讲说,从学生的发言中感受到他(她)们深刻认识了一个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刘老师。而“放飞风筝”片段采用四人一小给合作探究学习,当时学习气氛浓烈,各小组成员针对一些句子能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刘老师挑战自我、热爱生命„„课堂教学效果极佳,收获颇丰。由此可见,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会收到奇效。不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

三、投入情感教学,指导学生朗读

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替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投入。如:指导学生朗读《理想的风筝》中“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引导学生抓住“更”,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更进一步加深了,抓住“腾起”“酸涩”体会文中孩子们的笑开始非常热烈,接着情感变化,“酸涩”也许是想起老师的不容易,于是文中孩子们悲伤、难过,变得“酸涩”,但刘老师这样了吗?没,还笑着给我们讲“女娲造人”的传说,从中体会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到最后孩子们对刘老师的更加尊敬。班上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越读越来感情,这样以读代讲,感情得到深化,体验感悟教学自然生成,从他们的语气中感受到班上孩子们也非常尊敬文中的刘老师,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指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从刘老师的典型事例中,感悟刘老师的品质所带给我们这样,让作者苏叔阳受益匪浅,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在苏叔阳的心中,依然犹存着对刘老师的思念,生(读),孩子们发出内心地读出作者心底的那份思念。老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苏叔阳思念老师的什么呢?再读,再出示有关刘老师对苏叔阳影响资料,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致于苏叔阳在大波折中依然顽强,苏叔阳思念谁?(刘老师)。正是刘老师的顽强、坚强、自信、乐观、幽默支撑苏叔阳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所以当春天来临时,当蓝天翱翔一只又一只风筝时,苏叔阳心中不由自主地又呼喊起来,生(读)。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让我感到很震惊。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它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的确如此。

四、读中悟、悟中说,学生乐于表达

吕淑相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新课程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言材料。通过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中所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悟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目的,要此基础上再进行说的训练,如鱼得水。我在教《理想的风筝》中,注重给孩子们读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说。如: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指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从而引出苏叔阳思念刘老师的什么?这样一位乐观、顽强、执著追求的老师,怎能不令学生深深地、深深地思念。学生说:“刘老师,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刘老师我将永远怀念您、敬爱您、赞美您!”有了课文的文字的依据,有了感情的朗读,有了心灵的震憾,孩子们倾诉的全是刘老师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尽管有些词句还有待改进,但却表现孩子们已经掌握本课内容,同时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进自明,也迎刃而解,呵呵,偷偷地我乐了!

五、立足文本资料,学生乐于作文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于助人、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体会在心中的形象学习写人的方法很重要。教本课时,我让孩子们自由回顾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

(一)采用回忆式开头到景,由景到人。

(二)采用从不同方法的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品质。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描写。

(四)过渡自然。

(五)语言深情,感情真挚。孩子们归纳后,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想写的那个人。课后,孩子们一篇篇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摇曳的铃铛》、《风中的松柏》等等,这样方法都收到不错的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要求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写一写,或是写自己的感受,或是写人物评价,或是仿写,等等。这样写,有时在整体感知环节,有时在拓展延伸。

六、分享教材财富,促进学生成长 充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怎样乐观的面对生活,面树困难、挫折。《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教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应怎样面对困难,希望这些种子能在我们——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这是一笔财富,对苏叔阳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以及于苏叔阳能战胜困境走向成功。也希望刘老师的精神财富能在我们——孩子们身上得到体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经得住考验!

上一篇:非物流专业范文下一篇:夫妻协议书范文